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8315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68315B CN103368315B CN201310102676.7A CN201310102676A CN103368315B CN 103368315 B CN103368315 B CN 103368315B CN 201310102676 A CN201310102676 A CN 201310102676A CN 103368315 B CN103368315 B CN 10336831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stator
- bearings
- parts
- end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7—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 H02K5/167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1—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orm gear dri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将轴承部件和端板配置在恰当角度位置的马达。在马达(1)中,在定子(3)的马达轴线(L)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具有将转子(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部件(7),以及将轴承部件(7)保持在其与定子(3)之间的端板(8)。轴承部件(7)具有板状部(71)和卡合部(72),板状部(71)具有比定子(3)的内形尺寸小的外形尺寸且其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定子(3)的内侧,卡合部(72)从板状部(71)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与定子(3)的端面重叠。端板(8)具有与旋转轴(21)的轴端抵接的弹簧部(85),且端板(8)与板状部(71)在定子(3)的相反侧重叠从而将轴承部件(7)保持在端板(8)与定子(3)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马达一般包括从具有永久磁铁的转子延伸的旋转轴以及配置在转子的周围的筒状的定子。关于这种马达,曾提出了一种使将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部件夹持在定子与端板之间,并通过设置于端板的弹簧部沿马达轴线方向对旋转轴施力的结构的步进马达。在这样的步进马达中,轴承部件具有朝向设置在定子铁芯的极齿间的凹部内突出的第一凸部以及卡挂在定子的端面的第二凸部,第一凸部卡挂于端板,从而使轴承部件夹持在定子与端板之间(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4058324号公报
但是,在用端板支承进入定子铁芯的凹部内的轴承部件的第一凸部的结构中,存在着由于无法变更轴承部件和具有弹簧部的端板的角度位置,因而无法根据马达的使用情况而将轴承部件和端板的角度位置调整到最佳条件的问题。例如,当在从侧方对旋转轴施加负荷的状态下使旋转轴旋转时,根据轴承部件和具有弹簧部的端板的角度位置,轴承部件与旋转轴间的接触部位有时会产生杂音。此时,虽然有时通过按照对旋转轴施加的负荷的方向和马达的使用情况等来变更轴承部件和端板的角度位置能够防止杂音的产生,但在轴承部件的第一凸部进入定子铁芯的凹部内的结构中,无法如此进行角度位置的变更。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将轴承部件和端板配置在恰当角度位置的马达。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在包括具有旋转轴的转子、配置在该转子的周围的筒状的定子的马达中,在所述定子的马达轴线方向上的至少一侧端部具有将所述转子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部件以及沿马达轴线方向对所述旋转轴施力的弹簧部,还具有在其与所述定子之间保持所述轴承部件的端板,所述轴承部件具有外形尺寸比所述定子的内形尺寸小且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的板状部、以及从该板状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与所述定子的端面重叠的卡合部,所述端板在相对于所述板状部位于与所述定子相反的一侧的位置重叠于所述板状部且将所述轴承部件保持在所述端板与所述定子之间。
