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612449A - 绝缘发光材料及包括其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 Google Patents

绝缘发光材料及包括其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12449A
CN103612449A CN201310573813.5A CN201310573813A CN103612449A CN 103612449 A CN103612449 A CN 103612449A CN 201310573813 A CN201310573813 A CN 201310573813A CN 103612449 A CN103612449 A CN 1036124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neral formula
thickness
group
solar cell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738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帅
倪健雄
于波
郑炯
陈坤
杜小洞
田树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ngli Energy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ngli Energy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ngli Energy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ngli Energy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57381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12449A/zh
Publication of CN1036124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124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绝缘发光材料及包括其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组件。该绝缘发光材料包括绝缘基材、紫外吸收材料和长余辉发光材料。上述绝缘发光材料,不仅具有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储存光子的特性,能够作为夜间发电材料使用;而且含有紫外吸收材料,能够抵抗紫外线对具有上述材料的器件的老化作用;同时,含有绝缘基材,使其适用于发光、发电等设备中,应用范围较广,尤其是可以作为太阳能电池背板的材料使用,降低太阳能电池背板的温度并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能输出效率。

Description

绝缘发光材料及包括其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制作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绝缘发光材料及包括其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组件是一种吸收太阳光线并转换为电能的装置,由于可以有效地减低二氧化碳气的排放,其在全球能源战略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太阳能电池组件一般由透明材质的前盖板、电池单元、封装材料、保护电池单元和封装材料的背板构成。
此外,由于背板长期受到背面光线和太阳能未吸收的光线照射,背板部分吸收此部分光线后会将其部分转换为热量,致使背板温度升高,最终引起太阳能电池热斑效应或高温功率损失。例如,典型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转化效率为15~17wt%,当太阳能电池温度每提升1℃,其组件功率下降0.4~0.5wt%。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绝缘发光材料及包括其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背板升温导致太阳能电池组件功率降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绝缘发光材料,该绝缘发光材料包括绝缘基材、紫外吸收材料和长余辉发光材料。
进一步地,上述绝缘发光材料中长余辉发光材料含量为0.05~50wt%。
进一步地,上述绝缘发光材料包括:绝缘基材70~85wt%;紫外线吸收材料10~25wt%;长余辉发光材料5~12wt%。
进一步地,上述长余辉发光材料选自稀土激活的硫系化合物、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和稀土激活的硅酸盐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紫外线吸收材料选自硅酸盐、氨基硅烷化合物、二氧化硅、二氧化钛、含氟有机聚合物、硅胶和硅酸酯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绝缘基材选自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高密度聚乙烯、纤维纸和云母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上述稀土激活的硫系化合物具有通式Ⅰ,通式Ⅰ为:ASx:Euy:Trz:OmX,通式Ⅰ中,A为Ca、Sr、Mg和Ba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Tr为Er、Dy、La、Tm、Y和Mn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X为F、Cl、Br和I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通式Ⅰ中的x、y、z和m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
进一步地,上述稀土激活的硫系化合物具有通式Ⅱ,通式Ⅱ为MSx:Euy:Az:Bm,通式Ⅱ中,M为Ca、Sr、Mg和Ba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A为Er、Dy、La、Tm、Y和Mn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B选自Na、K和Ag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通式Ⅱ中的x、y、z和m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
进一步地,上述稀土激活的硫系化合物具有通式Ⅲ,通式Ⅲ为Mexδy·Lnzδ′m·Rn∶Euv∶Rw,通式Ⅲ中,Me为Mg、Ca、Sr、Ba、Zn、Mn和Cd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Ln为Sc、Y、La、Ce、Pr、Nd、Sm、Gd、Tb、Dy、Ho、Er、Tm、Yb和Lu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δ为O和/或S,δ'为O和/或S,且δ和δ'不能同时为O;R为B2O3,MCl,M2O和/或P2O5;M为Li、Na、K、NH4 +和/或H;且通式Ⅲ中的x、y、z、m、n、v和w为0~25中的任一整数。
进一步地,上述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具有通式Ⅳ,通式Ⅳ为aMO·bAl2O3·cSiO2:dX,通式Ⅳ中,M为Sr、Ca、Mg和Ba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X为Ce、Tb和Dy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通式Ⅳ中的a、b、c和d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
进一步地,上述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具有通式Ⅴ,通式Ⅴ为aMO·bAl2O3:Eux·Ay·Bz,通式Ⅴ中,M为Ca、Mg、Ba和Sr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A为Ce、Tb、Dy、Nd和Pr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B为Sb和Sn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通式Ⅴ中的a、b、x、y和z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
进一步地,上述稀土激活的硅酸盐具有通式Ⅵ,通式Ⅵ为aM·bLn·cSiO4·dX:eEu,fLn’,通式Ⅵ中,M为Ca、Mg、Ba和Sr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Ln为Y、La和Gd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X为F和Cl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Ln’为Dy、Ho、Er、Yb、Bi和Mn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通式Ⅵ中的a、b、c、d、e和f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
