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363760B - 冷冻/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冻/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63760B
CN103363760B CN201210365625.9A CN201210365625A CN103363760B CN 103363760 B CN103363760 B CN 103363760B CN 201210365625 A CN201210365625 A CN 201210365625A CN 103363760 B CN103363760 B CN 1033637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fan guard
fan
mentioned
lin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6562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63760A (zh
Inventor
藤本肇
篠原郁子
松浦考伦
中林敬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637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37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637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37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 Defros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构造不复杂、能提高安全性、高效率地除去产生的霜的冷冻/冷却装置。单元冷却器(A)中的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具有第一直线部(41)、以及以包围鼓风机的风扇(6)的中央毂部周围一部分的方式形成的直线部。上述第一直线部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的下部,并在风扇防护罩(2)的宽度方向直线地延伸。

Description

冷冻/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将冷冻库、冷藏库内等冷却的冷冻/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已往存在例如将冷冻库、冷藏库内等冷却的冷冻/冷却装置(下面称为单元冷却器)。该单元冷却器大多具有形成有吸入口及吹出口的本体箱、设置在与本体箱的吹出口相对的位置的蒸发器和设置在本体箱内的鼓风机。蒸发器通过使借助搭载于外部的压缩机的作用供给来的制冷剂蒸发,将空气冷却。鼓风机把库内等的冷却对象空间的空气供给蒸发器,并且,把被蒸发器冷却了的空气供给冷却对象空间。另外,一些单元冷却器中,在本体箱的吹出口,设置了防止异物进入本体箱内或防止作业者的手经由吹出口进入本体箱内的风扇防护罩。
在这些单元冷却器中,由于持续地进行冷却运转,不仅在蒸发器及鼓风机周边,在框体、风扇防护罩上也附着了大量的霜。如果就此保留这些霜,则通过蒸发器、风扇防护罩的风在霜的影响下,压力损失增大,从而导致单元冷却器的冷却能力大幅度降低。为此,在单元冷却器中,设置了多个除霜用的加热器。
作为这样的技术,已往公开了把除霜用的加热器直接安装在风扇防护罩上。另外,作为对把除霜用加热器直接安装在风扇防护罩上这一技术进行改进的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具有环状的加热器和接露板。加热器的至少一边部与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下端部内面相接,另一边部形成为在蒸发器下方延伸。接露板由热传导性比较好的金属构成,朝前上方倾斜并覆盖上述风扇防护罩的底部地将下端部固定设置于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下端部外面。上述排水盘的前端缘部位于上述接露板的下端部的前方”(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861240号公报(图2等)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冷却装置中,将作为比较大的板金的风扇盖加热,并经由该板金将风扇防护罩加热,因此,为了把附着在整个风扇防护罩上的霜融化,需要大的热量。对于该技术,设想采用电加热器时,从电力消耗和效率方面考虑,尚有改进的余地。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在做成把加热器直接安装在风扇防护罩上的构造时,由于风扇防护罩的格子间隔大,所以,可能达不到风扇防护罩的设置目的。为此,对于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不能单纯地把加热器直接安装在风扇防护罩上。
另一方面,从电力消耗和效率方面考虑,在利用被加热器加热了的空气进行除霜时,仍然不能有效地将附着在风扇防护罩下部的霜除掉。如果存在残留的霜,则反复进行冷却运转、除霜运转,期间在风扇防护罩上会产生卧冰、冰柱。为了除去这些冰,不仅要消耗更多的电力,而且在去除期间,不能进行冷却运转,效率降低。
另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冷却装置那样的加热方式中,为了除去附着在风扇、风扇毂部上的霜,还要求进一步的改进。若霜附着在风扇、风扇的毂部上,则风扇的质量发生变化,风扇会变成不平衡的运转。若风扇成为不平衡的运转,则从风扇发出异常音。如果在该状态下继续风扇的运转,则可能会导致风扇损伤。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构造不复杂、能提高安全性、并高效率地去除已产生的霜的冷冻/冷却装置。
本发明的冷冻/冷却装置具有本体箱、风扇防护罩和风扇防护罩加热器;在上述本体箱内收容着蒸发器和使该蒸发器通风的鼓风机,本体箱的前面壁由具有与上述鼓风机对应的吹出口的风扇盖构成;上述风扇防护罩是将多根线材组合而成的,以覆盖上述吹出口的前方的方式安装于上述风扇盖;上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设置于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上述吹出口侧;上述鼓风机具有风扇和作为该风扇的基部的中央毂 部;上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具有第一直线部和以包围上述鼓风机的风扇的中央毂部周围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的直线部或弯曲部;上述第一直线部在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下部沿上述风扇防护罩的宽度方向直线地延伸。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构造不复杂、能有效地加热风扇防护罩并考虑了安全性的冷冻/冷却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上方看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冻/冷却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放大表示把风扇防护罩加热器安装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冻/冷却装置的风扇防护罩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冻/冷却装置的风扇防护罩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冻/冷却装置的风扇防护罩的具体尺寸的说明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冻/冷却装置的风扇防护罩的具体尺寸的说明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冻/冷却装置的风扇防护罩的具体尺寸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冻/冷却装置的风扇防护罩的具体尺寸的说明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冻/冷却装置的风扇防护罩的具体尺寸的说明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冻/冷却装置的风扇防护罩的具体尺寸的说明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冻/冷却装置的风扇防护罩的具体尺寸的说明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冻/冷却装置的风扇防护罩 