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3203A - 天窗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窗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73203A CN103373203A CN201310149583XA CN201310149583A CN103373203A CN 103373203 A CN103373203 A CN 103373203A CN 201310149583X A CN201310149583X A CN 201310149583XA CN 201310149583 A CN201310149583 A CN 201310149583A CN 103373203 A CN103373203 A CN 1033732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slider
- lifter
- pulling
- junction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ific Sea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For Doors And Windows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窗装置,其能够降低襟翼型的天窗装置在纵向方向总厚度,该天窗装置配置为使得当滑动器在板完全关闭状态下向后移动用于打开和关闭顶棚开口时,板在板后部上倾之后向后移动。在下倾板时与配置在滑动器中的拉动接合部接合的能够向下拉动板的受拉接合部配置在升降器前部和升降接合部后侧,浮起制约部配置在升降器的后端部,该浮起制约部在完全关闭板时与配置在滑动器中的浮动制约部接合,以在板完全关闭状态下制约板的后端的浮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窗装置。
背景技术
已有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天窗装置作为一种传统的天窗装置。
该天窗装置包括板,并且包括接附到板的升降器和能够自由地前后移动的滑动器,该板关闭顶棚开口,该顶棚开口形成在车辆的顶棚中以便自由地打开和关闭,该升降器和滑动器处于该板的横向方向端部侧下方。
在该天窗装置中,通过在板关闭顶棚开口的完全关闭状态下前后移动滑动器,滑动器与升降器接合以上倾板从而使得该板后部升起。此外,通过从上倾状态进一步向后移动滑动器,滑动器向后拉动升降器以向后移动板从而打开顶棚开口。在板完全打开状态下,板后部叠盖在顶棚后部(顶棚开口后侧)上方。
此外,在板以被上倾的状态前后移动之后,通过从板完全打开顶棚开口的完全打开状态前后移动滑动器,板被下倾以关闭顶棚开口。
在该天窗装置中配置有拉动装置,其能够在下倾板时向下拉动板。
该拉动装置包括配置在升降器的后端的拉动销和配置在滑动器的后端侧的拉动槽。
拉动槽为倾斜槽,该倾斜槽形成为具有前端开口并且具有朝向后侧的下坡,并且,在升降器的后端的接合销固定到该拉动槽,以由此引起板的拉动动作。
亦即,在该天窗装置中,在下倾板时,在防止板由诸如运行期间的风压降下的力作用在板上的情况下,或者在板的提升-降下机构的一部分被捕获并且防止板降下的力作用的情况下,板能够通过上述拉动装置被强制向下拉动。
并且,该拉动装置具有在板完全关闭状态下制约板的浮动的功能。
参考文献清单: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JP-A2008-221900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传统的天窗装置中,由于板在上倾状态下成为后面向上的倾斜状态以使得升降器与板一起成为后面向上的倾斜状态,因此升降器的后端位置定位较高。在拉动销配置在该升降器的后端的情况下,因为拉动销接近拉动槽,所以板和拉动销之间在纵向方向上的距离变大。
同时,在襟翼型天窗装置中,由于板后部在完全打开状态下定位于顶棚后部(顶棚开口后侧)上方,因此需要在完全打开板时避免拉动销和顶棚之间的干扰,但是在以上提到的板和拉动销之间在纵向方向上的距离存在的情况下,板的后端的高度在上倾时变高,以由此增加升降量,该襟翼型天窗装置在上倾板以打开顶棚开口的状态下向后移动板。由于升降量涉及天窗装置的纵向方向总厚度,因此在板的后端的高度在上倾时较高的情况下,天窗装置的纵向方向总厚度变厚。
此外,在(在向下拉动范围内)下倾板时确保板的拉动量的情况下,拉动销和板之间的距离不能降低。此外,由于需要在滑动器中配置拉动槽并且滑动器应当在完全打开板时爬入顶棚后部下方,因此拉动槽的高度的增加受到限制。
因此,考虑到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纵向方向总厚度的天窗装置。
解决手段
为了解决以上提到的技术问题,由本发明产生的技术手段的特征在于如下要点。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一种天窗装置包括:用于关闭形成在车辆的顶棚中的顶棚开口的板,使得该顶棚开口能够自由地打开和关闭;接附到板的升降器;和能够前后移动的滑动器;该升降器和滑动器配置在板的横向方向每个端部侧的下方,其中
通过在板完全关闭状态下向后移动滑动器,滑动器与配置在升降器前部的升降接合部接合,以使板后部上倾,继而板向后移动,其中
在升降器前部中在升降接合部后侧配置有受拉接合部,该受拉接合部能够在下倾板时以与配置在滑动器中的拉动接合部接合的方式向下拉动板,并且其中
浮起制约部配置在升降器的后端部,所述浮起制约部在完全关闭板时与配置在滑动器中的浮动制约部接合,以在板完全关闭状态下制约板的后端的浮动。
在与权利要求2有关的本发明中,拉动接合部或受拉接合部中的一个配置有拉动倾斜表面,该拉动倾斜表面用于与该拉动接合部或受拉接合部中的另一个接合,以由此引起板的拉动动作,其中
浮动制约部或浮起制约部中的一侧配置有下拉倾斜表面,该下拉倾斜表面用于通过在由拉动倾斜表面完成板的拉动动作之后与浮动制约部或浮起制约部中的另一侧接合以向下拉动板。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下述效果。
