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92092B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92092B CN103392092B CN201280010309.8A CN201280010309A CN103392092B CN 103392092 B CN103392092 B CN 103392092B CN 201280010309 A CN201280010309 A CN 201280010309A CN 103392092 B CN103392092 B CN 10339209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ubstrate
- led
- inserting hole
- b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04—Optical design
- F21V7/05—Optical design plan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4—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having more than one switching element per pixel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 G02F2201/465—Snap -fi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2—RGB geometrical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涉及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多个LED(24);LED基板(25),其具备第1基板插通孔(25c)和第2基板插通孔(25d),上述第2基板插通孔(25d)比第1基板插通孔(25c)配置在LED(24)的并排方向的端部侧;反射片(29),其具备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和第2反射片插通孔(29e);底座(22);第1装配构件(31),其具备插通到第1基板插通孔(25c)的第1轴部(31b)和卡止到第1基板插通孔(25c)的孔边缘的第1头部(31a);以及第2装配构件(32),其具备插通到第2反射片插通孔(29e)及第2基板插通孔(25d)的第2轴部(32b)和卡止到第2反射片插通孔(29e)的孔边缘的第2头部(32a)。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电视接收装置为首的图像显示装置从以往的布劳恩管向液晶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等应用了薄型显示元件的薄型显示装置不断发展。在使用了液晶面板作为显示元件的情况下,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因此另外需要背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背光源装置,其具备:多个光源,其设置在基板上;反射片,其设置在基板上的光源非设置区域;螺丝和螺母(固定部),其固定基板和反射片;以及卡止片(保持部),其保持基板和反射片。该背光源装置设为以下构成:基板和反射片一起由螺丝和螺母(固定部)固定到底座,另外由卡止片(保持部)保持于底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9-878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作为组装背光源装置的步骤,一般来说,首先在底座载置安装有光源的基板,之后,将反射片配置在基板上。在将反射片配置在基板上后,利用卡止片等装配构件将基板和反射片一起装配到底座的情况下,有时在进行基于装配构件的装配前,基板从载置于底座的位置偏移。特别是大型背光源装置所使用的基板的数量较多,并且组装装配构件的操作工时也较多,易于发生基板的位置偏移。
因此,可以考虑以下方法:首先,利用第1装配构件仅将基板装配到底座,之后,将反射片配置在基板上,并且利用第2装配构件将反射片和基板装配到底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第1装配构件不干扰反射片,可以考虑在反射片中的与第1装配构件重叠的位置设置使第1装配构件插通的插通孔,在使第1装配构件插通到该插通孔的状态下配置反射片。
然而,第1装配构件没有将反射片装配到底座,因此在第1装配构件配置在反射片的端部的情况下,反射片的端部有可能没有装配到底座,反射片的端部浮起。另外,一般来说,从该插通孔露出的基板表面与反射片相比光反射率较低,在接近地配置有多个插通孔的情况下,该部位有可能被视觉识别为暗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抑制亮度不均的照明装置,上述照明装置具备装配基板的第1装配构件和装配反射片和基板的第2装配构件。另外,其目的在于提供具备这样的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多个光源;基板,上述光源并排安装在上述基板的一面侧,并且上述基板具备第1基板插通孔和第2基板插通孔,上述第2基板插通孔比上述第1基板插通孔配置在上述光源的并排方向的端部侧;反射片,其配置在上述基板的上述一面侧,并且具备:第1反射片插通孔,其配置在与上述第1基板插通孔重叠的位置,且其孔径大于上述第1基板插通孔的孔径;以及第2反射片插通孔,其配置在与上述第2基板插通孔重叠的位置;底座,其收纳上述基板和上述反射片;第1装配构件,其是用于将上述基板装配到上述底座的构件,具备:第1轴部,其插通上述第1基板插通孔并固定到上述底座;以及第1头部,其具有大于上述第1基板插通孔的孔径且小于上述第1反射片插通孔的孔径的直径,并卡止到上述第1基板插通孔的孔边缘;以及第2装配构件,其是用于将上述反射片和上述基板装配到上述底座的构件,具备:第2轴部,其插通上述第2反射片插通孔和上述第2基板插通孔并固定到上述底座;以及第2头部,其具有大于上述第2反射片插通孔的孔径的直径,并卡止到上述第2反射片插通孔的孔边缘。
一般来说,在反射片晃动时,反射片中的光的反射方向改变,有可能在照明装置中发生亮度不均。特别是反射片的端部易于从底座浮起,成为晃动的一个原因。但是,在本发明中,不仅将基板还将反射片装配到底座的第2装配构件位于基板的端部侧,因此对于在底座内收纳的基板,其位于底座的端部侧的部分至少被第2装配构件装配。这样的话,对于在底座内收纳的反射片,其位于底座的端部侧的部分也被该第2装配构件装配到底座,从而能防止或者抑制反射片在该底座的端部侧浮起。另一方面,假如将第1装配构件设置在基板的端部侧,则由于该第1装配构件不具有将反射片装配到底座的功能,因此对于在底座内收纳的反射片,有时其位于底座的端部侧的部分浮起,与此相伴地产生发生亮度不均的缺陷。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2个以上的基板沿着光源的并排方向并排的情况下,由于在基板的端部侧装配有第2装配构件,因此能避免第1反射片插通孔接近地配置在2个基板相对的部分,从而由第1反射片插通孔导致的暗部难以被视觉识别。假如是在2个基板相对的端部侧分别配置第1装配构件的情况下,则第1装配构件会接近地配置,由第1反射片插通孔导致的暗部易于被视觉识别。详细地说,第1装配构件是第1头部插通第1反射片插通孔的构成,在第1反射片插通孔处,与反射片相比光反射率较低的基板表面露出。因此,在第1装配构件接近地配置的情况下,基板表面所露出的部分会接近地配置,易于被视觉识别为暗部。另一方面,在第2装配构件中,第2头部的直径大于第2反射片插通孔的直径,因此能够由第2头部覆盖第2反射片插通孔,第2装配构件周边难以被视觉识别为暗部。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设为:在上述底座中收纳有多个上述基板,多个上述基板中的、在上述底座的面内配置在该底座的角部的基板至少由上述第1装配构件和上述第2装配构件装配到上述底座。
若设为该构成,则在底座的角部,基板和反射片被第2装配构件装配到底座,因此能防止或者抑制反射片在该底座的角部侧浮起。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由反射片的浮起导致的亮度不均。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设为:上述基板沿着上述光源的并排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对于并排配置的各个上述基板,在其相互相对的一侧的端部配置有上述第2装配构件。
若设为该构成,则对于沿着光源的并排方向并排的至少2个基板,在各自相对的位置,在配置在各个基板的2个第1装配构件之间至少配置有2个第2装配构件,能够避免第1装配构件接近地配置。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由可能构成暗部的第1反射片插通孔接近地配置导致的亮度不均。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设为:上述基板在与上述光源的并排方向正交的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上述第1装配构件以该第1装配构件在上述基板的并排方向直线地配置的方式配置在各上述基板中。
若设为该构成,则在沿着基板的并排方向按顺序进行装配第1装配构件的操作的情况下,第1装配构件在基板的并排方向直线地配置,因此先装配的第1装配构件与后装配的第1装配构件的位置相邻,按顺序装配第1装配构件的操作是容易的。另外,在使用将多个第1装配构件一并装配的夹具等的情况下,能够直线地构成夹具,并且能够使夹具对直线地并排的第1装配构件从与该并排方向正交的方向一并起作用,操作是容易的。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设为:上述基板在与上述光源的并排方向正交的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上述第1装配构件以该第1装配构件在上述基板的并排方向上相邻的基板之间处于相互不同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各上述基板中。
若设为该构成,则能够抑制第1装配构件在基板的并排方向接近地配置,能够更进一步抑制由可能构成暗部的第1反射片插通孔接近地配置导致的亮度不均。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设为:上述第1装配构件和上述第2装配构件包括相同的部件。
若设为该构成,则能够通过仅改变设于反射片的第1反射片插通孔和第2反射片插通孔的孔径来实现部件的共用化,能够削减部件的件数。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设为:还具备与上述反射片相对、将光扩散的光学构件,上述第2装配构件包括带支撑部的第2装配构件,上述带支撑部的第2装配构件具有支撑上述光学构件的支撑部。
