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48181B - 电池布线模块 - Google Patents
电池布线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48181B CN103548181B CN201280024713.0A CN201280024713A CN103548181B CN 103548181 B CN103548181 B CN 103548181B CN 201280024713 A CN201280024713 A CN 201280024713A CN 103548181 B CN103548181 B CN 10354818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bottom plate
- connection
- battery
- cell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detecting conditions inside cells or batteries, e.g. details of voltage sensing termina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池布线模块(20),具备:第一单元(25A、25B),将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的一侧保持于沿连接部件(21、22)延伸而成的第一底板(27、31)上;以及第二单元(37A、37B),将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的另一侧保持于沿连接部件(21、22)延伸而成的第二底板(39、43)上,第一单元(25A、25B)和第二单元(37A、37B)的至少一方与连接部件(21、22)之间在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上滑动,向第二底板(39、43)侧延伸的第一底板(27、31)和向第一底板(27、31)侧延伸的第二底板(39、43)延伸至使连接部件(21、22)在第一底板(27、31)和第二底板(39、43)之间不向单电池(11)侧露出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布线模块。
背景技术
电动机动车、混合动力车用的电池模块重叠排列有多个单电池,所述多个单电池由内部具有发电元件的扁平形状的主体部和正极及负极的电极端子构成。并且,相邻的单电池的电极端子之间通过连接部件(母线)连接,从而将多个单电池串联或并联连接。
在此,在下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记载了在合成树脂制的基板部利用嵌件成型组装多个母线而构成的电池连接板,将该电池连接板安装到多个电池从而将多个母线一体地连接。
在此,在将电池连接板(电池布线模块)安装到单电池时,需要避免因电极间间距的尺寸误差等而产生不良情况。
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为了防止因电极间间距的尺寸误差而使向单电池的安装产生不良情况,在电池连接板(电池布线模块)的基板部设置间距调整构件,通过该间距调整构件吸收电极间间距的尺寸误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499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专利文献1的间距调整构件形成有与基板部的长边方向正交的多个狭缝,然而像在基板部形成狭缝的情况这样仅靠基板部的结构来设置间距调整构件的话,可能存在基板部的强度不足的危险。
本发明基于以上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布线模块,能够防止电池布线模块安装到单电池时的不良情况。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电池布线模块,具备连接部件,并安装于排列多个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端子的单电池而成的单电池组,所述连接部件对所述单电池组的相邻的单电池的电极端子之间进行连接,该电池布线模块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单元,将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的一侧保持于沿所述连接部件延伸而成的第一底板上;以及第二单元,将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的另一侧保持于沿所述连接部件延伸而成的第二底板上,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的至少一方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在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上滑动,并且向所述第二底板侧延伸的所述第一底板和向所述第一底板侧延伸的所述第二底板延伸至使所述连接部件在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之间不向所述单电池侧露出的位置。
根据本结构,即使是在单电池与电池布线模块之间产生尺寸误差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至少一方与连接部件之间在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上滑动,因此能够通过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至少一方与连接部件之间进行的滑动来吸收单电池与电池布线模块之间的尺寸误差。因此,能够防止因尺寸的误差等引起的电池布线模块的安装时的不良情况。而且,由于不是仅靠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的结构来吸收尺寸误差的结构,因此与设置仅靠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来吸收尺寸误差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的强度的降低。
并且,向第二底板侧延伸的第一底板和向第一底板侧延伸的第二底板彼此延伸至使连接部件不向单电池侧露出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因连接部件向单电池侧露出而引起的绝缘性的降低。
除了上述结构之外,更优选具有下述结构。
·在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中的一方形成有从所述单电池侧承托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中的另一方的承托部。
