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59477B - 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59477B CN103759477B CN201410007603.4A CN201410007603A CN103759477B CN 103759477 B CN103759477 B CN 103759477B CN 201410007603 A CN201410007603 A CN 201410007603A CN 103759477 B CN103759477 B CN 10375947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ant
- compression chamber
- oil
- cylinder
-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8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1802 infu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5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20 electrodynamic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6071 cre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49 pul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00 vapor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压缩机构被收纳在壳体内部的旋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膨胀阀、室内换热器、气液分离器和油分离器,壳体的压力与室内换热器的蒸发压力基本相同。压缩机构包括:气缸组件,气缸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气缸,气缸内设有压缩腔。在壳体的内部开孔且与压缩腔连通的气缸吸气管、排出压缩腔的冷媒的排气管;气液分离器设有冷媒注入回路,冷媒注入回路与压缩腔连通。油分离器与排气管相连,油分离器上设有与压缩腔连通的吐油回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循环装置,可通过注入大量的气体冷媒来提高制冷循环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为使GWP(地球温暖化系统)大幅降低,作为已采用的还有准备采用的冷媒,有自然冷媒R290(HC冷媒、强可燃性)和R32(HFC冷媒、微燃性),还有动作压力高的冷媒CO2。但是,以往的壳体高压式旋转压缩机的壳体内压由于是制冷循环的高压侧,所以相对低压式旋转压缩机,冷媒封入量会增加。再加上,壳体高压式旋转压缩机运转中的壳体压力也会高出数倍,所以从冷媒量与压力的观点来看,自然冷媒和R32的使用在安全性上是一个大课题。另外,在使用CO2的情况下,具有壳体的厚度增加的课题。
另一方面,由于壳体低压式中低压的吸入气体是通过电机来加热的、另外,对压缩腔的供油会像壳体高压式那样,压差会导致无法供油,所以与壳体高压式比较,会产生原理上效率降低的课题。另外,如果强制对压缩腔供油,由于制冷循环的吐油量会增加,需要追加油分离装置来形成压缩腔与油分离器装置之间的油循环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制冷循环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循环装置,包括:电动式电机和压缩机构被收纳在具备润滑油的密封壳体内部的旋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膨胀阀、室内换热器、配备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气液分离器,所述壳体的压力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蒸发压力基本相同;所述压缩机构包括:气缸组件,所述气缸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气缸,所述气缸内设有压缩腔;在所述压缩腔中公转的活塞、与所述活塞同步往复运转的滑片、使所述活塞公转的曲轴、滑动支持所述曲轴的主轴承和副轴承、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开孔且与所述压缩腔连通的气缸吸气管、排出所述压缩腔的冷媒的排气管;所述气液分离器设有冷媒注入回路,所述冷媒注入回路与所述压缩腔连通;用于对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冷媒进行油气分离的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与所述排气管相连,所述油分离器上设有吐油回路,所述吐油回路与所述压缩腔连通以将所述油分离器中分离出的油排至所述压缩腔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循环装置,可通过注入大量的气体冷媒来提高制冷循环效率。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具体示例中,所述吐油回路与所述冷媒注入回路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吐油回路上设有二通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缸组件包括分别配有压缩腔的两个气缸,所述气缸吸气管由配备了各自的入口在所述壳体内部开孔的第一吸入通道和第二吸入通道的双重筒状贯通管构成,所述第一吸入通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吸入通道的出口分别与两个气缸的压缩腔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冷媒注入管,所述冷媒注入管伸入到所述壳体内以与所述压缩腔相连,所述冷媒注入回路与所述冷媒注入管相连。