的具体尺寸的说明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冻/冷却装置的风扇防护罩的具体尺寸的说明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冻/冷却装置的风扇防护罩加热器的安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4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冻/冷却装置的风扇防护罩加热器的安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冷却对象空间内的气流流动的模拟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冻/冷却装置的风扇防护罩加热器的其它形状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风扇盖,1a…吹出口,2…风扇防护罩,3…排水盘,4…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A…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B…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C…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D…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D-1…第一加热器,4D-2…第二加热器,4a…加热器保持部,4a-1…弯折空间部,4b…加热器保持部,4b-1…凸部,4c…加热器保持部,4d…加热器保持部,4e…加热器保持部,5…连接器,6…风扇,11…侧盖,12…上盖,13…吊挂件,14…连接口,15…控制盒,41…第一直线部,41A…第一直线部,41B…第一直线部,41C…第一直线部,41D…第一直线部,42…第二直线部,42A…第二直线部,42B-1…第二直线部,42B-2…第二直线部,42C…第二直线部,42D…第二直线部,43…第三直线部,43A…第三直线部,43C…第三直线部,44…第四直线部,44A…第四直线部,44B-1…第四直线部,44B-2…第四直线部,44C…第四直线部,45D-1…第五直线部,45D-2…第五直线部,51…第一弯折部,51A…第一弯折部,51B…第一弯折部,51C…第一弯折部,51D…第一弯折部,52…第二弯折部,52A…第二弯折部,52C…第二弯折部,53…第三弯折部,53A…第三弯折部,53C…第三弯折部,53C-1…第三弯折部,53C-2…第三弯折部,55-1…第一弯曲部,55-2…第一弯曲部,56…第二弯曲部,57…第三弯曲部,60…模制部,61…配线,100…本体箱,A…单 元冷却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从斜上方看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冷冻/冷却装置(冷冻装置、冷却装置(下面称为单元冷却器A))的外观立体图。参照图1说明单元冷却器A的构造及动作。单元冷却器A例如设置在冷冻库、冷藏库内等,用于对库内进行冷却。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物不相同。另外,各图中,注以相同标记的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件,这在说明书全文中是相同的。
【单元冷却器A的构造】
首先说明单元冷却器A的构造。单元冷却器A具有本体箱100、蒸发器和鼓风机。蒸发器收容在本体箱100内,与外部的压缩机、膨胀阀、冷凝器等共同形成制冷循环。鼓风机收容在本体箱内,把冷却对象空间的空气供给蒸发器。
本体箱100形成为箱状,在框架(未图示)上安装着构成本体箱100的前面壁的风扇盖1、构成左右侧面壁的侧盖11和构成上面壁的上盖12,该本体箱的后面及底面开口。风扇盖1、侧盖11和上盖12分别由适当厚度的金属板(例如铝板、不锈钢板等)构成。另外,风扇盖1、侧盖11和上盖12可以分别由相同材料的金属板构成,也可以由不同材料的金属板构成。
在本体箱100的上部即上盖上,设有多个(图1中是4个)吊挂件13。通常,本体箱100利用这些吊挂件13以上盖12与冷却对象空间的顶面相接的方式设置。这时,本体箱100被设置成其后面隔开预定间隔地与冷却对象空间的侧壁面相向的状态。
另外,本体箱100的后面开口作为库内空气(被冷却空气)的吸入口(未图示)。在本体箱100内以面向该吸入口的方式配置蒸发器(未图示)。具有螺旋桨形送风叶片(风扇6)的鼓风机以背面侧朝向蒸发器的状态设置在本体箱100内。另外,鼓风机具有作为风扇6的基部 的中央毂部。在构成本体箱100的风扇盖1的与鼓风机的前面侧相向的位置,形成了圆形开口的吹出口1a。另外,图1中以收容了2个鼓风机的本体箱100为例进行了表示,但是鼓风机的收容个数没有特别限定,鼓风机的收容个数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在本体箱100的下方设有盘状的排水盘3。该排水盘3覆盖本体箱100的底面开口,接住在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被排水盘3接住的冷凝水,通过与形成在排水盘3上的连接口14连接着的排水软管(未图示)后排出到本体箱100的外部。
另外,在构成本体箱100的风扇盖1上,以覆盖吹出口1a的前方的方式安装着风扇防护罩2。该风扇防护罩2是将金属等构成的多个线材进行纵横组合而成的,形成为立体的容器状。如图2中详细说明的那样,在风扇防护罩2的容器状内部,安装着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另外,在单元冷却器A中,构成风扇防护罩2的线材的间隔是10~12mm。由此构成为作业者的手指等不容易从风扇防护罩2伸进本体箱100的内部的结构,更加安全。
而与之相对地,已往的风扇防护罩大多是纵向线材的间隔为60mm以上、作业者的手指等容易伸进本体箱内的结构。即,已往的风扇防护罩,为了避免因线材多而导致除霜时的能量消耗大,采用线材的间隔宽的结构。
另外,在构成本体箱100的风扇盖1上设置了控制盒15。在控制盒15内收纳着变换装置、控制基板等电气零件。另外,图1中,以控制盒15在水平方向与风扇防护罩2横向并排设置的状态为例进行了表示,但是,控制盒15的设置位置并不限定于此。
【单元冷却器A的通常运转动作】
下面,说明单元冷却器A的动作。在冷却对象空间的外部设置着室外机等,从搭载于其上的压缩机(未图示)排出被压缩后的制冷剂。该排出制冷剂流入搭载于室外机等上的冷凝器而散热。在冷凝器散热后的制冷剂接着被膨胀阀减压。被膨胀阀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入蒸发器。该蒸发器设置在本体箱100内,冷却对象空间的空气(下面称为库内 空气)从同样设置在本体箱100内的鼓风机被供给到蒸发器。
流入到蒸发器内的制冷剂与鼓风机供给的库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气化)。这时,库内空气被冷却。使鼓风机运转,从而库内空气从本体箱100的吸入口(未图示)被吸入到本体箱100内,通过蒸发器时被冷却,该冷却后的空气从吹出口1a朝本体箱100的前方吹出。即,单元冷却器A与设置在外部的冷冻设备连接而形成制冷循环,将冷却对象空间冷却。另外,在蒸发器蒸发了的制冷剂随后返回压缩机。
【风扇防护罩2和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详细构造】
在此详细说明风扇防护罩2和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图2是放大表示把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风扇防护罩2的构造的立体图。参照图2和图3,详细说明风扇防护罩2和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
如图2所示,在风扇防护罩2的吹出口1a侧安装着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即,风扇防护罩2形成为立体容器状,在该容器状内部安装着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另外,将纵横组合而成的线材集合体的4个边朝同一方向弯折成大致直角(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的95°),将风扇防护罩2形成为容器状。在风扇防护罩2上设置着由保持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保持件构成的加热器保持部4a~4e。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用于加热风扇防护罩2。
首先说明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概略构造。图2所示的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由一根加热器构成。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由第一直线部41、第一弯折部51、第二直线部42、第二弯折部52、第三直线部43、第三弯折部53、第四直线部44连接着的一根加热器构成。在第四直线部44的下端部连接着模制部60。
第一直线部41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的下部,在风扇防护罩2的内侧的宽度方向直线地延伸。
第一弯折部51是把第一直线部41的两端部弯折成锐角而构成的。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上形成了一对第一弯折部51。
第二直线部42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从第一弯折部51的一端朝着风扇防护罩2的上方中央侧直线地延伸。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上,形成了一对第二直线部42。一对第二直线部42朝着风扇防护罩2的上方中央侧相互接近,一直延伸到包围风扇6的中央毂部周围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具体地说,在从正面侧看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风扇防护罩2安装在本体箱100上的状态时,一对第二直线部42形成为其一方侧端部到达风扇6的中央毂部的上部的长度。
第二弯折部52是把第二直线部42的上端部弯折成锐角而构成的。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上形成了一对第二弯折部52。
第三直线部43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从第二弯折部52的一端朝着风扇防护罩2的侧方直线地延伸。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上形成了一对第三直线部43。一对第三直线部43朝着风扇防护罩2的侧方相互分离。
第三弯折部53是把第三直线部43的靠近风扇防护罩2侧方的端部弯折成大致直角而构成的。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上形成了一对第三弯折部53。
第四直线部44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从第三弯折部53的一端在风扇防护罩2的侧方向下方直线地延伸。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上形成了一对第四直线部44。
