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8466A - 滤油器以及滤清元件 - Google Patents
滤油器以及滤清元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38466A CN103038466A CN2010800678575A CN201080067857A CN103038466A CN 103038466 A CN103038466 A CN 103038466A CN 2010800678575 A CN2010800678575 A CN 2010800678575A CN 201080067857 A CN201080067857 A CN 201080067857A CN 103038466 A CN103038466 A CN 1030384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ter element
- housing
- cover member
- oil
- partition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2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claims 1
- 239000011162 cor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09 synthetic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994 synthetic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tris Chemical compound OCC(N)(CO)CO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furose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S(=O)(=O)N)=CC(C(O)=O)=C1NCC1=CC=CO1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35/00—Filtering devices having features not specifically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33/00, or for applications not specifically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33/00; Auxiliary devices for filtration; Filter housing constructions
- B01D35/005—Fil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lubrication or fuel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3—Mounting or connecting of lubricant purifying means relative to the machine or engine; Details of lubricant purifying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10—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lubricant venting or purifying means, e.g. of filters
- F01M2001/105—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lubricant venting or purifying means, e.g. of fil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layout of the purification arrangements
- F01M2001/1064—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lubricant venting or purifying means, e.g. of fil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layout of the purification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drains for oil to the carter, e.g. to recover spilled oil during change of fil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滤油器以及滤清元件,在更换滤清元件时等情况下,可靠地使油流向排泄流路。滤油器(1)包括形成收容滤清元件(7)的收容空间的壳体(5)和盖构件(6)。在盖构件上设置有卡定滤清元件的卡定部(23)。并且,在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与滤清元件的内周侧空间连接的连通部(11)、围绕连通部的环状的排泄槽部(12)以及围绕排泄槽部的环状的流入侧槽部(13)。在滤清元件的底部设置有与分隔壁(14)抵接而抑制过滤前的油向排泄槽部流入的垫片(35)。并且,在从壳体拆卸盖构件时,借助卡定部使滤清元件随盖构件一起移动,使过滤前的油从垫片与分隔壁之间的间隙流入到排泄槽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滤油器以及该滤油器所用的滤清元件。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一种去除发动机所用的润滑油等的污垢(金属粉等)的滤油器。在该滤油器中,用壳体和盖构件形成密封空间,在该密封空间中收容有筒状的滤清元件。并且,从滤清元件的外周侧供给过滤前的油,将到达滤清元件的内周侧空间后的油(过滤后的油)送往发动机侧。
