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43508A - 电梯的疏散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疏散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43508A CN103043508A CN2011103055619A CN201110305561A CN103043508A CN 103043508 A CN103043508 A CN 103043508A CN 2011103055619 A CN2011103055619 A CN 2011103055619A CN 201110305561 A CN201110305561 A CN 201110305561A CN 103043508 A CN103043508 A CN 1030435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vacuation
- braking
- brake
- elevator
- equip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858 star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41 propul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08140 Acer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92 diminish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8 dipp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054 meal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55 memory stor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70 ref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电梯轿厢(l)的疏散设备至少要具备一个安装在电梯轿厢(l)上的制动控制组件(8)和一个疏散驱动装置(10)。在电梯发生故障时,由疏散驱动装置(10)中的疏散控制装置启动琉敖行程,制动闸解脱,用于保持疏散行程速度的装置由疏散控制袋置启动。在到达下一个可停靠的楼层时,制动控制组件(8)的制动倒齿旋转进入一个开关口中或者在开关闸上运动,并通过制动控制触头实现最终制动。同时,安全门在开启弹簧作用下打开,困在轿厢内的乘客可撤离。提供了多种不同的保持电梯疏散衍程速度的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在井道内运行并配有疏散系统的电梯轿厢,具有一套自动门控制系统,轿厢通过带有制动装置和传动装置的电机驱动沿上下方向运动,乘客可通过操纵驱动与指令控制装置来控制电梯,在电梯发生故障时通过疏散驱动装置使轿厢向最近的停靠站自动运行一段疏散行程,进而使被困乘客得以安全撤离。
背景技术
现在已知有多种不同的疏散系统。它们的构成一般都包括:用于作为电梯电机和门电机的通过电流逆变器由电池供电的直接或间接应急驱动装置,也由电池供电的带有应急保险电路和附加井道显示装置的疏散控制设备。对吊有对重的钢缆电梯来说,一般要尽可能利用不平衡质量的电势能作为疏散行程的驱动力。由于经常发生如此情况,因而便可在疏散行程开始前于驱动滑轮处测出负载力矩及其方向,进而可根据占优势的负载力矩方向选择出应急驱动装置的旋转方向。此后,就只需要针对不平衡状态,诸如轿厢不满载和克
服摩擦力时,再对疏散行程所需驱动力进行一番设计了。
关于这种系统的技术现状在《电梯报告》杂志第一卷(1994年1-2月号)的第19-22页的一篇技术文章中作了介绍。
此类疏散系统在GB2017346中有图解和文字说明。电梯电机通过第一整流器由电池供电,制动裴置则通过第二整流器由电池供电。不仅如此,正如上述《电梯报告》所载一文所述,最有利于转矩的旋转方向也同样是可以选择的。总之,这种解决方法为现有的控制和驱动组件提供了应急电源。
