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80494B - 变流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变流器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80494B CN103580494B CN201210250737.XA CN201210250737A CN103580494B CN 103580494 B CN103580494 B CN 103580494B CN 201210250737 A CN201210250737 A CN 201210250737A CN 103580494 B CN103580494 B CN 10358049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former
- phase
- interphase
- unit
- curr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9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he static converters being arranged for operation in parallel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5/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 H02M5/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5/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 H02M5/4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 H02M5/4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5/4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 H02M5/453—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5/458—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Rectifier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变流器系统,其包含第一变流器、第二变流器以及第一相间变压器。第一变流器与第二变流器电性并联耦接于第一输入端并联端口及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第一输入端并联端口或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并用以抑制第一变流器及第二变流器间所产生的环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系统,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变流器系统。
背景技术
在高功率的风力发电领域中,风机的所需功率等级日益增进,但基于变流器系统中器件的发展速度与成本的考量,因此其难以利用单一三相逆变器的操作来满足高功率的风力发电机运转时的操作需求。
变流器之间采用并联的方式,即可产生较大的电流及相应的功率,使得高功率的风力发电机运转时的操作需求得以被满足。然而,由于前述并联方式需将多个变流器的一端直接电性耦接在电机侧,而前述变流器的另一端直接电性耦接在电网侧,因此上述并联架构中会产生环流,并影响整体变流器系统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内容的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变流器系统,借以在维持整体变流器系统的效率的状况下,对变流器系统中由于变流器间并联所产生的环流进行抑制。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内容的一技术方案是关于一种变流器系统。前述变流器系统包含第一变流器、第二变流器以及第一相间变压器。前述第二变流器与前述第二变流器电性并联耦接于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及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之间,而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前述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或前述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并用以抑制前述第一变流器及前述第二变流器间所产生的环流。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前述第一及第二变流器包含输入侧与输出侧,前述第一及第二变流器的输入侧分别包含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及第三桥臂,前述第一及第二变流器的输出侧分别包含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及第三桥臂,而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包含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当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时,前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入侧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分别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的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其中前述第二变流器的输入侧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分别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的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当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前述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时,前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出侧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分别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的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其中前述第二变流器的输出侧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分别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的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前述第一及第二变流器的输入侧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分别包含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及第三导线,而前述第一及第二变流器的输出侧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分别包含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及第三导线。
当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前述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时,前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入侧的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第一变流器的输入侧的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第一变流器的输入侧的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而第二变流器的输入侧的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前述第二变流器的输入侧的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第二变流器的输入侧的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
当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时,前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出侧的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第一变流器的输出侧的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第一变流器的输出侧的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而前述第二变流器的输出侧的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第二变流器的输出侧的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第二变流器的输出侧的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
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前述第一变流器与前述第二变流器电性并联的架构为并联背靠背式变流器架构。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前述第一变流器与前述第二变流器电性并联成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前述变流器系统还包含第三变流器以及第二相间变压器,进一步而言,前述第三变流器包含输入侧及输出侧。当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前述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时,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输出侧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且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输入侧及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之间,并用以抑制前述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及前述第三变流器间所产生的环流。
承上所述,当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前述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时,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输入侧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且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输出侧及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之间,并用以抑制前述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及前述第三变流器间所产生的环流。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前述变流器系统还包含第三变流器、第四变流器、第二相间变压器以及集成相间变压器。前述第一变流器与前述第二变流器电性并联成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前述第三变流器与前述第四变流器电性并联耦接于第二输入侧并联端口及第二输出侧并联端口,以构成第二变流器并联装置。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设置于前述第二输入侧并联端口或前述第二输出侧并联端口,并用以抑制前述第三变流器及前述第四变流器间所产生的环流。前述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与前述第二变流器并联装置电性并联耦接于电机侧并联端口及电网侧并联端口。前述集成相间变压器设置于前述电机侧并联端口或前述电网侧并联端口,并用以抑制前述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及前述第二变流器并联装置所产生的环流。
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前述变流器系统还包含第三变流器、第二相间变压器以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前述第三变流器与前述第一变流器及前述第二变流器电性并联耦接于前述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与前述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当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前述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时,前述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皆设置于前述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变流器与前述第二变流器之间,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变流器与前述第三变流器之间,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二变流器与前述第三变流器之间,前述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是用以抑制前述些变流器中每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环流。
