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08607B - 无级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无级变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08607B CN103608607B CN201180004773.1A CN201180004773A CN103608607B CN 103608607 B CN103608607 B CN 103608607B CN 201180004773 A CN201180004773 A CN 201180004773A CN 103608607 B CN103608607 B CN 1036086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rotary element
- axial direction
- relative
- continuously vari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5/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 F16H15/48—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5/50—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 F16H15/52—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in which a member of uniform effective diameter mounted on a shaft may co-operate with different parts of another memb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5/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 F16H15/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5/04—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 F16H15/40—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in which two members co-operative by means of balls, or rollers of uniform effective diameter, not mounted on shaf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5/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 F16H15/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5/04—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 F16H15/06—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in which a member A of uniform effective diameter mounted on a shaft may co-operate with different parts of a member B
- F16H15/26—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in which a member A of uniform effective diameter mounted on a shaft may co-operate with different parts of a member B in which the member B has a spherical friction surface centered on its axis of revolution
- F16H15/28—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in which a member A of uniform effective diameter mounted on a shaft may co-operate with different parts of a member B in which the member B has a spherical friction surface centered on its axis of revolution with external friction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riction Gearing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级变速器,具备:第一以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太阳辊(30)、由第一以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夹持的多个行星滚珠(40)、行星滚珠(40)的支承轴(41)、轴(50)、行星架(60)、使各行星滚珠(40)偏转的隔板(80)以及蜗轮(81)、分别单独固定于第一以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的输入轴(11)以及输出轴(21),当将输入轴(11)配置成能够在输出轴(21)的外周面上相对旋转的情况下,将太阳辊(3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设定为:小于第二旋转要素(2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级变速器,该无级变速器具备:具有共通的旋转轴线的多个旋转要素;以及相对于该旋转轴线呈放射状地配置有多个的滚动部件,通过使被各旋转要素中的两个夹持的各滚动部件偏转来使输入输出间的变速比无级变化。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无级变速器,已知有具备所谓的牵引行星齿轮机构的装置,该牵引行星齿轮机构具备:成为旋转中心的变速器轴;以该变速器轴的中心轴线作为第一旋转中心轴线的、能够相对旋转的多个旋转要素;具有平行于该第一旋转中心轴线的其他第二旋转中心轴线,且以第一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配置有多个的滚动部件,在该牵引行星齿轮机构中,利用对置配置的第一旋转要素与第二旋转要素夹持各滚动部件,并且将各滚动部件配置在第三旋转要素的外周面上,通过使该滚动部件偏转来使变速比无级变化。在该无级变速器中,准备有支承轴(旋转轴)和固定要素,上述支承轴使滚动部件自转并对其进行支承,上述固定要素经由上述支承轴的从滚动部件突出的各个突出部分对上述滚动部件进行保持。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这种无级变速器。在专利文献1的无级变速器中,作为第三旋转要素的太阳辊形成为在轴线方向被一分为二的构造,且由角接触轴承支承。并且,在该无级变速器中,太阳辊通过弹性挡环相对于作为固定要素的行星架固定。专利文献2以及3的无级变速器具备用于使滚动部件偏转的隔板(圆盘部件)。该隔板具备供支承轴的端部插入的隔板槽,在该隔板槽中,在利用蜗轮使自身的旋转的同时,将支承轴的端部在成为最大减速的变速比的最大减速部分与成为最大增速的变速比的最大增速部分之间进行引导。另外,在专利文献3的无级变速器中,作为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的盘部件配设在相比滚动部件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0/0267510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51-15038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昭55-135259号公报
然而,在这种无级变速器中,为了避免相互间的干扰,需要在滚动部件与固定要素(行星架)之间设置足够的轴线方向的间隙,因此该滚动部件在轴线方向上的定位尤为重要。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3中并未对该滚动部件的定位有任何的公开。因此,在基于该专利文献1-3所公开的无级变速器的构造进行滚动部件的定位时,需要进行定位的部件数量多,需要针对每个部件提高尺寸精度及配置的精度,因此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上述以往例中存在的缺陷,提供能以低成本实现滚动部件在轴线方向上的定位的无级变速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作为固定轴的变速器轴,该变速器轴成为旋转中心;能够相对旋转的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在上述变速器轴上对置配置,且具有共通的第一旋转中心轴线;滚动部件,该滚动部件具有与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线平行的第二旋转中心轴线,以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地配置有多个上述滚动部件,且上述滚动部件由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夹持;上述滚动部件的支承轴,该支承轴具有上述第二旋转中心轴线,且两端从上述滚动部件突出;第三旋转要素,将各上述滚动部件配置于该第三旋转要素的外周面上的朝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该第三旋转要素能够相对于上述变速器轴、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相对旋转;固定要素,该固定要素被固定于上述变速器轴,且经由上述支承轴的各自的突出部保持上述滚动部件;变速装置,该变速装置利用各上述滚动部件的偏转动作使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与上述第二旋转要素之间的旋转比变化;第一旋转轴以及第二旋转轴,上述第一旋转轴以及第二旋转轴分别单独地被固定于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第一定位构造,该第一定位构造设定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第二定位构造,该第二定位构造设定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以及第三定位构造,该第三定位构造设定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进而,在本发明中,将固定于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上述第二旋转轴配置成:能够进行相对于上述变速器轴的以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相对旋转,并且,将固定于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上述第一旋转轴配置成:能够在上述第二旋转轴的外周面上进行相对于上述第二旋转轴的以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相对旋转,将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设定成:小于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
在此,优选形成为,将因伴随上述支承轴的偏移的侧滑力而产生的上述滚动部件的相对于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设定成:小于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与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之和。