在本发明中,在定子的马达轴线方向的端部,轴承部件的卡合部卡挂于定子的端面,而在轴承部件中的位于定子的内侧的板状部,端板重叠在定子的相反侧。因此,轴承部件借助卡合部以及板状部通过定子和端板而从马达轴线方向的两侧受到限制,从而保持在定子与端板之间。在此,轴承部件的板状部的外形尺寸比定子的内形尺寸小,因此,在组装马达时,在将端板固定于定子前,能够使轴承部件相对于定子绕马达轴线旋转从而变更轴承部件的角度位置。并且,能够使端板相对于定子绕马达轴线旋转从而变更端板的角度位置。因此,在将轴承部件以及端板配置在恰当的角度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实现将轴承部件保持在定子与端板之间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板状部通过所述定子的内周而在径向被定位。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以定子的内周为基准将轴承部件配置在径向的恰当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卡合部从所述板状部的与所述定子相反的一侧即反输出侧的端面向径向外侧突出。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缩短马达的马达轴线方向上的尺寸。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卡合部突出到比所述板状部的反输出侧的端面靠反输出侧的位置,且通过所述板状部以及在所述卡合部中突出到比所述板状部的反输出侧的端面靠反输出侧的位置的部分形成厚壁部分。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厚壁部分的反输出侧的面构成所述轴承部件中最靠反输出侧的面,所述板状部的反输出侧的端面位于比所述厚壁部分的反输出侧的面向输出侧凹陷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板状部的与所述定子相反的一侧即反输出侧的端面形成有突出到比该端面靠反输出侧的位置的凸部。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卡合部形成有多个,多个所述卡合部在径向的中心侧连成一体,且在所述板状部,多个所述卡合部相互连接而形成厚壁部分。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端板的与所述卡合部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部分为开孔部。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端板与卡合部在马达轴线方向不重叠,因此能够缩短马达的马达轴线方向上的尺寸。
在这样的结构中,优选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嵌合部嵌入所述开孔部内,从而定位(止转)。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在设置了端板以及轴承部件的状态下轴承部件被定位,因此不需另外设置用于定位轴承部件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端板在所述板状部的径向外侧固定于所述定子。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所述端板通过焊接而固定于所述定子的结构。
此时,优选在所述板状部的外周缘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缩小板状部与端板间的接触面积,因此,在通过焊接来固定端板与定子时,能够抑制焊接的热经由端板传递到轴承部件。并且,在通过焊接来固定端板与定子时,能够抑制焊接的热经由定子传递到轴承部件。因此,能够抑制轴承部件的热变形。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端板具有形成有所述开孔部的环状部,所述环状部与所述板状部的反输出侧的端面重叠。此时,优选所述卡合部突出到比所述板状部的反输出侧的端面靠反输出侧的位置,所述板状部以及在所述卡合部中突出到比所述板状部的反输出侧的端面靠反输出侧的位置的部分形成厚壁部分,所述厚壁部分的反输出侧的表面构成了所述轴承部件中最靠反输出侧的面,所述板状部的反输出侧的端面位于比所述厚壁部分的反输出侧的面向输出侧凹陷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在定子的马达轴线方向的端部,轴承部件的卡合部卡挂于定子的端面,而在轴承部件的位于定子的内侧的板状部,端板在定子的相反侧重叠。因此,轴承部件借助卡合部以及板状部通过定子和端板而从马达轴线方向的两侧受到限制,从而保持在定子与端板之间。在此,轴承部件的板状部的外形尺寸比定子的内形尺寸小,因此,在组装马达时,将端板固定于定子之前,能够使轴承部件相对于定子绕马达轴线旋转从而变更轴承部件的角度位置。并且,能够使端板相对于定子绕马达轴线旋转从而变更端板的角度位置。因此,能够实现在将轴承部件配置在恰当的角度位置的状态下,将轴承部件保持在定子与端板之间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马达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马达的重要部分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用于图1所示的马达的零件的说明图。
图4是用于图1所示的马达的轴承部件的说明图。
图5是用于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轴承部件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马达
2转子
3定子
4第一定子组
5第二定子组
7轴承部件
8端板
21旋转轴
22永久磁铁
41第一外定子铁芯
43第一内定子铁芯
46、56极齿
51第二外定子铁芯
53第二内定子铁芯
71板状部
72卡合部
80开孔部
