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首先,参见图1~2,本发明提供的炒锅装置适用于全自动炒菜机,其中,该全自动炒菜机可包括但不局限于:置于炒菜机机壳10内的主料自动上料装置1、炒锅装置2、调味料自动加料装置4(包括锅盖控制组件3)、自动出菜装置5、自动洗锅装置6以及主控装置7,其中,所述主控装置7用于接收预设的菜谱指令,并根据菜谱指令发出对应的控制指令。所述主料自动上料装置1、炒锅装置2、调味料自动加料装置4、锅盖控制组件3、自动出菜装置5、自动洗锅装置6分别与所述主控装置7连接,并根据接收到的控制命令进行相应的操作,从而实现全自动炒菜。
其中,所述炒锅装置2包括炒锅20、电磁加热线圈21、电磁加热装置(图未示)、炒锅翻炒装置22以及炒锅工位控制装置23。所述电磁加热线圈21环绕所述炒锅20外壁,并受所述电磁加热控制装置控制以对所述炒锅20加热;所述炒锅翻炒装置22与所述炒锅20连接,以控制所述炒锅实现360度旋转,从而实现炒菜功能。所述炒锅工位控制装置23用于将所述炒锅20固定在炒菜机的机架上并控制所述炒锅实现360度翻转,以使所述炒锅20到达相应的工位进行相应的操作,例如,当需要控制所述炒锅盖上锅盖以进行炒菜时,利用炒锅工位控制装置23控制所述炒锅20翻转到与所述锅盖正对的位置(工位)上。所述电磁加热控制装置、炒锅翻炒装置22以及炒锅工位控制装置23均与炒菜机的主控装置7连接,以接收主控装置根据预设的菜谱指令而发出的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执行相应的操作。
下面,结合图3~4,对本发明的适用于全自动炒菜机的自动加调味料装置4的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该适用于全自动炒菜机的自动加调味料装置包括机架100、锅盖200、中空轴31、设置在机架上的锅盖控制组件3以及泵料组件40,所述锅盖200设有开口以与中空轴31固定连接且连通,所述锅盖控制组件3与所述中空轴31滑动配合,以控制所述锅盖200闭合/打开炒锅20。所述泵料组件40包括多个蠕动泵41,每个蠕动泵41的输入端411通过输入管道42连接装有液态调味料的包装瓶49,且每个蠕动泵41的输出端412通过输出管道43穿过所述中空轴31以与所述锅盖200连通。每个蠕动泵41均与炒菜机的主控装置7连接,以接收主控装置7根据预设的菜谱指令而发出的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将对应适量的液态调味料泵出并依次通过所述输入管道42、输出管道43而流入炒锅20内。本发明的调味料程控投放量是通过控制输送蠕动泵的流量(转速)及泵料时间来实现的,能够实现精确控制;另外,采用蠕动泵泵送液态调味料,不会对调味料产生污染,保证食品卫生质量,使食品更加安全。
下面,结合图3和图5,对本发明的适用于全自动炒菜机的自动加调味料装置的泵料组件40进行详细的描述。在本实施例中,共设置了9个蠕动泵41,每个蠕动泵41可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机架上,每个蠕动泵41对应控制加入一种液态调味料。每个蠕动泵41均包括输入端411和输出端412,其中,输入端411连接输入管道42的一端,而输入管道42的另一端连通装有一种调味料的包装瓶49。输出端412连接输出管道43的一端,而输出管道43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中空轴31以与所述锅盖200连通。其中,每一所述输入管道42为输入软管,每一所述输出管道43包括输出软管431和与所述输出软管431连通的导流管432,所述输出软管431的一端与所述蠕动泵41的输出端412连接,另一端连接所述导流管432。所述导流管432通过导流管支架4321固定在所述中空轴31内(图8)。所述导流管支架4321呈圆盘状,且表面贯通多个开孔以穿过所述导流管432。且所述导流管支架4321与所述中空轴31可滚动配合,从而在中空轴31转动的时候,所述导流管不会随着所述中空轴31的转动而转动。
