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3652B - 高性能雨胎 - Google Patents
高性能雨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53652B CN103153652B CN201180047117.XA CN201180047117A CN103153652B CN 103153652 B CN103153652 B CN 103153652B CN 201180047117 A CN201180047117 A CN 201180047117A CN 103153652 B CN103153652 B CN 10315365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ead strip
- width
- section
- tire
- groov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6 hydro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一种高性能雨胎,包括胎面带(2),胎面带具有内侧部分(5)和外侧部分(6)以及中央区(7);在所述胎面带(2)中形成有:在所述内侧部分(5)中的两个周向沟槽(11,12)、中央周向沟槽(10)、多个内侧横向沟槽(15)和多个外侧横向沟槽(20),其中内侧横向沟槽(15)包括中央内侧段(16),中央内侧段(16)相对于所述赤道平面(X)限定了在大约‑95°到大约‑135°之间的角度(A),外侧横向沟槽(20)包括中央外侧段(21),中央外侧段(21)相对于所述赤道平面(X)限定了在大约+125°到大约+165°之间的角度(D)。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性能雨胎,其具有被特别设计以在湿路面上甚至在极端最大应力条件下,比如用于大功率车辆和摩托车体育竞赛车辆的情况下提高轮胎的附着力的胎面花纹。
背景技术
为了在湿路面上保证足够的着地性,雨胎具有设有各种结构和几何形状的沟槽和凹口的胎面带,胎面带的作用是在轮胎表面和路面相互接触时允许存在于它们之间的水排出,从而防止水冲击行进中的轮胎所产生的流体静压使轮胎局部离开路面,从而导致车辆失去控制。这种被称为水滑的现象和车辆速度密切相关,所以当轮胎被用于能高速行驶的车辆比如大功率竞技汽车时,或者在更大范围上用于摩托体育竞赛中的车辆时,考虑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胎面上所述沟槽和凹口的存在一方面使得水被排出,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必然减小了轮胎和路面的接触表面,所以限制了在刹车和加速时或者在行驶过弯时的抓地力。
所以明显需要提供一种雨胎,这种雨胎的胎面花纹能在上述相反的需求和优化沟槽与凹口的数量、几何形状和结构之间达成最佳的可能平衡。
发明内容
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的上下文中,使用了以下定义。
术语“周向沟槽”是指以基本平行于赤道平面的方式沿着胎面的整个圆周不中断地延伸的沟槽,其平均宽度大于或等于8mm且优选在大约8mm到大约16mm之间,其深度大于或等于3mm且优选在大约3mm到大约10mm之间。
术语“横向沟槽”是指沿任何路径从轮胎的胎肩区朝着轮胎的赤道区延伸的沟槽。更详细地说,横向沟槽可以遵循任何路径并且可以包括具有不同倾斜度的直线部分和/或具有变化曲率的弧线。
另外,应当理解,“沟槽不中断地延伸”是指沟槽的轴线遵循连续的曲线,即,没有任何中断点,其还具有这样的特点:在与其他沟槽或凹口相交的情况下,应当考虑面对交点的两个沟槽部分的轴线的假想延长。
还应当理解“沟槽维持不变的宽度”是指所述沟槽在其任意截面中所测得的作为将该沟槽定界的边缘之间的间距的宽度,处于在整个沟槽的伸展上所测得的宽度平均值的10%的范围内。为了建立上述定义,在沟槽伸展的最后30mm内限定的横向沟槽的侧向端部区被排除,使得在所述侧向端部区中,在大致胎面带侧向边缘附近,所述沟槽可能具有宽度渐小的锥形结构。
术语“辅助周向凹口”是指以基本平行于赤道平面的方式沿着胎面的整个圆周不中断地延伸的凹口,其平均宽度和/或深度小于在周向沟槽的定义中所指出的平均宽度和/或深度。
沟槽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度被认为是由该沟槽部分的伸展方向与轮胎轴向所形成的锐角,使得当由第一沟槽部分的伸展方向和轮胎轴向所形成的锐角大于由第二沟槽部分的伸展方向类似形成的锐角时,第一沟槽部分被认为是比第二沟槽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更加倾斜”。
