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0262A - 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其接地结构 - Google Patents
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其接地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00262A CN103000262A CN2012103427813A CN201210342781A CN103000262A CN 103000262 A CN103000262 A CN 103000262A CN 2012103427813 A CN2012103427813 A CN 2012103427813A CN 201210342781 A CN201210342781 A CN 201210342781A CN 103000262 A CN103000262 A CN 1030002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transmission
- signal line
- cable
- differential signal
- dr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1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for shielded multiconductor cable
- H01R13/65915—Twisted pair of conductors surrounded by shield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其接地结构,其能够防止软钎焊作业时的屏蔽导体的熔融或蒸发及绝缘体的变形或熔融,并能提高安装密度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具备:并列的一对信号线导体(11);设在一对信号线导体(11)的周围的绝缘体(12);设在绝缘体(12)的周围的屏蔽导体(13);以及由金属线(15)构成,并用于将屏蔽导体(13)电连接在地上的接地针(14),一对信号线导体(11)的端部从绝缘体(12)和屏蔽导体(13)露出,接地针(14)具备金属线(15)的一部分卷绕在屏蔽导体(13)的周围的卷绕部(14a)、和金属线(15)的端部形成为针状的针部(14b)。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其接地结构。
背景技术
在处理数Gbit/s以上的高速数字信号的服务器、路由器、存储器产品等机器中,在机器之间或机器内的基板(电路板)之间的信号传输方面采用差动信号的传输。
所谓差动信号,就是指用成对的两根信号线导体传输使相位颠倒180度的信号,并将在接收侧接收到的各信号的差分合成、输出。由于流过一对信号线导体的电流彼此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因此从传输线路辐射的电磁波小。另外,由于从外部受到的干扰同等地重叠在一对信号线导体上,因此通过在接收侧合成输出差分,能够消除由干扰引起的影响。基于这些理由,在高速数字信号的传输方面,常采用差动信号的传输。
如图16及其B-B线剖视图即图17所示,作为在差动信号的传输方面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60,具有一对信号线导体161、总括包覆一对信号线导体161的周围的绝缘体162、设在绝缘体162的外周的屏蔽导体163、以及设在屏蔽导体163的外周的外皮164。
再者,在屏蔽导体163方面,有卷绕了带有导体的带(屏蔽带)的屏蔽导体、用编织状的线材覆盖的屏蔽导体。另外,在外皮164方面,有卷绕了绝缘带的外皮、挤压包覆树脂的外皮。
该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60是一对信号线导体161并列的双股电缆,与将一对信号线导体扭绞的双股扭绞电缆相比,一对信号线导体161之间的物理长度的差较小,高频信号的衰减较小。另外,由于屏蔽导体163以覆盖一对信号线导体161的方式设置,因此即便在电缆附近放置有金属,特性阻抗也不会变得不稳定,而且,抗干扰性能较高。基于这些优点,双股电缆多用于速度较高且短距离的信号传输。
另外,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60没有排扰线。因此,在将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60连接在基板165上时,将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60剥去一层,将一对信号线导体161分别用焊锡167连接在基板165的信号线焊盘166上,并且用焊锡167将屏蔽导体163直接连接在经由通孔169连接在基板165内的内层接地层168上的接地焊盘170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0959号公报
但是,由于将屏蔽导体163直接软钎焊在接地焊盘170上,因此在进行软钎焊作业时,钎焊烙铁前端的热必然传递给屏蔽导体163和绝缘体162。
因此,因在软钎焊作业时附加的热(例如,230~280℃左右)而屏蔽导体163熔融或蒸发,绝缘体162变形或熔融,故而在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60和基板165的连接部(电缆连接部)发生阻抗失配,有损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60的电特性。
另外,为了确保屏蔽导体163的恰当(可靠性高)的软钎焊状态,焊锡层必须形成焊脚,必须预先将接地焊盘170的宽度(或面积)形成得较大,以达到能够形成焊脚的程度。
因此,在安装多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60时,必须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60的配置间隔符合接地焊盘170的宽度,使安装密度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软钎焊作业时对屏蔽导体、绝缘体的热的负载并能提高安装密度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其接地结构。
为了达到该目的而做出的本发明是如下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具备:并列的一对信号线导体;设在所述一对信号线导体的周围的绝缘体;设在所述绝缘体的周围的屏蔽导体;以及由金属线构成,并用于将所述屏蔽导体电连接在地上的接地针,所述一对信号线导体的端部从所述绝缘体和所述屏蔽导体露出,所述接地针具备所述金属线的一部分卷绕在所述屏蔽导体的周围的卷绕部、和所述金属线的端部形成为针状的针部。
所述针部也可以通过扭绞所述金属线的两端部而形成。
