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48089B - 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48089B CN103148089B CN201210281094.5A CN201210281094A CN103148089B CN 103148089 B CN103148089 B CN 103148089B CN 201210281094 A CN201210281094 A CN 201210281094A CN 103148089 B CN103148089 B CN 10314808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ating shaft
- opening
- cable
- electronic equipment
- rotary h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 Flexible Shaf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具有一中空转头,所述中空转头具有第一开口,能够使所述电子设备中的电缆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容纳于所述中空转头;第二本体;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为中空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具有第二开口,其中,所述第二转轴的直径大于所述中空转头的直径,并容纳所述中空转头;其中,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并且在所述电子设备预设的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时,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没有重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已经向多功能,便携式,超薄型的方向发展,电子设备又具有两部分的结构,显示器装置和功能本体,显示器装置和功能本体通过转轴进行连接。
而电子设备若要向超薄型发展,则转轴的空间也需要适应性的缩小,比如缩小转轴的直径,直径较小的转轴没有足够的扭力用以承受显示器装置的重量,由此,会出现显示器装置固定不稳,进而产生晃动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现有技术采用了一种方案,通过改变电子设备的结构,将转轴变为中空型转轴,并且将电子设备中的一些电缆容置于其中,节约电缆所占的空间,进而增大转轴的空间,由此来产生足够的扭力承受显示器装置的重量。
而本申请人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的电缆,在电缆的两端都具有连接器,如图1所示,因此,将其容置于中空型转轴时,必须首先将电缆穿设进中空型转轴中,然后在将连接器安装在电缆上,工艺复杂,而如果连接器已经安装在电缆上,则不能将其容置于中空转轴中,必须将连接器从电缆上分离之后才能将电缆容置于其中。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当电缆连接上连接器之后,不能容置于转轴之中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电缆连接上连接器之后,不能容置于转轴之中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通过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具有一中空转头,所述中空转头具有第一开口,能够使所述电子设备中的电缆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容纳于所述中空转头;第二本体;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为中空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具有第二开口,其中,所述第二转轴的直径大于所述中空转头的直径,并容纳所述中空转头;其中,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并且在所述电子设备预设的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时,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没有重叠;所述第一开口为斜形开口,当所述电缆容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中时,所述斜形开口的开口方向与容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中的电缆的容置方向不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轴还包括:轴座,与所述中空转头连接;第一轴片,与所述轴座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轴片通过和所述电子设备中对应于所述第一轴片的第一结构配合连接,使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本体在物理上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中空转头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二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端的直径,且所述第二端上具有和所述第一开口连接的开口孔。
进一步的,所述开口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开口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转轴还具有第二轴片,通过和所述第二本体上对应于所述第二轴片的第二结构配合连接,使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本体在物理上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设计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中连接在第一本体的转轴采用中空转头,中控转头上开设有第一开口,能够方便的将带有连接器的电缆容置于其中,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容置电缆时,必须要去掉连接器才能容置于中空转轴的技术问题,具有操作方便,工艺简单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的,在第二本体侧也设置了第二转轴,开设有第二开口,通过利用两个开口在电子设备旋转时没有重叠的特点,避免了电缆在容置于第一转轴中,并且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电缆从第一转轴或者第二转轴中掉路的技术问题,具有防止电缆掉落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的,在第一开口的连接处设置有开口孔,并且开口孔的直径大于第一开口觉得开口宽度,能够在第一转轴容置于电缆时,更好的收纳电缆。
进一步的,第一开口可以设置为斜形开口,当电缆容置于第一转轴中时,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电缆从第一开口处掉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缆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转轴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缆容置于第一转轴中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转轴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缆容置于第一转轴中以及第二转轴中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斜形开口与容置于第一转轴之后的电缆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缆容置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缆容置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平行时,电缆容置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垂直时,电缆容置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角度为135°时,电缆容置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电缆连接上连接器之后,不能容置于转轴之中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其解决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本申请设计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中连接在显示器装置侧的转轴采用中空转轴,并且在中空转轴上开设有开口,能够方便的将带有连接器的电缆容置于其中,并且,为了防止电缆从开口处掉落,在功能本体侧也设置了转轴,并且也具有开口,利用两个开口在电子设备旋转时能够错开,不具有重叠的特点,防止电缆从开口处掉落。