并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作为固定轴的变速器轴,该变速器轴成为旋转中心;能够相对旋转的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在上述变速器轴上对置配置,且具有共通的第一旋转中心轴线;滚动部件,该滚动部件具有与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线平行的第二旋转中心轴线,以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地配置有多个上述滚动部件,且上述滚动部件由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夹持;上述滚动部件的支承轴,该支承轴具有上述第二旋转中心轴线,且两端从上述滚动部件突出;第三旋转要素,将各上述滚动部件配置于该第三旋转要素的外周面上的朝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该第三旋转要素能够相对于上述变速器轴、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相对旋转;固定要素,该固定要素被固定于上述变速器轴,且经由上述支承轴的各自的突出部保持上述滚动部件;变速装置,该变速装置利用各上述滚动部件的偏转动作使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与上述第二旋转要素之间的旋转比变化;第一旋转轴以及第二旋转轴,上述第一旋转轴以及第二旋转轴分别单独地被固定于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且能够在上述变速器轴的外周面上进行相对于上述变速器轴的以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相对旋转;第一定位构造,该第一定位构造设定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第二定位构造,该第二定位构造设定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以及第三定位构造,该第三定位构造设定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进而,在本发明中,将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设定成:小于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和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中的较小一方。
在此,优选形成为,将因伴随上述支承轴的偏移的侧滑力而产生的上述滚动部件的相对于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设定成:小于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和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中的较小一方与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之和。
优选形成为,上述第三定位构造利用朝上述固定要素沿轴线方向推压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紧固部件将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设定为零。
并且,优选形成为,上述第三定位构造在上述第三旋转要素与上述紧固部件之间设置有插入到上述固定要素的开口部的轴向力传递部件。
并且,优选形成为,将上述固定要素一体成形。
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能够利用固定要素与具有凹部的第三旋转要素进行滚动部件的在轴线方向上的定位。也就是,对于该无级变速器,为了进行滚动部件的定位,只要提高固定要素、第三旋转要素、以及与它们相关的部件(安装它们的部件等)的尺寸精度或配置的精度即可。因而,对于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由于要求精度高的部件的件数变少,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实现滚动部件的在轴线方向上的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的实施例1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对太阳辊的其他方式的凹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3是对行星架的引导槽、连结轴的间隔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对隔板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的实施例2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的实施例2的其他方式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沿图6的X-X线进行剖切的轴向力传递部件等的剖视图。
图8是对实施例3的无级变速器进行说明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对行星滚珠与太阳辊之间的位置偏移进行说明的图。
图10是对实施例3的其他方式的无级变速器进行说明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对实施例3的其他方式的无级变速器进行说明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对实施例3的其他方式的无级变速器进行说明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对实施例3的其他方式的无级变速器进行说明的局部剖视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的实施例4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由该实施例限定。
[实施例1]
基于图1~图4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
最初,使用图1对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的标号1表示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
构成该无级变速器1的主要部分的无级变速机构是被称作所谓的牵引行星齿轮机构的装置,该牵引行星齿轮机构具备:第一~第三旋转要素10、20、30,它们具有共通的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且相互之间能够进行相对旋转;多个滚动部件40,上述多个滚动部件40分别具有在后述的基准位置与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平行的另一第二旋转中心轴线R2;作为变速器轴的轴50,其配置于第一~第三旋转要素10、20、30的旋转中心;固定要素60,其固定于上述转轴50,且对各个滚动部件40进行保持而使其偏转自如。该无级变速器1通过使第二旋转中心轴线R2相对于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倾斜、并使滚动部件40偏转而改变输入输出之间的变速比γ。以下,只要没有特殊的注释,将沿该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第二旋转中心轴线R2的方向称作轴线方向,将绕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的方向称作周方向。并且,将与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其中,将朝向内侧的一侧称作径向内侧、将朝向外侧的一侧称作径向外侧。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在第一旋转要素10、第二旋转要素20以及第三旋转要素30之间进行经由各滚动部件40进行的扭矩的传递。例如,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第一~第三旋转要素10、20、30中的一个为扭矩(动力)的输入部,其余的旋转要素中的至少一个为扭矩的输出部。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成为输入部的任一旋转要素与成为输出部的任一的旋转要素之间的旋转速度(转速)之比为变速比γ。例如,将该无级变速器1配设在车辆的动力传递路径上。此时,其输入部连结于发动机、马达等动力源侧,输出部连结于驱动轮侧。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将朝作为输入部的旋转要素输入扭矩的情况下的各旋转要素的旋转动作称作正向驱动,将朝作为输出部的旋转要素输入与正向驱动时相反方向的扭矩的情况下的各旋转要素的旋转动作称作反向驱动。例如,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按照之前的车辆的例示,如在加速等从动力源侧向作为输入部的旋转要素输入扭矩而使该旋转要素旋转时为正向驱动,在减速等从驱动轮侧向作为输出部的旋转中的旋转要素输入与正向驱动时相反方向的扭矩时为反向驱动。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以轴50的中心轴线(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为中心呈放射状地配置有多个滚动部件40。上述各个滚动部件40由对置配置的第一旋转要素10与第二旋转要素20夹持,并且配设在第三旋转要素30的外周面上。并且,上述各个滚动部件40进行以自身的旋转中心轴线(第二旋转中心轴线R2)为中心的自转。该无级变速器1通过将第一以及第二旋转要素10、20中的至少一方推压于滚动部件40,而使第一~第三旋转要素10、20、30与滚动部件40之间产生适当的切向力(牵引力),能够在它们之间传递扭矩。并且,该无级变速器1通过使各个滚动部件40在包含自身的第二旋转中心轴线R2与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的偏转平面上偏转而使第一旋转要素10与第二旋转要素20之间的旋转速度(转速)之比变化,由此来改变输入输出之间的旋转速度(转速)之比。
在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第一以及第二旋转要素10、20起到作为行星齿轮机构中的齿圈的作用。并且,第三旋转要素30起到作为牵引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辊的作用。并且,滚动部件40作为牵引行星齿轮机构中的滚珠型小齿轮发挥功能,固定要素60作为行星架发挥功能。以下,将第一以及第二旋转要素10、20分别称作“第一以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并且,将第三旋转要素30称作“太阳辊30”,将滚动部件40称作“行星滚珠40”。并且,将固定要素60称作“行星架60”。
并且,轴50固定于未图示的框体、车体等的无级变速器1的固定部,是形成为不相对于该固定部相对旋转的结构的圆柱状的固定轴。
第一以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是中心轴线与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一致的圆盘部件(盘)或圆环部件(环),且配设成在轴线方向对置并夹持各行星滚珠40。在该例示中,双方都形成为圆环部件。
该第一以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具有与后边详述的各行星滚珠40的径向外侧的外周曲面接触的接触面。上述各个接触面例如形成为与行星滚珠40的外周曲面的曲率同等曲率的凹圆弧面、与该外周曲面的曲率不同曲率的凹圆弧面、凸圆弧面或者平面等形状。在此,以在后述的基准位置的状态下从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到与各行星滚珠40的接触部分的距离为相同长度的方式形成各个接触面,使第一以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的相对于各行星滚珠40的各个接触角θ为相同角度。该接触角θ是指从基准到与各行星滚珠40的接触部分的角度。在此,以径向作为基准。该各个接触面与行星滚珠40的外周曲面点接触或者面接触。并且,各个接触面形成为,当从第一以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向行星滚珠40施加轴线方向的力(推压力)时,对上述行星滚珠40施加朝径向内侧且倾斜方向的力(法线力)。
在该例示中,使第一旋转部件10作为无级变速器1的正向驱动时的扭矩输入部发挥作用,使第二旋转部件20作为无级变速器1的正向驱动时的扭矩输出部发挥作用。因而,输入轴(第一旋转轴)11连结于第一旋转部件10,输出轴(第二旋转轴)21连结于第二旋转部件20。另外,该无级变速器1亦可将作为输入轴11设置的部件用作输出轴,并将作为输出轴21设置的部件用作输入轴。
该输出轴21具备中心轴线与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一致的圆盘部21a与圆筒部21b。该圆筒部21b设置在圆盘部21a的内周侧,其内周面经由径向轴承RB1、RB2安装于轴50的外周面。因而,输出轴21和与之连结的第二旋转部件20能够相对于轴50沿周方向相对旋转。
并且,输入轴11也具备中心轴线与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一致的与输出轴21相同的圆盘部11a与圆筒部11b。该圆筒部11b的内周面经由径向轴承RB3、RB4安装在输出轴21的圆筒部21b的外周面。该输入轴11能够借助该径向轴承RB3、RB4与下述的推力轴承TB而相对于输出轴21沿周方向相对旋转。