若设为该构成,则支撑部设于第2装配构件,因此配置反射片的操作是容易的。具体地说,假如是在第1装配构件设有支撑部的情况下,则进行敷设反射片的操作时,突出的支撑部有可能成为障碍。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支撑部的第2装配构件只要在敷设反射片后装配即可,在进行敷设反射片的操作时,突出的支撑部不会成为障碍。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设为:上述基板由2个上述第1装配构件装配到上述底座。
若设为该构成,则在首先用第1装配构件将基板装配到底座,之后,用第2装配构件将反射片和基板装配到底座的操作步骤中,能够仅用第1装配构件使基板无位置偏移地装配到底座。另外,能够将易于被视觉识别为暗部的第1反射片插通孔的数量抑制到所需最低限度。
接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另外,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够示例使用了液晶的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能够应用于电视、个人计算机的桌上型屏幕等,特别适用于大型屏幕。
接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显示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抑制亮度不均的照明装置,上述照明装置具备装配基板的第1装配构件和装配反射片和基板的第2装配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液晶面板的沿着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阵列基板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5是表示CF基板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6是表示构成背光源装置的底座中的扩散透镜、LED基板以及保持构件等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着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LED基板的端部中的第1装配构件和第2装配构件的配置的放大俯视图。
图10是表示LED基板的端部中的第1装配构件和第2装配构件的配置的放大截面图(图9的A-A线截面图)。
图11是表示第1装配构件和第2装配构件的装配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底座的角部中的第1装配构件和第2装配构件的配置的放大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底座的中央部中的第1装配构件和第2装配构件的配置的放大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底座的端部中的第1装配构件的配置的放大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第1装配构件的装配结构的分解截面图。
图16是表示反射片的装配结构的分解截面图。
图17是表示第2装配构件的装配结构的分解截面图。
图18是表示第1装配构件、反射片以及第2装配构件的装配状态的截面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底座的端部中的第1装配构件的配置的放大俯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构成背光源装置的底座中的扩散透镜、LED基板以及保持构件等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CF基板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CF基板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CF基板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CF基板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CF基板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CF基板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阵列基板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CF基板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CF基板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阵列基板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11)所涉及的CF基板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阵列基板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CF基板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至图1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示例液晶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X轴、Y轴以及Z轴,各轴方向被描述为在各附图中所示的方向。另外,将图7所示的上侧设为表侧,将该图下侧设为里侧。
(电视接收装置)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视接收装置TV具备以下部分而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其作为显示装置;表里两机箱Ca、Cb,其以夹着的方式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电源电路基板P,其用于电力供应;调谐器(接收部)T,其能接收电视图像信号;图像变换电路基板VC,其将从调谐器T输出的电视图像信号变换为该液晶显示装置10用的图像信号;以及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10作为整体形成横长(长条)的方形(矩形),在使长边方向与水平方向(X轴方向)大致一致、使短边方向与垂直方向(Y轴方向、竖直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下收纳。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11,其作为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其作为外部光源,它们被框状的外框13等一体地保持。
(液晶面板)
说明液晶显示装置10中的液晶面板11的构成。液晶面板11作为整体形成横长(长条)的方形(矩形),如图3所示,具备:一对透明的(具有透光性的)由玻璃制成的基板11a、11b;以及液晶层11c,其介于两基板11a、11b之间、包含作为随着施加电场而光学特性会变化的物质的液晶,两基板11a、11b在维持了液晶层的厚度的量的间隙的状态下由未图示的密封剂贴合。另外,在两基板11a、11b的外面侧,分别贴附有偏振板11d、11e。此外,液晶面板11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
两基板11a、11b中的表侧(正面侧)设为CF基板11a,里侧(背面侧)设为阵列基板11b。在阵列基板11b的内面,即在液晶层11c侧(与CF基板11a相对的一面侧)的面中,如图4所示,作为开关元件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14和像素电极15矩阵状地并列设有多个,并且形成格子状的栅极配线16和源极配线17以包围在这些TFT14和像素电极15的周围的方式配设。像素电极15形成使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使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的纵长(长条)的方形(矩形),包括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或ZnO(Zinc Oxide:氧化锌)这样的透明电极。栅极配线16和源极配线17分别连接到TFT14的栅极电极和源极电极,像素电极15连接到TFT14的漏极电极。另外,在TFT14和像素电极15的液晶层11c侧,如图3所示,设有用于使液晶分子取向的取向膜18。在阵列基板11b中的端部,形成有从栅极配线16和源极配线17引出的端子部,未图示的液晶驱动用驱动部件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通过压接而连接于该端子部,而且该液晶驱动用驱动部件经由各种配线基板等电连接到未图示的显示控制电路基板。该显示控制电路基板设为:连接到电视接收装置TV中的图像变换电路基板VC(参照图1),并且基于来自该图像变换电路基板VC的输出信号,经由驱动部件对各配线16、17供应驱动信号。
另一方面,在CF基板11a的内面、即在液晶层11c侧(与阵列基板11b相对的一面侧)的面中,如图5所示,与阵列基板11b侧的各像素对应地设有彩色滤光片19,上述彩色滤光片19是将多个着色部R、G、B、Y矩阵状地排列而成。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滤光片19设为除了具有作为光的三原色的红色的着色部R、绿色的着色部G、蓝色的着色部B以外,还具有黄色的着色部Y,各着色部R、G、B、Y设为使对应的各色(各波长)的光有选择地透射。各着色部R、G、B、Y与像素电极15同样地形成使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使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的纵长(长条)的方形(矩形)。在各着色部R、G、B、Y之间,为了防止混色而设有格子状的遮光层(黑矩阵)BM。在CF基板11a中的彩色滤光片19的液晶层11c侧,如图3所示,按顺序层叠地设有相对电极20和取向膜21。
详细地说明构成彩色滤光片19的各着色部R、G、B、Y的配置和大小。如图5所示,各着色部R、G、B、Y将X轴方向设为行方向,将Y轴方向设为列方向而矩阵状地排列,各着色部R、G、B、Y中的列方向(Y轴方向)的尺寸全部相同,但行方向(X轴方向)的尺寸设为根据各着色部R、G、B、Y的不同而不同。详细地说,各着色部R、G、B、Y从图5所示的左侧起按照红色的着色部R、绿色的着色部G、蓝色的着色部B、黄色的着色部Y的顺序沿着行方向并排,其中红色的着色部R和蓝色的着色部B的行方向的尺寸设为比黄色的着色部Y和绿色的着色部G的行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大。即,行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大的着色部R、B与行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小的着色部G、Y在行方向交替地重复配置。由此,红色的着色部R和蓝色的着色部B的面积比绿色的着色部G和黄色的着色部Y的面积大。蓝色的着色部B和红色的着色部R的面积相互相等。同样地,绿色的着色部G和黄色的着色部Y的面积相互相等。此外,在图3和图5中,图示了红色的着色部R和蓝色的着色部B的面积设为黄色的着色部Y和绿色的着色部G的面积的约1.6倍程度的情况。
