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21149A - 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驱动的空中链路选择 - Google Patents
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驱动的空中链路选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21149A CN103621149A CN201280026373.5A CN201280026373A CN103621149A CN 103621149 A CN103621149 A CN 103621149A CN 201280026373 A CN201280026373 A CN 201280026373A CN 103621149 A CN103621149 A CN 1036211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e
- air link
- radio
- link mode
- mode radio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用于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驱动的空中链路选择的方法和系统。所述方法可包含:在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在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同时监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确定是否响应于所述所监视温度的改变而切换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的所述空中链路模式;以及响应于切换所述空中链路模式的确定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作为本文使用的术语,“无线装置”是能够借助于射频(RF)发射与无线网络进行数据通信的便携式或移动装置。无线装置可包含蜂窝式电话、便携式数字助理(PDA)、便携式游戏控制台、掌上型计算机以及其它便携式电子装置。
无线装置包含若干电子子系统,其中一者是空中接口或空中链路子系统。术语“空中接口”或“空中链路”指代根据特定标准或协议无线地(即,在空中)建立的与另一系统的通信链路。此些空中链路的实例包含(但不限于):宽带码分多址(“W-CDMA”);仅数据演进(“EVDO”);全球移动电信系统(“GSM”)及其数据服务扩展,例如GSM演进的增强型数据速率(“EDGE”)和通用分组无线电服务(“GPRS”);以及长期演进(“LTE”)。不同的空中链路彼此不兼容。也就是说,无线装置和基站无法通信,除非两者是针对同一空中链路进行配置。
空中链路子系统包含RF收发器电路和信号处理电路。信号处理电路执行例如以下过程:将RF信号上变频转换到射频和从射频下变频转换RF信号,以及对共同表征RF信号的信号调制、解调和译码进行控制。信号处理中的一些通常是在模拟域中执行,且其它部分是在数字域中执行(例如,在软件或固件的控制下由可编程处理器执行)。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多模式无线装置”指代包含空中链路子系统中的可再配置处理元件(可包含硬件、软件或其组合)的无线装置,所述元件允许在无线装置的操作期间改变空中链路。也就是说,无线装置可有时候经由一个空中链路通信,且在其它时间经由不同空中链路通信。空中链路可由处理器响应于改变操作条件而切换。举例来说,多模式无线装置可促进两个地理区(其中单个空中链路在两个区中无法通过服务提供者而使用)之间的漫游。因此,当多模式无线装置正在第一个这样的区中操作时,其经由第一空中链路通信,且当多模式无线装置正在第二个这样的区中操作时,其经由第二空中链路通信。举例来说,考虑其中在第一地理区中提供W-CDMA空中链路服务但在第一地理区中未提供LTE空中链路服务,同时在第二地理区中提供LTE空中链路服务但在第二地理区中未提供W-CDMA空中链路服务的实例。能够在W-CDMA与LTE模式之间切换的双模式无线装置可在无线装置正在第一区中漫游时切换到W-CDMA模式,且在无线装置正在第二区中漫游时切换到LTE模式。术语“空中链路”、“模式”和“空中链路模式”在本文是同义地使用。
一些空中链路特征在于可在无线装置中动态地改变的操作参数。举例来说,一些空中链路允许无线装置改变其发射信息的速率。例如EDGE和GPRS等数据服务增强特征在于速率调适算法,所述算法根据无线电信道的质量调适调制和译码方案,且因此特征在于数据发射的位速率和稳健性。因此,如果处理器确定信道质量较高,则处理器可调整调制和译码方案或其它操作参数以利用高信道质量来最大化信息处理量。相反,如果处理器确定信道质量较低,则处理器可调整调制和译码方案或其它操作参数以最大化信息完整性。此些调整有时称为服务质量(QoS)调整。还已经建议调整空中链路的操作参数以用于节省电力的目的。
在操作中,无线装置内的电子电路产生热,这在过量水平下可对电路有害。所产生的热的量可取决于操作条件而变化。举例来说,在高功率级下在持续时间周期中发射数据的无线装置可产生大量的热。一些无线装置包含热传感器,处理器可监视所述热传感器以确定无线装置是否已达到阈值或临界温度,高于所述阈值或临界温度,电子电路可能会受损。已经建议,当热传感器的读数指示无线装置已达到此阈值温度时,处理器可调整空中链路的操作参数以尝试减少产生的热的量。
发明内容
在一个方面中,揭示一种用于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驱动的空中链路选择的方法,且所述方法可包含:在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在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同时监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确定是否响应于所述所监视温度的改变而切换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的所述空中链路模式;以及响应于切换所述空中链路模式的确定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在另一方面中,揭示一种用于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驱动的空中链路选择的计算机系统。所述系统可包含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可操作以:在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在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同时监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确定是否响应于所述所监视温度的改变而切换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的所述空中链路模式;以及响应于切换所述空中链路模式的确定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此外,用于便携式计算装置中的温度驱动的空中链路选择的计算机系统可包含:用于在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在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同时监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的装置;用于确定是否响应于所述所监视温度的改变而切换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的所述空中链路模式的装置;以及用于响应于切换所述空中链路模式的确定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装置。
在再一方面中,揭示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且其可包含计算机可用媒体,所述计算机可用媒体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可适于执行和实施用于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驱动的空中链路选择的方法。由所述代码实施的所述方法可包含:在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在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同时监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确定是否响应于所述所监视温度的改变而切换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的所述空中链路模式;以及响应于切换所述空中链路模式的确定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附图说明
在图中,在全部各图中相同参考标号指代相同部分,除非另外指示。对于例如“102A”或“102B”等带有字母符号表示的参考标号,字母符号表示可以区分同一图中存在的两个相似部分或元件。当既定用一参考标号涵盖在所有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标号的所有部分时可省略用于参考标号的字母符号表示。
图1是说明多模式无线装置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
图2是展示图1的多模式无线装置的处理和收发器元件的框图。
图3A是其中图1的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所监视温度超过阈值的实例的概念说明。
图3B是在从较为电力密集空中链路模式切换到较不电力密集空中链路模式之后图3A的多模式无线装置的概念说明。
图4A是其中图1的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所监视温度不超过阈值的实例的概念说明。
图3B是在切换空中链路模式之后图4A的多模式无线装置的概念说明。
图5A是其中低空中链路信号质量指示切换空中链路模式但图1的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所监视温度超过阈值的实例的概念说明。
图5B是在切换空中链路模式之后图5A的多模式无线装置的概念说明。