随着使用,滤清元件的过滤性能会劣化,因此要适当更换滤清元件。在更换滤清元件时,为了防止密封空间内的油漏出到外部,设置有抽取油的排泄机构。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中,在过滤器盖的安装状态下,由按压部对滤清元件(油元件)施加朝向下方向的按压力,使配置于滤清元件下的闭塞板闭塞排泄流路。并且,在换油时,若拆下过滤器盖,则闭塞板和滤清元件在弹簧的作用下向上方移动,打开排泄流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919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的装置采用了用弹簧使闭塞板向上方移动的结构。因此,存在当闭塞板粘附于外壳而不能向上方移动时,无法使油流到排泄流路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更换滤清元件时等情况下,可靠地使油流到排泄流路。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滤油器,其包括:筒状的滤清元件;壳体,其至少收容上述滤清元件的底部;盖构件,其能以液密状态安装于上述壳体,与上述壳体一同形成用于收容上述滤清元件的收容空间;从上述滤清元件的外周侧供给过滤前的油,将到达上述滤清元件的内周侧空间后的过滤后的油送出到外部,该滤油器的特征在于,设置有将上述滤清元件卡定于上述盖构件的卡定部,上述壳体包括:管状的连通部,其从下侧连接于上述滤清元件的内周侧空间;排泄槽部,其设置成围绕上述连通部的环状;流入侧槽部,其利用分隔壁与上述排泄槽部分隔,并设置成围绕上述排泄槽部的环状,上述滤清元件在底部具有垫片,在上述盖构件液密地安装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该垫片与上述分隔壁抵接,抑制上述过滤前的油流入到上述排泄槽部,在从上述壳体拆卸上述盖构件时,上述滤清元件借助上述卡定部随上述盖构件一起移动,使上述过滤前的油从通过移动产生的上述垫片和上述分隔壁之间的间隙流入到上述排泄槽部。
根据本发明的滤油器,在解除壳体和盖构件的液密状态而从壳体拆卸盖构件时,滤清元件借助卡定部随盖构件一起移动。在该过程中,设置于滤清元件底部的垫片离开分隔壁。垫片离开时,在垫片与分隔壁之间产生间隙,过滤前的油从该间隙流入到排泄槽部,流向排泄流路。这样,通过滤清元件的伴随着盖构件的拆卸的移动,在垫片和分隔壁之间形成间隙,因此能可靠地形成间隙,能可靠地使油流向排泄流路。
在上述滤油器中,优选上述盖构件具有按压部,在上述盖构件安装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该按压部朝向上述分隔壁按压上述滤清元件。根据该滤油器,提高了在盖构件安装于壳体的状态下垫片和分隔壁的密合性,因此,在使用滤清元件时,能可靠地抑制过滤前的油流入到排泄槽部。
在上述滤油器中,优选上述连通部设置成具有使该连通部的顶端比上述分隔壁的端面突出的长度,在上述垫片和上述分隔壁之间产生间隙时,上述连通部能以液密状态与上述滤清元件的内周侧空间连接。根据该滤油器,能抑制流入到排泄槽部的过滤前的油流入到内周侧空间的不良情况。
在上述滤油器中,优选上述垫片是接合于上述滤清元件的底部且具有开口部的弹性材料层,该开口部的外周缘沿着划分出上述内周侧空间的筒状芯材的内周面弯折,在上述垫片与上述分隔壁之间产生了间隙时,该垫片与上述连通部的外周面密合而进行密封。根据该滤油器,能可靠地抑制流入到排泄槽部的过滤前的油流入到内周侧空间的不良情况。
在上述滤油器中,优选上述滤清元件在上端部具有上侧端板,上述卡定部设置于上述盖构件,且具有卡定上述上侧端板的侧缘的卡定爪。根据该滤油器,能以简单的结构,使收容于收容空间中的滤清元件随盖构件一起移动。
在上述滤油器中,优选在上述盖构件的顶部设置有连通上述盖构件内外的连通部,在上述滤清元件的上端部设置有栓构件,该栓构件在上述盖构件液密地安装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将上述连通部密封成气密状态,并伴随从上述壳体拆卸上述盖构件而使上述连通部成为连通状态。根据该滤油器,在拆卸盖构件时,空气通过设置于盖构件的顶部的连通部流入到收容空间中。由此,能抑制收容空间的油从盖构件和壳体的连接部分漏出的不良情况。
在上述滤油器中,优选上述栓构件具有圆柱状部,该圆柱状部与上述连通部嵌合并形成有凸缘部,在利用设置有直径比上述圆柱状部大且比上述凸缘部小的贯通口的压板覆盖上述凸缘部并使上述圆柱状部从上述贯通口突出的状态下,将上述栓构件设置于上述滤清元件的上端部。根据该滤油器,能以简单的结构,密封连通部或使连通部成为连通状态。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滤清元件,其呈筒状,用于包括壳体以及能以液密状态安装于上述壳体的盖构件的滤油器中,该滤清元件被收容于由上述壳体和上述盖构件形成的收容空间中,对从外周侧供给的过滤前的油进行过滤并从内周侧空间排出油,该滤清元件的特征在于,该滤清元件包括:上端部,其被卡定部卡定于上述盖构件;底部,其形成有垫片,在上述盖构件液密地安装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该垫片与对设置于上述壳体的环状的排泄槽部和围绕上述排泄槽部的环状的流入侧槽部进行划分的分隔壁抵接,抑制在上述流入侧槽部中流动的过滤前的油流入到上述排泄槽部,在从上述壳体拆卸上述盖构件时,该滤清元件借助上述卡定部随上述盖构件一起移动,使上述过滤前的油从通过移动产生的上述垫片和上述分隔壁之间的间隙流入到上述排泄槽部。
本发明的滤清元件在解除壳体和盖构件的液密状态而从壳体拆卸盖构件时,借助卡定部随盖构件一起移动。在该过程中,设置于滤清元件底部的垫片离开分隔壁。垫片离开时,在垫片和分隔壁之间产生间隙,过滤前的油从该间隙流入到排泄槽部,流向排泄流路。这样,通过滤清元件的伴随着盖构件的拆卸的移动,在垫片和分隔壁之间形成间隙,因此能可靠地形成间隙,能可靠地使油流向排泄流路。
在上述滤清元件中,优选在上述上端部设置有栓构件,该栓构件在上述盖构件液密地安装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将设置于上述盖构件顶部的连通上述盖构件内外的连通部密封成气密状态,并伴随从上述壳体拆卸上述盖构件而使上述连通部成为连通状态。根据该滤清元件,能以简单的结构,密封连通部或使连通部成为连通状态。
根据本发明,在更换滤清元件时等情况下,能可靠地使油流到排泄流路。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滤油器及其周边部的图。
图2是说明壳体的底部的图。
图3是说明盖部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4是滤清元件的剖视图、俯视图、仰视图。
图5是说明分隔壁和垫片液密地抵接的状态的图。
图6是说明配置于壳体和盖构件之间的O型密封圈的图。
图7是说明垫片离开分隔壁的状态的图。
图8是图1的I-I向视图,是说明垫片离开分隔壁的状态的图。
图9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0说明是第3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说明滤清元件的剖视图。
