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2307B - 一种模块化保温墙板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块化保温墙板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62307B CN103362307B CN201310273904.7A CN201310273904A CN103362307B CN 103362307 B CN103362307 B CN 103362307B CN 201310273904 A CN201310273904 A CN 201310273904A CN 103362307 B CN103362307 B CN 1033623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plate
- board
- cylinder
- interi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29910001294 Reinforcing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9435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449 bri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908 quality contro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157 atrial septu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23 batch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78 waterproof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模块化保温墙板并且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墙体、柱体、部分圈梁及屋面板采用模块式保温板材,整个建筑物采用一体化混凝土浇注形成蜂窝状。具有更好的抗震、密封、保温性能,并且进一步降低了施工成本并提高了建设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居住型建筑房屋的施工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保温墙板并且混凝土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居住型房屋的施工方法,主要包括基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方法和基于钢结构的施工方法。在基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方法中,建筑基础完成后一般首先施工框架结构,然后在框架中填充砖块,并在砖墙的内外侧面施工一层水泥。其主要缺点是:
第一、建筑施工程序复杂,劳动量大,工期长,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而且由于现场施工量大难于实现严格的质量控制。
第二、整个建筑体的混凝土在不同施工部位分别实施浇注,浇筑后互相独立,难于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强度,抗震性能、密封性能等不能令人满意。
第三、在施工框架和涂覆水泥时需要频繁、大批量使用模板,梁、柱、板需要养护,增加了施工成本并影响了建设效率。
第四、主体施工完毕后需要房间隔离、内外墙装饰和保温处理,房屋建造周期较长,建造成本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模块化保温墙板并且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用以克服现有基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方法的缺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建筑施工效率更高,周期更短,房屋混凝土浇筑后成一体化结构,具有更好的质量性能,并且施工更加便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模块化保温墙板并且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施工:
一、基础施工:钢筋混凝土基础,其中的纵向钢筋从钢筋混凝土基础向上伸出,用于与墙、柱内钢筋搭接;
二、外墙、结构柱施工:首先立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并使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卡接,利用外架对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进行临时支撑、固定,然后绑扎墙体钢筋和柱钢筋,再在墙体钢筋的缝隙中安装悬浮端用于与外墙内侧墙板之内侧壁相接触的支撑块,使支撑块的根部与外墙外侧墙板的内侧面相固定,然后扣外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使外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卡接,最后对墙体和柱体进行连接加固使墙体和柱体成为整体结构;