这样一来,能够以简易的结构使连接部件的单电池侧绝缘。而且,即使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的至少一方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向使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分离的方向滑动,在承托部在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重叠的范围内,也能够使连接部件不向单电池侧露出。因而,能够抑制因连接部件向单电池侧露出而引起的绝缘性的降低。
·从所述各底板的两侧缘立起一对相对壁,在所述一对相对壁之间配置所述连接部件。
这样一来,能够通过一对相对壁可靠地实现连接部件与外部的绝缘。
·在所述连接部件设有被卡合部,并且在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的至少一方设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在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上具有预定余隙地卡合。
例如,在利用连接部件以外的部分将各单元固定于单电池后,能够使连接部件在预定余隙的范围内滑动。因而,即使是在产生尺寸误差的情况下,由于能够使连接部件在预定余隙的范围内沿连接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连接部件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在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设有用于相对于所述单电池定位的定位部。
通过定位部能够对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位置进行定位,因此能够以该位置为基准,利用第一单元、所述第二单元与连接部件之间的滑动来吸收在单电池和各单元之间产生的尺寸的误差。因此,能够在通过定位时的滑动消除尺寸的误差后,将连接部件紧固。
·在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的一方设有向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突出的嵌合凸部,并且在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的另一方设有与所述嵌合凸部嵌合的嵌合凹部。
这样一来,通过使嵌合凸部与嵌合凹部嵌合,容易进行单元之间的定位,容易抑制单元之间的挠曲变形。
·所述连接部件通过使棒状的端子或螺栓的轴部插通贯通孔而固定于所述单电池,所述贯通孔形成为在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
连接部件的贯通孔形成为在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因此即使存在因端子之间的尺寸精度的偏差而导致的尺寸误差,也能够吸收该尺寸误差,将棒状的电极端子或螺栓的轴部插通到连接部件的贯通孔。
·所述多个单电池为扁平的形状,且沿具有所述电极端子的面的长径方向排列,所述连接部件对在所述长径方向上相邻的电极端子之间进行连接。
对于单电池的长径方向,由于其直径的长度特别容易产生尺寸精度的偏差,因此多个单电池与电池布线模块之间的尺寸误差容易变大,但根据本结构,能够在容易产生这样的尺寸误差的情况下防止由尺寸误差引起的不良情况。
·所述多个单电池也沿具有所述电极端子的面的短径方向排列,所述连接部件对在所述短径方向上排列的电极端子之间进行连接。
这样一来,能够增大多个单电池的连结的自由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电池布线模块,其能够防止安装到单电池时的不良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池模块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电池布线模块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电池布线模块的主视图。
图4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6是示出短型连接部件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长型连接部件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参照图1~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20安装于排列多个单电池11而构成的单电池组12,通过连接部件21、22对相邻的单电池11的电极端子13A、13B之间进行电连接。安装有该电池布线模块20的电池模块10例如作为电动机动车或混合动力机动车等车辆的驱动源使用。以下,对于前后方向,以图1的下方为前方、上方为后方进行说明,对于上下方向,以图1的纸面近前侧为上方、纸面进深侧为下方进行说明。
(电池模块10)
如图1所示,电池模块10例如具备排列8个(多个)单电池11而构成的单电池组12和安装于单电池组12的电池布线模块20。
(单电池组12)
单电池组12构成为将单电池11在前后方向(单电池11的上表面的短径方向)重叠四段(多段)、在左右方向(单电池11的上表面的长径方向)并排两列(多列)。
各单电池11中,左右一对电极端子13A、13B(图示中正极为13A、负极为13B)从在内部收纳有未图示的发电元件的扁平的长方体状的主体部的上表面垂直地突出。
各电极端子13A、13B为方筒状的螺母(方螺母),在中心贯通形成有圆形的螺纹孔。使螺栓的轴部与这些电极端子13A、13B螺合而将连接部件21、22固定于单电池11。
各单电池11的朝向配置成相邻的电极端子13A、13B的极性相反。这些单电池组12由未图示的保持板固定。
(电池布线模块20)
如图2所示,电池布线模块20由对相邻的单电池11的电极端子13A、13B之间进行连接的多个连接部件21、22和保持多个连接部件21、22的合成树脂制的保持部件24构成。
(连接部件21、22)
多个连接部件21、22由多个短型连接部件21(图6)和多个长型连接部件22(图7)构成,其中,所述多个短型连接部件21对在前后方向(单电池11的上表面的短径方向)相邻的不同单电池11的电极端子13A、13B之间进行连接,所述多个长型连接部件22比短型连接部件21长,对在左右方向(单电池11的上表面的长径方向)相邻的不同单电池11的电极端子13A、13B之间进行连接。
连接部件21、22均由铜、铜合金、不锈钢(SUS)、铝等金属构成,形成为与相邻的电极端子13A、13B之间的尺寸对应的长度的板状,贯通形成有一对供螺栓的轴部插通(与电极端子13A、13B的螺纹孔连通)的通孔21A、22A(作为本发明的结构的“贯通孔”的一例)。
