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唇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原料的医用配制品,特别涉及一种治疗慢性唇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唇炎是一种以口唇干燥、皲裂、脱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粘膜病,有干燥脱屑型唇炎、过敏型唇炎、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肉芽肿性唇炎、腺型唇炎、真菌性唇炎、光敏性唇炎等各种类型。按病程分可有急性、慢性唇炎之分。唇炎以唇黏膜红肿、糜烂、皲裂、脱屑为主要特征,严重的表现为唇肿胀、糜烂,有炎性渗出物,形成血痂或脓痂,疼痛明显,有灼热感。严重的病人会出现高烧、肌肉关节疼痛、头痛、咳嗽等症状,还会出现全身红斑性水疱,水疱破裂后出现皮肤大面积脱落,称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其症状时轻时重,日久不愈。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寒冷、干燥、日光照射、烟酒刺激以及舔唇、咬唇、乐器吹奏等因素有关。
中医称唇炎为“唇风”,是唇部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局部红肿痒痛、干燥开裂、溃烂流黄水、反复脱屑为特征,多发生于下唇部。中医文献中有“舔唇风”“唇湿”“驴嘴风”“紧唇”、“沈唇”等名。《诸病源侯论》:“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瘥乍发,积年累月,谓之紧唇,亦名沈唇”。《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多生于下唇,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初起发痒,色红作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无皮,如风盛则不时动。“唇炎”的病因病机为胃腑积热,复感风热,熏灼唇部形成胃经风热证;素体阴虚,复感外邪,伤阴耗液,唇部失养形成阴虚血燥证;素体虚弱,气虚不能收摄,脾虚蕴湿,复感风邪,风湿上扰,唇部失养形成气虚风盛证。治法:热泻火,滋阴润燥,益气疏风。临床诊断:1.1 上下唇可同时发病,但以下唇多见。1.2 干燥脱屑型唇炎:唇红部以干燥、脱屑为主,并可出现纵裂沟,严重者裂沟向皮肤延伸。浅沟如裂纹状,深沟则有出血,出血后有血痂,纵裂沟可经久不愈。1.3 湿疹糜烂型唇炎:唇红糜烂,局部有淡黄色渗出液。有疼痛感,甚痒,以致用力揉擦,而使疼痛加重。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也以糜烂、溃疡为主,自觉干燥,疼痛、肿胀,不同程度瘙痒,活检可确诊。1.4 腺性唇炎:唇肿胀,唇红部较平滑。唇黏膜触诊时有粗糙感,如散在的小结节,表面可见唇腺导管口有透明的黏性液溢出。仅有肿胀感。1.5 肉芽肿性唇炎:上下唇肿胀,以上唇多见。一般较软,也有较硬而压之轻度疼痛者。极易复发,缓解后多不易恢复正常,也可波及唇周皮肤、颊、眶下区等。治疗原则:本病治疗,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益气疏风,配合针灸、激光、外治等法治疗。
急性过敏性唇炎是容易发生的黏膜病,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嘴唇即唇红,位于人体皮肤和黏膜交界处,因接近于机体表面,毛细血管极为丰富。由于唇红的表面组织很薄,使外界异物容易“入侵”,而在血管内运行的免疫细胞和抗体等又会在此“挺身而出”与入侵者“决战”。于是,唇红处就成了抗原抗体'浴血奋战"的战场。干燥脱屑型唇炎的原因不明。可能与急性炎症有关,也可能与日晒、烟酒、化妆品刺激有关;白色念珠感染可引起真菌性唇炎,裂沟深者可向皮肤延伸,并可能出血及形成血痂,裂沟经久难愈。灰白色的磷屑,可满布整个唇部,真菌性唇炎以病损白色假膜或斑片为主,假膜不易揭去,可有唇红肿,溃疡、糜烂。PAS染色可见菌丝。患者常因干燥、疼痛面舔唇,有时也因轻度瘙痒而揉擦。慢性唇炎的发病多与各种慢性长期持续性刺激有关,如干燥、寒冷,特别是与舔唇及咬唇等不良习惯有关系。慢性唇炎上下唇均可发病,更好发于下唇。常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特别在冬季刮风和干燥的季节。日光曝晒后而发病,不良的舔唇,咬唇,唇红遇有薄痂即撕扯掉等习惯,久之可感染,糜烂而成唇炎;唇部烫伤治疗不及时也可以形成慢性炎症,全身有结核,肝炎等病灶者也易患唇炎。
治疗1.1 去除刺激因素:如避免风吹或寒冷刺激,纠正舔咬唇部的不良习惯,戒烟酒等。1.2 干燥脱屑者:局部涂擦鱼肝油软膏,抗炎或含激素类软膏,防裂唇膏。口服维生素A、B6以改善上皮代谢,减少鳞屑及干燥。1.3 渗出结痂者:用0.1%乳酸依沙丫啶液或1:5000呋喃西林液湿敷。还可局部涂擦金霉素液,消除炎症。1.4 病情反复及严重者:可酌情给与磷酸氯喹,每次250mg,每日2次,一周后减为每周1次,及抗生素药物。亦可局部注射泼尼龙混悬液,以消除炎症,促进愈合。2.1 治疗首先要避免日光过度照射,停用或停食可疑的药物或食物,避免干燥、高温风吹的环境,改掉舔唇等不良习惯,这样还可预防复发。可用0.1%利诺液或1/5000呋喃西林液,将纱布润湿,敷局部。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也可用3%盐水或3%硼酸水湿敷,并保持疮面清洁。对小范围的糜烂,可用强的松龙混悬液注射基底部,大范围的可短期内用强的松口服,必要时加服抗生素,口服氯喹,每日0.25G,1周后减量,注意观察其毒副作用。氦-氖激光局部照射也可用于唇炎的治疗。2.2 可用药物离子导入法,以5%~10%碘化钾或5%普鲁卡因导入唇部,或用皮质激素软膏涂抹,如肤轻松软膏等。真菌性唇炎用咪霜局部涂抹。2.3 避免一切外界刺激,纠正不良习惯。2.4 结痂时用0.1%雷夫奴尔湿敷,涂溃疡软膏。2.5 极轻微脱屑者,又无自觉症状,可涂少量护唇膏。3.1 用两个不太生的新鲜番茄洗净后榨汁,含在口中两分钟后吐出,重复三次再用清水漱口,每日早晚各一次,约三天,唇炎便会消失。3.2 将半打鸡蛋用滚水烚熟,去壳及去蛋白后将6个蛋黄放於乾锅内,先用慢火煎去水分,再用猛火将蛋黄烧至焦黑出油,将油用小瓶储起,待冷后涂於患处,每日涂三次3.3 於中药店买两元甘草,加上两碗水用中火将甘草煎出汁液,去渣后,再将汁液煎至膏状,用小瓶盛起及涂在患处。每天涂两次,数天见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配方简单、制作工艺简便,毒副作用小且给药方便,药剂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药。本发明为中药组合物,但精选气味平和的中药,使中药组合物的气味并不浓烈。本发明采用不同药性的中药材,进行了科学配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毒副作用小,制备简单,能直达病灶,治愈时间短,治愈后不易复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唇炎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各种原料药的重量份数比为:黄连10~25份,黄芩10~25份,苦参10~25份,生石膏10~25份,二花10~20份,当归10~25份,玄参10~25份,蒲公英10~25份,佩兰10~20份,蝉蜕10~20份,丹皮10~25份,生薏苡仁10~20份,苦杏仁10~20份,杯菊10~20份,白蔻仁10~20份,厚朴10~25份,蛇床子10~25份,滑石10~20份,姜半夏10~20份,淡竹叶10~20份,白鲜皮10~25份,冰片10~20份,通草10~20份,川槿皮10~20份,地肤子10~20份,白草10~25份,酒军10~20份,花粉10~20份,遍地金10~25份,明矾10~20份和紫草10~25份。