但是,为了以明确的方式确定被限定在轮胎胎面上的任意方向的倾斜度,明确由所述方向和位于赤道平面内的、与胎面相切的并根据轮胎的行驶方向定向的半直线所形成的角度,将按顺时针方向测得的角度作为正。
因此,沟槽部分越是相对于轮胎轴向变得倾斜,其伸展方向相对于赤道平面所形成的角度就越接近0°或±180°,而另一方面,它越是相对于轮胎轴向不倾斜,其伸展方向相对于赤道平面所形成的角度就越接近±90°。
还可以进一步设定成当沟槽部分基本是直线时,限定该沟槽部分的倾斜角度所必需的该沟槽部分的伸展方向与该沟槽部分的轴线重合,当上述轴线是曲线时,伸展方向由延伸穿过其端点的直线限定。
最后,术语“沟槽部分”是指任何在大于20mm的测量值上延伸的沟槽部分。
在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另一个被用于定量评价胎面花纹内沟槽的存在的参数是“空实比(sea-land ratio)”,其是被定义为由沟槽和凹口所影响所以不与路面抵接的胎面表面与胎面总表面的比值的无量纲数。
该参数可以在整个胎面和具体的胎面部分上被评定,并且在某些摩托体育竞赛比如一级方程式比赛中,为了保证足够的驾驶员安全水平,该参数服从于对其规定了最小值的严格管制方案。
申请人已经观察到,在行驶过弯时,轮胎在胎面带的外侧部分处严重磨损,因为该部分所承受的负载比关于轮胎赤道平面轴向相对的内侧部分更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磨损程度的不同引起了防水滑现象的能力的相应差别,因为形成在外侧部分上的沟槽的深度减小得更快。
另外,申请人已经确定轮胎附着于路面的能力(抓地力)通常是和沟槽是否存在相关联的,已经核实了在行驶过弯时,轮胎的抓地力尤其受到在胎面带的外侧部分上的轴向沟槽的存在的限制。
因此,申请人认识到,为了优化胎面带的周向沟槽和横向沟槽的布置和构形,从而在防水滑和使抓地力力最大这两个相反的要求之间达成平衡,必须将排水功能主要设置在胎面带的内侧部分上,同时必须将抓地功能主要设置在胎面带的外侧部分上。
最终,申请人发现具有这样一种胎面花纹的雨胎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和良好的路面附着能力,在所述胎面花纹中周向沟槽被集中在胎面带的内侧部分上,而在外侧部分上设置横向沟槽,所述横向沟槽具有相对于赤道平面的倾斜度不同的多个部分,这些部分包括相对于轴向更倾斜的中央部分以及倾斜更少的端部部分。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性能雨胎,其包括胎面带,所述轮胎的赤道平面延伸穿过该胎面带,从而限定:
-所述胎面带的内侧部分和所述胎面带的外侧部分,所述内侧部分在使用中朝着装备了所述轮胎的车轮的支撑轴延伸,所述外侧部分被布置为关于所述赤道平面与所述内侧部分轴向相对,以及
-所述胎面带的中央区,该中央区以所述赤道平面为中心并在所述胎面带的总宽度的约30%的宽度上延伸;
在所述胎面带上形成有:
-形成在所述内侧部分上的至少两个周向沟槽,
-以使得自身轴线位于中央区内的方式形成的至少一个中央周向沟槽,
-沿所述胎面带的外周依次布置的多个内侧横向沟槽,每个内侧横向沟槽均从所述中央周向沟槽不中断地延伸穿过所述内侧部分直到所述胎面带的内侧胎肩区,并沿其长度保持基本恒定的宽度,
-沿所述胎面带的外周依次布置的多个外侧横向沟槽,每个外侧横向沟槽均从所述中央周向沟槽不中断地延伸穿过所述外侧部分直到所述胎面带的外侧胎肩区,并沿其长度保持基本恒定的宽度,
其中:
-在所述外侧部分中至多形成单个周向沟槽,
-所述内侧横向沟槽包括在所述中央周向沟槽附近的中央内侧段,和从所述中央内侧段延伸穿过所述内侧胎肩区的端部内侧段,所述中央内侧段沿着具有相对于所述轮胎的轴向的倾斜度的伸展方向延伸,所述倾斜度大于由所述端部内侧段的伸展方向相对于所述轴向所限定的倾斜度,所述中央内侧段的伸展方向相对于所述赤道平面限定了在大约-95°到大约-135°之间的角度,
-所述外侧横向沟槽包括在所述中央周向沟槽附近的中央外侧段,和从所述中央外侧段延伸穿过所述外侧胎肩区的端部外侧段,所述中央外侧段沿着具有相对于所述轴向的倾斜度的伸展方向延伸,所述倾斜度既大于由所述端部外侧段的伸展方向相对于所述轴向所限定的倾斜度,又大于由所述中央内侧段的伸展方向相对于所述轴向所限定的倾斜度,所述中央外侧段的伸展方向相对于所述赤道平面限定了在大约+125°到大约+165°之间的角度。
申请人已经证实,通过上述构形,胎面带的外侧部分在防止水滑和抓地力两方面都具有最佳的性能,所述最佳性能水平还被一直保持。
具体地,由于胎面花纹的构形,排水功能主要集中在胎面带的内侧部分上,而只受到周向沟槽轻微影响或根本不受影响的外侧部分能一直在着地性方面保证最佳的性能水平。但是,所述外侧沟槽带有相对于轮胎轴向明显倾斜的中央部分的特殊构形使得路面上的水能够被快速高效地重新引导,即使在胎面带的外侧部分处也保证了必要的排水能力。
由于横向沟槽,特别是外侧沟槽是不中断的并具有基本恒定的宽度,从而不会对水的外流产生人为的障碍和阻碍,因此能进一步促进水的快速排出。
本发明在以上方面可以具有至少一个下面所给出的优选特征。
