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287934B - 电梯的组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组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87934B
CN103287934B CN201210499350.8A CN201210499350A CN103287934B CN 103287934 B CN103287934 B CN 103287934B CN 201210499350 A CN201210499350 A CN 201210499350A CN 103287934 B CN103287934 B CN 1032879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chine
traffic
data
group management
management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9935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87934A (zh
Inventor
槙冈良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87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79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87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79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即使在存在停运号机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学习数据的精度、防止组管理性能降低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组管理控制装置(10)具备:管理多台号机的运行状态并且作成表示当前交通需要的交通需要数据的运行管理部(12);基于各号机的运行信息判定交通需要数据能否作为学习数据保存的保存判定部(13);将判定为能够保存的交通需要数据作为学习数据保存的数据库部(14);基于学习数据作成组管理用的控制参数的学习部(16);和用组管理用的控制参数对各号机的运行进行组管理控制的分配控制部(11)。

Description

电梯的组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控制多台电梯的运行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电梯的组管理系统中,保存利用者的上电梯(乘坐)·下电梯(离开)的状态、作为系统整体的平均未响应时间、乘梯厅呼叫的发生频度等交通需要数据作为学习数据。而且,基于该学习数据使控制参数最佳化,进行适于交通需要的组管理控制。
此外,所谓“控制参数”用于通常所知的组管理控制的评价函数,例如为对于平均未响应时间的权重系数等。
这里,在保存上述的学习数据时,不核查(check)各号机的运行状态。例如在号机台数为6台的情况下,即使在这6台中包括检修中的号机和/或因故障等而停运的号机,也作为6台的量的学习数据加以管理,基于该学习数据作成控制参数。因此,有时控制参数与实际的交通需要不匹配,导致组管理性能降低。
如上所述,在现有的组管理系统中,如果因检修和/或故障而产生停运号机,则基于学习数据而作成的控制参数有可能与实际的交通需要不匹配,导致组管理性能降低。
该情况下,只要与正常运行中的号机的台数相匹配地变更评价函数即可。但是,评价函数本身作为程序预先组装入控制装置中。因此,每次变更号机台数,都必须重编程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即使在存在停运号机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学习数据的精度、防止组管理性能降低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具备:运行管理部,其管理多台号机的运行状态并且作成表示当前的交通需要的交通需要数据;保存判定部,其基于上述各号机的运行信息,判定能否将由上述运行管理部作成的交通需要数据作为学习数据保存;数据库部,其保存由该保存判定部判定为能够保存的交通需要数据作为学习数据;学习部,其基于保存于该数据库部的学习数据作成组管理用的控制参数;和组管理控制部,其采用由该学习部作成的组管理用的控制参数对上述各号机的运行进行组管理控制。
根据上述结构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即使在存在停运号机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学习数据的精度,能够防止组管理性能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的处理工作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各号机的运行状态的图,是表示组管理系统内的所有台数全部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各号机的运行状态的图,是表示组管理系统内的1台号机处于检修运行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各号机的运行状态的图,是表示组管理系统内的1台号机处于检修运行状态、另1台号机处于故障中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组管理控制装置的校正(修正)部的处理工作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任意号机的上行运行时的轿厢内的上下电梯信息的图。