每个蠕动泵41均与炒菜机的主控装置连接,并受所述主控装置控制打开或关闭,从而控制将对应适量的液态调味料泵出并依次通过所述输入管道42、输出管道43而流入炒锅20内。例如,当接收到主控装置的调味料加料指令(例如,向炒锅内加入食用油25ml)时,则开启相关的蠕动泵41(食用油输送蠕动泵),而投放量的控制则是通过控制蠕动泵41的流量(转速)及开启时间的长短来实现的。调味料通过输入管道42、输出管道43而加注到炒锅内。而调味料加料的时序和投放量均是由菜谱程序来设定的。
在本实施例中,调味料全部采用液态包装,配置常用的料品(食用油、盐液、酱油、醋、料酒、糖液、辣汁、高汤、香油等),分装在调味料装置的不同容器(包装瓶49)中。在本实施例中,共使用九个包装瓶49以包装九种常用的液态调味料,而每一个蠕动泵41对应连接一个包装瓶49以控制一种液态调味料加入到炒锅内。另外,所述机架100上设置有调味料容器支架101以放置全部包装瓶49。
结合图6~图7,每一所述包装瓶49包括液态调味料收容腔491和与所述液态调味料收容腔491连通的浮球指示腔492,通过浮球490的上下浮动而指示出液态调味料收容腔491内的液态调味料的剩余量。在本实施例中,可分三个档次(高、中、低)显示包装瓶49内剩余的液态调味料。所述液态调味料收容腔设有与所述输入软管42连接的导液管493,用以导出液态调味料。另外,优选的,每一所述包装瓶49的底端靠近所述浮球指示腔的位置可设置低限检测装置495,当检测到所述浮球指示腔的浮球浮动到低限位置时,则向炒菜机的主控装置输出报警信号,以通知用户进行往对应的包装瓶内添加液态调味料或者直接更换整个包装瓶。
下面,结合图9a~9c,对锅盖控制组件3的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中,可理解的,图9a~9c显示的是同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仅是显示状态不同而已。该锅盖控制组件3包括固定在所述机架100上的底座11、直线电机21、连杆22、锅盖抓手23、轴承32和弹性元件33,所述直线电机21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定子211和可相对所述定子211上下移动的动子212,所述连杆22连接所述动子212和所述锅盖抓手23。所述锅盖抓手23设有通孔231以穿过所述中空轴31,所述中空轴31的下端311固定连接锅盖200,上端312穿过所述通孔231。另外,所述锅盖抓手23设有凹槽232以收容所述轴承32,所述中空轴31与所述轴承32滑动配合,且所述中空轴31的上端312设有与所述轴承32配合的定位环313,使所述中空轴31相对所述轴承32滑动时不会脱离所述锅盖抓手23。所述弹性元件33的上端331连接所述轴承32,下端332连接锅盖200的顶部(参考图5)。
结合图4,所述直线电机21与炒菜机的主控装置7连接,以接收主控装置根据预设的菜谱指令而发出的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执行相应的操作。
当所述直线电机21接收闭盖控制指令时驱动所述动子212向下移动,从而带动所述锅盖抓手23、中空轴31和锅盖200向下运动,直至所述锅盖200贴合位于下方的炒锅口201时,所述直线电机21驱动所述动子212继续向下移动以使所述锅盖抓手23带动所述轴承32相对所述中空轴31向下滑动,从而压缩所述弹性元件33以使所述锅盖200紧闭所述炒锅口201(锅盖紧闭状态如图9c所示)。
而当所述直线电机21接收开盖控制指令时驱动所述动子212向上移动,从而带动所述锅盖抓手23和中空轴31向上移动,从而将所述锅盖200远离所述炒锅口移动以打开炒锅口(锅盖完全打开状态如图9a所示)。
参考图10~图11,较佳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1包括连接部111和固定部112,所述连接部111和固定部112呈直角连接。所述底座11通过所述连接部111固定连接到所述机架100上。所述直线电机121的定子211固定在所述固定部112上,所述定子211至少包括外壳和分布在外壳内的磁铁,而所述动子212包括铁芯和环绕所述铁芯的线圈。所述直线电机21能够将电能直接转换成直线运动机械能,这样,通过炒菜机的主控装置控制所述直线电机21的通电及通电时间,能够控制所述动子212相对所述定子211移动及移动行程(距离)。