图6是说明用于图1的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驱动的空中链路选择的示范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说明用于响应于温度阈值在图1的多模式无线装置中在较为电力密集空中链路模式与较不电力密集空中链路模式之间切换的示范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说明用于在图1的多模式无线装置中切换到较不电力密集空中链路模式和在延迟之后切换回到较为电力密集空中链路模式的示范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说明用于响应于图1的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所监视温度和非热因数两者进行空中链路选择的示范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说明用于响应于图1的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所监视温度和非热因数两者进行空中链路选择的另一示范性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词语“示范性”或“说明性”在本文用以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本文描述为“示范性”或“说明性”的任何方面不一定解释为比其它方面优选或有利。
在本描述中,术语“通信装置”、“无线装置”、“无线电话”、“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手持机”可互换使用。随着3G和4G无线技术的出现,较大的带宽可用性已实现了具有更多种无线能力的更便携的计算装置。因此,无线装置可为蜂窝式电话、卫星电话、寻呼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智能电话、导航装置、智能本或阅读器、媒体播放器,或具有无线连接的计算机。
在本描述中,在软件的上下文中的术语“应用程序”也可包含具有可执行内容的文件,例如:目标代码、脚本、字节代码、标记语言文件和补丁程序。另外,本文提到的“应用程序”也可包含本质上不可执行的文件,例如可能需要打开的文档或需要存取的其它数据文件。
术语“内容”也可包含具有可执行内容的文件,例如:目标代码、脚本、字节代码、标记语言文件和补丁程序。另外,本文提到的“内容”也可包含本质上不可执行的文件,例如可能需要打开的文档或需要存取的其它数据文件。
如本描述中使用,术语“组件”、“数据库”、“模块”、“系统”和类似术语既定指代计算机相关实体或元件,其为硬件、固件、硬件与软件的组合、软件或执行中的软件。举例来说,组件可为(但不限于)处理器、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对象、可执行程序、执行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借助于说明,在计算装置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和计算装置两者可为组件。一个或一个以上组件可驻留于进程和/或执行线程内,且组件可局部化于一个计算机上和/或分布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计算机之间。另外,这些组件可从其上存储有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媒体执行。组件可例如根据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数据包的信号(例如来自与本地系统、分布式系统中的另一组件交互和/或跨越例如因特网等网络借助于所述信号与其它系统交互的一个组件的数据),借助于本地和/或远程进程来通信。
在图1中,通过示范性非限制性功能框图说明呈无线电话或手持机的形式的示范性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其中实施用于温度驱动的空中链路选择的方法和系统。如图示,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包含芯片上系统102,其包含耦合在一起的多核心中央处理单元(“CPU”)110和模拟信号处理器126。CPU110可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核心222、224、230等等。核心222、224、230等等可集成在单个集成电路裸片上,或在其它实施例中其可集成或耦合在多电路封装中的单独裸片上。可经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共享高速缓冲存储器来耦合核心222、224、230等等,且所述核心可经由例如总线、环、网和纵横拓扑等网络拓扑来实施消息或指令传递。在其它实施例中,替代于CPU110,也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如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所了解。
如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所了解,上文描述的电子元件和其它电子元件在操作期间产生热。过量的热对多模式无线装置100的电子元件可为有害的。多模式无线装置100能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空中链路模式中的任一选定一者中操作。在某些空中链路模式中的操作比在其它空中链路模式中的操作产生更多的热。举例来说,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可能够有时候在W-CDMA模式中操作且在其它时候在LTE模式中操作,且已知在LTE模式中的操作比在W-CDMA模式中的操作平均产生更多的热,原因在于当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在LTE模式中操作时CPU110执行较密集的计算处理(例如,译码)。多模式无线装置100产生的热量与其消耗的电力量相关。因此,短语“较为电力密集”(或等效地,“较不电力有效”)在本文可用以描述其中多模式无线装置100比在较不电力密集模式中产生更多热的模式。应注意,虽然在一些模式中的操作可导致比在其它模式中以每发射位更少的能量发射信息,但致使多模式无线装置100或其部分变热的是在典型发射时间间隔中由多模式无线装置100消耗的总计能量(不一定是每位能量)。也就是说,对于将发射的给定量的数据,多模式无线装置100中的温度在其中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在较为电力密集模式中发射数据的实例中将比在其中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在较不电力密集模式中发射数据的实例中更高。
CPU110也可耦合到一个或一个以上内部芯片上热传感器157A以及一个或一个以上外部芯片外热传感器157B(统称为传感器157)。芯片上热传感器157A可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与绝对温度成比例(“PTAT”)温度传感器,其是基于垂直PNP结构且通常专用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超大规模集成(“VLSI”)电路。芯片外热传感器157B可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热敏电阻。热传感器157可产生电压降,其通过模/数转换器控制器(未图示)转换为数字信号。然而,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采用其它类型的热传感器157。热传感器157可分布在整个芯片上系统102上,使得其可感测由各种电子电路元件发射的热。
热传感器157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热策略管理器模块101控制和监视。一个或一个以上热策略管理器模块可包括由CPU110执行的软件。然而,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也可由硬件和/或固件形成热策略管理器模块101。
大体上,热策略管理器模块101可负责监视和应用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式选择方法的热策略,所述热策略可帮助多模式无线装置100管理热条件和/或热负载,且避免经历不利的热条件,例如达到临界温度,同时维持高水平的功能性。
图1还展示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可包含监视器模块114。监视器模块114与热传感器157中的一者或一者以上和与CPU110以及与热策略管理器模块101通信。热策略管理器模块101可与监视器模块114一起工作以识别不利热条件,且应用包含一种或一种以上模式选择热减轻方法的热策略,如下文将更详细描述。
本文描述的方法步骤可整体地或部分地由存储在存储器112中的可执行指令实施,所述可执行指令形成一个或一个以上热策略管理器模块101。形成热策略管理器模块101的这些指令可由CPU110、模拟信号处理器126或者另一处理器或电路元件执行以执行本文描述的方法。此外,处理器110和126、存储器112、存储在其中的指令或其组合可用作用于执行本文描述的方法步骤中的一者或一者以上的手段。
如图1中说明,多模式无线装置100进一步包含显示器控制器128和触摸屏控制器130,其耦合到数字信号处理器110。在芯片上系统102外部的触摸屏显示器132耦合到显示器控制器128和触摸屏控制器130。多模式无线装置100还包含视频解码器134、视频放大器136和视频端口138。视频解码器134耦合到CPU110。视频放大器136耦合到视频解码器134和触摸屏显示器132。视频端口138耦合到视频放大器136。通用串行总线(“USB”)控制器140也耦合到CPU110。而且,USB端口142耦合到USB控制器140。存储器112和订户身份模块(SIM)卡146也可耦合到CPU110。此外,如图1所示,数码相机148可耦合到CPU110。在示范性方面中,数码相机148是电荷耦合装置(“CCD”)相机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相机。
如图1中进一步说明,立体声音频译码器-解码器(“CODEC”)150可耦合到模拟信号处理器126。而且,音频放大器152可耦合到立体声音频CODEC150。在示范性方面中,第一立体声扬声器154和第二立体声扬声器156耦合到音频放大器152。图1展示麦克风放大器158也可耦合到立体声音频CODEC150。另外,麦克风160可耦合到麦克风放大器158。在特定方面中,调频(“FM”)无线电调谐器162可耦合到立体声音频CODEC150。而且,FM天线164耦合到FM无线电调谐器162。此外,立体声头戴受话器166可耦合到立体声音频CODEC150。
如图1中进一步所示,射频(“RF”)收发器168可耦合到模拟信号处理器126。RF开关170可耦合到RF收发器168和RF天线172。如图1中所示,小键盘174可耦合到模拟信号处理器126。而且,具有麦克风的单声道头戴式耳机176可耦合到模拟信号处理器126。此外,振动器装置178可耦合到模拟信号处理器126。图1还展示电源180(例如电池)耦合到芯片上系统102。在特定方面中,电源包含可再充电直流(“DC”)电池或从连接到交流(“AC”)电源的AC/DC变压器得出的DC电源。
在图1所示的示范性实施例中,触摸屏显示器132、视频端口138、USB端口142、相机148、第一立体声扬声器154、第二立体声扬声器156、麦克风160、FM天线164、立体声头戴受话器166、RF开关170、RF天线172、小键盘174、单声道头戴式耳机176、振动器178、热传感器157B以及电源180在芯片上系统102的外部。然而,应了解,监视器模块114也可借助于模拟信号处理器126和CPU110从这些外部装置中的一者或一者以上接收一个或一个以上指令或信号,以有助于对在多模式无线装置100上可操作的资源进行实时管理。
