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628224B - 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及其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及其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28224B
CN103628224B CN201310671551.6A CN201310671551A CN103628224B CN 103628224 B CN103628224 B CN 103628224B CN 201310671551 A CN201310671551 A CN 201310671551A CN 103628224 B CN103628224 B CN 1036282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ft yarn
carbon fiber
weft
fibre
bra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7155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28224A (zh
Inventor
朱星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ONLYTOP HI-TECH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ONLYTOP HI-TECH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ONLYTOP HI-TECH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ONLYTOP HI-TECH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67155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2822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28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82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28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82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研究出一种宽幅碳纤维编制碳纤维网格布的专用生产设备及其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宽幅碳纤维编织机,由编织机主体、经纱输送装置和编织台组成,经纱输送装置由底部支撑架、若干个经纱传动轴和若干个牵引传动轴组成,编织机主体上还设有用于将宽幅碳纤维丝束带间隔上下分离的经纱提拉装置和电控箱,编织台上设有纬纱纱架、纬纱放纱装置、纬纱牵引装置、纬纱切断装置和纬纱平移装置组成,以及使用宽幅碳纤维编织机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发明的编织机,可以有效提高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的网格布编织效率,解决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编织需要纯手工制作的难题。

Description

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及其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宽幅碳纤维编制网格碳纤维布的专用生产设备及其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具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与传统的玻璃纤维相比,杨氏模量是其3倍多;它与凯夫拉纤维相比,不仅杨氏模量是其2倍左右,而且在有机溶剂、酸、碱中不溶不胀,耐蚀性出类拔萃。它的比重不到钢的1/4,制作出的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一般都在3500MPa以上,是钢的7~9倍,抗拉弹性模量为230~430GPa亦高于钢。比强度可达到2000MPa/(g/cm3)以上,而A3钢的比强度仅为59MPa(g/cm3)左右,其比模量也比钢高。