此外,当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前述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时,前述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皆设置于前述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变流器与前述第二变流器之间,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变流器与前述第三变流器之间,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二变流器与前述第三变流器之间,前述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是用以抑制前述些变流器中每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环流。
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前述变流器系统还包含第三变流器、第二相间变压器以及第三相间变压器,进一步而言,前述第三变流器包含输入侧与输出侧,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各包含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前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的前述输出侧分别包含一第一桥臂、一第二桥臂及第三桥臂。
于结构上,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一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二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而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三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此外,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一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二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而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三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再者,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一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二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而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三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根据本发明另再一实施例,前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的前述输入侧的前述些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各分别包含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及第三导线。于结构上,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及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及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而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及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
此外,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而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
再者,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而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
根据本发明另又一实施例,前述变流器系统还包含第三变流器、第二相间变压器以及第三相间变压器,进一步而言,前述第三变流器包含输入侧与输出侧,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各包含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前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的前述输出侧分别包含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及第三桥臂。
于结构上,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一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二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而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三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此外,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一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二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而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三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再者,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一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二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而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三桥臂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根据本发明再另一实施例,前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的前述输出侧的前述些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各分别包含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及第三导线。于结构上,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及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及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而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及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
此外,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而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
再者,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而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
根据本发明再又一实施例,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或前述集成相间变压器为一三相N柱相间变压器,其中N为大于二的正整数。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内容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关于一种变流器系统。前述变流器系统包含第一变流器、第二变流器以及第一相间变压器,进一步而言,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一侧包含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及第三桥臂,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一侧包含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及第三桥臂,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包含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于结构上,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二侧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二侧。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一桥臂与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一桥臂之间,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二桥臂与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二桥臂之间,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三桥臂与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三桥臂之间。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前述变流器系统还包含第三变流器以及第二相间变压器,进一步而言,前述第三变流器包含第一侧与第二侧,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包含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一侧包含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及第三桥臂。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各包含输出端。
于结构上,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二侧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第二变流器的前述些第二侧。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前述输出端与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一桥臂之间,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前述输出端与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二桥臂之间,而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前述输出端与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三桥臂之间。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前述变流器系统还包含第三变流器、第四变流器、第二相间变压器以及集成相间变压器,进一步而言,前述第三变流器包含第一侧与第二侧,前述第四变流器包含第一侧与第二侧,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包含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前述集成相间变压器包含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一侧包含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及第三桥臂。前述第四变流器的前述第一侧包含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及第三桥臂。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各包含输出端,而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各包含输出端。
于结构上,前述第四变流器的前述第二侧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二侧。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一桥臂与前述第四变流器的前述第一桥臂之间,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二桥臂与前述第四变流器的前述第二桥臂之间,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三桥臂与前述第四变流器的前述第三桥臂之间。
此外,前述集成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前述输出端与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前述输出端之间,前述集成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前述输出端与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前述输出端之间,而前述集成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前述输出端与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前述输出端之间。
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前述变流器系统还包含第三变流器、第二相间变压器以及第三相间变压器,进一步而言,前述第三变流器包含第一侧与第二侧,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包含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包含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一侧包含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及第三桥臂。
