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31883B - 一种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31883B CN103731883B CN201410025470.3A CN201410025470A CN103731883B CN 103731883 B CN103731883 B CN 103731883B CN 201410025470 A CN201410025470 A CN 201410025470A CN 103731883 B CN103731883 B CN 10373188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ad
- cell
- service
- data demand
- shun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领域,用以实现对支持双连接的UE的负载均衡。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负载小区;在所述负载小区中确定负载业务集合;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分流小区集合;根据负载均衡策略,在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确定所述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将所述负载业务转移至其对应的分流小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各个核心部分随着业务量的提高、访问量和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其处理能力和计算强度也相应增大,使得单一设备根本无法承担。于是,负载均衡机制应运而生。
负载均衡建立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将核心设备的大量数据流或业务分配至其他处理设备进行处理,由此,可以降低核心设备的负载,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
在异构网络中存在单连接UE(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及双连接UE,其中,单连接UE的所有连接建立在一个小区(宏蜂窝或小小区)上,该UE的所有业务由该小区进行负载;双连接UE的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连接在宏蜂窝上,同时,该UE的不同业务可以同时由多个小区(宏蜂窝或小小区)分担负载。
但是,发明人发现在现有技术中,所有的负载均衡算法均只针对支持单链接的UE,即将一个UE的所有业务分配至一个小区进行负载。缺乏对支持双连接的UE负载均衡算法,从而不能实现对支持双连接的UE的负载均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装置,用以实现对支持双连接的UE的负载均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载均衡的方法,包括:获取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负载小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在所述负载小区中确定负载业务集合;所述负载业务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负载业务;所述负载业务是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UE承载的,需要进行分流的业务;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分流小区集合;所述分流小区集合包括至少一个分流小区;所述分流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小于所述分流小区的负载门限值;根据负载均衡策略,在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确定所述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将所述负载业务转移至其对应的分流小区。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负载小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在所述负载小区中确定负载业务集合;所述负载业务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负载业务;所述负载业务是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UE承载的,需要进行分流的业务;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分流小区集合;所述分流小区集合包括至少一个分流小区;所述分流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小于所述分流小区的负载门限值;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负载均衡策略,在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确定所述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负载业务转移至其对应的分流小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装置,基站首先获取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然后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负载小区,并在所述负载小区中确定负载业务集合,接着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分流小区集合,随后根据负载均衡策略,在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确定所述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最后将所述负载业务转移至其对应的分流小区,这样,就能够将基站管理的小区中当前负载值大于该小区的负载门限值的负载小区中所承载的业务,转移至当前负载值小于该小区的负载门限值的分流小区中,进而实现了对支持双连接的UE进行负载均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负载均衡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负载小区中确定负载业务集合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分流小区集合中确定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的功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载均衡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101、获取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
具体的,基站需要获取所管理的小区中每一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进而判断所管理的小区中哪些小区需要进行负载分流,哪些小区能够为别的小区提供负载。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进行负载均衡时,基站需满足的条件为:所管理的小区中至少有一个需要进行分流的负载小区以及至少有一个能够为负载小区进行分流的分流小区,所以,基站所管理的小区至少有两个。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负载门限值是系统根据该小区的承载能力预先设定的一个值。若所述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该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则说明该小区能够为该小区内的UE(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一旦该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该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则该小区为该小区内的UE提供的服务质量将急剧下降。
进一步的,基站可以通过网络管理设备获取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通过与所述小区间的X2接口获取所述小区的当前负载值。
102、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负载小区。
其中,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具体的,基站在获取了所管理的所有小区中每一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后,依次将每一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及每一个小区的当前负载值进行比较,将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该小区负载门限值的小区确定为进行分流的负载小区。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负载小区是需要将所述小区承载的业务转移至其他小区的小区。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负载小区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负载小区均指的是任意一个负载小区。
103、在所述负载小区中确定负载业务集合。
其中,所述负载业务是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UE承载的,需要进行分流的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小区服务的UE中,既有支持双连接的UE,还可能有仅支持单连接的UE。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到的UE均为能够支持双连接的UE。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负载分流的过程中,选择分流的基本单位是业务,而不是UE。
具体的,基站从所述负载小区中确定出负载业务集合的方法可以有三种。
第一种方法,包括:
R1、在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UE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任意选取一项业务,将所述任意选取的一项业务确定为待负载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待负载业务是所述负载小区所服务的所有支持双连接的UE中任意一个UE所承载的任意一项业务。
R2、根据所述待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更新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
具体的,将所述负载小区更新前的当前负载值减去所述待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得出的值,确定为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
R3、确定所述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是否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根据确定出来的结果不同执行不同的步骤,若确定出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则执行步骤R4;若确定出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并结束确定负载业务集合的步骤。
R4、若确定出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则确定所述待负载业务是否为所述负载小区所承载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根据确定出来的结果不同执行不同的步骤,若所述待负载业务不是所述负载小区所承载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执行步骤R5;若所述待负载业务是所述负载小区所承载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执行步骤R6。
