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32819B - 磁性元件 - Google Patents
磁性元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32819B CN103632819B CN201310637353.8A CN201310637353A CN103632819B CN 103632819 B CN103632819 B CN 103632819B CN 201310637353 A CN201310637353 A CN 201310637353A CN 103632819 B CN103632819 B CN 10363281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ic element
- lower flange
- core
- distribution trough
- cro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6—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01F27/263—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磁性元件(1A),其具有导电性的卷绕线(30),以及在被卷绕线(30)所卷绕的状态下配置而成的铁芯部件;其特征为,铁芯部件包括第1铁芯部件(10A)和第2铁芯部件(20A),第1铁芯部件具有底壁(11)、和竖直设置于该底壁(11)的周边部的多个周壁(12-15),第2铁芯部件(20A)具有十字或者略呈十字的板状形态;且在第1铁芯部件(10A)的周壁(12-15)上还形成有切缺部(19),该切缺部(19)是为了使第2铁芯部件(20A)的十字端部镶嵌在其中用的。根据本发明能够降低磁性元件的磁力线束的泄露。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分案申请,其原案申请的申请号为201110304215.9、申请日为2011年9月30日、发明名称为“磁性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磁性元件的。
背景技术
在磁性元件中,原来就存在由2个以上铁芯所组合而成的磁性元件,比如说专利文献1中就揭示了这样的磁性元件的存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一种磁性元件,其是在T字形的铁芯的凸缘的平坦部上配载有带盖子的环状铁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12457号公报(发明的详细说明)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磁性元件中,由于在T字形的铁芯的凸缘的平坦部上配载有带盖子的环状铁芯,表面实装用端子的干涉使得该T字形铁芯与带盖子的环状铁芯之间产生了间隙,从而就有可能使磁力线束从该间隙向着横向方向泄露。另外,为了与针型端子相对应,在带盖子的环状铁芯上设有切缺部,磁力线束也有可能从这个切缺部泄露出去。由此,磁性元件的电感值低下的同时,还有可能给搭载在同一实装基板上的其他电子元件带来电磁干扰。
本发明正是鉴于相关的问题而做出的,以提供下述磁性元件为目的的。即,该磁性元件将试图减少磁力线束的泄露,并尽可能地确保磁路的有效截面面积。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为一种磁性元件,其具有导电性的卷绕线,以及在被卷绕线所卷绕的状态下配置而成的铁芯部件;铁芯部件包括第1铁芯部件和第2铁芯部件,第1铁芯部件具有底壁和竖直设置于该底壁的周边部的多个周壁,第2铁芯部件具有十字或者略呈十字的板状形态;在第1铁芯部件的周壁上还形成有切缺部,该切缺部是为了使第2铁芯部件的十字端部镶嵌在其中用的。
而且最好在构成第1铁芯部件的底壁的中心部,或者第2铁芯部件的十字的中心部上,一体地设置具有柱状形态的第3铁芯部件。
而且,最好下述两个面形成于同一面内,或者近似同一面内。即构成第1铁芯部件的周壁的端面,以及第2铁芯部件中的下侧面,该下侧面位于与第1铁芯部件相对的面的相反位置上。
而且,最好具备卷绕了卷绕线的绕线轴;该绕线轴具有上凸缘部以及下凸缘部,该上凸缘部被设置成与第1铁芯部件的底壁相对,而该下凸缘部则被设置成与第2铁芯部件相对;在下凸缘部上设有凹嵌部,该凹嵌部是为了把第2铁芯部件镶嵌进,下凸缘部上的、与第2铁芯部件相对的面而设置的。
而且,最好在下凸缘部上具备有角部,在该角部上设有为了引出卷绕线用的第1配线槽。
而且,最好在绕线轴的上凸缘部与下凸缘部之间,设置有具有角部的隔离板,该隔离板的一个角上设置有引出卷绕线用的第2配线槽。
而且,最好使隔离板与下凸缘部略呈正方形,且隔离板以及下凸缘部具有大致相同形状。
而且,最好在下凸缘部上,从下凸缘部的对角线的,与下凸缘部的第1配线槽相对的另一端角部稍稍偏离开的,呈直线状的边缘侧位置上,设置有第3配线槽。
而且,最好在隔离板上,从隔离板的对角线的,与隔离板的第2配线槽相对的另一端角部稍稍偏离开的,呈直线状的边缘侧位置上,设置有第4配线槽。
而且,最好在下凸缘部的四个端角的下方突出部上,设置有向下突出的针型端子。
