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55213B - 内含易热变性物质的脂质体和内含多个脂质体的保护胶囊 - Google Patents
内含易热变性物质的脂质体和内含多个脂质体的保护胶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55213B CN103655213B CN201310430679.3A CN201310430679A CN103655213B CN 103655213 B CN103655213 B CN 103655213B CN 201310430679 A CN201310430679 A CN 201310430679A CN 103655213 B CN103655213 B CN 10365521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pid film
- liposomes
- lipid
- phase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smetic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Of Micro-Caps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耐热性提高了的内含易热变性物质的脂质体和内含多个脂质体的保护胶囊。所述脂质体以保持原本结构的状态含有由在低温下容易变性的易热变性物质形成的有效成分。本发明还提供内含多个脂质体的经时稳定性、化学药品稳定性优异的保护胶囊。在以与水相接触的形式配置了油相的水/油界面形成第一脂质膜,形成使含有易热变性物质的水溶液内含于第二脂质膜内而成的液滴,将该液滴导入到前述油相,使其移动到水相,用第一脂质膜包覆作为内层脂质膜的第二脂质膜的外侧,从而形成外层脂质膜,由此制备内含易热变性物质的脂质体。也可以将一组工序重复两次以上,制成内含多个脂质体的保护胶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热性提高了的内含易热变性物质的脂质体和内含多个脂质体的保护胶囊。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化妆品领域中,作为将具有美白、保湿、抗氧化效果的有效成分输送至皮肤的手段,常常将有效成分内含于脂质体内。脂质体是指,主要由磷脂形成的脂质双层或多层,具有类似于细胞膜的结构。关于有效成分的胶囊化,在水溶性药物的情况下,往往将有效成分引入到脂质体的内水相,或者在脂溶性药物的情况下,往往将有效成分引入到脂质层。
作为该脂质体的制法,已知各种方法。例如已知(1)将脂质溶解于有机溶剂,减压去除溶剂,形成薄膜,然后,加入缓冲液等水溶液,震荡而使其溶胀,进而利用机械搅拌手段将薄膜剥离的制备方法;(2)将脂质溶解于醚或乙醇等有机溶剂,并注入到缓冲液等水溶液中,然后去除溶剂,从而制备的方法;此外,作为机械方法,已知(3)利用超声波处理的方法(专利文献1);(4)利用高压均质机、高速旋转分散机的方法(专利文献2);(5)利用使用聚碳酸酯制膜滤器的高压过滤的方法;(6)准备在水相的上部使脂质溶解而成的油相,在油相中导入液滴,利用由离心分离产生的力将液滴拖入到水相的方法等。除此之外,可列举出(7)将脂质溶解于乙醇等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后,借助透析膜与水置换的方法(专利文献3)等。
但是,上述(1)(2)的方法具有有机溶剂残留的缺点,(3)的方法具有如下的缺点:由于超声波照射而使溶液温度上升,观察到药物、脂质的分解、变性,超声波照射观察到不均等。(4)(5)的方法具有如下的缺点:由于在脂质的相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下进行处理,因此担心药物、脂质的分解、氧化等。关于(6),由于由离心机产生的力学应力,脂质体有时被破坏。此外,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繁杂不适于工业、或必需使用特别的装置等的问题。(7)为简便的方法,但果然还是存在有机溶剂残留、或为了去除有机溶剂而需要高温等的缺点。
另一方面,保持了存在于自然界的原本结构的成分往往对热不耐受,保存时需要冷藏/冷冻保存、或者为了提高耐热性、稳定性而需要制成衍生物。以最常作为化妆品原料配合的保湿成分胶原为例进行说明。胶原原本存在于生物时呈现三股螺旋结构,但以保持三股螺旋结构的状态直接制成原料在技术上是困难的,因此,通过酸处理、热处理等将其制成化妆品原料。
另外,维生素C具有美白作用、胶原合成促进作用、过氧化脂质抑制作用等作为化妆品原料的多种功能,但氧化稳定性差容易着色,因此难以直接配合在皮肤外用剂中,以往开发了各种衍生物(专利文献4)。
