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138822B -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38822B
CN103138822B CN201110398042.1A CN201110398042A CN103138822B CN 103138822 B CN103138822 B CN 103138822B CN 201110398042 A CN201110398042 A CN 201110398042A CN 103138822 B CN103138822 B CN 1031388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matrix
beamforming matrix
relay station
micro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980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38822A (zh
Inventor
陈智
曾俊杰
李玲香
王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39804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38822B/zh
Priority to PCT/CN2012/085899 priority patent/WO2013083035A1/zh
Priority to EP12856284.0A priority patent/EP2782263B1/en
Publication of CN103138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8822A/zh
Priority to US14/297,022 priority patent/US9484999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388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88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5Independent weighting, i.e. weights based on own antenna reception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下行波束成形矩阵;利用所述下行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利用该下行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能够简化上行波束成形矩阵的设计,从而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Description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在3GPP先进的长期演进(LTE-A,LTE-Advanced)系统将会采用中继协作传输的方法提高小区边缘用户的服务质量和扩展小区覆盖。中继网络的回程链路容量限制了接入链路的吞吐量,因此,加强回程链路的质量至关重要。在具有多个中继站(Relay)的中继网络的回程链路中,多个中继站复用相同的信道资源,复用增益能够大大提高系统容量。但是,多个中站继共用相同的资源必定会带来共信道干扰。
为了消除共信道干扰,目前已知容量最优的解决方案是脏纸编码(DPC,DirtyPaper Coding),但是由于其复杂度过高而难以实现。另外,多点协作传输(CoMP,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Reception)技术因其能有效改善小区边缘用户性能,提高系统吞吐量,在近年来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但CoMP技术需要多小区间基站的协作,在实际应用时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设备,能够简化上行波束成形矩阵的设计,从而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包括:获取下行波束成形矩阵;利用该下行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信号的设备,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和处理模块,用于利用该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信号的设备,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和处理模块,用于利用该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利用该下行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能够简化上行波束成形矩阵的设计,从而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设备的结构性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设备的结构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系统、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先进的长期演进(LTE-A,Advanced 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但为描述方便,本发明实施例将以LTE网络为例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用于不同的制式的无线网络。无线接入网络在不同的系统中可包括不同的网元。例如,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和LTE-A中无线接入网络的网元包括eNB(eNodeB,演进型基站),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中无线接入网络的网元包括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无线网络控制器)和NodeB,类似地,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互联接入)等其它无线网络也可以使用与本发明实施例类似的方案,只是基站系统中的相关模块可能有所不同,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但为描述方便,下述实施例将以eNodeB为例进行说明。
还应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也可称之为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移动台(MS,Mobile Station)、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等,该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N,Radio Access Network)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例如,终端可以是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通信功能的计算机等,例如,终端还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
在中继网络中,每个小区内放置一个基站和多个中继站,当基站与中继站通信时,中继站与本小区基站之间的通信会受到本小区基站与本小区其他中继站的通信的干扰(小区内干扰)以及其他小区基站与其它小区中继站之间通信的干扰(小区外干扰)。在传统移动通信系统中,相邻小区采用不同频段以抑制小区间干扰。但在LTE和LTE-A系统中,相邻小区可能存在重叠频段,因此,小区间干扰抑制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克服多个中继站共用相同的资源带来共信道干扰,对于下行链路,已经提出了在基站以最大化中继站处的SINR为目标的波束成形算法,该方案与DPC和CoMP相比复杂度降低。上述基于最大化SINR的波束成形以最大化中继站处的SINR为目标,求解多个中继站的迭代联合优化问题。换句话说,某个中继站的SINR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波束成形向量(或者称为波束成形矩阵),同时与其他中继站的波束成形向量有关。因此,求解最优的波束成形向量时需考虑多个中继站的迭代联合优化问题,求解非常困难。
对于上行链路,通常各中继站可以采用奇异值分解(SVD,Singular ValueDecomposition)获得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以提升回程链路的性能。具体来说,中继站i首先通过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s)测量基站到该中继站的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R,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of Receive),并且利用TDD系统信道互易性可获得该中继站到基站的上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Channel StateInformation of Transmit),设为Hi。然后,对该信道作SVD分解,有最后,将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定为分配给数据流的功率对应于信道矩阵平方奇异值进行的注水分配。在接收端,基站利用解调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S)测得的信道信息将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定为:通过对信道进行匹配,可以使中继回程链路的性能得到一定的提升。然而,这种波束成形矩阵的设计是基于信道匹配的,即有利于有用信号的方向,但没有考虑多个中继站共用相同的资源带来共信道干扰。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设计一种简单的上行波束成形算法时,还将进一步考虑回程链路的中继站同时受到小区内干扰以及小区间干扰的问题,以提高回程链路的容量。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限于中继网络,例如,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应用于蜂窝小区中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Multiple-User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的场景中,也可进一步扩展到具有微小区的同频异构网络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110,获取下行波束成形矩阵。