三、内墙施工:首先立内墙外侧墙板并使内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卡接,利用外架对内墙外侧墙板进行临时支撑、固定,然后绑扎墙体钢筋,再在墙体钢筋的缝隙中安装悬浮端用于与内墙内侧墙板之内侧壁相接触的支撑块,使支撑块的根部与内外墙外侧墙板的内侧面相固定,然后扣内墙内侧墙板,使内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卡接,最后对内墙体进行连接加固使墙体和柱体成为整体结构;
四、施工室内隔墙圈梁:室内隔墙圈梁包括左梁体板和右梁体板,左梁体板包括左立板和与左立板一体并位于左立板下端的左平板,左立板与左平板互呈90°夹角,左平板的左端面与左立板的左侧面平齐,右梁体板包括右立板和与右立板一体并位于右立板下端的右平板,右立板与右平板互呈90°夹角,右平板的右端面与右立板的右侧面平齐,左立板与右立板上端平齐左平板与右平板底面平齐,左平板的内端面与内墙内外侧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右平板的内端面与内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
五、施工框架梁并安装楼板:首先施工框架梁,每一房间一块整体楼板,通过吊装方式安放于墙、柱、梁上,使楼板的边沿坐落在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之上端,左平板的内端面与左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楼板的内端面与内侧墙板或内侧柱板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内侧墙板或内侧柱板的内侧,以留出向内、外侧墙板之间以及内、外侧柱板之间浇注混凝土的通道,最后在墙体与楼板以及柱体与楼板之间连接加固;
六、铺设楼板保温层;
七、搭建楼梯:将楼梯吊装到位安装,楼梯钢筋外露端用于与圈梁钢筋搭接;
八、绑扎钢筋:绑扎内、外墙圈梁钢筋形成圈梁主体,并使楼板钢筋与圈梁钢筋搭接,柱钢筋与圈梁钢筋搭接,圈梁钢筋与楼梯钢筋搭接;
九、浇注混凝土:采用由高强度水泥配制的自流密实混凝土进行浇注,使墙体、柱体、楼板、圈梁成为一体;然后施工上一层建筑;
第十步的施工方法是:标准层施工完毕后,在最上层架设钢筋混凝土屋面梁,使屋面梁的钢筋与墙体、柱体、圈梁钢筋分别连接,在屋面梁上铺设屋面板,连接加固,找水平,施工防水层及其保护层,最后安装光伏板。
所述的墙体包括平行设置的内、外侧墙体板,每一侧的墙体板均由若干个墙体板单元通过侧边互相插接或者槽口搭接的方式延续而成;其中一侧的墙体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支撑块的另一端与另一侧墙体板的内侧接触。
所述的墙体还包括位于内外侧墙体板之间的纵向钢筋柱以及墙体钢筋,所述墙体钢筋包括水平钢筋和斜向钢筋,纵向钢筋柱和墙体钢筋的交接处采用绑扎方式互相连接,所述纵向钢筋柱和斜向钢筋的上下两端均超出内外侧墙体板的上下两端,其中,向下的超出部分用于穿入混凝土基础内或者墙体下方的圈梁内,向上的超出部分用于穿入墙体上方的圈梁内。
其中基础施工还可以包括地下室施工。
外墙圈梁包括作为墙体板材的外墙板材和内墙板材,互相平行设置的外墙板材和内墙板材之间设置有支撑块;外墙板材上端高于内墙板材上端,二者高度差为外墙圈梁的高度;在外墙板材内侧安装有用于分别与墙体钢筋和楼板钢筋相连接的梁体钢筋。
框架梁包括左右两侧的结构柱,所述结构柱由柱外侧板、柱内侧板、柱前侧板和柱后侧板围成,其中柱外侧板上端高于柱内侧板上端,二者高度差为框架梁的高度;还包括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左右两侧结构柱之间并作为梁板体的前后两块梁体立板和分别固定安装在左右两侧结构柱之间,位于前后两块梁体立板下端并作为梁板体的梁体平板,前后两块梁体立板形状和尺寸均相同并且具有相同的左右、上下位置,在前后两块梁体立板与梁体平板围成的空间内设置有与左右两侧柱钢筋相连的梁体钢筋;其中所述梁体平板的左右两个端部分别带有搭接舌板,搭接舌板的外端向外超过所述柱内侧板但与柱外侧板具有一定距离,以留出在梁体空间和柱体空间连续浇注混凝土的通道。
所述结构柱包括各两块柱体平板和柱体拐角板,第一块柱体平板的内侧边带有用于与墙体板插接配合的柱板凹槽或者柱板凸条,外侧边带有45°装配斜面,第二块柱体平板的内外侧边分别带有45°装配斜面,第一块柱体平板的45°装配斜面与第二块柱体平板的45°装配斜面互相配合形成柱体的第一阳角;第一块拐角板的外侧边带有45°装配斜面并通过该45°装配斜面与第二块柱体平板的内侧45°装配斜面互相配合形成柱体的第二阳角;第一块拐角板的拐角作为柱体的第一阴角;第一块拐角板的内侧边带有用于与墙体板插接配合的凹槽或者凸条;第二块拐角板的两个侧边均带有用于与墙体板插接配合的凹槽或者凸条;第二块拐角板的拐角作为柱体的第二阴角。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
第一、本发明的保温一体化墙体板等采用工厂化制造,现场安装,不仅具有安装快捷,省工省时的突出特点,能够实现工厂化施工,不产生建筑垃圾,而且更便于质量控制。
第二、整个建筑物采用一体化混凝土浇注形成蜂窝状,并在墙板中采用了钢筋柱和斜向钢筋,墙体承重,利用本发明建造的房屋防水等级达到一级,防火等级一级,抗震达到9级裂度。并具有明显优于现有建筑房屋的保温、抗风、防潮、隔音,使用寿命更长。特别适合于城区改造,新农村建设,丘陵地带房屋建设,多雨、强风地带、地震多发带房屋建设中使用。