进而,现有的脂质体在稳定性的方面不充分,因此,应用其的化妆水、乳液等在耐久性、保存方法上存在问题。因此,作为改善脂质体自身的稳定性的方法,提出了调节磷脂的氢化度、规定脂质体膜构成成分等(专利文献5、6)。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418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3996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1-22404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2-09703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昭63-096193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6-1243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例如,对于胶原,开发了以保持三股螺旋结构的状态直接制成原料的技术,发现了保持三股螺旋结构的成分比未保持三股螺旋结构的成分的效果更优异,在化妆品市场上,直接应用保持了有效成分原本结构的成分的需求日益高涨。
进而,尽管作出了提高上述脂质体的稳定性的尝试,但是尺寸较小(几百nm~几μm左右)的脂质体依然容易发生聚集、破裂,稳定性不好。另外,脂质体对多种有效成分不稳定,因此存在难以在多种化合物共存的化妆品中配合、包封有效成分时的条件受到限定、而且欠缺长期稳定性等诸多问题,现状是其使用受到限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因此目的在于提供以保持原本结构的状态含有由在低温下容易变性的易热变性物质形成的有效成分的脂质体和内含多个脂质体的经时稳定性、化学药品稳定性优异的保护胶囊。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发现,在水相上配置了油相的水/油界面形成第一脂质膜,接着,形成使含有易热变性物质的水溶液内含于第二脂质膜内而成的液滴,然后,将其导入到油相,使液滴移动到水相,用第一脂质膜包覆作为内层脂质膜的第二脂质膜的外侧,从而形成外层脂质膜,由此能够将对热不耐受的有效成分以保持原本结构的状态制成脂质体,进而发现通过将脂质体内含于更大的脂质体内来制成保护胶囊,即使是微小的脂质体也能够使其稳定化,从而完成了本发明。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为一种脂质体,其特征在于,内含未变性的易热变性物质。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为一种保护胶囊,其特征在于,内含多个脂质体。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为一种化妆品、药品或食品,其特征在于,含有第一方案的脂质体或第二方案的保护胶囊。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为一种内含未变性的易热变性物质的脂质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的工序:第一工序,在以与水相接触的形式配置了油相的水/油界面形成第一脂质膜;第二工序,形成使含有易热变性物质的水溶液内含于第二脂质膜内而成的液滴;第三工序,将前述液滴导入到前述油相,使其移动到水相并用前述第一脂质膜包覆作为内层脂质膜的前述第二脂质膜的外侧,从而形成外层脂质膜。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为一种内含多个脂质体的保护胶囊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的工序:第I工序,在以与水相接触的形式配置了油相的水/油界面形成第I脂质膜;第II工序,使含有脂质体的水溶液内含于第II脂质膜内,制作包含多个该脂质体的液滴;第III工序,将前述液滴导入到前述油相,使前述液滴移动到水相并用前述第I脂质膜包覆作为内层脂质膜的前述第II脂质膜的外侧,从而形成外层脂质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以保持原本结构的状态含有由在低温下容易变性的易热变性物质形成的有效成分的脂质体和内含多个脂质体的经时稳定性、化学药品稳定性优异的保护胶囊。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由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的含有胶原的本发明的脂质体的图。
图2是示出由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的胶原的图。
图3是示出由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的含有水溶性荧光色素溶液的本发明的保护胶囊的图。
图4是利用荧光显微镜比较本发明的保护胶囊和脂质体单体的经时稳定性的图,其中,图4的(A)为保护胶囊、图4的(B)为脂质体单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加以变更来实施。
<脂质体>