于结构上,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一桥臂与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一桥臂之间,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二桥臂与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二桥臂之间,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一变流器的前述第三桥臂与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三桥臂之间。
此外,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一桥臂与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一桥臂之间,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二桥臂与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二桥臂之间,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的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前述第二变流器的前述第三桥臂与前述第三变流器的前述第三桥臂之间。
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前述第一相间变压器、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前述第三相间变压器或前述集成相间变压器为一三相N柱相间变压器,其中N为大于二的正整数。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变流器系统,借以对变流器系统中由于变流器间并联所产生的环流进行抑制。
再者,当需要并联更多变流器来满足高功率发电电机的需求时,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系统除原本的变流器外,更可将外部的变流器并联于本架构中,并于本架构中,通过相间变压器以抑制变流器系统中由于原本的变流器与外部的变流器并联所产生的环流,以使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系统于并联更多变流器的状况下,依然可抑制环流的产生,避免环流损坏变流器系统。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A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绘示一种变流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1B是依照本发明图1A绘示一种变流器系统的部分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绘示一种变流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3A是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绘示相一种间变压器的示意图;
图3B是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相间变压器的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绘示一种变流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绘示一种变流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6是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绘示一种变流器系统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变流器系统510:第一变流器
110:第一变流器520:第二变流器
112:输入侧530:第三变流器
114:桥臂532:输入侧
116:桥臂534:输出侧
118:桥臂540:第四变流器
119:输出侧542:输入侧
120:第二变流器544:输出侧
122:输入侧550:第一相间变压器
124:桥臂555: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
126:桥臂560:第二相间变压器
128:桥臂565:第二变流器并联装置
129:输出侧570:集成相间变压器
130:第一相间变压器555: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
132: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565:第二变流器并联装置
134: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580:电机侧并联端口
136: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590:电网侧并联端口
180: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600:变流器系统
190: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610:第一变流器
200:变流器系统615:第一导线
210:第一变流器616:第二导线
211:输入侧617:第三导线
212:输出侧620:第二变流器
214:桥臂625:第一导线
216:桥臂626:第二导线
218:桥臂627:第三导线
220:第二变流器630:第三变流器
221:输入侧635:第一导线
222:输出侧636:第二导线
224:桥臂637:第三导线
226:桥臂650:第一相间变压器
228:桥臂652: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
230:第一相间变压654: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
280: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656: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290: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660:第二相间变压器
400:变流器系统662: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
410:第一变流器664: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
420:第二变流器666: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430:第三变流器670:第三相间变压器
432:输入侧672: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
434:输出侧674: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
450:第一相间变压器676: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455: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680: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
460:第二相间变压器690: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
480: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700:电机
500:变流器系统800:电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叙述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所附的附图及以下所述各种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号码代表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但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而结构运作的描述非用以限制其执行的顺序,任何由元件重新组合的结构,所产生具有均等功效的装置,皆为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其中附图仅以说明为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寸作图。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的元件与步骤并未描述于实施例中,以避免对本发明造成不必要的限制。
图1A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绘示一种变流器系统100的示意图。变流器系统100包含第一变流器110、第二变流器120以及第一相间变压器(inter-phasetransformer)130。
于结构上,第一变流器110与第二变流器120电性并联耦接于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180(例如位于电机侧的并联端口)及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190(例如位于电网侧的并联端口)。前述第一相间变压130器设置于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180,并用以抑制第一变流器110及第二变流器120间所产生的环流。
在此需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系统100可应用于风力发电系统中。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变流器系统100可应用于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中,由于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需要高功率变流器,在现有的变流器耐流技术无法提升的状况下,将多个变流器并联的方式得以满足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运转时的操作需求,因此,第一变流器与第二变流器可采用并联的架构,进一步而言,其架构可为并联背靠背式变流器架构。然上述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熟习此技艺者当选择性地依照实际需求,将变流器系统100应用于适当的系统当中。
图1B是依照本发明图1A绘示一种变流器系统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于图1B中,第一变流器110包含输入侧112与输出侧119,第一变流器110的输入侧112包含桥臂114、桥臂116及桥臂118。另外,第二变流器120包含输入侧122与输出侧129,第二变流器120的输入侧122包含桥臂124、桥臂126及桥臂128。再者,第一相间变压器130包含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132、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134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136。于结构上,第一变流器110的输出侧119电性耦接于第二变流器120的输出侧129。
举例而言,第一相间变压器130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132电性耦接于第一变流器110的桥臂114与第二变流器120的桥臂128之间,当经由桥臂114流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132的电流与经由桥臂128流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132的电流相等时,两个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会相互抵销,此外,当经由桥臂114流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132的电流与经由桥臂128流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132的电流不等时,可通过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132产生电感来抑制前述电流。
此外,第一相间变压器130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134电性耦接于第一变流器110的桥臂116与第二变流器120的桥臂126之间。第一相间变压器130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136电性耦接于第一变流器110的桥臂118与第二变流器120的桥臂124之间。上述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134、136的操作原理与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132相同,在此不做赘述。总结而论,通过上述操作模式即可抑制变流器系统100中由于第一变流器110与第二变流器120并联所产生的环流。
图2是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绘示一种变流器系统的示意图。变流器系统200包含第一变流器210、第二变流器220以及第一相间变压器230。
于结构上,第一变流器210与第二变流器220电性并联耦接于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280(例如位于电机侧的并联端口)及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290(例如位于电网侧的并联端口)。前述第一相间变压230器设置于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290,并用以抑制第一变流器210及第二变流器220间所产生的环流。
此外,第一变流器210可包含输入侧211与输出侧212,第二变流器220亦可包含输入侧221与输出侧222,相间变压器230同样可包含三个相间变压器单元,且各个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第一变流器210中输出侧212的一桥臂与第二变流器220中输出侧222的相应桥臂之间,其连接方式及操作方式均类似图1B所示。
请一并参照图1A与图2,其是分别绘示变流器系统中相间变压器位于电机侧的并联端口与电网侧的并联端口的不同实施例,且上述实施例均可达到抑制变流器系统中由于第一变流器与第二变流器并联所产生的环流的目的。