通孔21A、22A的形状为在左右方向(连接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
在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上的侧缘,在通孔21A、22A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将上述侧缘切成长方形(阶梯状)(使连接部件21、22的宽度尺寸呈阶梯状地变窄)而形成的被卡合凹部23(作为本发明的结构的“被卡合部”的一例)。另外,被卡合凹部23呈阶梯状地缩径的角部被稍稍倒角成锥状。
(保持部件24)
如图8所示,保持部件24由两个(多个)第一单元25A、25B和两个(多个)第二单元37A、37B组合(嵌合)而成,以第一单元25A与第二单元37A、37B彼此相邻、第二单元37A、37B与第一单元25B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
(第一单元25A、25B)
第一单元25A、25B均具备保持连接部件21、22的一侧的多个第一保持部26、30。
多个第一保持部26、30由保持短型连接部件21的连接方向的一侧的短型保持部26和保持长型连接部件22的连接方向的一侧的多个长型保持部30构成,以短型保持部26和长型保持部30成为彼此正交的关系的方式进行配置。
短型保持部26具有沿前后方向(连接部件21的连接方向)延伸并载置短型连接部件21的第一底板27和包围短型连接部件21的三个方向并将短型连接部件21的连接方向的一方敞开的第一分隔壁32。而且,长型保持部30具有沿左右方向(连接部件22的连接方向)延伸并载置长型连接部件22的第一底板31和包围长型连接部件22的三个方向并将长型连接部件22的连接方向的一方敞开的第一分隔壁33。
第一保持部26、30中的配置连接部件21、22的端部的部分成为未设置第一底板27、31的开口部28,电极端子13A、13B从该开口部28进入。
而且,如图4所示,开口部28使方筒形的电极端子13A、13B嵌入该开口部28的孔缘,当电极端子13A、13B嵌入开口部28后,第一单元25A被定位于单电池11(的电极端子13A、13B)。因而,开口部28的孔缘成为作为本发明的结构的“定位部”的一例。
第一分隔壁32、33均形成为能够防止工具等与电极端子13A、13B及连接部件21、22接触而短路的高度,均由前后相对的一对相对壁32A、33A和仅与一对相对壁32A、33A的一端侧相连的一侧的侧壁32B、33B构成。
在第一分隔壁32、33(的相对壁32A、33A)的内面侧,限制连接部件21、22的脱离的脱离限制片34设置于连接部件21、22的侧缘的上方。脱离限制片34前端侧形成得较厚并呈爪状地向第一分隔壁32、33的内侧突出,在第一分隔壁32、33设置コ字状的缺口部35,从而使脱离限制片34能够挠曲变形。
另外,各脱离限制片34不与连接部件21、22抵接,但也可以为与连接部件21、22抵接而将连接部件21、22从上方卡定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脱离限制片34对连接部件21、22的卡定强度被设定成使连接部件21、22不会脱离且连接部件21、22能够沿连接方向滑移的程度。
而且,如图8所示,在分隔壁32、33(的相对壁32A、33A)的内面侧的与连接部件21、22高度相同的位置向内侧突出地设有卡合凸部36,所述卡合凸部36与连接部件21、22的被卡合凹部23卡合,从而在预定范围(余隙的范围)内容许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的移动(位置偏移)。
卡合凸部36形成于与连接部件21、22的被卡合凹部23对应的位置。卡合凸部36的突出尺寸比被卡合凹部23切深尺寸稍小。另外,卡合凸部36的角部被倒角成锥状。
在此,卡合凸部36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的各卡合凸部36的长度)比被卡合凹部23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的被卡合凹部23的长度)稍短。连接部件21、22能够通过利用该左右方向的尺寸的差而设置的被卡合凹部23与卡合凸部36之间的余隙(间隙)相对于第一单元25A、25B以余隙的范围沿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滑动(滑移)。
而且,在第一单元25A设有收纳整个短型连接部件21的收纳部29,该收纳部29具有:收纳用底板29A,载置短型连接部件21;方筒状的分隔壁29B,在整周包围短型连接部件21;以及一对脱离限制片34,限制短型连接部件21的脱离。
另外,虽未图示,在第一单元25B,在配置单电池11的串联连接的端部的电极端子13A、13B的部分安装有用于连接与外部的逆变器等相连的电线的端子的外部连接端子。
(第二单元37A、37B)
第二单元37A、37B具备保持连接部件21、22的另一侧的多个第二保持部38、42。
多个第二保持部38、42由保持短型连接部件21的连接方向的一侧的短型保持部38和保持长型连接部件22的连接方向的一侧的长型保持部42构成,以短型保持部38和长型保持部42成为彼此正交的关系的方式进行配置。
第二保持部38具有沿前后方向(短型连接部件21的连接方向)延伸并载置短型连接部件21的第二底板39和包围短型连接部件21的三个方向并将短型连接部件21的连接方向的一方敞开的第二分隔壁44。第二保持部42具有沿左右方向(长型连接部件22的连接方向)延伸并载置长型连接部件22的第二底板43和包围长型连接部件22的三个方向并将长型连接部件22的连接方向的一方敞开的第二分隔壁45。
第二保持部38、42中的配置连接部件21、22的端部的部分成为未设置第二底板39、43的开口部40,电极端子13A、13B能够从该开口部40进入。
而且,如图4所示,开口部40能够使方筒形的电极端子13A、13B嵌入并卡定于开口部40的孔缘,当电极端子13A、13B嵌入开口部28后,第二单元37A、38B被定位于单电池11(的电极端子13A、13B)。因而,开口部40的孔缘成为作为本发明的结构的“定位部”的一例。
第二分隔壁44、45均形成为能够防止工具等与电极端子13A、13B及连接部件21、22接触而短路的高度,均由前后相对的一对相对壁44A、45A和仅与一对相对壁44A、45A的一端侧相连的一侧的侧壁44B、45B构成。
在第二分隔壁44、45的内面侧,限制连接部件21、22的脱离的脱离限制片34设置于连接部件21、22的侧缘的上方。脱离限制片34前端侧形成得较厚并呈爪状地向第二分隔壁44、45的内侧突出,在第二分隔壁44、45设置コ字状的缺口部35,从而使脱离限制片34能够挠曲变形。
而且,如图8所示,在第二分隔壁44、45的内面侧的与连接部件21、22高度相同的位置形成有卡合凸部46,所述卡合凸部46与连接部件21、22的被卡合凹部23卡合,从而在预定范围(余隙的范围)内容许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的移动(位置偏移)。
卡合凸部46形成于与连接部件21、22的被卡合凹部23对应的位置。卡合凸部46的突出尺寸比被卡合凹部23切深尺寸稍小。另外,卡合凸部46的角部被倒角成锥状。