85弹簧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使用本发明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马达的轴线方向,将旋转轴突出的一侧称作“输出侧”,将与旋转轴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称作“反输出侧”。
[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马达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马达的重要部分的结构的说明图,图2(a)、图2(b)是将马达局部切开而表示的半剖视图,以及从反输出侧观察到的马达的侧视图。图3是用于图1所示的马达的零件的说明图,图3(a)、图3(b)是第二外定子铁芯的说明图,图3(c)至图3(e)是轴承部件的说明图,图3(f)至图3(h)是端板的说明图,图3(i)是表示重叠第二外定子铁芯、轴承部件以及端板的状态的说明图。更详细地说,图3(a)、图3(b)是从反输出侧观察到的第二外定子铁芯的俯视图,以及A-A’剖视图,图3(c)、图3(d)、图3(e)是从输出侧观察到的轴承部件的仰视图,从反输出侧观察到的主视图,以及B-B’剖视图,图3(f)、图3(g)、图3(h)是从输出侧观察到的端板的俯视图,从反输出侧观察到的主视图、以及C-C’剖视图。
如图1以及图2(a)、图2(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PM型(永磁式)步进马达,具有在旋转轴21的周围固接有圆筒状的永久磁铁22的转子2、以及以包围转子2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的筒状的定子3。
定子3具有沿马达轴线L方向重叠的圆筒状的第一定子组4和圆筒状的第二定子组5的结构,第一定子组4和第二定子组5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第一定子组4以及第二定子组5中的位于输出侧的第一定子组4具有第一外定子铁芯41、卷绕有线圈44的第一线圈骨架42以及将第一线圈骨架42夹在其与第一外定子铁芯41之间的第一内定子铁芯43,沿着第一线圈骨架42的内周面,分别形成于第一外定子铁芯41以及第一内定子铁芯43的多个极齿46沿周向交替排列。位于反输出侧的第二定子组5具有第二外定子铁芯51、卷绕有线圈54的第二线圈骨架52以及将第二线圈骨架52夹在其与第二外定子铁51之间的第二内定子铁芯53,沿着第二线圈骨架52的内周面,分别形成于第二外定子铁芯51以及第二内定子铁芯53的多个极齿56沿周向交替排列。
在这种结构的定子3中,马达轴线L方向上的两侧的端面分别由第一外定子铁芯41以及第二外定子铁芯51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定子铁芯41具有从圆环状的端板部41a的外周缘朝向马达轴线L方向的反输出侧延设的筒状躯干部41b。并且,第二外定子铁芯51具有从圆环状的端板部51a的外周缘朝向马达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延设的筒状躯干部51b(参照图3(a)、图3(b))。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定子铁芯41的筒状躯干部41b以及第二外定子铁芯51的筒状躯干部51b构成马达壳体10。
在第一外定子铁芯41上形成有切口(未图示),在第二外定子铁芯51的筒状躯干部51b形成有切口51c(参照图3(a))。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台90通过这样的切口51c从马达壳体10向径向外侧突出。端子台90由与第一线圈骨架42以及第二线圈骨架52一体形成的树脂部分等构成,且保持卷绕有线圈44、54的端部的多个端子引脚91。柔性印刷基板9通过焊锡等与这样的端子引脚91连接。
(输出侧的轴承结构)
在马达1中,在第一外定子铁芯41的端板部41a固接有呈“コ”状的板6,通过保持在该板6的末端侧弯曲部分的轴承61,旋转轴21的输出侧的端部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反输出侧的轴承结构)
图4是用于图1所示的马达1的轴承部件的说明图,图4(a)、图4(b)是从输出侧观察到的轴承部件的立体图、以及从反输出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如图2(a)、图2(b)所示,在定子3的反输出侧的端部设置有将旋转轴21的反输出侧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部件7以及将轴承部件7保持在其与定子3之间的端板8。
(轴承部件7的结构)
如图2(a)、图2(b)、图3(c)、图3(d)、图3(e)以及图4(a)、图4(b)所示,轴承部件7为树脂成形品,且具有板状部71、突出到比板状部71的外周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卡合部72。并且,在板状部71的中央形成有与旋转轴21相嵌从而将旋转轴21在径向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圆筒状的轴承73。这样的轴承73的内侧的轴孔79在马达轴线L方向贯通轴承部件7,轴孔79形成为在轴承部件7的反输出侧扩径的带台阶的孔。在此,轴承73从板状部71的输出侧的端面向转子2突出,但用于转子2的永久磁铁22的端面以离开轴承73的方式凹陷,因此转子2的旋转没有障碍。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状部71为圆板状,且板状部71的外形尺寸A(直径,参照图3(c))比定子3的内形尺寸D(参照图3(a))稍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3的内形尺寸D根据与形成于第二外定子铁芯51的极齿56的内侧的面内切的假想圆的直径而确定。