如上所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是由4个直线部(第一直线部41~第四直线部44)和3个弯折部(第一弯折部51~第三弯折部53)连接而构成的。如图2所示,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构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
另外,在一对第四直线部44的下端部分别形成了模制部60,该模制部60是把配线61连接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上的部位。连接器5经由配线61与模制部60连接,经由连接器5将电力供给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
接着说明风扇防护罩2。如上所述,风扇防护罩2是通过将由金属等构成的多个线材纵横组合而形成为立体的容器状。如图2和图3所示,在风扇防护罩2的容器状内部安装着加热器保持部4a~4e。这些加热器保持部4a~4e是把金属等构成的线材弯折成预定形状而构成的,通过将其一部分以焊接、粘接等的方式设置于风扇防护罩2,从而将加热器保持部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
加热器保持部4a设在风扇防护罩2的上方,保持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上方部分。加热器保持部4b设在风扇防护罩2的高度位置中央部,保持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中央部分。加热器保持部4c设在与加热器保持部4b同样的高度位置,保持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侧方部分。加热器保持部4d,在风扇防护罩2的宽度方向两侧设在加热器保持部4c的下方,保持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两端部分。加热器保持部4e设在加热器保持部4d的下方,保持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下方部分。
加热器保持部4a沿风扇防护罩2的宽度方向延伸。为了防止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与风扇6接触,加热器保持部4a具有可夹入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一对弯折空间部4a-1。即,加热器保持部4a,通过使弯折空间部4a-1的两端侧分别与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第三弯折部53及第二直线部42接触,夹入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一部分且保持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一部分。加热器保持部4a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在与第三弯折部53及第二直线部42接触的位置附近,将线材朝吹出口1a侧弯折而形成弯折空间部4a-1。
另外,加热器保持部4a可以由一根线材形成,也可以由多根线材形成。在用一根线材形成加热器保持部4a时,只要使作为加热器保持部4a的大致中央部的线材与构成风扇防护罩2的线材的一部分相接地安装即可。在用多根线材形成加热器保持部4a时,可用各个线材形成弯折空间部4a-1。这时,将弯折空间部4a-1的大致中央部侧端部与构成风扇防护罩2的线材的一部分相接地安装即可。另外,加热器保持部4a可以平行于风扇防护罩2的宽度方向地形成,也可以如图2所示那样在预定位置朝斜上方延伸地形成。
加热器保持部4b沿风扇防护罩2的宽度方向延伸。为了使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不过分靠近风扇防护罩2,在加热器保持部4b的中央部,形成了朝吹出口1a侧突出的凸部4b-1。即,加热器保持部4b,通过使凸部4b-1与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第二直线部42的大致中央部分接触,以使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不过分靠近风扇防护罩2的方式保持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一部分。加热器保持部4b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将线材的一部分朝吹出口1a侧突出地弯折而形成凸部4b-1。
加热器保持部4c设在加热器保持部4b的宽度方向延长线的两端侧。为了使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不过分靠近风扇防护罩2,加热器保持部4c形成为钩住第四直线部44。即,加热器保持部4c从风扇防护罩2侧钩住第四直线部44地接触,从而以使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不过分靠近风扇防护罩的方式保持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一部分。加热器保持部4c可将形成加热器保持部4b的线材的两端部弯折成钩状而形成。但是,并非不能用加热器保持部4b之外的线材来形成加热器保持部4c。
加热器保持部4d设在加热器保持部4c的铅直方向延长线上。为了使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不过分靠近风扇防护罩2,加热器保持部4d形成为钩住第四直线部44的下端部。即,加热器保持部4d从吹出口1a侧钩住第四直线部44地接触,从而以使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不过分靠近风扇防护罩的方式保持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一部分。加热器保持部4d可将形成该加热器保持部4d的线材的两端部弯折成钩状而形成。
另外,加热器保持部4c和加热器保持部4d只要是能钩住第四直线部44的形状即可,并不限定于钩状。但是,通过将加热器保持部4c和加热器保持部4d形成为钩状,可以抑制第四直线部44的横向晃动。另外,加热器保持部4c和加热器保持部4d只要能将第四直线部44钩住即可,并不一定要与第四直线部44嵌合。
加热器保持部4e设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第一直线部41的两端侧。为了使第一直线部41不靠近风扇防护罩2侧和吹出口1a侧的任一侧,加热器保持部4e形成为钩住第一直线部41。即,加热器保持部4e从吹出口1a侧钩住第一直线部41地接触,从而以使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不过分靠近风扇防护罩2和吹出口1a的方式保持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一部分。加热器保持部4e可将形成该加热器保持部4e的线材弯折成钩状而形成。
下面说明加热器保持部4a~4e与风扇6的距离关系。
以使加热器保持部4a与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接触位置、加热器保持部4c与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接触位置、加热器保持部4d与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接触位置依次远离风扇6的方式,形成加热器保持部4a、加热器保持部4c、加热器保持部4d。即,距风扇6的距离是加热器保持部4a>加热器保持部4c>加热器保持部4d。这样,通过不将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保持部分设置在距风扇6均等的距离,能将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保持在距风扇6和风扇防护罩2都能平衡的位置。
即,通过不将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保持部分设置在距风扇6均等的距离,可以倾斜配置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进而可以将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保持在距风扇6以及风扇防护罩2都恰当的距离。因此,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不会使树脂制的风扇6过热,可大幅度抑制风扇6的变形。另外,也没有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与风扇防护罩2的外面接触的问题,也不存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与风扇防护罩2的接触部位过热的问题。
另外,以使加热器保持部4e与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接触位置、加热器保持部4d与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接触位置依次远离风扇6的方式,形成加热器保持部4d、加热器保持部4e。即,距风扇6的距离是加热器保持部4e>加热器保持部4d。这样,可以确保模制部60与第一直线部41及第一弯折部51之间的距离。因此,大多用树脂形成的模制部60不与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接触,可防止模制部60被加热。即,模制部60不会熔融,内部的配线不会露出,所以,不会产生漏电等问题。
图4~图12是用于说明风扇防护罩2的具体尺寸的说明图。下面,参照图4~图12,说明风扇防护罩2的具体尺寸或具体形状。在图4~图12中示出了风扇防护罩2的具体尺寸及具体形状,但是,这些尺寸及形状只不过示出了一例,各部件的尺寸及形状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尺寸及形状。