在此,卡合凸部46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的各卡合凸部46的长度)比被卡合凹部23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的被卡合凹部23的长度)稍短。连接部件21、22能够通过利用该左右方向的尺寸的差而设置的被卡合凹部23与卡合凸部46之间的余隙(间隙)相对于第二单元37A、37B以余隙的范围沿连接方向滑动(滑移)。
另外,虽未图示,在第二单元37B,在配置单电池11的串联连接的端部的电极端子13A、13B的部分安装有用于连接与外部的逆变器等相连的电线的端子的外部连接端子。
而且,虽未图示,在安装于保持部件24的连接部件21、22,在各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的一侧重叠有用于检测单电池11的电压的平板状的电压检测端子。在电压检测端子通过压接等连接有电压检测用电线,电压检测用电线通过保持部26、30、38、42之间的间隙与未图示的电池ECU连接。电池ECU搭载有微型计算机、元件等,是具有用于进行单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的检测、各单电池11的充放电控制等的功能的公知的结构的电池ECU。
(用于进行第一单元25A与第二单元37A之间以及第一单元25B与第二单元37B之间的定位、抑制挠曲变形的结构)
如图8所示,在第一单元25B和第二单元37A(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一方)的后端部设有向后方突出的嵌合凸部47。另一方面,在第一单元25A和第二单元37B(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另一方)的前端部设有与嵌合凸部47嵌合的嵌合凹部48。嵌合凸部47为一对棒状的部件,其形成为上下方向较厚而左右方向较薄的扁平形状。嵌合凹部48形成为能够使嵌合凸部47插入至前端抵接为止而嵌合的深度和大小。
(用于对连接部件21、22的单电池11侧确保绝缘性的结构)
接着,说明用于对连接部件21、22的单电池11侧确保绝缘性的结构。
在第一单元25A、25B的第一保持部26、30和与该第一保持部26、30对应地设置的第二单元37A、37B的第二保持部38、42彼此相连的部分设有一个端部承托另一个端部的承托部50。
该承托部50设于第一单元25A、25B的第一保持部26、30和与第一保持部26、30对应的第二单元37A、37B的第二保持部38、42中的一方,从外侧承托另一个端部49(底板27、31、39、43和分隔壁32、33、44、45的端部)。
更为详细地来说,承托部50是通过使由第一底板27、31、第二底板39、43以及第一分隔壁32、33、第二分隔壁44、45形成的コ字状的剖面的内侧呈阶梯状地扩径而形成的。如图5所示,该承托部50和另一个端部49之间形成为使得另一个保持部26、30、38、42的端部49(的底板27、31、39、43和分隔壁32、33、44、45的端部)基本无间隙地嵌入在一个保持部26、30、38、42的端部(的底板27、31、39、43和分隔壁32、33、44、45的端部)设置的承托部50的内侧的大小。并且,在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上,将另一个保持部26、30、38、42(的底板27、31、39、43和分隔壁32、33、44、45)的端部49嵌入到承托部50内后,端部49的角部与承托部50的阶梯部分抵接,从而限制了进一步的嵌入。
在此,根据通过卡合凸部36、46和被卡合凹部23之间的卡合确定的余隙,设定承托部50在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上的长度。具体来说,承托部50的长度被设定为:在由卡合凸部36、46与被卡合凹部23之间的余隙容许的第一单元25A、25B和第二单元37A、37B之间的相对移动达到最大的情况下,连接部件21、22不向单电池11侧露出。
由此,向第二底板39、43侧延伸的第一底板27、31和向第一底板27、31侧延伸的第二底板39、43形成为,使连接部件21、22在第一底板27、31与第二底板39、43之间不向单电池11侧露出。
接着,对电池布线模块20的安装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8所示,配置第一单元25A、25B和第二单元37A、37B,以使第一单元25A、25B和第二单元37A、37B的一方的第一底板27、31、第二底板39、43及第一分隔壁32、33、第二分隔壁44、45的端部49由在另一方的第一底板27、31、第二底板39、43及第一分隔壁32、33、第二分隔壁44、45的端部形成的承托部50承托的方式进行组合(嵌合)。接着,使各保持部26、30、38、42和收纳部29保持多个连接部件21、22,并且将压接有电压检测用电线的电压检测端子重叠安装于连接部件21、22,而形成电池布线模块20(图2)。
接着,将电池布线模块20的开口部28、40嵌入电极端子13A、13B而定位于单电池组12。
此时,即使因单电池11的尺寸精度的偏差而导致作为定位基准的电极端子13A、13B之间的间隔产生误差,也能够使第一单元25A、25B和第二单元37A、37B在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上相对滑动,滑动的量为与由卡合凸部36和被卡合凹部23在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上产生的余隙对应的量。
在此,为了像这样使第一单元25A、25B和第二单元37A、37B经由连接部件21、22相对移动,存在第一底板27、31和第二底板39、43抵接的(嵌合的)端部之间(端部49与承托部50之间)向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情况。然而,即使是在该情况下,由于承托部50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延伸长度)为与由被卡合凹部23和卡合凸部36、46产生的余隙对应的长度(总余隙以上的承托部的长度),因此第一底板27、31与第二底板39、43的边界部分的连接部件21、22在单电池11侧被承托部50覆盖,连接部件21、22不向单电池11侧露出。
