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285269B - 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85269B
CN103285269B CN201310127415.0A CN201310127415A CN103285269B CN 103285269 B CN103285269 B CN 103285269B CN 201310127415 A CN201310127415 A CN 201310127415A CN 103285269 B CN103285269 B CN 1032852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ched
spleen
rhizoma atractylodis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2741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85269A (zh
Inventor
彭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No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No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131012741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8526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852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52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852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52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它是由麸炒苍术、土炒白术、茯苓、薏苡仁、炒枳壳、山药、甘草、陈皮、炒六神曲、可溶性淀粉、蔗糖制作而成,本发明专利疗效好,安全可靠,能有效改善小儿的食量、面色、精神、腹胀等症状,且服用方便,释药迅速,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中药制剂。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小儿厌食症是指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以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是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常伴嗳气、腹胀、大便失调等症候,因长期饮食不调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可见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等表现,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1-6岁小儿多见,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小儿厌食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能按时定量进餐,长时间饥一顿饱一顿,打乱了胃肠道的规律,导致消化液的减少,无饥饿感。相反,两次餐间吃太多零食,使胃永远保持一个半充盈状态,定点吃饭时的愿望就会降低,从而没有食欲;还有因家长的饮食偏嗜影响孩子,造成孩子偏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家长的暗示,对某些食物出现异常的偏嗜,造成营养的不均衡,长时间则会造成营养不良,引起厌食。还有环境改变:进食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环境变化、家庭的变故,或初次远离父母等,使孩子的饮食习惯不能得到很快的适应,造成孩子食欲大减。如果不能尽快调整,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厌食。再者心理因素:家长盲目攀比儿童的进食量,吃饭时强调或规定孩子吃多少,时间长了,使孩子产生厌恶情绪。或习惯在吃饭时教训孩子,孩子吃饭的时就会精神紧张、情绪低落,导致食欲下降,造成厌食。而目前对于小儿厌食有特殊疗效的中药制剂还不多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疗效好,安全可靠,能有效改善小儿的食量、面色、精神、腹胀等症状,服用方便,释药迅速,疗效确切的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按照重量份计算,本发明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制剂是由中药原料麸炒苍术468~268g、土炒白术468~268g、茯苓468~268g、薏苡仁468~268g、炒枳壳280~160g、山药468~268g、甘草280~160g、陈皮280~160g、炒六神曲280~160g、可溶性淀粉150~40g蔗糖400~200g制备而成。
优选的,上述中药制剂是由麸炒苍术368.1g、土炒白术368.1g、茯苓368.1g、薏苡仁368.1g、炒枳壳220.9g、山药368.1g、甘草220.9g、陈皮220.9g、炒六神曲220.9g、可溶性淀粉100g、蔗糖300g制备而成。
本发明还提供了前述中药制剂的优选制备方法:以上九味药材,麸炒苍术、土炒白术、陈皮、炒枳壳加8重量倍的水浸泡2小时,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3小时,收集挥发油另存,药渣与薏苡仁、山药、甘草、炒六神曲、茯苓每次加8重量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0.5小时,合并3次煎液,滤过,滤液常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60℃)的稠浸膏,80℃减压(2.67kPa)干燥24小时得干膏,干膏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与蔗糖与可溶性淀粉混合均匀,95%乙醇90~140ml制软材,14目筛制粒,60℃干燥48小时,12目筛整粒,喷入挥发油混匀,制成颗粒剂,分包装,即得运脾颗粒。
小儿厌食主要是脾失健运:面色正常或少华,不思纳食或偏食,甚则拒进饮食,嗳气恶心,形体偏瘦,大便不调,舌淡红、苔白或薄腻,脉细尚有力。
小儿多脾病,“当以理为先”学术思想,抓住脾胃“以运为补”的特征和“以喜为补”的特性,遵循“欲使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的原则,以“运脾为主”,根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四君子汤”和“平胃散”两方化载而成经验方——运脾散,以顺应脾喜燥、恶湿、主动、主升的习性,自创“运脾散”,运脾和胃,意在理顺脾胃的正常升降关系,恢复其固有的运转功能,使脾土旺盛,从而达到治愈厌食的目的。
本发明商品名称:运脾颗粒
实验一:制剂工艺研究
(一)处方药物理化性质及药理研究
麸炒苍术(菊科植物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esis(DC.)Koidz.的干燥根茎)化学成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1)挥发油类:苍术素、茅术醇、β-桉叶醇、苍术酮、苍术呋喃烃、β-芹子烯、左旋的甜没药萜醇等[2]。(2)聚乙炔化合物:苍术呋喃烃醇、乙酰基苍术呋喃烃醇。(3)苷类:苍术苷、呋喃果糖苷、10,11,14-三羟基愈创-3-酮-11-O-β-D-吡喃葡糖苷、异紫檀醇酮-β-D-吡喃葡糖苷、(2E,8E)癸二烯4,6-二炔1,10-二醇-1-O-β-D吡喃葡糖苷。(4)多糖:ALR-5a-1-1(阿拉伯半乳聚糖)、ALR-a(ALR-5b-2-2)、ALR-b(ALR-c-3-1)。(5)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