而且,最好卷绕线有第1末端和第2引出末端,第1末端被扎绕在端子中的一根上,并通过绕线轴的下凸缘部的第3配线槽,被引导至下凸缘部与隔离板之间所形成的下卷绕框部。卷绕线卷绕在下卷绕框部,并从隔离板的第4配线槽引出,再卷绕到上凸缘部与隔离板之间的上卷绕框部。第2引出末端通过隔离板的第2配线槽与下凸缘部的第1配线槽,扎绕到已扎绕了卷绕线的第1末端的端子以外的端子上。
而且,最好在卷绕在卷绕框部的卷绕线,以及卷绕线的第2引出末端之间,存在有空间距离。
采用本发明,就有可能降低磁性元件的磁力线束的泄露。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前方斜着从上向下观察时的,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相关的磁性元件的立体图。
图2是从右后方斜着从下向上观察时的,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相关的磁性元件的立体图。
图3是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相关的磁性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相关的磁性元件的正面图。
图5是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相关的磁性元件的背面图。
图6是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相关的磁性元件的左侧面图。
图7是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相关的磁性元件的右侧面图。
图8是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相关的磁性元件的平面图。
图9是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相关的磁性元件的底面图。
图10是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相关的磁性元件的侧截面图。
图11是从右后方斜着从下向上观察时的,图1中的罐式铁芯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右前方斜着从上向下观察时的,卷绕了卷绕线的绕线轴的立体图。
图13是从右后方斜着从上向下观察时的,卷绕了卷绕线的绕线轴的立体图。
图14是卷绕了卷绕线的绕线轴的底面图。
图15是本图是为了说明位于图3的绕线轴上,与卷绕线之间的空间距离的示意图。
图16是与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相关的磁性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从右后方斜着从下向上观察时的,图16中的罐式铁芯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形态: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相关的磁性元件1A进行说明。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各个实施形态共通),分别定义图1-图14以及图15-图17所显示的箭头X1方向为“前”,箭头X2方向为“后”,与X1方向和X2方向两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垂直相交的箭头Y1方向为“左”,箭头Y2方向为“右”,与XY平面垂直相交的箭头Z1方向为“上”,箭头Z2方向为“下”。
磁性元件1A可以是,比如说,面实装型的电感,如图3所示,具有罐式铁芯10A、十字型铁芯20A、卷绕线30以及卷绕有卷绕线30的绕线轴40。
如图1、图3和图11所示,罐式铁芯10A具有呈四边形的平板状的底壁11、在底壁11的前后左右分别竖直设置的前周壁12、后周壁13以及左周壁14、右周壁15。即,罐式铁芯10A呈箱形形状,其包括一个向下侧开口的开口空间部16。另外,罐式铁芯10A的角部中,前周壁12与左周壁14之间的角部(以下把此角部称为角部17)的外周侧,在从底面侧观察时,其相对于前周壁12与左周壁14呈约45度角的倾斜,这以外的角部则呈曲面状。
而且,在各个周壁12-15的下端面(以下,把各个周壁12-15的下端面统一地称为下端面18)上,分别形成有被切割而成的,朝向上方的略呈梯形状的切缺部(以下,把各个周壁12-15的切缺部统一地称为切缺部19)。切缺部19是在各个周壁12-15上,在纵向方向的大约中央被形成的。而且,切缺部19的底面被形成为平坦状(以下,把相关的底面统一地称为平坦部19a)。在本实施形态中,周壁12-15的厚度小于1.5mm。
罐式铁芯10A是以,例如,Ni-Zn性铁氧体等磁性材料作为材料的。但是,作为罐式铁芯10A的材料,也可以使用例如坡莫合金、铝硅铁粉、铁或者羟基铁粉等磁性材料。