进一步地,上述稀土激活的硅酸盐具有通式Ⅶ,通式Ⅶ为aEu·bDy·cSr·dSiO4:eMxF,通式Ⅶ中,M为Mg、Ca、Sr、Ba、Li、Na、K、NH4、NH4H、Zn和Cd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通式Ⅶ中的a、b、c、d、e和x是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背板,太阳能电池背板包括耐候材料、绝缘发光材料和粘结材料,绝缘发光材料为上述的绝缘发光材料。
进一步地,上述耐候材料选自氟材料、有机硅聚合物、聚醚醚酮和聚砜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氟材料选自聚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和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上述粘结剂选自聚烯烃、聚酯和(甲基)丙烯酸聚合物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上述太阳能电池背板包括:接触层;第一粘结层,设置在接触层上,至少部分粘结剂设置在第一粘结层中;绝缘层,设置在粘结层的远离接触层的一侧,绝缘发光材料设置在绝缘层中;耐候层,设置在绝缘层的远离粘结层的一侧,耐候材料设置在耐候层中。
进一步地,上述接触层中设置有接触材料,接触材料选自聚乙烯-乙烯酸乙酯、聚乙烯-乙烯酸乙酯甲醛交联物、热塑性聚烯烃、热固性聚烯烃、聚乙烯-乙酸酯离子聚合物、聚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三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和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上述太阳能电池背板还包括:第二粘结层,设置在绝缘层与耐候层之间,且部分粘结剂设置在第二粘结层中。
根据本发明的有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太阳能电池和背板,该背板为上述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进一步地,上述太阳能电池为双面发电太阳能电池。
进一步地,上述双面发电太阳能电池为透明背反射场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半透明背反射场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或异质结晶体硅电池。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上述绝缘发光材料,不仅具有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储存光子的特性,能够作为夜间发电材料使用;而且含有紫外吸收材料,能够抵抗紫外线对具有上述材料的器件的老化作用;同时,含有绝缘基材,使其适用于发光、发电等设备中,应用范围较广,尤其是可以作为太阳能电池背板的材料使用,降低太阳能电池背板的温度并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能输出效率。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种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另一种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背板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种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为了解决上述由于背板升温导致太阳能电池组件功率降低的问题,在本发明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绝缘发光材料,该绝缘发光材料包括绝缘基材、紫外吸收材料和长余辉发光材料。
上述绝缘发光材料,不仅具有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储存光子的特性,降低具有其的器件在光照下引起的升温,并且能够作为夜间发电材料使用;而且含有紫外吸收材料,能够抵抗紫外线对具有上述材料的器件的老化作用;同时,含有绝缘基材,使其适用于发光、发电等设备中,应用范围较广。当将上述绝缘发光材料应用到太阳能电池组件中作为背板使用时,长余辉发光材料吸收环境光线充足时从背面入射的和太阳能电池吸收有限的光线(例如红外光和/或紫外光),并通过量子陷阱效应吸收并储存起来;当环境光线不足时,背板中通过长余辉发光材料存储的光子经过荧光转换效应转换为可见光释放出来,太阳能电池可以将释放出来的光线转化为电能,从而使得具有其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能够在夜间发电,进而提升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能输出效率;同时由于量子陷阱效应将入射到背板的光线捕捉起来,可以减少光子转变为热的可能,减缓了背板温度的上升;特别对于紫外线而言,量子陷阱效应可以有效减缓紫外线对于背板材料的紫外老化作用,提升背板的耐黄变和耐紫外线能力。
当上述绝缘发光材料应用于太阳能电池背板中时,优选上述绝缘发光材料中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含量为0.05~50wt%。因为如果长余辉发光材料含量过低,其荧光效果难以凸显,如果长余辉发光材料含量超过50wt%,一方面长余辉发光材料为无机物,绝缘基材为有机聚合物,两者化学极性不同,造成两者很难相容,两者之间可能出现空洞等现象,造成绝缘耐压材料脆性增加,绝缘能力降低,因此将具有上述组成的绝缘发光材料应用在太阳能电池背板中时,一方面不仅能够更好地减缓太阳能电池背板升温,提升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能输出效率,而且提升了太阳能电池背板的绝缘、耐压能力。在此基础上,上述绝缘发光材料中绝缘基材的含量为40~95wt%、紫外线吸收材料的含量为3~50wt%。
进一步地,优选上述绝缘发光材料包括70~85wt%的绝缘基材、10~25wt%的紫外线吸收材料和5~12wt%长余辉发光材料。具有上述含量的绝缘发光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降温性能和夜间发电性能,而且其绝缘性能、强韧性能也较为理想。
现有技术中的长余辉发光材料均可用于本发明,申请人为了进一步优化本申请的背板的强韧性能,优选上述长余辉发光材料选自稀土激活的硫系化合物、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和稀土激活的硅酸盐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上述稀土激活的硫系化合物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其中一种稀土激活的硫系化合物具有通式Ⅰ,通式Ⅰ为:ASx:Euy:Trz:OmX,在通式Ⅰ中,A为Ca、Sr、Mg和Ba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Tr为Er、Dy、La、Tm、Y和Mn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X为F、Cl、Br和I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通式Ⅰ中的x、y、z和m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另一种稀土激活的硫系化合物具有通式Ⅱ,通式Ⅱ为MSx:Euy:Az:Bm,在通式Ⅱ中,M为Ca、Sr、Mg和Ba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A为Er、Dy、La、Tm、Y和Mn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B选自Na、K和Ag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通式Ⅱ中的x、y、z和m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此外,上述稀土激活的硫系化合物还可以具有通式Ⅲ,通式Ⅲ为Mexδy·Lnzδ′m·Rn∶Euv∶Rw,在通式Ⅲ中,Me为Mg、Ca、Sr、Ba、Zn、Mn和Cd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Ln为Sc、Y、La、Ce、Pr、Nd、Sm、Gd、Tb、Dy、Ho、Er、Tm、Yb和Lu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δ为O和/或S,δ'为O和/或S,且δ和δ'不能同时为O;R为B2O3、MCl、M2O和P2O5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M为Li,Na,K,NH4 +和H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通式Ⅲ中的x、y、z、m、n、v和w为0~25中的任一整数。上述稀土激活的硫系化合物的化合价为零。