在通篇说明书中,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系统所采用的相间变压器为三相N柱相间变压器,N为大于二的正整数,前述相间变压器的结构如图3A与图3B所示,图3A与图3B是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分别绘示相间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A所示,此相间变压器为三相三柱相间变压器,而图3B所示的相间变压器为三相四柱相间变压器。于操作上,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系统采用三相三柱相间变压器即可抑制环流生成,进一步而言,当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系统采用三相四柱相间变压器时,抑制环流生成的效应更佳。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熟习此技艺者当可依照实际需求而选择性地采用适当类型的相间变压器。
如上所述,图3A所示者为三相三柱相间变压器,而图3B所示者为三相四柱相间变压器,两者结构相似,为免赘述,以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将采用图3B所示的三相四柱相间变压器来说明变流器系统100的架构。
请一并参照第1A、1B及3B图,第一变流器110的输入侧112的桥臂114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132,第一变流器110的输入侧112的桥臂116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134,第一变流器110的输入侧112的桥臂118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136。
此外,第二变流器120的输入侧122的桥臂124电性耦接于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136,第二变流器120的输入侧122的桥臂126电性耦接于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134,第二变流器120的输入侧122的桥臂128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132。
详细而言,在第一变流器110的输入侧112中,桥臂114包含导线111,桥臂116包含导线113,桥臂118包含导线115。在第二变流器120的输入侧122中,桥臂124包含导线121,桥臂126包含导线123,桥臂128包含导线125。
在结构上,第一变流器110的输入侧112的导线111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132的上半部,第一变流器110的输入侧112的导线113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134的上半部,第一变流器110的输入侧112的导线115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136的上半部,而第二变流器120的输入侧122的导线121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136的下半部,第二变流器120的输入侧122的导线123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134的下半部,第二变流器120的输入侧122的导线125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132的下半部。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照第2及3B图。第一变流器210的输出侧212的桥臂214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132,第一变流器210的输出侧212的桥臂216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134,第一变流器210的输出侧212的桥臂218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136。
此外,第二变流器220的输出侧222的桥臂224电性耦接于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136,第二变流器220的输出侧222的桥臂226电性耦接于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134,第二变流器220的输出侧222的桥臂228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132。
详细而言,在第一变流器210的输出侧212中,桥臂214包含导线211,桥臂216包含导线213,桥臂218包含导线215。在第二变流器220的输出侧222中,桥臂224包含导线221,桥臂226包含导线223,桥臂228包含导线225。
在结构上,第一变流器210的输出侧212的导线211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132的上半部,第一变流器210的输出侧212的导线213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134的上半部,第一变流器210的输出侧212的导线215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136的上半部,而第二变流器220的输出侧222的导线221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136的下半部,第二变流器220的输出侧222的导线223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134的下半部,第二变流器220的输入侧222的导线225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132的下半部。
图4是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绘示一种变流器系统400的示意图。请一并参照图2与图4,相较于图2中的变流器系统200,在此的变流器系统400除第一变流器410、第二变流器420及第一相间变压器450以外,还包含第三变流器430及第二相间变压器460,进一步而言,前述第三变流器430包含输入侧432及输出侧434。
于结构上,可将第一变流器410与第二变流器420视为电性并联成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455,第三变流器430再与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455电性并联。详细而言,第三变流器430的输入侧432电性耦接于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480,且第二相间变压器460电性耦接于第三变流器430的输出侧434及第一相间变压器450之间。
据此,当需要并联更多变流器来满足高功率发电电机的需求时,即可采用图4所示的变流器系统400的架构,从而除原本的第一及第二变流器410、420外,更可将第三变流器430并联于本架构中,并于此架构中,通过第二相间变压器460以抑制变流器系统400中由于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455与第三变流器430并联所产生的环流,以使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系统400于并联更多变流器的状况下,依然可抑制环流的产生,避免环流损坏变流器系统400。
承上所述,相较于图2,图4所绘示的变流器系统400例示性地说明第一相间变压器配置于电网侧的并联端口时,将第三变流器并联进变流器系统的状况。此外,请参照图1A,当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电机侧的并联端口(例如: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180)时,将第三变流器并联进变流器系统的结构,相似于图4所示的变流器系统400的结构,在此不作赘述。
总结而论,当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电机侧的并联端口时,第三变流器的一侧电性耦接于电网侧的并联端口,且第二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第三变流器的另一侧及第一相间变压器之间,而当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电网侧的并联端口时,第三变流器的一侧电性耦接于电机侧的并联端口,且第二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第三变流器的另一侧侧及第一相间变压器之间。
简言之,无论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电机侧或电网侧的并联端口,第三变流器与第二相间变压器均可相应地配置,以使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系统,于并联更多变流器的状况下,依然可抑制环流的产生,避免环流损坏变流器系统。
在任选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B以进一步说明图4所示的变流器系统400的配置方式。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皆包含第一侧与第二侧,举例而言,前述第一侧与第二侧中的一者可为输入侧或输出侧,且前述第一侧与第二侧均可包含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及第三桥臂。第一及第二相间变压器均包含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而第一相间变压器的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各包含输出端。
于结构上,第三变流器的第二侧电性耦接于第一、第二变流器的第二侧。第二相间变压器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三变流器的第一桥臂之间,第二相间变压器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三变流器的第二桥臂之间,而第二相间变压器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三变流器的第三桥臂之间。
如上所述的配置,在将第三变流器并联进变流器系统的状况下,由于第一及第二变流器之间的环流已被抑制,在此,可通过第二相间变压器来抑制于第一及第二变流器的整体与第三变流器之间所产生的环流。
图5是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绘示一种变流器系统500的示意图。请一并参照图2与图5,相较于图2中的变流器系统200,在此的变流器系统500除第一变流器510、第二变流器520及第一相间变压器550以外,还包含第三变流器530、第四变流器540、第二相间变压器560及集成相间变压器570。
于结构上,可将第一变流器510与第二变流器520视为电性并联成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555,亦将第三变流器530与第四变流器540视为电性并联成第二变流器并联装置565,随后,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555再与第二变流器并联装置565电性并联。
举例而言,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555的一端与第二变流器并联装置565的一端电性耦接于电机侧并联端口580,而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555的另一端与第二变流器并联装置565的另一端电性耦接于电网侧并联端口590,而集成相间变压器570设置于电网侧并联端口590,并用以抑制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555及第二变流器并联装置565所产生的环流。
据此,当需要并联更多变流器来满足高功率发电电机的需求时,即可采用图5所示的变流器系统500的架构,从而除原本的第一及第二变流器510、520外,更将第三及第四变流器530、540并联于本架构中,并于此架构中,通过集成相间变压器570以抑制变流器系统500中由于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555与第二变流器并联装置565并联所产生的环流,以使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系统500于并联更多变流器的状况下,依然可抑制环流的产生,避免环流损坏变流器系统500。
详细而言,在第二变流器并联装置中565,第三变流器530的输入侧532及第四变流器540的输入侧542电性耦接于第二输入侧并联端口,而第三变流器530的输出侧534及第四变流器540的输出侧544电性耦接于第二输出侧并联端口。前述第二相间变压器560设置于第二输出侧并联端口,并用以抑制第三变流器530及第四变流器540间所产生的环流。
承上所述,相较于图2,图5所绘示的变流器系统500例示性地说明第一相间变压器配置于电网侧的并联端口时,将第三及第四变流器并联进变流器系统的状况。此外,请参照图1A,当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电机侧的并联端口(例如: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180)时,将第三及第四变流器并联进变流器系统的配置方式,相似于图5所示的变流器系统500的结构,在此不作赘述。
总结而论,集成相间变压器可设置于电机侧并联端口或电网侧并联端口,以抑制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及第二变流器并联装置所产生的环流,且上述实施例均可使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系统,于并联更多变流器的状况下,依然可抑制环流的产生,避免环流损坏变流器系统。
在任选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B以进一步说明图5所示的变流器系统500的配置方式。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变流器皆包含第一侧与第二侧,举例而言,前述第一侧与第二侧中的一者可为输入侧或输出侧,且前述第一侧与第二侧均可包含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及第三桥臂。第一、第二及集成相间变压器均包含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而第一及第二相间变压器的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分别包含输出端。
于结构上,第四变流器的第二侧电性耦接于第三变流器的第二侧。第二相间变压器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第三变流器的第一桥臂与第四变流器的第一桥臂之间,第二相间变压器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第三变流器的第二桥臂与第四变流器的第二桥臂之间,第二相间变压器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第三变流器的第三桥臂与第四变流器的第三桥臂之间。