图8是表示对该实施方式中的任意号机分配的乘梯厅呼叫的登记时间的图。
图9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交通需要管理表的一例的图。
图10是用于具体地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交通需要数据的校正方法的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的处理工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面说明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组管理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在图1的例子中,示出了组管理多台(这里为A~D号机4台)电梯的结构。
图中的1a~1d为号机控制部,2a~2d为轿厢。号机控制部1a~1d按各号机每台而设置,进行与各自相对应的号机的运行控制。具体而言,进行用于使轿厢2a~2d升降工作的未图示的马达(曳引机)的控制和/或门的开闭控制等。这些号机控制部1a~1d由计算机构成。
轿厢2a~2d通过马达的驱动而在升降通路内进行升降工作。在轿厢2a~2d分别设置有用于检测轿厢室内的装载重量的载荷检测器3a~3d。由载荷检测器3a~3d检测出的载荷数据,与通过未图示的轿厢室内的目的层按钮的操作而登记的轿厢呼叫的信息等一并经由号机控制部1a~1d向组管理控制装置10传送。
另外,在各层的乘梯处(电梯厅)设置有用于登记乘梯厅呼叫的乘梯厅按钮4a、4b、4c…。该乘梯厅按钮4a、4b、4c…经由未图示的传送缆线与组管理控制装置10连接。乘梯厅按钮4a、4b、4c…包括上方向按钮和下方向按钮,构成为,根据利用者的目的方向按下上方向按钮或下方向按钮。此外,在最下层仅由上方向按钮构成,在最上层仅由下方向按钮构成。
此外,所谓“乘梯厅呼叫”为通过在各层的乘梯处设置的乘梯厅按钮的操作而登记的呼叫的信号,包括登记层和目的方向的信息。所谓“轿厢呼叫”为通过在轿厢室内设置的目的层按钮的操作而登记的呼叫的信号,包括目的层的信息。
组管理控制装置10为用于对多台电梯号机的运行进行组管理控制的装置,与号机控制部1a~1d同样地由计算机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组管理控制装置10具备组管理控制部11、运行管理部12、保存判定部13、数据库部14、校正部15和学习部16。此外,这些处理部实际上通过软件实现。
组管理控制部11对组管理系统内的各号机的运行进行组管理控制。具体而言,组管理控制部11,在发生新的乘梯处呼叫时,基于各号机的运行状态信息和/或、乘梯厅呼叫·轿厢呼叫的发生状况、载荷数据等信息从各号机之中选出最佳的号机,对该号机输出该乘梯处呼叫的分配信息。所谓各号机的运行状态信息,为轿厢位置、运行方向、门开闭状态等,能够从与各自相对应的号机控制部1a~1d得到。
这里,组管理控制部11,使用预先设定的评价函数(组管理用的控制程序),按各号机每台算出表示分配该乘梯处呼叫的情况下的最佳度的评价值,对评价最高的号机输出乘梯处呼叫的分配信号。此外,上述评价值的数值越小表明评价越高、数值越大表明评价越低。从该组管理控制部11输出的分配信息被发送给号机控制部1a~1d中的相应号机的控制部。
在上述评价函数中代入控制参数。该控制参数中,有例如对于平均未响应时间的权重系数、对于门开闭时间的权重系数等,必须预先将这些权重系数设定为与交通需要相适应的值。所谓“平均未响应时间”为从登记乘梯厅呼叫到号机响应为止的平均时间。
运行管理部12,通过经由组管理控制部11取得各号机的运行信息,来管理各号机的运行状态并且作成交通需要数据。
“运行信息”是与各号机的运行相关的信息,除了各号机的运行状态信息(正常运行/检修/故障等)之外,还包括乘梯厅呼叫/轿厢呼叫的登记状态、平均未响应时间、装载重量等信息。
“交通需要数据”为与建筑物的交通需要相关的数据,包括与利用者的上电梯·下电梯相关的上下电梯信息、作为系统整体的平均未响应时间、乘梯厅呼叫的发生频度等。
保存判定部13基于各号机的运行信息,判定能否保存由运行管理部12作成的交通需要数据作为学习数据。由该保存判定部13判定为能够使用的交通需要数据,作为学习数据被保存于数据库部14。
校正部15,根据需要将由保存判定部13判定为不能使用的交通需要数据校正为能够作为学习数据使用的数据。学习部16用在数据库部14中保存的学习数据,作成在组管理的评价函数中使用的控制参数。
接着,关于上述那样构成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的工作,利用图2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的处理工作的流程图。此外,该流程图所示的处理,由计算机即组管理控制装置10执行。
第1实施方式中,根据组管理系统内的正常号机的台数来确定如何处理交通需要数据。即,首先,在组管理控制装置10中设置的运行管理部12,经由组管理控制部11取得包括各号机的运行状态信息和/或、乘梯厅呼叫分配个数/轿厢呼叫登记个数、平均未响应时间、装载重量等的运行信息(步骤S1)。