麸炒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效。主治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苍术之味辛苦,性温气香,燥湿以健运脾气;辛苦而芳香,可升可降,长与抚芎同用,用于诸郁证;辛散苦燥,能除湿发汗以散寒,用于湿邪在表诸证;辛香,能除恶气,避秽浊;苍术麸炒具有缓和其燥性、增强健脾的作用。
药理研究资料表明:苍术对胃肠运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β-桉叶醇、苍术醇为该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苍术醇提液和水提液对胃肠平滑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苍术水煎液能抑制“脾虚”动物小肠推进运动,对抗泄泻;能降低血清铜和提高血清锌,改善“脾虚”动物代谢功能,增加体重,并通过提高血清铁,增加血红蛋白的合成,提高红细胞的功能。
苍术挥发油、水煎煮提取物具有活性表明在本方中苍术采取双提法提取是合理的。
土炒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Koidz.的干燥根茎,本品为白术的炮制加工品)化学成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1)挥发油:α-及β-葎草烯、苍术酮、7-芹子烯、γ-榄香烯、α-姜黄烯、桉叶醇、棕榈酸、茅术醇等。(2)多炔醇类:14-乙酰基-12-千里光酰基-8-顺式白术三醇、14-乙酰基-12-千里光酰基-8-反式白术三醇等。(3)多糖类成分:果糖、菊糖、甘露糖等。(4)氨基酸类成分: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等。(5)倍半萜内酯类成分:苍术内酯-Ⅰ-Ⅱ-Ⅲ、8β-乙氧基苍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Ⅰ(Ⅱ)、白术内酯Ⅱ(Ⅲ)、白术内酯Ⅲ(Ⅳ)、双白术内酯(Ⅴ)、白术内酰胺(Ⅵ)、杜松脑(Ⅶ)。
土炒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主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湿痹肢体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本品主入脾经,能和中益气,健运脾胃,为治疗脾虚证之要药;土炒能增强燥湿健脾止泻的作用。
药理研究资料表明,从白术中提取的白术多糖(PAM)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能单独激活或协同ConA/PHA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并能明显提高ivL-2分泌的水平,此调节作用与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相关。白术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对白细胞减少症有升高作用;还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自然玫瑰花形成率,促进细胞免疫功能,且明显增高血清IgG,有健脾胃、壮身体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白术对应激性胃溃疡有很强的预防效果,其机制是缓和应激状态下引起的全身性机能低下,其活性成分为苍术酮,具有类似ACTH的作用。大剂量白术水煎剂能促进小鼠的胃肠推动运动。白术挥发油抑制肠管的自发运动及拮抗BaCl2的作用较强。
白术挥发油、水煎煮提取物具有活性表明在本方中白术采取双提法提取制备运脾颗粒是合理的。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的干燥菌核)化学成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1)三萜类化合物:茯苓酸、脱氢茯苓酸、多孔菌酸、羊毛甾-8-烯型三萜、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3,4-开环-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等。(2)多糖类化合物:茯苓聚糖、茯苓次聚糖及高度(1、3)、(1、6)、分支的β-D-葡萄糖等。(3)脂肪酸类化合物:辛酸、十一酸、月桂酸、十二酸、棕榈酸、茯苓环酮双烯三萜酸等。(4)其他:麦角甾醇类、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右旋葡萄糖、腺嘌呤、组氨酸、胆碱等;无机成分SiO2、Ca、Mg、Fe、K、Na、S、P、Mn、Cl,此外还含有β-茯苓聚糖酶,以及微量蛋白酶。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肺、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FE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中医认为,脾虚与水湿互为因果,所以,无论脾虚还是水湿泛滥,都应首选茯苓且效果极佳。
茯苓与白术配伍应用,白术甘温,健脾燥湿,气生血,偏于补中。与茯苓两药配用,守中有通。白术促进脾胃运化水湿,茯苓使水湿从小便而去,相使为用,相得益彰。主要用于治疗脾虚停湿挟饮之痞满不食、头晕目眩、便不利、水肿等病症。
药理研究表明:白术茯苓汤水煎剂对脾虚大鼠的胃肠激素如胃泌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等有明显的调控作用,提示NT(脾虚大鼠神经降压素)含量的升高与脾虚证有一定关系。白术茯苓汤可能抑制NT的释放,以调节胃肠的消化吸收从而恢复脾胃功能。
本方为茯苓和白术的配伍方剂,而药理实验表明白术茯苓汤水煎煮提取物具有活性表明在本方中茯苓采取水煎煮提取的制备方法是合理的。
山药(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茎)化学成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1)脂肪酸类化合物:十六酸、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等。
(2)多糖类化合物:甘露多糖Ia Ib Ic、RP等。(3)酯类化合物:β-谷甾醇醋酸酯、柠檬酸单甲酯、柠檬酸双甲酯、柠檬酸三甲酯等。(4)氨基酸类化合物: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5)微量元素:P、
Fe、Zn、Cu、Co、Cr、K、Na、Ca、Mg、Mn、Ni、PbCr、Cd等。(6)其他:甘露聚糖、3,4-二羟基苯乙胺、植酸、胆碱、山药碱、糖蛋白、多酚化酶等。
山药味甘、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肺、固肾、益精的功效。主治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肺虚咳嗽,消渴、肾虚尿频,遗精、带下。外用治臃肿,瘰疬。《本草纲目》记载山药“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延年。”山药为药食兼用植物之一,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降血酯、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肝损伤的保护、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抗突变等多种药理作用。
药理研究表明:脾虚模型小鼠的胃肠功能实验对山药水煎液不同极性部位进行药效筛选,结果显示,在抑制脾虚小鼠胃排空功能方面,麸炒山药水提液二氯甲烷萃取部位较生品相应部位有更强的药理作用,在抑制脾虚小鼠肠推进功能方面,麸炒山药水提液二氯甲烷及正丁醇萃取部位较生品相应部位均显示出更强的药理作用。山药粥对脾虚大鼠的形成有预防作用,对脾虚大鼠模型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山药水提取物具有调节脾胃功能的作用表明在本方中山药采用水煎煮提取是合理的。
