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92194B - 车辆用轮辐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轮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92194B CN103492194B CN201280019408.2A CN201280019408A CN103492194B CN 103492194 B CN103492194 B CN 103492194B CN 201280019408 A CN201280019408 A CN 201280019408A CN 103492194 B CN103492194 B CN 10349219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oke
- roof
- radial direction
- circumferential side
- outer circumferent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6—Wheels with compression spok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3/00—Disc wheels, i.e. wheels with load-supporting disc body
- B60B3/10—Disc wheels, i.e. wheels with load-supporting disc body apertured to simulate spoked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900/00—Purpose of invention
- B60B2900/30—Increase in
- B60B2900/311—Rigidity or stiffnes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3/00—Disc wheels, i.e. wheels with load-supporting disc body
- B60B3/002—Disc wheels, i.e. wheels with load-supporting disc body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disc
- B60B3/005—Disc wheels, i.e. wheels with load-supporting disc body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disc in the section adjacent to ri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3/00—Disc wheels, i.e. wheels with load-supporting disc body
- B60B3/04—Disc wheels, i.e. wheels with load-supporting disc body with a single disc body not integral with rim, i.e. disc body and rim being manufactured independently and then permanently attached to each other in a second step, e.g. by weld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1—Passenger cars; Automobi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4—Trucks; Load vehicles, Bu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辐条部(15)具备辐条顶壁(15a)、辐条外周侧侧壁(15b)和一对辐条周向侧壁(15c),在辐条部(15)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辐条顶壁(15a)的顶壁外周侧弯曲部(15a2)以比辐条顶壁(15a)的顶壁内周侧弯曲部(15a1)、辐条顶壁(15a)的顶壁主要部分(15a4)以及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曲率大的曲率弯曲,所以与以往相比,辐条部(15)的形状接近箱状,能够提高辐条部(15)的轮辐半径方向的弯曲强度以及弯曲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轮辐(wheel disc)。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有一种车辆用轮辐,其如图21所示,具有: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的帽状(hat)部1;和比帽状部1靠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设置于同一圆周上的多个圆形的装饰孔2。
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辆用轮辐(以往的车辆用轮辐)中,具有下面的问题点。
位于装饰孔2之间的装饰孔间轮辐部分3的强度、刚性仍有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910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轮辐的强度、刚性的车辆用轮辐。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如下所述。
(1)一种车辆用轮辐,其中,具有:
轮毂安装部;
从轮毂安装部向轮辐轴向外侧上立的上立部;
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部并在轮辐周向上延伸的轮辐凸缘部;
在轮辐半径方向上延伸并连结所述上立部与所述轮辐凸缘部的多个辐条部;
位于所述多个辐条部的相邻的辐条部之间的装饰孔;和
装饰孔内周侧壁部,其在所述多个辐条部的相邻的辐条部之间,位于比所述上立部靠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比所述装饰孔靠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辐条部具备:连接于所述上立部而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辐条顶壁;连接于该辐条顶壁而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内侧延伸、连接于所述轮辐凸缘部的辐条外周侧侧壁;和在轮辐周向上连接于所述辐条顶壁与所述辐条外周侧侧壁的各自而向轮辐轴向内侧延伸的一对辐条周向侧壁,
在所述辐条部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所述辐条顶壁与所述辐条外周侧侧壁的连接部以比所述辐条顶壁和所述辐条外周侧侧壁的曲率大的曲率弯曲。
(2)根据(1)所记载的车辆用轮辐,其中:
所述辐条顶壁具备:在该辐条顶壁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端部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的顶壁内周侧弯曲部;在所述辐条顶壁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部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的顶壁外周侧弯曲部;在所述辐条顶壁的轮辐周向端部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的一对顶壁周向弯曲部;和在轮辐半径方向上位于所述顶壁内周侧弯曲部与所述顶壁外周侧弯曲部之间并在轮辐周向上位于所述一对顶壁周向弯曲部间的顶壁主要部分,
在所述辐条部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所述辐条顶壁的顶壁外周侧弯曲部以比所述辐条顶壁的顶壁内周侧弯曲部、所述辐条顶壁的顶壁主要部分以及所述辐条外周侧侧壁的曲率大的曲率弯曲。
(3)根据(2)所记载的车辆用轮辐,其中:
所述辐条部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的轮辐轴向高度与所述装饰孔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的轮辐轴向高度的差,在轮辐半径方向上,从所述辐条顶壁的所述顶壁内周侧弯曲部向所述顶壁外周侧弯曲部变大。
(4)根据(2)或者(3)所记载的车辆用轮辐,其中:
所述辐条顶壁与所述辐条外周侧侧壁的连接部,在轮辐半径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立部与所述辐条顶壁的连接部和所述辐条外周侧侧壁与所述轮辐凸缘部的连接部的中央部靠外侧的位置。
(5)根据(2)~(4)中的任意1项所记载的车辆用轮辐,其中:
在所述辐条顶壁上设有向轮辐轴向内侧后退的后退部。
(6)根据(2)~(5)中的任意1项所记载的车辆用轮辐,其中:
在所述辐条外周侧侧壁上设有在轮辐半径方向上凹凸的侧壁肋。
(7)根据(2)~(6)中的任意1项所记载的车辆用轮辐,其中:
所述轮毂安装部具备多个轮毂安装螺栓孔;
所述上立部在所述轮毂安装螺栓孔之间具备在轮辐半径方向上凹凸的上立部侧肋。
(8)根据(7)所记载的车辆用轮辐,其中:
所述上立部侧肋设置于各所述装饰孔的轮辐周向中央部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1)或者上述(2)的车辆用轮辐,辐条部具备辐条顶壁、辐条外周侧侧壁和一对辐条周向侧壁,在辐条部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辐条顶壁的顶壁外周侧弯曲部以比辐条顶壁的顶壁内周侧弯曲部、辐条顶壁的顶壁主要部分以及辐条外周侧侧壁的曲率大的曲率弯曲,所以与以往相比,辐条部的形状接近箱状,能够提高辐条部的轮辐半径方向的弯曲强度以及弯曲刚性。
根据上述(3)的车辆用轮辐,出现如下形状:在半径方向截面上观察大致三角形,并且形成在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逐渐增大的、辐条部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的轮辐轴向高度与装饰孔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的轮辐轴向高度的差,能够提高辐条部的轮辐半径方向的弯曲强度以及弯曲刚性。
根据上述(4)的车辆用轮辐,辐条顶壁与辐条外周侧侧壁的连接部,在轮辐半径方向上,位于比上立部与辐条顶壁的连接部和辐条外周侧侧壁与轮辐凸缘部的连接部的中央部靠外侧的位置,所以与辐条顶壁与辐条外周侧侧壁的连接部在轮辐半径方向上位于与上立部与辐条顶壁的连接部和辐条外周侧侧壁与轮辐凸缘部的连接部的中央部相同位置的情况或者位于比该中央部靠内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辐条周向侧壁的面积,能够提高辐条部的轮辐半径方向的弯曲刚性。
根据上述(5)的车辆用轮辐,在辐条顶壁上设有向轮辐轴向内侧后退的后退部,所以与没有设置后退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辐条顶壁的轮辐半径方向的弯曲刚性。
根据上述(6)的车辆用轮辐,在辐条外周侧侧壁上设有在轮辐半径方向上凹凸的侧壁肋,所以与没有设置于侧壁肋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辐条外周侧侧壁的轮辐半径方向的弯曲刚性。
根据上述(7)的车辆用轮辐,上立部在轮毂安装螺栓孔间具备向轮辐半径方向凹凸的上立部侧肋,所以与不具备上立部侧肋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上立部的轮辐半径方向的弯曲刚性。
另外,上立部侧肋位于轮毂安装螺栓孔间,所以能够抑制上立部侧肋与轮毂安装螺栓孔干涉。
根据上述(8)的车辆用轮辐,上立部侧肋设置于各装饰孔的轮辐周向中央部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所以能够提高位于各装饰孔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上立部的轮辐半径方向的弯曲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辆用轮辐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线放大剖视图。另外,为了简化附图,以平板状表示轮毂安装部。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辆用轮辐的变形例的图,是第1轴向最外侧部遍及辐条顶壁的顶壁主要部分的大致整体地设置的情况下的、图1的A-A线放大剖视图。另外,为了简化附图,以平板状表示轮毂安装部。
图4是图1的B-B线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辆用轮辐的变形例的图,是装饰孔内周侧壁部在比第2轴向最外侧部靠轮辐半径方向外侧部分具有向轮辐轴向内侧凸的部分的情况下的、图1的B-B线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辆用轮辐的变形例的图,是装饰孔外周侧壁部在轮辐凸缘部侧的端部具有弯曲部的情况下的、装饰孔外周侧壁部及其附近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7是图1的C-C线剖视图。
图8是图1的D-D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辆用轮辐的变形例的图,辐条外周侧侧壁的外周侧侧壁周向弯曲部的曲率、辐条外周侧侧壁的外周侧侧壁主要部分的曲率和辐条周向侧壁的曲率相同的情况下的、图1的D-D线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辆用轮辐的变形例的图,是在轮辐凸缘部设有凹部的情况下的、凹部及其附近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辆用轮辐的变形例的图,是在轮辐凸缘部设有切口部的情况下的、切口部及其附近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车辆用轮辐的正面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E-E线放大剖视图。另外,为了简化附图,以平板状表示轮毂安装部。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车辆用轮辐的变形例的图,是在辐条顶壁的轮辐周向中间部设有随着朝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而变大向轮辐轴向内侧的后退量的后退部的情况下的、图12的E-E线放大剖视图。另外,为了简化附图,以平板状表示轮毂安装部。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车辆用轮辐的变形例的图,是仅在辐条顶壁的轮辐周方中间部并且是轮辐半径方向中间部的部位设有向轮辐轴向内侧后退的后退部的情况下的、图12的E-E线放大剖视图。另外,为了简化附图,以平板状表示轮毂安装部。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车辆用轮辐的变形例的图,是辐条外周侧侧壁在轮辐凸缘部侧的端部具有弯曲部的情况下的、轮辐凸缘部及其附近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7是图12的F-F线放大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车辆用轮辐的变形例的图,是遍及上立部的轮辐轴向的整体地设有上立部侧肋的情况下的、图12的F-F线放大剖视图。