然后,运行管理部12基于经由组管理控制部11取得的各号机的运行信息,作成包括利用者的上电梯·下电梯的状态、作为系统整体的平均未响应时间、乘梯厅呼叫的发生频度等的交通需要数据(步骤S2)。该交通需要数据为成为学习数据的来源的数据。运行管理部12,定期(例如每5分钟)从组管理控制部11取得各号机的运行信息以作成交通需要数据。
接下来,运行管理部12基于各号机的运行信息所含的运行状态信息求取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正常号机的台数,将其结果提供给保存判定部13(步骤S3)。
保存判定部13判定由运行管理部12作成的交通需要数据的处理方式(步骤S4、S5)。
判定条件如下所示。
此外,组管理系统台数=号机的所有台数。
<判定条件>
条件1:组管理系统台数的X1%以上为正常号机。
→原样使用交通需要数据作为学习数据。
条件2:组管理系统台数的X2%以下为正常号机。
→废弃(作废)交通需要数据,不作为学习数据使用。
条件3:组管理系统台数的X1%~X2%为正常号机。
→校正交通需要数据,使用校正后的数据作为学习数据。
此外,X1>X2
条件1为某一定台数处于正常运行中的情况下的条件。该情况下,可以认为交通需要数据表示正常时的组管理系统的性能。因此,判断为是学习所必需的数据,将原样使用交通需要数据作为学习数据。
条件2是正常号机为某一定台数以下的情况。该情况下,可以认为,交通需要数据所示的性能没有恰当地表示正常时的组管理系统的性能。因此,是与原本的性能差距很大的数据,判断为是无法用于学习的数据,将废弃该数据,不作为学习数据使用。
条件3相当于上述条件1与上述条件2的中间情况。该情况下,可以认为,虽然与正常时的组管理系统的性能不同,但是差得并不大。因此,关于该数据,将其校正为能够作为学习数据使用的数据。
即,在交通需要数据大多符合上述条件2或3的情况下,如果连符合条件3的交通需要数据都废弃,则学习数据的收集速度变慢,学习进度可能会变慢。为了防止这样的状态,关于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用的交通需要数据,优选,将其适当校正以作为学习数据使用。
此外,X1、X2为预先设定的值。例如组管理系统台数(全部台数)为8台,如果设定为台数X1=75%、X2=50%,则只要正常号机为6台以上,就可以原样使用交通需要数据作为学习数据。
另外,如果正常号机为4台以下,则废弃交通需要数据。
在正常号机为5台(低于X1%且多于X2%)的情况下,校正交通需要数据以作为学习数据使用。
这里,所谓正常号机,定义为“能够使乘客正常上电梯·下电梯的号机”。例如,下面这样的号机不作为正常号机处理。将这些号机称为特殊号机。
不作为正常号机处理的号机(特殊号机)的例子
·检修号机(检修运行期间的号机)
·故障号机(故障期间的号机)
·停止运行号机(停止运行服务的号机)
·管制运行号机(管制运行期间的号机)
·电源未接通号机(没有接通电源的号机)。
图3到图5中分为3个例子来表示组管理系统中的各号机的运行状态。
图3的例子A为组管理系统内的所有台数(4台)全部为正常运行的状态。
图4的例子B为组管理系统内的1台号机(D号机)为检修运行的状态。
图5的例子C为组管理系统内的1台号机(C号机)为检修运行的状态、另1台号机(D号机)处于故障中的状态。
现在,组管理系统台数(所有台数)为4台,设定为X1=100%、X2=50%。在这样设定的情况下,例子A中,交通需要数据原样作为学习数据保存。例子B中,交通需要数据被校正,并作为学习数据保存。例子C中,废弃交通需要数据,不作为学习数据保存。
图2中,在判定为满足上述条件1的情况下(步骤S4的“是”),因为能够原样将交通需要数据用作学习数据,所以保存判定部13对运行管理部12输出数据保存指令(步骤S6)。接受了数据保存指令的运行管理部12,将在上述步骤S2中作成的交通需要数据向数据库部14发送并作为学习数据保存(步骤S7)。
在不满足上述条件1的情况下,保存判定部13进行上述条件2的判定(步骤S5)。在判定为满足上述条件2的情况下(步骤S5的“是”),因为不将交通需要数据作为学习数据保存,所以保存判定部13对运行管理部12输出数据废弃指令(步骤S8)。接收了数据废弃指令的运行管理部12废弃在上述步骤S2中作成的交通需要数据(步骤S9)。
另外,在不满足上述条件1、2的情况下,符合上述条件3。该情况下,保存判定部13对运行管理部12输出数据校正指令(步骤S10)。接收了数据校正指令的运行管理部12,将在上述步骤S2中作成的交通需要数据与运行信息一并向校正部15发送(步骤S11)。
校正部15中,基于交通需要数据和运行信息执行各号机的运行模拟,根据该模拟结果来校正交通需要数据(步骤S12)。接着,校正部15将校正后的交通需要数据向数据库部14发送并作为学习数据保存(步骤S13)。
这里,关于在上述步骤S12中执行的数据校正的处理,利用图6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电梯的组管理系统中的组管理控制装置10的校正部15的处理工作的流程图。
校正部15,基于从运行管理部12提供的交通需要数据和运行信息,按每个预定时间间隔(例如每5分钟)作成交通需要管理表(步骤S12-1)。该交通需要管理表的作成中,使用交通需要数据所含的各楼层每层的上下电梯信息和运行信息所含的乘梯厅呼叫的登记定时。
图7到图9中示出具体例。
图7示出任意号机(设为N)的上行(UP)运行时的期间T1-T2中的轿厢内的上下电梯信息。此外,所谓上行运行为上升方向的运行。期间T1-T2是号机N开始向上行方向进行运行服务到对上行方向的乘梯厅呼叫完成响应为止的期间。图8示出在该期间T1-T2中分配给号机N的乘梯厅呼叫的登记时间。
利用这些信息,判断在哪一层哪一个方向的乘梯厅呼叫在哪个定时登记、等待的人数为几人。另外,在通常的乘梯厅呼叫登记方法中,有时能够判断利用者的上电梯楼层但是无法判断下电梯楼层。