随着碳纤维的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已经可将碳纤维丝束扩展为原宽幅的4倍以上,通过扩纤技术可以实现利用12K、24K、48K甚至60K以上碳纤维替代6K、3K甚至1K的碳纤维应用效果,然而采用传统的编织机对扩展后的宽幅碳纤维材料进行编织时,会导致扩展幅度降低或部分降低,使扩展丝束的各项技术参数大幅减低,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宽幅碳纤维的编织基本采用纯手工或部分手工的编织方式,编织效率低,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研究出一种宽幅碳纤维编制碳纤维网格布的专用生产设备及其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可实现碳纤维网格布的自动化生产,并解决了碳纤维经过扩纤处理后在编织过程中还原为扩纤前状态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宽幅碳纤维编织机,由编织机主体、经纱输送装置和编织台组成,所述经纱输送装置位于编织机主体的一端,所述编织台位于编织机主体的另一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经纱输送装置由底部支撑架、若干个经纱传动轴和若干个牵引传动轴组成,所述若干个牵引传动轴位于底部支撑架上,并在靠近编织机主体的一端依次横向排列,任意所述牵引传动轴与底部支撑架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牵引传动轴可使穿过的宽幅碳纤维丝束带带有拉力,使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不会还原为扩纤前的状态,所述若干个经纱传动轴位于底部支撑架上,并在远离编织机主体的一端依次横向排列,任意所述经纱传动轴与底部支撑架通过轴承连接,任意所述经纱传动轴上还设有若干个用于放置宽幅碳纤维丝束带的经纱纱架,任意所述经纱纱架与经纱传动轴活动连接;
所述编织机主体上还设有用于将宽幅碳纤维丝束带间隔上下分离的经纱提拉装置和电控箱,所述电控箱位于编织机主体的一侧,用于对编织机整体的动力输送进行控制,所述经纱提拉装置由提拉动力输送装置、手动提拉装置、提拉横梁和若干个提拉齿组成,所述提拉动力输送装置位于编织机主体的一侧与编织机主体固定连接,所述手动提拉装置位于提拉动力输送装置的下方与提拉动力输送装置通过链条连接,所述提拉横梁与提拉动力输送装置通过链条传动轴连接,所述若干个提拉齿均匀间隔的分布于提拉横梁下端,任意所述提拉齿上设有送纱孔,所述送纱孔的形状为矩形,使穿过的宽幅碳纤维丝束带带有拉力,并且矩形的形状使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不会还原为扩纤前的状态,所述经纱提拉装置为前后两个交错设置,以使穿过的宽幅碳纤维丝束带间隔有序的上下分开,便于纬纱从中间穿入;
所述编织台上设有纬纱纱架、纬纱放纱装置、纬纱牵引装置、纬纱切断装置和纬纱平移装置组成,所述纬纱纱架位于编织台的一端与编织台固定连接,所述纬纱牵引装置位于编织台的另一端,所述纬纱放纱装置和纬纱切断装置位于纬纱纱架的一侧,并且两者与编织台固定连接,所述纬纱放纱装置由步进电机、步进传感器和导向轮组成,所述步进电机位于纬纱纱架的一侧,所述步进电机上设有用于接收信号的步进传感器,所述导向轮为若干组,任意所述导向轮可通过锁紧螺母调节,以保证带动纬纱传输和保证纬纱不变形的张力,所述纬纱切断装置位于纬纱放纱装置远离纬纱纱架的一侧,所述纬纱切断装置由气缸感应器、切丝机构和纬纱托组成,所述切丝机构上设有气缸感应器用于接收信号控制切丝机构启动,所述纬纱托位于切丝机构的底部,所述纬纱托与切丝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纬纱牵引装置由伺服电机、传动杆、夹取手指、手指气缸和传动滑轨组成,所述传动滑轨与编织台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杆与传动滑轨活动连接,所述传动滑轨上设有用于接收信号控制传动杆运动的伺服电机,所述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位于传动杆的一端,所述夹取手指上设有用于给予夹取手指开闭动力的手指气缸,在所述编织台的两侧各具有一个纬纱平移装置,任意所述纬纱平移装置由机械臂、夹取手指和平移传动装置组成,所述平移传动装置与编织台固定连接,所述机械臂与平移传动装置固定连接,通过平移传动装置带动机械臂前后运动,所述纬纱平移装置的夹取手指位于机械臂的一端,所述纬纱平移装置的夹取手指与机械臂固定连接,所述纬纱放纱装置可通过小型电机放出少量纬纱便于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夹持,所述纬纱切断装置的纬纱托可在切断纬纱时对纬纱放纱装置放出的少量纬纱进行托起,以进一步保证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夹持纬纱的准确性;所述编织台下还设有收卷轴和离型纸卷,用于对编制好的碳纤维网格布进行收集。
进一步,所述纬纱放纱装置、纬纱切断装置和纬纱牵引装置设置在一条轴线上,以保证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夹持纬纱的准确性;
进一步,所述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的前端与纬纱托处于同一垂直平面,以保证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夹持纬纱的准确性。
进一步,所述经纱提拉装置可根据宽幅碳纤维丝束带的宽度更换为不同送纱孔尺寸的经纱提拉装置。
进一步,所述纬纱放纱装置通过导向轮放出纬纱的长度为探出纬纱托外3-5cm。
进一步,所述收卷轴每次运动距离为可调的,运动距离为编织布所用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的宽度。
再进一步,所述经纱纱架和/或纬纱纱架上均设有根据纱架旋转距离判断碳纤维丝束带将要用尽的报警装置。
再进一步,所述夹取手指的咬合部上设有橡胶层。
再进一步,所述提拉横梁、提拉齿、传动杆、机械臂的材质为不锈钢。
一种使用宽幅碳纤维编织机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其特征在于:
步骤A:一种使用宽幅碳纤维编织机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将离型纸卷的收纳纸置于编织台上,并将收纳纸的一端送入收卷轴,将多组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置于经纱纱架上,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通过牵引传动轴分别穿入经纱提拉装置上提拉齿的送纱孔中,置于编织台上的收纳纸上,将一组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置于纬纱纱架上,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穿入放纱装置上的的若干个导向轮之间,置于纬纱切断装置的纬纱托上,并探出3-5cm;
步骤B:电控箱控制启动编织机,两个提拉装置一个向上运动,一个向下运动,将多组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每相隔一条上下分开;
步骤C:纬纱牵引装置启动,通过伺服电机带动传动滑轨上的传动杆向纬纱切断装置方向运动,传动杆前端的手指气缸感应器接收信号,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打开,传动杆前端的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运动至纬纱托探出的3-5cm的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位置后手指气缸感应器接收信号,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闭合,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咬紧拉拽回编织台的另一端;
步骤D:编织台两侧的纬纱平移装置启动,纬纱平移装置的手指气缸感应器接收信号,纬纱平移装置的夹取手指打开,通过平移传动装置带动机械臂前移,将纬纱平移装置的夹取手指移动至拉拽回的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位置,手指气缸感应器接收信号,纬纱平移装置的夹取手指闭合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夹紧,气缸感应器接收信号,纬纱切断装置启动,通过切丝机构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切断;
步骤E:步进传感器接收信号,纬纱放纱装置启动,步进电机带动导向轮转动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送出至纬纱托上,并且探出3-5cm后停止,同时,纬纱牵引装置的手指气缸感应器接收信号,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打开,纬纱平移装置的平移传动装置带动机械臂后移,将纬纱拉入至编织台上,纬纱平移装置的手指气缸感应器接收信号,纬纱平移装置的夹取手指打开,纬纱平移装置的机械臂继续后移与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脱开;
步骤F:收卷轴转动一个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宽度的距离,完成一次纬纱编织过程;
按照A、B、C、D、E、F过程机械往复运动,即可实现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网格布的自动化编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发明的编织机,可以有效提高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的网格布编织效率,解决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编织需要纯手工制作的难题,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经纱提拉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纬纱放纱装置、纬纱牵引装置和纬纱切断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纬纱放纱装置和纬纱切断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图6的俯视图。
图中,1、编织机主体2、经纱输送装置3、编织台4、经纱传动轴5、牵引传动轴6、底部支撑架7、经纱纱架8、经纱提拉装置9、提拉动力输送装置10、提拉横梁11、提拉齿12、送纱孔13、纬纱纱架14、纬纱放纱装置15、纬纱牵引装置16、纬纱切断装置17、纬纱平移装置18、步进电机19、步进传感器20、导向轮21、气缸感应器22、切丝机构23、纬纱托24、伺服电机25、传动杆26、夹取手指27、手指气缸28、机械臂29、平移传动装置30、收卷轴31、离型纸卷32、报警装置33、电控箱34、手动提拉装置35、传动滑轨36、手指气缸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简要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技术术语“一端”、“另一端”、“横向”、“一侧”、“另一侧”是按照机械领域及本领域技术人员约定俗成的方向或技术常识来定义的,因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根据描述的需要采用其他技术术语进行描述,如以编织机主体为参考基准,采用“前端”、“后端”、“横向”、“纵向”、“左侧”、“右侧”进行描述,或者以其他部件为参考基准进行类似描述。