在此,在输入轴11的圆盘部11a与输出轴21的圆盘部21a的各自的外周侧的平面之间配设有扭矩凸轮71、环状部件72以及推力轴承TB。该环状部件72与输出轴21能够借助该推力轴承TB而相对旋转。对于扭矩凸轮71,通过输入轴11侧的卡合部件与环状部件72侧的卡合部件卡合,在输入轴11与环状部件72之间产生轴向力,并且传递旋转扭矩,使它们一体旋转。该轴向力传递至第一旋转部件10与第二旋转部件20,成为第一旋转部件10与第二旋转部件20推压各行星滚珠40时的推压力。
太阳辊30是中心轴线与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一致的圆筒状的辊,借助径向轴承RB5、RB6而相对于轴50沿周方向相对旋转。该太阳辊30在其内周面侧的中央部分具备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部31。径向轴承RB5、RB6压入于太阳辊30,直到其外圈与环状部31的侧面抵接。
并且,在该太阳辊30的外周面,呈放射状地大致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行星滚珠40。因而,在该太阳辊30中,其外周面成为行星滚珠40自转时的滚动面。在该滚动面形成有使轴线方向上的中心部分相比两端部侧朝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32。该凹部32绕周方向形成有一圈。并且,该凹部32例如可以是图1所示的弯曲形状,亦可是图2所示的V字型形状。各个行星滚珠40配置成,当被驱动时来到凹部32的中央部分(最大程度凹陷的部分)。因此,与无该凹部32的滚动面相比,能够抑制行星滚珠40相对于太阳辊30的沿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该太阳辊30只要能通过自身的旋转动作来使各个行星滚珠40滚动(自转)即可,还可伴随于各个行星滚珠40的滚动动作(自转动作)而进行旋转。
行星滚珠40是在太阳辊30的外周面上滚动的滚动部件。该行星滚珠40优选为完整的球状体,但亦可形成为至少在滚动方向上呈球形,例如形成为橄榄球那样的截面呈椭圆形状的形状。该行星滚珠40由贯通其中心的支承轴41支承而旋转自如。例如,行星滚珠40形成为,能够借助配设在该行星滚珠40与支承轴41的外周面之间的轴承(图示略)而进行以第二旋转中心轴线R2为旋转轴的相对于支承轴41的相对旋转(也就是自转)。因而,该行星滚珠40能够以支承轴41为中心在太阳辊30的外周面上滚动。该支承轴41的两端从行星滚珠40突出。另外,在行星滚珠40与支承轴41之间存在因该轴承等而产生的微小的晃动(间隙)。
如图1所示,成为该支承轴41的基准的位置是第二旋转中心轴线R2与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平行的位置。该支承轴41能够在含有在该基准位置形成的自身的旋转中心轴线(第二旋转中心轴线R2)与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的偏转平面内,与行星滚珠40一起在基准位置与从该基准位置倾斜的位置之间摆动(偏转)。该偏转是在该偏转平面内以行星滚珠40的中心为支点进行的。
行星架60以不妨碍各个行星滚珠40的偏转动作的方式保持支承轴41的各个突出部。该行星架60例如使中心轴线与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一致的第一以及第二圆盘部件61、62对置配置,并利用多根连结轴65(图3)连结第一以及第二圆盘部件61、62,从而整体形成为笼状。由此,该行星架60在外周面具有敞开部分。各行星滚珠40配置在第一以及第二圆盘部件61、62之间,并经由该敞开部分与第一旋转部件10和第二旋转部件20接触。
该行星架60将第一以及第二圆盘部件61、62的内周面侧固定于轴50的外周面侧,使得无法进行相对于该轴50的沿周方向的相对旋转和沿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例如,该行星架60通过将第一以及第二圆盘部件61、62的内周面花键嵌合于轴50的外周面,能够禁止沿周方向的相对旋转。该行星架60在其内周面侧具备沿轴线方向且朝太阳辊30侧延伸设置的环状部61a、62a。因此,在应用花键嵌合的情况下,在该环状部61a、62a的内周面形成花键。并且,在该例示中,为了不进行沿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在行星架60的轴线方向上的各个侧面配设有弹性挡环等卡止部件91、92。另外,还可通过将行星架60压入轴50来限制相对旋转与相对移动。
在该无级变速器1设置有当各个行星滚珠40偏转时用于将支承轴41朝偏转方向引导的引导部。在该例示中,将该引导部设置于行星架60。引导部是将从行星滚珠40突出的支承轴41朝偏转方向引导的径向的引导槽63、64,针对每个行星滚珠40形成在第一以及第二圆盘部件61、62的各自的对置的部分(图3)。也就是,从轴线方向(图1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所有的引导槽63与所有的引导槽64分别形成为放射状。引导槽63是以第一圆盘部件61的周方向为槽宽、以其径向内侧为槽底的槽。同样,引导槽64是以第二圆盘部件62的周方向为槽宽、以其径向内侧为槽底的槽。在支承轴41与引导槽63、64之间,为了实现偏转动作,进而为了顺利地偏转,在槽宽方向设置有间隙。该间隙例如形成为可引起用于进行偏转动作的太阳辊30与行星滚珠40之间的侧滑的大小。
在此,当将行星架60固定于轴50时,在形成为笼状的行星架60的第一圆盘部件61与第二圆盘部件62之间,预先配置嵌合有径向轴承RB5、RB6的太阳辊30,并将轴50插入于第一以及第二圆盘部件61、62与径向轴承RB5、RB6。因而,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如图3所示,使相邻的连结轴65之间的间隔Ij大于太阳辊30的直径Ds,以能够在形成为笼状的行星架60的第一圆盘部件61与第二圆盘部件62之间配置太阳辊30。并且,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在安装该轴50后,从径向外侧组装插入有支承轴41的行星滚珠40。因此,该连结轴65的间隔Ij比行星滚珠40的直径Db大。
此外,在该行星架60中,使第一以及第二圆盘部件61、62的直径(最大外径)小于第一旋转部件10、第二旋转部件20的与行星滚珠40接触的接触部分的内径(最小内径)。这是由于,在向行星架60组装上述的行星滚珠40后,将第一以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插入到轴50,因此不会因第一以及第二圆盘部件61、62的外形而妨碍第一以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的插入。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当各个行星滚珠40的偏转角处于基准位置、即为0度时,第一旋转部件10与第二旋转部件20以相同旋转速度(相同转速)旋转。也就是,此时,第一旋转部件10与第二旋转部件20的旋转比(旋转速度或者转速之比)为1,变速比γ为1。另一方面,在使各个行星滚珠40从基准位置偏转时,从支承轴41的中心轴线到行星滚珠40与第一旋转部件10接触的接触部分之间的距离变化,从支承轴41的中心轴线到行星滚珠40与第二旋转部件20接触的接触部分之间的距离变化。因此,第一旋转部件10或者第二旋转部件20中的任何一方以比处于基准位置时的速度高的速度旋转,另一方低速旋转。例如,第二旋转部件20在使行星滚珠40朝一方偏转时,以比第一旋转部件10的转速慢的速度旋转(减速),在使行星滚珠40朝朝另一方偏转时,以比第一旋转部件10的转速快的速度旋转(增速)。因而,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通过改变该偏转角,能够使第一旋转部件10与第二旋转部件20之间的旋转比(变速比γ)无级变化。另外,在此处的增速时(γ<1),使图1的上侧的行星滚珠40朝纸面逆时针方向偏转,并且使下侧的行星滚珠40朝纸面顺时针方向偏转。并且,在减速时(γ>1),使图1的上侧的行星滚珠40朝纸面顺时针方向偏转,并且使下侧的行星滚珠40朝纸面逆时针方向偏转。
在该无级变速器1设置有改变其变速比γ的变速装置。变速比γ伴随行星滚珠40的偏转角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作为该变速装置使用使各个行星滚珠40偏转的偏转装置。在此,该变速装置具备圆盘状的隔板(偏转要素)80。
该隔板80经由其径向内侧的径向轴承RB7安装于轴50,能够相对于轴50进行以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为中心的相对旋转。在该相对旋转中使用未图示的马达等致动器(驱动部)。该驱动部的驱动力经由蜗轮81传递至隔板80的外周部分。
该隔板80配置在各个行星滚珠40的输入侧(与第一旋转部件10接触的接触部侧)或者输出侧(与第二旋转部件20接触的接触部侧)、且配置在行星架60的外侧。在该例示中配置在输入侧。在该隔板80形成有可供支承轴41的一方的突出部插入的限制孔(iris孔)82。在假定以限制孔8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为起点的径向作为基准线L的情况下,限制孔82呈随着从径向内侧趋向径向外侧而沿周方向逐渐远离基准线L的弧状(图4)。另外,图4是从图1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的图。
通过隔板80朝图4的纸面顺时针方向旋转,支承轴41的一方的突出部沿限制孔82朝隔板80的中心侧移动。此时,支承轴41的各个突出部插入到行星架60的引导槽63、64,因此,插入到限制孔82的一方的突出部朝径向内侧移动。并且,通过隔板80朝图4的纸面逆时针方向旋转,一方的突出部沿限制孔82朝隔板80的外周侧移动。此时,该一方的突出部借助引导槽63、64的作用而朝径向外侧移动。这样,支承轴41能够借助引导槽63、64与限制孔82沿径向移动。因而,行星滚珠40能够进行上述的偏转动作。
然而,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期望抑制各个行星滚珠40的在轴线方向(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偏移、更优选为消除位置偏移,以免行星滚珠40与行星架60干涉。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利用上述的太阳辊30的凹部32抑制行星滚珠40的相对于太阳辊30的沿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因此能够抑制该行星滚珠40的沿轴线方向的位置偏移。
此外,为了抑制该位置偏移,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优选为减少太阳辊30的相对于轴5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ss。这是由于,存在行星滚珠40随着太阳辊30的沿轴线方向的移动而移动的可能性。因而,在该无级变速器1设置有设定太阳辊30的相对于轴5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ss的定位构造(第三定位构造)。
例如,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在行星架60的第一以及第二圆盘部件61、62设置环状部61a、62a,通过缩短该环状部61a、62a的各自的自由端与径向轴承RB5、RB6的侧面之间的距离,能够缩减太阳辊30的相对于轴5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ss。由此,第三定位构造能够由行星架60的各自的环状部61a、62a与太阳辊30的径向轴承RB5、RB6构成。
在此,在该例示中,由于对行星架60进行固定而使其无法相对于轴50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因此,该可移动量ΔTss也可称作太阳辊3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sc(ΔTsc=ΔTss)。因此,能够利用下式1求出该可移动量ΔTsc。进而,第三定位构造可称作是设定太阳辊3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sc的构造。
ΔTsc=Ic-Is … (1)
如图1所示,该式1的“Ic”为环状部61a的自由端与环状部62a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Is”为径向轴承RB5的靠图1的纸面右侧的侧面与径向轴承RB6的靠图1的纸面左侧的侧面之间的距离。
另外,在该例示中,将太阳辊30(严格来说是径向轴承RB5、RB6)与行星架60(严格来说是环状部61a、62a的自由端)之间的在轴线方向上的间隙设定为可移动量ΔTsc,但当在该间隙配设有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的情况下,将因该弹性部件的伸缩而得到的太阳辊30与行星架60之间的最大的移动量设定为可移动量ΔTsc。
这样,对于该无级变速器1,通过设置在太阳辊30的滚动面的凹部32、并缩小太阳辊30的相对于轴5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ss(太阳辊3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sc),能够抑制行星滚珠4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偏移。
