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17489A - 同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17489A CN103117489A CN2013100916333A CN201310091633A CN103117489A CN 103117489 A CN103117489 A CN 103117489A CN 2013100916333 A CN2013100916333 A CN 2013100916333A CN 201310091633 A CN201310091633 A CN 201310091633A CN 103117489 A CN103117489 A CN 1031174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ed
- terminal
- contact site
- coaxial connector
- insulating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开关端子。绝缘本体设有收容孔。开关端子包括相互接触或分离的固定端子和可动端子。固定端子设有第一固定部以及与第一固定部连接的第一接触部。可动端子设有第二固定部以及自第二固定部延伸而成的弹性臂。弹性臂设有向上暴露于收容孔内以与中心导体相对接的抵接部以及位于自由末端并向下抵接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部。绝缘本体设有位于抵接部下方以在中心导体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时供所述抵接部移动的移动空间、以及设置于第二接触部与抵接部之间下方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在中心导体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时作为支点使所述第二接触部向上移动而与第一接触部分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开关端子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阅于2006年1月25日公告的中国发明专利第CN 1238931C号揭示的一种带有开关端子的同轴连接器。该同轴连接器具有能够收容同轴插头的中心导体的孔的绝缘壳体、遮盖于该绝缘外壳的外侧的遮蔽壳体、以及固定于绝缘壳体上并位于所述孔的下方的固定端子和可动端子;所述固定端子设有呈水平状且悬空定位于绝缘壳体内的固定部以及自固定部中间位置处的下表面向下突伸的接触部;所述可动端子设有固定于绝缘壳体上的固定部以及位于所述固定端子的接触部下方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自所述可动端子的固定部一端倾斜向上延伸而呈悬臂式设计。当同轴插头的中心导体未插入绝缘壳体的孔内时,所述可动端子的弹性部向上抵接所述固定端子的接触部;当同轴插头的中心导体插入绝缘壳体的孔内时,所述中心导体向下抵压可动端子的弹性部,进而使得弹性部向下移动而脱离与固定端子的接触部的接触,即断开固定端子与可动端子的连接。由以上可知,该种可动端子的弹性部为向上倾斜延伸而与固定端子的接触部抵接,该种设计而成的弹性部的正向力较小,且经长时间使用后,弹性部的弹性力容易减弱,进而导致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之间的接触阻抗不稳定,接触可靠性差。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同轴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的接触可靠性的同轴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开关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一对接连接器的中心导体的收容孔;所述开关端子包括相互接触或分离的固定端子和可动端子;所述固定端子设有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第一固定部以及与第一固定部连接的第一接触部;所述可动端子设有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第二固定部以及自第二固定部延伸而成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设有向上暴露于收容孔内以与中心导体相对接的抵接部以及位于自由末端并向下抵接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位于抵接部下方以在中心导体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时供所述抵接部移动的移动空间、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抵接部之间下方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在中心导体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时作为支点使所述第二接触部向上移动而与第一接触部分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部朝向可动端子的一端形成有一缺口,所述支撑块位于所述缺口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端子和可动端子相对固定在绝缘本体的两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上下配合的上本体和下本体,所述收容孔形成在上本体上并上下贯穿上本体,所述固定端子和可动端子固定在下本体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本体设有基部以及位于基部两侧并向上突伸高出所述基部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基部之间形成收容所述固定端子和可动端子的收容部,所述支撑部支撑在所述上本体下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部自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两侧分别向下延伸而成,所述第二固定部设有位于基部上侧的水平部及自水平部两侧分别向下延伸的干涉部,所述基部的相对侧分别设有与第一固定部和干涉部相固定的固定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部呈平板状,所述基部设有支撑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支撑面和支撑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水平部的第二支撑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块向上突伸高出所述第一支撑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部设有向下贯穿的定位槽,所述上本体设有平板部、自平板部向上突伸的柱状部以及自平板部两侧向下延伸以与所述定位槽相定位配合的卡勾。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平板部设有向下突伸以抵持所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固定部的抵持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同轴连接器中可动端子的弹性臂设置向上暴露于收容孔内的抵接部以及位于自由末端并向下抵接固定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并且在绝缘本体上设置位于弹性臂上抵接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下方的支撑块,从而使得抵接部、支撑块及第二接触部形成一个类似跷跷板的结构,在中心导体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时,所述支撑块作为支点使所述第二接触部向上移动而与第一接触部分离,进而实现本发明中开关端子的开关功能,并且,中心导体对弹性臂的正向力以及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之间下方的接触力可通过调整支撑块在抵接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所处位置进行调节,进而提高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的接触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中同轴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一对接连接器的中心导体未插入图1中同轴连接器时的剖视示意图,显示固定端子与可动端子的接触状态;