此外,集成相间变压器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二相间变压器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输出端之间,集成相间变压器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二相间变压器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输出端之间,而集成相间变压器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二相间变压器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输出端之间。
如上所述的配置,在将第三及第四变流器并联进变流器系统时,可通过第二相间变压器来抑制于第三变流器与第四变流器之间的环流。当第一及第二变流器之间的环流,与第三及第四变流器之间的环流均被抑制后,进一步而言,可通过集成相间变压器来抑制第一及第二变流器的整体与第三及第四变流器的整体所产生的环流。
图6是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绘示一种变流器系统600的示意图。请一并参照图2与图6,相较于图2中的变流器系统200,变流器系统600除第一变流器610、第二变流器620及第一相间变压器650以外,还包含第三变流器630、第二相间变压器660以及第三相间变压器670。
于结构上,第三变流器630与第一变流器610及第二变流器620电性并联耦接于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680与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690。如图所示,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650、660、670设置于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690,第一相间变压器650电性耦接于第一变流器610与第二变流器620之间,第二相间变压器660电性耦接于第一变流器610与第三变流器630之间,第三相间变压器670电性耦接于第二变流器620与第三变流器630之间。于操作上,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650、660、670是用以抑制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610、620、630中每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环流。
承上所述,相较于图2,图6所绘示的变流器系统600例示性地说明第一相间变压器配置于电网侧的并联端口(例如: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690)时,将第三变流器并联进变流器系统的状况。此外,请参照图1A,当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电机侧的并联端口(例如: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180)时,将第三变流器并联进变流器系统的配置方式,相似于图6所示的变流器系统600的结构,在此不作赘述。
总结而论,当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电机侧的并联端口时,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皆设置于电机侧的并联端口,且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分别与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中的两者电性耦接,而当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电网侧的并联端口时,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皆设置于电网侧的并联端口,且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分别与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中的两者电性耦接,上述实施例是通过电路结构上的配置以使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系统,于并联更多变流器的状况下,依然可抑制由多个变流器中任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环流,以避免环流损坏变流器系统。
请继续参照图6。详细而言,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610、620、630可如图2所示分别包含输入侧与输出侧,且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610、620、630的输入侧分别包含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及第三桥臂,第一相间变压器650包含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652、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654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656,第二相间变压器660包含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662、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664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666,第三相间变压器670包含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672、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674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676。
于结构上,变流器系统600中各变流器的桥臂与各相间变压器的相间变压器单元的电性耦接方式相似于参照图1B,可一并参照图1B以了解变流器系统600的电路结构配置方式。第一变流器610的第一桥臂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650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652及第二相间变压器660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662,第一变流器610的第二桥臂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650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654及第二相间变压器660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664,而第一变流器610的第三桥臂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650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656及第二相间变压器660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666。
此外,第二变流器620的第一桥臂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650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652及第三相间变压器670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672,第二变流器620的第二桥臂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650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654及第三相间变压器670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674,而第二变流器620的第三桥臂电性耦接于第一相间变压器650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656及第三相间变压器670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676。
再者,第三变流器630的第一桥臂电性耦接于第二相间变压器660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662及第三相间变压器670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672,第三变流器630的第二桥臂电性耦接于第二相间变压器660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664及第三相间变压器670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674,而第三变流器630的第三桥臂电性耦接于第二相间变压器660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666及第三相间变压器670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676。
更进一步而言,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610、620、630的输入侧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各分别包含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及第三导线。如图6所示,由第一变流器610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分别拉出第一、第二及第三导线615、616、617,由第二变流器620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分别拉出第一、第二及第三导线625、626、627,并由第三变流器630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分别拉出第一、第二及第三导线635、636、637。
于配置上,第一变流器610的第一导线615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一相间变压器650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652的上半部及第二相间变压器660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662的上半部,第一变流器610的第二导线616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一相间变压器650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654的上半部及第二相间变压器660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664的上半部,而第一变流器610的第三导线617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一相间变压器650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656的上半部及第二相间变压器660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666的上半部。
此外,第二变流器620的第一导线625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一相间变压器650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652的下半部及第三相间变压器670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672的上半部,第二变流器620的第二导线626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一相间变压器650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654的下半部及第三相间变压器670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674的上半部,而第二变流器620的第三导线627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一相间变压器650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656的下半部及第三相间变压器670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676的上半部。
再者,第三变流器630的第一导线635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二相间变压器660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662的下半部及第三相间变压器670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672的下半部,第三变流器630的第二导线636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二相间变压器660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664的下半部及以第三相间变压器670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674的下半部,而第三变流器630的第三导线637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第二相间变压器660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666的下半部及第三相间变压器670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676的下半部。
承上所述,图6所绘示的变流器系统600例示性地说明第一相间变压器配置于电网侧的并联端口(例如: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690)时,将第三变流器并联进变流器系统的状况。此外,请参照图1A,当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电机侧的并联端口(例如: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180)时,将第三变流器并联进变流器系统的结构,相似于图6所示的变流器系统600的结构,在此不作赘述。
