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1708B - 中继节点模拟器及测试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中继节点模拟器及测试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01708B CN103001708B CN201210330258.9A CN201210330258A CN103001708B CN 103001708 B CN103001708 B CN 103001708B CN 201210330258 A CN201210330258 A CN 201210330258A CN 103001708 B CN103001708 B CN 10300170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level
- baseband signal
- gain
- baseba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6—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simulated traff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继节点模拟器及测试方法,所述中继节点模拟器能够模拟与基站、中继节点及被测终端的位置关系对应的来自基站的信号与来自中继节点的信号。本发明的中继节点模拟器,其模拟中继来自基站的第1RF信号并作为第2RF信号向移动通信终端发送的中继节点,且将模拟第1RF信号与第2RF信号被复用的信号的测试信号发送至作为测试对象的移动通信终端,其中,该中继节点模拟器具备:基于第1基带信号生成第2基带信号的中继处理部;对第2基带信号赋予预定延迟的延迟处理部;改变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的增益调整部;对第1基带信号与第2基带信号进行加法运算的加法器;及将该进行加法运算的信号转换成RF信号并作为测试信号进行发送的发送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模拟中继基站与移动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的中继节点的中继节点模拟器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入方式,进一步发展LTE(Long TermEvolution)而成的LTE-Advanced的标准化通过3GPP正在推进中。LTE-Advanced中,正在研究以3层电平再生中继基站与移动通信终端之间的无线信号的中继技术。通过应用采用这种中继技术的中继节点,可期待在难以确保用于以有线方式连接交换站及无线基站等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装置之间的有线回程线路的场所等中有效扩大覆盖区域(专利文献1)。
这种中继节点有时以相同频率运用基站与中继节点之间的无线回程线路和中继节点与移动通信终端之间的无线接入线路。这种情况下,若这些线路间未充分确保隔离,则发送信号绕回至中继节点的接收部,引起干扰。因此,以相同频率运用时,将无线回程线路及无线接入线路的无线资源时分多路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控制成在中继节点中不会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由此,移动通信终端以时分多路方式接收从基站发送的信号和从中继节点发送的信号。由此,即使基站传送信号的区域与中继节点传送信号的区域重合,这些信号也会互不干扰地被移动通信终端所接收。另外,除了前述结构之外,还研究了通过从基站持续输出信号并对来自基站的信号与来自中继节点的信号控制资源单元的分配来防止这些信号的干扰的结构,对于这种结构也能够适用本发明。以下,以前述时分多路复用的结构为例子进行说明。
然而,根据基站、中继节点及移动通信终端的位置关系,存在各信号的电平发生变动,或任一信号产生延迟的情况。例如,从基站发送的信号的电平会与基站和移动通信终端之间的距离对应地衰减,直到被移动通信终端所接收。同样,从中继节点发送的信号的电平会与中继节点和移动通信终端之间的距离对应地衰减,直到被移动通信终端所接收。并且,任一信号产生延迟时,这些信号间有时会产生干扰。因此,有必要假定这种信号电平变动或产生延迟的情况,验证作为被测终端的移动通信终端的动作,从而要求模拟这种环境的模拟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1-826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继节点模拟器,其能够模拟与基站、中继节点及被测终端的位置关系对应的来自基站的信号与来自中继节点的信号。
为实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中继节点模拟器(1),其输出模拟来自基站的第1RF信号与接收该第1RF信号的中继节点向移动通信终端发送的第2RF信号被复用的信号的测试信号,其特征在于,该中继节点模拟器具备:中继处理部(12),其接收对应所述第1RF信号的第1基带信号,并基于该第1基带信号生成对应所述第2RF信号的第2基带信号;延迟处理部(132),对所述第2基带信号赋予预定延迟;增益调整部(143),接收所述第1基带信号,并改变该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加法器(15),对被改变电平的所述第1基带信号与被赋予所述延迟的所述第2基带信号进行加法运算;及发送部(16),将该进行加法运算的信号转换成RF信号并作为所述测试信号进行发送。
另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节点模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电平检测部(141),检测所述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Penb);操作部(18),用于输入所述第1RF信号的电平与所述第2RF信号的电平的电平差的期望值(Guser);及增益决定部(142),基于检测出的所述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与所述电平差的期望值决定增益,所述增益调整部通过决定的所述增益来改变所述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