为了驱动曳引机和门电机并为井道显示设备提供能量,必须对能量进行转换(电流和频率转换器),因此技术难度增大,成本费用很高,再则,由于全系统构成不免更加复杂,所以使用的可靠性也有所降低。
普通钢缆曳引电梯配用的简单的乘客自我疏散系统,在瑞士专利规范CH一207119中作过介绍。当报警通道接通时,方形电梯轿厢脱离支架导轨,并借助钢缆绞盘和位于支架导轨上的离心式制动闸降至“安全出口”处,在这里,乘客打开手动旋转门即可离开轿厢。轿厢本体的电势能只用作疏散行程的驱动力。
这种自我疏散系统没有控制装置和井道显示设备,而且,这种电梯也不配备自动井道门和轿厢门。现有结构形式的电梯是无法采用这种系统的,特别是因为有关规定要求,在电梯运行期间至少要有一个轿厢的闭锁装置是自动关闭的。另外,图解和说明也没有指出怎样才能使轿厢停靠在“安全出口”。
疏散行程之后轿厢的停靠形成了一个专门的问题,尤其在乘客不想或不能使用现有井道显示设备时更是如此。为解决这个问题,已有了一些专门的办法,这就是利用机械手段以强制方式将轿厢停靠在某一楼层上。
美国专利4015689号揭示了一套适用于井道的安全截止设备。利用光障仪探测轿厢是否越速。如果越速,则井道两侧的制动螺栓被顶入以越速运行的轿厢撞击制动螺栓而停止运行。为了缓冲撞击作用,制动螺程设备是经阻尼方式加工制作的,因而导致一小段制动距离,多少降低了一些阻尼值。
这种设备最初并非打算而且也不适合用在疏散行程终点的制动,此外,还有许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号专利描述和展示了可从轿厢上延伸的倒齿,当它们落在井道的突出部分上时,可以防止在上面一层停留时间较长的液压电梯轿厢缓慢下降。
将这一原理应用于疏散行程的终点,势必要求很低的运行速度,否则,冲撞过猛或缓冲装备造价太高。然而,疏散行程速度过低,将使疏散行程所用时间过长,这显然是被困乘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希望的。
号专利展示了一种机械式井道显示与疏散相结合的设备,这是一种不用电能的液压/机械系统。一台液压压力存储装置作为能源存储器向液压马达提供动力,还要提供一台能量离合器,用于提升液压制动闸。在某种情况下用作井道显示装置的是向外倾
斜的滚轮,它在楼层区内可上行到安装于井道壁上的斜板上,然后通过与机房的机械连接启动停车控制阀。
对质量要求较高的安全设备来说,安装这种液压系统十分费力而且开支巨大,何况现在还没有液压存能装置的装填设备和压存能装置的装填装置的装填设备和力监控设备,同样,目前也没有开门的方法。
本专利发明欲达到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电梯疏散系统,它既能消除已知系统所存在的不足,又能用简单的手段、适当的费用使被困的乘客自动而可靠地撤离轿厢。
本发明的第一个优点在于,不需要轿厢外人员协助疏散,因而不需要专用的通信手段,诸如电话机、遥控监视器等。
因电梯运行的突然中断而遭困的乘客不会感到孤立无援或身临险境,因为轿厢可在不长的时间后即再次被驱动,然后轿厢门至少会部分打开。这也就是说,被困乘客是完全可以与外界发生接触的,而且只要用手抓紧后拉门的边缘轻轻用力便可打开轿厢门,乘客即可撤离。
本专利发明的其他优点在于:该系统的各局部可以灵活构成,因此,可以适应不同的电梯系统、门系统和用户的特殊要求。
以下附图介绍的是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而进行的一个实施
例。
图1:配有疏散设备的电梯;
图2:疏散驱动装置的全貌;
图3:制动控制组件的细部;
图4:疏散行程期间的制动控制组件;
图5:疏散行程最后阶段的制动控制组件;
图6:复位阶段的制动控制组件;
图7:带有开关口和行程导轨的导向部件;
图8:带有开关元件和行程导轨的导向部件;
图9:制动倒齿的局部;
图10:门驱动系统;
图11:轿厢上侧的制动控制装置;
图12:疏散行程的流程图;
图13:复位行程的流程图。
配有疏散装置的电梯的主体部分和功能单元显示在图1中。电梯轿厢由“1”代表,它可在井道(7)中借助导向轮(2)沿导轨(6)上下运动。电梯轿厢(l)借助支撑机构(3)并通过驱动滑轮(4)与对重(5)相连。相应的制动控制机构位于轿厢(1)上、下面相反的两侧,即放在轿厢底面的左侧和轿厢顶面的右侧。驱动滑轮(4)与电梯驱动装置(9)机械连接,与电梯控制装置(11)电气连接。由电梯控制装置(11)控制的门系统用“12”代表,而与电梯控制装置(11)电气连接并与电梯驱动装置(9)相械连接的疏散驱动装置用“10’’代表。
