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460804A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器具和食品贮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器具和食品贮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60804A
CN103460804A CN2012800150027A CN201280015002A CN103460804A CN 103460804 A CN103460804 A CN 103460804A CN 2012800150027 A CN2012800150027 A CN 2012800150027A CN 201280015002 A CN201280015002 A CN 201280015002A CN 103460804 A CN103460804 A CN 1034608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 rendering
temperature
light
rendering index
emit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500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60804B (zh
Inventor
久保田浩史
若鲁克帝章齐
辻博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6656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20409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608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608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608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608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04Personal or domestic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10K50/13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 H10K50/13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with spacer layers between the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适合于室温下的食品照明和室内照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从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发射光谱具有分别在红色区、绿色区和蓝色区中的峰。在5℃到60℃的范围内的元件温度下发射光谱的红色区、绿色区、蓝色区中的峰的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中,绿色区中的峰的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最高,且绿色区中的峰的强度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Description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器具和食品贮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照明器具以及包括照明器具的食品贮藏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诸如能够使用低电压在高亮度下进行表面发射的原因,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发光二极管)作为可用作平板显示器、用于液晶显示设备的背光、用于照明的光源等的下一代光源备受关注。
专利文献1公开了传统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一个示例。在这个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发光层由空穴传输发光层(其中添加有第一荧光材料的空穴传输材料用作基体)和电子传输发光层(其中添加有第二荧光材料的电子传输材料用作基体)构成。使空穴传输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发光层同时发射光,使得从这些发光层发出的光的颜色被感知为混合颜色,且空穴传输发光层的第一荧光材料和电子传输发光层的第二荧光材料分别由两种或多种荧光材料制成,使得具有从空穴传输发光层发出的颜色的光的发射光谱与具有从电子传输发光层发出的颜色的光的发射光谱大致相同。固态的这两种或多种荧光材料的荧光峰值波长彼此不同。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是从防止所发射的光的颜色的色度变化的角度提出的,该色度变化伴随着施加的电流量或所经历的发射时间的变化。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3589960B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本发明人最近关注并研究了当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应用于照明用途时照明器具所使用的温度环境与待照射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充分研究的问题。
例如,为了在商店显示或贮藏食品、煮熟的菜肴等,食品贮藏设备,例如能够在大约60℃的高温下或在大约5℃的低温下贮藏食品等的陈列柜等用于抑制细菌生长和防止食品中毒的目的。具有高特定的特殊显色指数的光源在该食品贮藏设备中用作照明,以便增强用于销售的食品等的外观。另一方面,具有高一般显色指数的光源对室内照明是优选的。
传统上,荧光灯主要用作这样的光源。然而,荧光灯的发射光谱的宽度窄,且因此难以获得各种显色特性。因此,已经开发出具有不同的显色特性的荧光灯用于食品贮藏设备中的照明用途和室内照明用途。因此,存在的问题在于难以减少光源的成本。此外,由于荧光灯的一般显色指数的值在大约80是较低的,无法充分改善照明目标在食品贮藏设备中的照明用途或室内照明用途中的外观。
鉴于此,如果可以获得具有能够改善各种温度下的食品外观的显色特性和室温下的高一般显色指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则不需要根据照明目的而改变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设计。因此,可以以低成本获得高度通用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到目前为止还不存在从这样的角度设计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根据上述情况作出本发明,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适合于食品照明和室内照明两者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照明器具,以及提供包括照明器具并能够贮藏食品和增强食品外观的食品贮藏设备。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有发射光谱,该发射光谱具有分别在红色区、绿色区和蓝色区中的峰。在5℃到60℃的范围内的元件温度下发射光谱的红色区中的峰的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5℃到60℃的范围内的元件温度下发射光谱的绿色区中的峰的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和5℃到60℃的范围内的元件温度下发射光谱的蓝色区中的峰的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中,绿色区中的峰的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最高。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有绿色区中的峰的强度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特性。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多个发光层,且多个发光层中的至少一个发光层包含磷光掺杂剂。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设计成发射红色区中的光的红色区发光层和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绿色区发光层,绿色区发光层布置在红色区发射层上并包含磷光掺杂剂,且红色区发光层的厚度小于绿色区发光层的厚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优选地,红色区发光层的厚度与绿色区发光层的厚度的比率在2到15%的范围内。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是包括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以及夹置在第一发光单元与第二发光单元之间的中间层的多单元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照明器具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食品贮藏设备包括配置成贮藏食品的贮藏器具和配置成照射贮藏器具的内部的照明器具。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适合于食品照明和室温下的室内照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照明器具。
此外,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包括照明器具并能够贮藏食品和增强食品外观的食品贮藏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层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2是示出绿色磷光掺杂剂和绿色荧光掺杂剂的发光效率的温度依赖性的一个实例的曲线图;
图3是示出估计是高温下绿色区中出现发射强度的下降的原因的机理的估计机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照明器具的横截面图;
图5是照明器具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示出照明器具中的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食品贮藏设备的一个实例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食品贮藏设备的另一实例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在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X的峰位置的450nm、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Y的峰位置的560nm、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Z的峰位置的600nm和对应于位于峰之间的谷位置的500nm的波长处,本发明的示例中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射强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10是示出从示例中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发射光谱中的蓝光、绿光和红光的峰强度的温度依赖性的曲线图;以及
图11是示出从示例中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发射光谱中的绿色峰强度与一般显色指数Ra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示出本实施例中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的一个示例。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被定义为包括第一发光单元11、第二发光单元12以及夹置在第一发光单元11和第二发光单元12之间的中间层13的多单元元件。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具有依次叠置衬底14、第一电极15、第一发光单元11、中间层13、第二发光单元12和第二电极16的结构。