本文描述的空中链路模式切换热管理方法可通过热策略管理器模块101实现,或者替代地或另外地通过CPU110对软件的执行来实现。各种热传感器157可被定位成充分邻近于多模式无线装置100的各种硬件元件(例如,CPU110、RF收发器168和RF开关170)且与其充分热连接,使得可识别与感测到的热相关联的硬件元件。
如图2中说明,CPU110经由总线211耦合到存储器112。CPU110可接收来自热策略管理器模块101的命令,热策略管理器模块101可用硬件、软件或其组合来体现。体现热策略管理器模块101的软件可包括由CPU110执行的指令。由CPU110对此些指令的执行所界定的过程可致使将命令发出到正由CPU110执行的其它过程或应用程序或者发出到其它核心或处理器。
RF收发器168经由总线213耦合到存储器112。RF收发器168可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未图示)。CPU110协调呈数字形式的信息经由总线213从存储器112到RF收发器168的传送。所传送信息中的一些表示将经由RF收发器168无线发射的信息。
总线211和213中的每一者可包含经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线或无线连接的多个通信路径,如此项技术中已知。总线211和213可具有用以实现通信的额外元件,其为了简明而未图示,例如控制器、缓冲器(高速缓冲存储器)、驱动器、中继器和接收器。此外,总线211和总线213可包含用以在上文提到的组件之间实现适当通信的地址、控制和/或数据连接。
存储器112通常是在其中CPU110对例如数据和编程代码等软件元件进行操作的类型。根据常规计算原理,CPU110在例如操作系统代码和应用程序代码等编程代码的控制下操作。在示范性实施例中,此编程代码(即,软件元件)包含启动逻辑250、管理逻辑260、应用程序逻辑280、热条件检测逻辑290,以及模式控制逻辑292。虽然这些软件元件为了说明而概念上展示为存储或驻留在存储器112中,但应了解,此些软件元件可不同时或以其整体驻留在存储器112中,而是可从图1中所示的软件或固件的其它源中的任一者(例如热策略管理器模块101)根据需要(例如,以代码段、文件、逐个指令或任一其它合适基础)经由CPU110以部分来检索。
应注意,如通过上文描述的软件元件或其部分而编程,CPU110、存储器112(或其中存储或驻留软件元件的其它元件)和任何相关元件的组合通常界定经编程处理器系统。还应注意,软件元件与它们存储于其上或它们驻留于其中的计算机可用媒体的组合大体上构成了在专利词典中称为“计算机程序产品”的事物。
虽然存储器112表示示范性计算机可用或计算机可读媒体,但更一股地,计算机可读媒体是电子、磁性、光学、电磁或半导体系统、设备、装置或其它物理装置,或可含有或存储用于由计算机相关系统或方法使用或者结合计算机相关系统或方法使用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的装置。图2中所示的各种逻辑元件和其它此类逻辑元件可包含于任何计算机可读媒体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设备或装置使用或与其结合使用,所述指令执行系统、设备或装置例如为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含有处理器的系统或可从指令执行系统、设备或装置获取指令且执行指令的其它系统。在本文档的上下文中,计算机可读媒体可包含可存储、传送、传播或输送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设备或装置使用或结合指令执行系统、设备或装置使用的信息的任何装置。
计算机可读媒体的实例(即,非详尽列表)包含以下各项: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导线的电连接(电子),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电子),只读存储器(ROM)(电子),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EPROM或快闪存储器)(电子),光纤(光学),以及便携式压缩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学)。应注意,计算机可读媒体可甚至是其上印刷程序的纸张或另一适合的媒介,因为程序可例如经由对纸张或其它媒介的光学扫描而以电子方式俘获,随后在必要的情况下以适合方式编译、解译或另外处理,且随后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虽然在示范性实施例中,启动逻辑250、管理逻辑260、应用程序逻辑280、热条件检测逻辑290和模式控制逻辑292是软件元件,但在其它实施例中,其可用各自在此项技术中众所周知的如下技术中的任一者或组合来实施: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施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的离散逻辑电路,专用集成电路(ASIC)中的组合逻辑,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等。
在模式控制逻辑292的控制下,CPU110可将多模式无线装置100正在其中操作的空中链路模式切换到另一空中链路模式和另外选择空中链路模式。模式控制逻辑292可不仅包含与本文描述的模式选择热减轻方法相关的部分,而且还可包含与用于选择空中链路模式的常规方法相关的常规部分。如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所众所周知,此些常规模式选择方法可包含从一组两个或两个以上空中链路模式当中选择空中链路模式,所述空中链路模式提供与基站或其它装置通信的最高质量RF信号链路。此些常规空中链路选择方法还可包含手动选择方法,其中用户指示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在由用户指定的空中链路模式中或在由用户指定的一组空中链路模式内操作,或相反地,避免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用户指定的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举例来说,用户可指示多模式无线装置100避免在LTE模式中操作(为了例如节省电池电力的目的)。更通常地,常规空中链路选择模式根据阶层式偏好方案自动地选择模式。举例来说,在多模式无线装置100正在可与基站建立充分高质量RF信号链路的地理区中漫游的实例中,则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可优先于其它模式而选择LTE模式,所述其它模式不提供与LTE模式能够提供的数据发射处理量速率一样高的数据发射处理量速率。然而,在多模式无线装置100正在其中不存在提供LTE模式的基站或其中在LTE模式中仅可与基站建立不可接受地低质量RF信号链路的地理区中漫游的实例中,则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可选择不能够提供一样高的数据发射处理量速率的替代模式。由于此些常规模式选择方法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众所周知的,因此本文不对其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模式控制逻辑292的与本文描述的模式选择热减轻方法相关的部分响应于上文参考的热条件检测逻辑290。也就是说,根据模式控制逻辑292和热条件检测逻辑290两者操作的CPU100可从可帮助减轻潜在有害热条件(例如,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内的可能超过临界阈值的一个或一个以上温度)的一组两个或两个以上可选择空中链路模式当中选择空中链路模式。如上文描述,在一些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已知致使多模式无线装置100或其部分比在其它模式中操作多模式无线装置100产生更多的热。因此,为了帮助减轻潜在有害热条件,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可从较为电力密集模式切换到较不电力密集模式。注意,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内的一个或一个以上温度可由上文描述的各种热传感器157感测或监视。
如图3A中说明,其中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内的所监视温度中的一者或一者以上超过阈值的示范性实例可界定指示切换多模式无线装置100的空中链路模式的热条件。(虽然图3A中的过量热是为了说明而通过看似从多模式无线装置100辐射的线来以概念方式指示,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热可集中或局部化于多模式无线装置100的电路的部分(例如CPU110)内,且此外,可以或可以不以任何可感知的量从多模式无线装置100辐射。)如图3B中说明,响应于此热条件,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可从较为电力密集模式切换到较不电力密集模式。注意,虽然图3A到3B指示第一基站305能够经由较为电力密集空中链路模式与多模式无线装置100无线通信,且第二基站310能够经由较不电力密集模式与多模式无线装置100无线通信,但在其它实例中,单一基站(未图示)可包含多个空中链路系统且因此能够进行多模式操作,恰如多模式无线装置100能够进行多模式操作。而且,虽然本文为了清楚而将模式切换或模式选择方法描述为响应于所确定的热条件,但模式切换或模式选择方法可响应于可为或可不为热条件的额外条件。举例来说,非热条件可包含RF信号链路质量。如下文进一步描述,此非热条件可表示在确定是否切换空中链路模式时的另一因数或输入。
如图4A中说明,其中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内的所监视温度中的一者或一者以上不超过阈值的示范性实例可界定不指示切换多模式无线装置100的空中链路模式的热条件。在此实例中,温度可能不会充分高到对多模式无线装置100的电路潜在有害。因此,如图4B中说明,空中链路可根据常规方法,例如响应于RF信号链路质量而从第一空中链路(在图4A中为了说明而指示为涉及与第一基站405的通信)切换到第二空中链路(在图4B中为了说明而指示为涉及与第二基站410的通信)。
如图5A中说明,在模式切换方法中可涉及热条件和RF信号链路质量(即,非热条件)两者。在其中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内的所监视温度中的一者或一者以上超过阈值且其中低RF信号链路质量指示切换空中链路模式的示范性实例中,模式切换可进一步考虑热条件,因此表示温度驱动的方法与常规基于信号质量的方法的组合。举例来说,如果基于信号质量的确定指示将选择或切换到的模式比多模式无线装置100随后将在其中操作的模式较为电力密集,那么切换到较为电力密集模式可能因潜在地更进一步升高温度而加剧热条件。注意,尽管多模式无线装置100为尝试实现高质量RF信号链路(例如,与较远的基站505)而以高功率进行发射,RF信号链路质量也可能较低。高发射功率可对所监视的温度中的一者或一者以上超过阈值发生作用。在此实例中,可通过常规方法修改模式切换,例如通过推迟或延迟模式切换达短时间间隔以提供过量热耗散时间或提供RF信号链路质量改善时间。因此,举例来说,如果热条件改善,即温度降低,那么空中链路可从较不电力密集模式(在图4A中为了说明而指示为涉及与第一基站505的通信)切换到较为电力密集模式(在图4B中为了说明而指示为涉及与第二基站510的通信)。
