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92771B - 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92771B CN103592771B CN201210287389.3A CN201210287389A CN103592771B CN 103592771 B CN103592771 B CN 103592771B CN 201210287389 A CN201210287389 A CN 201210287389A CN 103592771 B CN103592771 B CN 10359277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rystal
- layer
- light
- display device
- insulating medi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包括背光单元、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所述背光单元包括一反射板、导光板以及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所述导光板包括沿着透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液晶层、第二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靠近或背离所述反射板的一侧的透明绝缘介质层;多个反射点,每一所述反射点均位于所述液晶层和透明绝缘介质层靠近所述反射板一侧;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朝向所述液晶层的表面具有棱状突起。本发明显示装置在不影响3D显示效果的前提下,使2D状态模式下液晶显示面板上相应的图像显示区域更大、视角更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实的世界是三维的,人们主要依靠双眼的瞳孔之间的距离对外部图像产生的偏差来感知三维图像。只要在人们的视网膜上形成两幅具有轻微视角差异的图像,经过大脑的合成作用,即能感知到一幅具有立体效果的图像。利用这样一个原理,现今在LCD(液晶显示)领域,通过显示装置将两幅具有轻微位相差的图像分别给予左眼和右眼,人们即可获得3D的感觉。同时,只要给予双眼同一幅图像,人们即可获得2D感觉。由此通过显示装置切换给予双眼的图像,即可完成2D/3D效果的转换。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人们获得2D/3D效果图像的显示装置。沿透射光方向,该显示装置依次设置有反射板1、导光板2、指向性透光膜4以及液晶显示面板。导光板2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左光源51和右光源52。当打开左光源51的时候,来自于左光源51的光线射入导光板2,经导光板2靠近反射板1一侧的棱状表面的全反射,光线射出导光板2,并经指向性透光膜3的折射后,聚集于左眼。当打开右光源52时,来自于右光源52的光线射入导光板2,经导光板2靠近反射板1一侧的棱状表面的全反射,光线射出导光板2,并经指向性透光膜3的折射后,聚集于右眼。只要在打开左光源51时,在视角范围内的液晶显示面板4对应区域给予的图像与在打开右光源52时给予的图像相同或不同,即可实现2D或3D图像的切换显示。
然而,受限于要呈现3D效果而导致的显示装置本身的结构限制,通常即使只需呈现2D图像,视域范围也仍然很小,如图1中,图像显示由于射出导光板2的光线局限于AA'区域的问题,视角很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是在2D显示状态下,液晶显示面板上相应的图像显示范围过小、视角过小的问题,使2D显示时视域、视角更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包括:
沿着透光方向依次设置的背光单元、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
所述背光单元包括一反射板、一位于所述反射板靠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一侧的导光板以及分别置于所述导光板相对的两个侧面处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
所述指向性透光膜用于改变从所述背光单元中射出的光线传播方向,使打开所述第一光源时,所述光线进入左眼,打开第二光源时,所述光线进入右眼;这里所述的第一光源可以是靠近左眼的左光源,第二光源则是靠近右眼的右光源,也可以第一光源是靠近右眼的右光源,第二光源则是靠近左眼的左光源;
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
沿着透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液晶层、第二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靠近所述反射板的一侧或所述液晶层背离所述反射板的一侧的透明绝缘介质层;多个反射点,每一所述反射点均位于所述液晶层和透明绝缘介质层靠近所述反射板一侧;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朝向所述液晶层的表面具有棱状突起;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的多个反射点,当位于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时,每一个所述反射点都位于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内靠近所述反射板的一侧,当所述多个反射点位于液晶层时,每一个所述反射点都位于所述液晶层内靠近所述反射板的一侧;此外,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朝向所述液晶层的表面具有棱状突起,所述棱状突起实质是棱柱,如图2所示;
3D显示模式下,所述背光在所述液晶层或者透明绝缘介质层的棱状突起的表面发生全反射;
需要说明的是,要使入射到所述液晶层或者透明绝缘介质层的棱状突起表面的光在该表面发生全反射,入射面法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α需满足: 其中,β是棱状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na是入射光射入入射面之前所在介质的等效折射率,nb是入射光射入入射面之后所在介质的等效折射率。如图3、图4所示,当入射光是从液晶层31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32时,na表示液晶层31的等效折射率,nb是透明绝缘介质层32的等效折射率;当入射光是从透明绝缘介质层41射入液晶层42时,na是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41的等效折射率,nb是所述液晶层42的等效折射率。那么,在图3所示的情况下,要使入射到所述液晶层31棱状表面的光在该表面上发生全反射,或者在图4所示的情况下,要使入射到透明绝缘介质层41的棱状表面的光在该表面发生全反射,所述棱状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2D显示模式下,所述背光被所述反射点朝向多个不同的方向反射。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装置工作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间施加第一电压V1,所述液晶层的等效折射率为n1;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间施加第二电压V2,所述液晶层的等效折射率为n2,n1≠n2,V1≠V2,且所述第一透明绝缘介质层的折射率为n',no≤n1≤ne,no≤n2≤ne,其中no为所述液晶分子的寻常光折射率,ne为所述液晶分子的非寻常光折射率。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还包括一透明基板和一液晶取向层,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靠近反射板的一侧,所述反射点设置于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内靠近反射板一侧的表面上,所述导光板沿透射光方向依次为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第一透明导电层、液晶取向层、液晶层、第二透明导电层、透明基板。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还包括一透明基板、液晶取向层和透明底板,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位于所述液晶层靠近反射板的一侧,所述反射点设置于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内靠近反射板一侧的表面上,所述导光板沿透射光方向依次为所述透明底板、第一透明导电层、透明绝缘介质层、液晶取向层、液晶层、第二透明导电层、透明基板。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还包括一透明底板和液晶取向层,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背离反射板的一侧,所述反射点设置于所述液晶层内靠近反射板一侧的表面上,所述导光板沿透射光方向依次为所述透明底板、第一透明导电层、液晶取向层、液晶层、第二透明导电层、透明绝缘介质层。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还包括一透明基板、液晶取向层和透明底板,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位于所述液晶层背离反射板的一侧,所述反射点设置于所述液晶层内靠近反射板一侧的表面上,所述导光板沿透射光方向依次为所述透明底板、第一透明导电层、液晶取向层、液晶层、透明绝缘介质层、第二透明导电层、透明基板。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是玻璃或者PET膜或者PC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或者第二透明导电层是氧化铟锡。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朝向液晶层的棱状突起表面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小于38度。