在轴承部件7中,卡合部72形成在沿周向分离的三个地方,且三个卡合部72(721、722、723)均以从板状部71的反输出侧的端面710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卡合部72(721、722、723)的从板状部7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尺寸均相等,且与卡合部72的径向外侧端部外切的假想圆的直径(轴承部件7的外形尺寸B,参照图3(c))比第二外定子铁芯51的端板部51a的内形尺寸E(参照图3(a))大,比第二外定子铁芯51的端板部51a的外形尺寸F(参照图3(a))小。并且,三个卡合部72在径向的中心侧连成一体,且在板状部71上三个卡合部72相互连接从而形成厚壁部分74。
在轴承部件7的反输出侧的表面,在卡合部721与卡合部723之间,从外周侧朝向圆筒状的轴承73的内侧形成有锥形面75。锥形面75到达轴孔79,通过锥形面75的形成而产生的槽76成为配置后述的弹簧部85的区域。
在轴承部件7的反输出侧的表面,在形成有槽76的部分的相反侧形成有与卡合部72相同的凸部77,但这样的凸部77未从板状部71向径向外侧突出。凸部77与卡合部72相连,从而厚壁部分74形成为大致环状。在此,卡合部72以及凸部77的厚度尺寸(马达轴线L方向上的尺寸)相等,且厚壁部分74的反输出侧的面形成连续的平面。并且,厚壁部分74(卡合部72以及凸部77)突出到比板状部71的反输出侧的端面710靠反输出侧的位置,且厚壁部分74的反输出侧的面构成轴承部件7的最靠反输出侧的面。因此,板状部71的反输出侧的端面710位于比卡合部72以及凸部77的反输出侧的面向输出侧凹陷的位置。
(端板8的结构)
如图2(a)、图2(b)以及图3(f)、图3(g)、图3(h)所示,端板8为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金属零件,且具有在内侧形成有开孔部80的环状部81。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孔部80形成在与轴承部件7的卡合部72、凸部77以及厚壁部分74重叠的全部区域。更具体地说,在端板8中,与卡合部721、722、723重叠的区域分别成为开孔部801、802、803,且与厚壁部分74重叠的区域成为在由开孔部801和开孔部803沿周向夹持的位置具有矩形的开孔部分的开孔部804。并且,在端板8中,与凸部77重叠的区域成为开孔部807,开孔部801、802、803、804、807相互相连,从而构成一个大的开孔部80。因此,使端板8与轴承部件7的反输出侧的面重叠的话,则卡合部72、厚壁部分74以及凸部77在反输出侧贯通开孔部80,端板8的环状部81与轴承部件7的板状部71的反输出侧的端面710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孔部80具有与包括卡合部72、厚壁部分74以及凸部77的凸部大致相同的开孔形状。因此,卡合部72(卡合部721、722、723)以及凸部77分别嵌入开孔部801、802、803、807中从而进行轴承部件7的绕马达轴线L的定位(止转)。
并且,在端板8的外周缘形成有切口84,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84形成在沿周向分离的两个地方。因此,端板8的外周缘相应于形成了切口84的量而位于径向内侧。因此,即使在第二外定子铁芯51上形成切口51c,端板8的外周缘也沿整周与第二外定子铁芯51的端板部51a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板8构成为对转子2朝向输出侧施加力的施力部(施压部件)。因此,在端板8上从环状部81的内缘朝向中央倾斜地形成有板簧状的弹簧部85。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部85整体从端板8朝向输出侧倾斜地呈直线状延伸。
在这样的端板8中,环状部81的外形尺寸G(参照图3(f))被设定得比轴承部件7的外形尺寸B大,与环状部81内切的圆的直径(环状部81的内形尺寸H,参照图3(f))设定得比轴承部件7的板状部71的外形尺寸A小。并且,在端板8中,环状部81的外形尺寸G比第二外定子铁芯51的端板部51a的外形尺寸F小。因此,在以下说明的工序中,若使轴承部件7与第二外定子铁芯51重叠,则第二外定子铁芯51的端板部51a与端板8在比轴承部件7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重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端板8固定于定子3(第二外定子铁芯51的端板部51a)时,如图3(i)中用黑圆D表示的焊接位置那样,在端板8的外缘的多个地方焊接端板8与第二外定子铁芯51的端板部51a。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端板8在轴承部件7的板状部71的径向外侧固定于定子3。
(马达1的组装方法以及轴承部件7等的固定方法)
