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81063B - 一种键盘按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键盘按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81063B CN103681063B CN201310613521.XA CN201310613521A CN103681063B CN 103681063 B CN103681063 B CN 103681063B CN 201310613521 A CN201310613521 A CN 201310613521A CN 103681063 B CN103681063 B CN 10368106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eycap
- guide runner
- base plate
- lifting unit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键盘按键,具有键帽、底板、第一升降单元、第二升降单元及回复件,该键帽底部有第一限位部、第一导滑槽、第二枢接部、第二导滑槽;该第一升降单元,具有第一端、第二端,该第一端与该第一限位部相枢接,该第二端与该第一导滑槽相配合,其中该第一限位部与该第一导滑槽对该第一升降单元起到固定与限位的作用;该第二升降单元,具有第五端、第六端,该第五端与该第二枢接部相配合,该第六端与该第二导滑槽相配合,其中该第二枢接部具有第二开口部,该第五端可自该第二开口部进入该第二枢接部内,且当该第五端与该第二枢接部相组装时,该第五端与该第二开口部的配合为浮置配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键盘按键,尤其是具有多个升降单元的键盘按键。
背景技术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揭示了一种现有的键盘按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键盘按键100包括键帽1、底板2、第一升降单元3、第二升降单元4、回复件(图中未画出),其中第一升降单元3及第二升降单元4枢接于该键帽1及底板2之间,该回复件设置于键帽1与底板2之间,用于提供键帽1弹起时的回复力。键帽1包括按压面11和该按压面11相对的底面10,其中该按压面11供使用者按压用,键帽1的底面10上成型有一对第一限位部12、一对第一导滑槽13、一对第二枢接部14、一对第二导滑槽15、连接部16。第一升降单元3由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1枢接成剪刀式支撑结构,第一升降单元3具有第一端32、第二端33、第三端34、第四端35,该第一端32与该第一限位部12相枢接,该第二端33与该第一导滑槽13相配合,该第三端34及该第四端35与该底板2相配合。第二升降单元4由第三支架40与第四支架41枢接成剪刀式支撑结构,具有第五端42、第六端43、第七端44及第八端45,该第五端42与该第二枢接部14相枢接,第六端43与该第二导滑槽15相配合,第七端44及该第八端45与该底板2相配合。该回复件与该键帽的连接部16相结合。该第一升降单元3及第二升降单元4用以使键帽1能在垂直方向上相对底板2做平稳的上下运动,该第一限制部12及该第二枢接部14与该第一端32及该第五端42配合时,均采取卡固配合,即于自由状态下(不使用外力的情况下),该第一端32不会脱离该第一限制部12,该第五端42不会脱离该第二枢接部14。
然而,上述结构虽然使得该第一升降单元及第二升降单元4与该键帽1的连接稳定,但是也带来一些难题,例如不易将第一升降单元3或第二升降单元4从该键帽1拆卸或者拆卸容易损坏部件等,尤其是当多个升降单元纵向排列连接于同一个键帽时,(例如图1-3所示),当拆卸其中的一个升降单元时,因其它升降单元仍与键帽保持紧固状态,使得键帽底部的限位部或导滑槽等构件容易断裂或变形。尤其是在对于超薄键盘时,更容易导致键帽的断裂,使得整个键盘报废。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键盘按键,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键盘按键,具有较好的平稳度且便于组装和拆卸。
为达到上述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键盘按键,具有键帽、底板、第一升降单元、第二升降单元及回复件,其中该第一升降单元及该第二升降单元枢接于该键帽与该底板之间,该键帽底部成型有第一限位部、第一导滑槽、第二枢接部、第二导滑槽及连接部;该第一升降单元,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及第四端,该第一端与该第一限位部相枢接,该第二端与该第一导滑槽相配合,该第三端及该第四端与该底板相配合,其中该第一限位部与该第一导滑槽对该第一升降单元起到固定与限位的作用;该第二升降单元,具有第五端、第六端、第七端及第八端,该第五端与该第二枢接部相配合,该第六端与该第二导滑槽相配合,该第七端及该第八端与该底板相配合,其中该第二枢接部具有第二开口部,该第五端可自该第二开口部进入该第二枢接部内,且当该第五端与该第二枢接部相组装时,该第五端与该第二开口部的配合为浮置配合;该回复件,与该连接部相配合,且该回复件设置于该键帽与该底板之间,用于提供该键帽弹起的力;其中,当该键帽向该底板的方向运动时,该键帽对该第一端及该第五端均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以使该第一端及该第五端均朝该底板的方向运动;当键帽于该回复件的作用下向远离该底板的方向运动时,该第五端仍位于该第二枢接部内。
