CN103780361B - 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80361B CN103780361B CN201210395054.3A CN201210395054A CN103780361B CN 103780361 B CN103780361 B CN 103780361B CN 201210395054 A CN201210395054 A CN 201210395054A CN 103780361 B CN103780361 B CN 10378036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frame
- downlink
- group
- uplink
- harq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OHVLMTFVQDZYHP-UHFFFAOYSA-N 1-(2,4,6,7-tetrahydrotriazolo[4,5-c]pyridin-5-yl)-2-[4-[2-[[3-(trifluoromethoxy)phenyl]methylamino]pyrimidin-5-yl]piperazin-1-yl]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N1N=NC=2CN(CCC=21)C(CN1CCN(CC1)C=1C=NC(=NC=1)NCC1=CC(=CC=C1)OC(F)(F)F)=O OHVLMTFVQDZYH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ZSRBBMJRBPUNF-UHFFFAOYSA-N 2-(2,3-dihydro-1H-inden-2-ylamino)-N-[3-oxo-3-(2,4,6,7-tetrahydrotriazolo[4,5-c]pyridin-5-yl)propyl]pyrimidine-5-carboxa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C=CC=C12)NC1=NC=C(C=N1)C(=O)NCCC(N1CC2=C(CC1)NN=N2)=O VZSRBBMJRBPUN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WZFUQSJFWNHZHM-UHFFFAOYSA-N 2-[4-[2-(2,3-dihydro-1H-inden-2-ylamino)pyrimidin-5-yl]piperazin-1-yl]-1-(2,4,6,7-tetrahydrotriazolo[4,5-c]pyridin-5-yl)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C=CC=C12)NC1=NC=C(C=N1)N1CCN(CC1)CC(=O)N1CC2=C(CC1)NN=N2 WZFUQSJFWNHZH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JQMFQLVAJGZSQS-UHFFFAOYSA-N 2-[4-[2-(2,3-dihydro-1H-inden-2-ylamino)pyrimidin-5-yl]piperazin-1-yl]-N-(2-oxo-3H-1,3-benzoxazol-6-yl)aceta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C=CC=C12)NC1=NC=C(C=N1)N1CCN(CC1)CC(=O)NC1=CC2=C(NC(O2)=O)C=C1 JQMFQLVAJGZS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YJLUBHOZZTYQIP-UHFFFAOYSA-N 2-[5-[2-(2,3-dihydro-1H-inden-2-ylamino)pyrimidin-5-yl]-1,3,4-oxadiazol-2-yl]-1-(2,4,6,7-tetrahydrotriazolo[4,5-c]pyridin-5-yl)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C=CC=C12)NC1=NC=C(C=N1)C1=NN=C(O1)CC(=O)N1CC2=C(CC1)NN=N2 YJLUBHOZZTYQ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YLZOPXRUQYQQID-UHFFFAOYSA-N 3-(2,4,6,7-tetrahydrotriazolo[4,5-c]pyridin-5-yl)-1-[4-[2-[[3-(trifluoromethoxy)phenyl]methylamino]pyrimidin-5-yl]piperazin-1-yl]propan-1-one Chemical compound N1N=NC=2CN(CCC=21)CCC(=O)N1CCN(CC1)C=1C=NC(=NC=1)NCC1=CC(=CC=C1)OC(F)(F)F YLZOPXRUQYQQI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CONKBQPVFMXDOV-QHCPKHFHSA-N 6-[(5S)-5-[[4-[2-(2,3-dihydro-1H-inden-2-ylamino)pyrimidin-5-yl]piperazin-1-yl]methyl]-2-oxo-1,3-oxazolidin-3-yl]-3H-1,3-benzoxazol-2-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C=CC=C12)NC1=NC=C(C=N1)N1CCN(CC1)C[C@H]1CN(C(O1)=O)C1=CC2=C(NC(O2)=O)C=C1 CONKBQPVFMXDOV-QHCPKHFH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4/00—Combined time-division and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48—Time-out mechanis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Bidirectional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包括: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用户设备UE对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进行分组,不同的下行子帧组采用不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对应的HARQ‑ACK确认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本发明能够保证尽可能重用已有的上下行定时关系,额外的标准化工作比较少;同时,还能够保证反馈HARQ‑ACK信息的上行子帧上的HARQ‑ACK信息尽可能的均匀分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LTE(长期演进)技术有两种双工模式,分别是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双工)和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FDD模式是使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的上行发送和下行接收在不同的频带上进行,分别是上行频带和下行频带,并且上行发送和下行接收可以同时发生。TDD模式是UE的上行发送和下行接收分别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在某一时刻不能同时发生上行发送和下行接收。LTE的频谱资源主要是2500MHz~2690MHz,其中2500MHz~2570MHz是LTE FDD的上行频带,2620MHz~2690MHz是LTE FDD的下行频带,2570MHz~2620MHz是LTETDD的频带,由于LTE技术具有FDD和TDD两种双工模式,所以从双工模式来看,LTE网络可以分为FDD和TDD两种,LTE的FDD系统的网络工作在FDD频带,TDD系统的网络工作在TDD频带。
与上面两种双工方式对应的有两种帧结构。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LTE/LTE-A FDD系统中的帧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个10毫秒(ms)的无线帧由二十个长度为0.5ms,编号0~19的时隙(slot)组成,时隙2i和2i+1组成长度为1ms的子帧(subframe)。
图2是根据相关技术的LTE/LTE-A TDD系统中的帧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一个10ms的无线帧由两个长为5ms的半帧(half frame)组成,一个半帧包括5个长度为1ms的子帧,子帧i定义为2个长为0.5ms的时隙2i和2i+1。TDD系统中支持的上下行配置如表1所示。
表1
其中,对一个无线帧中的每个子帧,“D”表示专用于下行传输的子帧,“U”表示专用于上行传输的子帧,“S”表示特殊子帧,其包含下行导频时隙(Downlink Pilot Time Slot,简称为DwPTS),保护间隔(Guard Period,简称为GP)和上行导频时隙(Uplink Pilot TimeSlot,简称为UpPTS)三部分。
TDD支持5ms和10ms的上下行切换周期。如果下行到上行转换点周期为5ms,特殊子帧会存在于两个半帧中;如果下行到上行转换点周期10ms,特殊子帧只存在于第一个半帧中。子帧0和子帧5以及DwPTS总是用于下行传输。UpPTS和紧跟于特殊子帧后的子帧专用于上行传输。
LTE系统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进程是指:当发送端有数据需要传输时,接收端通过下行信令为发送端分配传输时所需的信息,如频域资源和版本信息等等。发送端根据这些信息发送数据,同时将数据保存在自己的缓存器中,以便进行重传,当接收端接收到数据之后进行检测,如果数据被正确接收,则发送确认(ACK,Acknowledgement)给发送端,发送端接收到ACK之后清空这次传输所使用的缓冲存储器,结束本次传输。如果数据没有被正确接收,则发送未确认(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给发送端,并将没有正确接收的分组保存在接收端的缓冲存储器中,发送端在接收到NACK信息之后,从自己的缓冲存储器中提出数据,并在相应的子帧及相应的频域位置上使用特定的版本格式进行重传。接收端在接收到重传版本之后,与前面没有正确接收的版本进行合并,再一次进行检测,然后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数据被正确接收或传输次数超过最大传输次数门限。上述ACK信息或NACK信息,统称为HARQ-ACK信息。
LTE TDD系统中,对下行HARQ中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Shared Channel)的调度定时有如下规定,即对下行HARQ的调度有如下规定:UE在子帧n上检测PDCCH,并根据PDCCH的信息解当前子帧的PDSCH。
LTE TDD系统中,对下行HARQ中发送PDSCH的HARQ-ACK信息有如下定时规定,即对下行HARQ定时关系有如下规定:当UE在子帧n-k上检测到PDSCH传输或者指示下行SPSrelease的PDCCH,UE将在上行子帧n上传输对应的HARQ-ACK信息,其中k属于K,不同上下行配置中K的取值如表2所示:
表2
LTE-A系统相对于LTE系统最为显著的特征是,LTE-A系统引入了载波聚合技术,也就是将LTE系统的带宽进行聚合以获得更大的带宽。在引入了载波聚合的系统中,进行聚合的载波称为分量载波(Component Carrier,简称为CC),也称为一个服务小区(ServingCell)。同时,还提出了主分量载波/服务小区(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ServingCell,简称为PCC/PCell)和辅分量载波/服务小区(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Serving Cell,简称为SCC/SCell)的概念。在进行了载波聚合的系统中,至少包含一个主服务小区和辅服务小区,其中主服务小区一直处于激活状态。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于带外泄漏和杂散发射等因素的存在,往往使通信设备之间产生相互干扰,尤其是工作频带之间只有很小或根本没有频带间隔。为了避免带外泄漏和杂散发射等因素对通信质量造成影响,通常在工作频带之间设置保护带,使系统工作频带之间有足够的空闲频带。例如,LTE技术的FDD和TDD频带是相邻的,在同覆盖情况下很可能会产生相互干扰,如果在FDD UL与TDD之间,以及TDD DL与TDD之间设置20MHz或更大的保护带,则可以解决干扰问题。但是,频谱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价格昂贵,较低的频谱资源利用率将造成资源和经济上的浪费。
2.6GHz是各国部署LTE的主要频段,FDD&TDD混合方案是主流规划方案,邻频共存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欧洲进行基于Guard band的FDD/TDD LTE@2.6GHz系统共存方案的研究,若确定使用GB,将造成频谱资源的巨大浪费,对TDD的发展和国际化推广非常不利。
欧洲FDD运营商同时拥有FDD和TDD频段,希望充分利用FDD和TDD频段获得更高的传输速率。中国的TDD运营商要求欧洲的TDD频段能够服务TDD终端。
对此,利用载波聚合技术,将FDD频谱与TDD频谱进行聚合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技术。当将FDD与TDD进行聚合且TDD作为主服务小区,而FDD作为辅服务小区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上下行HARQ的定时关系。如果将进行聚合的FDD服务小区也看作是一个特殊的TDD服务小区,也就是对于FDD的下行频段,作为一个全下行配置的TDD频段,而对于FDD的上行频段,作为一个全上行配置的TDD频段,这样的话,TDD与FDD的聚合可以看作是具有不同上下行配置的TDD服务小区进行聚合。
对于具有不同上下行配置的服务小区进行聚合,各个聚合的服务小区的PDSCH与相应的HARQ-ACK信息之间的定时关系也就是下行HARQ定时关系,目前有以下结论:
1、参与聚合的服务小区的PDSCH的HARQ-ACK信息只能在主上行服务小区上发送;
2、主服务小区的PDSCH与相应的HARQ-ACK信息的定时关系保持不变。
当TDD与FDD进行聚合且TDD作为主服务小区时,作为主服务小区的TDD,其PDSCH与相应的HARQ-ACK信息的定时关系保持不变。但是对于作为特殊TDD服务小区的FDD服务小区来说,其对应的上下行配置是没有的,因而,对于其相应的下行PDSCH HARQ定时也是没有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能够保证TDD的服务小区和FDD的服务小区进行聚合时的下行吞吐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
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用户设备UE对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进行分组,不同的下行子帧组采用不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对应的HARQ-ACK确认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进一步地,不同的下行子帧组采用不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对应的HARQ-ACK确认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包括:
根据TDD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或者,在与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
进一步地,对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进行分组,包括:
根据参与聚合的主服务小区的上下行配置,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不同的下行子帧组。
进一步地,根据参与聚合的主服务小区的上下行配置,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不同的下行子帧组,不同的下行子帧组采用不同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包括: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0~6中的任意之一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两组,其中:
组1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发送组1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1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0,1,3,4,5,6,7,8,9},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进一步地,根据参与聚合的主服务小区的上下行配置,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不同的下行子帧组,不同的下行子帧组采用不同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包括: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0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0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8},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2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4,7,9},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进一步地,根据参与聚合的主服务小区的上下行配置,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不同的下行子帧组,不同的下行子帧组采用不同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包括: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1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两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1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3,7,8},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进一步地,根据参与聚合的主服务小区的上下行配置,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不同的下行子帧组,不同的下行子帧组采用不同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包括: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2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两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2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7},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进一步地,根据参与聚合的主服务小区的上下行配置,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不同的下行子帧组,不同的下行子帧组采用不同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包括: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3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3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进一步地,根据参与聚合的主服务小区的上下行配置,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不同的下行子帧组,不同的下行子帧组采用不同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包括:
当参与聚合的TDD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3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部分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3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以及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中除组1中的部分,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进一步地,根据参与聚合的主服务小区的上下行配置,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不同的下行子帧组,不同的下行子帧组采用不同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包括: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4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4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进一步地,根据参与聚合的主服务小区的上下行配置,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不同的下行子帧组,不同的下行子帧组采用不同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包括: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4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部分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4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以及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中除组1中的部分,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进一步地,根据参与聚合的主服务小区的上下行配置,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不同的下行子帧组,不同的下行子帧组采用不同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包括: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5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两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进一步地,根据参与聚合的主服务小区的上下行配置,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不同的下行子帧组,不同的下行子帧组采用不同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包括: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6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6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1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3,7,8},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进一步地,根据参与聚合的主服务小区的上下行配置,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不同的下行子帧组,不同的下行子帧组采用不同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包括: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6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五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部分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6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1},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0、1或2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2、4或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3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4包含的下行子帧为{7},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3或4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4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5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3,8},发送组5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5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进一步地,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装置,包括:分组单元、上行子帧确定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分组单元,用于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对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进行分组;
所述上行子帧确定单元,用于对不同的下行子帧组采用不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对应的HARQ-ACK确认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上行子帧确定单元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上行子帧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TDD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或者,确定在与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分组单元,具体用于根据参与聚合的主服务小区的上下行配置,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不同的下行子帧组。
