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216317A - 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16317A
CN103216317A CN2013101316878A CN201310131687A CN103216317A CN 103216317 A CN103216317 A CN 103216317A CN 2013101316878 A CN2013101316878 A CN 2013101316878A CN 201310131687 A CN201310131687 A CN 201310131687A CN 103216317 A CN103216317 A CN 1032163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plasma
combustion method
thermal equilibrium
ultrasound velo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3168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井峰
徐敏
李楠
于达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enzhen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enzh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enzhen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enzhen
Priority to CN20131013168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16317A/zh
Publication of CN1032163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63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它涉及一种发动机燃烧室超声速燃烧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凹腔式燃烧方法中凹腔尺度大,流动损失大、超声速燃烧性能低的问题。方法:一、各个通孔的内表面均镀有陶瓷膜;二、第一通孔与燃油输出管连接,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分别与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连接,第三通孔和第五通孔分别与非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连接;三、燃油由第一通孔注入到燃烧室中;四、工作介质由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喷出,注入到发动机燃烧室的燃烧区并点燃此处燃油形成扩散火焰,实现点火;五、射流冷等离子体由非热平衡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喷出,经第三通孔和第五通孔注入到燃烧室的不同位置,来形成可靠的燃烧。本发明用于组织超声速燃烧。

Description

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燃烧室超声速燃烧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
背景技术
超声速燃烧技术中,来流在燃烧室以超声速流动,滞流时间只有几毫秒,在如此短时间内要实现燃料的点火和燃烧很困难。
凹腔式燃烧方法是目前常用的超声速燃烧组织方法。通过凹腔上流的管道将燃料引入燃烧室中,利用燃料在凹腔内低速漩涡区内扩散来实现高速气流中的燃烧。为了稳定火焰,要求凹腔尺寸较大,来构建其大尺度的低速漩涡区,以利于可燃气体在此区域停留足够时间来形成稳定的高温火焰。超声速燃烧室中凹腔内的大尺度漩涡区所带来的流动损失往往较大,降低了超声速燃烧的性能。同时凹腔火焰往往紧贴壁面,增加发动机结构热载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的凹腔式燃烧方法中凹腔尺度较大,流动损失大、超声速燃烧性能低的问题,提出一种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
本发明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一、在发动机燃烧室的壁厚上由前至后依次加工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的内表面均镀有陶瓷膜;
步骤二、第一通孔的输入端与燃油输出管连接,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的输入端分别与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上的出口连接,第三通孔和第五通孔的输入端分别与非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上的出口连接;
步骤三、燃油由第一通孔注入到发动机燃烧室中;
步骤四、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中的针状电极接直流电源正极,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的侧壁接直流电源负极,针状电极的电极尖顶与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的内侧壁上的两个侧壁尖点形成弧光放电通道,混合气通过弧光放电通道时形成高温热等离子体由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喷出,经过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注入到发动机燃烧室中产生射流型等离子体,产生射流型等离子体点燃燃烧室中的燃油,形成一股持续的燃烧火焰,其中,热平衡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500V~1000V,电流为50A~200A;
步骤五、非热平衡等离子体发生装置中的陶瓷管接高频高压电源,非热平衡等离子体发生装置不接电极,形成悬浮电极,氩气由陶瓷管和侧孔注入非热平衡等离子体发生装置中,在高频高压电源激励下产生射流型冷等离子体,射流型冷等离子体由非热平衡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喷出,经第三通孔和第五通孔注入到发动机燃烧室中的不同位置,来形成可靠的燃烧,其中,非平衡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5000V~10000V,电源频率为30000Hz~50000Hz。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一、利用热平衡等离子体的高温,来诱发燃烧室中燃气的点火,具有点火能量低、点火延迟时间短的特点,可实现热平衡等离子体激励下的火焰稳定。二、非热平衡射流等离子体产生大量化学活化基团,形成高效的燃烧活化核,可提高了超声速燃烧的效率。三、不同来流条件下火焰结构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依据需要可在燃烧室的下壁面不同位置注入非热平衡射流等离子体,以控制燃烧室中的燃烧场,进而来组织超声速燃烧性能。