利用参照图3等进行说明的部件组装马达1时,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如图3(i)所示,使轴承部件7与端板8重叠。其结果是,轴承部件7的卡合部72和凸部77嵌入端板8的开孔部80中,从而端板8的环状部81与轴承部件7的板状部71的反输出侧的端面710重叠。
接下来,使旋转轴21通过轴承部件7的轴孔79后,如图2(a)、图2(b)以及图3(i)所示,使轴承部件7和端板8从反输出侧重叠在第二外定子铁芯51的端板部51a。其结果是,轴承部件7的板状部71位于第二外定子铁芯51的内侧(极齿56的内侧),且轴承部件7的卡合部72在反输出侧与端板部51a重叠。在该状态下,轴承部件7的板状部71通过第二外定子铁芯51的极齿56(定子3的内周)在径向被定位。此时,根据马达1的用途等,使轴承部件7以及端板8沿周向旋转,从而调整轴承部件7以及端板8相对于第二外定子铁芯51(定子3)的角度位置。
接下来,如图3(i)所示,焊接端板8的外周缘与第二外定子铁芯51的端板部51a,从而固定端板8的外周缘与第二外定子铁芯51。
并且,组装马达1时,也可采用将第一外定子铁芯41组装于框架6而制作第一副组件,而将轴承部件7和端板8组装于第二外定子铁芯51而制作第二副组件的方法。在此,制作第二副组件时,根据马达1的用途等,使轴承部件7以及端板8沿周向旋转,从而调整轴承部件7以及端板8相对于第二外定子铁芯51(定子3)的角度位置,之后,焊接端板8的外周缘与第二外定子铁芯51的端板部51a,从而固定端板8的外周缘与第二外定子铁芯51。接下来,将卷绕有线圈44的线圈骨架42、以及内定子铁芯43嵌入第一副组件中,制作第一定子组4,而将卷绕有线圈54的线圈骨架52、以及内定子铁芯53嵌入第二副组件中,从而制作第二定子组5。接下来,将转子2嵌入第一定子组4,之后,将第二定子组5嵌入转子2,而后,通过焊接使第一定子组4与第二定子组5相连接。
无论采用上述组装方法中的哪一种,均是在定子3的马达轴线L方向上的反输出侧的端部,轴承部件7的卡合部72在反输出侧卡挂于第二外定子铁芯51的端板部51a,而轴承部件7的板状部71的在图3(i)中用灰色表示的区域在输出侧卡挂于端板8的环状部81,从而将轴承部件7夹持在定子3与端板8之间。因此,轴承部件7以通过板状部71被端板8限制其朝向马达轴线L方向上的反输出侧移动的方式被束缚,以通过卡合部72被第二外定子铁芯51限制其朝向马达轴线L方向上的输出侧移动的方式被束缚。并且,卡合部72(卡合部721、722、723)以及凸部77分别嵌于开孔部801、802、803、807中从而进行轴承部件7的绕马达轴线L的定位。因此,组装马达1时,能够通过将轴承部件7夹在第二外定子铁芯51与端板8之间,从而将端板8焊接在第二外定子铁芯51上的简单工序来固定轴承部件7。
并且,通过端板8将轴承部件7固定于定子3的端部时,端板8的弹簧部85与转子2的旋转轴21的轴端抵接,从而对旋转轴21向马达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施力。因此,能够通过端板8固定轴承部件7,并能够抑制转子2在马达轴线L方向上的抖动。并且,弹簧部85在相对于旋转轴21的轴端偏心的位置对旋转轴21的轴端施力。因此,旋转轴21受到由弹簧部85产生的侧压,从而被按压到轴承73的内周面中的周向的特定地方。因此,不易产生旋转轴21沿径向移动从而与轴承73的内周面抵接的移动。因此,起因于旋转轴21与轴承73的内周面间的抵接的杂音的产生得到了抑制。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组装马达1时,在将轴承部件7夹在第二外定子铁芯51与端板8之间的状态下,通过将端板8焊接在第二外定子铁芯51上,从而将轴承部件7保持在定子3与端板8之间。在此,轴承部件7的板状部71的外形尺寸A比定子3的内形尺寸D小,因此,在组装马达1时,在将端板8固定于定子3之前,能够使轴承部件7与端板8一起相对于定子3绕马达轴线L旋转,且若进行这样的旋转的话,则能够变更轴承部件7的角度位置。并且,能够使端板8相对于定子3绕马达轴线L旋转从而变更端板8的角度位置。因此,在将轴承部件7以及端板8配置在恰当的角度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实现将轴承部件7保持在定子3与端板8之间的状态。因此,具有在对转子2施加负荷的状态下,当转子2旋转时能够抑制杂音的产生等优点。
例如,当在从侧方对旋转轴21施加负荷的状态下旋转轴21旋转时,在轴承73的位置精度的影响下,根据轴承部件7的角度位置,有时会在轴承部件7与旋转轴21间的接触部位产生杂音,但在此时,通过根据施加在旋转轴21上的负荷的方向等、以及马达1的使用情况等恰当地设定轴承部件7的角度位置,能够防止杂音的产生。并且,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通过在端板8上倾斜地形成的弹簧部85对转子2施加压力的结构中,根据从侧方对旋转轴21所施加的负荷的方向与弹簧部85的位置(从弹簧部85对旋转轴21施加的侧压的施加方向)的关系,有时会在转子2旋转时产生杂音,但在此时,通过恰当地设定轴承部件7以及端板8的角度位置,能够使从侧方对旋转轴21施加的负荷的方向与弹簧部85的位置间的关系变得恰当,从而能够防止杂音的产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端板8的环状部81在板状部71的除形成有卡合部72的位置以外的大致整周进行支承,因此在小型化的马达1中端板8也能够支承轴承部件7。并且,由于端板8的环状部81在板状部71的除形成有卡合部72的位置以外的大致整周的宽阔区域进行支承,因此即使在施加了过度的力,轴承部件7因而被压向反输出侧时,也能够发挥足够的强度来防止轴承部件7向反输出侧脱落。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板状部71通过定子3的内周在径向被定位,因此能够以定子3的内周为基准将轴承部件7配置在径向上的恰当的位置。即,由于通过定子3的极齿56的内周在径向定位板状部71,因此能够以极齿56的内周为基准高精度地找出轴承部件7的轴承73的中心。