例如,下行波束成形矩阵可以是基站侧的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或者也可以是中继站、用户设备或微基站侧的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
例如,可以基于信泄噪比(SLNR,Signal to Leakage Noise Ratio)或信干噪比(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Noise Ratio)等波束成形矩阵设计准则获取下行波束成形矩阵。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采用上述SVD等方式获取下行波束成形矩阵。
120,利用该下行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也可称为对偶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
例如,基站可以将下行发送接收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从中继站接收到的上行信号,而中继站、用户设备或微基站可以将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处理将要发送给基站的上行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利用该下行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能够简化上行波束成形矩阵的设计,从而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在120中,在第一通信设备的收发滤波器对偶和第二通信设备的收发滤波器对偶的情况下,利用该下行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
这里,收发滤波器对偶是指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与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具有共轭转置关系。例如,在基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并且中继站的收发滤波器也对偶的情况下,基站可以将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以便处理从中继站接收的上行信号,或者中继站可以将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以便处理向基站发送的上行信号。
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210,第一通信设备基于第二通信设备处的信泄噪比获取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通信设备可以为宏基站,第二通信设备可以为中继站、微基站或用户终端。
例如,上述信泄噪比可以指本小区的基站发送给某个中继站的信号能量与本小区的基站发送给该中继站的信号泄漏到其它中继站的信号能量和该中继站处的噪声能量之和的比值。
220,第一通信设备利用该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从第二通信设备接收的上行信号。
例如,基站在设计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考虑了中继站处的信泄噪比,并且利用该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等效于在设计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考虑了基站处的信干噪比(这种等效关系将在后面的实施例中得以证明)。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由基站利用该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能够简化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设计,从而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另外,在设计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考虑了中继站处的信泄噪比,等效于在设计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考虑了基站处的信干噪比,从而能够抑制小区内的干扰。
在210中,第一通信设备根据第二通信设备处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向量的协方差矩阵和第一通信设备到第二通信设备的信道矩阵,获取使得第二通信设备处的信泄噪比最大的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例如,第二通信设备可以是至少一个中继站。这里第一通信设备到第二通信设备的信道矩阵包括基站到至少一个中继站的信道矩阵。基站可以通过使某个中继站处的信泄噪比最大来获取针对该中继站的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即该基站在采用该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向该中继站发送下行信号时,可以使得该中继站处的信泄噪比最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将获取的使得中继站处的信泄噪比最大的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而最大化中继站处的信泄噪比等效于最大化基站处的信干噪比,即该中继站发给基站的信号受到小区内其它中继站的干扰最小,从而抑制了小区内的干扰。
在210中,第一通信设备可以通过下列公式获取该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其中i为第二通信设备的编号,该SLNR为第二通信设备处的信泄噪比;是待求解的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为第一通信设备到第二通信设备i的信道矩阵, 为第一通信设备到第二通信设备j的信道矩阵, 为第二通信设备i处的每根天线的加性高斯白噪声的功率谱密度,d为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流数;M为第一通信设备的天线个数;N为第二通信设备i的天线个数,i和j为整数。
例如,基站可以先由DMRS获得上行信道矩阵,再利用TDD系统信道互易性,可得到下行发送信道矩阵例如,在实际中,由于通常基站和中继站的噪声功率谱是一致的,且值较小,因此基站在设计信道矩阵时,可以使用基站处的作为中继站处的可选地,基站还可以从中继站处获取关于中继站处的的信息。
在210中,当d=1时,该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即为矩阵对的最大广义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值向量,当d>1时,该为该矩阵对的前d个最大的广义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在220中,在第一通信设备的收发滤波器对偶和第二通信设备的收发滤波器对偶的情况下,利用上述下行波束成形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
例如,在基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并且中继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的情况下,基站利用上述下行发送波束形成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从中继站接收的上行信号,可使得设计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LNR的准则等效于设计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INR的准则(不考虑上行发送波束成形,即考虑其为单位矩阵),从而抑制了小区内干扰。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310,第二通信设备基于第二设备处的信干噪比获取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通信设备为宏基站,第二通信设备为中继站、微基站或用户终端。
例如,上述信干噪比可以指某个中继站从本小区的基站接收的有用信号能量与该中继站从其它小区基站接收到的干扰信号能量和该中继站处的噪声能量之和的比值。
320,第二通信设备利用该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处理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
例如,中继站在设计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考虑了中继站处的信干噪比,并且利用该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等效于在设计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考虑了基站处的信泄噪比(这种等效关系将在后面的实施例中得以证明)。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由中继站利用该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能够简化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设计,从而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另外,在设计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考虑了中继站处的信干噪比,等效于在设计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考虑了基站处的信泄噪比(这种等效关系将在后面的实施例中得以证明),从而能够抑制小区间干扰。