进一步地,所述液晶取向层的摩擦方向平行于所述棱状突起的延伸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提供的光为偏振光,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液晶取向层的摩擦方向或者垂直于所述反射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提供的光为偏振光,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液晶取向层的摩擦方向,所述液晶层的分子为正极性分子。
进一步地,n'=n1。
进一步地,V1≥10V,n1=no。
进一步地,V2=0V,n2=ne。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提供的光为偏振光,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液晶取向层的摩擦方向,所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是负极性分子。
进一步地,n'=n2。
进一步地,V1≥10V,n1=ne。
进一步地,V2=0V,n2=no。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提供的光为偏振光,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液晶取向层的摩擦方向,所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为正极性分子。
进一步地,n'=n2。
进一步地,V1≥10V,n1=no。
进一步地,V2=0V,n2=ne。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提供的光为偏振光,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液晶取向层的摩擦方向,所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是负极性分子。
进一步地,n'=n1。
进一步地,V1≥10V,n1=ne。
进一步地,V2=0V,n2=no。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显示装置在不影响3D显示效果的前提下,使2D状态模式下液晶显示面板上相应的图像显示区域更大,也即视域更广,视角更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透明绝缘介质层的结构立体图;
图3是光从液晶层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时发生全反射的原理图;
图4是光从透明绝缘介质层射入液晶层时发生全反射的原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以下以第一光源为靠近左眼的左光源,第二光源为靠近右眼的右光源为例,说明本发明如何在不影响3D显示效果的前提下,使2D状态模式下液晶显示面板上相应的图像显示区域更大,但不仅限于此种方式。
相似地,以下以液晶取向层的摩擦方向平行于所述棱状突起的延伸方向为例,结合具体的导光板结构,进行说明。
优选地,以从所述左光源和右光源射出的光为偏振光,所述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液晶取向层的摩擦方向或者垂直于所述反射板为例,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不仅限于此两种方式,所述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可以是其他方向。
所述显示装置工作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间施加第一电压V1,所述液晶层的等效折射率为n1;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间施加第二电压V2,所述液晶层的等效折射率为n2,n1≠n2,v1≠v2,且所述第一透明绝缘介质层的折射率为n',no≤n1≤ne,no≤n2≤ne,其中no为所述液晶分子的寻常光折射率,ne为所述液晶分子的非寻常光折射率。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5,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沿着透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03、液晶层106、第二透明导电层104;设置于所述液晶层106靠近反射板的一侧的透明绝缘介质层101;多个反射点107,每一所述反射点107均位于液晶层106和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靠近反射板一侧;透明绝缘介质层101朝向液晶层106的表面具有棱状突起;
导光板还包括一透明基板102和一液晶取向层105,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101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103靠近反射板的一侧,反射点107设置于透明绝缘介质层101内靠近反射板一侧的表面上,导光板沿透射光方向依次为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第一透明导电层103、液晶取向层105、液晶层106、第二透明导电层104、透明基板102。
其中,液晶层106实质是由液晶分子填充第二透明导电层104和液晶取向层105之间的空间形成的。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面向液晶层106的表面具有棱状突起,因而均匀涂敷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面向液晶层106的表面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03面向液晶取向层105也相应有了同样的棱状突起表面;同样,液晶取向层105面向液晶层106的表面也形成了同样的棱状表面,且这些表面实质都为图2所示的棱柱。
1.当射入导光板的光的偏振方向垂直于所述反射板
当液晶层106的分子为正极性分子时,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之间没有电压时,该正极性分子会在液晶取向层105的作用下,其分子长轴平行于棱状突起的延伸方向,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接近层内液晶的寻常光折射率no;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之间施加电压,该正极性液晶分子会在电场的作用下慢慢直立起来,也即该正极性液晶分子的长轴与反射板所成的夹角会随着电场的增大而增大,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也会增大。当电压大到一定值时,该正极性液晶分子的长轴将垂直于反射板,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也就最大,接近层内液晶的非寻常光折射率ne。
将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折射率n'设为显示装置在第二状态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2,在第一状态下,显示装置在电压V1的作用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为n1,打开第一光源后,从第一光源射入液晶层106的偏振光射到液晶层106后,穿过液晶取向层105和第一透明导电层103。由于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面向液晶层106的棱状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前述的 的全反射条件,且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等效折射率n'等于n2,因此所述光线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突起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依次穿过第一透明导电层103、液晶取向层105、液晶层106、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以及透明基板102,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左眼。
同理,关闭第一光源,再打开第二光源,从第二光源射入液晶层106的偏振光射到液晶层106后,穿过液晶取向层105和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突起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依次穿过第一透明导电层103、液晶取向层105、液晶层106、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以及透明基板102,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也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右眼。
控制液晶显示面板,使在打开第一光源时给予人左眼的图像与打开第二光源时给予人右眼的图像稍微不同,人们就能感觉到了3D的显示效果。
第二状态下,显示装置在电压V2的作用下,液晶层106中的正极性液晶分子的等效折射率为n2,打开第一光源后,从第一光源射入液晶层106的偏振光射到液晶层106后,穿过液晶取向层105和第一透明导电层103。由于此时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折射率n'也为n2,所述光线会直接穿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而不在其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通过位于透明绝缘介质层101内的多个反射点107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左眼。