R5、若所述待负载业务不是所述负载小区所承载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将所述待负载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并继续执行在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UE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任意选取一项业务,将所述任意选取的一项业务确定为待负载业务的步骤,直至确定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需要说明的是,若所述待负载业务不是所述负载小区所承载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跳转至步骤R1,直至确定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R6、若所述待负载业务是所述负载小区所承载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将所述待负载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并完成确定负载业务的步骤。
第二种方法,包括:
S1、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且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确定出第一UE。
其中,所述第一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中最大。
具体的,基站将计算出所述负载小区中的所有支持双连接的UE中每一个UE的数据需求总量,所述每一个UE的数据需求总量就是该UE上每一项业务的数据需求量之和,然后将该负载小区中所有支持双连接UE中数据需求总量最大的UE确定为第一UE。
S2、根据第一UE的每一项业务数据需求量,在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确定出第一业务。
其中,所述第一业务是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数据需求量最大的业务。
具体的,在确定出第一UE后,在所述第一UE的所有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将数据需求量最大的业务确定为第一业务。
S3、更新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为更新前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减去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S4、确定所述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是否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确定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是否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门限值是为了确定是否还需要继续为所述负载小区选择需要进行分流的负载业务。当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门限值时,表明所述负载小区需要转移的负载业务还未完全确定,则继续确定负载业务。当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门限值时,表明所述负载小区需要转移的负载业务已确定完毕。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根据确定出来的结果不同执行不同的步骤,若所述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则执行步骤S4;若所述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并结束确定负载业务集合的步骤。
S5、若所述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则确定所述第一业务是否为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中的业务。
具体的,在判断出还需要继续确定负载业务的情况下,基站需要继续判断所述第一业务是否为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中的业务。若是最后一项,则说明此UE的所有业务都已经确定为负载业务,那就需要换别的UE继续确定出负载业务;若不是最后一项,则继续在所述第一UE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继续确定负载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负载业务时,基站优先将负载小区内一个UE的所有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以便在进行业务转移时能够尽量保证需要进行分流的UE的数量尽可能的少,从而简化进行分流时的操作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根据确定出来的结果不同执行不同的步骤,若所述第一业务不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执行步骤S6;若确定出所述第一业务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执行步骤S7。
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所述第一业务是不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基站都要将确定出的第一业务确定为需要进行分流的负载业务。
S6、若所述第一业务不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中的业务,则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并继续执行所述根据第一UE的每一项业务数据需求量,在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确定出第一业务,直至确定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并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若所述第一业务不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需要跳转至步骤S2,直至确定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S7、若确定出所述第一业务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并继续执行所述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且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确定出第一UE,直至确定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并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若确定出所述第一业务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需要跳转至步骤S1,直至确定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在第二种方法上,优先根据每一个UE的所有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将所述UE进行排序,并根据UE上所有负载业务中每一项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将UE的每一项业务进行排序,得到第三种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
Q1、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将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按照第一顺序进行排列。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顺序可以是升序,也可以是降序,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种方法中,基站对任意负载小区来说,都将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进行排序,这样就可以在每次确定第一UE时,不需要考虑所有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每一个UE的数据需求总量,而是只需要按照排列顺序,将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排至首位或末位的UE确定为第一UE。
Q2、根据所述每一个UE的每一项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将所述每一个UE的每一项业务按照第二顺序进行排列。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顺序可以是升序,也可以是降序,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顺序与所述第一顺序无关,第二顺序可以与第一顺序相同,也可以与第一顺序不同,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种方法中,基站对任意负载小区的任意支持双连接的UE来说,将所述UE的每一项业务进行排序,这样就可以在每次确定第一业务时,不需要考虑所有未确定负载业务的业务中每一个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而是只需要按照排列顺序,将所述UE未确定负载业务的业务中排至首位或末位的业务确定为第一业务。
Q3、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按照第一顺序排列的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且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确定出第一UE。
其中,所述第一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中最大。
具体的,若所述第一顺序为降序排列,则将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且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排至首位的UE,确定为第一UE。若所述第一顺序为升序排列,则将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且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排至末位的UE,确定为第一UE。
Q4、根据第一UE的每一项业务数据需求量,在按照第二顺序排列的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确定出第一业务。
其中,所述第一业务是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数据需求量最大的业务。
具体的,若所述第二顺序为降序排列,则将所述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排至首位的业务,确定为第一业务。若所述第一顺序为升序排列,则将所述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排至末位的业务,确定为第一业务。
Q5、根据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需求量,更新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
具体的,可参考步骤S3,在此不再赘述。
Q6、确定所述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是否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具体的,可参考步骤S4,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根据确定出来的结果不同执行不同的步骤,若所述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则执行步骤Q7;若所述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并结束确定负载业务集合的步骤。