接着,在将电池布线模块20定位于单电池11后,使螺栓的轴部通过连接部件21、22的通孔21A、22A,将连接部件21、22螺栓紧固在电极端子13A、13B之间。此时,通孔21A、22A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因此通过该椭圆形的通孔21A、22A也能够吸收电极端子13A、13B之间的尺寸精度的误差。在进行了所有的螺栓紧固后,将未图示的合成树脂制的保护盖覆盖在电池布线模块的上表面侧。由此,完成电池模块10。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1)电池布线模块20具备连接部件21、22,并安装于排列多个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端子13A、13B的单电池11而成的单电池组12,所述连接部件21、22对单电池组12的相邻的单电池11的电极端子13A、13B之间进行连接,其中,该电池布线模块20具备:第一单元25A、25B,将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的一侧保持于沿连接部件21、22延伸而成的第一底板27、31上;以及第二单元37A、37B,将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的另一侧保持于沿连接部件21、22延伸而成的第二底板39、43上,第一单元25A、25B和第二单元37A、37B的至少一方与连接部件21、22之间在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上滑动,并且向第二底板39、43侧延伸的第一底板27、31和向第一底板27、31侧延伸的第二底板39、43延伸至使连接部件21、22在第一底板27、31和第二底板39、43之间不向单电池11侧露出的位置。
根据本结构,即使是在单电池11与电池布线模块20之间产生尺寸误差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单元25A、25B和第二单元37A、37B的至少一方与连接部件21、22之间在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上滑动,因此能够通过在第一单元25A、25B和第二单元37A、37B的至少一方与连接部件21、22之间进行的滑动(滑移)来吸收单电池11与电池布线模块20之间的尺寸误差。因此,能够防止因尺寸的误差等引起的电池布线模块20的安装时的不良情况。而且,由于不是仅靠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的结构来吸收尺寸误差的结构,因此与设置仅靠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来吸收尺寸误差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的强度的降低。
而且,向第二底板39、43侧延伸的第一底板27、31和向第一底板27、31侧延伸的第二底板39、43彼此延伸至使连接部件21、22不向单电池11侧露出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因连接部件21、22向单电池11侧露出而引起的绝缘性的降低。
(2)在第一底板27、31和第二底板39、43中的一方形成有从单电池11侧承托第一底板27、31和第二底板39、43中的另一方的承托部50。
这样一来,能够以简易的结构使连接部件21、22的单电池11侧绝缘。而且,即使第一单元25A、25B和第二单元37A、37B的至少一方与连接部件21、22之间向使第一底板27、31与第二底板39、43分离的方向滑动,在承托部50在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重叠的范围内,也能够使连接部件21、22不向单电池11侧露出。因而,能够抑制因连接部件21、22向单电池11侧露出而引起的绝缘性的降低。
(3)从各底板27、31、39、43的两侧缘立起一对相对壁32A、33A、44A、45A,在一对相对壁32A、33A、44A、45A之间配置连接部件21、22。
这样一来,能够通过一对相对壁32A、33A、44A、45A可靠地实现连接部件21、22与外部的绝缘。
(4)在连接部件21、22设有被卡合凹部23(被卡合部),并且在第一单元25A、25B和第二单元37A、37B的至少一方设有卡合凸部36、46(卡合部),所述卡合凸部36、46(卡合部)能够与被卡合凹部23在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上具有预定余隙地卡合。
例如,在利用连接部件21、22以外的部分将各单元25A、25B、37A、37B固定于单电池11后,能够使连接部件21、22在预定余隙的范围内滑动(滑移)。因而,即使是在产生尺寸误差的情况下,由于能够使连接部件21、22在预定余隙的范围内沿连接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连接部件21、22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5)在第一单元25A、25B和第二单元37A、37B设有用于相对于单电池11定位的开口部28、40(定位部)。
通过开口部28、40能够对第一单元25A、25B和第二单元37A、37B的位置相对于单电池11进行定位,因此能够以该位置为基准,利用第一单元25A、25B、第二单元37A、37B与连接部件21、22之间的滑动来吸收在单电池11和各单元25A、25B、37A、37B之间产生的尺寸的误差。因此,能够在通过定位时的滑动消除尺寸的误差后,将连接部件21、22紧固。
(6)在第一单元25A、25B和第二单元37A、37B的一方设有向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突出的嵌合凸部47,并且在第一单元25A、25B和第二单元37A、37B的另一方设有与嵌合凸部47嵌合的嵌合凹部48。
这样一来,通过使嵌合凸部47与嵌合凹部48嵌合,容易进行单元之间的定位,容易抑制单元25A、25B、37A、37B之间的挠曲变形。
(7)连接部件21、22通过使螺栓的轴部插通通孔21A、22A(贯通孔)而固定于单电池11,通孔21A、22A形成为在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
连接部件21、22的通孔21A、22A(贯通孔)形成为在连接部件21、22的连接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因此即使存在因电极端子13A、13B之间的尺寸精度的偏差而导致的尺寸误差,也能够吸收该尺寸误差,将螺栓的轴部插通到连接部件21、22的通孔21A、22A。
(8)多个单电池11为扁平的形状,且沿左右方向(具有电极端子13A、13B的面的长径方向)排列,对在左右方向(连接部件21、22对在长径方向)上相邻的电极端子13A、13B之间进行连接。
对于单电池11的长径方向,由于其直径的长度特别容易产生尺寸精度的偏差,因此多个单电池11与电池布线模块20之间的尺寸误差容易变大,但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容易产生这样的尺寸误差的情况下防止由尺寸误差引起的不良情况。
(9)多个单电池11也沿前后方向(具有电极端子13A、13B的面的短径方向)排列,连接部件21、22对在前后方向(具有电极端子13A、13B的面的短径方向)上排列的电极端子13A、13B之间进行连接。
