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4786B - 磁性组件、连接组件和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磁性组件、连接组件和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94786B CN103094786B CN201110339447.8A CN201110339447A CN103094786B CN 103094786 B CN103094786 B CN 103094786B CN 201110339447 A CN201110339447 A CN 201110339447A CN 103094786 B CN103094786 B CN 10309478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wire
- magnet assembly
- terminal
-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LNEPOXFFQSENCJ-UHFFFAOYSA-N haloperidol Chemical compound C1CC(O)(C=2C=CC(Cl)=CC=2)CCN1CCCC(=O)C1=CC=C(F)C=C1 LNEPOXFFQSENC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953 foresk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298 dental ename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6 thermosoftening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tris Chemical compound OCC(N)(CO)CO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网络连接器的磁性组件,包括基座,基座包括:第一壁;以及多个隔板,形成在所述第一壁上,并分隔出多个独立且互不连通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排列成多排和多列,每一个所述容纳空间具有一个开口。磁性组件还包括多个线圈,每一线圈分别设置在一个所述容纳空间中,并至少具有一个第一导线和一个第二导线,设置在同一列中的线圈串联连接;以及多个第一端子和多个第二端子,固定在所述第一壁中,其中一个第一端子和一个第二端子分别电连接至设置在同一列中的一个线圈的一个相应的第一导线和另一线圈的一个相应的第二导线。每个磁性线圈都设置在彼此隔开的独立的容纳空间中,可以较好地控制每个线圈摆放的位置及保持方位一致,从而控制各个线圈的性能差异。提供一种包括这种磁性组件的连接组件和包括这种连接组件的连接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性通信组件和磁性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设置在用于收发信号的收发器和终端设备之间用于信号传输的磁性连接器及其连接组件和磁性组件。
背景技术
在高速数据传输的通信领域中,需要在用于收发信号的收发器和终端设备之间设置磁性连接器,以避免数据传输速度和传输质量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
图1示出了一种在例如交换机、服务器等外部设备的双层多端口网络之间用于数据传输的传统的磁性通信连接器中的磁性组件300。该磁性组件300包括由例如热塑性塑料制成的基座301、固定在基座301上的多个连接端子302以及设置在基座301中的三组磁性线圈303,其中每组磁性线圈13包括两个共模线圈3031与连接在这两个共模线圈3031之间的变压器线圈3032。每个共模线圈3031和变压器线圈3032都通过具有绝缘包覆层的导线缠绕而成,并根据图9所示的电连接关系组合成一组磁性线圈303,磁性线圈303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连接至设置于基座301上的连接端子302。此外,在每个共模线圈3031和变压器线圈3032的表面都覆盖环氧树脂或硅胶,以提高磁性组件300的绝缘性能和抗电强度,并方便将磁性线圈303固定于基座301的内腔中。在上述磁性组件300中,变压器线圈3032和共模线圈3031组成依次串联组成一个信号传输通路,以实现信号传输、阻抗匹配、噪声抑制以及高压隔离的功能。
在磁性组件300中,由于在磁性线圈的匝和匝之间、线圈与地之间以及线圈的层和层之间都存在着一定量的分布电容,在磁性线圈结构或材料固定的情况下,其性能参数容易受到外部传导介质的影响。例如,根据容抗计算公式:Xc=1/(2πfC)
其中:Xc为电容容抗值(单位:欧姆);π为3.14;f为被传输信号的频率(单位:赫兹);C为电容值(单位:法拉),可知,容抗Xc与频率f和电容值成反比关系。因此,当传输具有低频率的信号时,磁性线圈303的分布电容对容抗的影响较小;反之,当传输具有高频率的信号时,磁性线圈303的分布电容对容抗的影响较大。一般地,在具有磁性组件300的网络通信产品中,磁性线圈的容抗是衡量信号传输一致性好坏的重要指标。根据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3系列标准要求,在适合于1000Mbps及以下传输速率的网络通讯产品中,其测试频率大约为1MHz-100MHz;适合于10Gbps等高速率的网络通讯产品中,其测试频率会上升至大约500MHz-1000MHz。由此可知,在适合于10Gbps及以上速率的网络通讯产品中,磁性线圈的分布电容将对信号传输的一致性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上述传统的磁性组件300中,磁性线圈303和基座301集成为一体。由于磁性组件300的绝缘性能和抗电强度依赖于变压器线圈3032的绝缘性能,通常在基座301内填充环氧树脂或硅胶,以满足磁性组件300的绝缘性能和抗电强度。然而,根据上述对磁性线圈的分布电容的说明可知,在现有技术中,当传输1000Mbps及以下传输速率的信号时,由于分布电容对容抗影响较小,因此改变磁性线圈303外部的传导介质即整个磁性线圈303表面覆盖环氧树脂或硅胶,对其信号一致性影响较小,且能较好地实现磁性组件300的绝缘性能和抗电强度。