Q7、若所述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则确定所述第一业务是否为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
具体的,可参考步骤S5,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根据确定出来的结果不同执行不同的步骤,若所述第一业务不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执行步骤Q8;若确定出所述第一业务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执行步骤Q9。
Q8、若所述第一业务不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并继续执行所述根据第一UE的每一项业务数据需求量,在按照第二顺序排列的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确定出第一业务,直至确定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并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若所述第一业务不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跳转至步骤Q4,直至确定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Q9、若确定出所述第一业务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并继续执行所述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按照第一顺序排列的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且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确定出第一UE,直至确定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并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若确定出所述第一业务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跳转至步骤Q3,直至确定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示例性的,若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为200G,当前负载值为150G,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UE有两个,分别为UEa及UEb,其中,UEa的业务分别为数据需求量为10G的业务a1,数据需求量为5G的业务a2;UEb的业务分别为数据需求量为20G的业务b1,数据需求量为25G的业务b2,所述第一顺序与第二顺序都为降序。则所述确定负载业务集合的步骤具体为:首先,基站通过计算得出UEa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为15G,UEb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为45G,则按照UE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将UE按照降序排列,得出排列顺序为UEb、UEa。然后,按照UEb的每一项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将UEb的所有业务进行降序排列,得出排列顺序为b2、b1;按照UEa的每一项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将UEa的所有业务进行降序排列,得出排列顺序为a1、a2。接着,将排至首位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大的UEb确定为第一UE,并将UEb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中排至首位的数据需求量最大的业务b2确定为第一业务;然后,将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200G减去所述业务b2的数据需求量25G,得到的值为175G,并将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更新为175G。在更新完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之后,将确定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175G是否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150G,确定出的结果为该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该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说明还需继续确定出需要进行分流的业务,则需要确定所述业务b2是否为所述UEb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确定出的结果为业务b2不是所述UEb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将业务b2确定为负载业务,并继续执行将UEb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中排至首位的数据需求量最大的业务b1确定为第一业务,并将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跟新为,更新前的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175G减去业务b1的数据需求量20G得到的值155G。然后,在更新完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之后,将确定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155G是否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150G,确定出的结果为该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该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则需要确定所述业务b1是否为所述UEb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确定出的结果为业务b1是所述UEb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将所述业务b1确定为负载业务,直至此时说明所述UEb中的所有业务均已确定为负载业务,则需要在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确定出第一UE,此时,按照排列顺序,将还没有确定负载业务的排至首位的UEa确定为第一UE,并将UEa中还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将排至首位的业务a1确定为第一业务,然后更新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门限值为,更新前的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155G减去业务a1的数据需求量10G得到的值145G。接着,确定所述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145G是否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150G,得出的结果为是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并将业务a1确定为负载业务,则确定负载业务集合的步骤结束。最终却确定出的需要进行分流的业务为业务a1、业务b1及业务b2。
104、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分流小区集合。
其中,所述分流小区集合包括至少一个分流小区。所述分流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小于所述分流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具体的,基站在获取了所管理的所有小区中每一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后,依次将每一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及每一个小区的当前负载值进行比较,将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小于该小区负载门限值的小区确定为进行分流的分流小区。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分流小区是把负载小区承担的业务转移到本小区的小区。
105、根据负载均衡策略,在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确定所述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就是将要把该负载业务转移到的分流小区。
需要说明的是,一项负载业务只能对应一个分流小区,但是一个分流小区可以对应多项负载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负载均衡策略是基站预先设定的一种选择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的方法。
具体的,根据基站预先设定的预设策略的不同,所述根据负载均衡策略,在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确定所述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的方法可以有两种。
第一种情况,包括:
W1、根据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每个分流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其当前负载值,确定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每个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
具体的,对确定出的每一个分流小区来说,将该分流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减去该分流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得到的值确定为该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101中,基站获取了管理的所有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所述基站管理的所有小区中包括了所述分流小区,所以此时基站可以得到所述分流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该小区的当前负载值。
进一步的,可以用公式Cn=Γn-Ln计算分流小区n的承载能力,其中,Γn表示分流小区n的负载门限,Ln表示分流小区n的当前负载,Cn表示分流小区n的承载能力,n的取值范围为1、2……k,所述k是确定出的负载小区的总个数。
W2、确定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具体的,基站从确定出的所有分流小区中选择承载能力最大的小区,并从确定出的所有负载业务中选择数据需求量最小的业务,最后,将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与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进行比较。
进一步的,可以用公式来判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其中,Cn,m表示分流小区n为需要进行分流的UEm能够提供的承载能力,若UEm与小区n之间的信道状态好于门限值Γc,则记分流小区n为UEm提供的承载能力Cn,m=Cn;否则Cn,m=0。表示UEm的所有负载业务中业务j的数据需求量,m的取值范围为1、2……r,所述r是确定出的负载小区中确定出负载业务对应的UE的总个数。表示在所有的分流小区中选取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表示在所有的UE的负载业务中选取的数据需求量最小的业务所需的数据需求量。当满足公式时,就说明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不小于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当不满足公式时,就说明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确定出的结果不同基站执行的步骤不同。若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即说明确定出的分流小区集合中至少存在一个分流小区能够对负载业务中的至少一项负载业务进行分流,此时,执行步骤W3-W5;若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即说明确定出的分流小区集合中不存在分流小区能够对负载业务进行分流,此时,结束确定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的步骤。