优选地,衬底14是透光的(透明或半透明的)。衬底14可以是无色的且透明的或稍微带色的。衬底14可具有毛玻璃表面。
用于衬底14的材料的示例包括透明玻璃例如碱石灰玻璃和无碱玻璃;以及塑料例如聚酯树脂、聚烯烃树脂、聚酰胺树脂、环氧树脂和基于氟的树脂。衬底14的形状可以是膜状形状或板状形状。
还优选地,衬底14具有光漫射效应。这个衬底14的结构的示例包括包含基质相和分散在这一基质相中并具有与基质相的折射率不同的折射率的颗粒、粉末、气泡等的结构;用于改善光漫射的成形处理在表面上被执行的结构;以及光散射膜或微透镜膜布置在衬底的表面上以便改善光漫射的结构。
在衬底14不必透射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情况下,衬底14不需要是透光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衬底14的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该元件不失去发射特性、寿命特性等。然而优选地,从抑制元件中的温度升高的角度,衬底14由具有高导热率的材料,例如由铝制成的金属箔形成。
第一电极15用作阳极。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阳极是用于将空穴注入发光层2中的电极。优选地,第一电极15由具有大功函数的材料例如金属、合金、导电化合物或其混合物形成。特别是,优选地,第一电极15由具有4eV或更大的功函数的材料形成。换句话说,优选地,第一电极15的功函数大于或等于4eV。用于形成这一第一电极15的材料的示例包括诸如ITO(锡铟氧化物)、SnO2、ZnO和IZO(铟锌氧化物)的金属氧化物。第一电极15可以使用这些材料以适当的方法例如真空气相沉积、溅射或涂覆来形成。在第一电极15透射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情况下,优选地,第一电极15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70%,且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90%。此外,优选地,第一电极15的方块电阻小于或等于几百Ω/□,且特别优选地小于或等于100Ω/□。第一电极15的厚度被适当地选择,使得诸如第一电极15的透光率和方块电阻的特性大致是所需值。虽然第一电极15的有利厚度取决于构成第一电极15的材料而改变,第一电极15的厚度可被选择为小于或等于500nm,且优选地在10nm到200nm的范围内选择。
优选地,空穴注入层布置在第一电极15上,以便在降低的电压下将空穴从第一电极15注入到发光层2中。用于形成空穴注入层的材料的示例包括导电聚合物,例如PEDOT/PSS或聚苯胺、掺杂有任何受体等的导电聚合物、以及具有导电性和透光特性的材料,例如碳纳米管、CuPc(铜酞菁)、MTDATA[4,4',4''-三(3-phenylphenylamino)三-苯胺]、TiOPC(钛氧基-酞菁)和非晶碳。在空穴注入层由例如导电聚合物形成的情况下,导电聚合物被处理成墨形式,且接着使用方法例如涂覆或印刷而形成膜,以形成空穴注入层。在空穴注入层由例如低分子有机材料或无机物质形成的情况下,空穴注入层使用真空气相沉积方法等来形成。
第二电极16用作阴极。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阴极是用于将电子注入发光层2中的电极。优选地,第二电极16由具有小功函数的材料,例如金属、合金、导电化合物或其混合物形成。特别是,优选地,第二电极16由具有5eV或更小的功函数的材料形成。换句话说,优选地,第二电极16的功函数小于或等于5eV。用于形成这样的第二电极16的材料的示例包括Al、Ag和MgAg。第二电极16可以由Al/Al2O3混合物等形成。在第二电极16透射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情况下,优选地,第二电极16由多层构成,且多层的一部分由ITO、IZO等为代表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第二电极16可以使用这些材料以适当的方法例如真空气相沉积或溅射来形成。在第一电极15透射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情况下,优选地,第二电极16的透光率是10%或更小。然而,在第二电极16透射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情况下,优选地,第二电极16的透光率是70%或更大。第二电极16的厚度被适当地选择,使得诸如第二电极16的透光率和方块电阻的特性大致是所需值。虽然第二电极16的有利厚度取决于构成第二电极16的材料而改变,第二电极16的厚度可被选择为小于或等于500nm,且优选地在20nm到200nm的范围内选择。
优选地,空穴注入层布置在第二电极16上,以便在降低的电压下将电子从第二电极16注入到发光层2中。用于形成电子注入层的材料的示例包括碱金属、碱金属卤化物、碱金属氧化物、碱金属碳酸盐、碱土金属和包括这些金属的合金。其中的特定实例包括钠、钠钾合金、锂、氟化锂、Li2O、Li2CO3、镁、MgO、镁铟混合物、铝锂合金和Al/LiF混合物。电子注入层可由掺杂有碱金属例如锂、纳、铯或钙、碱土金属等的有机层形成。
第一发光单元11包括发光层2。第一发光单元11在必要时还可包括空穴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等。第二发光单元12也包括发光层2。第二发光单元12在必要时还可包括空穴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等。每个发光单元具有例如空穴传输层3/一个或多个发光层2/电子传输层4的分层结构。
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11包括作为发光层2的蓝色区发光层21和产生荧光的绿色区发光层22(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蓝色区发光层21用作设计成发射蓝光的发光层2,且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用作设计成发射绿光的发光层2。另一方面,第二发光单元12包括作为发光层2的红色区发光层23和表现出磷光的绿色区发光层24(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红色区发光层23用作设计成发射红光的发光层2,且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用作设计成发射绿光的发光层2。
每个发光层2可由掺杂有发光有机物质(掺杂剂)的有机材料(基质材料)形成。
从电子传输材料、空穴传输材料以及电子传输和空穴传输材料选择的任何材料可用作基质材料。电子传输材料和空穴传输材料可彼此一起用作基质材料。基质材料可形成为具有在发光层2内部的浓度梯度。例如,发光层2可形成为使得随着离第一电极15的距离在发光层2内部减小时空穴传输材料的浓度增加,且随着离第二电极16的距离减小时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增加。对用作基质材料的电子传输材料和空穴传输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空穴传输材料可适当地选自可构成以后描述的空穴传输层3的材料。此外,电子传输材料可适当地选自可构成以后描述的电子传输层4的材料。
构成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的基质材料的实例包括Alq3(三-(8-氧代喹啉)铝(III))、ADN和BDAF。在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中的荧光掺杂剂的实例包括C545T(香豆素C545T、10-2-(苯并噻唑基)-2,3,6,7-四氢-1,1,7,7-四甲基-1H,5H,11H-(1)苯并吡喃酮并(benzopyropyrano)(6,7,-8-ij)喹嗪-11-酮))、DMQA、香豆素6和红荧烯。优选地,第一绿色发光区22中的掺杂剂的浓度在1到20%质量比的范围内。
构成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基质材料的实例包括CBP、CzTT、TCTA、mCP和CDBP。在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中的磷光掺杂剂的实例包括Ir(ppy)3(fac-三)(2-苯基吡啶)铱)、Ir(ppy)2(acac)和Ir(mppy)3。优选地,在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中的掺杂剂的浓度在1到40%质量比的范围内。
构成红色区发光层23的基质材料的实例包括CBP(4,4'-N,N'-二咔唑联苯)、CzTT、TCTA、mCP和CDBP。在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掺杂剂的实例包括Btp2Ir(acac)(双-(3-(2-(2-吡啶基)苯并噻吩基)单-乙酰丙酮酸)铱(III))、Bt2Ir(acac)和PtOEP。优选地,在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掺杂剂的浓度在1到40%质量比的范围内。
构成蓝色区发光层21的基质材料的实例包括TBADN(2-叔丁基-9,10-二(2-萘基)蒽)、AND和BDAF。在蓝色区发光层21中的掺杂剂的实例包括TBP(1-叔丁基-二萘嵌苯)、BczVBi和二萘嵌苯。电荷传输促进掺杂剂的实例包括NPD(4,4'-双[N-(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TPD(N,N'-双(3-甲苯基)-(1,1'-联苯)-4,4'-二胺)和螺旋-TAD。优选地,在蓝色区发光层21中的掺杂剂的浓度在1到30%质量比的范围内。
每个发光层2可使用适当的方法形成,方法的实例包括干法工艺,例如真空气相沉积或迁移以及湿法工艺,例如旋涂、喷涂、染料涂覆或凹板印刷。
构成空穴传输层3的材料(空穴传输材料)适当地选自具有空穴传输特性的一组化合物。优选地,空穴传输材料是具有供给电子的特性并在经历由于电子供给造成的自由基阳离子化时是稳定的化合物。空穴传输材料的实例包括:基于三芳香胺的化合物、包含咔唑基团的胺化合物、包含芴衍生物的胺化合物以及星爆(starburst)胺(m-MTDATA),其代表性实例包括聚苯胺、4,4’-双[N-(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α-NPD)、N,N’-双(3-甲苯基)-(1,1’-联苯)-4,4’-二胺(TPD)、2-TNATA、4,4’-4”-三(N-(3-甲苯基)N-苯氨基)三苯胺(MTDATA)、4,4’-N,N’-二咔唑联苯(CBP)、螺旋-NPD、螺旋-TPD、螺旋-TAD和TNB;以及1-TMATA、2-TNATA、p-PMTDATA、TFATA等作为基于TDATA的材料,但其实例不限于这些,且可以使用通常已知的任何空穴传输材料。空穴传输层3可使用适当的方法,例如气相沉积来形成。
优选地,用于形成电子传输层4的材料(电子传输材料)是具有能够传输电子、可接受从第二电极16注入的电子并对发光层2产生优良的电子注入影响和此外防止空穴到电子传输层4的运动且从薄膜可成形性方面来说是优良的材料。电子传输材料的实例包括Alq3、噁二唑衍生物、星爆噁二唑、三唑衍生物、苯基喹喔啉衍生物和硅杂环戊二烯衍生物。电子传输材料的特定示例包括芴、红菲咯啉、浴铜灵、蒽醌二甲烷、二苯酚合苯醌、噁唑、噁二唑、三唑、咪唑、蒽醌二甲烷、4,4'-N,N'-二咔唑联苯(CBP)等和其化合物、金属-络合化合物和包含氮的五元环衍生物。具体地,金属-络合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三(8-羟基喹啉)铝、三(2-甲基-8-羟基喹啉)铝、三(8-羟基喹啉)镓、双(10-羟基苯并[h]喹啉)铍、二(10-羟基苯并[h]喹啉)锌、双(2-甲基-8-喹啉)(邻苯甲酚)镓、双(2-甲基-8-喹啉)(1-萘酚)铝和双(2-甲基-8-喹啉)-4-苯基苯酚,但不限于此。含氮五元环衍生物的优选实例包括噁唑、噻唑、噁二唑、噻二唑和三唑衍生物,且其特定实例包括2,5-双(1-苯基)-1,3,4-噁唑、2,5-双(1-苯基)-1,3,4-噻唑、2,5-双(1-苯基)-1,3,4-噁二唑、2-(4'-叔丁基苯基)-5-(4"-联苯)1,3,4-噁二唑、2,5-双(1-萘基)-1,3,4-噁二唑、1,4-双[2-(5-苯基噻二唑)]苯、2,5-双(1-萘基)-1,3,4-三唑和3-(4-联苯)-4-苯基-5-(4-叔丁基苯基)-1,2,4-三唑,但不限于此。电子传输材料的实例包括用于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聚合物材料。该聚合物材料的实例包括聚对苯撑乙烯及其衍生物以及芴及其衍生物。对电子传输层4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制,且例如它被形成为具有在10到300nm的范围内的厚度。电子传输层4可通过适当的方法例如气相沉积法来形成。