图19是图12的G-G线剖视图。
图20是图12的H-H线剖视图。
图21是以往的车辆用轮辐的与轮辋接合的情况下的正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1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辆用轮辐,图12~图20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车辆用轮辐。对于在本发明实施例1与实施例2中共用的部分,在本发明实施例1与实施例2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首先,对在本发明实施例1与实施例2中共用的部分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轮辐(以下,也简称为轮辐(wheel disc或disc))10使用于乘用车、卡车、公共汽车、商用车等中。轮辐10以由板材制造的轮辐为对象。但是,轮辐10既可以是铸造件也可以是锻造件。轮辐10例如为不锈钢制。但是,轮辐10也可以不是不锈钢制,而可以是铝合金制、钛合金制、锰合金制、合成树脂原料制等。轮辐10与省略图示的环状的轮辋(省略图示的保持轮胎的部分)分开制造,通过焊接、铆接、粘接等与该轮辋接合而成为车轮。
轮辐10,如图1所示,具有轮毂孔11、轮毂安装部12、上立部13、轮辐凸缘部14(图2参照)、辐条部15、装饰孔16、装饰孔外周侧壁部17和装饰孔内周侧壁部18。
轮毂孔11设置于轮辐10的轮辐半径方向中央部。轮毂安装部12设置于轮毂孔11的周围。轮毂安装部12为平板状或者大致平板状,位于与轮辐轴向垂直或者大致垂直的平面内。在轮毂安装部12设有多个轮毂安装螺栓孔12a。轮毂安装螺栓孔12a在轮辐周向上以同一半径等间隔地设有例如4个。但是,轮毂安装螺栓孔12a的数量并不限定于4个,也可以是3个,也可以是5个以上。通过将从车辆的轮毂延伸出来的轮毂安装螺栓(双方都省略图示)插通于轮毂安装螺栓孔12a中,将省略图示的轮毂螺母螺合到轮毂安装螺栓上,由此将轮辐10(车轮)固定于轮毂。但是,轮辐10(车轮)也可以通过将轮毂螺栓插通于在轮毂安装部12上开出的轮毂安装螺栓孔12a中,将轮毂螺栓螺合于在轮毂上形成的螺孔孔中,从而固定于轮毂。
上立部13是遍及轮辐周向全周地从轮毂安装部12的外周部向轮辐轴向外侧并且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上立的部分。上立部13,在轮辐周向上在设有辐条部15的部分,将轮毂安装部12与辐条部15连接起来,在轮辐周向上在设有装饰孔16的部分,将轮毂安装部12与装饰孔内周侧壁部18连接起来。
上立部13,如图12所示,也可以在轮毂安装螺栓孔12a间一体地具备在轮辐半径方向上凹凸的(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凸的)上立部侧肋13a。上立部侧肋13a,例如,仅设置于各装饰孔16的轮辐周向中央部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上立部侧肋13a,既可以如图17所示,仅设置于上立部13中的从轮辐轴向内侧端(轮毂安装部12侧端)到轮辐轴向中间部(轮辐轴向中央部)之间的部位,也可以如图18所示,设置于上立部13的轮辐轴向的整体。
轮辐凸缘部14位于轮辐10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部。轮辐凸缘部14为遍及轮辐周向全周地在同一半径上连续地延伸的环状。但是,轮辐凸缘部14,也可以如图10所示,在轮辐周向的一部具备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凹的凹部14a。凹部14a,例如,设置于辐条部15的辐条外周侧侧壁15b与辐条周向侧壁15c的连接部及其附近。为了提高轮辐凸缘部14的刚性,设置凹部14a。另外,轮辐凸缘部14,也可以如图11所示,在轮辐周向的一部具备切口部14b。切口部14b,例如,设置于辐条部15的辐条外周侧侧壁15b与辐条周向侧壁15c的连接部及其附近。切口部14b,在设置于辐条部15的辐条外周侧侧壁15b与辐条周向侧壁15c的连接部及其附近的情况下,能够改善轮辐10的装饰孔角R部的周围部的成形性。在轮辐凸缘部14具备切口部14b的情况下,轮辐凸缘部14为在轮辐周向上断续地延伸的环状。轮辐凸缘部14,在轮辐半径方向截面视图(与轮辐周向垂直的截面视图)中,在轮辐轴向上直线状地延伸。轮辐凸缘部14被嵌入省略图示的轮辋中并接合(固定、焊接)于该轮辋。
辐条部15,如图2所示,在轮辐半径方向上延伸,并将上立部13与轮辐凸缘部14连结起来。辐条部15,在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端部连接于上立部13的轮辐轴向外侧端部,在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部连接于轮辐凸缘部14。辐条部15,如图1所示,在轮辐周向上等间隔地设有多个。辐条部15例如设有4个。但是,辐条部15的数量并不限定于4个,既可以是3个也可以是5个以上。
辐条部15具备辐条顶壁15a、辐条外周侧侧壁15b和一对辐条周向侧壁15c。一对辐条周向侧壁15c相对于通过辐条部15的轮辐周向中央并与轮辐周向垂直的面为对称形状。但是,一对辐条周向侧壁15c也可以相对于通过辐条部15的轮辐周向中央并与轮辐周向垂直的面为非对称形状。辐条顶壁15a,如图2所示,在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端部连接于上立部13的轮辐轴向外侧端部,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延伸。辐条顶壁15a具备:在辐条顶壁15a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端部(包含其附近)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的顶壁内周侧弯曲部15a1;在辐条顶壁15a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部(包含其附近)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的顶壁外周侧弯曲部15a2;如图7所示、在辐条顶壁15a的轮辐周向端部(包含其附近)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的一对顶壁周向弯曲部15a3;和在轮辐半径方向上位于顶壁内周侧弯曲部15a1与顶壁外周侧弯曲部15a2之间且在轮辐周向上位于一对顶壁周向弯曲部15a3间的顶壁主要部分15a4。顶壁内周侧弯曲部15a1如图2所示,连接于上立部13的轮辐轴向外侧端部。