在此,作为引起行星滚珠4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能够举出第一旋转部件10、第二旋转部件20的沿轴线方向的移动。就此观点而言,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第二旋转部件20配置于轴50的外周面侧,另一方面,第一旋转部件10配置于第二旋转部件20的外周面侧。进而,第一旋转部件10的朝向图1的纸面右方向的相对于第二旋转部件20的相对移动由扭矩凸轮71限制,相反,可进行朝向图1的纸面左方向的相对移动,例如可在扭矩凸轮71的沿轴线方向的动作范围内进行相对于第二旋转部件20的相对移动。与此相对,第二旋转部件20利用配设于径向轴承RB1的侧面侧(图1的纸面右侧)的卡止部件93、配设于径向轴承RB2的侧面侧(图1的纸面左侧)的卡止部件94限制该第二旋转部件20的相对于轴5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outs。因而,对于行星滚珠40而言,若仅着眼于第一以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则供轴50安装的第二旋转部件2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移动的影响大,因此能够在该可移动量ΔTouts的范围内沿轴线方向移动。
对于该可移动量ΔTouts,因行星架60固定于轴50,因此可称作第二旋转部件2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outc(ΔToutc=ΔTouts)。因此,该可移动量ΔToutc可通过下式2求出。
ΔToutc=Isr-Ir … (2)
如图1所示,该式2的“Isr”为卡止部件93与卡止部件94之间的距离。“Ir”为径向轴承RB1的靠图1的纸面右侧的侧面与径向轴承RB2的靠图1的纸面左侧的侧面之间的距离。
另外,在该例示中,将第二旋转部件20(严格来说是径向轴承RB1、RB2)与行星架60(严格来说是卡止部件93、94)之间的在轴线方向上的间隙设定为可移动量ΔToutc,但当在该间隙配设有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的情况下,将因该弹性部件的伸缩而得到的第二旋转部件20与行星架60之间的最大的移动力设定为可移动量ΔToutc。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扭矩凸轮71、环状部件72、推力轴承TB、第一旋转部件10及输入轴11的径向轴承RB3、RB4、以及下述的第二定位构造形成设定第一旋转部件1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inc的第一定位构造。并且,卡止部件93、94、第二旋转部件20及输出轴21的径向轴承RB1、RB2、以及轴50的卡止部件93、94的保持槽形成设定第二旋转部件2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outc的第二定位构造。
这样,对于太阳辊3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sc(=ΔTss)中,最大将产生伴随着太阳辊30、径向轴承RB5、RB6、行星架60、卡止部件91、92以及轴50的卡止部件91、92的安装槽的各自的在轴线方向上的尺寸精度(也就是尺寸公差)、和上述部件的组装精度(也就是组装时的公差)的累积而产生的偏移。并且,对于第二旋转部件2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outc(=ΔTouts),最大将产生伴随着第二旋转部件20、径向轴承RB1、RB2、行星架60、卡止部件93、94以及轴50的卡止部件93、94的安装槽的各自的在轴线方向上的尺寸精度(尺寸公差)、和上述部件的组装精度(组装时的公差)的累积而产生的偏移。
对于行星滚珠4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在可移动量ΔTsc大于可移动量ΔToutc的情况下、或者可移动量ΔTsc与可移动量ΔToutc相同的情况下,不仅受到与太阳辊30、行星架60以及行星滚珠40相关的部件的尺寸精度、组装精度的影响,还受到与第二旋转部件20相关的部件的尺寸精度、组装精度的影响。因此,在该情况下,行星滚珠4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除了由可移动量ΔToutc决定之外,还由上述尺寸精度、组装精度决定。与此相对,当可移动量ΔTsc小于可移动量ΔToutc的情况下,不会受到与第二旋转部件20相关的部件的影响,行星滚珠4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由可移动量ΔTsc、与太阳辊30、行星架60以及行星滚珠40相关的部件的尺寸精度以及组装精度决定。
另外,与太阳辊30相关的部件是指太阳辊30本身和压入其中的径向轴承RB5、RB6。与行星架60相关的部件是指行星架60本身、对其进行卡止的卡止部件91、92以及供卡止部件91、92安装的轴50。与行星滚珠40相关的部件是指行星滚珠40本身和对其进行支承的支承轴41、轴承,进而严格来说是指保持支承轴41的行星架60、隔板80等。
通常情况下,累积公差越大,则扩宽各个部件的间隔(相当于上述的可移动量ΔTsc、可移动量ΔToutc等),以免部件彼此干涉。反之,成为公差的累积对象的部件越少,则能够缩短部件的间隔,能够缩小产品的规格。
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将太阳辊3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sc(=ΔTss)设定成:小于第二旋转部件2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outc(=ΔTouts)(ΔTsc<ΔToutc)。
由此,对于该无级变速器1,在决定行星滚珠4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时,不会受到与第二旋转部件20相关的部件的影响,因此能够相应地减少需要轴线方向上的精度的部件件数。也就是,对于与该第二旋转部件20相关的部件,和与太阳辊30、行星架60以及行星滚珠40相关的部件相比,无需进行高精度的公差管理。因而,该无级变速器1能够在削减成本的同时提高行星滚珠4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定位精度。公差管理是为了抑制行星滚珠4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偏移而采用的,表示为缩小尺寸公差,或限制部件在轴线方向上的安装位置等。
并且,对于该无级变速器1,由于作为公差的累积对象的部件少,因此累积公差变小。因而,该无级变速器1能够缩小行星滚珠40与行星架6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间隔,由此能够实现小型化。
此外,对于该无级变速器1,通过进行上述设定,即便太阳辊30与行星架60抵接,第一旋转部件10与第二旋转部件20尚能沿轴线方向移动,因此由第一旋转部件10与第二旋转部件20推压于太阳辊30的行星滚珠40能够移动至凹部32的中央部分(最大程度凹陷的部分)。
[实施例2]
其次,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的实施例2进行说明。
对于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1,将太阳辊3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sc(=ΔTss)设定成:小于第二旋转部件2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outc(=ΔTouts)。在本实施例中,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当将可移动量ΔTsc设定得小于可移动量ΔToutc时,将该可移动量ΔTsc设定为零(ΔTsc=0)。即便这样设定,该无级变速器1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此时的无级变速器1,行星滚珠40与行星架6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间隔进一步缩小,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进而,除了该效果外,将可移动量ΔTsc设定为0,还能够防止因各个行星滚珠40偏斜而沿轴线方向被推动的太阳辊30(严格来说是径向轴承RB5、RB6)与行星架60碰撞的现象。另外,该偏斜是在例如无级变速器1的驱动与非驱动间的切换之际产生的。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通过消除这种碰撞,伴随于该碰撞产生的声音消失,能够提高静谧性。并且,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还能够消除伴随于碰撞产生的振动,此外,能够提高径向轴承RB5、RB6的耐久性。
例如,在该情况下的无级变速器1中,只要通过使环状部61a、62a的自由端抵接于径向轴承RB5、RB6的内圈的侧面而使太阳辊30无法沿轴线方向移动即可。但是,在该方法中,无论太阳辊30、环状部61a、62a等的在轴线方向上的尺寸精度、安装精度如何,均存在产生可移动量ΔTsc的可能性。因此,优选形成为,在可靠地将可移动量ΔTsc设定为零的情况下,采用以下的图5或者图6所例示的构造。
图5所示的标号2表示将可移动量ΔTsc设为零的无级变速器的一例。该无级变速器2相对于上述的无级变速器1在以下的结构存在差异。
首先,该无级变速器2配设轴150来取代轴50。该轴150具有在轴50的外周面侧朝径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151。该鼓出部151是与轴150的主体部分呈同心状的圆柱部或者圆筒部。太阳辊30经由插入于该鼓出部151的外周面的径向轴承RB5、RB6而被保持于轴150。但是,对于径向轴承RB6而言,为了使其内圈的侧面抵接于环状部62a的自由端,使其相比鼓出部151的端部(在此为靠图5的纸面左侧的端部)而沿轴线方向突出。
并且,在该无级变速器2中,将轴线方向长度比太阳辊30的环状部31的轴线方向长度长的圆筒部件95配置于径向轴承RB5与径向轴承RB6之间。该圆筒部件95具有与径向轴承RB5、RB6的内圈同等的内径以及比其外圈的内径小的外径,且插入于鼓出部151的外周面。在该无级变速器2中,由于该圆筒部件95的存在,当从外侧对径向轴承RB5、RB6施加轴线方向的外力时,由该外力产生的力作用在径向轴承RB5、RB6的内圈与圆筒部件95之间,而不作用于太阳辊30,因此不会妨碍太阳辊30的沿周方向的旋转动作。
并且,在该无级变速器2中,配设有朝行星架60沿轴线方向推压太阳辊30的紧固部件。例如,在该无级变速器2中,在鼓出部151的端部(在此为靠图5的纸面右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呈螺旋状地刻设有外螺纹,并配设与之螺合的内螺纹部件(例如螺母)96作为紧固部件。在该无级变速器2中,通过紧固该内螺纹部件96,环状部62a、径向轴承RB5、RB6以及圆筒部件95的各自的间隔缩短,最终可移动量ΔTsc为零。该内螺纹部件96形成为仅在径向轴承RB5的内圈产生轴向力的形状。因此,对于该无级变速器2,伴随于该紧固而对径向轴承RB5的内圈施加轴线方向的外力,但如前所示,由于不会因此而妨碍太阳辊30的沿周方向的旋转动作,因此能够避免因驱动损失的增大而导致的燃油利用率的恶化。
在该无级变速器2中,利用行星架60的环状部62a、太阳辊30的径向轴承RB5、RB6、圆筒部件95、内螺纹部件96以及轴150构成第三定位构造。
在此,对于该无级变速器2,由于能够切实地将可移动量ΔTsc设定为零,因此消除了组装精度的影响,通过进行对与太阳辊30、行星架60以及行星滚珠40相关的部件的尺寸精度的公差管理,能够进行行星滚珠4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定位。
然而,对于该无级变速器2,在进行上述组装时无法预先将行星架60形成为笼状,而是将第二圆盘部件62、径向轴承RB5、RB6、安装有圆筒部件95的太阳辊30依次插入轴150,并利用内螺纹部件96进行紧固,而后将第一圆盘部件61插入轴150,从而形成笼状的行星架60。因而,对于该无级变速器2,无法在行星架60单体的状态下将轴线方向上的大小限制在尺寸公差的范围内,因此,如果再考虑到用于限制其大小的夹具、组装作业性,则担心成本增加。图6所示的无级变速器3改善了这一问题。
无级变速器3相对于上述的无级变速器1在以下的结构上存在差异。
首先,该无级变速器3在径向轴承RB5、RB6之间配置有与无级变速器2的圆筒部件相同的圆筒部件95。因而,在该无级变速器3中,无论在径向轴承RB5、RB6是否作用有轴线方向的外力,均不会因该外力而妨碍太阳辊30的沿周方向的旋转动作。
此外,在该无级变速器3,配设有能够将朝向圆筒部件95侧的轴向力传递至径向轴承RB5的内圈的轴向力传递部件97。该轴向力传递部件97具有与径向轴承RB5的内圈与同等的内径和小于其外圈的内径的外径,且配置于轴250上的隔着径向轴承RB5与圆筒部件95相反的一侧(图6的纸面右侧)。因而,该轴向力传递部件97能够使其一端抵接于径向轴承RB5的内圈的与供圆筒部件95接触的侧面相反的一侧的侧面,能够从该侧面传递轴向力。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该轴向力传递部件97形成为从径向外侧包夹轴250的圆弧状的分割构造。在该轴向力传递部件97中,上述的轴向力是通过紧固配设于轴向力传递部件97的另一端的作为上述紧固部件的内螺纹部件(例如螺母)98而产生的。