下文参见图6到10的流程图描述用于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驱动的空中链路选择的示范性方法。虽然本文描述的方法或过程流程中的某些步骤或动作自然地在其它者之前以使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如所描述那样起作用,但本发明不限于在实施例中描述的步骤或动作的次序,在所述实施例中此次序或顺序并不更改本发明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一些步骤可在其它步骤之前、之后或并行地(即,大体上同时)执行。在其它实施例中,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情况下可省略或不执行某些步骤。此外,例如“其后”、“随后”、“接着”等等词语既定不限制步骤的次序。而是这些词语仅用以引导读者阅读示范性方法的描述。类似地,虽然可将步骤或动作描述为在方法中首先发生,但方法可在任一点处开始。方法或其部分也可重复地或以环状方式发生,尽管可能对其仅描述了一次。下文分别关于图6、7、8、9和10描述的示范性方法600、700、800、900和1000中的每一者可在多模式无线装置100的操作期间的任一合适时间执行或发生。举例来说,方法可与表示话音和数据的信息的无线发射和接收基本上并行地发生。
应了解,基于本说明书中的这些流程图和相关联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无困难地创建或另外提供合适的软件代码或类似逻辑或者创建或另外提供合适的硬件或类似逻辑以体现所揭示的发明。注意,在本文描述的示范性实施例中,此逻辑可包含在热条件检测逻辑290和模式控制逻辑292中(图2)。此逻辑可提供用于确定指示是否响应于一个或一个以上所监视温度而切换多模式无线装置100的空中链路模式的热条件的装置,以及用于响应于此热条件而将多模式无线装置100从第一空中链路模式切换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的装置。应注意,虽然本文为了清楚而个别地描述示范性方法,但方法可整体或部分地彼此组合。
在图6中,展示说明用于温度驱动的空中链路的示范性方法的流程图。如框605指示,监视热传感器157(图1)中的至少一者以感测温度。如框610指示,确定指示是否响应于所监视温度而切换多模式无线装置100的空中链路模式的热条件。如果如框615指示,热条件指示切换空中链路模式,那么如框620指示,切换空中链路模式。然而,如果热条件不指示切换空中链路模式,那么继续监视热传感器157且如上文关于框605、610等等所述确定热条件。如通过下文描述的额外示范性方法将变得更明了,如本文使用的术语“热条件”在其范围内可包含包括所监视温度作为输入的任何功能,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温度与一个或一个以上阈值温度之间的比较。
在图7中,展示说明用于响应于温度阈值在较为电力密集空中链路模式与较不电力密集空中链路模式之间切换的示范性方法的流程图。如框705指示,监视热传感器157(图1)中的至少一者以感测温度。如框710指示,通过将所监视温度与阈值进行比较而确定指示是否切换多模式无线装置100的空中链路模式的热条件。如果如框715指示,所监视温度超过阈值,那么如框720指示,将空中链路模式切换到较不电力密集模式。然而,如果所监视温度不超过阈值,那么继续监视热传感器157且如上文关于框705、710等等所述确定热条件。注意,一旦切换到较不电力密集空中链路模式,多模式无线装置100或其电路部分便可耗散过量热中的一些。
因此,方法可进一步包含在确定热已耗散的情况下将模式切换回到较为电力密集模式。如框725指示,再次监视热传感器157中的至少一者以感测温度。如框730指示,通过将所监视温度与阈值进行比较而再次确定指示是否切换多模式无线装置100的空中链路模式的热条件。阈值可与上文关于框715所述的相同,或可为不同阈值。如果如框735指示,所监视温度小于阈值,那么如框740指示,可将空中链路模式切换到较为电力密集模式。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切换到的模式可与其先前切换自的模式相同,或者其可为不同模式。然而,如果所监视温度继续超过阈值,那么继续监视热传感器157且如上文关于框725、730等等所述确定热条件。
在图8中,展示说明用于切换到较不电力密集空中链路模式和切换回到较为电力密集空中链路的示范性方法的流程图。如框805指示,监视热传感器157(图1)中的至少一者以感测温度。如框810指示,通过将所监视温度与阈值进行比较而确定指示是否切换多模式无线装置100的空中链路模式的热条件。如果如框815指示,所监视温度超过阈值,那么如框820指示,将空中链路模式切换到较不电力密集模式。然而,如果所监视温度不超过阈值,那么继续监视热传感器157且如上文关于框805、810等等所述确定热条件。注意,一旦切换到较不电力密集空中链路模式,多模式无线装置100或其电路部分便可耗散过量热中的一些。因此,方法可进一步包含在确定热已耗散的情况下将模式切换回到较为电力密集模式。如框825指示,模式可在合适的时间周期或延迟之后切换回,例如几秒,在此时间期间多模式无线装置可耗散热。在延迟之后,如框830指示,可将空中链路模式切换到较为电力密集模式。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切换到的模式可与其先前切换自的模式相同,或者其可为不同模式。如同本文描述的所有方法,可按照连续或环状方式重复方法800,使得继续监视热传感器157且如上文关于框805、810等等所述确定热条件。
在图9中,展示说明用于响应于所监视温度和非热因数两者进行空中链路选择的示范性方法的流程图。如图9中的框905指示,监视热传感器157(图1)中的至少一者以感测温度。如框910指示,通过将所监视温度与第一阈值T1进行比较而确定指示是否切换多模式无线装置100的空中链路模式的热条件。如果如框915指示,所监视温度超过第一阈值,那么如框920指示,将空中链路模式切换到较不电力密集模式。第一阈值表示相对高阈值,在其之上时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可处于紧急的损坏风险或过量热的其它有害影响。为了使此损坏的可能性最小化,如从框915到框920的直接流程指示,可无延迟地切换模式。
如果所监视温度不超过第一阈值,那么将所监视温度与第一阈值T1和低于第一阈值的第二阈值T2两者进行比较以确定所监视温度是否小于第一阈值但大于第二阈值,即在第一与第二阈值之间的范围内。第一与第二阈值之间的温度范围表示一范围,在所述范围中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可处于较低的损坏风险或过量热的其它有害影响。如果如框925指示,所监视温度不在第一与第二阈值之间,即所监视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那么继续监视热传感器157且如上文关于框905、910等等所述确定热条件。
然而,如果所监视温度在第一与第二阈值之间,表示对多模式无线装置100的仅适度风险,那么可推迟或延迟模式切换直到例如多模式无线装置100的输出数据缓冲器已被清空,如框930指示。如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众所周知,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包含输出数据缓冲器,其在无线地发射信息之前以数字形式缓冲信息。此输出数据缓冲器为了清楚未在附图中展示,但可包含在例如RF收发器168中或作为软件结构包含在存储器112中。
如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了解,如果信息发射的速率超过CPU110处理待发射数据且将其提供到输出数据缓冲器的速率,那么输出数据缓冲器最终清空。如果在输出数据缓冲器含有数据的同时切换空中链路模式,那么此数据可能从不被发射。因此,除了在多模式无线装置100可能处于紧急的损坏风险或过量热的其它有害影响的实例中,可能有用的是允许在切换空中链路模式之前输出数据缓冲器清空,使得CPU110处理以进行发射的数据中的任何数据均不丢失。
输出数据缓冲器的条件是可为对做出是否切换空中链路模式的确定的额外因数或输入的非热条件的实例。此非热条件的另一实例是RF信号链路的条件。图10中展示说明推迟从较不电力密集模式切换到较为电力密集模式直到所监视温度降低到阈值以下的流程图。如框1005指示,监视热传感器157(图1)中的至少一者以感测温度。如果如框1010指示,模式控制逻辑292(图2)确定RF信号链路质量指示模式将从较为电力密集模式切换到较不电力密集模式,那么如框1015指示,将空中链路模式切换到较不电力密集模式。
然而,如果模式控制逻辑292确定RF信号链路质量指示模式将从较不电力密集模式切换到较为电力密集模式,那么不仅RF信号链路质量,而且多模式无线装置100的热条件也可用作对空中链路模式切换方法的输入,如框1020指示。如果如框1025指示,在模式将从较不电力密集模式切换到较为电力密集模式的实例中所监视温度不超过阈值,那么如框1035指示,可将空中链路模式切换到较为电力密集模式。
然而,如果在模式将从较不电力密集模式切换到较为电力密集模式的实例中所监视温度超过阈值,那么通过重复上文关于框1005、1010等等描述的步骤,可推迟或延迟模式切换。如框1030指示,过程流程可循环N次(其中N是大于1的整数)。在此循环期间的任何时间,信号质量可改善,使得模式控制逻辑292确定模式将不再切换到较为电力密集模式(框1010)。
或者,在此循环期间的任何时间,所监视温度可降低到阈值以下(框1025)。然而,如果过程完成N个循环(由循环计数器n指示)而信号质量未充分改善或温度未充分降低,那么空中链路模式仍然可切换到较为电力密集模式,如框1035指示。上文描述的将RF信号链路质量用作模式切换确定中的额外因数或输入既定仅作为此非热条件可如何被包含在确定中的实例,且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鉴于此实例和本文的其它描述将容易了解其它实例。
虽然已详细说明和描述了选定方面,但将了解,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在其中做出各种代替和更改。
Claims (44)
1.一种用于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驱动的空中链路选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在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同时监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
确定指示是否响应于所述所监视温度而切换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的所述空中链路模式的热条件;以及
响应于所述热条件指示切换所述空中链路模式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比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较不电力密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比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较为电力密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确定热条件包括确定所述所监视温度增加到高于阈值;且