一种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如图1、2、3、4、5、6、7所述,由编织机主体1、经纱输送装置2和编织台3组成,所述经纱输送装置2位于编织机主体1的一端,所述编织台3位于编织机主体1的另一端;
所述经纱输送装置2由底部支撑架6、若干个经纱传动轴4和若干个牵引传动轴5组成,所述若干个牵引传动轴5位于底部支撑架6上,并在靠近编织机主体1的一端依次横向排列,任意所述牵引传动轴5与底部支撑架6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牵引传动轴5可使穿过的宽幅碳纤维丝束带带有拉力,使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不会还原为扩纤前的状态,所述若干个经纱传动轴4位于底部支撑架6上,并在远离编织机主体1的一端依次横向排列,任意所述经纱传动轴4与底部支撑架6通过轴承连接,任意所述经纱传动轴4上还设有若干个用于放置宽幅碳纤维丝束带的经纱纱架7,任意所述经纱纱架7与经纱传动轴4活动连接;
所述编织机主体1上还设有用于将宽幅碳纤维丝束带间隔上下分离的经纱提拉装置8和电控箱33,所述电控箱33位于编织机主体1的一侧,用于对编织机整体的动力输送进行控制,所述经纱提拉装置8由提拉动力输送装置9、手动提拉装置34、提拉横梁10和若干个提拉齿11组成,所述提拉动力输送装置9位于编织机主体1的一侧与编织机主体1固定连接,所述手动提拉装置34位于提拉动力输送装置9的下方与提拉动力输送装置9通过链条连接,所述提拉横梁10与提拉动力输送装置9通过链条传动轴连接,所述若干个提拉齿11均匀间隔的分布于提拉横梁10下端,任意所述提拉齿11上设有送纱孔12,所述送纱孔12的形状为矩形,使穿过的宽幅碳纤维丝束带带有拉力,并且矩形的形状使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不会还原为扩纤前的状态,所述经纱提拉装置8为前后两个交错设置,以使穿过的宽幅碳纤维丝束带间隔有序的上下分开,便于纬纱从中间穿入;
所述编织台3上设有纬纱纱架13、纬纱放纱装置14、纬纱牵引装置15、纬纱切断装置16和纬纱平移装置17组成,所述纬纱纱架13位于编织台3的一端与编织台3固定连接,所述纬纱牵引装置15位于编织台3的另一端,所述纬纱放纱装置14和纬纱切断装置16位于纬纱纱架13的一侧,并且两者与编织台3固定连接,所述纬纱放纱装置14由步进电机18、步进传感器19和导向轮20组成,所述步进电机18位于纬纱纱架13的一侧,所述步进电机18上设有用于接收信号的步进传感器19,所述导向轮20为若干组,任意所述导向轮20可通过锁紧螺母调节,以保证带动纬纱传输和保证纬纱不变形的张力,所述纬纱切断装置16位于纬纱放纱装置14远离纬纱纱架13的一侧,所述纬纱切断装置16由气缸感应器21、切丝机构22和纬纱托23组成,所述切丝机构22上设有气缸感应器21用于接收信号控制切丝机构22启动,所述纬纱托23位于切丝机构22的底部,所述纬纱托23与切丝机构22固定连接,所述纬纱牵引装置15由伺服电机24、传动杆25、夹取手指26、手指气缸27和传动滑轨35组成,所述传动滑轨35与编织台3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杆25与传动滑轨35活动连接,所述传动滑轨35上设有用于接收信号控制传动杆25运动的伺服电机24,所述夹取手指26位于传动杆25的一端,所述纬纱牵引装置15的夹取手指26上设有用于给予夹取手指26开闭动力的手指气缸27,所述手指气缸27上设有接收控制信号的手指气缸感应器36,在所述编织台3的两侧各具有一个纬纱平移装置17,任意所述纬纱平移装置17由机械臂28、夹取手指26和平移传动装置29组成,所述平移传动装置29与编织台3固定连接,所述机械臂28与平移传动装置29固定连接,通过平移传动装置29带动机械臂28前后运动,所述纬纱平移装置17的夹取手指26位于机械臂28的一端,所述纬纱平移装置17的夹取手指26与机械臂28固定连接,所述纬纱放纱装置14可通过小型电机20放出少量纬纱便于纬纱牵引装置15的夹取手指26夹持,所述纬纱切断装置16的纬纱托23可在切断纬纱时对纬纱放纱装置14放出的少量纬纱进行托起,以进一步保证纬纱牵引装置15的夹取手指26夹持纬纱的准确性;所述编织台3下还设有收卷轴30和离型纸卷31,用于对编制好的碳纤维网格布进行收集;
所述纬纱放纱装置14、纬纱切断装置16和纬纱牵引装置15设置在一条轴线上,以保证纬纱牵引装置15的夹取手指26夹持纬纱的准确性;
所述纬纱牵引装置15的夹取手指26的前端与纬纱托23处于同一垂直平面,以保证纬纱牵引装置15的夹取手指26夹持纬纱的准确性;
所述经纱提拉装置8可根据宽幅碳纤维丝束带的宽度更换为不同送纱孔12尺寸的经纱提拉装置8;
所述纬纱放纱装置14通过导向轮20放出纬纱的长度为探出纬纱托23外3-5cm;
所述收卷轴30每次运动距离为可调的,运动距离为编织布所用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的宽度;
所述经纱纱架7和/或纬纱纱架13上均设有根据纱架旋转距离判断碳纤维丝束带将要用尽的报警装置32;
所述夹取手指26的咬合部上设有橡胶层;
所述提拉横梁10、提拉齿11、传动杆25、机械臂28的材质为不锈钢。
一种使用宽幅碳纤维编织机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将离型纸卷31的收纳纸置于编织台3上,并将收纳纸的一端送入收卷轴30,将多组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置于经纱纱架7上,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通过牵引传动轴5分别穿入经纱提拉装置8上提拉齿11的送纱孔12中,置于编织台3上的收纳纸上,将一组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置于纬纱纱架13上,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穿入放纱装置上的的若干个导向轮20之间,置于纬纱切断装置16的纬纱托23上,并探出3-5cm;