对于该无级变速器3,在组装之际,将圆筒部件95插入到太阳辊30的内侧,且从其两端压入径向轴承RB5、RB6。并且,行星架160预先形成为笼状。该无级变速器3与无级变速器1相同,将该太阳辊30配置在行星架160之间,并将轴250插入于其中。进而,向该轴250插入轴向力传递部件97,并利用内螺纹部件98进行紧固。
因而,行星架160在之前例示的行星架60中将第一圆盘部件61替换为第一圆盘部件161。相对于第一圆盘部件61,该第一圆盘部件161在内周面侧形成有开口部,以能够进行轴向力传递部件97的插入作业,且能够预先形成为插入有轴向力传递部件97的状态。在此,作为该开口部而形成槽部161a。由此,能够在第一圆盘部件161的内周面与轴25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因此能够从该间隙插入轴向力传递部件97。进而,对于该行星架160,由于能够将第一圆盘部件161的槽部161a以外的内周面嵌合或压入轴250的外周面,因此能够将其相对于轴250配置成同心状。进而,在第一圆盘部件161未设置如第一圆盘部件61那样的环状部61a。
并且,该轴向力传递部件97的轴线方向长度形成为:在组装于轴250后的状态下其另一端相比第一圆盘部件161朝图6的纸面右侧突出的长度,从而能够在插入于轴250后利用内螺纹部件98进行紧固。
该轴250在之前例示的轴50中,在与内螺纹部件98的配置对应的外周面呈螺旋状地刻设有外螺纹部。在该轴250中,使相比该外螺纹部靠图6的纸面右侧的位置的外径小于太阳辊30等所配置的部分的外径,能够使该外螺纹部与内螺纹部件98螺合。隔板80经由径向轴承RB7安装于该小径部分。
在该无级变速器3中,利用行星架160的环状部62a、太阳辊30的径向轴承RB5、RB6、圆筒部件95、轴向力传递部件97、内螺纹部件98以及轴250构成第三定位构造。
对于该无级变速器3,与无级变速器1相比,能够切实地将可移动量ΔTsc设定为零。并且,与无级变速器2相比,该无级变速器3能够先组装行星架160而后进行太阳辊30等的组装作业。因而,与无级变速器2相比,该无级变速器3的组装作业性提高,此外,能够降低用于将行星架16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尺寸精度限定在规定的范围内的夹具、组装作业所花费的成本。此外,与无级变速器2相比,该无级变速器3能够将通过组装第一圆盘部件161、第二圆盘部件62以及连结轴65而成的行星架160更换成通过铸造、粉末冶金等形成的一体化构造的行星架,因此能够实现因减少部件件数而导致的成本的减少。也就是,该无级变速器3能够得到良好的组装作业性,且能够以低成本切实地将可移动量ΔTsc设定为零。
[实施例3]
其次,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的实施例3进行说明。
在上述的实施例1以及2的无级变速器1、2、3中,未考虑因凹部32而造成的行星滚珠40的相对于太阳辊3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偏移。然而,存在行星滚珠40相对于太阳辊30在轴线方向偏移的可能性。这是由于:在驱动时的行星滚珠40产生旋转力矩,支承轴41因该旋转力矩而相对于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偏移由与上述的引导槽63、64之间的槽宽方向的间隙、轴承等产生的微小的晃动的量。进而,还由于:会因该支承轴41的偏移而造成行星滚珠40的旋转方向相对于太阳辊30的旋转方向偏移,因此,在此时的太阳辊30与行星滚珠40之间产生由太阳辊30的旋转速度与行星滚珠40的旋转速度决定的侧滑速度,因该侧滑速度而作用有侧滑力。行星滚珠40借助伴随于该支承轴41的偏移产生的侧滑力而在凹部32上移动,存在相对于太阳辊30在轴线方向偏移的可能性。另外,对于该侧滑力,如果行星滚珠40存在于凹部32的中心,则成为轴线方向的力,如果行星滚珠40从凹部32的中心偏移,则成为沿凹部32的曲面的方向的力。本实施例就是考虑到该行星滚珠40的相对于太阳辊3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偏移而完成的。
首先,对图8所示的行星滚珠40的相对于太阳辊3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bs进行说明。
该可移动量ΔTbs为将作用有一个方向的侧滑力Fss1时的最大的移动距离Δd1和作用有方向与之相反的侧滑力Fss2时的最大的移动距离Δd2相加而得出的(式3)。
ΔTbs=Δd1+Δd2 … (3)
如图9所示,在行星滚珠40作用有来自第一旋转部件10与第二旋转部件20的法线力Fr和来自太阳辊30的法线力Fs。该法线力Fr例如由扭矩凸轮71的轴向力等决定。并且,法线力Fs由法线力Fr、侧滑力Fss1(Fss2)等决定。当作用有一个方向的侧滑力Fss1时,该行星滚珠40在凹部32上移动至侧滑力Fss1的x方向分量与来自第一以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的法线力Fr的x方向分量达到平衡的角度φ1。在此,该图9的平衡状态下的行星滚珠40的沿轴线方向离开凹部32的中心的移动距离为:作用有一个方向的侧滑力Fss1时行星滚珠40的相对于太阳辊30的沿轴线方向的最大的移动距离Δd1(式4)。
Δd1=(Rs-Rb)*sinφ1 … (4)
该式4的“Rs”表示凹部32的半径,“Rb”表示行星滚珠40的半径。
在此,在该力达到平衡的状态下,下述的x方向分量的平衡式5与y方向分量的平衡式6成立。
-Fss1*cosφ1+Fs*sinφ1=0 … (5)
-2*Fr*cosθ+Fs*cosφ1+Fss1*sinφ1=0 … (6)
下式7是从该式5、6导出的运算式。能够利用该式7求出力平衡时的角度φ1。
sinφ1=Fss1/(2*Fr*cosθ) … (7)
另一方面,当作用有相反方向的侧滑力Fss2时,行星滚珠40的相对于太阳辊30的沿轴线方向的最大的移动距离Δd2由下式8导出。
Δd2=(Rc-Rb)*sinφ2 … (8)
φ2表示作用相反方向的侧滑力Fss2而各力达到平衡状态时的角度。该角度φ2能够通过与角度φ1相同的运算式亦即下式9求得。
sinφ2=Fss2/(2*Fr*cosθ) … (9)
行星滚珠40的相对于太阳辊3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bs能够通过将式4、8带入式3而得到的运算式求出(式10)。
ΔTbs=Δd1+Δd2=(Rc-Rb)*(sinφ1+sinφ2)… (10)
另外,在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1中,通过将太阳辊3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sc(=ΔTss)设定为:小于第二旋转部件2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outc(=ΔTouts),由此来进行行星滚珠4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定位。因而,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在行星滚珠40的相对于太阳辊3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bs大于或等于可移动量ΔTsc与可移动量ΔToutc之和的情况下,当因伴随于支承轴41的偏移的侧滑力Fss1(Fss2)而导致行星滚珠40相对于太阳辊30沿轴线方向偏移时,该侧滑力Fss1(Fss2)被径向轴承RB6(RB5)吸收,存在妨碍太阳辊30的旋转动作的可能性。
并且,在实施例2的无级变速器1、2、3中,通过将可移动量ΔTsc限定为零来进行行星滚珠4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定位。因而,在该无级变速器1、2、3中,在可移动量ΔTbs大于或等于可移动量ΔToutc的情况下,通过行星滚珠40相对于太阳辊30沿轴线方向偏移,侧滑力Fss1(Fss2)被径向轴承RB6(RB5)吸收,存在妨碍太阳辊30的旋转动作的可能性。
因此,例如,在上述的无级变速器1、2、3中,需要将径向轴承RB5、RB6更换为规格容量大的轴承,在该情况下,虽然太阳辊30的旋转动作变得顺滑,却会导致无级变速器1、2、3的体型增大、成本增加,因此不为优选。并且,例如还考虑将径向轴承RB5、RB6更换为能够吸收推力的角接触轴承或圆锥滚子轴承等,但在该情况下,虽然太阳辊30的旋转动作变得顺滑,却需要预紧力,并且,牵引阻力增加,因此不为优选。
因此,以实施例1为基础的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与实施例1同样将可移动量ΔTsc设定为小于可移动量ΔToutc(ΔTsc<ΔToutc),并且将可移动量ΔTbs设定为小于可移动量ΔTsc与可移动量ΔToutc之和(ΔTbs<ΔTsc+ΔToutc)。由此,该无级变速器1的径向轴承RB6(RB5)不会受到由侧滑力Fss1(Fss2)产生的轴线方向的力(推力)。
并且,以实施例2为基础的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2、3与实施例2同样将可移动量ΔTsc设定为零(ΔTsc=0),并将可移动量ΔTbs设定为小于可移动量ΔToutc(ΔTbs<ΔToutc)。由此,该无级变速器1、2、3的径向轴承RB6(RB5)不会受到由侧滑力Fss1(Fss2)产生的轴线方向的力(推力)。另外,图10中以无级变速器2为代表进行了例示。
如此,对于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2、3,不会对径向轴承RB6(RB5)施加由侧滑力Fss1(Fss2)产生的推力。因而,对于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2、3,相对于在实施例1、2中例示的无级变速器,能够缩小径向轴承RB5、RB6的规格容量,因此能够实现体型的缩小和重量的减轻,进而能够实现成本的削减。并且,对于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2、3,为了使太阳辊30旋转,即便不使用角接触轴承、圆锥滚子轴承等需要预紧力且牵引阻力大的轴承,也能够使用圆柱滚子轴承等低损耗的轴承,因此能够实现因损耗减少而导致的燃油利用率的提高。
在此,为了得到与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2、3相同的效果,还可将无级变速器进行如下设定。
图11所示的无级变速器4的机构与无级变速器1相同,但与该无级变速器1不同,将第二旋转部件2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outc(=ΔTouts)设定为:小于太阳辊3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sc(=ΔTss)(ΔToutc<ΔTsc),且将行星滚珠40的相对于太阳辊3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bs设定为:小于可移动量ΔTsc与可移动量ΔToutc之和(ΔTbs<ΔTsc+ΔToutc)。
对于该无级变速器4,通过这样的设定,不仅能够起到与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2、3相同的效果,还能够防止太阳辊30与行星架60干涉。因而,对于该无级变速器4,如图12所示的无级变速器5那样,不需要径向轴承RB5、RB6。
对于该无级变速器5,是在无级变速器4中不设置径向轴承RB5、RB6而将太阳辊130插入轴50。因而,相对于无级变速器4,该无级变速器5削减了部件件数,因此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另外,在该无级变速器5中,利用配置于凹部132上的多个行星滚珠40支承太阳辊130。该凹部132与太阳辊30的凹部32为相同的形状。
并且,对于图13所示的无级变速器6,是在无级变速器4中将可移动量ΔToutc(=ΔTouts)设定为零(ΔToutc=0),且将可移动量ΔTbs设定为小于可移动量ΔTsc(ΔTbs<ΔTsc)。对于该无级变速器6,通过这样进行设定,能够得到与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2、3相同的效果。此外,对于该无级变速器6,能够如无级变速器5那样将太阳辊30替换为太阳辊130,因此无需径向轴承RB5、RB6,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实施例4]
其次,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的实施例4进行说明。