辐条顶壁15a的轮辐周向长度(宽度),(a)可以在轮辐半径方向上设为一定的,(b)也可以设为随着朝靠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或者外侧而变大,(c)也可以使轮辐半径方向中间部比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端部以及外侧端部小。辐条顶壁15a如图2所示,具备在辐条部15上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中成为轮辐轴向最外侧的第1轴向最外侧部15i。
辐条顶壁15a,也可以如图12所示,在轮辐周向中间部具备向轮辐轴向内侧后退的后退部15d。后退部15d,(a)可以如图13所示,以向轮辐轴向内侧的后退量为一定或者大致一定的方式设置于辐条顶壁15a的除了顶壁外周侧弯曲部15a2外的部分,(b)也可以如图14所示,以随着靠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而增大向轮辐轴向内侧的后退量的方式设置于辐条顶壁15a的除了顶壁外周侧弯曲部15a2外的部分,(c)也可以如图15所示,仅设置于辐条顶壁15a的轮辐半径方向中间部。
辐条外周侧侧壁15b,在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端部并且是轮辐轴向外侧端部连接于辐条顶壁15a的顶壁外周侧弯曲部15a2,并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并且向轮辐轴向内侧延伸,并在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部并且是轮辐轴向内侧端部连接于轮辐凸缘部14。辐条外周侧侧壁15b,从辐条顶壁15a的顶壁外周侧弯曲部15a2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并且向轮辐轴向内侧延伸,在延伸方向顶端部与轮辐凸缘部14相连。如图8所示,辐条外周侧侧壁15b具备:在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轮辐周向端部(包含其附近)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弯曲的一对外周侧侧壁周向弯曲部15b1;和在轮辐周向上位于一对外周侧侧壁周向弯曲部15b1之间的外周侧侧壁主要部分15b2。
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轮辐周向长度(宽度),(a)也可以在轮辐半径方向上设为一定的,(b)也可以随着靠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或者外侧而变大,(c)也可以使轮辐半径方向中间部比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端部以及外侧端部小。
辐条外周侧侧壁15b,也可以如图12所示,在轮辐周向中间部一体地具备在轮辐半径方向(轮辐轴向)上凹凸的侧壁肋15e。侧壁肋15e既可以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轮辐轴向内侧)凸,也可以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轮辐轴向外侧)凸。在辐条外周侧侧壁15b具备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轮辐轴向内侧)凸的侧壁肋15e的情况下,辐条外周侧侧壁15b,也可以如图16所示,在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在轮辐凸缘部14侧的端部(包含附近)具备以45°以上且90°以下的角度弯曲的2个弯曲部15b3、15b4。侧壁肋15e,既可以遍及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轮辐半径方向(轮辐轴向)的整体(包含大致整体)地设置,也可以仅设置于轮辐半径方向(轮辐轴向)的一部分。
辐条周向侧壁15c,在轮辐轴向外侧端部连接于辐条顶壁15a的顶壁周向弯曲部15a3与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外周侧侧壁周向弯曲部15b1的各自,向轮辐轴向内侧延伸。辐条周向侧壁15c从辐条顶壁15a以及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轮辐周向端部向轮辐轴向内侧延伸。如图7所示,辐条周向侧壁15c在轮辐半径方向中间部具有不隔着装饰孔外周侧壁部17、形成装饰孔16的周向装饰孔边缘形状的部分。
如图2所示,辐条顶壁15a与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连接部(边界部)15f,在轮辐半径方向上位于比连接部(边界部)15g与连接部(边界部)15h的中央部靠外侧的位置,该连接部(边界部)15g是上立部13与辐条顶壁15a的连接部,该连接部(边界部)15h是辐条外周侧侧壁15b与轮辐凸缘部14的连接部。
在辐条部15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辐条顶壁15a的顶壁外周侧弯曲部15a2,除了在辐条顶壁15a上设有后退部15d的情况下通过设有后退部15d而形成于辐条顶壁15a的弯曲部外,以比辐条顶壁15a的顶壁内周侧弯曲部15a1以及顶壁主要部分15a4的曲率大的曲率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
另外,在辐条部15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辐条部15a的顶壁外周侧弯曲部15a2,除了在辐条外周侧侧壁15b上设有侧壁肋15e情况下通过设有侧壁肋15e而形成于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弯曲部外,以比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曲率大的曲率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
如图7所示,在辐条顶壁15a的轮辐周向截面上,辐条顶壁15a的顶壁周向弯曲部15a3,除了在辐条顶壁15a上设有后退部15d的情况下通过设有后退部15d而形成于辐条顶壁15a的弯曲部外,以比辐条顶壁15a的顶壁主要部分15a4的曲率大的曲率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
另外,在辐条部15的轮辐周向截面上,辐条顶壁15a的顶壁周向弯曲部15a3,以比辐条周向侧壁15c的曲率大的曲率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
如图8所示,在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轮辐周向截面上,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外周侧侧壁周向弯曲部15b1,除了在辐条外周侧侧壁15b设有侧壁肋15e的情况下通过设有侧壁肋15e而形成于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弯曲部外,以比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外周侧侧壁主要部分15b2的曲率大的曲率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