在310中,第二通信设备根据第二通信设备处的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和从第一通信设备到第二通信设备的等效信道矩阵,获取使得第二通信设备处的信干噪比最大的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
例如,第二通信设备可以为至少一个中继站。这里第一通信设备到第二通信设备的信道矩阵包括基站到至少一个中继站的信道矩阵。中继站可以通过使中继站处的信干噪比最大来获取该中继站的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即该中继站在采用该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从该基站接收下行信号时,可以使得该中继站处的信干噪比最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将获取的使得中继站处的信干噪比最大的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使得最大化中继站处的信干噪比等效于上行最大化基站处的信泄噪比,即中继站发送给基站的信号泄漏到其它小区的信号能量最小,从而抑制了小区间干扰。
在310中,第二通信设备通过下面的公式获取该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
其中,i为第二通信设备的编号,SINR为第二通信设备处的信干噪比;为第二通信设备处的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 为从第一通信设备到第二通信设备的等效信道矩阵, 为待求解的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M为第一通信设备的天线个数;N为第二通信设备i的天线个数,i和j为整数。
例如,可以通过小区专用参考信号获得,用户专用参考信号可以为DM-RS,而等效信道矩阵通过用户专用参考信号获得。
在320中,在第一通信设备的收发滤波器对偶和第二通信设备的收发滤波器对偶的情况下,利用上述下行波束成形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
例如,在基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并且中继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的情况下,中继站利用上述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处理向基站发送的上行信号,可使得设计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INR的准则等效于设计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LNR的准则,从而抑制了小区间干扰。
应理解,图2的实施例与图3的实施例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可以组合使用,这种组合也落入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内。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
410,基站获取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并通过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处理向中继站发送的下行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基站可以以常规方式设计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例如,基站利用SVD设计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以使得基站发送的下行信号的波束方向对准期望中继站,从而使得中继回程链路的性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420,中继站获取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并通过下行接收矩阵处理从基站接收的下行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继站以常规方式设计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例如,中继站利用SVD设计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以使得中继站接收下行信号的波束方向对准发送该信号的基站,从而使得中继回程链路的性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430,中继站利用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处理向基站发送的上行信号。
例如,中继站将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可以简化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设计。
440,基站利用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从中继站接收的上行信号。
例如,基站将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可以简化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设计。
应理解,上述410与420的顺序可以颠倒,430与440的顺序可以颠倒。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基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并且中继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的前提下设计上行波束成形算法,同时抑制小区内中继站间干扰以及小区间干扰。
510,基站以最大化SLNR为目标获取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例如,对于TDD系统,基站可以首先通过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Signal,DMRS)测得各中继站到基站的上行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atthe Receiver,CSIR),然后,可以利用TDD系统信道互易性获得基站到各中继站的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at the Transmitter,CSIT)。CSIR和CSIT分别表示接收信道状态信息和发送状态信息。例如:对于上行链路,基站计算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所用的信道信息可表示为CSIR,对于下行链路,基站计算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所用的信道信息可表示为CSIT。信道矩阵H可以通过各种导频信号获得。
经过波束成形后,中继i处的接收信号为:
其中,为基站发送给中继站i的信号,Xi∈Cd×1。d为流数。为待求解的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为基站到中继站i的信道矩阵, 为基站到中继站j的信道矩阵, 表示小区外总的干扰信号 为中继i处的噪声, 其中为加性高斯白噪声向量的协方差矩阵。为中继站i的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M为基站的天线数目,N为中继i的天线数目。
经过计算,中继站i的SLNR为:
可以以最大化中继站i处的SLNR为目标求解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可以根据瑞利熵定理求得,即为矩阵对的最大广义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下面证明当采用多流进行传输时W为矩阵对的前d个最大广义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根据瑞利熵定理,当为单流传输(d=1)时,即为矩阵对的最大广义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值向量。其中即在该证明中,约束发送矢量功率之和为1。
当为多流传输(d>1)时,为矩阵对的前d个最大的广义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证明如下:
式(2)中,为Hermite矩阵,为正定Hermite矩阵。因此为一正则矩阵束。存在一可逆矩阵Ti∈CM×M,使得 其中Λi=diag(λ1,λ2,…,λd,…λN),λ1≥…≥λd≥…≥λN≥0。λ1,λ2,…,λd,…λN为正则矩阵束的广义特征值。令 由于Ti是可逆的,因此是一一对应的。可得到:
作SVD分解,Ui和Vi为酉矩阵,Ui∈CM×M,Vi∈Cd×d,∑i=diag(κ1,κ2,…,κm)。则上式可以写为:
当ujj=1,ujj=0,j≠i,j=1,…,m时,上式取最大值,此时作适当的放缩就可以使满足证毕。
520,中继以最大化SINR为目标获取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
例如,对于TDD系统,中继站首先利用基站发送的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CRS)获得导频处的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具体方法是:在导频处,信道估计乘以已知的导频信息,并用接收信号减去所得值,再对这个差值求自相关得到导频处的干扰协方差矩阵;而在非导频处,通过线性插值获取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同时,中继站可利用用户专用参考信号,例如,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Signal,DM-RS)测得等效信道。
