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6081B - 下行波束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下行波束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16081B CN103716081B CN201310714913.5A CN201310714913A CN103716081B CN 103716081 B CN103716081 B CN 103716081B CN 201310714913 A CN201310714913 A CN 201310714913A CN 103716081 B CN103716081 B CN 10371608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quence
- wave beam
- index
- wave
- system mess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下行波束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涉及无线通信领域中的波束确定技术。所述方法包括:发射至少一个波束,每一所述波束上分别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接收反馈的波束索引;选择所述反馈的波束索引对应的波束为下行波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中的波束确定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下行波束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波束赋形(Beam Forming,BF)是LTE以及长期演进高级系统(Long termevolution advanced system,LTE-Advance)中所用到的通信技术,是通过改变发送设备的天线单元的权值,在空间形成方向性波束,减少非接收方位上信号的发送,从而降低了发射功率,同时提升或保证了终端接收信号的质量,此外还可以减少信号之间的干扰,能提升系统的容量。
现有的波束确定方法包括:首先,获取信道状况;其次,根据信道状况选择波束赋形的权值;再次,根据所述权值形成波束。
所述信道状况获取的过程包括:基站从终端反馈下行信道状态信息;终端从基站反馈上行信道状态信息。然而,当基站在获得所述波束赋形的权值之前,无法利用理想的波束发送信号覆盖到终端;终端将无法接收并测量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就无法向基站反馈信道状况,这样将导致了波束赋形的实现不能,从而基站无法选择合适的下行波束来承载通信信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行波束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以解决下行波束无法实现波束赋形,进而导致无法由BF形成波束通信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下行波束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发射至少一个波束,每一所述波束上分别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
接收反馈的波束索引;
选择所述反馈的波束索引对应的波束为下行波束。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波束索引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优选地,所述将所述波束索引承载到所述波束上为:
将所述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序列直接承载在所述波束上;
或
利用第一处理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预处理形成第三序列;其中,所述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和/或校验序列;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所述校验序列对应于所述系统消息的校验码;所述第一处理序列对应于所述波束索引;所述波束索引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处理序列;不同的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处理序列不同;
将所述第三序列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优选地,所述将所述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序列直接承载在所述波束上为:
将所述波束索引所对应的第一序列作为系统消息序列的一部分承载在所述波束上;
其中,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
优选地,所述第一处理序列为加扰序列;
所述利用第一处理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预处理形成第三序列为:
利用所述加扰序列对系统消息序列和/或校验序列进行加扰处理,形成所述第三序列。
优选地,所述第一处理序列为扩频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以及校验序列;
所述利用第一处理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预处理形成第三序列为:
将所述扩频序列对系统消息序列以及校验序列进行扩频处理,形成第三序列。
优选地,
每一所述波束上还承载有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用以为波束选择提供依据;
在发送所述波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承载到所述波束。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下行波束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波束,所述波束上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
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
提取所选择的波束上所承载的波束索引;
发送所述波束索引。
进一步地,所述提取波束索引包括:
从所述波束上直接提取对应于所述波束索引的第一序列;
或
从所述波束上提取第三序列;
利用预先存储的第二处理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预设处理,获取第二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和/或校验序列;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所述校验序列对应于所述系统消息的校验码;
根据经预设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第二处理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
其中,所述第二处理序列仅对应一个所述波束索引;一个所述波束索引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处理序列。
进一步地,所述从所述波束上直接提取对应于所述波束索引的第一序列为:
从所述波束上提取对系统消息序列中所述第一序列;
所述系统消息系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处理序列为解扰序列;
所述利用预先存储的第二处理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预设处理,获取第二序列为:
利用预先存储的所述解扰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解扰处理,获取第二序列;
根据经预设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第二处理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为:
根据经解扰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解扰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处理序列为扩频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以及校验序列;
所述利用预先存储的第二处理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预设处理,获取第二序列为:
利用预先存储的扩频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解扩频处理,获取系统消息序列;
根据经预设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第二处理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为:
根据经解扩频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扩频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
进一步地,所述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为接收信号质量最优策略或接收信号质量大于阈值策略。
进一步地,所述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包括:
从所述波束上提取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获取所述波束的发射功率;
当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信号质量差值小于第一阈值时或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质量均大于第二阈值时,选择发射功率最小的波束。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下行波束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基站发射至少一个波束,每一所述波束上分别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
终端接收所述波束;
终端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
提取所选择的波束上所承载的波束索引;
终端向基站发送所述波束索引;
基站接收所述波束索引,并选择所述反馈的波束索引对应的波束为下行波束。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下行波束确定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用以发射至少一个波束,每一所述波束上分别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
第一接收单元,用以接收反馈的波束索引;
第一选择单元,用以选择所述反馈的波束索引对应的波束为下行波束。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承载单元,用以将所述波束索引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优选地,
所述承载单元具体用以:
将所述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序列直接承载在所述波束上;
或
利用第一处理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预处理形成第三序列;其中,所述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和/或校验序列;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所述校验序列对应于所述系统消息的校验码;所述第一处理序列对应于所述波束索引;所述波束索引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处理序列;不同的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处理序列不同;
将所述第三序列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优选地,所述承载单元用以将所述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序列直接承载在所示波束上时,具体用以将所述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序列作为系统消息序列的一部分承载在所述波束上;
其中,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
优选地,所述第一处理序列为加扰序列;
所述承载单元具体用以将所述加扰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加扰处理,形成所述第三序列,并将所述第三序列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处理序列为扩频序列;所述第二序列为系统序列以及校验序列;
所述承载单元具体用以将所述扩频序列对所述第二序列进行扩频处理,形成第三序列,并将所述第三序列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优选地,
每一所述波束上还承载有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
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用以为波束选择提供依据;;
所述承载单元还用以将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一种下行波束确定装置,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以接收波束,所述波束上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
第二选择单元,用以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
提取单元,用以提取所选择的波束上所承载的波束索引;
第二发送单元,用以发送所述波束索引。
优选地,所述提取单元具体用以
从所述波束上直接提取对应于所述波束索引的第一序列;
或
从所述波束上提取对应于系统消息的第三序列;
利用预先存储的第二处理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预设处理,获取第二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和/或校验序列;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所述校验序列对应于所述系统消息的校验码;
根据经预设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第二处理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
其中,所述第二处理序列仅对应一个所述波束索引;一个所述波束索引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处理序列。
优选地,所述提取单元用以从所述波束上直接提取对应于所述波束索引的第一序列时,具体用以从所述波束上提取系统消息序列中的所述第一序列;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
优选地,所述第二处理序列为解扰序列;
所述提取单元具体用以利用预先存储的所述解扰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解扰处理,获取第二序列,且根据经解扰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解扰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
优选地,所述第二处理序列为扩频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以及校验序列;
所述提取单元具体用以利用预先存储的扩频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解扩频处理,获取第二序列;根据经解扩频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扩频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
优选地,所述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为接收信号质量最优策略或接收信号质量大于阈值策略。
优选地,所述第二选择单元具体用以从所述波束上提取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获取所述波束的发射功率;当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信号质量差值小于第一阈值或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信号质量均大于第二阈值时,选择发射功率最小的波束。
本发明第六方面提供一种下行波束确定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基站,用以发射至少一个波束,每一所述波束上分别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以及接收终端所反馈的波束索引,并选择终端所反馈的波束索引对应的波束为下行波束;