同理,关闭第一光源,再打开第二光源,从第二光源射入液晶层106的偏振光射到液晶层106后,穿过液晶取向层105和第一透明导电层103,直接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内,通过其中的多个反射点107,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也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右眼。
控制液晶显示面板,使在打开第一光源时给予人左眼的图像与打开第二光源时给予人右眼的图像相同,人们就能感觉到了2D的显示效果。由此完成了显示图像从3D到2D的切换。
通过使入射导光板的偏振光在2D显示模式下穿透透明绝缘介质层101,使射出导光板的光不再局限于导光板中间的AA'区,而是扩大到BB'区,进而使液晶显示面板在2D状态模式下图像显示区域更大,视域更广,视角更大。
优选地,当V1≥10V时,所述液晶层106中的正极性分子长轴垂直于反射板,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1接近非寻常光折射率ne,此时n'=n2,no<n1<ne。
进一步优选地,当V1≥10V,V2=0V时,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1接近非寻常光折射率ne,n2接近寻常光折射率no,no<n2<ne。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形,液晶层106中的液晶分子可以是负极性液晶分子。当液晶层106中的液晶分子为负极性分子时,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之间没有电压时,该负极性分子会在液晶取向层105的作用下,分子长轴会与反射板成一定角度,特别地,负极性液晶分子在液晶取向层105的作用下,长轴垂直于反射板,此时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接近层内液晶的非寻常光折射率ne。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之间施加电压后,负极性分子的长轴会慢慢倾倒下来,其与反射板的夹角会随电压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也会随电压的增大而减小。当电压大至一定值时,负极性液晶分子的长轴将平行于棱状突起的延伸方向,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也相应减小为接近层内液晶的寻常光折射率no。
继续参阅图5,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折射率n'等于显示装置在第一状态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1,在第一状态下,显示装置在电压V1的作用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为n1,打开第一光源后,从第一光源射入液晶层106的偏振光射到液晶层106后,穿过液晶取向层105和第一透明导电层103。由于此时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折射率n'也为n1,所述光线会直接穿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而不在其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通过位于透明绝缘介质层101内的多个反射点107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左眼。
同理,关闭第一光源,再打开第二光源,从第二光源射入液晶层106的偏振光射到液晶层106后,穿过液晶取向层105和第一透明导电层103,直接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内,通过其中的多个反射点107,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也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右眼。
控制液晶显示面板,使在打开第一光源时给予人左眼的图像与打开第二光源时给予人右眼的图像相同,人们就能感觉到了2D的显示效果。
第二状态下,显示装置在电压V2的作用下,液晶层106中的负极性液晶分子的等效折射率为n2,打开第一光源后,从第一光源射入液晶层106的偏振光射到液晶层106后,穿过液晶取向层105和第一透明导电层103。由于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面向液晶层106的棱状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前述的的全反射条件,且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等效折射率n'等于n1,因此所述光线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突起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依次穿过第一透明导电层103、液晶取向层105、液晶层106、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以及透明基板102,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左眼。
同理,关闭第一光源,再打开第二光源,从第二光源射入液晶层106的偏振光射到液晶层106后,穿过液晶取向层105和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突起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依次穿过第一透明导电层103、液晶取向层105、液晶层106、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以及透明基板102,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也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右眼。
控制液晶显示面板,使在打开第一光源时给予人左眼的图像与打开第二光源时给予人右眼的图像稍微不同,人们就能感觉到了3D的显示效果。由此完成了显示图像从2D到3D的切换。
优选地,当V1≥10V时,所述液晶层106中的负极性分子长轴平行于棱状突起的延伸方向,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1接近寻常光折射率no,此时n'=n1,no<n1<ne。
进一步优选地,当V1≥10V,V2=0V时,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2接近非寻常光折射率ne,n1接近寻常管折射率no,no<n2<ne。
2.当射入导光板的光的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液晶取向层的摩擦方向
当液晶层106的分子为正极性分子时,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之间没有电压时,该正极性分子会在液晶取向层105的作用下,其分子长轴平行于棱状突起的延伸方向,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为非寻常光ne;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之间施加电压,该正极性液晶分子会在电场的作用下慢慢直立起来,也即该正极性液晶分子的长轴与反射板所成的夹角会随着电场的增大而增大,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也会减小。当电压大到一定值时,该正极性液晶分子的长轴将垂直于反射板,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也就最小,得到寻常光no。
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折射率n'等于显示装置在第一状态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1,在第一状态下,显示装置在电压V1的作用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为n1,打开第一光源后,从第一光源射入液晶层106的偏振光射到液晶层106后,穿过液晶取向层105和第一透明导电层103。由于此时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折射率n'也为n1,所述光线会直接穿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而不在其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通过位于透明绝缘介质层101内的多个反射点107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左眼。
同理,关闭第一光源,再打开第二光源,从第二光源射入液晶层106的偏振光射到液晶层106后,穿过液晶取向层105和第一透明导电层103,直接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内,通过其中的多个反射点107,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也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右眼。
控制液晶显示面板,使在打开第一光源时给予人左眼的图像与打开第二光源时给予人右眼的图像相同,人们就能感觉到了2D的显示效果。
第二状态下,显示装置在电压V2的作用下,液晶层106中的正极性液晶分子的等效折射率为n2,打开第一光源后,从第一光源射入液晶层106的偏振光射到液晶层106后,穿过液晶取向层105和第一透明导电层103。由于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面向液晶层106的棱状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前述的的全反射条件,且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等效折射率n'等于n1,因此所述光线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突起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依次穿过第一透明导电层103、液晶取向层105、液晶层106、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以及透明基板102,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左眼。