较佳的,该第五端呈轴状,该第二枢接部呈小于半圆的圆弧状,且该开口部的直径大于该第五端的直径。
较佳的,该第一导滑槽的开口方向背离该第一限位部,该第二导滑槽的开口方向与该第一导滑槽的开口方向相同且背离该第二枢接部。
较佳的,该第二开口部的开口方向朝向该底板。
较佳的,该第六端于该第二导滑槽内相对于键帽水平移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该第二开口部的开口方向平行于该第一方向且朝向该第二导滑槽。
较佳的,该第二枢接部于临近该连接部的一侧设有挡止部。
较佳的,该挡止部呈圆弧形,由该键帽的底部一体形成,且该挡止部与该键帽底部之间形成该第二枢接部。
较佳的,该第一限位部与该连接部的距离大于该第一导滑槽与该连接部的距离,该第二枢接部与该连接部的距离小于该第二导滑槽与该连接部的距离。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键盘按键,具有键帽、底板、第一升降单元、第二升降单元及回复件,其中该第一升降单元及该第二升降单元枢接于该键帽与该底板之间,该键帽底部成型有第一限位部、第一导滑槽、第二枢接部、第二导滑槽、连接部,其中该第一导滑槽设有第三开口部,该第三开口部的开口方向朝向该底板;该第一升降单元,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及第四端,该第一端与该第一限位部相配合,该第二端与该第一导滑槽相配合,该第三端及该第四端与该底板相配合;该第二升降单元,具有第五端、第六端、第七端及第八端,该第五端与该第二枢接部相配合,该第六端与该第二导滑槽相配合,该第七端及该第八端与该底板相配合;该回复件,与该连接部相配合,用于提供该键帽弹起的力;其中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相对移动的方向为第二方向,当该键帽向该底板的方向运动时,该键帽对该第二端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当键帽于该回复件的作用下向远离该底板的方向运动时,该第二端与该第一导滑槽于该第二方向上的配合为浮置配合。
较佳的,该第六端于该第二导滑槽内相对于键帽水平移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于该第一方向上该第二导滑槽具有第四挡止部,该第四挡止部用于挡止该第六端以避免该第六端脱离该第二导滑槽。
较佳的,该键帽的底部向下凸设有板状的挡块,该第一导滑槽是由该挡块与该键帽的底部所形成,该第三开口部是由该挡块的末端与该键帽的底部所形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键帽的与该第二升降单元的第五端相配合的第二枢接部上具有第二开口部,当该第五端与该第二枢接部相组装时,该第五端与该第二开口部的配合为浮置配合,从而便于该第二升降单元与键帽的拆卸和组装;或者本发明的键帽的与该第一升降单元的第二端相配合的第一导滑槽上具有朝向该底板的第三开口部,当该第二端与该第一导滑槽相组装时,该第二端与该第一导滑槽的配合为浮置配合,从而便于该第一升降单元与键帽的拆卸和组装;而且在键帽的升降过程中,该第五端或该第二端仍位于对应的开口部的内侧,不会脱离该键帽,从而保证该键帽的平稳升降。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键盘按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键帽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键帽与第一升降单元、第二升降单元及底板的组装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键盘按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键帽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的键帽与第一升降单元、第二升降单元及底板的组装结构
