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3062B - 车身后部的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的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83062B CN103183062B CN201210592383.7A CN201210592383A CN103183062B CN 103183062 B CN103183062 B CN 103183062B CN 201210592383 A CN201210592383 A CN 201210592383A CN 103183062 B CN103183062 B CN 10318306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member
- floor side
- mentioned
- pillar
- flo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身后部的构造,能使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在与车辆前后方向轴垂直的面中旋转而产生的车身扭曲变形的载荷高效地向车身构造分散。在车身后部设有环绕构造的后尾门开口部,由支柱部构成后尾门开口部的左右两侧部分和自该部分立起的立起部分,在后地板的左右两侧设有截面为帽形的后纵梁,将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设为高于后纵梁的位置,在后纵梁上设有后纵梁上盖板,用于堵塞其上部的开口、与其左右两侧的凸缘相接合,在该后纵梁上盖板的后端设有向车辆上方延伸的直立部,在从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立起的支柱部上设有由后围内板与支柱外下板构成的第1闭合截面部,这些板的下侧部分与直立部接合为3层结合在一起的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后尾门的掀背式车辆的车身后部的构造。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存在具有后尾门的掀背形式的汽车,在该类型车辆的车身后部设有利用后尾门来打开或关闭的环绕构造的后尾门开口部。
以往,作为用于确保这种车辆的车身后部刚性的方法,将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由闭合截面构成的高刚性部和车身基本构造的后地板的后纵梁(rear side memb er)部连结起来进行强化(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189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3-12621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车身后部的构造中,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高刚性部被设置为高于车身基本构造的后地板的后纵梁部的位置,在该环绕构造的高刚性部与车身基本构造的后纵梁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分离地布局的情况下,需要如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追加独立的托架,或者如上述专利文献2那样使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高刚性部朝向车辆下方较大程度地延长,来将高刚性部和后纵梁部连结起来。因此,在以往的车身后部的构造中,不仅导致重量增加、成本升高,而且,由于高刚性部纵向变长,因此长度方向上的刚性有可能降低。
而且,在以往的车身后部的构造中,在使用加强构件将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车辆宽度方向闭合截面部和后纵梁部连结起来的情况下,存在无法使来自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上下方向载荷高效地向后纵梁传递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鉴于这样的实际状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车身后部的构造:能够使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在与车辆前后方向轴线垂直的面中旋转而产生的车身扭曲变形的载荷经由支柱部的闭合截面部、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及后纵梁高效地向后地板、后轮罩等车身构造分散,从而能够不采用后装紧固部件而在车身组装工序中一体地组装,并且,能够确保部件的组装刚性。
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所具有的课题,本发明是一种车身后部的构造,其在车身后部设有环绕构造的后尾门开口部,由支柱部构成该后尾门开口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部分和自该左右两侧部分立起的立起部分,在后地板的左右两侧设有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部开口的截面为帽形的后纵梁,并且,将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设置为高于上述后纵梁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后纵梁上设有后纵梁上盖板,用于堵塞该后纵梁上部的开口、与该后纵梁上左右两侧的凸缘相接合,在该后纵梁上盖板的后端设有向车辆上方延伸的直立部,在从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立起的上述支柱部上设有由后围板与支柱外板构成的第1闭合截面部,将上述后围板及上述支柱外板的下侧部分与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接合为3层结合在一起的结构。
另外,在本发明中,设有上部与上述支柱外板相接合、下部与上述后围板相接合的支柱内板,利用该支柱内板与上述后围板形成有第2闭合截面部,并且该第2闭合截面部设置在与上述第1闭合截面部相邻的位置。
而且,在本发明中,设有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将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与上述支柱内板连接起来,该加强构件与上述支柱内板相接合。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的构造在车身后部设有环绕构造的后尾门开口部,利用支柱部构成该后尾门开口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部分和自该左右两侧部分立起的立起部分,在后地板的左右两侧设有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部开口的截面为帽形的后纵梁,并且,将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设置为高于上述后纵梁的位置,其中,在上述后纵梁上设有后纵梁上盖板,用于堵塞上部的开口、与左右两侧的凸缘相接合,在该后纵梁上盖板的后端设有向车辆上方延伸的直立部,在从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立起的上述支柱部上设有由后围板与支柱外板构成的第1闭合截面部,上述后围板及上述支柱外板的下侧部分与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接合为3层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因此,能够使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在与车辆前后方向轴线垂直的面中旋转而产生的变形即车身扭曲变形的载荷、和车身全长上的弯曲变形的载荷经由支柱部的闭合截面部、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及后纵梁高效地向后地板、后轮罩内板等车身构造分散,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该车身扭曲变形等。