经过波束成形后,中继i处的接收信号的公式可以如公式(1)所示。
通过计算,中继端i的SINR为
例如,对于下行链路,可以利用最大化SINR来设计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
为了使SINR最大,利用拉格朗日数乘法可以得到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为其中,上述等效信道,可以通过用户参考信号(DM-RS)获得。为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可以通过小区专用参考信号计算获得。所以利用SINR求解接收矩阵时,只有一个变量,即中继i的SINR仅取决于自己的波束成形向量,而与其他中继的波束成形向量无关。因此,求解最优的波束成形向量时无需考虑多个中继的迭代联合优化问题,可利用拉格朗日来求解,求解过程简单。将此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发送矩阵,可以达到小区间干扰抑制的目的。这里,最大化SINR是指使本小区基站发送给中继站i的有用信号能量与其他小区基站对中继站i的干扰信号能量加噪声能量的比值最大。
530,中继站利用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以处理上行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中继站处,利用对偶性,将以最大化SINR为目标设计的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可使得设计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INR的准则等效于设计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LNR的准则。具体证明如下:
例如,在中继站或用户设备,以最大化SINR为目标设计接收矩阵即解决如下问题:
其中,为其他小区基站发送的信号经小区间信道对中继i的干扰。为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应表述为d为流数,即支持多流传输,例如d=2,即支持双流传输。为基站到中继i的信道矩阵。为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为中继站i处由接收波束成形处理之后的噪声功率。
在中继站或用户设备,以最大化SLNR(即泄露到其他小区的能量最小)为目的设计的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即解决如下问题:
其中,
其中,为基站处的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为中继i到基站的信道矩阵。为中继i的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为基站处由接收波束成形处理之后的噪声功率。
在实际中,通常认为基站和中继站的噪声功率谱是一致的,并且,在强干扰情况下,噪声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从公式(9)可以看出,在TDD系统中,由互易性可知如果基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和中继端的收发滤波器对偶(例如, 等),则设计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INR的准则等效于设计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LNR的准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将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也就是,使得设计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INR的准则等效于设计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LNR的准则,可理解为使上行回程链路中的中继站i发送到本小区基站的有用信号能量与中继站i泄露到其他小区基站的信号能量和噪声能量之和的比值最大。当中继站采用上述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处理发送给基站的上行信号时,可以抑制小区间干扰。
540,基站利用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以处理上行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基站端,利用对偶性,将以最大化SLNR为目标设计的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可使得设计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LNR的准则等效于设计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INR的准则。具体证明如下:
例如,在基站,以最大化SLNR为目标设计下行发送矩阵即求如下优化问题:
其中,为基站发送给中继站i的信息泄露到本小区其它中继站处的能量。为中继站i处经中继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处理后的噪声功率。为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与前对应,应表述为d为流数,即支持多流传输。为基站到中继站i的信道矩阵。
在基站,以最大化SINR为目标设计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即解决如下问题:
在只考虑小区内干扰的影响的情况下,基站处的接收信号可以表示为:
站处的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为中继站i到基站的信道矩阵。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为基站处的噪声。
其中,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认为基站和中继站的噪声功率谱是一致的,并且,在强干扰情况下,噪声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公式(12)中为邻区中继发送的信号对中继i发送给基站的信号的干扰。从公式(13)可看出,在TDD系统中,由互易性可知 如果基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和中继端的收发滤波器对偶(例如,对于中继i, ),则设计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LNR的准则等效于设计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INR的准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利用该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也就是,使得设计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LNR的准则等效于设计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INR的准则,可以理解为使其它中继在回程链路上行给基站发送的信号对目标中继发送给基站的信号的干扰最小。当基站采用上述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从中继站i接收的上行信号时,可以抑制小区内的干扰。
应理解,上述510与520的顺序可以颠倒,530与540的顺序可以颠倒。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基站可以以最大化SLNR为目标设计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并根据上下行对偶性原理,将下行发送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以抑制小区内的干扰。中继站可以以最大化SINR为目标设计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并根据上下行对偶性原理,将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矩阵,以抑制小区间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实施例5中的获取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过程和获取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过程可分别使用也可同时使用,例如,通过上述方式获取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是为了消除小区间的干扰,而通过上述方式获取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是为了消除小区内中继站间的干扰。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收发对偶的前提下设计上行波束成形矩阵以抑制小区间干扰,可以执行以下步骤:基站以常规方式(例如,SVD)设计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以实现某种目的(例如,使得中继回程链路的性能得到一定的提升);中继站以最大化SINR为目标设计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并将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以抑制小区间干扰(与图5的520类似,在此不再赘述);根据上下行对偶性,利用基站的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实现在基站收发滤波器对偶并且中继端收发滤波器亦对偶的情况下,可使得设计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INR的准则等效于设计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LNR的准则,从而抑制了小区间干扰。