第三、施工中省去了模板,并且所用墙板、梁板和柱板均为保温、防水、防火、隔音一体化,进一步降低了施工成本并提高了建设效率。
第四、采用本发明的施工方法,由于所用板材外表面可以加工得平整、美观,墙、梁、柱不必养护,省去了房屋装修环节,房屋整体感更强,更美观,并且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第五、与传统结构柱比较,能够节省钢材30%以上,水泥用量也大幅度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发明墙体板及其支撑块之间安装、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墙体板的一个单元的剖视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建筑墙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未浇筑混凝土状态)。
图4是本发明柱体的结构示意图(未浇筑混凝土状态)。
图5是本发明第一块柱体平板的剖视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室内隔墙圈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梁体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室内隔墙圈梁的安装方式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外墙圈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框架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梁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所建造房屋的钢筋混凝土部分的结构形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的实施步骤如下:
一、基础施工:钢筋混凝土基础,其中的纵向钢筋从钢筋混凝土基础向上伸出,用于与墙、柱内钢筋搭接。还可以包括地下室施工。地下室施工之后在拼缝处做防水处理。
二、外墙、柱施工:首先立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并使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卡接,利用外架对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进行临时支撑、固定,然后绑扎墙体钢筋和柱钢筋,再在墙体钢筋的缝隙中安装悬浮端用于与外墙内侧墙板之内侧壁相接触的支撑块,使支撑块的根部与外墙外侧墙板的内侧面相固定,然后扣外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使外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卡接,最后对墙体和柱体进行连接加固使墙体和柱体成为整体结构。
其中,所述的墙体具有如下结构:
包括平行设置的内、外侧墙体板,每一侧的墙体板1均由若干个墙体板单元通过侧边互相插接或者个槽口搭接的方式延续而成。其中一侧的墙体板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块2,支撑块2的另一端与另一侧墙体板1的内侧接触,如图1所示。还包括位于内外侧墙体板之间的纵向钢筋柱3以及墙体钢筋4,所述墙体钢筋4包括水平钢筋和斜向钢筋,纵向钢筋柱3和墙体钢筋4的交接处采用绑扎方式互相连接,所述纵向钢筋柱3和斜向钢筋的上下两端均超出内外侧墙体板的上下两端,其中,向下的超出部分用于穿入混凝土基础内或者墙体下方的圈梁内,向上的超出部分用于穿入墙体上方的圈梁内。在内外侧墙体板之间浇注混凝土,如图3。
如图2,所述的墙体板1的每一个单元包括墙体保温层1-2和墙体保温层1-2的前、后两侧的墙体板材1-1。所述墙体板材1-1的左右两侧分别带有用于相邻墙体板单元的板材互相插接配合的凸条1-3和凹槽1-4。所述墙体板材1-1的左右两侧也可以开设搭接槽用于相邻单元之间互相配合搭接。
在实际施工操作中,通常将内、外各两个墙体板单元作为一个施工单元,仍如图1。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施工单元中心处设有一条纵向钢筋柱3,每一个施工单元内设有互相交叉的两条斜向钢筋,如图3所示。
所述的柱体具有如下结构:
包括竖立坐落在混凝土基础5上表面的柱体平板6以及竖立坐落在混凝土基础5上表面的柱体拐角板7。在所述柱体平板6与柱体拐角板7围成的空间内设有根部位于混凝土基础5之内的钢筋并浇筑有混凝土。如图4。
具体结构如下:本结构柱的柱体平板6和柱体拐角板7为各两块。第一块柱体平板6的内侧边带有用于与墙体板插接配合的柱板凹槽或者柱板凸条6-3,外侧边带有45°装配斜面6-4,如图5所示。第二块柱体平板6的内外侧边分别带有45°装配斜面,第一块柱体平板6的45°装配斜面与第二块柱体平板6的45°装配斜面互相配合形成柱体的第一阳角。第一块拐角板7的外侧边带有45°装配斜面并通过该45°装配斜面与第二块柱体平板6的内侧45°装配斜面互相配合形成柱体的第二阳角。第一块拐角板7的拐角作为柱体的第一阴角。第一块拐角板7的内侧边带有用于与墙体板插接配合的凹槽或者凸条。第二块拐角板7的两个侧边均带有用于与墙体板插接配合的凹槽或者凸条。第二块拐角板7的拐角作为柱体的第二阴角。仍如图4。