本发明的脂质体需要含有易热变性物质。易热变性物质是指,例如在相对低温下由于热而使结构的一部分或全部发生变化的物质。此外,该结构变化只要是丧失由应用易热变性物质而得到的效果的变化,则不仅包括一级结构,还包括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的变化。
作为这些易热变性物质的变性温度,可以利用宽温度范围的温度,只要为80℃以下就可以没有问题地利用。使用变性温度越高的物质,在稳定性的方面越优选。然而,根据本发明,变性温度较低的有效成分也能够制成脂质体,室温附近、例如10~50℃或30~40℃的物质也能够使用。
作为本发明的易热变性物质,理想的是具有美白、保湿、抗氧化效果、医疗效果的有效成分,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使用水溶性的胶原、胎盘提取物、弹性蛋白、蚕丝蛋白等蛋白质、维生素类、DNA或RNA等核酸类、酶等。
胶原是构成真皮、韧带、肌腱、骨骼、软骨等的蛋白质之一,是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的主成分。一直以来主要源自牛、猪等,最近源自鱼、源自水母等的胶原也有所增加。其变性温度因从哪种动物采集而变化,例如,牛的情况为40℃、猪的情况为40℃、蓝鲨的情况为29℃、粉红鲑鱼的情况为19℃。
胎盘提取物为哺乳动物的胎盘提取物,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等生长因子,一直以来,因期待美白效果而广泛用于化妆品用途。所使用的哺乳动物的正常分娩胎盘从猪、牛、马、人或羊等哺乳动物取得,优选人或猪的正常分娩胎盘。猪的胎盘由于其分子结构最接近人的分子结构,因此有效。
弹性蛋白是存在于韧带、动脉等具有伸缩性、弹性的组织的蛋白质。另外,虽然是微量的,但其作为与皮肤的弹性有关的成分与胶原一起存在于真皮结缔组织,由年龄增加、紫外线造成的皮肤中的弹性蛋白的减少、变性是皮肤产生皱纹、下垂的一个原因。因此,弹性蛋白以化妆品、保健食品领域为中心目前广泛应用于众多产品。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弹性蛋白通常在生物体内以三维网络结构的不溶性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因此,通过利用酸或碱进行水解、或利用酶进行处理,可得到水溶性弹性蛋白。
从蚕丝昆虫生产的家蚕茧、野蚕茧等通过抽提手段得到的蚕丝蛋白除了用于促进健康的食品和饮料之外,还尝试了用作化妆品成分。已揭示出蚕丝蛋白具有细胞生长性、抗氧化性、抗菌性、醇消化性、抗血液凝固性等多种功能。蚕丝蛋白根据成分的分子形状分类为球状蛋白质(白蛋白、酪蛋白、球蛋白、明胶、核·糖·色素·磷蛋白)与硬蛋白(丝心蛋白、丝胶蛋白、角蛋白、胶原、弹性蛋白)。这些功能是来源于蚕丝蛋白的哪个部位或结构尚未明确,但例如已知丝纤蛋白(silk fibroin)的特定部位的肽链具有细胞生长促进功能,另外,丝胶蛋白用作具有湿润感(保湿性)还具有抗氧化作用(美白效果)的化妆品。
作为维生素类,可以使用作为水溶性维生素的烟酸、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和生物素等。维生素C是代表性的化妆品成分之一,起到抑制皮肤表面的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作用、承担协助与皱纹有密切关系的胶原的合成的作用。
作为酶,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化妆品中所使用的各种酶。例如,可以使用活性氧去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等。
本发明的脂质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水相上配置油相,并且在油水界面形成作为脂质体的外层脂质膜的脂质单分子膜(第一脂质膜),接着,在油相中导入用脂质体的内层脂质膜(第二脂质膜)包覆的、含有易热变性物质的水性溶液液滴,使该液滴移动到水相中,在内层脂质膜的外侧形成外层脂质膜。
此处,为了使被内层脂质膜包覆的液滴穿过形成有作为外层脂质膜的脂质单分子膜的油水界面而向水相中移动,优选利用液滴和形成水相的水性溶液各自的比重差、即重力。由重力引起的液滴向水相中的移动在非常平稳的条件下进行,因此,在脂质体的形成时不伴有发热,易热变性物质不会变性,另外,也没有施加力学应力等,因此形成的脂质体不会被破坏。另外,由重力引起的液滴的移动例如通过在透明容器内进行操作,也可以目视观察到脂质体的形成过程。
在水相与油相之间的油水界面形成的脂质单分子膜(第一脂质膜)可以通过在油相中添加各种磷脂等脂质成分而容易地形成。被添加在油相中的脂质成分以各脂质分子的疏水基团部分成为油相侧且亲水基团部分成为水相侧的方式在油水界面整齐排列,在油水界面形成所有脂质分子都朝向一定方向的脂质单分子膜。
接着,在上述油相中导入用内层脂质膜包覆的W/O(油包水)液滴。该W/O液滴是在含有易热变性物质的水性溶液的液滴的周围形成内层脂质膜(第二脂质膜)而成的,内层脂质膜是以各脂质分子按照亲水基团部分朝向内侧且疏水基团部分朝向外侧的方式整齐排列而成的单分子膜的形式来形成的。关于W/O液滴,可以将另外制作的液滴导入到油相中,也可以在油相中形成。
