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701508B - 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01508B
CN103701508B CN201310752481.7A CN201310752481A CN103701508B CN 103701508 B CN103701508 B CN 103701508B CN 201310752481 A CN201310752481 A CN 201310752481A CN 103701508 B CN103701508 B CN 1037015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frequency point
electronic equipment
symbol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524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01508A (zh
Inventor
程思球
李子荣
方军
吴信昌
杨孟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i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id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i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75248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01508B/zh
Priority to CN201610511723.7A priority patent/CN10645469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01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1508A/zh
Priority to PCT/CN2014/076223 priority patent/WO2015100888A1/zh
Priority to US14/381,224 priority patent/US936982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01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15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5/00Suppression or limitation of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4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ear-field transmission
    • H04B5/48Trans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属于近场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与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扫描帧沟通双方受干扰的频点,其中,扫描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采用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发送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的扫描帧检测通信环境的干扰频率,选择干扰较小的频点进行自适应调制数据,从而屏蔽干扰频点传输数据,避开近场通信中的外部干扰,提高通信稳定性,保证通信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近场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利用电场进行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能够使电子设备之间在约十厘米的范围内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NFC由于其发射功率低,通信距离近,安全性较高,在物流、支付、金融、仓储管理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无线互联网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移动支付、资料分享等功能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由于近场通信的可检测信号较弱,容易受到通信环境中的电磁干扰,从而无法保证通信质量。比如,在触摸屏的应用场景中,在两个设备通信未建立时,因两个触摸屏间的通信信号非常弱,同时电容屏与LCD一般靠得很近,LCD的驱动信号会干扰电容屏间的通信信号,在显示屏开启的情况下若收到干扰则基本不能通信。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以解决在干扰环境中检测到可通信的第二电子设备,并根据干扰频率确定调制方式,从而屏蔽干扰频点进行数据传输,从而保证通信质量。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应用于第 一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
与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扫描帧沟通双方受干扰的频点,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其中,扫描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
根据确定的调制方式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优选的,该方法之前还包括发送检测帧信号以检测到可通信的第二电子设备的步骤,该步骤进一步包括:
发出检测帧信号,其中检测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
根据接收到的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判定第二电子设备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优选的,与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扫描帧沟通双方受干扰的频点进一步包括:
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扫描帧;
根据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获取双方受干扰频点信息;或者通过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扫描帧获取自身的干扰频点信息,并根据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获取第二电子设备的受干扰频点信息。
根据双方受干扰频点信息向第二电子设备反馈可用频点帧。
优选的,根据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获取双方受干扰频点进一步包括:
根据响应帧中各频点出现的位置和/或次数确定第二电子设备的干扰频点信息;
或者根据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扫描帧中个频点出现的次数确定自身的干扰频点信息,根据响应帧中各频点出现的位置和/或次数确定第二电子设备的干扰频点信息。
优选的,根据双方受干扰频点信息向第二电子设备反馈可用频点帧进一步包括:
根据自身的干扰频点信息和第二电子设备的干扰频点信息,得到可用频点帧;
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可用频点帧。
优选的,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后还包括:检测第二电子设备是否离开可通信范围的步骤,该步骤进一步包括:若发送检测帧信号后在预设时间内没有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的回应,则判定第二电子设备离开可通信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扫描帧,获取自身受干扰的频点;
向第一电子设备发送增加自身干扰频点信息的响应帧;
接收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可用频点帧,获取可用频点信息;
根据可用频点信息确定调制方式与第一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第一电子设备包括:
频率扫描模块,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扫描帧沟通双方受干扰的频点,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其中,扫描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
数据传输模块,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优选的,第一电子设备还包括接近检测模块,用于发送检测帧信号,根据接收到的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判定第二电子设备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其中,检测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
优选的,第一电子设备还包括版本协商模块,用于使用版本帧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版本信息,并根据第二电子设备反馈的版本响应帧确定使用的版本。
优选的,第一电子设备还包括离开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二电子设备是否离开可通信范围。