另外,在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轮辐周向截面上,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外周侧侧壁周向弯曲部15b1,以比辐条周向侧壁15c的曲率大的曲率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
但是,在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轮辐周向截面上,外周侧侧壁周向弯曲部15b1的曲率,也可以如图9所示,与外周侧侧壁主要部分15b2以及辐条周向侧壁15c的曲率相同。在该情况下,外周侧侧壁周向弯曲部15b1与外周侧侧壁主要部分15b2没有明确的边界,外周侧侧壁周向弯曲部15b1与辐条周向侧壁15c也没有明确的边界。
装饰孔16,如图1所示,位于多个辐条部15的相邻的辐条部15、15之间。装饰孔16,在车轮周向上等间隔地设有与辐条15的数量相同的数量。从轮辐轴向观察装饰孔16时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为角部弯曲的三角形形状。
装饰孔16的外周部中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也可以到达轮辐凸缘部14并直接连接于轮辐凸缘部14,也可以经由装饰孔外周侧壁部17连接于轮辐凸缘部14。
装饰孔外周侧壁部17,是在多个辐条部15的相邻的辐条部15、15之间、位于比装饰孔16靠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并且比轮辐凸缘部14靠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装饰孔外周侧壁部17,在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也可以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并且向轮辐轴向内侧直线状延伸,也可以如图4、图5所示,一边在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在轮辐轴向内侧向轮辐轴向外侧以及/或者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一边延伸。另外,装饰孔外周侧壁部17,也可以如图6所示,具备在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在轮辐凸缘部14侧的端部(包含附近)以45°以上且90°以下的角度弯曲的弯曲部17a。
装饰孔内周侧壁部18,如图1所示,是在多个辐条部15的相邻的辐条部15、15之间、位于比上立部13靠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并且比装饰孔15靠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装饰孔内周侧壁部18,如图4所示,从上立部13的轮辐轴向外侧端部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弯曲而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到装饰孔16的边缘。
装饰孔内周侧壁部18具备:在装饰孔16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成为轮辐轴向最外侧的第2轴向最外侧部18a;在上立部13与第2轴向最外侧部18a之间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弯曲的第1延伸部18b;和位于第2轴向最外侧部18a与装饰孔16的边缘之间的第2延伸部18c。另外,将装饰孔16的边缘配置得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较远(使装饰孔16的轮辐半径方向长度大),所以也可以不经第2延伸部18c地使第2轴向最外侧部18a位于装饰孔16的边缘。
第2轴向最外侧部18a距轮辐半径方向中心的距离L2(图4参照)比第1轴向最外侧部15i距轮辐半径方向中心的距离L1(图2参照)小。第2轴向最外侧部18a的轮辐轴向位置比第1轴向最外侧部15i的轮辐轴向位置位于轮辐轴向内侧。
第2延伸部18c,也可以如图4所示,仅由向轮辐轴向外侧凸的部分构成,也可以如图5、图17、图18所示,由向轮辐轴向外侧凸的部分与向轮辐轴向内侧凸的部分双方构成。
辐条部15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的轮辐轴向高度(位置)与装饰孔16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的轮辐轴向高度(位置)的差,如图2所示,在轮辐半径方向上从辐条顶壁15a的顶壁内周侧弯曲部15a1向顶壁外周侧弯曲部15a2变大。
在这里,对在本发明实施例1与实施例2中共用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辐条部15具备辐条顶壁15a、辐条外周侧侧壁15b与一对辐条周向侧壁15c,在辐条部15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辐条顶壁15a的顶壁外周侧弯曲部15a2以比辐条顶壁15a的顶壁内周侧弯曲部15a1、辐条顶壁15a的顶壁主要部分15a4以及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曲率大的曲率弯曲,所以与以往相比,辐条部15的形状接近箱状,能够提高辐条部15的轮辐半径方向的弯曲强度以及弯曲刚性。
另外,辐条部15的轮辐半径方向的弯曲强度以及弯曲刚性提高,所以即使在不增大轮辐10的坯料板厚而为了提高外观性而使装饰孔16变得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轮辐10的强度与刚性。
辐条部15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的轮辐轴向高度(位置)与装饰孔16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的轮辐轴向高度(位置)的差,在轮辐半径方向上从辐条顶壁15a的顶壁内周侧弯曲部15a1向顶壁外周侧弯曲部15a2变大。因此,形成形状S(图2参照),其在半径方向截面视图中呈大致三角形,并产生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逐渐增大的、辐条部15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的轮辐轴向高度与装饰孔16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的轮辐轴向高度的差,能够提高辐条部的轮辐半径方向的弯曲强度以及弯曲刚性。
第2轴向最外侧部18a距离轮辐半径方向中心的距离L2比第1轴向最外侧部15i距离轮辐半径方向中心的距离L1小,所以与第2轴向最外侧部18a距离轮辐半径方向中心的距离L2与第1轴向最外侧部15i距离轮辐半径方向中心的距离L1相同的情况、或者比第1轴向最外侧部15i距离轮辐半径方向中心的距离L1大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装饰孔16的轮辐半径方向长度,能够提高轮辐10的外观性。