功能单元中每个相互机械和电气连接的元件都显示在图2中。双连接线表示机械连接,单连接线表示电气相接。电梯驱动装置(9)包括一个连接在驱动滑轮上的传动装置(13)、一个制动装置(14)和一台电机(15)。
门系统( 12)包括一个与门扇分开的门驱动装置(23)(门扇在本图中未显示出来),它作用于牵引和闭锁系统(24)以及门电机制动装置(25)。在配有门电机制动装置(25)的门驱动装置中,在电梯运行过程期问,门始终关闭并锁定,同时门电机不开机工作,只有门电机
制动装置(25)处于工作状态。牵引和闭锁系统(24)用于在电梯到站处使轿厢门与井道门机械连接和分离,以及在电梯运行中锁定轿厢门。
在疏散驱动装置(10)中,离合器(16)酌左侧与电机(15)相连,右侧与传动装置( 17)相连。离合器(16)最好用电磁式的,并能从疏散行程控制装置( 21)接收相应的指令。在无电流状态下,电机(15)和传动装置( 17)问的机械连接中断。在离合器(16)处于工作状态时,传动装置(17)将电机(15)的旋转运动传送给制动发电机(18)。传动装置(17)的传动比最好大于1:1,并可以配用扁平传送带,齿形传送带,在一段或几段传送带中设置带状轮或正齿轮。制动发电机(18)可以用简单的永磁直流机。与电池(20)以电气连接可以通过一对同极性的并由疏散控制装置(21)控制的开关继电器(19)来实现。制动发电机( 18)和疏散控制装置(21)之间的电气连接用于检测制动发电机(18)的运转情况和旋转方向,由于电池(20)与电梯控制装
置(11)之间有电气连接,所以制动发电机(18)始终保持在满负荷状态。疏散控制装置(21)与电池(20)和门系统(12)的另一些内部电气连接用于电气指令与信号的交换。从疏散控制装置(21)向外引出的带有箭头和数字的标线表示与下面所示的制动控制组件中相对应的元件相连。
如图3所示,制动控制组件(8)通过缓冲元件(30)安装在轿厢(1)的下面,最好是至少安装在轿厢的一侧。制动控制组件(8)包括一个承重支架( 40),装于承重支架(40)内的制动倒齿(brakepawl)(26)安装在向下的支撑支架(31)上,并可以转动。制动倒齿(26)被制成支架形式,其上有一个水平臂( 33)和一个竖直臂(32)。水平臂(33)向右伸展,并保持如图所示的位置,其最外端借助一个固定在承重支架(40)上的复位元件(34)位于上侧面,用于抵住向下作用于水平臂(33)酌弹簧(35)力。复位元件(34)是由诸如电磁铁构成的。制动倒齿(26)安装在支撑支架(31)上以便在支架的一角中转动。利用膨胀螺栓(37)抵住倒齿弹簧(39)的作用力能将倒齿控制杆(36)拉回的启动元件(38)被安置在承重支架(40)的外侧垂直面上。启动元件(38)可以用诸如电磁铁制造。如图中所示的状态,由于启动元件(38)在这一刻不动作,所以倒齿控制杆(36)在倒齿弹簧(39)作用力下,通过它的垂直上拱座凸缘(41)紧贴在水平臂(33)的端面上。如图所示,向右延伸到凸缘(41)的拱座面(42)与制动倒齿(26)不相接触。滚轮(27)装在垂直臂(32)的下部,向左下方伸出并沿切线方向向右上升形成一个圆弧形开关闸( 28),此开关闸向右的延长部分的端头有一个位于圆弧半径较小的剩余部分(28)上的开关齿侧面(29)。开关闸(28)或开关齿侧面(29)在制动倒齿(26)以轴为中心转动时驱动固定在承重支架(40)倾斜部分下端的制动控制触头(43),制动控制触头( 43),启动元件(38)和复位元件(34)的电气触点。和连
接点如图中箭头所示通向疏散控制装置( 21)及驱动和指令控制装
置(11)。
安置在导轨(6)上带有上进口边(44)和下受力制动边(46)的开关口在图中用“45”表示。开关口(45)的具体外形将在下面介绍的图7中显示。
图4、5和6显示了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制动控制组件(8),这些将在功能说明中更详细地介绍。
图7显示了辅以局部停车部件的导轨(6)的可能结构。图中所示导轨(6)最好运用挠曲工艺将其断面做成帽子状,其侧边用于固定在井道壁或支撑物上。向右延伸到侧边的面各有一个供导向轮(2)顺沿运行的轨道( 48)。为导向轮(2)提供的第三条运行轨道(47)是导轨(6)的端面。开关口(45)被设置在相邻楼层之间,鸟运行轨道(47)并排位于同一端面上并成直线排列。开关口(45)呈切面竖向矩形口形式,其尺寸设计成解脱的制动倒齿(26)可以部分地旋入开关口(45)中,其宽度相当于制动倒齿厚度的两倍,其高度是这样设计的:开关口的竖向距离在疏散行程后最终由机械制动时大于运行方向上轿厢(1)的制动行程,当制动倒齿(26)转入开关口中时应确保开关口低于制动倒齿几厘米。停车边缘(46)用作安全拱座,并能在机械
