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33681B - 一种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33681B CN103633681B CN201210321540.0A CN201210321540A CN103633681B CN 103633681 B CN103633681 B CN 103633681B CN 201210321540 A CN201210321540 A CN 201210321540A CN 103633681 B CN103633681 B CN 10363368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lable silicon
- switch
- resistance
- diode
- optocoupler controll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9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0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0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29910052754 ne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GKAOGPIIYCISHV-UHFFFAOYSA-N neon atom Chemical compound [Ne] GKAOGPIIYCISHV-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三光耦可控硅、第四光耦可控硅、第三滤波电容、第四滤波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其中,所述充电器包括第一双向可控硅和第二双向可控硅。在交流输入端1、2接到市电输入时,其中一个光耦可控硅工作,控制其中一个与零线相连的双向可控硅短路导通,使零线直接与极性输出端相连,火线经另一个双向可控硅起转换充电隔离作用;从而保证交流输入端的火线不会直接连接到充电器的极性输出端,安全系数高,在对蓄电池充电时不会触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器,尤其涉及一种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充电器品种繁多,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能自动识别交流输入端的零线和火线,如果让火线直接连接到充电器的极性输出端的话,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时很容易触电,绝对不允许且不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其能自动识别交流输入端的零线和火线,让零线通过开关直接与极性输出一端相连,火线通过可控硅充电隔离输出,充电时不会触电。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包括: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第三滤波电容C3、第四滤波电容C4、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市电输入及接地线;
所述充电器包括第一双向可控硅T1和第二双向可控硅T2;
交流输入端的一端1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第一双向可控硅T1的第二阳极、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的控制开关的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第三滤波电容C3的正极、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滤波电容C3的负极、第四滤波电容C4的负极及第三电阻R3的一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一端相连,第四电阻R4另一端接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四滤波电容C4的正极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六电阻R6的一端分别接交流输入端的另一端2,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的控制开关的一端连接;第一双向可控硅T1的第一阳极接极性输出端的一端M,第二双向可控硅T2的第一阳极接极性输出端的另一端N,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接第一双向可控硅T1的控制极,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接第二双向可控硅T2的控制极。
一种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包括:桥堆、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十五电阻R7、R8、R9、R12、R13、R14、R15、第十、第十一光敏电阻R10、R11、第五稳压二极管D5、第六、第七LED发光二极管D6、D7、第六滤波电容C6、第五、第六光耦可控硅IC5、IC6、第一氖管H1、第二氖管H2、常开开关K0、第五电容C5;其中,第六LED发光二极管D6、第十光敏电阻R10与第一氖管H1设置在一起,第七LED发光二极管D7、第十一光敏电阻R11与第二氖管H2密封设置在一起;市电输入;
所述充电器包括第三双向可控硅T3和第四双向可控硅T4;
交流输入端的一端1分别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五电容C5的一端、第六光耦可控硅IC6的控制开关的一端、第三双向可控硅T3的第二阳极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依次通过第一氖管H1与常开开关K0的一端连接,常开开关K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氖管H2、第八电阻R8分别与交流输入端的另一端2、桥堆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第四双向可控硅T4的第二阳极、第五光耦可控硅IC5的控制开关的一端连接;第六光耦可控硅IC6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通过第十四电阻R14与第三双向可控硅IC3的控制极连接,第三双向可控硅IC3的第一阳极与极性输出端的一端M连接,第五光耦可控硅IC5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五电阻R15与第四双向可控硅T4的控制极连接,第四双向可控硅T4的第一阳极与极性输出端的另一端N连接;第九电阻R9和