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39090A - 盆砵碗盘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盆砵碗盘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39090A CN103239090A CN201310175965XA CN201310175965A CN103239090A CN 103239090 A CN103239090 A CN 103239090A CN 201310175965X A CN201310175965X A CN 201310175965XA CN 201310175965 A CN201310175965 A CN 201310175965A CN 103239090 A CN103239090 A CN 1032390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h
- lattice
- portland
- stake
- tablewa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able Devices O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盆砵碗盘及其制造方法属于餐具领域,针对自古以来我国同桌同盘而食的传统习俗,通过把带号桩(8)的格块(4)固定在有缘口(1)和底座(3)的本体(2)上,号桩(8)上1~12号号码(9)所指的、由格块(4)形成1~12格多款规格的菜格(7),既尊崇传统习俗,同时又能够限定每人各自夹取并吃完属于自己菜格(7)里的菜肴,以一定的作用使其发生新的技术效果的方法,通过操作方式、工艺过程的形式,来表现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的技术方案,从而达到从根本上预防传染病的目的,取得控制传染的积极效果,同时又通过专人专供限量装盘上桌的方式,能够杜绝铺张浪费、起到节约用餐的积极作用,还依然顺应维系亲情同桌进餐的传统习俗。
Description
所属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家用餐具;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制造该餐具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中餐,是国人的一大骄傲,备受世人亲睐和追捧。中餐讲究亲友同桌同盘而食,将此视为维系和增进亲情的方式,成为从远古延续至今的一种传统习俗。这一礼仪传承、感情交流方式,在维系家庭亲情、友人传递友谊、同事谈论工作诸多方面都起着重大作用。
古代中国被世人称为瓷器国度,很大程度是通过贸易以陶瓷工艺制作成的盆砵碗盘日用餐具认识和了解的,通常所见的各种规格、造型各异、花色齐全的盆砵碗盘,用来盛装各种炒菜、烧菜、蒸菜和炖菜的餐具器皿都由口缘、本体和底座构成,制作材料工艺至今还是以陶瓷为主。
但是,由于以往盆砵碗盘的技术特征,决定了同桌最多12人共用的菜肴按品种都一一装在一个个盆、砵、碗或盘内,同桌者都用自己的筷子直接夹菜食用,这样形成了传染源,给人们造成不卫生、易生病的隐患,同时还因为统装,不利于定量,造成巨大浪费,特别是大形宴席浪费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上述餐具基础上提供一种既顺应人们同桌而食的传统习俗,又能够限定每人只夹取属于自己菜格内的菜,还能够专人专供限量装盘上桌的盆砵碗盘;为此,本发明还要提供一种制造该盆砵碗盘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餐用具的盆砵碗盘都由口缘、本体和底座构成;本体周边有口缘,背面中部有底座,本体外表面中部有号桩,经高于口缘的号桩中点划线形成不同的夹角,按不同人数需要,夹角度数分别为180°、120°、90°、72°、60°、51°、45°、40°、36°、33°、30°、28°,每一夹角内标有号码,号码数字段为1~12,自号桩至夹角线所指本体上有格块,格块的底边连接在本体上,顶边自号桩由高到低至口缘,每两格块连同号桩在本体外表面形成一道菜格,每一菜格与每一号码相对应,菜格的总体数量按不同人数需要共分为1~12格,成套盆砵碗盘上的号码一一相对应,盛菜上桌摆放朝向也一一相对应。
号码为12生肖图案。
格块的一端高于另一端,整个格块是倾斜的。