总结而论,当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电机侧的并联端口时,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皆设置于电机侧的并联端口,且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分别与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中的两者电性耦接,而当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电网侧的并联端口时,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皆设置于电网侧的并联端口,且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分别与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中的两者电性耦接,上述实施例是通过电路结构上的配置以使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系统,于并联更多变流器的状况下,依然可抑制由多个变流器中任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环流,以避免环流损坏变流器系统。
需注意的是,上述缠绕方向可为顺时钟方向或者逆时钟方向,当视实作本发明的变流器系统时的需求,选择性地采用适当的缠绕方向。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相间变压器650中,第一变流器610的三条导线615、616、617相应地缠绕于第一相间变压器650的三个相间变压器单元652、654、656的上半部,而第二变流器620的三条导线625、626、627相应地缠绕于第一相间变压器650的三个相间变压器单元652、654、656的下半部,当经由第一变流器610及第二变流器620而流入同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电流相等时,两个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会相互抵销。
此外,当经由第一变流器610及第二变流器620而流入同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电流不相等时,可通过第一相间变压器650的相间变压器单元内绕组所产生的电感来抑制前述电流。再者,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660、670与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610、620、630间的结构配置及原理,与第一相间变压器650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据此,当需要并联更多变流器来满足高功率发电电机的需求时,即可采用图6所示的变流器系统600的架构,从而除原本的第一及第二变流器610、620外,更可将第三变流器630并联于本架构中,并于此架构中,通过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650、660、670间的交互作用,以抑制变流器系统600中由于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610、620、630并联所产生的环流,以使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系统600于并联更多变流器的状况下,依然可抑制环流的产生,避免环流损坏变流器系统600。
在任选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B以进一步说明图6所示的变流器系统600的配置方式。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皆包含第一侧与第二侧,举例而言,前述第一侧与第二侧中的一者可为输入侧或输出侧,且前述第一侧与第二侧均可包含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及第三桥臂。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均包含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于结构上,第二相间变压器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第一变流器的第一桥臂与第三变流器的第一桥臂之间,第二相间变压器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第一变流器的第二桥臂与第三变流器的第二桥臂之间,第二相间变压器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第一变流器的第三桥臂与第三变流器的第三桥臂之间。
此外,第三相间变压器的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第二变流器的第一桥臂与第三变流器的第一桥臂之间,第三相间变压器的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第二变流器的第二桥臂与第三变流器的第二桥臂之间,第三相间变压器的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第二变流器的第三桥臂与第三变流器的第三桥臂之间。
如上所述的配置,在将第三变流器并联进变流器系统时,可通过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来抑制于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中任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环流。
由上述本发明实施方式可知,应用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变流器系统,借以对变流器系统中由于变流器间并联所产生的环流进行抑制。
再者,当需要并联更多变流器来满足高功率发电电机的需求时,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系统除原本的变流器外,更可将外部的变流器并联于本架构中,并于本架构中,通过相间变压器以抑制变流器系统中由于原本的变流器与外部的变流器并联所产生的环流,以使本发明实施例的变流器系统于并联更多变流器的状况下,依然可抑制环流的产生,避免环流损坏变流器系统。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变流器;
一第二变流器,与该第一变流器电性并联耦接于一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及一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之间,该第一及第二变流器包含一输入侧与一输出侧,该第一及第二变流器的该输入侧分别包含一第一桥臂、一第二桥臂及一第三桥臂,该第一及第二变流器的该输出侧分别包含一第一桥臂、一第二桥臂及一第三桥臂;以及
一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该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或该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并用以抑制该第一变流器及该第二变流器间所产生的环流,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包含一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一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一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其中:
当该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该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时,该第一变流器的该输入侧的该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分别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其中该第二变流器的该输入侧的该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分别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当该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该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时,该第一变流器的该输出侧的该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分别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其中该第二变流器的该输出侧的该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分别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及第二变流器的该输入侧的该些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分别包含一第一导线、一第二导线及一第三导线,而该第一及第二变流器的该输出侧的该些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分别包含一第一导线、一第二导线及一第三导线,其中:
当该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该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时,该第一变流器的该输入侧的该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该第一变流器的该输入侧的该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该第一变流器的该输入侧的该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而该第二变流器的该输入侧的该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该第二变流器的该输入侧的该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该第二变流器的该输入侧的该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
当该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该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时,该第一变流器的该输出侧的该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该第一变流器的该输出侧的该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该第一变流器的该输出侧的该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而该第二变流器的该输出侧的该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该第二变流器的该输出侧的该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该第二变流器的该输出侧的该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变流器与该第二变流器电性并联的架构为并联背靠背式变流器架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变流器与该第二变流器电性并联成一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其中该变流器系统还包含:
一第三变流器,包含一输入侧及一输出侧,其中该第三变流器与该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电性并联;以及
一第二相间变压器,其中:
当该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该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时,该第三变流器的该输出侧电性耦接于该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且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该第三变流器的该输入侧及该第一相间变压器之间,并用以抑制该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及该第三变流器间所产生的环流,以及
当该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该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时,该第三变流器的该输入侧电性耦接于该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且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该第三变流器的该输出侧及该第一相间变压器之间,并用以抑制该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及该第三变流器间所产生的环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变流器与该第二变流器电性并联成一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其中该变流器系统还包含:
一第三变流器;
一第四变流器,其中该第三变流器与该第四变流器电性并联耦接于一第二输入侧并联端口及一第二输出侧并联端口,以构成一第二变流器并联装置;
一第二相间变压器,设置于该第二输入侧并联端口或该第二输出侧并联端口,并用以抑制该第三变流器及该第四变流器间所产生的环流,其中该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与该第二变流器并联装置电性并联耦接于一电机侧并联端口及一电网侧并联端口;以及
一集成相间变压器,设置于该电机侧并联端口或该电网侧并联端口,并用以抑制该第一变流器并联装置及该第二变流器并联装置所产生的环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三变流器,与该第一变流器及该第二变流器电性并联耦接于该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与该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
一第二相间变压器;以及
一第三相间变压器,其中