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与桥堆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桥堆的其中一个输出端分别与第十光敏电阻R10的一端、第十一光敏电阻R11的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正极、第五稳压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第十光敏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六LED发光二极管D6的正极、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第六LED发光二极管D6的负极分别与第五光耦可控硅IC5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十一光敏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LED发光二极管D7的正极、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第七LED发光二极管D7的负极分别与第六光耦可控硅IC6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五光耦可控硅IC5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第六光耦可控硅IC6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第六滤波电容C6的负极、第五稳压二极管D5的负极分别与桥堆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
一种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J1、第二继电器J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光耦可控硅IC1、第二光耦可控硅IC2、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开关K2-1、第一开关K1-1、第二开关K1-2、第四开关K2-2;市电输入及接地线;
其中,第一继电器J1控制第一开关K1-1和第二开关K1-2的通断,第二继电器J2控制第三开关K2-1和第四开关K2-2的通断;
交流输入端的一端1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继电器J1线圈的一端、第二光耦可控硅IC2的控制开关的一端、第三开关K2-1的一端、第二开关K1-2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第一滤波电容C1的正极、第一光耦可控硅IC1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继电器J1线圈的另一端接第一光耦可控硅IC1的控制开关的一端,第一滤波电容C1的负极、第二滤波电容C2的负极及第一电阻R1的一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另一端接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光耦可控硅IC1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第二光耦可控硅IC2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滤波电容C2的正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光耦可控硅IC2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一光耦可控硅IC1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第二继电器J2线圈的一端、第一开关K1-1、第四开关K2-2的一端分别接交流输入端的另一端2,第二继电器J2线圈的另一端接第二光耦可控硅IC2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第三开关K2-1的另一端、第一开关K1-1的另一端分别接极性输出端的一端M,第二开关K1-2的另一端、第四开关K2-2的另一端相连接、并通过可控硅充电电路接极性输出端的另一端N。
本发明的第一双向可控硅和第二双向可控硅主要起到开关、充电作用,在其中一个起开关短路导通的同时,另一个起转换整流充电隔离作用;在交流输入端1接到火线,交流输入端2接到零线时,第三光耦可控硅工作,第三光耦可控硅的控制开关导通,此时第二双向可控硅起开关短路导通,零线直接短接至极性输出一端,火线通过第一双向可控硅起转换充电隔离作用;在交流输入端1接到零线,交流输入端2接到火线时,第四光耦可控硅工作,第四光耦可控硅的控制开关导通,此时第一双向可控硅起开关短路导通,零线直接短接至极性输出另一端,火线通过第二双向可控硅起转换充电隔离作用。通过第三光耦可控硅和第四光耦可控硅的控制开关的关断来控制第一双向可控硅和第二双向可控硅的工作,从而保证交流输入端的火线不会直接连接到充电器的极性输出端,充电时不会触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电路在一实施例中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电路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电路在又一实施例中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一详细的阐述。
实施例一
该实施例的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如图1,包括: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第三滤波电容C3、第四滤波电容C4、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市电输入及接地线;
所述充电器包括第一双向可控硅T1和第二双向可控硅T2,该两个双向可控硅为充电器的开关或充电隔离电路;
交流输入端的一端1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的控制开关的一端、第一双向可控硅T1的第二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第三滤波电容C3的正极、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滤波电容C3的负极、第四滤波电容C4的负极及第三电阻R3的一端分别相连,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四滤波电容C4的正极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的控制开关的一端分别接交流输入端的另一端2;第一双向可控硅T1的第一阳极接极性输出端的一端M,第二双向可控硅T2的第一阳极接极性输出端的另一端N,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接第一双向可控硅T1的控制极,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接第二双向可控硅T2的控制极。