终端,用以接收所述波束,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提取所选择的波束上所承载的波束索引,并向基站发送所述波束索引。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下行波束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通过基站发射多个波束,并根据终端所接收到并反馈的波束索引,来确定下行波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终端无法向基站反馈信道状态导致的无法进行波束赋形,进而导致的无法利用波束进行通信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下行波束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波束、时间单元以及波束索引之间的映射关系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下行波束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的下行波束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所述的下行波束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所述的下行波束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实施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提供一种下行波束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发射至少一个波束,每一所述波束上分别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
步骤S120:接收反馈的波束索引;
步骤S130:选择所述反馈的波束索引对应的波束为下行波束。
所述步骤S110中所述的波束为经过了BF处理的波束,可以是基带波束,也可以是射频波束。步骤S110中所发射的多个波束可以指向同一发射方向,也可以指向不同的发射方向。多个所述波束可以同时发射,也可以是不同时发射,仅需满足终端能区别接收不同波束即可。当所述基站采用码分复用的方式发送所述多个波束时,若干个所述波束可以同时发射,波束采用码分复用的方式对波束索引进行处理。每一波束都对应了一个波束索引,且在所述波束上还承载有对应的波束索引,当终端接收到一个所述波束后,可以从波束中提取该波束的波束索引。步骤S110中,所发射的多个所述波束可以分为若干类,每一类波束对应一个BF权值,同一类波束的波束索引可相同。
终端侧接收到多个波束后,会根据波束选择策略选择一个波束,提取该波束中的波束索引,并返回到波束的发射方(通常为基站),以方便波束的选择和确定。当终端可以从一个波束中提取波束索引,说明该波束已被终端接收到了,且能用于基站与终端之间的通信,相对于现有方法实现更加简便,避免了无法接收到信道状态信息无法实现波束赋形的问题。
具体的如基站可以发射N个波束。所述N个波束覆盖了基站所要覆盖的所有区域。基站一个发射周期分为了M个时间单元。一个时间单元又可分为若干个时隙,且对应若干个帧或或子帧。所述M个时间单元可分为X个时间单元组;X不小于1具体的如2、3、4或5等。一个时间单元组至少包括一个时间单元。所述基站用于发送波束的若干个时间单元可以连续或间隔分布在所述基站的发射周期内。选定的用于发送波束时间单元组或时间单元,可以采用子帧偏置以及周期相结合的方式来指示发送波束的时间单元组或时间单元。所述子帧偏置指示的子帧为起始子帧,周期为相邻两次发送波束之间所间隔的子帧数。
如图2所示,基站A可以发射8个波束(即N=8);8个所述波束能覆盖基站所需覆盖的所有范围。所述8个波束依次是BF0、BF1、BF2、BF3、BF4、BF5、BF6以及BF7,依次对应的波束索引为BFI=0、BFI=1、BFI=2、BFI=3、BFI=4、BFI=5、BFI=6以及BFI=7。其中,基站的发射周期分为8个时间单元(即M=8)。所述8个时间单元依次是TE0、TE1、TE2、TE3、TE4、TE5、TE6以及TE7。波束BF0在时间单元TE0发射,波束BF1在时间单元TE1发射,波束BF2在时间单元TE2发射,波束BF3在时间单元TE3发射,波束BF4在时间单元TE4发射,波束BF5在时间单元TE5发射,波束BF6在时间单元TE6发射,波束BF7在时间单元TE7发射。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一个所述波束索引对应的一个具体的索引值。
基站A发射所述波束BF0、BF1、BF2、BF3、BF4、BF5、BF6以及BF7,基站接收到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波束,并根据波束选择策略确定所接收波束中的一个为下行波束;这里,所述波束选择策略为接收质量最佳的波束以及接收质量大于阈值的波束等,具体的所述接收质量可以用信噪比等衡量接收信号质量效果的参数来判断。
确定波束后,终端将从波束上提取对应该波束的波束索引并向基站A返回所提取的波束索引。具体的如终端B接收到了基站A发送的波束BF2以及波束BF4,并且根据接收质量最佳选择策略,确定了波束BF4为下行波束。终端B从所接收的波束BF4中提取所述波束BF4所对应的波束索引BFI=4,将所述波束索引返回给基站A,进而基站A确定与终端B进行通信时,可以采用波束BF4。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基站A和终端B之间还包括进行同步的步骤。所述基站A与终端B之间的同步,可以是在发送波束之前或在发射波束的同时进行同步。当发射所述波束的同时进行同步,进行同步的方法为利用所述波束承载同步序列进行与终端的同步。具体的如发送一个波束C,同时利用所述波束C发送进行基站A和终端B同步的同步序列。
在所述步骤S110中所发射的波束可以仅用来进行下行波束的确认,所述波束中可仅直接承载对应波束的波束索引。而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波束还可以用来承载需要由基站向终端发射的其他消息,以减少基站波束发射的次数。具体的如,所述波束上还可以承载有系统消息。所述系统消息通常为网管或基站等设备以广播方式向用户设备发送的有关通信的公告、通知或提示等,为通信提供必要条件,具体构成可以包括以下信息至少之一系统控制信令,无线帧号(用以指示控制信令所承载的无线帧)、带宽以及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编号等信息。
在发送所述波束之前,本实施例所说的下行波束确定方法还包括,将所述波束索引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所述承载的方法有多种:
第一种:将所述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序列直接承载在所述波束上;所述第一序列可以单独承载在所述波束上,也可以与对应于基站向终端发送的其他消息序列共同承载在所述波束上。具体的如,所述波束还用以承载系统消息,且波束索引作为系统消息的一部分,第一序列与对应于系统消息中其他区消息的序列分别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第二种:将波束索引间接承载到波束上的方法包括:
利用第一处理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预处理形成第三序列;其中,所述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和/或校验序列;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校验序列对应于实现对所述系统消息的差错验证以及验证的校验码。所述校验序列可以是任意一种检验码序列,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CRC循环冗余校验序列;所述第一处理序列对应于所述波束索引;所述波束索引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处理序列;不同的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处理序列不同;一个波束索引可能对应1个、2个或2个以上的第一处理序列;
将所述第三序列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校验序列时伴随着系统消息一同传输的,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波束既承载了波束索引还承载了有系统消息,且波束索引耦合在系统消息序列与系统消息序列的校验序列中的至少一个中,故减少了波束上所承载序列的长度,减少了信令开销。
在所述第一种将第一序列直接承载在波束上时,可用log2N位比特来表示波束索引,其中N为基站所能发射的波束总数。如8个波束,则可用3bit来表示,000、001、010、011、100、101、110以及111均分别对应一种波束。
上述比特可以作为对应于系统消息的系统消息比特中一部分承载波束上。
第二种将波束索引间接承载在波束上的方法有多种,以下具体的提供几种简便的实现方式:
方式A:所述第一处理序列为加扰序列;
所述利用第一处理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预处理形成第三序列为:
利用所述加扰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加扰处理,形成所述第三序列。
所述加扰序列的长度等于第二序列的长度;当所述第二序列仅为系统消息序列时,则所述加扰序列的长度等于系统消息序列的长度;当所述第二序列仅为校验序列时,则所述加扰序列的长度等于所述系统消息的校验序列的长度;当所述第二序列同时包括系统消息序列以及校验序列时,则所述加扰序列的长度等于系统消息序列与校验序列的长度和。
当所述第二序列为系统消息序列的校验序列,且所述系统消息序列的校验序列为CRC校验序列时,则所述加扰序列为CRC加扰序列。
若基站C可以发射16个波束,16个波束可以覆盖到基站C所需覆盖的所有范围。基站C对系统消息的进行加扰处理的加扰序列至少为16个。不同波束对应了不同的加扰序列,从而不同的加扰序列可对应相同的波束索引。当终端收到所述波束后,从所述波束上提取第三序列,并采用对应于所述加扰序列的解扰序列进行解扰。接收设备(如终端)解扰成功,获得了对应于系统消息的第二序列,则可根据解扰序列与加扰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来确定波束索引。所述加扰序列可以是各种类型加扰序列。
方式B:所述处理序列为扩频序列;
所述将处理序列对对应于系统消息的第二序列进行预处理形成第三序列为:所述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以及系统消息序列的校验序列;
将所述扩频序列对所述第二序列进行扩频处理,形成第三序列。
扩频处理为一种利用与被传输信息无关的序列对被传输信息扩展频谱,使之占有超过被传输信息所必须的最小带宽。在本实施例中被传输的信息为系统消息,经过扩频处理后所传输的信号具有抗干扰、抗多径衰落等能力强等优点。
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可使任意两个扩频序列均正交,这样第二序列经由不同的扩频序列处理后,形成的第三序列互不干扰,从而接收方可以同时接收多个波束,同一时间发射若干个波束,从而缩短确定下行波束的时间。
采用第二种波束承载波束索引的方法,利用了现有通信中所用到的加扰序列、扩频序列等序列来指示对应的波束,从而减少了信令的开销,且实现简便。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波束上还还承载有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在发送波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所述功率指示信息通常包括了波束发射功率的绝对值;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通常包括了波束发射功率的相对值,都可以用来指示当前波束的发射功率。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用以为接收方(如终端)波束选择提供依据。具体的如,当终端接收到若干个波束,其中多个波束的接收质量都很好或接收质量差小于阈值,则此时终端可以选择一个发射功率更小的波束来进行通信,一方面减少了基站的发射功率,另一方面减少了因通信导致的辐射污染。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功率指示信息以及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所对应的序列,也可以作为第二序列的一部分,进行加扰或扩频处理。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行波束确定方法,简便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终端无法返回信道状态而无法进行波束赋形问题。
第二实施例: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行波束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210:接收波束,所述波束上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
步骤S220: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
步骤S230:提取所选择的波束上所承载的波束索引;
步骤S240:发送所述波束索引。
本实施例是基于终端侧提出的下行波束确定方法,对应于第一实施例中基于基站侧或网络侧的下行波束确定方法。
在所述步骤S210中,接收方(如终端)在指定的时间单元或时间单元组内同时或不同时接收到了若干个波束,也可能仅接收到了一个波束。发送所述波束的时间单元和/或时间单元组为终端预先与基站协商好的、基站盲检获取的或由发射方(如基站)通过系统消息等告知接收方的。
当接收方接收到了若干个波束时,终端根据已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选择一个波束作为下行波束。具体的如接收方(如手机)接收到了第一波束、第二波束以及第三波束;且第一波束为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则在步骤S220中选择了所述第二波束。再通过步骤S230从所述第二波束中提取的波束索引,通过发射第二波束的波束索引告知发射方(如基站)所选的波束索引,以便基站选择第二波束为下行波束。
当接收方仅接收了一个波束时,可以直接选择该波束作为下行波束;也可以通过步骤S220来进一步判断该波束作为下行波束是否能提供满足需求的通信质量。具体如,当所述步骤S220的波束选择策略为接收信号大于阈值策略,则当所接收的波束的在接收方中接收质量低于阈值时,说明通信质量不好,所述所接收波束同样不被选为通信的波束。
所述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有多种,具体的包括接收信号质量最优策略或接收信号质量大于阈值策略。
采用接收信号最优策略,则在所述步骤S220中,将比较终端可接收的各波束,在终端中的接收质量,然后选择接收质量最好的波束。用以衡量接收质量的参数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具体的如信噪比等。采用这种策略,可以使得基站与终端之间的通信质量尽可能的好。
采用接收信号质量大于阈值策略,则在所述步骤S220中,当接收到的某一个波束,在终端中的接收质量大于预定阈值即可,可以忽略后续波束的接收,从而下行波束确定的速度快。
具体的选择哪一种波束选择策略,可以根据通信需求以及信道状态来确定。
在所述步骤S230中提取波束索引的方法,根据波束索引在在波束中所承载的方式不同的而不同,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种:从波束中直接提取波束索引的第一序列。通常波束索引单独或与系统消息等其他向终端传输的消息分别承载在波束上,接收方(如手机)只需在波束的对应位置提取波束索引即可,这种方式简便易行。具体的如所述波束索引作为系统消息的一部分,第一序列作为对应于系统消息的系统消息序列的一部分从所述波束上被提取。
第二种:从波束中间接提取波束索引的方式:
从所述波束上提取第三序列;
利用预先存储的第二处理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预设处理,获取第二序列;所述第二序列至少包括系统消息序列和校验序列的其中之一;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所述校验序列对应于所述系统消息的校验码;
根据经预设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第二处理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
所述第二处理序列可以为解扰序列,还可以是用于解扩频处理的扩频序列等处理序列。通常在终端中存储有若干个第二处理序列,终端利用可逐一利用第二处理序列对第三序列进行预设处理,若第二序列中的序列a对第三序列处理后成功获得第二序列,则根据序列a确定波束索引。序列a确定了,则对应于序列a的第一处理序列也确定了,更具第一处理序列与波束索引的映射关系,则可成功获得波束索引。一个第二处理序列仅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一个波束索引可对应一个或多个第二处理序列。
具体地,当所述第二处理序列为解扰序列时,
首先,利用预先存储的所述解扰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解扰处理,获取第二序列;
其次,确定经解扰处理获取了所述第二序列所对应的解扰序列的索引,为所述波束索引。
当所述第二序列为系统消息序列的校验序列时,则所述解扰序列为校验码解扰序列。若所述系统消息序列的校验序列为对应于循环冗余检验码的CRC校验序列时,则所述解扰序列为CRC解扰序列。
通常为终端接收到一个波束后,通过预先存储的若干个解扰序列依次对承载在波束上的第三序列进行解扰处理。若解扰成功,则将获得第二序列,解扰序列确定了,则加扰序列也确定了,则确定了该波束所对应的波束索引。解扰是否成功的判断可以采用现有的任意一种方法进行,具体的如通过校验码进行确定,解码出的第二序列中0或1的个数是否满足预设要求等。
具体地,当所述第二处理序列为扩频序列时;
首先,利用预先存储的扩频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解扰处理,获取第二序列;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以及校验序列;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所述校验序列对应于所述系统消息的校验码;
其次,根据经解扩频处理获取了所述第二序列所对应的扩频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
通常为终端接收到一个波束后,通过预先存储的若干个扩频序列依次对承载在波束上的第三序列进行解扩频处理。若解扩频成功,则将获得第二序列,扩频序列确定了,则基站中进行扩频处理的扩频序列也确定了,进而确定了该波束所对应的波束索引。解扩频是否成功的判断可以采用现有的任意一种方法进行,具体的如通过校验码进行确定,解码出的第二序列中0或1的个数是否满足预设要求等。
此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上述的确定下行波束的方法,具体如下:
第一步骤:从所述波束上提取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获取所述波束的发射功率;所述功率指示信息以及功率偏移指示信息都承载有终端所接收的波束的发射功率;
第二步骤:当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信号质量均大于第二阈值或者接收质量差小于第一阈值时,选择发射功率最小的波束。所述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都是预先存储好的。