具体地,所述冷媒注入管的朝向所述压缩腔的管壁上设有冷媒注入孔。
优选地,所述冷媒注入孔形成为月牙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的四个阀口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所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状态1,所示的是旋转压缩机的内部截面图和制冷循环装置;
图2关于实施例的状态1,所示的是压缩机构的详细构造截面图;
图3关于实施例的状态1,所示的是气缸的截面平面图;
图4关于实施例的状态1,所示的是压缩机构的详构构造截面图;
图5关于实施例1,所示的是副轴承和气体冷媒注入的平面图;
图6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状态2,所示的是旋转压缩机的内部截面图和制冷循环装置;
图7关于实施例的状态2,所示的是压缩机构的详细构造截面图;
图8关于实施例的状态2,所示的是压缩机构的详细构造截面图;
图9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状态3,所示的是旋转压缩机的内部截面图和制冷循环装置;
图10关于实施例的状态3,所示的是压缩机构的详细构造截面图;
图11关于实施例的状态3,所示的是压缩机构的详细构造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所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循环装置,该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壳体低压式旋转压缩机。
实施例的状态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状态1)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壳体低压式旋转压缩机100,由被收纳在壳体2的压缩机构4、以及配置在其上部的电动式电机3构成。电机3适用于可以调整转速的变频电机。在壳体2的上端配备吸气管5、以及在储油腔8上配备油7。吸气管5也可配置在电机3与压缩机构4之间。构成压缩机构4的气缸10被固定在壳体2的内径上,曲轴70通过主轴承40和副轴承滑动支持。另外,连接气缸10外周的排气管6与配备在壳体2的外部的油分离器80连接。
制冷循环系统所示的是空调机的制热模式,壳体低压式旋转压缩机100的排气管6与油分离器80通过四通阀113连接到室内热交换器(INDOORHEX)112。室内热交换器112连接室外热换器(OUTDOORHEX)110,在其之间配备气液分离器120。另外,在气液分离器120的入口与出口上分别配备膨胀阀111a与膨胀阀111b。
室外热交换器110经过四通阀113后与吸气管5连接。壳体2的内压是制冷循环的低压侧压力,与蒸发器(图1的室外热交换器110)的蒸发压力(PS)基本上是相等的。本发明的特征是:连接油分离器80的底部的吐油回路81与冷媒注入回路121或者冷媒注入管60连接。
从吸气管5往壳体2流入的低压冷媒,冷却电机3后通过气缸吸气管11再被吸入到气缸10中。气缸10中被压缩的高压气体排至密封的排气消音器41中。此后,与从排气管6往油分离器80排出的高压气体中混合后的油,在油分离器80中被分离。
分离油后的高压气体在室内热交换器112中变成冷凝冷媒,此后,通过膨胀阀111a来减压,气液分离器120中的气体冷媒(压力Pi)与液冷媒分离。该结果是增加液冷媒的过冷却。增加过冷却后的液冷媒通过膨胀阀111b来减压,在室外热交换器110中成为低压冷媒(压力PS),回流到吸气管5。在气液分离器120中分离后的气体冷媒通过冷媒注入回路121后朝连接副轴承50的冷媒注入管60移动。
膨胀阀111c主要是控制从冷媒注入回路121供给冷媒注入管60的气体冷媒量。但是,壳体低压式旋转压缩机100,由于即使过度注入气体冷媒量,也不会降低储油腔8的油温,因此可以使用毛细管来替代膨胀阀111c。
配备在吐油回路81上的二通阀85用于开关吐油回路81、毛细管82用于增加吐油回路81的阻力,可起到调整对压缩腔13的供油的作用。但是,连续的回油的状态下、或者在油分离器80中配备有调整阀的状态下等,可以省略二通阀85。另外,图2以下的图面省略了图1图示过的二通阀85的图示。
图2是压缩机构4的截面图,表示压缩腔13和气缸吸气管11、压缩腔13的润滑所必须的低压供油管14。图3是图2的X-X截面、表示配备在压缩机构4上的低压气体吸气回路和高压气体排气回路。另外,图3所示的是滑片20的配置。壳体低压式中,滑片20的背部由于必须为高压(Pd),所以使滑片20的背部连通气体通道42。
图2与图3中,从气缸吸气管11吸入的低压气体,通过气缸吸气孔18后再吸入压缩腔13中。由于气缸吸气孔18在吸入低压气体时,压力稍微会降低一点点,所以储油腔8的油7经过低压供油管14后会流入气缸吸入孔18中。因此,从气缸吸气管11吸入的低压气体中混合了油,就变成混合冷媒,在压缩腔13中压缩后排至消音器41中。
图4中,吐油回路81的油压力(Pd)比通过膨胀阀111a减压后的气体冷媒压力(Pi)要高。因此,在油分离器80中分离并从吐油回路81排出的油,与气体冷媒混合,从配备在横孔61上的冷媒注入孔62排至压缩腔13。此后,与压缩中的冷媒合流后变成高压气体,排至消音器41中。并且,高压气体是从排气管6往油分离器80移动的。