这样一来,能够增大多个单电池11的连结的自由度。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承托端部49的承托部50,但也可以不设置这样的承托部50,只要使连接部件21、22延伸至至少在第一底板27、31与第二底板39、43之间不向单电池11侧露出的位置即可。例如,可以构成为不设置承托部,而使得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中的一方与另一方(在间隙的范围内)重叠。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承托部50设置于底板27、31、39、43和分隔壁32、33、44、45,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不在分隔壁32、33、44、45,而仅在底板27、31、39、43设置承托部。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被卡合凹部23和卡合凸部36、46设置于第一单元25A、25B和第二单元37A、37B双方,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被卡合凹部23和卡合凸部36设于第一单元25A、25B和第二单元37A、37B的任意一方(中的任意一个单元)。即使这样,也能够利用由在至少一方的单元设置的卡合凸部36、46和被卡合凹部23产生的余隙来防止电池布线模块20安装到单电池11时的不良情况。
(4)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被卡合凹部23和卡合凸部36、46,使连接部件21、22能够相对于各单元25A、25B、37A、37B(与余隙无关地)滑动。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单电池11的电极端子13A、13B为螺母形状,利用其他部件的螺栓进行紧固,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电极端子具有在外周面具备螺纹槽的棒状的轴部,将其他部件的螺母紧固,从而将连接部件21、22固定于单电池11。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电极端子的轴部穿过连接部件21、22的通孔21A、22A。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多个单电池11串联连接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将多个单电池11并联连接的情况。
(7)构成电池模块10的单电池11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数量。而且,也可以根据单电池11的数量任意地设定电池布线模块20的形状。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单元25A、25B、第二单元37A、37B设置用于确定基准位置的多个开口部28、40(定位部),但也可以是,对于各单元25A、25B、37A、37B,利用任意一个定位部确定基准位置,而对于各单元25A、25B、37A、37B的其他定位部,相对于作为基准的定位部在预定的尺寸公差的范围内形成。而且,不限于对各单元25A、25B、37A、37B设置多个定位部,也可以对各单元25A、25B、37A、37B只设置一个定位部。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开口部28、40相对于单电池11进行定位,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各单元的其他部分设置用于相对于单电池11定位的定位部。
标号说明
10:电池模块;
11:单电池;
12:单电池组;
13A、13B:电极端子;
20:电池布线模块;
21:短型连接部件(连接部件)
22:长型连接部件(连接部件)
23:被卡合凹部(被卡合部);
24:保持部件;
25A、25B:第一单元;
26、30:第一保持部;
27、31:第一底板;
28、40:开口部(定位部);
32、33:第一分隔壁;
32A、33A:相对壁;
34:脱离限制片;
36、46:卡合凸部(卡合部);
37A、37B:第二单元;
38、42:第二保持部;
39、43:第二底板;
44、45:第二分隔壁;
44A、45A:相对壁;
47:嵌合凸部;
48:嵌合凹部;
49:端部;
50:承托部。
Claims (7)
1.一种电池布线模块,具备连接部件,并安装于排列多个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端子的单电池而成的单电池组,所述连接部件对所述单电池组的相邻的单电池的电极端子之间进行连接,其中,
该电池布线模块具备:第一单元,将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的一侧保持于沿所述连接部件延伸而成的第一底板上;以及第二单元,将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的另一侧保持于沿所述连接部件延伸而成的第二底板上,
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的至少一方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在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上滑动,
并且向所述第二底板侧延伸的所述第一底板和向所述第一底板侧延伸的所述第二底板延伸至使所述连接部件在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之间不向所述单电池侧露出的位置,
在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中的一方形成有从所述单电池侧承托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中的另一方的承托部,
在所述连接部件设有被卡合部,并且在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的至少一方设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在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上具有预定余隙地卡合,