优选地,所述内侧横向沟槽和所述外侧横向沟槽在轴向相对的位置通向所述中央周向沟槽。
根据一优选特征,所述中央周向沟槽形成在所述内侧部分中。
这有利地使得排水功能更加地集中,因此防止了在轮胎内侧部分发生水滑现象,这使得所述外侧部分的耐磨性和抓地力得到更显著的保障。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外侧部分中形成单个周向沟槽。
在替代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外侧部分中没有形成周向沟槽。
以上述方式,有可能对所述胎面的外侧部分进行设计并且能提高抓地力和耐磨性,从而使轮胎能适应各种性能要求以及各种类型的车辆。
优选地,在所述外侧部分中形成单个辅助周向凹口,其平均宽度大于或等于约3mm且小于约8mm。
在所述外侧部分中设置辅助周向凹口可以在排水和持续保持着地性这两个相反要求之间达成有效的折衷,特别是在车辆行驶过弯时。
根据另一个特征,所述中央周向沟槽的宽度大于形成在胎面上的其他周向沟槽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中央周向沟槽的宽度在其余周向沟槽宽度的约110%和约140%之间。
以上述方式,更多的排水效果被集中在发生水滑现象的可能性和危险性更大的胎面带中央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端部内侧段和端部外侧段延伸直到各自胎面带的轴向终点。
这有利地使得横向沟槽中存在的水被更加准确而有效地排出。
优选地,中央外侧段通过弧形部分连接到中央周向沟槽,该弧形部分沿着与赤道平面形成约+80°和约+100°之间的角度的方向与所述中央周向沟槽相交。
通过这种类型的连接,在保持流体连通的同时,在外侧横向沟槽和中央周向沟槽之间不利于发生水流的交换。这减少了紊流并且限制了水从在外侧横向沟槽中开槽的中央周向沟槽流入,水的流入会降低其接收位于胎面带外侧部分正下方的路面区域上存在的水的能力。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特征,端部外侧段沿着与赤道平面限定约+55°到约+95°之间的角度的伸展方向延伸。
另外,优选地,端部内侧段沿着与赤道平面限定约-80°到约-100°之间的角度的伸展方向延伸
以上述方式,在胎面带的轴向端部,所述沟槽具有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很低的倾斜度,借此使得在车辆行驶过弯时的着地性能水平最大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央内侧段以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与所述中央周向沟槽相交,该倾斜度是所述内侧横向沟槽相对于所述轴向的最大倾斜度
另外,优选地,所述中央内侧段从所述中央周向沟槽逐渐弯曲到其与所述端部内侧段的连接处。
以上述方式,通过所述内侧横向沟槽也促进了将存在于中央周向沟槽中的水排出。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内侧部分具有约30到约50之间的空实比。
另外,优选地,所述外侧部分具有约25到约45之间的空实比。
因此在保证在排水和着地性的需要之间达成适当平衡的同时,还符合管理最重要的摩托车体育比赛的安全性标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特征,所述内侧横向沟槽和所述外侧横向沟槽具有基本相同的宽度。
在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内侧横向沟槽和外侧横向沟槽的宽度在约4mm到约14mm之间。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内侧横向沟槽和外侧横向沟槽的宽度在约7mm到约10mm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形式中,所述外侧横向沟槽在一部分胎面上延伸,该部分胎面的宽度是胎面带总宽度的约50%到约65%。
优选地,所述端部外侧段在一部分胎面带上延伸,该部分胎面带的宽度是胎面带总宽度的约15%到约35%。
优选地,所述中央外侧段在一部分胎面带上延伸,该部分胎面带的宽度是胎面带总宽度的约5%到约20%。
优选地,所述端部内侧段在一部分胎面带上延伸,该部分胎面带的宽度是胎面带总宽度的约5%到约20%。
优选地,所述中央内侧段在一部分胎面带上延伸,该部分胎面带的宽度是胎面带总宽度的约15%到约35%。
通过各种横向沟槽段之间的上述尺寸比例,能在上述排水和着地性的不同要求之间达成最佳平衡。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形式中,每对相邻的外侧横向沟槽通过形成在胎面带上的第一凹口连接。
在上述方式中,利用在胎面外侧部分处生成的水的更均匀分布来促进相邻的外侧横向沟槽之间的流体连通。