首先参照图4说明风扇防护罩2的整体尺寸。图4是表示从冷却对象空间侧看风扇防护罩2的状态的图。如图4所示,风扇防护罩2的最大宽度是438mm。如果包括用于将风扇防护罩2安装在本体箱100上的安装部件的长度,则是463mm。另外,风扇防护罩2的高度是430.5mm。
接着,参照图5说明加热器保持部4a的尺寸。图5是图4中的A-A剖面图。图5中以用一根线材形成的加热器保持部4a为例进行了表示。如图5所示,形成加热器保持部4a的线材的最大宽度是404mm。弯折空间部4a-1的宽度是189mm。弯折空间部4a-1的进深是21.5mm。
接着,参照图6说明加热器保持部4b和加热器保持部4c的尺寸。图6是图4中的B-B剖面图。图6中以用一根线材形成加热器保持部4b和加热器保持部4c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如图6所示,形成加热器保持部4b和加热器保持部4c的线材的最大宽度是401mm。凸部4b-1的宽度是205mm。凸部4b-1的进深是13mm。另外,加热器保持部4c的宽度是34mm,进深是35mm。
接着,参照图7说明加热器保持部4d的尺寸。图7是图4中的C-C剖面图。图7中以用一根线材形成的加热器保持部4d为例进行了表示。如图7所示,形成加热器保持部4d的线材的最大宽度是401mm。形成加热器保持部4d的线材的进深是42mm。
接着,参照图8说明加热器保持部4e的尺寸。图8是图4中的D-D剖面图。图8中以用一根线材形成的加热器保持部4e为例进行了表示。如图8所示,形成加热器保持部4e的线材的最大宽度是300mm。形成加热器保持部4e的线材的进深是21mm。
接着,参照图9说明加热器保持部4a~4d的间隔。图9是图4 中的E-E剖面图。如图9所示,加热器保持部4a与加热器保持部4b及加热器保持部4c的间隔是85mm。加热器保持部4b及加热器保持部4c与加热器保持部4d的间隔是110mm。加热器保持部4d与加热器保持部4e的间隔是85mm。
接着,参照图10说明加热器保持部4c的形状。图10是图6中的F部分的放大图。如图10所示,加热器保持部4c是把形成加热器保持部4b的线材的两端部弯曲成大致S字形而形成的。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第四直线部44钩在加热器保持部4c的端部侧的空间部。
接着,参照图11说明加热器保持部4e的形状。图11是图9中的G部分的放大图。如图11所示,加热器保持部4e是把形成该加热器保持部4e的线材的两端部弯曲成大致S字形而形成的。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第一直线部41钩在加热器保持部4e的下方侧的空间部。
接着,参照图12说明加热器保持部4a的形状。图12是图4中的H部分的放大图。如图12所示,加热器保持部4a在预定位置被弯折,朝斜上方方向延伸。然后,在预定位置呈锐角状弯折,形成向风扇防护罩2安装的安装部。
【单元冷却器A的除霜运转动作】
在此说明单元冷却器A的除霜运转动作。在对冷却对象空间进行冷却时,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不通电。因此,风扇防护罩2是不被加热的状态,被蒸发器冷却的吹出风被吹到该风扇防护罩2上。该状态持续长时间时,在蒸发器的翅片(未图示)、风扇防护罩2上就附着大量的霜。为此,通常每隔4~6小时要实施一次除霜运转的情况居多。
单元冷却器A在从通常的冷却运转移至除霜运转时,来自压缩机的排出制冷剂被配置于液体配管的例如电磁阀(未图示)闭塞,阻止向蒸发器供给制冷剂,同时停止鼓风机。单元冷却器A在鼓风机停止后,开始向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通电。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通过开始通电而发热,利用该热将附着在蒸发器的翅片上的霜以及附着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霜融化。另外,附着在蒸发器上的霜由安装在蒸发器上的未图示的加热器融化。
已往的单元冷却器是经由板金把加热器的热传递给风扇防护罩,此时不能直接将风扇防护罩加热,为了更有效地将风扇防护罩加热而需要进一步改进。另外,若设想将风扇防护罩的格子间隔(间距)减小,则为了将附着在风扇防护罩上的霜完全融化,需要很大的热量,所以,只能将风扇防护罩的格子间隔加大。因此,作业者的手指、保管在库内的保管物等容易从风扇防护罩进入本体箱内。
而与之相对地,在本发明的单元冷却器A的情况下,由于在风扇防护罩2的下部设置了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第一直线部41,所以,能有效地将附着在风扇防护罩2下部的霜融化。尤其是,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不仅能够利用辐射将风扇防护罩2加热而将霜融化,还能够将周围的空气加热并利用该空气的流动将附着在上部的霜融化。因此,单元冷却器A中,通过在风扇防护罩2的下部呈直线地配置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一部分,不仅能将附着在风扇防护罩2下部的霜融化,还能利用被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加热了的空气将附着在风扇防护罩2上部的霜也融化。因此,根据单元冷却器A,能有效地将风扇防护罩2的整个面的霜融化。
另外,单元冷却器A,由于把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所以,能用较少的能量将霜融化。因此,单元冷却器A具有很好的节能性。另外,通过把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能够用较少的能量将霜融化。因此,可以将风扇防护罩2的格子间隔减小,使得作业者的手指等不容易从风扇防护罩2进入本体箱100内。因此,根据单元冷却器A,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在冷却运转中,不仅风扇防护罩2上会附着霜,在鼓风机的风扇6、风扇6的中央毂部上也常常会附着霜。若在霜附着在风扇6上的状态下继续冷却运转,则风扇6的重量变得不平衡,旋转变得不稳定。若风扇6的旋转变得不稳定,则可能会从风扇6产生异常音。当不平衡量进一步增加、超过了叶片部的强度极限时,风扇6可能会产生损伤。当发生了这种情况时,对保管在冷却对象空间内的商品也可能有影响。另外,不仅风扇6损伤,也可能导致使风扇6旋转的马达、支 承马达的框架损伤。因此,附着在风扇6上的霜也必须除掉。
为此,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具有将第一直线部41的两端部弯折成锐角的第一弯折部51,使第二直线部42的一端位于风扇6的中央毂部的上部,在这里形成第二弯折部52。因此,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包围风扇6的中央毂部周围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对包括风扇6的中央毂部在内的整个风扇6加热。这样,可有效地除去附着在风扇6上的霜。
另外,即使采用树脂制的风扇6时,由于把加热器保持部4a~4e形成在风扇防护罩2上,所以,可以适当地保持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与风扇6之间的距离。因此,单元冷却器A可大幅度减少因附着霜对风扇6的损伤、随之对产品的影响。
另外,与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连接的配线61从风扇防护罩2的下方引出,经由形成在风扇盖1上的配线通过口被取入到控制盒15内。即,在配线61的从风扇防护罩2的下方引出的部位连接着连接器5,该连接器5经由配线通过口被取入到控制盒15内,在控制盒15内与来自控制盒15侧的配线连接。
排水盘3通常是可开闭的,以便清洁内部。因此,大多是在单元背面侧安装合页板,通过卸下单元正面侧的固定螺钉,就可以将排水盘3打开。为此,通过将连接器5配置在取入控制盒15内的位置,即使万一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发生故障时,也只要打开排水盘3就能容易地卸下连接器5,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更换作业非常简单。
【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安装顺序】
图13和图14是说明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安装顺序的说明图。参照图13和图14,说明把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安装到风扇防护罩2上的安装顺序。图14所示的涂黑箭头表示力的施加方向。
已往,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的安装中,为了将风扇防护罩加热器和风扇防护罩固定,大多采用利用板金等进行螺钉固定的方法、采用同样的板金铆固的方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需要风扇防护罩以外的其它零件,作业性有待改进。另外,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的更换作业中,在铆固的情形等时,不能把风扇防护罩和风扇防护罩加热器拆开。 于是,必须将风扇防护罩和风扇防护罩加热器两者一起更换,造成非常大的损失。而与之相对地,在单元冷却器A中,如后所述,可以大幅度提高装卸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所需的作业性。
如上所述,加热器保持部4a~4e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由于加热器保持部4a~4e距风扇6的距离不相同,所以,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是有坡度的。即,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下部离风扇6近,上部离风扇6远。