四、本发明中在燃烧室壁厚上增加了镀有陶瓷膜的通道,燃烧室外部产生的等离子体通过此通道导入燃烧室中,避免了在高温燃烧室内布置电离电极的技术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一中步骤二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6为燃油流、7为热平衡等离子体射流、8为非热平衡等离子体射流),图2是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2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2-3为高温密封圈、2-4为不锈钢管、2-5为热平衡等离子体出口、2-6为陶瓷绝缘垫圈、2-7为陶瓷绝缘体),图3是非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3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5为高电压高频率电源、3-1为堵塞、3-2为高强度石英管、3-3为不锈钢管、3-4为非热平衡等离子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一、在发动机燃烧室1的壁厚上由前至后依次加工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第三通孔1-3、第四通孔1-4和第五通孔1-5,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第三通孔1-3、第四通孔1-4和第五通孔1-5的内表面均镀有陶瓷膜;
步骤二、第一通孔1-1的输入端与燃油输出管4连接,第二通孔1-2和第四通孔1-4的输入端分别与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2上的出口连接,第三通孔1-3和第五通孔1-5的输入端分别与非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3上的出口连接;
步骤三、燃油由第一通孔1-1注入到发动机燃烧室1中;
步骤四、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2中的针状电极2-1接直流电源正极9,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2的侧壁接直流电源负极10,针状电极2-1的电极尖顶与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2的内侧壁上的两个侧壁尖点形成弧光放电通道2-2,混合气通过弧光放电通道2-2时形成高温热等离子体由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2喷出,经过第二通孔1-2和第四通孔1-4注入到发动机燃烧室1中产生射流型等离子体7,产生射流型等离子体7点燃燃烧室中的燃油,形成一股持续的燃烧火焰,且该火焰可以在发动机燃烧室壁面上稳定存在,从而实现超声速火焰的稳定,其中,热平衡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500V~1000V,电流为50A~200A;第二通孔1-2处的射流热等离子体具有较高的能量,能够轻易点着燃油形成一股持续的燃烧火焰,而第四通孔1-4处的射流热等离子体注入到火焰中进行补燃。
步骤五、非热平衡等离子体发生装置3中的陶瓷管3-2接高频高压电源5,非热平衡等离子体发生装置3不接电极,形成悬浮电极,氩气由陶瓷管3-2和侧孔3-5注入非热平衡等离子体发生装置3中,在高频高压电源激励下产生射流型冷等离子体8,射流型冷等离子体8由非热平衡等离子体发生装置3喷出,经第三通孔1-3和第五通孔1-5注入到发动机燃烧室1中的不同位置,来形成可靠的燃烧,射流型冷等离子体8具有很强化学活性,诱导产生大量的活性基团,进而形成主要依赖于射流型冷等离子体的局部强烈燃烧区,增强了超声速燃烧速度,其中,非平衡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5000V~10000V,电源频率为30000Hz~50000Hz。射流型冷等离子体8的注入会诱导产生大量的活化基团,以进一步强化燃烧;轴向的不同位置上注入冷等离子,可以满足超声速燃烧组织的需求;射流型冷等离子体8与来流充分混合,提高了燃料整体的活化能,有利于加速燃烧,并且通过不同位置注入冷等离子可以一定程度控制火焰的位置,使得燃烧室中火焰稳定燃烧并保证位置可控。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步骤一中的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第三通孔1-3、第四通孔1-4和第五通孔1-5的内表面陶瓷膜的厚度为0.1mm~0.2mm。陶瓷膜实现了等离子体与壁面间的绝缘作用,且陶瓷膜在等离子体的碰撞下能产生二次电子发射,有利于等离子体在通孔中的稳定传播。其它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步骤一中的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第三通孔1-3、第四通孔1-4和第五通孔1-5的内表面陶瓷膜的厚度为0.15mm。其它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步骤四中的步骤四中的混合气为氧气与氮气,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为1∶4。其它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步骤四中的热平衡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1000V,电流为50A。其它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步骤四中的热平衡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500V,电流为100A。其它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步骤四中的热平衡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500V,电流为200A。其它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步骤五中的冷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6500V,电源频率为50000Hz。其它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步骤五中的冷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7500V,电源频率为40000Hz。其它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步骤五中的冷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8500V,电源频率为50000Hz。其它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Claims (10)

1.一种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一、在发动机燃烧室(1)的壁厚上由前至后依次加工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第三通孔(1-3)、第四通孔(1-4)和第五通孔(1-5),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第三通孔(1-3)、第四通孔(1-4)和第五通孔(1-5)的内表面均镀有陶瓷膜;