对于上述的实施例1-3的无级变速器1-6,从例如行星滚珠40来看,输入轴11与输出轴21统一配置于一方,并且,该输入轴11经由径向轴承RB3、RB4配置于输出轴21上。因而,在这些无级变速器1-6中,作为与太阳辊30(130)的相对于行星架60(1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sc进行比较的对象,只要观察第二旋转部件20以及输出轴21的相对于行星架60(1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outc即可,无需观察第一旋转部件10以及输入轴11的相对于行星架60(1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inc。然而,在输入轴11与输出轴21隔着行星滚珠40彼此配置于不同的方向的情况下,对于该无级变速器,作为与可移动量ΔTsc进行比较的对象,不仅要观察第二旋转部件20以及输出轴21的相对于行星架60(1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outc,还要观察第一旋转部件10以及输入轴11的相对于行星架60(1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inc。这是由于:该无级变速器的第一旋转部件10与第二旋转部件20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相对于轴50(150、250)的沿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本实施例就是对这种无级变速器进行说明的实施例。图14的标号7表示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
对于该无级变速器7,在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1中,将第一旋转部件10以及输入轴11替换为第一旋转部件110以及输入轴111,且将第二旋转部件20以及输出轴21替换为第二旋转部件120以及输出轴121。并且,对于该无级变速器4,还将在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1中的与第一旋转部件10、输入轴11以及第二旋转部件20、输出轴21相关的轴承等部件进行如下的替换。
第一旋转部件110与第二旋转部件120形成为与之前例示的第二旋转部件20相同的形状。此外,输入轴111与输出轴121形成为与之前例示的输出轴21相同的形状。因而,输入轴111具备中心轴线与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一致的圆盘部111a与圆筒部111b。并且,输出轴121具备中心轴线与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1一致的圆盘部121a与圆筒部121b。
在输入轴111中,在圆盘部111a的外周侧的平面与壳体Ca之间配设有扭矩凸轮171、环状部件172以及推力轴承TB1。该推力轴承TB1能够使输入轴111与环状部件172相对旋转。对于扭矩凸轮171,通过壳体Ca侧的卡合部件与环状部件172侧的卡合部件卡合,产生将第一旋转部件110朝行星滚珠40推压的轴向力。在该例示中,在壳体Ca侧的卡合部件与壳体Ca之间配设有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173。该弹性部件173在非驱动时产生用于将第一旋转部件110朝行星滚珠40推压的轴线方向的弹力,且配设成使得由该弹力产生的初始载荷施加于环状部件172的状态。并且,该输入轴111的圆筒部111b的内周面经由径向轴承RB8、RB9安装于轴50的外周面。也就是,该输入轴111能够借助该径向轴承RB8、RB9与推力轴承TB1进行相对于轴50的沿周方向的相对旋转。
在此,在该输入轴111中,利用配设于径向轴承RB9的侧面侧(图14的纸面左侧)的弹性挡环等卡止部件99限制第一旋转部件110的相对于轴50的朝行星滚珠40侧的沿轴线方向的移动。该第一旋转部件110的相对于轴5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ins是从弹性部件173最大程度地收缩的状态直到径向轴承RB9与卡止部件99抵接的移动距离,被称作第一旋转部件11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inc(ΔTinc=ΔTins)。
在该无级变速器7中,利用卡止部件99、第一旋转部件110、输入轴111的径向轴承RB8、RB9、扭矩凸轮171、环状部件172、推力轴承TB1、弹性部件173、轴50以及壳体Ca构成第一定位构造。
另一方面,在输出轴121中,在圆盘部121a的外周侧的平面与壳体Ca之间配设有扭矩凸轮175、环状部件176以及推力轴承TB2。该推力轴承TB2能够使输出轴121与环状部件176相对旋转。对于扭矩凸轮175,通过使壳体Ca侧的卡合部件与环状部件176侧的卡合部件卡合,产生将第二旋转部件120朝行星滚珠40推压的轴向力。在该例示中,在壳体Ca侧的卡合部件与壳体Ca之间配设有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177。该弹性部件177在非驱动时产生用于将第二旋转部件120朝行星滚珠40推压的轴线方向的弹力,且配设成使得由该弹力产生的初始载荷施加于环状部件176的状态。并且,该输出轴121的圆筒部121b的内周面经由径向轴承RB1、RB2安装于轴50的外周面。也就是,该输出轴121能够借助该径向轴承RB1、RB2与推力轴承TB2进行相对于轴50的沿周方向的相对旋转。
在此,在该输出轴121中,利用配设于径向轴承RB1的侧面侧(图14的纸面右侧)的卡止部件93限制第二旋转部件120的相对于轴50的朝行星滚珠40侧的沿轴线方向的移动。该第二旋转部件120的相对于轴5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outs是从弹性部件177最大程度地收缩的状态直到径向轴承RB1与卡止部件93抵接的移动距离,被称作第二旋转部件12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outc(ΔToutc=ΔTouts)。
在该无级变速器7中,利用卡止部件93、第二旋转部件120、输出轴121的径向轴承RB1、RB2、扭矩凸轮175、环状部件176、推力轴承TB2、弹性部件177、轴50以及壳体Ca构成第二定位构造。
在该无级变速器7中,将太阳辊3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sc(=ΔTss)设定为:小于第一旋转部件11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inc(=ΔTins)和第二旋转部件120的相对于行星架60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ΔToutc(=ΔTouts)中的较小一方。由此,该无级变速器7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1相同的效果。
此外,对于该无级变速器7,基于与实施例3的无级变速器1的设定相同的考虑,也可以将可移动量ΔTsc设定为:小于可移动量ΔTinc和可移动量ΔToutc中的较小一方,且将可移动量ΔTbs设定为:小于可移动量ΔTinc和可移动量ΔToutc中的较小一方与可移动量ΔTsc之和。根据该设定的无级变速器7,能够得到与实施例3的无级变速器1相同的效果。
在此,对于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7,亦可如实施例2的无级变速器1那样,通过使环状部61a、62a的自由端与径向轴承RB5、RB6的内圈的侧面抵接而将可移动量ΔTsc设定为零,能够得到与该无级变速器1相同的效果。并且,为使可移动量ΔTsc为零,在无级变速器7中,亦可设置无级变速器2的圆筒部件95与内螺纹部件96、并将轴50替换为轴150,由此能够得到与该无级变速器2相同的效果。并且,为此,亦可设置无级变速器3的圆筒部件95、轴向力传递部件97以及内螺纹部件98、并将行星架60与轴50分别替换为无级变速器3的行星架160与轴250,由此能够得到与该无级变速器3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以该无级变速器7为基础而将可移动量ΔTsc设定为零的各种无级变速器中,基于与实施例3的无级变速器1、2、3相同的考虑,除了该设定以外,还可将可移动量ΔTbs设定为小于可移动量ΔTinc和可移动量ΔToutc中的较小一方。根据这些无级变速器,能够得到与该实施例3的无级变速器1、2、3相同的效果。
并且,对于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7,基于与实施例3的无级变速器4相同的考虑,亦可将可移动量ΔTinc和可移动量ΔToutc中的较大一方设定为小于可移动量ΔTsc、并将可移动量ΔTbs设定为小于可移动量ΔTinc和可移动量ΔToutc中的较小一方与可移动量ΔTsc之和。根据该无级变速器7,能够得到与该无级变速器4相同的效果。进而,对于该无级变速器7,由于能够防止太阳辊30与行星架60干涉,因此能够将太阳辊30替换为太阳辊130,能够得到与实施例3的无级变速器5相同的效果。
并且,对于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7,基于与实施例3的无级变速器6相同的考虑,只要能够将可移动量ΔTinc与可移动量ΔToutc设定为零即可,还可在进行该设定的同时将可移动量ΔTbs设定为小于可移动量ΔTsc。根据该无级变速器7,能够得到与该无级变速器6相同的效果。
标号说明
1、2、3、4、5、6、7:无级变速器;10、110:第一旋转部件(第一旋转要素);11、111:输入轴(第一旋转轴);20、120:第二旋转部件(第二旋转要素);21、121:输出轴(第二旋转轴);30、130:太阳辊(第三旋转要素);32、132:凹部;40:行星滚珠(滚动部件);41:支承轴;50、150、250:轴(变速器轴);60、160:行星架(固定要素);61、161:第一圆盘部件;61a:环状部;62:第二圆盘部件;62a:环状部;65:连结轴;71、171、175:扭矩凸轮;72、172、176:环状部件;80:隔板;91、92、93、94、99:卡止部件;95:圆筒部件;96、98:内螺纹部件;97:轴向力传递部件;161a:槽部;173、177:弹性部件;Ca:壳体;R1:第一旋转中心轴线;R2:第二旋转中心轴线;RB1~RB9:径向轴承;TB、TB1、TB2:推力轴承。
Claims (7)
1.一种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该无级变速器具备:
作为固定轴的变速器轴,该变速器轴成为旋转中心;
能够相对旋转的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在上述变速器轴上对置配置,且具有共通的第一旋转中心轴线;
滚动部件,该滚动部件具有与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线平行的第二旋转中心轴线,以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地配置有多个上述滚动部件,且上述滚动部件由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夹持;
上述滚动部件的支承轴,该支承轴具有上述第二旋转中心轴线,且两端从上述滚动部件突出;
第三旋转要素,将各上述滚动部件配置于该第三旋转要素的外周面上的朝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该第三旋转要素能够相对于上述变速器轴、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相对旋转;
固定要素,该固定要素被固定于上述变速器轴,且经由上述支承轴的各自的突出部保持上述滚动部件;
变速装置,该变速装置利用各上述滚动部件的偏转动作使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与上述第二旋转要素之间的旋转比变化;
第一旋转轴以及第二旋转轴,上述第一旋转轴以及第二旋转轴分别单独地被固定于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
第一定位构造,该第一定位构造设定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
第二定位构造,该第二定位构造设定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以及
第三定位构造,该第三定位构造设定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
将固定于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上述第二旋转轴配置成:能够进行相对于上述变速器轴的以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相对旋转,并且,将固定于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上述第一旋转轴配置成:能够在上述第二旋转轴的外周面上进行相对于上述第二旋转轴的以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相对旋转,
将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设定成:小于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将因伴随上述支承轴的偏移的侧滑力而产生的上述滚动部件的相对于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设定成:小于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与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之和。
3.一种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该无级变速器具备:
作为固定轴的变速器轴,该变速器轴成为旋转中心;
能够相对旋转的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在上述变速器轴上对置配置,且具有共通的第一旋转中心轴线;