所述接地针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即,预先制作针部件,所述针部件具备将金属线的一部分成形为螺旋状而形成的螺旋部、和将所述金属线的端部成形为针状而形成的所述针部,然后将所述针部件的所述螺旋部作为所述卷绕部安装在所述屏蔽导体的周围而成。
最好所述卷绕部在所述屏蔽导体的周围将所述金属线的一部分卷绕两圈以上。
最好所述卷绕被软钎焊在所述屏蔽导体上。
最好所述金属线具备铜线和在所述铜线上实施的镀银或镀锡。
最好所述针部与所述一对信号线导体平行地设置。
最好所述针部设在通过所述一对信号线导体的中心的中心线上。
最好所述针部设置两根。
这时,最好所述针部以在与连结所述一对信号线导体的中心的线段的中心正交的线上成线对称的方式设置。
另外,本发明是如下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即,其具备所述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和基板,所述基板形成有用于连接所述一对信号线导体的信号线焊盘和用于连接所述屏蔽导体的接地焊盘,露出的所述一对信号线导体软钎焊在所述信号线焊盘上,并且所述屏蔽导体经由所述针部软钎焊在所述接地焊盘上。
最好所述信号线焊盘在所述基板的边缘部与所述边缘部的边垂直且与所述信号线导体等间距地形成。
最好所述接地焊盘与所述信号线焊盘平行地形成。
最好所述信号线焊盘和所述接地焊盘与所述基板的边缘部隔开间隔形成。
最好所述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只有所述一对信号线导体和所述针部位于所述基板上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基板的边缘部。
最好所述信号线焊盘和所述接地焊盘形成在所述基板的两面上,所述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安装在所述基板的两面上。
最好所述接地焊盘对称地形成在所述信号线焊盘的两侧。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软钎焊作业时的对于屏蔽导体、绝缘体的热的负载,并且能够提高安装密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能够适用的电缆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能够适用的电缆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能够适用的电缆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能够适用的电缆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针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说明将图7所示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连接在基板上而制作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的步骤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的A-A线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评价图14所示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的电缆连接部的阻抗的分布的结果的度数分布图。
图16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的B-B线剖视图。
图中:
10-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1-信号线导体,12-绝缘体,13-屏蔽导体,14-接地针,14a-卷绕部,14b-针部,15-金属线,16-焊锡,17-外皮,18-泡沫绝缘体,19-内侧表皮层,20-外侧表皮层,21-电线,22-空隙,23-信号线焊盘,24-接地焊盘,25-基板,26-边,27-信号线线路,28-通孔,29-内层接地层,30-电缆结构,40-电缆结构,50-电缆结构,60-电缆结构,70-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70′-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接地结构,100′-接地结构,d-间隔,S-线段,X-中心线,Y-线,E-延长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特征在于,具备:并列的一对信号线导体11;设在一对信号线导体11的周围的绝缘体12;设在绝缘体12的周围的屏蔽导体13;以及由金属线15构成,并用于将屏蔽导体13软钎焊在地(例如,列举了后述的接地焊盘,但也可以是除此之外的端子等)上的接地针14,一对信号线导体11其端部从绝缘体12和屏蔽导体13露出,接地针14具备金属线15的一部分卷绕在屏蔽导体13的周围的卷绕部14a、和金属线15的端部形成为针状的针部14b。
再者,所谓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是指没有排扰线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接地针14通过在屏蔽导体13的周围卷绕金属线15,并将卷绕后的金属线15的端部形成为针状的方式制作。
卷绕部14a最好将金属线15的一部分在屏蔽导体13的周围卷绕两圈以上。由此,能够使卷绕部14a在屏蔽导体13的整个圆周上毫无间隙地接触,能够消除由于在屏蔽导体13和卷绕部14a之间产生空隙所引起的对金属线15的卷绕部位附近的电场分布的影响,能够消除由此引起的阻抗失配。
卷绕部14a最好软钎焊在屏蔽导体13上。由此,能够可靠地确保屏蔽导体13和卷绕部14a的接触状态。
再者,由于屏蔽导体13经由针部14b接地,因此热施加在屏蔽导体13上的情况只出现在将卷绕部14a软钎焊在屏蔽导体13上时。另外,与将屏蔽导体13直接软钎焊在地上时所使用的焊锡量相比,将卷绕部14a软钎焊在屏蔽导体13上时所使用的焊锡量少。这是由于需要进行软钎焊的面积后者较小即可。因此,在将卷绕部14a软钎焊在屏蔽导体13上时所施加的热量,比将屏蔽导体13直接软钎焊在地上时所施加的热量少,并不是使屏蔽导体13熔融或蒸发及使绝缘体12变形或熔融的热量。
金属线15最好具备铜线和在铜线上实施的镀银或镀锡。铜线导电性良好且价格便宜,能够实现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低价化。另外,通过实施镀银或镀锡能够提高焊锡润湿性,在将由金属线15的一部分形成的卷绕部14a软钎焊在屏蔽导体13上时,以及在将由金属线15的一部分形成的针部14b软钎焊在地上时,能够确保良好的连接状态。
针部14b最好相对于一对信号线导体11平行地设置。由此,能够保持一对信号线导体11和针部14b的距离恒定,能够缓和由一对信号线导体11和针部14b的距离变动引起的阻抗失配。