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比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较为电力密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响应于所述所监视温度不再超过所述阈值的确定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再次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在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之后的预定时间间隔将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再次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响应于所述热条件指示切换所述空中链路模式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包括响应于所述热条件且进一步响应于至少一个非热条件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热条件包括与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数据发射相关的过程的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
确定指示是否切换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的所述空中链路模式的热条件包括确定所述所监视温度是否超过第一阈值但不超过高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第二阈值,且确定所述所监视温度是否超过所述第二阈值;且
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包括在所述所监视温度超过所述第一阈值但不超过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且在数据缓冲器为空的情况下将所述移动装置切换到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且在所述所监视温度超过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不考虑所述数据缓冲器而将所述移动装置切换到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热条件包括射频空中链路质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推迟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直到所述所监视温度降低到低于阈值为止,其中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比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较为电力密集。
12.一种用于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驱动的空中链路选择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收发器子系统,其可操作以在多个空中链路模式中的选定一者中无线地传送信息;以及
处理器,其可操作以:
在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在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同时监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
确定指示是否响应于所述所监视温度而切换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的所述空中链路模式的热条件;以及
响应于所述热条件指示切换所述空中链路模式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比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较不电力密集。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比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较为电力密集。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处理器可操作以通过可操作以确定所述所监视温度增加到高于阈值而确定热条件;且
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比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较为电力密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其进一步包括所述处理可操作以响应于所述所监视温度不再超过所述阈值的确定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再次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其进一步包括所述处理器可操作以在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之后的预定时间间隔将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再次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处理器可操作以响应于所述热条件且进一步响应于至少一个非热条件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热条件包括与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数据发射相关的过程的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处理器可操作以通过确定所述所监视温度是否超过第一阈值但不超过高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第二阈值且通过确定所述所监视温度是否超过所述第二阈值而确定指示是否切换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的所述空中链路模式的热条件;且
所述处理器可操作以通过在所述所监视温度超过所述第一阈值但不超过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且在数据缓冲器为空的情况下将所述移动装置切换到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且通过在所述所监视温度超过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不考虑所述数据缓冲器而将所述移动装置切换到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热条件包括射频空中链路质量。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处理器进一步可操作以推迟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直到所述所监视温度降低到低于阈值为止,且其中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比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较为电力密集。
23.一种用于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驱动的空中链路选择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用于在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在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同时监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的装置;
用于确定指示是否响应于所述所监视温度而切换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的所述空中链路模式的热条件的装置;以及
用于响应于所述热条件指示切换所述空中链路模式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装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比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较不电力密集。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比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较为电力密集。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用于确定热条件的装置包括用于确定所述所监视温度增加到高于阈值的装置;且
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比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较为电力密集。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系统,其进一步包括用于响应于所述所监视温度不再超过所述阈值的确定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再次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装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系统,其进一步包括用于在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之后的预定时间间隔将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再次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装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用于响应于所述热条件指示切换所述空中链路模式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装置包括用于响应于所述热条件且进一步响应于至少一个非热条件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装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热条件包括与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数据发射相关的过程的状态。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用于确定指示是否切换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的所述空中链路模式的热条件的装置包括用于确定所述所监视温度是否超过第一阈值但不超过高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第二阈值的装置,以及用于确定所述所监视温度是否超过所述第二阈值的装置;且