所述承托部的长度被设定为:在由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之间的余隙容许的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之间的相对移动达到最大的情况下,所述连接部件不向所述单电池侧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布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各底板的两侧缘立起一对相对壁,在所述一对相对壁之间配置所述连接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布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设有用于相对于所述单电池定位的定位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布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的一方设有向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突出的嵌合凸部,并且在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的另一方设有与所述嵌合凸部嵌合的嵌合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布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通过使棒状的端子或螺栓的轴部插通贯通孔而固定于所述单电池,所述贯通孔形成为在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布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单电池为扁平的形状,且沿具有所述电极端子的面的长径方向排列,
所述连接部件对在所述长径方向上相邻的电极端子之间进行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布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单电池也沿具有所述电极端子的面的短径方向排列,所述连接部件对在所述短径方向上排列的电极端子之间进行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52968A JP5720448B2 (ja) | 2011-07-11 | 2011-07-11 |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
JP2011-152968 | 2011-07-11 | ||
PCT/JP2012/064384 WO2013008558A1 (ja) | 2011-07-11 | 2012-06-04 |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48181A CN103548181A (zh) | 2014-01-29 |
CN103548181B true CN103548181B (zh) | 2016-05-04 |
Family
ID=47505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24713.0A Active CN103548181B (zh) | 2011-07-11 | 2012-06-04 | 电池布线模块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05831B2 (zh) |
EP (1) | EP2733773A4 (zh) |
JP (1) | JP5720448B2 (zh) |
CN (1) | CN103548181B (zh) |
WO (1) | WO201300855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96746B2 (ja) | 2012-06-07 | 2015-10-21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配線モジュール |
JP5585857B1 (ja) * | 2013-07-30 | 2014-09-10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配線モジュール |
ES2701314T3 (es) * | 2014-05-12 | 2019-02-21 | Iveco Spa | Carcasa de módulos de batería de litio de vehículos |
CN104022253B (zh) * | 2014-05-16 | 2016-09-07 | 中航锂电(江苏)有限公司 | 布线工装及使用该工装的布线方法 |
JP6536314B2 (ja) * | 2015-09-16 | 2019-07-03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配線モジュール |
JP6508070B2 (ja) * | 2016-01-19 | 2019-05-08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配線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
JP6299917B1 (ja) | 2017-08-09 | 2018-03-28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接続モジュール |
JP7004197B2 (ja) * | 2017-09-22 | 2022-01-21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電気接続部材 |
JP6465196B1 (ja) * | 2017-12-11 | 2019-02-06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接続モジュール |
JP6985986B2 (ja) | 2018-06-13 | 2021-12-22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蓄電素子モジュール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7494A (zh) * | 1995-09-19 | 1997-08-20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配备有盖子的电气连接装置和用于电气连接装置的盖子 |
US7611798B2 (en) * | 2005-10-21 | 2009-11-03 | Lg Chem, Ltd. | Bus bar for electric connection and middle and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the same |
CN103430352A (zh) * | 2011-03-07 | 2013-12-04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电池连接组件 |
CN103548180A (zh) * | 2011-07-05 | 2014-01-29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电池布线模块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09239B2 (ja) * | 1997-06-30 | 2003-05-26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ーと電気接続箱との接続構造 |