图12是说明滤清元件的上端部以及盖构件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13是说明解除栓构件的密封而连通了连通部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14是说明图13所示的连通状态下的盖构件和壳体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5是说明图13所示连通状态下的垫片的周边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6是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说明滤清元件的上端部以及盖构件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18是说明解除了栓构件的密封而连通了连通部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滤油器1通过铸铝制的外壳2安装于发动机体3。另外,该外壳2上还安装有油冷却器4。从油盘侧向滤油器1供给过滤前的油。然后,将经滤油器1过滤后的油送往发动机体3。
滤油器1包括壳体5、盖构件6和滤清元件7。
壳体5是上表面开放的有底圆筒状的构件,与外壳2一体地设置于外壳2的上端面。因此,壳体5和外壳2同样,也是由铸铝制造的。本实施方式的壳体5以相对于发动机体3的侧面倾斜的状态设置。具体而言,以下端部为中心,上端部向远离发动机体3的方向倾斜约20度。
如图2所示,在壳体5的底部设置有连通部11、排泄槽部12和流入侧槽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部11设置于呈圆形状的底部的中心部分,排泄槽部12设置成围绕连通部11的圆环状。此外,流入侧槽部13设置成围绕排泄槽部12的圆环状。另外,在排泄槽部12和流入侧槽部13的边界处,设置有圆环状的分隔壁14,以划分排泄槽部12和流入侧槽部13。
连通部11构成为管状,从下侧连接于形成在滤清元件7的内周侧的内周侧空间7a(参照图4的(a))。该连通部11与发动机体3相连,经滤清元件7过滤后的油通过连通部11被送往发动机体3。
流入侧槽部13是供过滤前的油流动的槽,油从设置于其底面的流入口13a流入。流入的油沿着流入侧槽部13画圆地流动。然后,流过流入侧槽部13的油如后所述从滤清元件7的外周侧渗透到滤清元件7的内部。
排泄槽部12是在更换滤清元件7时,供存在于滤清元件7的外周侧的过滤前的油流入的部分,在底部设置有通往与油盘相连的排泄流路DR(参照图8)的流出口12a。如上所述,排泄槽部12和流入侧槽部13由分隔壁14划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分隔壁14的上端面设置在比连通部11的上端面低一截的位置。换言之,连通部11的长度设定成其顶端比分隔壁14的上端面突出。其理由稍后进行说明。
此外,如图1所示,壳体5的上部5a设置成与壳体5的其他部分相比向外周侧鼓出一些的形状。在上部5a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以安装设置于盖构件6的下部外周面的外螺纹。因此,壳体5的上部5a作为用于安装盖构件6的安装部发挥功能。
接着,说明盖构件6。
如图1和图3所示,盖构件6是下端具有开口,上端由顶部21闭塞的圆筒状构件。如上所述,在盖构件6的下部外周面设置有外螺纹。并且,在盖构件6的下部如图6所示那样安装有O型密封圈22(环状的密封构件)。因此,通过将盖构件6的下部旋入壳体5的上部5a,能用O型密封圈22闭塞壳体5和盖构件6之间的间隙,在盖构件6和壳体5的内部形成液密的空间。该液密的空间用作收容滤清元件7的收容空间。
如图3所示,在顶部21的内侧面设置有卡定部23。该卡定部23是用于卡定滤清元件7的部分,包括可动构件24、盖侧安装部25和螺旋弹簧26。
可动构件24卡定于滤清元件7,是随滤清元件7一起移动的部分,包括基板27、卡定爪28和可动侧爪29。
基板27是设置卡定爪28、可动侧爪29的板状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与设置于滤清元件7的上端部的上侧端板33(参照图4的(b))大致相同大小的圆板构成。
卡定爪28是卡定于滤清元件7的上侧端板33的部分,从基板27的外周缘向滤清元件7侧等间隔地竖立设置有多个卡定爪28。在各卡定爪28的顶端朝向基板27的中心侧(直径方向的内侧)突出设置有钩部28a。如附图标记A的圆圈所示,通过将该钩部28a卡于上侧端板33来卡定滤清元件7。
可动侧爪29是卡定于盖侧安装部25的部分,向着与卡定爪28相反的方向竖立设置于基板27中。以在基板27的中心附近配置成大致圆形的方式设置多个该可动侧爪29。在各可动侧爪29的顶端朝向基板27的直径方向上的外侧突出设置有钩部29a。通过将该钩部29a卡于盖侧安装部25的钩部25a,来限制可动构件24的可移动范围。
盖侧安装部25是用于以使可动构件24能向接近方向和远离方向移动的状态安装可动构件24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盖侧安装部25通过将多个内侧具有钩部25a的板构件配置成大致圆形地竖立设置该多个板构件而构成。并且,通过沿盖侧安装部25的内壁配置各可动侧爪29,能使可动构件24在可动侧爪29的钩部29a与盖侧安装部25的钩部25a抵接之前的范围内移动。即,能使可动构件24向接近或远离盖构件6的顶部21的方向移动。
螺旋弹簧26是配置在盖侧安装部25以及可动侧爪29的内侧的构件,螺旋弹簧26从盖构件6的顶部21获得反力,而向远离方向按压可动构件24。该螺旋弹簧26在将盖构件6充分旋入壳体5时收缩,向壳体5的方向推压可动构件24。与此相伴,卡定于可动构件24的滤清元件7也向壳体5的方向被推压。因此,可动构件24和螺旋弹簧26的组合相当于按压滤清元件7的按压部。
接着,说明滤清元件7。
如图4的(a)所示,滤清元件7呈现圆筒状的外观形状。并且,在直径方向上的中心配置有筒状的芯材31。该芯材31形成有多个供油通过的通孔(未图示)。在芯材31的内侧划分有内周侧空间7a,由滤清元件7过滤后的油流入到该内周侧空间7a。在芯材31的外周配置有过滤材料32。作为过滤材料32,可以使用将合成纤维成型为圆筒状所得的材料。另外,作为过滤材料32,除了合成纤维的成型品之外,也可以使用将滤纸折成波纹状所得的材料。
滤清元件7的上端面由上侧端板33覆盖。如图4的(b)所示,该上侧端板33是直径稍大于过滤材料32的直径的圆板。并且,如图3所示,上侧端板33的外周部33a沿着过滤材料32的表面弯折成L形。上述的卡定爪28通过将钩部28a卡定于上侧端板33的外周部33a而卡定滤清元件7。
滤清元件7的下端面由下侧端板34覆盖。如图4的(c)所示,该下侧端板34是直径稍大于过滤材料32的直径的圆板,与上侧端板33同样地该下侧端板34的外周部弯折。并且,在下侧端板34的表面(滤清元件7的底部)接合有比该下侧端板34小一圈的环形盘状的垫片35。该垫片35由弹性材料层构成,通过模制成形来制作。在垫片35的中心部分设置有开口部35a。该开口部35a的外周缘沿着划分出内周侧空间7a的芯材31的内周面弯折成L字状。
滤清元件7被收容到收容空间后,垫片35如图5中的附图标记B的圆圈所示那样,在来自按压部(可动构件24、螺旋弹簧26)的按压力的作用下以液密状态与分隔壁14的上端面密合。此外,在连通部11的顶端部分的外周面和芯材31的内周面之间夹设置有垫片35,将内周侧空间7a和连通部11的内部空间以液密状态相连。