综上所述,本发明能够保证尽可能重用已有的上下行定时关系,额外的标准化工作比较少;同时,还能够保证反馈HARQ-ACK信息的上行子帧上的HARQ-ACK信息尽可能的均匀分布,保证HARQ-ACK的反馈延迟尽可能的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FDD系统中帧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TDD系统中帧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1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2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1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2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4-1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4-2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5-1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5-2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6-1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6-2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应答信息的发送装置的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以解决TDD与FDD聚合且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FDD的辅服务小区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也称为应答信息)的发送问题,具体如下:
对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进行分组;
不同的下行子帧组采用不同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下行子帧组的PDSCH所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HARQ-ACK信息。
根据TDD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或者,在与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上发送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
对于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的不同上下行配置,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
具体的,当参与聚合的TDD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0/1/2/3/4/5/6时,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2个组,其中:
组1对应下行子帧{2},发送组1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1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组2对应除下行子帧2以外的其余下行子帧,也就是{0,1,3,4,5,6,7,8,9},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所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具体的,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0时,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3个组,其中
组1对应TDD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即: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也就是下行子帧{0,1,5,6},组1中的下行子帧采用与上下行配置0相同的PDSCH HARQ-ACK定时;
组2对应下行子帧{3,8},组2中的下行子帧采用与上下行配置2相同的HARQ定时关系;
组3对应下行子帧{2,4,7,9},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具体的,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1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2个组,其中:
组1对应TDD的主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也就是下行子帧{0,1,4,5,6,9},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1对应的HARQ-ACK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其余子帧对应组2,也就是下行子帧{2,3,7,8},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具体的,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2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2个组,其中:
组1对应TDD的主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也就是下行子帧{0,1,3,4,5,6,8,9},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2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其余子帧对应组2,也就是下行子帧{2,7},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具体的,当参与聚合的TDD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3时,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3个组,其中:
组1对应与TDD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也就是下行子帧{0,1,5,6,7,8,9},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3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对应下行子帧{3,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对应下行子帧{2},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具体的,当参与聚合的TDD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3时,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3个组,其中:
组1对应部分与TDD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也就是下行子帧{0,1,7,9},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3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对应下行子帧{3,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对应下行子帧{2,5,6,8},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具体的,当参与聚合的TDD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4时,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3个组,其中:
组1对应TDD的主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也就是下行子帧{0,1,4,5,6,7,8,9},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4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对应下行子帧{3},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对应下行子帧{2},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具体的,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4时,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3个组,其中:
组1对应部分TDD的主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也就是下行子帧{0,1,4,6,7,8,9},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4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对应下行子帧{3},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对应下行子帧{2,5},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具体的,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5时,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2个组,其中:
组1对应TDD的主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也就是下行子帧{0,1,3,4,5,6,7,8,9},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对应下行子帧{2},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具体的,当参与聚合的TDD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6时,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3个组,其中
组1对应TDD的主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也就是下行子帧{0,1,5,6,9},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6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对应下行子帧{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1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对应下行子帧{2,3,7,8},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具体的,当参与聚合的TDD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6时,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5个组,其中:
组1对应部分TDD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也就是下行子帧{0,5,6,9},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6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对应下行子帧{1},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0、1或2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对应下行子帧{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2、4或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3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4对应下行子帧{7},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3或4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4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5对应下行子帧{2,3,8},发送组5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5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实施例1-1:
如图3所示,上下行配置为配置#0的TDD的主服务小区与FDD的辅服务小区进行聚合。
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3个组,其中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0,1,5,6},其HARQ定时关系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0,1,5,6}相同,也就是:
FDD的辅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0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4上发送;
FDD的辅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1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7上发送;
FDD的辅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5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9上发送;
FDD的辅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6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对于其余子帧,再分为两个组:
组2包含下行子帧{3,8},组2中的下行子帧采用与上下行配置2相同的HARQ定时关系,也就是:
FDD的辅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3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7上发送;
FDD的辅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8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组3包含下行子帧{2,4,7,9},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FDD的辅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2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7上发送;
FDD的辅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4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9上发送;
FDD的辅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7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FDD的辅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9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4上发送;
从图3可以看出,发送HARQ-ACK信息的上行子帧2、4、7、9上反馈的HARQ-ACK信息的数量为分别为3,2,3,2,相对比较均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各个下行子帧的HARQ-ACK信息反馈延迟不是最小的,比如,下行子帧4的HARQ-ACK信息,没有选择在反馈延迟最小的上行子帧8上发送。从这里可以看出,HARQ-ACK信息反馈延迟最小,与发送HARQ-ACK信息的上行子帧上反馈的HARQ-ACK信息的数量尽可能均匀,在有些场景下不是可以同时满足的。
实施例1-2:
如图4所示,上下行配置为配置#0的TDD服务小区与FDD服务小区进行聚合。
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3个组,其中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0,1,5,6},其HARQ定时关系将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0,1,5,6}相同,其具体的PDSCHHARQ-ACK与实施例1-1相同,这里不再累述。
对于其余子帧,再分为两个组:
组2包含下行子帧{3,8},组2中的下行子帧采用与上下行配置2相同的HARQ定时关系,其具体的PDSCH HARQ-ACK与实施例1-1相同,这里也不再累述。
组3包含下行子帧{2,4,7,9},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2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7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4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8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7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9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3上发送;
从图4可以看出,发送HARQ-ACK信息的上行子帧2、3、4、7、8、9上反馈的HARQ-ACK信息的数量为分别为3,1,1,3,1,1相对比较不均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各个下行子帧的HARQ-ACK信息反馈延迟是最小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设计下,原本不需要反馈主服务小区HARQ-ACK信息的上行子帧3和8,需要用来反馈辅服务小区的HARQ-ACK信息。
实施例2-1:
如图5所示,上下行配置为配置#1的TDD服务小区与FDD服务小区进行聚合。
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2个组,其中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0,1,4,5,6,9},其HARQ定时关系将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0,1,4,5,6,9}相同,也就是: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0/1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7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4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8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5/6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9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3上发送;
对于其余子帧,分为1个组。
组2中的下行子帧{2,3,7,8},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2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7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3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8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7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8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3上发送;
从图5我们可以看出,发送HARQ-ACK信息的上行子帧2、3、7、8上反馈的HARQ-ACK信息的数量为分别为3,2,3,2,相对比较均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各个下行子帧的HARQ-ACK反馈延迟不是最小的,比如,下行子帧3的HARQ-ACK,没有选择在反馈延迟最小的上行子帧7上发送。
实施例2-2:
如图6所示,上下行配置为配置#1的TDD服务小区与FDD服务小区进行聚合。
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2个组,其中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0,1,4,5,6,9},其HARQ定时关系将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0,1,4,5,6,9}相同,其具体的PDSCH HARQ-ACK与实施例2-1相同,这里不再累述。
对于其余子帧,分为1个组。
组2中的下行子帧{2,3,7,8},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2/3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7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7/8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从图6我们可以看出,发送HARQ-ACK信息的上行子帧2、3、7、8上反馈的HARQ-ACK信息的数量为分别为4,1,4,1相对比较不均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各个下行子帧的HARQ-ACK反馈延迟是最小的。
实施例3:
如图7所示,上下行配置为配置#2的TDD服务小区与FDD服务小区进行聚合。
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2个组,其中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0,1,3,4,5,6,8,9},其HARQ定时关系将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0,1,3,4,5,6,8,9}相同,也就是: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0/1/3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7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4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5/6/8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9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7上发送。
对于其余子帧,分为1个组。
当组2中的下行子帧{2,7},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2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7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7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从图7我们可以看出,发送HARQ-ACK信息的上行子帧2、7上反馈的HARQ-ACK信息的数量为分别为5,5,非常均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各个下行子帧的HARQ-ACK反馈延迟都是最小的。
实施例4-1:
如图8所示,上下行配置为配置#3的TDD服务小区与FDD服务小区进行聚合。
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3个组,其中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0,1,5,6,7,8,9},其HARQ定时关系将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0,1,5,6,7,8,9}相同,也就是: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0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4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1/5/6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7/8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3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9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4上发送;
对于其余子帧,分为2个组。
组2对应下行子帧{3,4},组2中的下行子帧采用与上下行配置5相同的HARQ定时关系;也就是: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3/4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组3对应的下行子帧{2},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2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从图8我们可以看出,发送HARQ-ACK信息的上行子帧2、3和4上反馈的HARQ-ACK信息的数量为分别为6,2,2,非常不均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组2和组3中各个下行子帧的HARQ-ACK反馈延迟都是最小的。
实施例4-2:
如图9所示,上下行配置为配置#3的TDD服务小区与FDD服务小区进行聚合。
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3个组,其中组1对应部分与TDD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也就是下行子帧{0,1,7,9},组1中的下行子帧采用与上下行配置3相同的HARQ定时关系,其具体的PDSCH HARQ-ACK与实施例4-1相同,这里不再累述;