所述的柱体平板6包括柱体保温层6-2和柱体保温层6-2的前、后两侧侧的柱体板材6-1。所述的柱体拐角板7与柱体板单元虽然形状不同,但具有类似的结构,柱体拐角板7也包括保温层和保温层两侧的板材。
三、内墙施工:首先立内墙外侧墙板并使内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卡接,利用外架对内墙外侧墙板进行临时支撑、固定,然后绑扎墙体钢筋,再在墙体钢筋的缝隙中安装悬浮端用于与内墙内侧墙板之内侧壁相接触的支撑块,使支撑块的根部与内外墙外侧墙板的内侧面相固定,然后扣内墙内侧墙板,使内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卡接,最后对内墙体进行连接加固使墙体和柱体成为整体结构。
其中,所述的内墙体具有与外墙体相同的结构,仅厚度存在差异。
四、施工室内隔墙圈梁:室内隔墙圈梁包括左梁体板和右梁体板,左梁体板包括左立板和与左立板一体并位于左立板下端的左平板,左立板与左平板互呈90°夹角,左平板的左端面与左立板的左侧面平齐,右梁体板包括右立板和与右立板一体并位于右立板下端的右平板,右立板与右平板互呈90°夹角,右平板的右端面与右立板的右侧面平齐,左立板与右立板上端平齐左平板与右平板底面平齐,左平板的内端面与内墙内外侧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右平板的内端面与内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
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6、8,本发明的室内隔墙圈梁包括作为梁体板8的左梁体板和右梁体板。在左梁体板和右梁体板之间安装有钢筋并充填有混凝土。
左梁体板包括左立板和与左立板一体并位于左立板下端的左平板,左立板与左平板互呈90°夹角,左平板的左端面与左立板的左侧面平齐。右梁体板包括右立板和与右立板一体并位于右立板下端的右平板,右立板与右平板互呈90°夹角,右平板的右端面与右立板的右侧面平齐。左立板与右立板上端平齐左平板与右平板底面平齐。
如图7,左立板包括圈梁板材8-1和固定于圈梁板材8-1内侧的圈梁保温层8-2,左平板也包括圈梁板材8-1和固定于圈梁板材8-1内侧的圈梁保温层8-2。右立板包括圈梁板材8-1和固定于圈梁板材8-1内侧的圈梁保温层8-2,右平板也包括圈梁板材8-1和固定于圈梁板材8-1内侧的圈梁保温层8-2。
左立板内侧板材与左平板上侧板材互为一体,左立板外侧板材与左平板下侧板材互为一体,同样地,右立板内侧板材与右平板上侧板材互为一体,右立板外侧板材与右平板下侧板材互为一体。
仍如图6、8所示,建筑施工中,梁体板8的平板坐落在作为承重墙的室内隔墙9上,立板外侧面靠在走向与室内隔墙交叉(比如垂直交叉)的墙体上。
如图8,所述室内隔墙9包括作为墙板9-1的左墙板和右墙板,并在左墙板和右墙板之间安装有钢筋并充填有混凝土。墙板9-1具有三层结构:互相平行设置的外板材、内板材以及位于外板材与内板材之间的保温层。左平板的内端面与左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右平板的内端面与右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目的是浇注混凝土及于墙板9-1内的保温层,以确保梁、墙之间连接更加牢固,结合处具有更好的密封性。
五、施工框架梁并安装楼板:首先施工框架梁,每一房间一块整体楼板,通过吊装方式安放于墙、柱上,使楼板的边沿坐落在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之上端,左平板的内端面与左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楼板的内端面与内侧墙板或内侧柱板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内侧墙板或内侧柱板的内侧,以留出向内、外侧墙板之间以及内、外侧柱板之间浇注混凝土的通道,最后在墙体与楼板以及柱体与楼板之间连接加固。
六、铺设楼板保温层。
七、搭建楼梯:将楼梯吊装到位安装,楼梯钢筋外露端用于与圈梁钢筋搭接。
八、绑扎钢筋:绑扎内、外墙圈梁钢筋形成圈梁主体,并使楼板钢筋与圈梁钢筋搭接,柱钢筋与圈梁钢筋搭接,圈梁钢筋与楼梯钢筋搭接。
九、浇注混凝土:采用由高强度水泥配制的自流密实混凝土进行浇注,使墙体、柱体、楼板、圈梁成为一体。然后施工上一层建筑。
十、屋面施工:标准层施工完毕后,在最上层架设钢筋混凝土屋面梁,使屋面梁的钢筋与墙体、柱体、圈梁钢筋分别连接,在屋面梁上铺设屋面板,连接加固,找水平,施工防水层及其保护层,最后安装光伏板。
本发明的外墙圈梁具有如下结构:
如图9,外墙圈梁包括作为墙体板材的外墙板材和内墙板材,互相平行设置的外墙板材和内墙板材之间设置有支撑块2,外墙板材和内墙板材之间还设置有墙体钢筋并浇注有墙体混凝土。外墙板材上端高于内墙板材上端,二者高度差为外墙圈梁的高度。在外墙板材内侧安装有用于分别与墙体钢筋和楼板钢筋相连接的梁体钢筋,并在外墙板材内侧设有与所述墙体混凝土一体浇注的梁体混凝土。
本发明的框架梁具有如下结构:
如图10,框架梁包括左右两侧的结构柱,所述结构柱由柱外侧板10、柱内侧板11、柱前侧板和柱后侧板围成,其中柱外侧板10上端高于柱内侧板11上端,二者高度差为框架梁的高度,在柱体内部设置有柱钢筋并浇筑有柱混凝土。本框架梁还包括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左右两侧结构柱之间并作为梁板体的前后两块梁体立板12和分别固定安装在左右两侧结构柱之间,位于前后两块梁体立板12下端并作为梁板体的梁体平板13,前后两块梁体立板12形状和尺寸均相同并且具有相同的左右、上下位置,在前后两块梁体立板12与梁体平板13围成的空间内设置有与左右两侧柱钢筋相连的梁体钢筋并有与柱混凝土一体浇注的梁体混凝土。其中所述梁体平板13的左右两个端部分别带有搭接舌板13-1,搭接舌板13-1的外端向外超过所述柱内侧板11但与柱外侧板10具有一定距离,以留出在梁体空间和柱体空间连续浇注混凝土的通道。