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一种按键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键帽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键帽与第一升降单元、第二升降单元及底板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一种按键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键帽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键帽与第一升降单元、第二升降单元及底板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参照图4至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键盘按键2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发明键盘按键200包括键帽1、底板2、第一升降单元3、第二升降单元4及回复件(图中未画出)。其中键帽1为狭长型,具有长轴A-A和短轴B-B(如图5虚线所示);该第一升降单元3及第二升降单元4枢接于该键帽1与该底板2之间,且沿该键帽1的长轴A-A方向纵向排列,用以使该键帽1能够相对于底板2作平稳的上下运动。另外,该回复件设置于该键帽1与该底板2之间,用以提供该键帽1弹起时的回复力,例如,该回复件可为弹性硅胶等。
进一步参照图5,揭示了键帽1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其中键帽1具有按压部11及与该按压部11相对的底部10,按压部11用以供使用者按压。键帽1的底部成型有一对第一限位部12、一对第一导滑槽13、一对第二枢接部14、一对第二导滑槽15、连接部16,其中该第一限位部12、第一导滑槽13、连接部16、第二枢接部14、第二导滑槽15沿键帽1的长轴A-A方向依序排列。该连接部16大致设置于该键帽1的底部10的中间位置,该第一限位部12与该连接部16的距离大于该第一导滑槽13与该连接部16的距离,该第二枢接部14与该连接部16的距离小于该第二导滑槽15与该连接部16的距离,即该第一导滑槽13较该第一限位部12更临近于该连接部16,该第二枢接部14较该第二导滑槽15更临近于该连接部16。该第一限位部12具有第一开口部120及与该第一开口部120相连接的第一配合部121,其中该第一开口部120的开口方向朝向该底板2,该第一配合部121的形状呈大于半圆的圆弧状,且该第一开口部120的尺寸对应小于该第一配合部121的最大尺寸。该第二枢接部14具有第二开口部140及与该第二开口部140相连接的第二配合部141,其中该第二开口部140的开口方向朝向该底板2,该第二配合部141的形状呈小于半圆的圆弧状。
该第一升降单元3为由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1枢接成一体回转的剪刀式支撑结构,该第一升降单元3具有第一端32、第二端33、第三端34及第四端35,该第一端32与该键帽1的第一限位部12相配合,该第二端33与该第一导滑槽13相配合,该第三端34及该第四端35与该底板2相配合,且当该第一端32与该键帽1的第一限位部12相配合时,该第一端32自该第一限位部12的第一开口部120滑入并与该第一配合部121相配合,且不会自该第一开口部120处自由脱离。该第二端33可于该第一导滑槽13内滑动。当该第一升降单元3枢接于该键帽1及该底板2之间后,该第一升降单元3可随该键帽1的升降而做升降运动,从而使得该键帽1能相对该底板2作垂直方向上平稳的运动。
该第二升降单元4,为由第三支架40与第四支架41枢接成一体回转的剪刀式支撑结构,该第二升降单元4具有第五端42、第六端43、第七端44及第八端45。该第五端42呈轴状并与该第二枢接部14相配合,该第六端43与该第二导滑槽15相配合,该第七端44及该第八端45与该底板2相配合。当该第五端42与该第二枢接部14相配合时,该第五端42是从该第二枢接部14的第二开口部140进入该第二配合部141的,且该第五端42的直径小于该第二开口部140的直径,即该第五端42与该第二开口部140的配合为浮置配合,以便于该第五端42可较为方便的从该第二开口部140脱离,从而使该第五端42与该第二枢接部14枢接的同时亦能便于拆卸。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浮置配合指的是相配合的两构件之间可以自由脱离。
即,该第一端32与该第一限位部12之间、该第五端42与该第二枢接部14之间、该第六端43与该第二导滑槽15之间均保持紧密配合而不会相互脱离(即形成卡固结合)。
此外,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定义该第二升降单元4的第六端43于该第二导滑槽15内相对于键帽1水平移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如图6中的箭头Y-Y’所示),该第一方向平行于该键帽1的长轴A-A方向,其中,当键帽1因受压而向底板2的方向移动时,该第六端43于该第二导滑槽15内相对于键帽1水平移动的方向为Y方向,而当键帽1因回复件的回复力的作用下而朝远离底板2的方向移动时,该第六端43于该第二导滑槽15内相对于键帽1水平移动的方向为Y’方向。另外,该第二端于该第一导滑槽13内相对于键帽1水平移动的方向及远离,与第六端相同,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基本常识,在此不再赘述。键帽1相对于该底板2上下移动的方向为第二方向(如图6中箭头X-X’所示)。