但当利用传统的磁性组件300传输10Gbps及以上速率的高频信号时,磁性线圈的分布电容的差异将直接影响信号传输的一致性,而且改变磁性线圈303外部的传导介质,即整个磁性线圈303表面上覆盖的环氧树脂或硅胶,将导致分布电容发生改变。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并不能保证每个磁性线圈覆盖的环氧树脂或硅胶的厚度均匀,因此,各个磁性线圈之间的分布电容不可避免会产生差异,其信号传输的一致性将受到影响。
另外,从传统的磁性组件300的结构上看,为了保证信号传输的一致性,应尽量使每组传输通路中传输线的长度一致,但由于每个磁性线圈的移动自由度较大,难于控制磁性线圈的位置和传输线的长度。进一步地,由于每个磁性线圈的长度不一,摆放的位置差异太大,也会造成磁性线圈的性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磁性组件,其中每个磁性线圈都设置在彼此隔开的独立的容纳空间中,可以较好地控制每个线圈摆放的位置及保持方位一致,从而控制各个线圈的性能差异,改善各通道性能的一致性。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磁性组件,在传输10Gbps及以上速率的高频信号时,有利于变压器线圈能够均匀地覆盖环氧树脂或硅胶,又不影响共模线圈,同时能有效地控制线圈的位置和线对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方面,提供一种包括这种磁性组件的连接组件和包括这种连接组件的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连接器的磁性组件,包括:
一个基座,所述基座包括:
一个第一壁;以及
多个隔板,形成在所述第一壁上,并分隔出多个独立且互不连通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排列成多排和多列,每一个所述容纳空间具有一个开口;
多个线圈,每一线圈分别设置在一个所述容纳空间中,并至少具有一个第一导线和一个第二导线,设置在同一列中的线圈串联连接;以及
多个第一端子和多个第二端子,固定在所述第一壁中,其中一个第一端子和一个第二端子分别电连接至设置在同一列中的一个线圈的一个相应的第一导线和另一线圈的一个相应的第二导线。
在上述磁性组件中,相邻的两排所述容纳空间的开口方向彼此垂直。
在上述磁性组件中,每列容纳空间中容纳的线圈依次为第一共模线圈、变压器线圈和第二共模线圈。
在上述磁性组件中,所述第一共模线圈和所述第二共模线圈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壁垂直,所述变压器线圈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壁平行。
在上述磁性组件中,在用于设置所述第一共模线圈和第二共模线圈的容纳空间上分别形成与所述第一壁相对的第二壁。
在上述磁性组件中,在每个所述第二壁上设有多个转接端子,每个转接端子都被构造成电连接所述第一共模线圈的一个第二导线和所述变压器线圈的一个相应的第一导线、或者被构造成电连接所述变压器线圈的一个相应的第二导线和所述第二共模线圈的一个相应的第一导线。
在上述磁性组件中,在每个所述第二壁上设有凸起,每个所述转接端子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二壁上插入所述凸起中,所述凸起上形成多个第一凹槽,所述变压器线圈的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穿过一个相应的第一凹槽连接至相应的转接端子。
在上述磁性组件中,在每个所述第二壁上形成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共模线圈的第二导线或者所述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一导线分别穿过相应的第二凹槽连接至相应的转接端子。
在上述磁性组件中,在每个所述第一壁上形成多个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共模线圈的第一导线穿过相应的第三凹槽连接至相应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二导线分别穿过相应的第三凹槽连接至相应的第二端子。
在上述磁性组件中,用于容纳所述变压器线圈的容纳空间中填充有环氧树脂或硅胶,而所述第一共模线圈和所述第二共模线圈暴露在空气中。
在上述磁性组件中,所述第一壁的外侧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柱。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组件,包括: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至少一个磁性组件;以及