在一种优选的方式中,每个第一凹口布置成与设置在相邻对的外侧横向沟槽之间的相应第一凹口不对准的状态。
由此防止了所述凹口能够依次限定沿至少轴向局部周向围绕胎面带的方向不中断的凹口。
优选地,第一凹口在所述相邻外侧横向沟槽的端部外侧段之间延伸。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第一凹口沿着基本垂直于所述端部外侧段的方向延伸。
这有利地使得第一凹口的长度能够最小化,并且还因此使得相邻外侧横向沟槽之间的水流阻力最小化。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形式中,每对相邻中央外侧段通过形成在所述胎面带中的第二凹口连接。
在上述方式中,相邻外侧横向沟槽之间的水动力交换被进一步改善。
优选地,每个第二凹口布置成与设置在相邻对的横向沟槽之间的相应第二凹口不对准的状态。
在该情况下,还获得了以下优点:防止所述第二凹口的连续能够限定至少局部周向围绕胎面带的方向不中断延伸的凹口。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凹口沿基本垂直于中央外侧段的轴线延伸。
在上述方式中,获得了以下的额外优点:防止在迅速加速或减速过弯期间可能由于施加给胎面表面的剪切应力所导致的相邻中央外侧段之间的胎面带部分中的可能损坏或实际开裂。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形式中,第一凹口和第二凹口具有在约6mm到约12mm之间的宽度。
优选地,第一凹口和第二凹口的宽度基本相等。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特征,所述外侧横向沟槽和内侧横向沟槽具有在约3mm到约10mm之间的深度。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下面的附图对仅以非限制性示例的方式所给出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构造的雨胎的透视图;
-图2是在图1的轮胎的胎面带的显著区域的平面内展开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总体用1来表示根据本发明构造的雨胎。
轮胎1具有常规形式,其大致上是环形并绕旋转轴线伸展,旋转轴线限定了轮胎的轴向Y,基本垂直于轴向Y的赤道平面X穿过旋转轴线延伸。
轮胎1包括本身是常规的并且在附图中没有示出的轮胎结构,以及在图1中示意性画出的、用于接触路面3的、相对于轮胎1布置在径向外侧位置的胎面带2。
在胎面带2上限定胎面带的内侧部分5和胎面带2的外侧部分6,所述内侧部分在使用中朝向装备了该轮胎1的车轮的支撑轴,所述外侧部分与内侧部分5关于赤道平面X轴向相对且通过赤道平面X与内侧部分隔开。
内侧部分5和外侧部分6在与赤道平面X相对的侧面处由分别用8和9来表示的各自的内侧和外侧轴向端部定界。
参见图2,通过将该图视为在大致弧形表面的平面中展开,可以设定成将胎面的轴向端部8和9相对于图示的侧边更靠内移动,在胎面的真实结构中,所述端部朝着轮胎的横向侧弯曲。
另外,在胎面2上限定了中央区7,中央区7以赤道平面X为中心并且在等于胎面带2的总宽度L的约30%的宽度上延伸,所述总宽度被定义为轴向端部8和9之间的距离,在胎面2上还限定了内侧胎肩区7a和外侧胎肩区7b,它们关于中央区7布置在轴向相对的两侧,每一个都在等于总宽度L的约35%的宽度上延伸。在图2中仅以示例的方式用虚线给上述三个区定界。
在胎面带2上形成了多个沟槽和凹口,它们通常构成轮胎1的胎面花纹,该胎面花纹使得轮胎1能将存在于路面3上的水排出并且保持足够的着地性。
根据本发明的轮胎1的胎面花纹的特殊构形使得轮胎1构成单向型轮胎,即轮胎的组装必须保证轮胎在车辆的正常行驶过程中按预定的方向转动。在图2中,用F表示当从上方观察胎面2时车辆的行驶方向。因此,通过限定胎面的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以及行驶方向F,能理解轮胎1被安装在车辆右侧,并且对应的左侧轮胎具有与右侧轮胎镜面对称的胎面花纹。
仔细审视所述胎面花纹,在胎面带2上形成了其轴线Z落入中央区7内的中央周向沟槽10,以及在完全形成在内侧部分5内且在中央周向沟槽10和胎面带2的内侧轴向端部8之间基本等距离的位置布置的两条周向沟槽11和12。
中央周向沟槽的平均宽度在约10mm到约16mm之间,优选约12mm。周向沟槽11和12的平均宽度彼此相等并且小于中央周向沟槽10的平均宽度,在大约8mm到约14mm之间,优选10mm。
所有周向沟槽还具有相同的深度,在约3mm到约10mm之间,优选约5mm。
在本文所详细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形成在胎面带2上的所有周向沟槽,包括中央周向沟槽10,都位于赤道平面X的轴向内侧。