上述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也可以具有多种,其中一种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具有通式Ⅳ,通式Ⅳ为aMO·bAl2O3·cSiO2:dX,在通式Ⅳ中,M为Sr、Ca、Mg和Ba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X为Ce、Tb和Dy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通式Ⅳ中的a、b、c和d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另一种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具有通式Ⅴ,通式Ⅴ为aMO·bAl2O3:Eux·Ay·Bz,在通式Ⅴ中,M为Ca、Mg、Ba和Sr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A为Ce、Tb、Dy、Nd和Pr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B为Sb和/或Sn,通式Ⅴ中的a、b、x、y和z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上述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的化合价为零。
上述稀土激活的硅酸盐也可以有多种,其中一种稀土激活的硅酸盐具有通式Ⅵ,通式Ⅵ为aM·bLn·cSiO4·dX:eEu,fLn’,在通式Ⅵ中,M为Ca、Mg、Ba和Sr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Ln为Y、La和Gd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X为F和/或Cl;Ln’为Dy、Ho、Er、Yb、Bi和Mn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通式Ⅵ中的a、b、c、d、e和f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另一种稀土激活的硅酸盐具有通式Ⅶ,通式Ⅶ为aEu·bDy·cSr·dSiO4:eMxF,在通式Ⅶ中,M为Mg、Ca、Sr、Ba、Li、Na、K、NH4 +、NH4H、Zn和Cd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通式Ⅶ中的a、b、c、d、e和x是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上述稀土激活的硅酸盐的化合价为零。
可用于本发明的紫外线吸收材料选自本领域常用的紫外线吸收材料,比如硅酸盐、氨基硅烷化合物、二氧化硅、二氧化钛、含氟有机聚合物、硅胶和硅酸酯,本申请优选其中的二氧化钛作为上述绝缘发光材料的紫外线吸收材料。
同样,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是,绝缘基材即具有绝缘性能的材料,其中优选上述绝缘基材选自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高密度聚乙烯、纤维纸和云母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上述绝缘基材的绝缘性能较好,而且在上述耐候材料的保护下能够实现长久的绝缘效果。
在本发明另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太阳能电池背板,该太阳能电池背板包括耐候材料、绝缘发光材料和粘结材料,其中,绝缘发光材料为上述的绝缘发光材料。
当将上述绝缘发光材料应用到太阳能电池组件中作为背板使用时,长余辉发光材料吸收环境光线充足时从背面入射的和太阳能电池吸收有限的光线(例如红外光和/或紫外光),并通过量子陷阱效应吸收并储存起来;当环境光线不足时,背板中通过长余辉发光材料存储的光子经过荧光转换效应转换为可见光释放出来,太阳能电池可以将释放出来的光线转化为电能,从而使得具有其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能够在夜间发电,进而提升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能输出效率;同时由于量子陷阱效应将入射到背板的光线捕捉起来,可以减少光子转变为热的可能,减缓了背板温度的上升;特别对于紫外线而言,量子陷阱效应可以有效减缓紫外线对于背板材料的紫外老化作用,提升背板的耐黄变和耐紫外线能力。
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是,太阳能电池背板作为直接与环境大面积接触的光伏封装部件,其应具备卓越的耐长期老化(湿热、干热、紫外)、耐电气绝缘、水蒸气阻隔等特性,因此,耐候材料的使用在太阳能电池背板中的使用是必须的,可用于本发明的耐候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氟材料、有机硅聚合物、聚醚醚酮和/或聚砜,其中本发明优选氟材料,且优选上述氟材料选自聚氟乙烯(PVF)、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THF)、三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ECTFE)和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THV)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各氟材料的价格适中、耐候性较好,而且与上述紫外线吸收材料、长余辉发光材料的适应性较好。
太阳能电池背板在使用时,需要与太阳能电池进行粘结,为了实现良好的粘结效果并不影响长余辉发光材料优良的储存光子的特性,优选上述粘结剂选自聚烯烃、聚酯和(甲基)丙烯酸聚合物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太阳能电池背板的结构有多种,有的为一层薄膜结构,也有具有两层薄膜结构、三层薄膜结构甚至四层、五层薄膜结构,本申请优选上述太阳能电池背板如图1所示,包括接触层1、第一粘结层2、绝缘层3和耐候材料层;第一粘结层2设置在接触层1上,至少部分粘结剂设置在第一粘结层2中;绝缘层3设置在粘结层的远离接触层1的一侧,绝缘发光材料设置在绝缘层3中;耐候材料层设置在绝缘层3的远离粘结层的一侧,耐候材料设置在耐候材料层中。上述三层结构,将各材料分布在相应的结构层中,一方面有利于太阳能电池背板的制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各材料作用效果的发挥。
其中上述绝缘层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制备绝缘膜的方法制备,优选采用以下制备方法制备:准备绝缘发光材料,将上述绝缘打光材料熔融后流延在金属鼓上得到基底,将上述得到的基底进行拉伸,优选进行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得到拉伸基底;将上述拉伸基底依次进行热固定、退火处理,得到热处理薄膜;接着将上述热处理薄膜进行电晕处理,即可得到上述绝缘层。上述基底的厚度优选为3~3.5mm,热处理薄膜的厚度为180~185μm。
其中,具有上述结构的太阳能电池背板的接触层1中设置有接触材料,接触层1与太阳能电池直接接触,因此,太阳能电池在将光转化为电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会转化为热能,因此,太阳能电池背板的接触层1要具有耐热性能,那么优选上述接触材料选自聚乙烯-乙烯酸乙酯(EVA)、聚乙烯-乙烯酸乙酯甲醛交联物(PVB)、热塑性聚烯烃(TPO)、热固性聚烯烃、聚乙烯-乙酸酯离子聚合物(Inomer)、聚氟乙烯(PVF)、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三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ECTFE)和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THV)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上述太阳能电池背板还包括:第二粘结层4,设置在绝缘层3与耐候层之5间,且部分粘结剂设置在第二粘结层4中。在绝缘层3与耐候层5之间设置的第二粘结层4能够增强太阳能电池背板的强度,实现对太阳能电池的支撑。
在本发明又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如图3所示,该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太阳能电池300和背板100,该背板100为上述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由于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背板能够将白天未被太阳能电池吸收的关系储存起来,并在夜间释放,并被太阳能电池重新吸收,使得太阳能电池组件在夜间发电,增加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能输出效率。为了使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中的太阳能电池更好地吸收背板释放的能量,提高太能电池组件的发电能力,优选上述太阳能电池为双面发电太阳能电池。
上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还包括第一封装部200、第二封装部400和玻璃板500,如图3所示采用第一封装部200和第二封装部400将太阳能电池300封装之后,固定在背板100上,且在与背板100相对的一侧设置上述玻璃板500