其原因在于,在掀背式车辆等中,为了抑制车身扭曲变形,期望后尾门环绕构造与作为上下方向的构造的即支柱部直接连结,从而在正下方承受该车身扭曲变形的载荷,并使载荷向具有刚性的后纵梁分散。而且,在车身全长上的弯曲变形中,就对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进行支承而言,也是经支柱部由后纵梁所贡献的比例较大。
而且,采用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的构造,不需要像以往的构造那样采用后装的螺栓紧固部件,能够在车身组装工序中利用点焊等一体地组装,因此,能够确保部件的组装刚性,并且,能够谋求提高车辆的生产率。而且,只要仅加厚后纵梁上盖板的板厚,就能够提高其与作为周边部件的后纵梁、后板及支柱外板的连结刚性,因此,如上所述,能够以部件件数较少的结构、且最低限度的重量增加来确保所需的刚性。
另外,通过上述加强构件与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向上方的连结,不必将支柱内板的下端设置到后纵梁的高度,就能够在支柱内板的冲压成型的拉伸加工中获得成品率提高与冲压工序简化。
另外,在本发明中,由于设有上部与上述支柱外板相接合、下部与上述后围板相接合的支柱内板,利用该支柱内板与上述后围板形成有第2闭合截面部,并且该第2闭合截面部设置在与上述第1闭合截面部相邻的位置,因此作为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纵向的支柱部闭合截面的第2闭合截面部与作为车辆宽度方向的闭合截面的第1闭合截面部相邻,在其下方连结有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从而能够提高元件的连结刚性。即,在本发明的构造中,不仅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闭合截面部连续地设置,而且第1及第2闭合截面部相邻配置在需要连结刚性的后尾门开口部的角部,并且在该部分连结设有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因此能够促进车身扭曲变形载荷等载荷向后纵梁分散。
而且,在本发明中,由于设有将上述支柱内板与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连接起来的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与上述支柱内板相接合,因此通过加强构件的存在易于将车身扭曲变形的载荷等传递到后纵梁,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发明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斜前方看到的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中的X部放大地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辆的车身后部,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周边的构成部件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4是以局部截面表示在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辆的车身后部,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周边的构成部件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5的(a)是图4中的A-A剖面图,图5的(b)是图4中的B-B剖面图。
图6是从车辆上方看到的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图1~图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构造。
如图1~图4及图6所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辆是具有后尾门(未图示)的掀背形式的汽车,在该车辆的车身后部1设有利用后尾门(未图示)来打开或关闭的环绕构造的后尾门开口部2。该后尾门开口部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部分和自该左右两侧部分朝向上方立起而成的车辆上下方向的立起部分由支柱部3构成。而且,支柱部3包括配置于后尾门开口部2的下侧角部的、主视为L字状的支柱下板4、和连结配置于该支柱下板4的上部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上板5,该支柱下板4通过内侧的支柱内下板4a与外侧的支柱外下板4b的接合而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而且,该支柱上板5通过内侧的支柱内上板5a与外侧的支柱外上板(未图示)的相互接合而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
而且,在支柱部3的下端部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配设有与支柱下板4的内侧端部相接合的后围板部6。该后围板部6是通过以其内侧的后围内板6a与其外侧的后围外板6b相互接合而构成的,后围内板6a的上部朝向车辆后方向斜上方弯曲。另外,图1中的箭头F方向表示车辆前方。
而且,如图1~图4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1的下部设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后地板7。该后地板7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以后纵梁9置于该后地板7间,从而将该后地板7分成中央部地板的主后地板8和后侧部地板的侧后地板12。主后地板板8配置于后地板7的中间部分,侧后地板12分别配置于后地板7的左右两侧部分。
而且,后纵梁9配置于主后地板8的左右两侧部,其内侧侧部与主后地板8相接合,其比相邻地配置的后轮罩内板21靠车辆后方的外侧侧部与侧后地板12相接合。而且,后纵梁9设置为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同时沿着主后地板8,形成为其上部开口的截面为帽形。因此,在后纵梁9的相对的左右两侧壁的上端部设有向外部弯折成直角而形成的凸缘14。而且,后尾门开口部2的下部设置为高于后纵梁9的位置。
如1~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后纵梁9的上部设有后纵梁上盖板10,用于堵塞后纵梁9的上部的开口、且与左右两侧的凸缘14相接合。因此,后纵梁上盖板10具有在堵塞后纵梁9的上部开口的同时接合于凸缘14的水平部10a。而且,在后纵梁上盖板10的后端设有通过将其弯折成直角而形成的、自水平部10a朝向车辆上方延伸的直立部10b,通过水平部10a和直立部10b,后纵梁上盖板10的后端部侧形成为侧视呈L字状。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接合于后尾门开口部2的环绕构造的下部。