在交流输入端的一端1和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之间还可以连接有空气开关K,对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在第三滤波电容C3的负极和第四滤波电容C4的负极的连接点和地3之间还可以连接有第四电阻R4,起到限流作用。
在第一双向可控硅T1的第二阳极和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的控制开关的一端之间还连接有第五电阻R5;在第二双向可控硅T2的第二阳极和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的控制开关的一端之间还连接有第六电阻R6。
第一双向可控硅T1和第二双向可控硅T2在本实施例电路中主要起到开关或充电隔离作用,在其中一个起开关导通作用的同时,另一个起转换充电作用;在交流输入端1接到火线,交流输入端2接到零线时,第三光耦可控硅IC3工作,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的控制开关导通,此时第二双向可控硅T2起开关导通作用,第一双向可控硅T1起转换充电隔离作用;在交流输入端1接到零线,交流输入端2接到火线时,第四光耦可控硅IC4工作,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的控制开关导通,此时第二双向可控硅T2起开关导通作用,第一双向可控硅T1起转换充电隔离作用。
通过第三光耦可控硅IC3和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的控制开关的关断来控制第一双向可控硅T1和第二双向可控硅T2的工作,从而保证交流输入端的火线通过可控硅整流充电隔离不会直接连接到充电器的极性输出端,零线经开关短路直接与极性输出一端相连,充电时不会触电。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二极管D3、第三滤波电容C3、第三光耦可控硅IC3和第四二极管D4、第四滤波电容C4、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的正负极可以同时反过来接,同样可以实现火线零线识别转换作用。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中的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电路,如图2所示,包括:
桥堆、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十五电阻R7、R8、R9、R12、R13、R14、R15、第十、第十一光敏电阻R10、R11、第五稳压二极管D5、第六、第七LED发光二极管D6、D7、第六滤波电容C6、第五、第六光耦可控硅IC5、IC6、第一氖管H1、第二氖管H2、常开开关K0、第五电容C5;其中,第六LED发光二极管D6、第十光敏电阻R10与第一氖管H1设置在一起,第七LED发光二极管D7、第十一光敏电阻R11与第二氖管H2设置在一起;
所述充电器包括第三双向可控硅T3和第二双向可控硅T2;
交流输入端的一端1分别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五电容C5的一端、第六光耦可控硅IC6的控制开关的一端、第三双向可控硅T3的第二阳极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依次通过第一氖管H1与常开开关K0的一端连接,常开开关K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氖管H2、第八电阻R8分别与交流输入端的另一端2、桥堆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第四双向可控硅T4的第二阳极、第五光耦可控硅IC5的控制开关的一端连接;第六光耦可控硅IC6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通过第十四电阻R14与第三双向可控硅IC3的控制极连接,第三双向可控硅IC3的第一阳极与极性输出端的一端M连接,第五光耦可控硅IC5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五电阻R15与第四双向可控硅T4的控制极连接,第四双向可控硅T4的第一阳极与极性输出端的另一端N连接;第九电阻R9和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与桥堆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桥堆的其中一个输出端分别与第十光敏电阻R10的一端、第十一光敏电阻R11的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正极、第五稳压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第十光敏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六LED发光二极管D6的正极、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第六LED发光二极管D6的负极分别与第五光耦可控硅IC5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十一光敏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LED发光二极管D7的正极、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第七LED发光二极管D7的负极分别与第六光耦可控硅IC6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五光耦可控硅IC5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第六光耦可控硅IC6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第六滤波电容C6的负极、第五稳压二极管D5的负极分别与桥堆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
其中,常开开关K0中间包括一条金属棒,该金属棒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活动;在该金属棒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固定的金属触点,该固定的金属触点分别与第一氖管H1和第二氖管H2连接。
第三双向可控硅T3和第四双向可控硅T4在本实施例电路中主要起到开关或充电隔离作用,在其中一个起开关作用的同时,另一个起转换充电隔离作用;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二相同,通过第五光耦可控硅IC5和第六光耦可控硅IC6的控制开关的关断来控制第三双向可控硅T3和第四双向可控硅T4的工作,从而保证交流输入端的火线通过可控硅整流充电隔离不会直接连接到充电器的极性输出端,零线经开关短接至极性输出一端,充电时不会触电。