如图3所示,十字型铁芯20A具有,第2铁芯部件的板状部21和第3铁芯部件的柱状部22。如图2以及图3所示,板状部21为略呈十字状的平板。即,板状部21具有向着前后左右方向延伸出的4个延伸部21a。这个板状部21是以延伸部21a被镶嵌入切缺部19的状态配置于罐式铁芯10A的下方。而且,与切缺部19相对应地,由左右方向延伸出的延伸部21a被形成为比由前后方向延伸出的延伸部21a的幅度更宽。而且,在各个延伸部21a的分叉处部分,其侧面呈平滑的曲面状。另外,分叉处部分也可以形成为平面状。图3显示的是分叉处部分为平面状时的例子。
如图3以及图10所示,柱状部22具有略呈圆柱状的形态。这个柱状部22被形成为从板状部21的中央向上方突出的形态。即,板状部21与柱状部22是被一体形成的。如上述那样,十字型铁芯20A是以延伸部21a被镶嵌入切缺部19的状态配置于罐式铁芯10A的下方。在这种状态下,如图10所示,各个延伸部21a在与各个切缺部19的平坦部19a相紧密接触的同时,柱状部22的上端面22a与底壁11的下侧面11a相紧密接触。因此,十字型铁芯20A在XY平面沿着周长方向上不会摇晃,而且在上下方向上,其相对于罐式铁芯10A的位置,也是以无间隙状态来被确定下来了。而且,这种状态下,周壁12-15的下端面18与板状部21的下侧面21b是处于大约同一面内。在本实施形态下,板状部21的厚度小于1.5mm。
十字型铁芯20A是以,例如,Ni-Zn性铁氧体等磁性材料作为材料的。但是,作为十字型铁芯20A的材料,也可以使用例如坡莫合金、铝硅铁粉、铁或者羟基铁粉等磁性材料。
卷绕线30被卷绕在绕线轴40上。卷绕线30是披覆有磁漆等绝缘皮膜的,具有导电性的线材。作为这种卷绕线30的材料,最好是像铜(Cu)那样有优良导电性的金属,但也可以用不锈钢、铁或者铝等金属。而且,卷绕线30的第1末端31a和第2引出末端31b也分别连接在后述的端子49上。
图12是从右前方斜着从上向下观察时的,卷绕了卷绕线30的绕线轴40的立体图。图13是从右后方斜着从上向下观察时的,卷绕了卷绕线30的绕线轴40的立体图。图14是卷绕了卷绕线30的绕线轴40的底面图。
如图12-14所示,绕线轴40具有筒状部41,该筒状部41被XY平面所截的截面为圆形;上凸缘部42,该上凸缘42部是被设置于该筒状部41的上端;下凸缘43部,该下凸缘43部是被设置于该筒状部41的下端;和分隔板45,该分隔板把在上凸缘部42与下凸缘部43之间形成的卷绕框部44沿上下方向分隔开来。绕线轴40是由树脂所形成的。
筒状部41是在其中央具有中空的空芯部41a的圆筒状部件(参照图10等)。筒状部41的上下的两端部上,还设有上凸缘部42以及下凸缘部43,该上凸缘部42以及下凸缘部43是从筒状部41的外周面36的外周开始沿着直径方向向外方突出而成的。上凸缘部42以及下凸缘部43的外形略呈正方形的形状,且从上下方向看两者都具有相同形状。另一方面,下凸缘部43比上凸缘部42更厚。上凸缘部42的4个角部的外周部被形成为平滑的曲面状。而且,下凸缘部43的4个角部中3个角部也同样地被形成为平滑的曲面状。而另1个角部上设置有后述的第1配线槽43S(以下,设置有第1配线槽43S的角部被称为角部43a。)
而且,隔离板45是从位于筒状部41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的外周面开始,向着外周侧突出而成的,且与上凸缘部42和下凸缘部43具有大致相同形状。通过这个隔离板45,形成于筒状部41的外侧部分的卷绕框部44被分割成上下2个领域。即,通过隔离板45形成了上侧的上卷绕框部44A与下侧的下卷绕框部44B。而且,隔离板45的外形略呈正方形的形状,且从上下方向看都是与上凸缘部42以及下凸缘部43的外形形状相同。而且,隔离板45的4个角部中3个角部被形成为平滑的曲面状。而1个角部上设置有后述的第2配线槽45S(以下,设置有第2配线槽45S的角部被称为角部45a。)
而且,如图14所示,在下凸缘部43的下侧,还形成有凹嵌部46,该凹嵌部46是使构成十字型铁芯20A板状部21的上端侧的一部分能镶嵌入其中的,向上方凹进去的略呈十字型的槽部。这个凹嵌部46被形成为与板状部21相对应的形状。即,凹嵌部46是在下凸缘部43的下面中,除了四个角以外的,向上方凹进去的部分。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下凸缘部43的下面侧中,除了凹嵌部46的四个角部分被称为下方突出部47。上述凹嵌部46被设成与十字型铁芯20的板状部21相对应的凹陷形状。
而且,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下凸缘部43的角部43a上,由外侧向着绕线轴40的直径的中心切割形成有第1配线槽43S。而且,在隔离板45的角部45a上,也由外侧向着绕线轴40的直径方向的中心切割形成有第2配线槽45S(参照图13)。第1配线槽43S以及第2配线槽45S是以沿着Z轴方向连通的方式来形成的。
而且,如图12以及图14所示,从下凸缘部43的对角线上的,与第1配线槽43S相对的另一角部稍稍偏离开的位置上(即,从角部偏离开的呈直线状的边缘侧),设置有第3配线槽43T。同样,在隔离板45上,从隔离板45的对角线上的,与第2配线槽45S相对的另一角部稍稍偏离开的位置上(即,从角部偏离开的呈直线状的边缘侧),设置有第4配线槽45T(参照图12)。第3配线槽43T以及第4配线槽45T是以沿着Z轴方向连通的方式来形成的。
在下凸缘部43所形成的4个下方突出部47上,还设有从它们的下侧面开始向上方而形成的,合计为4个的端子孔48。而且,把呈针状的端子49的一端插入到各个端子孔48中。在该端子49插入到端子孔48的状态下,合计为4个的端子49向下方侧突出。