由于能够在下倾板时向下拉动板以与配置在滑动器中的拉动接合部接合的受拉接合部配置在升降器前部和升降接合部后侧,因此不需要在完全打开板时考虑受拉接合部和顶棚之间的干扰,并且板后部的高度在上倾时能够降下,以使得天窗装置的纵向方向厚度能够降低。
此外,在板的下倾时的拉动在升降器前部执行的情况下,尽管在完全关闭板时,板的后端侧的浮动的制约变得宽容,但是通过提供与配置在滑动器中的浮动制约部接合的用于在板完全关闭状态下制约板的后边缘的浮动的浮起制约部,能够确保板的后边缘的浮动的制约功能,并且还由于板在板完全关闭状态下由升降接合部和滑动器之间的接合部、拉动接合部和受拉接合部之间的接合部、以及浮动制约部和浮起制约部之间的接合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三个位置支撑,因此在板完全关闭状态下的支撑刚度有所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配置有天窗装置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2(a)是示出天窗装置完全关闭状态的侧视图,并且图2(b)是在前板上倾状态下的天窗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前板上倾和后板降下并且滑动状态的侧视图。
图4(a)是示出前板完全关闭状态的侧视图,并且图4(b)是前板上倾状态的侧视图。
图5(a)是在前板完全关闭状态下的前板致动装置前部的侧视图,并且图5(b)是在前板完全关闭状态下的前板致动装置后部的侧视图。
图6(a)是在前板上倾状态下的前板致动装置前部的侧视图,并且图6(b)是在前板上倾状态下的前板致动装置后部的侧视图。
图7是在前板上倾和后板降下并且滑动状态下的局部放大的侧视图。
图8是前升降器的立体图。
图9是前滑动器和电缆夹具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后侧所见的拉动接合部和受拉接合部的立体图。
图11(a)是浮动制约部的侧视图,图11(b)是浮动制约部的立体图,并且图11(c)是浮起制约部的立体图。
图12(a)是沿图4中的A-A箭头线的截面图,并且图12(b)是沿图13中的B-B箭头线的截面图。
图13(a)是从室外所见的天窗装置后部的侧视图,图13(b)是从室外所见的天窗装置后部的侧视图。
图14(a)是在后板完全关闭状态下的后板致动装置前部的侧视图,并且图14(b)是在后板完全关闭状态下的后板致动装置后部的侧视图。
图15是后升降器的立体图。
图16是后滑动器的立体图。
图17是覆盖构件的立体图。
图18是覆盖构件的一部分和后滑动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9是沿图13中的C-C箭头线的截面图。
图20是沿图13中的D-D箭头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附图在下文中描述。
图1示出配置有天窗装置2的车辆1的俯视图,其中矩形的顶棚开口4形成在车辆1的顶棚3前部侧并且顶棚开口4由前和后板6和7关闭。
车辆1的顶棚3形成为稍微弯曲的形状以沿横向和前后方向向上凸出,并且前和后板6和7也形成为与顶棚的弯曲的形状相对应的弯曲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前后、横向(右和左)和竖直(上和下)方向为符合坐在驾驶座中的驾驶员所观察的方向。此外,“横向向内”方向表示从车辆1的横向方向端部朝向横向方向中间部的方向,并且“横向向外”方向表示从车辆1的横向方向中间部朝向横向方向端部的方向。因此,在配置在车辆1的横向方向侧部的构件中,横向方向内侧表示车辆1的横向方向中间侧,并且横向方向外侧表示相对于车辆1的横向方向中间侧的相反侧。
如图1和2所示,天窗装置2包括:用于关闭顶棚开口4前部的前侧板6(称为“前板”),使得该顶棚开口能够自由地打开和关闭;用于关闭顶棚开口4后部的后侧板7(称为“后板”),使得该顶棚开口能够自由地打开和关闭;接附并且固定到顶棚3的下表面侧的框架8;用于执行前板6的打开和关闭致动的板致动装置9(称为“前板致动装置”);用于执行后板7的打开和关闭致动的板致动装置10(称为“后板致动装置”);用于驱动这些板致动装置9和10的驱动电机11;和用于传递该驱动电机的电力到前和后板致动装置9和10的驱动电缆12。
该天窗装置2为由单个驱动电机11驱动前板致动装置9(前板6)和后板致动装置10(后板7)的类型的天窗装置2。
如图1所示,框架8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右和左导轨13;连接右和左导轨13的前端侧的前框架构件14;和连接右和左导轨1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后框架构件15,并且,后框架构件14和15之间以及右和左导轨13之间的空间限定为框架开口16(天窗装置2的室内侧开口)。
右和左导轨13前部定位在顶棚开口4的右和左侧边缘部下方,前框架构件14定位在顶棚开口4的前边缘部下方,并且后框架构件15定位在顶棚开口4的后边缘部下方。因此,框架开口16定位在对应于与顶棚开口4下方的位置,并且框架开口16由并未在附图中示出的遮阳装置自由地打开和关闭。
驱动电机11接附到前框架构件14,并且由驱动电机11驱动用于旋转的驱动齿轮17配置在驱动电机11附近,并且驱动电缆12与该驱动齿轮17接合,并且构造成使得驱动电缆12通过由驱动电机11驱动驱动齿轮17旋转以在纵向方向上被推动和拉动。
前板致动装置9和后板致动装置10分别成右和左对配置,其中前板致动装置9布置在前板6的右和左端部侧(侧边缘部侧)下方(即,配置在前板6和导轨13之间),并且后板致动装置10布置在后板7的右和左端部侧(侧边缘部侧)下方(即,配置在后板7和导轨13之间)。
此外,一对驱动电缆12也配置成与右和左前和后板致动装置9和10相一致。
导轨13形成为稍微弯曲的形状从而以受挤轮廓向上凸出,并且如图12所示,导轨13包括:板引导部18;配置在该板引导部18的横向方向内侧方向上的遮阳装置引导部19;和配置在板引导部18的横向方向外侧的凹槽部21。
在板引导部18中,沿导轨13的纵向方向形成有:在横向方向上的一对内部和外部第一和第二滑动引导槽23A和23B,其中导轨13的底壁22的上表面用作滑动表面;定位在第二滑动引导槽23B上方的第三滑动引导槽23C;定位在第一滑动引导槽23A上方的同步引导槽24;定位在第一滑动引导槽23B的横向方向外侧方向上的电缆引导槽25;和定位在同步引导槽24上方的辅助槽26。