另外,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为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节点模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基带信号为导频信号,其由排列有多个资源单元的帧构成且所述多个资源单元中预定位置的资源单元在预定期间内无电平变动,所述中继处理部抽取所述第1基带信号中所含的所述导频信号,所述电平检测部将被抽取的所述导频信号的电平作为所述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进行检测。
另外,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为一种测试方法,其将模拟来自基站的第1RF信号与接收该第1RF信号的中继节点向移动通信终端发送的第2RF信号被复用的信号的测试信号发送至作为测试对象的移动通信终端,该测试方法具备:中继处理步骤,接收对应所述第1RF信号的第1基带信号,并基于该第1基带信号生成对应所述第2RF信号的第2基带信号;延迟处理步骤,对所述第2基带信号赋予预定延迟;增益调整步骤,接收所述第1基带信号,并改变该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加法运算步骤,对被改变电平的所述第1基带信号与被赋予所述迟延的所述第2基带信号进行加法运算;及发送步骤,将该进行加法运算的信号转换成RF信号并作为所述测试信号进行发送。
另外,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为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平差获取步骤,获取所述第1RF信号的电平与所述第2RF信号的电平的电平差的期望值(Guser);电平检测步骤,检测所述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Penb);及增益决定步骤,基于检测出的所述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与所述电平差的期望值来决定增益,所述增益调整步骤通过决定的所述增益改变所述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
另外,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明为权利要求5所述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基带信号为导频信号,其由排列有多个资源单元的帧构成且所述多个资源单元中预定位置的资源单元在预定期间内无电平变动,所述中继处理步骤抽取所述第1基带信号中所含的所述导频信号,所述电平检测步骤将被抽取的所述导频信号的电平作为所述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进行检测。
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为一种中继节点模拟器,其模拟中继来自基站的第1RF信号并作为第2RF信号向移动通信终端发送的中继节点,且模拟将模拟所述第1RF信号与所述第2RF信号被复用的信号的测试信号发送至作为测试对象的移动通信终端的中继节点,并且具备延迟处理部与增益调整部。通过这些结构,对第2基带信号实施延迟并调整第1基带信号的增益,由此,中继节点模拟器能够模拟与基站、中继节点及被测终端的位置关系对应的来自基站的RF信号与来自中继节点RF的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中继节点模拟器的概要结构的块图。
图2是表示下行链路处理部的详细结构的块图。
图3是表示基站、中继节点及移动通信终端的位置关系的概要图。
图4A是表示来自基站的信号与来自中继节点的信号的关系的概要图。
图4B是表示来自基站的信号与来自中继节点的信号的关系的概要图。
图4C是表示来自基站的信号与来自中继节点的信号的关系的概要图。
图5是表示下行链路处理部的一系列动作的流程图。
图中:1-中继节点模拟器,10-下行链路处理部,11-接收部,12-中继处理部,121-解调部,122-U-Plane再生处理部,123-U-Plane传输处理部,124-C-Plane传输处理部,125-调制部,131-增益调整部,132-延迟处理部,141-电平检测部,142-增益决定部,143-增益调整部,15-加法器,16-发送部,17-控制部,18-操作部,20-上行链路处理部,31-定向性耦合器,32-定向性耦合器,500-eNB,600-被测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中继节点模拟器1是用于模拟中继节点的模拟器。如图1所示,中继节点模拟器1介于eNB(基站模拟装置)500与被测终端600之间。中继节点模拟器1包含下行链路处理部10、上行链路处理部20、定向性耦合器31及定向性耦合器32而构成。
定向性耦合器31从eNB500接收RF信号(即,基站信号)E0’并将该RF信号传输至下行链路处理部10。另外,定向性耦合器31从上行链路处理部20接收信号并将该信号传输至eNB500。
下行链路处理部10是用于模拟中继节点的下行链路所涉及的处理的处理块。下行链路处理部10通过定向性耦合器31接收从eNB500发送的模拟RF信号E0’。下行链路处理器10以来自eNB500的信号为基础生成作为中继节点的输出的基带信号E1,并且在该基带信号E1上合成来自eNB500的基带信号E0转换成RF信号,并作为测试信号朝向被测终端600发送。关于该下行链路处理部10的详细结构和动作将进行后述。
定向性耦合器32接收来自下行链路处理部10的测试信号并将该测试信号传输至被测终端600。另外,定向性耦合器32接收从被测终端600发送的信号并将该信号传输至上行链路处理部20。