实施例三
该实施例中的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电路,如图3,包括:第一继电器J1、第二继电器J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光耦可控硅IC1、第二光耦可控硅IC2、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市电输入及接地线;
第三开关K2-1、第一开关K1-1、第二开关K1-2、第四开关K2-2;其中,第一继电器J1控制第一开关K1-1和第二开关K1-2的通断,第二继电器J2控制第三开关K2-1和第四开关K2-2的通断;
交流输入端的一端1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继电器J1线圈的一端、第二光耦可控硅IC2的控制开关的一端、第三开关K2-1的一端、第二开关K1-2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第一滤波电容C1的正极、第一光耦可控硅IC1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继电器J1线圈的另一端接第一光耦可控硅IC1的控制开关的一端,第一滤波电容C1的负极、第二滤波电容C2的负极及第一电阻R1的一端分别接地3,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光耦可控硅IC1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第二光耦可控硅IC2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滤波电容C2的正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光耦可控硅IC2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一光耦可控硅IC1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第二继电器J2线圈的一端、第一开关K1-1、第四开关K2-2的一端分别接交流输入端的另一端2,第二继电器J2线圈的另一端接第二光耦可控硅IC2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第三开关K2-1的另一端、第一开关K1-1的另一端分别接极性输出端的一端M,第二开关K1-2的另一端、第四开关K2-2的另一端相连接、并通过可控硅充电电路接极性输出端的另一端N。
在交流输入端的一端1和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之间还可以连接有空气开关K,对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在第一滤波电容C1的负极和第二滤波电容C2的负极的连接点和地3之间还可以连接有第二电阻R2,起到限流作用。
上述所述的可控硅充电电路可以包括单向可控硅或双向可控硅。
在交流输入端1为火线,交流输入端2为零线时,第一继电器J1工作,控制第一开关K1-1、第二开关K1-2闭合,此时交流输入端1的火线通过第二开关K1-2接可控硅充电电路,零线经第一开关K1-1短接至极性输出一端,从而保证交流输入端的火线通过可控硅整流充电隔离不会直接连接到充电器的极性输出端,充电时不会触电;在交流输入端2为火线,交流输入端1为零线时,第二继电器J2工作,控制第三开关K2-1、第四开关K2-2闭合,此时交流输入端2的火线通过第四开关K2-2接可控硅充电电路,零线经第三开关K2-1短接至极性输出一端,从而保证交流输入端的火线通过可控硅整流充电隔离不会直接连接到充电器的极性输出端,充电时不会触电。
该实施例中的继电器电路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的一双向可控硅作开关工作原理及起到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实现开关短路转换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光耦可控硅IC1、第二光耦可控硅IC2、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第五光耦可控硅IC5、第六光耦可控硅IC6可以用光耦继电器或电磁继电器替换,双向可控硅串接在电路中不限定是第一或第二阳极。
以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第三滤波电容(C3)、第四滤波电容(C4)、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市电输入及接地线;
所述充电器包括第一双向可控硅(T1)和第二双向可控硅(T2);
交流输入端的一端(1)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第一双向可控硅(T1)的第二阳极、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的控制开关的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第三滤波电容(C3)的正极、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滤波电容(C3)的负极、第四滤波电容(C4)的负极及第三电阻(R3)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四滤波电容(C4)的正极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六电阻(R6)的一端分别接交流输入端的另一端(2),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的控制开关的一端连接;第一双向可控硅(T1)的第一阳极接极性输出端的一端(M),第二双向可控硅(T2)的第一阳极接极性输出端的另一端(N),第四光耦可控硅(IC4)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接第一双向可控硅(T1)的控制极,第三光耦可控硅(IC3)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接第二双向可控硅(T2)的控制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在交流输入端的一端(1)和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之间还连接有空气开关(K)。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在第三滤波电容(C3)的负极和第四滤波电容(C4)的负极的连接点和接地之间还连接有第四电阻(R4)。