电控箱33控制启动编织机,两个提拉装置一个向上运动,一个向下运动,将多组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每相隔一条上下分开;
纬纱牵引装置15启动,通过伺服电机24带动传动滑轨35上的传动杆25向纬纱切断装置16方向运动,传动杆25前端的手指气缸感应器36接收信号,纬纱牵引装置15的夹取手指26打开,传动杆25前端的纬纱牵引装置15的夹取手指26运动至纬纱托23探出的3-5cm的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位置后手指气缸感应器36接收信号,纬纱牵引装置15的夹取手指26闭合,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咬紧拉拽回编织台3的另一端;
编织台3两侧的纬纱平移装置17启动,纬纱平移装置17的手指气缸感应器36接收信号,纬纱平移装置17的夹取手指26打开,通过平移传动装置29带动机械臂28前移,将纬纱平移装置17的夹取手指26移动至拉拽回的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位置,手指气缸感应器36接收信号,纬纱平移装置17的夹取手指26闭合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夹紧,气缸感应器21接收信号,纬纱切断装置16启动,通过切丝机构22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切断;
步进传感器19接收信号,纬纱放纱装置14启动,步进电机18带动导向轮20转动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送出至纬纱托23上,并且探出3-5cm后停止,同时,纬纱牵引装置15的手指气缸感应器36接收信号,纬纱牵引装置15的夹取手指26打开,纬纱平移装置17的平移传动装置29带动机械臂28后移,将纬纱拉入至编织台3上,纬纱平移装置17的手指气缸感应器36接收信号,纬纱平移装置17的夹取手指26打开,纬纱平移装置17的机械臂28继续后移与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脱开;
收卷轴30转动一个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宽度的距离,完成一次纬纱编织过程;
按照上述过程机械往复运动,即可实现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网格布的自动化编织。
电控箱33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对动力输出频率和输出距离进行调整。
实施例:本装置编织幅宽为20mm的12K碳纤维丝束,转数为5~40转/分钟。
本装置可生产的碳纤维织物宽度最高可达1000mm,编织机的运行速度可达到120转/分钟。本装置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全部使用触摸式控制板,可用于编织的碳纤维宽度为:5mm至50mm,编织机的设计有效地阻止了在编织过程中纤维宽度的变形。织物可使用各种各样的编织结构进行编织,包括平纹编织,斜纹编织,缎纹编织。
采用本发明的编织机,可以有效提高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的网格布编织效率,解决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编织需要纯手工制作的难题,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宽幅碳纤维编织机,由编织机主体、经纱输送装置和编织台组成,所述经纱输送装置位于编织机主体的一端,所述编织台位于编织机主体的另一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经纱输送装置由底部支撑架、若干个经纱传动轴和若干个牵引传动轴组成,所述若干个牵引传动轴位于底部支撑架上,并在靠近编织机主体的一端依次横向排列,任意所述牵引传动轴与底部支撑架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牵引传动轴可使穿过的宽幅碳纤维丝束带带有拉力,使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不会还原为扩纤前的状态,所述若干个经纱传动轴位于底部支撑架上,并在远离编织机主体的一端依次横向排列,任意所述经纱传动轴与底部支撑架通过轴承连接,任意所述经纱传动轴上还设有若干个用于放置宽幅碳纤维丝束带的经纱纱架,任意所述经纱纱架与经纱传动轴活动连接;
所述编织机主体上还设有用于将宽幅碳纤维丝束带间隔上下分离的经纱提拉装置和电控箱,所述电控箱位于编织机主体的一侧,用于对编织机整体的动力输送进行控制,所述经纱提拉装置由提拉动力输送装置、手动提拉装置、提拉横梁和若干个提拉齿组成,所述提拉动力输送装置位于编织机主体的一侧与编织机主体固定连接,所述手动提拉装置位于提拉动力输送装置的下方与提拉动力输送装置通过链条连接,所述提拉横梁与提拉动力输送装置通过链条传动轴连接,所述若干个提拉齿均匀间隔的分布于提拉横梁下端,任意所述提拉齿上设有送纱孔,所述送纱孔的形状为矩形,使穿过的宽幅碳纤维丝束带带有拉力,并且矩形的形状使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不会还原为扩纤前的状态,所述经纱提拉装置为前后两个交错设置,以使穿过的宽幅碳纤维丝束带间隔有序的上下分开,便于纬纱从中间穿入;