同理,关闭第一光源,再打开第二光源,从第二光源射入液晶层106的偏振光射到液晶层106后,穿过液晶取向层105和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突起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依次穿过第一透明导电层103、液晶取向层105、液晶层106、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以及透明基板102,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也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右眼。
控制液晶显示面板,使在打开第一光源时给予人左眼的图像与打开第二光源时给予人右眼的图像稍微不同,人们就能感觉到了3D的显示效果。由此完成了显示图像从2D到3D的切换。
优选地,当V1≥10V时,所述液晶层106中的正极性分子长轴垂直于反射板,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1为寻常光折射率no,此时n'=n1。
进一步优选地,当V1≥10V,V2=0V时,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2为非寻常光折射率ne,n1为寻常管折射率no。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形,液晶层106中的液晶分子可以是负极性液晶分子。当液晶层106中的液晶分子为负极性分子时,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之间没有电压时,该负极性分子会在液晶取向层105的作用下,分子长轴会与反射板成一定角度,特别地,负极性液晶分子在液晶取向层105的作用下,长轴垂直于反射板,此时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为寻常光no。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之间施加电压后,负极性分子的长轴会慢慢倾倒下来,其与反射板的夹角会随电压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也会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当电压大至一定值时,负极性液晶分子的长轴将平行于棱状突起的延伸方向,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也相应增大为非寻常光ne。
将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折射率n'设为显示装置在第二状态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2,在第一状态下,显示装置在电压V1的作用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为n1,打开第一光源后,从第一光源射入液晶层106的偏振光射到液晶层106后,穿过液晶取向层105和第一透明导电层103。由于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面向液晶层106的棱状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前述的 的全反射条件,且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等效折射率n'等于n2,因此所述光线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突起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依次穿过第一透明导电层103、液晶取向层105、液晶层106、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以及透明基板102,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左眼。
同理,关闭第一光源,再打开第二光源,从第二光源射入液晶层106的偏振光射到液晶层106后,穿过液晶取向层105和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突起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依次穿过第一透明导电层103、液晶取向层105、液晶层106、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以及透明基板102,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也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右眼。
控制液晶显示面板,使在打开第一光源时给予人左眼的图像与打开第二光源时给予人右眼的图像稍微不同,人们就能感觉到了3D的显示效果。
第二状态下,显示装置在电压V2的作用下,液晶层106中的负极性液晶分子的等效折射率为n2,打开第一光源后,从第一光源射入液晶层106的偏振光射到液晶层106后,穿过液晶取向层105和第一透明导电层103。由于此时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折射率n'也为n2,所述光线会直接穿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而不在其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通过位于透明绝缘介质层101内的多个反射点107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左眼。
同理,关闭第一光源,再打开第二光源,从第二光源射入液晶层106的偏振光射到液晶层106后,穿过液晶取向层105和第一透明导电层103,直接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内,通过其中的多个反射点107,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也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右眼。
控制液晶显示面板,使在打开第一光源时给予人左眼的图像与打开第二光源时给予人右眼的图像相同,人们就能感觉到了2D的显示效果。由此完成了显示图像从3D到2D的切换。
通过使入射导光板的偏振光在2D显示模式下穿透透明绝缘介质层101,使射出导光板的光不再局限于导光板中间的AA'区,而是扩大到BB'区,进而使液晶显示面板在2D状态模式下图像显示区域更大,视域更广,视角更大。
优选地,当V1≥10V时,所述液晶层106中的负极性分子长轴平行于所述棱状突起的延伸方向,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1为非寻常光折射率ne,此时n'=n2。
进一步优选地,当V1≥10V,V2=0V时,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1为非寻常光折射率ne,n2为寻常管折射率no。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6,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沿着透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03、液晶层106、第二透明导电层104;设置于所述液晶层106靠近反射板的一侧的透明绝缘介质层101;多个反射点107,每一所述反射点107均位于液晶层106和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靠近反射板一侧;透明绝缘介质层101朝向液晶层106的表面具有棱状突起;
所述导光板还包括一透明基板102、液晶取向层105和透明底板109,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101位于所述液晶层106靠近反射板的一侧,所述反射点107设置于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101内靠近反射板一侧的表面上,所述导光板沿透射光方向依次为所述透明底板109、第一透明导电层103、透明绝缘介质层101、液晶取向层105、液晶层106、第二透明导电层104、透明基板102。
其中,液晶层106实质是由液晶分子填充第二透明导电层104和液晶取向层105之间的空间形成的。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面向液晶层106的表面具有棱状突起,因而均匀涂敷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面向液晶层106的表面的液晶取向层105面向液晶层106的表面也形成了同样的棱状表面,且这些表面实质都为图2所示的棱柱。
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03的位置。由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03仅配合第二透明导电层104,给液晶层106施加电场,与具体显示图像的2D/3D切换的工作原理没有关系,在此不再重复赘述该显示装置是如何实现2D/3D切换的。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7,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沿着透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03、液晶层106、第二透明导电层104;设置于所述液晶层106背离反射板的一侧的透明绝缘介质层101;多个反射点107,每一所述反射点107均位于液晶层106和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靠近反射板一侧;透明绝缘介质层101朝向液晶层106的表面具有棱状突起;