上行链路处理部20是用于模拟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所涉及的处理的处理块。上行链路处理部20通过定向性耦合器32接收从被测终端600发送的模拟RF信号。上行链路处理部20解调该RF信号,并基于预定的通信方式解码为数字数据。上行链路处理部20基于中继节点的设定改写已解码的数字数据中相当于控制信号的数据。上行链路处理部20基于预定的通信方式对该数字数据进行编码,并调制成模拟RF信号向eNB500发送。另外,以“3GPPTS36.211V10.0.0”等定义上行链路处理部20的具体动作。
以下,对下行链路处理部10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首先参考图3。图3是示意地表示基站eNB、中继节点RN及移动通信终端UE的位置关系的图。例如,将基站eNB与移动通信终端UE之间的距离设为L0、基站eNB与中继节点RN之间的距离设为L1、中继节点RN与移动通信终端UE之间的距离设为L2。
该中继节点RN为3层中继节点时,从基站eNB发送的RF信号E0’及中继RF信号E0’并从中继节点RN输出的RF信号E1’被作为不同的信号进行操作。此时,若以相同频率发送RF信号E0’与RF信号E1’,则来自中继节点RN的发送信号(RF信号E1’)可能会绕回至中继节点RN的接收侧(RF信号E0’)而产生干扰。因此,此时,中继节点RN以时分多路方式进行从基站eNB发送的RF信号E0’的接收和朝向移动通信终端UE的RF信号E1’的发送。此时,从基站eNB发送的RF信号E0’按每一子帧被时分多路并在预定的定时发送至移动通信终端或中继节点。中继节点RN配合该定时接收RF信号E0’,并在与RF信号E0’的接收不同的定时向移动通信终端UE发送RF信号E1’。在能够接收该RF信号E0’及RF信号E1’两者的区域,RF信号E0’与RF信号E1’以时分多路方式向移动通信终端UE发送。图4A中概要示出这种情况下RF信号E0’与RF信号E1’之间的关系。
最理想的是,移动通信终端UE如图4A所示以时分多路方式接收RF信号E1’与RF信号E0’。然而,有时这些信号与基站eNB、中继节点RN及移动通信终端UE之间的位置关系对应地产生衰减或延迟。以下,为易于理解,设基站eNB的信号输出电平与中继节点RN的信号输出电平相同来进行说明。例如,图4B表示RF信号E1’产生延迟的情况。此时,RF信号E0’与RF信号E1’之间产生干扰。另外,RF信号E0’与距离L0对应地衰减。例如,图4C表示距离L0>L2的情况,这时RF信号E0’的电平相对于RF信号E1’的电平变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节点模拟器的下行链路处理部10,模拟这种环境,对相当于移动通信终端UE的被测终端600的动作进行测试。另外,此时eNB500相当于基站eNB,下行链路处理部10模拟中继节点RN的下行链路处理部分和与距离L0和L2的距离差对应的来自基站eNB的信号与来自中继节点RN的信号的电平差及延迟。具体而言,下行链路处理部10从eNB500接收RF信号E0’,并以此为基础生成RF信号E1’,进行该RF信号E0’与RF信号E1’的加法运算并朝向被测终端600(即,移动通信终端)进行发送。
参考图2说明下行链路处理部10的结构。图2是表示下行链路处理部10的详细结构的块图。如图2所示,下行链路处理部10包含接收部11、中继处理部12、增益调整部131、延迟处理部132、电平检测部141、增益决定部142、增益调整部143、加法器15、发送部16及控制部17而构成。中继处理部12成为模拟实际中继节点的基带信号处理的结构,其生成实际中继节点应生成的基带信号。该中继节点应生成的基带信号是对应中继节点朝向移动通信终端发送的RF信号的基带信号。中继处理部12包含解调部121、U-Plane再生处理部122、U-Plane传输处理部123、C-Plane传输处理部124及调制部125而构成。
接收部11接收基于预定的定时从eNB500以时分多路方式被发送的RF信号E0’。接收部11将接收的RF信号频率转换成IF(中间频率)信号,并将该IF信号A/D转换来进行频移,从而得到数字基带信号E0。该基带信号E0是对应RF信号E0’的基带信号。接收部11将该基带信号E0分别输出至解调部121及增益调整部143。
解调部121、U-Plane再生处理部122、U-Plane传输处理部123、C-Plane传输处理部124及调制部125相当于进行被模拟的中继节点RN的解调/解码处理及编码/调制处理的部分的结构。因此,这些结构按照预先决定的通信方式规格(例如,3GPP TS36.211V10.0.0)进行动作。以下,说明这些结构的一例。
解调部121接收来自接收部11的基带信号E0并进行解调处理。该解调的信号具有基于与预定的通信方式(LTE)对应的编码方式(例如,OFDMA)的帧结构。
解调部121从解调的信号抽取被称为Cell-Specific RS(Cell-SpecificReference Signal)的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S被分配至1子帧中的预定位置的资源单元中,起到导频信号的作用。另外,Cell-Specific RS的详细内容记载于“3GPP TS36.211V10.0.0”。解调部121若从1子帧中的预定位置的资源单元抽取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S),则将该参考信号输出至电平检测部141。该Cell-Specific RS的电平已预先决定,至少在1子帧中不会发生变动。因此,电平检测部141以该Cell-Specific RS的信号为基础,特定来自基站的信号的电平。关于该电平检测部141的详细内容将进行后述。
并且,解调部121解码基于前述的预定的通信方式解调的信号并取出数字数据。解调部121将取出的数字数据输出至U-Plane再生处理部122。另外,解调部121向C-Plane传输处理部124发送用于生成C-Plane的信息。另外,解调部121通知调制部125基带信号E0的同步定时。
在此,对解码已解调的信号并取出的数字数据的协议结构进行说明。该数据包含U-Plane(User Plane)协议和C-Plane(Control Plane)协议而构成。U-Plane协议是对用户数据进行操作的协议。以下,简称为U-Plane。并且,C-Plane协议是对用于进行控制的数据进行操作的协议。以下,简称为C-Plane。
U-Plane再生处理部122从解调部121接收数字数据。U-Plane再生处理部122基于该数字数据的C-Plane中所含的控制信息,由数字数据再生U-Plane。U-Plane再生处理部122将再生的U-Plane输出至U-Plane传输处理部123。