至少一个印刷电路板,每个所述印刷电路板上都安装一个所述磁性组件,每个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设有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电连接的第一转接线路和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电连接的第二转接线路。
上述连接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一外接组件,被构造成电连接所述第一转接线路和一个外部设备;以及第二外接组件,被构造成电连接所述第二转接线路和另一个外部设备。
根据本发明更进一步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上述磁性连接组件;支架,用于安装所述磁性连接组件;以及屏蔽壳体,用于容纳所述支架。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磁性组件,由于每个磁性线圈都设置在通过隔板彼此隔开的独立的容纳空间中,可以较好地控制每个线圈摆放的位置及保持方位一致,从而控制各个线圈的性能差异,改善各通道性能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参照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传统的磁性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磁性组件安装在电路板上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磁性组件未安装线圈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沿图3中的A方向观察的磁性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图2中磁性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2中磁性组件安装线圈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沿图6中的B方向观察的磁性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8是图6中所示的传输组件沿C-C线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传输组件的电路原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连接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连接组件的分解示意图;以及
图12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虽然将参照含有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附图充分描述本发明,但在此描述之前应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修改本文中所描述的发明,同时获得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因此,须了解以上的描述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为一广泛的揭示,且其内容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2-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磁性组件10。该磁性组件10可应用在设置在例如交换机、服务器等外部设备的双层多端口网络之间的磁性通信连接器200(参见图12)中,适合于以10Gbps及以上的速率在例如计算机与计算机外部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并能够避免数据传输速度和传输质量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
在一种实施例中,磁性组件10,包括:基座1、多个线圈2、多个第一端子3、以及多个第二端子4。具体而言,基座1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包括:作为基础部分的第一壁13;例如与第一壁13一体形成的多个隔板12,形成在第一壁13上,并分隔出多个独立且互不连通的容纳空间11,容纳空间11排列成多排和多列,每一个所述容纳空间具有一个开口。每个隔板都形成在第一壁13上,相邻的两个容纳空间11机械和电隔离。每一线圈分别设置在一个容纳空间11中,并至少具有一个第一导线和一个第二导线,设置在同一列中的线圈2串联连接。多个第一端子3和多个第二端子(4)分别固定在第一壁13中,其中一个第一端子3和一个第二端子4分别电连接至设置在同一列中的一个线圈的一个相应的第一导线211和另一线圈的一个相应的第二导线(232)。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磁性组件10的一种实施例中,每列容纳空间11中容纳的线圈2依次为第一共模线圈21、变压器线圈22和第二共模线圈23,从而使得容纳空间11布置成3排,并根据实际需要,布置成3、4、5、6列。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磁性组件10,如图9所示,在每组线圈2中,第一共模线圈21通过第一端子3外接至例如芯片之类的外部设备,第二共模线圈23通过第二端子4外接至例如线缆之类的外部设备,并且第一共模线圈21通过变压器线圈22将信号耦合至第二共模线圈23,从而形成一个数据传输路径。