所述治疗慢性唇炎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各种原料药的重量份数比还可以为:黄连10~25份,黄芩10~25份,苦参10~25份,生石膏10~20份,二花10~20份,当归15~25份,玄参10~20份,蒲公英10~15份,佩兰10~15份,蝉蜕15~20份,丹皮10~20份,生薏苡仁15~20份,苦杏仁10~15份,杯菊10~15份,白蔻仁10~20份,厚朴10~25份,蛇床子10~15份,滑石15~20份,姜半夏15~20份,淡竹叶15~20份,白鲜皮10~15份,冰片15~20份,通草10~20份,川槿皮10~15份,地肤子15~20份,白草15~25份,酒军15~20份,花粉10~15份,遍地金15~25份,明矾10~20份和紫草10~25份。
所述治疗慢性唇炎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各种原料药的重量份数比也可以为:黄连10~15份,黄芩15~20份,苦参15~20份,生石膏10~25份,二花15~20份,当归10~25份,玄参10~25份,蒲公英10~20份,佩兰10~20份,蝉蜕10~20份,丹皮15~25份,生薏苡仁10~20份,苦杏仁10~20份,杯菊10~20份,白蔻仁15~20份,厚朴15~25份,蛇床子10~25份,滑石10~20份,姜半夏10~20份,淡竹叶10~20份,白鲜皮14~25份,冰片10~20份,通草15~20份,川槿皮10~20份,地肤子10~20份,白草15~20份,酒军10~20份,花粉10~20份,遍地金10~20份,明矾15~20份和紫草15~20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慢性唇炎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胶囊剂,所述制备步骤包括:
a、取黄连、黄芩、苦参,加入5-10倍量的水浸泡1-2小时,提取2-5小时的挥发油,收集挥发油,药液滤过,滤渣备用;
b、取生石膏、二花、当归、玄参、蒲公英、佩兰、蝉蜕、丹皮、生薏苡仁、苦杏仁、杯菊、白蔻仁、厚朴、蛇床子、滑石、姜半夏、淡竹叶、白鲜皮、冰片、通草、川槿皮、地肤子、白草、酒军、花粉、遍地金、明矾、紫草和所述步骤a的药渣,加60-90%乙醇,浸泡0.5-1.5小时,提取两次,每次1-2小时,第一次加5-10倍量,第二次加5-10倍量,合并提取液,滤过;以上两滤过液合并滤过,将滤过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80℃时1.10-1.50醇沉两次,调乙醇浓度60-90%,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80℃时1.10-1.50,得浸膏;
c、取步骤b得到的浸膏,加入所述步骤a的挥发油及植物油适量,混合,植物油的添加量占所述挥发油和所述浸膏总质量的1%-4%,用胶体磨研磨10分钟,不断搅拌,冷至室温,装入胶囊壳体,得到胶囊剂。
所述步骤a中,黄连、黄芩、苦参所含挥发油的提取,使用水蒸气蒸馏法或超临界萃取法提取。
所述步骤b中,所述提取方法采用膜分离技术、超滤、醇沉、高速离心或大孔树脂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慢性唇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散剂,所述制备步骤包括:先将黄连、黄芩、苦参、生石膏、二花、当归、玄参、蒲公英、佩兰、蝉蜕、丹皮、生薏苡仁、苦杏仁、杯菊、白蔻仁、厚朴、蛇床子、滑石、姜半夏、淡竹叶、白鲜皮、通草、川槿皮、地肤子、白草、酒军、花粉、遍地金、明矾、和紫草粉碎过120目筛,收集通过120目筛的细粉得细粉a;再将不能通过120目筛的粗粉投入多功能提取罐提取两次,合并两次煎液,过滤得滤液;所述滤液加热浓缩至糊状,冷却研磨成细粉b,将细粉a与细粉b混合后备用,然后将冰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结晶物c;将结晶物c加入细粉a与细粉b的混合物中,得到散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治疗慢性唇炎的散剂的使用办法,将所述散剂直接放入牙膏中使用,也可涂在唇上,每日4~6次,连续涂擦7天为一个疗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也提供一种治疗慢性唇炎的口含液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剂的剂型为口含液,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冰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结晶物和抽滤液,抽滤液浓缩得水提液a,结晶物乙醇溶解得醇液b;将黄连、黄芩、苦参、生石膏、二花、当归、玄参、蒲公英、佩兰、蝉蜕、丹皮、生薏苡仁、苦杏仁、杯菊、白蔻仁、厚朴、蛇床子、滑石、姜半夏、淡竹叶、白鲜皮、通草、川槿皮、地肤子、白草、酒军、花粉、遍地金、明矾、和紫草混合加水煎煮后,水提液减压薄膜浓缩至相对密度80℃时1.04~1.10,用乙醇沉淀;醇沉上清液浓缩后与上述水提液a、醇液b合并,减压薄膜浓缩至相对密度70℃时1.02~1.06;浓缩液加甲硝唑,加水稀释,分装,即得口含液。
所述制备过程中,上述水提取工艺为:可以水煎煮二次,第一次5~10倍药材质量水,煎煮1~3小时,第二次5~8倍药材质量水,煎煮1~2小时。
所述制备过程中,上述乙醇沉淀中乙醇的体积浓度为60%~85%,放置12~24小时。
所述制备过程中,加入的甲硝唑的终浓度为0.1%~0.2%。
所述治疗慢性唇炎的中药组合物,所述剂型可以优选但不仅限于:口含液、口含片、喷雾剂、散剂、漱口剂、泡腾漱口片、缓释胶囊剂、泡腾片、搽剂、膏剂、糊剂或冷敷剂。