所述用于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装置包括用于在所述所监视温度超过所述第一阈值但不超过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且在数据缓冲器为空的情况下将所述移动装置切换到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装置,以及用于在所述所监视温度超过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不考虑所述数据缓冲器而将所述移动装置切换到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装置。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热条件包括射频空中链路质量。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系统,其进一步包括用于推迟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直到所述所监视温度降低到低于阈值为止的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比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较为电力密集。
34.一种包括计算机可用媒体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可用媒体中包括有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适于经执行以实施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驱动的空中链路选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在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的同时监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
确定指示是否响应于所述所监视温度而切换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的所述空中链路模式的热条件;以及
响应于所述热条件指示切换所述空中链路模式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比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较不电力密集。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比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较为电力密集。
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
确定热条件包括确定所述所监视温度增加到高于阈值;且
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比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较为电力密集。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通过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的执行而实施的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响应于所述所监视温度不再超过所述阈值的确定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再次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通过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的执行而实施的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之后的预定时间间隔将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再次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40.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响应于所述热条件指示切换所述空中链路模式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包括响应于所述热条件且进一步响应于至少一个非热条件而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热条件包括与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数据发射相关的过程的状态。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
确定指示是否切换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的所述空中链路模式的热条件包括确定所述所监视温度是否超过第一阈值但不超过高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第二阈值,且确定所述所监视温度是否超过所述第二阈值;且
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包括在所述所监视温度超过所述第一阈值但不超过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且在数据缓冲器为空的情况下将所述移动装置切换到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且在所述所监视温度超过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不考虑所述数据缓冲器而将所述移动装置切换到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
43.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非热条件包括射频空中链路质量。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通过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的执行而实施的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推迟将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切换到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直到所述所监视温度降低到低于阈值为止,其中在所述第二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比在所述第一空中链路模式中操作所述多模式无线装置较为电力密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3/100,161 | 2011-05-03 | ||
US13/100,161 US8675615B2 (en) | 2011-05-03 | 2011-05-03 | Temperature-driven airlink selection in a multi-mode wireless device |
PCT/US2012/035843 WO2012151161A1 (en) | 2011-05-03 | 2012-04-30 | Temperature-driven airlink selection in a multi-mode wireless devic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21149A true CN103621149A (zh) | 2014-03-05 |
CN103621149B CN103621149B (zh) | 2017-02-15 |
Family
ID=46085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26373.5A Active CN103621149B (zh) | 2011-05-03 | 2012-04-30 | 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驱动的空中链路选择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75615B2 (zh) |
EP (1) | EP2705699A1 (zh) |
JP (1) | JP5805855B2 (zh) |
KR (1) | KR101536851B1 (zh) |
CN (1) | CN103621149B (zh) |
WO (1) | WO2012151161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66457A (zh) * | 2017-05-18 | 2017-12-12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降低用户设备温度的方法、装置、基站和用户设备 |
CN111800845A (zh) * | 2019-04-04 | 2020-10-2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电子设备和操作电子设备的方法 |
CN112334858A (zh) * | 2018-06-26 | 2021-02-05 | 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 | 用于仲裁并置通信电路的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