制动力非常弱时最终截住轿厢(1)并承受住轿厢质量的冲撞荷载。
图8显示了图7中机械开关元件的变型元件。代替开关口的是一个向外突出的开关闸(52),其上端是向外倾斜的斜面(60),其下端是切口式制动拱座( 53)。开关闸(52)的与导轨(6)平行延伸的平坦部分有一段沿运行方向的垂直距离,这个距离在疏散行程后最终由机械制动时大于轿厢(1)的制动行程。在如图所示的位置上,开关闸(52)在电梯下行时被激活超制动控制作用。停车拱座(53)作为安全拱座能在机械制动力非常弱时最终截住轿厢(1)并承受住轿厢质量的冲撞负荷。
图9显示了适合用于开关闸( 52)的制动倒齿(26)的形状。这一形状与图3中所示制动倒齿(26)的形状的区别是:滚动轴(27)的直径变小了,为的是在紧急情况下它不会横跨在制动拱座(53)。
图1 0显示了的中心门结构,与传统的门系统(12) -样附有一个门驱动装置( 23)。门驱动装置(23)包括一个带有制动闸(25)的门电机(54),一个皮带传动装置(58),一个曲柄滑轮(61)及水平杆(57)和转动杆(56)。转动杆(56)通过闩扇(50)上的小导杆相衔接在门开启过程开始时启动牵引和门锁装置( 24),这个装置包括牵引体(24-1)和门锁(24.2)。这种门驱动装置还装有一个通常处于曲柄滑轮和门驱动装置支撑架(51)之问的小型压缩弹簧(59)。为的是在门
驱动装置(23)关断时将水平杆(57)推回越过曲杆滑轮(61)的固定中心点。根据经验,在疏散行程以后,当电梯到站时,这个压缩弹簧(56)的作用力不足以将滑动门打开到10-15cm的程度。因此,又加装了一个弹簧(49),它被置于门驱动装置的支撑架(51)和左侧水平杆(57)之间。这个弹簧(49)的作用力与行程是这样设计的:电梯到站而门驱动装置( 23)关闭时,两个水平杆(57)至少被推到图中虚线所示的位置。.这将导致门开启到相当于两倍于(X)的宽度并足以让单人撤离,或至少再稍加用力就可以将门打开。根据曲柄运动学的研究,有一点很重要,即曲柄滑轮(61)的曲柄轴梢需在偏离固定中心至少450的位置才能手动开门,否则,手动开门所需用力太大,对老年乘客尤显吃力。
根据本发明设计的设备的功能将结合图1-10做进一步说明。疏散行程设想引发的原因是,在载客运行过程中驱动和指令控制装置(2)常发生故障或失压现象。假定原因是后者,即载客运行过程中失压,此时电梯轿厢(1)由切断电机(14)和下行制动装置(15)来制动。进一步假定电梯轿厢(1)满载,则驱动负载导致电梯向下运行。此时如果轿厢(1)恰好停在一个楼层上,乘客便可立即走出轿厢并撤离。然而事实上轿厢(1)有很大可能将停在两个楼层之间的某处使乘客被关在轿厢(1)中。有了疏散控制装置(21),等待一小段时间之后,在电梯没有再次开始正常运行之前,就可以开始疏散行程,实现载人轿厢在门区之外紧急停靠。
图中未显示的应急灯着竞,同样在图中未显示的应急措施说明向乘客显示出来(此说明已事先编入疏散控制程序中)。这时由疏散控制装置(21)控制的疏散行程的自动起动程序导致由于启动元件( 38)被激活而促使启动杆(triggering pawl) (36)回缩,因此制动
倒齿(26)向左旋出直到滚轮(27)触及导轨(6)(如图4),由于在失控或失压以后,复位元件(34)也失电,然后弹簧(35)就将制动倒齿(26)推到如图4所示的位置,这时制动倒齿(26)外向旋转动才成为可能。
同时,离合器(16)接合,制动装置(14)被提起。由于驱动负载力矩是下向的,所以轿厢(1)开始向下移动,并通过离合器(16)和传动装置(17)驱动制动发电机(18)。牵引体(24.1)转入开启状态,(此状态比与井道门相连时更宽),因此门不能打开。最初尚未与电池(20)相连的制动发电机(18)作为转速发电机并向疏散控制装置(21)提供电压,其极性取决于旋转方向。检测阶段以后,借助有关的开关继电器(19)精制动发电机(18)有关的极与电池(20)相连。在驱动负载的作用下,最好是持久开机工作的制动发电机(18)的旋转速度增大直至其输出电压达到电池(20)的电压值,最多不超过io%。此时具有小内阻的电池(20)作为制动发电机(18)的转速稳定负载,而电梯轿厢(l)便以很低的恒定速度向下运行。最好通过适当地选择传动装置
(17)的传动比,为疏散行程提供一个非常低的速度,因为这样可以将制动发电机( 18)的额定输出维持在一个相当小的数值上,进而提高安全性。