4.一种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桥堆、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十五电阻(R7、R8、R9、R12、R13、R14、R15)、第十、第十一光敏电阻(R10、R11)、第五稳压二极管(D5)、第六、第七LED发光二极管(D6、D7)、第六滤波电容(C6)、第五、第六光耦可控硅(IC5、IC6)、第一氖管(H1)、第二氖管(H2)、常开开关(K0)、第五电容(C5);其中,第六LED发光二极管(D6)、第十光敏电阻(R10)与第一氖管(H1)设置在一起,第七LED发光二极管(D7)、第十一光敏电阻(R11)与第二氖管(H2)密封设置在一起;市电输入;
所述充电器包括第三双向可控硅(T3)和第四双向可控硅(T4);
交流输入端的一端(1)分别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五电容(C5)的一端、第六光耦可控硅(IC6)的控制开关的一端、第三双向可控硅(T3)的第二阳极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依次通过第一氖管(H1)与常开开关(K0)的一端连接,常开开关(K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氖管(H2)、第八电阻(R8)分别与交流输入端的另一端(2)、桥堆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第四双向可控硅(T4)的第二阳极、第五光耦可控硅(IC5)的控制开关的一端连接;第六光耦可控硅(IC6)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通过第十四电阻(R14)与第三双向可控硅(IC3)的控制极连接,第三双向可控硅(IC3)的第一阳极与极性输出端的一端(M)连接,第五光耦可控硅(IC5)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五电阻(R15)与第四双向可控硅(T4)的控制极连接,第四双向可控硅(T4)的第一阳极与极性输出端的另一端(N)连接;第九电阻(R9)和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与桥堆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桥堆的其中一个输出端分别与第十光敏电阻(R10)的一端、第十一光敏电阻(R11)的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正极、第五稳压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第十光敏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六LED发光二极管(D6)的正极、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第六LED发光二极管(D6)的负极分别与第五光耦可控硅(IC5)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十一光敏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LED发光二极管(D7)的正极、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第七LED发光二极管(D7)的负极分别与第六光耦可控硅(IC6)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五光耦可控硅(IC5)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第六光耦可控硅(IC6)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第六滤波电容(C6)的负极、第五稳压二极管(D5)的负极分别与桥堆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常开开关(K0)中间包括一条金属棒,该金属棒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活动;在该金属棒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固定的金属触点,该固定的金属触点分别与第一氖管(H1)和第二氖管(H2)连接。
6.一种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继电器(J1)、第二继电器(J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光耦可控硅(IC1)、第二光耦可控硅(IC2)、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开关(K2-1)、第一开关(K1-1)、第二开关(K1-2)、第四开关(K2-2);市电输入及接地线;
其中,第一继电器(J1)控制第一开关(K1-1)和第二开关(K1-2)的通断,第二继电器(J2)控制第三开关(K2-1)和第四开关(K2-2)的通断;
交流输入端的一端(1)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继电器(J1)线圈的一端、第二光耦可控硅(IC2)的控制开关的一端、第三开关(K2-1)的一端、第二开关(K1-2)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第一滤波电容(C1)的正极、第一光耦可控硅(IC1)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继电器(J1)线圈的另一端接第一光耦可控硅(IC1)的控制开关的一端,第一滤波电容(C1)的负极、第二滤波电容(C2)的负极及第一电阻(R1)的一端分别相连,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光耦可控硅(IC1)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第二光耦可控硅(IC2)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滤波电容(C2)的正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光耦可控硅(IC2)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一光耦可控硅(IC1)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第二继电器(J2)线圈的一端、第一开关(K1-1)、第四开关(K2-2)的一端分别接交流输入端的另一端(2),第二继电器(J2)线圈的另一端接第二光耦可控硅(IC2)的控制开关的另一端,第三开关(K2-1)的另一端、第一开关(K1-1)的另一端分别接极性输出端的一端(M),第二开关(K1-2)的另一端、第四开关(K2-2)的另一端相连接、并通过可控硅充电电路接极性输出端的另一端(N)。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在交流输入端的一端(1)和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之间还连接有空气开关(K)。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滤波电容(C1)的负极和第二滤波电容(C2)的负极的连接点和地之间还连接有第二电阻(R2)。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可控硅充电电路包括单向可控硅或双向可控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21540.0A CN103633681B (zh) | 2012-08-26 | 2012-08-26 | 一种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21540.0A CN103633681B (zh) | 2012-08-26 | 2012-08-26 | 一种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33681A CN103633681A (zh) | 2014-03-12 |