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将下行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矩阵,从而简化了上行波束成形矩阵的设计过程。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在收发对偶的前提下设计上行波束成形算法以抑制小区内干扰,可以执行以下步骤:基站以最大化SLNR为目标设计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与图5的510类似,在此不再赘述);中继站以常规方式(例如,SVD)设计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并将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以实现某种目的(例如,使得中继回程链路的性能得到一定的提升);根据上下行对偶性,实现了在基站收发滤波器对偶(共轭转置)并且中继端收发滤波器对偶的情况下,即利用基站的下行发送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可使得设计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LNR的准则等效于设计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INR的准则,从而消除了小区内中继站间的干扰。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将下行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矩阵,从而简化了上行波束成形矩阵的设计过程。
上面描述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下面分别结合图6和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设备。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设备600的结构性示意图。设备600包括获取模块610和处理模块620。
获取模块610获取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处理模块620利用该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利用该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能够简化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设计,从而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设备600为第一通信设备,获取模块610基于第二通信设备处的信泄噪比获取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并且处理模块620利用该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从第二通信设备接收的上行信号。
获取模块610根据第二通信设备处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向量的协方差矩阵和第一通信设备到第二通信设备的信道矩阵,获取使得第二通信设备处的信泄噪比最大的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获取模块610该获取模块用于通过下列公式获取该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其中i为第二通信设备的编号,该SLNR为第二通信设备处的信泄噪比;是待求解的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为第一通信设备到第二通信设备i的信道矩阵, 为第一通信设备到第二通信设备j的信道矩阵, 为第二通信设备i处的每根天线的加性高斯白噪声的功率谱密度,d为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的数据的流数;M为第一通信设备的天线个数;N为第二通信设备i的天线个数,i和j为整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d=1时,该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即为矩阵对的最大广义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值向量,当d>1时,该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为该矩阵对的前d个最大的广义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处理模块620在第一通信设备的收发滤波器对偶和第二通信设备的收发滤波器对偶的情况下,利用该下行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
第一通信设备为宏基站,第二通信设备为中继站、微基站或用户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基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并且中继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的情况下,基站可以利用上述下行发送波束形成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从中继站接收的上行信号,可使得设计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LNR的准则等效于设计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INR的准则(不考虑上行发送波束成形,即考虑其为单位矩阵),从而抑制了小区内干扰。
设备600的获取模块610和处理模块620的操作和功能可以参考上述图1的方法的110和120,为了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设备700的结构性示意图。设备700包括获取模块710和处理模块720。
获取模块710获取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处理模块720利用该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利用该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能够简化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设计,从而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设备700为第二通信设备,获取模块710基于第二设备处的信干噪比获取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并且处理模块720利用该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处理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
获取模块710根据第二通信设备处的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和从第一通信设备到第二通信设备的等效信道矩阵,获取使得第二通信设备处的信干噪比最大的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
获取模块710该获取模块用于通过下面的公式获取该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
其中,i为第二通信设备的编号,SINR为第二通信设备处的信干噪比;为第二通信设备处的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通过小区专用参考信号获得, 为从第一通信设备到第二通信设备的等效信道矩阵,通过用户专用参考信号获得, 为待求解的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M为第一通信设备的天线个数;N为第二通信设备i的天线个数,i和j为整数。
处理模块720在第一通信设备的收发滤波器对偶和第二通信设备的收发滤波器对偶的情况下,利用该下行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
第一通信设备为宏基站,第二通信设备为中继站、微基站或用户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基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并且中继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的情况下,中继站可以利用上述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处理向基站发送的上行信号,可使得设计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INR的准则等效于设计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LNR的准则,从而抑制了小区间干扰。
设备700的获取模块710和处理模块720的操作和功能可以参考上述图1的方法的110和120,为了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可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宏基站和中继站,或者包括宏基站和微基站,或者包括宏基站和用户设备。