在向下运动的疏散行程期间,制动倒齿(26)的滚轮(27)沿导轨(6)表面滚动到下面一个开关口(45)的位置上。在临近开关口(45)时,也就到达井道闩区,牵引装置(24)在一个井道门的牵引轮之间的移动导致轿厢门和井道门的开锁。在门处于机械开锁时,弹簧(49)和开启弹簧(59)将轿厢门和井道门推开以致通过较大的门缝可以看到所到达的楼层,并觉察到疏散行程的最后阶段。如前面附图说明中所提到的,通过附加开启弹簧(59)进一步开门再用手开门就
容易多了。为适应有关规定,弹簧(49)的弹力大小只需将曲柄驱动装置推回到刚好超过固定中心即可。由于使用了开启弹簧(59),由疏散控制装置(21)所提供的对门电机的专门馈电和控制也就不再需要了。开启弹簧(59)也可以被安置在门驱动装置的机械力传动元件中的任何位置。到达开关口(45)将导致制动倒齿(26)进一步向外旋转直到图5中所示的位置,因此,开关闸(28)也被推向左侧,其驱动轮处于开关闸(28,)上的制动控制触头(43)被开关齿侧面激活,进而导致制动装置( 14)的立即起作用,离合器(16)脱开以及制动发电机(18)和电池(20)问的电气连接中断。电梯轿厢(l)此时由起作用的制动装置(14)截住。由于疏散行程中的运行速度较低,所以电梯轿厢(1)的制动行程很短。疏散行程的速度和开关口(45)的竖向长度是
这样设计的:在轿厢(1)停止不动以后,制动倒齿(26)刚好触及不到停车缘(46)。如果制动装置(14)的制动力太小,则制动倒齿(26)将抵住停车缘( 46)并将轿厢(1)准确无误地截在井道门区内。这时乘客可以感到经缓冲元件( 30)缓解的轻微震动。由于门已经开得很宽,即使开启宽度不够让单人通过已开锁的轿厢门和井道门也可以稍用手力便完全打开,乘客即可相继撤离。
为了在楼层处能用不大的手力来回推门,如前面所述,轿厢上的整个门驱动机构必须是无载的。这就需要提升门电机制动装置(25)。往当前技术水平条件下,这就还需要假定整个驱动机构的结构是非自锁的。疏散行程的功能过程总说明可参见下面图12中的流程图。
对电梯操作者来说,重要的是:疏散行程结束后全套设备可以自动地恢复到正常状态。然而只有当疏散行程运行的原因被排除时这种情况才可能出现。假如这个原因是短时间的失压,在延迟一段预定时间电源电压恢复以后,如图1 0中所述的所谓复位行程启动。
当具备了复位行程的条件时,疏散控制装置(21)向驱动与指令控制装置( 11)发出指令,随后,在轿厢门和井道门关闭并锁定以后,电梯开始以预定的运行速度向上运行,上行速度是特殊规定的低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定在不大于0.2米/秒。在向上运行期间,制
动倒齿( 26)脱离开开关口(45),被推向右侧以致借助开关闸(28)使制动控制触头( 43)回到原位。由于在疏散行程结束后起动元件(38)失电,起动杆(36)在小弹簧力的作用抵在水平臂(33)的端面上。
此外,由于通过驱动与指令控制装置(II)的安全电路又将电压加到复位元件(34)上,水平臂(33)上侧与复位元件(34)之间的空隙因制动倒齿(26)脱离开关口(45)后被推向右侧而变小,所以制动倒齿(26)可以在复位元件(34)电磁力的作用下被拖回至图3所示的起始
位置,进而又由被制动的起动杆(36)机械地固定在这个位置。制动控制触头(43)的反向启动还促使驱动和指令控制装置(11)启动电机(15)并到达额定速度,并使电梯轿厢(l)正常地向上运行到上一个层站然后准确地停在那里。在电梯轿厢(1)到达这一楼层时,
即再次转入正常工作位置。
如果导致疏散行程的原因是因为控制或调节方面的不足而形成的不能消除的故障,则不会发生复位行程,而且在轿厢内和楼层上将向准备乘电梯的乘客显示出“停止便用”的字样,然后按逻辑程序应根据当前的技术手段向监控中心报告情况。
就钢缆电梯而言,没有驱动制动发电机(18)的驱动负载也是一种负载情况。这时,借助开关继电器(19)驱动制动发电机(18)以很短的时间间隔与电池的两极连接两次,因而可两次测出用于驱动制动发电机即电梯轿厢所必需电流的连接次数和极性,又可以选择出有利于节能的旋转方向。因此,在轿厢负载轻的情况下,疏散行程将向上运行。
由于疏散行程的方向是向上的,所以第二个制动控制组件(8)被激活。第二个制动控制组件(8)被安置在轿厢(1)的上侧面,并且最好位于围绕水平轴旋转1800的对面,如图1 1所示。开关口(45)以前面所述的同样的方法安装在导轨(6)相对一侧,所不同的是开关口(45)沿着两个制动组件(8)向上移动两制动组件之间的垂直距离,并且这些开关口的。上端面必须被认作是停车缘(46)。然后制动倒齿(26)以同样的方式转动但只进入距离最近的上方开关口(45)。复位行程和下一个复位行程很可能以与上述完全同样的方式运行只是运行的方向相反。