薏苡仁(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化学成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1)脂肪酸类化合物:棕榈酸、硬脂酸、十八碳一烯酸、十八碳二烯酸、肉豆蔻酸及软脂酸酯、硬脂酸酯、棕榈酸酯等。(2)甾醇类化合物:阿魏酰豆甾醇、阿魏酰菜子甾醇、α,β,γ-谷甾醇及豆甾醇等。(3)苯并唑酮类化合物:薏苡素。(4)多糖类化合物:薏苡多糖A,B,C、中性葡聚糖1~7、酸性多糖CA-1和CA-2。(5)微量元素:Mg、Ca、Fe、Zn、Cu、Co、Gi、Cr等。(6)氨基酸类化合物:精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胱氨酸、脯氨酸、谷氨酸等。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主治水肿脚气,小便淋沥,湿温病,泄泻,带下,风湿痹痛,经脉拘挛,肺痈,肠痈扁平疣。《药品化义》载:“能健脾阴,大益肠胃,主治脾虚泄泻”。中医的“脾”实质上涵盖了人体消化、免疫、内分泌、心血管系统和运动系统的诸多功能,例如消化吸收、血糖调控、免疫调节、肌肉营养与运动等。
药理研究表明:薏苡仁水提液明显增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显著增加血清溶血素含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薏苡仁多糖可能有抑制肝糖原分解、肌糖原酵解,抑制糖异生作用,从而达到血糖水平降低的目的。薏苡仁75%
醇提物抑制水浸应激性小鼠溃疡、盐酸性小鼠溃疡的形成,抑制番泻叶性小鼠腹泻,缓慢促进大鼠胆汁分泌[13]。薏苡作为食药兼用的栽培植物,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具备很高的营养价值。
薏苡仁水提取物具有健脾的活性表明在本方中薏苡仁采用水煎煮提取是合理的。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L.的干燥根和根茎)主要含以五环三萜为苷元的三萜皂苷: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其他的三萜皂苷:乌拉尔甘草皂苷A、B、甘乌内酯、乌拉内酯、甘草皂苷A3、B2、C2、D3、E2、F3、G2、H2、J2、K2;黄酮类化合物:甘草苷元、甘草苷、异甘草苷元、异甘草苷、新甘草苷、新异甘草苷、甘草西定、甘草利酮、芒柄花素、异芒柄花素、异甘草素葡萄糖洋芫荽糖苷、5-O-甲基甘草西定、甘草素-4'-芹糖基(1→2)葡萄糖苷、甘草素-7,4'-二葡萄糖苷;以及生物碱类、多糖类等化学成分。
甘草甘,微寒。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心脾气,止咳祛痰平喘,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之功效。主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燥,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在中医学中胃肠动力异常性疾病属于“痞满”等病证范畴,脾胃虚弱、气机阻滞、升降失司是其主要病机,主要与脾、胃、肝等脏腑功能的失调有关。
药理实验表明:10%的甘草浸膏4ml/kg给兔灌胃后胃运动逐渐减弱,30分钟后胃运动几乎全部停止,甘草水煎剂对离体兔肠平滑肌运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显著降低肠管蠕动的频率和幅度,作用时间比阿托品长,给要后五分钟能降低肠蠕动幅度为阿托品的1.71倍,且能加强阿托品对肠管的抑制作用,是单用阿托品的2.87倍。甘草水提物对在提兔肠管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较强。甘草浸膏250ml/kg给大鼠皮下注射给药后40%的幽门结扎溃疡被抑制。
甘草水煎剂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从而达到改善脾胃功能的作用,因此本方甘草采用水煎煮提取是合理的。
炒六神曲(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者麸皮混和后,经发酵制成的曲剂)主要含酵母菌、淀粉酶、维生素B复合体、麦角甾醇、蛋白质、脂肪、挥发油及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等成分。
炒六神曲味甘、辛,性温。归脾胃经。具有消食化积,健脾和胃。主治饮食停滞,消化不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泻痢。《本草经疏》中曰:“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其气味甘温,性专消导,行脾胃滞气,散脏腑风冷”,炒用可增强健脾和胃消食作用。中医多用其治疗以脘腹胀满、食少纳呆、肠鸣腹泻为主要表现脾虚证。
药理实验研究表明:脾虚小鼠在喂以神曲水煎剂后,粪便及结肠内容物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数量逐渐恢复正常范围。光镜、电镜显示结肠组织损伤修复。神曲水浸液中含有淀粉酶和胃蛋白酶等消化酶成分,六神曲含有淀粉酶和蛋白酶等消化酶成分,并且可促进小肠推进功能,有助于提高胃肠动力及酶消化功能。且六神曲炒制后,可提高其蛋白酶活力,但生用六神曲淀粉酶活力较高,且促进小肠推进功能较好,提示六神曲生用或炒制应具有不同的功能及适应证。
神曲水煎剂具有改善脾胃功能的作用,因此本方神曲采用水煎煮提取是合理的。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esBlanc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化学成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1)挥发油类:柠檬烯、γ-松油烯、β-月桂烯、α-旅烯、β-蒎烯、莰烯、水芹烯、吉马烯、杜松烯等。(2)黄酮类:橙皮甘、新橙皮甘、川陈皮素、柚皮甘、柚皮芸香甘、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5,6,7,3',4'-五甲氧基黄酮、1,5,6,7,3',4'-六甲氧基黄酮、1,5,7,8,3',4'-六甲氧基黄酮、7-羟基-3,5,6,3',4'-五甲氧基黄酮、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等。(3)微量元素:K、Na、Ca、Mg、Cu、Zn、Fe、Sr、Mn等。(4)其他:肌醇、维生素B1、维生素C等。
陈皮味辛、味苦、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理气降逆,调中开胃,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滞湿阻,胸膈满闷,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二便不利;废气阻滞,咳嗽贪多。亦治乳痈初起。明代李时珍云:“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原气之母,肺乃摄气之签,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说明陈皮用途广,用量大,在心血管、胃肠道、呼吸道、内分泌、抗癌、抗衰老、养颜美容、营养补虚方面具有很好作用。
药理实验研究表明:陈皮水煎液对唾液淀粉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陈皮理气健脾作用的实验依据。陈皮水煎剂对胃复安所致的胃排空具有加强作用。陈皮水煎剂还能显著抑制家兔离体十二指肠梗阻的自发活动,使收缩降低,紧张性下降,且呈量效反应关系。此研究提示,橙皮苷可能不是陈皮抑制肠运动的主要成分,陈皮的抑制效应主要通过胆碱能受体、5-HT受体介导或对平滑肌直接作。陈皮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管内积气,显示了芳香健脾和祛风下气的效用。
陈皮挥发油、水煎煮提取物具有活性表明在本方中陈皮采取双提法提取是合理的。
炒枳壳(芸香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化学成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1)挥发油类:柠檬烯、3,7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β-月桂烯、顺式-石竹烯、石竹烯氧化物、大根叶烯B等。(2)黄酮类: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异抽皮苷、新圣叶苷、新枳属苷、川陈皮素、芸香苷、橙黄酮、芸香柚皮苷、野漆树苷、红桔素。(3)生物碱类:辛弗林、N一甲基酪胺、酪胺、大麦芽碱、去甲对轻福林等。(4)微量元素:Mo、Cd、Be、Ni、Ti、Cr、Fe、B、Al、TI、P、Sr、Pt、Mg、Zn、Li、Na、Cu、Ba、Sn等微量元素。