辐条顶壁15a与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连接部15f,在轮辐半径方向上,位于比连接部15g与连接部15h的中央部靠外侧的位置,该连接部15g是上立部13与辐条顶壁15a的连接部,该连接部15h是辐条外周侧侧壁15b与轮辐凸缘部14的连接部,所以与辐条顶壁15a与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连接部15f,在轮辐半径方向上位于和连接部15g与连接部15h的中央部相同的位置的情况或者比该中央部靠内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辐条周向侧壁15c的面积,能够提高辐条部15的轮辐半径方向的弯曲刚性,该连接部15g是上立部13与辐条顶壁15a的连接部,该连接部15h是辐条外周侧侧壁15b与轮辐凸缘部14的连接部。
在辐条顶壁15a上设有向轮辐轴向内侧后退的后退部15d,所以与没有设置后退部15d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辐条顶壁15a的轮辐半径方向的弯曲刚性。
在辐条外周侧侧壁15b上设有在轮辐半径方向上凹凸的侧壁肋15e,所以与没有设置侧壁肋15e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辐条外周侧侧壁15b的轮辐半径方向的弯曲刚性。
上立部13具备在轮毂安装螺栓孔12a之间在轮辐半径方向上凹凸的上立部侧肋13a,所以与不具备上立部侧肋13a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上立部13的轮辐半径方向的弯曲刚性。
另外,上立部侧肋13a位于轮毂安装螺栓孔12a之间,所以能够抑制上立部侧肋13a与轮毂安装螺栓孔12a干涉。
上立部侧肋13a设置于各装饰孔16的轮辐周向中央部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所以能够提高位于各装饰孔16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上立部16的轮辐半径方向的弯曲刚性。
接下来,对本发明各实施例特有的部分进行说明。
〔实施例1〕(图1~图11)
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表示上立部13不具备上立部侧肋13a、辐条顶壁15a不具备后退部15d、辐条外周侧侧壁15b不具备侧壁肋15e的情况。
〔实施例2〕(图12~图20)
在本发明实施例2中,表示上立部13具备上立部侧肋13a、辐条顶壁15a具备后退部15d、辐条外周侧侧壁15b具备侧壁肋15e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0:轮辐
11:轮毂孔
12:轮毂安装部
12a:轮毂安装螺栓孔
13:上立部
13a:上立部侧肋
14:轮辐凸缘部
15:辐条部
15a:辐条顶壁
15a1:顶壁内周侧弯曲部
15a2:顶壁外周侧弯曲部
15a3:顶壁周向弯曲部
15a4:顶壁主要部分
15b:辐条外周侧侧壁
15b1:外周侧侧壁周向弯曲部
15b2:外周侧侧壁主要部分
15c:辐条周向侧壁
15d:后退部
15e:侧壁肋
15f:辐条顶壁与辐条外周侧侧壁的连接部
15g:上立部与辐条顶壁的连接部
15h:辐条外周侧侧壁与轮辐凸缘部的连接部
15i:第1轴向最外侧部
16:装饰孔
17:装饰孔外周侧壁部
18:装饰孔内周侧壁部
18a:第2轴向最外侧部
18b:第1延伸部
18c:第2延伸部
L1:第1轴向最外侧部距轮辐半径方向中心的距离
L2:第2轴向最外侧部距轮辐半径方向中心的距离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轮辐,其中,具有:
轮毂安装部;
从轮毂安装部向轮辐轴向外侧上立的上立部;
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部并在轮辐周向上延伸的轮辐凸缘部;
在轮辐半径方向上延伸并连结所述上立部与所述轮辐凸缘部的多个辐条部;
位于所述多个辐条部的相邻的辐条部之间的装饰孔;和
装饰孔内周侧壁部,其在所述多个辐条部的相邻的辐条部之间,位于比所述上立部靠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比所述装饰孔靠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辐条部具备:连接于所述上立部而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辐条顶壁;连接于该辐条顶壁从该辐条顶壁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内侧延伸、连接于所述轮辐凸缘部的辐条外周侧侧壁;和在轮辐周向上连接于所述辐条顶壁与所述辐条外周侧侧壁的各自从该辐条顶壁和该辐条外周侧侧壁向轮辐轴向内侧延伸的一对辐条周向侧壁,
所述辐条顶壁具备:在该辐条顶壁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端部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的顶壁内周侧弯曲部;在所述辐条顶壁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部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的顶壁外周侧弯曲部;
所述车辆用轮辐的特征在于,
所述辐条顶壁进一步具备:在所述辐条顶壁的轮辐周向端部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的一对顶壁周向弯曲部;和在轮辐半径方向上位于所述顶壁内周侧弯曲部与所述顶壁外周侧弯曲部之间并在轮辐周向上位于所述一对顶壁周向弯曲部间的顶壁主要部分,
在所述辐条部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所述辐条顶壁的顶壁外周侧弯曲部以比所述辐条顶壁的顶壁内周侧弯曲部、所述辐条顶壁的顶壁主要部分以及所述辐条外周侧侧壁的曲率大的曲率弯曲,
在所述辐条部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所述顶壁主要部分的轮辐轴向高度与所述装饰孔的轮辐半径方向截面上的所述装饰孔的边缘的轮辐轴向高度的差,在轮辐半径方向上,从所述辐条顶壁的所述顶壁内周侧弯曲部向所述顶壁外周侧弯曲部变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车辆用轮辐,其中:
所述辐条顶壁与所述辐条外周侧侧壁的连接部,在轮辐半径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立部与所述辐条顶壁的连接部和所述辐条外周侧侧壁与所述轮辐凸缘部的连接部的中央部靠外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车辆用轮辐,其中:
在所述辐条顶壁上设有向轮辐轴向内侧后退的后退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车辆用轮辐,其中:
在所述辐条外周侧侧壁上设有在轮辐半径方向上凹凸的侧壁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车辆用轮辐,其中:
所述轮毂安装部具备多个轮毂安装螺栓孔;
所述上立部在所述轮毂安装螺栓孔之间具备在轮辐半径方向上凹凸的上立部侧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车辆用轮辐,其中:
所述上立部侧肋设置于各所述装饰孔的轮辐周向中央部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04673/2011 | 2011-05-09 | ||
JP2011104673 | 2011-05-09 | ||
JP137945/2011 | 2011-06-22 | ||
JP2011137945 | 2011-06-22 | ||