如图11,作为梁板体的梁体立板12和梁体平板13均为三层结构,即梁体立板12和梁体平板13分别包括保温层12-2和保温层12-2两侧面固定连接的板材12-1。
如果拆除墙体板、梁体板、柱体板,整个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呈图12所示的连续一体化蜂窝状。
Claims (8)
1.一种模块化保温墙板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施工:
一、基础施工:钢筋混凝土基础,其中的纵向钢筋从钢筋混凝土基础向上伸出,用于与墙、柱内钢筋搭接;
二、外墙、结构柱施工:首先立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并使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卡接,利用外架对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进行临时支撑、固定,然后绑扎墙体钢筋和柱钢筋,再在墙体钢筋的缝隙中安装悬浮端用于与外墙内侧墙板之内侧壁相接触的支撑块,使支撑块的根部与外墙外侧墙板的内侧面相固定,然后扣外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使外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卡接,最后对墙体和柱体进行连接加固使墙体和柱体成为整体结构;
三、内墙施工:首先立内墙外侧墙板并使内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卡接,利用外架对内墙外侧墙板进行临时支撑、固定,然后绑扎墙体钢筋,再在墙体钢筋的缝隙中安装悬浮端用于与内墙内侧墙板之内侧壁相接触的支撑块,使支撑块的根部与内外墙外侧墙板的内侧面相固定,然后扣内墙内侧墙板,使内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卡接,最后对内墙体进行连接加固使墙体和柱体成为整体结构;
四、施工室内隔墙圈梁:室内隔墙圈梁包括左梁体板和右梁体板,左梁体板包括左立板和与左立板一体并位于左立板下端的左平板,左立板与左平板互呈90°夹角,左平板的左端面与左立板的左侧面平齐,右梁体板包括右立板和与右立板一体并位于右立板下端的右平板,右立板与右平板互呈90°夹角,右平板的右端面与右立板的右侧面平齐,左立板与右立板上端平齐左平板与右平板底面平齐,左平板的内端面与内墙内外侧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右平板的内端面与内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
五、施工框架梁并安装楼板:首先施工框架梁,每一房间一块整体楼板,通过吊装方式安放于墙、柱、梁上,使楼板的边沿坐落在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之上端,左平板的内端面与左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楼板的内端面与内侧墙板或内侧柱板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内侧墙板或内侧柱板的内侧,以留出向内、外侧墙板之间以及内、外侧柱板之间浇注混凝土的通道,最后在墙体与楼板以及柱体与楼板之间连接加固;
六、铺设楼板保温层;
七、搭建楼梯:将楼梯吊装到位安装,楼梯钢筋外露端用于与圈梁钢筋搭接;
八、绑扎钢筋:绑扎内、外墙圈梁钢筋形成圈梁主体,并使楼板钢筋与圈梁钢筋搭接,柱钢筋与圈梁钢筋搭接,圈梁钢筋与楼梯钢筋搭接;
九、浇注混凝土:采用由高强度水泥配制的自流密实混凝土进行浇注,使墙体、柱体、楼板、圈梁成为一体;然后施工上一层建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保温墙板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十步的施工方法是:标准层施工完毕后,在最上层架设钢筋混凝土屋面梁,使屋面梁的钢筋与墙体、柱体、圈梁钢筋分别连接,在屋面梁上铺设屋面板,连接加固,找水平,施工防水层及其保护层,最后安装光伏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保温墙板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体包括平行设置的内、外侧墙体板,每一侧的墙体板均由若干个墙体板单元通过侧边互相插接或者槽口搭接的方式延续而成;其中一侧的墙体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支撑块的另一端与另一侧墙体板的内侧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化保温墙板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体还包括位于内外侧墙体板之间的纵向钢筋柱以及墙体钢筋,所述墙体钢筋包括水平钢筋和斜向钢筋,纵向钢筋柱和墙体钢筋的交接处采用绑扎方式互相连接,所述纵向钢筋柱和斜向钢筋的上下两端均超出内外侧