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治疗角膜炎疗效高,无毒副作用,具有清肝明目、泻肝胆火、活血驱风、散血解毒、软坚散结等功效,对感染源性、内源性及局部蔓延等病因引起的角膜炎均有效。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治疗角膜炎的中药,其特征是,原料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为:秦皮8~10%,决明子8~10%,龙胆草4~7%,地骨皮7~10%,夏枯草8~10%,蒺藜4~7%,菊花4~6%,钩藤4~7%,鳖甲11~15%,青蒿4~7%,赤芍4~6%,羌活3~5%,苍术5~6%,白术4~6%,蛇蜕1~2%,羚羊角0.4~1%,先把蛇蜕、羚羊角单独烘干,研碾成细粉末,过120目筛,单独包好,再将余下的14味原料药加水浸泡,然后煎熬去渣得滤液,最后将蛇蜕、羚羊角细粉末加入到滤液中即可。
本发明成本低,治疗角膜炎疗效高,无毒副作用,具有清肝明目、泻肝胆火、活血驱风、散血解毒、软坚散结等功效,对感染源性、内源性及局部蔓延等病因引起的角膜炎均有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采用秦皮、决明子、龙胆草、地骨皮、夏枯草、蒺藜、菊花、钩藤、鳖甲、青蒿、赤芍、羌活、苍术、白术、蛇蜕、羚羊角为原料制备而成。其组分(重量%)每付为秦皮9.5、决明子9.2、龙胆草6.1、地骨皮9.2、夏枯草9.1、蒺藜5.6、菊花5.6、钩藤5.5、鳖甲13.4、青蒿5.7、赤芍5.1、羌活4.1、苍术5.1、白术4.8、蛇蜕1.6、羚羊角0.4。取上述16味中草药总重量为169克。先把蛇蜕、羚羊角单独烘干,研碾成细粉末,过120目筛,单独包好、贴好标记备用。将余下的14味原料药加水至900~1100ml,浸泡4~6小时,用武火煮沸文火煎熬至40~60分钟,去渣得滤液150~170ml左右,药渣再加水250ml左右,煎熬30分钟,去渣得滤液50~60ml左右,共得200~230ml左右药汁,装入无菌玻璃瓶内,再加入蛇蜕、羚羊角粉摇匀,即制得用于治疗角膜炎的中药,密闭瓶盖备用。每日1剂分2次口服,每次空腹服100~115ml左右药汁,空腹服前每次留取5~10ml药汁,用棉签蘸取药汁擦洗眼部,每日2次。治疗4周进行疗效评价。
本发明主药秦皮抑菌试验:大叶白蜡树皮煎剂对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奈氏球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秦皮中的成分七叶树甙对于大白鼠实验性肉芽肿和浮肿均有抑制作用。性味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功效。用于目赤肿痛、目生翳膜、湿热泻痢、赤白带下。决明子抑菌试验:决明的醇浸出液对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等均有抑菌作用。决明子水浸剂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性味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功效,用于目赤涩痛、急性眼结膜炎、角膜溃疡、青光眼、羞明多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龙胆草抑菌试验:龙胆水浸液在试管内对石膏样毛藓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性味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功效,用于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湿热黄疸、湿疹瘙痒等。地骨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性味甘、寒,归肺、肝、肾经。具有淳血除蒸、清肺降火功效,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内热消渴。夏枯草性味辛、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功效,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痹疬、瘿瘤、乳痈等。蒺藜性味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肝经。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功效,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等。菊花性味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钩藤性味甘、淳,归肝、心包经,具有息风定惊、清热平肝功效,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高热惊厥、头痛眩晕等。鳖甲性味咸、微寒,归肝、肾经。具有滋阴潜阳、退热除蒸、清坚散热功效,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阴虚阳亢、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等。青蒿性味苦、辛、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症、退黄功效,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等。赤芍性味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等。羌活性味辛、苦、温,归膀胱、肾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项强、风湿痹痛、肩背酸痛。苍术性味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功效。用于湿阻中焦、胱腹胀满、泄泻、水肿、夜盲、眼目昏涩等。白术性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蛇蜕性味咸、甘、平,归肝经。具有祛风、定惊、退翳、解毒功效。用于小儿惊风、翳障、喉痹、疔肿、皮肤瘙痒等。羚羊角性味咸寒,归肝、心经。具有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功效,用于目赤翳障、头痛眩晕、温毒发斑、高热惊厥等。16味中草药巧妙组方,科学配伍,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调作用,能提高药效;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药物相互协调作用,共奏角膜炎之特效。
本发明各原料还可按下表所列比例(重量百分比)混合的实施例来实现,其煎熬程序、治疗方法与实施例1,其含量如下表所示。
下面结合我院,即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进行的临床试验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1.病例选择:选择2006年6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诊治患者64例,对每一位病例均详细询问眼部发病史、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等。常规检查眼部情况,最佳娇正视力、角膜知觉和荧光素染色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确诊为角膜炎患者共计64例。其中因感染源性引起36例;内源性引起12例;局部蔓延引起16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17~66岁。
2.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3.治疗方法:每日1剂分2次口服,每次空腹服100~115ml左右药汁,空腹服前每次留取5~10ml药汁,用棉签蘸取药汁擦洗眼部,每日2次。治疗4周进行疗效评价。
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每周观察患者眼部症状(干涩感、异物感)、体征(非主要特征包括结膜充血、角膜溃疡、水肿等),荧光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点状缺损愈合情况。用药4周进行疗效评价。
痊愈:干涩感、异物感等刺激症状消失,溃疡面愈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荧光素染色转为阴性;
显效:干涩感、异物感等刺激症状基本消失,稍有刺激症状,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荧光素染色+++→+或++→极少;
好转:干涩感、异物感刺激症状及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荧光素染色+++→++或++→+;
无效:用药4周,临床观察患眼症状、体征无改变,荧光素染色无明显转变。
痊愈加显效为总有效率,好转、无效为无效率。
治疗结果:使用本发明64例患者,经用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治疗效果评价,痊愈23例,显效35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6%,无效率为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