对于其余子帧,分为2个组。
组2对应下行子帧{3,4},组2中的下行子帧采用与上下行配置5相同的HARQ定时关系;其具体的PDSCH HARQ-ACK与实施例4-1相同,这里不再累述;
组3中的下行子帧{2,5,6,8},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2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5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3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6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3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8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4上发送;
从图9我们可以看出,发送HARQ-ACK信息的上行子帧2、3,4上反馈的HARQ-ACK信息的数量为分别为4,3,3,相对比较均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组2和组3中各个下行子帧的HARQ-ACK反馈延迟不是最小的。
实施例5-1:
如图10所示,上下行配置为配置#4的TDD服务小区与FDD服务小区进行聚合。
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3个组,其中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0,1,4,5,6,7,8,9},其HARQ定时关系将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0,1,4,5,6,7,8,9}相同,也就是: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0/1/4/5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6/7/8/9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3上发送;
对于其余子帧,分为2个组。
组2对应下行子帧{3},组2中的下行子帧采用与上下行配置5相同的HARQ定时关系;也就是: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3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组3对应下行子帧{2},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2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从图10我们可以看出,发送HARQ-ACK信息的上行子帧2、3上反馈的HARQ-ACK信息的数量为分别为6和4,非常不均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组2和组3中各个下行子帧的HARQ-ACK反馈延迟都是最小的。
实施例5-2:
如图11所示,上下行配置为配置#4的TDD服务小区与FDD服务小区进行聚合。
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3个组,其中组1对应部分与TDD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也就是下行子帧{0,1,7,9},组1中的下行子帧采用与上下行配置4相同的HARQ定时关系,其具体的PDSCH HARQ-ACK与实施例5-1相同,这里不再累述;
对于其余子帧,分为2个组。
组2对应下行子帧{3},组2中的下行子帧采用与上下行配置5相同的HARQ定时关系;其具体的PDSCH HARQ-ACK与实施例5-1相同,这里不再累述;
组3中的下行子帧{2,5},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2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5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3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8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4上发送;
从图10我们可以看出,发送HARQ-ACK信息的上行子帧2、3上反馈的HARQ-ACK信息的数量为分别为5,5,非常均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组2和组3中各个下行子帧的HARQ-ACK反馈延迟不是最小的。
实施例6-1:
如图12所示,上下行配置为配置#6的TDD服务小区与FDD服务小区进行聚合。
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3个组,其中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0,1,5,6,9},其PDSCH HARQ定时将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0,1,5,6,9}相同,也就是: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0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7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1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8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5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6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3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9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4上发送;
对于其余子帧,分为2个组。
组2对应下行子帧{4},组2中的下行子帧采用与上下行配置1相同的HARQ定时关系;也就是: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4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8上发送;
组3中的下行子帧{2,3,7,8},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2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8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3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8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7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3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8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3上发送;
从图12我们可以看出,发送HARQ-ACK信息的上行子帧2、3、4、7、8上反馈的HARQ-ACK信息的数量为分别为1,4,1,3,1,非常不均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组2和组3中各个下行子帧的HARQ-ACK反馈延迟都是最小的。
实施例6-2:
如图13所示,上下行配置为配置#6的TDD服务小区与FDD服务小区进行聚合。
将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5个组,其中组1对应部分与TDD服务小区相同的下行子帧,也就是下行子帧{0,1,7,9},组1中的下行子帧采用与上下行配置6相同的HARQ定时关系,其具体的PDSCH HARQ-ACK与实施例6-1相同,这里不再累述;
组2对应下行子帧{1},组2中的下行子帧采用上下行配置0/1/2的PDSCHHARQ-ACK定时;也就是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1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7上发送;
组3对应下行子帧{4},组3中的下行子帧采用上下行配置2/4/5的PDSCHHARQ-ACK定时;也就是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4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2上发送;
组4对应下行子帧{7},组4中的下行子帧采用上下行配置3/4的PDSCHHARQ-ACK定时;也就是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7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3上发送;
组5对应下行子帧{2,3,8},发送组5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5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2/3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当前无线帧的上行子帧8上发送;
FDD服务小区在当前无线帧的下行子帧8上发送的PDSCH,其对应的HARQ-ACK信息将在下一个无线帧的上行子帧3上发送;
从图10我们可以看出,发送HARQ-ACK信息的上行子帧2、3上反馈的HARQ-ACK信息的数量为均为2,非常均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组2到组5中各个下行子帧的HARQ-ACK反馈延迟不是最小的。
参考Rel-8/9/10现有的关于TDD系统中,不同上下行配置时所定义的PDSCH HARQ-ACK定时关系,我们发现,Rel-8/9/10的优先考虑保证主服务小区上反馈HARQ-ACK信息的各个上行子帧上的HARQ-ACK信息尽可能的均匀。基于此设计原则,我们可以将符合所述设计的FDD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的PDSCH HARQ-ACK定时整理成以下表格,表3为FDD的下行子帧集合K,其中表格数字的含义与背景技术介绍的表2相同。
表3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装置,包括:分组单元、上行子帧确定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分组单元,用于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对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进行分组;
上行子帧确定单元,用于对不同的下行子帧组采用不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下行子帧组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对应的HARQ-ACK确认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发送单元,用于在上行子帧确定单元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HARQ-ACK信息。
上行子帧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TDD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或者,确定在与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上发送下行子帧组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
分组单元,具体用于根据参与聚合的主服务小区的上下行配置,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不同的下行子帧组。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0~6中的任意之一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两组,其中:
组1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发送组1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1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0,1,3,4,5,6,7,8,9},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0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0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8},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2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4,7,9},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1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两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1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3,7,8},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2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两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2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7},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3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3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当参与聚合的TDD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3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部分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3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以及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中除组1中的部分,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4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4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4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部分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4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以及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中除组1中的部分,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5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两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6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6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1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3,7,8},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6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五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部分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6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1},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0、1或2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2、4或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3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4包含的下行子帧为{7},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3或4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4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5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3,8},发送组5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5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如本发明所应用的系统不局限于LTE系统。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完成,所述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可选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也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来实现。相应地,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模块/单元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形式的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Claims (22)
1.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
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0~6中的任意之一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两组,其中:
组1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确定发送组1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1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0,1,3,4,5,6,7,8,9},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2.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
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0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0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8},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2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4,7,9},确定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3.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
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1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两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1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3,7,8},确定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4.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
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2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两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2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7},确定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5.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
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3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3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确定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6.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
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3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部分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3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以及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中除组1中的部分,确定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7.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
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4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4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确定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8.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
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4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部分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4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以及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中除组1中的部分,确定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9.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
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5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两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确定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10.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
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6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6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1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3,7,8},确定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11.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
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6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五组,其中:
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部分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6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1},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0、1或2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2、4或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3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4包含的下行子帧为{7},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3或4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4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组5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3,8},确定发送组5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5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12.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装置,包括:分组单元、上行子帧确定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分组单元,用于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0~6中的任意之一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两组;