并且,由于卡合部72(卡合部721、722、723)以及凸部77分别嵌入开孔部801、802、803、807中从而进行轴承部件7绕马达轴线L的定位,因此具有无需为了定位而另外增设特殊结构的优点。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72从板状部71的定子3的相反侧的端面710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缩小马达1的马达轴线L方向上的尺寸。并且,端板8的相对于卡合部72等在马达轴线L方向重叠的部分成为开孔部80。因此,端板8与卡合部72在马达轴线L方向不重叠,因而能够缩小马达1的马达轴线L方向上的尺寸。
并且,端板8在板状部71的径向外侧通过焊接固定于定子3。并且,端板8焊接在比卡合部72更靠径向外侧的地方,且焊接位置与轴承部件7充分分离。因此,轴承部件7不易因焊接时的热而变形。特别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焊接位置与轴承部件7的轴承73十分分离,因此轴承部件7不易因为焊接时的热而变形。因此,轴承73能够稳定支承旋转轴21。
[另一实施方式]
图5是用于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轴承部件7的说明图,图5(a)、图5(b)是从输出侧观察到的轴承部件7的仰视图,以及从反输出侧观察到的主视图。
在参照图1-图4所说明的马达1中,轴承部件7的板状部71为圆形,如图5(a)、图5(b)所示,也可形成有在板状部71的外周缘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71a。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如参照图1-图4所述而构成马达1时,能够缩小板状部71与端板8间的接触面积,因此,通过焊接而固定端板8与第二外定子铁芯51时,能够抑制焊接的热经由端板8传递到轴承部件7。并且,通过焊接固定端板8与第二外定子铁芯51时,能够抑制焊接的热经由第二外定子铁芯51而传递到轴承部件7。因此,能够抑制轴承部件7的热变形,特别是轴承73的热变形。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通过焊接来固定定子3与端板8的马达1中使用本发明的情况,但本发明也可用于定子3与端板8通过铆接等方法来固定的马达1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步进马达中使用本发明的情况,但本发明也可用于步进马达以外的马达。
Claims (14)
1.一种马达,包括具有旋转轴的转子、以及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周围的筒状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定子的马达轴线方向上的至少一侧端部包括轴承部件以及端板,所述轴承部件将所述转子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端板具有沿马达轴线方向对所述旋转轴施力的弹簧部,且将所述轴承部件保持在所述端板与所述定子之间,
所述轴承部件具有板状部以及卡合部,所述板状部具有比所述定子的内形尺寸小的外形尺寸且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从而所述板状部能在位于所述定子内侧的状态下绕马达轴线旋转,所述卡合部从所述板状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与所述定子的端面重叠,
所述端板在相对于所述板状部位于与所述定子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与所述板状部重叠,且将所述轴承部件保持在所述端板与所述定子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部通过所述定子的内周而在径向被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从所述板状部的与所述定子相反的一侧即反输出侧的端面向径向外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突出到比所述板状部的反输出侧的端面靠反输出侧的位置,
通过所述板状部以及所述卡合部的突出到比所述板状部的反输出侧的端面靠反输出侧的位置的部分形成厚壁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厚壁部分的反输出侧的面构成所述轴承部件的最靠反输出侧的面,
所述板状部的反输出侧的端面位于比所述厚壁部分的反输出侧的面向输出侧凹陷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状部的与所述定子相反的一侧即反输出侧的端面形成有突出到比该端面靠反输出侧的位置的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形成有多个,
多个所述卡合部在径向的中心侧连成一体,