图5是对接连接器的中心导体插入图1中同轴连接器后的剖视示意图,显示可动端子被中心导体抵接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为本发明同轴连接器100与一对接连接器的中心导体800的示意图。所述插座同轴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1上的开关端子2以及遮盖绝缘本体1的遮蔽壳体3。所述开关端子2包括相互接触或分离的固定端子21和可动端子22。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上下配合的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所述上本体11设有平板部13、自平板部13向上突伸的柱状部14、自平板部14两侧向下延伸的卡勾15以及上下贯穿所述柱状部14和平板部13的收容孔16。所述收容孔16用以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的中心导体800。所述柱状部14外表面设有向外突伸以与所述遮蔽壳体3相干涉配合的凸肋141。所述平板部13设有中间部131及自中间部131两侧向外突伸的突伸部132,所述卡勾15自所述突伸部132向下延伸形成。所述中间部131设有若干自其下表面向下突伸的抵持块1311。
所述下本体12设有基部121以及位于基部121两侧并向上突伸高出所述基部121的支撑部122。所述基部121设有位于上方相对侧以分别支撑固定端子21和可动端子22的第一支撑面1210和第二支撑面1211、向上突伸超出第一支撑面1210和第二支撑面1211的支撑块1212、形成在第一支撑面1210和第二支撑面1211之间并与收容孔16正对的承接面1213以及位于承接面1213与收容孔16之间的移动空间1215。所述第二支撑面1211高于所述第一支撑面121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块1212向上突伸高出第一支撑面1210、第二支撑面1211和所述承接面1213。此外,所述基部121的相对侧还设有分别自第一支撑面1210和第二支撑面1211凹陷以固定所述固定端子21和可动端子22的固定槽1214。所述支撑部122与基部121之间形成收容所述固定端子21和可动端子22的收容部123。每一所述支撑部122包括阻挡部1221及低于所述阻挡部1221的定位部1222。所述定位部1222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基部121的最高部位,并且所述定位部1222形成有上下贯穿以与所述上本体11的卡勾15相固持定位的定位槽1223。所述上本体11的中间部131位于所述阻挡部1221之间并收容于所述收容部123内。所述突伸部132设置于所述定位部1222上,以使所述突伸部132被所述定位部1222支撑,且因所述定位部1222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基部121的最高部位,从而在所述上本体11的平板部13与基部121之间的收容部123形成为供所述可动端子22运动的间隙。
结合图2及图3所示,所述固定端子21和可动端子22均固定在下本体12上,并相对设置在基部121的两侧。所述固定端子21设有固定于所述固定槽1214内的第一固定部211、与第一固定部211连接的第一接触部212以及自第一接触部212弯折形成的第一焊接部213。所述第一接触部212呈平板状贴靠于所述基部121的第一支撑面1210,且其朝向可动端子22的一端形成有一缺口2121。所述下本体12上的支撑块1212位于所述缺口2121内。所述第一固定部211自所述第一接触部212的两侧分别向下弯折形成。所述第一焊接部213自第一接触部212远离所述可动端子22的一端反向弯折而成,并向下暴露在下本体12的下方。
结合图2及图3所示,所述可动端子22设有固定于下本体12上的第二固定部221、自所述第二固定部221一端延伸而成的弹性臂222以及自所述第二固定部221另一端反向弯折而成的第二焊接部223。所述第二焊接部223向下暴露在下本体12的下方。所述第二固定部221设有位于基部121上侧的水平部2211及自水平部2211两侧分别向下延伸的干涉部2212。所述水平部2211贴靠于基部121的第二支撑面1211。所述干涉部2212固定于所述固定槽1214内。所述上本体11的中间部131下方的抵持块1311抵持在所述第一接触部212和第二固定部221的水平部2211上以将固定端子21和可动端子22夹持固定在上本体11和下本体12之间。
结合图2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臂222呈朝所述收容孔16方向突伸的拱形状,当然,所述弹性臂222也可不成拱形状设置,不管如何,所述弹性臂222均设有向上暴露于收容孔16内的抵接部2221、位于自由末端并呈刮擦式向下抵接第一接触部212的第二接触部2222以及设置在所述抵接部2221与第二接触部2222之间的翻转部2223。所述第二接触部2222位于第一接触部212的上方,并在所述中心导体800向下抵压所述抵接部2221之前向下抵接第一接触部212。所述下本体12上的承接面1213及移动空间1215位于所述抵接部2221下方,以在中心导体800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2221时供所述抵接部2221向下移动并承接所述抵接部2221。所述下本体12上的支撑块1212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2222与抵接部2221之间的翻转部2223下方,使得所述支撑块1212与翻转部2223、第二接触部2222及抵接部2221形成一个类似跷跷板的结构,所述支撑块1212作为支点,在中心导体800向下抵持所述抵接部2221时通过所述翻转部2223对支撑块1212的抵压移动而使得第二接触部2222向上移动,进而脱离第一接触部212,由此达成本发明中固定端子21与可动端子22的开关功能。
所述遮蔽壳体3包括遮盖在所述上本体11的柱状部14周围的筒状部31和与筒状部31连接并遮盖在所述上本体11的平板部13和下本体12外侧的下壳体32。所述下壳体32形成有遮盖在平板部13上侧的第一部分321以及自第一部分321外侧缘向下延伸并扣持在下本体12下侧的扣持部322。
由以上可得,本发明同轴连接器100中可动端子22的弹性臂222设置向上暴露于收容孔16内的抵接部2221以及位于自由末端并向下抵接固定端子21的第二接触部2222,并且在绝缘本体1上设置位于弹性臂222上抵接部2221与第二接触部2222之间下方的支撑块1212,从而使得抵接部2221、支撑块1212及第二接触部2222形成一个类似跷跷板的结构,在中心导体800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2221时,所述支撑块1212作为支点使所述第二接触部2222向上移动而与第一接触部212分离,进而实现本发明中开关端子2的开关功能,并且,中心导体800对弹性臂222的正向力以及可动端子22与固定端子21之间的接触力可通过调整支撑块1212在抵接部2221与第二接触部2222之间下方的所处位置进行调节,进而提高可动端子22与固定端子21的接触可靠性。