接着,说明上述结构的滤油器1的功能。
在使用该滤油器1时,将滤清元件7收容到形成于盖构件6和壳体5的收容空间中。在该情况下,首先将滤清元件7卡定在设置于盖构件6的卡定部23上。即,通过将滤清元件7的上部嵌入可动构件24,而使卡定爪28卡定于滤清元件7的上侧端板33。
若卡定好滤清元件7,则将滤清元件7的下侧半部插入到壳体5的内部,向壳体5侧旋入盖构件6。此时,确定滤清元件7的位置以便将连通部11的上端插入到垫片35的开口。充分旋入盖构件6后,由O型密封圈22将壳体5和盖构件6之间以液密状态密封。
在该密封状态下,可动侧爪29进入到盖侧安装部25的内侧。并且,可动构件24向顶部21侧移动,直到钩部29a位于顶部21的附近。伴随可动构件24的移动,螺旋弹簧26收缩而产生反力。由此,如图5所示那样,滤清元件7被按向壳体5的分隔壁14。结果,垫片35和分隔壁14的上端面之间以液密状态被密封。此外,连通部11的顶端部分进入到垫片35的开口中,垫片35分别密合于芯材31的内壁面以及连通部11的外周面,因此,在该部分也形成了密封状态。
由此,滤清元件7被收容到收容空间中而成为能使用的状态。在该使用状态下,从流入口13a流入到流入侧槽部13的过滤前的油沿着流入侧槽部13画圆地流动并充满流入侧槽部13,然后流入到滤清元件7的外周面与壳体5的内周面及盖构件6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然后,油流入到过滤材料32的内部,金属粉等异物被过滤材料32滤出。通过过滤材料32的内部后的油通过设置于芯材31的通孔流入到内周侧空间7a。流入到内周侧空间7a后的过滤后的油在该内周侧空间7a中往下流并流入到连通部11,被供往发动机体3。此时,由于芯材31和连通部11之间夹设有垫片35,因此能抑制在内周侧空间7a中往下流的过滤后的油漏出到排泄槽部12,能将该过滤后的油导向连通部11。
接着,说明滤清元件7的拆卸。在该情况下,向与安装盖构件6时相反的方向(拆卸方向)旋转盖构件6。由此,通过盖构件6的外螺纹和壳体5的内螺纹,盖构件6向远离壳体5的方向移动。如图3所示,当可动侧爪29的钩部29a抵接于盖侧安装部25的钩部25a后,滤清元件7也随盖构件6一起向远离壳体5的方向移动。由此,垫片35离开分隔壁14的上表面,形成间隙。此外,如图6所示,通过盖构件6的移动,解除了O型密封圈22的密封状态。由此,在盖构件6和壳体5之间也形成了间隙,空气从该间隙流入到收容空间侧。
结果,如图7以及图8的虚线箭头C所示,过滤前的油从垫片35和分隔壁14之间的间隙流入到排泄槽部12内,通过排泄流路DR被回收到油盘。如图7所示,在该状态下,连通部11的顶端部外周面和芯材31的下端内周面借助垫片35维持密封状态。因此,能抑制过滤前的油流入到连通部11的不良情况。即,能防止向发动机体3供给过滤前的油的不良情况。并且,当过滤前的油的液面达到与分隔壁14的上端面相同高度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达到图7中附图标记X所示的高度时),油不再向排泄槽部12流入。
在此,总结一下第1实施方式的滤油器1的要点。
该滤油器1包括筒状的滤清元件7、收容滤清元件7的下半部分的壳体5以及能以液密状态安装于壳体5而与壳体5一同形成用于收容滤清元件7的收容空间的盖构件6。
并且,在盖构件6的内部设置有以能装卸的状态卡定滤清元件7的卡定部23。此外,在壳体5的底部,设置有从下侧连接于滤清元件7的内周侧空间7a的管状的连通部11、设置成围绕连通部11的环状的排泄槽部12以及通过分隔壁14与排泄槽部12分隔且设置成围绕排泄槽部12的环状的流入侧槽部13。
另一方面,在滤清元件7的底部设置有垫片35,垫片35在盖构件6液密地安装于壳体5的状态下与分隔壁14抵接,抑制过滤前的油流向排泄槽部12。
在该滤油器1中,在从壳体5拆卸盖构件6时,利用卡定部23使滤清元件7随盖构件6一起向远离壳体5的方向移动,使过滤前的油从通过移动而产生的垫片35和分隔壁14之间的间隙流入到排泄槽部12。即,通过借助盖构件6使滤清元件7移动,而在垫片35和分隔壁14之间形成了间隙。因此,能可靠地形成间隙,并能可靠地使油流入到排泄槽部12。
此外,在盖构件6上设置有在盖构件6安装于壳体5上的状态下向分隔壁14按压滤清元件7的按压部(可动构件24和螺旋弹簧26的组合)。利用该按压部,提高了垫片35和分隔壁14的密合性,在使用滤清元件7时,能可靠地抑制过滤前的油流入到排泄槽部12中的不良情况。
此外,连通部11的长度被定为使连通部11的顶端比分隔壁14的上端面突出,在垫片35和分隔壁14之间产生间隙时,垫片35的开口周边部夹在滤清元件7的芯材31和连通部11之间。因此,能抑制流入到排泄槽部12中的过滤前的油流入到内周侧空间7a的不良情况。
此外,盖构件6的卡定部23具有多个卡定爪28,通过将该卡定爪28卡在设置于滤清元件7的上侧端板33的外周部33a(侧缘)来进行卡定。因此,能以简单的结构,使收容于收容空间的滤清元件7随盖构件6一起移动。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图。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其他部分采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对其他部分的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滤清元件7的底面突出设置有中空连接部41,内周侧空间7a延长了相当于中空连接部41的量。该中空连接部41插入到连通部11中,是以液密状态与该连通部11连接的部分。因此,中空连接部41的外径设定成小于连通部11的内径。此外,在中空连接部41的外周安装有密封用的O型密封圈42。另一方面,由于设置有中空连接部41,因此,连通部11的长度设定成比第1实施方式的连通部11的长度短。另外,垫片35设置于比中空连接部41靠外周侧的部分。
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当向拆卸方向旋转安装于壳体5上的盖构件6时,卡定于盖构件6的滤清元件7也向远离壳体5的方向。与此相伴,在垫片35和分隔壁14之间产生间隙,过滤前的油如箭头所示那样流入到排泄槽部12中。此时,由于中空连接部41的下端部插入到连通部11中,并且中空连接部41和连通部11之间通过O型密封圈42密封,因此,能抑制过滤前的油通过连通部11被送往发动机体3侧的不良情况。
因此,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滤清元件7也随着盖构件6的拆卸而移动,在垫片35和分隔壁14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在更换滤清元件7时等情况下,能使过滤前的油通过排泄槽部12流入到排泄流路DR中。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