U-Plane传输处理部123从U-Plane再生处理部122接收U-Plane。U-Plane传输处理部123具有与基站相同的无线控制功能。该无线控制功能例如包括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子层、RLC(Radio Link Control)子层、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子层及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子层。PDCP子层进行用户数据的隐匿及标题压缩等。另外,RLC子层进行基于ARQ(Automatic Repeatre Quest)的再送控制及SDU(Service Data Unit)分配、耦合及顺序控制等。另外,MAC子层进行HARQ及用户数据调度等。另外,RRC子层进行移动性、QoS及安全性控制。U-Plane传输处理部123对接收的U-Plane进行这些无线控制。U-Plane传输处理部123将已实施无线控制的U-Plane输出至调制部125。
C-Plane传输处理部124接收来自解调部121及控制部17的信息,并生成用于控制下行链路处理部10模拟的中继节点RN与被测终端600之间的网络的数据,即C-Plane。基于该生成的C-Plane,例如进行模拟的中继节点RN与被测终端600之间的传输路径的设定或切换的控制等。C-Plane传输处理部124将生成的C-Plane输出至调制部125。
调制部125从U-Plane传输处理部123接收U-Plane。另外,调制部125从C-Plane传输处理部124接收C-Plane。调制部125通过接收的C-Plane及U-Plane生成数字数据。调制部125基于预定的通信方式对生成的数字数据进行编码及数字化调制来生成基带信号。并且,调制部125从解调部121接收同步定时。调制部125对生成的基带信号实施延迟处理,以使该基带信号与该通知的同步定时同步。调制部125将已实施延迟处理的基带信号E1输出至增益调整部131。
增益调整部131从调制部125接收基带信号E1。另外,增益调整部131从控制部17接收作为测定条件而预先设定的表示从中继节点输出的信号的电平Prn的信息。增益调整部131决定增益以使基带信号E1的电平成为电平Prn,并以该增益调整基带信号E1的电平。
另外,增益调整部131也可以计算在物理线路中设想的中继节点RN与被测终端600(即,移动通信终端UE)之间的基带信号E1的衰减量,并调整增益以使基带信号E1的电平成为从电平Prn只衰减该衰减量的电平。此时,增益调整部131只要从控制部17接收预先设定的表示中继节点与被测终端600之间的距离(例如,距离L2)的信息,并以表示该距离的信息为基础计算基带信号的衰减量即可。
增益调整部131将被调整电平的基带信号E1输出至延迟处理部132。
延迟处理部132从增益调整部131接收被调整电平的基带信号E1。另外,延迟处理部132从控制部17接收表示延迟D1的信息。延迟处理部132对基带信号E1赋予延迟D1。另外,如后述,基带信号E0与E1进行加法运算并被频率转换而成为作为测试信号的RF信号。该测试信号包含基带信号E0被频率转换的RF信号E0’与基带信号E1被频率转换的RF信号E1’。其中,图4B中示出通过延迟处理部132被赋予延迟的RF信号E1’与从eNB500发送的RF信号E0’之间的关系。如此,通过迟延处理部132对RF信号E1’施加延迟D1,从而模拟基于基站eNB、中继节点RN及移动通信终端UE之间的位置关系的RF信号E1’的延迟。由此,能够模拟基于该延迟的RF信号E0’与RF信号E1’之间的干扰。延迟处理部132将被赋予延迟的基带信号E1输出至加法器15。
以下,对下行链路处理部10的、基带信号E0的输出所涉及的结构进行说明。下行链路处理部10通过调整基带信号E0的电平并进行输出来模拟如图4C所示的基于eNB500(即,基站eNB)与被测终端600(即,移动通信终端UE)之间的距离L0的RF信号E0’的衰减。模拟这些的结构为电平检测部141、增益决定部142及增益调整部143。关于各结构将在以下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中继节点模拟器通过将电平被控制的基带信号频率转换为RF信号来输出电平被控制的RF信号。
电平检测部141从解调部121接收参考信号。电平检测部141将该参考信号的电平作为基带信号E0的电平进行检测。这时,电平检测部141例如将1子帧中的参考信号的平均值作为基带信号E0的电平Penb进行检测。另外,电平检测部141也可以进一步在数ms之间获取1子帧中的参考信号的平均值,并将取它们的移动平均来平滑化的值作为基带信号E0的电平。另外,未必一定要对1子帧中的所有参考信息检测电平,例如也可以筛选这些参考信息中的任意几个。电平检测部141将检测出的电平Penb输出至增益决定部142。
增益决定部142从电平检测部141接收从eNB500接收的基带信号E0的电平Penb。另外,增益决定部142从控制部17接收作为测定条件预先设定的表示电平Prn的信息与表示电平差Guser的信息。电平Prn表示从模拟的中继节点RN输出的RF信号E1’的电平。另外,如图4C所示,电平差Guser表示RF信号E0’与RF信号E1’之间的电平差。这时,将图4C中所示的衰减后的RF信号E0’的电平设为Penb’时,可以用Penb’=Prn-Guser表示。增益决定部142基于Genb=Penb’-Penb=Prn-Penb-Guser,计算用于将RF信号E0’的电平(即,基带信号E0的电平)从Penb调整为Penb’的增益Genb。增益决定部142将表示计算出的增益Genb的信息输出至增益调整部143。
增益调整部143从接收部11接收基带信号E0。另外,增益调整部143从增益决定部142接收表示增益Genb的信息。增益调整部143通过以增益Genb使基带信号E0的电平减弱或增幅来对该电平进行调整。由此,基带信号E0的电平如图4C所示调整为电平Penb’。由此,能够模拟与基站eNB与移动通信终端UE之间的距离L0对应的RF信号E0’的衰减。另外,通过如此使增益决定部142及增益调整部143动作,操作员以与设定SN比时相同的感觉指定期望的电平差Guser,从而能够设定用于调整基带信号E0的电平的增益Genb。增益调整部143将被调整电平的基带信号E0输出至加法器15。