中间层13提供串联地电连接两个发光单元的功能。优选地,中间层13具有高透明度,且是高度热和电稳定的。中间层13可由一层形成,该层形成等电位表面、电荷生成层等。形成等电位表面、电荷生成层的一层的材料的实例包括:例如Ag、Au或Al的金属的薄膜;例如氧化钒、氧化钼、氧化铼和氧化钨的金属氧化物;例如ITO、IZO、AZO、GZO、ATO或SnO2的透明导电膜;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所谓的层积体;金属薄膜或透明导电膜的层积体、以及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中的任一个或两个;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混合物;以及金属以及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中的任一个的混合物。对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没有特别的限制,且在必要时可使用所选择的任何半导体。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可由无机材料或有机材料形成。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可以是有机材料和金属的混合物;有机材料和金属氧化物的组合;或有机材料和有机受体/供体材料或无机受体/供体材料的组合。中间层13可以由BCP:Li、ITO、NPD:MoO3、Liq:Al等形成。BCP表示2,9-二甲基-4,7-联苯-1,10-菲咯啉。例如,中间层13可具有通过将由BCP:Li制成的第一层布置在阳极侧并将由ITO制成的第二层布置在阴极侧而得到的两层配置。优选地,中间层13具有例如Alq3/Li2O/HAT-CN6、Alq3/Li2O或Alq3/Li2O/Alq3/HAT-CN6的层结构。
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发射光谱具有分别在红色区、绿色区和蓝色区中的峰,并且在5℃到60℃的范围内的元件温度下在发射光谱的红色区中的峰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在5℃到60℃的范围内的元件温度下在发射光谱的绿色区中的峰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和在5℃到60℃的范围内的元件温度下在发射光谱的蓝色区中的峰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中,绿色区中的峰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最高。此外,在绿色区中的峰强度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果元件温度改变,在发射光谱的红色区、绿色区和蓝色区当中,在绿色区中的峰强度改变最大。因此,发射光谱的绿色区分量在所发射的光的颜色中受到影响最大。此外,在绿色区中的峰强度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因此当温度升高时所发射的光的颜色变得更红,且显色指数R8(紫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可能增加。因此,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照射的食品(包括煮熟的菜肴)在高温下看上去更好。
此外,如果元件温度降低,则在绿色区中的峰强度随着该降低而增加,且在红色区中的峰强度降低,以及在蓝色区中的峰强度基本不变。因此,当温度降低时所发射的光的颜色变得更蓝,且特殊显色指数R10(黄色)、特殊显色指数R11(绿色)、特殊显色指数R12(蓝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3(高加索人肤色)可能增加。因此,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照射的食品在低温下看上去更好。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在5℃或更大到60℃或更小的范围内,优选地,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在15℃或更大到35℃或更小的范围内。虽然室温通常在大约20℃(被称为标准室温)左右是舒适的,但其在一天中波动并且也随着季节而波动。因为在房间中操作具有各种颜色的对象,使用一般显色特性来讨论在室内照明中的显色特性是适当的。如果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如在本实施例中的在15℃或更大到35℃或更小的范围内,则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应用于室内照明用途的情况下,从早晨(在此期间,室温低)到白天(在此期间,温度升高)存在显色特性的绝对波动范围的降低。因此,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照射的对象看起来更好。特别优选地,考虑到元件温度由于在被驱动时产生的热而从室温升高的事实,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是25℃或接近25℃。
本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是在室温下实现高显色指数Ra。然而,由于如上所述产生的热,元件温度变得比环境温度高。例如,在元件温度比环境温度高5℃且对应于室温的温度是10℃到30℃的情况下,元件温度只需要是15℃到35℃。此外,因为人感到舒服时的温度是大约20℃,元件温度是25℃是进一步理想地合乎需要的。
进一步优选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在5℃或更大到60℃或更小的范围内显色指数R8(紫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落在包括比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高的温度的范围内。特别是,优选地,在从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到60℃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R8(紫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至少一个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如果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具有这样的显色特性,则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照射的食品(包括煮熟的菜肴)在高温下看上去更好。
使用显色指数和特殊显色指数评估显色特性(其中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是光源)是基于JIS Z8726。
显色指数R8(紫红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影响微红食品例如肉和西红柿的外观。如果显色指数R8(紫红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在包括比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高的温度的范围内,则显色指数R8(紫红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中的至少一个值在室温到60℃的温度范围内增加。因此,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照射的微红食品在高温下看上去更好。特别是,优选地,显色指数R8(紫红色)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两者都在包括比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高的温度的范围内。
此外,在从60℃到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如果显色指数R8(紫红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中的至少一个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则显色指数R8(紫红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中的至少一个值在高温(大约60℃)时最高。因此,微红食品的外观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优选地,显色指数R8(紫红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两者都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此外,优选地,在60℃的元件温度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在25℃的元件温度的情况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的1.2到1.9倍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在25℃左右的室内照明的情况下,由光照射的对象的微红颜色没有被过分加重,且微红食品在高温下看起来更好。例如,优选地,R9在25℃的元件温度下大约为50,且在60℃的元件温度下大约为70。在60℃的元件温度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是在25℃的元件温度的情况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的1.2倍或更大,且从而对象的微红颜色在高温下充分加重。此外,在一般显色特性在室内照明时高的情况下(特别是,在90或更大且优选地95或更大的情况下),如果R9太低,则失去平衡,因此优选地,在室温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大约为50。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特殊显色特性的最大值是100,优选地,在60℃的元件温度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其用于在高温下照明时保持一般显色指数Ra和特殊显色指数R9之间的平衡并充分加重高温下对象的微红颜色)是在25℃的元件温度的情况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的1.9倍或更小。
特别是,优选地,在60℃的元件温度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在65到95的范围内,在25℃的元件温度的情况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在45到60的范围内,且在60℃的元件温度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在25℃的元件温度的情况下的特殊显色指数R9的值的1.2到1.9倍的范围内。
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影响食品例如水果和蔬菜例如叶色蔬菜(菠菜等)和块茎(马铃薯等)的外观。如果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在包括比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高的温度的范围内,则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至少一个值在室温到60℃的温度范围内增加。因此,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照射的蔬菜和水果在高温下看起来更好。特别是,优选地,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两者都在包括比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高的温度的范围内。