步骤二、第一通孔(1-1)的输入端与燃油输出管(4)连接,第二通孔(1-2)和第四通孔(1-4)的输入端分别与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2)上的出口连接,第三通孔(1-3)和第五通孔(1-5)的输入端分别与非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3)上的出口连接;
步骤三、燃油由第一通孔(1-1)注入到发动机燃烧室(1)中;
步骤四、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2)中的针状电极(2-1)接直流电源正极(9),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2)的侧壁接直流电源负极(10),针状电极(2-1)的电极尖顶与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2)的内侧壁上的两个侧壁尖点形成弧光放电通道(2-2),混合气通过弧光放电通道(2-2)时形成高温热等离子体由热平衡等离子发生装置(2)喷出,经过第二通孔(1-2)和第四通孔(1-4)注入到发动机燃烧室(1)中产生射流型等离子体(7),产生射流型等离子体(7)点燃燃烧室中的燃油,形成一股持续的燃烧火焰,其中,热平衡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500V~1000V,电流为50A~200A;
步骤五、非热平衡等离子体发生装置(3)中的陶瓷管(3-2)接高频高压电源(5),非热平衡等离子体发生装置(3)不接电极,形成悬浮电极,氩气由陶瓷管(3-2)和侧孔(3-5)注入非热平衡等离子体发生装置(3)中,在高频高压电源激励下产生射流型冷等离子体(8),射流型冷等离子体(8)由非热平衡等离子体发生装置(3)喷出,经第三通孔(1-3)和第五通孔(1-5)注入到发动机燃烧室(1)中的不同位置,来形成可靠的燃烧,其中,非平衡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5000V~10000V,电源频率为30000Hz~50000Hz。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的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第三通孔(1-3)、第四通孔(1-4)和第五通孔(1-5)的内表面陶瓷膜的厚度为0.1mm~0.2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的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第三通孔(1-3)、第四通孔(1-4)和第五通孔(1-5)的内表面陶瓷膜的厚度为0.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的混合气为氧气与氮气,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为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的热平衡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1000V,电流为50A。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的热平衡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500V,电流为100A。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的热平衡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500V,电流为200A。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的冷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6500V,电源频率为50000Hz。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的冷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7500V,电源频率为40000Hz。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的冷等离子体的电源电压为8500V,电源频率为50000Hz。
CN2013101316878A 2013-04-16 2013-04-16 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 Pending CN1032163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316878A CN103216317A (zh) 2013-04-16 2013-04-16 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316878A CN103216317A (zh) 2013-04-16 2013-04-16 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16317A true CN103216317A (zh) 2013-07-24

Family

ID=48814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316878A Pending CN103216317A (zh) 2013-04-16 2013-04-16 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16317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43983A (zh) * 2013-07-31 2013-10-09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强磁场稳定电弧的超声速稳定燃烧方法
CN103529719A (zh) * 2013-09-24 2014-01-22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一种应用于超声速燃烧试验的电气设备控制电路
CN107366928A (zh) * 2017-06-20 2017-11-21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一种发动机燃烧室的等离子体助燃方法
CN108104945A (zh) * 2017-05-16 2018-06-01 大连民族大学 一种二冲程内燃机电极组件
CN109723577A (zh) * 2018-12-24 2019-05-07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等离子体的高频燃烧不稳定主动控制方法
CN114234239A (zh) * 2021-12-13 2022-03-2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金属基颗粒与微波协同的燃烧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08524A1 (ja) * 2007-07-12 2009-01-15 Imagineering, Inc. 着火・化学反応促進・保炎装置、速度型内燃機関、及び、炉