利用上述方法所确定的波束,不仅可以保证终端一定的通信质量,同时还可以尽可能低基站的发射功率,减少了基站功耗以及通信辐射污染。
本实施例所述的下行波束确定方法,与现有的通过终端与基站之间通过参考信号收发来确定所用的下行波束不同,本实施例中直接发送波束,通过终端是否接收到该波束以及该波束是否能满足终端所需的接收质量等波束选择策略为确定下行波束,不会出现无法确定BF的权值而导致无法用波束进行通信的问题。
第三实施例: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行波束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310:基站发射至少一个波束,每一所述波束上分别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
步骤S320:终端接收所述波束;
步骤S330:终端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
步骤S340:终端提取所选择的波束上所承载的波束索引;
步骤S350:终端向基站发送所述波束索引;
步骤S360:基站接收所述波束索引,并选择所述反馈的波束索引对应的波束为下行波束。
所述步骤S310中所述的波束可以是基带波束,也可以是射频波束,具体选择哪一种方式,可以根据通信系统结构以及通信需求进行选择。所述波束的发射方向以及发射时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仅需满足终端可以分别接收即可。
在所述步骤S320中,终端接收的波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所述波束选择策略可以如第一实施例以及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波束选择策略。
所述步骤S340中,终端提取所选波束上的波束索引方式,因波束索引承载到所波束上的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具体的如从波束上直接提取波束索引所对应的第一序列,也可以是提取系统消息序列和/或校验序列来获取波束索引,具体可参见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所述的下行波束确定方法,具有能简便快速确定下行波束,避免了现有的无法确定BF权值而导致无法利用波束进行通信的问题。
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行波束确定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510,用以发射至少一个波束,每一所述波束上分别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
第一接收单元520,用以接收反馈的波束索引;
第一选择单元530,用以选择所述反馈的波束索引对应的波束为下行波束。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510的具体结构可以是发送天线或发送天线阵列,具体的如智能天线阵列,用以发射经不同权值BF处理的波束。每一波束上承载有对应的波束索引。
所述第一接收单元520可以为接收天线等空口结构,用以接收终端所发送的波束索引。
所述第二选择单元530,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单元520所接收的波束索引,确定下行波束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所述的装置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用以将所述波束索引承载到所述波束上的承载单元。所述承载单元根据承载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种结构。
第一种,所述承载单元具体用以将所述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序列直接承载在所述波束上。具体的如,所述承载单元具体用以将所述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序列作为对应于系统消息的系统消息序列的一部分承载在所述波束上。通常第一序列由波束索引转换而来,不同的波束索引对应的不同的第一序列。
第二种:利用第一处理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预处理形成第三序列以及将所述第三序列承载到所述波束上;所述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以及校验序列的至少其中之一。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校验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的校验码。
其中所述承载单元的具体结构包括解调电路等物理结构。
所述承载单元的第一种结构具有实现简单快捷的优点;第二种承载结构不仅减少了基站向终端所发射波束的次数,同时减少了缩短了序列长度,从而降低了信令开销。
对应于所述第二种承载方法的承载单元的结构有多种,以下提供两种。
第一种:所述处理序列为加扰序列,所述承载单元包括加扰模块;所述加扰模块,以将所述加扰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加扰处理,形成所述第三序列。所述加扰模块的物理结构可为加扰电路或加扰器。
第二种:所述处理序列为扩频序列;所述承载单元包括扩频模块;
所述扩频单元具体用以将所述扩频序列对所述第二序列进行扩频处理,形成第三序列。所述扩频单元可以为现有的任意一种扩频结构,具体的可以是扩频电路以及扩频器等。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当每一所述波束上还承载有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用以为波束选择提供依据;;
所述承载单元,还用以将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承载到所述波束上。具体的如所述承载单元,将
将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作为系统消息的一部分承载在波束上。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所述下行波束确定装置的实例;具体的所述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介质、至少一个通信接口以及连接所述处理器、存储介质以及通信接口的总线。所述通信接口用以收发数据,实现与外设的数据交互。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软件或者固件;所述存储介质可以ROM、RAM、Flash等常见的存储介质,且优选为非瞬间存储介质,如ROM以及光盘等。
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软件或固件,所述下行波束确定装置至少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发射至少一个波束,每一所述波束上分别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
接收反馈的波束索引;
选择所述反馈的波束索引对应的波束为下行波束。
综合上述,本实施例所述的下行波束确定装置,为本发明中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下行波束确定方法,提供了具体实现硬件,同样的具有能简便实现下行波束确定的优点,避免无法进行获取信道状态信息,导致无法进行波束赋形导致的波束通信不能问题的出现。
第五实施例: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一种下行波束确定装置,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610,用以接收波束,所述波束上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
第二选择单元620,用以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
提取单元630,用以提取所选择的波束上所承载的波束索引;
第二发送单元640,用以发送所述波束索引。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610的具体结构可以是接收天线等接收装置,用以接收发射方(如基站)所发射的波束。
所述第二选择单元620,根据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选择一个波束,被选中的波束确定为下行波束,具体的结构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当处理器运行,即可对所述第二接收单元610中所述接收的波束进行选择,选择出满足所述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来。所述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器、单片机、数字处理器以及可编程逻辑阵列处理器等。所述波束选择策略有多种,本实施例提供两种优选的策略,具体为接收信号质量最优策略或接收信号质量大于阈值策略。
为了进一步通知到波束的发射方,由所述提取单元630从波束上提取所选波束的波束索引,并将所提取的波束索引发送到发射方(通常为基站)。所述提取单元630的具体结构可以是解调器或解调电路,用以从波束上提取承载在所选择波束上的序列,从而获取所述波束索引。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640的具体结构可以是发送天线等结构。
本实施例所述的下行波束确定装置,可以是独立的结构,优选为集成在通信终端中的结构。具体的所述通信终端可以手机、智能手机等通信物理装置。
本实施例所述的下行波束确定装置,通过接收波束、选择波束以及发送波束索引,实现了对下行波束的选择,相对于现有方法,具有波束选择快速简便,避免了基站和终端之间因无法实现关于信道状态信息的交互导致的波束通信不能现象的出现。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述提取单元提取波束索引方式有多种,对应的物理结构也有多种。
第一种:所述提取单元直接从所述波束上提取对应于所述波束索引的第一序列。所述提取单元直接从所述波束上或者从所述波束提取所承载的对应于系统消息的系统消息序列中第一序列;所述第一序列可以是用于指示对应波束的波束索引,还可以用来指代其他的信息。不同波束对应于不同的波束索引。波束索引可以用索引值来进行区分;所述第一序列可以由索引值转换而成。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序列作为对应系统消息的系统消息序列的一部分时,
第二种:所述提取单元,首先,从所述波束上提取对应于系统消息的第三编码序;其次,利用预先存储的第二处理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预设处理,获取对应于系统消息的第二序列;再次,确定经预设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第二处理序列的索引,为所述波束索引。
具体的所述第二种又可分为多种情况,以下提供两种具体的实施方式。
方式一:所述提取单元包括第一获取模块以及解扰模块;
所述第一解调模用以从所述波束上解调出第三序列;
所述解扰模块具体用以利用预先存储的所述解扰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解扰处理,获取对应于系统消息的第二序列;
经解扰处理并获得所述第二序列所对应的解扰序列的索引,为所述波束索引。
方式二:所述第二处理序列为扩频序列;
所述提取单元包括第二获取模块以及解扩频模块;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用以从所述波束提取出第三序列;所述提取包括解调等操作,所述解调对应了具体物理硬件如解调电路或解调器。
所述解扩频模块用以利用预先存储的扩频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解扰处理,获取对应于系统消息的第二序列;
经解扩频处理获取的所述第二序列所对应的扩频序列的索引信息为所述波束索引。
所述第一获取模块以及第二获取模块都可为解调器或解调电路等物理结构。所述解扰模块的具体结构可为解扰器或解扰电路。所述解扩频模块的具体结构可谓解扩频器以及解扩频电路。
当所述波束上还承载有对应于该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时,所述第二选择单元具体包括第三获取模块以及波束索引确定模块。所述第三获取模块用以从所述波束上解调出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以获取所述波束的发射功率。所述波束索引确定模块用以当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信号质量相等或均大于第一阈值时或接收信号质量差小于第二阈值时,选择发射功率最小的波束。在本实施例中在保证了终端中接收质量的同时,选择出一个发射功率更小的波束,从而降低了发射方(如基站)的发射功率,同时减小了通信中的波束辐射污染。
本实施例所述的下行波束确定装置,用于下行波束的选择和确定,具有选择简便快捷的优点,能有效的避免基站和终端之间无法实现关于信道状态交互时,导致的无法利用波束继续通信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所述下行波束确定装置的实例;具体的所述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介质、至少一个通信接口以及连接所述处理器、存储介质以及通信接口的总线。所述通信接口用以收发数据,实现与外设的数据交互。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软件或者固件;所述存储介质可以ROM等常见的存储介质,且优选为掉电存储介质。
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软件或固件,所述下行波束确定装置至少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接收波束,所述波束上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
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
提取所选择的波束上所承载的波束索引;
发送所述波束索引。
综合上述,本实施例所述的下行波束确定装置,为本发明中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下行波束确定方法,提供了具体实现硬件,能有效的避免无法进行获取信道状态信息,导致无法进行波束赋形导致的波束通信不能问题的出现。
第六实施例:
本发明提供一种下行波束确定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基站,用以发射至少一个波束,每一所述波束上分别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以及接收终端所发送的波束索引,并选择与终端所发送的波束索引对应的波束为下行波束;
终端,用以接收所述波束,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提取所选择的波束上所承载的波束索引,并向基站发送所述波束索引。
本实施例所述的下行波束确定系统,包括基站和终端,所述基站和终端之间通过已经经过BF处理所形成的波束进行波束的选择和确定,能有效的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基站发射的参考信号无法达到终端,或终端无法返回信道状态,导致BF无法获得权值,进而无法实现BF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基站对应于第四实施例中的所述装置的任意一种结构;所述终端对应于第五实施例的所述装置的任意一种结构。
以下提供基于本发明所述的下行波束确定方法、下行波束确定装置及下行波束确定系统的应用示例1~4:
示例1:
示例1包括子示例1.1~1.9.
假设基站利用N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或者时间单元组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基站在时间单元1或者时间单元组1,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基站在时间单元N-1或者时间单元组N-1利用波束N-1发送同步信号N-1和系统消息N-1。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N-1)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M(0<M≤log2(N))比特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N为预定义的基站最大支持的波束个数。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1上检测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1获得对应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的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所述波束索引和子示例中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扰码索引和扩频码索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子示例1.1:
假设基站利用8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基站在时间单元1,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基站在时间单元7利用波束7发送同步信号7和系统消息7。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7)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3比特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8为预定义的基站最大支持的波束个数。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1上检测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1的比特获得所述波束索引值为1,并且把所述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
子示例1.2:
假设基站利用4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基站在时间单元1,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基站在时间单元3利用波束3发送同步信号3和系统消息3。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3)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3比特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23=8为预定义的基站最大支持的波束个数。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1上检测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1的3比特获得所述波束索引值为1,并且把所述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
子示例1.3:
假设基站利用8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基站在时间单元1,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基站在时间单元7利用波束7发送同步信号7和系统消息7。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7)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CRC加扰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CRC加扰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2所示。优选的CRC加扰比特序列可以为长度为16的由若干个元素“0”和“1”组成的序列。表一表征的为波束索引与CRC加扰比特序列的对应关系。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对应于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中的加扰序列。
波束索引 | CRC加扰比特序列 |
波束索引0 | CRC加扰比特序列0 |
波束索引1 | CRC加扰比特序列1 |
波束索引2 | CRC加扰比特序列2 |
波束索引3 | CRC加扰比特序列3 |
波束索引4 | CRC加扰比特序列4 |
波束索引5 | CRC加扰比特序列5 |
波束索引6 | CRC加扰比特序列6 |
波束索引7 | CRC加扰比特序列7 |
表一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1上检测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1的CRC加扰比特获得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1,并且把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此时,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用来加扰所述系统消息的CRC比特序列。
子示例1.4:
假设基站利用4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基站在时间单元1,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基站在时间单元3利用波束3发送同步信号3和系统消息3。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3)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CRC加扰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CRC加扰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2所示。优选的CRC加扰比特序列可以为长度为16的由若干个元素“0”和“1”组成的序列。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1上检测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1种的CRC加扰比特序列获得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1,并且把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此时,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
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用来加扰所述系统消息的CRC比特序列。
子示例1.5:
假设基站利用8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基站在时间单元1,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基站在时间单元7利用波束7发送同步信号7和系统消息7。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7)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扰码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扰码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3所示。优选的扰码比特序列长度为系统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可以包括CRC比特序列长度也可以不包括。表一表征的为波束索引与加扰比特序列的对应关系。所述加扰比特序列对应于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中的加扰序列。
波束索引 | 扰码比特序列 |
波束索引0 | 扰码比特序列0 |
波束索引1 | 扰码比特序列1 |
波束索引2 | 扰码比特序列2 |
波束索引3 | 扰码比特序列3 |
波束索引4 | 扰码比特序列4 |
波束索引5 | 扰码比特序列5 |
波束索引6 | 扰码比特序列6 |
波束索引7 | 扰码比特序列7 |
表二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1上检测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1的扰码比特获得所述扰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1,并且把所述扰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此时,扰码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扰码比特序列用来对所述系统消息进行加扰和解扰。
子示例1.6:
假设基站利用4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基站在时间单元1,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基站在时间单元3利用波束3发送同步信号3和系统消息3。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3)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扰码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扰码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3所示。优选的扰码比特序列长度为系统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可以包括CRC比特序列长度也可以不包括。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1上检测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1种的扰码比特序列获得所述扰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1,并且把所述扰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此时,扰码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扰码比特序列用来对所述系统消息进行加扰和解扰。
子示例1.7:
假设基站利用8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基站在时间单元1,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基站在时间单元7利用波束7发送同步信号7和系统消息7。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7)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扩频码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扩频码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4所示。优选的扩频码比特序列长度为系统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可以包括CRC比特序列长度也可以不包括。表三表征的为波束索引与扩频码比特序列的对应关系。所述扩频码比特序列对应于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中的扩频序列。
波束索引 | 扩频码比特序列 |
波束索引0 | 扩频码比特序列0 |
波束索引1 | 扩频码比特序列1 |
波束索引2 | 扩频码比特序列2 |
波束索引3 | 扩频码比特序列3 |
波束索引4 | 扩频码比特序列4 |
波束索引5 | 扩频码比特序列5 |
波束索引6 | 扩频码比特序列6 |
波束索引7 | 扩频码比特序列7 |
表三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1上检测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1的扩频码比特获得所述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1,并且把所述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此时,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扩频码比特序列用来对系统消息进行扩频加扰处理。
子示例1.8:
假设基站利用4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基站在时间单元1,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基站在时间单元3利用波束3发送同步信号3和系统消息3。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3)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扰码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扩频码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4所示。优选的扩频码比特序列长度为系统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可以包括CRC比特序列长度也可以不包括。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1上检测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1种的扩频码比特序列获得所述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1,并且把所述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扩频码比特序列用来对系统消息进行扩频加扰处理。
子示例1.9:
基于子示例1.1~1.6,所述系统消息也可以采用扩频的方式进行扩频,保证系统消息的鲁棒性,不同波束索引系统消息可以具有不同的扩频码序列,不同的扩频码序列具有正交性或者互相关性最小,终端在检测同步系统消息时,需要利用对应扩频码进行解扩操作,识别波束索引的方法可以采用子示例1.1~1.6中的方法,或者采用子示例1.1~1.8中任何两种或者多种方法的组合,这样可以支持更多的波束。
例如,通过比特指示的方式可以3比特指示8个波束,如果结合扰码的方式设计2种序列,那么可以指示8*2=16个波束,如果进一步结合CRC比特序列方式设计2种CRC比特序列,那么可以指示8*2*2=32个波束。
所述各种组合方法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当基站发送的波束小于预定义最大波束时,8个波束索引中可以存在不同索引对应相同波束的情况,例如表四所示。具体哪些波束索引对应哪些波束值,仅仅基站知道即可,终端不知道对应信息,基站通过对应的索引值即可找到对应的波束。所以索引和实际波束的对应关系是基站的实现方法。不同的设备商可以采用不同的对应关系。所述各种实现方法均在本发明保护思想范围之内。
系统消息中携带的波束索引 | 实际波束 |
0 | 波束0 |
1 | 波束1 |
2 | 波束2 |
3 | 波束3 |
4 | 波束0 |
5 | 波束1 |
6 | 波束2 |
7 | 波束3 |
表四
示例2:
示例2包括子示例2.1至2.9。
假设基站利用N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X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利用波束N-1发送同步信号N-1和系统消息N-1。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N-1)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M(0<M≤log2(N))比特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N为预定义的基站最大支持的波束个数。
终端在所述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所述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所述时间单元上检测出系统同步信号1和/或系统消息1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1获得对应的波束索引,并且把所述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
子示例2.1:
假设基站利用8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利用波束7发送同步信号7和系统消息7。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7)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3比特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8为预定义的基站最大支持的波束个数。
当终端在时间单元0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时间单元0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0上检测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的3比特获得所述波束索引值为0,并且把所述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
子示例2.2:
假设基站利用4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利用波束3发送同步信号3和系统消息3。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3)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3比特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23=8为预定义的基站最大支持的波束个数。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0上检测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的3比特获得所述波束索引值为0,并且把所述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
子示例2.3:
假设基站利用8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利用波束7发送同步信号7和系统消息7。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7)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CRC加扰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CRC加扰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2所示。优选的CRC加扰比特序列可以为长度为16的由若干个元素“0”和“1”组成的序列。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0上检测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的CRC加扰比特获得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0,并且把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此时,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用来加扰所述系统消息的CRC比特序列。
子示例2.4:
假设基站利用4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利用波束3发送同步信号3和系统消息3。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3)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CRC加扰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CRC加扰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2所示。优选的CRC加扰比特序列可以为长度为16的由若干个元素“0”和“1”组成的序列。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0上检测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的CRC加扰比特序列获得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0,并且把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此时,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
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用来加扰所述系统消息的CRC比特序列。
子示例2.5:
假设基站利用8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利用波束7发送同步信号7和系统消息7。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7)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扰码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扰码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3所示。优选的扰码比特序列长度为系统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可以包括CRC比特序列长度也可以不包括。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0上检测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的扰码比特获得所述扰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0,并且把所述扰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此时,扰码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所述扰码比特序列用来加扰所述系统消息比特序列。
子示例2.6:
设基站利用4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利用波束3发送同步信号3和系统消息3。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3)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扰码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扰码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3所示。优选的扰码比特序列长度为系统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可以包括CRC比特序列长度也可以不包括。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0上检测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的扰码比特序列获得所述扰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0,并且把所述扰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扰码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所述扰码比特序列用来加扰所述系统消息比特序列。
子示例2.7:
假设基站利用8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利用波束7发送同步信号7和系统消息7。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7)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扩频码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扩频码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4所示。优选的扩频码比特序列长度为系统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可以包括CRC比特序列长度也可以不包括。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0上检测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的扩频码获得所述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0,并且把所述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所述扩频码比特序列用来扩频加扰所述系统消息比特序列。
子示例2.8:
假设基站利用4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依次类推,利用波束3发送同步信号3和系统消息3。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3)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扰码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扩频码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4所示。优选的扩频码比特序列长度为系统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可以包括CRC比特序列长度也可以不包括。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0上检测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的扩频码序列获得所述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0,并且把所述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所述扩频码比特序列用来扩频加扰所述系统消息比特序列。
子示例2.9:
基于子示例2.1~2.6,所述系统消息也可以采用扩频的方式进行扩频,保证系统消息的鲁棒性,不同波束索引系统消息可以具有不同的扩频码序列,不同的扩频码序列具有正交性或者互相关性最小,终端在检测同步系统消息时,需要利用对应扩频码进行解扩操作,识别波束索引的方法可以采用子示例2.1~2.6中的方法,或者采用子示例2.1~2.8中任何两种或者多种方法的组合,这样可以支持更多的波束。
例如,通过比特指示的方式可以3比特指示8个波束,如果结合扰码的方式设计2种序列,那么可以指示8*2=16个波束,如果进一步结合CRC比特序列方式设计2种CRC比特序列,那么可以指示8*2*2=32个波束。
所述各种组合方法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当基站发送的波束小于预定义最大波束时,8个波束索引中可以存在不同索引对应相同波束的情况,例如表1所示。具体哪些波束索引对应哪些波束值,仅仅基站知道即可,终端不知道对应信息,基站通过对应的索引值即可找到对应的波束。所以索引和实际波束的对应关系是基站的实现方法。不同的设备商可以采用不同的对应关系。所述各种实现方法均在本发明保护思想范围之内。示例3:
示例3包括子示例3.1~3.9。
假设基站利用N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X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2发送同步信号2和系统消息2,依次类推,利用波束2n发送同步信号2n和系统消息2n(其中n=2~floor((N-1)/2)),其中floor为下取整函数。基站在时间单元Y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利用波束3发送同步信号3和系统消息3,依次类推,利用波束2n+1发送同步信号2n+1和系统消息2n+1(其中n=2~floor((N-1)/2)),其中floor为下去整函数。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2n,2n+1(n=0,1,…,(N-1)/2)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M(0<M≤log2(N)-1)比特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N为预定义的基站最大支持的波束个数。
终端在所述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所述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所述时间单元X上检测出系统同步信号0和/或系统消息0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获得对应的波束索引0,并且把所述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
示例2中的CRC加扰比特序列以及扰比特序列均对应第一实施例至实施例中的扰码序列;示例2中的扩频码比特序列对应于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中的扩频序列。
子示例3.1:
假设基站利用8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2发送同步信号2和系统消息2,依次类推,利用波束6发送同步信号6和系统消息6。基站在时间单元1,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利用波束3发送同步信号3和系统消息3,依次类推,利用波束7发送同步信号7和系统消息7。
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7)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3比特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8为预定义的基站最大支持的波束个数。
当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0上检测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的3比特获得所述波束索引值为0,并且把所述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
子示例3.2:
假设基站利用4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2发送同步信号2和系统消息2。基站在时间单元1,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利用波束3发送同步信号3和系统消息3。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3)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3比特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23=8为预定义的基站最大支持的波束个数。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0上检测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的3比特获得所述波束索引值为0,并且把所述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
子示例3.3:
假设基站利用8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2发送同步信号2和系统消息2,依次类推,利用波束6发送同步信号6和系统消息6。基站在时间单元1,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利用波束3发送同步信号3和系统消息3,依次类推,利用波束7发送同步信号7和系统消息7。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7)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CRC加扰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CRC加扰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2所示。优选的CRC加扰比特序列可以为长度为16的由若干个元素“0”和“1”组成的序列。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0上检测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的CRC加扰比特获得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0,并且把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此时,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用来加扰所述系统消息的CRC比特序列。
子示例3.4:
假设基站利用4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2发送同步信号2和系统消息2。基站在时间单元1,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利用波束3发送同步信号3和系统消息3。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3)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CRC加扰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CRC加扰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2所示。优选的CRC加扰比特序列可以为长度为16的由若干个元素“0”和“1”组成的序列。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0上检测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的CRC加扰比特序列获得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0,并且把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此时,CRC加扰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
所述CRC加扰比特序列用来加扰所述系统消息的CRC比特序列。
子示例3.5:
假设基站利用8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2发送同步信号2和系统消息2,依次类推,利用波束6发送同步信号6和系统消息6。基站在时间单元1,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利用波束3发送同步信号3和系统消息3,依次类推,利用波束7发送同步信号7和系统消息7。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7)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扰码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扰码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3所示。优选的扰码比特序列长度为系统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可以包括CRC比特序列长度也可以不包括。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0上检测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的扰码比特获得所述扰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0,并且把所述扰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扰码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所述扰码比特序列用来加扰所述系统消息比特序列。
子示例3.6:
假设基站利用4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2发送同步信号2和系统消息2。基站在时间单元1,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利用波束3发送同步信号3和系统消息3。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3)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扰码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扰码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3所示。优选的扰码比特序列长度为系统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可以包括CRC比特序列长度也可以不包括。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0上检测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的扰码比特序列获得所述扰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0,并且把所述扰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扰码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所述扰码比特序列用来加扰所述系统消息比特序列。
子示例3.7:
假设基站利用8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2发送同步信号2和系统消息2,依次类推,利用波束6发送同步信号6和系统消息6。基站在时间单元1,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利用波束3发送同步信号3和系统消息3,依次类推,利用波束7发送同步信号7和系统消息7。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7)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的扩频码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扩频码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4所示。优选的扩频码比特序列长度为系统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可以包括CRC比特序列长度也可以不包括。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0上检测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的扩频码获得所述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0,并且把所述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所述扩频码比特序列用来扩频加扰所述系统消息比特序列。
子示例8:
假设基站利用4个波束,可以基本覆盖基站需要覆盖的区域。基站在时间单元0,利用波束0发送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利用波束2发送同步信号2和系统消息2。基站在时间单元1,利用波束1发送同步信号1和系统消息1,利用波束3发送同步信号3和系统消息3。其中不同的同步信号可以具有相同的序列或者不同的序列。系统消息n(n=0,1,…,3)中承载对应波束的索引,基站通过系统消息中扰码比特序列来指示对应波束索引。其中,预定义所述的扩频码比特序列存在8种序列,每种序列对应一个波束索引,例如表4所示。优选的扩频码比特序列长度为系统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可以包括CRC比特序列长度也可以不包括。
终端在各个时间单元检测同步信号和/或系统消息,终端通过检测多个时间单元获得使得终端接收性能最优或者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一个或者一组波束索引,并且把对应波束索引反馈给基站。假定终端在时间单元0上检测同步信号0和系统消息0对应所述性能最优,那么终端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消息的扩频码序列获得所述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为0,并且把所述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或者波束索引值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扩频码比特序列索引对应于波束索引。所述扩频码比特序列用来扩频加扰所述系统消息比特序列。
子示例3.9:
基于子示例3.1~3.6,所述系统消息也可以采用扩频的方式进行扩频,保证系统消息的鲁棒性,不同波束索引系统消息可以具有不同的扩频码序列,不同的扩频码序列具有正交性或者互相关性最小,终端在检测同步系统消息时,需要利用对应扩频码进行解扩操作,识别波束索引的方法可以采用子示例3.1~3.6中的方法,或者采用示例3.1~3.8中任何两种或者多种方法的组合,这样可以支持更多的波束。
例如,通过比特指示的方式可以3比特指示8个波束,如果结合扰码的方式设计2种序列,那么可以指示8*2=16个波束,如果进一步结合CRC比特序列方式设计2种CRC比特序列,那么可以指示8*2*2=32个波束。
所述各种组合方法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当基站发送的波束小于预定义最大波束时,8个波束索引中可以存在不同索引对应相同波束的情况,例如表1所示。具体哪些波束索引对应哪些波束值,仅仅基站知道即可,终端不知道对应信息,基站通过对应的索引值即可找到对应的波束。所以索引和实际波束的对应关系是基站的实现方法。不同的设备商可以采用不同的对应关系。所述各种实现方法均在本发明保护思想范围之内。
示例中仅仅举了两个时间单元承载多个波束的例子,实际应用中,可以多个时间单元承载多个波束,一个时间单元内可以承载多个波束,多个时间单元构成总共需要承载的波束。
指示不同波束的系统信息可以采用不同的CRC加扰比特序列,扰码序列和扩频码序列进行加扰。
所指系统消息中的CRC加扰比特序列,指的是用CRC加扰比特序列加扰所述系统消息的CRC比特序列,基站对于承载不同波束索引信息的系统消息采用不同的CRC加扰比特序列加扰其CRC比特序列。
所指系统消息中的扰码比特序列,指的是加扰所述系统消息的比特序列,基站对于包括波束索引的系统消息,采用的扰码比特序列加扰对应于所述系统消息的系统消息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系统消息的比特序列可以包括CRC比特序列也可以不包括。
所指系统消息中的扩频码比特序列,指的是扩频所述系统消息的比特序列,基站对于承载不同波束索引信息的系统消息采用的扩频码比特序列扩频系统消息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系统消息的比特序列可以包括CRC比特序列也可以不包括。
示例3中的CRC加扰比特序列以及扰码比特序列均对应第一实施例至实施例中的扰码序列;示例3中的扩频码比特序列对应于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中的扩频序列。
示例4:
在实际系统中,为了减少基站的发送功率达到节能的目的,基站对于不同的波束可能采用不同的发送功率。例如:对于3D天线基站在垂直方向上,由于下倾角大的波束覆盖范围较小,所以采用较小的发送功率;但是对于下倾角小且覆盖范围较大的波束,则采用较大的发送功率。终端在进行波束选择时需要区分不同功率的波束,从而基站可以以尽量小的功率给所述终端发送下行数据。
基站在系统消息中需要加入功率指示信息或者功率偏置指示信息,通知终端发送所述系统消息的波束的功率值,终端在进行波束选择运算时,如果发现两个波束的峰值相差低于一个门限值时,终端可以根据功率指示信息或者功率偏置指示信息计算在相同功率时,两种波束的峰值差,优先选择峰值最高的波束,并反馈其索引。
终端的选择算法可以是终端厂商的实现问题,本发明主要保护的思想为,在基站所述系统消息中不但包含波束索引,而且包含对应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者功率偏置指示信息。
实际应用中,一个基站可以在同一个时间单元发送多个波束,多个波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在同一个时间单元发送一个波束,无论基站采用那种方式发送,但凡利用了本发明的发明思想,终端通过系统消息的相关信息获得波束索引相关信息,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本发明中的终端反馈索引仅仅是为了保证实施方案的完整性,终端实际是否反馈索引不对本发明思想造成任何限制。
所述终端检测最优序列的方法有很多,可均为检测的实现方法。例如采用序列相关的方法,选择相关值最高的序列索引进行反馈。不同的准则可能选择出的序列索引不同,对于本发明并不存在限制关系。无论采用何种检测方法,只要求得最优一个或者几个最优值,并且可以对应出索引值,均在本发明的保护思想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8)
1.一种下行波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射至少一个波束,每一所述波束上分别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
每一所述波束上还承载有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用以为波束选择提供依据;
其中,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用以为波束选择提供依据,包括:根据波束的发射功率为波束选择提供依据;所述发射功率的绝对值和/或所述发射功率的相对值用以指示所述发射功率;所述功率指示信息包括波束发射功率的绝对值,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包括波束发射功率的相对值;
接收反馈的波束索引;所述反馈的波束索引为选择出的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上承载的波束索引;所述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包括:从所述波束上提取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获取所述波束的发射功率;当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信号质量差值小于第一阈值时或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质量均大于第二阈值时,选择发射功率最小的波束;
选择所述反馈的波束索引对应的波束为下行波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送所述波束之前,还包括:
将发射的波束的所述波束索引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波束索引承载到所述波束上为:
将所述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序列直接承载在所述波束上;
或
利用第一处理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预处理形成第三序列;其中,所述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和/或校验序列;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所述校验序列对应于所述系统消息的校验码;所述第一处理序列对应于所述波束索引;所述波束索引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处理序列;不同的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处理序列不同;其中,利用第一处理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预处理形成第三序列,包括:当第一处理序列为加扰序列时,利用第一处理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加扰处理,形成所述第三序列;或者,当第一处理序列为扩频序列时,利用第一处理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扩频处理,形成第三序列;
将所述第三序列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序列直接承载在所述波束上为:
将所述波束索引所对应的第一序列作为系统消息序列的一部分承载在所述波束上;
其中,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序列为加扰序列;
所述利用第一处理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预处理形成第三序列为:
利用所述加扰序列对系统消息序列和/或校验序列进行加扰处理,形成所述第三序列。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序列为扩频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以及校验序列;
所述利用第一处理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预处理形成第三序列为:
将所述扩频序列对系统消息序列以及校验序列进行扩频处理,形成第三序列。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发送所述波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承载到所述波束。
8.一种下行波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波束,所述波束上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
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
提取所选择的波束上所承载的波束索引;
发送所述波束索引;
所述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包括:从所述波束上提取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获取所述波束的发射功率;当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信号质量差值小于第一阈值时或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质量均大于第二阈值时,选择发射功率最小的波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波束索引包括:
从所述波束上直接提取对应于所述波束索引的第一序列;
或
从所述波束上提取第三序列;
利用预先存储的解扰序列或扩频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预设处理,获取第二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和/或校验序列;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所述校验序列对应于所述系统消息的校验码;其中,利用预先存储的解扰序列或者扩频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预设处理,获得第二序列,包括:当预先存储的序列为解扰序列时,利用所述解扰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解扰处理,获得第二序列;当预先存储的序列为扩频序列时,利用所述扩频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解扩频处理,获得第二序列;
根据经预设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第二处理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
其中,所述第二处理序列仅对应一个所述波束索引;一个所述波束索引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处理序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波束上直接提取对应于所述波束索引的第一序列为:
从所述波束上提取系统消息序列中的所述第一序列;
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序列为解扰序列;
所述利用预先存储的解扰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预设处理,获取第二序列为:
利用预先存储的所述解扰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解扰处理,获取第二序列;
根据经预设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第二处理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为:
根据经解扰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解扰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序列为扩频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以及校验序列;
所述利用预先存储的扩频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预设处理,获取第二序列为:
利用预先存储的扩频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解扩频处理,获取第二序列;
根据经预设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第二处理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为:
根据经解扩频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扩频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
13.根据权利要求8-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为接收信号质量最优策略或接收信号质量大于阈值策略。
14.一种下行波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基站发射至少一个波束,每一所述波束上分别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每一所述波束上还承载有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用以为波束选择提供依据;
其中,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用以为波束选择提供依据,包括:根据波束的发射功率为波束选择提供依据;所述发射功率的绝对值和/或所述发射功率的相对值用以指示所述发射功率;所述功率指示信息包括波束发射功率的绝对值,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包括波束发射功率的相对值;
终端接收所述波束;
终端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所述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包括:从所述波束上提取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获取所述波束的发射功率;当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信号质量差值小于第一阈值时或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质量均大于第二阈值时,选择发射功率最小的波束;
提取所选择的波束上所承载的波束索引;
终端向基站反馈所述波束索引;
基站接收终端反馈的所述波束索引,并选择所述反馈的所述波束索引对应的波束为下行波束。