但是,在附图中没有示出的替换结构变型中,中央周向沟槽10设置成以赤道平面X为中心,或者一条周向沟槽也形成在外侧部分6处,或者可选地在后一情况中形成平均宽度优选大于等于约3mm并小于等于约8mm,且深度在约3mm到10mm之间的辅助周向凹口。在胎面带2上还形成了多个内侧横向沟槽,内侧横向沟槽全部用15表示,优选彼此相同且按预定的间距沿胎面带2的圆周依次布置。
每个内侧横向沟槽15从中央周向沟槽10沿着内侧部分5不中断地延伸,延伸穿过内侧胎肩区7a并与周向沟槽11和12相交,直到抵达内侧轴向端部8,在其长度上保持基本恒定的宽度。每个内侧横向沟槽15包括从中央周向沟槽10延伸直到周向沟槽12并与周向沟槽11相交的中央内侧段16、以及端部内侧段17,端部内侧段17延续所述中央内侧段16,从周向沟槽12经过内侧胎肩区7a延伸直到内侧轴向端部8。
每个内侧横向沟槽15都具有弧形伸展,该弧形伸展相对于轴向Y的倾斜度从所述中央周向沟槽10到所述内侧轴向端部8逐渐减小。
因此,所述内侧横向沟槽15相对于轴向Y的倾斜度在其与中央周向沟槽10相交的区域中达到最大值,在内侧轴向端部8的区域中为最小值,并且中央内侧段16相对于轴向Y的倾斜度总是大于端部内侧段17的倾斜度。
具体地,中央内侧段16的伸展方向相对于赤道平面X限定了约-95°到约-135°之间,优选是约-110°到约-120°之间的角度A;并且在与中央周向沟槽10相交的区域中限定了约-105°到约-145°之间,优选是约-120°到-130°之间的角度A1。
端部内侧段17的伸展方向又相对于赤道平面X限定了约-80°到约-100°之间,优选是约-90°的角度B。
以相似的方式,在胎面带2上还形成多个外侧横向沟槽,外侧横向沟槽全部用20表示,它们优选彼此相同且按预定的间距沿胎面带2的圆周依次布置。
每个外侧横向沟槽20从中央周向沟槽10沿着外侧部分6不中断地延伸,经过外侧胎肩区7b,直到抵达外侧轴向端部9,在其长度上保持基本恒定的宽度。
每个外侧横向沟槽20包括在中央周向沟槽10附近且延伸穿过中央区7的中央外侧段21,以及端部外侧段22,端部外侧段22延续所述中央外侧段21延伸,通过第一弧形段23与该中央外侧段相连,且延伸穿过外侧胎肩区7b直到外侧轴向端部9。
中央外侧段21通过第二弧形段24连接到所述中央周向沟槽10,第二弧形段沿着相对于赤道平面X限定了角度C的方向与中央周向沟槽10相交,所述角度C在约+80°到约+100°之间,优选是约+90°。
所述第二弧形段24在面对相应的中央内侧段16的开口的位置通向所述中央周向沟槽10,使得内侧横向沟槽15和外侧横向沟槽20相对于所述中央周向沟槽10在轴向相对位置中开口。
中央外侧段21相对于轴向Y的倾斜度大于端部外侧段22和中央内侧段16的倾斜度。
具体地,中央外侧段21的伸展方向相对于赤道平面X限定了约+125°到约+165°之间,优选是约+140°到约+150°之间的角度D。端部外侧段22的伸展方向相对于赤道平面X限定了约+55°到约+95°之间,优选是约+70°到约+80°之间的角度E。
内侧横向沟槽15和外侧横向沟槽20具有基本相同的平均宽度和深度,所述平均宽度在约4mm到约14mm之间,优选在约7mm到约10mm之间,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大约是8.5mm,所述深度在约3mm到约10mm之间,优选大约是5mm。
第一凹口30和第二凹口31在成对的相邻外侧横向沟槽20之间延伸。
在端部外侧段22的区域内,第一凹口30分别在相邻外侧横向沟槽20之间延伸,而在中央外侧段21的区域内,第二凹口31分别在相邻外侧横向沟槽20之间延伸。
第一和第二凹口30、31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宽度,优选该宽度在约6mm到约12mm之间。
第一凹口30沿基本垂直于端部外侧段22的方向延伸,并被布置为与其他第一凹口互相不对准的状态。
类似地,第二凹口31也沿基本垂直于中央外侧段21的方向延伸,并被布置为与其他第二凹口互相不对准的状态。
所述外侧横向沟槽20在胎面带2的宽度为其总宽度L的约50%到约65%之间的部分上延伸。更详细地,端部外侧段22在宽度L的约15%到约35%之间的宽度上延伸,中央外侧段21在宽度L的约5%到约20%之间的宽度上延伸。
进而,内侧横向沟槽15在胎面带2的宽度为其总宽度L的约35%到约50%之间的部分上延伸。更详细地,端部内侧段17在宽度L的约5%到约20%之间的宽度上延伸,中央内侧段16在宽度L的约15%到约35%之间的宽度上延伸。
由于前面所描述的胎面花纹,内侧部分5的空实比在约30到约50之间。外侧部分6的空实比在约25到约45之间。
Claims (30)
1.一种高性能雨胎,包括胎面带(2),所述雨胎(1)的赤道平面(X)延伸穿过所述胎面带,从而限定了:
-所述胎面带(2)的内侧部分(5)和所述胎面带(2)的外侧部分(6),该内侧部分在使用中朝向装备了所述雨胎的轮的支撑轴延伸,该外侧部分被布置为关于所述赤道平面与所述内侧部分(5)轴向相对,以及
-所述胎面带(2)的中央区(7),所述中央区以所述赤道平面(X)为中心,并且在所述胎面带的总宽度(L)的30%的宽度上延伸;
在所述胎面带(2)中形成有:
-在所述内侧部分(5)上形成的至少两个周向沟槽(11,12),
-以使得自身轴线(Z)位于中央区(7)内的方式形成的至少一个中央周向沟槽(10),
-沿所述胎面带(2)的外周依次布置的多个内侧横向沟槽(15),每个内侧横向沟槽(15)均从所述中央周向沟槽(10)不中断地延伸穿过所述内侧部分(5),直到所述胎面带的内侧胎肩区(7a),并沿该内侧横向沟槽的长度保持基本恒定的宽度,
-沿所述胎面带(2)的外周依次布置的多个外侧横向沟槽(20),每个外侧横向沟槽(20)均从所述中央周向沟槽(10)不中断地延伸穿过所述外侧部分(6),直到所述胎面带的外侧胎肩区(7b),并沿该外侧横向沟槽的长度保持基本恒定的宽度,
其中:
-在所述外侧部分(6)中至多形成单个周向沟槽,
-所述内侧横向沟槽(15)包括在所述中央周向沟槽附近的中央内侧段(16)、从所述中央内侧段延伸穿过所述内侧胎肩区(7a)的端部内侧段(17),所述中央内侧段(16)沿着具有相对于所述雨胎的轴向(Y)的倾斜度的伸展方向延伸,所述倾斜度大于由所述端部内侧段(17)的伸展方向相对于所述轴向(Y)所限定的倾斜度,所述中央内侧段(16)的伸展方向相对于所述赤道平面(X)限定了在-95°到-135°之间的角度(A),
-所述外侧横向沟槽(20)包括在所述中央周向沟槽(10)附近的中央外侧段(21)、和从所述中央外侧段延伸穿过所述外侧胎肩区(7b)的端部外侧段(22),所述中央外侧段(21)沿着具有相对于所述轴向(Y)的倾斜度的伸展方向延伸,所述倾斜度既大于由所述端部外侧段(22)的伸展方向相对于所述轴向(Y)所限定的倾斜度,又大于由所述中央内侧段(16)的伸展方向相对于所述轴向(Y)所限定的倾斜度,所述中央外侧段(21)的伸展方向相对于所述赤道平面(X)限定了在+125°到+165°之间的角度,
其中,每对相邻的外侧横向沟槽(20)的端部外侧段(22)通过形成在所述胎面带(2)中的第一凹口(30)连接,每个第一凹口(30)布置成与设置在相邻对的外侧横向沟槽(20)之间的相应第一凹口不对准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内侧横向沟槽(15)和所述外侧横向沟槽(20)在轴向相对的位置通向所述中央周向沟槽(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中央周向沟槽(10)在所述内侧部分(5)中形成。
4.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雨胎,其中在所述外侧部分(6)中形成一个周向沟槽。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在所述外侧部分(6)中没有形成周向沟槽。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在所述外侧部分(6)中形成单个辅助周向凹口,所述辅助周向凹口以基本平行于赤道平面的方式沿着胎面的整个圆周不中断地延伸,所述辅助周向凹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mm且小于8mm。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中央周向沟槽(10)的宽度大于形成在所述胎面带(2)上的其他周向沟槽(11,12)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中央周向沟槽(10)的宽度在其余周向沟槽(11,12)的宽度的110%到14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端部内侧段(17)和所述端部外侧段(22)一直延伸到所述胎面带(2)的各自的轴向终点(8,9)。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中央外侧段(21)通过弧形部分(24)连接到所述中央周向沟槽(10),该弧形部分沿着与所述赤道平面形成+80°到+100°之间的角度(C)的方向与所述中央周向沟槽(10)相交。
11.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端部外侧段(22)沿着与所述赤道平面(X)限定+55°到+95°之间的角度(E)的伸展方向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端部内侧段(17)沿着与所述赤道平面限定-80°到-100°之间的角度(B)的伸展方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中央内侧段(16)以相对于所述轴向(Y)的倾斜度与所述中央周向沟槽(10)相交,该倾斜度是所述内侧横向沟槽(15)相对于所述轴向的最大倾斜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中央内侧段(16)从所述中央周向沟槽(10)逐渐弯曲直到该中央内侧段与所述端部内侧段(17)的连接处。