在所述板状部,多个所述卡合部相互连接而形成厚壁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板的与所述卡合部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部分为开孔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件通过所述卡合部嵌入所述开孔部内而被定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板在所述板状部的径向外侧固定于所述定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板通过焊接而固定于所述定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状部的外周缘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板具有环状部,该环状部形成有所述开孔部,
所述环状部与所述板状部的反输出侧的端面重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突出到比所述板状部的反输出侧的端面靠反输出侧的位置,
通过所述板状部以及所述卡合部的突出到比所述板状部的反输出侧的端面靠反输出侧的位置的部分形成厚壁部分,
所述厚壁部分的反输出侧的面构成所述轴承部件的最靠反输出侧的面,
所述板状部的反输出侧的端面位于比所述厚壁部分的反输出侧的面向输出侧凹陷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79971A JP2013211979A (ja) | 2012-03-30 | 2012-03-30 | モータ |
JP2012-079971 | 2012-03-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68315A CN103368315A (zh) | 2013-10-23 |
CN103368315B true CN103368315B (zh) | 2015-11-18 |
Family
ID=49233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0267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68315B (zh) | 2012-03-30 | 2013-03-27 | 马达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30257204A1 (zh) |
JP (1) | JP2013211979A (zh) |
CN (1) | CN10336831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86027A (zh) * | 2016-08-29 | 2018-03-09 |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 马达及马达嵌入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48630A (zh) * | 2005-03-14 | 2006-10-18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步进电机 |
CN101483377A (zh) * | 2008-01-10 | 2009-07-15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电动机及该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
JP4761991B2 (ja) * | 2006-02-08 | 2011-08-31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58324B2 (ja) * | 2002-10-17 | 2008-03-05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2007104849A (ja) * | 2005-10-07 | 2007-04-19 | Tokyo Micro:Kk | 小型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それを有する駆動機構、及び、位置決め機構 |
JP4679374B2 (ja) * | 2006-01-25 | 2011-04-27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727467B2 (ja) * | 2006-03-17 | 2011-07-20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2009189190A (ja) * | 2008-02-08 | 2009-08-20 | Nidec Sankyo Corp | モータ装置 |
JP5264323B2 (ja) * | 2008-07-01 | 2013-08-14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5323473B2 (ja) * | 2008-12-26 | 2013-10-23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
2012