15.一种下行波束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用以发射至少一个波束,每一所述波束上分别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每一所述波束上还承载有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用以为波束选择提供依据;
其中,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用以为波束选择提供依据,包括:根据波束的发射功率为波束选择提供依据;所述发射功率的绝对值和/或所述发射功率的相对值用以指示所述发射功率;所述功率指示信息包括波束发射功率的绝对值,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包括波束发射功率的相对值;
第一接收单元,用以接收反馈的波束索引;所述反馈的波束索引为选择出的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上承载的波束索引;所述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包括:从所述波束上提取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获取所述波束的发射功率;当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信号质量差值小于第一阈值时或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质量均大于第二阈值时,选择发射功率最小的波束;
第一选择单元,用以选择所述反馈的波束索引对应的波束为下行波束。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承载单元,用以将所述波束索引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单元具体用以:
将所述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序列直接承载在所述波束上;
或
利用第一处理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预处理形成第三序列;其中,所述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和/或校验序列;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所述校验序列对应于所述系统消息的校验码;所述第一处理序列对应于所述波束索引;所述波束索引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处理序列;不同的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处理序列不同;
将所述第三序列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单元用以将所述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序列直接承载在所示波束上时,具体用以将所述波束索引对应的第一序列作为系统消息序列的一部分承载在所述波束上;
其中,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序列为加扰序列;
所述承载单元具体用以将所述加扰序列对第二序列进行加扰处理,形成所述第三序列,并将所述第三序列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序列为扩频序列;所述第二序列为系统序列以及校验序列;
所述承载单元具体用以将所述扩频序列对所述第二序列进行扩频处理,形成第三序列,并将所述第三序列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5-20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单元还用以将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承载到所述波束上。
22.一种下行波束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以接收波束,所述波束上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
第二选择单元,用以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用以从所述波束上提取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获取所述波束的发射功率;当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信号质量差值小于第一阈值或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信号质量均大于第二阈值时,选择发射功率最小的波束;
提取单元,用以提取所选择的波束上所承载的波束索引;
第二发送单元,用以发送所述波束索引。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单元具体用以从所述波束上直接提取对应于所述波束索引的第一序列;
或
从所述波束上提取对应于系统消息的第三序列;
利用预先存储的解扰序列或扩频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预设处理,获取第二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和/或校验序列;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所述校验序列对应于所述系统消息的校验码;其中,利用预先存储的解扰序列或者扩频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预设处理,获得第二序列,包括:当预先存储的序列为解扰序列时,利用所述解扰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解扰处理,获得第二序列;当预先存储的序列为扩频序列时,利用所述扩频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解扩频处理,获得第二序列;
根据经预设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第二处理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
其中,所述第二处理序列仅对应一个所述波束索引;一个所述波束索引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处理序列。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单元用以从所述波束上直接提取对应于所述波束索引的第一序列时,具体用以从所述波束上提取系统消息序列中的所述第一序列;所述系统消息序列对应于系统消息。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序列为解扰序列;
所述提取单元具体用以利用预先存储的所述解扰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解扰处理,获取第二序列,且根据经解扰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解扰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序列为扩频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包括系统消息序列以及校验序列;
所述提取单元具体用以利用预先存储的扩频序列对所述第三序列进行解扩频处理,获取第二序列;根据经解扩频处理获得了所述第二序列的扩频序列,确定所述波束索引。
27.根据权利要求22-26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为接收信号质量最优策略或接收信号质量大于阈值策略。
28.一种下行波束确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基站,用以发射至少一个波束,每一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波束上分别承载有所述波束对应的波束索引以及接收终端所反馈的波束索引,并选择终端所反馈的波束索引对应的波束为下行波束,每一所述波束上还承载有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其中,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用以为波束选择提供依据;其中,所述功率指示信息或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用以为波束选择提供依据,包括:根据波束的发射功率为波束选择提供依据;所述发射功率的绝对值和/或所述发射功率的相对值用以指示所述发射功率;所述功率指示信息包括波束发射功率的绝对值,所述功率偏移指示信息包括波束发射功率的相对值;
终端,用以接收所述波束,选择出所接收波束中满足预先存储的波束选择策略的波束,从所述波束上提取所述波束的功率指示信息或功率偏移指示信息,获取所述波束的发射功率,当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信号质量差值小于第一阈值时或两个以上波束的接收质量均大于第二阈值时,选择发射功率最小的波束,提取所选择的波束上所承载的波束索引,并向基站发送所述波束索引。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714913.5A CN103716081B (zh) | 2013-12-20 | 2013-12-20 | 下行波束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
PCT/CN2014/081287 WO2015090032A1 (zh) | 2013-12-20 | 2014-06-30 | 下行波束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计算机存储介质 |
US15/106,465 US20160373180A1 (en) | 2013-12-20 | 2014-06-30 | Downlink beam determining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714913.5A CN103716081B (zh) | 2013-12-20 | 2013-12-20 | 下行波束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16081A CN103716081A (zh) | 2014-04-09 |
CN103716081B true CN103716081B (zh) | 2019-08-06 |
Family
ID=50408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714913.5A Active CN103716081B (zh) | 2013-12-20 | 2013-12-20 | 下行波束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60373180A1 (zh) |
CN (1) | CN103716081B (zh) |
WO (1) | WO201509003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35685B (zh) * | 2013-12-20 | 2019-04-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3716081B (zh) * | 2013-12-20 | 2019-08-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下行波束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4219757A (zh) * | 2014-05-13 | 2014-12-1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同步信号发送时间确定方法、终端、基站及通信系统 |
WO2016082224A1 (zh) * | 2014-11-28 | 2016-06-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
CN105812035B (zh) * | 2014-12-31 | 2020-03-0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分级波束接入方法及装置 |
EP3264626B1 (en) * | 2015-03-27 | 2020-07-29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pparatus, device and system for acquiring beam identifier |
WO2016168959A1 (en) * | 2015-04-20 | 2016-10-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broadcas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
CN106304120A (zh) * | 2015-06-08 | 2017-01-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波束识别方法、系统和网络节点 |
CN106341873A (zh) * | 2015-07-08 | 2017-01-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通信方法和装置 |
CN107852220B (zh) * | 2015-07-31 | 2022-03-11 | 苹果公司 | 用于5g系统的接收波束指示 |
WO2017120744A1 (zh) * | 2016-01-11 | 2017-07-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波束同步的方法及装置 |
CN108886742B (zh) * | 2016-02-03 | 2022-11-08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5g新无线电中的波束成型公共信道 |
US20170230869A1 (en) * | 2016-02-10 | 2017-08-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eam selection for uplink and downlink based mobility |
US10873380B2 (en) | 2016-02-15 | 2020-12-2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daptive beam sel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7277831B (zh) * | 2016-04-08 | 2020-07-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US10425200B2 (en) * | 2016-04-13 | 2019-09-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adjustment request |
US10367677B2 (en) | 2016-05-13 | 2019-07-3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Network architecture,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US10630410B2 (en) | 2016-05-13 | 2020-04-2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Network architecture,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CN106888507B (zh) * | 2016-08-12 | 2019-01-08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信息传输方法、终端及基站 |
US10498406B2 (en) * | 2016-05-26 | 2019-12-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switching and reporting |
US10181891B2 (en) | 2016-05-26 | 2019-01-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switching and reporting |
US10541741B2 (en) | 2016-05-26 | 2020-01-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switching and reporting |
US10651899B2 (en) | 2016-05-26 | 2020-05-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switching and reporting |
KR102185482B1 (ko) * | 2016-06-17 | 2020-12-03 | 노키아 테크놀로지스 오와이 | 대규모 mimo 시스템을 위한 강화된 업링크 빔 선택 |
US10356749B2 (en) * | 2016-07-20 | 2019-07-16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beam-formed paging based on feedb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0219231B2 (en) | 2016-07-27 | 2019-02-26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formed broadcast and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in massiv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CN109478942B (zh) * | 2016-08-10 | 2020-11-03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
CN107734602B (zh) * | 2016-08-12 | 2023-02-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同步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 |