彩色滤光片19设为如上所述的构成,与此相伴地,在阵列基板11b中,如图4所示,像素电极15的行方向(X轴方向)的尺寸设为根据列的不同而不同。即,各像素电极15中的与红色的着色部R和蓝色的着色部B重叠的像素电极在行方向的尺寸和面积设为比与黄色的着色部Y和绿色的着色部G重叠的像素电极在行方向的尺寸和面积相对较大。另外,栅极配线16全部按等间距排列,而源极配线17根据像素电极15的行方向的尺寸而按2种间距排列。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0使用具备包括4色的着色部R、G、B、Y的彩色滤光片19的液晶面板11,因此如图1所示,设为在电视接收装置TV中具备专用的图像变换电路基板VC。即,该图像变换电路基板VC能够将从调谐器T输出的电视图像信号变换为蓝色、绿色、红色、黄色的各色的图像信号,将生成的各色的图像信号输出到显示控制电路基板。显示控制电路基板设为基于该图像信号,经由各配线16、17驱动液晶面板11中的与各色的像素对应的TFT14,能够适当地控制透射各色的着色部R、G、B、Y的透射光量。
(背光源装置)
接着,说明液晶显示装置10中的背光源装置12的构成。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具备:底座22,其形成在光出射面侧(液晶面板11侧)具有开口部的大致箱型;光学构件23群,其以覆盖底座22的开口部的方式配置;以及框架26,其沿着底座22的外边缘部配置,将光学构件23群的外边缘部夹着、保持在与底座22之间。而且,在底座22内,具备:LED24,其相对状地配置在成为光学构件23(液晶面板11)的正下方的位置;LED基板25,其安装有LED24;以及扩散透镜27,其在LED基板25中装配在与LED24对应的位置。这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背光源装置12设为所谓的直下型。而且,在底座22内,具备:保持构件(装配构件)28,其能将LED基板25保持在与底座22之间;以及反射片29,其使底座22内的光反射到光学构件23侧。接着,详细地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各构成部件。
(底座)
设为由金属制成,如图6至图8所示,包括:底板22a,其与液晶面板11同样地形成横长的方形(矩形、长方形);侧板22b,其从底板22a的各边(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的外端起分别朝向表侧(光出射侧)立起;以及支承板22c,其从各侧板22b的立起端向外伸出,该底座作为整体形成朝向表侧开口的浅的大致箱型(大致浅盘状)。底座22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水平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竖直方向)一致。在底座22中的各支承板22c处能从表侧载置框架26和后述的光学构件23。框架26由螺钉固定到各支承板22c。在底座22的底板22a中,开口地设有用于装配保持构件28的装配孔22d。装配孔22d在底板22a中与保持构件28的装配位置对应地分散配置有多个。
(光学构件)
如图2所示,光学构件23与液晶面板11和底座22同样地形成俯视时为横长的方形。如图7和图8所示,光学构件23的外边缘部置于支承板22c,由此,光学构件23覆盖底座22的开口部,并且配置在液晶面板11和LED24(LED基板25)之间。光学构件23包括:配置在里侧(LED24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扩散板23a;以及配置在表侧(液晶面板11侧、光出射侧)的光学片23b。扩散板23a为以下构成:在具有规定的厚度的由大致透明的树脂制成并形成板状的基材内分散地设有多个扩散颗粒,扩散板23a具有使透射的光扩散的功能。光学片23b形成与扩散板23a相比板厚较薄的片状,层叠地配置有2个。作为具体的光学片23b的种类,例如有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振片等,能从它们之中适当地选择使用。
(框架)
如图2所示,框架26形成沿着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23的外周边缘部的框状。在该框架26和各支承板22c之间能夹持光学构件23的外边缘部(图7和图8)。另外,该框架26能够从里侧支承液晶面板11的外边缘部,能够在与配置于表侧的外框13之间夹持液晶面板11的外边缘部(图7和图8)。
(LED)
如图8所示,LED24设为安装在LED基板25上并且与LED24的安装面相反的一侧的面成为发光面的、所谓的顶部发光型。LED24作为发光源具备发出蓝色光的LED芯片,并且具备作为由蓝色光激发而发光的荧光体的绿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详细地说,LED24为以下构成:将例如包括InGaN类材料的LED芯片由树脂材料密封在固定于LED基板25的基板部上。基板部所安装的LED芯片设为:主发光波长在420nm~500nm的范围,即存在于蓝色的波长区域,其能发出色纯度优异的蓝色光(蓝色的单色光)。作为具体的LED芯片的主发光波长,例如优选451nm。另一方面,在密封LED芯片的树脂材料中,被从LED芯片发出的蓝色光激发从而发出绿色光的绿色荧光体和被从LED芯片发出的蓝色光激发从而发出红色光的红色荧光体以规定的比例分散配合。利用从这些LED芯片发出的蓝色光(蓝色成分的光)、从绿色荧光体发出的绿色光(绿色成分的光)以及从红色荧光体发出的红色光(红色成分的光),LED24作为整体能发出规定的颜色、例如白色、带有蓝色感的白色等光。此外,通过使来自绿色荧光体的绿色成分的光和来自红色荧光体的红色成分的光的合成能得到黄色光,因此可以说该LED24一并具有:来自LED芯片的蓝色成分的光;以及黄色成分的光。该LED24的色度设为根据例如绿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的含有量的绝对值、相对值而变化,因此能够通过适当地调整这些绿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的含有量来调整LED24的色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绿色荧光体设为在500nm以上570nm以下的绿色波长区域具有主发光峰值,红色荧光体设为在600nm以上780nm以下的红色波长区域具有主发光峰值。
接着,详细地说明LED24所具备的绿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作为绿色荧光体,优选使用作为赛隆类荧光体的一种的β-SiAlON。赛隆类荧光体是氮化硅的硅原子的一部分被置换为铝原子、氮原子的一部分被置换为氧原子的物质,即是氮化物。作为氮化物的赛隆类荧光体与例如包括硫化物、氧化物等的其它荧光体相比,发光效率优异并且耐久性优异。在此所说的“耐久性优异”,具体地说,是指即使被来自LED芯片的高能量的激发光曝光,也不易随时间流逝而发生亮度降低等。在赛隆类荧光体中,使用稀土类元素(例如Tb、Yg、Ag等)作为活化剂。作为赛隆类荧光体的一种的β-SiAlON是在β型氮化硅结晶中固溶有铝和氧的、由通式Si6-zAlzOzN8-z:Eu(z表示固溶量)或者(Si,Al)6(O,N)8:Eu表示的物质。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β-SiAlON中,使用例如Eu(铕)作为活化剂,由此使作为发出的光的绿色光的色纯度特别高,因此在调整LED24的色度方面是极为有用的。另一方面,作为红色荧光体,优选使用作为CASN(カズン)类荧光体的一种的CASN。CASN类荧光体是包含钙原子(Ca)、铝原子(Al)、硅原子(Si)、氮原子(N)的氮化物,与例如包括硫化物、氧化物等的其它荧光体相比,发光效率优异并且耐久性优异。CASN类荧光体使用稀土类元素(例如Tb、Yg、Ag等)作为活化剂。作为CASN类荧光体的一种的CASN,使用Eu(铕)作为活化剂,并且由组成式CaAlSiN3:Eu表示。
(LED基板)
如图6所示,LED基板25具有形成俯视时为横长的方形的基材,在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在底座22内沿着底板22a延伸并被收纳。在该LED基板25的基材的板面中的、朝向表侧的板面(朝向光学构件23侧的面),表面安装有LED24。所安装的LED24的发光面与光学构件23(液晶面板11)形成相对状,并且其光轴与Z轴方向、即与液晶面板11的显示面正交的方向一致。在LED基板25中,沿着其长边方向(X轴方向)直线地并排配置有多个(例如,在图6中是15个)LED24,并且形成有连接到并列的LED24的配线图案(未图示)。各LED24的排列间距大致固定,即可以说各LED24在X轴方向大致等间隔地排列。
如图6所示,上述构成的LED基板25在底座22内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分别并列配置有多个,成为长边方向及短边方向均相互一致的状态。即,LED基板25和安装于它的LED24在底座22内以X轴方向(底座22和LED基板25的长边方向)为行方向、以Y轴方向(底座22和LED基板25的短边方向)为列方向而矩阵状地配置(平面配置)。具体地说,LED基板25在底座22内在X轴方向为2个、在Y轴方向为14个地、矩阵状地并列配置有总计28个。在Y轴方向并列的LED基板25设为根据其位置而排列间距会变化的、所谓的不等间距排列,具体地设为以下排列:越靠底座22(液晶显示装置10)的Y轴方向的中央侧,排列间距越窄,越靠Y轴方向的两端侧,排列间距越宽。此外,安装在各LED基板25上的各LED24的Y轴方向的排列也与上述同样地设为不等间距排列。在各LED基板25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中的、底座22的长边方向的外边缘侧的端部(与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LED基板25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有连接部25a,该连接部25a与外部的LED驱动电路侧的连接器电连接,由此能控制LED基板25上的各LED24的驱动。另外,在LED基板25中的与保持构件28的装配位置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使保持构件28通过的插通孔25b。
另外,LED基板25的基材为以下构成:设为由与底座22相同的铝类材料等金属制成,在其表面隔着绝缘层形成有包括铜箔等的金属膜的配线图案(未图示),而且在最外表面形成有呈现光的反射性优异的白色的反射层(未图示)。此外,作为LED基板25的基材所用的材料,还能使用陶瓷等绝缘材料。
(扩散透镜)