如图5和8所示,每个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4都形成为大致的“Z”形,其中的一端插接到第一壁13中,另一端暴露在基座1的外部,以与印刷电路板20(下面将要描述)中的第一或者第二转接线路(未示出)例如通过焊接或SMT贴片的方式电连接,而中间的部分形成具有较宽的宽度的扁平的焊接部(焊盘)31和41,以例如通过点焊的方式与第一共模线圈21的第一导线211或者第二共模线圈23的第二导线232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磁性组件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在用于设置第一共模线圈21和第二共模线圈23的容纳空间11(即位于第一排和第三排的容纳空间11)上分别形成与第一壁13相对的第二壁6。这样,如图3-5所示,每个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容纳空间11都形成为三个侧面被侧壁包围、一个侧面为可与外部连通的开口。相邻的两排容纳空间11的开口方向彼此垂直,例如,位于基座1两侧的用于容纳第一共模线圈21和第二共模线圈23的容纳空间11的开口与位于基座1正面的用于容纳变压器线圈22的容纳空间11的开口位于两个彼此垂直的平面内。这样有利于使容纳在一个容纳空间中的线圈与其它线圈实现电隔离,又在不影响其它相邻线圈的同时方便对该线圈进行安装、维修或者更换操作。
进一步地,位于第一排和第三排的第一共模线圈21和第二共模线圈23的轴线与第一壁13的表面垂直,变压器线圈22的轴线与第一壁13的表面平行,这样有利于降低整个基座1的厚度,提高空间利用率,有利于包括这种磁性组件10的连接器200的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磁性组件10,基座1在正面和两侧设有腔体式的容纳空间11,每个容纳空间11都与其它的容纳空间通过隔板12相隔离,互不影响。可以理解,容纳空间11的容纳空间应稍大于各个线圈的实际外部尺寸,以使线圈能轻易地放入容纳空间11中而不刮破导线的外层包皮(漆皮线)。这样,第一共模线圈21、第二共模线圈23和变压器线圈22分别被容纳在各自的容纳空间11中,相互之间有隔板12隔开,易于控制各个磁性线圈的摆放位置和外部导线的长度,并有效避免各个磁性线圈之间相互干扰,从而改善每列容纳空间中的一组线圈组件2形成的信号通道的输出信号的一致性,对其中一个容纳空间11内的线圈进行加工(如覆盖环氧树脂或硅胶等)、维修、更换等操作,其它线圈不受影响。
在本发明的磁性组件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5、6和8所示,在每个第二壁6上分别设有一排转接端子5,每个转接端子5都被构造成电连接第一共模线圈21的一个第二导线212和变压器线圈22的一个相应的第一导线221、或者被构造成电连接变压器线圈22的一个相应的第二导线222和第二共模线圈23的一个相应的第一导线231。这样,每个线圈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都连接至具有一定接触面积的端子上,确保了导线机械连接的牢固性和电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每个第二壁6上设有凸起61,每个转接端子5的一部分在第二壁6上插入形成在凸起61上的插孔中,凸起61上形成多个第一凹槽62,变压器线圈22的第一导线221或第二导线222穿过一个相应的第一凹槽62连接至相应的转接端子5。在每个第二壁6上靠近外侧的边缘上形成多个第二凹槽63,第一共模线圈21的第二导线212或者第二共模线圈23的第一导线231分别穿过相应的第二凹槽63连接至相应的转接端子5。另外,在每个第一壁13的靠近外侧的边缘上形成多个第三凹槽64,第一共模线圈21的第一导线211穿过相应的第三凹槽64连接至相应的第一端子3的焊接部31,第二共模线圈23的第二导线232分别穿过相应的第三凹槽64连接至相应的第二端子4的焊接部41。由于设置了第一凹槽62、第二凹槽63和第三凹槽64,每个线圈的第一导线或者第二导线在转向时都从相应的凹槽中穿过,避免了在生产磁性组件10的过程中导致各个导线的外层包皮被刮伤和破损,提高了产品的性能。
在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用于容纳变压器线圈22的容纳空间(即位于中间一排的容纳空间)中填充有环氧树脂或硅胶,而用于容纳第一共模线圈21和所述第二共模线圈23的容纳空间(即位于第一排和第三排的容纳空间)中没有填充环氧树脂或硅胶,即第一共模线圈21和第二共模线圈23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本发明的磁性组件中,第一壁13的外侧设有两个定位柱131,以通过定位柱131使磁性组件10被正确安装到印刷电路板20上。
可以理解,在本发明的磁性组件10中,第一端子3、第一共模线圈21的第一导线211和第二导线212、变压器线圈22的第一导线221和第二导线222、第二共模线圈23的第一导线231和第二导线232、第二端子4以及转接端子5的数量是相同的,并且一一对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根据需要,使每个线圈的第一导线和/或第二导线共用一个导线。虽然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容纳空间11布置成4列,但也可以布置成2、3、5、6等多列,甚至可以布置成1列。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实施例,如图10和11所示,提供一种连接组件100,包括:上面各种实施例中描述的两个磁性组件10;以及两个印刷电路板20,每个磁性组件10例如通过定位柱131安装在相应的印刷电路板20上,每个印刷电路板20上设有多个分别与多个第一端子3通过焊盘焊接或SMT贴片的方式电连接的第一转接线路(未示出)和多个分别与多个第二端子4通过焊盘焊接或SMT贴片的方式电连接的第二转接线路(未示出)。第一转接线路和第二转接线路例如通过印刷的方式布置在印刷电路板20上。本发明的连接组件10进一步包括:第一外接组件30和第二外接组件40。第一外接组件30被构造成电连接第一转接线路和一个外部设备,通过与所述一个外部设备(未示出)的例如RJ45线缆接头电连接而与所述外部设备交换电信号;第二外接组件40被构造成电连接所述第二转接线路和另一个外部设备,通过与另一个外部设备的例如主机板电连接。