所述上行子帧确定单元,用于组1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确定发送组1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1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0,1,3,4,5,6,7,8,9},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13.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装置,包括:分组单元、上行子帧确定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分组单元,用于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0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
所述上行子帧确定单元,用于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0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8},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2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4,7,9},确定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14.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装置,包括:分组单元、上行子帧确定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分组单元,用于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1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两组;
所述上行子帧确定单元,用于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1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3,7,8},确定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15.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装置,包括:分组单元、上行子帧确定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分组单元,用于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2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两组;
所述上行子帧确定单元,用于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2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7},确定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16.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装置,包括:分组单元、上行子帧确定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分组单元,用于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3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
所述上行子帧确定单元,用于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3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确定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17.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装置,包括:分组单元、上行子帧确定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分组单元,用于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3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
所述上行子帧确定单元,用于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部分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3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以及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中除组1中的部分,确定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18.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装置,包括:分组单元、上行子帧确定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分组单元,用于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4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
所述上行子帧确定单元,用于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4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确定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19.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装置,包括:分组单元、上行子帧确定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分组单元,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4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
所述上行子帧确定单元,用于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部分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4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3},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以及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中除组1中的部分,确定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20.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装置,包括:分组单元、上行子帧确定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分组单元,用于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5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两组;
所述上行子帧确定单元,用于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确定发送组2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2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21.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装置,包括:分组单元、上行子帧确定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分组单元,用于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6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三组;
所述上行子帧确定单元,用于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6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1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3,7,8},确定发送组3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3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22.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装置,包括:分组单元、上行子帧确定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分组单元,用于在将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进行聚合,TDD小区作为主服务小区,FDD小区作为辅服务小区时,当参与聚合的TDD的主服务小区采用上下行配置6时,将FDD的辅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分为五组;
所述上行子帧确定单元,用于组1包含与主服务小区的下行子帧具有相同子帧号的部分下行子帧,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6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1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2包含的下行子帧为{1},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0、1或2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2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3包含的下行子帧为{4},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2、4或5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3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4包含的下行子帧为{7},根据TDD的上下行配置3或4对应的HARQ定时关系确定发送组4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组5包含的下行子帧为{2,3,8},确定发送组5中的下行子帧的PDSCH对应的HARQ-ACK信息所在的上行子帧为与组5中的下行子帧间隔至少三个子帧的上行子帧;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确定的上行子帧上发送所述HARQ-ACK信息。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95054.3A CN103780361B (zh) | 2012-10-17 | 2012-10-17 | 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PCT/CN2013/085182 WO2014059910A1 (zh) | 2012-10-17 | 2013-10-14 | 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US14/436,136 US9705641B2 (en) | 2012-10-17 | 2013-10-14 |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nding answer information |
EP13846956.4A EP2911332B1 (en) | 2012-10-17 | 2013-10-14 |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nding answer information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95054.3A CN103780361B (zh) | 2012-10-17 | 2012-10-17 | 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80361A CN103780361A (zh) | 2014-05-07 |
CN103780361B true CN103780361B (zh) | 2018-08-17 |
Family