加法器15从延迟处理部132接收被赋予延迟的基带信号E1。另外,加法器15从增益调整部143接收被调整电平的基带信号E0。加法器15对基带信号E0与基带信号E1进行加法运算,并将进行加法运算的信号输出至发送部16。发送部16将进行加法运算的信号D/A转换来进行频率转换,并将由此得到的RF信号作为测试信号朝向被测终端600进行发送。
控制部17设置成通过由键盘和鼠标等构成的操作部18,从操作员接收测定条件或中继节点RN的设定信息的输出。控制部17接收作为测定条件指示的电平Prn、电平差Guser及延迟D1。控制部17将电平Prn输出至增益调整部131。增益调整部131接收该电平并调整基带信号E1的电平。另外,控制部17将延迟D1输出至延迟处理部132。延迟处理部132接收该迟延并对基带信号E1赋予延迟D1。另外,控制部17将电平Prn及电平差Guser输出至增益决定部142。增益决定部142接收该电平及电平差并计算用于调整基带信号E0的电平的增益Genb。控制部17将由操作员通过操作部18输入的中继节点RN的设定信息(例如,中继节点RN的识别信息)中用于生成C-Plane的所需信息发送至C-Plane传输处理部124。
以下,参考图5对下行链路处理部10的一系列动作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下行链路处理部10的一系列动作的流程图。
(步骤S11)
控制部17从操作员接收作为测定条件指示的电平Prn、电平差Guser及延迟D1。控制部17将电平Prn输出至增益调整部131。另外,控制部17将延迟D1输出至延迟处理部132。另外,控制部17将电平Prn及电平差Guser输出至增益决定部142。
(步骤S12)
接收部11接收基于预定的定时从eNB500以时分多路方式被发送的RF信号E0’。接收部11将接收的RF信号频率转换成IF(中间频率)信号,并通过将该IF信号A/D转换来进行频移,从而得到数字基带信号E0。该基带信号E0是对应RF信号E0’的基带信号。接收部11将该基带信号E0分别输出至解调部121及增益调整部143。
(步骤S13)
解调部121接收来自接收部11的基带信号E0并进行解调处理。该解调的信号具有基于与预定的通信方式(LTE)对应的编码方式(例如,OFDMA)的帧结构。
解调部121从解调的信号抽取被称为Cell-Specific RS(Cell-SpecificReference Signal)的参考信号。解调部121若从1子帧中的预定位置的资源单元抽取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S),则将该参考信号输出至电平检测部141。
并且,解调部121解码基于前述的预定的通信方式解调的信号并取出数字数据。解调部121将取出的数字数据输出至U-Plane再生处理部122。另外,解调部121向C-Plane传输处理部124发送用于生成C-Plane的信息。另外,解调部121通知调制部125基带信号E0的同步定时。
(步骤S141)
U-Plane再生处理部122从解调部121接收数字数据。U-Plane再生处理部122基于该数字数据的C-Plane中所含的控制信息,由数字数据再生U-Plane。U-Plane再生处理部122将再生的U-Plane输出至U-Plane传输处理部123。
U-Plane传输处理部123从U-Plane再生处理部122接收U-Plane。U-Plane传输处理部123具有与基站相同的无线控制功能。U-Plane传输处理部123对接收的U-Plane进行这些无线控制。U-Plane传输处理部123将已实施无线控制的U-Plane输出至调制部125。
C-Plane传输处理部124接收来自解调部121及控制部17的信息,并生成用于控制下行链路处理部10模拟的中继节点与被测终端600之间的网络的数据,即C-Plane。基于该生成的C-Plane,例如进行模拟的中继节点RN与被测终端600之间的传输路径的设定或切换的控制等。C-Plane传输处理部124将生成的C-Plane输出至调制部125。
调制部125从U-Plane传输处理部123接收U-Plane。另外,调制部125从C-Plane传输处理部124接收C-Plane。调制部125通过接收的C-Plane及U-Plane生成数字数据。调制部125基于预定的通信方式对生成的数字数据进行编码及数字化调制来生成基带信号。并且,调制部125从解调部121接收同步定时。调制部125对生成的基带信号实施延迟处理,以使该基带信号与该通知的同步定时同步。调制部125将已实施延迟处理的基带信号E1输出至增益调整部131。
增益调整部131从调制部125接收基带信号E1。另外,增益调整部131从控制部17接收作为测定条件而预先设定的表示从中继节点输出的信号的电平Prn的信息。增益调整部131决定增益以使基带信号E1的电平成为电平Prn,并以该增益调整基带信号E1的电平。
另外,增益调整部131也可以计算在物理线路中设想的中继节点RN与被测终端600(即,移动通信终端UE)之间的基带信号E1的衰减量,并调整增益以使基带信号E1的电平成为从电平Prn只衰减该衰减量的电平。此时,增益调整部131只要从控制部17接收预先设定的表示中继节点与被测终端600之间的距离(例如,距离L2)的信息,并以表示该距离的信息为基础计算基带信号的衰减量即可。
增益调整部131将被调整电平的基带信号E1输出至延迟处理部132。
(步骤S142)
延迟处理部132从增益调整部131接收被调整电平的基带信号E1。另外,延迟处理部132从控制部17接收表示延迟D1的信息。延迟处理部132对基带信号E1赋予延迟D1。延迟处理部132将被赋予延迟的基带信号E1输出至加法器15。
(步骤S151)
电平检测部141从解调部121接收参考信号。电平检测部141将该参考信号的电平作为基带信号E0的电平进行检测。这时,电平检测部141例如将1子帧中的参考信号的平均值作为基带信号E0的电平Penb进行检测。另外,电平检测部141也可以进一步在数ms之间获取1子帧中的参考信号的平均值,并将取它们的移动平均来平滑化的值作为基带信号E0的电平。另外,未必一定要对1子帧中的所有参考信息检测电平,例如也可以筛选这些参考信息中的任意几个。电平检测部141将检测出的电平Penb输出至增益决定部142。
(步骤S152)
增益决定部142从电平检测部141接收从eNB500接收的基带信号E0的电平Penb。另外,增益决定部142从控制部17接收作为测定条件预先设定的表示电平Prn的信息与表示电平差Guser的信息。电平Prn表示从模拟的中继节点RN输出的RF信号E1’的电平。另外,如图4C所示,电平差Guser表示RF信号E0’与RF信号E1’之间的电平差。这时,将图4C中所示的衰减后的RF信号E0’的电平设为Penb’时,可以用Penb’=Prn-Guser表示。增益决定部142基于Genb=Penb’-Penb=Prn-Penb-Guser,计算用于将RF信号E0’的电平(即,基带信号E0的电平)从Penb调整为Penb’的增益Genb。增益决定部142将表示计算出的增益Genb的信息输出至增益调整部143。