更具体地,第一外接组件30包括:用于插接到所述外部设备中的插接部311;安装在插接部311的正面和背面的多个弹性端子312;用于在其正面安装插接部311的第一基板313;安装在第一基板背面的多个插脚314,每个插脚314通过布置在第一基板313中的导电线路与相应的弹性端子电连接。在印刷电路板20上设有多个导电通孔201,第一外接组件30的各个插脚314通过插入导电通孔201而与布置在印刷电路板20中的第一转接线路电连接。
另一方面,第二外接组件40包括:第二基板401;设置在第二基板401的两侧以通过印刷电路板20上的插孔与印刷电路板20电连接的内部插脚402;以及设置在第二基板401背面的外部插脚403,用于通过插接到另一外部设备的电路板上的方式与所述另一个外部设备电连接。当印刷电路板20安装在第二基板401上时,布置在印刷电路板20上的第二转接线路与内部插脚402电连接。内部插脚402和外部插脚403可以是由金属材料一体形成的“L”形结构,第二基板401例如由树脂材料制成,并且这种“L”形结构成形于第二基板401中。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如图12所示,提供一种连接器200,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的磁性连接组件100;支架70,用于安装磁性连接组件100;以及屏蔽壳体60,用于容纳支架70,以对连接组件100进行保护和电屏蔽。进一步地,本发明的连接器200还包括安装在支架70后部的后支架80和安装在屏蔽壳体60后部的后屏蔽壳体90,以进一步保护连接器200内部的各个部件,提高屏蔽外部电磁干扰的效果。
当将本发明的连接器200连接在所述外部设备和另一个外部设备之间时,来自于所述外部设备的电信号依次通过第一外接组件30的弹性插脚312和第一基板313上的插脚314;印刷电路板20上的第一转接线路;磁性组件10的第一端子3、第一共模线圈21、变压器线圈22、第二共模线圈23、第二端子4;印刷电路板20上的第二转接线路;以及第二外接组件40的外部插脚402,并最终到达另一个外部设备,从而实现电信号在两个外部设备之间的传输。另一方面,来自所述另一个外部设备的电信号也可以以与上述传输路径相反的方式传输到所述外部设备。也就是说,两个外部设备之间的电信号传输是双向的。
根据本发明的磁性组件10、以及包括装置磁性组件10的连接组件100和连接器200,特别适用于传输10Gbps及以上传输速率的高频信号。每个容纳空间11都与其它的容纳空间通过隔板12相隔离,使得变压器线圈22与第一和第二共模线圈分别放置于独立的容纳空间11内,可以较好地控制各个线圈摆放的位置及保持方位一致,并且能在制造和组装过程中确保覆盖有环氧树脂或硅胶的变压器线圈与共模线圈完全隔离,从而控制各个线圈的性能差异,改善各通道性能的一致性。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从而在解决本发明的技术问题的基础上,实现更多种磁性组件和连接器。
在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之后,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清楚的了解,在不脱离随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与精神下可进行各种变化与改变,且本发明亦不受限于说明书中所举示例性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连接器的磁性组件(10),包括:
一个基座(1),所述基座包括:
一个第一壁;以及
多个隔板(12),形成在所述第一壁上,并分隔出多个独立且互不连通的容纳空间(11),所述容纳空间排列成多排和多列,每一个所述容纳空间具有一个开口;
多个线圈(2),每一线圈分别设置在一个所述容纳空间(11)中,并至少具有一个第一导线和一个第二导线,设置在同一列中的线圈串联连接;以及
多个第一端子(3)和多个第二端子(4),固定在所述第一壁中,其中一个第一端子和一个第二端子分别电连接至设置在同一列中的一个线圈的一个相应的第一导线(211)和另一线圈的一个相应的第二导线(232);
其中,每列容纳空间中容纳的线圈依次为第一共模线圈(21)、变压器线圈(22)和第二共模线圈(23),在用于设置所述第一共模线圈和第二共模线圈的容纳空间上分别形成与所述第一壁相对的第二壁(6),在每个所述第二壁上设有多个转接端子(5),每个转接端子都被构造成电连接所述第一共模线圈的一个第二导线(212)和所述变压器线圈的一个相应的第一导线(221)、或者被构造成电连接所述变压器线圈的一个相应的第二导线(222)和所述第二共模线圈的一个相应的第一导线(231);