图10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剖视图。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在盖构件6的顶部21的中心设置有连通盖构件6内外(即内侧空间和外侧空间)的圆筒状的连通部SP。此外,该实施方式的滤清元件7具有能与连通部SP嵌合的栓构件53。该栓构件53在以液密状态将盖构件6安装于壳体5时与连通部SP嵌合,将连通部SP密封成气密状态。并且,随着从壳体5拆卸盖构件6,该栓构件53与连通部SP之间产生间隙。由此,连通部SP随着盖构件6的拆卸而成为连通状态,使空气流入到收容空间中,从而使收容空间内的油流入到排泄槽部12中。
下面,详细说明第3实施方式。在该说明中,对于和前面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在图10及12所示的滤油器1中,盖构件6除了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部分之外,还具有可动构件51。该可动构件51是安装于盖侧安装部25的构件,与第1实施方式的可动构件24一样,以能向接近方向和远离方向移动的状态安装。
可动构件51包括基板51a和可动侧爪51b。基板51a是卡定滤清元件7,并且受到来自螺旋弹簧26的反力而向壳体5侧按压滤清元件7的构件。本实施方式的基板51a由比上侧端板33稍小的圆板构成。在该基板51a的中心部分设置有供栓构件53的圆柱状部53a插入的插入口51d。此外,围绕该插入口51d地将多个可动侧爪51b配置成大致圆形。
可动侧爪51b是卡定于盖侧安装部25的部分,竖立设置于基板51a的上表面。在各可动侧爪51b的顶端,朝向基板51a的直径方向的外侧突出设置有钩部51c。通过将该钩部51c卡在盖侧安装部25的钩部25a上,来限制可动构件51的可移动范围。此外,在基板51a上的比可动侧爪51b靠外周侧的位置,设置有卡定孔51e。该卡定孔51e是供压板52的卡定爪52c插入的部分。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盖侧安装部25和可动侧爪51b划分出的空间中也配置有螺旋弹簧26。该螺旋弹簧26的全长设定成大于等于钩部25a和钩部51c卡在一起的状态下的顶部21与基板51a之间的距离。因此,当从壳体5拆卸盖构件6时,螺旋弹簧26伸长而使可动构件51远离,直到钩部25a和钩部51c卡在一起。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滤清元件7除了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部分之外,在其上端部还具有压板52和栓构件53。
压板52是从外侧覆盖上侧端板33地安装的构件,其保持栓构件53,并使滤清元件7的上端部卡定于盖构件6。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卡定爪52c(卡定部)卡定于可动构件51,而使滤清元件7的上端部卡定于盖构件6。即,该实施方式是在滤清元件7的上端部具有卡定部的结构。
压板52包括基板52a、安装爪52b和卡定爪52c。基板52a是设置安装爪52b、卡定爪52c的板状构件,由与上侧端板33大致相同大小的圆板构成。在基板52a的中心部设置有供栓构件53的圆柱状部53a插入的插入口52e。该插入口52e呈圆形。并且,该插入口52e的直径设定成比圆柱状部53a的直径大一圈,且充分小于栓构件53的凸缘部53b的直径。
安装爪52b是用于将压板52安装于上侧端板33的部分,从基板52a的侧缘朝向上侧端板33侧等间隔地竖立设置多个安装爪52b。在安装爪52b的顶端朝向内周侧突出设置有钩部52d。通过将该钩部52d卡在上侧端板33的外周部33a,而将压板52安装于上侧端板33。
卡定爪52c是用于将滤清元件7卡定于盖构件6所具有的可动构件51上的部分,即,该卡定爪52c相当于使滤清元件7的上端部卡定于盖构件6(可动构件51)的卡定部。本实施方式的卡定爪52c在基板52a的比其外周缘稍稍靠内周侧的位置,朝向与安装爪52b相反的方向突出设置。该卡定爪52c是插入到基板51a的卡定孔51e中的部分,与卡定孔51e一样设置有多个。并且,通过将设置于卡定爪52c的顶端的钩部卡定于基板51a的上表面,而将滤清元件7卡定于可动构件51。即,将滤清元件7卡定于盖构件6。
如上所述,栓构件53是根据盖构件6的安装拆卸情况而密封连通部SP或使连通部SP连通的构件。本实施方式的栓构件53包括圆柱状部53a和凸缘部53b。
圆柱状部53a是与圆筒状的连通部SP嵌合的部分,在圆柱状部53a的高度方向的中途具有O型密封圈53c。该O型密封圈53c在圆柱状部53a被插入到连通部SP的状态下,与连通部SP的内壁及圆柱状部53a的周面密合,以气密状态密封连通部SP。
凸缘部53b一体地形成于圆柱状部53a的下端。该凸缘部53b由直径大于圆柱状部53a的直径以及设置于基板52b的插入口52e的直径的圆形板部构成。并且,在安装了压板52的状态下,凸缘部53b被收容在形成于闭塞芯材31上端的顶部31a和基板52a之间的间隙中。此外,圆柱状部53a突出设置到压板52的上方。在该状态下,栓构件53以能在根据间隙的大小、插入口52e的直径而定的留空量范围内移动的方式安装。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滤油器1中,当将滤清元件7收容到收容空间内并以液密状态将盖构件6安装到壳体5上时,栓构件53的圆柱状部53a与连通部SP嵌合,以气密状态密封该连通部SP。即,利用O型密封圈53c隔断了连通部SP内的空间。在该密封状态下,可动构件51向顶部21侧移动,直到钩部51c位于顶部21的附近。伴随可动构件51的移动,螺旋弹簧26收缩,利用反力向壳体5侧按压可动构件51。与此相伴,滤清元件7也被按向壳体5侧,垫片35和分隔壁14的上端面之间以液密状态被密封。此外,在芯材31和连通部11之间形成密封状态。
在拆卸滤清元件7时,向拆卸方向旋转盖构件6时,盖构件6向远离壳体5的方向移动。此时,由于螺旋弹簧26伸长,因此能利用反力维持可动构件51被按向壳体5侧的状态。由此,连通部SP向从圆柱状部53a脱离的方向移动。
如图13所示,当盖构件6移动至O型密封圈53c脱离连通部SP时,O型密封圈53c的密封状态被解除,连通部SP成为连通状态。此时,如图14所示,O型密封圈22以液密状态密封壳体的上部5a和盖构件6。因此,盖构件6外侧的空气如图13中附图标记D的箭头所示那样,通过连通部SP流入到收容空间内。此外,如图15所示,伴随盖构件6的移动,垫片35离开分隔壁14的上表面,因此,如附图标记E的箭头所示,过滤前的油从垫片35和分隔壁14之间的间隙流入到排泄槽部12中。然后,流入到排泄槽部12中的油被回收至油盘。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盖构件6向拆卸方向的移动而解除栓构件53对连通部SP的密封状态,将外部的空气从盖构件6的顶部21导入到收容空间内,因此,能抑制收容空间的油从盖构件6和壳体5的连接部分漏出的不良情况。此外,由于利用设置于滤清元件7上表面的栓构件53来密封连通部SP或使连通部SP成为连通状态,因此能以简单的结构控制连通部SP的密封状态。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