所述编织台上设有纬纱纱架、纬纱放纱装置、纬纱牵引装置、纬纱切断装置和纬纱平移装置组成,所述纬纱纱架位于编织台的一端与编织台固定连接,所述纬纱牵引装置位于编织台的另一端,所述纬纱放纱装置和纬纱切断装置位于纬纱纱架的一侧,并且两者与编织台固定连接,所述纬纱放纱装置由步进电机、步进传感器和导向轮组成,所述步进电机位于纬纱纱架的一侧,所述步进电机上设有用于接收信号的步进传感器,所述导向轮为若干组,任意所述导向轮可通过锁紧螺母调节,以保证带动纬纱传输和保证纬纱不变形的张力,所述纬纱切断装置位于纬纱放纱装置远离纬纱纱架的一侧,所述纬纱切断装置由气缸感应器、切丝机构和纬纱托组成,所述切丝机构上设有气缸感应器用于接收信号控制切丝机构启动,所述纬纱托位于切丝机构的底部,所述纬纱托与切丝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纬纱牵引装置由伺服电机、传动杆、夹取手指、手指气缸和传动滑轨组成,所述传动滑轨与编织台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杆与传动滑轨活动连接,所述传动滑轨上设有用于接收信号控制传动杆运动的伺服电机,所述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位于传动杆的一端,所述夹取手指上设有用于给予夹取手指开闭动力的手指气缸,在所述编织台的两侧各具有一个纬纱平移装置,任意所述纬纱平移装置由机械臂、夹取手指和平移传动装置组成,所述平移传动装置与编织台固定连接,所述机械臂与平移传动装置固定连接,通过平移传动装置带动机械臂前后运动,所述纬纱平移装置的夹取手指位于机械臂的一端,所述纬纱平移装置的夹取手指与机械臂固定连接,所述纬纱放纱装置可通过小型电机放出少量纬纱便于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夹持,所述纬纱切断装置的纬纱托可在切断纬纱时对纬纱放纱装置放出的少量纬纱进行托起,以进一步保证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夹持纬纱的准确性;所述编织台下还设有收卷轴和离型纸卷,用于对编制好的碳纤维网格布进行收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放纱装置、纬纱切断装置和纬纱牵引装置设置在一条轴线上,以保证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夹持纬纱的准确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的前端与纬纱托处于同一垂直平面,以保证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夹持纬纱的准确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提拉装置可根据宽幅碳纤维丝束带的宽度更换为不同送纱孔尺寸的经纱提拉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放纱装置通过导向轮放出纬纱的长度为探出纬纱托外3-5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卷轴每次运动距离为可调的,运动距离为编织布所用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一种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纱架和/或纬纱纱架上均设有根据纱架旋转距离判断碳纤维丝束带将要用尽的报警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一种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取手指的咬合部上设有橡胶层。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一种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横梁、提拉齿、传动杆、机械臂的材质为不锈钢。
10.一种使用宽幅碳纤维编织机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其特征在于:
步骤A:一种使用宽幅碳纤维编织机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将离型纸卷的收纳纸置于编织台上,并将收纳纸的一端送入收卷轴,将多组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置于经纱纱架上,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通过牵引传动轴分别穿入经纱提拉装置上提拉齿的送纱孔中,置于编织台上的收纳纸上,将一组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置于纬纱纱架上,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穿入放纱装置上的的若干个导向轮之间,置于纬纱切断装置的纬纱托上,并探出3-5cm;
步骤B:电控箱控制启动编织机,两个提拉装置一个向上运动,一个向下运动,将多组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每相隔一条上下分开;