CN114928855A (zh) * | 2017-05-18 | 2022-08-19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保护用户设备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548034B2 (en) * | 2010-02-08 | 2013-10-01 | Maxlinear,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telligent power reduction in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US8780754B2 (en) * | 2011-08-17 | 2014-07-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controlling network node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
US9459879B2 (en) * | 2012-06-08 | 2016-10-0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rmal mitigation with multiple processors |
US9781664B2 (en) | 2012-12-31 | 2017-10-03 | Elwha Llc | Cost-effective mobile connectivity protocols |
US20140273935A1 (en) * | 2013-03-15 | 2014-09-18 | Elwha Llc | Protocols for facilitating broader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9876762B2 (en) | 2012-12-31 | 2018-01-23 | Elwha Llc | Cost-effective mobile connectivity protocols |
US9713013B2 (en) | 2013-03-15 | 2017-07-18 | Elwha Llc | Protocols for provid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onnectivity maps |
US9635605B2 (en) * | 2013-03-15 | 2017-04-25 | Elwha Llc | Protocols for facilitating broader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9980114B2 (en) * | 2013-03-15 | 2018-05-22 | Elwha Ll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
US9832628B2 (en) | 2012-12-31 | 2017-11-28 | Elwha, Llc | Cost-effective mobile connectivity protocols |
US9451394B2 (en) | 2012-12-31 | 2016-09-20 | Elwha Llc | Cost-effective mobile connectivity protocols |
US9596584B2 (en) | 2013-03-15 | 2017-03-14 | Elwha Llc | Protocols for facilitating broader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by conditionally authorizing a charge to an account of a third party |
US9781554B2 (en) | 2013-03-15 | 2017-10-03 | Elwha Llc | Protocols for facilitating third party authorization for a roo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9813887B2 (en) | 2013-03-15 | 2017-11-07 | Elwha Llc | Protocols for facilitating broader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responsive to charge authorization statuses |
US9807582B2 (en) | 2013-03-15 | 2017-10-31 | Elwha Llc | Protocols for facilitating broader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9693214B2 (en) | 2013-03-15 | 2017-06-27 | Elwha Llc | Protocols for facilitating broader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9866706B2 (en) | 2013-03-15 | 2018-01-09 | Elwha Llc | Protocols for facilitating broader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9843917B2 (en) | 2013-03-15 | 2017-12-12 | Elwha, Llc | Protocols for facilitating charge-authorized connectiv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9706060B2 (en) | 2013-03-15 | 2017-07-11 | Elwha Llc | Protocols for facilitating broader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9706382B2 (en) | 2013-03-15 | 2017-07-11 | Elwha Llc | Protocols for allocating communication services cos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9900232B2 (en) | 2013-06-25 | 2018-02-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ynamic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y reporting based on data activity |
WO2016164723A1 (en) * | 2015-04-09 | 2016-10-13 | Altiostar Networks, Inc. | Application intelligence controller |
KR102394978B1 (ko) * | 2015-09-18 | 2022-05-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
US10187282B2 (en) * | 2015-10-01 | 2019-01-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dem management based on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
JP6675943B2 (ja) * | 2016-07-06 | 2020-04-08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 |
US10470074B2 (en) | 2017-07-20 | 2019-11-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hermal-based radio selection |
US10193602B1 (en) | 2017-08-31 | 2019-01-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hermal throttling using RF diversity |
KR102402639B1 (ko) | 2017-11-24 | 2022-05-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통신 방법 |
KR102755085B1 (ko) | 2019-05-15 | 2025-01-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자 장치의 발열을 제어하기 위한 방법, 이를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저장 매체 |
US20210232531A1 (en) * | 2020-01-27 | 2021-07-29 | Swaroop Patel | System and Methods for Connecting Peripheral Devices to Host Computers |
TWI796564B (zh) * | 2020-05-12 | 2023-03-21 | 緯穎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裝置及其可熱插拔的儲存裝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19886A (en) * | 1994-09-26 | 1996-05-21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evice temperature during transmissions |
EP0800282A2 (en) * | 1996-04-02 | 1997-10-08 | Nec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for remote station |
CN101848518A (zh) * | 2010-06-10 | 2010-09-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双模无线终端及其切换方法 |
CN101917692A (zh) * | 2010-06-17 | 2010-12-15 | 吕笑 | 一种移动终端、生命探测仪、灾后搜救系统和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760311B1 (en) * | 1998-11-20 | 2004-07-06 | Ericsson Inc. | Thermal transmission control of wireless data modem |
JP4991117B2 (ja) * | 2005-03-02 | 2012-08-0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端末 |
JP4624227B2 (ja) | 2005-09-29 | 2011-02-02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通信端末、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