结合图12,较佳的,所述锅盖抓手23包括圆柱体234和从所述圆柱体234向两边延伸且与所述圆柱体234一体成型的左、右侧臂(235、236),所述圆柱体234的中心设置所述通孔231,该通孔231的直径比所述中空轴略大。所述左侧臂235连接所述连杆22从而连接所述动子212,所述右侧臂236设有滑块237,所述底座11的连接部111表面设有与所述滑块237滑动配合的导轨113,藉由所述滑块1237与所述导轨113的滑动配合,所述锅盖抓手23在所述直线电机21的动子212带动下,能够相对所述底座11上、下移动。所述锅盖抓手23的圆柱体234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开口238(上开口238a和下开口238b),所述锅盖抓手23的圆柱体234邻接所述顶部和底部的开口238分别设置所述凹槽232(上凹槽232a和下凹槽232b)每个凹槽232对应收容一个所述轴承32(上轴承32a和下轴承32b)。其中,所述通孔231、开口238和凹槽232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且所述通孔231、开口238和凹槽232的直径依次增大。由于所述开口238比所述凹槽232的直径小且比通孔231的直径大,因此可露出部分轴承32。
具体的,所述上轴承32a包括轴承内圈321a、轴承外圈322a以及置于所述轴承内圈321a和轴承外圈322a之间的滚动体323a。所述下轴承32b包括轴承内圈321b、轴承外圈322b以及置于所述轴承内圈321b和轴承外圈322b之间的滚动体323b。当所述上轴承32a和下轴承32b收容于锅盖抓手23的上凹槽232a和下凹槽232b内时,所述上轴承32a的轴承外圈322a由所述圆柱体234的顶部固定,而露出所述轴承内圈321a。所述下轴承32b的轴承外圈322b由所述圆柱体234的底部固定,而露出所述轴承内圈321b。其中,所述上凹槽232a内的上轴承32a的轴承内圈321a与所述中空轴31上的定位环313抵顶配合,所述定位环313的作用一是防止所述中空轴31在初始状态(复位状态,也就是锅盖完全打开的位置)或者上下移动过程中从所述锅盖抓手23脱落,二是受控打开锅盖200时,传递锅盖抓手23的向上作用力,使中空轴31带动锅盖200向上移动以复位到初始位置。而所述下凹槽232b内的下轴承32b的轴承内圈321b与所述弹性元件33的上端331连接,所述弹性元件33的下端332连接锅盖200的顶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33为弹簧,包括两个,且所述两个弹性元件33置于所述中空轴31的两边且到所述中空轴31的距离相等。所述两个弹性元件33在初始状态(即锅盖完全打开位置)时处于自然状态或拉伸状态;而当所述锅盖200贴合并紧闭所述炒锅口201时,所述两个弹性元件33处于压缩状态。
一方面,所述中空轴31可与所述轴承32的轴承内圈321a、321b滑动配合,当所述直线电机21接收闭盖控制指令时驱动所述动子212向下移动,从而带动所述锅盖抓手23和轴承32向下运动,这样,所述中空轴31以及锅盖200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也向下运动,以使锅盖200面向炒锅口移动。而且,在中空轴31和锅盖200下落的过程中,由于中空轴31和轴承内圈321a、321b之间的滑动配合,使中空轴31相对轴承内圈321a、321b向下运动时产生摩擦力以减缓中空轴31下落的速度,防止锅盖200与炒锅口201发生碰撞。由于泵料组件40的导流管432通过所述导流管支架4321固定在中空轴31内,所述导流管432会随着所述中空轴31的上下移动而移动。
另一方面,所述中空轴31可与所述轴承内圈321a、321b滚动配合。其中,当所述锅盖200紧闭所述炒锅口201且所述炒锅在翻炒装置控制下旋转炒菜时,所述锅盖200、中空轴31、弹性元件33以及轴承内圈321a、321b随着所述炒锅20同步旋转。而且,在同步旋转中,由于弹性元件33的作用,所述锅盖200能够保持与所述炒锅口201紧压,从而防止所述锅盖200在旋转过程中离开所述炒锅口201。