在油相中导入W/O液滴时,W/O液滴由于重力而下沉,到达油水界面。这是因为,与构成油相的油进行比较,构成液滴的水性溶液更重。但是,W/O液滴和水相均由水性溶液构成,因此,例如构成W/O液滴的液滴的水性溶液与构成水相的水性溶液相同时,W/O液滴无法继续下降,无法移动到水相中。
因此,在本发明中,对构成W/O液滴的液滴的水性溶液和构成水相的水性溶液赋予比重差,利用重力使W/O液滴移动到水相中即可。W/O液滴穿过油水界面时,成为在周围卷上脂质单分子膜(第一脂质膜)的形态,该脂质单分子膜成为外层脂质膜,形成具有脂质双分子膜的脂质体。比重差可以通过在构成W/O液滴的液滴的水性溶液中溶解易热变性物质来赋予,但也可以再加入其它水溶性的物质。
构成脂质体的脂质膜的脂质膜成分中至少包含磷脂、糖脂、甾醇类、二醇类、阳离子性脂质、具有聚乙二醇(PEG)基的脂质(例如PEG-磷脂)等。其中,优选使用磷脂和/或糖脂。
作为可以使用的磷脂,例如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酸、磷脂酰甘油、二油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棕榈酰油酰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鞘磷脂、磷酸二鲸蜡酯、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卵磷脂)、蛋黄卵磷脂、大豆卵磷脂或它们的氢化磷脂等。
上述磷脂可以使用一种或组合使用两种以上。另外,也可以具备内层脂质膜与外层脂质膜的组成不同的非对称性脂质双分子膜。
作为糖脂,可列举出双半乳糖基甘油二酯、半乳糖甘油二酯硫酸酯(galactosyldiglyceride sulfate)等甘油脂质、半乳糖苷神经酰胺、半乳糖苷神经酰胺硫酸酯(galactosylceramide sulfate)、乳糖苷神经酰胺、神经节苷脂G7、神经节苷脂G6、神经节苷脂G4等鞘糖脂等。
作为脂质体膜的构成成分,除了上述脂质之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其它物质。例如,可列举出作为脂质膜稳定剂发挥作用的甾醇类,例如胆甾醇、二氢胆甾醇、胆甾醇酯、植物甾醇、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胆甾烷醇、或羊毛甾醇等。另外,已知1-O-甾醇葡萄糖苷、1-O-甾醇麦芽糖苷或1-O-甾醇半乳糖苷这类的甾醇衍生物也对脂质体的稳定化具有效果。这些之中,特别优选胆甾醇。
作为甾醇类的用量,磷脂(不含PEG-磷脂)/甾醇类的摩尔比为100/60~100/90、优选为100/70~100/85。该摩尔比以除PEG-磷脂之外的磷脂量为基准。摩尔比不足100/60时,由提高混合脂质的分散性的甾醇类得到的稳定化不能充分发挥。
除上述甾醇类之外,作为脂质体膜的构成成分,也可以加入二醇类。制作脂质体时,与磷脂等一起添加二醇类时,脂质体内的水溶性化合物的保持效率上升。作为二醇类,可列举出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丙二醇、一缩二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等。作为二醇类的用量,相对于脂质总质量,为0.01~20质量%、优选为0.5~10质量%的比率是理想的。
<保护胶囊>
本发明的保护胶囊是进一步包覆多个脂质体的脂质体。制成保护胶囊时,经时稳定性和化学药品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故而优选。
内含于保护胶囊内的脂质体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含有公知成分的脂质体。也可以使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内含未变性的易热变性物质的脂质体。
作为被内含的脂质体的粒径,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粒径为10nm~10μm的脂质体。尤其是,还可以使用通常被认为稳定性不充分的粒径为10nm~500nm、进而10nm~100nm左右的微小的脂质体。
作为上述保护胶囊的粒径,没有特别限定,可以设为比被内含的脂质体大的粒径,例如被认为稳定性较高的500nm~100μm的粒径。
在本发明的保护胶囊的制造中,首先进行在水相与油相之间的油水界面形成脂质单分子膜的第I工序。将该脂质单分子膜称为第I脂质膜,其可以通过在油相中添加各种磷脂等脂质成分而容易地形成。被添加在油相中的脂质成分以各脂质分子的疏水基团部分成为油相侧且亲水基团部分成为水相侧的方式在油水界面整齐排列,在油水界面形成所有脂质分子都朝向一定方向的脂质单分子膜。
接着,进行第II工序:使含有脂质体的水溶液内含于第II脂质膜内,制作包含多个该脂质体的液滴。具体而言,在含有用于形成内层脂质膜(第II脂质膜)的磷脂的油相中导入含有多个脂质体的水性溶液,形成用内层脂质膜包覆的W/O液滴。在该W/O液滴中,第II脂质膜是以各脂质分子按照亲水基团部分朝向构成水相液滴的内侧且疏水基团部分朝向外侧的方式整齐排列而成的单分子膜的形式来形成的。