当该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该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时,该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皆设置于该第一输入侧并联端口,其中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该第一变流器与该第二变流器之间,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该第一变流器与该第三变流器之间,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该第二变流器与该第三变流器之间,其中该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是用以抑制该些变流器中每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环流,以及
当该第一相间变压器设置于该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时,该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皆设置于该第一输出侧并联端口,其中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该第一变流器与该第二变流器之间,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该第一变流器与该第三变流器之间,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电性耦接于该第二变流器与该第三变流器之间,其中该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是用以抑制该些变流器中每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环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系统,还包含:
一第三变流器,包含一输入侧与一输出侧,该第三变流器的该输入侧包含一第一桥臂、一第二桥臂及一第三桥臂;
一第二相间变压器,包含一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一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一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以及
一第三相间变压器,包含一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一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一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其中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一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二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而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三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其中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一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二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而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三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其中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一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二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而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三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的该输入侧的该些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各分别包含一第一导线、一第二导线及一第三导线,其中:
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及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及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而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及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
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而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
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而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三变流器,包含一输入侧与一输出侧,该第三变流器的该输出侧包含一第一桥臂、一第二桥臂及一第三桥臂;
一第二相间变压器,包含一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一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一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以及
一第三相间变压器,包含一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一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一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其中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一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二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而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三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其中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一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二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而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三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其中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一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二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而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三桥臂电性耦接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变流器的该输出侧的该些第一、第二及第三桥臂各分别包含一第一导线、一第二导线及一第三导线,其中:
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及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及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而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及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
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而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上半部;
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一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二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而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三导线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及以一缠绕方向缠绕于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下半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者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为一三相N柱相间变压器,其中N为大于二的正整数。
12.一种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变流器,包含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一侧包含一第一桥臂、一第二桥臂及一第三桥臂;
一第二变流器,包含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一侧包含一第一桥臂、一第二桥臂及一第三桥臂,而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二侧电性耦接于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二侧;以及
一第一相间变压器,包含一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一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一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其中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一桥臂与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一桥臂之间,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二桥臂与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二桥臂之间,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三桥臂与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三桥臂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三变流器,包含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一侧包含一第一桥臂、一第二桥臂及一第三桥臂,而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二侧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第二变流器的该些第二侧;以及
一第二相间变压器,包含一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一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一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
其中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各包含一输出端,其中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该输出端与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一桥臂之间,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该输出端与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二桥臂之间,而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该输出端与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三桥臂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三变流器,包含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一侧包含一第一桥臂、一第二桥臂及一第三桥臂;
一第四变流器,包含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第四变流器的该第一侧包含一第一桥臂、一第二桥臂及一第三桥臂,而该第四变流器的该第二侧电性耦接于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二侧;
一第二相间变压器,包含一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一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一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其中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一桥臂与该第四变流器的该第一桥臂之间,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二桥臂与该第四变流器的该第二桥臂之间,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三桥臂与该第四变流器的该第三桥臂之间;以及