另外,由于泵料组件40的导流管432通过所述导流管支架4321固定,且所述导流管支架4321与所述中空轴31可滚动配合,从而在中空轴31转动的时候,所述导流管不会随着所述中空轴31的转动而转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1上设置第一位控检测部件117和第二位控检测部件118,所述第一位控检测部件117设于初始状态(复位状态,即完全打开锅盖位置)时与正对所述锅盖抓手23的右臂236底端的位置,用于检测锅盖是否完全打开炒锅口。所述第二位控检测部件118设于所述锅盖200紧闭所述炒锅口201时与正对所述锅盖抓手23的右臂236底端的位置,从而检测所述锅盖是否紧闭炒锅口。第一位控检测部件117和第二位控检测部件118均将检测的数据发送给主控装置7(参考图4)。所述主控装置根据接收的数据控制所述直线电机21的定子211的通/断电,从而控制所述动子212的行程。所述第一位控检测部件17和第二位控检测部件118可采用红外检测技术,当所述第一位控检测部件117和第二位控检测部件118被所述锅盖抓手23的右臂236底端刚好抵挡时,则向炒菜机的主控装置发出相应的信号。
下面,结合图13a~13c以及图14a~14c,对该锅盖控制组件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首先,提及一下,在自动炒菜机中,当所述主控装置接收到需要闭合锅盖的菜谱指令,例如锅盖闭合指令、炒菜指令、调味料投放指令时,首先将所述炒锅20翻转特定倾角,使所述炒锅20的炒锅口201正对所述锅盖控制装置的锅盖200,然后主控装置才向锅盖控制装置发送控制指令,使锅盖控制装置执行锅盖闭合操作。
首先,描述该锅盖控制组件闭合锅盖的工作过程:
参考图13a,在初始状态下,锅盖200没有闭合炒锅30时(完全打开),所述直线电机21没有通电,所述动子212相对所述定子211固定。在连杆22的作用下,所述锅盖抓手23也相对所述底座11固定。所述中空轴31在所述定位环313与上轴承32a的配合下(所述上轴承32a支撑所述定位环313),所述中空轴31和锅盖200也保持不动。此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下轴承32b的轴承内圈321b和锅盖200的顶部的弹性元件33处于自然状态或者拉伸状态。
参考图13b,当所述锅盖控制装置接收到关闭锅盖控制指令时,所述直线电机21的定子211通电,驱动所述动子212相对所述定子211向下移动(移动方向如图中箭头A所示),从而带动所述锅盖抓手23和轴承32向下运动,这样,所述中空轴31以及锅盖200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也向下运动,以使锅盖200面向炒锅口201移动。而且,在中空轴31和锅盖200下落的过程中,由于中空轴31和轴承内圈321a、321b之间的滑动配合,使中空轴31能够缓慢向下运动,使锅盖200逐渐靠近所述炒锅口201,直至所述锅盖200贴合所述炒锅口201。
参考图13c,当所述锅盖200贴合所述炒锅口201时,所述中空轴31和锅盖200无法继续向下移动,而此时,所述直线电机21驱动所述动子212继续向下移动以使所述锅盖抓手23带动所述上轴承32a、下轴承32b相对所述中空轴31向下滑动,从而压缩所述弹性元件33,所述弹性元件33在压缩的过程中对所述锅盖200产生作用力,以使所述锅盖200压紧所述炒锅口201,从而使所说锅盖200受到所述炒锅口201的反向压力,压力方向如图中箭头F所示。直到所述第二位控检测部件118被所述锅盖抓手123的右臂236底端刚好抵挡时,则向炒菜机的主控装置发出相应的信号以停止所述动子212继续向下移动,此时所述炒锅20紧闭密封所述炒锅口201。在这种情况下,当所述炒锅在翻炒装置控制下旋转炒菜时,所述锅盖200、中空轴31、弹性元件33以及轴承内圈321a、321b随着所述炒锅20同步旋转(旋转方向如图中箭头B所示,可理解的,也可顺时针旋转)。而且,在同步旋转中,由于弹性元件33的作用,所述锅盖200能够保持与所述炒锅口201紧压,从而防止所述锅盖200在旋转过程中离开所述炒锅口201。
接着,描述该锅盖控制组件打开锅盖的工作过程:
参考图14a,在所述炒锅20紧闭密封所述炒锅口201的情况下,当所述锅盖控制装置接收到打开锅盖控制指令时,所述直线电机21的定子211通电(电流方向与前述相反),驱动所述动子212相对所述定子211向上移动(移动方向如图中箭头C所示),从而使所述锅盖抓手23带动所述上轴承32a、下轴承32b相对所述中空轴31向上滑动。