在所述的行程上,压缩腔13的压缩中的冷媒如果与气液分离器120出来的气体冷媒合流的话,可降纸压缩腔13的排气温度。但是,由于无法与壳体2的储油腔8的油7接触,油温是不会变化的。因此,不会担心油7被低压冷媒稀释。另外,由于往压缩腔13注入的油是润滑整个压缩腔和活塞24、滑片20的,所以对应压缩效率与所述滑动部品的可靠性是有效的。
图5是从副轴承50的下侧角度看的图、表示在压缩腔13上开口的冷媒注入孔62的配置与及其形状。冷媒注入孔62的形状是月牙形的,以便气体冷媒的注入量最大化。冷媒注入孔62是通过活塞24的公转来开关的,活塞24的外周通过气缸吸气孔18后立即开孔,是压缩腔13的压力达到气体冷媒压力(Pi)之前开孔的设计。
因此,往压缩腔13注入的气体冷媒和油是不会泄漏到低压侧的,另外,可以防止压缩腔13的压缩气体逆流到冷媒注入管60。如果,从冷媒注入孔62注入的气体冷媒和油有泄漏至低压侧的话,由于气体冷媒的再膨胀损失、以及已溶解在油中的高压气体的再膨胀损失压缩效率会下降。
油分离器80可以分离从压缩腔13转移的油并确保留在油分离器80的内部。并且,如所述那样,被确保的油可以从吐油回路81回流到压力低的压缩腔13。也就是说,由于配备了油分离器80,可以形成压缩腔13与油分离器80之间的油循环系统。
例如:可以把压缩腔13所需的油量定为制冷循环泊冷媒循环量的6%、从低压供油管14往压缩腔13的供油量为1%、通过油循环系统对压缩腔13的供油量为5%。因此,油分离器80中流入5+m的油,由于这其中m(1%)为吐油量(OCR),所以用油分离器80确保的油量为5+m-m。
因此,油分离器80的油分离效率变成(η)=5+m-m/5+m=5/6=0.83(但是,m=1)。于是,如果η=83%的话,压缩腔13里就可循环6%的油。OCR为1%。这个油循环系统对壳体低压式旋转压缩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本发明的(实施的状态1),通过把气液分离器120出来的气体冷媒和油分离器80分离的油从1个注入回路注入压缩腔等方式,证实壳体低压式旋转压缩机中是可以导入气体冷媒注入方式的。另外,制冷循环系统是不可逆循环的制热专用装置、或者制冷专用装置的话不需要四通阀113。
壳体高压式旋转压缩机的案例方面,作为向压缩腔注入气体冷媒的方法,有使用通过活塞来开关冷媒注入孔的方法或者是使用单向阀等方法。本发明是采用通过活塞来开关冷媒注入孔的方法,但即使是使用单向阀的场合也同样,在该气体冷媒注入回路中最好使分离油合流。
实施例的状态2:
本发明的(实施状态2)是在双缸壳体低压式旋转压缩机中导入气体冷媒注入装置。另外,2个气缸的排量是相同的。图6所示的壳体低压式双缸旋转压缩机101是由被收纳在壳体2里的压缩机构4a、配置在其上部的电动式电机3构成。与(实施的状态1)一样,在包含壳体低压式双缸旋转压缩机101的制冷循环装置上配备气液分离器120。
压缩机构4a配备了固定在壳体2内径上的气缸10a、气缸10b、在两气缸之间的中隔板17、滑动支持曲轴70a的主轴承40和副轴承50、密封这些轴承的排气消音器41和排气消音器51。连接在气缸10a的外周上的排气管6与油分离器80是连接。
在中隔板17上连接的冷媒注入管60,与(实施状态1)一样,与冷媒注入回路121连接。排气回路81连接冷媒注入管60或者冷媒注入回路121的。从气缸吸气管11a和气缸吸气管11b吸入的低压气体分别被吸入到气缸10a和气缸10b后成为高压气体,分别经过排气消音器41和排气消音器51,在气缸贯通孔25中流动并从排气管6排出。
压缩机构4a的截面图如图7和图8所示,分别表示2个气缸的吸气回路和排气回路、冷媒注入管60出来的气体冷媒和油注入方法。图7中,气缸10a里面固定了由气缸吸气管11a和气缸吸气管11b构成且2个通道截面积是相同的双重的筒状贯通管。气缸10a的上部与下部分别连接气缸吸气管11a和气缸吸气管11b,并且分别在吸气孔18a和吸气孔18b上开口,也就是说,气缸吸气管11由配备了各自的入口在壳体内部开孔的第一吸入通道11a(即气缸吸气管11a)和第二吸入通道11b(即气缸吸气管11b)的双重筒状贯通管构成,第一吸入通道11a的出口和第二吸入通道11b的出口分别与两个气缸的压缩腔连通。
使2个气缸吸气管独立、另外,使壳体2的吸气开口部的高度不一致的设计,其目的是防止隔着中隔板17邻接的2个压缩腔的吸气体的干涉,可防止由于各压缩腔的吸入气体量降低带来的性能恶化。并且,由于把2个吸气管合成1个,可有效实施小型化。这个双重管式的吸气管对于壳体低压式的双缸旋转压缩机来说是必须的技术。
如图8,从2个气缸排出的高压气体通过排气消音器41和排气消音器51后,分别经过气缸贯通孔25,再从排气管6排至油分离器80。另一方面,从冷媒注入管60注入的气体冷媒和油,通过中隔板17的横孔61,再从冷媒注入孔62往压缩腔13a和压缩腔13b交替流出。冷媒注入孔62为月牙形,贯通横孔61的上下,并在2个压缩腔上开口。
在(实施状态2)中,由于2个冷媒注入孔62是通过活塞24a和活塞24b规定的运转角度进行开关的,所以气体冷媒和油是不会流至低压侧的。另外,由于冷媒注入孔62会交替地注入一定量的气体冷媒和油,所以冷媒注入回路121的脉动会降低,能有效降低振动。
这样,由所述的2个气缸构成的(实施状态2),通过新的双重筒状贯通管的导入,以及通过由1个冷媒注入管往2个压缩腔注入气体冷媒和油等方法,可以使壳体低压式双缸旋转压缩机的设计变得简单。
另外,(实施状态1)和(实施状状2)在壳体2的外部上配备了油分离器80,在壳体2的内部配备排气消音器41或者扩大排气消音器51的容量,可以在其中配置油分离器功能。那样的设计,在消音器中分离后的油可能在壳体2的内部直接与冷媒注入管连接。另外,可以选择通过合并使用消音器内部的油分离功能和壳体2的外部上的油分离器80来提高油分离效率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去掉油分离器80的方法。
实施例的状态3:
(实施状态3),在由两个不同排量的气缸压缩腔的2级压缩式构成壳体低压式旋转压缩机中,导入气体冷媒注入方式。图9所示的壳体低压式2级压缩旋转压缩机102是由被收纳在壳体2内径的压缩机构4b、以及配置在其上部的电动机电机3构成。另外,2级压缩式相对1级压缩式,由于压缩比会上升,排出气体温度也会提高,对改善空调机的制热模式的舒适性等有效。