另外本发明同轴连接器100中可动端子22的弹性臂222呈拱形状设计,其弹性臂222一端的第二固定部221固定在绝缘本体1上,弹性臂222另一端的自由末端的第二接触部2222向下抵接固定端子21的第一接触部212,与中心导体800抵接的抵接部2221设置在弹性臂222突向收容孔16的部位,由此使得可动端子22的弹性臂222整体呈简支梁结构设计,进而可进一步增加可动端子22的弹性臂222的正向力,使得其与固定端子21的接触阻抗较小;另外,所述可动端子22位于自由末端的第二接触部2222与第一接触部212形成刮擦式接触,可有效避免接触区存在灰尘、粉屑等而导致的接触不良,进而可提高可动端子22与固定端子21的接触可靠性。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开关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一对接连接器的中心导体的收容孔;所述开关端子包括相互接触或分离的固定端子和可动端子;所述固定端子设有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第一固定部以及与第一固定部连接的第一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端子设有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第二固定部以及自第二固定部延伸而成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设有向上暴露于收容孔内以与中心导体相对接的抵接部以及位于自由末端并向下抵接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位于抵接部下方以在中心导体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时供所述抵接部移动的移动空间、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抵接部之间下方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在中心导体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时作为支点使所述第二接触部向上移动而与第一接触部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朝向可动端子的一端形成有一缺口,所述支撑块位于所述缺口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子和可动端子相对固定在绝缘本体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上下配合的上本体和下本体,所述收容孔形成在上本体上并上下贯穿上本体,所述固定端子和可动端子固定在下本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本体设有基部以及位于基部两侧并向上突伸高出所述基部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基部之间形成收容所述固定端子和可动端子的收容部,所述支撑部支撑在所述上本体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自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两侧分别向下延伸而成,所述第二固定部设有位于基部上侧的水平部及自水平部两侧分别向下延伸的干涉部,所述基部的相对侧分别设有与第一固定部和干涉部相固定的固定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呈平板状,所述基部设有支撑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支撑面和支撑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水平部的第二支撑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向上突伸高出所述第一支撑面。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设有向下贯穿的定位槽,所述上本体设有平板部、自平板部向上突伸的柱状部以及自平板部两侧向下延伸以与所述定位槽相定位配合的卡勾。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部设有向下突伸以抵持所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固定部的抵持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0916333A CN103117489A (zh) | 2013-03-21 | 2013-03-21 | 同轴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0916333A CN103117489A (zh) | 2013-03-21 | 2013-03-21 | 同轴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17489A true CN103117489A (zh) | 2013-05-22 |
Family
ID=48415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916333A Pending CN103117489A (zh) | 2013-03-21 | 2013-03-21 | 同轴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117489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70775A (zh) * | 2019-12-14 | 2020-04-07 | 昆山雷匠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同轴开关 |
CN112636114A (zh) * | 2021-01-03 | 2021-04-09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 |
CN114665340A (zh) * | 2022-03-21 | 2022-06-24 | 启东乾朔电子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20985A (zh) * | 2000-03-31 | 2001-11-07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同轴插塞式连接器的插座 |
CN2689531Y (zh) * | 2004-03-11 | 2005-03-30 | 宣得股份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 |
CN2697652Y (zh) * | 2004-03-23 | 2005-05-04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 |
CN1238931C (zh) * | 2001-10-18 | 2006-01-25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带有开关的同轴连接器 |
CN201041896Y (zh) * | 2006-11-14 | 2008-03-26 | 实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改良结构 |
JP4200782B2 (ja) * | 2003-02-17 | 2008-12-24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スイッチ付き同軸コネクタ及び通信装置 |
CN201171125Y (zh) * | 2008-02-25 | 2008-12-24 | 诠欣股份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 |
CN201256229Y (zh) * | 2008-09-03 | 2009-06-10 | 丞泰塑胶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 射频连接器 |