- 2012-03-30 JP JP2012079971A patent/JP2013211979A/ja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03-27 CN CN201310102676.7A patent/CN10336831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3-28 US US13/852,287 patent/US2013025720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48630A (zh) * | 2005-03-14 | 2006-10-18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步进电机 |
JP4761991B2 (ja) * | 2006-02-08 | 2011-08-31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
CN101483377A (zh) * | 2008-01-10 | 2009-07-15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电动机及该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257204A1 (en) | 2013-10-03 |
JP2013211979A (ja) | 2013-10-10 |
CN103368315A (zh) | 2013-10-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091639B1 (en) | Rotor core for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JP5326014B2 (ja) | 磁石を鉄心の外周面に確実に取付けるための構造を有する電動機の回転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8035271B2 (en) | Stator core an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 |
EP1536543A1 (en) | Rotor for external rotor-type permanent magnet motor | |
US20130207507A1 (en) | Rotor assembly for mo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JP2012222834A (ja) | ロータユニット、回転電機、およびロ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
CN101978584A (zh) | 轴向间隙型电机及其转子制造方法 | |
JP2009106065A (ja) |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3137510B2 (ja) | 同期機の固定子,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ティース片及びヨーク片 | |
CN204886549U (zh) | 齿轮马达以及风门装置 | |
JP2009033884A (ja) | 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
JP2011239576A (ja) | 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に使用される保持リングの製造方法 | |
JP2004180383A (ja) | 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4229403A5 (zh) | ||
CN103368315B (zh) | 马达 | |
JP2009081939A (ja) |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及び回転電機 | |
JP6074887B2 (ja) | 電動機の組み立てに用いられるギャップゲージおよび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 |
JP4559831B2 (ja) | モータのロータ | |
JP2013046486A (ja) | 固定子、回転電機及び圧縮機 | |
JP4274779B2 (ja) | モータ用固定子 | |
JP2021166469A (ja) | 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1172462A (ja) |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振動モータ用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 |
JP2018023218A (ja) | アウターロータ型多極発電機におけるロータ構造 | |
JP2016158421A (ja) | 自転車用発電機 | |
JP4739700B2 (ja) | モータのロ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8 Termination date: 2018032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