即,图7的例子中,已知有5名利用者从1层上电梯,但是至于这5人中谁在4层/6层/8层/9层下电梯了,仍不清楚。另外,至于在6层下电梯了的利用者是在1层上电梯的利用者还是在3层上电梯的利用者,仍不清楚。
这样,虽然能够唯一地判断利用者的上电梯信息,但是关于下电梯信息无法正确地判断,所以根据下电梯信息随机确定。但是,以上电梯人数与下电梯人数一致的方式,作成交通需要管理表。
图9为表示交通需要管理表的一例的图。所谓交通需要管理表,表示利用者的出发层和目标层的状况,也被称为OD(Object/Departure,目标/出发)表。图9的例子,是基于图7的轿厢内的上下电梯信息和图8的乘梯厅呼叫的登记时间而作成的,示出上行运行时的状况。
此外,这里仅示出了一定期间的状况,但是实际上通过在作成了交通需要数据的时间段内作成交通需要管理表,得到用于运行模拟的详细的交通需要管理表。
交通需要管理表作成后,校正部15设定轿厢信息和系统信息(步骤S12-2)。所谓“轿厢信息”为额定速度和/或装载人数这类与轿厢的性能相关的信息。所谓“系统信息”是楼层数目和/或层高数据等与应用组管理系统的建筑物信息相关的信息。
如果设定轿厢信息·系统信息,则校正部15执行按照交通需要管理表假想地使各号机运行的运行模拟(步骤S12-3)。该情况下,仍将实际上因在检修期间和/或故障期间等而处于特殊状态的号机设为能够进行运行服务,而包含在正常号机中。而且,假定处于组管理系统台数的X1%以上为正常号机的状态,执行运行模拟。
校正部15根据其模拟结果求取校正后的交通需要数据(步骤S12-4)。此时所得的交通需要数据,是在运行模拟中组管理系统台数的X1%以上作为正常号机而被求出的数据,所以即使作为学习数据使用也没有问题。
如果要具体说明,则如图4的例子B那样,设定为组管理系统台数为4台、其中的1台(该例子中为D号机)因在检修中而停止运行。此时,如图10所示,设为从运行管理部12作为交通需要数据所得的系统整体的平均未响应时间Tx为40秒。
这里,设假定4台为正常号机而执行运行模拟的结果是,平均未响应时间Tx为25秒。这样的情况下,校正Tx=40秒→25秒并将其保存在数据库部14中,作为学习数据使用。这是因为,设为本系统的号机台数为4台,预先设定组管理的评价函数。
这样,如果组管理系统内的正常号机的台数在某一定范围内,则通过不废弃交通需要数据、而利用运行模拟将其校正为能够使用的交通需要数据,能够作为学习数据使用。
此外,在正常号机为组管理系统台数的X2%以下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利用运行模拟来校正交通需要数据。该情况下,交通需要管理表可能无法正确作成,而以不同于实际需要的状态进行运行模拟。
例如,可以预想,即使产生同样的交通需要,在图3的例子A那样所有号机为正常号机的情况和图4的例子B和/或图5的例子C那样存在特殊号机的情况下,实际上相对于轿厢内上电梯·下电梯的人数也不同。
特别是,可以预想,在特殊号机大量存在的例子C那样的情况下,正常号机总是处于满员状态,在各楼层多发生长时间等待和/或满员通过的情况。如果这样的状况持续,则利用者有时要通过楼梯和/或扶梯等电梯以外的手段移动,与实际的交通需要不符。
也就是,如果在这样的状况下根据各楼层的上下电梯信息和乘梯厅呼叫登记定时来作成交通需要管理表,则存在众多没有上去电梯的利用者,所以在交通需要管理表中与实际的交通需要相比,较少地算出利用者。另外,如果由于例如满员通过而再次登记乘梯厅呼叫的情况变多,则乘梯厅呼叫登记发生定时发生误差的可能性变高。
因此,作成了脱离实际的交通需要的交通需要管理表,即使以该交通需要管理表为基础进行运行模拟以求取交通需要数据,与实际的交通需要的误差也很大,对学习结果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也变高。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在为组管理系统台数的X2%以下的情况下,不进行运行模拟而是废弃交通需要数据。由此,能够仅将符合实际的交通需要的交通需要数据作为学习数据保存。
这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核查组管理系统内的正常号机的台数,如果正常号机的台数为一定台数(X2)以下,则通过废弃此时所得的交通需要数据,即使在存在停运中的号机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学习数据的精度以防止组管理性能减低。
另外,虽然正常号机为一定台数(X2)以上,但是在并非全部都是正常号机的情况下,通过运行模拟来校正交通需要数据并作为学习数据保存,从而能够快速收集学习数据使其反映到控制参数上。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就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根据需要校正交通需要数据进行学习,以该学习结果为基础来作成控制参数。第2实施方式中,判断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成的控制参数实际上能否在组管理控制中使用,如果不能使用,则使用预先默认设定的控制参数。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的结构的框图。此外,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1的结构相同的部分赋予同一附图标记,省略对其的说明。
第2实施方式中,在组管理控制装置10中具备使用判定部17。使用判定部17判定在学习部15中以学习数据为基础作成的控制参数是否适用于实际控制。在无法适用该控制参数的情况下,使用判定部17指示组管理控制部11使用默认设定的控制参数。所谓“默认设定的控制参数”与正常号机的台数无关,是能够标准地使用的控制参数。