把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安装到风扇防护罩2上时,先准备风扇防护罩2和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图13(a))。在图13(a)中,只示出了风扇防护罩2。接着,把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上部插入加热器保持部4a的弯折空间部4a-1与风扇防护罩2之间(图13(b)、图14的(1))。然后,一边调节风扇防护罩2和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位置,一边用加热器保持部4e把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第一直线部41固定(图13(c)、图14的(2))。最后,用加热器保持部4d钩住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模制部60而固定(图13(d))。
用这3个步骤的顺序,可将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即,可利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自身的反力,将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相对于风扇防护罩2装卸。因此,根据单元冷却器A,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安装作业非常容易。于是,单元冷却器A的制造也容易。另外,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卸下顺序与上述安装顺序相反。因此,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卸下作业也非常简便。
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安装于风扇防护罩2的状态下,借助加热器保持部4a~4e而使得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带有坡度。这样,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上,作用着朝风扇6侧和冷却对象空间侧的均等的力(参见图14所示的涂黑箭头)。因此,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在风扇防护罩2的容器状内部,平衡地配置在风扇6和风扇防护罩2的恰好中间位置。
【单元冷却器A的其它作用】 
图15是用于说明冷却对象空间内的气流流动的模拟图。参照图15说明单元冷却器A的其它作用。图15(a)表示未安装风扇防护罩加热器时的气流的流动。图15(b)表示安装了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时的气流的流动。
在定期实施的除霜运转中,向安装在蒸发器上的加热器通电,使该加热器发热,将蒸发器的霜融化。另外,为了防止排水盘结冰,在排水盘上也安装了加热器。安装在蒸发器上的加热器和安装在排水盘上的加热器的温度,根据情形,有时在150度以上。因此,从蒸发器融化落下的霜,与安装在蒸发器上的加热器、安装在排水盘上的加热器接触而成为水蒸气。该水蒸气充满本体箱100内,从而本体箱100的内部成为温度、湿度变得非常高。
该高温、高湿度的空气从本体箱100出来后,在库内与温度非常低的壁面等接触,则在壁面上结露。当设置单元冷却器A的场所是冷冻库时,由于冷冻库内温度非常低(具体地说,大多在-20℃~-35℃),所以,结露后,生成冰。该现象反复时,壁面的冰生长,壁面成为冰涂层(图15(a)的状态)。这样,不仅有损库内的美观,而且除霜时冰再融化,水可能落到保管在库内的物品上。
而与之相对地,通过把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产生图15(b)那样的气流的流动。因此,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也起到把本体箱100内部的高温、高湿度空气封闭在本体箱100内部的作用。如果高温、高湿度空气不从本体箱100中流出,就不会产生图15(a)所示那样的情形。尤其是,在风扇防护罩2的下部配置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形成从下往上的空气的流动(图15(b)所示的箭头),可得到使本体箱100内的空气不流出到外部的气帘效果。
【单元冷却器A的效果】
根据单元冷却器A,由于构成为能够配置成在风扇防护罩2的下部设置了风扇防护罩加热器的第一直线部41,所以,可以对霜容易附着、除霜运转中不容易融化的风扇防护罩2的下部集中地进行加热。因此,可有效地除去附着在风扇防护罩上的霜,可提高除霜的切实性。 另外,根据单元冷却器A,由于把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直接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所以,与间接地对风扇防护罩加热相比,不仅更加节能,而且可在短时间内除霜。
另外,根据单元冷却器A,由于把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直接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所以,能把更多的热量传递给风扇防护罩2,这样,即使将风扇防护罩2的格子间隔减小,也能有效地除霜。通过减小风扇防护罩2的格子间隔,还具有异物、作业者的手指等难于进入本体箱内的效果。若作业者的手指等不容易进入,还能避免与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接触,安全性也大幅度提高。
另外,在单元冷却器A中,由于在风扇防护罩2的中央部配置了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所以,也能加热风扇6和风扇6的中央毂部。因此,也能除去附着在风扇6、风扇6的中央毂部上的霜。因此,能防止因霜附着在风扇6、风扇6的中央毂部上而引起的不平衡运转,也可防止从风扇6发出异常音。
另外,根据单元冷却器A,向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通电所需的配线61从风扇防护罩2的下方取出,所以,打开排水盘3,立刻就能卸下连接器5,可大幅度削减维护时、制造时所需的时间及作业。另外,在单元冷却器A中,由于从风扇防护罩2的下方向取出配线61并使与配线61相连的连接部处于第一直线部41的上方,所以,可以使不耐热的配线61远离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从而可靠性高。
另外,单元冷却器A,通过利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自身的反力,能非常简便地实施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相对于风扇防护罩2的装卸。因此,可大幅度削减维护时、制造时所需的时间及作业。另外,由于利用加热器保持部4a~4e使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倾斜地配置,所以,可以调节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配置,可将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配置在平衡的位置。
【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其它形状】
图16是用于说明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其它形状的说明图。参照图16说明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其它形状。图16(a)~(c)表示 用一根加热器构成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例子。图16(d)表示用2根加热器构成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例子。为了方便起见,对图16(a)~(d)的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分别加注了字母“A”~“D”。与之相应地,对构成风扇防护罩加热器的各部也加注了字母“A”~“D”。
如图16(a)所示,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A是由第一直线部41A、第一弯折部51A、第二直线部42A、第二弯折部52A、第三直线部43A、第三弯折部53A、第四直线部44A连接着的一根加热器构成的。在第四直线部44A的下端部连接着模制部60。在图16(a)中,用粗黑线表示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A。
第一直线部41A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A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的下部,在风扇防护罩2的内侧的宽度方向直线地延伸。
第一弯折部51A是把第一直线部41A的两端部弯折成大致直角而构成的。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A上形成了一对第一弯折部51A。
第二直线部42A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A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从第一弯折部51A的一端朝着风扇防护罩2的上方直线地延伸。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A上形成了一对第二直线部42A。具体地说,在从正面侧看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A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风扇防护罩2安装在本体箱100上的状态时,一对第二直线部42A形成为延伸到低于风扇6的上端、高于风扇6的中央毂部上端的位置的长度。
第二弯折部52A是把第二直线部42A的上端部弯折成锐角而构成的。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A上形成了一对第二弯折部52A。