其中,进一步优选上述双面发电太阳能电池为透明背反射场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半透明背反射场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或异质结晶体硅电池。上述太阳能电池具有背面受光发电特性,当储存在荧光背板中的光发射出来时,太阳能电池背面受光,从而产生额外的电能,提升整体光电转换效率。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对比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1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2000~24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CaBaS2:MnO2,Eu2+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DF、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3000~4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3000~4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1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2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2000~24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CaBaS2:MnO2,Eu2+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5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2倍,于120℃横向拉升3.2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5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D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2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3
将高密度聚乙烯(重均分子量为200000~250000,密度0.96~1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SrBaS2:MnO2,Eu2+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5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2倍,于120℃横向拉升3.2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5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D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3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4
将纤维纸(相对介电常数达≥12,密度1.2~1.4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CaBaS2:MnO2,Eu2+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5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2倍,于120℃横向拉升3.2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5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D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3000~4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4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5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CaBaS2:MnO2,Eu2+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5℃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D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3000~4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3000~4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5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6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SrBaS2:MnO2,Eu2+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5℃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DF膜、厚度为5μm的聚烯烃膜(熔点>125℃,密度0.8~0.9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聚烯烃膜(熔点>125℃,密度0.8~0.9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6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7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CaSLa2O3:Eu2+:F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3000~4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3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7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8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SrBaS2:MnO2,Eu2+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TFE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3000~4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3000~4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8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9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2000~25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MgBaS2:MnO2,Eu2+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D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9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10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SrBaS2:MnO2,Eu2+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ECTFE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10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11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BaSLa2O3:Eu2+:F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厚度30μm的PV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11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12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BaSLa2O3:Eu2+:F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厚度30μm的PV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3000~4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12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13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2000~25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BaSLa2O3:Eu2+:F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厚度30μm的PV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13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