W3、若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则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承载能力,及每一个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获取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每一个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差值是指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得到的差值。
具体的,基站对每一个分流小区来说,依次将该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负载业务中每一项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得出该分流小区与每一项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这样,可以得到所有分流小区中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所有负载业务中每一项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
W4、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每一个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确定第一分流小区及第一负载业务。
其中,第一分流小区与第一负载业务间的第一数据差值是所有分流小区与每一个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中的最小非负值。
具体的,基站从所有分流小区中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所有负载业务中每一项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中,得到第一数据差值为最小非负值,以及该最小非负值对应的分流小区及负载业务,确定为第一分流小区及第一负载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将第一数据差值为最小非负值的分流小区与之对应的负载业务,确定为第一分流小区及第一负载业务,是为了保证将数据需求量大的负载业务转移至承载能力大的分流小区中,将数据需求量小的负载业务转移至承载能力小的分流小区中,进而保证了能将尽可能多的负载业务进行转移。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W3、W4,可用数学方法表示为:在满足公式的条件下,通过公式确定出选择第一分流小区n*为的业务j*进行分流。其中,Cn,m表示分流小区n为需要进行确定出需要进行分流的UEm能够提供的承载能力;表示UEm的所有业务中业务j的数据需求量。用公式表示选择出的结果是所有分流小区每一分流小区及所有负载业务每一个负载业务中,差值最小且满足的分流小区n*,及对应的的业务j*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公式x=argminF(x),用于表示使函数F(x)取得最小值时,x的取值。
W5、更新所述第一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为更新前的第一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第一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并将所述第一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设为无效值,并继续执行所述确定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直至确定出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具体的,在确定出第一分流小区及第一负载业务后,也就是说该第一负载业务会在后续步骤中被转移至第一分流小区,但是该第一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大于该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所以该第一分流小区可能除该业务之外,还能为其他负载业务进行分流,所以将所述第一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更新为该分流小区更新前的承载能力减去确定出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也就是,除已经确定出的负载业务外能够为负载业务能够提供的承载能力。并且由于已经为第一负载业务确定出所述第一分流小区是将要对其进行转移的小区,也就是说该第一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已经确定,不需要再为其确定分流小区,所以需要将该第一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设为无效值,例如0,或者是其他负值。然后,跳转至步骤W2,直至确定出在所述分流小区中,没有一个分流小区能够对任意一项负载业务进行分流为止,结束确定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确定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分流的步骤结束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在此种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负载业务都能够确定出与之对应的分流小区。另一种是所有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都为无效值,在此种情况下,所有的负载业务都能够确定出与之对应的分流小区。
在第一种方法上,优先将一个UE的所有负载业务由一个分流小区进行负载,得出的第二种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
Y1、根据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每个分流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其当前负载值,确定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每个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
具体的,可参考步骤W1,在此不再赘述。
Y2、确定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种方法中,基站优先考虑将一个UE的所有负载业务转移至一个分流小区,所以需要执行此步骤,判断是否存在某一分流小区能够承载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情况。
进一步的,可以用公式来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其中,表示UEm的所有业务中业务j的数据需求量,表示UEm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表示在所有的小区中选取承载能力最大的小区的承载能力,表示在所有UE中选择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当满足公式时,就说明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不小于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当不满足公式时,就说明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确定出的结果不同基站执行的步骤不同。若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不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即说明确定出的分流小区中至少存在一个分流小区能够对至少一个UE的所有业务进行分流,此时,执行步骤Y3-Y5;若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即说明确定出的分流小区中不存在分流小区能够对同一UE的所有负载业务进行分流,此时,不需要执行步骤Y3-Y5,直接执行步骤Y6。
Y3、若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不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则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承载能力,及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数据需求总量,获取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第二数据差值。
其中,所述第二数据差值是指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UE数据需求总量得到的值;
具体的,基站依次将分流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减去支持双连接的UE中每一个UE的所有负载业务的总数据需求量,得出该分流小区与支持双连接的UE中每一UE的第二数据差值。这样,可以得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第二数据差值。
Y4、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第二数据差值,确定第二分流小区及第二UE。
其中,所述第二分流小区与第二UE间的第二数据差值是所有分流小区与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第二数据差值中的最小非负值。
具体的,基站将所有分流小区中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所有支持双连接的UE中每一个UE的第二数据差值中,第二数据差值最小非负值,及对应的分流小区及与UE的所有负载业务,确定为第二分流小区及第二UE。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将第二数据差值最小非负值对应的分流小区与UE的所有负载业务,确定为第二分流小区及第二UE,是为了保证将数据需求总量大的UE的所有负载业务转移至承载能力大的分流小区中,将数据需求量小的UE的所有负载业务转移至承载能力小的分流小区中,进而保证了能将尽可能多的UE的所有负载业务转移至一个分流小区中。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Y3、Y4,可用数学方法表示为:在满足公式的条件下,通过公式确定出选择第二分流小区n*为的所有负载业务进行分流。其中,Cn,m表示分流小区n为需要进行确定出需要进行分流的UEm能够提供的承载能力;表示UEm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满足即表明某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不小于某一UE所有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的情况下,用公式表示选择出的结果是所有分流小区及其对应的UE中,差值为最小非负值的分流小区n*,及对应的的所有业务。
Y5、更新所述第二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为更新前的第二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第二UE的数据需求总量,并将所述第二UE的所有负载业务中每一项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设为无效值,并继续执行确定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直至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