第三直线部43A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A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从第二弯折部52A的一端朝着风扇防护罩2的中央下方侧直线地延伸。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A上形成了一对第三直线部43A。一对第三直线部43A相互接近地朝风扇6的中心侧延伸。
第三弯折部53A是把第三直线部43A的靠风扇防护罩2的中央侧 端部弯折成钝角而构成的。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A上形成了一对第三弯折部53A。
第四直线部44A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A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从第三弯折部53A的一端朝着风扇防护罩2的下部侧方直线地延伸。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A上,形成了一对第四直线部44A。一对第四直线部44A,相互离开地朝着风扇防护罩2的下部侧方延伸。
如上所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A,与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同样地,是由4个直线部(第一直线部41A~第四直线部44A)和3个弯折部(第一弯折部51A~第三弯折部53A)连接而构成的。如图16(a)所示,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A构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
如图16(b)所示,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B是由第一直线部41B、第一弯折部51B、第二直线部42B-1、第一弯曲部55-1、第四直线部44B-1、第二弯曲部56、第四直线部44B-2、第一弯曲部55-2、第二直线部42B-2依次连接着的一根加热器构成的。另外,在第一直线部41B和第二直线部42B-2的下端部连接着模制部60。在图16(b)中,用粗黑线表示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B。
第一直线部41B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B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的下部,在风扇防护罩2的内侧的宽度方向直线地延伸。
第一弯折部51B是把第一直线部41B的一端部弯折成大致直角而构成的。
第二直线部42B-1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B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从第一弯折部51B的一端朝着风扇防护罩2的上方直线地延伸。具体地说,在从正面侧看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B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风扇防护罩2安装在本体箱100上的状态时,第二直线部42B-1形成为延伸到低于风扇6的上端、高于风扇6的中央毂部上端的位置的长度。 
第一弯曲部55-1是从第二直线部42B-1的上端部朝上方呈凸状地 弯曲成半圆形而构成的。该第一弯曲部55-1兼用作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第二弯折部52、第三直线部43和第三弯折部53。
第四直线部44B-1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B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从第一弯曲部55-1的一端朝着风扇防护罩2的下方直线地延伸。具体地说,从正面侧看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B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风扇防护罩2安装在本体箱100上的状态时,第四直线部44B-1形成为延伸到高于风扇6的中央毂部下端的位置的长度。 
第二弯曲部56是从第四直线部44B-1的下端部,朝下方呈凸状地弯曲成半圆形而构成的。该第二弯曲部56将第四直线部44B-1及第四直线部44B-2连接。另外,第二弯曲部56与风扇6的中央毂部的直径对应地形成。即,第二弯曲部56以包围风扇6的中央毂部的下半部分周围的方式形成。
第四直线部44B-2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B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从第二弯曲部56的一端朝着风扇防护罩2的上方直线地延伸。具体地说,在从正面侧看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B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风扇防护罩2安装在本体箱100上的状态时,第四直线部44B-2形成为从高于风扇6的中央毂部下端的位置延伸到低于风扇6的上端、高于风扇6的中央毂部上端位置的长度。该第四直线部44B-2与第四直线部44B-1形成为一对。
第一弯曲部55-2是从第四直线部44B-2的上端部朝上方呈凸状地弯曲成半圆形而构成的。该第一弯曲部55-2兼用作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第二弯折部52、第三直线部43和第三弯折部53。另外,第一弯曲部55-2与第一弯曲部55-1形成为一对。
第二直线部42B-2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B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从第一弯曲部55-2的一端朝着风扇防护罩2的下方直线地延伸。具体地说,在从正面侧看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B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风扇防护罩2安装在本体箱100上的状态时,第二直线部42B-2形成为从低于风扇6的上端、高于风扇6的中央毂 部上端的位置延伸到第一直线部41B的位置的长度。第二直线部42B-2,与第二直线部42B-1形成为一对。
如上所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B是由第一直线部41B、第一弯折部51B、第二直线部42B-1、第一弯曲部55-1、第四直线部44B-1、第二弯曲部56、第四直线部44B-2、第一弯曲部55-2、第二直线部42B-2连接构成的。如图16(b)所示,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B是大致左右对称的形状。
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B中,第一弯曲部55-1和第一弯曲部55-2形成为一对,兼用作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的第二弯折部52、第三直线部43和第三弯折部53。另外,一对第四直线部44B-1和第四直线部44B-2由第二弯曲部56连接着。另外,第二直线部42B-1和第二直线部42B-2也形成为一对。除了第一直线部41B之外,第一弯折部51B和第二弯曲部56也只形成一个。
这意味着,风扇防护罩加热器的形状根据把连接配线61的加热器端部设置在何处而变化。在图2和图16(a)中,由于是把配线61从风扇防护罩2的左右两端侧的下方引出,所以,除了第一直线部外,其余都形成了一对。在图16(b)中,由于是将配线61从风扇防护罩2的一端部侧的下方引出,所以,不仅第一直线部,第一弯折部也只形成一个。
另外,如图16(b)所示,使配线61的引出位置靠近时,可以将风扇防护罩加热器的一部分与风扇6的中央毂部周围吻合地弯曲。为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B中,形成了第二弯曲部56,将第四直线部44B-1和第四直线部44B-2连接。
如图16(c)所示,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C是由第一直线部41C、第一弯折部51C、第二直线部42C、第二弯折部52C、第三直线部43C、第三弯折部53C(第三弯折部53C-1、53C-2)、第四直线部44C连接着的一根加热器构成的。在第四直线部44C的下端部连接着模制部60。在图16(c)中,用粗黑线表示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C。
第一直线部41C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C安装在风扇防 护罩2上的状态下,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的下部,在风扇防护罩2的内侧的宽度方向直线地延伸。
第一弯折部51C是把第一直线部41C的两端部弯折成大致直角而构成的。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C上形成了一对第一弯折部51C。
第二直线部42C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C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从第一弯折部51C的一端朝着风扇防护罩2的上方直线地延伸。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C上形成了一对第二直线部42C。具体地说,在从正面侧看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C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风扇防护罩2安装在本体箱100上的状态时,一对第二直线部42C形成为延伸到低于风扇6的上端、高于风扇6的中央毂部上端的位置的长度。