优选的,离开检测模块具体用于:当发送检测帧信号没有检测到可通信的第二电子设备时,则判定第二电子设备是否离开可通信范围。
优选的,频率扫描模块具体用于: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扫描帧,根据接收 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获取双方受干扰频点,向第二电子设备反馈可用频点帧,并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
优选的,数据传输模块具体用于:依次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起始帧、至少一个数据帧以及CRC帧。
优选的,该系统还包括第二电子设备,第二电子设备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扫描帧;还用于接收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可用频点帧;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电子设备反馈增加自身干扰频点信息的响应帧;
第二调制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可用频点帧获取可用频点,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
第二数据传输模块,用于与第一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本发明提供的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采用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发送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的扫描帧检测通信环境的干扰频率,选择干扰较小的频点进行自适应调制数据,从而屏蔽干扰频点传输数据,避开近场通信中的外部干扰,提高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符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扫描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频率扫描的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频率扫描的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频率扫描的方法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超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起始帧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帧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重发帧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4FSK CRC帧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2FSK CRC帧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ACK等待时间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流程图。
图16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7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版本帧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第一电子设备是指主动发起通信的一方,第二电子设备是指通信另外一方。为了描述方便只观,在下文中,将第一电子设备称为Master,第二电子设备称为Slave。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Master,Master在没有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时,可复用进行触摸检测和接近检测,当检测到附近可通讯范围内存在第二电子设备时,暂停触摸检测,开始近场通讯。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2、与Slave通过扫描帧沟通双方受干扰的频点,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其中,扫描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
请参阅图2,符号是携带比特(bit)数据的最小通信单位,符号的调制方式采用类似FSK(frequency shift keying,移频键控)的方式,可用于携带导频和数据信息,多个符号组成一帧。请参阅图2,Ts=200微秒,Td=0.8Ts=160微秒,Tr=0.2Ts=40微秒,在时间间隔Td内,触摸屏发送使用FSK调制的信号,在时间Tr内,触摸屏不发送任何信号。因为一般触摸屏驱动电路在不同的频率间切换需要一些时间,因此需要一段空闲的时间,同时Tr也可以为从发送到接收的切换预留时间。
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的扫描帧组成的优选为7个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Master首次向Slave发送的扫描帧为A,A为[F′1,F′2,F′3,F′4,F′ 5,F′6,F′7],其中,F′1,F′2,F′3,F′4,F′5,F′6,F′7分别表示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扫描帧为B为扫描帧为A的逆转帧[F′7,F′ 6,F′5,F′4,F′3,F′2,F′1],用作引导标识,响应帧C为[R1,R2,R3,R4,R5,R6,R7,R8],其中R1~R8表示F′1,F′2,F′3,F′4,F′5,F′6,F′7中的符号。
优选的,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进一步包括:
当可用频点大于或等于6个时,取前6个频点使用4FSK方式调制;
当可用频点大于或等于4个且小于6个时,取前4个频率使用2FSK方式调制;
当可用频点小于4时,重新选取扫描帧执行频率扫描步骤。
S104、根据确定的调制方式与Slave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数据传输进一步包括:Master依次向Slave发送起始帧、至少一个数据帧以及CRC帧。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发送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的扫描帧检测通信环境的干扰频率,选择干扰较小的频点进行自适应调制数据,从而屏蔽干扰频点传输数据,避开近场通信中的外部干扰,提高通信稳定性,保证通信质量。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频率扫描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Master,帧结构的组成参见图3,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22、Master向Slave发送扫描帧A;
S1024、根据接收到Slave的回复,获取双方受干扰频点;
具体来说,根据接收到Slave回应的响应帧C1,获取双方受干扰频点信息;或者通过Slave回应的扫描帧获取自身的干扰频点信息,并根据Slave回应的响应帧,获取Slave的受干扰频点信息。其中,Master根据响应帧中各频点出现的位置和/或次数确定Slave的干扰频点信息;根据响应帧中各频点的出现次数确定自身的受干扰频点信息。
S1026、向Slave反馈可用频点帧C2。
作为本步骤的优选方案,Master将自身的干扰频点信息增加到响应帧C1中,得到可用频点帧C2;先向Slave发送预设的引导帧B,然后再发送可用频点帧C2。当然,Master也可以直接向Slave发送可用频点帧C2。
其中,可用频点帧C2优选为按以下规则变换得到:
当不存在干扰频点时,将扫描帧逆转后,再在最后追加任意一个扫描帧中的频点符号得到可用频点帧;
当仅存在一个干扰频点时,将干扰频点移到扫描帧后面,干扰频点之后的频点符号依次前移,然后再在最后增加一个该干扰频点的符号得到可用频点帧;
当存在至少两个干扰频点时:
将第一个干扰频点符号重复一次放置到扫描帧可用频点符号之后,其后的干扰频点符号依次后移得到可用频点帧;或者
如果干扰频点为扫描帧中的最后连续频点,则将第一个干扰频点符号重复一次放置到扫描帧可用频点之后,其后的干扰频点符号依次后移得到可用频点帧;
如果干扰频点为扫描帧中的最后连续频点和其他频点,则将第一个干扰频点符号放置到扫描帧可用频点之后,其后的干扰频点符号依次后移,若为最后连续频点的第一个频点,则重复两次;
如果干扰频点不是扫描帧中的最后连续频点,则将第一个干扰频点符号放置到扫描帧可用频点之后,其后的干扰频点符号依次后移,最后添加一个任意受干扰的频点,而得到可用频点帧。
S1028、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
具体来说,当可用频点大于或等于6个时,取前6个频点使用4FSK方式调制;当可用频点大于或等于4个且小于6个时,取前4个频率使用2FSK方式调制;当可用频点小于4时,重新选取扫描帧执行频率扫描步骤。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频率扫描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Slave,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02、接收Master发送的扫描帧A,获取自身受干扰的频点。
S204、向Master反馈增加自身干扰频点信息的响应帧。
具体来说,响应帧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到:
当不存在干扰频点时,将扫描帧逆转后,再在最后追加任意一个扫频帧中的频点符号得到响应帧;
当仅存在一个干扰频点时,将干扰频点移到扫描帧后面,干扰频点之后的频点符号依次前移,然后再在最后增加一个该干扰频点的符号得到响应帧;