在每个所述第二壁上设有凸起(61),每个所述转接端子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二壁上插入所述凸起中,所述凸起上形成多个第一凹槽(62),所述变压器线圈的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穿过一个相应的第一凹槽连接至相应的转接端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组件,其中,相邻的两排所述容纳空间的开口方向彼此垂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共模线圈和所述第二共模线圈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壁垂直,所述变压器线圈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壁平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组件,其中,在每个所述第二壁上形成多个第二凹槽(63),所述第一共模线圈的第二导线或者所述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一导线分别穿过相应的第二凹槽连接至相应的转接端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组件,其中,在每个所述第一壁上形成多个第三凹槽(64),所述第一共模线圈的第一导线穿过相应的第三凹槽连接至相应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二共模线圈的第二导线分别穿过相应的第三凹槽连接至相应的第二端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组件,其中,用于容纳所述变压器线圈的容纳空间中填充有环氧树脂或硅胶,而所述第一共模线圈和所述第二共模线圈暴露在空气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壁的外侧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柱(131)。
8.一种连接组件(100),包括:
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磁性组件(10);以及
至少一个印刷电路板(20),每个所述印刷电路板上都安装一个所述磁性组件,每个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设有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电连接的第一转接线路和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电连接的第二转接线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组件,进一步包括:
第一外接组件(30),被构造成电连接所述第一转接线路和一个外部设备;
第二外接组件(40),被构造成电连接所述第二转接线路和另一个外部设备。
10.一种连接器(200),包括:
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连接组件(100);
支架(70),用于安装所述连接组件;以及
屏蔽壳体,用于容纳所述支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39447.8A CN103094786B (zh) | 2011-10-31 | 2011-10-31 | 磁性组件、连接组件和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39447.8A CN103094786B (zh) | 2011-10-31 | 2011-10-31 | 磁性组件、连接组件和连接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94786A CN103094786A (zh) | 2013-05-08 |
CN103094786B true CN103094786B (zh) | 2015-12-02 |
Family
ID=48207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39447.8A Active CN103094786B (zh) | 2011-10-31 | 2011-10-31 | 磁性组件、连接组件和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09478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36653B2 (ja) * | 2013-11-12 | 2016-11-30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51684A (zh) * | 1997-01-30 | 2000-04-26 | 脉冲工程公司 | 具有绝缘引线和元件隔板的通孔互连装置 |
CN201868688U (zh) * | 2010-08-02 | 2011-06-15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2195148A (zh) * | 2010-03-12 | 2011-09-21 | 东莞创宝达电器制品有限公司 | 磁性连接模块以及具有该磁性连接模块的网络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99228B2 (ja) * | 2006-02-07 | 2011-06-08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201178024Y (zh) * | 2008-01-05 | 2009-01-07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磁性线圈模组及设有该模组的电连接器 |