第二弯折部52C是把第二直线部42C的上端部弯折成锐角而构成的。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C上形成了一对第二弯折部52C。
第三直线部43C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C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从第二弯折部52C的一端朝着风扇防护罩2的中央下方侧直线地延伸。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C上形成了一对第三直线部43C。一对第三直线部43C相互接近地朝风扇6的中心侧延伸。
第三弯折部53C是把第三直线部43C的靠风扇防护罩2的中央侧端部弯折而构成的。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C上形成了一对第三弯折部53C。其中的一个第三弯折部53C-1的弯折角度是大致直角。另一个第三弯折部53C-2的弯折角度是钝角。
第四直线部44C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C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从第三弯折部53C的一端朝着风扇防护罩2的下部侧方直线地延伸。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C上形成了一对第四直线部44C。一对第四直线部44C,借助第三弯折部53C的弯折角度,相互平行地朝着风扇防护罩2的下部侧方延伸。
如上所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C,与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A同样地,是由4个直线部(第一直线部41C~第四直线部44C)和3个弯 折部(第一弯折部51C~第三弯折部53C)连接而构成的。但是,由于把配线61的引出位置设在风扇防护罩2的一端部侧的下方,所以,借助第三弯折部53C的弯折角度,一对第四直线部44C平行地延伸。在图16(c)所示的例子中,表示把配线61从风扇防护罩2的一端部侧的下方引出时的变型例。
如图16(d)所示,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D由第一加热器4D-1和第二加热器4D-2这样两根加热器构成。第一加热器4D-1是由第一直线部41D、第一弯折部51D、第二直线部42D连接而成的。第二加热器4D-2是由第五直线部45D-1、第三弯曲部57、第五直线部45D-2连接而成的。另外,在第二直线部42D的上端部、第五直线部45D-1的一端部、第五直线部45D-2的一端部,连接着模制部60。在图16(d)中,用粗黑线表示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D。
第一直线部41D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D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的下部,在风扇防护罩2的内侧的宽度方向直线地延伸。
第一弯折部51D是把第一直线部41D的两端部弯折成大致直角而构成的。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D上形成了一对第一弯折部51D。
第二直线部42D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D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从第一弯折部51D的一端朝着风扇防护罩2的上方直线地延伸。因此,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D上形成了一对第二直线部42D。具体地说,在从正面侧看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D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风扇防护罩2安装在本体箱100上的状态时,一对第二直线部42D形成为延伸到低于风扇6的上端、高于风扇6的中央毂部上端的位置的长度。在第二直线部42D的上端连接着配线61。
如上所述,第一加热器4D-1是由第一直线部41D、第一弯折部51D、第二直线部42D构成的。
第五直线部45D-1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D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从风扇防护罩2的侧方位置朝中央侧沿水平方向直线地延伸。
第五直线部45D-2也构成为,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D安装在风扇防护罩2上的状态下,从风扇防护罩2的侧方位置朝中央侧沿水平方向直线地延伸。第五直线部45D-1和第五直线部45D-2形成为一对,平行地延伸。
第三弯曲部57构成为,以从第五直线部45D-1的一端部(纸面左侧端部)包围风扇6的中央毂部大致整周地连续到第五直线部45D-2的一端部(纸面左侧端部)的方式弯曲。
如上所述,第二加热器4D-2是由第五直线部45D-1、第三弯曲部57、第五直线部45D-2构成的。
如上所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4D由第一加热器4D-1和第二加热器4D-2这样两根加热器构成,第一加热器4D-1和第二加热器4D-2不连接。即,从安装作业、费用方面考虑,风扇防护罩加热器最好由1根加热器构成。但如图16(d)所示,也不排除用多根加热器构成风扇防护罩加热器。
如上所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只要有第一直线部、并且是能包围风扇6及风扇6的中央毂部周围的一部分的形状即可,风扇防护罩加热器的形状、构成根数可根据单元冷却器A的用途、功率、大小、形状等适当决定。另外,保持风扇防护罩加热器的加热器保持部4a~4e的形状也可根据风扇防护罩加热器的形状而变更,但加热器保持部4a~4e与风扇6的距离关系如上所述。另外,借助加热器保持部4a~4e作用在风扇防护罩加热器上的力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Claims (12)

1.一种冷冻/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冷冻/冷却装置具有本体箱、风扇防护罩和风扇防护罩加热器;在上述本体箱内收容着蒸发器和使该蒸发器通风的鼓风机,本体箱的前面壁由具有与上述鼓风机对应的吹出口的风扇盖构成;上述风扇防护罩是将多根线材组合而成的,以覆盖上述吹出口的前方的方式安装于上述风扇盖;上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设置于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上述吹出口侧;
上述鼓风机具有风扇和作为该风扇的基部的中央毂部;
上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具有第一直线部和以包围上述鼓风机的风扇的中央毂部周围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的直线部或弯曲部;上述第一直线部在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下部沿上述风扇防护罩的宽度方向直线地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风扇防护罩设有多个用于保持上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的加热器保持件;上述加热器保持件使上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倾斜,以使上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越朝上方越远离上述鼓风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具有将上述第一直线部的两端部朝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中央部弯折成锐角的第一弯折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具有从上述第一弯折部延伸设置并以包围上述鼓风机的风扇的中央毂部周围一部分的方式延伸的第二直线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
具有将上述第一直线部的两端部朝向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侧方上部弯折成大致直角的第一弯折部;
具有从上述第一弯折部延伸设置并向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上部直线地延伸的第二直线部;
具有将上述第二直线部的上端部朝向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中央部弯折成锐角的第二弯折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冻/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具有从上述第二弯折部延伸设置并以包围上述鼓风机的风扇的中央毂部周围一部分的方式延伸的第三直线部。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
具有将上述第一直线部的一端部朝向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侧方上部弯折成大致直角的第一弯折部;
具有从上述第一弯折部延伸设置并向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上部直线地延伸的第二直线部;
具有从上述第二直线部的上端部朝上方呈凸状并向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中央部弯折的第一弯曲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冻/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