进而,向在第I工序中形成的油相中导入在第II工序中形成的W/O液滴时,W/O液滴由于重力而下沉,到达油水界面。这是因为,与构成油相的油性溶液相比,构成液滴的水性溶液更重。
W/O液滴穿过油水界面时成为周围卷上脂质单分子膜(第I脂质膜)的形态,该脂质单分子膜成为外层脂质膜,形成具有脂质双分子膜的脂质体。将以上的工序称为第III工序,将所制造的内含多个脂质体的脂质体称为保护胶囊。
此处,由于W/O液滴和水相均由水性溶液构成,因此,例如构成W/O液滴的液滴的水性溶液与构成水相的水性溶液相同时,W/O液滴无法继续下降,无法移动到水相中。因此,本发明中,利用构成W/O液滴的液滴的水性溶液和构成水相的水性溶液的比重差、即重力使W/O液滴移动到水相中即可。上述比重差通过在水性溶液中含有脂质体而产生,也可以在构成W/O液滴的液滴的水相中再加入易热变性物质、其它水溶性的物质。
上述第I和第II脂质膜中使用的脂质成分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从制造上述脂质体时能够使用的脂质成分中独立地选择。
此外,可以将使上述脂质体内含于保护胶囊内的一组工序重复两次以上,由此制作进一步内含了内含多个脂质体的保护胶囊的保护胶囊。通过将其重复多次,可以进一步提高脂质体所内含的物质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脂质体和保护胶囊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将具有目标药效的有效成分输送至目标对象器官的给药系统(DDS)。根据目的,可以通过口服或血管将包含本发明的脂质体和保护胶囊的药剂投入到人体。另外,作为皮肤外用剂,不仅可以适用于以美白、改善肤质、祛斑、嫩肤、皮肤紧致为目的的化妆水、乳液、乳霜、面膜制剂、去角质剂等化妆品,而且还可以适用于洗发水、沐浴剂等准药物(quasi drug)、药品等药品、起到保持增进健康作用的保健食品等食品。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内含易热变性物质的脂质体的研究>
[实施例1]
以下示出内含未变性的易热变性物质的脂质体的制造例。
(使用试剂)
胶原:使用保持三股螺旋结构的状态的原料,其变性温度约为37℃。
磷脂:卵磷脂
(评价胶原的准备)
利用常规方法使荧光试剂(4-氯-7-硝基-2,1,3-苯并氧杂噁二唑;NBDChloride)键合到三股螺旋胶原的氨基,制成0.3重量%水溶液。
[化学式1]
(W/O液滴的制作)
将磷脂(卵磷脂)溶解于矿物油溶剂使其浓度为7.5mg/mL。在微管容器中将磷脂溶液1000mg与键合有荧光试剂的胶原水溶液50mg混合。进而,将该混合液用旋涡混合器搅拌。
(脂质体的制作)
在样品瓶中加入作为水相的纯化水4000mg,在其上放置包含浓度为7.5mg/mL的磷脂的油相1000mg。该磷脂成为外层脂质膜。进而,在油相中添加制作好的W/O液滴。W/O液滴由于重力而从油相经过油水界面自行移动至水相,从而制成形成有脂质双分子膜的脂质体。
取出含有前述制作的内含胶原的脂质体的水相。将水相放置在热板上,一边进行荧光显微镜观察一边加温至45℃,进行照相(图1)。另一方面,作为比较例,对没有内含于脂质体内的用荧光试剂修饰了的胶原进行同样的观察(图2)。
内含胶原的脂质体的情况下,即使在45℃下也仅在脂质体内确认到源自三股螺旋胶原的荧光。可以认为,即使在45℃下也维持着三股螺旋结构。另一方面,单独的胶原的情况下,确认到荧光消失。可以认为,通过使胶原分子内含于脂质体内,由热能造成的胶原分子运动受到抑制。
<内含脂质体的保护胶囊的研究>
[实施例2]
以下示出内含脂质体的保护胶囊的制造例。此处,为了进行耐久性的评价,使用在内含脂质体内含有荧光墨水的保护胶囊。
(使用试剂)
磷脂:卵磷脂
水溶性荧光色素溶液:将水性荧光笔(ZEBRA CO.,LTD.制)的荧光墨水以适当的浓度溶解于水而得到的溶液。
油相物质:矿物油
(W/O液滴的制作)
将磷脂(卵磷脂)溶解于矿物油溶剂使其浓度为7.5mg/mL。在微管容器中将磷脂溶液1000mg和水溶性荧光色素溶液50mg混合。对该混合液在室温下进行30分钟超声波处理。
(脂质体的制作)
在样品瓶中加入作为水相的纯化水4000mg,在其上放置包含浓度为7.5mg/mL的磷脂的油相1000mg。该磷脂成为外层脂质膜。进而,在油相中添加制作好的W/O液滴。W/O液滴由于重力而从油相经过油水界面自行移动至水相,从而制成形成有脂质双分子膜的脂质体。
测定所制作的脂质体的粒度分布(NanoSight LM10-HSB,NanoSight Ltd制),结果其为呈现以60nm为主直至200nm的粒度分布的小尺寸的脂质体。
(内含脂质体的W/O液滴的制作)
将磷脂(卵磷脂)溶解于矿物油溶剂使其浓度为7.5mg/mL。接着,在微管容器中添加磷脂溶液1000mg、取出的包含前述制作的脂质体的水相50mg。进而,将该混合液用旋涡混合器搅拌。
(内含脂质体的保护胶囊的制作)
在样品瓶中加入作为水相的纯化水4000mg,在其上放置包含浓度为7.5mg/mL的磷脂的油相1000mg。在油相中添加制作好的包含脂质体的W/O液滴。W/O液滴由于重力而从油相经过油水界面自行移动至水相,从而制作内含脂质体的脂质体、即内含脂质体的保护胶囊。