参考图14b,当所述弹性元件随着所述锅盖抓手23的移动而恢复到原来状态时,所述上轴承32a的轴承内圈321a刚好与所述中空轴31上的定位环313抵顶,从而使所述锅盖抓手23在动子212的作用下继续向上移动时,能够带到所述中空轴31和锅盖200一起向上移动,从而使锅盖200远离炒锅口201移动。
参考图14c,当所述第一位控检测部件117被所述锅盖抓手23的右臂236底端刚好抵挡时,则向炒菜机的主控装置发出相应的信号以停止所述动子212继续向上移动,此时锅盖控制装置复位到初始状态。
本发明的自动加料装置适用于可编程控的全自动炒菜机上,尤其是适用于能够接受vmmda1.0通用菜谱指令所编制的菜谱程序时能自动完成中式菜肴烹饪过程的全自动炒菜机上。
其中,所接受的菜谱程序规范支持vmmda1.0中式菜肴自动炒菜通用菜谱指令,其包括九条指令:F1上料指令、F2火控指令、F3停火指令、F4翻炒指令、F5延时指令、F6加调味料指令、F7开锅盖指令、F8出菜指令、F9暂停指令。应用该菜谱程序规范所编制的菜谱程序采用单任务流水线式运行方式工作,本发明的全自动炒菜机按指令顺序解释执行菜谱程序。
该通用菜谱程序规范支持XML version='1.0'encoding='gb2312',跨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除了可以应用于本发明的可编程控智能炒菜机外,还可以应用到炒菜虚拟机、云服务、物联网终端机等。
菜谱程序包括一致性说明、可执行指令序列两部分。
一致性说明部分的主要内容有:菜谱程序版本、菜谱编号、菜谱名称、创建者、创建日期、原料包装版本、原料名称。
可执行指令序列由vmmda1.0中式菜肴自动炒菜通用菜谱指令组成。如下表1所示,基本语法是:标号指令;注解(可省略),每一行只允许一条指令。可执行指令序列的总行数一般不超过5000条。
表1
本发明的可编程控智能炒菜机按标号次序执行每一条指令,标号可以省略,此时可编程控智能炒菜机按从上到下的次序执行每一条指令。下列的表2(a)、表2(b)和表2(c)可执行指令序列功能是一样的。
表2(a)
表2(b)
表2(c)
该通用菜谱程序可使用任何文本编辑工具创建。使用XML version='1.0'encoding='gb2312'规范。根元素是“炒菜机菜谱”,子元素有“原料包装”、“菜谱指令”。
“炒菜机菜谱”根元素有如下属性:菜谱程序版本、菜谱编号、菜谱名称、创建者、创建日期。例如:
<炒菜机菜谱版本='vmmda1.0'菜谱编号='xjb0001'菜谱名称='炒手撕包菜'创建者='xjb'date='03/07/12'>
“原料包装”子元素为空值元素,有如下属性:版本、A仓格原料、B仓格原料、C仓格原料、D仓格原料。例如:
<原料包装版本='vmmda1.0'A仓格原料='包菜'B仓格原料='包菜'C仓格原料='调味料'D仓格原料=″></原料包装>
“菜谱指令”子元素有如下属性:步序、指令代码、参数,菜谱指令”子元素的值为注解。例如:
<菜谱指令 步序='2'指令代码='F2(3)'参数='3'>火控指令,参数1(小火)-10(猛火)</菜谱指令>
完整的菜谱程序格式如下:
<?xml version='1.0'encoding='gb2312'?>
<炒菜机菜谱 版本='vmmda1.0'菜谱编号='xjb0001'菜谱名称='炒手撕包菜'创建者='xjb'date='03/07/12'>
<原料包装 版本='vmmda1.0'A仓格原料='包菜'B仓格原料='包菜'C仓格原料='调味料'D仓格原料=″></原料包装>
<菜谱指令 步序='1'指令代码='F4(3)'参数='3'>翻炒指令,参数1(慢)-8(快)</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2'指令代码='F2(3)'参数='3'>火控指令,参数1(小火)-10(猛火)</菜谱指令>
</炒菜机菜谱>
例如,下面是“炒手撕包菜菜谱程序”的一个实例:
<?xml version='1.0'encoding='gb2312'?>
<炒菜机菜谱 版本='vmmda1.0'菜谱编号='xjb0001'菜谱名称='炒手撕包菜'预计炒菜时间='437'创
建者='xjb'date='03/07/12'>
<原料包装 版本='vmmda1.0'A仓格原料='包菜'B仓格原料='包菜'C仓格原料='包菜'D仓格原料='配
料(大蒜等)'></原料包装>