具有从上述第一弯曲部延伸设置并以包围上述鼓风机的风扇的中央毂部周围一部分的方式延伸的第四直线部;
具有为了包围上述鼓风机的风扇的中央毂部下方的周围以从上述第四直线部的端部朝下方呈凸状的方式弯折的第二弯曲部;
具有与上述第四直线部成对、从上述第二弯曲部延伸设置并以包围上述鼓风机的风扇的中央毂部周围的一部分的方式延伸的第四直线部。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由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构成;
上述第一加热器具有将上述第一直线部的一端部朝向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侧方上部大致直角地弯折的第一弯折部和从上述第一弯折部延伸设置并向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上部直线地延伸的第二直线部;
上述第二加热器具有包围上述鼓风机的风扇的中央毂部的大致整周的第三弯曲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配线的上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的端部位于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下方。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冻/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连接配线的上述第一加热器的端部位于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上方;
连接配线的上述第二加热器的端部位于上述风扇防护罩的侧方。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风扇防护罩加热器被配置成配线连接部与上述第一直线部在铅直方向设有距离。
CN201210365625.9A 2012-03-30 2012-09-27 冷冻/冷却装置 Active CN1033637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78810A JP5871695B2 (ja) 2012-03-30 2012-03-30 冷凍・冷却装置
JP2012-078810 2012-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3760A CN103363760A (zh) 2013-10-23
CN103363760B true CN103363760B (zh) 2015-10-14

Family

ID=49365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65625.9A Active CN103363760B (zh) 2012-03-30 2012-09-27 冷冻/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71695B2 (zh)
CN (1) CN1033637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24034A (zh) * 2017-03-23 2017-08-08 北京国科天创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寒冷地区的空气源热泵机组
CN110715495B (zh) * 2019-10-25 2021-03-19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高压摩擦纳米发电除霜装置
WO2022230127A1 (ja) * 2021-04-28 2022-11-03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香味吸引器及び香味吸引器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46351A (en) * 1977-05-26 1978-12-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Cooling device
JPH037874A (ja) * 1989-06-02 1991-01-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凍装置
JP2001027472A (ja) * 1999-07-14 2001-01-3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却装置
JP2001082858A (ja) * 1999-09-07 2001-03-3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陸上輸送用冷凍装置のエバポレータユニット
JP2003240416A (ja) * 2002-02-15 2003-08-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38753U (zh) * 1975-09-12 1977-03-18
JPS53140105U (zh) * 1977-04-12 1978-11-06
JPS5810953Y2 (ja) * 1977-07-14 1983-02-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S5981478A (ja) * 1982-10-29 1984-05-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H0327275Y2 (zh) * 1986-11-28 1991-06-12
JPH087316Y2 (ja) * 1991-12-06 1996-03-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冷蔵装置
JP4502930B2 (ja) * 2005-10-21 2010-07-1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低温ショーケースの除霜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46351A (en) * 1977-05-26 1978-12-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Cooling device
JPH037874A (ja) * 1989-06-02 1991-01-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凍装置
JP2001027472A (ja) * 1999-07-14 2001-01-3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却装置
JP2001082858A (ja) * 1999-09-07 2001-03-3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陸上輸送用冷凍装置のエバポレータユニット
JP2003240416A (ja) * 2002-02-15 2003-08-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71695B2 (ja) 2016-03-01
CN103363760A (zh) 2013-10-23
JP2013210111A (ja) 2013-10-10
HK1189935A1 (zh) 2014-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36253B2 (ja) 蒸発器
CN103363760B (zh) 冷冻/冷却装置
CN101957117A (zh) 化霜加热器、制冷设备的蒸发器组件及具有其的冰箱
CN106257209A (zh) 包括制冰机的冰箱和用于收集冰箱的除霜水的方法
JP5974968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US20160146476A1 (en) Air-conditioning-apparatus outdoor un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ir-conditioning-apparatus outdoor unit
CN107869877A (zh) 管道式风扇组件及使用该管道式风扇组件的冷却单元
CN102434921A (zh) 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装置
US20120031127A1 (en) Defrost Fan Control Device
CN201811522U (zh) 一种化霜加热器、制冷设备的蒸发器组件及具有其的冰箱
JP2009216291A (ja) 輸送用冷凍装置
KR102474749B1 (ko) 증발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냉장고
CN104654671A (zh) 一种制冷用无霜蒸发器
KR100917119B1 (ko) 조립식 열교환기
CN113834264A (zh) 一种防止冰霜损害风叶的冷风机
KR20150140461A (ko) 유로구조를 갖는 직냉방식 제빙장치
CN110530092A (zh) 回收液化天然气冷能的开放式空气制冷的低温冷库
US20190107318A1 (en) Evaporator and refrigerator comprising same
CN204630223U (zh) 冰箱
JPH1123139A (ja) 車両用冷凍装置
CN102706044A (zh) 一种翅片式蒸发器
CN208653043U (zh) 一种冷库用高效冷风机
CN220206106U (zh) 蒸发器、制冷装置及制冷设备
CN2367984Y (zh) 有容霜蒸发器的正逆交替吹风隧道式速冻装置
CN219810121U (zh) 冷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993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8993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