第一滑动引导槽23A形成为沿横向方向向外打开的U字形,第二滑动引导槽23B和第三滑动引导槽23C中的每个形成为沿横向方向向内打开的U字形,其中第一和第二滑动引导槽23A和23B沿横向方向相对。此外,板引导部18的第一和第二滑动引导槽23A和23B之间的空间向上打开。
同步引导槽24和辅助槽26形成沿在横向方向向内打开的U字形,其中第三滑动引导槽23C和同步引导槽24沿横向方向相对。
电缆引导槽25与第二滑动槽23B连通,并且驱动电缆12从该电缆引导槽前方插入该电缆引导槽。
前板致动装置9设置成上倾、下倾(提升和降下)前板6,并且在上倾状态下前后移动前板6,并且如图4至7所示,前板致动装置9包括升降器28(称为“前升降器”)和滑动器30(称为“前滑动器”)。
前升降器28形成为具有从大致前端部延伸到大致后端部的长度,并且布置在前板6的横向方向端部侧(侧边缘侧)下方。
并且,如图12(a)所示,前升降器28布置成能够在板引导部18的第一和第二滑动引导槽23A和23B之间前后移动。此外,前升降器28经由螺栓29等接附到固定到前板6的侧边缘侧的下表面侧的接附支架31。
如图8等所示,接附到该接附支架31的接附部27配置在前升降器28的前和后两个位置。此外,如图12(a)所示,形成在接附支架31中的螺栓插入孔35形成为沿纵向方向伸长的长孔,以使得前板6的竖直位置可调节(高度可调节)。
如图5、6和8所示,前支架32经由枢转轴33枢转地连接到该前升降器28的前端侧,以便能够绕横向轴自由地旋转,并且固定到相应的第一和第二滑动引导槽23以便能够在纵向方向上自由地滑动的滑动靴部34接附到该前支架32的右和左侧。
此外,倾斜引导槽36(升降接合部)以横向方向贯通状态配置在前升降器28前部。该倾斜引导槽36形成为倾斜状态,从而具有向后的下坡。
前滑动器30布置在前升降器28下方并且由导轨13的板引导部18支撑,以便自由地前后移动(能够在纵向方向上自由地移动),并且其目的是,前板致动装置9通过前后移动前滑动器30被驱动,以由此执行前板6的打开和关闭致动(即,前板6通过前后移动被提升和降下并且前后移动)。
如图9所示,该前滑动器30主要由滑动器主体37和延展构件38构成,该延展构件布置在该滑动器主体37后侧并且从滑动器主体37向后延伸。
如图9所示,滑动器主体37布置在导轨13的板引导部18的第一和第二滑动器引导槽23A和23B之间并且包括底壁39和从底壁的横向方向上的内部和外部侧立起的一对侧壁40。
如图12(a)所示,前升降器28布置在对应于滑动器主体37的内部和外部侧壁40之间的位置。
固定到第一和第二滑动引导槽23A和23B以便能够在纵向方向上自由地滑动的滑动靴部41配置在滑动器主体37的内侧壁40的下端侧,并且滑动靴部41在滑动引导槽23A和23B中滑动以使得前滑动器30由此能够自由地前后移动。
并且,在滑动器主体37的外侧壁40的下端配置有电缆夹具42,其能够沿第二滑动引导槽23B和电缆引导槽25在纵向方向上自由地移动,并且驱动电缆12固定到该电缆夹具42。因此,构造成使得驱动电缆12在纵向方向上被推动和拉动,而前滑动器30前后移动。
同步释放部43配置在滑动器主体37的内侧壁40前部。
如图9所示,以将前升降器28夹在中间的方式从内部和外部侧壁40向上延伸的一对右和左延展件44配置在滑动主体37前部侧,并且在该延展件44的上部配置有倾斜销45,该倾斜销贯通内部和外部延展件44并且该倾斜销通过前升降器28的倾斜引导槽36插入。
延展构件38的后端侧的接附部46配置有滑动靴部47,该滑动靴部能够沿第三滑动引导槽23在纵向方向上自由地滑动。
在以上构造的前板致动装置9中,如图2(a)、4(a)和5所示,在前板6关闭状态下,倾斜销45定位在倾斜引导槽36的前端侧,前板6在该关闭状态下关闭顶棚开口4前部。
在前滑动器30从该前板6关闭状态向后移动的情况下,如图2(b)、4(b)和6所示,倾斜销45沿倾斜引导槽36向后移动,而前板6通过下述操作上倾,即前板6后部绕处于前升降器28前部并且作为位于前板6前后方向大致同一位置(顶棚开口4前部的位置)的枢转中心的枢转轴33升起(通过以向后倾斜状态倾斜的方式)。
此时,配置在前升降器28中的同步构件的接合部(未示出)与配置在导轨13中的接合部接合,以使得前升降器28(前板6)的向后移动被制约。
此后,在倾斜销45移动到倾斜引导槽36的后端的情况下,前板6成为如图3所示的完全上倾状态。当前板6成为完全上倾状态时,前滑动器30的同步释放部43与以上提到的同步构件的接合部接合,而接合部从导轨13的接合部向下脱开并且进入同步引导槽24,以使得前升降器28(前板6)能够向后移动。
在前滑动器30从前板6成为完全上倾状态的状态进一步向后移动的情况下,前滑动器30向后拉动前升降器28,并且如图3所示,前板6在保持完全上倾状态的同时向后移动以打开顶棚开口4,并且同时前板6叠盖在顶棚3后部上方。
此时,在后板7与前板6的向后移动联锁地降下之后,前板6向后移动以便爬入后板7下方,并且该操作将稍后描述。
图3和7示出前板6的向后移动的中间点。并且,在图2至7中,前板6、后板7和顶棚3以车辆1横向方向中部的剖面示出。顶棚3的横向方向端部侧定位在低于中间侧的位置,并且在图3和7中,前升降器28定位在顶棚3上方。
并且,在前滑动器30从前板6完全打开顶棚开口4的前板6完全打开状态向前移动的情况下,与以上相反的是,前板6在保持在完全上倾状态下的同时向前移动并且在对应于顶棚开口4前部的位置下倾(前板6后部降下),以由此关闭顶棚开口4前部。
前板致动装置9配置有能够在下倾该前板6时向下拉动前板6的拉动装置48和当前板6处于完全关闭状态下时用于制约前板6的后端侧的浮动的浮动制约装置49。
如图5(a)和6(a)所示,拉动装置48由配置在前滑动器30中的拉动接合部51和配置在前升降器28中的受拉接合部52构成。
如图9和10所示,拉动接合部51配置在前滑动器30的滑动器主体37后部侧。具体地,从右和左侧壁40中的每个向上延伸的升起件53配置在前滑动器30的滑动器主体37后部,以使得拉动接合部51由固定在升起件53中的每个的上端侧的销形成构件54上的沿相对方向朝向对置内侧突伸的突出部(称为“拉动销”)构成。
如图8和10所示,受拉接合部52配置在前升降器28前部和倾斜引导槽36后侧。具体地,凸轮形成构件55固定到前升降器28前部和倾斜引导槽36后侧,并且受拉接合部52由形成在该凸轮形成构件55的右和左侧中的每个中的凸轮槽(称为“拉动槽”)构成。
拉动槽52形成为沿前后方向伸长并且形成为向后打开,在横向方向内侧的拉动槽52形成为沿横向方向向内打开的形状,并且在横向方向外侧的拉动槽52形成为沿横向方向向外打开的形状。