滚动部件,该滚动部件具有与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线平行的第二旋转中心轴线,以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地配置有多个上述滚动部件,且上述滚动部件由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夹持;
上述滚动部件的支承轴,该支承轴具有上述第二旋转中心轴线,且两端从上述滚动部件突出;
第三旋转要素,将各上述滚动部件配置于该第三旋转要素的外周面上的朝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该第三旋转要素能够相对于上述变速器轴、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相对旋转;
固定要素,该固定要素被固定于上述变速器轴,且经由上述支承轴的各自的突出部保持上述滚动部件;
变速装置,该变速装置利用各上述滚动部件的偏转动作使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与上述第二旋转要素之间的旋转比变化;
第一旋转轴以及第二旋转轴,上述第一旋转轴以及第二旋转轴分别单独地被固定于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且能够在上述变速器轴的外周面上进行相对于上述变速器轴的以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相对旋转;
第一定位构造,该第一定位构造设定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
第二定位构造,该第二定位构造设定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以及
第三定位构造,该第三定位构造设定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
将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设定成:小于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和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中的较小一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将因伴随上述支承轴的偏移的侧滑力而产生的上述滚动部件的相对于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设定成:小于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和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中的较小一方与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之和。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定位构造利用朝上述固定要素沿轴线方向推压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紧固部件将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相对于上述固定要素的沿轴线方向的可移动量设定为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定位构造在上述第三旋转要素与上述紧固部件之间设置有插入到上述固定要素的开口部的轴向力传递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固定要素一体成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1/057902 WO2012131921A1 (ja) | 2011-03-29 | 2011-03-29 | 無段変速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08607A CN103608607A (zh) | 2014-02-26 |
CN103608607B true CN103608607B (zh) | 2015-09-30 |
Family
ID=46929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0477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08607B (zh) | 2011-03-29 | 2011-03-29 | 无级变速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961363B2 (zh) |
EP (1) | EP2653747A4 (zh) |
JP (1) | JP5201272B2 (zh) |
CN (1) | CN103608607B (zh) |
IN (1) | IN2012DN02017A (zh) |
WO (1) | WO201213192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011600B2 (en) | 2003-02-28 | 2006-03-14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DK1954959T3 (da) | 2005-11-22 | 2013-08-26 | Fallbrook Ip Co Llc | Kontinuerlig variabel transmission |
CN101454596B (zh) | 2005-12-09 | 2011-06-29 | 瀑溪技术公司 | 用于变速器的换档机构 |
EP1811202A1 (en) | 2005-12-30 | 2007-07-25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gear transmission |
WO2008095116A2 (en) | 2007-02-01 | 2008-08-07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and/or prime mover |
US20100093479A1 (en) * | 2007-02-12 | 2010-04-15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and methods therefor |
EP2700843A3 (en) | 2007-02-16 | 2017-11-08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methods, assemblies, subassemblies, and components therefor |
US8393989B2 (en) | 2007-04-24 | 2013-03-12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Electric traction drives |
CN101861482B (zh) | 2007-11-16 | 2014-05-07 | 福博科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变速传动装置的控制器 |
WO2009085773A1 (en) | 2007-12-21 | 2009-07-09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and methods therefor |
JP5457438B2 (ja) | 2008-06-06 | 2014-04-02 | フォールブル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ー カンパニー エルエルシー | 無限可変変速機、及び無限可変変速機用の制御システム |
JP5230804B2 (ja) | 2008-06-23 | 2013-07-10 | フォールブル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ー カンパニー エルエルシー | 連続可変変速機 |
US8469856B2 (en) | 2008-08-26 | 2013-06-25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US8167759B2 (en) | 2008-10-14 | 2012-05-01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ES2439647T3 (es) | 2009-04-16 | 2014-01-24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junto de estator y mecanismo de cambio de velocidad para una transmisión continuamente variable |
US8512195B2 (en) | 2010-03-03 | 2013-08-20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methods, assemblies, subassemblies, and components therefor |
US8888643B2 (en) | 2010-11-10 | 2014-11-18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CN107061653B (zh) | 2012-01-23 | 2020-05-26 | 福博科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 | 无限变速式无级变速器、连续变速式无级变速器、方法、组件、子组件以及其部件 |
CA2909565A1 (en) | 2013-04-19 | 2014-10-23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US10309501B2 (en) * | 2014-05-23 | 2019-06-04 | Nsk Ltd. | Friction roller-type transmission |
US10400872B2 (en) | 2015-03-31 | 2019-09-03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Balanced split sun assemblies with integrated differential mechanisms, and variators and drive trains including balanced split sun assemblies |
US10047861B2 (en) | 2016-01-15 | 2018-08-14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rollback i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
AU2017234934A1 (en) | 2016-03-18 | 2018-10-04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systems and methods |
US10023266B2 (en) | 2016-05-11 | 2018-07-17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and automatic calibration of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and bicycles having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
CN107339385B (zh) * | 2016-10-31 | 2023-08-15 | 西华大学 | 一种无自旋单环盘式无级变速单元 |
JP6374552B1 (ja) * | 2017-03-03 | 2018-08-15 | 摩特動力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Motive Power Industry Co.,Ltd. | 無段変速環状ベース部の駆動機構 |
TWI644032B (zh) * | 2018-05-31 | 2018-12-11 | 摩特動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Parallel two-way full clamping mechanism of stepless transmission |
CN110608273B (zh) * | 2018-06-15 | 2022-08-05 | 吴丹凤 | 一种变速装置 |
US11215268B2 (en) | 2018-11-06 | 2022-01-04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synchronous shifting, twin countershaft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of same |