炒枳壳味苦、酸,性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炒用缓和其辛烈之性,专于理气消食。
药理研究表明:枳壳煎剂对小鼠离体肠管、家兔离体和在体肠管及麻醉狗在体胃肠运动均有显著地抑制作用。但胃慢瘘性试验和肠瘘性试验却出现一定的兴奋作用,并使胃肠收缩有力。枳壳挥发油对大鼠、豚鼠离体肠平滑肌正常收缩有明显抑制作用;对Bacl2,Ach及磷酸组织胺引起的痉挛性收缩有明显松驰作用。
枳壳挥发油、水煎煮提取物具有活性表明在本方中枳壳采取双提法提取是合理的。
(二)基本工艺路线的确定
本方为中药复方,以颗粒剂应用于临床。根据传统用药习惯,采用水煎煮提取浓缩的方法制备颗粒剂,由于所得水提液浸膏较苦,小孩服用较难,所以以蔗糖为辅料。其基本工艺路线为:土炒白术、麸炒苍术、陈皮、炒枳壳加水提取挥发油→加入其余五味药材水煎煮提取→水提液浓缩,干燥得浸膏粉→加入适量蔗糖和可溶性淀粉→混匀,喷入挥发油→分装,成品。
三、药材前处理工艺研究
麸炒苍术、土炒白术、陈皮、炒枳壳、甘草、薏苡仁、茯苓、山药均为《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收载品。炒六神曲依据的是亳州市永刚饮片厂有限公司的《企业标准》。方中药材均由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韩云霞副主任中药师鉴定。
麸炒苍术  本品为菊科植物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esis(DC.)Koidz.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撞去须根。
土炒白术  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Koidz.的干燥根茎,本品为白术的炮制加工品。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者晒干,再除去须根。
茯苓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薏苡仁  本品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和杂质,收集种仁。
山药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干燥,或趁鲜切厚片,干燥。
甘草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炒六神曲
本品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者麸皮混和后,经发酵制成的曲剂。
将鲜辣蓼、青蒿、苍耳草各7kg,切碎打汁,赤豆,杏仁各4kg,轧成粉末,取麸皮60kg、面粉40kg,以麸皮和大部分面粉与上药混合和匀,余些面粉打成浆糊状,倒入混合的药料中,用木棒搅拌均匀,至连成饼状,移至木板上压平约1cm厚,用刀切成3厘米的见方小块,晒半日至1日,堆置大竹扁内,上盖麻袋,草包或稻麦杆,使其发酵,待其表面生出菌丝,取出晒干即成。
炒枳壳  本品为芸香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至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陈皮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esBlanc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四、工艺条件的筛选
(一)提取工艺研究
1药材吸水率的测定
称取1/2处方量药材(挥发油除外)共计32g,加10倍量水浸泡,浸泡不同时间,滤过,称湿药重量(至药材重量不再增加为止),测定药材吸水率,公式如下(结果见表1-1)。
mb—药材吸水饱和状态下的质量(g)
mg—药材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表1-1药材吸水率考察
由表1-1可知,药材吸水率为199.3%,为方便操作,以吸水率为200%计算,即药材吸水量为药材重的2.0倍。因此首次水提时应该多加2.0倍量的水。
2浸泡时间的单因素考察
在满足药材吸水率的条件下,考察浸泡时间,对处方出膏率的影响,以总固体物收率为考察指标,优选出对处方处膏率影响最大的浸泡时间。
2.1试验方法和结果
2.1.1样品制备
称取1倍处方量药材共计74g,首次加8倍量水,后2次加6倍量水,分别浸泡0h、1h、2h、3h、5h,煎煮3次,每次0.5h,过滤,合并滤液,药液定溶至1000ml,备用。
2.1.2总固体物收率测定
从上述滤液中各精密取两份10ml,至已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照干燥失重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ⅨG)测定,计算总固体物收率,公式如下(结果见表2-1,方差分析见表2-2)。
W为10ml滤液中固体物的重量,V为定容体积,Wt为样品投料重量。
表2-1浸泡时间考察
表2-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P<0.05,说明不同的浸泡时间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对于2h、3h、5h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h的出膏率均值远大于1小时。根据节约成本的需要,选用浸泡时间为2h。
3挥发油提取工艺的单因素考察
3.1挥发油提取时间的单因素考察
称取麸炒苍术30g、炒白术30g、陈皮18g、枳壳18g共计96g,粉碎成最粗粉(过10目筛),混合均匀加8倍量水,浸泡两小时,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挥发油,分别提取1h、2h、3h、4h、5h,6h收集挥发油,另存,计算挥发油提取率,公式如下(结果见表3-1,方差分析见表3-2)。
V为挥发油体积,Wt为样品投料重量。
表3-1提取时间考察
表3-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P<0.05,说明不同的浸泡时间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对于3h、4h、5h、6h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h的提取率均值远大于1和1小时小时。根据节约成本的需要,选用提取时间为3h。
3.2药材粉碎粒度的单因素考察
称取麸炒苍术30g、炒白术30g、陈皮18g、枳壳18g共计96g,分别粉碎成最粗粉(过10目筛)、粗粉(过24目筛)、中粉(过65目筛)以及不粉碎,混合均匀加8倍量水,浸泡两小时,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挥发油,分别提取3h收集挥发油,另存,计算挥发油提取率,公式如下(结果见表3-3,方差分析见表3-4)。
V为挥发油体积,Wt为样品投料重量。
表3-3药材粉碎粒度的考察
表3-4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P<0.05,说明不同的粉碎粒度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对于最粗粉、粗粉、中粉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粉碎成最粗粉的提取率均值远大不粉碎的提取率。但是根据操作方便的需要,选用最粗粉。
4煎煮工艺的正交因素
在满足药材吸水率的条件下,麸炒苍术、土炒白术、陈皮、炒枳壳浸泡2h,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挥发油,再加上其余五味药材,混合煎煮,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三个影响煎煮效果的主要因素,按每个因素3水平,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表4-1)。水煮工艺采用正交试验进行1筛选(表4-2),以总固体物收率为考察指标,对提取工艺进行探讨。正交结果方差分析及因素水平分析见表4-3,表4-4。