针部14b最好设在通过一对信号线导体11的中心的中心线X上。由此,在将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连接在基板上时,不需要将一对信号线导体11或针部14b进行成形加工(详细内容后述),在将一对信号线导体11和针部14b相互平行地配置的状态下,并且在保持其距离恒定的状态下,能够分别软钎焊在地上,很难产生阻抗失配。
也可以如图2所示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那样设置两根针部14b。这时,针部14b最好以在与连结一对信号线导体11的中心的线段S的中心正交的线Y上成线对称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使相对于一对信号线导体11的电场分布更平衡,则能够缓和由于电场分布的非对称性产生的阻抗失配。
作为能够适用本发明的电缆结构,如图3所示,有如下的电缆结构30,即具有一对信号线导体11、总括包覆一对信号线导体11的周围的绝缘体12、设在绝缘体12的外周的屏蔽导体13、和设在屏蔽导体13的外周的外皮17。图1、2所示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10′采用了该电缆结构30。
另外,除此之外,只要是LAN电缆等没有排扰线的电缆结构都能够适用。例如,如图4~6所示,能够适用于代替绝缘体12采用了泡沫绝缘体18的电缆结构40(参照图4)、将用内侧表皮层19、泡沫绝缘体18、外侧表皮层20包覆信号线导体11而成的两根电线21纵向配合的电缆结构50(参照图5)、将两根电线21纵向配合并使其相互热粘接的电缆结构60(参照图6)。再者,图5、6的电缆结构50、60在电线21和屏蔽导体13之间具有空隙22。
接下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如图7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7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相比,不同点仅在于针部14b通过将金属线15的两端部扭绞而形成。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同样,如图8所示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70′那样,针部14b也可设置两根。
再者,由于其他的结构与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到目前为止说明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10′、70、70′中,接地针14作为在屏蔽导体13的周围卷绕金属线15并将卷绕后的金属线15的端部形成为针状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9所示,接地针14也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形成,即,预先制作具备将金属线15的一部分成形为螺旋状而形成的螺旋部91、和将金属线15的端部成形为针状而形成的针部14b的针部件90,将针部件90的螺旋部91作为卷绕部14a安装在屏蔽导体13的周围而成。
这时,将螺旋部91的内径形成为比屏蔽导体13的外径大数μm左右,以使得很容易将螺旋部91安装在屏蔽导体13的周围。
在将针部件90安装在屏蔽导体13上之际,最好通过软钎焊将螺旋部91安装在屏蔽导体13的周围。
再者,在图9中,虽然将成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接地针14的针部件90作为一例进行了图示,但对于其他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70、70′,同样也能够采用针部件。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在此,以使用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70的接地结构为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以下,简称为接地结构)100的特征在于,具备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70、和基板25,基板25形成有用于连接一对信号线导体11的信号线焊盘23和用于连接屏蔽导体13的接地焊盘24,露出的一对信号线导体11用焊锡16软钎焊在信号线焊盘23上,并且屏蔽导体13经由针部14b用焊锡16软钎焊在接地焊盘24上。
信号线焊盘23最好在基板25的边缘部与边缘部的边26垂直地且与信号线导体11等间距地形成。由此,能够在保持信号线导体11的距离恒定的状态下分别软钎焊在信号线焊盘23上,很难发生电缆连接部的阻抗失配。
另外,信号线焊盘23与形成在基板25上的信号线线路27连接,通过该信号线线路27传输信号。
接地焊盘24最好在信号线焊盘23的一侧与信号线焊盘23平行地形成。这是由于针部14b与信号线导体11平行地设置,故使其与针部14b的配置相吻合。由此,能够保持信号线导体11和针部14b的距离恒定,能够缓和电缆连接部的阻抗失配。
另外,接地焊盘24经由通孔28与基板25内的内层接地层29连接。再者,接地层也可以在表层。在形成于表层的情况下,最好采用共平面的配线等技术。
信号线焊盘23、接地焊盘24及内层接地层29最好与基板25的边缘部隔开间隔d而形成。由此,在将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70连接在基板25上时,能够防止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70的屏蔽导体13与信号线焊盘23、接地焊盘24及内层接地层29接触。即便屏蔽导体13与接地焊盘24或内层接地层29接触而存在阻抗失配的问题,但也可以毫无问题地进行信号的传输。但是,一旦屏蔽导体13与信号线焊盘23接触,就会发生短路,则不能进行信号的传输。上述的结构就是用于避免该问题的。
这些信号线焊盘23、信号线线路27及接地焊盘24与未图示的电路图形一起同时形成在基板25上。
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70最好以只有一对信号线导体11和针部14b位于基板25上的方式配置在基板25的边缘部。这是基于以下的理由。
以往,由于将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60的末端部载置在基板165上,并且将屏蔽导体163与接地焊盘170连接,在该状态下将信号线导体161软钎焊在信号线焊盘166上,因此必须将信号线导体161成形加工为相当于绝缘体162的高度的大约一半的尺寸,以使信号线导体161与信号线焊盘166接触(参照图16、17)。这时,有时出现如下情况,绝缘体162因作用于绝缘体162上的外力而变形,在电缆连接部上发生阻抗失配,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60的电特性劣化。