CN103633681B true CN103633681B (zh) | 2018-01-09 |
Family
ID=50214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2154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33681B (zh) | 2012-08-26 | 2012-08-26 | 一种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63368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86558B (zh) * | 2017-05-31 | 2019-07-05 | 江苏智先生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自识别零线的电子线路 |
CN111722101B (zh) * | 2020-05-29 | 2023-09-01 | 宁波三星医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回路继电器的检测电路及保护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069854Y (zh) * | 2007-08-03 | 2008-06-04 | 谭启仁 | 具有分时检测功能的电热水器防电装置 |
CN201107624Y (zh) * | 2007-09-28 | 2008-08-27 | 谭启仁 | 一种可调式浴室取暖器控制装置 |
CN202111509U (zh) * | 2011-07-14 | 2012-01-11 | 吴迅 | 无极性短路保护电池充电器电路 |
CN102820789A (zh) * | 2012-08-20 | 2012-12-12 |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 交流电零火线识别转换电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284793A (ja) * | 1987-05-15 | 1988-11-22 | Toshiba Corp | 電気機器 |
-
2012
- 2012-08-26 CN CN201210321540.0A patent/CN10363368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069854Y (zh) * | 2007-08-03 | 2008-06-04 | 谭启仁 | 具有分时检测功能的电热水器防电装置 |
CN201107624Y (zh) * | 2007-09-28 | 2008-08-27 | 谭启仁 | 一种可调式浴室取暖器控制装置 |
CN202111509U (zh) * | 2011-07-14 | 2012-01-11 | 吴迅 | 无极性短路保护电池充电器电路 |
CN102820789A (zh) * | 2012-08-20 | 2012-12-12 |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 交流电零火线识别转换电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33681A (zh) | 2014-03-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646894U (zh) | 多功能家用便携式交流充电枪 | |
CN103236735A (zh) | 一种应急指示电源 | |
CN103633681B (zh) | 一种充电器用火线零线识别转换电路 | |
CN204031001U (zh) | 一种逆变电源 | |
CN202548210U (zh) | 一种三相电相序检测电路 | |
CN106357116A (zh) | 一种用于微电网系统充放电装置的主回路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3387297U (zh) | 一种交流低压空气断路器 | |
CN204538742U (zh) | 一种户外太阳能数码充电装置 | |
CN202111509U (zh) | 无极性短路保护电池充电器电路 | |
CN102638066A (zh) | 无极安全充电器电路 | |
CN206742929U (zh) | 家用智能型电动汽车充电桩 | |
CN206293906U (zh) | 一种控制逆变系统 | |
CN204103536U (zh) | 移动电源电路 | |
CN206559573U (zh) | 太阳能音响 | |
CN202652083U (zh) | 一种电瓶车逆变器 | |
CN204507074U (zh) | 电源防盗器 | |
CN203406650U (zh) | 一种带usb功能电动车充电器 | |
CN204089760U (zh) | 简易固体继电器 | |
CN209389730U (zh) | 一种智能充电控制装置及智能充电器 | |
CN202824918U (zh) | 内热式太阳能电烙铁 | |
CN205622272U (zh) | 一种充电防爆装置 | |
CN201985561U (zh) | 一种防反接充电器 | |
CN207146242U (zh) | 一种试验用便于远程操控与检测的路灯模型 | |
CN206506355U (zh) | 基于bms的电梯应急照明电源 | |
CN208094268U (zh) | 一种精简型多用途mppt充电控制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DD01 |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
Addressee: Guo Zhenhua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Public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for Inven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9 Termination date: 20210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