14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2000~25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ZnS:Eu2+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5℃纵向拉伸3倍,于118℃横向拉升3倍,于215℃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3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3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14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15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BaS:Eu2+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5℃纵向拉伸3倍,于118℃横向拉升3倍,于215℃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15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16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BaS:Eu2+,Na+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5℃纵向拉伸3倍,于118℃横向拉升3倍,于215℃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D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16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17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CaSrS:Eu2+,Dy3+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1min,200℃退火11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D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17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18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Ca2S:Y2O3:RnB2O3:Eu2+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1min,200℃退火11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D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18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19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2000~25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SrS4:Eu2+,Dy3+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D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3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19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20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Ca2S:Y2O3:RnB2O3:Eu2+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D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3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20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21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SrAl2O4:Eu2+,Dy3+,NH4 +,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5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1倍,于120℃横向拉升3.1倍,于215℃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3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D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3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21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22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SrAl2O4:Ce2+,Dy3+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5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1倍,于120℃横向拉升3.1倍,于215℃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3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D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3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22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23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MgAl2O4:Eu2+,Dy3+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0min,200℃退火10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23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24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BaAl2O4:Eu2+,Dy3+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0min,200℃退火10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24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25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CaAl2O4:Eu2+,Dy3+长余辉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10℃热固定12min,198℃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25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26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SrAl2O4:Eu2+,Dy3+长余辉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10℃热固定12min,198℃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26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27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Eu:Dy:Sr(SiO4)3:Li,F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25μm的PV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27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28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Mg2SiO4:Mn,Br-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25μm的PV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28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29