所述导光板还包括一透明底板109和液晶取向层105,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101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104背离反射板的一侧,所述反射点107设置于所述液晶层106内靠近反射板一侧的表面上,所述导光板沿透射光方向依次为所述透明底板109、第一透明导电层103、液晶取向层105、液晶层106、第二透明导电层104、透明绝缘介质层101。
其中,液晶层106实质是由液晶分子填充第二透明导电层104和液晶取向层105之间的空间形成的。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面向液晶层106的表面具有棱状突起,因而均匀涂敷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面向液晶层106的表面的第二透明导电层104面向液晶层106的表面也相应形成了同样的棱状突起表面,且这些表面实质都为图2所示的棱柱。
1.当射入导光板的光的偏振方向垂直于所述反射板
当液晶层106的分子为正极性分子时,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之间没有电压时,该正极性分子会在液晶取向层105的作用下,其分子长轴平行于棱状突起的延伸方向,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接近寻常光no;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之间施加电压,该正极性液晶分子会在电场的作用下慢慢直立起来,也即该正极性液晶分子的长轴与反射板所成的夹角会随着电场的增大而增大,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也会增大。当电压大到一定值时,该正极性液晶分子的长轴将垂直于反射板,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也就最大,接近非寻常光ne。
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折射率n'等于显示装置在第一状态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1,在第一状态下,显示装置在电压V1的作用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为n1,打开第一光源后,从第一光源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偏振光穿过第二透明导电层104,由于此时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折射率n'为n1,所述光线会直接射入液晶层106,并通过位于液晶层106内的多个反射点107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左眼。
同理,关闭第一光源,再打开第二光源,从第二光源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偏振光穿过第二透明导电层104,直接射入液晶层106内,通过其中的多个反射点107,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也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右眼。
控制液晶显示面板,使在打开第一光源时给予人左眼的图像与打开第二光源时给予人右眼的图像相同,人们就能感觉到了2D的显示效果。
第二状态下,显示装置在电压V2的作用下,液晶层106中的正极性液晶分子的等效折射率为n2。由于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面向液晶层106的棱状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前述的的全反射条件,且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等效折射率n'为n1,因此,打开第一光源后,从第一光源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偏振光,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突起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左眼。
同理,关闭第一光源,再打开第二光源,从第二光源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偏振光,会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突起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也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右眼。
控制液晶显示面板,使在打开第一光源时给予人左眼的图像与打开第二光源时给予人右眼的图像稍微不同,人们就能感觉到了3D的显示效果。由此完成了显示图像从2D到3D的切换。
通过使入射导光板的偏振光在2D显示模式下穿透液晶层106,使射出导光板的光不再局限于导光板中间的AA'区,而是扩大到BB'区,进而使液晶显示面板在2D状态模式下图像显示区域更大,视域更广,视角更大。
优选地,当V1≥10V时,所述液晶层106中的正极性分子长轴垂直于反射板,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1接近非寻常光折射率ne,此时n'=n1,no<n1<ne。
进一步优选地,当V1≥10V,V2=0V时,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1接近非寻常光折射率ne,n2接近寻常管折射率no,no<n2<ne。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形,液晶层106中的液晶分子可以是负极性液晶分子。当液晶层106中的液晶分子为负极性分子时,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之间没有电压时,该负极性分子会在液晶取向层105的作用下,分子长轴会与反射板成一定角度,特别地,负极性液晶分子在液晶取向层105的作用下,长轴垂直于反射板,此时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接近非寻常光ne。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之间施加电压后,负极性分子的长轴会慢慢倾倒下来,其与反射板的夹角会随电压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也会随电压的增大而减小。当电压大至一定值时,负极性液晶分子的长轴将平行于棱状突起的延伸方向,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也相应减小为接近寻常光no。
继续参阅图7,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折射率n'等于显示装置在第二状态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2,在第一状态下,显示装置在电压V1的作用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为n1。由于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面向液晶层106的棱状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前述的的全反射条件,且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等效折射率n'为n2,因此,打开第一光源后,从第一光源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偏振光,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突起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左眼。
同理,关闭第一光源,再打开第二光源,从第二光源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偏振光,会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突起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也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右眼。
控制液晶显示面板,使在打开第一光源时给予人左眼的图像与打开第二光源时给予人右眼的图像稍微不同,人们就能感觉到了3D的显示效果。
第二状态下,显示装置在电压V2的作用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为n2,打开第一光源后,从第一光源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偏振光穿过第二透明导电层104。由于此时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折射率n'为n2,所述光线会直接射入液晶层106,并通过位于液晶层106内的多个反射点107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左眼。
同理,关闭第一光源,再打开第二光源,从第二光源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偏振光穿过第二透明导电层104,直接射入液晶层106内,通过其中的多个反射点107,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也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右眼。
控制液晶显示面板,使在打开第一光源时给予人左眼的图像与打开第二光源时给予人右眼的图像相同,人们就能感觉到了2D的显示效果。由此完成了显示图像从3D到2D的切换。
优选地,当V1≥10V时,所述液晶层106中的负极性分子长轴平行于棱状突起的延伸方向,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1接近寻常光折射率no,此时n'=n2,no<n1<ne。