一种制造盆砵碗盘的方法,开模用陶泥形成都有缘口、本体和底座的盆砵碗盘的泥坯;通过操作方式、工艺过程的形式,既顺应人们同桌同盘而食的传统习俗,又能够限定每人只夹取自己菜格里的菜,还能够专人专供限量装盘上桌,以一定的作用使其发生新的技术效果的方法,来表现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的技术方案,带号桩和格块的餐具是按照下述工艺步骤制得的,先开模用陶泥形成号桩和格块的泥坯架,按各种规模人数需要在号桩上经中心点画线形成夹角,夹角度数分别为180°、120°、90°、72°、60°、51°、45°、40°、36°、33°、30°、28°,在夹角内打印号码,号码分别为1、2、3、4、5、6、7、8、9、10、11、12,将泥坯架密封连接在相应的盆砵碗盘泥坯上,每两格块在本体外表面形成菜格,菜格与号码一一相对应,菜格的总体数量按各种规模不同人数共分为1~12格,成套盆砵碗盘上的号码一一相对应,此后把制成的泥坯半成品上架晾干,再一一上瓷,最后进窖焙烧陶制完成,使用时,针对同桌人数选用相应规格的成套盆砵碗盘,盛菜上桌摆放朝向也一一相对应,既满足1~12人多种不同规模同桌同盘进餐,又限定每人仅夹取自己菜格内的菜肴,能够起到从根本上控制传染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专人专供限量装盘上桌的方式,能够杜绝铺张浪费,取得节约用餐的积极效果。
由于在盆、砵、碗和盘的本体设置了号桩和菜格,它对刚出锅的各种菜肴起到一种分格盛装、按号码编排的作用,并根据每个人的喜好食量专人专供限量装盘,上桌摆盘也把盆砵碗盘上各相同号码菜格一一统一朝向所属的每个人,这样,每一同席者都有属于自己专用的号码、菜格并负责吃完菜肴,也就是说在顺应同桌同盘而食传统习俗的同时,还限定每人只夹取自己菜格里的菜并刚好吃尽为宜,因此,还能够取得预防传染和节约用餐的积极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盆砵碗盘之盘的示意图
图中:1-口缘、2-本体、3-底座、4-格块、5-底边、6-顶边、7-菜格、8-号桩、9-号码
实施方案
附图为本发明盆砵碗盘之盘的示意图:盆、砵、碗和盘一样的中餐用具都由口缘1、本体2和底座3构成,制作材料有搪瓷铁皮、塑料或不锈钢,最普遍的还是陶瓷,规格分大、中、小,样式繁多花色齐全。
在本体2外表面设置格块4和号桩8,薄的格块4的形状犹如半张侧立的柳叶,底边5连接在本体2上不透水,倒梭后的顶边6低端高于口缘1,格块4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如侧立的花瓣、弯曲的藤蔓等。
号桩8位于本体2外表面中部,形状可为圆柱,也可为梭形柱等,经高于口缘1的号桩8中心点画线形成按不同规模人数需要的不同夹角,夹角度数分别为:180°、120°、90°、72°、60°、51°、45°、40°36°、33°、30°、28°,每一夹角内标有号码9,它的数字分别是1、2、3、4、5、6、7、8、9、10、11、12,即数字段为1~12,号码9也可以用12生肖文字或图案来标识。
格块4从号桩8到口缘1逐渐下沉,整个格块4是一条由中向下朝外倾斜的弧线。
每两格块4连同号桩8在本体2外表面形成一道道菜格7,每一菜格7与每一号码9相对应,菜格7的总体数量按不同规模人数需要共分为1、2、3、4、5、6、7、8、9、10、11、12格,即数字段为1~12,成套盆砵碗盘的号码9一一相对应,如2口之家选用夹角度数为180°,号桩8上的号码9标识为1、2,也可是标识为同席进餐者的生肖属相,菜格7数量为2格的成套盆砵碗盘餐具,3口之家选用夹角度数为120°,号桩8上的号码9标识为1、2、3,也可是标识为同席进餐者的生肖属相,菜格数量为3格的成套盆砵碗盘餐具,8人同席同盘进餐则选用夹角度数为45°,号桩8上的号码9标识为1、2、3、4、5、6、7、8,也可是标识为按12生肖属相先后顺序排列的图腾,菜格7数量为8格的成套盆砵碗盘餐具,12人同席同盘赴宴用餐则选用夹角度数为28°,号桩8上的号码9标识为1、2、3、4、5、6、7、8、9、10、11、12,也可是标识为按12生肖属相先后顺序排列的生肖图腾,菜格7数量为12格的成套盆砵碗盘餐具。
附图所示的盆砵碗盘可以采用如下加工步骤制成:制作适合1人、2人、3人、4人、5人、6人、7人、8人、9人、10人、11人和12人的模具注陶泥形成由缘口1、本体2和底座3构成的各款盆砵碗盘泥坯;制作适合1人、2人、3人、4人、5人、6人、7人、8人、9人、10人、11人和12人的各款模具,用陶泥制作由号桩8和格块4构成的各款泥坯架。
在号桩8上经中心点画线形成夹角,夹角度数分别为180°、120°、90°、72°、60°、51°、45°、40°、36°、33°、30°、28°,即在同一餐具的号桩8上按所需夹角等分360°,在夹角内打印号码9,号码9的标号分别为1、2、3、4、5、6、7、8、9、10、11和12,与此相对应的格块4也分别为1~12块,号桩8和格块4构成泥坯架,把泥坯架密封连接在相应的各盆砵碗盘泥坯上,再上架晾干,然后逐一上瓷,最后进窖焙烧陶制而成。