卷绕线30被卷绕在绕线轴40上,且卷绕在下卷绕框部44B后,再卷绕在上卷线框部44A上。具体而言,首先,卷绕线30的一端31a被扎绕在插入到左前方的下方突出部47的端子49上,并用焊锡50固定(参照图14)。扎绕在端子49上的卷绕线30,通过被形成为斜坡状的斜坡部57,从而被引出到第3配线槽43T。之后,卷绕线30通过该第3配线槽43T被卷绕在下卷绕框部44B上(参照图12)。而且,卷绕在下卷绕框部44B上的卷绕线30被引出至第4配线槽45T,那之后,通过该第4配线槽45T卷绕在上卷绕框部44A上(参照图12)。卷绕在上卷绕框部44A以及下卷绕框部44B的卷绕线30的第2引出末端31b被引出至形成于隔离板45上的第2配线槽45S,并通过该第2配线槽45S以及下凸缘部43上所形成的第1配线槽43S,被引导至下凸缘部43的下侧(参照图13)。被引导至下凸缘部43的下侧的卷绕线30的第2引出末端31b,被扎绕在设置于右后方的下方突出部47上的端子49上,并用焊锡51固定。如上所述,卷绕线30被卷绕于绕线轴40上。即,以设置于左前方的下方突出部47上的端子49为卷绕开始部,以设置于右后方的下方突出部47上的端子49为卷绕终结部。
即,卷绕线有第1末端31a和第2引出末端31b,第1末端31a被扎绕在端子49中的一根上,并通过绕线轴40的下凸缘部43的第3配线槽43T,被引导至下凸缘部43与隔离板45之间所形成的下卷绕框部44B。卷绕线30卷绕在下卷绕框部44B,并从隔离板45的第4配线槽45T引出,再卷绕到上凸缘部42与隔离板45之间的上卷绕框部44A。第2引出末端31b通过隔离板45的第2配线槽45S与下凸缘部43的第1配线槽43S,扎绕到已扎绕了卷绕线30的第1末端31a的端子以外的端子49上。
磁性元件1A是,将卷绕有卷绕线30的绕线轴40以及十字型铁芯20A组合在一起,并将该组合好的具有卷绕线的绕线轴40以及十字型铁芯20A,配置于罐式铁芯10A的开口空间部16,从而组合而成的。具体而言,首先,将十字型铁芯20A的柱状部22插入到,卷绕有卷绕线30的绕线轴40的空芯部41a中。即,将柱状部22从具有卷绕线30的绕线轴40的下侧插入至空芯部41a的内部。在这种将柱状部22插入至空芯部41a的状态下,将板状部21的上方侧的一部分镶嵌入凹嵌部46。因此,相对于绕线轴40,十字型铁芯20A的位置就被决定下来了。其次与十字型铁芯20A一体化的绕线轴40被配置于罐式铁芯10A的开口空间部16的内部。这种状态下,各个延伸部21a的端部镶嵌入各个凹嵌部46。这样通过将各个延伸部21a镶嵌入各个凹嵌部46中,十字型铁芯20A以及绕线轴40相对于罐式铁芯10A的位置被决定下来了。这时,柱状部22的上端面22a与底壁11的下侧面11a相紧密接触(参照图10)。但是,为了调整磁气特性,柱状部22的上端面与底壁11的下侧面11a之间,也可以设置间隙(Gap)。而且,作为间隙的代替品,也可以使非磁性粘结剂介入于上端面22a与下侧面11a之间。经过以上的工序,就可以组合起磁性元件1A。
如上所构成的磁性元件1A中,构成十字型铁芯20A的板状部21的延伸部21a是以与平坦部19a相紧密接触的形态镶嵌入各个切缺部19中的。因此,磁性元件1A中,就不会从这个镶嵌部分以外的侧面产生磁力线泄露。所以,可以减少从磁性元件1A的侧面泄露的磁力线。因此,可以防止磁性元件1A的电感值低下,而且还可能防止给搭载在同一实装基板上的其它电子元件带来电磁干涉。
而且,磁性元件1A中,延伸部21a可以镶嵌入各个切缺部19中。因此,十字型铁芯20A在沿着XY平面的周长方形就不会产生摇晃。另外,十字型铁芯20A在上下方向上也与罐式铁芯10A相紧密接触。所以,通过设置切缺部19,十字型铁芯20A相对于罐式铁芯10A的位置就有可能确确实实地被决定下来了。而且,还可能确保磁路的有效截面面积。
而且,在磁性元件1A是被以以下的形态构成的,即被形成为十字形的板状部21被镶嵌入各个切缺部19中。因此,就可以确保至少4处十字型铁芯20A与罐式铁芯10相接触的部分,从而可能使两者之间的接触领域得到增加。其结果,就使得在磁性元件1A中形成多个磁路成为可能。
而且,磁性元件1A中,周壁12-15的下端面18与板状部21的下侧面21b被形成在同一面内。因此,就有可能使磁性元件1A以安定的状态实装于基板上。
而且,在磁性元件1A中,在十字型铁芯20A上设置有柱状部22。因此,通过使柱状部22与底壁11的下侧面11a相紧密接触,就有可能决定十字型铁芯20A相对于罐式铁芯10A的位置。而且,通过设置柱状部22,就有可能在磁性元件1A中形成更多的磁路。
而且,绕线轴40上还设有略呈正方形形状的隔离板45以及下凸缘部43。并且,在该隔离板45的角部45a以及下凸缘部43的角部43a上还设有第2配线槽45S以及第1配线槽43S。因此,就有可能使作为卷绕线30的卷绕终结部的第2引出末端31b与第2配线槽45S、第1配线槽43S相接触并被引导至端子49上。这样,通过使第2引出末端31b与第2配线槽45S、第1配线槽43S相接触,就可以确保第2引出末端31b与卷绕在绕线轴40上的卷绕线30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距离。所以,可以防止卷绕线30之间互相接触,并有可能提供可以对应高耐电压的磁性元件1A。而且,由于可以确保空间距离,所以可以防止磁性元件1A产生短路。而且,通过确保空间距离,就没有必要再在卷绕线30的外周侧卷绕作为绝缘材料的胶布,也就有可能实现成本的削减。