相对于此,通过仅使一对信号线导体11和针部14b位于基板25上,不用将一对信号线导体11及针部14b进行成形加工而能够软钎焊在信号线焊盘23或接地焊盘24上。由此,能够防止绝缘体12变形而发生阻抗失配,并且能够防止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70的电特性的劣化。进而,能够将接地结构100自身的高度减少相当于绝缘体12的高度的大约一半的尺寸,能够实现接地结构100的小型化。
如图11所示,该接地结构100可以通过将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70连接在基板25上的方式制作。具体而言,将一对信号线导体11载置在信号线焊盘23上,并且将针部14b载置在接地焊盘24上,并利用焊锡16将它们进行软钎焊。这时,在保持一对信号线导体11及针部14b各自的距离恒定的状态下,不用成形加工而进行软钎焊。由此,能够得到减少了电缆连接部的阻抗失配的接地结构100。
在该接地结构100中,由于经由针部14b连接屏蔽导体13和接地焊盘24,因此接地焊盘24只要仅具有能够软钎焊针部14b的宽度(或面积)就足够了。即,与直接软钎焊屏蔽导体13的情况相比,接地结构100的接地焊盘24的宽度(或面积)小即可。因而,根据接地结构100,由于接地焊盘24所占有的基板上的宽度(或面积)比以往小,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70的安装密度。
再者,如图12及其A-A线剖视图即图13所示,信号线焊盘23和接地焊盘24也可以形成在基板25的两面的相同位置上,这时,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70安装在基板25的两面的相同位置。即,两根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70在其针部14b的位置相互颠倒的状态下纵向配合,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70的一对信号线导体11和针部14b分别与形成在连接对象的面上的信号线焊盘23和接地焊盘24连接而进行安装。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一张基板25上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70的安装密度。
另外,如图14所示的接地结构100′那样,最好接地焊盘24以从两侧夹入两个信号线焊盘23的方式,以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70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E为轴对称地形成。这时,一方的接地焊盘24是没有软钎焊针部14b的虚设接地焊盘。由此,能够相对于一对信号线导体11使电缆连接部周边的电场分布更加平衡,能够进一步确保电缆连接部的阻抗匹配。
根据图14所示的接地结构100′实际制作样品,并评价电缆连接部的阻抗的分布时,得到如图15所示的度数分布图。
根据该结果可知,在接地结构100′中,电缆连接部的阻抗是95~102Ω,相对于系统阻抗100Ω的系列能够得到足够的特性。尤其是在高速的设备中,要求100±5Ω这样严格的规格,接地结构100′满足了该条件。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软钎焊作业时的相对于屏蔽导体、绝缘体的热的负载,即,例如,能够防止软钎焊作业时的屏蔽导体的熔融或蒸发及绝缘体的变形或熔融,并且能够提高安装密度。
Claims (17)
1.一种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
并列的一对信号线导体;
设在所述一对信号线导体的周围的绝缘体;
设在所述绝缘体的周围的屏蔽导体;以及
由金属线构成,并用于将所述屏蔽导体电连接在地上的接地针,
所述一对信号线导体的端部从所述绝缘体和所述屏蔽导体露出,
所述接地针具备所述金属线的一部分卷绕在所述屏蔽导体的周围的卷绕部、和所述金属线的端部形成为针状的针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部通过扭绞所述金属线的两端部而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地针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即,预先制作针部件,所述针部件具备将金属线的一部分成形为螺旋状而形成的螺旋部、和将所述金属线的端部成形为针状而形成的所述针部,然后将所述针部件的所述螺旋部作为所述卷绕部安装在所述屏蔽导体的周围而成。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部在所述屏蔽导体的周围将所述金属线的一部分卷绕两圈以上。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部软钎焊在所述屏蔽导体上。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线具备铜线和在所述铜线上实施的镀银或镀锡。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部与所述一对信号线导体平行地设置。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部设在通过所述一对信号线导体的中心的中心线上。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部设置两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部以在与连结所述一对信号线导体的中心的线段的中心正交的线上成线对称的方式设置。
11.一种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
形成有用于连接所述一对信号线导体的信号线焊盘和用于连接所述屏蔽导体的接地焊盘的基板,
露出的所述一对信号线导体软钎焊在所述信号线焊盘上,并且所述屏蔽导体经由所述针部软钎焊在所述接地焊盘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线焊盘在所述基板的边缘部与所述边缘部的边垂直且与所述信号线导体等间距地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地焊盘与所述信号线焊盘平行地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线焊盘和所述接地焊盘与所述基板的边缘部隔开间隔形成。
15.如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只有所述一对信号线导体和所述针部位于所述基板上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基板的边缘部。