扩散透镜27包括大致透明(具有高透光性)且折射率比空气的折射率高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丙烯酸等)。如图6和图8所示,扩散透镜27具有规定的厚度,并且俯视时形成大致圆形,以相对于LED基板25从表侧单独覆盖各LED24的方式、即以俯视时与各LED24重叠的方式分别装配。并且,该扩散透镜27能够使从LED24发出的指向性强的光扩散并出射。即,从LED24发出的光通过经由扩散透镜27而指向性被缓和,因此即使较宽地取得相邻的LED24间的间隔,其间的区域也难以被视觉识别为暗部。由此能减少LED24的设置个数。该扩散透镜27配置在俯视时与LED24成为大致同心的位置。此外,在图7中,图示了保持构件28的截面构成,因此对于扩散透镜27,图示了配置在纸面里侧的扩散透镜27的侧面。
(保持构件)
说明保持构件28。保持构件28由聚碳酸酯等合成树脂制成,表面呈现光的反射性优异的白色。如图6至图8所示,保持构件28具备:主体部28a,其沿着LED基板25的板面;以及固定部28b,其从主体部28a朝向里侧、即朝向底座22侧突出并固定到底座22。主体部28a形成俯视时为大致圆形的板状,并且在与底座22的底板22a之间能夹持至少LED基板25。固定部28b能贯通插通孔25b和装配孔22d且卡止到底板22a,上述插通孔25b和装配孔22d与LED基板25和底座22的底板22a中的保持构件28的装配位置对应而分别形成。如图6所示,该保持构件28在LED基板25的面内适当地分散配置有多个,在X轴方向配置在相对于扩散透镜27(LED24)相邻的位置。
此外,如图6和图8所示,保持构件28包含以下两种:在主体部28a和底座22的底板22a之间不隔着反射片29的底部29a地、夹持LED基板25的保持构件(第1装配构件31);以及在主体部28a和底座22的底板22a之间夹持LED基板25以及反射片29的底部29a的保持构件(第2装配构件32)。其中,夹持LED基板25以及反射片29的底部29a的保持构件28(第2装配构件32)包含以下两种:设有从主体部28a向表侧突出的支撑部28c的保持构件;以及不具有支撑部28c的保持构件。该支撑部28c能对光学构件23(直接对扩散板23a)从里侧支撑,由此能够将LED24和光学构件23在Z轴方向的位置关系维持为固定,并且能够限制光学构件23意外地变形。
(反射片)
反射片29设为由合成树脂制成,表面呈现光的反射性优异的白色。如图6至图8所示,反射片29具有在底座22的内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内敷设的大小,因此能从表侧一并覆盖在底座22内并列配置的全部LED基板25。利用该反射片29能够使底座22内的光朝向光学构件23侧有效地上升。反射片29包括:底部29a,其沿着底座22的底板22a延伸并且大小是覆盖底板22a的大部分;4个立起部29b,其从底部29a的各外端向表侧立起,并且相对于底部29a形成倾斜状;以及延伸部29c,其从各立起部29b的外端向外延伸,并且置于底座22的支承板22c。该反射片29的底部29a以相对于各LED基板25中的表侧的面、即相对于LED24的安装面与表侧重叠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反射片29的底部29a,在与各扩散透镜27(各LED24)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开口地设有使各扩散透镜27插通的透镜插通孔。
另外,在底部29a中,在与各保持构件28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开口地设有用于使固定部28b通过的保持构件插通孔,特别是对于与不隔着底部29a地保持LED基板25的保持构件28(第1装配构件31)对应的保持构件插通孔,其大小设为还能使该保持构件28的主体部28a通过。由此能够预先利用上述保持构件28(第1装配构件31)使收纳在底座22内的LED基板25保持于底座22的底板22a,之后在将反射片29敷设在底座22内时,避免底部29a跨置于上述保持构件28(第1装配构件31)的主体部28a。此外,底部29a由在敷设于底座22内后装配的保持构件28(第2装配构件32)与LED基板25一起保持于底座22而难以发生浮起、挠曲。
(液晶面板的4原色化和使彩色滤光片的着色部的面积比率不同的意义)
此外,如图3和图5所示,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面板11的彩色滤光片19除了具有作为光的三原色的各着色部R、G、B以外,还具有黄色的着色部Y,因此利用透射光显示的显示图像的色域被扩大,因而能够实现颜色再现性优异的显示。而且,透过黄色的着色部Y的光具有与视觉灵敏度的峰值接近的波长,因此有以下倾向:即使是较少的能量也能被人类的眼睛感知为较亮。由此,即使抑制背光源装置12所具有的LED24的输出也能得到充分的亮度,能够降低LED24的功耗,从而得到环境性能也优异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使用如上所述的4原色类型的液晶面板11时,液晶面板11的显示图像作为整体有易于带黄色感的倾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背光源装置12中,LED24的色度被调整为稍有蓝色,蓝色是黄色的互补色,由此校正显示图像中的色度。也因为该情况,如已述的那样,背光源装置12所具有的LED24设为:主发光波长存在于蓝色的波长区域,存在于蓝色的波长区域的光的发光強度最高。
如上所述,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的研究明确了:在调整LED24中的色度时,存在越使该色度从白色接近蓝色,其发出的光的亮度越降低的倾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构成彩色滤光片19的蓝色的着色部B的面积比率设为比绿色的着色部G和黄色的着色部Y相对较大,由此能够使彩色滤光片19的透射光更多地包含作为黄色的互补色的蓝色光。由此无需为了校正显示图像的色度而在对LED24的色度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将LED24的色度调整为很带蓝色,因而能够抑制与色感调整相伴的LED24的亮度降低。
而且,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的研究,明确了在使用4原色类型的液晶面板11时,在液晶面板11的出射光中特别是红色光的明度会降低。该现象可推想为:4原色类型的液晶面板11与3原色类型的相比,构成1个像素的子像素从3个增加到4个,因此每个子像素的面积减少,由此导致特别是红色光的明度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构成彩色滤光片19的红色的着色部R的面积比率设为与绿色的着色部G和黄色的着色部Y相比相对较大,由此能够使彩色滤光片19的透射光更多地包含红色光,因而能够抑制与彩色滤光片19的4色化相伴地发生的红色光的明度降低。
(对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所涉及的构成的说明)
那么,详述保持构件28的构成和配置,并且说明将保持构件28装配到底座22的步骤。在此,将保持构件28的主体部28a和固定部28b中的、第1装配构件31的主体部28a称为第1头部31a,将第2装配构件32的主体部28a称为第2头部32a,将第1装配构件31的固定部28b称为第1轴部31b,将第2装配构件32的固定部28b称为第2轴部32b。而且,为了区别第2装配构件32中的、设有支撑部28c的构件,将设有支撑部28c的构件称为带支撑部的第2装配构件33。另外,将在LED基板25中设置的使保持构件28插通的插通孔25b中的、使第1装配构件31插通的插通孔称为第1基板插通孔25c,将使第2装配构件32插通的插通孔称为第2基板插通孔25d。而且,将在反射片29中设置的使保持构件28插通的保持构件插通孔中的、使第1装配构件31插通的保持构件插通孔称为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将使第2装配构件32插通的保持构件插通孔称为第2反射片插通孔29e。此外,上述各部分分别相当于权利要求所记载的相同名称的各部分。
如图15和图17所示,第1装配构件31和第2装配构件32设为2部件的构成,包括:第1部件35,其具有卡止到底座22的里面的4个弹性卡止片35a;以及第2部件36,其能装拆地从表侧组装到第1部件35。
如图11所示,第1部件35在与设有4个弹性卡止片35a的端部相反的一侧(表侧)的端部设有基板用头部35b。基板用头部35b设为:向第1部件35的外侧伸出,并且具有比第1基板插通孔25c和第2基板插通孔25d的孔径大的外径,从表侧按压第1基板插通孔25c和第2基板插通孔25d的孔边缘。第1部件35中的、基板用头部35b和弹性卡止片35a之间的部分设为基部35c,上述基部35c形成外径比底座22的装配孔22d以及第1基板插通孔25c及第2基板插通孔25d的孔径稍小的圆筒形。基部35c设为:能用于装配第2部件36的开口部35d以在表侧开口的形态设置,与形成在各弹性卡止片35a之间的狭缝连通,经由狭缝还向里侧开口。另外,在各弹性卡止片35a的内面设有面对开口部35d的倾斜面。
如图11所示,第2部件36形成截面形状为大致T字型,具有:反射片用头部36a,其形成截面T字型的一边;以及中轴部36b,其从反射片用头部36a朝向里侧突出。反射片用头部36a俯视时为外径大于基板用头部35b的外径的大致圆形。反射片用头部36a的直径设为小于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的孔径,能插通到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另一方面,反射片用头部36a的直径设为大于第2反射片插通孔29e的孔径,以将第2反射片插通孔29e全部覆盖的状态配置,并且反射片用头部36a的外边缘部与第2反射片插通孔29e的孔边缘的上方接近地配置,能抑制该孔边缘浮起。此外,反射片用头部36a的外边缘部为以下构成:配置在不抵接到第2反射片插通孔29e的孔边缘的位置,即使在热膨胀等导致反射片29发生了变形的情况下,也难以发生挠曲等。中轴部36b从反射片用头部36a突出的尺寸设为与第1部件35的Z轴方向的尺寸相同的程度,直径尺寸稍小于第1部件35的开口部35d的直径尺寸,能相对于开口部35d进行插拔。此外,构成带支撑部的第2装配构件33的第2部件(未图示)在除了上述第2部件36的构成以外,还具有从反射片用头部36a突出的支撑部28C这方面不同,但其它构成是相同的,省略详细说明。
使第2部件36的中轴部36b插入到上述第1部件35的开口部35d,由此,第2部件36的反射片用头部36a与第1部件35的基板用头部35b重叠,构成第1头部31a和第2头部32a。另外,以填充第1部件35的基部35c和4个弹性卡止片35a之间的中空部的方式配置第2部件36的中轴部36b,构成第1轴部31b和第2轴部32b。即,在反射片29中设置孔径大于第2反射片插通孔29e的孔径的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由此,第1装配构件31和第2装配构件32(除了带支撑部的第2装配构件33)包括相同的第1部件35和第2部件36,另一方面,实现不同的装配功能。
接着,说明第1装配构件31和第2装配构件32的配置。
如图6所示,在1个LED基板25中在相邻的LED24之间配置有1个任一种保持构件28(第1装配构件31和第2装配构件32)或者两种均未配置,在各LED基板25中分别配置有5个或7个。此外,在LED基板25中以从表侧单独覆盖LED24的方式设有扩散透镜27,在俯视图中,LED24的位置为与扩散透镜27重叠的位置。