拉动槽52中的每个的槽下表面前部形成为相对于前后方向笔直的形状的笔直表面56a,并且该槽下表面后部形成为倾斜表面56b(称为“拉动倾斜表面”),其中后部随着向后延伸而向下偏移(具有向前的上坡)。
凸轮形成构件55(拉动槽52)在前板6完全打开顶棚开口4的前板6完全打开状态下定位在顶棚开口4的后边缘4a的前方附近。
应当注意的是,拉动接合部可以为拉动槽52并且受拉接合部可以为销51。
如图5(b)和6(b)所示,浮动制约装置49由配置在前滑动器30中的浮动制约部57和配置在前升降器28中的浮起制约部58构成。
如图9、11(a)和11(b)所示,浮动制约部57配置在前滑动器30的后端侧。具体地,浮动制约部57构造为形成在固定到前滑动器30的延展构件38的后端侧的接附部46上的槽形成构件59中的槽(称为“闭合槽”)。
该闭合槽57形成为沿前后方向伸长的大致笔直形状的槽并且形成为沿横向方向向外和向内打开的形状。
随着向前延伸而向上偏移(具有向后的下坡)的倾斜表面60(称为“下拉表面”)配置在闭合槽57的前端侧(浮起制约部58的插入侧)。该下拉倾斜表面60配置以便延续到闭合槽57的槽上表面57a。
如图8和11(c)所示,浮起制约部58配置在前升降器28的后端侧的下端侧。具体地,从下端沿横向方向向外延伸的延伸壁61配置在前升降器28后部的下端,并且浮起制约部58由配置为具有沿该延伸壁61的后端侧的横向方向向外突伸的形状的突出部(称为“闭合销”)构成。
注意到的是,浮动制约部可以为闭合销58,并且浮起制约部可以为闭合槽57。
在下倾前板6时,前滑动器30向前移动,并且前升降器28降下,以使得拉动销51从后侧进入拉动槽52。
继而,在防止前板6由诸如运行期间的风压而降下的力作用在前板6上的情况下,拉动销51与拉动槽52的拉动倾斜表面56b接合,以由此引起向下拉动前升降器28的“拉动动作”,以便能够强制向下拉动前板6。
当拉动销51与拉动槽52的拉动倾斜表面56b接合时,下拉倾斜表面60和闭合槽57定位在闭合销58的向后侧。
并且当拉动销51经过拉动槽52的拉动倾斜表面56b并且到达拉动槽52前部的笔直表面56a时(在由拉动倾斜表面56b完成前板6的拉动动作之后),下拉倾斜表面60与闭合销58接合,以由此向下拉动前升降器28,以使得前板6能够被强制向下拉动。
当前板6降下到用于关闭顶棚开口4前部的完全关闭状态时,下拉倾斜表面60经过闭合销58,并且闭合销58进入闭合槽57,以由此制约前板6后部的浮动。
在以上构造中,在能够向下拉动前板6的拉动槽52(受拉接合部52)配置在前升降器28的后端的情况下,在下倾前板6时,由于在完全打开前板6时应当避免拉动槽52和顶棚3之间的干扰,因此其导致天窗装置1的纵向方向总厚度难以下降,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拉动槽52配置在前升降器28前部,因此在完全打开前板6时无需考虑拉动槽52和顶棚3之间的干扰,以使得在上倾时前板6后部的高度(前升降器28的后端的高度)能够降低,以便能够降低天窗装置1的纵向方向上的总厚度。
此外,在当下倾时仅由前升降器28前部拉动前板6的情况下,在完全关闭前板6时无法制约前板6的后端侧的浮动,而在本实施例中,与配置在前滑动器30中的闭合销58接合的用于在前板6完全关闭状态下制约前板6的后端的浮动的闭合槽57配置在前升降器28的后端侧,而用于制约前板6的后端的浮动的制约功能能够被确保。
并且,在前板6完全关闭状态下,由于前板6由倾斜引导槽36和倾斜销45之间的接合部、拉动销51和拉动槽52之间的接合部、以及闭合槽57和闭合销58之间的接合的前后方向上的三个位置支撑,因此在前板6完全关闭状态下的支撑刚度有所改善。
此外,由于在下倾前板6时下拉功能通过在前部的拉动倾斜表面56b和后部的下拉倾斜表面60之间共享而执行,因此拉动槽52的竖直尺寸能够降低,以使得拉动槽52能够形成为紧凑的。
后板致动装置10意图于提升/降下并且前后移动后板7,并且包括如图13所示的升降器61(称为“后升降器”)、同步连杆62和后滑动器63。
后升降器61形成为具有从后板7的大致前端延伸到大致后端的长度,并且布置在后板7的横向方向端部侧(侧边缘侧)的下方。
此外,如图12(b)所示,后升降器61配置在对应于板引导部18的第一和第二滑动引导槽23A和23B之间的位置,以便能够前后移动。
此外,后升降器61经由诸如螺栓65接附到接附支架64,其中接附支架64固定到后板7的侧边缘侧的下表面侧。
并且,如图15所示,接附到该接附支架64的接附部66配置在前后两个位置。此外,如图12(b)所示,形成在接附支架64中的螺栓插入孔67形成为沿纵向方向伸长的长控,以使得后板7的竖直位置能够调节(能够在高度上调节)。
如图12(b)、13和14所示,在后升降器61的横向方向内部和外部侧表面分别形成有前部和后部的提升引导槽68(凸轮槽)。
这些提升引导槽68中的每个具有形成为具有沿前后方向的笔直形状前部并且形成为具有从中间部到后部的向后上坡的倾斜形状。
如图13所示,同步连杆62布置在后升降器61后侧,并且该同步连杆的前端侧经由枢转轴69可枢转地耦合到后升降器61的后端侧,以便能够自由地绕横向轴线旋转。在同步连杆62的后端侧配置有滑动靴部70,该滑动靴部与同步引导槽24适配,以便能够自由地滑动并且被支撑。
同步构件71配置在同步连杆62的中间部。该后同步构件71定位在同步连杆62的横向方向内侧并且与配置在导轨13中的接合部接合以由此制约后升降器61的前后移动,并且从接合部向下解除接合以由此能够沿同步引导槽24在纵向方向上移动。
如图13所示,后滑动器63形成为具有从后升降器61前部延伸到该后升降器后部的长度。并且,如图12(b)所示,该后滑动器63布置在后升降器61下方并且由导轨13的板引导部18支撑,以便能够自由地前后移动(能够自由地沿纵向方向移动)并且前后移动,以由此驱动后板致动装置10以执行后板7的打开和关闭致动(提升和降下后板7以及前后移动)。
如图12(b)和16所示,该后滑动器63包括底壁72和从底壁72的横向方向内部和外部两侧升起的一对侧壁73。
在该后滑动器63的横向方向内部和外部侧壁73的下端侧配置有滑动靴部74,该滑动靴部装配到第一和第二滑动引导槽23A和23B,以便能够沿纵向方向自由地滑动,并且滑动靴部74沿滑动引导槽23A和23B滑动,以由此使得后滑动器63能够自由地前后移动。
一对右和左接合靴部75分别配置在该后滑动器63前部和后部,并且前侧的接合靴部75在前侧装配到提升引导槽68,以便能够自由地滑动,并且后侧的接合靴部75在后侧装配到提升引导槽68以便能够自由地滑动。