针对中继回程链路中中继站同时受到小区内干扰以及邻小区干扰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上行波束成形矩阵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不需要基站之间的协同,只是基站根据小区内的信道信息设计不同中继站的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降低了对系统的要求,基站处基于SLNR的设计准则突破了发射天线数量的限制,有效地抑制了小区内不同中继站间的干扰。同时,中继站的接收波束成形以最大化SINR为目标,使得波束方向可以在主瓣波束对准有用信号方向和零陷波束对准干扰信号方向之间取得最佳折中,再将该方向作为上行波束的发射方向,从而很好地实现了上行信号的波束主瓣对准目标基站方向与零陷波束对准对邻区基站的泄露信号方向的折中。另外,整个算法设计简单,没有采用迭代算法,节省了开销并且使中继回程链路的性能得到增强。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宏基站基于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信泄噪比获取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所述宏基站根据设计所述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LNR的准则等效于设计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INR的准则,利用所述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所述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从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接收的上行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宏基站基于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信泄噪比获取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包括:
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向量的协方差矩阵和所述宏基站到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的信道矩阵,获取使得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信泄噪比最大的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使得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信泄噪比最大的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包括:
所述宏基站通过下列公式获取所述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arg max W → i ∈ C M × d S L N R = arg max W → i ∈ C M × d T r ( W → i H H → i H H → i W → i ) T r [ W → i H ( Nσ i 2 I + Σ j ≠ i H → j H H → j ) W → i ] ,
其中i为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的编号,所述SLNR为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信泄噪比;是待求解的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为所述宏基站到中继站或微基站i的信道矩阵, 为宏基站到中继站或微基站j的信道矩阵, 为中继站或微基站i处的每根天线的加性高斯白噪声的功率谱密度,d为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数据的流数;M为所述宏基站的天线个数;N为中继站或微基站i的天线个数,i和j为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d=1时,所述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即为矩阵对的最大广义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值向量,当d>1时,所述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为所述矩阵对的前d个最大的广义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5.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继站或微基站基于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信干噪比获取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
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根据设计所述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INR的准则等效于设计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LNR的准则,利用所述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所述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处理向宏基站发送的上行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中继站或微基站基于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信干噪比获取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包括:
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根据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和从所述宏基站到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的等效信道矩阵,获取使得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信干噪比最大的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使得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信干噪比最大的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包括:
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通过下面的公式获取所述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
max R → i S I N R = max R → i R → i H → i W → i W → i H H → i H R → i H R → i ( Q → i + σ i 2 I ) R → i H
其中,i为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的编号,SINR为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信干噪比;为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 为从所述宏基站到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的等效信道矩阵, 为待求解的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M为所述宏基站的天线个数;N为中继站或微基站i的天线个数,i和j为整数。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下行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包括:
在所述宏基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和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的情况下,利用所述下行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
9.一种传输信号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为宏基站,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基于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信泄噪比获取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设计所述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LNR的准则等效于设计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INR的准则,利用所述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所述上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从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接收的上行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向量的协方差矩阵和所述宏基站到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的信道矩阵,获取使得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信泄噪比最大的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用于通过下列公式获取所述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arg max W → i ∈ C M × d S L N R = arg max W → i ∈ C M × d T r ( W → i H H → i H H → i W → i ) T r [ W → i H ( Nσ i 2 I + Σ j ≠ i H → j H H → j ) W → i ] ,