第1装配构件31和第2装配构件32在规定的LED基板25中配置为:第2装配构件32比第1装配构件31靠LED基板25的端部侧。详细地说,在图9和图10所示的LED基板25中,从左端部侧起按照LED24、第2装配构件32、LED24、第1装配构件31、LED24的顺序配置。此外,图9将图6所示的LED基板25中的、左侧的列的位于从上面起第3行的LED基板25的左端部侧放大示出。另外,图10表示用A-A截面线切断图9。
另外,如图12所示,在底座22的面内,在配置在位于该底座22的左上方的角部的LED基板25中,第2装配构件32配置为比第1装配构件31靠LED基板25的左端部侧。即,第2装配构件32配置为比第1装配构件31靠底座22的角部侧。详细地说,在矩阵状地配置的多个LED基板25中的位于左侧的列的第1行(最左上方)的LED基板25中,从左侧端部起按照LED24、第2装配构件32、LED24、第1装配构件31的顺序配置。此外,在图12中,作为底座22的角部,示出了位于图6所示的底座22的左上方的角部,但配置在底座22的四角部的LED基板25均是:第2装配构件32配置为比第1装配构件31靠LED基板25的端部侧(底座22的四角部侧)。
而且,如图13所示,对于沿着X轴方向并排配置的LED基板25中的每一个,在其相互相对侧的端部,在比第1装配构件31靠端部侧配置有第2装配构件32。详细地说,位于左侧的列的LED基板25从右侧端部起按顺序以LED24、第2装配构件32、LED24、LED24、第1装配构件31的顺序配置,位于右侧的列的LED基板25从左侧端部起按顺序以LED24、第2装配构件32(包含带支撑部的第2装配构件33)、LED24、LED24、第1装配构件31的顺序配置。此外,在图13中,示例了图6所示的底座22的中央部附近,但对于全部沿着X轴方向并排配置的一组LED设为该配置构成。
如图14所示,第1装配构件31以该第1装配构件31在LED基板25的并排方向(Y轴方向)直线地配置的方式配置在各LED基板25中。详细地说,在图6的左侧的列的14个LED基板25中,在矩阵状地配置的LED24中的、配置在从左侧端部起的第2个和第3个的LED24之间以及配置在从右侧端部起的第3个和第4个的LED24之间,配置有第1装配构件31。另外,在图6的右侧的列的14个LED基板25中,在矩阵状地配置的LED24中的、配置在从右侧端部起的第2个和第3个的LED24之间以及配置在从左侧端部起的第3个和第4个的LED24之间,配置有第1装配构件31。
另外,在每一个LED基板25中配置有2个第1装配构件31。详细地说,第1装配构件31仅配置在各LED基板25的上述2部位。
接着,说明第1装配构件31和第2装配构件32的组装步骤。
首先,如图15所示,使底座22的装配孔22d与第1基板插通孔25c和第2基板插通孔25d的位置对准,在底座22中收纳LED基板25。
接着,对底座22组装第1装配构件32。具体地说,使第1部件35从表侧插入到第1基板插通孔25c。此时,第1部件35的各弹性卡止片35a分别设为不向外侧弹性变形的状态(关闭的状态),弹性卡止片35a贯通底座22的装配孔22d,并且基板用头部35b抵接到第1基板插通孔25c的孔边缘。而且,将第2部件36的中轴部36b插入到第1部件35的开口部35d。这样的话,第2部件36的中轴部36b的前端抵接到设于第1部件35的弹性卡止片35a的倾斜面,使各弹性卡止片35a朝向外侧弹性变形。第2部件36插入到第2部件36的反射片用头部36a抵接到第1部件35的基板用头部35b为止。这样的话,成为由弹性卡止片35a和基板用头部35b夹着底座22和LED基板25的状态,完成基于第1装配构件31的LED基板25对底座22的装配。
接着,如图16所示,使第1装配构件31的第1头部31a插通反射片29的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并且使第1基板插通孔25c和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的位置对准,将反射片29配置在LED基板25的表面。
接着,如图17所示,对底座22组装第2装配构件32。具体地说,将第1部件35从表侧插入到第2基板插通孔25d和第2反射片插通孔29e两者。并且,与上述第1装配构件31的组装步骤同样地组装第1部件35和第2部件36。这样的话,成为以下状态:由弹性卡止片35a和基板用头部35b夹着底座22和LED基板25,并且与第2反射片插通孔29e的孔边缘的上方接近地配置反射片用头部36a。这样的话,完成基于第2装配构件32的反射片29和LED基板25对底座22的装配。
如上所示,按顺序组装第1装配构件31、反射片29以及第2装配构件32,由此如图18所示,完成LED基板25和反射片29对底座22的装配。
(对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所涉及的作用和效果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第2装配构件32配置为比第1装配构件31靠LED基板25的端部侧,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设置了第1装配构件31而可能发生的亮度不均。具体地说,一般地在反射片29晃动时,反射片29中的光的反射方向改变,有可能在背光源装置12中发生亮度不均。特别是反射片29的端部易于从底座22浮起,成为晃动的一个原因。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将LED基板25还将反射片29装配到底座22的第2装配构件32位于LED基板25的端部侧,因此对于在底座22内收纳的LED基板25,其位于底座22的端部侧的部分至少被第2装配构件32装配。这样的话,对于在底座22内收纳的反射片29,其位于底座22的端部侧的部分也被该第2装配构件32装配到底座22,能防止或者抑制反射片29在该底座22的端部侧浮起。另一方面,假如将第1装配构件31设置在LED基板25的端部侧,则由于该第1装配构件31不具有将反射片29装配到底座22的功能,因此对于在底座22内收纳的反射片29,有时其位于底座22的端部侧的部分浮起,与此相伴地产生发生亮度不均的缺陷。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在LED基板25的端部侧装配有第2装配构件32,因此能避免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接近地配置在2个LED基板25相对的部分,从而由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导致的暗部难以被视觉识别。假如是在2个LED基板25相对的端部侧分别配置第1装配构件31的情况下,则第1装配构件31接近地配置,由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导致的暗部易于被视觉识别。详细地说,第1装配构件31是第1头部31a插通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的构成,在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中,与反射片29相比光反射率较低的LED基板25的表面露出。因此,在第1装配构件31接近地配置的情况下,LED基板25的表面所露出的部分接近地配置,易于被视觉识别为暗部。另一方面,在第2装配构件32中,第2头部32a的直径大于第2反射片插通孔29e的直径,因此能够由第2头部32a覆盖第2反射片插通孔29e,第2装配构件32周边难以被视觉识别为暗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在多个LED基板25中的、配置在该底座22的角部的LED基板25中,第2装配构件32配置为比第1装配构件31靠LED基板25的端部侧,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由反射片29的浮起导致的亮度不均。即,在底座22的角部,LED基板25和反射片29由第2装配构件32装配到底座22,能防止或者抑制反射片29在该底座22的角部侧浮起。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配置在方形的底座22的四角部的4个LED基板25,第2装配构件32配置为比第1装配构件31靠LED基板25的端部侧,因此能防止或者抑制反射片29在该底座22的四角部侧浮起,能够更进一步抑制由反射片29的浮起导致的亮度不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对于沿着LED24的并排方向(X轴方向)并排配置的LED基板25中的每一个,在其相互相对侧的端部配置有第2装配构件32,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由可能构成暗部的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接近地配置导致的亮度不均。即,对于该2个LED基板25,在各自相对的位置,在配置在各个LED基板25的2个第1装配构件31之间至少配置2个第2装配构件32,能够避免第1装配构件31接近地配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全部LED基板25,在位于底座22的中央部侧的端部侧配置有第2装配构件32,因此对于全部LED基板25,第1装配构件31不会沿着X轴方向接近地配置。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由可能构成暗部的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接近地配置导致的亮度不均。
另外,第1装配构件31如图14所示,该第1装配构件31在LED基板25的并排方向(Y轴方向)直线地配置,因此第1装配构件31的装配操作是容易的。即,在沿着基板的并排方向按顺序进行装配第1装配构件31的操作的情况下,第1装配构件31在LED基板25的并排方向直线地配置,因此先装配的第1装配构件31和后装配的第1装配构件31的位置相邻,按顺序装配第1装配构件31的操作是容易的。另外,在使用一并装配多个第1装配构件31的夹具等的情况下,能够直线地构成夹具,并且能够使夹具对直线地并排的第1装配构件31从与该并排方向正交的方向一并起作用。
另外,第1装配构件31和第2装配构件32包括相同的第2部件36,并且除了带支撑部的第2装配构件33以外的、第1装配构件31和第2装配构件32包括相同的第1部件35。因此,第1装配构件31和第2装配构件32能够仅通过改变设于反射片29的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和第2反射片插通孔29e的孔径来实现部件的共用化,能够削减部件的件数。
另外,支撑部28c设于带支撑部的第2装配构件33,因此只要在敷设了反射片29后进行装配即可,配置反射片29的操作是容易的。具体地说,假如是在第1装配构件31设有支撑部28c的情况下,则在进行敷设反射片29的操作时,突出的支撑部28c有可能成为障碍。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敷设反射片29的操作时,突出的支撑部28c不会成为障碍。
另外,LED基板25由2个第1装配构件31装配到底座22。因此,在首先使用第1装配构件31将LED基板25装配到底座22,之后使用第2装配构件32进行将反射片29和LED基板25装配到底座22的操作步骤中,能够仅用第1装配构件31无位置偏移地将LED基板25装配到底座22。另外,能够将易于被视觉识别为暗部的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的数量抑制到所需最低限度。
<实施方式2>