进一步优选地,当V1≥10V,V2=0V时,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2接近非寻常光折射率ne,n1接近寻常管折射率no,no<n2<ne。
2.当射入导光板的光的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液晶取向层的摩擦方向
当液晶层106的分子为正极性分子时,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之间没有电压时,该正极性分子会在液晶取向层105的作用下,其分子长轴平行于棱状突起的延伸方向,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为非寻常光ne;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之间施加电压,该正极性液晶分子会在电场的作用下慢慢直立起来,也即该正极性液晶分子的长轴与反射板所成的夹角会随着电场的增大而增大,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也会减小。当电压大到一定值时,该正极性液晶分子的长轴将垂直于反射板,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也就最小,得到寻常光no。
继续参阅图7,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折射率n'等于显示装置在第二状态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2,在第一状态下,显示装置在电压V1的作用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为n1。由于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面向液晶层106的棱状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前述的的全反射条件,且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等效折射率n'为n2,因此,打开第一光源后,从第一光源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偏振光,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突起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左眼。
同理,关闭第一光源,再打开第二光源,从第二光源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偏振光,会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突起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也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右眼。
控制液晶显示面板,使在打开第一光源时给予人左眼的图像与打开第二光源时给予人右眼的图像稍微不同,人们就能感觉到了3D的显示效果。
第二状态下,显示装置在电压V2的作用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为n2,打开第一光源后,从第一光源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偏振光穿过第二透明导电层104。由于此时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折射率n'为n2,所述光线会直接射入液晶层106,并通过位于液晶层106内的多个反射点107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左眼。
同理,关闭第一光源,再打开第二光源,从第二光源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偏振光穿过第二透明导电层104,直接射入液晶层106内,通过其中的多个反射点107,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也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右眼。
控制液晶显示面板,使在打开第一光源时给予人左眼的图像与打开第二光源时给予人右眼的图像相同,人们就能感觉到了2D的显示效果。由此完成了显示图像从3D到2D的切换。
优选地,当V1≥10V时,所述液晶层106中的正极性分子长轴垂直于反射板,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1为寻常光折射率no,此时n'=n2。
进一步优选地,当V1≥10V,V2=0V时,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2为非寻常光折射率ne,n1为寻常管折射率no。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形,液晶层106中的液晶分子可以是负极性液晶分子。当液晶层106中的液晶分子为负极性分子时,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之间没有电压时,该负极性分子会在液晶取向层105的作用下,分子长轴会与反射板成一定角度,特别地,负极性液晶分子在液晶取向层105的作用下,长轴垂直于反射板,此时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为寻常光no。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之间施加电压后,负极性分子的长轴会慢慢倾倒下来,其与反射板的夹角会随电压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也会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当电压大至一定值时,负极性液晶分子的长轴将平行于棱状突起的延伸方向,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也相应增大为非寻常光ne。
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折射率n'等于显示装置在第一状态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1,在第一状态下,显示装置在电压V1的作用下,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为n1,打开第一光源后,从第一光源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偏振光穿过第二透明导电层104,由于此时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折射率n'为n1,所述光线会直接射入液晶层106,并通过位于液晶层106内的多个反射点107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左眼。
同理,关闭第一光源,再打开第二光源,从第二光源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偏振光穿过第二透明导电层104,直接射入液晶层106内,通过其中的多个反射点107,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也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右眼。
控制液晶显示面板,使在打开第一光源时给予人左眼的图像与打开第二光源时给予人右眼的图像相同,人们就能感觉到了2D的显示效果。
第二状态下,显示装置在电压V2的作用下,液晶层106中的负极性液晶分子的等效折射率为n2。由于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面向液晶层106的棱状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前述的的全反射条件,且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等效折射率n'为n1,因此,打开第一光源后,从第一光源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偏振光,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突起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左眼。
同理,关闭第一光源,再打开第二光源,从第二光源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偏振光,会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突起表面108上形成全反射,并射出导光板。所述光线也会最终透过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射入人的右眼。
控制液晶显示面板,使在打开第一光源时给予人左眼的图像与打开第二光源时给予人右眼的图像稍微不同,人们就能感觉到了3D的显示效果。由此完成了显示图像从2D到3D的切换。
通过使入射导光板的偏振光在2D显示模式下穿透液晶层106,使射出导光板的光不再局限于导光板中间的AA'区,而是扩大到BB'区,进而使液晶显示面板在2D状态模式下图像显示区域更大,视域更广,视角更大。
优选地,当V1≥10V时,所述液晶层106中的负极性分子长轴平行于棱状突起的延伸方向,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1为非寻常光折射率ne,此时n'=n1。
进一步优选地,当V1≥10V,V2=0V时,液晶层106的等效折射率n1为非寻常光折射率ne,n2为寻常管折射率no。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8,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沿着透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03、液晶层106、第二透明导电层104;设置于所述液晶层106背离反射板的一侧的透明绝缘介质层101;多个反射点107,每一所述反射点107均位于液晶层106和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靠近反射板一侧;透明绝缘介质层101朝向液晶层106的表面具有棱状突起;