当存在至少两个干扰频点时,按以下方式得到响应帧:
将第一个干扰频点符号重复一次放置到扫描帧可用频点之后,其后的干扰频点符号依次后移得到响应帧;或者,如果扰频点为扫描帧中的最后连续频点,则将第一个干扰频点符号重复一次放置到扫描帧可用频点之后,其后的干扰频点符号依次后移得到响应帧;
如果干扰频点为扫描帧中的最后连续频点和其他频点,则将第一个干扰频点符号放置到扫描帧可用频点之后,其后的干扰频点符号依次后移,若为最后连续频点的第一个频点,则重复两次;
如果干扰频点不是扫描帧中的最后连续频点,则将第一个干扰频点符号放置到扫描帧可用频点之后,其后的干扰频点符号依次后移,最后添加一个任意受干扰的频点,而得到响应帧。
S206、接收Master发送的可用频点帧,获取可用频点信息。
具体来说,当Master在发送可用频点帧之前发送了预设的引导信息帧时,Slave根据引导信息帧识别为可用频率通知,当Master在发送可用频点帧之前没有发送引导信息帧时,Slave可以通过流程过程判断出可用频率通知,根据可用频点帧中各频点符号出现的位置和/次数获取可用频点。S208、根据可用频点信息确定调制方式与Master进行数据传输。
实施例四
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频率扫描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S302、Master向Slave发送扫描帧A。
S304、Slave接收到扫描帧A后,获取自身干扰频点信息。
具体来说,对于FSK调制,使用幅值判断的方法,即在接收端有多个带通滤波器,可以让载波F1~F7的信号通过,然后计算各个频率信号的强度(幅值),强度最大的频率则为当前符号的载波,例如:在某一符号间隔内,F′6的信号强大最大,则接收端判断当前载波为F′6;假设帧A的频率(即符号)F′5在Slave侧受到干扰,并且干扰强度大于F′6的信号幅度,则Slave受到的扫描帧A其实为[F′1,F′2,F′3,F′4,F′5,F′5,F′7],因为在正常数据接收的情况下,不会出现这样的信号序列([F′1,F′2,F′3,F′4,F′5]),因此Slave可以判断是扫频帧(也可以通过扫描帧总是最先出现在超帧的开头确认),同时由于F′5出现两次,所以Slave判断F′5受到干扰。Master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判断受干扰的频率。
S306、Slave根据自身干扰频点回复Master。
具体来说,Slave检测到帧A后,可以先发送一个帧A作为引导信息,然后再根据自身干扰频点向Master回复响应帧C1,也可以直接根据自身干扰频点向Master回复响应帧C1,其中响应帧C1可以按如下规则变换得到:
(a)如果不存在干扰时,则帧C为扫描帧B+一个符号(F′1,F′2,F′3,F′4,F′5,F′6,F′7七个频率中任意选定一个),共8个符号;
(b)如果仅有一个频率受到干扰时,则按如下规则进行回复:若只有一个干扰频率F′i(为了叙述方便,这里频率编号作为下标),对帧A做如下变换:
帪C=[F′1,F′2,...,F′i-1,F′i+1,...,F′7,F′i,F′i],即把干扰频率放到帧A的最后,其他F′i之后的频率依次前移,并且R8=F′i,即F′i连续发两次;例如,若频率F′5受到干扰,则帧C=[F′1,F′2,F′3,F′4,F′6,F′7,F′5,F′5]。
(c)如果存在至少两个干扰频率时,则将多个干扰频率依次移到帧A的后面,并且编号高的频率放置到最后,最后一个符号为受干扰的任意频率,优选的,为第一个受干扰的频率,例如如果频率F2′,F6′受到干扰,则帧C为[F′1,F′3,F′4,F′5,F′7,F′2,F′6,F′2];特别地,对于干扰频率为[F′n+1,F′n+2,L,F′7]的情况,则帧C的为[F′1,F′2,...,F′n,F′n+1,F′n+1,F′n+2,...,F′6,F′7],即把Fn+1重得一遍,其余干扰频率依编号升序放置在F′n+1之后。例如,如果F′5,F′6,F′7同时受到干扰,则帧C为[F′1,F′2,F′3,F′4,F′5,F′5,F′6,F′7],如果F′2,F′6,F7同时受到干扰,则帧C为[F′1,F′3,F′4,F′5,F′2,F′6,F′6,F′7]。
作为上述步骤(c)的一种替换方案,若有多个干扰频率时,则将第一个受干扰的频率重复一次,将其余干扰频率依次放置到帧A的后面,比如,若F′2,F′6,F′7同时受到干扰,则帧C为[F′1,F′3,F′4,F′5,F′2,F′2,F′6,F′7]。
S308、Master根据Slave的回复获取双方受干扰频点信息,并回复Slave。具体来说,本步骤与上述步骤S306对应分两种情况来处理:当Slave只回复帧C1时,Master根据帧C1获取双方的干扰信息;当Slave回复帧A和帧C1时, Master优选为根据帧A获取自身受干扰信息,根据帧C1来获取Slave的干扰信息(当然,也可以根据帧C1获取自身受干扰信息)。其中,Master按步骤S304中同样的幅值判断规则获取自身的干扰频点信息,按照步骤S306中同样的变换规则将自身的干扰信息增加到帧C1中得到可用频点帧C2。Master可以先发送帧B作为引导信息,然后发送可用频点帧C2,也可以直接发送可用频点帧C2。此时,Master可以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及对应的调制频率。
例如,Slave发送给Master的帧C1为[F′1,F′2,F′3,F′4,F′6,F′7,F′5,F′5],而Master的F′3受干扰,从而令F′4误判为F′3,则Master判断为[F′1,F′2,F′3,F′3,F′6,F′7,F′5,F′5],F′3和F′5都出现了多于一次,因此可知其受到干扰,因此Master回复的帧C2为[F′1,F′2,F′4,F′6,F′7,F′3,F′5,F′5],Master取F′1,F′2,F′4,F′6为F1~F4;Slave接收到帧C2后,取F′1,F′2,F′4,F′6为F1~F4。
在上述实施例中,除根据干扰次数可以判断干扰情况外,也可根据频率出现位置可以判断受干扰情况。例如:Master接收Slave发送给其的帧C1为[F′1,F′2,F′3,F′4,F′6,F′7,F′5,F′5],而Master的F′3受干扰,从而令F′4误判为F′3,则Master判断为[F′1,F′2,F′3,F′3,F′6,F′7,F′5,F′5],显然,根据规则,某个频点在未受到干扰时,其出现位置应该不超过其标号(如[F′1,F′2,F′3,F′4,F′5,F′5,F′6,F′7]中,F1~F7分别出现在序列Index=1~7的位置;根据步骤S306中描述的规则,在出现干扰时,未受干扰频率只允许前移),此时每个频率有其对应的位置;而[F′1,F′2,F′3,F′3,F′6,F′7,F′5,F′5]中,F3出现在原F4所在位置,F5出现在原F7所在位置,这两个频点出现位置较其标号指定位置靠后,所以可以认定其受到了干扰。
S310、Slave接收可用频点帧C2,获取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
具体来说,Slave收到Master的回复后,回复帧C2的第一个符号作为ACK。若帧C2的内容表明有6个频率可用,则Slave认为下一帧的通信使用4FSK调 制,取帧C2的前6个频率作为F1~F6使用,结束频率扫描;若帧C2的内容表明可用的频率为4个或5个,取其前4个符号的频率作2FSK调制,并且按这些频率按出现的前后顺序作为F1~F4使用,结束频率扫描。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2FSK都没有足够可用的频率,若Master只支持FS1,重复步骤S302~S310。若Master支持频率集合FS2,从中选取7个频率(优选为连续的7个频率),重复步骤S302~S312;若FS2也没有足够的可用频率,则重新由FS1开始扫描。
上述描述中,频率集合FS1的一个例子为FS1={450KHz,400KHz,350KHz,300KHz,250KHz,200KHz,150KHz},FS2的一个例子为FS2={525KHz,487.5KHz,450KHz,412.5KHz,375KHz,337.5KHz,300KHz,262.5KHz,225KHz,187.5KHz,150KHz}。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利用频率扫频来检测通信环境中的干扰频点,选择干扰小的频点确定扫描帧所在的超帧中所有数据帧的调制方式,能够克服虽然可能通过关闭LCD、在设备指定位置通信等方式来提高通信阶段的SNR,但由于近场通信的信号较弱,依然可能受到通信环境中的电磁干扰,从而更进一步提高通信稳定性。
实施例五
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流程图,应用于Master,该方法包括:
S402、根据预存的频率映射表将待发送数据调制为起始帧的符号,依次发送起始帧的各个符号。
举例来说,频率映射表可以如下表:
表1
其中,信号标识F1作为第一非二进制信号标识(导频),信号标识F2作为第二导频,在4FSK下,信号F3~F6标识分别作为二进制数据00、01、10、11,在2FSK情况下,F3和F4标识二进制数据0、1。表中列出了每个信号标识的典型频率,在实际操作中,每个信号标识指代的频率由频率扫描过程确定。
根据频率映射表1调制起始帧结构如图9所示,包括[F1,F1,F1,F2,F2,M1,M2,ACK],其中3个F1表示第一导频,2个F2表示第二导频,M1和M2为保留符号、ACK表示响应符号。符号ACK由Slave发送,其他符号由Master发送,M1/M2和ACK目前固定为F3。
S404、确认是否收到正确的ACK符号,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406,否则结束流程。
S406、根据预存的频率映射表将待发送数据调制为数据帧的符号,依次发送数据帧的各个符号。
其中,预存的频率映射表如表1,根据频率映射表1调制的数据帧的结构如图10所示,数据帧包括符号[S1,S2,S3,S4,S5,S6,S7,S8,ACK],其中,S1~S8表示数据符号,由Master发送;ACK是由Slave回复,携带S1~S8的偶校验信息的响应符号。
S408、判断是否收到正确的ACK符号,如果是,执行步骤S416,否则执 行步骤S410。
S410、判断错误的ACK符号是否超过预定的次数,如果没超过,则执行步骤S412;如果超过,则执行步骤S414。
S412、发送当前数据的重发帧,转至步骤S408。
重发帧的结构如图11所示,导频F2,数据符号S1~S8,偶校验符号P由Master发送,ACK符号由Slave发送。
S414、发送当前数据帧所在的超帧,转至步骤S408。
请参阅图8所示的超帧结构示意图,超帧包括扫描帧、版本帧、起始帧、至少一个数据帧、重发帧以及CRC帧。数据传输用于传输调制好的数据内容,这些数据内容需要将多个调制符号组成一帧。为了描述方便,Slave反馈的ACK符号也归为发送端一帧的组成部分。为区别每个不同内容,使用不同的帧结构来标识相应的内容。