从前述制作的水相取出内含脂质体的保护胶囊。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水相,并进行照相(图3)。
图3中,可以观察到,一个保护胶囊中存在多个发出荧光的球状部分。由此可以确认,保护胶囊中包含多个含有水溶性荧光色素溶液的脂质体。
进而,对内含上述脂质体的保护胶囊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具体而言,对制作好的内含脂质体的保护胶囊与脂质体单体在40℃下保持2个月后的经时稳定性进行比较。
将其结果的荧光显微镜照片示于图4。可知,内含脂质体的保护胶囊中,脂质体在保护胶囊内独立地分散存在而没有聚集。另一方面,可知,作为比较的脂质体单体在制作起初是分散存在的,但2个月后发生聚集。
综上所述,可以确认内含脂质体的保护胶囊能够抑制内含的脂质体的聚集而使其稳定化。进而,也没有观测到保护胶囊彼此聚集,确认其非常稳定。
Claims (6)
1.一种保护胶囊,其特征在于,内含多个脂质体,
所述脂质体通过具有下述第一工序~第三工序的制造方法制造,且所述保护胶囊通过具有下述第I工序~第III工序的制造方法制造:
第一工序,在以与水相接触的形式配置了油相的水/油界面形成第一脂质膜;
第二工序,制作使水性溶液内含于第二脂质膜内而成的液滴;和
第三工序,将所述液滴导入到所述油相,使所述液滴移动到水相并用所述第一脂质膜包覆作为内层脂质膜的所述第二脂质膜的外侧,从而形成作为单层的脂质双层膜的外层脂质膜,构成所述液滴的水性溶液和所述水相具有比重差,利用重力使所述液滴移动到所述水相中,以及
第I工序,在以与水相接触的形式配置了油相的水/油界面形成第I脂质膜;
第II工序,使含有所述脂质体的水溶液内含于第II脂质膜内,制作包含多个该脂质体的液滴;和
第III工序,将包含多个该脂质体的液滴导入到所述油相,使所述液滴移动到水相并用所述第I脂质膜包覆作为内层脂质膜的所述第II脂质膜的外侧,从而形成外层脂质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质体的粒径为10nm~500nm。
3.一种化妆品、药品或食品,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护胶囊。
4.一种保护胶囊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为制造内含多个脂质体的保护胶囊的方法,具有如下的工序:
第I工序,在以与水相接触的形式配置了油相的水/油界面形成第I脂质膜;
第II工序,使含有脂质体的水溶液内含于第II脂质膜内,制作包含多个该脂质体的液滴;
第III工序,将包含多个该脂质体的液滴导入到所述油相,使所述液滴移动到水相并用所述第I脂质膜包覆作为内层脂质膜的所述第II脂质膜的外侧,从而形成外层脂质膜,
所述脂质体的制造具有下述第一工序~第三工序:
第一工序,在以与水相接触的形式配置了油相的水/油界面形成第一脂质膜;
第二工序,制作使水性溶液内含于第二脂质膜内而成的液滴;和
第三工序,将在所述第二工序中制作的液滴导入到所述油相,使所述液滴移动到水相并用所述第一脂质膜包覆作为内层脂质膜的所述第二脂质膜的外侧,从而形成作为单层的脂质双层膜的外层脂质膜,构成在所述第二工序中制作的液滴的水性溶液和所述水相具有比重差,利用重力使在所述第二工序中制作的液滴移动到所述水相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胶囊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质体的粒径为10nm~500nm。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保护胶囊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溶液为含有易热变性物质的水溶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04134A JP5988263B2 (ja) | 2012-09-18 | 2012-09-18 | 複数の被内包リポソームを内包するリポソー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2-204134 | 2012-09-18 | ||
JP2012204133A JP6000033B2 (ja) | 2012-09-18 | 2012-09-18 | 内包物質に耐熱性を与えたリポソー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2-204133 | 2012-09-1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55213A CN103655213A (zh) | 2014-03-26 |
CN103655213B true CN103655213B (zh) | 2018-11-13 |
Family