US8923852B2 (en) * | 2006-11-01 | 2014-12-30 | Seven Networks, Inc. |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for user equipment decision-making criteria for connectivity and handover |
US8346315B2 (en) | 2007-09-10 | 2013-01-0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Power-aware selection of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
US8265588B2 (en) * | 2009-06-29 | 2012-09-11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Device and method for temperature monitoring and warning |
US8452323B2 (en) * | 2011-09-22 | 2013-05-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ecting a thermally optimal uplink for a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 |
-
2011
- 2011-05-03 US US13/100,161 patent/US8675615B2/en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4-30 WO PCT/US2012/035843 patent/WO2012151161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4-30 JP JP2014509342A patent/JP580585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4-30 CN CN201280026373.5A patent/CN103621149B/zh active Active
- 2012-04-30 EP EP12721080.5A patent/EP2705699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2-04-30 KR KR1020137032028A patent/KR101536851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19886A (en) * | 1994-09-26 | 1996-05-21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evice temperature during transmissions |
EP0800282A2 (en) * | 1996-04-02 | 1997-10-08 | Nec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for remote station |
CN101848518A (zh) * | 2010-06-10 | 2010-09-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双模无线终端及其切换方法 |
CN101917692A (zh) * | 2010-06-17 | 2010-12-15 | 吕笑 | 一种移动终端、生命探测仪、灾后搜救系统和方法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66457A (zh) * | 2017-05-18 | 2017-12-12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降低用户设备温度的方法、装置、基站和用户设备 |
CN107466457B (zh) * | 2017-05-18 | 2020-11-27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降低用户设备温度的方法、装置、基站和用户设备 |
US11109281B2 (en) | 2017-05-18 | 2021-08-31 | Beijing Xiamo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ducing temperature for user equipment |
CN114928855A (zh) * | 2017-05-18 | 2022-08-19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保护用户设备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
US11647425B2 (en) | 2017-05-18 | 2023-05-09 |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ducing temperature for user equipment |
CN112334858A (zh) * | 2018-06-26 | 2021-02-05 | 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 | 用于仲裁并置通信电路的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
CN112334858B (zh) * | 2018-06-26 | 2022-04-08 | 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 | 用于仲裁并置通信电路的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
CN111800845A (zh) * | 2019-04-04 | 2020-10-2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电子设备和操作电子设备的方法 |
US11464076B2 (en) | 2019-04-04 | 2022-10-0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Electronic device for reporting communication quality measurement result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electronic device |
US11917727B2 (en) | 2019-04-04 | 2024-02-2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Electronic device for operating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2151161A1 (en) | 2012-11-08 |
US8675615B2 (en) | 2014-03-18 |
JP5805855B2 (ja) | 2015-11-10 |
EP2705699A1 (en) | 2014-03-12 |
JP2014519733A (ja) | 2014-08-14 |
KR20140014265A (ko) | 2014-02-05 |
KR101536851B1 (ko) | 2015-07-14 |
CN103621149B (zh) | 2017-02-15 |
US20120281558A1 (en) | 2012-11-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21149A (zh) | 多模式无线装置中的温度驱动的空中链路选择 | |
CN103828246B (zh) | 用于为便携式计算装置选择热最佳上行链路的方法和系统 | |
CN103974338B (zh) | 数据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 |
TWI362870B (en) |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for dynamically adjusting sleep/awake intervals of wireless network device | |
US20220303896A1 (en) | Intelligent power saving | |
TW201844061A (zh) | 一種調整終端能力的方法、網路側設備及終端 | |
CN103596253A (zh) | 一种微基站的工作状态调节方法及装置 | |
JP6428620B2 (ja) |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端末装置 | |
CN112911691A (zh) | 一种小区节能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4788390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EP3493637B1 (en) | Resource schedu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logical channel | |
CN114375045A (zh) | 资源池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
CN115515177A (zh) | 业务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及系统 | |
US20210014793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 |
CN102547851B (zh) | 一种无线资源管理方法及系统 | |
CN101582875A (zh) | 直连路径中数据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 |
CN115811384B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用户设备ue及介质 | |
CN104838701B (zh) | 设备到设备通信的信息上报方法、用户设备以及基站 | |
CN106658690A (zh) | 切换状态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7082571A (zh) |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
CN107241787B (zh) | 移动回传网络中的传输设备和传输方法 | |
CN117938305A (zh) | 一种能量收集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
CN113992931A (zh) |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赛事直播双重任务调度方法 | |
CN117376999A (zh) | 通信方法及终端 | |
CN118104200A (zh) | 辅助运营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