其中,当该键帽1的按压部11受到使用者的触压而向该底板2的方向(即第二方向)运动时,因该键帽1与该第一升降单元3及第二升降单元4的配合,该键帽1会对该第一升降单元3的第一端32、第二端33及该第二升降单元4的第五端42、第六端43均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以使该第一端32于该第一配合部121内转动并向该底板2的方向运动、该第二端33于该第一导滑槽13内滑动并向该底板2的方向运动、使该第五端42于该第二配合部141内转动并向朝向该底板2的方向运动、使该第六端43于该第二导滑槽15内滑动并向朝向该底板2的方向运动。当键帽1于该回复件(图中未画出)的作用下向远离该底板2的方向运动时(图6中的X方向),该键帽1与该第一端32、第二端33、第六端43于该第二方向上形成卡固作用,该第五端42与该第二枢接部14形成浮置配合,即第五端42可以自由的脱离该第二枢接部14。此外,当键帽1是在回复件的作用下朝向X的方向移动(远离底板2的方向运动),在键帽1的作用下,该第一端32、第二端33、第六端43的运动也是同步的,从而使得即便该第五端42与该第二枢接部14形成浮置配合,该第五端42也不会脱离该第二枢接部14,从而不会导致该第二升降单元4对该键帽1的支撑的失效,进一步保证键帽1的升降运动的平稳性。
于实际操作中,只需将键帽1与该第一端32、第二端33、第六端43相分离后,即可完成键帽1的拆卸,操作方便简单;或者只要将键帽1与该第一端32、第二端33、第六端43相组装后,即可方便的完成键帽1与第一升降单元3、第二升降单元4的组装。例如可参照图6所示,先将该第一端32与该键帽1的第一限位部12相分离,然后再向Y’所示的方向(图6所示)稍微拉动键帽,即可实现该键帽1的第二端33、第五端42、第六端43的分离。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因在键帽1的升降过程中,该第二端33需要在该第一导滑槽13内滑动、该第六端43需要在第二导滑槽15内滑动,因此该第一导滑槽13及该第二导滑槽15于该第一方向上具有较大的空间,使得该键帽1可以向Y’所示的方向移动,从而脱离该第二端33、第五端42、第六端43。
通过实施上述实施例,因该第二升降单元4的第五端42与该键帽1的第二枢接部14的第二开口部140的配合为浮置配合,从而使得该第五端42能够方便的脱离该第二开口部140,便于该第五端42与该第二枢接部14的组装与拆卸,而且同时在该键帽下降或上升过程中,该第五端42亦能保持不脱离该第二枢接部14,从而保证整个键帽1相对于该底板2的平稳的运动。
参看图7至图8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枢接部64的第二开口部640的朝向不同。另外,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仍采用相同的标号,而且本实施例中仍采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第一方向(Y-Y’)及第二方向(X-X’),即该第二升降单元4的第六端43于该第二导滑槽15内相对于键帽1水平移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如图8中的箭头Y-Y’所示),键帽1相对于该底板2上下移动的方向为第二方向(如图8中箭头X-X’所示)。
参照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键帽1的第二枢接部64具有第二开口部640及与该第二开口部640相连的第二配合部641,该第二开口部640的开口方向平行于该第二方向且朝向该第二导滑槽15,即第二开口部640的开口方向与该键帽1下降过程中该第六端43相对于键帽1的水平移动方向相同(如图8中箭头Y’所示)。该第二配合部641形状呈圆弧状,且该第二开口部640与该第二升降单元4的第五端42的配合仍为浮置配合,即该第五端42可以自由的脱离该第二开口部640。于实际应用中,可自该键帽1的底部直接成型有一圆弧形的第三挡止部65,该第三挡止部65的末端650与该键帽的底部10之间形成该第二配合部641及与该第二配合部641相连的第二开口部640,例如可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此外,因该键帽1相对于该底板2升降过程中,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升降单元4与该键帽1的配合类似,具体可参照于该第一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通过实施本实施例,可以方便该第二升降单元4与该第二枢接部64的拆卸与组装,同时亦保证该第二升降单元4对该键帽1的平稳支撑,进一步的,用于形成该第二枢接部64的该第三挡止部65接近于该键帽1的连接部16,从而使得该键帽1具有较佳的刚性,利于提升按键的整体性能。
本实施例中,只需将键帽1与该第一端32相分离后,再向Y’所示的方向拉动键帽,即可使该键帽1与该第二端33、第五端42、第六端43的分离,即可完成键帽1的拆卸,操作方便简单。