ID=50294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430679.3A Active CN103655213B (zh) | 2012-09-18 | 2013-09-18 | 内含易热变性物质的脂质体和内含多个脂质体的保护胶囊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655213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565A (zh) * | 1993-11-08 | 1995-05-17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一种含有氨基酸和维生素a的脂质体化妆品 |
CN102028629A (zh) * | 2009-10-02 | 2011-04-27 | 株式会社妃颐思 | 含胶原修饰脂质体的化妆品主剂和含该主剂的皮肤化妆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66691B2 (ja) * | 1989-12-11 | 1998-06-18 | テルモ株式会社 | リポソーム表面の修飾方法および修飾装置 |
JPH0859503A (ja) * | 1994-08-26 | 1996-03-05 | Teijin Ltd | ペプチド・蛋白質性薬物の経口、経粘膜投与用リポソーム製剤 |
JPH10236946A (ja) * | 1997-02-26 | 1998-09-08 | Teijin Ltd | 二重リポソーム製剤の改善された製造法 |
JP2003119120A (ja) * | 2001-10-12 | 2003-04-23 | Masahiko Abe | リポソームの製造方法、及び該リポソームを含有する化粧料、及び皮膚外用剤 |
CA2624362C (en) * | 2005-10-03 | 2015-05-26 | Mark A. Pinsky | Liposomes comprising collagen and their use in improved skin care |
AU2008345068A1 (en) * | 2007-12-26 | 2009-07-09 | Mark A. Pinsky | Collagen formulations for improved skin care |
JP5527642B2 (ja) * | 2008-04-21 | 2014-06-18 | 国立大学法人北陸先端科学技術大学院大学 | リポソーム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
DE102008045280B4 (de) * | 2008-09-01 | 2018-12-27 | Merz Pharma Gmbh & Co. Kgaa | Liposomale Strukturen ausbildende Badeperlen, deren Herstellung und deren Verwendung |
JP2012102043A (ja) * | 2010-11-10 | 2012-05-31 |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 単胞リポソームの製造方法、単胞リポソームの分散液とその乾燥粉末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
-
2013
- 2013-09-18 CN CN201310430679.3A patent/CN10365521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565A (zh) * | 1993-11-08 | 1995-05-17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一种含有氨基酸和维生素a的脂质体化妆品 |
CN102028629A (zh) * | 2009-10-02 | 2011-04-27 | 株式会社妃颐思 | 含胶原修饰脂质体的化妆品主剂和含该主剂的皮肤化妆品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Spontaneous Transfer of Phospholipid-Coated Oil-in-Oil and Water-in-Oil Micro-Droplets through an Oil/Water Interface;Yamada et al.;《Langmuir》;20061026;第22卷(第24期);第9825页图1、左栏第1段、右栏第1段,第9826页图3,第9827页第2段,第9828页左栏第1段 * |
脂质体包裹胶原蛋白的制备及其透皮性能;闫森等;《精细化工》;20120630;第29卷(第6期);第576页左栏第1段、右栏第1段,第577页左栏第3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55213A (zh) | 2014-03-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Mezzenga et al. | Nature‐Inspired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lipidic lyotropic liquid crystals | |