此外,在从60℃到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的范围内,如果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至少一个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则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至少一个值在高温(大约60℃)时最高。因此,蔬菜和水果的外观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优选地,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两者都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此外,优选地,在5℃或更大到60℃或更小的元件温度范围中,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在40℃或更大到60℃或更小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在高温下的蔬菜和水果的外观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优选地,在5℃或更大到60℃或更小的元件温度范围中,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两者都在40℃或更大到60℃或更小的范围内。
此外,优选地,在25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中,显色指数R8(紫红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高于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温度升高时,红色的外观变得更占优势。微红食品的颜色给出温暖的生理感觉并增加胃口,且因此如果食品的这样的红色在高温下变得更强,则购买动机增加,且因此红色是有效的。
如果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显色指数R8(紫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任一个满足上述条件,则在高温下由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照射的食品看起来更好。因为煮熟的菜肴等包括一个菜肴中的原料的各种颜色,为了使这样的各种颜色看起来好,优选地,显色指数R8(紫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特殊显色指数R14(叶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日本人肤色)中的多个指数满足上述条件,且更优选地,所有指数满足上述条件。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优选地,在5℃或更大到60℃或更小的元件温度范围内特殊显色指数R10(黄色)、特殊显色指数R11(绿色)、特殊显色指数R12(蓝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3(高加索人肤色)的最大值中的至少一个在5℃或更大到35℃或更小的元件温度范围内。如果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具有这样的显色特性,则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照射的食品在低温下看起来更好。例如,如果特殊显色指数R11、特殊显色指数R12等较高,则多叶蔬菜、绿色香蕉等的外观改善,如果特殊显色指数R10、特殊显色指数R11等较高,则绿色和黄色蔬菜等的外观改善,以及如果特殊显色指数R13等较高,则对象例如具有白色作为主色的萝卜的外观改善。如果特殊显色指数R10、特殊显色指数R11、特殊显色指数R12和特殊显色指数R13中的任一个满足上面描述的条件,则可以使食品的外观在低温下看起来更好。从改善多种食品的外观以促进消费者购买动机等的角度而言,优选地,在特殊显色指数R10、特殊显色指数R11、特殊显色指数R12和特殊显色指数R13中的多个指数满足上面描述的条件,且特别优选地,它们中的全部满足上面描述的条件。此外,当食品在低温下贮藏时,除了食品以外的对象例如价格标签、产品描述标签等也常常与其一起布置,且因此优选地,一般显色指数Ra在低温下也较高,以便改善除了食品以外的对象的外观。
优选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特殊显色指数R10(黄色)、特殊显色指数R11(绿色)、特殊显色指数R12(蓝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13(高加索人肤色)中的至少一个的最大值在15℃或更大到35℃或更小的元件温度范围内。在易坏的食品等贮藏在食品贮藏设备例如陈列柜等中的情况下,食品贮藏设备的开口通常设计地较宽,使得易坏的食品容易被取出,且食品贮藏设备的照明器具常常不仅照射保持在低温下的食品而且照射其温度接近于食品贮藏设备的开口周围的室温的区域。换句话说,在多个照明器具安装在一个食品贮藏设备中的情况中,装置周围中的温度可以是低温或可以接近于室温,这取决于安装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优选地,一般显色指数Ra以及特殊显色指数R10、特殊显色指数R11、特殊显色指数R12和特殊显色指数R13中的至少一个都是在从低温到室温的宽范围内的高值。其原因在于,可以将具有一个规格的元件应用于宽温度范围,且部件的数量和成本可减小。此外,优选地,由于温度变化造成的食品外观的变化被抑制。因此,如上所述,优选地,一般显色指数Ra以及特殊显色指数R10、特殊显色指数R11、特殊显色指数R12和特殊显色指数R13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等同的温度依赖性。
此外,优选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一般显色指数Ra、特殊显色指数R10、特殊显色指数R11、特殊显色指数R12和特殊显色指数R13中的至少一个满足在5℃或更大到25℃或更小的元件温度范围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是0.8或更大的条件,且此外,在元件温度范围内的值大于或等于70。更优选地,在一般显色指数Ra、特殊显色指数R10、特殊显色指数R11、特殊显色指数R12和特殊显色指数R13中的多个指数满足上面描述的条件,且特别优选地,它们中的全部满足上面描述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从低温到室温,由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照射的食品的外观改善,且外观的差异减小。换句话说,由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照射的食品的外观在宽温度范围中改善,且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能够表现出与显色AA的荧光灯的显色特性大致相同或比其更好的良好的显色特性。
此外,优选地,在5℃的元件温度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在特殊显色指数R13、特殊显色指数R11、特殊显色指数R10和特殊显色指数R12中,特殊显色指数R13最大,以下依次是特殊显色指数R11、特殊显色指数R10和特殊显色指数R12,以及在5℃的元件温度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在特殊显色指数R13、一般显色指数Ra和特殊显色指数R12中,特殊显色指数R13最大,以下依次是一般显色指数Ra和特殊显色指数R12。在这种情况下,在易坏的食品以射灯方式由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照射或易坏的食品直接布置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照明下方的情况下,易坏的食品的外观进一步改善。换句话说,如果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具有上面描述的显色特性,对在低温下增强食品的卫生和清洁感受重要的、影响白色外观的特殊显色指数R13(高加索人肤色)尤其增加。此后是特殊显色指数R11(绿色)的增加,其影响多叶蔬菜的外观,这重要的原因在于蔬菜种类繁多且市场巨大。此后是影响绿色和黄色蔬菜的外观的特殊显色指数R10(黄色)的增加以及特殊显色指数R11(绿色)的增加。影响蓝色食品的外观的特殊显色指数R12(蓝色)相对降低,蓝色食品的品种较少。因此,当指数的值的优先级在低温下在食品的照明中增加时指数的值增加,且食品的外观在低温下总体变得优异。此外,如果一般显色指数Ra的值是在最高的特殊显色指数R13的值与最低的特殊显色指数R12的值之间的值,在连同食品一起布置的黑白显示器中的价格标签和产品描述明显看起来更好,且食品的外观也得到改善。
还优选地,关于在正面方向上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颜色的坐标u'、u'中的v'、v'色度图(CIE1976UCS色度图),u'的值在元件温度是60℃的情况下比在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增加得更多且v'的值降低得更多。正面方向指的是与构成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多个层叠置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温度升高,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颜色变得更红。因此,观察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照射的食品的人也观察到由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微红颜色,且所发射的光的颜色在心理上影响观察者以促进其购买动机。
此外,优选地,u'的值在元件温度是5℃的情况中比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中降低得更多且中v'的值增加得更多。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温度降低,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颜色变得更蓝。因此,在低温下观察到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所照射的食品的人也观察到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浅蓝色,且所发射的光的颜色在生理上影响观察者,以及观察者被给出以下印象:食品被保持在低温下且是干净的等。
还优选地,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色温在元件温度是60℃的情况中比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中更低。在这种情况中,随着温度升高,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颜色也变得更红。因此,在高温下观察到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所照射的食品的人也观察到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浅红色,且所发射的光在生理上影响观察者以促进他们的购买动机。
还优选地,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色温在元件温度是5℃的情况中比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中更高。在这种情况中,随着温度降低,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颜色也变得更蓝。因此,在低温下观察到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所照射的食品的人也观察到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浅蓝色。所发射的光在生理上影响观察者,以及观察者被给出以下印象:食品被保持在低温下且是干净的等。
此外,优选地,允许在25℃和60℃的元件温度下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的电流密度具有相同的值所必需的施加电压在元件温度是60℃的情况中比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中更低。在照明器具3中,随着环境温度升高,AC-DC转换器的转换效率降低,且因此操作电源电路所需的电压增加。然而,如果施加电压可如上所述在高温下减小,则在高温下照明器具3内部的总电压的增加被抑制。因此,可以减小在室温和高温时照明器具3的功率消耗的差异。
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适合于在室温下的正常室内照明和在低温和高温下食物的照明。从低温到高温的不同的预期用途和使用条件可使用一种类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来实现。因此,不需要针对不同的用途和条件开发和制造不同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且因此可减少成本。