PCT/JP2012/058810 WO2012153577A1 (ja) | 2011-05-09 | 2012-04-02 | 車両用ホイールディス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92194A CN103492194A (zh) | 2014-01-01 |
CN103492194B true CN103492194B (zh) | 2016-08-17 |
Family
ID=47139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19408.2A Active CN103492194B (zh) | 2011-05-09 | 2012-04-02 | 车辆用轮辐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27547B2 (zh) |
JP (1) | JP6125998B2 (zh) |
CN (1) | CN103492194B (zh) |
DE (1) | DE112012002031T5 (zh) |
WO (1) | WO201215357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02012104260U1 (de) | 2012-11-06 | 2014-02-07 | Hayes Lemmerz Holding Gmbh | Fahrzeugrad für Personenkraftwagen |
DE202013100875U1 (de) * | 2013-02-28 | 2014-06-02 | Hayes Lemmerz Holding Gmbh | Fahrzeugrad für Personenkraftwagen |
KR20160123484A (ko) * | 2015-04-16 | 2016-10-26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휠 및 그 제조 방법 |
CN105109272B (zh) * | 2015-08-14 | 2017-07-11 | 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非对称高通风孔车轮结构 |
KR102609468B1 (ko) * | 2015-12-30 | 2023-12-04 | 맥시온 휠스 유.에스.에이. 엘엘씨 | 조립된 차량 휠 및 이러한 조립된 차량 휠용 디스크 휠 및 이러한 휠 디스크 및 조립된 차량 휠을 생산하기 위한 방법 |
USD954626S1 (en) * | 2018-06-29 | 2022-06-14 | Zoox, Inc. | Wheel |
USD886022S1 (en) * | 2018-08-02 | 2020-06-02 | Daimler Ag | Vehicle wheel |
KR102259617B1 (ko) * | 2020-01-23 | 2021-06-03 | 서진산업 주식회사 | 스포크 내구 성능 강화 스타일드 휠 |
JP2021194965A (ja) * | 2020-06-11 | 2021-12-27 | 中央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ホイール、および、車両用ホイールの製造方法 |
IT202200009545A1 (it) * | 2022-05-10 | 2023-11-10 | Mw Italia S R L | Ruota per veicoli con irrigidimenti in direzione circonferenziale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23204A (zh) * | 1997-12-06 | 1999-07-21 |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 用于由内、外轮辐板构成的汽车车轮的固定装置 |
CN101208208A (zh) * | 2005-03-04 | 2008-06-25 | 海斯莱默茨国际公司 | 装配式车轮的轮辐和包括这种轮辐的装配式车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06311A (en) * | 1968-06-06 | 1970-04-14 | Motor Wheel Corp | Vehicle wheel |
JPH092003A (ja) * | 1995-06-26 | 1997-01-07 | Topy Ind Ltd | スチール製ホイール |
US6073347A (en) * | 1998-11-10 | 2000-06-13 | Accuride Corporatio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full faced steel vehicle wheel |
BR0206245B1 (pt) * | 2001-10-30 | 2013-02-05 | roda fabricada de veÍculo e mÉtodo para produzir a mesma. | |
WO2003037652A1 (en) * | 2001-10-31 | 2003-05-08 | Hayes Lemmerz International, Inc. | Full face fabricated vehicle whee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FR2832671B1 (fr) | 2001-11-23 | 2004-01-16 | Michelin Soc Tech | Disque de roue automobile,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de tourisme |
FR2832956B1 (fr) | 2001-12-03 | 2004-05-28 | Michelin Soc Tech | Disque de roue automobile,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de tourisme |
BR0201684B1 (pt) * | 2002-05-08 | 2010-08-10 | processo para a fabricação de uma roda, roda e disco de roda. | |
JP2004243925A (ja) * | 2003-02-14 | 2004-09-02 | Topy Ind Ltd | 溶接部強度向上ホイール |
JP4130786B2 (ja) | 2003-07-16 | 2008-08-06 | 中央精機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スチールホイール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 |
CN100448566C (zh) | 2004-03-18 | 2009-01-07 | 海斯莱默茨国际公司 | 装配式车轮及其制造方法 |
US20060071539A1 (en) * | 2004-10-05 | 2006-04-06 | Arvinmeritor Do Brasil Sistemas Automotivos Ltda | Clad wheel assembly |
JP4107335B2 (ja) * | 2005-09-01 | 2008-06-25 | 株式会社ワーク | ホイールの製造方法 |
JP4623734B2 (ja) | 2005-11-17 | 2011-02-02 | トピー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 |