EP2255081A2 (en) * 2008-02-12 2010-12-01 Foret Plasma Labs, Llc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ean combustion with plasma from an electrical arc
CN101949550A (zh) * 2010-09-30 2011-01-19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射流等离子体活化的超声速稳定燃烧方法
CN102797590A (zh) * 2012-07-31 2012-11-28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激励的进气道附面层分离抑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08524A1 (ja) * 2007-07-12 2009-01-15 Imagineering, Inc. 着火・化学反応促進・保炎装置、速度型内燃機関、及び、炉
EP2255081A2 (en) * 2008-02-12 2010-12-01 Foret Plasma Labs, Llc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ean combustion with plasma from an electrical arc
CN101949550A (zh) * 2010-09-30 2011-01-19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射流等离子体活化的超声速稳定燃烧方法
CN102797590A (zh) * 2012-07-31 2012-11-28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激励的进气道附面层分离抑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飞等: "超声速气流中煤油射流的等离子体点火实验", 《航空动力学报》, vol. 27, no. 4, 30 April 2012 (2012-04-30), pages 824 - 831 *
韦宝禧等: "超燃燃烧室等离子体点火和火焰稳定性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vol. 38, no. 12, 31 December 2012 (2012-12-31), pages 1572 - 1576 *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43983A (zh) * 2013-07-31 2013-10-09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强磁场稳定电弧的超声速稳定燃烧方法
CN103343983B (zh) * 2013-07-31 2014-12-24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强磁场稳定电弧的超声速稳定燃烧方法
CN103529719A (zh) * 2013-09-24 2014-01-22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一种应用于超声速燃烧试验的电气设备控制电路
CN103529719B (zh) * 2013-09-24 2016-05-04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一种应用于超声速燃烧试验的电气设备控制电路
CN108104945A (zh) * 2017-05-16 2018-06-01 大连民族大学 一种二冲程内燃机电极组件
CN107366928A (zh) * 2017-06-20 2017-11-21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一种发动机燃烧室的等离子体助燃方法
CN107366928B (zh) * 2017-06-20 2019-07-16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一种发动机燃烧室的等离子体助燃方法
CN109723577A (zh) * 2018-12-24 2019-05-07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等离子体的高频燃烧不稳定主动控制方法
CN109723577B (zh) * 2018-12-24 2020-04-24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等离子体的高频燃烧不稳定主动控制方法
CN114234239A (zh) * 2021-12-13 2022-03-2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金属基颗粒与微波协同的燃烧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16317A (zh) 组合等离子体激励下的超声速燃烧方法
CN103899435B (zh) 一种组合式脉冲爆震发动机爆震室
CN103343983B (zh) 基于强磁场稳定电弧的超声速稳定燃烧方法
CN110131071B (zh) 一种脉冲爆震发动机燃烧室及其起爆方法
CN107218623A (zh) 一种产生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的滑动弧助燃装置
CN103423745A (zh) 燃气燃烧器
CN105201657B (zh) 一种低温等离子体点火电源及点火系统
CN104154567A (zh) 一种旋转爆震燃烧室
CN104033286B (zh) 一种高频脉冲爆震燃烧动力装置
CN104895698A (zh) 一种大管径脉冲爆震火箭发动机的推进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CN104500272A (zh) 一种低流阻近壁小空间环形激波聚焦直接起爆装置
CN114526499B (zh) 一种基于旋转滑动弧点火的两相脉冲爆震燃烧室
CN101949550B (zh) 基于射流等离子体活化的超声速稳定燃烧方法
CN109322761B (zh) 高马赫数飞行中发动机环形燃烧室及螺旋斜爆震燃烧方法
CN108151062B (zh) 一种基于嵌入式中心等离子体炬的发动机超声速燃烧室
CN116951473A (zh) 中心滑动弧放电激励的等离子体点火助燃头部
CN110206630A (zh) 一种具备点火室复合通道的发动机燃烧系统
CN102705108B (zh) 一种周期性交流驱动低温等离子体点火方法及系统
CN109723578B (zh) 一种边缘分布等离子体裂解活化补油装置及方法
CN102606343B (zh) 一种脉冲爆震发动机爆震室
CN203962199U (zh) 一种高频脉冲爆震燃烧动力装置
CN101984239A (zh) 一种提高脉冲爆震发动机工作频率的方法及装置
CN117345500A (zh) 一种氨用预燃式等离子体射流多点点火器
CN114738138B (zh) 一种脉冲爆震燃烧室结构及其起爆方法
RU2490491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мпульсного зажигания горючей смес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