下面,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工作。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的处理工作的流程图。此外,在该流程图中示出的处理由计算机即组管理控制装置10执行。
学习部15中,基于保存于数据库部14的学习数据来作成与当前交通需要相应的控制参数。如上所述,所谓“控制参数”是用在组管理控制的评价函数中的参数,例如为对于平均未响应时间的权重系数等。所谓“作成控制参数”是指根据当前的交通需要使上述权重系数等最佳化。
学习部16中作成的控制参数被送往使用判定部17。这里,使用判定部17中,进行是否使用作为学习结果所得的控制参数的判定。图12的流程图示出该使用判定部17中的判定处理。
即,首先,使用判定部17判定是否作成了作为学习结果所得的控制参数(步骤S21)。在未作成控制参数的情况下、也就是学习未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21的“否”),使用判定部17对组管理控制部11输出默认设定值使用指令(步骤S26)。接受了默认设定值使用指令的组管理控制部11,用默认设定的控制参数执行组管理控制(步骤S27)。
即,在学习所得的控制参数无法使用的状态下,用默认设定的控制参数来控制各号机的运行。该情况下,默认设定的控制参数为标准的控制参数,所以维持必要最低限度的组管理性能以执行对于各号机的乘梯厅呼叫的分配控制等。
另一方面,在从学习部16被提供控制参数的情况下(步骤S21的“是”),使用判定部17从运行管理部12取得各号机的运行状态信息(步骤S22)。接着,使用判定部17,根据各号机的运行状态信息算出处于正常运行中的正常号机的台数,进行是否使用学习所得的控制参数的判定(步骤S23)。
判定条件如下所述。此外,下面所示的参数X1为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保存判定部13中的判定条件下使用的参数X1相同的数据。
<判定条件>
条件4:组管理系统台数的X1%以上为正常号机。
→使用作为学习结果所得的控制参数。
条件5:低于组管理系统台数的X1%为正常号机。
→使用默认设定的标准控制参数。
条件4,可以认为,如果某一定台数处于正常运行中,则学习数据与当前的交通需要的状态一致,所以通过使用学习结果即控制参数,能够进行更加适当的控制。
条件5为正常号机的台数低于某一定台数的情况。该情况下,预想为学习数据与当前的交通需要不同。学习结果即控制参数(也包括校正交通需要数据的情况)是通过学习正常号机的台数为系统台数的X1%以上的交通需要数据而得的。因此,在正常号机的台数低于系统台数的X1%的情况下,即使应用学习所得的控制参数,仍有可能不能执行适当的控制。因此,设为使用默认设定的标准的控制参数。
此外,X1是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一样预先设定的值。例如,在组管理系统台数(所有台数)为8台、设定为台数X1=75%的情况下,如果正常号机为6台以上,则使用学习所得的控制参数。如果正常号机少于6台,则使用默认设定的控制参数。
图12中,在正常号机的台数为系统台数的X1%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3的“是”),从使用判定部17对组管理控制部11输出学习结果使用指令(步骤S24)。此时,使用判定部17一并输出学习结果使用指令和从学习部16作为学习结果所取得的控制参数。
接受了学习结果使用指令的组管理控制部11,用与该指令同时发送来的控制参数来执行组管理控制(步骤S25)。该控制参数反映了当前的交通需要,所以能够符合交通需要地对各号机的运行高效进行控制。
另外,在正常号机的台数少于系统台数的X1%的情况下(步骤S23的“否”),从使用判定部17对组管理控制部11输出默认设定值使用指令(步骤S26)。接受了该默认设定值使用指令的组管理控制部11,用预先存储的默认设定的控制参数执行组管理控制(步骤S27)。
这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使用作为学习结果所得的控制参数时,核查组管理系统内的正常号机的台数,仅在一定台数以上的情况下应用该控制参数。由此,能够防止控制参数不符合当前的交通需要、组管理性能减低的情况。
另外,在无法得到作为学习结果的控制参数的情况下或者组管理系统内的正常号机的台数少于一定台数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用默认设定的标准的控制参数,维持必要最低限度的组管理性能以控制各号机的运行。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设想说明了具有A~D这4台号机(电梯)的组管理系统,但是本发明不限于4台号机,只要是具有2台以上的号机的组管理系统,就能够全部适用,能够得到上述同样的效果。
根据以上描述的至少1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即使在存在停运的号机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学习数据的精度、能够防止组管理性能降低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
此外,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其意图并不是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或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和/或主旨中,并且包含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以及与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电梯的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