表4-1因素水平表
4.1试验方法和结果
4.1.1样品制备
称取1倍处方量药材74g,按正交试验表进行试验(表4-2)(第一次浸泡2h),药液滤过,浓缩定容至1000ml。备用。
4.1.2总固体物收率测定
按照2.1.2方法测定。
表4-2煎煮工艺条件L9(34)正交试验安排及结果
表4-3主体间效应的检验表
表4-4估计
以总固体物收率为指标,从表4-3、表4-4分析可得:因素C有统计学意义,为主要因素,因素A、B无显著性影响,为次要因素。参考C因素水平的均数估计值,该试验指标总固体物得率高越好,因此选择C因素水平3;对于次要因素A、B,根据节约成本及生产需要选择A水平1,B水平1,则该处方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A1B1C3,即药材浸泡2h,6倍量水煎煮3次(第一次多加2倍量水),每次0.5小时。
4.3三批样品的工艺验证实验
取麸炒苍术、土炒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陈皮、炒枳壳、炒六神曲、甘草药材,按最佳提取工艺条件A1B1C3提取,测定总固体物收率,结果表明(见表4-5):总固体物收率平均值为24.55%,RSD=2.85%,说明工艺稳定可行。
表4-5工艺稳定性验证试验
5浓缩与干燥
5.1浸膏相对密度对浸膏干燥时间的影响
将7倍处方量药材518g按照最佳工艺提取,煎液滤过,备用。精密量取等量提取液,浓缩(传统工艺浓缩)至不同相对密度,于80℃干燥,观察干燥时间长短。结果见表5-1。
表5-1浸膏相对密度对干燥时间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浸膏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与1.35-1.40时,干燥所用时间相差不大,但是1.30-1.35时更易于操作,故选择将浸膏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
5.2干燥温度对浸膏干燥时间的影响
取上述提取液500ml,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以不同温度干燥至恒重,观察干燥时间。见表5-2。
表5-2不同温度下对浸膏干燥时间的影响
由表5-2可知,80℃减压干燥速度快,浸膏易于粉碎。干燥温度为90℃时,因其温度过高有可能引起其有效成分的改变,故不采纳。因此采用80℃减压干燥浸膏。
(二)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6浸膏粉的制备
取处方量的药材,按照运脾颗粒工艺研究优选的工艺进行提取、浓缩、减压干燥处理得干浸膏。干浸膏粉碎,过80目筛,得干膏浸粉,防潮备用。不同批次运脾散中药材出膏率实验数据,见表6。
表6不同批次运脾颗粒中药材出膏率实验数据
结果:通过8批次的实验,其平均出膏率为22.20%。
7剂型选择依据
本方由麸炒苍术、土炒白术、茯苓等组成,本方是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方,原方用法为汤剂口服。结合本方药材理化性质及其药理研究资料,方中各味药采用水提取,水提纯化后出膏率22%,由于本品种的处方量较大,本方以选择颗粒剂或者散剂为宜,但散剂吸湿性较强,且口感亦不易调配。若选择片剂,由于在压片时还需配上一定的辅料,加大了药量,同时加压制成片剂,崩解需有个过程,药物的吸收较慢,且压片后尚须进行包衣,工序较繁杂,增加了生产成本,而本品的开发,原药材价格较低,增加工序也就增加生产成本,为广大患者提供价廉、有疗效的品种,我们决定选择颗粒剂为宜。
8处方辅料优选
由于本方适用于1-6岁的儿童,所以对口感要求较高,而本品原浸膏粉味较苦,难以服用,故制备成合格的颗粒剂需要加入适当的辅料。根据文献研究,目前常用水溶性较好的矫味剂主要有蔗糖和乳糖。但以乳糖为矫味剂,对儿童的胃肠道有一定的影响,容易引起儿童泄泻等不良反应,且乳糖的价格较贵。故选用蔗糖为矫味剂。针对其味较苦,难以服用的性质,辅料选择蔗糖、淀粉,以辅料用量、吸湿率、成型难易、口感为指标优选辅料的种类。按干浸膏粉:辅料(6:4)的处方比例分别配制三种不同赋形剂的混合粉置于密闭的内置NaCl的饱和溶液(相对湿度75%)的干燥器中,按下式计算吸湿率。结果见表8-2。
8.1成型率测定
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C项下对颗粒剂粒度要求,取颗粒20g不能通过1号筛与能通过5号筛的总和不得超过15%。
8.2吸湿率测定
在已干燥至恒重的5ml扁称量瓶底部放入约1g的颗粒,轻摇使其分布均匀,精密称定,称量瓶盖揭开,置于恒温恒湿箱(设定温度25℃,湿度75%)内,放置24h,取出立即称定并计算吸湿率。
8.3休止角测定
采用固定漏斗法,即将3只漏斗串联并固定于水平放置的坐标纸上适宜高度处,使漏斗下口距坐标纸的距离为H,小心地将颗粒沿漏斗壁倒入最上面的漏斗中,直到最下面漏斗药粉的圆锥体尖端接触到漏斗口为止,此时由坐标纸测出圆锥体底部的直径R,计算出休止角。
8.4综合评分及结果分析
对上述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对于颗粒剂的制备,吸湿性及成型性较为重要,权重各占35分,溶化率及休止角各占15分。按下列公式计划综合评分。综合评分=成型率值×45%+吸湿率值×45%+(90-休止角值)×15%
表8-1不同辅料与浸膏粉的配伍处方表
表8-2不同辅料与浸膏粉的配伍处方优选
根据表8-2的试验结果,参考综合评分,选用蔗糖、淀粉作为本制剂辅料,且浸膏粉:蔗糖:淀粉的比例为6:3:1。
9颗粒临界相对湿度测定
分装环境湿度对颗粒灌装(分装)影响很大,有必要测定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分别精密称取颗粒若干份(每份2g),平铺于已干燥恒重的5ml称量瓶中,精密称定,分别放入恒温恒湿箱(设定湿度见表9-1)打开称量瓶盖,于25℃下保持7天后称重,测定样品的重量变化,计算吸湿率,以吸湿率为纵坐标,相对湿度(RH%)为横坐标绘制曲线。从曲线两端分别作切线,两切线交点对应的横坐标即为临界相对湿度(CRH),结果表明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约在57%。因此在制粒、分装及贮存时,环境湿度必须控制在57%以下,以减少水分对药物性质及稳定性的影响。
表9-1颗粒临界相对湿度测定
10处方日服用量确定
根据原临床处方生药量为74g,为儿童两日常用量,按22.20%的出膏率,每日服用浸膏总量为8.21g。现按制剂处方量换算,每日服用颗粒量约13.69g,拟定日服3次,每次服用一袋,每袋5克。基本满足原临床处方日服生药量。
11包装
将喷入挥发油的颗粒混匀,分装入药用铝塑复合膜中,每袋5g,每包装6袋。密封保存,经初步稳定考察,室温(相对湿度控制在52%)下保存180天,颗粒仍保持良好流动性,无无吸潮、风化、僵硬、结块变味等现象。
12中试
按拟订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三批放大10倍生产,对生产工艺指标进行全面考核,对药材和成品进行质量评定,考察本品制备工艺的合理性。由表11中数据显示,按所投料理论应生产2000袋(5g/袋)成品计,颗粒剂成品实际得率不低于80%。工艺生产条件符合工厂大生产要求,可操作性较强,成品、药材、半成品质量可控,成品质量稳定。
实验二:临床药效研究
一、试验设计
1.1.研究对象来源
所有病例来源于1997年至2007年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
1.2.病例选择标准
1.2.1诊断标准
1.2.1.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胡亚美、江载芳等主编的《诸福堂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食欲不振,见食不贪,入量较病前减少1/3以上,发病最短时间为2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1.2.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7年)
脾失健运:面色正常或少华,不思纳食或偏食,甚则拒进饮食,嗳气恶心,形体偏瘦,大便不调,舌淡红、苔白或薄腻,脉细尚有力。
1.2.2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②年齡在1-14岁;
③病程≥2周;
④近1周内未使用过消食导滞中药及助消化药;
⑤家长或受试者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
②其它疾病、药物所致厌食者或未能排除其它疾病(如神经性厌食等症)、药物所致厌食者;