16.如权利要求1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线焊盘和所述接地焊盘形成在所述基板的两面上,
所述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安装在所述基板的两面上。
17.如权利要求1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地焊盘对称地形成在所述信号线焊盘的两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03521 | 2011-09-16 | ||
JP2011-203521 | 2011-09-16 | ||
JP2012174052A JP5817674B2 (ja) | 2011-09-16 | 2012-08-06 | ノンドレイン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及びそのグランド接続構造 |
JP2012-174052 | 2012-08-0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00262A true CN103000262A (zh) | 2013-03-27 |
CN103000262B CN103000262B (zh) | 2016-10-26 |
Family
ID=47881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4278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00262B (zh) | 2011-09-16 | 2012-09-14 | 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其接地结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91366B2 (zh) |
JP (1) | JP5817674B2 (zh) |
CN (1) | CN103000262B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37710A (zh) * | 2013-10-17 | 2016-06-01 | 泰科电子公司 | 具有电路板以及端接至电路板的信号导体的差分对的电气装置 |
CN107636904A (zh) * | 2015-03-18 | 2018-01-26 | 安费诺富加宜(亚洲)私人有限公司 | 电缆组件 |
CN108780680A (zh) * | 2016-03-31 | 2018-11-09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通信用电线 |
CN108885923A (zh) * | 2016-03-30 | 2018-11-23 | 拓自达电线株式会社 | 多芯缆线及多芯缆线的制造方法 |
CN109830850A (zh) * | 2019-03-29 | 2019-05-31 | 四川华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 用于高速连接器的模块结构及高速连接器 |
CN113383471A (zh) * | 2019-02-07 | 2021-09-10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屏蔽构件 |
CN113936845A (zh) * | 2021-11-26 | 2022-01-14 | 远东电缆有限公司 | 异型高强仪表电缆及其制造工艺 |
US11228123B2 (en) | 2018-12-17 | 2022-01-18 | Amphenol Corporation | High performance cable termination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69883B (zh) * | 2012-10-23 | 2018-07-27 | 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 | 与医疗器械一起使用的信号传输组件 |
WO2014120272A1 (en) * | 2013-02-04 | 2014-08-07 | Dynoraxx, Inc. | Solar panel grounding system and clip |
US11336058B2 (en) * | 2013-03-14 | 2022-05-17 |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 Shielded cable assembly |
JP2015022807A (ja) * | 2013-07-16 | 2015-02-02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差動伝送ケーブルおよび多対差動伝送ケーブル |
WO2015153830A1 (en) * | 2014-04-02 | 2015-10-08 | Molex Incorporated | Cable termination system |
JP6323499B2 (ja) * | 2016-06-20 | 2018-05-16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基板付き同軸ケーブ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DE202017101492U1 (de) * | 2017-03-15 | 2018-06-26 | Wieland Electric Gmbh | Anschlussadapter |
WO2019036335A1 (en) * | 2017-08-15 | 2019-02-21 | The Charles Stark Draper Laboratory, Inc. | DRIVER WIRE WITH COMPOSITE SHIELD |
JPWO2019160149A1 (ja) * | 2018-02-16 | 2021-02-04 | 株式会社潤工社 | プラグ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システム、及び飛翔体 |
DE102018104843A1 (de) * | 2018-03-02 | 2019-09-05 | Balluff Gmbh | Erdungsanschlusselement zur Abschirmung von in Kunststoffgehäusen angeordneten elektrischen Komponenten sowie Verfahren zu seinem Einbau |
US10367294B1 (en) * | 2018-03-08 | 2019-07-30 |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device having a ground termination component with strain relief |