1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内侧部分(5)具有30到50之间的空实比。
1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外侧部分(6)具有25到45之间的空实比。
1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内侧横向沟槽(15)和所述外侧横向沟槽(20)具有基本相同的宽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内侧横向沟槽(15)和所述外侧横向沟槽(20)的宽度在4mm到14mm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外侧横向沟槽(20)在一部分胎面带(2)上延伸,所述一部分胎面带的宽度是所述胎面带(2)的总宽度(L)的50%到65%。
2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端部外侧段(22)在一部分胎面带上延伸,所述一部分胎面带的宽度是所述胎面带(2)的总宽度(L)的15%到35%。
21.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中央外侧段(21)在一部分胎面带上延伸,所述一部分胎面带的宽度是所述胎面带(2)的总宽度(L)的5%到20%。
22.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端部内侧段(17)在一部分胎面带上延伸,所述一部分胎面带的宽度是所述胎面带(2)的总宽度(L)的5%到20%。
23.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中央内侧段(16)在一部分胎面带上延伸,所述一部分胎面带的宽度是所述胎面带(2)的总宽度(L)的15%到35%。
2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第一凹口(30)沿着基本垂直于所述端部外侧段(22)的方向延伸。
2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每对相邻的中央外侧段(21)通过形成在所述胎面带(2)中的第二凹口(31)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雨胎,其中每个第二凹口(31)布置成与设置在相邻对的外侧横向沟槽(20)之间的相应的第二凹口不对准的状态。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第二凹口(31)沿基本垂直于所述中央外侧段(21)的方向延伸。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第一凹口(30)沿着基本垂直于所述端部外侧段(22)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凹口(30)和第二凹口(31)具有在6mm到12mm之间的宽度。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第一凹口(30)和第二凹口(31)的宽度基本相等。
3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雨胎,其中所述外侧横向沟槽(20)和所述内侧横向沟槽(15)具有在3mm到10mm之间的深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ITPD20100289 | 2010-09-29 | ||
ITPD2010A000289 | 2010-09-29 | ||
US38946510P | 2010-10-04 | 2010-10-04 | |
US61/389,465 | 2010-10-04 | ||
PCT/IB2011/054242 WO2012042468A1 (en) | 2010-09-29 | 2011-09-27 | High performance rain tyr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53652A CN103153652A (zh) | 2013-06-12 |
CN103153652B true CN103153652B (zh) | 2016-12-14 |
Family
ID=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02545A (en) * | 1993-12-27 | 1997-12-30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radial tire having asymmetric tread pattern |