③对本药过敏者;
④合并有严重佝偻病、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及疳证患者。
1.2.4剔除标准
①未按规定服药;
②疗程未结束而出现过敏反应或严重不良反应者,应中止试验;
③试验期间病人出现急重并发症者应中止试验。
1.3.观测指标
1.3.1背景资料观察
观察治疗前两组样本的项目,包括人口学资料(年龄分段、性别、身高、体重),疾病基线(疾病的病程、治疗前各症状、积分)及尿D-木糖排泄。
1.3.2疗效指标观察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样本的项目,对治疗前(第1天)及治疗后第5天、第15天进行观察和疗效判断,包括临床疗效和中医症候疗效观察。
临床综合疗效是从食欲及食量恢复情况进行疗效判定,中医症候疗效是通过症候的总积分进行疗效判定。
上述疗效判断标准详见本文3.5.1小儿厌食病疗效评价标准
1.3.3症候积分观察
为治疗前后两样本的观察项目,对治疗前(第1天)及治疗后第5天、第15天进行观察,包括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及总积分。
1.3.4单项症候观察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样本的项目,对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天、第15天进行观察,包括食欲/食量、面色、神疲、腹胀、多饮、烦急、溲黄、呕吐等方面。
1.3.5尿D-木糖排泄观察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样本的项目,对治疗前(第1天)及治疗后(第15天)进行观察。
1.3.6时点观察
观察治疗后治疗组的时效性项目,对治疗第1天、5天、10天、15天的症状、体征进行总积分统计,通过第1天与第5天、第1天与第10天、第1天与第15天、第5天与第10天、第5天与第15天、第10天与第15天的总积分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运脾散发挥疗效的最佳时段。
1.3.7年龄段的相关性观察
观察治疗后治疗组的项目,通过1-3岁与3-6岁,3-6岁与6-14岁、1-3岁与6-14岁三个年龄段在症候总积分方面的比较,评价运脾散与年龄有无相关性。
1.3.8安全性观察
观察治疗后两组样本的项目,通过患儿有无不良反应事件及血常规的结果对患儿进行观察,以明确其安全性。
1.3.9治疗一个月后随防观察
通过对治疗1个月后进行随防,对主症及单项症状进行观察,评价运脾散的远期疗效。
1.4.研究方法
1.4.1研究对象分组
90例患儿随机单盲分成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按照2:1比例入组。
1.4.2治疗方法
(1)治疗组:
例数:60例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行气助运
用药:运脾散口服
组成:苍术、炒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陈皮、枳壳、神曲、甘草。
用法:水煎服,取汁50-100ml,根据不同年龄给予不同剂量,每日1剂,分3-4次,每5天观察1次病情,15天为1疗程。
1-3岁:苍术5g、炒白术5g、茯苓5g、山药5g、薏苡仁5g、陈皮3g、枳壳3g、神曲5g、甘草3g;
3-6岁:苍术6g、炒白术6g、茯苓6g、山药6g、薏苡仁6g、陈皮4g、枳壳4g、神曲6g、甘草4g;
6-10岁:苍术8g、炒白术8g、茯苓8g、山药8g、薏苡仁8g、陈皮6g、枳壳6g、神曲8g、甘草6g;
10-14岁:苍术10g、炒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0g、薏苡仁10g、陈皮8g、枳壳8g、神曲10g、甘草8g。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辛辣、腥冷、油腻之品。
(2)对照组:
例数:30例
用药:硫酸锌口服液(山东益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3609)
规格:10ml/20mg
用法:口服,1-10岁小儿口服一日10ml(含锌量20mg),分2次服;11-14岁小儿口服一日20ml(含锌量40mg),分2次服。(根据中国营养学会(1981)制定。)
据报道缺锌可引起舌粘膜增生和角化不全阻塞了味蕾小孔,使味觉敏感度下降,从而引起厌食[3]。有研究也表明厌食病儿童血清锌明显低于正常儿童[4]。陈怡[5]以硫酸锌口服液作为对照组治疗100例小儿厌食病,疗效较好。许氏[6]应用硫酸锌治疗46例小儿厌食病小儿,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儿科已公认常用口服硫酸锌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病,故本研究以硫酸锌口服液为对照组。
1.5.疗效判定
1.5.1小儿厌食病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7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1.5.1.1厌食病综合疗效评价标准:分四级: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①临床痊愈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
②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原有水平的3∕4;
③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有所恢复,但未达到原有水平的3∕4;
④无效食欲与食量均无改善。
1.5.1.2中医症候积分疗效评价标准:分四级: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①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②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③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④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表示,采用秩和检验,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经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后,符合正态性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的采用非参数检验,主要用于中医症候积分及D-木糖排泄的分析;并考虑可能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如病程、年龄、性别等,进行均衡性检验,以保证组间的可比性。
二、试验结果
2.1.主要观察指标结果与分析
包括厌食病综合疗效和中医症候疗效判断。综合疗效是从食欲及食量恢复情况进行疗效判定;中医症候疗效是通过症候总积分进行疗效判定,方法采用尼莫地平法。
2.1.1厌食病综合疗效结果
表1:两组治疗后厌食病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运脾散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2.1.2中医症候疗效结果
表2:两组治疗后厌食病中医症候疗效评定结果
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运脾散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2.1.3中医症候积分结果
表3
注:两组在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及总积分方面P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4D-木糖排泄结果
表4