图16及图17是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滤油器1的图。该滤油器1代替第3实施方式的滤油器1中的栓构件53,在芯材31的顶部31a的上表面突出设置圆柱状部31b。即,将芯材31用作栓构件。
该圆柱状部31b与第3实施方式的栓构件53a所具有的圆柱状部53a同样地构成,在高度方向的中途设置有O型密封圈31c。并且,在将滤清元件7收容到收容空间内并将盖构件6以液密状态安装于壳体5时,圆柱状部31b与连通部SP嵌合,以气密状态密封该连通部SP。
在该密封状态下,可动构件51向顶部21侧移动而使螺旋弹簧26收缩,滤清元件7被按向壳体5侧。于是,垫片35和分隔壁14的上端面之间以液密状态被密封。
在拆卸滤清元件7时,盖构件6向远离壳体5的方向移动时,利用螺旋弹簧26的反力维持可动构件51被按向壳体5侧的状态。由此,连通部SP向从圆柱状部31b脱离的方向移动。如图18所示,当盖构件6移动至O型密封圈31c离开连通部SP时,O型密封圈31c的密封状态解除,连通部SP成为连通状态。于是,盖构件6外侧的空气如附图标记D的箭头所示那样通过连通部SP流入到收容空间内。
与此相伴,垫片35离开分隔壁14的上表面,因此,如附图标记E的箭头所示,过滤前的油从垫片35和分隔壁14之间的间隙流入到排泄槽部12中。然后,流入到排泄槽部12的油被回收至油盘。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外,由于在芯材31的顶部31a的上表面一体地设置了圆柱状部31b,因此能简化结构,减轻组装作业时的负担。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为了使本发明更容易被理解,不得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改良,并且包括其等同物。
例如,对于壳体5的深度,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收容滤清元件7的下半部分的结构,但是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可以是收容滤清元件7的从下侧起1/3左右的部分的结构,也可以是收容滤清元件7的从下侧起2/3左右的部分的结构。总之,至少收容滤清元件7的底部即可。
关于按压部(可动构件24、螺旋弹簧26),若能通过调整盖构件6的旋入程度而调整垫片35和分隔壁14的密合程度,则也可省略该按压部。
关于壳体5和盖构件6的固定,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是利用外螺纹和内螺纹进行的,但是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用金属带固定壳体5和盖构件6。
关于垫片3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覆盖下侧端板34的大部分的形状,但只要至少设置在与分隔壁14的上端抵接的部分即可。因此,也可以形成为环状。另外,在将垫片35形成为环状的情况下,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连通部11的上端外周面设置O型密封圈即可。
关于卡定部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由卡定爪28卡定滤清元件7所具有的上侧端板33的侧缘的结构,但是不限定于该结构。只要能固定滤清元件7的上部,可以采用任意结构。
关于螺旋弹簧26,只要能向壳体5侧按压滤清元件7即可,也可以是其他结构的弹簧。
关于圆柱状部31b、53a,采用了具有O型密封圈31c、53c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O型密封圈31c、53c,而形成环绕圆柱状部31b、53a的外周面的突条。
关于滤油器1的适用对象,在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去除发动机所用的润滑油等的污垢的滤油器,但即使是其他种类的滤油器,也同样能够适用。
附图标记说明
1:滤油器;2:外壳;3:发动机体;4:油冷却器;5:壳体;5a:壳体的上部;6:盖构件;7:滤清元件;7a:内周侧空间;11:连通部;12:排泄槽部;12a:流出口;13:流入侧槽部;13a:流入口;14:分隔壁;21:顶部;22:O型密封圈;23:卡定部;24:可动构件;25:盖侧安装部;25a:钩部;26:螺旋弹簧;27:基板;28:卡定爪;28a:钩部;29:可动侧爪;29a:钩部;31:芯材;31a:顶部;31b:圆柱状部;31c:O型密封圈;32:过滤材料;33:上侧端板;33a:外周部;34:下侧端板;35:垫片;35a:开口部;41:中空连接部;42:O型密封圈;51:可动构件;51a:基板;51b:可动侧爪;51c:钩部;51d:插入口;51e:卡定孔;52:压板;52a:基板;52b:安装爪;52c:卡定爪;52d:钩部;52e:插入口;53:栓构件;53a:圆柱状部;53b:凸缘部;53c:O型密封圈;DR:排泄流路;SP:连通部。
Claims (9)
1.一种滤油器,其包括:
筒状的滤清元件;
壳体,其至少收容所述滤清元件的底部;
盖构件,其能以液密状态安装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壳体一同形成用于收容所述滤清元件的收容空间;
从所述滤清元件的外周侧供给过滤前的油,将到达所述滤清元件的内周侧空间后的过滤后的油送出到外部,
该滤油器的特征在于,
设置有将所述滤清元件卡定于所述盖构件的卡定部,
所述壳体包括:管状的连通部,其从下侧连接于所述滤清元件的内周侧空间;排泄槽部,其设置成围绕所述连通部的环状;流入侧槽部,其利用分隔壁与所述排泄槽部分隔,并设置成围绕所述排泄槽部的环状,
所述滤清元件在底部具有垫片,在所述盖构件液密地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该垫片与所述分隔壁抵接,抑制所述过滤前的油流入到所述排泄槽部,
在从所述壳体拆卸所述盖构件时,所述滤清元件借助所述卡定部随所述盖构件一起移动,使所述过滤前的油从通过移动产生的所述垫片和所述分隔壁之间的间隙流入到所述排泄槽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构件具有按压部,在所述盖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该按压部朝向所述分隔壁按压所述滤清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设置成具有使该连通部的顶端比所述分隔壁的端面突出的长度,在所述垫片和所述分隔壁之间产生间隙时,所述连通部能以液密状态与所述滤清元件的内周侧空间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滤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片是接合于所述滤清元件的底部且具有开口部的弹性材料层,该开口部的外周缘沿着划分出所述内周侧空间的筒状芯材的内周面弯折,在所述垫片与所述分隔壁之间产生了间隙时,该垫片与所述连通部的外周面密合而进行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清元件在上端部具有上侧端板,