运行管理部,其管理多台号机的运行状态并且作成表示当前的交通需要的交通需要数据;
保存判定部,其基于所述各号机的运行信息,判定由所述运行管理部所作成的交通需要数据能否作为学习数据保存;
数据库部,其保存由该保存判定部判定为能够保存的交通需要数据作为学习数据;
学习部,其基于该数据库部所保存的学习数据作成组管理用的控制参数;和
组管理控制部,其采用由该学习部所作成的组管理用的控制参数对所述各号机的运行进行组管理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存判定部,求取所述各号机中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正常号机的台数,
在所述正常号机的台数为第1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能够将由所述运行管理部所作成的交通需要数据作为学习数据保存,
在所述正常号机的台数为设定得比所述第1设定值低的第2设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不能将所述交通需要数据作为学习数据保存,而将其废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校正部,该校正部将在所述正常号机的台数处于从所述第1设定值到所述第2设定值之间的情况下由所述运行管理部所作成的交通需要数据校正为能够保存的状态,
所述数据库部,将由所述校正部校正后的交通需要数据作为学习数据保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校正部,假定所述各号机全部为所述正常号机而执行运行模拟,根据该模拟结果求取校正后的交通需要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使用判定部,该使用判定部判定由所述学习部所作成的组管理用的控制参数是否适用于实际的控制,
所述组管理控制部,相应于所述使用判定部的判定结果,使用由所述学习部所作成的组管理用的控制参数对所述各号机的运行进行组管理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使用判定部,
求取所述各号机中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正常号机的台数,
在所述正常号机的台数为第1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能够使用所述组管理用的控制参数,
在低于所述第1设定值的情况下,判定为不能使用所述组管理用的控制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的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管理控制部,
在由所述使用判定部判定为不能使用所述组管理用的控制参数的情况下,使用预先默认设定的标准的控制参数对所述各号机的运行进行组管理控制。
CN201210499350.8A 2012-03-05 2012-11-29 电梯的组管理系统 Active CN1032879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48575/2012 2012-03-05
JP2012048575A JP5826073B2 (ja) 2012-03-05 2012-03-05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87934A CN103287934A (zh) 2013-09-11
CN103287934B true CN103287934B (zh) 2015-06-24

Family

ID=49089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99350.8A Active CN103287934B (zh) 2012-03-05 2012-11-29 电梯的组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26073B2 (zh)
CN (1) CN1032879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76174B2 (ja) * 2017-04-19 2020-10-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利用者移動予測方法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利用者移動予測装置
JP7551551B2 (ja) * 2021-03-24 2024-09-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及び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35412A1 (en) * 1988-03-30 1989-10-04 Hitachi, Ltd. Elevator control system