根据图1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不同在于第1装配构件31在LED基板25的并排方向(Y轴方向)上的配置,其它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第1装配构件31以该第1装配构件31在LED基板25的并排方向(Y轴方向)相邻的LED基板25之间处于相互不同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各LED基板25中。详细地说,在底座22的左端部侧,在左侧的列的14个LED基板25中的、位于从上面起第1行、第3行、第5行、第7行的LED基板25中,在矩阵状地配置的LED24中的、配置在从左侧端部起第2个和第3个的LED24之间,配置有第1装配构件31。另一方面,在位于从上面起第2行、第4行、第6行的LED基板25中,在矩阵状地配置的LED24中的、配置在从左侧端部起第1个和第2个的LED24之间,配置有第1装配构件31。因此,对于从上面起按顺序相邻的LED基板25,第1装配构件31以在配置在从左侧端部起第2个和第3个的LED24之间以及配置在从左侧端部起第1个和第2个的LED24之间处于相互不同的位置的方式按顺序配置。
另外,如图19所示,左侧的列的14个LED基板25中的、配置在下侧的7个LED基板25通过使对于上述配置在上侧的7个LED基板25的说明中的上下方向相反,也成为同样地说明的配置,省略详细说明。而且,配置在底座22的X轴方向的中央部侧的第1装配构件31和配置在底座22的右端部侧的第1装配构件31也成为同样的配置构成(未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装配构件31在LED基板25的并排方向(Y轴方向)相邻的LED基板25之间处于相互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第1装配构件31在Y轴方向接近地配置,能够更进一步抑制由可能构成暗部的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接近地配置导致的亮度不均。
<实施方式3>
根据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不同在于LED基板25在LED24的并排方向(X轴方向)仅设有1个。具体地说,LED基板25在底座22内在X轴方向设有1个,在Y轴方向并列配置有7个。另外,在第2装配构件32中不包含带支撑部的第2装配构件33。其它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LED基板25中的、从上面起第1行、第3行、第5行、第7行的LED基板25中,第2装配构件32配置为比第1装配构件31靠LED基板25的两端部侧,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设置了第1装配构件31而可能发生的亮度不均。具体地说,一般地在反射片29晃动时,反射片29中的光的反射方向改变,有可能在背光源装置12中发生亮度不均。特别是反射片29的两端部易于从底座22浮起,成为晃动的一个原因。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装配构件32位于在X轴方向仅配置1个的该LED基板25的两端部侧,因此对于反射片29,其位于底座22的两端部侧的部分也由该第2装配构件32装配到底座22。因此,能防止或者抑制反射片29在该底座22的两端部侧浮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装配构件32中不包含带支撑部的第2装配构件33,第1装配构件31和第2装配构件32仅由相同的第1部件35和第2部件36构成。因此,第1装配构件31和第2装配构件32能够通过仅改变设于反射片29的第1反射片插通孔29d和第2反射片插通孔29e的孔径来实现第1部件35和第2部件36的共用化,能够削减部件的件数。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根据上述记述和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地改变彩色滤光片中的各着色部R、G、B、Y的并排顺序,例如如图21所示,设为从该图左侧起按照蓝色的着色部B、绿色的着色部G、红色的着色部R、黄色的着色部Y的顺序沿着X轴方向并排排列,其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2)除了上述(1)以外,例如如图22所示,设为彩色滤光片中的各着色部R、G、B、Y从该图左侧起按照红色的着色部R、绿色的着色部G、黄色的着色部Y、蓝色的着色部B的顺序沿着X轴方向并排排列,其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3)除了上述(1)和(2)以外,例如如图23所示,设为彩色滤光片中的各着色部R、G、B、Y从该图左侧起按照红色的着色部R、黄色的着色部Y、绿色的着色部G、蓝色的着色部B的顺序沿着X轴方向并排排列,其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彩色滤光片的着色部,示出了除了作为光的三原色的红色(R),绿色(G),蓝色(B)以外,还增加了黄色(Y),如图24所示,也可以代替黄色的着色部而增加青色的着色部C。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彩色滤光片的着色部设为4色,但如图25所示,也可以在黄色的着色部的设置位置设置不会使透射光着色的透明部T。透明部T至少相对于可见光的全部波长的透射率大致相等,由此不会使透射光着色为特定的颜色。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构成彩色滤光片的4色的各着色部R、G、B、Y沿着行方向并排的构成,但也能设为4色的各着色部R、G、B、Y矩阵状地并排的构成。具体地说,如图26所示,4色的各着色部R、G、B、Y将X轴方向设为行方向、将Y轴方向设为列方向而矩阵状地并排,各着色部R、G、B、Y的行方向(X轴方向)的尺寸设为全部相同,但配置在相邻的行的着色部R、G、B、Y彼此在列方向(Y轴方向)的尺寸设为相互不同。并且,在列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大的行中,红色的着色部R和蓝色的着色部B在行方向相邻地配置,而在列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小的行中,绿色的着色部G和黄色的着色部Y在行方向相邻地配置。即,红色的着色部R和蓝色的着色部B在行方向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列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大的第1行与绿色的着色部G和黄色的着色部Y在行方向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列方向的尺寸相对较小的第2行在列方向交替地重复配置。由此,红色的着色部R和蓝色的着色部B的面积大于绿色的着色部G和黄色的着色部Y的面积。另外,绿色的着色部G相对于红色的着色部R在列方向相邻地配置,黄色的着色部Y相对于蓝色的着色部B在列方向相邻地配置。
与将彩色滤光片设为上述构成相伴地,在阵列基板中,如图27所示,配置在相邻的行的各像素电极115的列方向的尺寸设为不同。即,各像素电极115中的、与红色的着色部R或蓝色的着色部B重叠的像素电极的面积大于与黄色的着色部Y或绿色的着色部G重叠的像素电极的面积。各着色部R、G、B、Y的膜厚设为全部相等。另外,源极配线117全部按等间距排列,而栅极配线116根据像素电极115的列方向的尺寸,按2种间距排列。此外,在图26和图27中,图示了红色的着色部R和蓝色的着色部B的面积是黄色的着色部Y和绿色的着色部G的面积的约1.6倍程度的情况。
(7)作为上述(6)的进一步的变形例,如图28所示,也能设为以下构成:关于彩色滤光片,黄色的着色部Y相对于红色的着色部R在列方向相邻地配置,绿色的着色部G相对于蓝色的着色部B在列方向相邻地配置。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构成彩色滤光片的各着色部R、G、B、Y的面积比率不同的构成,但也能设为使各着色部R、G、B、Y的面积比率相等的构成。具体地说,如图29所示,各着色部R、G、B、Y将X轴方向设为行方向、将Y轴方向设为列方向而矩阵状地排列,各着色部R、G、B、Y的行方向(X轴方向)的尺寸设为相互全部相同,并且列方向(Y轴方向)的尺寸也设为相互全部相同。因此,各着色部R、G、B、Y的面积设为全部相等。与将彩色滤光片设为上述构成相伴地,在阵列基板中,如图30所示,与各着色部R、G、B、Y形成相对状的各像素电极215的行方向的尺寸全部相等,且列方向的尺寸全部相等,由此,全部像素电极215设为相同的形状并且设为相同的面积。另外,栅极配线216和源极配线217各自全部按等间距排列。
(9)在上述(8)中,还能将各着色部R、G、B、Y的排列设为与上述(1)至(3)相同。
(10)在上述(6)和(8)中,还能分别应用在上述(4)或(5)中说明的构成。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彩色滤光片的着色部设为4色,但如图31所示,省略黄色的着色部并仅设为作为光的三原色的红色(R)、绿色(G)、蓝色(B)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使各着色部R、G、B的面积比率相等。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简化的附图(图4和图5)说明了有关像素的结构,但除了这些附图所公开的结构以外,也能改变有关像素的具体的结构。例如,在设为将1个像素分割为多个副像素并以灰度级值相互不同的方式驱动这些副像素的、进行所谓的多像素驱动的结构中也能应用本发明。作为其具体的构成,如图32所示,由一对副像素SPX构成1个像素PX,并且由夹着栅极配线102而相邻的一对像素电极100构成该一对副像素SPX。另一方面,在栅极配线102上,与一对像素电极100对应地形成一对TFT101。TFT101包括:栅极电极101a,其包括栅极配线102的一部分;源极电极101b,其包括从源极配线103分支并配置在栅极电极101a上的一对分支线;以及漏极电极101c,其配置在栅极电极101a上且被夹在一对源极电极101b之间,TFT101在栅极配线102上沿着形成1个像素PX的一对副像素SPX的并排方向(Y轴方向)并排配置有一对。在一端侧具有与像素电极100连接的接触部104a的漏极配线104的另一端侧连接到TFT101中的漏极电极101c。接触部104a和像素电极100经过在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层间绝缘膜(未图示)中开口形成的接触孔CH连接,相互成为相同电位。另一方面,在一对像素电极100中,在与栅极配线10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辅助电容配线105分别按俯视时重叠的方式配置,在与该辅助电容配线105所重叠的像素电极100之间形成有电容。即,构成1个像素PX的一对像素电极100在与相互不同的辅助电容配线105之间形成有电容。而且,在栅极配线101和各辅助电容配线105之间,分别形成有像素内辅助电容配线108,上述像素内辅助电容配线108的形状为与栅极配线101和辅助电容配线105并行并且横穿各像素电极100和各接触部104a。各像素内辅助电容配线108分别通过连接配线109连接到各辅助电容配线105,上述各辅助电容配线105配置在与栅极配线101侧相反的一侧,由此设为与各辅助电容配线105相同的电位。因此,作为与辅助电容配线105相同电位的像素内辅助电容配线108在和作为俯视时重叠且与各像素电极100为相同电位的各接触部104a之间形成有电容。并且,在驱动时,对一对TFT101分别从共用的栅极配线102和源极配线103供应扫描信号和数据信号,而对与一对像素电极100和连接到它们的一对接触部104a分别重叠的各辅助电容配线105和各像素内辅助电容配线108供应相互不同的信号(电位),由此能够使各副像素SPX所充电的电压值、即灰度级值相互不同。由此能够进行所谓的多像素驱动,能够得到良好的视野角特性。