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Mg2SiO4:Mn,Cl-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100℃纵向拉伸3倍,于123℃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29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30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Eu:Dy:Ba(SiO4)3:Li,F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100℃纵向拉伸3倍,于123℃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30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31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Eu:Dy:Sr(SiO4)3:Li,F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0min,200℃退火10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31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32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Eu:Dy:Sr(SiO4)3:Li,Br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5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1倍,于120℃横向拉升3.1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8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8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30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32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实施例33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重均分子量为20000~22000,密度1.38~1.40g/cm3)、二氧化钛粉末和Eu:Dy:Sr(SiO4)3:Li,Cl粉末在280℃熔融,并流延在金属鼓上以制备厚度为3mm的未拉伸基底,然后于90℃纵向拉伸3倍,于120℃横向拉升3倍,于220℃热固定12min,200℃退火12min,此外对膜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即得到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发光膜,将厚度为30μm的PVF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厚度为180μm的长余辉PET膜、厚度为5μm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膜(重均分子量为4000~5000,密度1.15~1.2g/cm3)和厚度为25μm的EVA膜依次排列采用滚压方式制成实施例33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按照次序将压延钢化玻璃、EVA、转换效率为19.3%的商业化熊猫太阳能电池、EVA和各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背板进行封装,得到各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去除各实施例中的长余辉发光材料,按照相同的制作方法制作相应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作为与各实施例对应的对比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然后将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安装在40度倾角,组件面向正南方,距地面高度500mm,监测7昼夜后发现采用各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发电量比对应的对比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发电量有提升,且各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背板的温度相对于对应对比例的太阳能电池背板的温度有所下降,具体发电量的提升效率和下降的温度数见表2。
表1
Figure BDA0000415230910000161
Figure BDA0000415230910000171
表2
发电量提升效率(%) 下降温度(℃)
实施例1 14 9.7
实施例2 18 12.4
实施例3 16 12.1
实施例4 16.2 12.1
实施例5 8.3 8.6
实施例6 8.0 8.4
实施例7 3.1 3.0
实施例8 3.1 3.0
实施例9 3.0 3.0
实施例10 2.95 3.0
实施例11 10.6 8.9
实施例12 10.3 8.9
实施例13 9.7 8.7
实施例14 11.7 9.1
实施例15 11.2 9.1
实施例16 10.9 9.0
实施例17 13.4 9.5
实施例18 13.3 9.5
实施例19 16.2 12.2
实施例20 15.7 12.0
实施例21 16.4 12.2
实施例22 16.7 12.3
实施例23 16.4 12.3
实施例24 16.3 12.4
实施例25 17.2 12.4
实施例26 17.0 12.4
实施例27 16.2 12.2
实施例28 16.4 12.3
实施例29 16.2 12.3
实施例30 16.1 12.1
实施例31 16.4 12.2
实施例32 16.3 12.3
实施例33 16.2 12.2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在太阳能电池背板中加入长余辉发光材料后,明显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发电量,而且降低了太阳能电池背板的温度;而且,由实施例8至10可以看出,具有通式Ⅰ的稀土激活的硫系化合物,在用量相同的前提下效果基本相同;由实施例14至16可以看出,具有通式Ⅱ的稀土激活的硫系化合物,在用量相同的前提下效果基本相同;由实施例17至20可以看出,具有通式Ⅲ的稀土激活的硫系化合物,在用量相同的前提下效果基本相同;由实施例21至22可以看出,具有通式Ⅳ的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在用量相同的前提下效果基本相同;由实施例23至26可以看出,具有通式Ⅴ的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在用量相同的前提下效果基本相同;由实施例27至28可以看出,具有通式Ⅵ的稀土激活的硅酸盐,在用量相同的前提下效果基本相同;由实施例29至30可以看出,具有通式Ⅶ的稀土激活的硅酸盐,在用量相同的前提下效果基本相同。且对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处理条件对太阳能电池背板的性能基本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绝缘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发光材料包括绝缘基材、紫外吸收材料和长余辉发光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发光材料中所述长余辉发光材料含量为0.05~50wt%。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绝缘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发光材料包括:
绝缘基材       70~85wt%;
紫外线吸收材料  10~25wt%;
长余辉发光材料  5~12wt%。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缘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余辉发光材料选自稀土激活的硫系化合物、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和稀土激活的硅酸盐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紫外线吸收材料选自硅酸盐、氨基硅烷化合物、二氧化硅、二氧化钛、含氟有机聚合物、硅胶和硅酸酯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绝缘基材选自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高密度聚乙烯、纤维纸和云母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绝缘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稀土激活的硫系化合物具有通式Ⅰ,所述通式Ⅰ为:ASx:Euy:Trz:OmX,所述通式Ⅰ中,A为Ca、Sr、Mg和Ba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Tr为Er、Dy、La、Tm、Y和Mn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X为F、Cl、Br和I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通式Ⅰ中的x、y、z和m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或者