所述中药组合物,药物在使用时煎汤剂服用,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每7天为一疗程;当本中药组合物为丸剂、胶囊剂或片剂使用时,一日三次,每7天为一疗程;当本中药组合物为冷敷剂使用时,直接敷于唇上处,每日4~6次,7天为一个疗程;当本中药组合物为擦剂时,直接涂抹嘴唇处,每天3-5次,连续涂擦7天为一个疗程。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清利湿热,宣畅气机,清热祛湿,活血疏风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唇的唇炎等症状;且制作工艺简便,毒副作用小且给药方便,药剂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药。本发明为中药组合物,但精选气味平和的中药,使中药组合物的气味并不浓烈。本发明采用不同药性的中药材,进行了科学配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毒副作用小,制备简单,能直达病灶,治愈时间短,治愈后不易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医早有记载,据《诸病源候论》记载:“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唇,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瘥乍发,积月累年,谓之‘紧唇’”。《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唇风》云:“此病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故脾胃积热,外感风火,脾经阴虚血燥为本病主因。多为脾胃积湿热所致,而足阳明胃经挟口环唇,脾胃积热循经薰灼口唇而发病。脾主运化水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或过食辛辣,化燥伤阴,或情志不舒,气滞血瘀,或感受风毒,凝阻经脉,均可致脾胃不运,酿成湿毒,循经上扰,水湿不得运化则口唇湿烂。若病久湿热不去,耗气伤阴,且风性易燥,易伤津液,则唇失所养,唇痒、干燥、皲裂。或素体阴虚,加脾湿不运,两经络气血阻隔则发“唇风”。中药外敷疗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中医外治法之一, 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王涛著的《外台秘要》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所载的医疗方法都涉及到了中药外敷疗法。由于经络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作用, 所以不但能治疗局部病变, 而且还可通过外敷达到治疗全身性疾病的目的。药物通过对脐部(神阙穴) 局部穴位的刺激作用, 经过皮肤透入, 激发经脉之气, 促进脏腑气血运行,起到治疗作用 ; 脐部皮肤较薄, 神经、血管比较丰富, 因此脐部有较强而迅速的吸收能力, 有良好的感受和传导功能, 当用适宜的药物施治于脐部时, 均能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 改善内脏及组织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中药外敷集热疗、药疗、灸疗于一体, 起到健脾止泻的作用, 同时避免了口服和注射带来的不便和痛苦, 家长和患儿易于接受, 且药效持久, 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因素的干扰和降解作用, 减少个体差异, 起效快, 药效强, 无创伤, 无痛苦, 使用方便。
方中生薏苡仁,苦杏仁,白寇仁、厚朴、白草、通草、滑石、姜半夏、淡竹叶当清利湿热,宣畅气机方用三仁汤。上下分清,湿化热清,诸病自除。生石膏可以清胃热。黄连、黄芩、花粉同伍以达清热泻火,祛湿活血解毒之功;生石膏与二花、玄参、蒲公英相伍以清热解毒共解阳明经之结热;佩兰助黄芩、黄连、花粉祛湿解表;当归、丹皮、蝉蜕以活血养血,疏风清热。杯菊,清热解毒,消炎止血。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蛇床子祛风燥湿,川槿皮清热杀虫,地肤子清湿热祛风而止痒,苦参杀虫可除风、湿、热等各种致病因素。酒军以清热泻火,活血解毒, 与花粉同伍以达清热泻火,祛湿活血解毒之功。遍地金,清热解毒,通经活血。紫草凉血,明矾生肌,冰片辛香走串。诸药配伍清利湿热,宣畅气机,清热祛湿,活血疏风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唇的唇炎。
黄连,(根)苦,寒,无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主治: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1、用于湿热内蕴、肠胃湿热、呕吐、泻痢等症。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2、用于温病高热、口渴烦躁、血热妄行、以及热毒疮疡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伍栀子、连翘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药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黄芩,黄芩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我们借助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用在真菌培养杂菌感染特厉害,用黄芩提取液效果很好。《本草经疏》: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诸热者,邪热与遍热也,黄疸、肠僻、泄痢,皆湿热胜之病也,析其本,则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血闭者,实热在血分,即热人血室,令人经闭不通,湿热解,则荣气清而自行也。恶疮疽蚀者,血热则留结,而为痈肿渍烂也:火疡者,火气伤血也,凉血除热,则自愈也。
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主湿热泻痢;肠风便血;黄疸;小便不利;水肿;带下;阴痒;疥癣;麻风;皮肤瘙痒;湿毒疮疡。1.治疗带下阴痒。对妇女带下色黄,以及男性阴肿阴痒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2.治疗湿疹疥癣。苦参浴能够清除下焦湿热,并且杀虫止痒,对湿疹疥癣引起的皮肤瘙痒有很好的缓解作用。3.治疗小便不利。苦参浴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小便不利,灼热涩痛。尤其对妇女因妊娠而引起的小便不利,配合服用苦参汤剂效果更加。现代作用:1.美容护肤作用:性寒,有清热燥湿,杀虫的功效,苦参浴能够清除下焦湿热,并且杀虫止痒,对皮肤瘙痒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植物中草药能够平衡油脂分泌,疏通并收敛毛孔,清除皮肤内毒素杂质,丰富的本草营养,促进受损血管神经细胞的生长和修复,恢复皮下毛细血管细胞活力,肌肤重现紧致细滑,起到美容护肤的作用。2.抗菌作用:苦参醚提物及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苦参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毛癣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等有抑制作用。3.抗肿瘤作用:苦参碱在体内外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180有抑制作用。4.升白作用:苦参总碱及氧化苦参碱有明显的升白作用,对环磷酰胺、X射线与钴射线照射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有明显的治疗作用。5.抗炎作用:苦参碱对小鼠巴豆油引起的耳廓肿胀、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渗出增加、大鼠角叉菜胶性足垫肿胀,均有抑制作用。