在此,直立部10b在宽度方向中央含有下部的弯折部分在室内侧形成有凸形状部。由此,能够提高弯折部分的刚性。而且,由于在其与后围内板6a之间形成有空间,因此,能够在凸部分设定用于在室内侧使用的锁紧(clamp)孔等孔部。由此,不在作为与外界的分隔壁的后围内板6a上开孔就能够设定锁紧安装孔,因此,能够避免漏水等隐患。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后纵梁上盖板10、后纵梁9、及主后地板8或者侧后地板12在后纵梁9的凸缘14处接合为3层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后纵梁上盖板10接合于后轮罩内板21。因此,在后纵梁上盖板10的外侧侧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有与后轮罩内板21相对地直立的接合凸缘13,后纵梁上盖板10的后轮罩内板21侧借助直立的接合凸缘13接合于后轮罩内板21。另外,后轮罩内板21在比侧部后地板12靠车辆前方位置,设置在后纵梁9和后纵梁上盖板10的外侧,其形成为表面刚性较高的球面弯曲形状。
并且,如图4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在从前方观察车辆时,后纵梁9和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与支柱内下板4a和支柱外下板4b的闭合截面(后述的第2闭合截面部S2)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地配置。而且,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的宽度尺寸L1设定为与后纵梁9的宽度尺寸L2同等的大小,该直立部10b与支柱部3的接合点W1位于重叠的范围内。因此,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与支柱部3的支柱外下板4b的接合点W1等配置在来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上下方向载荷的传递通路内。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通过仅将后纵梁上盖板10的板厚设定得厚于其他的周边部件的板厚,从而能够以最低限度的重量增加来确保所需的连结刚性。
另一方面,在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下部立起的支柱部3中设有通过将后围板部6的后围内板6a和支柱下板4的支柱外下板4b的上下重合部分相互接合从而构成的第1闭合截面部S1,该第1闭合截面部S1是车辆宽度方向的闭合截面,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四边形状。而且,如图4和图5所示,将位于第1闭合截面部S1的下方的后围内板6a和支柱外下板4b的下侧部分、及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的上端左右两侧部分通过点焊部W1等接合为3层结合在一起的结构。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柱下板4的支柱内下板4a上,其朝向车辆后方地向斜上方弯曲的上部的后端与支柱外下板4b相接合,其朝向下方延伸的下端部与后围板部6的后围内板6a相接合,形成有由上下重合部分相互接合而的、支柱内下板4a和后围内板6a构成的第2闭合截面部S2。该第2闭合截面部S2是后尾门开口部2的环绕构造的上下方向上的支柱部3的闭合截面,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四边形状。而且,第2闭合截面部S2位于第1闭合截面部S1的上方位置,且设置在与第1闭合截面部S1相邻的位置。
并且,如图1、图2、图4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1的构造中,用于将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和支柱下板4的支柱内下板4a连接起来的加强构件11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设置。因此,加强构件11采用宽度尺寸小于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的宽度尺寸的板材形成,以位于直立部10b的接合位置的内侧的方式配置。
而且,加强构件11的上端部的左右两侧利用点焊部W2等与支柱内下板4a的下端部相接合。而且,加强构件11的下端部的左右两侧利用点焊部W等与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的上端部相接合。由此,用于构成第2闭合截面部S2的构件、和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通过加强构件11相连结,来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上下方向载荷易于经由加强构件11向后纵梁上盖板10和后纵梁9传递。而且,通过在支柱外下板4b上设置供点焊枪通过的作业孔,点焊部W2除了接合加强构件11和支柱内下板4a的下端部之外,也能够连后围板部6的后围内板6a一起接合为3层结合在一起的结构。由此,能够获得经由加强构件11的载荷传递的效率上升这样的效果。
这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1的构造中,车身后部1的环绕构造的后尾门开口部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部分和车辆上下方向的立起部分由支柱部3构成,在主后地板8的左右两侧设有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截面为帽形的后纵梁9,在该后纵梁9上设有后纵梁上盖板10,用于堵塞上部的开口、与左右两侧的凸缘14相接合,在后纵梁上盖板10的后端设有自水平部10a向车辆上方延伸的直立部10b,在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下部立起的支柱部3中设有由后围内板6a和支柱外下板4b构成的第1闭合截面部S1,将该后围内板6a的下侧部分、支柱外下板4b的下侧部分、及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利用点焊部W1接合为3层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因此,能够使作为车身扭曲变形等载荷的来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上下方向载荷经由支柱部3的闭合截面部、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及后纵梁9高效率地向后地板7的主后地板8、后轮罩21等车身构造分散并被其吸收,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车身扭曲变形等。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1的构造中,能够在车身组装工序中通过点焊等一体地组装各部件,因此,与在之后的安装中将各部件进行螺栓固定来组装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部件的组装刚性,并且,能够谋求提高车辆的生产率和降低成本。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由上下重合部分相互接合的支柱内下板4a和后围内板6a形成有第2闭合截面部S2,第2闭合截面部S2和第1闭合截面部S1设置在相邻的位置,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在第2闭合截面部S2和第1闭合截面部S1的下方位置相连结,因此,能够加强车身后部1的各部件的连结,并且,能够使来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上下方向载荷顺畅且高效地向后纵梁9和主后地板板8等分散。