导光板还包括一透明基板102、液晶取向层105和透明底板109,透明绝缘介质层101位于所述液晶层106背离反射板的一侧,反射点107设置于所述液晶层106内靠近反射板一侧的表面上,所述导光板沿透射光方向依次为所述透明底板109、第一透明导电层103、液晶取向层105、液晶层106、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第二透明导电层104、透明基板102。
其中,液晶层106实质是由液晶分子填充透明绝缘介质层101和液晶取向层105之间的空间形成的。透明绝缘介质层101面向液晶层106的表面具有棱状突起,且这些表面实质都为图2所示的棱柱。
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三中的相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透明导电层104的位置。由于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仅配合第一透明导电层103,给液晶层106施加电场,与具体显示图像的2D/3D切换的工作原理没有关系,在此不再重复赘述该显示装置是如何实现2D/3D切换的。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有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导电层103、第二透明导电层104、液晶取向层105都是一层很薄的透明材料,例如液晶取向层105是一层厚度为100埃到1000埃的聚酰亚胺,那么对于从第一光源或第二光源射入液晶层106的偏振光而言,液晶取向层105和/或第一透明导电层103的存在,对于所述偏振光穿过所述层并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表面形成全反射的影响可以忽略,也即所述偏振光在第一透明导电层103、液晶取向层105中的细微折射、反射对以上所有实施例几乎没有影响。
同理,对于从第一光源或第二光源射入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偏振光而言,第二透明导电层104的存在,对于所述偏振光在透明绝缘介质层101的棱状表面形成全反射的影响可以忽略,也即所述偏振光在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中的细微折射、反射对以上所有实施例几乎没有影响。
此外,以上所有实施例中的第一电压V1和第二电压V2都是正值,表示第一透明导电层1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之间的电压的绝对值,与第一透明导电层103的电位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04电位的相对大小没有关系。
并且,以上所有实施例中所述的平行或者垂直并不表示绝对的平行或者垂直,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可被认为允许存在一定的角度偏差。
本发明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不同的透明绝缘材料,可以是玻璃、PET膜、PC膜,也可以是他们的组合物,或者其他透明绝缘材料及其组合物,此处不作穷尽式列举。优选地,透明绝缘介质层是玻璃。
本发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或者第二透明导电层可以是任何一种透明导电材料,或几种透明导电材料的组合。优选地,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或者第二透明导电层是氧化铟锡。
如前所述,为了实现在3D显示模式下,入射到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的棱状突起表面的入射光在该表面形成全反射,本发明给出了条件,也即棱状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优选地,当na为1.7,nb为1.5时,所述棱状表面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β小于等于38度。
综上,本发明提供了一种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在不影响3D显示效果的前提下,使2D状态模式下液晶显示面板上相应的图像显示区域更大,也即视域更广,视角更大。
本发明虽然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27)
1.一种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包括:
沿着透光方向依次设置的背光单元、指向性透光膜和液晶显示面板;
所述背光单元包括一反射板、一位于所述反射板靠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一侧的导光板以及分别置于所述导光板相对的两个侧面处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
所述指向性透光膜用于改变从所述背光单元中射出的光线传播方向,使打开所述第一光源时,所述光线进入左眼,打开第二光源时,所述光线进入右眼;
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
沿着透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液晶层、第二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靠近所述反射板的一侧或所述液晶层背离所述反射板的一侧的透明绝缘介质层;多个反射点,每一所述反射点均位于所述液晶层和透明绝缘介质层靠近所述反射板一侧;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朝向所述液晶层的表面具有棱状突起;
3D显示模式下,所述光线在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的棱状突起的表面发生全反射;
2D显示模式下,所述光线被所述反射点朝向多个不同的方向反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工作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间施加第一电压V1,所述液晶层的等效折射率为n1;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间施加第二电压V2,所述液晶层的等效折射率为n2,n1≠n2,V1≠V2,且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的折射率为n',no≤n1≤ne,no≤n2≤ne,其中no为所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寻常光折射率,ne为所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非寻常光折射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板还包括一透明基板和一液晶取向层,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靠近反射板的一侧,所述反射点设置于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内靠近反射板一侧的表面上,所述导光板沿透射光方向依次为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第一透明导电层、液晶取向层、液晶层、第二透明导电层、透明基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板还包括一透明基板、液晶取向层和透明底板,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位于所述液晶层靠近反射板的一侧,所述反射点设置于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内靠近反射板一侧的表面上,所述导光板沿透射光方向依次为所述透明底板、第一透明导电层、透明绝缘介质层、液晶取向层、液晶层、第二透明导电层、透明基板。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板还包括一透明底板和液晶取向层,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背离反射板的一侧,所述反射点设置于所述液晶层内靠近反射板一侧的表面上,所述导光板沿透射光方向依次为所述透明底板、第一透明导电层、液晶取向层、液晶层、第二透明导电层、透明绝缘介质层。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板还包括一透明基板、液晶取向层和透明底板,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位于所述液晶层背离反射板的一侧,所述反射点设置于所述液晶层内靠近反射板一侧的表面上,所述导光板沿透射光方向依次为所述透明底板、第一透明导电层、液晶取向层、液晶层、透明绝缘介质层、第二透明导电层、透明基板。
7.如权利要求3-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是玻璃或者PET膜或者PC膜。
8.如权利要求3-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或者第二透明导电层是氧化铟锡。
9.如权利要求3-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绝缘介质层朝向液晶层的棱状突起表面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小于38度。
10.如权利要求3-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取向层的摩擦方向平行于所述棱状突起的延伸方向。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提供的光为偏振光,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液晶取向层的摩擦方向或者垂直于所述反射板。