参照图9至图10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参照图9所示,键帽7为狭长型,具有长轴A-A和短轴B-B;键帽的7的70底部成型有一对第一限位部72、一对第一导滑槽73、一对第二枢接部74、一对第二导滑槽75、连接部76,其中该连接部76设置于该键帽7的底部70大致中间位置,该第一限制部72与该连接部76的距离大于该第一导滑槽73与该连接部76的距离,该第二枢接部74与该连接部76的距离小于该第二导滑槽75与该连接部76的距离,即该第一导滑槽73较该第一限位部72更临近于该连接部76,该第二枢接部74较该第二导滑槽75更临近于该连接部76。即该第一限位部72、第一导滑槽73、连接部76、第二枢接部74、第二导滑槽75沿键帽7的长轴A-A方向依序排列。此外,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除键帽7外,底板2、第一升降单元3及该第二升降单元4的标号及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采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
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定义该第二升降单元4的第六端43于该第二导滑槽75内相对于键帽7水平移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如图9、图10中的箭头Y-Y’所示),该第一方向平行于该键帽1的长轴A-A方向,其中,当键帽7因受压而向底板2的方向移动时,该第六端43于该第二导滑槽75内相对于键帽7水平移动的方向为Y方向,而当键帽7因回复件的回复力的作用下而朝远离底板2的方向移动时,该第六端43于该第二导滑槽75内相对于键帽7水平移动的方向为Y’方向。键帽7相对于该底板2上下移动的方向为第二方向(如图10中箭头X-X’所示),键帽7相对于该底板2向上运动(远离该底板2)的方向为X方向,键帽7相对于该底板2向下运动的方向为X’方向。
于该第二方向上该第一导滑槽73具有第三开口部730,该第三开口部730的开口方向朝向该底板2,且该第三开口部730的尺寸大于该第二端33的尺寸(例如直径),以使该第二端33可从该第三开口部730滑出以脱离该第一导滑槽73,从而便于该第二端33与该键帽1的拆卸或组装。此外,该键帽7的底部成型有一对第四挡止部78,该第四挡止部78与该键帽7的底部70之间形成第二导滑槽75,于第一方向上该第二导滑槽75具有背离该第二枢接部74的开口750,即开口750的方向朝外。第四挡止部78包括第一侧壁781及相垂直的第二侧壁782,第一侧壁781与该开口750相对用于对该第六端43形成挡止以避免键帽7上升时该第六端43脱离该第二导滑槽75。
于实际应用中,可于该键帽7的底部70向下凸设形成板状的相对设置的两挡块77,该每一挡块77与该键帽7的底部70之间形成该第一导滑槽73,该第三开口部730是由该挡块的末端与该键帽7的底部70所形成。
该第一升降单元3的第一端32与该第一限位部72相枢接,第一升降单元3的第二端33可于该第二导滑槽73内滑动,该二升降单元4的第五端42与该第二枢接部74相枢接、第六端43可于该第四导滑槽75内滑动。其中,该第一端32与该第一限位部72之间、该第五端42与该第二枢接部74之间、该第六端43与该第二导滑槽75之间均保持紧密配合而不会相互脱离(即形成卡固结合)。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当该键帽7相对于向该底板2做升降运动时,该键帽7对该第一端32、该第二端33、该第五端42、该第六端43皆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得该第一端32于该第一限位部72内旋转并向下运动,该第二端33也在该键帽7的作用下在该第一导滑槽73内滑动并向下运动,起到平衡和导向作用,该第五端42于该第二枢接部74内旋转并向下运动,该第六端43也在该键帽7的作用下在该第二导滑槽75内滑动,起到平衡和导向作用;尤其说明的是,当该键帽7于该回复件的回复力的作用下向远离该底板2的方向运动时,该键帽7对该第一端32、第五端42、第六端43于该第二方向上形成卡固作用,而该第一导滑槽73的朝向底板2的第三开口部730的尺寸大于该第二端的尺寸,使得该第二端33与该第一导滑槽73形成浮置配合,即该第二端33可以自由的脱离该第一导滑槽73。因键帽7是在回复件的作用下朝向X的方向移动,而在键帽7的作用下,该第一端32、第五端42、第六端43的运动也是同步的,从而使得即便该第二端33与该第一导滑槽73形成浮置配合,该第二端33也不会脱离该第一导滑槽73,从而不会导致该第一升降单元3对该键帽7的支撑的失效,进一步保证键帽7的升降运动的平稳性。
于实际操作中,只需将键帽7与该第一端32、第五端42相分离后,再朝Y’的方向轻拉该键帽,即可完成键帽7的拆卸,操作方便简单;或者只要将键帽7与该第一端32、第五端42相组装后,即可方便的完成键帽7与第一升降单元3、第二升降单元4的组装。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键盘按键,具有键帽、底板、第一升降单元、第二升降单元及回复件,其中该第一升降单元及该第二升降单元枢接于该键帽与该底板之间,其特征在于,
该键帽底部成型有第一限位部、第一导滑槽、第二枢接部、第二导滑槽及连接部;
该第一升降单元,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及第四端,该第一端与该第一限位部相枢接,该第二端与该第一导滑槽相配合,该第三端及该第四端与该底板相配合,其中该第一限位部与该第一导滑槽对该第一升降单元起到固定与限位的作用;
该第二升降单元,具有第五端、第六端、第七端及第八端,该第五端与该第二枢接部相配合,该第六端与该第二导滑槽相配合,该第七端及该第八端与该底板相配合,其中该第二枢接部具有第二开口部,该第五端可自该第二开口部进入该第二枢接部内,且当该第五端与该第二枢接部相组装时,该第五端与该第二开口部的配合为浮置配合;