S416、判断数据帧是否发送完,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418,否则返回步骤S406;
S418、发送CRC帧信号。
(1)当采用4FSK调制时,发送CRC帧信号进一步包括:计算当前所在超帧的所有数据和数据长度数两者的CRC校验数据;依次发送导频F1、CRC校验数据和偶校验符号P。
其中,CRC帧结构图12所示,CRC帧包括符号[F1,S1,S2,S3,S4,S5,S6,S7,S8,P,ACK1,ACK2],F1表示第一导频符号,S1~S8表示数据符号,P表示CRC帧的偶校验符号,ACK1是由Slave回复的携带偶校验信息的响应符号,ACK2是由Slave回复的携带CRC校验信息的响应符号。
偶校验符号P或ACK对帧内的数据进行校验,对于4FSK调制,设数据帧内符号为Sn,b,n=1,2,L,8表示符号序号,b=1,2表示二进制数的低位和高位,校验值为一个两位的二进制数,Pi,i=1,2分别标识其低位和高位的值,其值由下式计算:
P i = S 1 , i ⊕ S 2 , i ⊕ L ⊕ S 8 , i - - - ( 0 )
其中,表示异或运算。
举例如下:设有数据0101100111011010,则 因此P=’01’,发送时使用频率F4调制。
对于2FSK调制,则每个符号只有一个比特,即i恒为1。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发送偶校验符号P之后还包括:确认是否收到Slave反馈的ACK1符号且与P相同,如果是,进一步判断ACK1是否与ACK2相同,如果相同则判定当前超帧发送完毕,如果不相同则重发当前超帧;否则进一步重发当前CRC帧是否超过预定的次数,如果没有超过则重发当前CRC帧,如果超过则重发当前超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重发当前CRC帧之后还包括:当在ACK等待时间内没有收到ACK符号且重发CRC帧没有超过预定的次数时,重发当前CRC帧;当重发当前CRC帧超过预定的次数时,重发当前CRC帧所在的超帧。
其中,ACK等待时间请参阅图14,f(n),f(n+1)表示第n帧和第n+1帧,ACK表示ACK符号。时间Tg=Tw+Tt是Master从上一帧最后一个符号结束到下一帧第一个符号开始所允许的最大时间间隔,其中Tt是Master和Slave从接收到发射的转换时间。Master若在时间Tw内收到Slave回复(包括ACK符号和数据),则认为是有效的回复,即Tw为Master等待Slave回复的最长时间。Slave在收到一帧的最后一个符号后,经过时间Tt后再开始发送ACK符号。
(2)当采用2FSK调制时,发送CRC帧信号进一步包括:当采用2FSK调制时,向Slave发送CRC帧进一步包括:计算当前所在超帧的所有数据和数据长度数两者的CRC校验数据、第一个CRC帧和第二个CRC帧的偶校验值P;依次发送导频F1、第一个CRC帧和第二个CRC帧。
其中,第一个CRC帧和第二个CRC帧结构图13所示,第一个CRC帧包括符号[F1,S1,S2,S3,S4,S5,S6,S7,S8,P,ACK],第二个CRC帧包括符号[S1,S2,S3,S4,S5,S6,S7,S8,P,ACK1,ACK2],其中,F1表 示第一导频符号,S1~S8表示数据符号,P表示CRC帧的偶校验符号,ACK是由Slave回复的携带第一个CRC帧偶校验信息的响应符号,ACK1是由Slave回复的携带第二个CRC帧偶校验信息的响应符号,ACK2是由Slave回复的携带CRC校验信息的响应符号。
发送第一个CRC帧之后还包括:确认是否收到Slave反馈的ACK符号且ACK符号正确,如果不是,进一步判断第一个CRC帧是否重发超过预设的次数,如果没超过,则重发第一个CRC帧,如果超过,则发送当前超帧。
重发第一个CRC帧之后还包括:当在ACK等待时间内没有收到ACK符号且重发CRC帧没有超过预定的次数时,重发当前CRC帧;当重发当前CRC帧超过预定的次数时,重发当前超帧。预定的次数可以设置为5次。
发送第二个CRC帧之后还包括:确认是否收到Slave反馈的ACK1符号且与P相同,如果是,进一步判断ACK1是否与ACK2相同,如果相同则判定当前超帧发送完毕,如果不相同则重发当前超帧;否则进一步重发当前CRC帧是否超过预定的次数,如果没有超过则重发当前CRC帧,如果超过则重发当前超帧。
作为本步骤的优选方案,重发第二个CRC帧之后还包括:当在ACK等待时间内没有收到ACK符号且重发第二个CRC帧没有超过预定的次数时,重发第二个CRC帧;当重发第二个CRC帧超过预定的次数时,重发当前超帧。
实施例六
如图15所示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流程图,应用于Slave,该方法包括:
S502、接收起始帧的符号,判断起始帧是否正确,并将检验结果发送给Master。
具体来说,接收到的起始帧的各个符号;检测接收到的起始帧是否正确,如果是,则回复一个正确的ACK,否则回复一个错误的ACK。
其中,判断是否正确可以通过检测是否存在3F1+2F2的指定帧及M1和M2,如果是则正确,则回复一个F3调制的符号,否则回复一个非F3调制的符号,并切换到数据接收状态。
S504、接收数据帧的8个符号,并计算着8个符号的偶校验发送给Master。
S506、接收CRC帧并偶校验ACK发送给Master。
具体来说,当采用4FSK调制时,执行以下步骤:
(1)检测当前帧的第一个符号,若为F2,则为CRC帧;
(2)检测F2的八个符号;
(3)计算CRC的偶校验值ACK1;
(4)计算当前所在超帧的所有数据和数据长度数的CRC值,与CRC帧携带的值比较,若相等,令ACK2=ACK1,否则设一个与ACK1不同的值;
(5)切换到发送模式,发送ACK1,ACK2。
(6)转为数据接收模式。
采用2FSK调制时,执行以下步骤:
(1)检测当前帧的第一个符号,若为F2,则为CRC帧;
(2)检测F2后的八个符号;
(3)计算第一个CRC帧的偶校验值P1;
(4)切换到发送模式,发送P1;
(5)开始第二帧的检测,若第一个符号为F2,回第(1)步;否则到步骤(6);
(6)检测第二个CRC帧,计算当前所在超帧的所有数据和数据长度数的CRC值,与CRC帧携带的值比较,若相等,令ACK2=ACK1,否则设一个与ACK1不同的值;
(7)转为数据发送模式,发送ACK1,ACK2;
(8)转为数据接收模式。
实施例七
如图16所示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S602、Master发送检测帧信号以检测到可通信的Slave。
具体来说,Master发送检测帧信号,根据接收到的Slave回应的响应帧,判定Slave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其中,检测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
S604、通知主控芯片关闭LCD。
S606、与Slave通过扫描帧沟通双方受干扰的频点。
S608、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
S610、与Slave协商通信版本。
具体来说,Master使用版本帧向Slave发送版本信息,并根据Slave反馈的版本响应帧确定使用的通信版本。举例来说,版本帧的结构如图17所示,其中,版本帧A由Master发送,包括[F1,F2,F2,F1,V2,V1,V0,V2,V1,V0,P],版本响应帧B由Master或Slave发送,版本响应帧包括[V2,V1,V0,V2,V1,V0,P],符号V0~V2是版本信息,使用2FSK调制。V0是最低位,V2是最高位。版本信息位为‘000’与‘111’时,表示不兼容对方版本。版本号由‘001’开始。数值越大,版本号越高。符号P是V0~V2的偶校验,对于版本帧,偶校验只校验V2,V1,V0等三个符号(每符号一个bit)。版本帧用2FSK方式传输,F1F2F2F1为前导码。
详细地说,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1)Master使用版本帧A向Slave发送自己的版本信息;
(2)Slave使用版本响应帧B回复自己的版本信息;
(3)Master确定使用何种版本,使用版本响应帧B发送版本信息;若两个版本不兼容,发送不兼容信令;
(4)Slave回复版本响应帧B的ACK符号,到步骤5;若为不相容信令,断开连结;
(5)若Master检测成功,结束版本信息交换;否则,重复步骤(1)~(5)一次,若不成功且没有收到版本不兼容信息,重新进行自适应调制阶段协商频点。
S612、与Slave进行数据传输。
S614、检测Slave是否离开可通信范围。
优选的,本步骤进一步包括:若发送检测帧信号后在预设时间内没有检测到Slave的回应,则判定Slave离开可通信范围。
具体地,离开检测功能通过复用数据发送及频率扫频扫描两部分功能,并对具体过程进行计时来实现。
(1)Master和Slave在接近检测成功后且进入数据模式后:
(a)若无任何数据发送或接收,则2s后开启离开检测;
(b)若有数据发送,则在数据发送成功或接收成功后开启离开检测;
(2)Slave查看是否有正常的数据传输或特殊的离开检测:
(a)如有数据接收,则数据接收完成后立即进入离开检测模式;
(b)进入离开模式超过1秒后没有收到Master的任何有效信号,则认为Master已经离开,Slave结束连接。
(3)Master分两种情况:
(a)有数据发送,则正常发送数据;发送成功后进入离开检测模式;发送扫频失败时为检测失败,失败累计超过1s,则确认Slave已经离开;
(b)没有数据发送,则在进入离开模式后Master每隔50ms进行一次频率扫描,Slave收到扫描帧后应该按照频率扫描(或自适应调制)的流程进行回复,如果超过连续20次没有收到Slave对扫描帧的回复,则认为Slave已经离开,结束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近场通信方法,通过发送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 调制的符号的检测帧,能在干扰环境中检测到Slave是否靠近,同时采用了多种优化方案的最佳组合来实现通信,从多方面降低干扰以及屏蔽干扰,保证了通信质量。
实施例八
如图18所示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电子设备10,第一电子设备10进一步包括:
频率扫描模块102,用于与Slave通过扫描帧沟通双方受干扰的频点,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其中,扫描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
具体来说,频率扫描模块102具体用于:向Slave发送扫描帧,根据接收到Slave回应的响应帧,获取双方受干扰频点,向Slave反馈可用频点帧,并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
数据传输模块104,用于与Slave进行数据传输。
具体来说,数据传输模块104具体用于:依次向Slave发送起始帧、至少一个数据帧以及CRC帧。