就钢缆电梯而言,电池(20)容量的大小是根据电梯轿厢(1)平衡负载时的移动所需的能量来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疏散驱动装置(10)还没有承担负载,而只需克服电梯驱动装置(9)的摩擦力。
取消了制动倒齿( 26)上的滚轮(27),整个制动倒齿(26)的外形就可以相应更加紧凑,做成一体式结构。由于启动以后相对导轨(6)触压较小,甚至不需要用润滑油,最多也不过是可以听见微弱的摩擦声,而功能本身却不受影响。
取消了开关口(45),图8中的开关凸起(52)也可以用于启动开关倒齿(26)。为了在机槭制动力较弱的情况下开关凸起(52)仍能同样确保轿厢(1)可靠地停在楼层处,需要配用制动拱座(53)。为了确保滚轮(27)与制动倒齿(26)啮合,最好把滚轮的直径做得小些。此外,为了在适当情况下启动制动触头( 43),制动倒齿(26)或开关闸(28)还应具有适应于这种工作形式的外形。疏散控制装置(21)还应配以相应的逻辑系统,以便使制动触头(43)在开关凸起(52)上运行的效果与对它旋进开关口(45)的效果相同。以开关凸起(52)代替开关窗口(45)的优点在于:这些开关凸起(52)能被安置在任何其他位置,例如,可以放在井道壁上,与传统的“T”型导轨配合使用。当然,根据图7,也可以设法将开关口(45)与导轨(6)分开。这种分离式结构的开关口(45)同样可以被安置在与导轨无关的井道中的任何地方。
上述疏散设备也可以用于非钢缆式电梯。这种电梯没有对重并使用独立的驱动结构。这种电梯的轿厢质量较大,因而在选定制动发电机( 18)或选用下述任一制动设备时必须加以考虑。另一方面,疏散行程的路线通常总是沿运行方向,即向下运行,这样在疏散控制装置( 21)就无需再附以运行方向的判定程序,而且还可以简化整个疏散设备的结构,这是因为只有一个置于轿厢(1)下面的控制组件(8)可以被移动。如果需要,可以将两个制动组件(8)都放在轿厢(1)下面,然后同时工作,在制动装置失灵的紧急情况下从两边同时截住轿厢(1)。
在具有制动发电机( 18),传动装置(17)和离合器(16)同时备用有可调式制动装置( 14)的情况下,疏散行程的速度调节可以通过可调制动装置( 14)来实现,因为在疏散过程中制动力的调节即速度的调节当然必须由疏散控制装置(21)来控制。
在另一种简他的疏散行程制动的变型制动中,使用了一套流体制动装置,它由传动装置(17)和一种汽车用传动器上的变矩器来驱动。由于这种流体制动具有典型的陡坡力矩特点,所以同样可以确保疏散行程速度的较大稳定性。由于流体制动装置的制动力被设计得相当大,所以可以利用离合器(16)将这一装置与电机(15)直接机械连接在一起,而不使用传动装置(17)。
传动装置( 17)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制作。要讨论的问题是:使用什么样的传动装置,即传送带式(扁平传送带,“V”形传送带,齿形传动带),摩擦轮传动装置或正齿轮传动装置。传动系数取决于所配用的制动或驱动力,疏散行程的速度,工作可靠性以及容许的疏散时间等因素。
使用电动涡流制动装置也同样可以得到流体制动装置的制动效果。涡流制动装置可以作成一个独立的设备代替制动发电机(18)
并可以直接与电机(15)连接。
作为另一种可能性,例如在疏散行程期lal电机(15)的两相可以由来自电池的直流电激活,其效果是一样的,也能有效地制动。由于使用了电机(15)的直流电制动就无需再使用离合器(16)、传动装置(17)和制动发电机(18)等设备,但需要在这种直流电路中使用开关继电器(19)。
Claims (10)
1.电梯轿厢(1)的疏散系统,轿厢(1)在井道(7)中运行具有一套自动门控制系统(12),通过带有制动装置(14)和传动装置(13)的电机(15)驱动沿上下方向运行,乘客可通过操纵驱动与指
令控制装置( II)来控制电梯,在电梯发生故障时通过疏散驱动装置(10)使轿厢向最近的停靠站自动运行一段疏散行程,进而使被固乘客得以安全撤离,这套系统的特征在于:疏散设备包括决定疏散运行速度的装置(16-20)、至少一个将电梯最终停在楼层层面上的制动控制设备(8)、标明楼层位置的井道显字装置(45,52)和在疏散行程的终点将门扇(50)推开的装置(49)。
2. 如权利要求1中的疏散设备,其特征在于:制动控制设备(8)包括缓冲装置(30)、一个可移动的制动倒齿(26)、启动装置(35,36,37,38,39)、复位装置(34)、和检测制动倒齿位置的装置。