该回复件,与该连接部相配合,且该回复件设置于该键帽与该底板之间,用于提供该键帽弹起的力;
其中,当该键帽向该底板的方向运动时,该键帽对该第一端及该第五端均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以使该第一端及该第五端均朝该底板的方向运动;当键帽于该回复件的作用下向远离该底板的方向运动时,该第五端仍位于该第二枢接部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五端呈轴状,该第二枢接部呈小于半圆的圆弧状,且该开口部的直径大于该第五端的直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滑槽的开口方向背离该第一限位部,该第二导滑槽的开口方向与该第一导滑槽的开口方向相同且背离该第二枢接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开口部的开口方向朝向该底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六端于该第二导滑槽内相对于键帽水平移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该第二开口部的开口方向平行于该第一方向且朝向该第二导滑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枢接部于临近该连接部的一侧设有挡止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挡止部呈圆弧形,由该键帽的底部一体形成,且该挡止部与该键帽底部之间形成该第二枢接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限位部与该连接部的距离大于该第一导滑槽与该连接部的距离,该第二枢接部与该连接部的距离小于该第二导滑槽与该连接部的距离。
9.一种键盘按键,具有键帽、底板、第一升降单元、第二升降单元及回复件,其中该第一升降单元及该第二升降单元枢接于该键帽与该底板之间,其特征在于,
该键帽底部成型有第一限位部、第一导滑槽、第二枢接部、第二导滑槽、连接部,其中该第一导滑槽设有第三开口部,该第三开口部的开口方向朝向该底板;
该第一升降单元,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及第四端,该第一端与该第一限位部相配合,该第二端与该第一导滑槽相配合,该第三端及该第四端与该底板相配合;
该第二升降单元,具有第五端、第六端、第七端及第八端,该第五端与该第二枢接部相配合,该第六端与该第二导滑槽相配合,该第七端及该第八端与该底板相配合;
该回复件,与该连接部相配合,用于提供该键帽弹起的力;
其中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相对移动的方向为第二方向,当该键帽向该底板的方向运动时,该键帽对该第二端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当键帽于该回复件的作用下向远离该底板的方向运动时,该第二端与该第一导滑槽于该第二方向上的配合为浮置配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六端于该第二导滑槽内相对于键帽水平移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于该第一方向上该第二导滑槽具有第四挡止部,该第四挡止部用于挡止该第六端以避免该第六端脱离该第二导滑槽。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该键帽的底部向下凸设有板状的挡块,该第一导滑槽是由该挡块与该键帽的底部所形成,该第三开口部是由该挡块的末端与该键帽的底部所形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613521.XA CN103681063B (zh) | 2013-11-27 | 2013-11-27 | 一种键盘按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613521.XA CN103681063B (zh) | 2013-11-27 | 2013-11-27 | 一种键盘按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81063A CN103681063A (zh) | 2014-03-26 |
CN103681063B true CN103681063B (zh) | 2016-04-13 |
Family
ID=50318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613521.XA Active CN103681063B (zh) | 2013-11-27 | 2013-11-27 | 一种键盘按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68106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83318B (zh) * | 2016-12-06 | 2018-08-31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 |