US10950367B1 (en) * | 2019-09-05 | 2021-03-16 |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able |
US11616327B2 (en) * | 2021-03-22 | 2023-03-28 | Te Connectivity Solutions Gmbh | Contact assembly with ground structure |
CN113328296B (zh) * | 2021-04-27 | 2022-12-27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 |
US11545786B2 (en) * | 2021-05-21 | 2023-01-03 | Te Connectivity Solutions Gmbh | Cable shield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15762853A (zh) * | 2021-09-02 | 2023-03-07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屏蔽电缆、带基板的屏蔽电缆以及多芯电缆 |
WO2025040974A1 (en) * | 2023-08-22 | 2025-02-27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Cable assembly |
DE102023208907A1 (de) * | 2023-09-13 | 2025-03-13 |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 Steckerelement eines Schirmkabels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1356A (zh) * | 2000-10-27 | 2002-05-29 |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 电气线缆端部结构以及电气线缆端部处理方法 |
US6489563B1 (en) * | 2001-10-02 | 2002-12-03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able with grounding sleeve |
CN1438735A (zh) * | 2002-01-07 | 2003-08-27 | 利顿系统公司 | 连接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49768U (zh) * | 1986-09-17 | 1988-04-04 | ||
US6380485B1 (en) * | 2000-08-08 | 2002-04-30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Enhanced wire termination for twinax wires |
JP2007227002A (ja) * | 2006-02-21 | 2007-09-06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配線部材 |
JP5180521B2 (ja) * | 2007-06-15 | 2013-04-10 | 日立電線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及び多心ケーブル |
JP5403548B2 (ja) | 2009-10-23 | 2014-01-29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差動信号用ハーネス |
JP2011096574A (ja) * | 2009-10-30 | 2011-05-12 | Hitachi Cable Ltd |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 |
-
2012
- 2012-08-06 JP JP2012174052A patent/JP581767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9-13 US US13/615,459 patent/US8791366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9-14 CN CN201210342781.3A patent/CN10300026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1356A (zh) * | 2000-10-27 | 2002-05-29 |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 电气线缆端部结构以及电气线缆端部处理方法 |
US6489563B1 (en) * | 2001-10-02 | 2002-12-03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able with grounding sleeve |
CN1438735A (zh) * | 2002-01-07 | 2003-08-27 | 利顿系统公司 | 连接装置 |
Cited B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37710A (zh) * | 2013-10-17 | 2016-06-01 | 泰科电子公司 | 具有电路板以及端接至电路板的信号导体的差分对的电气装置 |
US11063379B2 (en) | 2015-03-18 | 2021-07-13 | Fci Usa Llc | Electrical cable assembly |
CN107636904A (zh) * | 2015-03-18 | 2018-01-26 | 安费诺富加宜(亚洲)私人有限公司 | 电缆组件 |
CN107636904B (zh) * | 2015-03-18 | 2019-08-20 | 安费诺富加宜(亚洲)私人有限公司 | 电缆组件 |
US10615524B2 (en) | 2015-03-18 | 2020-04-07 | Fci Usa Llc | Electrical cable assembly |
CN108885923A (zh) * | 2016-03-30 | 2018-11-23 | 拓自达电线株式会社 | 多芯缆线及多芯缆线的制造方法 |
CN108885923B (zh) * | 2016-03-30 | 2021-04-09 | 拓自达电线株式会社 | 多芯缆线及多芯缆线的制造方法 |
CN108780680A (zh) * | 2016-03-31 | 2018-11-09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通信用电线 |
CN108780680B (zh) * | 2016-03-31 | 2020-11-13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通信用电线 |