墙体板的上下两端,其中,向下的超出部分用于穿入混凝土基础内或者墙体下方的圈梁内,向上的超出部分用于穿入墙体上方的圈梁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保温墙板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基础施工还包括地下室施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保温墙板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外墙圈梁包括作为墙体板材的外墙板材和内墙板材,互相平行设置的外墙板材和内墙板材之间设置有支撑块(2);外墙板材上端高于内墙板材上端,二者高度差为外墙圈梁的高度;在外墙板材内侧安装有用于分别与墙体钢筋和楼板钢筋相连接的梁体钢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保温墙板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框架梁包括左右两侧的结构柱,所述结构柱由柱外侧板(10)、柱内侧板(11)、柱前侧板和柱后侧板围成,其中柱外侧板(10)上端高于柱内侧板(11)上端,二者高度差为框架梁的高度;还包括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左右两侧结构柱之间并作为梁板体的前后两块梁体立板(12)和分别固定安装在左右两侧结构柱之间,位于前后两块梁体立板(12)下端并作为梁板体的梁体平板(13),前后两块梁体立板(12)形状和尺寸均相同并且具有相同的左右、上下位置,在前后两块梁体立板(12)与梁体平板(13)围成的空间内设置有与左右两侧柱钢筋相连的梁体钢筋;其中所述梁体平板(13)的左右两个端部分别带有搭接舌板(13-1),搭接舌板(13-1)的外端向外超过所述柱内侧板(11)但与柱外侧板(10)具有一定距离,以留出在梁体空间和柱体空间连续浇注混凝土的通道。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块化保温墙板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柱包括各两块柱体平板(6)和柱体拐角板(7),第一块柱体平板(6)的内侧边带有用于与墙体板插接配合的柱板凹槽或者柱板凸条(6-3),外侧边带有45°装配斜面(6-4),第二块柱体平板(6)的内外侧边分别带有45°装配斜面,第一块柱体平板(6)的45°装配斜面与第二块柱体平板(6)的45°装配斜面互相配合形成柱体的第一阳角;第一块拐角板(7)的外侧边带有45°装配斜面并通过该45°装配斜面与第二块柱体平板(6)的内侧45°装配斜面互相配合形成柱体的第二阳角;第一块拐角板(7)的拐角作为柱体的第一阴角;第一块拐角板(7)的内侧边带有用于与墙体板插接配合的凹槽或者凸条;第二块拐角板(7)的两个侧边均带有用于与墙体板插接配合的凹槽或者凸条;第二块拐角板(7)的拐角作为柱体的第二阴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273904.7A CN103362307B (zh) | 2013-07-02 | 2013-07-02 | 一种模块化保温墙板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273904.7A CN103362307B (zh) | 2013-07-02 | 2013-07-02 | 一种模块化保温墙板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62307A CN103362307A (zh) | 2013-10-23 |
CN103362307B true CN103362307B (zh) | 2015-04-01 |
Family
ID=49364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273904.7A Active CN103362307B (zh) | 2013-07-02 | 2013-07-02 | 一种模块化保温墙板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36230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94503A (zh) * | 2017-04-18 | 2017-06-27 | 成都福仕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装配式房屋 |
CN108222391B (zh) * | 2018-03-20 | 2024-01-23 | 辽宁郁林木业有限公司 | 一种装饰墙板系统 |
CN110616829B (zh) * | 2019-09-27 | 2024-07-16 | 河北企荣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钢结构叠合墙的建筑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
CN112252461B (zh) * | 2020-10-22 | 2021-12-07 | 四川联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一体化浇筑的建筑房屋施工结构及方法 |
CN115162738A (zh) * | 2022-07-27 | 2022-10-11 | 河南金硕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一体化浇筑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 |