CN111271422B (zh) * | 2018-12-05 | 2022-08-05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双排传动变速组件和汽车无级变速器 |
TWI668382B (zh) * | 2019-02-25 | 2019-08-11 | 摩特動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Series two-way full clamping mechanism of stepless transmission |
WO2020176392A1 (en) | 2019-02-26 | 2020-09-03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Reversible variable drives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in forward and reverse directions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03078A (zh) * | 2003-02-28 | 2008-11-12 | 福尔布鲁克科技公司 | 连续可变速传动装置 |
CN201723669U (zh) * | 2010-07-24 | 2011-01-26 | 王骁杰 | 行星轮无级变速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248960A (en) * | 1959-11-13 | 1966-05-03 | Roller Gear Ltd | Variable speed drive transmission |
JPS4912742B1 (zh) * | 1969-10-15 | 1974-03-27 | ||
JPS5320180B2 (zh) | 1972-05-09 | 1978-06-24 | ||
JPS51150380U (zh) * | 1975-05-26 | 1976-12-01 | ||
JPS51150380A (en) | 1975-06-18 | 1976-12-23 | Babcock Hitachi Kk | Response property variable ae sensor |
JPS5235481U (zh) * | 1975-09-04 | 1977-03-12 | ||
JPS5916719B2 (ja) | 1975-09-13 | 1984-04-17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放電灯始動装置 |
US4069718A (en) * | 1976-09-13 | 1978-01-24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rmy | Speed change device |
US4203328A (en) * | 1978-09-15 | 1980-05-20 | The Perkin-Elmer Corporation | Rotary-to-linear-motion converter |
JPS55135259A (en) | 1979-04-05 | 1980-10-21 | Toyota Motor Corp | Cup-type stepless speed change gear |
US5562564A (en) * | 1991-03-14 | 1996-10-08 | Synkinetics, Inc. | Integral balls and cams type motorized speed converter with bearings arrangement |
DE4126993A1 (de) * | 1991-08-16 | 1993-02-18 | Fichtel & Sachs Ag | Antriebsnabe für ein Fahrzeug, insbesondere Fahrrad, mit stufenlos einstellbarem Übersetzungsverhältnis. |
US5577423A (en) * | 1994-03-04 | 1996-11-26 | Mimura; Kenji | Differential gear |
US6551210B2 (en) * | 2000-10-24 | 2003-04-22 | Motion Technologies, Ll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US6241636B1 (en) * | 1997-09-02 | 2001-06-05 | Motion Technologies, Ll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US7166052B2 (en) * | 2003-08-11 | 2007-01-23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planetary gear set |
EP1811202A1 (en) * | 2005-12-30 | 2007-07-25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gear transmission |
CA2942806C (en) * | 2008-02-29 | 2018-10-23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tinuously and/or 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and methods therefor |
US8167759B2 (en) * | 2008-10-14 | 2012-05-01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TWI378192B (en) * | 2008-11-07 | 2012-12-01 | Ind Tech Res Inst | Speed adjusting mechanism for roller traction toroidal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ES2439647T3 (es) | 2009-04-16 | 2014-01-24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junto de estator y mecanismo de cambio de velocidad para una transmisión continuamente variable |
JP5316691B2 (ja) * | 2010-02-22 | 2013-10-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動力伝達装置 |
JP5131353B2 (ja) * | 2010-03-18 | 2013-01-3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無段変速機 |
WO2011134076A1 (en) * | 2010-04-30 | 2011-11-03 | Transmission Cvtcorp Inc. | Pressure applying mechanism for toric-drive transmission |
US8956262B2 (en) * | 2011-09-22 | 2015-02-17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WO2013109723A1 (en) * | 2012-01-19 | 2013-07-25 | Dana Limited | Tilting ball variat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torque vectoring device |
WO2014117167A1 (en) * | 2013-01-28 | 2014-07-31 | Robert Hornblower Meyer | Continuously variable drive mechanism |
US20140274552A1 (en) * | 2013-03-14 | 2014-09-18 | Dana Limited | Cvt variator ball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
-
2011
- 2011-03-29 JP JP2011539572A patent/JP520127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3-29 IN IN2017DEN2012 patent/IN2012DN02017A/en unknown
- 2011-03-29 WO PCT/JP2011/057902 patent/WO201213192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3-29 CN CN201180004773.1A patent/CN10360860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3-29 EP EP11820887.5A patent/EP2653747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03-29 US US13/394,596 patent/US896136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03078A (zh) * | 2003-02-28 | 2008-11-12 | 福尔布鲁克科技公司 | 连续可变速传动装置 |
CN201723669U (zh) * | 2010-07-24 | 2011-01-26 | 王骁杰 | 行星轮无级变速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IN2012DN02017A (zh) | 2015-07-31 |
US20140011629A1 (en) | 2014-01-09 |
JPWO2012131921A1 (ja) | 2014-07-24 |
EP2653747A4 (en) | 2014-11-26 |
JP5201272B2 (ja) | 2013-06-05 |
CN103608607A (zh) | 2014-02-26 |
US8961363B2 (en) | 2015-02-24 |
EP2653747A1 (en) | 2013-10-23 |
WO2012131921A1 (ja) | 2012-10-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08607B (zh) | 无级变速器 | |
JP5500118B2 (ja) | 無段変速機 | |
CN102782364B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US8956262B2 (en)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
WO2012165395A1 (ja) | 摩擦伝動式波動変速機 | |
KR101644955B1 (ko) | 휨맞물림식 기어장치 | |
WO2013051457A1 (ja) | 歯車伝動装置 | |
JP5637467B2 (ja) | 差動歯車機構 | |
WO2014115384A1 (ja) |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
WO2013108717A1 (ja) | 歯車伝動装置 | |
JP2020133686A (ja) |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 |
JP4811795B2 (ja) | トロイダル型無段変速機 | |
JP6265061B2 (ja) | 遊星ローラ式トラクションドライブ装置 | |
JP4628277B2 (ja) | 等速ジョイント | |
JP2019086069A (ja) | 捩り振動低減装置 | |
JP4726219B2 (ja) | 等速ジョイント | |
JP2013190019A (ja) | 無段変速機 | |
JP2024042447A (ja) |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 |
JP2012127457A (ja) | 無段変速機 | |
JP2022190916A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JP2023169990A (ja) | 内接噛合遊星歯車装置、ロボット用関節装置及び波動歯車装置 | |
JP5761445B2 (ja) | 無段変速機 | |
JP2025082530A (ja) | ダンパ装置 | |
JP2022092919A (ja) | トラクション変速機および電動機付きトラクション変速機 | |
JP2013170613A (ja) | 無段変速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 Termination date: 20180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