<菜谱指令 步序='1'指令代码="F4()"参数="3">翻炒指令,参数1(慢)-8(快)</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2'指令代码='F2()'参数='1'>火控指令,参数1(小火)-10(猛火)</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3'指令代码='F6A()'参数='40'>加调味料A(油)指令,参数为mL</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4'指令代码='F3'参数='0'>关闭炉火指令,无参数</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5'指令代码='F1D'参数='0'>上料指令,向炒锅放入D料,无参数</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6'指令代码='F4()'参数='3'>翻炒指令,参数1(慢)-8(快)</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7'指令代码='F2()'参数='2'>火控指令,参数1(小火)-10(猛火)</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8'指令代码='F5()'参数='20'>延时指令,参数为秒数</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9'指令代码='F3'参数='3'>关闭炉火指令,无参数</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10'指令代码='F1A'参数='0'>上料指令,向炒锅放入A料,无参数</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11'指令代码='F1B'参数='0'>上料指令,向炒锅放入B料,无参数</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12'指令代码='F1C'参数='0'>上料指令,向炒锅放入C料,无参数</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13'指令代码='F4()'参数='5'>翻炒指令,参数1(慢)-8(快)</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14'指令代码='F2()'参数='2'>火控指令,参数1(小火)-10(猛火)</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15'指令代码='F5()'参数='100'>延时指令,参数为秒数</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16'指令代码='F6C()'参数='50'>加调味料C(酱油)指令,参数为mL</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17'指令代码='F6D()'参数='20'>加调味料D(醋)指令,参数为mL</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18'指令代码='F6G()'参数='10'>加调味料G(香油)指令,参数为mL</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19'指令代码='F5()'参数='100'>延时指令,参数为秒数</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20'指令代码='F3'参数='0'>关闭炉火指令,无参数</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21'指令代码='F5()'参数='100'>延时指令,参数为秒数</菜谱指令>
<菜谱指令 步序='22'指令代码='F9'参数='0'>停机指令,无参数</菜谱指令>