EP1838286B2 (de) | Herstellung von lipidbasierten nanopartikeln unter einsatz einer dualen asymmetrischen zentrifuge | |
JP4203394B2 (ja) | 高濃度のトリテルペノイドを含有する微小化リポソー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haves et al. | Current applications of liposomes for the delivery of vitamins: A systematic review | |
CN101415395A (zh) | 酪蛋白纳米粒子 | |
Chen et al. | Integration of PEG 400 into a self-nan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improves drug loading capacity and nasal mucosa permeability and prolongs the survival of rats with malignant brain tumors | |
CN103533926A (zh) | 空纳米颗粒组合物及其用于治疗皮肤病学病症的用途 | |
EP2368627A1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liposome and method for dissolving cholesterol | |
JPH05503711A (ja) | 脂質粒子形成マトリック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0132609A (ja) | カゼインナノ粒子 | |
JP5988263B2 (ja) | 複数の被内包リポソームを内包するリポソー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Eskandari et al. |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no-liposome, application in nano medicine | |
Kristl et al. | Current view on nanosized solid lipid carriers for drug delivery to the skin | |
JP6000033B2 (ja) | 内包物質に耐熱性を与えたリポソー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3655213B (zh) | 内含易热变性物质的脂质体和内含多个脂质体的保护胶囊 | |
CN108324581A (zh) | 脂质体、脂质体液和化妆品、以及制造上述脂质体的方法 | |
Hameed et al. | Liposomes like advanced drug carriers: from fundamentals to pharmaceutical applications | |
Konatham et al. |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vesicular drug delivery system: recent advancement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 |
KR102629313B1 (ko) | 다중 액적 에멀젼 제형을 포함하는 맞춤형화장품의 제조방법 | |
Kagalkar et al. | Approach on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 | |
JP2012097001A (ja) | 皮膚外用剤 | |
CN118121502B (zh) | 麦角硫因组合物包埋递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Shahidulla | Ethosomes as novel vesicular carrier: an overview | |
Nadaf et al. | Novel liposome derived nanoparticulate drug delivery system: fabrication and prospects | |
Mohite Mukesh et al. | An overview on ethosomes: need of fu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9550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