TWI683329B (zh) * | 2018-08-07 | 2020-01-21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鍵盤、電子裝置及鍵盤的組裝方法 |
CN211555751U (zh) * | 2019-05-20 | 2020-09-22 |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 剪刀件与按键结构 |
CN111613468B (zh) * | 2020-06-22 | 2024-03-22 | 光宝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键帽、键帽制造方法和按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52509B2 (ja) * | 2004-07-28 | 2009-04-08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キーボード装置 |
CN102315038A (zh) * | 2010-07-02 | 2012-01-11 | 陈�峰 | 计算机键盘空格键开关 |
TWM405002U (en) * | 2011-01-03 | 2011-06-01 |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 Keyswitch and keyboard |
CN102364653B (zh) * | 2011-09-26 | 2014-01-01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及键盘 |
CN103050311B (zh) * | 2011-10-11 | 2015-06-10 |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 按键结构及键盘 |
US20130140162A1 (en) * | 2011-12-02 | 2013-06-06 | Tianmin Lu | Key Structure for Keyboards |
CN202487438U (zh) * | 2012-01-20 | 2012-10-10 | 捷旺企业有限公司 | 键盘的架桥组装改良结构 |
CN202601461U (zh) * | 2012-04-13 | 2012-12-12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装置与键盘 |
CN202871649U (zh) * | 2012-10-17 | 2013-04-10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发光键盘 |
-
2013
- 2013-11-27 CN CN201310613521.XA patent/CN103681063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81063A (zh) | 2014-03-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81063B (zh) | 一种键盘按键 | |
WO2010139224A1 (zh) | 键升降开关装置及其组装夹具和组装工艺 | |
CN103325603A (zh) | 一种键盘按键 | |
CN104925693A (zh) | 分段式推力举升机构 | |
CN202042399U (zh) | 一种键盘按键 | |
CN105575712A (zh) | 一种四向摇摆开关 | |
CN201820675U (zh) | 键盘及其键升降开关装置 | |
CN103713698B (zh) | 接合机构 | |
CN205122438U (zh) | 按键结构 | |
CN205763087U (zh) | 一种折框机构及折框机 | |
CN102568894A (zh) | 按键 | |
CN204645339U (zh) | 一种幕墙结构 | |
CN103366997A (zh) | 触感明显平行运动超薄型按钮 | |
CN201104610Y (zh) | 一种桌面形状可变的桌子 | |
CN2377598Y (zh) | 按键平衡装置 | |
CN201344346Y (zh) | 三脚架 | |
CN102468070A (zh) | 按键 | |
CN212200781U (zh) | 一种支撑稳定的建筑用连杆伸缩架 | |
KR200237526Y1 (ko) | 가위형 연동장치를 구비한 방진커버 | |
CN211310034U (zh) | 一种便捷可靠式接料机构 | |
CN101783257B (zh) | 键盘及其键升降开关装置 | |
CN218734393U (zh) | 一种手机支架 | |
CN203456324U (zh) | 切换装置的弹性机构及其切换装置 | |
CN203367091U (zh) | 触感明显平行运动超薄型按钮 | |
CN215368079U (zh) | 一种金属幕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