此外,在进行如上所述的多像素驱动的像素结构中,像素电极100和相对于像素电极100形成相对状的彩色滤光片106的各着色部R、G、B、Y为如下构成。即,如图33所示,彩色滤光片106包括4色的着色部R、G、B、Y,从该图左侧起按照黄色的着色部Y、红色的着色部R、绿色的着色部G、蓝色的着色部B的顺序沿着X轴方向重复地并列配置。各着色部R、G、B、Y由遮光层(黑矩阵)107隔开,遮光层107在俯视时与栅极配线102、源极配线103以及辅助电容配线105重叠的范围内大致格子状地配置。各着色部R、G、B、Y中的、黄色的着色部Y和绿色的着色部G在X轴方向(着色部R、G、B、Y的并列方向)的尺寸相互大致相等,而红色的着色部R和蓝色的着色部B在X轴方向的尺寸与黄色的着色部Y和绿色的着色部G相比相对较大(例如从1.3倍到1.4倍的程度)。进一步详细地说,红色的着色部R在X轴方向的尺寸与蓝色的着色部B相比大一点。此外,如图33所示,各像素电极100设为在Y轴方向的尺寸相互大致相等的大小,但X轴方向的尺寸设为与相对的彩色滤光片106的着色部R、G、B、Y的大小对应的大小。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使用多个LED按一列并排配置的长方形的LED基板的情况,但使用了多个LED矩阵状地并排配置的构成的LED基板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具体地说,也可以是LED按2行2列配置的LED基板、LED按3行3列配置的LED基板。而且,LED设为交错配置的LED基板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LED基板25在X轴方向并列1个或2个的背光源装置,但例如LED基板25在X轴方向并列3个以上的背光源装置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装配构件31和第2装配构件32示例了2个部件的构成,但例如包括1个部件、包括3个部件以上的第1装配构件31和第2装配构件32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装配构件31在Y轴方向直线地配置和相互不同地配置作为不同的实施方式进行了示例,但也可以在1个背光源装置中并用这些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设为在底座22的端部侧直线地配置,并且在中央部侧相互不同地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22…底座、22d…装配孔、23…光学构件、24…LED(光源)、25…LED基板(基板)、25c…第1基板插通孔、25d…第2基板插通孔、28…保持构件(第1装配构件、第2装配构件)、28a…主体部(第1头部、第2头部)、28b…固定部(第1轴部、第2轴部)、28c…支撑部、29…反射片、29d…第1反射片插通孔、29e…第2反射片插通孔、31…第1装配构件、31a…第1头部、31b…第1轴部、32…第2装配构件、32a…第2头部、32b…第2轴部、33…带支撑部的装配构件、35…第1部件(部件)、36…第2部件(部件)、TV…电视接收装置。
Claims (11)
1.一种照明装置,其具备:
多个光源;
基板,上述光源并排安装在上述基板的一面侧,并且上述基板具备第1基板插通孔和第2基板插通孔,上述第2基板插通孔比上述第1基板插通孔配置在上述光源的并排方向的端部侧;
反射片,其在该反射片的底部与上述光源俯视时重叠的位置设有开口,配置在上述基板的上述一面侧,并且具备:第1反射片插通孔,其配置在与上述第1基板插通孔重叠的位置,且其孔径大于上述第1基板插通孔的孔径;以及第2反射片插通孔,其配置在与上述第2基板插通孔重叠的位置;
底座,其收纳上述基板和上述反射片;
第1装配构件,其是用于将上述基板装配到上述底座的构件,具备:第1轴部,其插通上述第1基板插通孔并固定到上述底座;以及第1头部,其具有大于上述第1基板插通孔的孔径且小于上述第1反射片插通孔的孔径的直径,并卡止到上述第1基板插通孔的孔边缘;以及
第2装配构件,其是用于将上述反射片和上述基板装配到上述底座的构件,具备:第2轴部,其插通上述第2反射片插通孔和上述第2基板插通孔并固定到上述底座;以及第2头部,其具有大于上述第2反射片插通孔的孔径的直径,并卡止到上述第2反射片插通孔的孔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座中收纳有多个上述基板,
多个上述基板中的、在上述底座的面内配置在该底座的角部的基板至少由上述第1装配构件和上述第2装配构件装配到上述底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基板沿着上述光源的并排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
对于并排配置的各个上述基板,在其相互相对的一侧的端部配置有上述第2装配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板在与上述光源的并排方向正交的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
上述第1装配构件以该第1装配构件在上述基板的并排方向直线地配置的方式配置在各上述基板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基板在与上述光源的并排方向正交的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
上述第1装配构件以该第1装配构件在上述基板的并排方向上相邻的基板之间处于相互不同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各上述基板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第1装配构件和上述第2装配构件包括相同的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还具备与上述反射片相对、将光扩散的光学构件,
上述第2装配构件包括带支撑部的第2装配构件,上述带支撑部的第2装配构件具有支撑上述光学构件的支撑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基板由2个上述第1装配构件装配到上述底座。
9.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以及配置在该照明装置的表侧的显示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设为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11.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61078 | 2011-03-18 | ||
JP2011061078 | 2011-03-18 | ||
PCT/JP2012/056106 WO2012128077A1 (ja) | 2011-03-18 | 2012-03-09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92092A CN103392092A (zh) | 2013-11-13 |
CN103392092B true CN103392092B (zh) | 2015-08-12 |
Family
ID=46879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1030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92092B (zh) | 2011-03-18 | 2012-03-09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30321717A1 (zh) |
CN (1) | CN103392092B (zh) |
WO (1) | WO201212807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48667B (zh) * | 2012-06-20 | 2014-06-11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直下式的背光模块及其液晶显示器 |
KR102419991B1 (ko) * | 2015-07-06 | 2022-07-1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JP6601146B2 (ja) * | 2015-10-26 | 2019-11-06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CN111052208B (zh) | 2017-09-07 | 2021-11-16 |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
KR102493155B1 (ko) | 2018-03-26 | 2023-01-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
TWI685699B (zh) * | 2018-05-11 | 2020-02-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組及連接座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2065173A1 (fr) * | 2001-02-14 | 2002-08-22 | Yuka Denshi Co., Ltd. | Corps de guidage de lumiere, feuille reflechissant la lumiere, dispositif source de lumiere de surface, dispositif d'affichage a cristaux liquides utilisant la feuille reflechissant la lumiere,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la feuille reflechissant la lumiere |
CN1904689A (zh) * | 2005-07-29 | 2007-01-31 | 索尼株式会社 | 用于发光单元的辐射器,和背光装置 |
CN1912716A (zh) * | 2005-08-11 | 2007-02-1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