所述稀土激活的硫系化合物具有通式Ⅱ,所述通式Ⅱ为MSx:Euy:Az:Bm,所述通式Ⅱ中,M为Ca、Sr、Mg和Ba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A为Er、Dy、La、Tm、Y和Mn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B选自Na、K和Ag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通式Ⅱ中的x、y、z和m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或者
稀土激活的硫系化合物具有通式Ⅲ,所述通式Ⅲ为Mexδy·Lnzδ′m·Rn∶Euv∶Rw,所述通式Ⅲ中,Me为Mg、Ca、Sr、Ba、Zn、Mn和Cd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Ln为Sc、Y、La、Ce、Pr、Nd、Sm、Gd、Tb、Dy、Ho、Er、Tm、Yb和Lu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δ为O和/或S,δ'为O和/或S,且δ和δ'不能同时为O;
R为B2O3,MCl,M2O和P2O5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M为Li、Na、K、NH4 +和H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且所述通式Ⅲ中的x、y、z、m、n、v和w为0~25中的任一整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绝缘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具有通式Ⅳ,所述通式Ⅳ为aMO·bAl2O3·cSiO2:dX,所述通式Ⅳ中,M为Sr、Ca、Mg和Ba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X为Ce、Tb和Dy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通式Ⅳ中的a、b、c和d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或者
所述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具有通式Ⅴ,所述通式Ⅴ为aMO·bAl2O3:Eux·Ay·Bz,所述通式Ⅴ中,M为Ca、Mg、Ba和S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r;
A为Ce、Tb、Dy、Nd和Pr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B为Sb和/或Sn;
所述通式Ⅴ中的a、b、x、y和z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绝缘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稀土激活的硅酸盐具有通式Ⅵ,所述通式Ⅵ为aM·bLn·cSiO4·dX:eEu,fLn’,所述通式Ⅵ中,M为Ca、Mg、Ba和Sr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Ln为Y、La和Gd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X为F和/或Cl;
Ln’为Dy、Ho、Er、Yb、Bi和Mn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通式Ⅵ中的a、b、c、d、e和f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或者
所述稀土激活的硅酸盐具有通式Ⅶ,所述通式Ⅶ为aEu·bDy·cSr·dSiO4:eMxF,所述通式Ⅶ中,M为Mg、Ca、Sr、Ba、Li、Na、K、NH4、NH4H、Zn和Cd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通式Ⅶ中的a、b、c、d、e和x是分别选自0~25中的任一整数。
8.一种太阳能电池背板,所述太阳能电池背板包括耐候材料、绝缘发光材料和粘结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发光材料为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缘发光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候材料选自氟材料、有机硅聚合物、聚醚醚酮和聚砜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所述氟材料选自聚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和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选自聚烯烃、聚酯和(甲基)丙烯酸聚合物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背板包括:
接触层(1);
第一粘结层(2),设置在所述接触层(1)上,至少部分所述粘结剂设置在所述第一粘结层(2)中;
绝缘层(3),设置在所述粘结层的远离所述接触层(1)的一侧,所述绝缘发光材料设置在所述绝缘层(3)中;
耐候层(5),设置在所述绝缘层(3)的远离所述粘结层的一侧,所述耐候材料设置在所述耐候层(5)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层(1)中设置有接触材料,所述接触材料选自聚乙烯-乙烯酸乙酯、聚乙烯-乙烯酸乙酯甲醛交联物、热塑性聚烯烃、热固性聚烯烃、聚乙烯-乙酸酯离子聚合物、聚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三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和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背板还包括:第二粘结层(4),设置在所述绝缘层(3)与所述耐候层(5)之间,且部分所述粘结剂设置在所述第二粘结层(4)中。
14.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太阳能电池(300)和背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为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为双面发电太阳能电池。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发电太阳能电池为透明背反射场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半透明背反射场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或异质结晶体硅电池。
CN201310573813.5A 2013-11-15 2013-11-15 绝缘发光材料及包括其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Pending CN1036124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73813.5A CN103612449A (zh) 2013-11-15 2013-11-15 绝缘发光材料及包括其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73813.5A CN103612449A (zh) 2013-11-15 2013-11-15 绝缘发光材料及包括其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12449A true CN103612449A (zh) 2014-03-05

Family

ID=50163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73813.5A Pending CN103612449A (zh) 2013-11-15 2013-11-15 绝缘发光材料及包括其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12449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17959A (zh) * 2014-08-02 2016-06-29 浙江明辉发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长余辉发光系统及其激发方法
CN105733457A (zh) * 2016-04-27 2016-07-06 杭州福斯特光伏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长效夜光功能的太阳能电池封装胶膜
CN105955351A (zh) * 2014-08-02 2016-09-21 浙江明辉发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长余辉发光系统及其激发方法
CN106967241A (zh) * 2016-11-15 2017-07-21 常州大学 一种夜间可发电无氟阻燃太阳能电池背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94764A (zh) * 2019-11-19 2020-04-1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环境温度发电的电源装置