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两组在疾病疗效及中医症候疗效方面,运脾散组均优于硫酸锌组﹙P﹤0.001﹚;在总症候积分、主症积分、次症积分方面运脾散组优于硫酸锌组﹙P﹤0.001﹚;在单项症状方面,运脾散组在食量、面色、精神、腹胀、多饮、溲黄方面优于硫酸锌组﹙P﹤0.05﹚;在D-木糖排泄方面,运脾散组优于硫酸锌组(P﹤0.05);安全性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安全性指标无变化,两组治疗方法均具安全性;治疗1个月后的随防中,运脾散组在食量、面色、精神、腹胀、多饮、溲黄、呕吐方面优于硫酸锌组﹙P﹤0.05﹚。
2.2.安全性分析
全部病例治疗观察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具有安全性。
三、结果与结论
3.1.结果:
1.两组在小儿厌食症疾病综合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运脾散组优于硫酸锌组;
2.在小儿厌食症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运脾散组优于硫酸锌组;
3.在小儿厌食症单项症候(食量、面色、精神、腹胀、饮水、溲黄)改善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脾散组优于硫酸锌组;
4.两组D-木糖排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脾散组在改善肠道吸收功能方面优于硫酸锌组;
5.两组治疗1月后随访运脾散组症候改善持久上优于硫酸锌组;
6.两组患儿均无不良反应。
3.2.结论:
运脾散组在小儿厌食症疾病疗效及中医症候疗效方面均优于硫酸锌;运脾散在改善食量、面色、精神、腹胀等方面优于硫酸锌;运脾散在改善小肠吸收功能方面优于硫酸锌;研究中运脾散无不良事件发生,安全可靠。
治疗小儿脾系疾病,“当以理为先”学术思想,抓住脾胃“以运为补”的特征和“以喜为补”的特性,遵循“欲使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的原则,以“运脾为主”,根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四君子汤”和“平胃散”两方化载而成经验方——运脾散,以顺应脾喜燥、恶湿、主动、主升的习性,自创“运脾散”运脾和胃,意在理顺脾胃的正常升降关系,恢复其固有的运转功能,使脾土旺盛,从而达到治愈厌食的目的。我院儿科应用运脾散,临床疗效显著。
运脾散既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又符合西医循证医学理论,其药物组成中无毒副作用报道,可以作为新药研制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四、典型病例
4.1.小儿脾失健运之厌食证。治以健脾和胃,消积化滞,
[医案编号]:078H012
林某某,女,6月。就诊1997年11月17日。
主诉:食少2月,加重3天。
初诊:近2月家长给患儿添加辅食过于零乱,吃奶量减少,家长发现患儿舌苔“发灰”,自服“乳酶生”,效果不佳,但辅食添加未停止。近3日来不愿吃母乳,甚拒食,大便呈糊状,夹不消化食物残渣,日约2-3次,不吐,病后睡眠尚可,精神好,无发热。患儿系母乳喂养。刻下症:食少,甚拒食,大便呈糊状,夹不消化食物残渣,日约2-3次,无泻前哭吵,睡眠可,精神好,有喂养不当史。望之精神好面色正常,前囟平坦,咽部(-),舌质尖红,舌苔布满、厚腻,灰黄,指纹紫滞。心肺(-)。腹平软。诊断厌食挟食积型。法当健脾和胃,消积化滞,方拟运脾散加减。处方:苍术6g,陈皮3g,茯苓6g,山楂6g,枳实3g,白芍6g,黄芩6g,麦芽6g,甘草6g。2剂。水煎服,每次服10ml,每日5~6次,2日1剂。嘱停止添加辅食;以母乳喂养为主,宜少量多餐;补充水份。指导喂养。
二诊(1997年12月8日):药后已能吸吮少量母乳,饮水,但大便量多,夹颗粒,日约4~5次,尿量多,无发热。望之精神好舌质淡,舌苔黄灰,厚腻已退,指纹细紫不滞。药已对症,食积从大便而出,故大便量多,次增,表现为伤食泻。积消则脾运有转枢之机,能进少许奶;因患儿年幼,脾胃虚弱,恐过于温燥伤阴或过于耗气,原方去枳实,山楂,加山药,莲子肉,白术以助脾运,恢复脾功能。处方:苍术6g,陈皮3g,茯苓6g,黄芩6g,麦芽6g,山药6g,莲子肉6g,白术6g,甘草6g。3剂,煎服法及医嘱同前。
三诊(1997年12月11日):服药后食量增加明显,仍以母乳为主,未添辅食,但大便稀溏,量多,无颗粒及残渣,日约3次,近日有喷嚏,流涕,不发热及咳。咽红,舌质红,舌苔黄腻带灰。食量虽增,但脾运未复,水湿运化无力,故仍腹泻量多;因复感外邪,喷嚏,流涕,又加重脾胃负担,故舌苔厚腻。本病脾虚失运,水湿停滞,兼有外邪,治宜益气助运化湿,佐以疏风。方拟运脾散加减。处方:苍术6g、白芍6g、山药10g、苡仁10g、蔻仁3g、苏梗3g、防风6g、茯苓10g、泡参6g、麦芽6g、神曲6g、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次服10ml,每日5~6次,2日1剂。医嘱同前。
四诊-五诊(1997年12月15日-22日):服药后腹泻止,大便成形,日约1~2次,除母乳外,已进食少量米汤,喷嚏、清涕愈,舌质淡,舌苔黄灰稍厚,指纹紫。水谷化,水湿运,脾运解困,故泻止、食欲恢复,外感已解,少量添加少量辅食后大便正常,药证相对,守原方再进4剂。嘱家长辅食添加:少量淡牛奶、米汤,注意观察大便。22日五诊食量恢复如初,能进少量辅食,大便成形,诸症已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原料:麸炒苍术368.1g、土炒白术368.1g、茯苓368.1g、薏苡仁368.1g、炒枳壳220.9g、山药368.1g、甘草220.9g、陈皮220.9g、炒六神曲220.9g、可溶性淀粉100g、蔗糖300g。
制备方法:以上九味药材,麸炒苍术、土炒白术、陈皮、炒枳壳加8重量倍的水浸泡2小时,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3小时,收集挥发油19ml另存,药渣与薏苡仁、山药、甘草、炒六神曲、茯苓每次各加8重量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0.5小时,合并3次煎液,滤过,滤液常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60℃)的稠浸膏,80℃减压(2.67kPa)干燥24小时得干膏,干膏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与蔗糖300g与可溶性淀粉100g混合均匀,95%乙醇90~140ml制软材,14目筛制粒,60℃干燥48小时,12目筛整粒,喷入挥发油混匀,制成1000g,分包装,即得运脾颗粒。
用法用量:日服3次,每次服用一袋,每袋5克。
实施例2:原料:麸炒苍术468g、土炒白术468g、茯苓468g、薏苡仁468g、炒枳壳280g、山药468g、甘草280g、陈皮280g、炒六神曲280g、可溶性淀粉150g蔗糖400g。
制备方法:以上九味药材,麸炒苍术、土炒白术、陈皮、炒枳壳加8重量倍的水浸泡2小时,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3小时,收集挥发油另存,药渣与薏苡仁、山药、甘草、炒六神曲、茯苓每次各加8重量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0.5小时,合并3次煎液,滤过,滤液常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60℃)的稠浸膏,80℃减压(2.67kPa)干燥24小时得干膏,干膏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与蔗糖与可溶性淀粉混合均匀,95%乙醇90~140ml制软材,14目筛制粒,60℃干燥48小时,12目筛整粒,喷入挥发油混匀,制成颗粒,分包装,即得运脾颗粒。
实施例3:原料麸炒苍术268g、土炒白术268g、茯苓268g、薏苡仁268g、炒枳壳160g、山药268g、甘草160g、陈皮160g、炒六神曲60g、可溶性淀粉40g蔗糖200g。
制备方法:以上九味药材,麸炒苍术、土炒白术、陈皮、炒枳壳加8重量倍的水浸泡2小时,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3小时,收集挥发油另存,药渣与薏苡仁、山药、甘草、炒六神曲、茯苓每次加8重量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0.5小时,合并3次煎液,滤过,滤液常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60℃)的稠浸膏,80℃减压(2.67kPa)干燥24小时得干膏,干膏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与蔗糖与可溶性淀粉混合均匀,95%乙醇90~140ml制软材,14目筛制粒,60℃干燥48小时,12目筛整粒,喷入挥发油混匀,制成颗粒,分包装,即得运脾颗粒。