12.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提供的光为偏振光,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液晶取向层的摩擦方向,所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为正极性分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n'=n1。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V1≥10V,n1=no。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V2=0V,n2=ne。
1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提供的光为偏振光,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液晶取向层的摩擦方向,所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是负极性分子。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n'=n2。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V1≥10V,n1=ne。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V2=0V,n2=no。
20.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提供的光为偏振光,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液晶取向层的摩擦方向,所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为正极性分子。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n'=n2。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V1≥10V,n1=no。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V2=0V,n2=ne。
24.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提供的光为偏振光,偏振方向平行于所述液晶取向层的摩擦方向,所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是负极性分子。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n'=n1。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V1≥10V,n1=ne。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V2=0V,n2=no。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87389.3A CN103592771B (zh) | 2012-08-14 | 2012-08-14 | 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87389.3A CN103592771B (zh) | 2012-08-14 | 2012-08-14 | 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92771A CN103592771A (zh) | 2014-02-19 |
CN103592771B true CN103592771B (zh) | 2016-01-20 |
Family
ID=50082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8738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92771B (zh) | 2012-08-14 | 2012-08-14 | 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59277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399552B1 (ko) | 2016-11-28 | 2022-05-1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07102460B (zh) * | 2017-07-06 | 2023-02-1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防窥装置、显示器及显示器的驱动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21848A (zh) * | 2005-02-17 | 2006-08-23 | 夏普株式会社 | 反射型显示器件 |
CN1908753A (zh) * | 2005-08-05 | 2007-02-07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偏振光转换器、其制造方法及背光模组 |
CN102150076A (zh) * | 2008-09-25 | 2011-08-10 | 夏普株式会社 | 光量调整装置、背光源单元、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87782B2 (ja) * | 1999-03-17 | 2004-01-19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4273147A (ja) * | 2003-03-05 | 2004-09-30 | Alps Electric Co Ltd | 導光体、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TWI254166B (en) * | 2004-05-25 | 2006-05-01 | Au Optronics Corp | 3D display system and method |
JP2008077946A (ja) * | 2006-09-20 | 2008-04-03 |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CN201514515U (zh) * | 2009-05-21 | 2010-06-23 |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 | 切换2d平面影像/3d立体影像显示画面的显示装置 |
KR101279979B1 (ko) * | 2010-11-23 | 2013-07-05 |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 무안경 3차원 디스플레이 |
-
2012
- 2012-08-14 CN CN201210287389.3A patent/CN10359277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21848A (zh) * | 2005-02-17 | 2006-08-23 | 夏普株式会社 | 反射型显示器件 |
CN1908753A (zh) * | 2005-08-05 | 2007-02-07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偏振光转换器、其制造方法及背光模组 |
CN102150076A (zh) * | 2008-09-25 | 2011-08-10 | 夏普株式会社 | 光量调整装置、背光源单元、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92771A (zh) | 2014-0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68595B (zh) | 2d/3d切换的液晶透镜组件及显示装置 | |
CN103513465B (zh) | 2d/3d可切换的液晶棱镜及显示装置 | |
CN104350417B (zh) | 显示系统 | |
CN205562973U (zh) | 一种3d显示装置 | |
CN102436101B (zh) | 液晶透镜光栅和立体显示装置 | |
CN103293747B (zh) | 透明液晶显示装置 | |
US11314117B2 (en) | Display assembly, display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CN107102460A (zh) | 防窥装置、显示器及显示器的驱动方法 | |
JP2007219526A (ja) | 立体画像変換パネル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 |
CN101126840A (zh) | 2d-3d可切换立体显示装置 | |
CN104020624A (zh) | 裸眼3d立体显示装置 | |
CN201126495Y (zh) | 2d-3d可转换立体显示装置 | |
CN101206360A (zh) | 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2533687U (zh) | 一种液晶透镜及立体显示装置 | |
CN215813619U (zh) | 宽窄视角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4932110B (zh) | 显示设备 | |
Sasagawa et al. | P‐51: Dual Directional Backlight for Stereoscopic LCD | |
CN205263429U (zh) | 一种阳光下可视防窥液晶显示模组 | |
CN202600306U (zh) | 一种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6932948A (zh) | 反射屏装置及立体显示系统 | |
CN204009309U (zh) | 裸眼3d立体显示装置 | |
CN108388019B (zh) | 一种3d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 |
CN106990544A (zh) | 显示面板及立体显示装置 | |
CN104360516A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液晶显示面板 | |
CN102854694A (zh) | 2d/3d切换的液晶透镜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