生石膏,天然二水石膏(CaSO4·2H2O)又称为生石膏,经过煅烧、磨细可得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用煅石膏)。石膏主要用于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褥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做浴汤。治伤寒头疼如裂。和葱煎茶,去头疼。治天行狂热,头风旋,下乳,揩齿益齿。除胃热肺热,散阴邪,缓脾益气。止阳明经头疼,发热恶寒,日哺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疼。自《本草纲目》1、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的证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对于温热病气血两燔,高热发斑,则常与犀角、玄参等凉血解毒药配伍,以清热消斑,如化斑汤。2、用于肺热喘咳,心烦口渴。常与杏仁、麻黄配用,以清宣肺热、止咳平喘,如麻杏石甘汤。3、用于胃火亢盛,头痛,齿痛,牙龈肿痛。常与知母、牛膝等配伍,以泻火而缓痛,如玉女煎。4、用于湿疹,疮疡溃后不敛,水火烫伤。常与黄柏、青黛等配伍,外用以清热敛疮、生肌。
二花,清热散毒,《本草纲目》载“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自古以来,金银花常用于清热解毒,治疗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热、调节免疫等作用中医认为,金银花性寒、味甘、气平,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以治疗热毒肿疡、痈疽疔疮等症。且兼有宣散作用。金银花清热解毒作用颇强,在外科中为常用之品。
当归,该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全当归根略呈圆柱形,根上端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或“寸身”。支根称“归尾”或“归腿”,全体称“全归”。全当归既能补血,又可活血,统称和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破血味甘;辛;苦;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药;调经药;止痛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玄参,玄参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的功效,玄参主治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1、玄参治伤寒发汗吐下后,毒气不散,表虚里实,热发于外,故身斑如锦文,甚则烦躁谵语,兼治喉闭肿痛:玄参、升麻、甘草(炙)各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类证活人书》玄参升麻汤)2、玄参治赤脉贯瞳:玄参为末,以米泔煮猪肝,日日蘸食之。(《济急仙方》)3、玄参治三焦积热:玄参、连黄、大黄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小儿丸粟米大。(《丹溪心法》)4、玄参解诸热,消疮毒:玄参、生地黄各一两,大黄五钱(煨)。上为末,炼蜜丸,灯心、淡竹叶汤下,或入砂糖少许亦可。(《补要袖珍小儿方论》)5、玄参治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玄参一两,麦冬(连心)八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温病条辨》增液汤)6、玄参治瘰疬初起:元参(蒸)、牡蛎(醋煅,研)、贝母(去心,蒸)各四两。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医学心悟》消瘰丸)7、玄参治急喉痹风,不拘大人小儿:玄参、鼠粘子(半生半炒)各一两。为末,新汲水服一盏。(《圣惠方》)8、玄参治伤寒上焦虚,毒气热壅塞,咽喉连舌肿痛:玄参、射干、黄药各一两。
蒲公英,甘,微苦,寒。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入脾、胃、肾三经。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糖,乳痈肿痛,胃炎,痢疾,肝炎,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痈疖疔疮,咽炎,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疠,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蒲公英同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其中含有的胡萝卜素和C及矿物质,对消化不良、便秘都有改善的作用。另外叶子还有改善湿疹、舒缓皮肤炎的功效,根则具有消炎作用,花朵煎成药汁可以去除雀斑。