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被如下实现。
在第一发光单元11中,蓝色区发光层21和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布置成分别接近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在第二发光单元12中,红色区发光层23和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布置成分别接近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
如上所述,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包含荧光掺杂剂,而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包含磷光掺杂剂。磷光掺杂剂即使在它们处于三线态时也发射光,且因此磷光掺杂剂的发光效率比荧光掺杂剂仅在它们处于单线态时发射光的发光效率高大约四倍,且高效的光发射——理想地100%的内部量子效率——是可能的。
此外,关于绿色掺杂剂,磷光掺杂剂的发光效率具有比荧光掺杂剂高的温度依赖性。与在高温下的荧光掺杂剂比较,磷光掺杂剂的发光效率的值明显降低,如图2所示。这是由于磷光掺杂剂的高热失活。
可以利用这样的绿色磷光掺杂剂的特性来设计在低温、室温和高温下的每个显色特性。换句话说,利用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包括包含荧光掺杂剂的绿色区发光层22和包含磷光掺杂剂的绿色区发光层24,且可以利用这些绿色区发光层22和24的温度依赖性的差异分别在低温、室温和高温下实现最优显色特性。
例如,在图2所示的曲线图中,如果在由温度引起的荧光掺杂剂和磷光掺杂剂的发光效率有轻微变化的温度区接近于室温,则整个发射光谱的绿色区中的分量的强度增加。红色区发光层23和蓝色区发光层21的发射强度设计成符合绿光的强度,且因此一般显色特性可设计成在室温下显著增加。
在高温区中,如果磷光掺杂剂的发光效率降低,则整个发射光谱的绿色区中的分量的强度相对降低。因此,整个发射光谱的红色区中的分量的强度相对增加,且所发射的光的颜色变得更红。因此,显色指数R8、特殊显色指数R9、特殊显色指数R14和特殊显色指数R15在高温下增加,且所发射的光的u'值增加以及其v'值降低,由此所发射的光的色温降低。
另一方面,在低温区中,如果磷光掺杂剂的发光效率提高到与在室温下时相同或更大的程度,则整个发射光谱的绿色区中的分量的强度维持在与室温下相同的程度或相对提高。因此,发射光谱被维持在与在室温下相同的程度,或所发射的光的颜色变得更蓝。因此,特殊显色指数R10、特殊显色指数R11、特殊显色指数R12和特殊显色指数R13的最大值可被调节到在5℃或更大到35℃或更小的元件温度范围内,或进一步调节到在15℃或更大到35℃或更小的元件温度范围内。此外,在5℃或更大到25℃或更小的元件温度范围内,一般显色指数Ra、特殊显色指数R10、特殊显色指数R11、特殊显色指数R12和特殊显色指数R13可被调节成使得它们总的来说增加,且其变化随着温度降低。此外,特殊显色指数R13、R11、R10和R12可被调节成使得在5℃的元件温度下,特殊显色指数R13最大,此后是特殊显色指数R11、特殊显色指数R10和特殊显色指数R12,且特殊显色指数R13、一般显色指数Ra和特殊显色指数R12被调节成使得在5℃的元件温度下,特殊显色指数R13最大,接着是一般显色指数Ra和特殊显色指数R12。基于发射光谱的形状来计算显色特性的值,且因此对于各种显色特性随着温度的变化取决于发射光谱的形状随着温度的变化。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当元件配置成使得如图10所示,特别是随着元件温度的降低,绿色区中的光谱的强度增加且蓝色区中的强度呈平稳状态以及红色区中的强度稍微降低时,可以实现上面描述的各种显色特性的随着温度的变化。例如,如果元件温度从一般显色指数Ra高时的25℃改变到5℃的低温,则绿色区中的强度增加,且蓝色区中的强度呈平稳状态,且红色区中的强度降低(图10)。因此,红色区中的强度相对降低,这引起加重白色的显色特性(例如,特殊显色指数R13)的增加。此外,利用本发明,为了使具有各种颜色的对象看起来好,具有颜色的外观的低频的蓝色的特殊显色指数(R12)的绝对值在红、绿和蓝三原色中被抑制,而一般显色指数Ra和特殊显色指数R13被提高。因此,R13>Ra>R12的关系在5℃时成立。
此外,当元件温度降低时,所发射的光的颜色的u'值降低,且其v'值增加。因此,所发射的光的色温增加。
关于包括设计成发射红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和设计成发射蓝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控制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的发光强度以便设计用于根据元件温度提供显色特性的发射光谱是有效的。这是因为绿色区是在可见光谱中的中段波长区,且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的发射光谱的曲线的底部与长波长侧的红色区和短波长侧的蓝色区重叠。因此,如果绿色区中的发射强度由于从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发射的光的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则长波长侧的红色区和短波长侧的蓝色区中的发射强度也相应地受到影响。因此,利用从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发射的光的强度,可以有效地控制各种显色特性的值,例如主要包含红色和绿色分量且次要地包含蓝色分量、在绿色和蓝色之间的中间蓝-绿色等的皮肤颜色的值。换句话说,即使红色、绿色和蓝色的掺杂剂的类型以及发光层2的膜厚度未被调节成单独地优化从每种颜色的发光层2发射的光,而主要调节从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发射的光的强度,且蓝色和红色在绿色之后被调节,则作为其结果,也可以实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各种显色特性和显色特性的温度依赖性。
换句话说,使用本实施例,一般显色指数的变化连同元件温度的变化由发射光谱的形状的变化引起,且绿色区中的发射光谱的分量比红色区和蓝色区中的分量对一般显色指数贡献更多。因此,通过调节绿色区中的发射光谱的分量的温度依赖性来调节一般显色指数Ra。此外,使用本发明,显色指数R8和特殊显色指数R9到R15的变化连同元件温度的变化由发射光谱的形状的变化引起。此外,绿色区中的发射光谱的分量比红色区和蓝色区中的分量对指数贡献更多。因此,通过调节绿色区中的发射光谱的分量的温度依赖性来调节显色指数R8和特殊显色指数R9到R15。
为了使发射光谱具有在红色区、绿色区和蓝色区中的峰,以及在5℃到60℃的范围内的元件温度下在发射光谱的红色区中的峰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在5℃到60℃的范围内的元件温度下在发射光谱的绿色区中的峰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和在5℃到60℃的范围内的元件温度下在发射光谱的蓝色区中的峰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中,绿色区中的峰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最高,例如,将发射强度的温度依赖性比绿色掺杂剂的发射强度的温度依赖性小的掺杂剂选择作为红色掺杂剂和蓝色掺杂剂。此外,为了使绿色区中的峰强度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优选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包括包含磷光绿色掺杂剂的至少一个发光层2,如本实施例中的。
为了实现一般显色指数Ra在15℃到35℃的元件温度下具有其最大值的配置,元件配置成使得在落在15℃到35℃的元件温度范围内的温度(例如,25℃)下由发射光谱的波形计算的色温位于色温曲线上,且在绿色区中的发射光谱的相对强度在低温侧增加并在高温侧降低。因此,在u'v'色度图(CIE1976UCS色度图)上的所发射的光的点在从低温到高温的过渡中与色温曲线交叉。如果针对一般显色指数Ra计算该光谱变化,则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在室温周围的峰。
当元件温度降低时,激发子的运动距离几乎不被散射影响并延伸,且从绿色区发光层24到红色区发光层23的能量转移增加。因此,在一般显色指数Ra在元件温度低时具有其最大值的情况下,优选地,红色区发光层23/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膜厚度比率较小。另一方面,优选地,随着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其最大值时的元件温度的升高,红色区发光层23/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膜厚度比率增加地更多。
可通过调节第二发光单元12的红色区发光层23与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比率、掺杂剂的浓度等来控制绿色区中的发射强度的温度依赖性。在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中的磷光掺杂剂在高温下热失活更多,甚至在单掺杂剂的情况下,且绿色区中的发射强度降低。然而,如果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与红色区发光层23接触,则绿色区中的发射强度在高温下进一步降低,且绿色区中的发射强度在低温下相对进一步降低。图3示出估计为引起发射强度的下降的出现的机制。可设想,在与红色区发光层23相邻的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中,不是所有激发子能量都引起绿光发射,且一些激光子能量被转移到红色区发光层23内部的掺杂剂或基质材料,且最终引起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光发射。由于从三线态的转变,在发射磷光时的激发子的激发子寿命通常比荧光材料的激发子寿命长,且因此明显出现从包含磷光掺杂剂的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到红色区发光层23的能量转移。可通过调节激发子寿命、激发子的运动距离、掺杂剂的浓度等来控制从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到红色区发光层23的能量转移的量。
例如,当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增加时,从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到红色区发光层23的激发子的运动距离增加,且因此所转移的能量的量降低。此外,当红色区发光层23的厚度减小和/或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掺杂剂的浓度降低时,能量不可能从绿色区发光层22转移到红色区发光层23。此外,除了上述以外,绿色区中的发射在高温下极大地热失活,且因此绿色区中的光谱的强度降低。因此,得到红色区中的光谱相对于绿色区的相对强度增加的效果。因此,通过调节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红色区发光层23的厚度、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掺杂剂的浓度等,可以设计元件,使得从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到红色区发光层23的能量转移在低温或室温下充分减小,使得绿色区中的发射强度充分增加,以及在高温下足够量的能量从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转移到红色区发光层23,使得绿色区中的发射强度降低或绿色区中的发射由于高温下的热失活而降低。
例如,如果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增加,则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中的热失活的影响在高温下增加,且绿色区中的强度降低,以及红色区和蓝色区中的强度的比率相对增加。相反,如果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减小,则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中的热失活的影响相对降低,且从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到红色区发光层23的能量转移的比率增加,由此绿色区中的强度增加。如果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过分减小,则到红色区发光层23的能量转移甚至在室温下也太大,从而无法在室温下获得高的一般显色特性。另一方面,如果红色区发光层23的厚度增加,则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强度增加,而如果其厚度减小,则红色区中的强度降低。考虑到这些因素,可以确定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和红色区发光层23的最优厚度和厚度比率。特别是,优选地,红色区发光层23的厚度在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的2%或更大到15%或更小的范围内调节。因为磷光的激发子的运动距离通常大于或等于20nm且小于或等于60nm,优选地,考虑到从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到红色区发光层23的能量转移,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是与此相同的大小,即,大于或等于20nm且小于或等于60nm。