接合靴部75中的每个接附到从后滑动器63的内部和外部侧壁73前部和后部向上延伸的接附件76的上部。
如图16所示,在后滑动器63的前端侧配置有连接到前滑动器30的滑动器主体37的后端侧的连接构件77。在连接到前滑动器30的滑动器主体37之前,该连接构件77与导轨13接合以制约后滑动器63的前后移动,并且当连接到前滑动器30的滑动器主体37时,连接构件77从导轨13解除接合以允许后滑动器63前后移动。
在以上构造的后板致动装置10中,前板6在完全上倾状态下向后移动,并且后滑动器63的前端侧的连接构件77在如图13所示的前板6向后移动的中间位置连接到前滑动器30的滑动器主体37的后端侧。因此,后滑动器63能够与前滑动器30成一体地前后移动。
在后滑动器63在后板7关闭顶棚开口4后部的后板7完全关闭状态下向后移动的情况下,前侧接合靴部75在前侧提升引导槽68中向后滑动,并且后侧接合靴部75在后侧提升引导槽68中向后滑动,并且如图3和7所示,后板7前部和后部降下(放下),以使得后板7能够进入顶棚3的后端下侧。
在该后板7的降下期间,在同步连杆62的中间部的同步构件71与导轨13的接合部接合,以由此制约后升降器61的向后移动,并且同步连杆62在与后板7互锁的同时降下。
继而,当接合靴部75到达提升引导槽68的后端并且后板7的降下完成时,同步构件71从接合部解除接合并且进入同步引导槽24,以由此允许升降器61(后板7)向后移动。
在前滑动器30和后滑动器63从该状态进一步向后移动的情况下,后板7与前板6一起向后移动,以使得后板7移动到顶棚3后部下方并且该状态变为遮阳顶棚完全打开状态,其中后板7存放在顶棚3后部下方而前板6后部叠盖在顶棚3后部上方。
注意到的是,在前滑动器30和后滑动器63从该遮阳顶棚完全打开状态向前移动的情况下,在前板6在完全上倾状态下向前移动之后,前板6下倾以关闭顶棚开口4前部,并且在后板7向前移动之后,后板7上倾(提升)以关闭顶棚开口4后部。
如图13所示,在后板致动装置10中配置有从室内侧覆盖后升降器61和后滑动器63或导轨13之间的缝隙的覆盖构件78,以便在后板7降下时(后升降器61降下时)防止外来颗粒被捕获在升降器61和后滑动器63或导轨13之间。
该覆盖构件78接附到后滑动器63并且由后滑动器63支撑。因此,覆盖构件78与后滑动器63成一体地沿前后方向移动。
如图16和18所示,后滑动器63配置有沿前后方向相隔一段距离的用于接合覆盖构件78的多个盖接附部79。
如图18和19所示,该盖接附部79由以下部件构成:从后滑动器63的横向方向内侧壁73向上升起的升起壁81;从该升起壁81的上端朝向横向方向内侧延伸的延展壁82;和从矩形开口83的横向方向内端侧沿斜向上方向并且沿横向方向向外延伸的接合件84,该矩形开口形成为从升起壁81到延展壁82。接合件能够弹性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盖接附部79配置在前端侧、后端侧和后滑动器6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两个位置,总共四个位置。
如图13(b)、16和17所示,覆盖构件78主要由接附到后滑动器63的下侧盖85和接附到该下侧盖85的上侧盖86构成。
下侧盖85由刚性材料(诸如金属)形成,并且如图17所示,包括沿前后方向伸长的下盖主体87、接附到配置在后滑动器63中的盖接附部79的受接附部88和与导轨13接合以便能够沿纵向方向自由地移动的轨接合部89。
下盖主体87在如图13和14所示的接附后滑动器63和提升后板7的状态下形成为具有从后升降器61的前端延伸到后滑动器63的后端的长度,并且定位在后滑动器63的横向方向内侧。
并且,如图19和20所示,该下盖主体87的下部在接附到后滑动器63的状态下叠盖形成为板引导部18的辅助槽26的横向方向内侧的壁部26a。
此外,如图18至20所示,在该下盖主体87中形成有从该下盖主体的上表面向下的从前端到后端的保护槽90。
如图17所示,受接附部88形成为与盖接附部79相一致,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受接附部88配置在总共四个位置,即,前部、后端侧、和下盖主体87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两个位置。
该受接附部88包括从下盖主体87的上端沿横向方向向外延伸的上壁91和布置在上壁91下方一定距离处并且从下盖主体87沿横向方向向外延伸的下壁92。
如图18所示,在该受接附部88的上壁91中形成有接合孔93,该接合孔在俯视图中为矩形。此外,如图19所示,在延展端侧(横向方向外端侧)的下表面中形成有引导表面94,该引导表面具有横向方向外的上坡。
如图18所示,在受接附部88的下壁92中形成有竖直壁95,该竖直壁具有比上壁91更宽的前和后宽度并且从下壁92的前和后端部向上延伸。前和后竖直壁95连接到从下盖主体87的前端沿横向方向向外延伸的延展壁96。
如图17所示,延展壁96配置在前端受接附部88的上壁91前侧、前后方向上毗邻的受接附部88的各上壁91之间、以及后端受接附部88的上壁91后侧。
下侧盖85通过将后滑动器63的盖接附部79的延展壁82插入受接附部88的上和下壁91和92之间以接附到后滑动器63。亦即,在将盖接附部79的延展壁82插入受接附部88的上和下壁91和92之间时,盖接附部79的接合件84由受接附部88的引导表面94引导并且弹性变形,而盖接附部79的延展壁82插入受接附部88上和下壁91和92之间,并且当盖接附部79的接合件84来到对应于受接附部88的上壁91的接合孔93的位置时,接合件84的弹性变形复原,并且如图19所示,接合件84与受接附部88的上壁91的接合孔93的横向方向外侧的边缘部接合,以使得盖接附部79的延展壁82锁定,以抵抗受接附部88的上和下壁91和92之间的解除连接。
轨接合部89配置在前端受接附部88的前方。该轨接合部89从后侧装配到导轨13的辅助槽26和构成辅助槽26的上表面的壁部26b,以便能够沿导轨13自由地前后移动。
此外,轨接合部89和导轨13之间有间隙,并且在轨接合部89与导轨13接合的状态下,下侧盖85在预定范围内竖直和横向地自由地摆动。
上侧盖86由弹性材料诸如橡胶、树脂等构成,并且形成为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与下盖主体87相同的长度并且定位在升降器61的横向方向内侧。
该上侧盖86包括定位在下侧盖85上方的上盖主体96和下部的插入部97,该插入部被插入下盖主体87的保持槽90。