作为另一种优选实施例,第一电子设备10还包括接近检测模块101,用于发送检测帧信号,根据接收到的Slave回应的响应帧,判定Slave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其中,检测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
作为另一种优选实施例,第一电子设备10还包括版本协商模块103,用于使用版本帧向Slave发送版本信息,并根据Slave反馈的版本响应帧确定使用的版本。
作为另一种优选实施例,第一电子设备10还包括离开检测模块105,用于检测Slave是否离开可通信范围。离开检测模块105具体用于:当发送检测帧信号没有检测到可通信的Slave时,则判定Slave是否离开可通信范围。
此外,该系统还包括第二电子设备20,第二电子设备20进一步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201,用于接收Master发送的扫描帧;还用于接收Master发 送的可用频点帧;
第二发送模块202,用于向Master反馈增加自身干扰频点信息的响应帧;
第二调制确定模块203,用于根据可用频点帧获取可用频点,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
第二数据传输模块204,用于与Master进行数据传输。
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在本系统实施例中都同样对应适用,这里不再重述。
需要说明的是,需要说明的是,任何利用电场进行近场通讯的电子设备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电容式触摸屏的终端(例如iPhone、iPad),以及带有触摸式平板、触摸式按键、触摸式滑条的终端(例如Notebook、iPod等)。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还可以通过USB、HDMI、音频输入输出(比如耳麦孔)等接口连接在其他电子设备上以实现近场通讯功能。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实质,可以有多种变型方案实现本发明,比如作为一个实施例的特征可用于另一实施例而得到又一实施例。凡在运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在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之内。

Claims (30)

1.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发出检测帧信号,其中所述检测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
根据接收到的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判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则与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扫描帧沟通双方受干扰的频点,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其中,所述扫描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
根据确定的调制方式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扫描帧沟通双方受干扰的频点进一步包括:
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扫描帧;
根据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获取双方受干扰频点信息;或者通过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扫描帧获取自身的干扰频点信息,并根据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获取第二电子设备的受干扰频点信息;
根据双方受干扰频点信息向第二电子设备反馈可用频点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获取双方受干扰频点进一步包括:
根据所述响应帧中各频点出现的位置和/或次数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干扰频点信息;
或者根据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扫描帧中个频点出现的次数确定自身的干扰频点信息,根据所述响应帧中各频点出现的位置和/或次数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干扰频点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双方受干扰频点信息向第二电子设备反馈可用频点帧进一步包括:
根据自身的干扰频点信息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干扰频点信息,得到可用频点帧;
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可用频点帧,或者先发送预设的引导帧,然后再发送所述可用频点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自身的干扰频点信息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干扰频点信息,得到可用频点帧进一步包括:
当不存在干扰频点时,将所述扫描帧逆转后,再在最后追加任意一个扫频帧中的频点符号得到可用频点帧;
当仅存在一个干扰频点时,将干扰频点移到扫描帧后面,干扰频点之后的频点符号依次前移,然后再在最后增加一个该干扰频点的符号得到可用频点帧;
当存在至少两个干扰频点时,将第一个干扰频点符号重复一次放置到扫描帧可用频点符号之后,其后的干扰频点符号依次后移得到可用频点帧;或者
如果干扰频点仅为扫描帧中的最后连续频点,则将第一个干扰频点符号重复一次放置到扫描帧可用频点之后,其后的干扰频点符号依次后移得到可用频点帧;
如果干扰频点为扫描帧中的最后连续频点和其他频点,则将第一个干扰频点符号放置到扫描帧可用频点之后,其后的干扰频点符号依次后移,若为最后连续频点的第一个频点,则重复两次,得到可用频点帧;
如果干扰频点不是扫描帧中的最后连续频点,则将第一个干扰频点符号放置到扫描帧可用频点之后,其后的干扰频点符号依次后移,最后添加一个任意受干扰的频点,得到可用频点帧。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帧为[F1',F2',F′3,F′4,F′5,F′6,F′7],所述响应帧和可用频点帧为[R1,R2,R3,R4,R5,R6,R7,R8],其中,所述F′1,F′2,F′3,F′4,F′5,F′6,F′7分别表示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R1~R8表示F′1,F′2,F′3,F′4,F′5,F′6,F′7中的符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F′1,F′2,F′3,F′4,F′5,F′6,F′7分别为使用450KHz、400KHz、350KHz、300KHz、250KHz、200KHz、150KHz调制的符号,或者{525KHz,487.5KHz,450KHz,412.5KHz,375KHz,337.5KHz,300KHz,262.5KHz,225KHz,187.5KHz,150KHz}中任意连续7个频率调制的符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进一步包括:
当可用频点大于或等于6个时,取前6个频点使用4FSK方式调制;
当可用频点大于或等于4个且小于6个时,取前4个频率使用2FSK方式调制;
当可用频点小于4时,重新选取扫描帧执行频率扫描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还包括版本协商的步骤,所述版本协商的步骤进一步包括:使用版本帧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版本信息,并根据第二电子设备反馈的版本响应帧确定使用的通信版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版本帧包括[F1,F2,F2,F1,V2,V1,V0,V2,V1,V0,P],所述版本响应帧包括[V2,V1,V0,V2,V1,V0,P],其中,符号F1和F2表示前导码,符号V0~V2表示版本号,符号P是V0~V2的偶检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进一步包括:依次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起始帧、至少一个数据帧以及CRC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起始帧进一步包括:
根据预存的频率映射表将待发送数据调制为起始帧的符号;
依次发送所述起始帧的各个符号;
确认是否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反馈的正确的ACK符号,如果是,则转至发送数据帧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始帧包括[F1,F1,F1,F2,F2,M1,M2,ACK],其中F1表示第一导频,F2表示第二导频,M1和M2为保留符号、ACK为响应符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数据帧进一步包括:
根据预存的频率映射表将待发送数据调制为数据帧的符号;
依次发送所述数据帧的各个符号;
确认是否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反馈的正确的ACK符号,如果是,进一步判断数据是否发送完,如果没发送完,则发送下一个数据帧,如果发送完,则发送CRC帧;否则进一步判断错误的ACK符号是否超过预定的次数,如果没超过,则发送当前数据的重发帧;如果超过,发送当前数据帧所在的超帧。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4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帧包括[S1,S2,S3,S4,S5,S6,S7,S8,ACK],其中,S1~S8表示数据符号,ACK为由第二电子设备回复的携带S1~S8的偶校验信息的响应符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CRC帧进一步包括:
当采用4FSK调制时:计算当前所在超帧的所有数据和数据长度数两者的CRC校验数据;依次发送导频F1、CRC校验数据和偶校验符号P;
当采用2FSK调制时:计算当前所在超帧的所有数据和数据长度数两者的CRC校验数据、第一个CRC帧和第二个CRC帧的偶校验值P;依次发送导频F1、第一个CRC帧和第二个CRC帧。
17.根据权利要求11或16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采用4FSK调制时,所述CRC帧包括符号[F1,S1,S2,S3,S4,S5,S6,S7,S8,P,ACK1,ACK2],F1表示第一导频符号,S1~S8表示数据符号,P表示CRC帧的偶校验符号,ACK1是由第二电子设备回复的携带偶校验信息的响应符号,ACK2是由第二电子设备回复的携带CRC校验信息的响应符号;
当采用2FSK调制时,所述CRC帧包括第一个CRC帧和第二个CRC帧,其中:所述第一个CRC帧包括符号[F1,S1,S2,S3,S4,S5,S6,S7,S8,P,ACK],所述第二个CRC帧包括符号[S1,S2,S3,S4,S5,S6,S7,S8,P,ACK1,ACK2],其中,F1表示第一导频符号,S1~S8表示数据符号,P表示CRC帧的偶校验符号,ACK是由第二电子设备回复的携带第一个CRC帧偶校验信息的响应符号,ACK1是由第二电子设备回复的携带第二个CRC帧偶校验信息的响应符号,ACK2是由第二电子设备回复的携带CRC校验信息的响应符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后还包括:检测第二电子设备是否离开可通信范围的步骤,该步骤进一步包括:
若发送检测帧信号后在预设时间内没有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的回应,则判定第二电子设备离开可通信范围。
19.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检测帧信号,其中所述检测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
接收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扫描帧,获取自身受干扰的频点;
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增加自身干扰频点信息的响应帧;
接收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可用频点帧,获取可用频点信息;
根据可用频点信息确定调制方式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增加自身干扰频点信息的响应帧之前还包括: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扫描帧。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增加自身干扰频点信息的响应帧进一步包括:
当不存在干扰频点时,将所述扫描帧逆转后,再在最后追加任意一个扫频帧中的频点符号得到响应帧,并发送给所述第一电子设备;
当存在一个干扰频点时,将干扰频点移到所述扫描帧后面,干扰频点之后的频点符号依次前移,然后再在最后增加一个该干扰频点的符号得到响应帧,并发送给所述第一电子设备;
当存在至少两个干扰频点时,按以下方式得到响应帧发送给所述第一电子设备:
将第一个干扰频点符号重复一次放置到扫描帧可用频点之后,其后的干扰频点符号依次后移得到响应帧;或者,如果扰频点为扫描帧中的最后连续频点,则将第一个干扰频点符号重复一次放置到扫描帧可用频点之后,其后的干扰频点符号依次后移得到响应帧;
如果干扰频点为扫描帧中的最后连续频点和其他频点,则将第一个干扰频点符号放置到扫描帧可用频点之后,其后的干扰频点符号依次后移,若为最后连续频点的第一个频点,则重复两次,得到响应帧;
如果干扰频点不是扫描帧中的最后连续频点,则将第一个干扰频点符号放置到扫描帧可用频点之后,其后的干扰频点符号依次后移,最后添加一个任意受干扰的频点,得到响应帧。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可用频点帧,获取可用频点信息进一步包括:
根据所述可用频点帧中各频点符号出现的位置和次数获取可用频点。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近场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进一步包括:依次接收第一电子设备发送起始帧、至少一个数据帧以及CRC帧。
24.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
接近检测模块,用于发送检测帧信号,根据接收到的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判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是否在可近场通信的范围内,其中,所述检测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
频率扫描模块,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扫描帧沟通双方受干扰的频点,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其中,所述扫描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
数据传输模块,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近场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包括版本协商模块,用于使用版本帧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版本信息,并根据第二电子设备反馈的版本响应帧确定使用的版本。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近场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包括离开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二电子设备是否离开可通信范围。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近场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离开检测模块具体用于:当发送检测帧信号没有检测到可通信的第二电子设备时,则判定第二电子设备是否离开可通信范围。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近场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频率扫描模块具体用于: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扫描帧,根据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回应的响应帧,获取双方受干扰频点,向第二电子设备反馈可用频点帧,并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
29.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近场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模块具体用于:依次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起始帧、至少一个数据帧以及CRC帧。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近场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检测帧信号,其中所述检测帧包括至少两个使用不同频率调制的符号;还用于接收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扫描帧;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可用频点帧;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反馈增加自身干扰频点信息的响应帧;
第二调制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可用频点帧获取可用频点,根据可用频点确定调制方式;
第二数据传输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CN201310752481.7A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037015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52481.7A CN103701508B (zh)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
CN201610511723.7A CN106454696B (zh)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
PCT/CN2014/076223 WO2015100888A1 (zh) 2013-12-31 2014-04-25 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
US14/381,224 US9369827B2 (en) 2013-12-31 2014-04-25 Method and system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of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52481.7A CN103701508B (zh)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11723.7A Division CN106454696B (zh)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1508A CN103701508A (zh) 2014-04-02