3. 如权利要求2中的疏散设备,其特性在于:检测制动倒齿位置的装置包括一个具有开关齿侧面( 29)的开关闸(28,28r)和一个由开关闸(28,29,28r)激活的制动控制触头(43)。
4. 如权利要求2中的疏散设备,其特性在于:制动控制设备(8)的起幼装置包括一个起动元件(38)、一个通过膨胀螺栓(37)连接在制动倒齿( 26)上的起动杆(36)、一个倒齿弹簧(39)和一个在起动的情况下将制动倒齿(26)旋出的弹簧(35)。
5. 如权利要求2中的疏散设备,其特性在于:制动控制组件(8)包括将制动倒齿(26)退至初始位置的复位元件(34)。
6. 如权利要求2中的疏散设备,其特性在于:制动控制组件(8)通过缓冲机构(30)与电梯轿厢(l)相接。
7. 如权利要求1中的疏散设备,其特性在于:标明楼层平面的井道信息是由带有进口缘( 44)和停车缘(46)的开关口(44,45,46)发出的。
8. 如权利要求1中的疏散设备,其特征在于:标明楼层平面的井道信息是由带有制动拱座(53)的开关凸起(52)形成的。
9. 如权利要求l中的疏散设备,其特征在于:决定电梯疏散行程的运行速度的装置包括一个离合器(1 6),一个传动装置(17),一个电池(20),一个制动发电机(18)和开关继电器(19)。
10.如权利要求1中的疏散设备,其特性在于:决定电梯疏散
行程运行速度的装置由可调制动装置(14)来实现,如权利要求1中的疏散设备,其特性在于:决定电梯疏散行程运行速度的装置由液体制动装置来实现,如权利要求1中的疏散设备,其特性在于:决定电梯疏散行程运行速度的装置由电动涡流制动装置来实现,如权利要求1中的疏散设备,其特征在于:决定电梯疏散行程运行速度的装置由电机(15)的直流励磁来实观,如权利要求1中的疏散设备,其特性在于:在疏散行程终点将门扇(50)推开的设备由门系统(12)中的开启弹簧(49)来完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055619A CN103043508A (zh) | 2011-10-11 | 2011-10-11 | 电梯的疏散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055619A CN103043508A (zh) | 2011-10-11 | 2011-10-11 | 电梯的疏散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43508A true CN103043508A (zh) | 2013-04-17 |
Family
ID=48056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055619A Pending CN103043508A (zh) | 2011-10-11 | 2011-10-11 | 电梯的疏散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043508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03761A (zh) * | 2013-06-28 | 2013-09-18 | 梁广强 | 电梯声控应急救援系统 |
CN106463038A (zh) * | 2014-05-29 | 2017-02-22 | 奥的斯电梯公司 | 主动威胁减弱控制系统 |
CN109455586A (zh) * | 2017-09-06 | 2019-03-12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多厢电梯 |
CN114945530A (zh) * | 2019-12-31 | 2022-08-26 |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 用于移动电梯的电梯轿厢以疏散乘客的方法和用于移动电梯的电梯轿厢的松闸装置 |
-
2011
- 2011-10-11 CN CN2011103055619A patent/CN103043508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03761A (zh) * | 2013-06-28 | 2013-09-18 | 梁广强 | 电梯声控应急救援系统 |