使用时,根据同桌用餐人数选用相应规格的成套盆砵碗盘餐具,例如共5人,其中2个小孩,1位老人,2位1男1女成年人,所用餐具应选菜格7为5格,其夹角度数为72°,号码9相应从1到5号,或相应以5种生肖属相图案标识,各种菜肴出锅装盘时,则按男女老少食量偏好盛装多少,注意上桌摆放餐具朝向也要一一相对应,如3号则所有餐具的3号菜格7,都朝向3号进餐者,用后进行餐具洗涤、消毒和灭菌处理待用。
通过操作方式、工艺过程的形式,既顺应人们同桌同盘而食的传统习俗,又限定每人只夹取自己菜格里的菜并刚好吃尽自己那份,从而达到维系亲情、从根本上预防传染病和节约用餐的目的,以一定的作用使其发生新的技术效果的方法,来表现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的技术方案。
Claims (4)
1.一种餐具的盆砵碗盘都由口缘、本体和底座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2)周边有口缘(1),背面中部有底座(3),本体(2)外表面中部有号桩(8),经高于口缘(1)的所述号桩(8)中点划线形成不同的夹角,按不同人数需要,夹角度数分别为180°、120°、90°、72°、60°、51°、45°、40°、36°、33°、30°、28°,每一夹角内标有号码(9),所述号码(9)数字段为1~12,自所述号桩(8)至夹角线所指本体(2)上有格块(4),所述格块(4)的底边(5)连接在本体(2)上,顶边(6)自号桩(8)由高到低至口缘(1),每两所述格块(4)连同所述号桩(8)在本体(2)外表面形成一道菜格(7),每一所述菜格(7)与每一号码(9)相对应,所述菜格(7)的总体数量按不同人数需要共分为1~12格,成套盆砵碗盘上的所述号码(9)一一相对应,盛菜上桌摆放朝向也一一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砵碗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号码(9)为12生肖图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砵碗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格块(4)的一端高于另一端,整个格块(4)是倾斜的。
4.一种制造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砵碗盘的方法,开模用陶泥形成都有缘口、本体和底座的盆砵碗盘的泥坯,其特征在于:通过操作方式、工艺过程的形式,既顺应人们同桌同盘而食的传统习俗,又能够限定每人只夹取自己菜格里的菜,还能够专人专供限量装盘上桌,以一定的作用使其发生新的技术效果的方法,来表现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的技术方案,带号桩(8)和格块(4)的餐具是按照下述工艺步骤制得的,先开模用陶泥形成所述号桩(8)和所述格块(4)的泥坯架,按各种规模人数需要在号桩(8)上经中心点画线形成夹角,夹角度数分别为180°、120°、90°、72°、60°、51°、45°、40°、36°、33°、30°、28°,在夹角内打印号码(9),所述号码(9)分别为1、2、3、4、5、6、7、8、9、10、11、12,将泥坯架密封连接在相应的盆砵碗盘泥坯上,每两所述格块(4)在所述本体(2)外表面形成菜格(7),所述菜格(7)与号码(9)一一相对应,所述菜格(7)的总体数量按各种规模不同人数共分为1~12格,成套盆砵碗盘上的所述号码(9)一一相对应,此后把制成的泥坯半成品上架晾干,再一一上瓷,最后进窖焙烧陶制完成,使用时,针对同桌人数选用相应规格的成套盆砵碗盘,盛菜上桌摆放朝向也一一相对应,既满足1~12人多种不同规模同桌同盘进餐,又限定每人仅夹取自己菜格(7)内的菜肴,能够起到从根本上控制传染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专人专供限量装盘上桌的方式,能够杜绝铺张浪费,取得节约用餐的积极效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75965XA CN103239090A (zh) | 2013-04-27 | 2013-04-27 | 盆砵碗盘及其制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75965XA CN103239090A (zh) | 2013-04-27 | 2013-04-27 | 盆砵碗盘及其制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39090A true CN103239090A (zh) | 2013-08-14 |