具体的,在确定出第二分流小区及第二UE后,也就是说第二UE的所有负载业务会在后续步骤中被转移至第二分流小区,但是该第二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大于该UE的所有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由于该第二分流小区可能除该UE之外,还能为负载业务进行分流,所以将所述第二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更新为该分流小区原承载能力减去确定出的第二UE的所有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也就是,除已经确定出的第二UE的所有负载业务外能够为其他UE能够提供的承载能力。并且由于已经为所述第二UE确定出所述第二分流小区是将要对其所有业务进行转移的小区,所以需要将第二UE的每一项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设为无效值,例如0,或者是其他负值。然后,跳转至步骤Y2,直至确定出在所述分流小区中,没有一个分流小区能够对任意一个UE的所有负载业务进行分流为止,执行步骤Y6。
Y6、若确定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则确定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站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没有可以承载一个UE的所有负载业务后,需要确定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是否存在可以承载某一UE的某一负载业务的分流小区。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确定出的结果不同基站执行的步骤不同。若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即说明确定出的分流小区集合中至少存在一个分流小区能够对负载业务中的至少一项负载业务进行分流,此时,执行步骤Y7-Y9;若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即说明确定出的分流小区集合中不存在分流小区能够对负载业务进行分流,此时,结束确定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的步骤。
Y7、若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则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承载能力,及每一个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获取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每一个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差值是指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得到的差值。
具体的,可参考步骤W3,在此不再赘述。
Y8、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每一个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确定第一分流小区及第一负载业务。
其中,第一分流小区与第一负载业务间的第一数据差值是所有分流小区与每一个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中的最小非负值。
具体的,可参考步骤W4,在此不再赘述。
Y9、更新所述第一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为更新前的第一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第一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并将所述第一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设为无效值,并继续执行所述确定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直至确定出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具体的,可参考步骤W5,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执行完此步骤之后,跳转至步骤Y6,直至确定出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106、将所述负载业务转移至其对应的分流小区。
具体的,基站在确定出负载业务及与其对应的分流小区后,需要将所述负载业务转移至与其对应的负载小区,从而实现将负载小区的业务转移至分流小区的目的,进而可以降低负载小区所承载的业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载均衡的方法,基站首先获取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然后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负载小区,并在所述负载小区中确定负载业务集合,接着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分流小区集合,随后根据负载均衡策略,在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确定所述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最后将所述负载业务转移至其对应的分流小区,这样,就能够将基站管理的小区中当前负载值大于该小区的负载门限值的负载小区中所承载的业务,转移至当前负载值小于该小区的负载门限值的分流小区中,进而实现了对支持双连接的UE进行负载均衡。
如图4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基站的功能示意图。参考图4所示,该基站包括:获取单元401,确定单元402以及处理单元403。
所述获取单元401,用于获取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
进一步的,所述获取单元401,具体用于通过网络管理设备获取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所述获取单元401,具体用于通过与所述小区间的X2接口获取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当前负载值。
所述确定单元402,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401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负载小区。
其中,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所述确定单元402,还用于在所述负载小区中确定负载业务集合。
其中,所述负载业务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负载业务。所述负载业务是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UE承载的,需要进行分流的业务。
进一步的,所述确定单元4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且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确定出第一UE。
其中,所述第一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中最大。
所述确定单元402,具体用于根据第一UE的每一项业务数据需求量,在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确定出第一业务;所述第一业务是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数据需求量最大的业务。
所述确定单元402,具体用于更新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为更新前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减去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所述确定单元402,具体用于确定所述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是否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所述确定单元402,具体用于在所述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业务是否为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
所述确定单元402,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业务不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情况下,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并继续执行所述根据第一UE的每一项业务数据需求量,在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确定出第一业务,直至确定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并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
所述确定单元402,具体用于在确定出所述第一业务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并继续执行所述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且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确定出第一UE,直至确定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并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单元403,还用于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将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按照第一顺序进行排列。
其中,所述第一顺序为升序或降序。
所述处理单元403,还用于根据所述每一个UE的每一项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将所述每一个UE的每一项业务按照第二顺序进行排列。
其中,所述第二顺序为升序或降序。
所述确定单元4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按照第一顺序排列的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且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确定出第一UE。
所述确定单元402,具体用于根据第一UE的每一项业务数据需求量,在按照第二顺序排列的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确定出第一业务。
所述确定单元402,还用于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分流小区集合.
其中,所述分流小区集合包括至少一个分流小区。所述分流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小于所述分流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所述确定单元402,还用于根据负载均衡策略,在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确定所述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
进一步的,所述确定单元4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每个分流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其当前负载值,确定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每个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
所述确定单元402,具体用于确定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所述确定单元402,具体用于在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承载能力,及每一个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获取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每一个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差值是指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得到的值。