压缩机构4b配备有:被固定在壳体2内径上的气缸10c和气缸10d、在其之间的中隔板17、滑动支持曲轴70b的主轴承40和副轴承50、分别密封主轴承40和副轴承50的排气消音器41和排气消音器51。连接在副轴承50外周的排气管6,与油分离器80连接。另外,冷媒注入管60是连接在气缸10c上,吐油回路81连接在冷媒注入管60或者冷媒注入回路121上。
图10为压缩机构4b的截面图。相对气缸10c,气缸10d的排量是较少的,其按顺序为1段侧气缸和2段侧气缸。另外,低压供油管14连接在吸入孔18c上。
从气缸吸气管11向吸气孔18c被吸入的低压气体,在压缩腔13c中被压缩后变成中间压力(Pm)的气体压力,排至排气消音器41。此后,从中间压通道19往气缸10d的吸气孔18d移动。另外,在压缩腔13d中被压缩后变成高压气体(Pd),排至排气消音器51中。排气消音器51的高压气体从排气管6排出,再往油分离器80移动。
气液分离器120的气体冷媒和在油分离器80中分离的油合流,从冷媒注入管60往中间压通道19注入。中间压通道19的压力为中间压力(Pm),由此得出:吐油回路的压力(Pd)>冷媒注入管的压力(Pi)>中间压通道的压力(Pm)。因此,气体冷媒和油可以顺畅流入中间压通道19。
另外,即使冷媒注入管60连接在1段侧压缩腔13c上,气体冷媒和油的注入也没问题,但是,注入至1段侧压缩腔13c的气体冷媒的再膨胀损失会增大。另外,即使冷媒注入管60连接在2级压缩腔13d上也可以注入气体,但2段侧压腔腔的容积较小,加上2段侧的压缩腔13d的压力(Pd)的条件较大,或者在气体冷媒压力(Pi)小的条件下,会出现冷媒注入量不足的问题。
图10由于往中间压通道注入气体冷媒和油,所以1段侧的压缩腔13c里不能注入油分离器80的油。但是,由于连接在吸气孔18c上低压供油管14,不用担心压缩腔13c的润滑问题。但是,如图11那样,也可采用独立的中隔板供油管30连接在中隔板17上、把吐油回路81的油供给压缩腔13c的方法。另外,关于压缩腔13d的润滑,通过中间压通道19的冷媒和油会一起往压缩腔13d移动,所以润滑上没有问题。
如所述的(实施状态3),通过把气液分离器120出来的气体冷媒和油分离器80出来的油从1个注入回路注入到压缩腔,证实在壳体低压式2级压缩旋转压缩机中可导入气体冷媒注入方式。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是:不仅可应用于壳体内压为低压侧的单缸旋转压缩机上,也可应用于壳体低压式双缸旋转压缩机和壳体低压式2级压缩旋转压缩机、以及摇摆式旋转压缩机上。在空调机、冷冻机器、热水器等上使用CO2和R290等的自然冷媒时,可运用本发明。另外,也可借用现行的量产设备,制造性上也有优势。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壳体内压为低压的旋转压缩机100,从配备在气缸10上的气缸吸入管11吸入低压冷媒压缩后,排出到密封了高压气体的排气消音器41中。配备在油分离器80上的吐油回路81与冷媒注入回路121连接。因此,在气液分离器120中产生的气体冷媒与油分离器80的分离油合流,从冷媒注入管60往气缸10的压缩腔注入。
因此,具有如下优点:
(1)与壳体高压式旋转压缩机比较,由于可以增加气体冷媒注入量,可以提高制冷循环装置的效率。另外,由于气体冷媒注入,油过热度不会降低,所以就能轻易控制气液分离器中的气体冷媒量。
(2)由于气体冷媒注入与油分离器中的分离油可以通过同一个回路向压缩腔注入,所以可对设计进行简化。
(3)可易于采用GWP低的R290和R32等的可燃性冷媒以及、CO2等的高压冷媒,可对全球环境及安全性作贡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循环装置,通过配备在制冷循环上的气液分离器形成的气体冷媒注入来改善壳体低压式旋转压缩机的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所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动式电机和压缩机构被收纳在具备润滑油的密封壳体内部的旋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膨胀阀、室内换热器、配备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气液分离器,
所述壳体的压力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蒸发压力相同;
所述压缩机构包括:
气缸组件,所述气缸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气缸,所述气缸内设有压缩腔;
在所述压缩腔中公转的活塞、与所述活塞同步往复运转的滑片、使所述活塞公转的曲轴、滑动支持所述曲轴的主轴承和副轴承、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开孔且与所述压缩腔连通的气缸吸气管、排出所述压缩腔的冷媒的排气管;
所述气液分离器设有冷媒注入回路,所述冷媒注入回路与所述压缩腔连通;
用于对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冷媒进行油气分离的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与所述排气管相连,所述油分离器上设有吐油回路,所述吐油回路与所述压缩腔连通以将所述油分离器中分离出的油排至所述压缩腔内;所述吐油回路与所述冷媒注入回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吐油回路上设有二通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组件包括分别配有压缩腔的两个气缸,所述气缸吸气管由配备了各自的入口在所述壳体内部开孔的第一吸入通道和第二吸入通道的双重筒状贯通管构成,所述第一吸入通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吸入通道的出口分别与两个气缸的压缩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媒注入管,所述冷媒注入管伸入到所述壳体内以与所述压缩腔相连,所述冷媒注入回路与所述冷媒注入管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注入管的朝向所述压缩腔的管壁上设有冷媒注入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注入孔形成为月牙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的四个阀口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07603.4A