上盖主体96包括从上侧叠加在下盖主体87的上表面上的底壁98和从该底壁98的横向方向内端向上延伸的竖直壁99。
插入部97包括沿上盖主体96的横向方向从中间部向下延伸的插入接近部100和形成为从插入接近部100的右和左表面斜向上倾斜的形状的解除连接锁定部101。
在以上构造的覆盖构件78中,从室内侧覆盖后升降器61和后滑动器63或导轨13之间的缝隙的覆盖构件78接附到后滑动器63以被支撑,由此能够简化该覆盖构件的结构。
此外,覆盖构件78可以预先组装到后滑动器63中,并且通过将覆盖构件78组装到后滑动器63中能够简化组装过程。
此外,在后升降器61接附并且固定到后板7并且后升降器61组装到导轨13中同时后滑动器63和覆盖构件78组装到导轨13中的状态下,调节后滑动器7的竖直位置以使得后板7的竖直位置与顶棚3适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保持覆盖构件78的受接附部88从后滑动器63的盖接附部79移除而不将覆盖构件78接附到后滑动器63的状态,能够简单地调节后板7的竖直位置。
亦即,如上所描述的,由于覆盖构件78在轨接合部89与导轨13接合的状态下在预定范围内自由地摆动,因此通过保持覆盖构件78降下的状态,能够容易地调节后板7的竖直位置。
此外,由于覆盖构件78在轨接合部89与导轨13接合的状态下在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横向摆动,因此即使在轨接合部89与导轨13接合的状态下,覆盖构件78也从横向方向内侧向接近后滑动器63的方向移动,并且受接附部88装配到盖接附部79,以便将盖接附部79的延展壁82插入受接附部88的上和下壁91和92之间,而覆盖构件78能够接附到后滑动器63。
此外,由于下述结构,即覆盖构件78并非由导轨13支撑,因此能够自由地采用覆盖构件78的横向方向和高度方向的布局并且不需要用于在导轨13中引导覆盖构件78的独有的引导部,并且因此防止导轨13的横向宽度变宽,以使得天窗装置1的室内侧的开口不会损坏。
注意到的是,上侧盖86和下侧盖85可以由诸如同一材料的金属或树脂一体地形成。此外,轨接合部89可以不配置在覆盖构件78的下侧盖85中。
附图标记一览
3…顶棚
4…顶棚开口
6…板
28…升降器(前升降器)
30…滑动器(前滑动器)
36…升降接合部(倾斜引导槽)
51…拉动接合部
52…受拉接合部
56b…拉动倾斜表面
57…浮动制约部
58…浮起制约部
60…下拉倾斜表面
Claims (2)
1.一种天窗装置,包括:用于关闭形成在车辆的顶棚(3)中的顶棚开口(4)的板(6),使得所述顶棚开口能够被自由地打开和关闭;接附到所述板(6)的升降器(28);和能够前后移动的滑动器(30);所述升降器(28)和所述滑动器(30)配置在板(6)的横向方向每个端部侧的下方,
其中,在所述板(6)完全关闭状态下通过向后移动滑动器(30),滑动器(30)与配置在升降器(28)前部的升降接合部(36)接合,以使板(6)后部上倾,继而所述板(6)向后移动,
其中,在所述升降器(28)前部中在所述升降接合部(36)后侧配置有受拉接合部(52),所述受拉接合部能够在下倾所述板(6)时与配置在滑动器(30)中的拉动接合部(51)接合而向下拉动板(6),
并且其中,浮起制约部(58)配置在所述升降器(28)的后端部,所述浮起制约部在完全关闭所述板(6)时与被配置在滑动器(30)中的浮动制约部(57)接合,以便在板(6)的完全关闭状态下制约板(6)的后端的浮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窗装置,其中,所述拉动接合部(51)或所述受拉接合部(52)中的一个配置有拉动倾斜表面(56b),所述拉动倾斜表面用于与所述拉动接合部(51)或所述受拉接合部(52)中的另一个接合,以由此引起板(6)的拉动动作,并且其中
所述浮动制约部(57)或所述浮起制约部(58)的一侧配置有下拉倾斜表面(60),所述下拉倾斜表面用于通过在由所述拉动倾斜表面完成板(6)的拉动动作之后与所述浮动制约部(57)或所述浮起制约部(58)中的另一侧接合以向下拉动板(6)。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01241 | 2012-04-26 | ||
JP2012101241A JP6159058B2 (ja) | 2012-04-26 | 2012-04-26 | サンルーフ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73203A true CN103373203A (zh) | 2013-10-30 |
CN103373203B CN103373203B (zh) | 2016-01-20 |
Family
ID=4945926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49583.XA Active CN103373203B (zh) | 2012-04-26 | 2013-04-26 | 天窗装置 |
CN201320220076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283011U (zh) | 2012-04-26 | 2013-04-26 | 天窗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220076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283011U (zh) | 2012-04-26 | 2013-04-26 | 天窗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59058B2 (zh) |
CN (2) | CN103373203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80145A (zh) * | 2015-04-27 | 2016-11-09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双开式的全景式天窗及其操作方法 |
CN106457982A (zh) * | 2014-05-14 | 2017-02-22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带有用于车辆车顶的盖的结构 |