(步骤S153)
增益调整部143从接收部11接收基带信号E0。另外,增益调整部143从增益决定部142接收表示增益Genb的信息。增益调整部143通过以增益Genb减弱或增幅基带信号E0的电平来调整该基带信号EO。由此,基带信号E0的电平如图4C所示调整为电平Penb’。增益调整部143将被调整电平的基带信号E0输出至加法器15。
(步骤S16)
加法器15从延迟处理部132接收被赋予延迟的基带信号E1。另外,加法器15从增益调整部143接收被调整电平的基带信号E0。加法器15对基带信号E0与基带信号E1进行加法运算,并将进行加法运算的信号输出至发送部16。
(步骤S17)
发送部16将进行加法运算的信号D/A转换来进行频率转换,并将由此得到的RF信号作为测试信号朝向被测终端600进行发送。
以上,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节点模拟器中,模拟中继节点RN,以从eNB500发送的RF信号E0’为基础生成RF信号E0’与RF信号E1’被时分多路复用的信号并发送至被测终端600。由此,能够模拟来自中继节点RN的信号与来自基站eNB的信号被时分多路复用的信号,并发送至被测终端600。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节点模拟器通过对该RF信号E1’赋予作为测定条件指示的延迟D1,来模拟RF信号E1’基于基站eNB、中继节点RN及移动通信终端UE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延迟。由此,能够模拟基于该延迟的RF信号E0’与RF信号E1’之间的干扰。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以来自中继节点RN的信号与来自基站eNB的信号被时分多路复用的结构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对如下结构也能够适用本发明,即如前述,不进行时分多路复用,而是从基站持续输出信号,并对于来自基站的信号与来自中继节点的信号控制资源单元的分配,从而防止这些信号的干扰。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节点模拟器基于作为测定条件指示的电平差Guser决定增益Genb,并基于该增益Genb调整从eNB500发送的RF信号E0’的电平。由此,能够模拟与基站eNB与移动通信终端UE之间的距离L0对应的RF信号E0’的衰减。另外,通过使模拟器以基于电平差Guser决定增益Genb的方式动作,操作员以与设定SN比时相同的感觉指定期望的电平差Guser,从而能够设定用于调整RF信号E0’的电平的增益Genb。因此,操作员能够轻松地进行对中继节点模拟器的增益设定。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设为由接收部11接收来自eNB500的RF信号E0’并转换成基带信号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省略接收部11,直接接收转换成RF信号E0’之前的基带信号E0的结构。此时,例如在本发明的中继节点模拟器上连接能够输出基带信号E0的虚拟基站装置来代替eNB500,从而能够对被测终端进行同样的测试。在此,转换成RF信号E0’之前的基带信号E0是对应RF信号E0’的基带信号。
Claims (4)
1.一种中继节点模拟器(1),其输出模拟来自基站的第1RF信号与接收该第1RF信号的中继节点向移动通信终端发送的第2RF信号被复用的信号的测试信号,其特征在于,该中继节点模拟器具备:
中继处理部(12),其接收对应所述第1RF信号的第1基带信号,并基于该第1基带信号生成对应所述第2RF信号的第2基带信号;
延迟处理部(132),对所述第2基带信号赋予预定延迟;
增益调整部(143),接收所述第1基带信号,并改变该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
加法器(15),对被改变电平的所述第1基带信号与被赋予所述延迟的所述第2基带信号进行加法运算,并将加法运算后得到的信号输出到发送部(16);
该发送部(16),将所述加法运算后得到的信号转换成RF信号并作为所述测试信号进行发送;
电平检测部(141),检测所述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Penb);
操作部(18),用于输入所述第1RF信号的电平与所述第2RF信号的电平的电平差的期望值(Guser);及
增益决定部(142),基于检测出的所述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与所述电平差的期望值决定增益,
所述增益调整部通过被决定的所述增益来改变所述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节点模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带信号为导频信号,其由排列有多个资源单元的帧构成且所述多个资源单元中预定位置的资源单元在预定期间内无电平变动,
所述中继处理部抽取所述第1基带信号中所含的所述导频信号,
所述电平检测部将被抽取的所述导频信号的电平作为所述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进行检测。
3.一种测试方法,其将模拟来自基站的第1RF信号与接收该第1RF信号的中继节点向移动通信终端发送的第2RF信号被复用的信号的测试信号发送至作为测试对象的移动通信终端,该测试方法具备:
中继处理步骤,接收对应所述第1RF信号的第1基带信号,并基于该第1基带信号生成对应所述第2RF信号的第2基带信号;
延迟处理步骤,对所述第2基带信号赋予预定延迟;
增益调整步骤,接收所述第1基带信号,并改变该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
加法运算步骤,对被改变电平的所述第1基带信号与被赋予所述迟延的所述第2基带信号进行加法运算,并输出加法运算后得到的信号;