所述确定单元4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每一个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确定第一分流小区及第一负载业务。
其中,第一分流小区与第一负载业务间的第一数据差值是所有分流小区与每一个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中的最小非负值。
所述确定单元4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承载能力,及与其对应的负载业务中每一个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获取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其对应的负载业务中每一个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差值是指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得到的值。
所述确定单元402,具体用于更新所述第一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为更新前的第一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第一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并将所述第一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设为无效值,并继续执行所述确定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直至确定出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进一步的,所述确定单元402,还用于确定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
所述确定单元402,还用于在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不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承载能力,及支持双连接的与其对应的UE中每一个UE数据需求总量,获取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支持双连接的其对应的UE中每一个UE的第二数据差值。
其中,所述第二数据差值是指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UE数据需求总量得到的值。
所述确定单元402,还用于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第二数据差值,确定第二分流小区及第二UE。
其中,所述第二分流小区与第二UE间的第二数据差值是所有分流小区与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第二数据差值中的最小非负值。
所述确定单元402,还用于更新所述第二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为更新前的第二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第二UE的数据需求总量,并将所述第二UE的所有负载业务中每一项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设为无效值,并继续执行确定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直至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
所述确定单元402,具体用于在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的情况下,确定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所述处理单元403,用于将所述负载业务转移至其对应的分流小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首先获取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然后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负载小区,并在所述负载小区中确定负载业务集合,接着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分流小区集合,随后根据负载均衡策略,在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确定所述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最后将所述负载业务转移至其对应的分流小区,这样,就能够将基站管理的小区中当前负载值大于该小区的负载门限值的负载小区中所承载的业务,转移至当前负载值小于该小区的负载门限值的分流小区中,进而实现了对支持双连接的UE进行负载均衡。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包括,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负载均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连接有多个小区的宏蜂窝,包括:
基站获取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
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负载小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在所述负载小区中确定负载业务集合;所述负载业务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负载业务;所述负载业务是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用户设备UE承载的,需要进行分流的业务;
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分流小区集合;所述分流小区集合包括至少一个分流小区;所述分流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小于所述分流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根据负载均衡策略,在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确定所述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
将所述负载业务转移至其对应的分流小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包括:
通过网络管理设备获取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通过与所述小区间的X2接口获取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当前负载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在所述负载小区中确定负载业务集合包括:
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且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确定出第一UE;其中,所述第一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中最大;
根据第一UE的每一项业务数据需求量,在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确定出第一业务;所述第一业务是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数据需求量最大的业务;
更新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为更新前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减去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确定所述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是否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若所述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则确定所述第一业务是否为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
若所述第一业务不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并继续执行所述根据第一UE的每一项业务数据需求量,在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确定出第一业务,直至确定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并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
若确定出所述第一业务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则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并继续执行所述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且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确定出第一UE,直至确定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并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且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确定出第一UE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将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按照第一顺序进行排列;所述第一顺序为升序或降序;
根据所述每一个UE的每一项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将所述每一个UE的每一项业务按照第二顺序进行排列;所述第二顺序为升序或降序;
所述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且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确定出第一UE包括:
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按照第一顺序排列的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且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确定出第一UE;
所述根据第一UE的每一项业务数据需求量,在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确定出第一业务包括:
根据第一UE的每一项业务数据需求量,在按照第二顺序排列的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确定出第一业务。
5.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负载均衡策略,在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确定所述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包括:
根据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每个分流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其当前负载值,确定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每个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