CN106457983A (zh) * | 2014-05-14 | 2017-02-22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具有用于车辆车顶的盖的组件 |
CN108839542A (zh) * | 2018-07-03 | 2018-11-20 | 上海蓥石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用全景塑料车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59058B2 (ja) * | 2012-04-26 | 2017-07-05 | ベバスト 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 サンルーフ装置 |
EP3205522B1 (en) | 2016-02-09 | 2018-10-10 | Webasto SE | Drive mechanism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for moving panels for a vehicle |
DE102018113991A1 (de) | 2018-06-12 | 2019-12-12 | Webasto SE | Anordnung für einen Deckel eines Fahrzeugdachs sowie Fahrzeugdach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7435042B2 (ja) * | 2020-03-06 | 2024-02-21 |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 サンルーフ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21900A (ja) * | 2007-03-08 | 2008-09-25 | Yachiyo Industry Co Ltd |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
CN101519032A (zh) * | 2008-02-26 | 2009-09-02 |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 遮阳篷顶装置的滑动件结构 |
WO2009109219A1 (en) * | 2008-03-04 | 2009-09-11 | Inalfa Roof Systems Group B.V. |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
CN101977787A (zh) * | 2009-02-09 | 2011-02-16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用于交通工具的可调节本体构件的机构 |
EP2366571A2 (en) * | 2010-03-19 | 2011-09-21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Roof apparatus for vehicle |
CN203283011U (zh) * | 2012-04-26 | 2013-11-13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天窗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157619A (en) * | 1980-05-09 | 1981-12-04 | Nissan Motor Co Ltd | Device for preventing rise of lid in slidable roof for automobile |
JPH0470513U (zh) * | 1990-10-30 | 1992-06-23 | ||
JPH066042U (ja) * | 1992-07-02 | 1994-01-25 | ダイキョー・ベバスト株式会社 | サンルーフのパネル締切装置 |
JP3295883B2 (ja) * | 1993-07-21 | 2002-06-24 | 株式会社城南製作所 | サンルーフ装置 |
JP3375396B2 (ja) * | 1993-12-06 | 2003-02-10 | ベバスト 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 デフレクターを有したサンルーフ装置 |
IT1283433B1 (it) * | 1996-07-16 | 1998-04-21 | Autotek Srl | Dispositivo per l'azionamento di un tettuccio apribile di autoveicoli e simili |
-
2012
- 2012-04-26 JP JP2012101241A patent/JP6159058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4-26 CN CN201310149583.XA patent/CN103373203B/zh active Active
- 2013-04-26 CN CN2013202200766U patent/CN203283011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21900A (ja) * | 2007-03-08 | 2008-09-25 | Yachiyo Industry Co Ltd |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
CN101519032A (zh) * | 2008-02-26 | 2009-09-02 |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 遮阳篷顶装置的滑动件结构 |
WO2009109219A1 (en) * | 2008-03-04 | 2009-09-11 | Inalfa Roof Systems Group B.V. |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