DE102005057275B4 (de) * | 2005-11-25 | 2007-10-25 | Kronprinz Gmbh | Radscheibe |
JP4610492B2 (ja) * | 2006-01-19 | 2011-01-12 | トピー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ホイール |
US7922260B2 (en) | 2006-06-05 | 2011-04-12 | Meritor Comercio E Industria De Sistemas Automotivos Ltda. | Wheel and wheel disk |
DE112008002810C5 (de) * | 2007-10-19 | 2025-04-03 | Topy Kogyo K.K. | Rad für ein Fahrzeug |
DE112008002811B4 (de) | 2007-10-19 | 2014-12-24 | Topy Kogyo K.K. | Speichenradscheiben-Herstellungsverfahren und Speichenrad |
JP2009285671A (ja) * | 2008-05-27 | 2009-12-10 | Washi Kosan Co Ltd | 軽合金製鍛造ホイー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0076464A (ja) * | 2008-09-24 | 2010-04-08 | Chuo Motor Wheel Co Ltd |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 |
CN102202911B (zh) | 2008-10-31 | 2014-04-09 | 都美工业株式会社 | 汽车用轮辐 |
WO2010053113A1 (ja) * | 2008-11-06 | 2010-05-14 | トピー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 |
JP4669064B2 (ja) | 2008-11-07 | 2011-04-13 | トピー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ディスク |
JP5612339B2 (ja) | 2009-03-17 | 2014-10-22 | トピー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 |
CN202294042U (zh) * | 2011-10-20 | 2012-07-04 | 山东通力车轮有限公司 | 越野车用全表面钢制车轮 |
-
2012
- 2012-04-02 DE DE112012002031.6T patent/DE112012002031T5/de active Pending
- 2012-04-02 US US14/115,037 patent/US9327547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4-02 CN CN201280019408.2A patent/CN103492194B/zh active Active
- 2012-04-02 WO PCT/JP2012/058810 patent/WO201215357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4-02 JP JP2013513959A patent/JP6125998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23204A (zh) * | 1997-12-06 | 1999-07-21 |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 用于由内、外轮辐板构成的汽车车轮的固定装置 |
CN101208208A (zh) * | 2005-03-04 | 2008-06-25 | 海斯莱默茨国际公司 | 装配式车轮的轮辐和包括这种轮辐的装配式车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2153577A1 (ja) | 2014-07-31 |
JP6125998B2 (ja) | 2017-05-10 |
US9327547B2 (en) | 2016-05-03 |
US20140070601A1 (en) | 2014-03-13 |
CN103492194A (zh) | 2014-01-01 |
WO2012153577A1 (ja) | 2012-11-15 |
DE112012002031T5 (de) | 2014-02-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92194B (zh) | 车辆用轮辐 | |
CN102356003B (zh) | 汽车用车轮 | |
US8454100B2 (en) | Vehicle wheel disk | |
JP5419989B2 (ja) |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ディスク | |
EP2922708B1 (en) | A lightweight aerodynamic wheel assembly | |
CN102958707B (zh) | 车轮 | |
CN101208208B (zh) | 装配式车轮的轮辐和包括这种轮辐的装配式车轮 | |
WO2016000452A1 (zh) | 一种五辐高通风量大通风孔钢制车轮轮辐 | |
US10717319B2 (en) | Vehicle wheel for passenger cars | |
CA2722745A1 (en) | Brake disk cover for a brake disk of a disk brake | |
JPWO2012018128A1 (ja) | タイヤ | |
JPWO2011074065A1 (ja) |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 | |
EP2917045B1 (en) | Vehicle wheel for passenger cars | |
JP5281435B2 (ja) |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 | |
JP2009096377A (ja) |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 | |
CN110914066A (zh) | 具有优化的轮辋凸缘形状的车轮轮辋 | |
JP5819905B2 (ja) |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 | |
CN102166918B (zh) | 具侧壁段差强化结构的自行车轮圈 | |
EP2327565B1 (en) | An improved semi full face steel wheel | |
CN203805989U (zh) | 仰角调整器强化构造 | |
CN2811034Y (zh) | 车轮用改型轮辋型钢 | |
JP3124877U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1987561A (zh) | 一种薄壁轻量化车轮 | |
CN106274263A (zh) | 具有交叉结构的汽车轮毂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