而且,本实施形态中,绕线轴40上设置有隔离板45以及下凸缘部43,且呈正方形形状的该隔离板45以及下凸缘部43是在截面为圆形的筒状部41的外周侧。如图15所示,在圆筒状的筒状部41上,即使把卷绕线30一直卷绕到卷绕框部44的最外周,其与第2配线槽45S或者第1配线槽43S之间,也会呈存在有规定的间隙。另一方面,虽然未在图中显示,但是把卷绕线30卷绕在长方筒状的筒状部上的情形下,卷绕线30与第2配线槽45S或者第1配线槽43S之间,不是几乎不存在间隙,就是即使留下规定的空隙来卷绕卷绕线30,该空隙也非常小。所以,通过设置隔离板45以及下凸缘部43,就有可能在卷绕线30的最外周与第2引出末端31b之间,确保较大的空间距离。此时,呈正方形形状的该隔离板45以及下凸缘部43是在截面为圆筒状的筒状部41的外周侧。
而且,本实施形态中,绕线轴40的卷绕框部44被隔离板45分成了两部分。因此,就有可能使磁性元件1A也可以对应较高的电压。
而且,本实施形态中,隔离板45以及下凸缘部43上还各自设有第4配线槽45T、第3配线槽43T以及第2配线槽45S、第1配线槽43S,利用该第4配线槽45T、第3配线槽43T以及第2配线槽45S、第1配线槽43S就可以实现卷绕线30的配线。因此,就可以仅仅通过调节卷绕线30,就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
第2实施形态:
以下将参照图面,对与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相关的磁性元件1B进行说明。另外,在与第2实施形态相关的磁性元件1B中,对于与第1实施形态共同的部分,将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或简略其说明。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罐式铁芯10B以及十字型铁芯20B的构成与第1实施形态不同,所以将主要针对罐式铁芯10B以及十字型铁芯20B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磁性元件1B是主要是由罐式铁芯10B、十字型铁芯20B、卷绕线30以及卷绕有卷绕线30的绕线轴40所构成的。
如图17所示,相对于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罐式铁芯10A,罐式铁芯10B具有设置了柱状部200的构成。柱状部200是由底壁11的中央开始向下方突出而形成的。柱状部200,其下端面200a突出至,与构成切缺部19的平坦部19a处于同一个面内的位置上。但是,为了调整磁气特性,下端面200a与十字型铁芯20B的上面之间,也可以设置有间隙(Gap)。而且,也可以使非磁性的粘结剂介于下侧面200a与十字型铁芯20B的上面之间,来取代间隙。
如图16所示,十字型铁芯20B被形成为略呈十字状的平板。即,十字型铁芯20B具有向着前后左右延伸而出的延伸部21a。十字型铁芯20B是以延伸部21a镶嵌入切缺部19的形态,被配置于罐式铁芯10B的下侧。
在十字型铁芯20B被配置于罐式铁芯10B的下侧的状态下,各个延伸部21a在镶嵌入各个切缺部19的同时,柱状部200的下端面200a与十字型铁芯20B的上面相紧密接触。因此,十字型铁芯20B在XY平面上沿着周长方向不会产生摇晃,而且即使在上下方向,相对于罐式铁芯10B的位置也以无间隙的状态被决定下来了。而且,这种状态下,周壁12-15的下端面18与十字型铁芯20B的下侧面21b处于同一面内。
把罐式铁芯10B的柱状部200插入具有卷绕线30的绕线轴40的空芯部41a,而且,把十字型铁芯20B配置于罐式铁芯10B的里侧从而组合起了磁性元件1B。具体而言,首先,把柱状部200插入到绕线轴40的空芯部41a中,并将具有卷绕线30的绕线轴40配置于罐式铁芯10B的开口空间部16中。其次,在把绕线轴40配置于罐式铁芯10B的内部的状态下,将十字型铁芯20B配置于它们的下侧。十字型铁芯20B是以各个延伸部21a镶嵌入各个切缺部19的样态,被配置于罐式铁芯10B的下侧。这样,十字型铁芯20B在镶嵌入绕线轴40的下凸缘部43的凹嵌部46内的同时,还镶嵌入各个切缺部19中,所以,十字型铁芯20B相对于绕线轴40以及罐式铁芯10B的位置被决定下来了。这时,柱状部200的下端面200a与十字型铁芯20B的上面相紧密接触。通过以上的工序,磁性元件1B就被组合好了。
在具有如上构成的磁性元件1B中,十字型铁芯20B的延伸部21a以与罐式铁芯10B的平坦部19a相紧密接触的形态被镶嵌入各个切缺部19中。因此,从这个镶嵌部以外的侧面就不会再产生的磁力线束的泄露。所以,就可以降低磁性元件1B的侧面的磁力线束的泄露。
而且,磁性元件1B中,延伸部21a被镶嵌入各个切缺部19中。因此,十字型铁芯20B沿着XY平面的周长方向不会产生摇晃,在上下方向上也相对于罐式铁芯10B紧密接触。所以,就有可能使十字型铁芯20B相对于罐式铁芯10B的位置被确确实实地决定下来。
而且,磁性元件1B中,十字型铁芯20B被形成为十字形状,该十字型铁芯20B的延伸部21a被镶嵌入各个切缺部19中。而且,在该镶嵌的状态下,柱状部200的上端面200a与十字型铁芯20B的上面相紧密接触。因此,十字型铁芯20B与罐式铁芯10B在5处相接触,因此可以充分保证两者相接触的部分。其结果,就可能在磁性元件1B中形成更多的磁路。