佩兰,解暑化湿,辟秽和中。主治 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润内蕴;脘痞不饥;恶心呕吐;口中甜腻;消洵。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①《本经》:主利水道,杀蛊毒。②《翟公炮炙论》:生血,调气与荣。③《别录》:除胸中痰癖。④《开宝本草》:煮水以浴,疗风。⑤《中药志》:发表祛湿,和中化浊。治伤暑头痛,无汗发热,胸闷腹满,口中甜腻,口臭。⑥《纲目》:消痈肿,调月经。⑦《现代实用中药》:为芳香性健胃、发汗、利尿药。用于冒寒性头痛,鼻塞,神经性头痛,传染性热病,腹痛,腰肾痛,结石等。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功能主治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1)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咳嗽,以及风疹、皮肤瘙痒等症。蝉蜕有疏散风热作用,用于风热表症常配合薄荷等同用;对风疹瘙痒也有祛风止痒的功能。(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蝉蜕透发而有清热作用,因其主要为疏风热,故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者居多,常与牛蒡子、薄荷同用;但如热盛疹出不畅,又可配紫草、连翘等应用。(3)用于咽喉肿痛以及音哑等症。蝉蜕所治咽喉肿痛一般以外感风热引起者为宜,因其有疏风热、利咽喉作用,多与薄荷、牛蒡子、连翘、桔梗、甘草配合应用。至于治音哑,则以风邪郁肺、肺气失宣所引起者为宜,取其宣肺开音之功,常合桔梗、玉蝴蝶、胖大海等同用。(4)用于目赤肿、翳膜遮睛。该品对风热引起的目赤、翳障,及麻疹后目生翳膜,有明目退翳作用,可配菊花、谷精草、白蒺藜等应用。(5)用于破伤风、小儿惊风、夜啼等症。蝉蜕既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而定惊解痉,对破伤风出现四肢抽搐,可配全蝎等同用;对惊风、小儿夜啼出现惊痫不安,可配钩藤等同用。
丹皮,⑴性寒,味苦;凉;微寒。归心;肝;肾;肺经。⑴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功效主治: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病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1.张元素:牡丹皮,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故仲景八味丸用之,能泻阴中之火。牡丹皮入手厥阴、足少阴,治无汗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阴、手少阳,治有汗骨蒸也。牡丹皮治无汗之骨蒸,须与青蒿子、天麦门冬、沙参、地黄、五味子、牛膝、枸杞之属同用,始得其力。2.李杲:心虚肠胃积热,心火炽甚,心气不足者,以牡丹皮为君。3.《本草纲目》:牡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后人乃专以黄蘖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之。
生薏苡仁,性味 性凉,味甘、淡。功能主治 健脾渗湿,除痹止泻。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气味:(仁、根)甘、微寒、无毒。主治: 1、风湿身疼,日暮加剧。2、水肿喘急。3、沙石热淋。4、消渴。5、肺痿咳嗽,有脓血。6、痈疽不溃。7、虫牙痛。8、疝疾。9、黄疸。用薏苡根煎汤频服。10、杀蛔虫。11、月经不通。12、牙齿风痛。
苦杏仁,中药典籍《本草纲目》中列举杏仁的三大功效:润肺,清积食,散滞。清积食是说杏仁可以帮助消化、缓解便秘症状;《现代实用中药》记载:“杏仁内服具有轻泻作用,并有滋补之效。”对于年老体弱的慢性便秘者来说,服用杏仁效果更佳。杏仁苦温宣肺,润肠通便、仅适宜于风邪、肠燥等实证之患。凡阴亏、郁火者,则不宜单味药长期内服。如肺结核、支气管炎、慢性肠炎、干咳无痰等症禁忌单味药久服。用于咳嗽气喘。本品主入肺经。味苦能降,且兼疏利开通之性,降肺气之中兼有宣肺之功而达止咳平喘,为治咳喘之要药。随证配伍可用于多种咳喘病证。如风寒咳喘,配伍麻黄、甘草,以散风寒,宣肺平喘,即三拗汤。风热咳嗽,配伍桑叶,菊花,以散风热,宣肺止咳,如桑菊饮。燥热咳嗽,配伍桑叶、贝母、沙参,以清肺润燥止咳,如桑杏汤。肺热咳喘,配伍石膏等以清肺泄热,宣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杏仁味苦下气,且富含脂肪油。脂肪油能提高肠内容物对黏膜的润滑作用,故杏仁有润肠通便之功能。苦杏仁苷分解产生的苯甲醛静安息香缩合酶作用生成安息香。安息香具有镇痛作用。
杯菊,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血,除湿利尿,杀虫。主治急性胃肠炎,中暑,膀胱炎,尿道炎,咽喉炎,口腔炎,吐血,衄血。别名:小红蒿、红蒿枝来源:菊科杯菊Cyathocline purpurea (Buch.-Ham.) O. Ktunz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西、广东、贵州、云南。性味苦,凉。
白蔻仁,理气宽中,燥寒湿,解酒毒。治胃痛腹胀、噫气反胃等症。
蔻壳、蔻花,与蔻仁功用相同而力较弱。配郁金、川朴、枳壳、陈皮、木香、香附等,治胸脘胀闷、气滞不舒。配金橘叶、佛手、陈皮、半夏、生姜,治噫气反胃。配葛花、茯苓、白术、砂仁、青陈皮(葛花解醒汤),治酒积呕吐,或泄泻痞塞。
厚朴,苦;辛;性温归脾经;胃经;大肠经。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主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1.《本草经集注》:干姜为之使。恶泽泻、寒水石、消石。2.《药性论》:忌豆,食之者动气。3.《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4.《本草经疏》:凡呕吐不因寒痰冷积,而由于胃虚火气炎上;腹痛因子血虚脾阴不足,而非停滞所致;泄泻因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伤冷;腹满因于中气不足、气不归元,而非气实壅滞;中风由于阴虚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寒邪;伤寒发热头疼,而无痞塞胀满之候;小儿吐泻乳食,将成慢惊;大人气虚血槁,见发膈证;老人脾虚不能运化,偶有停积;妊妇恶阻,水谷不入;娠妇胎升眩晕、娠妇伤食停冷;娠妇腹痛泻利;娠妇伤寒伤风;产后血虚腹痛;产后中满作喘;产后泄泻反胃,以上诸证,法所咸忌。
蛇床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肾经。功能主治解毒杀虫 燥湿 祛风。用于;外治外阴湿疹,妇人阴痒 滴虫性阴道炎 湿疹疥癣 ;寒湿带下 ; 湿痹腰痛 ;肾虚阳痿; 宫冷不孕 。用药忌宜:下焦有湿热,或肾阴不足,相火易动以及精关不固者忌服。1、《本草经疏》蛇床子,味苦平;《别录》辛甘无毒;今详其气味,当必兼温燥,阳也。故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恶疮。《别录》温中下气,令妇人子服热,男子阴强,令人有子。盖以舌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润肾,甘能益脾,故能除妇人男子一切虚寒湿所生病。寒湿既除,则病去,性能益阳,故能已疾,而又有补益也。2、《本草新编》蛇床子,功用颇奇,内外俱可施治,而外治尤良。若欲修合丸散,用之于参、芪、归、地、山萸之中,实有利益,然亦宜于阴寒无火之人,倘阴虚火动者,服之非宜。