确定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若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则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承载能力,及每一个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获取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每一个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所述第一数据差值是指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得到的值;
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每一个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确定第一分流小区及第一负载业务;其中,第一分流小区与第一负载业务间的第一数据差值是所有分流小区与每一个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中的最小非负值;
更新所述第一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为更新前的第一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第一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并将所述第一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设为无效值,并继续执行所述确定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直至确定出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确定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之前,还包括:
确定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
若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不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则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承载能力,及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数据需求总量,获取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第二数据差值;所述第二数据差值是指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UE数据需求总量得到的值;
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第二数据差值,确定第二分流小区及第二UE;其中,所述第二分流小区与第二UE间的第二数据差值是所有分流小区与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第二数据差值中的最小非负值;
更新所述第二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为更新前的第二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第二UE的数据需求总量,并将所述第二UE的所有负载业务中每一项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设为无效值,并继续执行确定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直至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
所述确定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包括:
若确定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则确定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7.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连接有多个小区的宏蜂窝,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负载小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在所述负载小区中确定负载业务集合;所述负载业务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负载业务;所述负载业务是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UE承载的,需要进行分流的业务;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获取的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当前负载值,在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确定出分流小区集合;所述分流小区集合包括至少一个分流小区;所述分流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小于所述分流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负载均衡策略,在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确定所述负载业务对应的分流小区;
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负载业务转移至其对应的分流小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通过网络管理设备获取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通过与所述小区间的X2接口获取所述管理的至少两个小区的当前负载值。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且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确定出第一UE;其中,所述第一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中最大;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UE的每一项业务数据需求量,在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确定出第一业务;所述第一业务是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数据需求量最大的业务;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更新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为更新前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减去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确定所述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是否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更新后的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业务是否为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业务不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并继续执行所述根据第一UE的每一项业务数据需求量,在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确定出第一业务,直至确定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并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在确定出所述第一业务是所述第一UE的最后一项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并继续执行所述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且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确定出第一UE,直至确定出所述负载小区的当前负载值不大于所述负载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并将所述第一业务确定为负载业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将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按照第一顺序进行排列;所述第一顺序为升序或降序;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每一个UE的每一项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将所述每一个UE的每一项业务按照第二顺序进行排列;所述第二顺序为升序或降序;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所有业务的数据需求总量,在按照第一顺序排列的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且未确定负载业务的UE中确定出第一UE;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UE的每一项业务数据需求量,在按照第二顺序排列的所述第一UE的所有的未确定为负载业务的业务中,确定出第一业务。
11.根据权利要求7-8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每个分流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及其当前负载值,确定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每个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确定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在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承载能力,及每一个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获取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每一个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所述第一数据差值是指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得到的值;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每一个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确定第一分流小区及第一负载业务;其中,第一分流小区与第一负载业务间的第一数据差值是所有分流小区与每一个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中的最小非负值;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承载能力,及与其对应的负载业务中每一个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获取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其对应的负载业务中每一个负载业务的第一数据差值;所述第一数据差值是指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得到的值;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更新所述第一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为更新前的第一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第一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并将所述第一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设为无效值,并继续执行所述确定