一集成相间变压器,包含一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一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一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其中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各包含一输出端,而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第二及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各包含一输出端,其中该集成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该输出端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该输出端之间,该集成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该输出端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该输出端之间,而该集成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该输出端与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的该输出端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三变流器,包含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一侧包含一第一桥臂、一第二桥臂及一第三桥臂;
一第二相间变压器,包含一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一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一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其中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一桥臂与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一桥臂之间,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二桥臂与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二桥臂之间,该第二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一变流器的该第三桥臂与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三桥臂之间;以及
一第三相间变压器,包含一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一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及一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其中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一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一桥臂与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一桥臂之间,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二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二桥臂与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二桥臂之间,该第三相间变压器的该第三相间变压器单元电性耦接于该第二变流器的该第三桥臂与该第三变流器的该第三桥臂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任一者所述的变流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相间变压器为一三相N柱相间变压器,其中N为大于二的正整数。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50737.XA CN103580494B (zh) | 2012-07-19 | 2012-07-19 | 变流器系统 |
US13/843,975 US9166491B2 (en) | 2012-07-19 | 2013-03-15 | Converter system for limiting circulating current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50737.XA CN103580494B (zh) | 2012-07-19 | 2012-07-19 | 变流器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80494A CN103580494A (zh) | 2014-02-12 |
CN103580494B true CN103580494B (zh) | 2016-04-20 |
Family
ID=49946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50737.XA Active CN103580494B (zh) | 2012-07-19 | 2012-07-19 | 变流器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66491B2 (zh) |
CN (1) | CN10358049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9042690A1 (de) * | 2009-09-23 | 2011-03-31 | Converteam Technology Ltd., Rugby | Elektrische Schaltung insbesondere zur Erzeugung von elektrischer Energie |
CN104218543B (zh) * | 2013-05-30 | 2016-12-28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 电流源型变流器差动保护方法 |
CN105990846B (zh) * | 2014-09-05 | 2018-10-09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风电变流器装置和变流器装置 |
US9768706B2 (en) * | 2014-09-05 | 2017-09-19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Wind power converter device and converter device |
EP3255774A1 (fr) * | 2016-06-07 | 2017-12-13 | GE Energy Power Conversion Technology Ltd | Système de conversion d'énergie électrique délivrée par un réseau et procédé de conversion mis en oeuvre au moyen d'un tel système de conversion |
US10405299B2 (en) * | 2016-09-14 | 2019-09-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based on received signal quality |
DE102017003877A1 (de) | 2017-04-21 | 2018-10-25 | Senvion Gmbh | Windenergieanlage mit Umrichtersystem zur Verringerung von EM-Abstrahlung |
CN112771776B (zh) | 2018-09-27 | 2024-11-08 | Abb电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ac功率与dc功率之间的转换的装置 |
CN111313657B (zh) * | 2020-03-05 | 2021-03-02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一种降低变流器输出电压变化率的电路及控制方法 |
CN113258793B (zh) * | 2021-05-31 | 2022-03-22 | 东南大学 | 一种并联矩阵变换器的环流和无功控制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53171A (zh) * | 2008-09-12 | 2009-06-10 | 清华大学 | 基于变压器串联多重化和链式结构的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 |
CN101908828A (zh) * | 2010-07-27 | 2010-12-08 |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 大功率四象限整流器的新型电路拓扑结构 |
WO2012038800A1 (en) * | 2010-09-24 | 2012-03-29 | James Nanut | Power conversion circuits |
CN103208812A (zh) * | 2012-01-17 | 2013-07-17 |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 风电变流器结构及包含其的风力发电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644153B2 (en) | 1990-08-17 | 1993-12-02 |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 Optimized 18-pulse type AC/DC, or DC/AC, converter system |
US7710081B2 (en) * | 2006-10-27 | 2010-05-04 | Direct Drive Systems, Inc. | Electromechanical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s |
ATE545194T1 (de) | 2008-03-06 | 2012-02-15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Steuereinheit für einen gleichstrom-wechselstrom- wandler einer resonanten stromwandlungsschaltung,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gleichstrom-wechselstrom- wandler zur verwendung in einem hochspannungsgeneratorschaltkreis einer modernen computertomographievorrichtung oder eines röntgensystems |
WO2011063006A1 (en) | 2009-11-17 | 2011-05-26 | Aerovironment, Inc. | Integrated motor drive and battery charging system |
EP2632040A1 (en) * | 2012-02-24 | 2013-08-28 | ABB Technology Ltd | Transformer configuration for a back-to-back converter |
-
2012
- 2012-07-19 CN CN201210250737.XA patent/CN103580494B/zh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3-15 US US13/843,975 patent/US916649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53171A (zh) * | 2008-09-12 | 2009-06-10 | 清华大学 | 基于变压器串联多重化和链式结构的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 |
CN101908828A (zh) * | 2010-07-27 | 2010-12-08 |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 大功率四象限整流器的新型电路拓扑结构 |
WO2012038800A1 (en) * | 2010-09-24 | 2012-03-29 | James Nanut | Power conversion circuits |
CN103208812A (zh) * | 2012-01-17 | 2013-07-17 |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 风电变流器结构及包含其的风力发电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80494A (zh) | 2014-02-12 |
US9166491B2 (en) | 2015-10-20 |
US20140021937A1 (en) | 2014-0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80494B (zh) | 变流器系统 | |
JP6181132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CN103138592B (zh) | 一种利用移相变压器改进的交交变频器系统 | |
TW201332257A (zh) | 風電變流器結構及包含此風電變流器結構的風力發電系統 | |
WO2012126285A1 (zh) | 一种采用多套绕组发电机的风力发电机组 | |
CN105684297A (zh) | 具有dc输出的涡轮发电机系统 | |
CN107645253A (zh) | 电流响应型永磁同步电机及其驱动系统的三相模拟器 | |
CN107947222A (zh) | 直流风机输电系统 | |
CN102568799A (zh) | 移相变压器以及带有该移相变压器的电能传输装置 | |
CN104795917B (zh) | 一种多相电机绕组机构 | |
CN207530550U (zh) | 基于风电场的输电系统 | |
CN109672346A (zh) | 电源转换单元及辅助电源系统 | |
CN106531424B (zh) | 水冷式空心电抗器、电力变换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 | |
CN108649779A (zh) | 一种抑制pwm电流源型整流器共模电压的控制方法 | |
CN107807295B (zh) | 电压响应型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模拟系统 | |
CN202713172U (zh) | 风电变流器的功率模块 | |
CN202503443U (zh) | 非对称双向直流变换器 | |
CN206148752U (zh) | 一种交直流汇流系统 | |
CN114123710B (zh) | 一种基于双定子永磁同步电机设计的变压变频器 | |
CN113054856B (zh) | 变流器换流阀塔、变流器换流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 |
CN106253322B (zh) | 一种用于风力发电机的高温超导直流母线的变流器 | |
CN109372698A (zh) | 一种风力发电系统 | |
CN203839974U (zh) | 一种高压三极直流输电系统 | |
CN207559579U (zh) | 直流风机输电系统 | |
CN221709441U (zh) | 接入保护装置及发电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