滑石,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功能与主治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等症,可配车前子、木通等品;用于湿热引起的水泻,可配合茯苓、薏苡仁、车前子等同用。对暑热病症可配合生甘草、鲜藿香、鲜佩兰等同用;治湿温胸闷、小便短赤,可配合生苡仁、通草,竹叶等同用。此外,本品外用还能清热收湿,用治湿疹、痱子等,可配石膏、炉甘石,枯矾等同用。脾虚气弱,精滑及热病律伤者忌服。孕妇慎服。①《本草经集注》:"石韦为之使。恶曾青。"②《本草经疏》:"病人因阴精不足、内热以致小水短少赤涩或不利,烦渴身热由于阴虚火炽水涸者,皆禁用。脾胃俱虚者,虽作泄勿服。"③《药品化义》:"渴而小便自利者,是内津液少也;小便不利而口不渴者,是热在下焦血分也,均不宜用。且体滑,胎前亦忌之。"④《本经逢原》:"元气下陷,小便清利及精滑者匆服。"
姜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1)燥湿化痰:用于痰清稀而多之湿痰、寒痰,常配陈皮。(2)降逆止呕:降逆止呕之功颇著,可用于各种呕吐,尤宜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脘闷呕吐,常配生姜、茯苓。热证呕吐,应配清热泻火药。(3)消肿止痛:外用治疮疡肿毒、毒蛇咬伤。①《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②《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③《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⑤《本草图经》:主胃冷,呕哕。⑥《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钦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⑦朱震亨:治眉棱骨痛。⑧《纲目》: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淡竹叶,甘淡渗利,性寒清降,善导心与小肠之火下行而利尿通淋。主治:胸中疾热,咳逆上气。吐血、热毒风、止消渴、压丹石毒。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痛头风,止惊悸,瘟疫迷闷,妊妇头旋倒地,小儿惊痈天吊,喉痹,烦热。1.《纲目》:去烦热,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2.《生草药性备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浊,退热,散痔疮毒。3.《握灵本草》:去胃热。4.《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5.《草木便方》:消痰,止渴。治烦热,咳喘,吐血,呕哕,小儿惊痫。6.《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气喘,眼痛。7.《现代实用中药》:清凉解热,利尿。治热病口渴,小便涩痛,烦热不寐,牙龈肿痛,口腔炎。
白鲜皮,白鲜皮出自《药性论》,载于《神农本草经》。主要用来治疗“头风,黄疸,可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归经:脾经;肺经;小肠经;胃经;膀胱经。功能: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主治:风热湿毒所致的风疹;湿疹;疥癣;黄疸;湿热痹。
冰片,用于目赤肿痛,喉痹口疮。冰片苦寒,有清热止痛、消肿之功,为五官科常用药。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常与硼砂、朱砂、玄明粉共研细末,吹敷患处,如冰硼散。治疗风热喉痹,用于疮疡肿痛,溃后不敛。本品亦有清热解毒、防腐生肌作用。
通草,入肺、胃经。①《纲目》:入太阴肺、阳明胃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大、小肠三经。③《本草经疏》:入足少阴、太阳,手少阴、太阳。功效与作用:清势利水;通乳。主淋症涩痛;小便不利;水肿;黄疸;湿温病;小便短赤;产后乳少;经闭;带下。用于湿温尿赤,淋病涩痛,水肿尿少,乳汁不下。①《日华子本草》:明目,退热,催生,下胞,下乳。②《本草图经》:利小便,兼解诸药毒。③《医学启源》:除水肿癃闭,治五淋。《主治秘诀》云,泻肺。④《本草缶要》:治目昏耳聋,鼻塞失音。⑤《长沙药解》:通经闭,疗黄疸,消痈疽,利鼻痈,除心烦。
川槿皮, 辛、苦,温。功能与主治活血理气,祛风活络止痛。用于胃痛,腹痛,痛经,关节疼痛,跌扑损伤等。
地肤子,性寒,味辛、苦。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本经》)利小便,清湿热。治小便不利,淋病,带下,疝气,风疹,疮毒,疥癣,阴部湿痒。①《本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②《别录》:"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使人润泽。"③《药性论》:"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治阴卵癀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④《日华子本草》:"治客热丹肿。"⑤《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积热,洗皮肤之风,疗妇人诸经客热,清利胎热,湿热带下。"⑥《本草原始》:"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⑦《本草备要》:"益精强阴,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⑧《玉楸药解》:"疗头目肿痛,狐疝阴颓,腰疼胁痛,血痢,恶疮。"
白草,清势利水;通乳。主淋症涩痛;小便不利;水肿;黄疸;湿温病;小便短赤;产后乳少;经闭;带下。用于湿温尿赤,淋病涩痛,水肿尿少,乳汁不下。①《日华子本草》:明目,退热,催生,下胞,下乳。②《本草图经》:利小便,兼解诸药毒。③《医学启源》:除水肿癃闭,治五淋。《主治秘诀》云,泻肺。④《本草缶要》:治目昏耳聋,鼻塞失音。⑤《长沙药解》:通经闭,疗黄疸,消痈疽,利鼻痈,除心烦。
酒军,泻下力缓,泻火解毒。
花粉,调节神经系统,促进睡眠,增强体质;改善肠胃功能,促进消化,增强食欲,防治习惯性便秘;保肝护肝,防治贫血、糖尿病、前列腺肥大、心脑血管疾病;调节内分泌,改善机体功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粘膜症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是既可口服又可外用的美容佳品。
遍地金,清热解毒,通经活血。主治口腔炎,小儿白口疮,小儿肺炎,小儿消化不良,乳腺炎,腹泻久痢,痛经。外用治黄水疮,毒蛇咬伤。别名:小疳药、雀舌草、痧子草、青鱼胆、肝炎草、蚂蚁草。来源:金丝桃科遍地金Hypericum elodeoides Choisy,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云南、广西。性味苦,平。