步骤C:纬纱牵引装置启动,通过伺服电机带动传动滑轨上的传动杆向纬纱切断装置方向运动,传动杆前端的手指气缸感应器接收信号,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打开,传动杆前端的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运动至纬纱托探出的3-5cm的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位置后手指气缸感应器接收信号,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闭合,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咬紧拉拽回编织台的另一端;
步骤D:编织台两侧的纬纱平移装置启动,纬纱平移装置的手指气缸感应器接收信号,纬纱平移装置的夹取手指打开,通过平移传动装置带动机械臂前移,将纬纱平移装置的夹取手指移动至拉拽回的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位置,纬纱平移装置的手指气缸感应器接收信号,纬纱平移装置的夹取手指闭合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夹紧,气缸感应器接收信号,纬纱切断装置启动,通过切丝机构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切断;
步骤E:步进传感器接收信号,纬纱放纱装置启动,步进电机带动导向轮转动将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送出至纬纱托上,并且探出3-5cm后停止,同时,纬纱牵引装置的手指气缸感应器接收信号,纬纱牵引装置的夹取手指打开,纬纱平移装置的平移传动装置带动机械臂后移,将纬纱拉入至编织台上,纬纱平移装置的手指气缸感应器接收信号,纬纱平移装置的夹取手指打开,纬纱平移装置的机械臂继续后移与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脱开;
步骤F:收卷轴转动一个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宽度的距离,完成一次纬纱编织过程;
按照A、B、C、D、E、F过程机械往复运动,即可实现扩纤后的碳纤维丝束带网格布的自动化编织。
CN201310671551.6A 2013-12-10 2013-12-10 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及其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 Active CN1036282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71551.6A CN103628224B (zh) 2013-12-10 2013-12-10 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及其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71551.6A CN103628224B (zh) 2013-12-10 2013-12-10 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及其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28224A CN103628224A (zh) 2014-03-12
CN103628224B true CN103628224B (zh) 2015-04-22

Family

ID=50209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71551.6A Active CN103628224B (zh) 2013-12-10 2013-12-10 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及其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282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8699B (zh) * 2014-04-24 2015-10-28 江苏瓯堡纺织染整有限公司 可时时调节经轴间距的经轴架
CN105155103B (zh) * 2015-07-15 2018-02-23 北京昂林贸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往复式自动宽幅碳纤维编织机
CN105150404B (zh) * 2015-07-15 2018-06-19 北京昂林贸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碳纤维丝束加工处理方法
CN107856152B (zh) * 2017-09-02 2023-05-23 临海永信安盈户外用品有限公司 应用于藤条自动编织机上的横藤编织机构
CN109868537A (zh) * 2017-12-04 2019-06-11 句容市百事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纤维增强材料编织方法
CN109457370A (zh) * 2018-09-21 2019-03-12 航宸石家庄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储纬式双剑杆薄片带状丝束碳纤维编织机