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直至确定出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在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不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承载能力,及支持双连接的与其对应的UE中每一个UE数据需求总量,获取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支持双连接的其对应的UE中每一个UE的第二数据差值;所述第二数据差值是指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UE数据需求总量得到的值;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每一个分流小区与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第二数据差值,确定第二分流小区及第二UE;其中,所述第二分流小区与第二UE间的第二数据差值是所有分流小区与支持双连接的每一个UE的第二数据差值中的最小非负值;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更新所述第二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为更新前的第二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减去第二UE的数据需求总量,并将所述第二UE的所有负载业务中每一项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设为无效值,并继续执行确定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直至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在确定出所述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小于所述负载小区中支持双连接的所有UE中的数据需求总量最小的UE的数据需求总量的情况下,确定分流小区集合中承载能力最大的分流小区的承载能力是否不小于负载业务集合中数据需求量最小的负载业务的数据需求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25470.3A CN103731883B (zh) | 2014-01-20 | 2014-01-20 | 一种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25470.3A CN103731883B (zh) | 2014-01-20 | 2014-01-20 | 一种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31883A CN103731883A (zh) | 2014-04-16 |
CN103731883B true CN103731883B (zh) | 2017-06-09 |
Family
ID=50455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25470.3A Active CN103731883B (zh) | 2014-01-20 | 2014-01-20 | 一种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73188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19722B (zh) * | 2014-05-23 | 2019-07-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双连接无线承载的迁移处理、迁移方法及装置 |
CN105307149A (zh) * | 2014-06-13 | 2016-02-0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管理邻区关系的方法和装置 |
CN105307269A (zh) * | 2014-06-19 | 2016-02-0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小区资源状态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基站 |
CN105282860A (zh) * | 2014-07-25 | 2016-01-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双连接拆建方法和装置 |
EP3182757B1 (en) * | 2014-10-15 | 2020-05-2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Load distributing method and network-side device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 |
PT3216300T (pt) | 2014-11-04 | 2018-11-14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Dispositivo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s, nó de rede e métodos associados para melhorar transmissões de acesso aleatório |
CN106162749B (zh) * | 2015-04-15 | 2019-11-2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及设备 |
CN104822162B (zh) * | 2015-05-14 | 2018-06-05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混合能源网络中的绿色基站分流方法及装置 |
CN106454946A (zh) * | 2015-08-12 | 2017-02-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承载的迁移方法、装置和演进型节点 |
CN106658583A (zh) * | 2016-12-27 | 2017-05-10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 一种基于势能的移动网络无线资源调度算法 |
WO2020191772A1 (en) * | 2019-03-28 | 2020-10-01 |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 Dynamic threshold for dual-connectivity in unlicensed spectrum |
CN113676418B (zh) * | 2020-05-15 | 2025-03-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业务数据分流方法、装置、基站和存储介质 |
CN115460711B (zh) * | 2021-06-08 | 2024-04-26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 | 业务流量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5439A (zh) * | 2009-07-09 | 2011-01-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策略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2143529A (zh) * | 2010-01-29 | 2011-08-03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和设备 |
CN102438248A (zh) * | 2011-09-29 | 2012-05-02 | 上海交通大学 | 解决多模多连接用户设备射频互干扰的方法 |
WO2013010005A1 (en) * | 2011-07-12 | 2013-01-17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rat access mode operation |
-
2014
- 2014-01-20 CN CN201410025470.3A patent/CN10373188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5439A (zh) * | 2009-07-09 | 2011-01-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策略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2143529A (zh) * | 2010-01-29 | 2011-08-03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和设备 |
WO2013010005A1 (en) * | 2011-07-12 | 2013-01-17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rat access mode operation |
CN102438248A (zh) * | 2011-09-29 | 2012-05-02 | 上海交通大学 | 解决多模多连接用户设备射频互干扰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31883A (zh) | 2014-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31883B (zh) | 一种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装置 | |
US8792340B2 (en) | Admission control for shared LTE network | |
CN108632910A (zh) | 一种QoS处理方法和设备 | |
CN103037417A (zh) | 自动选择网络模式的多模终端和选择方法 | |
EP3141013B1 (en) | Cloud based access network | |
CN110121898A (zh) | 大象流的定向切换 | |
CN104333879B (zh) | 一种负荷分担方法及装置 | |
WO2016165585A1 (zh) |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及设备 | |
WO2018233679A1 (zh) | 负荷均衡方法及装置 | |
CN106535259A (zh) | 一种小区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装置 | |
US20140369190A1 (en) | Tier-based congestion control for multimode user equipment | |
CN103037540B (zh) | 群组资源释放方法、装置及系统 | |
JP4737459B2 (ja)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無線ネットワーク制御装置、および負荷分散方法 | |
CN102340831B (zh) | 一种资源接纳控制方法、装置和基站 | |
WO2012159349A1 (zh) | 实现负载均衡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4581827A (zh) |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和设备 | |
CN102143529B (zh) |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和设备 | |
US11075797B2 (en) | Interface for a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 | |
KR20230090963A (ko) | 분산 유닛 스케일링을 수행하는 네트워크 및 그 동작 방법 | |
CN110139324B (zh) | 消息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 |
EP3289806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call admission control for client balancing | |
CN108924958B (zh) | 建立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5848215A (zh) | 中控服务器及其负载均衡方法 | |
CN109586861B (zh) | 一种载波聚合系统负载均衡方法和装置 | |
KR20210096267A (ko) | 데이터 오프로딩 전송 방법, 네트워크 마스터노드(mn) 및 네트워크 보조노드(s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