而且,磁性元件1B中,周壁12-15的下端面18与十字型铁芯20B的下侧面21b被形成于同一面内。因此,就有可能使磁性元件1B以安定的状态实装于基板上。
以上就本发明的各个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形态,还可以通过种种变形的形态来实施。
在上述的各个实施形态中,罐式铁芯10A、10B被形成为四边形的箱形形状,但是其形状并不局限于四边形,如三角形或者五角形等其他多边形的箱形形状也可以。这种情况下,最好使十字型铁芯20A、20B的延伸部21a的数量做出适当的对应性调整。
而且,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周壁12-15的下端面18与板状部21的下侧面21b被形成在同一面内,但是,大约在同一面内也行。同样地,上述的第2实施形态中,周壁12-15的下端面18与十字型铁芯20B的下侧面21b被形成在同一面内,但是,大约在同一面内也行。
而且,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绕线轴40上设有一个隔离板45,但是为了把卷绕框部44分割成多个领域,设置有多个隔离板45也可以。
而且,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在下凸缘部43以及隔离板45上分别设有一个第3配线槽43T和一个第4配线槽45T,但是,也可以在下凸缘部43以及隔离板45上分别设有多个第3配线槽43T和多个第4配线槽45T。
而且,在上述的各个实施形态中,在下凸缘部43以及隔离板45上分别设有一个第1配线槽43S和一个第2配线槽45S,但是,也可以把第1配线槽43S和第2配线槽45S分别配置在下凸缘部43以及隔离板45的四个角部上,也可以设置在四个角部中的两个或三个上。
而且,上述各个实施形态中,在绕线轴40的下凸缘部43的下侧上设置有凹嵌部46,但是也可以不设置凹嵌部46。
而且,在上述各个实施形态中,在下凸缘部43以及隔离板45上分别形成第1配线槽43S、第2配线槽45S时,切割角度并不局限于大约90度,切割成锐角状也可以。
关于符号的说明
1A、1B…磁性元件
10A、10B…罐式铁芯(第1铁芯元件)
11…底壁
12-15…周壁
18…下端面(端面)
19…切缺部
20A、20B…十字型铁芯(第2铁芯部)
30…卷绕线
40…绕线轴
43S…第1配线槽
45S…第2配线槽
43T…第3配线槽
45T…第4配线槽
200…柱状部(第3铁芯部)
Claims (8)
1.一种磁性元件,
其具有导电性的卷绕线,
以及铁芯部件;
其特征为,
该磁性元件还具备卷绕了上述卷绕线的绕线轴;
该绕线轴具有上凸缘部以及下凸缘部,
上述下凸缘部具有角部,在该角部上设有为了引出上述卷绕线用的第1配线槽,
所述绕线轴的所述上凸缘部与所述下凸缘部之间,设置有具有角部的隔离板,该隔离板的一个角设置有引出所述卷绕线用的第2配线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板与所述下凸缘部呈正方形,且所述隔离板以及所述下凸缘部具有相同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性元件,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凸缘部上设置有第3配线槽,该第3配线槽位于从所述下凸缘部的对角线的,与所述下凸缘部的第1配线槽相对的另一端角部偏离开的,呈直线状的边缘侧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性元件,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离板上设置有第4配线槽,该第4配线槽位于从所述隔离板的对角线的,与所述隔离板的第2配线槽相对的另一端角部偏离开的,呈直线状的边缘侧位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性元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凸缘部的四个端脚的下方突出部上,设置有向下突出的针型端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性元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线有两个末端,一端被扎绕在所述端子中的一根上,并通过所述绕线轴的下凸缘部的第3配线槽,被卷绕在所述下凸缘部与所述隔离板之间所形成的下卷绕框,那之后,从所述隔离板的第4配线槽引出,再卷绕到所述上凸缘部与所述隔离板之间的上卷绕框,并且通过所述隔离板的第2配线槽与所述下凸缘部的第1配线槽,最后将其扎绕到已扎绕了所述卷绕线的一端以外的所述端子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性元件,
其特征在于,在卷绕在卷绕框部的所述卷绕线,以及所述卷绕线的引出末端之间,存在有空间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性元件,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下凸缘部的底面上还形成有与上述铁芯部件相嵌合的凹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25214A JP2012079983A (ja) | 2010-10-04 | 2010-10-04 | 磁性素子 |