CN1154943A (zh) * 1995-12-08 1997-07-23 科恩股份公司 分析电梯运作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38578A (ja) * 1983-01-28 1984-08-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H0764490B2 (ja) * 1989-06-29 1995-07-12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H04371466A (ja) * 1991-06-14 1992-12-24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H0873140A (ja) * 1994-09-07 1996-03-19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ZA200501470B (en) * 2004-03-05 2006-04-26 Inventio Ag Method and device for automatic checking of the availability of a lift install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35412A1 (en) * 1988-03-30 1989-10-04 Hitachi, Ltd. Elevator control system
CN1154943A (zh) * 1995-12-08 1997-07-23 科恩股份公司 分析电梯运作的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84752A (ja) 2013-09-19
JP5826073B2 (ja) 2015-12-02
CN103287934A (zh) 2013-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102007059484B4 (de) Transportfahrzeugs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s Transportfahrzeugs
US9573789B2 (en) Elevator load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TWI250964B (en) Device and system for modernisation of a lift installation
CN103764535B (zh) 用于运送系统的能量设置
CN112723052B (zh) 电梯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13336032B (zh) 测量和诊断电梯系统的乘运质量的系统和方法
JP2005516871A (ja) エレベータの遠隔モニタリング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4379480A (zh) 用于电梯的位置和负载测量系统
CN103287934B (zh) 电梯的组管理系统
CN105659536A (zh) 用于调试电梯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CN105819289A (zh) 电梯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05354667B (zh) 制衣工厂精益智能自动化搬运配送系统及方法
CN108069304A (zh) 电梯的控制装置的更新方法、主控制器单元
US10835427B2 (en) Elevating bed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braking performance of elevating bed
CN104418186A (zh)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系统
CN108885440A (zh) 用于借助时间控制对输送设备上的输送物体进行分拣的方法
CN102689822B (zh) 电梯系统
CN103813971B (zh) 电梯控制系统
CN114762014A (zh) 用于管理车队的系统
US2023029496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arrying out an at least partially virtualised conformity assessment for a passenger transport system using a digital duplicated data set
WO2020245971A1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秤装置の秤出力値を点検する機能を備えた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およびロボット
US20140367203A1 (en)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device
JP6545868B1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14954586B (zh) 智能化运营系统、方法、装置、设备、产品及轨道车辆
JP5474168B1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