发送步骤,将所述加法运算后得到的信号转换成RF信号并作为所述测试信号进行发送;
电平差获取步骤,获取所述第1RF信号的电平与所述第2RF信号的电平的电平差的期望值(Guser);
电平检测步骤,检测所述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Penb);及
增益决定步骤,基于检测出的所述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与所述电平差的期望值决定增益,
所述增益调整步骤通过被决定的所述增益来改变所述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带信号为导频信号,其由排列有多个资源单元的帧构成且所述多个资源单元中预定位置的资源单元在预定期间内无电平变动,
所述中继处理步骤抽取所述第1基带信号中所含的所述导频信号,
所述电平检测步骤将被抽取的所述导频信号的电平作为所述第1基带信号的电平进行检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97048 | 2011-09-09 | ||
JP2011197048A JP5303620B2 (ja) | 2011-09-09 | 2011-09-09 | リレーノードシミュレーター及び試験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01708A CN103001708A (zh) | 2013-03-27 |
CN103001708B true CN103001708B (zh) | 2015-04-01 |
Family
ID=47829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30258.9A Active CN103001708B (zh) | 2011-09-09 | 2012-09-07 | 中继节点模拟器及测试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30064117A1 (zh) |
JP (1) | JP5303620B2 (zh) |
CN (1) | CN10300170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81683B2 (ja) * | 2012-09-18 | 2015-03-11 | アンリツ株式会社 | 移動端末試験装置及び移動端末試験方法 |
JP6307474B2 (ja) * | 2015-07-17 | 2018-04-04 | アンリツ株式会社 | フェージングシミュレータ及びフェージング信号生成方法 |
JP6262182B2 (ja) * | 2015-10-02 | 2018-01-17 | アンリツ株式会社 | 移動端末試験装置および移動端末試験装置用局部発振周波数検出方法 |
US10375589B2 (en) * | 2016-04-08 | 2019-08-06 |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 Mobile communication test device and a corresponding method |
CN108174463B (zh) * | 2018-02-10 | 2020-08-28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面向多场景的软基站mac子层设计与配置方法 |
CN112672374B (zh) * | 2020-11-30 | 2022-11-25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滨州供电公司 | 一种电力数据通信状态处理系统及终端机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04493A (zh) * | 2003-07-31 | 2005-04-06 | 株式会社东芝 | 带有串行ata接口的电子设备及信号幅度自动调整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07745A (ja) * | 1996-09-26 | 1998-04-24 |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 伝搬路模擬装置 |
EP1734665B1 (en) * | 2005-06-17 | 2011-08-10 | Fujitsu Limited |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2007259226A (ja) * | 2006-03-24 | 2007-10-04 |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 Ofdm信号の送信方法およびその再送信方法 |
US20080089401A1 (en) * | 2006-10-16 | 2008-04-17 | Pao-Jen Lai | Signal Testing System |
CN101237685B (zh) * | 2007-01-30 | 2011-12-14 |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系统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通信中的路由改变方法 |
JP2010010852A (ja) * | 2008-06-25 | 2010-01-14 | Hitachi Ltd | デジタル放送送信装置 |
JP5187909B2 (ja) * | 2009-10-05 | 2013-04-24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通信方法及びリレーノード |
DE102009051680A1 (de) * | 2009-11-03 | 2011-05-05 |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 Messvorrichtung und Messverfahren zur stationären Vermessung von Mobilfunk-Relay-Stationen |