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实现原理、具体实施过程及其对应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进行详细的阐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2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了四个部分,第一本体11,第一转轴12,第二本体13,第二转轴14。
其中,第一本体11相当于电子设备中的显示器装置,第二本体13相当于电子设备中的功能本体装置。
其中,第一转轴12和第一本体11连接,第二转轴14和第二本体13连接,而第一转轴12和第二转轴14的具体的结构,以及相互的连接关系如下:
第一转轴12:
首先,第一转轴12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
第一转轴12具有一中空转头121,中空转头121具有第一开口1211,能够使电子设备中的电缆001通过第一开口1211容纳于中空转头121。
而且,中空转轴具有特定的结构,中空转头121包括:第一端1212和第二端1213。
其中,第二端1213的直径大于第一端1212的直径,且进一步的,为了能够让电缆001更好的容置于第一转轴12中,第二端1213上具有和第一开口1211连接的开口孔12131,如图3所示,开口孔12131的直径大于第一开口1211的开口宽度。
除此之外,第一转轴12还具有轴座122和第一轴片123。
其中,轴座122与中空转头121连接,第一轴片123与轴座122连接。
其中,第一轴片123通过和第一电子设备中对应于第一轴片123的第一结构配合连接,使第一转轴12和第一本体11在物理上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为电缆001容置于第一转轴12之后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电缆001两端即使具有连接器002,也能够通过第一开口1211方便的容置于第一转轴12中,另外,为了更好的让电缆001更好的容置于第一转轴12中,还在第一开口1211的连接处设置了开口孔12131,并且,该开口孔12131的直径要大于第一开口1211的开口宽度,这样的设计,能够在电缆001容置于第一转轴12中时,更好地从第一转轴12中穿设而出,连接于其他器件中。
第二转轴14:
第二转轴14为中空转轴,并具有第二开口141,第二转轴14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二转轴14还具有第二轴片142,通过和第二本体13上对应于第二轴片142的第二结构配合连接,使第二转轴14和第二本体13在物理上连接。
进一步的,第二转轴14的直径大于中空转头121的直径,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第二转轴14容纳中空转头121。
第二转轴14和第一转轴12的连接关系如图6所示,其中,在图6中,电缆001已经容置于第一转轴12中,并且,第二转轴14由于直径大于中空转头121的直径,因此,可以容置中空转轴,图6中描述了电缆001容置于第一转轴12以及第二转轴14的情景,此时,电缆001两端是否具有连接器002,都可以方便的容置于第一转轴12以及第二转轴14中,并且,在第一转轴12和第二转轴14相对转动时,不会从第一转轴12中掉落。
进一步的,第一开口1211可以设置为斜形开口,如图7所示,为电缆001容置于第一转轴12之后,斜形开口与电缆001的位置关系,从图7中可以看出,当电缆001容置于第一转轴12之后,电缆001的容置方向则几乎与第一转轴12中的中空转头121的方向平行,而第一开口1211为斜形开口时,电缆001的容置方向和斜形开口的开口方向是不平行的,如此的设计,能够具有一定的效果,防止电缆001从第一开口1211中掉落。
而电缆001容置于第一转轴12中时,当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3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并且在电子设备预设的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时,第一开口1211和第二开口141没有重叠,因此,电缆001在容置于第一转轴12中之后,不会从第一转轴12或者第二转轴14中掉落下来。
其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8所示,为第一转轴12和第二转轴14连接在一起时,电缆001容置于第一转轴12以及第二转轴14中的示意图,内置的圆形转轴为第一转轴12,外置的圆形转轴为第二转轴14,此时电子设备正处于装配过程,并且第一开口1211和第二开口141能够重叠。
当第一开口1211和第二开口141重叠时,可以通过第一开口1211和第二开口141,将电缆001容置于第一转轴12中。
如图9所示,为电缆001容置于第一转轴12和第二转轴14的示意图,此时电子设备仍旧处于装配过程。
而如图10所示,则为电子设备已经装配完成的过程,此时,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3处于相对平行的状态,即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3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而此时,第一开口1211和第二开口141已经没有重叠,此时即使电缆001从第一开口1211掉落,由于两者没有重叠,电缆001也不可能从第二开口141处掉落,这样就能够保证电缆001不会从第一转轴12或者第二转轴14中掉落。
如图11所示,为第一本体11进行旋转,并且旋转至和第二本体13垂直的状态,此时,从图11中可以看出,电缆001能够很好地容置于第一转轴12中,而且不会从第一转轴12或者第二转轴14中掉落。
如图12所示,为第一本体11进行旋转,并且旋转至和第二本体13具有夹角为135°的状态,此时,从图12中也可以看出,电缆001能够很好地容置于第一转轴12中,而且不会从第一转轴12或者第二转轴14中掉落。
通过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实现如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通过设计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中连接在第一本体的转轴采用中空转头,中控转头上开设有第一开口,能够方便的将带有连接器的电缆容置于其中,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容置电缆时,必须要去掉连接器才能容置于中空转轴的技术问题,具有操作方便,工艺简单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的,在第二本体侧也设置了第二转轴,开设有第二开口,通过利用两个开口在电子设备旋转时没有重叠的特点,避免了电缆在容置于第一转轴中,并且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电缆从第一转轴或者第二转轴中掉路的技术问题,具有防止电缆掉落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的,在第一开口的连接处设置有开口孔,并且开口孔的直径大于第一开口觉得开口宽度,能够在第一转轴容置于电缆时,更好的收纳电缆。
进一步的,第一开口可以设置为斜形开口,当电缆容置于第一转轴中时,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电缆从第一开口处掉落。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5)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本体;
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具有一中空转头,所述中空转头具有第一开口,能够使所述电子设备中的电缆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容纳于所述中空转头;
第二本体;