CN112382683A (zh) * 2020-11-10 2021-02-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组件及包含其的发电系统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7982A (zh) * 2000-07-14 2000-12-27 山东伦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稀土激活铝硅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288031A (zh) * 2000-09-29 2001-03-21 山东伦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水性丙烯酸蓄能发光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451713A (zh) * 2002-04-18 2003-10-29 章永来 一种高亮度长余辉发光材料组合物及其制备工艺
CN1935936A (zh) * 2005-09-23 2007-03-28 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949544A (zh) * 2006-10-30 2007-04-18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可见光响应型的太阳能电池
CN101012375A (zh) * 2007-02-06 2007-08-08 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稀土红色荧光粉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77973A (zh) * 2006-05-26 2007-11-28 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硅酸盐荧光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发光装置
CN101320756A (zh) * 2007-12-28 2008-12-10 徐耀平 增加太阳能光伏电池光电转化率的透明薄膜的制备
CN102765235A (zh) * 2012-07-26 2012-11-07 浙江歌瑞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背板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7982A (zh) * 2000-07-14 2000-12-27 山东伦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稀土激活铝硅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288031A (zh) * 2000-09-29 2001-03-21 山东伦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水性丙烯酸蓄能发光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451713A (zh) * 2002-04-18 2003-10-29 章永来 一种高亮度长余辉发光材料组合物及其制备工艺
CN1935936A (zh) * 2005-09-23 2007-03-28 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77973A (zh) * 2006-05-26 2007-11-28 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硅酸盐荧光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发光装置
CN1949544A (zh) * 2006-10-30 2007-04-18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可见光响应型的太阳能电池
CN101012375A (zh) * 2007-02-06 2007-08-08 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稀土红色荧光粉及其制造方法
CN101320756A (zh) * 2007-12-28 2008-12-10 徐耀平 增加太阳能光伏电池光电转化率的透明薄膜的制备
CN102765235A (zh) * 2012-07-26 2012-11-07 浙江歌瑞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背板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17959A (zh) * 2014-08-02 2016-06-29 浙江明辉发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长余辉发光系统及其激发方法
CN105955351A (zh) * 2014-08-02 2016-09-21 浙江明辉发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长余辉发光系统及其激发方法
CN105733457A (zh) * 2016-04-27 2016-07-06 杭州福斯特光伏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长效夜光功能的太阳能电池封装胶膜
CN106967241A (zh) * 2016-11-15 2017-07-21 常州大学 一种夜间可发电无氟阻燃太阳能电池背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94764A (zh) * 2019-11-19 2020-04-1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环境温度发电的电源装置
CN112382683A (zh) * 2020-11-10 2021-02-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组件及包含其的发电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12449A (zh) 绝缘发光材料及包括其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US20120266942A1 (en) Seal sheet and solar cell module
JP2018082206A (ja) ダウンコンバージョン材料を含む光透過性熱可塑性樹脂および光起電モジュールにおけるそれらの使用
JP5476290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0622322B (zh) 包括发光太阳能集中器的光伏板
TW201134926A (en) Encapsulation material
JP2011009536A (ja) 太陽電池集光シート及びモジュール付太陽電池集光シート
CN101740649A (zh) 太阳能电池板及其制备方法
CN205050854U (zh) 一种银色太阳能电池背板及其组件
JP2011181814A (ja) 波長変換材料を有する封止材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
JP6164258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2891203A (zh) 荧光转换白色封装材料及使用该封装材料的太阳能电池
KR101385853B1 (ko) 태양전지의 전면시트,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전지 모듈
JP2011254073A (ja) ロールスクリーンシステム
KR101792323B1 (ko) 광학시트
KR101762476B1 (ko) 광 모듈용 투명시트,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광 모듈
CN115274901B (zh) 一种上转换光伏背板和双面光伏组件
CN203859153U (zh) 有机发光光源、模块装置及具有模块装置的室外路灯、避雨棚和房屋
KR20130083190A (ko) 태양전지용 백시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3128153A (ja) 封止材シート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1181813A (ja) 波長変換材料を有する封止材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
KR101793773B1 (ko) 광 모듈용 투명시트,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광 모듈
KR20100009235A (ko) 태양 전지 모듈용 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한 태양전지 모듈
KR101737685B1 (ko) 광전지 모듈용 백시트
KR101278041B1 (ko) 자체발광 플렉서블 태양전지모듈 및 그 제조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옥상녹화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