CN101702480A (zh) * | 2009-11-20 | 2010-05-05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具有特定绝缘本体结构的同轴电连接器 |
CN101765947A (zh) * | 2008-06-25 | 2010-06-30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同轴连接器 |
CN101854013A (zh) * | 2009-03-31 | 2010-10-06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带开关的同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CN202121179U (zh) * | 2011-05-24 | 2012-01-18 | 启东乾朔电子有限公司 | 开关式同轴连接器 |
CN202308411U (zh) * | 2011-10-19 | 2012-07-04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03150850U (zh) * | 2013-03-21 | 2013-08-21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 |
-
2013
- 2013-03-21 CN CN2013100916333A patent/CN10311748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20985A (zh) * | 2000-03-31 | 2001-11-07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同轴插塞式连接器的插座 |
CN1238931C (zh) * | 2001-10-18 | 2006-01-25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带有开关的同轴连接器 |
JP4200782B2 (ja) * | 2003-02-17 | 2008-12-24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スイッチ付き同軸コネクタ及び通信装置 |
CN2689531Y (zh) * | 2004-03-11 | 2005-03-30 | 宣得股份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 |
CN2697652Y (zh) * | 2004-03-23 | 2005-05-04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 |
CN201041896Y (zh) * | 2006-11-14 | 2008-03-26 | 实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改良结构 |
CN201171125Y (zh) * | 2008-02-25 | 2008-12-24 | 诠欣股份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 |
CN101765947A (zh) * | 2008-06-25 | 2010-06-30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同轴连接器 |
CN201256229Y (zh) * | 2008-09-03 | 2009-06-10 | 丞泰塑胶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 射频连接器 |
CN101854013A (zh) * | 2009-03-31 | 2010-10-06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带开关的同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CN101702480A (zh) * | 2009-11-20 | 2010-05-05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具有特定绝缘本体结构的同轴电连接器 |
CN202121179U (zh) * | 2011-05-24 | 2012-01-18 | 启东乾朔电子有限公司 | 开关式同轴连接器 |
CN202308411U (zh) * | 2011-10-19 | 2012-07-04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03150850U (zh) * | 2013-03-21 | 2013-08-21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70775A (zh) * | 2019-12-14 | 2020-04-07 | 昆山雷匠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同轴开关 |
CN112636114A (zh) * | 2021-01-03 | 2021-04-09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 |
CN114665340A (zh) * | 2022-03-21 | 2022-06-24 | 启东乾朔电子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38083B (zh) | 同轴连接器 | |
JP5816384B2 (ja) | 基板接続用rfコネクタ | |
CN202855986U (zh) | 电连接器 | |
JP2006049260A (ja) | ランドグリッドアレイ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5406232A (zh) | Rj45插座连接器 | |
CN103117489A (zh) | 同轴连接器 | |
US777583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lip member | |
CN203150766U (zh) | 同轴连接器 | |
KR20150108784A (ko) | 전기 커넥터 | |
CN203150851U (zh) | 同轴连接器 | |
CN203434330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3117470B (zh) | 同轴连接器 | |
CN203150850U (zh) | 同轴连接器 | |
CN106207678B (zh) | 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 |
CN203660203U (zh) | 开关电连接器 | |
CN102801024B (zh) | 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 |
CN203150845U (zh) | 同轴连接器 | |
CN202585891U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104319520A (zh) | 连接器及具有该连接器的终端设备 | |
CN202712502U (zh) | 线端连接器 | |
CN202712513U (zh) | 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 |
CN105514655A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106887740A (zh) | 带侦测功能的大电流usb连接器 | |
CN103794951A (zh) | 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合 | |
CN102544838A (zh) | 一种弹性插孔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5 |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