US11228123B2 (en) | 2018-12-17 | 2022-01-18 | Amphenol Corporation | High performance cable termination |
US11705649B2 (en) | 2018-12-17 | 2023-07-18 | Amphenol Corporation | High performance cable termination |
CN113383471A (zh) * | 2019-02-07 | 2021-09-10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屏蔽构件 |
CN109830850A (zh) * | 2019-03-29 | 2019-05-31 | 四川华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 用于高速连接器的模块结构及高速连接器 |
CN109830850B (zh) * | 2019-03-29 | 2024-04-19 | 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高速连接器的模块结构及高速连接器 |
CN113936845A (zh) * | 2021-11-26 | 2022-01-14 | 远东电缆有限公司 | 异型高强仪表电缆及其制造工艺 |
CN113936845B (zh) * | 2021-11-26 | 2023-10-10 | 远东电缆有限公司 | 异型高强仪表电缆及其制造工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072041A1 (en) | 2013-03-21 |
CN103000262B (zh) | 2016-10-26 |
JP2013077545A (ja) | 2013-04-25 |
JP5817674B2 (ja) | 2015-11-18 |
US8791366B2 (en) | 2014-07-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00262A (zh) | 无排扰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其接地结构 | |
US8758051B2 (en) |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a connection method for connecting a differential signal transmission cable to a circuit board | |
JP5391405B2 (ja) | 差動信号用ケーブ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並びに多対差動信号用ケーブル | |
TWI543484B (zh) | 創新電纜終止方案 | |
JP4825071B2 (ja) | 同軸ケーブルのシールド処理構造及び同軸ケーブルのコネクタ | |
JP6388667B2 (ja) | 差動データ信号を送信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 |
WO2011010621A1 (ja) | 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 |
TWI619315B (zh) | Cable termination structure | |
US20110294340A1 (en) | Connector and cable assembly | |
TW201409848A (zh) | 軟性電路排線插接結構 | |
US20190260165A1 (en) | Cable termination for connectors | |
JP5765161B2 (ja) |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の特性評価機構及び特性評価方法 | |
JP2011028903A (ja) | ケーブル付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02839056U (zh) | 多芯电缆组件 | |
CN112449492B (zh) | 具有高速线材的电路板组件 | |
US11978993B2 (en) | Connector cable that prevents both increase in impedance and a short circuit in a connector cable that connects a connector and a shielded cable via a relay substrate | |
JP2003114265A (ja) | 高周波回路及び該高周波回路を用いたシールディドループ型磁界検出器 | |
WO2016166819A1 (ja) | 多極コネクタ、コネクタ装置、ケースおよび多極コネクタへのケーブル接続方法 | |
JP2011044406A (ja) |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多層配線板及び多層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 |
JP2013045616A (ja) | 多芯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 | |
TWI569019B (zh) | 探針卡及探針卡的製造方法 | |
CN117095858A (zh) | 屏蔽带及具有该屏蔽带的线缆 | |
JP2011076811A (ja) | 接続用コネクタ | |
JP2013239270A (ja) | 接続構造、接続方法及び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ASS |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
Owner name: HITACHI METAL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CABL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312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31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METALS,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Cable Co.,Ltd.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2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