CN103701508B true CN103701508B (zh) 2016-08-31

Family

ID=5036292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52481.7A Active CN103701508B (zh)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
CN201610511723.7A Active CN106454696B (zh)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11723.7A Active CN106454696B (zh)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69827B2 (zh)
CN (2) CN103701508B (zh)
WO (1) WO20151008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71732B (zh) * 2013-10-14 2018-09-2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终端、主动式触控笔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03701508B (zh) * 2013-12-31 2016-08-3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
US10057765B2 (en) * 2014-09-04 2018-08-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aster node and operation method of the master node
CN106155382B (zh) 2015-04-01 2017-11-28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HotKnot的接近检测方法、装置和触摸屏终端
US10728727B2 (en) * 2016-03-04 2020-07-28 Lenovo Enterprise Solutions (Singapore) Pte.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mong computing devices
US20180357121A1 (en) * 2017-06-09 2018-12-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Error correction calculation upon serial bus abort
CN109213356B (zh) * 2017-07-06 2022-02-11 上海商米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终端的控制方法及智能终端
CN109819482B (zh) * 2017-11-21 2020-08-2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1654352A (zh) * 2020-05-28 2020-09-11 上海飞聚微电子有限公司 屏蔽射频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2559431B (zh) * 2020-12-28 2022-11-01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一种sof包下发周期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4915357B (zh) * 2022-04-20 2023-06-23 深圳市通创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干扰频点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6132956B (zh) * 2022-12-15 2023-09-05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一种基于相机磁场干扰的近场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19496584A (zh) * 2023-08-15 2025-0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75183A1 (en) * 2002-12-17 2005-09-14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994004A (zh) * 2004-07-30 2007-07-04 脉冲互联有限公司 公共的信号发送方法和装置
CN102137392A (zh) * 2011-02-18 2011-07-27 北京亚太轩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基于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信息处理方法
CN102510313A (zh) * 2011-10-21 2012-06-20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一种通信端口测量方法
JP5208281B2 (ja) * 2008-12-23 2013-06-12 電子部品研究院 磁場ベースの低周波帯の無線通信における物理層の構成方法及びこの方法を実行するプログラムが記録されてコンピューターで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46182B2 (ja) * 1994-05-24 1996-10-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システム
US7818036B2 (en) * 2003-09-19 2010-10-19 Radeum, Inc. Techniques for wirelessly controlling push-to-talk operation of half-duplex wireless device
GB0501115D0 (en) * 2005-01-19 2005-02-23 Innovision Res & Tech Plc Combined power coupling and rf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JP4593534B2 (ja) * 2005-08-11 2010-12-0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07018162A1 (en) * 2005-08-11 2007-02-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443234B8 (en) * 2006-10-24 2009-01-28 Innovision Res & Tech Plc Near field RF communicators and near field RF communications enabled devices
US7848825B2 (en) * 2007-01-03 2010-12-07 Apple Inc. Master/slave mode for sensor processing devices
US7990920B2 (en) * 2007-04-26 2011-08-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t diversity for acknowledgement and category 0 bit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90245221A1 (en) * 2008-03-31 2009-10-01 Nokia Corporation Multiradio operation using interference reporting
US8630584B2 (en) * 2008-11-26 2014-01-14 Nationz Technologies Inc. RF SIM card, card reader,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EP2430820B1 (en) * 2009-05-11 2014-07-09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s based on device-to-device physical contact
US9148889B2 (en) * 2009-06-01 2015-09-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 of multiple radios using a database of interference-related information
US20110070827A1 (en) * 2009-09-24 2011-03-24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itiating communications at a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9769300B2 (en) * 2009-09-24 2017-09-19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associated NFC tag using plurality of NFC tags associated with location or devices to communicate with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9455768B2 (en) * 2009-09-24 2016-09-27 Blackberry Limited Communications device,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ommunications devices
US20110255413A1 (en) * 2010-04-15 2011-10-20 Mediatek Inc.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ID Packet Recognition Method Thereof