BR112013006930A2 (pt) * | 2010-10-04 | 2016-07-12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aquisição de informação de célula para melhorar a operação da rede no ambiente heterogêneo |
-
2011
- 2011-09-09 JP JP2011197048A patent/JP5303620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8-27 US US13/595,242 patent/US2013006411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2-09-07 CN CN201210330258.9A patent/CN10300170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04493A (zh) * | 2003-07-31 | 2005-04-06 | 株式会社东芝 | 带有串行ata接口的电子设备及信号幅度自动调整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303620B2 (ja) | 2013-10-02 |
US20130064117A1 (en) | 2013-03-14 |
CN103001708A (zh) | 2013-03-27 |
JP2013058968A (ja) | 2013-03-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106301B2 (en) | Relay node simulator and test method | |
CN103001708B (zh) | 中继节点模拟器及测试方法 | |
US9444597B2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KR101878303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셀 간 간섭 전력량을 효율적으로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US11582630B2 (e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measuring a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
CN103209433B (zh) | 处理测量的方法 | |
US9084202B2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of base station | |
CN102036296B (zh) | 一种确定上下行配置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 |
EP2330843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control signal | |
US20150031284A1 (en)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CN103384386B (zh) | 上行通信方法及终端 | |
CN109076473A (zh)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控制方法 | |
KR20150089890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품질 정보 보정 및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 |
WO2011114729A1 (ja)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EP2262134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a communcation device with an offline uplink fader | |
US20110223903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ation | |
JP5249983B2 (ja) | 無線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セル選択方法 | |
US9577740B2 (en)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WO2016023575A1 (en) |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 |
WO2017061922A1 (en) | Improvements in proximity services communication | |
KR20130033380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무선 기지국, 무선 단말 및 통신 제어 방법 | |
Nagata et al. | Investigation on system performance of L1/L3 relays in LTE-advanced downlink | |
JPWO2012105057A1 (ja) | 無線中継装置、移動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干渉測定方法 | |
KR101090543B1 (ko) | 이동 통신 중계기의 접근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 |
KR20140039861A (ko) | 통신 장치 및 그 수신 신호 세기 측정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