CN107835042B (zh) * | 2016-09-14 | 2020-12-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同步波束发送接收方法、网络设备、终端及系统 |
CN107872264A (zh) * | 2016-09-26 | 2018-04-03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
JP2020502831A (ja) * | 2016-09-29 | 2020-01-23 |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 信号送信方法、端末機器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機器 |
WO2018058464A1 (zh) * | 2016-09-29 | 2018-04-05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传输信号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CN107888243B (zh) * | 2016-09-30 | 2020-03-20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波束训练方法、终端及基站 |
EP3520242A4 (en) * | 2016-09-30 | 2020-05-06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DETERMINATION, BY AN ACCESS NODE, OF AN ASSOCIATION BETWEEN A REFINING BEAM INDEX (BL) AND A LOGICAL BL |
CN107994936B (zh) * | 2016-10-27 | 2021-03-16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下行波束处理方法及装置 |
US10582397B2 (en) * | 2016-11-09 | 2020-03-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eam refinement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s during control symbol |
CA3046396C (en) | 2016-12-13 | 2021-08-31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based on beam indication information |
CN110063031B (zh) * | 2016-12-28 | 2022-10-04 |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 传输波束指示 |
CN108260134B (zh) * | 2016-12-28 | 2023-12-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下行波束调整的方法及装置 |
WO2018120102A1 (zh) * | 2016-12-30 | 2018-07-05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波束选择方法、装置及系统 |
US10257844B2 (en) * | 2017-01-17 | 2019-04-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eam-combining scheme with broadcast beam-sweeping and beam-index indication |
CN110463244B (zh) * | 2017-02-10 | 2022-12-20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系统 |
CN108418618A (zh) * | 2017-02-10 | 2018-08-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波束处理方法、发起节点及响应节点 |
CN110621039B (zh) * | 2017-03-24 | 2021-04-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及设备 |
CN108738120B (zh) * | 2017-04-25 | 2021-07-09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上行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8826918A (zh) * | 2017-05-05 | 2024-10-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测量方法、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 |
JP6840845B2 (ja) * | 2017-06-01 | 2021-03-10 | 株式会社ソニー・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 主ビーム方向決定装置、主ビーム方向決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CN109004958B (zh) * | 2017-06-06 | 2021-05-25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用户设备及其操作方法,网络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EP3606103B1 (en) | 2017-07-26 | 2020-11-25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
US11206566B2 (en) | 2017-08-09 | 2021-12-21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Method for downlink signal transmission,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
US10965360B2 (en) * | 2017-08-23 | 2021-03-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beam refinement |
CN109756279B (zh) | 2017-11-03 | 2021-08-31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波束检测方法及装置 |
EP3735053B1 (en) * | 2017-12-29 | 2022-03-23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
CN110035441B (zh) * | 2018-01-12 | 2021-02-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确定波束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US10849131B2 (en) | 2018-02-16 | 2020-11-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ursty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techniques |
EP4236523A4 (en) * | 2020-10-22 | 2023-12-13 |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WO2023082258A1 (zh) * | 2021-11-15 | 2023-05-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确定发波束的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53255A (zh) * | 2007-11-28 | 2009-06-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波束成形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
CN101471707A (zh) * | 2007-12-28 | 2009-07-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多输入多输出的下行波束形成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1689901A (zh) * | 2007-07-05 | 2010-03-3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0020088D0 (en) * | 2000-08-15 | 2000-10-04 | Fujitsu Ltd | Adaptive beam forming |
US7313417B2 (en) * | 2003-12-19 | 2007-12-25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Transceiver for a base station with smart antenna and a switched beamforming method in downlink |
JPWO2005071865A1 (ja) * | 2004-01-21 | 2007-12-27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送信指向性アンテナ制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送信指向性アンテナ制御方法 |
JP4776685B2 (ja) * | 2006-07-07 | 2011-09-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
US8085721B2 (en) * | 2008-03-10 | 2011-12-27 | Elektrobi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Oy | Adaptiv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 base station using the method |
US20110007721A1 (en) * | 2009-07-10 | 2011-01-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for directional association |
US20120057575A1 (en) * | 2010-03-16 | 2012-03-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 beam training |
TWI595762B (zh) * | 2011-12-08 | 2017-08-11 |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 毫米波通訊系統方法及裝置 |
KR101881847B1 (ko) * | 2012-02-21 | 2018-08-2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CN103716081B (zh) * | 2013-12-20 | 2019-08-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下行波束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
-
2013
- 2013-12-20 CN CN201310714913.5A patent/CN103716081B/zh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6-30 US US15/106,465 patent/US2016037318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4-06-30 WO PCT/CN2014/081287 patent/WO2015090032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89901A (zh) * | 2007-07-05 | 2010-03-3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CN101453255A (zh) * | 2007-11-28 | 2009-06-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波束成形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
CN101471707A (zh) * | 2007-12-28 | 2009-07-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多输入多输出的下行波束形成方法、装置和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60373180A1 (en) | 2016-12-22 |
CN103716081A (zh) | 2014-04-09 |
WO2015090032A1 (zh) | 2015-06-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16081B (zh) | 下行波束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 |
EP3915218B1 (en) | Method,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measuring cross-link interference, an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andom access preamble allocation, determination, and data transmission | |
CN110476465B (zh) | 接收同步信号的方法及其设备 | |
CN104717753B (zh) | 一种非正交通信方法、基站及终端 | |
US7180881B2 (en) | Burst detector | |
CN103918340B (zh) | 确定信道损耗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 |
US11291056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nnected objects and gateways | |
US8379542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aring cell-ID between sites and determining cell-ID for site in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 |
EP1424793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ating transmission of a data rate control channel in an hd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080247337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Joint Detection in Downlink Tdd Cdma | |
EP3588815B1 (en)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ter-cell 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 |
BRPI0718424A2 (pt) | Procedimento para atribuição de recurso e, acesso de rádio não sincronizado (nsra) | |
CN104798400A (zh) | 接收信号的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及发送信号的方法和基站 | |
JP2003513566A (ja) | 高速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ハンドオフを実行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N101800572B (zh) | 一种传输上行参考信号的方法及系统和用户设备 | |
CN101764632B (zh) | Lte-tdd室内分布系统中端口与天线映射方法及装置 | |
US20100329148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ding and deleting relay link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10313157A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同步信号的方法及其设备 | |
US20050201351A1 (en) |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a transmission rate control method | |
EP2596591B1 (en) | Energy saving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
CN101175298B (zh) | 随机接入阶段的下行响应消息发送方法及系统 | |
CN102006106A (zh) | 业务数据处理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 |
US7356006B2 (en) | Method of overhead channel transmiss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Weitnauer et al. | Reliability and longer range for low power transmitters with on demand network MIMO | |
CN101478327B (zh) | 一种上行码道传输数据的方法及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