JP2010-225214 | 2010-10-04 | ||
CN201110304215.9A CN102446615B (zh) | 2010-10-04 | 2011-09-30 | 磁性元件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04215.9A Division CN102446615B (zh) | 2010-10-04 | 2011-09-30 | 磁性元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32819A CN103632819A (zh) | 2014-03-12 |
CN103632819B true CN103632819B (zh) | 2016-05-18 |
Family
ID=4475937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637353.8A Active CN103632819B (zh) | 2010-10-04 | 2011-09-30 | 磁性元件 |
CN201110304215.9A Active CN102446615B (zh) | 2010-10-04 | 2011-09-30 | 磁性元件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04215.9A Active CN102446615B (zh) | 2010-10-04 | 2011-09-30 | 磁性元件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78773B2 (zh) |
EP (1) | EP2437273B1 (zh) |
JP (1) | JP2012079983A (zh) |
CN (2) | CN10363281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98302B2 (ja) * | 2014-05-12 | 2018-10-03 |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電子回路 |
JP6451081B2 (ja) * | 2014-05-16 | 2019-01-16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装置 |
JP2017069460A (ja) * | 2015-09-30 | 2017-04-06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1806443B1 (ko) | 2016-03-03 | 2017-12-07 | 뮤셈테크놀러지 주식회사 |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
KR102043295B1 (ko) * | 2018-01-11 | 2019-11-11 | 김명덕 | 누설 자속을 최소로 하는 인덕터 |
JP2019169667A (ja) * | 2018-03-26 | 2019-10-03 | Ntn株式会社 | 磁性素子 |
KR102143867B1 (ko) * | 2019-06-07 | 2020-08-12 | (주) 트랜스온 | Pfc용 슬림 트랜스포머 |
KR102642317B1 (ko) * | 2021-06-08 | 2024-03-04 | (주) 세노텍 | Emi 차폐성능 및 불량발생이 개선된 차량용 중간주파 트랜스포머 |
KR102382326B1 (ko) * | 2021-10-19 | 2022-04-05 | 금호전자(주) | 인덕터 구조체 |
JP2024173105A (ja) * | 2023-06-01 | 2024-12-12 |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 磁心及びコイル装置 |
CN117316603B (zh) * | 2023-11-30 | 2024-07-30 | 寰美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电感组件及其制作工艺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41227A (zh) * | 2005-09-30 | 2007-04-04 | 东京零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表面安装型电感器 |
CN201112066Y (zh) * | 2007-07-02 | 2008-09-10 | 张伯辉 | 高效电源变压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2457A (ja) | 1996-06-19 | 1998-01-16 | Tokin Corp | 表面実装型インダクタ |