JPH1186831A (ja) * | 1997-09-04 | 1999-03-30 | Harness Sogo Gijutsu Kenkyusho:Kk | バッテリーの接続構造 |
JP3707595B2 (ja) * | 1998-09-09 | 2005-10-19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接続プレート |
JP3811348B2 (ja) * | 2000-11-27 | 2006-08-1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接続プレート |
JP5139745B2 (ja) * | 2007-08-10 | 2013-02-0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源装置 |
JP5141965B2 (ja) * | 2008-04-09 | 2013-02-1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組電池 |
US8460818B2 (en) | 2009-10-05 | 2013-06-11 | Samsung Sdi Co., Ltd. | Battery module |
KR101146677B1 (ko) | 2009-10-30 | 2012-05-22 |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 버스바홀더 |
EP2325923B1 (en) | 2009-11-19 | 2014-04-16 | Samsung SDI Co., Ltd. | Battery pack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
-
2011
- 2011-07-11 JP JP2011152968A patent/JP572044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06-04 CN CN201280024713.0A patent/CN103548181B/zh active Active
- 2012-06-04 EP EP12810633.3A patent/EP2733773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2-06-04 WO PCT/JP2012/064384 patent/WO201300855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6-04 US US14/114,822 patent/US990583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7494A (zh) * | 1995-09-19 | 1997-08-20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配备有盖子的电气连接装置和用于电气连接装置的盖子 |
US7611798B2 (en) * | 2005-10-21 | 2009-11-03 | Lg Chem, Ltd. | Bus bar for electric connection and middle and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the same |
CN103430352A (zh) * | 2011-03-07 | 2013-12-04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电池连接组件 |
CN103548180A (zh) * | 2011-07-05 | 2014-01-29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电池布线模块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905831B2 (en) | 2018-02-27 |
JP5720448B2 (ja) | 2015-05-20 |
CN103548181A (zh) | 2014-01-29 |
WO2013008558A1 (ja) | 2013-01-17 |
US20140072861A1 (en) | 2014-03-13 |
EP2733773A1 (en) | 2014-05-21 |
EP2733773A4 (en) | 2014-12-10 |
JP2013020799A (ja) | 2013-01-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48181B (zh) | 电池布线模块 | |
CN103548180B (zh) | 电池布线模块 | |
JP5209766B2 (ja) |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のカバー、及び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 |
JP5553163B2 (ja) |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 |
US9564661B2 (en) | Battery module and wiring module | |
CN103975458B (zh) | 电池配线模块 | |
JP6075150B2 (ja) | 配線モジュール | |
US20160359153A1 (en) |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 |
JP2008034318A (ja) | 電源装置 | |
WO2017195546A1 (ja) | 接続モジュール | |
EP3098878B1 (en) | Wiring module | |
CN104285316B (zh) | 配线模块 | |
EP2892087B1 (en) | Structure for holding voltage detecting terminal | |
JP7256079B2 (ja) | 電線保持構造及び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 | |
KR20160052018A (ko) | 외부 입출력 단자 및 버스 바의 장착 수단을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 |
CN103548179B (zh) | 电池布线模块的保护盖、电池布线模块以及电池模块 | |
JP5672188B2 (ja) |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