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设有用于将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和支柱内下板4a连接起来的加强构件11,加强构件11的上端部利用点焊部W2与支柱内下板4a相接合,加强构件11的下端部利用点焊部W与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相接合,因此,易于使来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上下方向载荷经由加强构件11向后纵梁9等传递。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在从前方观察车辆时,后纵梁9和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与支柱内下板4a和支柱外下板4b的闭合截面(第2闭合截面部S2)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地配置,因此,能够使来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上下方向载荷经由支柱部3的第2闭合截面部S2、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及后纵梁9更高效地向后地板7的主后地板板8、后轮罩21等车身构造分散。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的宽度尺寸L1是与后纵梁9的宽度尺寸L2同等的大小,且该直立部10b与支柱部3的接合点W1位于重叠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将来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上下方向载荷经由较高刚性的接合部向后纵梁9传递,从而,能够促进载荷向后纵梁9分散。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后纵梁上盖板10、后纵梁9、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以后纵梁9置于后地板7间从而将该后地板7三分而成的主后地板8或者侧后地板12在后纵梁9的凸缘14处接合为3层结合在一起的结构,而且,后纵梁上盖板10接合于后轮罩内板21,因此,利用后纵梁上盖板10能够确保后尾门开口部2的环绕构造、后纵梁9、及包含后轮罩内板21的后地板7的接合刚性,并且,能够使来自车辆后方的外部载荷向车身后部1的构造分散。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由后部保险杠承受的载荷利用保险杠架设构件等向车身后部1传递、特别是向后围板部6、后尾门开口部2的环绕构造传递,并向后纵梁9、后地板7分散,因此,能够使该载荷自后尾门开口部2的环绕构造直接经由后纵梁上盖板10的直立部10b顺畅地向后纵梁7传递,并且,能够以后纵梁上盖板10为主体地使该载荷高效地向后地板7、后轮罩内板21分散。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在后纵梁上盖板10的外侧侧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有与后轮罩内板21相对地直立的接合凸缘13,后纵梁上盖板10的后轮罩内板21侧借助直立的接合凸缘13与后轮罩内板21相接合,因此,能够将自车辆后方施加于后纵梁9的外部载荷高效地向表面刚性较高的后轮罩内板21传递,并且,能够有效地吸收向车辆前方移动的载荷。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已述的实施方式,能够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身后部;2、后尾门开口部;3、支柱部;4、支柱下板;4a、支柱内下板;4b、支柱外下板;5、支柱上板;5a、支柱内上板;6、后围板部;6a、后围内板;6b、后围外板;7、后地板;8、主后地板(后中央部地板);9、后纵梁;10、后纵梁上盖板;10a、水平部;10b、直立部;11、加强构件;12、侧后地板(后侧部地板);13、接合凸缘;14、凸缘;L1、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的宽度尺寸;L2、后纵梁的宽度尺寸;S1、第1闭合截面部;S2、第2闭合截面部。
Claims (2)
1.一种车身后部的构造,其在车身后部设有环绕构造的后尾门开口部,由支柱部构成该后尾门开口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部分和自该左右两侧部分立起的立起部分,在后地板的左右两侧设有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部开口的截面为帽形的后纵梁,并且,将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设置为高于上述后纵梁的位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纵梁上设有后纵梁上盖板,用于堵塞该后纵梁上部的开口、与该后纵梁上左右两侧的凸缘相接合,在该后纵梁上盖板的后端设有向车辆上方延伸的直立部;
在从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立起的上述支柱部上设有由后围板与支柱外板构成的第1闭合截面部,将上述后围板及上述支柱外板的下侧部分与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接合为3层结合在一起的结构,
该车身后部的构造设有上部与上述支柱外板相接合、下部与上述后围板相接合的支柱内板,利用该支柱内板与上述后围板形成有第2闭合截面部,并且该第2闭合截面部设置在与上述第1闭合截面部相邻的位置,
上述支柱部包括支柱下板,上述支柱下板包括内侧的支柱内下板和位于该支柱内下板外侧的支柱外下板,
上述后围板包括内侧的后围内板和位于该后围内板外侧的后围外板,
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在第2闭合截面部和第1闭合截面部的下方位置连结于上述后围内板和上述支柱外下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的构造,其特征在于,
设有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将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与上述支柱内板连接起来,该加强构件与上述支柱内板相接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88618A JP5920651B2 (ja) | 2011-12-28 | 2011-12-28 | 車体後部の構造 |
JP2011-288618 | 2011-12-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83062A CN103183062A (zh) | 2013-07-03 |
CN103183062B true CN103183062B (zh) | 2015-09-23 |
Family
ID=48674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59238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83062B (zh) | 2011-12-28 | 2012-12-28 | 车身后部的构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920651B2 (zh) |
CN (1) | CN10318306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87722B2 (ja) * | 2014-09-19 | 2018-03-0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 |