JP2001313214A (ja) | 2000-02-21 | 2001-11-09 | Kawaguchiko Seimitsu Co Ltd | 表面実装型小型トランス |
US7057486B2 (en) * | 2001-11-14 | 2006-06-06 | Pulse Engineering, Inc. | Controlled induc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
TWI254952B (en) | 2005-05-27 | 2006-05-11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Inductor and base thereof |
DE102006034261A1 (de) | 2006-07-18 | 2008-01-24 | Würth Elektronik eiSos Gmbh & Co. KG | Koplanare Montage |
-
2010
- 2010-10-04 JP JP2010225214A patent/JP2012079983A/ja active Pending
-
2011
- 2011-09-28 US US13/247,189 patent/US8378773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9-30 CN CN201310637353.8A patent/CN103632819B/zh active Active
- 2011-09-30 EP EP11007969.6A patent/EP2437273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9-30 CN CN201110304215.9A patent/CN10244661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41227A (zh) * | 2005-09-30 | 2007-04-04 | 东京零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表面安装型电感器 |
CN201112066Y (zh) * | 2007-07-02 | 2008-09-10 | 张伯辉 | 高效电源变压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437273A1 (en) | 2012-04-04 |
US8378773B2 (en) | 2013-02-19 |
CN102446615A (zh) | 2012-05-09 |
US20120081205A1 (en) | 2012-04-05 |
EP2437273B1 (en) | 2013-05-01 |
CN103632819A (zh) | 2014-03-12 |
JP2012079983A (ja) | 2012-04-19 |
CN102446615B (zh) | 2014-01-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32819B (zh) | 磁性元件 | |
KR102082639B1 (ko) | 코일 부품 | |
JP4783183B2 (ja) | インダクタ | |
WO2010089979A1 (ja) | 磁性素子 | |
JP3203802U (ja) | 共振型高電流密度変圧器 | |
JP7238440B2 (ja) | コイル部品 | |
JP4586879B2 (ja) | コイル部品 | |
JP2008258250A (ja) | ケース付きトランス | |
EP2665070B1 (en) | Surface mount inductor | |
JP2012109408A (ja) | 磁性素子 | |
JP5298864B2 (ja) | 薄型コイルとこれを用いた電源 | |
JP2017152534A (ja) |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 |
JP3388577B2 (ja) | 面実装型チョークコイル | |
JP6413639B2 (ja) | 磁性素子 | |
JP4810167B2 (ja) | インダクタ | |
JP2007080922A5 (zh) | ||
JP2009117627A (ja) | 表面実装型コイル部品 | |
KR20220157267A (ko) | 보빈과 이를 포함하는 변압 장치 | |
JP2013042021A (ja) |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825693B2 (ja) | コイル部品 | |
US9287037B2 (en) | Transformer-bobbin and transformer | |
JP5187248B2 (ja) | 巻線部品 | |
JP2013182927A (ja) | コイル部品 | |
CN109841396B (zh) | 电子器件以及电子器件的制造方法 | |
KR20100054875A (ko) | 복합 자성소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