CN109112704B (zh) * 2018-09-21 2020-09-01 航宸石家庄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展宽碳纤维织机用钢筘
CN112171959A (zh) * 2020-06-17 2021-01-05 谢丹 一种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的展平装置
CN112405742B (zh) * 2020-10-27 2022-05-24 肖智峰 一种竹床编制的半自动化装置
CN113564800B (zh) * 2021-06-04 2022-10-25 安徽爬山虎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网格布专用布线生产装置
CN113463247B (zh) * 2021-06-23 2022-07-19 东北大学 用于航空发动机卡箍的碳纤维毡垫编织和挤压一体化成型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15233371B (zh) * 2022-08-24 2023-12-22 威海丹昇冰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滑雪板、冲浪板用碳纤维网编织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90973A (en) * 1983-12-23 1986-05-27 Milliken Research Corporation Loom and method of weaving
JP2955145B2 (ja) * 1992-09-08 1999-10-04 東レ株式会社 扁平糸織物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3440851B2 (ja) * 1998-11-04 2003-08-2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緯糸挿入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242031B2 (ja) * 2000-02-21 2009-03-18 東レ株式会社 補強用織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9074186A (ja) * 2007-09-19 2009-04-09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炭素繊維織物の製造方法
CN202466083U (zh) * 2012-03-12 2012-10-03 天津海天长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碳纤维布织机
CN103266412B (zh) * 2013-05-31 2014-08-06 常州市润源经编机械有限公司 经编机碳纤维纱用导向辊结构
CN103409890B (zh) * 2013-07-18 2014-11-05 江南大学 一种无弯曲织物织造的纬纱递进装置
CN203639647U (zh) * 2013-12-10 2014-06-11 天津昂林贸烽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宽幅碳纤维编织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28224A (zh) 201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8224B (zh) 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及其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
CN102191627A (zh) 一种复合材料三维织造成形设备
CN105155103B (zh) 一种往复式自动宽幅碳纤维编织机
CN203639647U (zh) 宽幅碳纤维编织机
CN202913190U (zh) 一种新型拆片机
CN203807847U (zh) 一种新型无纺布自动分割装置
CN200955094Y (zh) 一种生产加强网的金属网织机
CN102677370B (zh) 一种剑杆织机用剑杆头
CN105442171B (zh) 普通大圆机编织架空添纱结构的方法和专用脱圈机构
CN207727246U (zh) 压针三角及一种针织圆机
CN106757745A (zh) 应用于多轴向经编设备展平碳纱无捻衬入系统
CN202626446U (zh) 一种剑杆织机用剑杆头
CN204728035U (zh) 一种高强力高卷曲型聚酯帆布
CN206666751U (zh) 一种碳纤维编织机主动吃纬织造机构
CN203187922U (zh) 一种多轴向经编织物
CN202297974U (zh) 一种用于小样机试制网眼布的简易绞综机构
CN203497838U (zh) 一种空气变形丝机的卷绕系统
CN111676590B (zh) 纺织粘胶纤维丝与金属丝双卷绕编织装置
CN203768601U (zh) 一种针织大圆机送线装置
CN210657319U (zh) 一种应用于三维环形四步法编织机的打纬装置
CN204959188U (zh) 一种往复式自动宽幅碳纤维编织机
CN204000398U (zh) 一种无纺布自动分割装置
CN202466081U (zh) 一种塑料圆织机
CN207047573U (zh) 一种可调节的无纺布切割装置
CN209906990U (zh) 一种调节三维编织圆形织物编织角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