</炒菜机菜谱>
其中,vmmda1.0菜谱指令系统的“F6调味料指令”功能是向自动炒菜机的炒锅内加入调味料。“F6调味料指令”让自动炒菜机的炒锅处于特定的炒菜状态并盖上锅盖进行加入调味料操作。vmmda1.0版本的F6指令支持常用九种调味料的下料系统。九种调味料是:a-食用油、b-盐液、c-酱油、d-醋、e-高汤、f-糖液、g-香油、h-料酒、i-辣汁。vmmda1.0版本的F6指令有二个参数,其格式是:F6x(),“容积参数,其中,x是调味料参数:a,b,c,d,e,f,g,h,i;容积参数:1-200ml。F6a(),25;F6h(),5为有效格式的“F6调味料指令”。F6a(),25表示向炒锅内加入食用油25ml。F6h(),5表示向炒锅内加入5ml料酒。vmmda1.0菜谱指令系统的“F6调味料指令”综合执行时间为(容积参数/2)秒。
而vmmda1.0菜谱指令系统的“F7开锅盖指令”功能是让自动炒菜机的炒锅锅盖打开。vmmda1.0版本的F7指令不支持参数(或参数无效),其格式是:F7()或F7(),0。在执行了F7指令后自动炒菜机的炒锅锅盖打开,让空气充分进入炒锅内,以满足某种中式菜肴的烹饪工艺需求。vmmda1.0菜谱指令系统的“F7开锅盖指令”综合执行时间为5秒。在本发明的自动加料装置中,所述锅盖控制组件3以及泵料组件40配合自动炒菜机的主控装置7能够支持vmmda1.0菜谱指令系统的“F6调味料指令”和“F7开锅盖指令”。vmmda1.0菜谱指令系统的“F6调味料指令”功能是向自动炒菜机的炒锅内加入对应适量的调味料,如图15所示。“F6调味料指令”让自动炒菜机的炒锅处于特定的炒菜状态并盖上锅盖进行加入调味料操作。vmmda1.0版本的F6指令支持常用九种调味料(的下料系统。九种调味料是:a-食用油、b-盐液、c-酱油、d-醋、e-高汤、f-糖液、g-香油、h-料酒、i-辣汁。例如,当主控装置7接收到F6a(),4的菜谱指令时,则发出对应的控制指令,控制与食用油包装瓶连接的蠕动泵打开,以泵出食用油到炒锅内,而且控制蠕动泵打开的时间,以使泵出的食用油为4ml。
注意,以上使用的菜谱程序中并没有使用F7开锅盖指令,由于在实际应用时,锅盖的关闭/打开与其他指令相关,可以不需要独立的指令进行控制,当主控装置接收到相应的菜谱指令时,根据菜谱指令可以同时发出执行关闭/打开锅盖操作的控制指令,每个指令相应执行的操作包括:
F4翻炒指令:将炒锅调整到翻炒工位/盖上锅盖/炒锅翻炒
F6加调味料指令:只有在炒锅处于翻炒工位时/加调味料
F1上料指令:打开锅盖/将炒锅调整到上料工位/上料
F2/F3火控指令,与工位无关
F9暂停指令:关火/打开锅盖/停止翻炒/将炒锅调整到上料工位
F5延时指令:保持前面状态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全自动炒菜机的自动加调味料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机电一体化,能够配合自动炒菜机的主控装置实现中式菜肴烹饪工艺中对调味料料投放的精确控制,按预设的次序及加工的时序自动投放对应的佐料或调味料,自动化程度高;
2、最少的人工干预,除了标准调味料液态包装瓶需人工放入炒菜机的料调味料容器支架上外,其余工作均由机器自动完成,能够实现自动加调味料(关闭或打开锅盖时均可根据程序控制加入调味料),从而实现全自动炒菜。
3、调味料的程控投放功能是通过标准调味料液态包装瓶及泵料组件实现的。调味料全部采用液态包装,配置常用的料品(食用油、盐液、酱油、醋、料酒、糖液、辣汁、高汤、香油等),分装在不同的包装瓶,泵料组件根据预设的菜谱程序,按预设的加工时序、投放量来泵投调味料。
4、本发明的自动加料装置能够在炒锅装置对炒锅内的食品原料进行翻炒加热的同时,程控投放调味料,能够在炒锅装置对炒锅内的食品原料进行翻炒加热的同时,控制合上或打开锅盖,从而很好的满足中式菜肴烹饪工艺中对调味的操作功能要求。
5、通用性,支持调味料标准液态包装使得调味料可以标准化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对液态调味料包装瓶所附的电子标签(二维码、IC卡、RFID等)信息进行读写,可以自动识别该包装瓶的调味料,供通用的自动炒菜机使用。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