从光学设计的角度看,如果红色区发光层23和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总厚度是恒定值,则在整个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总厚度保持在光学最优厚度的状态下可以控制红色区发光层23的发射强度与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发射强度的比例。因此,可提高设计的自由度。换句话说,可以设计具有低驱动电压和高效率的元件。因此,选择在上述膜厚度的范围内的每个膜厚度是期望的。
此外,如果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掺杂剂的浓度过分增加,则发光效率由于浓度猝灭而降低,但掺杂剂的高浓度对于接收来自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能量转移更有利。考虑到这一平衡,来确定掺杂剂的浓度的最优值。特别是,优选地,在0.2%质量比或更大到10%质量比或更小的范围内调节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掺杂剂的浓度。浓度猝灭明显出现,特别是在使用磷光掺杂剂的情况下。这是因为激发子的能量运动/热失活可能在掺杂剂之间出现,因为磷光具有长激发子寿命。
在设计元件的具体过程中,例如,基于红色区、蓝色区和绿色区发光层2中使用的各自掺杂剂的光致发光(PL)光谱,使用模拟来分离元件的白光的发射光谱。此时,为了计算给定温度下每种颜色的光谱对显色特性的贡献,首先,元件的白光的发射光谱分成在红色区、蓝色区和绿色区中的光谱。接下来,通过确定每种颜色的光谱的尺寸(例如,光谱的内部面积),可以在给定温度下首先计算每种颜色的光谱占白色光谱的面积%。接下来,通过使用上述方法将不同温度下的白光谱分成RGB光谱,可以确定每种颜色的光谱的面积%随着温度的变化。最后,可通过使用并以多个回归来近似关于随着单独因素的温度的变化的数据,由每种因素(即,每种颜色的面积%随着温度的变化的量值)的贡献来确定由白光谱本身计算的显色特性与上述每种颜色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具体地,假设显色特性随着温度的变化是Y且相应颜色的光谱随着温度的变化分别是Rx、Gx和Bx,则Rx、Gx和Bx对Y的贡献仅需要在Y被如下近似时计算:
Y=α×Rx+β×Gx+γ×Bx+(常数项)(其中α、β和γ是系数)
可通过采用另一方法而不是如上所述或除了此以外设计红色区发光层23和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来控制显色特性。
例如,可通过选择构成第一发光单元11、第二发光单元12、中间层13等的有机材料来控制显色特性。这些有机材料的电子迁移率(空穴迁移率或电子迁移率)具有温度依赖性。通过利用这样的电子迁移率的温度依赖性,可以控制发射光谱的温度依赖性。
例如,通过选择有机材料来调节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的载流子平衡在高温下具有其最大值时的位置,以便定位在第一发光单元11附近。因此,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在高温下的发射强度被抑制。通常,当温度升高时有机材料的电荷迁移率增加得较多,且例如,如果第一发光单元11中使用的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迁移率随着温度的变化相对小并且第二发光单元12中使用的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迁移率随着温度的变化相对大,则从第一发光单元11发射的光在高温下更强烈,且因此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发射强度被抑制。
通过选择有机材料,可以实现一种配置,其中使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的在25℃和60℃的元件温度下的电流密度具有相同值所需的施加电压在元件温度是60℃的情况下比在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更低。换句话说,可通过选择导致随着温度的升高的电荷迁移率(空穴迁移率或电子迁移率)的增加的有机材料来获得具有上述特性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结构不限于上面描述的实例。例如,发光单元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三个或更多。如果发光单元的数量增加,则高发光效率根据单元的数量而增加,即使电流量是恒定的。此外,由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总膜厚度的增加,可以抑制由异物或衬底14的微小不均匀度引起的电极之间的短路、由泄漏电流引起的缺陷等。因此,提高了产量。此外,通过给多个发光单元中的每个提供一个或多个发光层2来增加整个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的发光层2的总数。在元件的平面上的变化以及在视角处的亮度、色度和显色特性的变化主要由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的光学干涉的偏移引起。因此,如果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中的发光层2的总数增加,则光学干涉更加平均,且这些性能变化的变化被减小。因为干涉条件不仅随着发光层2的数量而且随着发光层2在元件中的位置而变化,优选地,彼此对应地设计两者。此外,如果具有相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层2的数量大,则传导时的寿命特性的变化也被平均,且因此可以获得抑制寿命变化的效果。
此外,如果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则每个发光单元可包括所有红色区、绿色区和蓝色区发光层2或选择性地包括它们。因此,如果发光层2的类型和总数增加,在设计光谱时的自由度,即,在设计显色特性时的自由度增加,导致根据本实施例的显色特性的适当设计。
对一个发光单元中的发光层2的数量没有特别的限制,且其数量可以是一个、二个或更多。此外,在上面描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结构中,可以切换第一发光单元11的发光层2的结构和第二发光单元12中的发光层2的结构。
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的掺杂剂和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掺杂剂都可以是磷光掺杂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绿色区中的发射强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进一步增加,则显色特性随着温度的变化进一步增加。这样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可应用于例如显色特性随着温度的变化进一步被积极利用的应用。如果具有发射强度的大温度依赖性的荧光掺杂剂被使用,则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的掺杂剂可以仅仅是荧光掺杂剂(例如,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的掺杂剂和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掺杂剂都是荧光掺杂剂)。换句话说,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可包括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至少一个发光层2并具有发射强度的高温度依赖性,其中发射强度在高温下降低。
此外,虽然发射光谱的形状如上所述最容易由设计成发射绿色区中的光的发光层2的发射强度来调节,例如甚至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包括磷光红色区发光层2和荧光红色区发光层2的情况下,也可获得调节显色特性随着温度的变化的效果。
优选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包括设计成发射绿光的发光层2、设计成发射红光的发光层2和设计成发射蓝光的发光层2中的每个的一个或多个。然而,如果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元件1可通过利用磷光发光层2的发射特性的温度依赖性来实现,则各种发光层2的组合可被采用,例如设计成发射蓝光的发光层2和设计成发射黄光的发光层2的组合、设计成发射蓝光的发光层2、设计成发射橙光的发光层2和设计成发射红光的发光层2的组合,等等。
照明器具3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连接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和电源的连接端子以及保持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壳体。图4到6示出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照明器具3的一个实例。照明器具3包括: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单元31;保持单元31的壳体;透射从单元31发射的光的前面板32;以及用于向单元31供电的配线单元33。
壳体包括前侧壳体34和后侧壳体35。前侧壳体34形成为框架形状,而后侧壳体35形成为具有开放底部的盖形状。前侧壳体34和后侧壳体35位于彼此的顶部,以便将单元31保持在其间。前侧壳体34具有用于允许配线单元33(其为导线、连接器等)在接触后侧壳体35的侧壁的周围部分处穿过的凹槽,而且,具有透明性的板形状的前面板32布置在开放底部处。
单元31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用于向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供电的电源部件36、前侧外壳37和后侧元件外壳38。前侧外壳37和后侧元件外壳38将有机电致元件1和电源部件36保持在其间。
连接到第一电极15的正电极39和连接到第二电极16的负电极40形成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衬底14上。密封衬底44也设置在衬底14上以覆盖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连接到配线单元33的一对电源单元36分别与正电极39和负电极40接触以向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供电。
电源部件36之一具有与正电极39接触的多个触头41,而另一电源部件36包括与负电极40接触的多个触头41。这些触头41通过元件外壳37和38压抵正电极39和负电极40中的对应一个。因此,电源部件36在许多点处分别机械和电气地连接到正电极39和负电极40。通过对由金属导体例如铜板或不锈钢板制成的电源部件36执行弯曲工艺,将每个触头41形成为凹进形状,且由凹进部分限定的突出与正电极39和负电极40中的对应一个接触。注意,例如,电源部件36可以是通过向线形金属导体提供线圈形触头41而得到的电源单元,而不是通过向板形金属导体提供凹进触头41而得到的电源部件。
元件外壳37和38均形成为盖形状。前侧元件外壳37设置在面向具有用于允许光通过的开口部分42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衬底14的外壳壁处,并设置在具有用于容纳电源部件36的凹槽部分43的外壳侧壁处。元件外壳37和38由树脂例如丙烯等形成,并位于彼此的顶部,使得其侧壁彼此接触以形成矩形平行六面体盒形状,并将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和电源部件3保持在其间。