Claims (3)

1.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中药原料 麸炒苍术468~268g、土炒白术468~268g、茯  苓468~268g 、薏苡仁468~268g 、炒枳壳280~160g 、山  药468~268g、 甘  草280~160g、  陈  皮280~160g、炒六神曲280~160g 、可溶性淀粉150~40g 、 蔗糖400~200g制备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中药原料麸炒苍术368.1g 、土炒白术368.1g 、茯  苓368.1g、 薏苡仁368.1g、炒枳壳220.9g 、山  药368.1g、甘  草220.9g、陈  皮220.9g、 炒六神曲220.9g、可溶性淀粉100g、蔗糖300g制备而成。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上九味药材,麸炒苍术、土炒白术、陈皮、炒枳壳加8重量倍的水浸泡2小时,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3小时,收集挥发油另存,药渣与薏苡仁、山药、甘草、炒六神曲、茯苓每次加8重量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0.5小时,合并3次煎液,滤过,滤液常压浓缩在60℃测相对密度为1.30~1.35的稠浸膏,80℃减压2.67kPa干燥24小时,干膏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与蔗糖、可溶性淀粉混合均匀,95%乙醇90~140ml制软材,14目筛制粒,60℃干燥48小时,12目筛整粒,喷入挥发油混匀,制成颗粒剂,分包装,即得。
CN201310127415.0A 2013-04-12 2013-04-12 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32852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27415.0A CN103285269B (zh) 2013-04-12 2013-04-12 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27415.0A CN103285269B (zh) 2013-04-12 2013-04-12 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85269A CN103285269A (zh) 2013-09-11
CN103285269B true CN103285269B (zh) 2015-03-04

Family

ID=49087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27415.0A Active CN103285269B (zh) 2013-04-12 2013-04-12 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852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58005B (zh) * 2022-03-19 2024-03-08 河南中医药大学 一种白术内酰胺Taenialactam A、B的医药用途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9513A (zh) * 2008-05-18 2009-11-18 宗世玲 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
CN101693092A (zh) * 2009-09-28 2010-04-14 许永喜 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粉
CN101869675A (zh) * 2010-05-25 2010-10-27 广东台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暑湿感冒的中药组合物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9513A (zh) * 2008-05-18 2009-11-18 宗世玲 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
CN101693092A (zh) * 2009-09-28 2010-04-14 许永喜 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粉
CN101869675A (zh) * 2010-05-25 2010-10-27 广东台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暑湿感冒的中药组合物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85269A (zh) 2013-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07100B (zh) 一种减肥瘦腰围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24282B (zh) 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318041C (zh) 减肥组合物
CN102172269B (zh) 一种具有美容作用阿胶组合食品
CN105995283A (zh) 一种抗雾霾、润肺组合物、饮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7518384A (zh) 一种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519414A (zh) 一种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518260A (zh) 一种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86038A (zh) 一种用于减肥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7156363A (zh) 一种具有减肥功效的复配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04773B (zh) 调节脂代谢紊乱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7518259A (zh) 一种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72737B (zh) 用于治疗肝硬化纤维化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WO2021109510A1 (zh) 一种具有促进消化功能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176953A (zh) 一种包含青钱柳叶、罗汉果和桑叶的降血糖保健组合物
CN106177053A (zh) 一种包含青钱柳叶和陈皮的降血糖保健组合物
CN106492104A (zh) 一种丰胸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77432A (zh) 一种包含青钱柳叶、桑叶、绿茶和玉竹的保健组合物
CN106177477A (zh) 一种用于降血糖、降血脂和降血压的保健组合物
CN106176952A (zh) 一种包含青钱柳叶和苦丁茶的保健组合物
CN106177434A (zh) 一种包含葛根和玉竹的降血糖保健组合物
CN106173605A (zh) 一种包含葛根和石斛的降血糖保健组合物
CN103285269B (zh) 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00270B (zh) 一种调理肠胃、降血糖雪莲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77054A (zh) 一种包含桑白皮和陈皮的降血糖保健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