其中i为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的编号,所述SLNR为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信泄噪比;是待求解的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 为所述宏基站到中继站或微基站i的信道矩阵, 为宏基站到中继站或微基站j的信道矩阵, 为中继站或微基站i处的每根天线的加性高斯白噪声的功率谱密度,d为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数据的流数;M为所述宏基站的天线个数;N为中继站或微基站i的天线个数,i和j为整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当d=1时,所述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即为矩阵对的最大广义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值向量,当d>1时,所述下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为所述矩阵对的前d个最大的广义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宏基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和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的情况下,利用所述下行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
14.一种传输信号的设备,所述设备为中继站或微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信干噪比获取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设计所述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INR的准则等效于设计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时所基于的最大化SLNR的准则,利用所述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所述上行发送波束成形矩阵,处理向宏基站发送的上行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和从所述宏基站到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的等效信道矩阵,获取使得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信干噪比最大的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用于通过下面的公式获取所述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
max R → i S I N R = max R → i R → i H → i W → i W → i H H → i H R → i H R → i ( Q → i + σ i 2 I ) R → i H
其中,i为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的编号,SINR为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信干噪比;为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处的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 为从所述宏基站到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的等效信道矩阵, 为待求解的下行接收波束成形矩阵,M为所述宏基站的天线个数;N为中继站或微基站i的天线个数,i和j为整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宏基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和所述中继站或微基站的收发滤波器对偶的情况下,利用所述下行波束成形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作为上行波束成形矩阵处理上行信号。
CN201110398042.1A 2011-12-05 2011-12-05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31388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98042.1A CN103138822B (zh) 2011-12-05 2011-12-05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PCT/CN2012/085899 WO2013083035A1 (zh) 2011-12-05 2012-12-05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EP12856284.0A EP2782263B1 (en) 2011-12-05 2012-12-05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US14/297,022 US9484999B2 (en) 2011-12-05 2014-06-05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98042.1A CN103138822B (zh) 2011-12-05 2011-12-05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8822A CN103138822A (zh) 2013-06-05
CN103138822B true CN103138822B (zh) 2017-04-12

Family

ID=48498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98042.1A Active CN103138822B (zh) 2011-12-05 2011-12-05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84999B2 (zh)
EP (1) EP2782263B1 (zh)
CN (1) CN103138822B (zh)
WO (1) WO201308303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95470B2 (en) 2015-04-10 2023-07-04 Viasat,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turn end-to-end beamforming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00135B2 (en) * 2013-08-09 2018-02-20 Lg Electronics Inc. Antenna combining for massive MIMO scheme
US10128939B2 (en) 2015-04-10 2018-11-13 Viasat, Inc. Beamformer for end-to-end beamforming communications system
CA3168900A1 (en) 2015-04-10 2016-12-29 Viasat, Inc. End-to-end beamforming ground networks
US10020921B2 (en) 2015-11-18 2018-07-10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irectional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KR101771436B1 (ko) * 2016-03-17 2017-08-28 광주과학기술원 멀티홉 무선 네트워크의 전이중 통신방법
CN106888483B (zh) * 2016-04-15 2019-01-04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通信控制方法、宏基站、热点基站及系统
GB2549988A (en) * 2016-05-06 2017-11-08 Deltenna Ltd Relay
EP3664317B1 (en) * 2016-10-21 2022-03-30 Viasat, Inc. Ground-based beamformed communications using mutually synchronized spatially multiplexed feeder links
CN107070581B (zh) * 2016-12-29 2019-10-25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消除方法以及基站
CN110393032B (zh) 2017-03-08 2023-07-25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功率放大器感知用户调度
US20190068262A1 (en) * 2017-08-23 2019-02-28 Mediatek Inc. Method for Uplink Beam Training and Determin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Beamforming
CN111126141B (zh) * 2019-11-19 2023-12-29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台区识别方法、装置、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US11962398B2 (en) 2020-09-30 2024-04-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grammable smart repeater with in-band control
CN115808236B (zh) * 2023-02-02 2023-05-05 武汉理工大学 船用涡轮增压器故障在线监测诊断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4404A (zh) * 2009-12-21 2011-06-2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通信系统中多用户mimo的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10349B2 (en) * 2001-03-06 2006-09-19 Brn Phoenix, Inc. Adaptive communications methods for multiple user packet radio wireless networks