CN200986145Y (zh) * | 2006-07-07 | 2007-12-05 | 沈永福 | Led灯具反射板 |
JP2009087879A (ja) * | 2007-10-02 | 2009-04-23 | Sharp Corp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CN101441362A (zh) * | 2007-11-22 | 2009-05-27 | 索尼株式会社 | 背光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
JP2009129707A (ja) * | 2007-11-22 | 2009-06-11 | Sony Corp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CN100510892C (zh) * | 2006-06-26 | 2009-07-08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背光组件及使用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模块 |
CN101684923A (zh) * | 2008-09-26 | 2010-03-31 | 先进开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发光二极管的光源组及其反射片组 |
CN101788119A (zh) * | 2010-03-18 | 2010-07-28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块 |
CN201583924U (zh) * | 2009-09-30 | 2010-09-15 | 程抒一 | 一种红外触摸屏 |
CN201589140U (zh) * | 2009-12-17 | 2010-09-22 |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组 |
CN101907246A (zh) * | 2009-06-03 | 2010-12-08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98006B2 (ja) * | 2006-06-30 | 2011-10-1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5229736B2 (ja) * | 2009-02-19 | 2013-07-03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 液晶表示装置 |
JP4519944B1 (ja) * | 2009-05-22 | 2010-08-0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
JP2011023203A (ja) * | 2009-07-15 | 2011-02-03 | Sharp Corp | 表示装置 |
-
2012
- 2012-03-09 WO PCT/JP2012/056106 patent/WO201212807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3-09 US US13/985,332 patent/US2013032171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2-03-09 CN CN201280010309.8A patent/CN10339209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2065173A1 (fr) * | 2001-02-14 | 2002-08-22 | Yuka Denshi Co., Ltd. | Corps de guidage de lumiere, feuille reflechissant la lumiere, dispositif source de lumiere de surface, dispositif d'affichage a cristaux liquides utilisant la feuille reflechissant la lumiere,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la feuille reflechissant la lumiere |
CN1904689A (zh) * | 2005-07-29 | 2007-01-31 | 索尼株式会社 | 用于发光单元的辐射器,和背光装置 |
CN1912716A (zh) * | 2005-08-11 | 2007-02-1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
CN100510892C (zh) * | 2006-06-26 | 2009-07-08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背光组件及使用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模块 |
CN200986145Y (zh) * | 2006-07-07 | 2007-12-05 | 沈永福 | Led灯具反射板 |
JP2009087879A (ja) * | 2007-10-02 | 2009-04-23 | Sharp Corp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9129707A (ja) * | 2007-11-22 | 2009-06-11 | Sony Corp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CN101441362A (zh) * | 2007-11-22 | 2009-05-27 | 索尼株式会社 | 背光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
CN101684923A (zh) * | 2008-09-26 | 2010-03-31 | 先进开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发光二极管的光源组及其反射片组 |
CN101907246A (zh) * | 2009-06-03 | 2010-12-08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201583924U (zh) * | 2009-09-30 | 2010-09-15 | 程抒一 | 一种红外触摸屏 |
CN201589140U (zh) * | 2009-12-17 | 2010-09-22 |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组 |
CN101788119A (zh) * | 2010-03-18 | 2010-07-28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块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2128077A1 (ja) | 2012-09-27 |
CN103392092A (zh) | 2013-11-13 |
US20130321717A1 (en) | 2013-1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280390B1 (ko) | 엘이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 |
US20080117356A1 (en) | Light source apparatus, backlight apparatu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acklight apparatus | |
KR102033481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US8939597B2 (en) |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 |
CN103392092B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 |
JP2013143217A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WO2014087875A1 (ja) |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CN101762908A (zh) | 液晶显示设备 | |
US9164226B2 (en) |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 |
JP5662952B2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WO2012133892A1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WO2012165282A1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US9476577B2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 |
JP2013143275A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WO2014141879A1 (ja) |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US9004710B2 (en) |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 |
WO2011043094A1 (ja) |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 |
WO2012128076A1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JP2014029813A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WO2012128063A1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US20120300131A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WO2012133036A1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WO2012165249A1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KR101423519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KR20120075137A (ko) | 장착부재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