KR101703594B1 (ko) * | 2015-05-27 | 2017-02-22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
JP6788823B2 (ja) * | 2016-06-16 | 2020-11-25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JP6870588B2 (ja) * | 2017-11-16 | 2021-05-1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KR102554931B1 (ko) * | 2018-07-25 | 2023-07-11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리어 쿼터부 보강구조 |
FR3099122B1 (fr) * | 2019-07-22 | 2021-06-18 | Psa Automobiles Sa | Agencement de zone arrière de structure de caisse de véhicule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11592A (en) * | 1994-10-19 | 1997-03-18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Automobile rear body structure |
CN1660640A (zh) * | 2004-02-27 | 2005-08-31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
CN101823506A (zh) * | 2005-12-15 | 2010-09-08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车身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12621Y2 (zh) * | 1986-03-26 | 1991-03-25 | ||
JPH01233177A (ja) * | 1988-03-14 | 1989-09-18 | Daihatsu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車体後下部構造 |
JPH02115772U (zh) * | 1989-03-06 | 1990-09-17 | ||
JP2001030951A (ja) * | 1999-07-23 | 2001-02-06 | Kanto Auto Works Ltd | ワゴン車のバックドアピラー下部の結合構造 |
JP2006273126A (ja) * | 2005-03-29 | 2006-10-12 | Mazda Motor Corp | 車体後部構造 |
JP2006218995A (ja) * | 2005-02-10 | 2006-08-24 | Mitsubishi Motors Corp |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2009035170A (ja) * | 2007-08-02 | 2009-02-19 | Nissan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2011
- 2011-12-28 JP JP2011288618A patent/JP5920651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12-28 CN CN201210592383.7A patent/CN10318306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11592A (en) * | 1994-10-19 | 1997-03-18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Automobile rear body structure |
CN1660640A (zh) * | 2004-02-27 | 2005-08-31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
CN101823506A (zh) * | 2005-12-15 | 2010-09-08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车身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136315A (ja) | 2013-07-11 |
CN103183062A (zh) | 2013-07-03 |
JP5920651B2 (ja) | 2016-05-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83061B (zh) | 车身后部的构造 | |
CN103183062B (zh) | 车身后部的构造 | |
US9902432B2 (en) | Vehicle rear structure | |
US8556336B2 (en) | Vehicle body panel joining structure | |
US9033406B2 (en) | Structure for rear part of vehicle body | |
US9187130B2 (en) | Vehicle body lateral structure | |
US8328272B2 (en) |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rear portion | |
CN107848577B (zh) | 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 | |
US8870224B2 (en) | Engine cradle with deflector device | |
JP2008230460A (ja)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CN107336746A (zh)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
CN107949519A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JP4996707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 |
JP2015077871A (ja) | 車両下部構造 | |
CN107336747A (zh)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
JP6579131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2010083187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2016196203A (ja) | 車体の後部構造 | |
CN107021138B (zh) | 汽车的车身结构以及汽车的制造方法 | |
JP5934534B2 (ja) | 車体構造 | |
CN106004280B (zh) | 车身后部结构 | |
JP6052231B2 (ja)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
JP2009061818A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JP2008230419A (ja)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CN206297633U (zh) | 重卡白车身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23 Termination date: 2020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