所述卡定部设置于所述盖构件,且具有卡定所述上侧端板的侧缘的卡定爪。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构件的顶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盖构件内外的连通部,
在所述滤清元件的上端部设置有栓构件,该栓构件在所述盖构件液密地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将所述连通部密封成气密状态,并伴随从所述壳体拆卸所述盖构件而使所述连通部成为连通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栓构件具有圆柱状部,该圆柱状部与所述连通部嵌合并形成有凸缘部,
在利用设置有直径比所述圆柱状部大且比所述凸缘部小的贯通口的压板覆盖所述凸缘部并使所述圆柱状部从所述贯通口突出的状态下,将所述栓构件设置于所述滤清元件的上端部。
8.一种滤清元件,其呈筒状,用于包括壳体以及能以液密状态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盖构件的滤油器中,所述滤清元件被收容于由所述壳体和所述盖构件形成的收容空间中,对从外周侧供给的过滤前的油进行过滤并从内周侧空间排出油,
该滤清元件的特征在于,
该滤清元件包括:
上端部,其被卡定部卡定于所述盖构件;底部,其形成有垫片,在所述盖构件液密地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该垫片与分隔壁抵接,抑制在所述流入侧槽部中流动的过滤前的油流入到所述排泄槽部,所述分隔壁对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环状的排泄槽部和围绕所述排泄槽部的环状的流入侧槽部进行划分,
在从所述壳体拆卸所述盖构件时,该滤清元件借助所述卡定部随所述盖构件一起移动,使所述过滤前的油从通过移动而产生的所述垫片和所述分隔壁之间的间隙流入到所述排泄槽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滤清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端部设置有栓构件,该栓构件在所述盖构件液密地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将设置于所述盖构件的顶部的连通所述盖构件内外的连通部密封成气密状态,并伴随从所述壳体拆卸所述盖构件而使所述连通部成为连通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0/059531 WO2011151920A1 (ja) | 2010-06-04 | 2010-06-04 | オイルフィルター、及び、フィルターエレメン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38466A true CN103038466A (zh) | 2013-04-10 |
Family
ID=45066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678575A Pending CN103038466A (zh) | 2010-06-04 | 2010-06-04 | 滤油器以及滤清元件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40008282A1 (zh) |
EP (1) | EP2578821A4 (zh) |
JP (1) | JPWO2011151920A1 (zh) |
CN (1) | CN103038466A (zh) |
WO (1) | WO201115192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4011394B4 (de) | 2014-08-05 | 2017-01-12 | Mann + Hummel Gmbh | Ölfilterelement und Ölfilter |
EP4180109B1 (en) * | 2016-09-14 | 2024-08-21 | Donaldson Company, Inc. | Liquid filter assembly |
EP3868457A1 (en) * | 2020-02-18 | 2021-08-25 |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 Filter arrangement |
CN216866816U (zh) * | 2022-03-11 | 2022-07-01 | 浙江荣际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器下置式铝压铸汽车机油滤清器总成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06365A (en) * | 1987-11-04 | 1990-03-06 | Ing. Walter Hengst Gmbh & Co. Kg. | Filter for cleaning lubricating oil |
CN1179349A (zh) * | 1996-10-07 | 1998-04-22 | 株式会社电装 | 过滤器 |
JP2006082010A (ja) * | 2004-09-16 | 2006-03-30 | Wako Filter Technology Kk | 流体濾過フィルタ |
CN1919408A (zh) * | 2005-08-23 | 2007-02-28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元件更换型过滤器 |
JP2007154765A (ja) * | 2005-12-05 | 2007-06-21 | Toyota Boshoku Corp | 流体フィルタ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JP2007291939A (ja) * | 2006-04-25 | 2007-11-08 | Toyota Motor Corp | オイルフィル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330840C1 (de) * | 1993-09-11 | 1995-02-16 | Hengst Walter Gmbh & Co Kg | Filter für die Reinigung von Flüssigkeiten |