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为中空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具有第二开口,其中,所述第二转轴的直径大于所述中空转头的直径,并容纳所述中空转头;
其中,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并且在所述电子设备预设的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时,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没有重叠;
所述第一开口为斜形开口,当所述电缆容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中时,所述斜形开口的开口方向与容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中的电缆的容置方向不平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还包括:
轴座,与所述中空转头连接;
第一轴片,与所述轴座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轴片通过和所述电子设备中对应于所述第一轴片的第一结构配合连接,使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本体在物理上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转头包括:
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二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端的直径,且所述第二端上具有和所述第一开口连接的开口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开口宽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轴还具有第二轴片,通过和所述第二本体上对应于所述第二轴片的第二结构配合连接,使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本体在物理上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81094.5A CN103148089B (zh) | 2012-08-08 | 2012-08-08 | 一种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81094.5A CN103148089B (zh) | 2012-08-08 | 2012-08-08 | 一种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48089A CN103148089A (zh) | 2013-06-12 |
CN103148089B true CN103148089B (zh) | 2015-06-03 |
Family
ID=48546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81094.5A Active CN103148089B (zh) | 2012-08-08 | 2012-08-08 | 一种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14808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65757B (zh) * | 2014-09-22 | 2017-02-01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和轴承组合 |
CN104747586B (zh) * | 2015-03-31 | 2017-09-22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轴结构及电子设备 |
CN110213463B (zh) * | 2018-12-26 | 2021-04-09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
CN111427424B (zh) * | 2020-05-15 | 2021-06-25 | 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可穿线的轴铰链结构及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88751C (zh) * | 2004-04-21 | 2008-05-14 | 虹光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可收纳电缆线且便于组装的铰链组件 |
JP4584052B2 (ja) * | 2005-06-28 | 2010-11-1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二軸回り回転部品および電子機器 |
CN101769296A (zh) * | 2009-01-07 | 2010-07-07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铰链结构 |
CN101997244A (zh) * | 2009-08-13 | 2011-03-30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可容置线材的链接结构及其相关电子装置 |
CN202251402U (zh) * | 2011-09-16 | 2012-05-30 | 安捷资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电脑定位转轴 |
CN202251403U (zh) * | 2011-10-17 | 2012-05-30 | 昆山万禾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 可过线铰链 |
CN202732662U (zh) * | 2012-07-06 | 2013-02-13 |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 转轴穿线的改良结构 |
-
2012
- 2012-08-08 CN CN201210281094.5A patent/CN103148089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48089A (zh) | 2013-06-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48089B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CN105468091A (zh) | 电子设备及连接装置 | |
CN102644655A (zh) | 连接装置及带有连接装置的支架 | |
CN105332995A (zh) | 一种转轴及电子设备 | |
CN105334944A (zh) | 电子设备及连接装置 | |
CN105045333B (zh) | 摇杆机构及使用该摇杆机构的控制装置 | |
CN101872211B (zh) | 可旋转式摄像头 | |
CN104750189A (zh) | 一种连接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组合 | |
CN103871322A (zh) | 显示器 | |
CN102436780A (zh) | 一种可旋转显示器 | |
CN202729669U (zh) | 用于塔式起重机的带双回转结构的回转支撑 | |
CN203433429U (zh) | 一种保护套件及电子设备组件 | |
CN108082055A (zh) | 车载电子装置和具有其的汽车 | |
CN203630672U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CN103867560A (zh) | 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03398093B (zh) | 可360度旋转的转轴 | |
CN102752422A (zh) | 一种触屏手机 | |
CN203477052U (zh) | 可360度旋转的转轴 | |
CN203435125U (zh) | 一种旋转式头戴耳机结构 | |
CN203167028U (zh) | 工字型手机转轴 | |
CN201174846Y (zh) | 具有可调动支架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 |
CN202812688U (zh) | 一种支架及一种电子设备 | |
CN105425902A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CN208237388U (zh) | 一种家居监控一体化设备 | |
CN103547099A (zh) | 一种支架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