US8224246B2 (en) * 2010-05-10 2012-07-17 Nokia Corporation Device to device connection setup usin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CN102081823B (zh) * 2010-12-03 2014-04-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减少移动支付交易干扰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US20120282942A1 (en) * 2011-05-02 2012-11-08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configuring frequency aggregation
KR101234942B1 (ko) * 2011-09-27 2013-02-1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근거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의 간섭회피 방법 및 장치
EP2582058B1 (en) * 2011-10-10 2016-03-30 ST-Ericsson SA Interference mitigating method
CN103947285B (zh) * 2011-12-01 2018-07-10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用于引导无线设备的用户建立去到另一无线设备的最优无线直接链路的方法、无线设备和无线通信系统
JP5762997B2 (ja) * 2012-02-29 2015-08-12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干渉検出方法
FR2987477B1 (fr) * 2012-02-29 2018-03-30 Stmicroelectronics (Rousset) Sas Memoire non volatile pour routeur nfc
US9054750B2 (en) * 2012-04-23 2015-06-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RF discovery for peer mode communications
US8923761B2 (en) * 2012-05-17 2014-12-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NFC RF discovery loop tuning based on device sensor measurements
US10103784B2 (en) * 2012-05-24 2018-10-16 Blackberry Limited Cre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tags
US20130344804A1 (en) * 2012-06-22 2013-12-2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Nfc transport auto discovery
KR101658495B1 (ko) * 2012-10-29 2016-09-21 후아웨이 디바이스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통신 접속을 구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258034B2 (en) * 2013-03-06 2016-02-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ng communications between a NFC radio and other coexisting RAT radios
KR20140111827A (ko) * 2013-03-12 2014-09-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휴 기기들 간에 협력에 기반하여 간섭을 제거하는 방법
US9306721B2 (en) * 2013-03-15 2016-04-05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CN104981983B (zh) * 2013-03-15 2021-10-26 英特尔公司 用于通过超声和无线信号的装置对装置角度检测的装置和方法
CN103440075B (zh) * 2013-08-13 2017-03-29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终端及其近场通信方法、系统
CN103701508B (zh) * 2013-12-31 2016-08-3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75183A1 (en) * 2002-12-17 2005-09-14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994004A (zh) * 2004-07-30 2007-07-04 脉冲互联有限公司 公共的信号发送方法和装置
JP5208281B2 (ja) * 2008-12-23 2013-06-12 電子部品研究院 磁場ベースの低周波帯の無線通信における物理層の構成方法及びこの方法を実行するプログラムが記録されてコンピューターで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CN102137392A (zh) * 2011-02-18 2011-07-27 北京亚太轩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基于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信息处理方法
CN102510313A (zh) * 2011-10-21 2012-06-20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一种通信端口测量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1508A (zh) 2014-04-02
WO2015100888A1 (zh) 2015-07-09
US20150281874A1 (en) 2015-10-01
CN106454696B (zh) 2019-10-01
CN106454696A (zh) 2017-02-22
US9369827B2 (en) 2016-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01508B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近场通信方法和系统
CN102916729B (zh) 一种触摸屏终端的近场通信方法、系统及触摸屏终端
KR101892200B1 (ko) 근거리장 통신을 위한 근접성 검출 방법 및 장치
US4679225A (en) Signal transmission apparatus for a multiple channel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the same
US20130217334A1 (en) Fast access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EP3637627A1 (en) Method of pairing receiver with wireless charger transmitter
JP2011044944A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US10880767B2 (en) Robust protocol detection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s operating in card-emulation mode
CN103262386A (zh) 供电装置及供电方法
KR101784457B1 (ko) 터치 제어 장치와 외부 장치의 통신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2545926A (zh) 识别噪声源的类型的通信系统
EP2656643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cting a channel
CN109314689B (zh) 用于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2412870A (zh) 用于控制通信范围的快速接入近距无线通信模块
KR20160131070A (ko) HotKnot에 기반하는 근접 감지 방법, 장치 및 터치스크린 단말기
CN102821076A (zh) 音频通信调制方式自适应的方法、系统、装置、电子签名工具
WO2014192569A1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5233193A (ja) スマホキーシステム
CN104902350B (zh) 一种数字对讲机及其数据处理装置、数据发送方法
CN107222036A (zh) 无线信号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20240357628A1 (en) Wireless Network Communication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EP3736994B1 (en) Accurate end of pause-a detection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JP5536590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4459034B2 (ja) 通信機、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フレームの生成方法
JP6699410B2 (ja) 無線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