明矾,出自1.《雷公炮炙论》。⒉《吴普本草》:矾石,生河西或陇西,或武都石门。采无时。⒊陶弘景:今出益州北部西川,从河西来,色青白,生者名马齿矾,已炼成绝白,蜀人又以当硝石,名白矾。其黄黑者名鸡屎矾,不入药。俗中合药,皆先火熬令沸燥,以疗齿痛,多即坏齿,是伤骨之证,而云坚骨齿,诚为疑也。⒋《唐本草》:矾石有五种,青矾、白矾、黄矾、黑矾、绛矾。然白矾多入药用,青、黑二矾疗疳及诸疮,黄矾亦疗疮生肉,兼染皮用之,其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陶及今人谓之石胆,烧之赤色,故名绛矾矣。出瓜州。⒌《本草图经》:今白矾(生)晋州、慈州无为军。又有矾精、矾蝴蝶,皆炼白矾时,候其极沸,盘心有溅益者如物飞出,以铁匕接之,作虫形者,矾蝴蝶也。但成块光莹如水晶者,矾精也。此二种入药,力紧于常矾也。又有一种柳絮矾,亦出矾处有之,煎炼而成,轻虚如绵絮,故以名之。今医家用治痰壅及心肺烦热,甚佳。刘禹锡《传信方》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或云白矾中青黑者名巴石。
紫草,归心、肝经。功能主治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用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清热凉血,用于麻疹,热病癍疹,湿疹,尿血,血淋,血痢,疮疡,丹毒,烧伤,热结便秘。用药禁忌:胃肠虚弱、大便滑泄者慎服。《本草经疏》:痘疮家气虚脾胃弱、泄泻不思食、小便清利者,俱禁用。紫草具有显著的祛痘和消炎的效果,有很大的美容价值,被荀草园、美体小铺、瑞士magic care魔法护理等众多化妆品品牌列为化妆品功能性成分之一紫草的美容机理:紫草主要功能为凉血,活血化瘀,解毒透疹,因此能加速痘印和疤痕的新陈代谢,加上其良好的杀菌消炎作用。
实施例1 胶囊剂
本发明胶囊剂制备过程:取黄连1200g,黄芩1600g,苦参1000g,加入5-10倍量的水浸泡1-2小时,提取2-5小时的挥发油,收集挥发油,药液滤过,滤渣备用;取上述步骤得到的滤渣和生石膏1400g,二花1000g,当归1800份,玄参1000g,蒲公英1400g,佩兰1500g,蝉蜕1000g,丹皮1200g,生薏苡仁1000g,苦杏仁1600g,杯菊1500g,白蔻仁1500g,厚朴1500g,蛇床子1500g,滑石1000g,姜半夏1200g,淡竹叶1000g,白鲜皮1400g,冰片1000g,通草1000g,川槿皮1600g,地肤子1000g,白草1200g,酒军1000g,花粉1400g,遍地金1300g,明矾1000g和紫草1600g;加60-90%乙醇,浸泡0.5-1.5小时,提取两次,每次1-2小时,第一次加5-10倍量,第二次加5-10倍量,合并提取液,滤过;以上两滤过液合并滤过,将滤过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80℃时1.10-1.50醇沉两次,调乙醇浓度60-90%,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80℃时1.10-1.50得浸膏;上述浸膏,加入上述步骤得到的挥发油及植物油适量,植物油含量占浸膏和挥发油总质量的2%,混合,用胶体磨研磨10分钟,不断搅拌,冷至室温,装入胶囊壳体。
实施例2 口含液
本发明口含液的制作过程为:将冰片1200g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结晶物和抽滤液,抽滤液浓缩得水提液a,结晶物乙醇溶解得醇液b;取黄连1400g,黄芩1500g,苦参1000g,生石膏1200g,二花1000g,当归1200份,玄参1000g,公英1800g,佩兰1500g,蝉蜕1600g,丹皮1400g,生薏苡仁1000g,苦杏仁1200g,杯菊1200g,白蔻仁1800g,厚朴1200g,蛇床子1000g,滑石2000g,姜半夏1500g,淡竹叶1600g,白鲜皮1000g,通草1500g,川槿皮1200g,地肤子1000g,白草1600g,酒军1400g,花粉1800g,遍地金1500g,明矾1200g和紫草1000g,混合加水煎煮后,水提液减压薄膜浓缩至相对密度80℃时1.04~1.10,用体积浓度为60%~85%的乙醇沉淀;醇沉上清液浓缩后与上述水提液a、醇液b合并,减压薄膜浓缩至相对密度70℃时1.02~1.06,的浓缩液;浓缩液加浓度为0.1%~0.2%的甲硝唑,加水稀释,分装,即得口含液。
实施例3 散剂
本发明散剂的制备过程为:将黄连1500g,黄芩1500g,苦参1000g,生石膏1500g,二花1500g,当归1800份,玄参1000g,公英1000g,佩兰1200g,蝉蜕1000g,丹皮1400g,生薏苡仁1000g,苦杏仁1800g,杯菊1400g,白蔻仁1500g,厚朴1500g,蛇床子1500g,滑石1000g,姜半夏1400g,淡竹叶1000g,白鲜皮1800g,冰片1000g,通草1400g,川槿皮1200g,地肤子1200g,白草1000g,酒军1500g,花粉1000g,遍地金1200g,明矾1600g,紫草1200g粉碎成粗粉,再进一步粉碎,过120目筛,使能通过120目筛的细粉量在达到30%,收集通过120目筛的细粉得细粉a;再将不能通过120目筛的粗粉投入多功能提取罐提取两次,第一次加8-10倍量水煎煮1-2小时,第二次加4-8倍量水煎煮1-2小时,合并两次煎液,过滤得滤液;将滤液加热浓缩至糊状,放入烘箱80℃烘干后冷却,研磨成细粉b,将细粉a与细粉b混合后备用,然后将冰片1500g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结晶物c;将结晶物c加入细粉a与细粉b的混合物中得散剂。
实施例4 喷雾剂
本发明喷雾剂的制备过程为:将黄连1000g,黄芩1800g,苦参1200g,生石膏1800g,二花1200g,当归1500份,玄参1200g,蒲公英1400g,佩兰1500g,蝉蜕1000g,丹皮1600g,生薏苡仁1200g,苦杏仁1000g,杯菊1200g,白蔻仁1500g,厚朴1500g,蛇床子1500g,滑石1000g,姜半夏1200g,淡竹叶1200g,白鲜皮1000g,冰片1000g,通草1600g,川槿皮1000g,地肤子1200g,白草1000g,酒军1200g,花粉1600g,遍地金1000g,明矾1000g,紫草1500g加5-7倍量的水浸泡30分钟至45分钟,加热煮30~40分钟,过滤得滤液一,滤渣备用;滤渣加5-7倍量的水第二次加热,煮沸30~40分钟,过滤得滤液二,滤渣备用;滤渣再加5-10倍量的水,第三次加热煮沸40~50分钟,过滤得滤液三,滤渣备用;合并滤液一、滤液二、滤液三,浓缩至温度30度、相对密度为1.08的浓缩液;过滤、静置24小时;然后将冰片1000g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结晶物, 放入浓缩液,与10倍量的乙醇混和浸泡10天,装入医用喷雾器中。
药理药效学实验:
1、蓄积毒性试验报告:
试验方法:以本发明实施例1的胶囊剂为对象,选择20只大鼠为试验对象,以4天为一期,第一期每只动物每天给药剂量为0.1LD50,第二期为每只每天0.15LD50 ,第三期为每只每天0.225LD50 ,第四期为每只每天0.3375LD50,第五期为每只每天0.51LD50,大鼠的LD 50设定为5000m份/k份BW。20天后检测结果20只大鼠并未出现死亡,本药物不具有蓄积毒性。