CN103759477B (zh) | 2014-01-07 | 2014-01-07 | 制冷循环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07603.4A CN103759477B (zh) | 2014-01-07 | 2014-01-07 | 制冷循环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59477A CN103759477A (zh) | 2014-04-30 |
CN103759477B true CN103759477B (zh) | 2016-06-29 |
Family
ID=50526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07603.4A Active CN103759477B (zh) | 2014-01-07 | 2014-01-07 | 制冷循环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75947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41387B (zh) * | 2016-05-30 | 2019-09-13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制冷装置及压缩机 |
JP7194877B2 (ja) * | 2018-04-27 | 2022-12-23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108799117B (zh) * | 2018-07-27 | 2024-08-02 |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14198920B (zh) * | 2021-11-22 | 2023-11-24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用于控制冷媒循环系统的方法、装置和冷媒循环系统 |
JP2025059402A (ja) * | 2023-09-29 | 2025-04-10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309586A (ja) * | 2006-05-18 | 2007-11-29 | Daikin Ind Ltd | 冷凍装置 |
CN101424267A (zh) * | 2007-10-29 | 2009-05-06 |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 旋转式压缩机 |
CN101526084A (zh) * | 2009-04-06 | 2009-09-09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壳体低压式旋转压缩机 |
CN201448240U (zh) * | 2009-07-24 | 2010-05-05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及带有该压缩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
CN102032179A (zh) * | 2011-01-05 | 2011-04-27 | 天津商业大学 | 立式全封闭双级涡旋式制冷压缩机 |
CN102235360A (zh) * | 2010-05-07 | 2011-11-09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双缸式旋转压缩机 |
CN202391736U (zh) * | 2011-12-09 | 2012-08-22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多缸式旋转压缩机及其冷冻循环系统 |
CN103245135A (zh) * | 2012-02-03 | 2013-08-14 | 吴键 | 氟利昂蒸发冷油器回收螺杆压缩机冷油器排热的热泵机组 |
CN103410736A (zh) * | 2013-08-02 | 2013-11-27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低背压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CN103452842A (zh) * | 2013-08-22 | 2013-12-18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压缩机 |
CN203719262U (zh) * | 2014-01-07 | 2014-07-16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制冷循环装置 |
-
2014
- 2014-01-07 CN CN201410007603.4A patent/CN10375947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309586A (ja) * | 2006-05-18 | 2007-11-29 | Daikin Ind Ltd | 冷凍装置 |