CN103303761B (zh) * | 2013-06-28 | 2015-06-10 | 梁广强 | 电梯声控应急救援系统 |
CN106463038A (zh) * | 2014-05-29 | 2017-02-22 | 奥的斯电梯公司 | 主动威胁减弱控制系统 |
CN106463036A (zh) * | 2014-05-29 | 2017-02-22 | 奥的斯电梯公司 | 占用人员撤离控制系统 |
CN109455586A (zh) * | 2017-09-06 | 2019-03-12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多厢电梯 |
CN114945530A (zh) * | 2019-12-31 | 2022-08-26 |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 用于移动电梯的电梯轿厢以疏散乘客的方法和用于移动电梯的电梯轿厢的松闸装置 |
US12246948B2 (en) | 2019-12-31 | 2025-03-11 | Inventio Ag | Method for moving an elevator car of an elevator in order to evacuate passengers, and brake opening device for moving an elevator car of an elevator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765C (zh) | 电梯的疏散系统 | |
CA2624330C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prevent or minimize the entrapment of passengers in elevators during a power failure | |
CN102666340B (zh) | 在紧急停机过程中选择性的升降机制动 | |
CA2013259C (en) | Elevator traction sheave brake | |
EP1250280B1 (en) | Method for braking a traction sheave elevator | |
CN108217365B (zh) | 一种高层电梯断绳安全保护装置及方法 | |
US20150083527A1 (en) | Back-up brake system of lifts | |
CN104724565A (zh) | 带触发机构的电梯制停装置 | |
CN103043508A (zh) | 电梯的疏散系统 | |
CN109179134B (zh) | 结合广告及电梯防坠提示的装置 | |
CN104876093B (zh) | 一种用于楼道电梯的移动小车结构和楼道电梯牵引系统 | |
CN204265166U (zh) | 防止电梯轿厢意外移动的安全控制系统 | |
CN1972856B (zh) | 一种用于升降被困电梯的应急装置 | |
CN101823658B (zh) | 无机房电梯手动拉线式救援装置 | |
CN1297419A (zh) | 牵引轮式电梯的制动方法及牵引轮式电梯 | |
US20180016114A1 (en) | Advanced smooth rescue operation | |
EP2001783B1 (en) | Arrangement for stopping an elevator car in an emergency braking situation, and elevator | |
CN105217415A (zh) | 一种能防护轿厢冲顶的电梯系统 | |
CN211769591U (zh) | 一种紧急自动救援电梯 | |
EP3133037B1 (en) | Method for moving an elevator car | |
CN2719792Y (zh) | 电梯停电应急解困装置 | |
CN111498641A (zh) | 轿厢的驻车装置 | |
CN2484293Y (zh) | 人力升降机 | |
CN209976115U (zh) | 一种升降式立体车库安全复合制动系统 | |
CN212403069U (zh) | 轿厢的驻车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