Family
ID=48919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75965XA Pending CN103239090A (zh) | 2013-04-27 | 2013-04-27 | 盆砵碗盘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239090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10001470A1 (en) * | 1998-03-19 | 2001-05-24 | John William Toussant | Articulable food container |
CN2475345Y (zh) * | 2001-01-15 | 2002-02-06 | 刘杰 | 一种能同餐不共食的新型菜盘 |
CN1513405A (zh) * | 2003-07-02 | 2004-07-21 | 鑫 周 | 一种组合分餐餐具及其制作方法 |
CN101569487A (zh) * | 2009-05-28 | 2009-11-04 | 唐明德 | 拟分食盘碗和公筷勺 |
CN201987143U (zh) * | 2011-01-31 | 2011-09-28 | 叶晓华 | 一种分格式卫生菜盘 |
-
2013
- 2013-04-27 CN CN201310175965XA patent/CN10323909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10001470A1 (en) * | 1998-03-19 | 2001-05-24 | John William Toussant | Articulable food container |
CN2475345Y (zh) * | 2001-01-15 | 2002-02-06 | 刘杰 | 一种能同餐不共食的新型菜盘 |
CN1513405A (zh) * | 2003-07-02 | 2004-07-21 | 鑫 周 | 一种组合分餐餐具及其制作方法 |
CN101569487A (zh) * | 2009-05-28 | 2009-11-04 | 唐明德 | 拟分食盘碗和公筷勺 |
CN201987143U (zh) * | 2011-01-31 | 2011-09-28 | 叶晓华 | 一种分格式卫生菜盘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0945064Y (zh) | 一种空芯的一次性卫生筷子 | |
CN209644557U (zh) | 一种一体式放置筷、勺公用菜盘 | |
CN103239090A (zh) | 盆砵碗盘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4433768A (zh) | 可升降双层火锅盘 | |
CN201227091Y (zh) | 卫生分餐盘 | |
CN202335678U (zh) | 一种儿童餐具 | |
CN202941859U (zh) | 一种带有杯垫的茶具 | |
CN201700930U (zh) | 一种多功能餐夹 | |
CN101411577A (zh) | 组合式卫生餐盘 | |
CN2475345Y (zh) | 一种能同餐不共食的新型菜盘 | |
CN201046055Y (zh) | 多隔火锅 | |
CN202950471U (zh) | 具有筷托的一次性筷子 | |
CN2891880Y (zh) | 四合一醋碟调味品碟筷匙架 | |
CN211748546U (zh) | 一种新型的儿童吸管用碗 | |
CN202027263U (zh) | 一种保温碗 | |
CN203328441U (zh) | 勺筷组合器 | |
CN201557874U (zh) | 组合式餐盒 | |
CN201341705Y (zh) | 一种新型菜碟 | |
CN2870662Y (zh) | 拨叉式分餐餐具 | |
CN202335722U (zh) | 一种便携式筷子 | |
CN104414313A (zh) | 一种双层易调节餐盘 | |
CN204862361U (zh) | 一种餐具 | |
CN204378681U (zh) | 分区碗 | |
CN203969937U (zh) | 新型餐盘 | |
CN201996280U (zh) | 一种组合式的陶瓷餐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