CN101977787A (zh) * | 2009-02-09 | 2011-02-16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用于交通工具的可调节本体构件的机构 |
EP2366571A2 (en) * | 2010-03-19 | 2011-09-21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Roof apparatus for vehicle |
CN102189917A (zh) * | 2010-03-19 | 2011-09-21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 |
CN203283011U (zh) * | 2012-04-26 | 2013-11-13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天窗装置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57982A (zh) * | 2014-05-14 | 2017-02-22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带有用于车辆车顶的盖的结构 |
CN106457983A (zh) * | 2014-05-14 | 2017-02-22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具有用于车辆车顶的盖的组件 |
CN106457983B (zh) * | 2014-05-14 | 2019-03-08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具有用于车辆车顶的盖的组件 |
CN106457982B (zh) * | 2014-05-14 | 2019-04-02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带有用于车辆车顶的盖的结构 |
CN106080145A (zh) * | 2015-04-27 | 2016-11-09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双开式的全景式天窗及其操作方法 |
CN106080145B (zh) * | 2015-04-27 | 2020-05-29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双开式的全景式天窗及其操作方法 |
CN108839542A (zh) * | 2018-07-03 | 2018-11-20 | 上海蓥石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用全景塑料车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73203B (zh) | 2016-01-20 |
JP6159058B2 (ja) | 2017-07-05 |
JP2013226963A (ja) | 2013-11-07 |
CN203283011U (zh) | 2013-11-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283011U (zh) | 天窗装置 | |
EP2554415B2 (en) | Roof system for a vehicle | |
KR101477999B1 (ko) | 차량용 개방 루프 구조 | |
EP2650156B1 (en) | Sunroof apparatus | |
CN103003080B (zh) | 天窗设备 | |
JP6225752B2 (ja) | サンルーフ装置 | |
EP3176017B1 (en) | An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 |
CN105873813B (zh) | 用于车辆的后扰流板装置 | |
US8191962B2 (en) | Deflector of sliding roof system | |
EP2650157A1 (en) | Sunroof apparatus | |
CN101519032A (zh) | 遮阳篷顶装置的滑动件结构 | |
CN105751870A (zh) | 用于车辆的天窗系统 | |
EP2979910A1 (en) | Roof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
US20130307295A1 (en) | Roof apparatus | |
CN104709037A (zh) | 驱动机构和设置有驱动机构的开口车顶构造 | |
US9931919B2 (en) |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 |
US9592723B2 (en) | Vehicle sunroof device | |
US20170305243A1 (en) | Sunroof device | |
EP3476632B1 (en) |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 |
EP3552853B1 (en) | Sunroof system for a vehicle with rotating drive slide | |
EP2275297B1 (en) | Roof assembly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of moving a closure panel and wind deflector of a roof assembly | |
EP2711218B1 (en) | Drive mechanism and open roof construction provided therewith | |
CN205417120U (zh) | 天窗排水装置 | |
CN102555741A (zh) | 机动车辆的滑动打开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