JP2966748B2 (ja) * | 1994-03-08 | 1999-10-2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6607018B1 (en) * | 1999-10-25 | 2003-08-19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Pneumatic tire having tread including inboard side area and outboard side area |
CN1708416A (zh) * | 2002-12-19 | 2005-12-14 | 倍耐力轮胎公司 | 用于冬用轮胎的胎面花纹 |
JP2008506570A (ja) * | 2004-07-16 | 2008-03-06 | ピレリ・タイヤ・ソチエタ・ペル・アツィオーニ | 自動車用高性能タイヤ |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02545A (en) * | 1993-12-27 | 1997-12-30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radial tire having asymmetric tread pattern |
JP2966748B2 (ja) * | 1994-03-08 | 1999-10-2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6607018B1 (en) * | 1999-10-25 | 2003-08-19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Pneumatic tire having tread including inboard side area and outboard side area |
CN1708416A (zh) * | 2002-12-19 | 2005-12-14 | 倍耐力轮胎公司 | 用于冬用轮胎的胎面花纹 |
JP2008506570A (ja) * | 2004-07-16 | 2008-03-06 | ピレリ・タイヤ・ソチエタ・ペル・アツィオーニ | 自動車用高性能タイヤ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95002B (zh) | 具有改进的胎面花纹的车轮用轮胎 | |
EP2631087B1 (en) | Pneumatic tire | |
FI125663B (fi) | Ilmarengas | |
US8555940B2 (en) |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
US20080149237A1 (en) | Pneumatic tire | |
EP1437237A2 (en) | Pneumatic tire | |
EP3705313B1 (en) | Tyre | |
EP3705314B1 (en) | Tyre | |
JP2007153338A (ja) | 大型車用タイヤのトレッド | |
CN102753362B (zh) | 包括具有周向连续凹槽的胎面的两轮车辆轮胎 | |
EP3017964A1 (en) | An improved tread for a snow tire | |
US20080149236A1 (en) | Pneumatic tire | |
EP2307208B1 (en) | Motorcycle tyre | |
JP4783143B2 (ja) | アンダーカット構造を持つトレッドブロックを有するタイヤトレッド | |
EP2156968B1 (en) | An improved directional tread for a tire | |
CN103987538A (zh) | 冬季轮胎 | |
CN104010840A (zh) | 用于摩托车的充气轮胎 | |
CN108349319A (zh) | 用于摩托车车轮的轮胎 | |
EP4313631B1 (en) | High-performance tyre | |
JP2013516346A (ja) | 二輪車用タイヤトレッド | |
EP2905149B1 (en) | Pneumatic tire | |
JP3502166B2 (ja)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
CN103153652B (zh) | 高性能雨胎 | |
EP2987652A2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04039567A (zh) | 用于摩托车的轮胎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