JP3853092B2 (ja) * | 1998-10-08 | 2006-12-06 |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 液体フィルタ |
JP4625576B2 (ja) * | 2000-12-26 | 2011-02-02 | 株式会社Roki | オイル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893313B2 (ja) * | 2002-04-26 | 2007-03-14 | 東洋▲ろ▼機製造株式会社 | 流体フィルタ |
JP3793749B2 (ja) * | 2002-11-15 | 2006-07-05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エレメント交換型フィルタ及びそのドレン機構 |
DE202006017614U1 (de) * | 2006-11-16 | 2008-04-03 | Hengst Gmbh & Co.Kg | Flüssigkeitsfilter mit verschmutzungsgeschützter Reinseite |
JP4780028B2 (ja) * | 2007-05-07 | 2011-09-28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エレメント交換型流体フィルタ |
-
2010
- 2010-06-04 US US13/700,903 patent/US2014000828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0-06-04 WO PCT/JP2010/059531 patent/WO201115192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6-04 JP JP2012518194A patent/JPWO2011151920A1/ja active Pending
- 2010-06-04 EP EP10852524.7A patent/EP2578821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06-04 CN CN2010800678575A patent/CN10303846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06365A (en) * | 1987-11-04 | 1990-03-06 | Ing. Walter Hengst Gmbh & Co. Kg. | Filter for cleaning lubricating oil |
CN1179349A (zh) * | 1996-10-07 | 1998-04-22 | 株式会社电装 | 过滤器 |
JP2006082010A (ja) * | 2004-09-16 | 2006-03-30 | Wako Filter Technology Kk | 流体濾過フィルタ |
CN1919408A (zh) * | 2005-08-23 | 2007-02-28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元件更换型过滤器 |
JP2007154765A (ja) * | 2005-12-05 | 2007-06-21 | Toyota Boshoku Corp | 流体フィルタ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JP2007291939A (ja) * | 2006-04-25 | 2007-11-08 | Toyota Motor Corp | オイルフィル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578821A4 (en) | 2015-06-03 |
EP2578821A1 (en) | 2013-04-10 |
US20140008282A1 (en) | 2014-01-09 |
WO2011151920A1 (ja) | 2011-12-08 |
JPWO2011151920A1 (ja) | 2013-07-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67227B2 (en) | Filtering assembly comprising a filter cartridge | |
US11198077B2 (en) | Standpipe with flow restriction valve, and filter cartridge | |
US8043504B2 (en) | Filter cartridge | |
CN105935501B (zh) | 油水分离过滤器 | |
US20070227963A1 (en) | Fluid filter element and bypass adaptor | |
US20190070536A1 (en) | Filter with Shielded Internal Gasket | |
US8216470B2 (en) | Multi-stage filter cartridge with polyurethane endcaps | |
JP5866382B2 (ja) | フィルタ部品 | |
JPH022806A (ja) | 潤滑オイルの浄化のためのオイルフィルタ | |
CN101472623A (zh) | 在净化侧的流动通道中的具有止回阀的液体过滤器 | |
CN103038466A (zh) | 滤油器以及滤清元件 | |
WO2017120113A1 (en) | Adapter for a filter assembly | |
JP2008291683A (ja) | リッド分離型容器 | |
JP2011062658A (ja) | スピンオンフィルタおよびそのフィルタ用エレメント組立体 | |
US20190111363A1 (en) | A filter insert and a filter arrangement | |
CN101144402B (zh) | 滤油器 | |
CN108601997A (zh) | 过滤器元件和流体过滤器 | |
EP1948345B1 (en) | Fuel filter cartridge apparatus | |
WO2007117958A2 (en) | Fluid filter element and bypass insert | |
CN101144403B (zh) | 滤油器 | |
CN101939071B (zh) | 流体过滤器用底支承部和安全阀端密封部的单件式弹性组合件 | |
JP4448418B2 (ja) | 流体濾過フィルタ | |
JP2000279711A (ja) | フィルタ装置 | |
CN112855673A (zh) | 过滤器及具有其的工程机械 | |
CN202391513U (zh) | 一种旋装式机油滤清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