US6496535B2 (en) * 2001-03-23 2002-12-17 Navini Network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effective channel estimation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JP4604545B2 (ja) * 2004-05-10 2011-01-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ム
DE102004028703A1 (de) * 2004-06-14 2005-12-29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Zuweisung von Übertragungskapazitäten bei einer Signalübertragung, Basisstation und mobiles Endgerät
JP2006121516A (ja) * 2004-10-22 2006-05-11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空間多重伝送用送受信方法および空間多重伝送用送受信装置
US8515359B2 (en) * 2005-03-09 2013-08-20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provide low cost transmit beamforming for network devices
US8180314B2 (en) * 2006-03-08 2012-05-15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tilizing givens rotation to reduce feedback information overhead
US7627347B2 (en) * 2006-03-17 2009-12-01 Nokia Corporation Data transmission parameter optimization in MIMO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1369837B (zh) * 2007-05-29 2013-02-0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利用有限前馈信道进行波束形成的设备和方法
US8798183B2 (en) * 2007-08-13 2014-08-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Feedback and rate adaptation for MIMO transmission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ed (TD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771507B (zh) * 2009-01-05 2013-11-13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多小区mimo无线通信网络中消除小区间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WO2011078726A1 (en) * 2009-12-25 2011-06-30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ownlink multiuser mimo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EP2567467A2 (en) * 2010-05-04 2013-03-13 Celeno Communications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nnel state related feedback in multi-user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systems
CN102185683B (zh) * 2010-07-29 2014-06-11 东南大学 基于统计信漏噪比准则的mimo多用户下行传输方法
CN102075959B (zh) * 2011-01-07 2013-07-3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LTE-A系统中CoMP下的协调波束成形方法
US20130028243A1 (en) * 2011-07-25 2013-01-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Facilitating channel sounding for 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 (mimo) transmission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4404A (zh) * 2009-12-21 2011-06-2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通信系统中多用户mimo的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终端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leakage-based precoding scheme for downlink multi-user mimo channels;Sadek.Etc;《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70521;第1711页-第1721页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95470B2 (en) 2015-04-10 2023-07-04 Viasat,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turn end-to-end beamform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82263A4 (en) 2014-11-26
US9484999B2 (en) 2016-11-01
CN103138822A (zh) 2013-06-05
EP2782263A1 (en) 2014-09-24
US20140307664A1 (en) 2014-10-16
WO2013083035A1 (zh) 2013-06-13
EP2782263B1 (en) 2019-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38822B (zh)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102983935B (zh) 基于干扰对齐的预编码、预解码方法及发射机和移动终端
US9148208B2 (en) Antenna selection codebook for full dimensional MIMO systems
CN107370525B (zh) 用于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方法、基站、终端设备及系统
CN103166685B (zh) Lte中一种基于联合功率分配的干扰对齐方法
CN104104425B (zh) 一种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
CN103312390B (zh) 基于干扰对齐的预编码方法,发射机和设备
US9112548B2 (en) Method to optimize the power assignment of user streams transmitted from base stations in coordinated base st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s
EP3499743B1 (e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ownlink receiving beam training signal
CN101958770A (zh)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上行多用户多址干扰消除方法及装置
CN103986509B (zh) 一种基于干扰对齐和干扰中和的协作多点传输方法
CN113366881A (zh) 混合信道状态反馈
CN101867462A (zh) 一种基于最小总误码率的多基站协作线性预编码方法
CN105745845B (zh) 使用自相关矩阵进行预编码的用户设备、方法和装置
CN102882570B (zh) 移动通信网络下设备间通信的最优收发联合处理方法
CN106559164B (zh) 在mmw网络中执行用户信息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EP3834304A1 (en) Beamforming in non-reciprocal uplink and downlink channels
CN103368628A (zh) 一种td-lte系统中基于码本的双流波束赋形方法
US12126418B2 (en) Inter-stream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for non-linear precoding techniques
CN106341168A (zh) 预编码方法、信息发送方法、及其装置
CN103312393B (zh) 一种上行协作多点方法及系统
CN108718205B (zh) 一种适用于全双工蜂窝网络的协作发射波束成型方法和通信系统
Sun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distributed scheduling for downlink coherent joint transmission
Chen et al. A novel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method in wireless relay networks
CN105743558A (zh) 一种使用共享式大规模天线阵列的双向全双工中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