CN101424267A (zh) * | 2007-10-29 | 2009-05-06 |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 旋转式压缩机 |
CN101526084A (zh) * | 2009-04-06 | 2009-09-09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壳体低压式旋转压缩机 |
CN201448240U (zh) * | 2009-07-24 | 2010-05-05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及带有该压缩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
CN102235360A (zh) * | 2010-05-07 | 2011-11-09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双缸式旋转压缩机 |
CN102032179A (zh) * | 2011-01-05 | 2011-04-27 | 天津商业大学 | 立式全封闭双级涡旋式制冷压缩机 |
CN202391736U (zh) * | 2011-12-09 | 2012-08-22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多缸式旋转压缩机及其冷冻循环系统 |
CN103245135A (zh) * | 2012-02-03 | 2013-08-14 | 吴键 | 氟利昂蒸发冷油器回收螺杆压缩机冷油器排热的热泵机组 |
CN103410736A (zh) * | 2013-08-02 | 2013-11-27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低背压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CN103452842A (zh) * | 2013-08-22 | 2013-12-18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压缩机 |
CN203719262U (zh) * | 2014-01-07 | 2014-07-16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制冷循环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59477A (zh) | 2014-04-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59477B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US9207004B2 (en)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
CN103821716B (zh) | 双级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 |
CN203717344U (zh) | 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循环系统 | |
JP6948530B2 (ja) | 非対称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CN101427084B (zh) | 冷冻装置 | |
WO2016201623A1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CN104806522B (zh) | 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冷冻装置 | |
JP2007285681A (ja) | 冷凍装置 | |
US20140326008A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03573624B (zh) | 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 |
CN101487470A (zh) | 双机双级螺杆式低温压缩机组 | |
CN102644596A (zh) | 容量控制式旋转压缩机 | |
CN104948461A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KR20110097367A (ko) | 칠러 | |
TW201525390A (zh) | 空氣調和裝置 | |
CN109844313B (zh) | 抽吸消音器 | |
CN112752934B (zh) | 多级压缩系统 | |
CN106089712A (zh) |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单冷型制冷装置 | |
JPH04371759A (ja) | 二段圧縮二段膨張式の冷凍サイクル | |
CN101354041A (zh) | 壳体低背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润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696227B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CN104930738A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CN203719262U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CN219932450U (zh) | 一种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