CN201639097U (zh) * | 2009-12-18 | 2010-11-17 | 东莞创宝达电器制品有限公司 | 用于连接器的磁性模组 |
CN201708397U (zh) * | 2010-05-07 | 2011-01-12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磁性模组及具有该磁性模组的电连接器 |
-
2011
- 2011-10-31 CN CN201110339447.8A patent/CN10309478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51684A (zh) * | 1997-01-30 | 2000-04-26 | 脉冲工程公司 | 具有绝缘引线和元件隔板的通孔互连装置 |
CN102195148A (zh) * | 2010-03-12 | 2011-09-21 | 东莞创宝达电器制品有限公司 | 磁性连接模块以及具有该磁性连接模块的网络连接器 |
CN201868688U (zh) * | 2010-08-02 | 2011-06-15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94786A (zh) | 2013-05-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967645B2 (en) | High speed data communications connector circuit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crosstalk in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
US8992248B2 (en) | Modular jack with enhanced port isolation | |
US8888538B2 (en) | Modular jack with enhanced shielding | |
CA2699970C (en) | Internal crosstalk compensation circuit formed on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positioned within a communications outlet, and methods and systems relating to same | |
US20140073181A1 (en) | Ground uni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ing same | |
US8282424B2 (en) | Telecommunications jack with a multilayer PCB | |
JP2020009433A (ja) | ルーティングアセンブリ | |
US20110053418A1 (en) | Modular jack with two-piece housing and insert | |
US20080132123A1 (en) | Telecommunications Connector | |
EP2838164B1 (en) | Communicatio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communication connector | |
JP2019505043A (ja) | 一体型ルーティング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システム | |
CN113224597A (zh) | 电缆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 |
CN103094786B (zh) | 磁性组件、连接组件和连接器 | |
US10014634B2 (en) | High speed network module socket connector | |
US20180175569A1 (en) | High speed communication jack | |
US11557867B2 (en) | Modular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oils providing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 |
US11336065B2 (en) | Network jack with secure connector and magnetics | |
CN101901998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7645105A (zh) | 具有改善串音功能的高频讯号传输连接器 | |
CN203826614U (zh) | 网络连接器 | |
CN103682718B (zh) | Rj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应用其的rj连接器模块及rj连接器系统 | |
CN116073161A (zh) | 网络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和电连接器 | |
CN116073169A (zh) | 无地线缆的连接结构 | |
TW201628272A (zh) |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系統 | |
TWM482190U (zh) | 網路連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