ID=50487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95054.3A Active CN103780361B (zh) | 2012-10-17 | 2012-10-17 | 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05641B2 (zh) |
EP (1) | EP2911332B1 (zh) |
CN (1) | CN103780361B (zh) |
WO (1) | WO201405991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849120A1 (en) * | 2013-03-28 | 2021-07-14 | NEC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harq timing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
WO2015060433A1 (ja) * | 2013-10-25 | 2015-04-3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における方法、及び基地局装置における方法 |
CN104753632B (zh) | 2013-12-31 | 2019-03-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5356980A (zh) * | 2014-08-20 | 2016-02-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CN105451340B (zh) * | 2014-08-29 | 2019-02-05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载波聚合的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
MX392887B (es) | 2015-11-04 | 2025-03-24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odos y procedimientos para la operacion de sistemas de operacion a largo plazo (lte) de banda estrecha |
CN107888343A (zh) * | 2016-09-30 | 2018-04-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及终端 |
WO2018161275A1 (en) * | 2017-03-08 | 2018-09-13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
KR20240027897A (ko) | 2017-05-03 | 2024-03-04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업링크 제어 정보를 송신하기 위한 방법, 시스템, 및 장치 |
KR102412423B1 (ko) * | 2020-01-09 | 2022-06-23 |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비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 이것을 포함하는 컴퓨팅 시스템 및 이것의 동작 방법 |
US20230208576A1 (en) * | 2020-07-13 | 2023-06-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rame structures for uplink carrier aggregation of two time division duplex carriers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95177A (zh) * | 2009-02-04 | 2010-08-04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重传确认信息反馈方法、系统及设备 |
WO2012109195A2 (en) * | 2011-02-07 | 2012-08-16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supplementary cells in licensed exempt spectrum |
CN102651680A (zh) * | 2011-02-24 | 2012-08-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载波聚合系统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
EP2493257A1 (en) * | 2009-10-22 | 2012-08-29 |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carrier aggrega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821407B1 (ko) | 2009-12-16 | 2018-01-2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수신 확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US8861408B2 (en) * | 2010-11-02 | 2014-10-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transmission in a multi component-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2611666B (zh) * | 2011-01-25 | 2014-10-08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外环链路自适应实现方法及装置 |
CN102142941B (zh) | 2011-04-01 | 2016-12-0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时分双工系统中应答消息的发送方法及系统 |
JP2014515908A (ja) * | 2011-04-29 | 2014-07-03 |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サブフレーム制限をもつキャリアのキャリアアグリゲーション |
US9497747B2 (en) * | 2012-06-22 | 2016-11-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ata transmission in carrier aggregation with different carrier configurations |
-
2012
- 2012-10-17 CN CN201210395054.3A patent/CN103780361B/zh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10-14 US US14/436,136 patent/US9705641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0-14 EP EP13846956.4A patent/EP2911332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3-10-14 WO PCT/CN2013/085182 patent/WO2014059910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95177A (zh) * | 2009-02-04 | 2010-08-04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重传确认信息反馈方法、系统及设备 |
EP2493257A1 (en) * | 2009-10-22 | 2012-08-29 |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carrier aggregation |
WO2012109195A2 (en) * | 2011-02-07 | 2012-08-16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supplementary cells in licensed exempt spectrum |
CN102651680A (zh) * | 2011-02-24 | 2012-08-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载波聚合系统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911332A1 (en) | 2015-08-26 |
US20150295681A1 (en) | 2015-10-15 |
US9705641B2 (en) | 2017-07-11 |
EP2911332A4 (en) | 2015-12-23 |
WO2014059910A1 (zh) | 2014-04-24 |
CN103780361A (zh) | 2014-05-07 |
EP2911332B1 (en) | 2022-0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80361B (zh) | 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
US10609709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uplink scheduling and HARQ timing | |
KR102120701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용자 단말에 의해 harq-ack 피드백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2752090B (zh) | 一种支持pusch的同步harq传输的方法 | |
EP2785128B1 (en) |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 |
CN102355731B (zh) | Tdd系统中进行数据传输的基站、终端、系统及方法 | |
CN103516499B (zh) | 一种ack/nack反馈比特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 |
RU2625319C9 (ru) | Способ отправки восходящей управляюще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пользовательское оборудование и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 |
CN105612793B (zh) | 用于上行链路调度和harq定时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
CN103516496A (zh) | 一种发送harq-ack反馈信息的方法 | |
WO2016000368A1 (zh) | 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和发送方法、装置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 |
CN105207757B (zh) | 通信系统的载波聚合方法及装置 | |
CN104426637A (zh) | 载波聚合系统的harq-ack反馈方法及用户终端 | |
CN103024904A (zh) |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上行数据传输方法 | |
CN103209061A (zh) | 一种harq-ack反馈信息的发送方法 | |
CN103391166B (zh) | 一种pusch的授权和harq传输方法 | |
WO2014079310A1 (zh) | 时分双工tdd保护频带内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 |
WO2014173333A1 (zh) |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
CN104079390A (zh) | 跨基站载波聚合系统中传输harq-ack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 |
CN104348597A (zh) | 一种pusch的调度和harq-ack信息的传输方法 | |
WO2021062609A1 (zh) |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
AU2017239575A1 (en) | Data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spectrum aggregation | |
CN110603769B (zh) | 无线电接入网中的传输调度 | |
CN104104483A (zh) |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方法、上行调度方法及设备 | |
CN103312467B (zh) | 下行物理共享信道的传输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18 Address after: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Ministry of justice, Zhongxing building, Sou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ad, Nanshan District hi tech Industrial Park,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ZTE Co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