2、急性毒性试验报告:
试验方法:试验一:以本发明实施例2的口含液为对象,取20只生命体征相同健康的小白鼠进行试验,将20只小白鼠分为四组,分别对每组的5只小白鼠进行灌食,第一组为临床日常用量的1倍剂量,第二组为2倍剂量,三组为3倍剂量,4组为4倍剂量,然后观察各组,通过24小时后的观察,20只小白鼠仍然健康,其活动、饮食、毛发、排泄物未发现异常,未见毒性反应。
试验二:以本发明实施例4的喷雾剂为对象,取20只生命体征相同健康的小白鼠进行试验,将20只小白鼠分为四组,分别对每组的5只小白鼠进行灌食,第一组为临床日常用量的1倍剂量,第二组为2倍剂量,三组为3倍剂量,4组为4倍剂量,然后观察各组,通过24小时后的观察,20只小白鼠仍然健康,其活动、饮食、毛发、排泄物未发现异常,未见毒性反应。
3、过敏试验报告:
试验方法:以本发明实施例3的散剂为对象,取30只健康家兔进行试验,雌雄参半,给药前进行去背部两侧去毛处理,随机分为五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破损皮肤高、低剂量(1倍剂量0.5mg、2倍剂量1mg)组,完整皮肤高、低剂量(1倍剂量0.5mg、2倍剂量1mg)组。分别对后面四组进行皮下用药后,每天一次,连续7天,观察各组情况,结果家兔全部存活,并且各组的家兔的皮肤未出现任何不适,且家兔的采食、活动、呼吸以及体重等未发生明显异常。结果显示,该药物不具有致敏性。
毒性试验显示,该药不具有任何毒性作用、致敏性和不良反应,临床使用安全。
临床资料
1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以来,我院治疗的唇炎患者共200例。其中,男110例,女90例,患者年龄跨度比较大,从10岁到60岁都有。10岁-15岁患者为50例,16岁-28岁患者为130例,28-60岁患者为20例。临床表现为唇黏膜红肿、糜烂、皲裂、脱屑等症状,严重的表现为唇肿胀、糜烂,有炎性渗出物,形成血痂或脓痂,疼痛明显,有灼热感。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0人,对照组80人。
2疗效标准
治愈:唇炎的一切症状都消除;有效:唇炎的症状明显减轻;无效:唇炎症状无变化。
3治疗方法
3.1将治疗组分为四组,一组为30人,分别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4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第一组:30例患者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胶囊剂进行治疗。一日三次,一次两粒,每粒的剂量为0.3g,7天为一个疗程,通过2-3个疗程。停药进行复诊,诊断结果,有27例患者唇炎全部治愈,无任何症状再发;2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1例病症没有效果。且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以及新症状。跟踪半年,并未复发新症。
第二组:30例患者使用本发明实施例2的口含液进行治疗。每日三次,一次口含5ml, 7天为一个疗程,通过1-3个疗程。停药进行复诊,诊断结果,有28例患者唇炎全部治愈,无任何症状再发;1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1例病症没有效果。且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以及新症状。跟踪半年,均无复发新症。
第三组:30例患者使用本发明实施例3的散剂进行治疗。每日4-6次,将散剂涂抹在患者的嘴唇部位,每次涂抹3g,7天为一个疗程,通过2-3个疗程的治疗。停药进行复诊,诊断结果,有27例患者唇炎全部治愈,无任何症状再发;2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1例病症没有效果。且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以及新症状。跟踪半年,均无复发新症。
第四组:30例患者使用本发明实施例4的喷雾剂进行治疗。每日4-6次,将浓度为0.3%的喷雾剂对准患者口腔进行喷雾,7天为一个疗程,通过2-3个疗程的治疗。停药进行复诊,诊断结果,有28例患者唇炎全部治愈,无任何症状再发;1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1例病症没有效果。且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以及新症状。跟踪半年,均无复发新症。
3.2将对照组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第一组:该组患者40人,采用红霉素软膏进行治疗。取该药品适量,涂于患者的唇部,一日2次。经过2周的治疗,进行复诊,有30例患者得到有效治愈,8例患者得到有效缓解,2例患者病症无改善。在用药过程中,有20例患者出现皮肤过敏症状,嘴唇周围出现小疙瘩,并且出现脱皮症状。用药停止后一个月,25例患者的症状又复发。
第二组:该组患者40人,采用盐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进行治疗。一日一次,一次一片,每片剂量为5mg。经过4周的治疗,进行复诊,有32例患者得到有效治愈,7例患者得到有效缓解,1例患者病症无改善。在用药过程中,有20例患者出现产生头痛嗜睡口干疲倦衰弱腹痛等不良反应。用药停止后一个月,20例患者的症状又复发。
通过上述临床试验可知:与治疗唇炎的传统药物相比,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治愈见效快、治愈后不易复发和无毒副作用的优点。
具体病例
病例1:张某,男,18岁,患有唇炎,具有反复发作性,发作症状为嘴唇糜烂,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胶囊剂进行治疗。一日三次,一次两粒,每粒的剂量为0.3g,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服药过程中,张某未出现不良反应,服药之后,症状明显治愈,并且后期跟进观察半年,没有再复发。
病例2:李某,男,30岁,患有唇炎,嘴唇常年脱皮严重,使用本发明实施例2的口含液进行治疗。每日三次,一次口服5ml,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服药过程中,未出现不适感觉,服药之后,症状明显治愈,脱皮症状全无,嘴唇恢复健康状态,并且后期跟进观察半年,没有再复发。
病例3:郭某,女,15岁,患有轻度唇炎,嘴唇隔月有脱皮,瘙痒,使用本发明实施例3的散剂进行治疗。每日4次,将散剂涂抹在患者的嘴唇部位,每次涂抹3次,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之后,嘴唇不再出现脱皮现象。
病例4:陆某,女,50岁,患有唇炎,皲裂等症状,使用本发明实施例4的喷雾剂进行治疗。每日4-6次,将0.3%的喷雾剂对准患者口腔进行喷雾,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