CN118855159B (zh) * | 2024-09-26 | 2024-12-10 | 广东省装配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螺栓连接装配式高强轻质框架墙体结构体系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7134073A2 (en) * | 2006-05-08 | 2007-11-22 | Powell David W | Construction method using precast planar frame elements |
SE0701580L (sv) * | 2007-06-29 | 2008-12-30 | Peab Pgs Ab | Flervåningsbyggnad med balkonger |
MY171088A (en) * | 2010-08-11 | 2019-09-24 | Univ Malaysia Teknologi | Building assembly system |
CN202359831U (zh) * | 2011-12-02 | 2012-08-01 | 刘驰 | 模块化活动房屋 |
CN102691352B (zh) * | 2012-06-05 | 2015-01-21 | 重庆骐驰科技有限公司 | 模块化集成房屋 |
-
2013
- 2013-07-02 CN CN201310273904.7A patent/CN10336230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62307A (zh) | 2013-10-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47788B (zh) | 一种模块化装配式房屋体系及其建造方法 | |
CN103821276B (zh) | 一种装配式、模块化建筑系统 | |
CN103362307B (zh) | 一种模块化保温墙板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 | |
CN103352569A (zh) | 一体化浇注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 | |
CN205444458U (zh) | 一种集成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 |
CN101368428B (zh) | 一种预制件房屋及其建筑方法 | |
CN104727476B (zh) | 装配式轻体3d钢筋桁架楼层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7558626A (zh) | 一种预制装配式墙体结构及采用此结构建造房屋的方法 | |
CN206289884U (zh) | 一种装配式结构保温一体化轻质屋面板 | |
CN205153114U (zh) | 轻钢结构模块化住宅 | |
CN104612246A (zh) | 一种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大跨度框架结构体系及其装配方法 | |
CN204753811U (zh) | 一种简筑绿色轻钢装配式房屋 | |
CN105672664A (zh) | 整体保温墙板建筑体系 | |
CN103362235B (zh) | 模板保温一体化墙板并且整体浇注的建筑房屋 | |
CN205875394U (zh) | 一种干法连接的抗震混凝土梁柱 | |
CN210178013U (zh) | 一种全预制装配式民居 | |
CN203412143U (zh) | 一体化浇注建筑房屋的墙体结构 | |
CN203412312U (zh) | 一种模板保温一体化墙板建筑房屋 | |
CN203270856U (zh) | 建筑墙体 | |
CN203320739U (zh) | 模板保温一体化墙板并且整体浇注的建筑房屋 | |
CN104594560A (zh) | 一种预制框架柱 | |
CN111519659A (zh) | 一种装配整体式综合管廊 | |
CN103352586B (zh) | 一种模块化保温墙板并且浇注一体化的建筑房屋 | |
CN203462576U (zh) | 钢结构混凝土建筑房屋 | |
CN100451257C (zh) | 钢网构架混凝土复合建筑及其建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22 Address after: 264000 12th floor, Runli building, No.3 Huanshan Road, Zhifu District,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antai Yiyi Invest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264003 Mingda West Road 2, Shengquan Industrial Park, Laishan District, Yantai,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YANTAI JINTIAN TECHNOLOGY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