食品贮藏设备包括配置成贮藏食品的贮藏器具和照明器具3。照明器具3包括配置成照射贮藏器具中的食品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贮藏器具的特定实例包括陈列柜和饮食柜台的菜肴展示架。
优选地,设计成在高温下贮藏食品的食品贮藏设备包括用于加热贮藏在贮藏器具中的食品并保持其温度的加热器。优选地,贮藏温度是大约60℃以主要防止食品中毒。图7示出这样的食品贮藏设备501的一个实例。食品贮藏设备501包括主体单元521和布置在主体单元521上的贮藏器具511。贮藏器具511是玻璃陈列柜,且搁板531安装在其内部。此外,照明器具3固定到贮藏器具511的顶板。照明器具3照射贮藏器具511的内部。用于加热贮藏器具511的内部的加热器安装在主体单元521内部。
这个食品贮藏设备501可用于在高温下贮藏原料或煮熟的菜肴并将它们显示给消费者,以便出售它们。根据这个食品贮藏设备501,可通过在高温下使用从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照明器具3发射的光照射贮藏在贮藏器具511中的食品来显著改善食品的外观。
优选地,用于低温的食品贮藏设备包括用于冷却贮藏在贮藏器具中的食品并保持其冷却的冷却器。优选地,贮藏温度为大约5℃以主要防止食品中毒。图8示出这样的食品贮藏设备502的一个实例。食品贮藏设备502是开放式陈列柜,且食品贮藏设备502的贮藏器具512具有向上打开的凹部522。食品可贮藏在凹部522中。支撑板532和532附接到贮藏器具512的两个侧部,以便在凹部522上方突出。照明器具3布置在凹部522上方,且照明器具3的两端分别固定到两个支撑板532和532。照明器具3照射凹部522的内部。用于冷却凹部522的内部的冷却器、风扇等安装在贮藏器具512中。
这个食品贮藏设备502可用于贮藏原料或煮熟的菜肴并将它们显示给消费者,以便出售它们。根据这个食品贮藏设备502,可通过在低温下使用从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照明器具3发射的光照射贮藏在贮藏器具512中的食品来显著改善食品的外观。
示例
通过在玻璃衬底14上将ITO形成为具有130nm厚度的膜来形成第一电极15。此外,使用湿法在第一电极15上形成由PEDOT/PSS制成并具有35nm厚度的空穴注入层。随后,使用气相沉积方法,连续地形成空穴传输层3、蓝色区发光层21(荧光)、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荧光)和电子传输层4,以使每个层具有5nm到60nm的厚度。接着,具有Alq3/Li2O/Alq3/HAT-CN6的层结构的中间层13布置在其上,该中间层具有15nm的层厚度。接着,空穴传输层3、红色区发光层23(磷光)、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磷光)和电子传输层4连续地形成,以使得每个层具有50nm的最大膜厚度。随后,连续地形成由Li膜构成的电子注入层和由Al膜构成的第二电极16。红色区发光层23的厚度是2.5nm,且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是40nm。
蓝色区发光层21中的掺杂剂的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是450nm,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中的掺杂剂的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是563nm,以及红色区发光层23中的掺杂剂的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是620nm。
在30℃的元件温度下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发射光谱中的蓝光(450nm):绿光(563nm):红光(623nm)的峰强度的比例是1:1.5:2.5。
此外,图9示出在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X的峰位置的450nm、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Y的峰位置的560nm、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Z的峰位置的600nm和对应于在XYZ颜色匹配函数中的峰之间的谷位置的500nm的波长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的发射强度随着温度的变化。
由于选择红色区发光层23和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厚度、掺杂剂的浓度等,颜色匹配函数的Y峰值波长560nm左右的光谱强度随着温度的变化增加。颜色匹配函数的Y峰值波长对应于发光因子被最大化时的波长的位置。简而言之,可通过主要控制560nm处的光谱的强度来将显色特性的数值调节为设计值。只需要通过适当地选择掺杂剂的类型、掺杂剂的浓度、发光层2的厚度等和例如发光层2的电荷迁移率来设计对应于颜色匹配函数XYZ的峰位置的波长处的强度比例。
使用光谱辐射率计(CS-2000)来测量光谱、各种显色特性和在5到60℃的元件温度下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颜色,且所得到的结果如下。
图10示出在不同元件温度下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的发射光谱中的蓝光(450nm):绿光(563nm):红光(623nm)的峰强度的相对值(被归一化,使得25℃下的强度等于1)。当元件温度升高时,绿光的峰强度改变得最大,且在高温下降低得最大。换句话说,在红色区中的峰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在绿色区中的峰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和在蓝色区中的峰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中,在绿色区中的峰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最高,且绿色区中的峰强度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图11示出绿色峰强度与一般显色指数Ra之间的关系。当这两者都使用二次函数近似时,相关系数是91%,且因此它们是高度相关的。当对红色和蓝色峰强度执行类似的近似时,红色的相关系数是56%,而蓝色的相关系数是81%。如从上文看到的,在绿色峰强度和一般显色指数Ra之间的相关性高。
针对显色指数R8、特殊显色指数R9、特殊显色指数R10、特殊显色指数R11、特殊显色指数R12、特殊显色指数R13、特殊显色指数R14和特殊显色指数R15执行类似的绘图以计算相关系数。其结果在表1中示出。这个结果表明,对于所有显色指数R8、特殊显色指数R9、特殊显色指数R10、特殊显色指数R11、特殊显色指数R12、特殊显色指数R13、特殊显色指数R14和特殊显色指数R15,与绿色峰强度的相关系数高。因此,根据本示例的配置,可通过优化绿色峰强度的温度依赖性来容易地调节各种显色特性的温度依赖性。
如表1所示,一般显色指数Ra在5℃到60℃的宽元件温度范围内具有85或更大的高值。这由包括荧光第一绿色区发光层22和磷光第二绿色区发光层24的根据本示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1并且通过利用这些发射强度的温度依赖性来实现。一般显色指数Ra具有在25℃的元件温度处的峰值,且一般显色指数Ra的值显著高至95。一般显色指数Ra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异在5℃到60℃的元件温度范围内为大约10%,且一般显色指数R的绝对值最低为86(60℃),并且获得稳定和高显色特性。
显色指数R8(紫红色)和特殊显色指数R9(红色)两者都随着元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且它们在测量范围内在60℃的元件温度下最大化。在60℃的元件温度下R9的值是元件温度是25℃的情况下的值的1.4倍。换句话说,一般显色指数Ra在室温下高,且相应地,R9在高温下高。特殊显色指数R14和R15两者在50℃的元件温度下都具有峰值。虽然R9在60℃的元件温度下最大化,但其绝对值是74,低于R14和R15。如果元件设计成以这种方式在高温下稍微抑制R14和R15,则加重R9的红色的效果在60℃的元件温度下增加,且获得在心理上向食品增加温暖感的效果。
特殊显色指数R10、特殊显色指数R11、特殊显色指数R12和特殊显色指数R13在大约25℃的元件温度周围具有最大值,类似于一般显色指数Ra。此外,在5℃到25℃的元件温度范围内,对于一般显色指数Ra和所有特殊显色指数R10、特殊显色指数R11、特殊显色指数R12和特殊显色指数R13,最小值与最大值的比例是0.85到0.95,且这些指数的波动范围明显窄,以及对于所有这些指数,最小值大于或等于71。此外,在5℃的元件温度下的指数的量值满足R13>R11>R10>R12的关系。如上所述,利用本示例,一般显色指数Ra在室温下特别高,且从低温到室温,必要的特殊显色指数满足对应于优先级的量值关系,且这些值是高的。
[表1]
Figure BDA0000386793970000301
在恒定温度测试室中,布置灯泡型荧光灯(R9是25)和根据本示例的元件,布置用作微红食品的西红柿和煮熟的肉菜肴,布置R8和R9的显色特性的颜色表,且观察到当元件温度从25℃升高到60℃时的外观。此时,使用根据本示例的元件,R9在25℃时是53,其比荧光灯的值大两倍或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布置的食品的颜色和颜色表被良好地再现。此外,当温度升高到60℃时,元件的R9增加到74。因此,颜色可显著生动地再现。
表2示出在根据本示例的元件中在元件温度是5℃、25℃和60℃的情况下实现5mA/cm2的电流密度所必需的色度u'和v'、色温和施加电压。
[表2]
Figure BDA0000386793970000302
这表明,当元件温度升高到高达60℃时,u'增加且v'降低,以及色温在高温下降低。此外,施加电压在高温下降低。因此,根据本示例的元件能够在高温下使用降低的功率发射具有暖度的光。
此外,当元件温度一直降低到5℃时,u'降低且v'增加。此外,色温在低温下增加。因此,根据本示例的元件能够发射在低温下给出干净印象的光。
由以上显见的,使用本示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可以实现适合于在室温下的室内照明的高一般显色指数Ra。此外,相同的元件可用于在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中改善食品和菜肴的外观的目的。换句话说,可以获得元件可被共同使用且开发成本可减小的效果,且因此可减小生产成本并且可以促进照明器具的标准化。
参考标记列表
1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3照明器具

Claims (7)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有发射光谱,所述发射光谱具有分别在红色区、绿色区和蓝色区中的峰,
其中:
在5℃到60℃的范围内的元件温度下所述发射光谱的所述红色区中的所述峰的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5℃到60℃的范围内的所述元件温度下所述发射光谱的所述绿色区中的所述峰的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以及5℃到60℃的范围内的所述元件温度下所述发射光谱的所述蓝色区中的所述峰的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中,所述绿色区中的所述峰的所述强度的所述最大值与所述最小值的所述比例最高;并且
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有所述绿色区中的所述峰的所述强度随着5℃到60℃的范围内的所述元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设计成发射所述绿色区中的光的多个发光层,
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层中的至少一个发光层包含磷光掺杂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
设计成发射所述红色区中的光的红色区发光层;以及
设计成发射所述绿色区中的光的绿色区发光层,所述绿色区发光层布置在所述红色区发射层上并包含磷光掺杂剂,
其中所述红色区发光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绿色区发光层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红色区发光层的所述厚度与所述绿色区发光层的所述厚度的比率在2到15%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
第一发光单元;
第二发光单元;以及
夹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之间的中间层。
6.一种照明器具,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7.一种食品贮藏设备,包括:
贮藏器具,配置成贮藏食品;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器具,配置成照射所述贮藏器具的内部。
CN201280015002.7A 2011-03-24 2012-03-13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器具和食品贮藏设备 Active CN1034608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66563 2011-03-24
JP2011066563 2011-03-24
JP2011-066562 2011-03-24
JP2011-066561 2011-03-24
JP2011066561 2011-03-24
JP2011066562A JP2012204092A (ja) 2011-03-24 2011-03-24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照明器具、及び食品保管装置
PCT/JP2012/056361 WO2012128118A1 (ja) 2011-03-24 2012-03-13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照明器具、及び食品保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60804A true CN103460804A (zh) 2013-12-18
CN103460804B CN103460804B (zh) 2016-02-17

Family

ID=46879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5002.7A Active CN103460804B (zh) 2011-03-24 2012-03-13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器具和食品贮藏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16308A1 (zh)
CN (1) CN103460804B (zh)
DE (1) DE112012001402T5 (zh)
TW (1) TWI559587B (zh)
WO (1) WO201212811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23358A (zh) * 2019-07-11 2019-10-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和发光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79668A1 (ja) 2012-06-01 2013-12-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JP2016106347A (ja) * 2013-03-28 2016-06-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WO2014185063A1 (ja) * 2013-05-17 2014-11-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JP5735162B1 (ja) * 2014-07-18 2015-06-17 Lumiotec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CN107208854B (zh) 2014-09-03 2020-06-0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多用途辅助灯
EP3197243B1 (en) 2015-07-08 2018-09-26 Kaneka Corporation White light emitting organic el pane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0468A (zh) * 2003-10-24 2005-04-27 宾得株式会社 白色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JP2007309631A (ja) * 2006-04-19 2007-1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蔵庫
CN101222023A (zh) * 2007-01-12 2008-07-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JP2008295534A (ja) * 2007-05-29 2008-12-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ショーケース
CN101771071A (zh) * 2008-12-26 2010-07-07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65996B2 (en) * 2001-06-06 2003-05-20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having a color-neutral dopant in a hole-transport layer and/or in an electron-transport layer
CN100385690C (zh) * 2004-07-08 2008-04-30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整色温的白光发光方法
US7474048B2 (en) * 2005-06-01 2009-01-06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Fluorescent filtered electrophosphorescence
US20070131949A1 (en) * 2005-12-12 2007-06-1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olor tunable light-emitting device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KR101359632B1 (ko) * 2007-01-19 2014-02-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JP2008288396A (ja) * 2007-05-17 2008-11-27 Sharp Corp 定電流回路、発光装置、発光装置アレイ、カラー表示装置、バックライト、照明装置
JP5102666B2 (ja) * 2008-03-18 2012-12-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JP5314393B2 (ja) * 2008-11-26 2013-10-1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0468A (zh) * 2003-10-24 2005-04-27 宾得株式会社 白色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JP2007309631A (ja) * 2006-04-19 2007-1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蔵庫
CN101222023A (zh) * 2007-01-12 2008-07-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JP2008295534A (ja) * 2007-05-29 2008-12-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ショーケース
CN101771071A (zh) * 2008-12-26 2010-07-07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23358A (zh) * 2019-07-11 2019-10-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和发光装置
CN110323358B (zh) * 2019-07-11 2021-12-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和发光装置
US12238952B2 (en) 2019-07-11 2025-02-25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Light emitting diod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16308A1 (en) 2014-01-16
TW201244210A (en) 2012-11-01
TWI559587B (zh) 2016-11-21
DE112012001402T5 (de) 2014-01-30
WO2012128118A1 (ja) 2012-09-27
CN103460804B (zh) 2016-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05857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lighting fixture, and food storage device
US9076979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lighting fixture, and food storage device
CN103443951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照明器具
CN103460804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器具和食品贮藏设备
CN107112430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
Schwartz et al. Triplet harvesting in hybrid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US7329984B2 (en) Organic EL devices
TWI411350B (zh)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 emitting device
TWI394484B (zh)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CN102203977B (zh) 白色磷光有机发光器件
JP5102666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US20150279909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US20080290788A1 (en) Organic el Devices
Eom et al. Effect of electron injection and transport materials on efficiency of deep-blue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TW200915915A (en) High-performance tandem white OLED
TWI394483B (zh) 具有穩定綠光發射層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
CN113659084A (zh) 一种高效率、高显色指数的暖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US20200235317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and compositions therefor comprising phthalocyanine derivatives
JP2012204092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照明器具、及び食品保管装置
JPWO2014083786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Kanno High-efficienc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401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08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SAMSUNG DISPLAY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