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锚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船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重力锚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锚是船舶或水中作业平台在水上抛锚停泊时所使用的装置。尽管现在锚的种类很多,但它们主要是利用锚抓力,使锚紧紧地抓在水底,进而使船舶或水中作业平台不受风力、流力、波浪冲击力的影响。现阶段,普通船锚只能产生水平方向的抓力,而对于一些需要在水中竖直升降的船舶或作业平台,要求考虑垂直方向的载荷。因此,普通的船锚不能满足这些作业平台的要求。为了满足与水中的作业平台连接的锚在竖直方向上有较大抓力,通常使用铸钢、锻钢或混凝土等材料制造一些形状及结构较为特殊的锚,用于永久固定水中作业平台。此类锚需要永久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可回收,也不利于维修。当需要移走船舶或水中作业平台时,只能放弃锚,造成了较大的浪费。近年来新出现了一种吸力锚,又称负压锚,负压锚平放于海底,并靠锚的自重使锚的下缘埋入土中,借助设置在锚盖上的潜水泵向外抽水,造成锚筒内部压力降低,锚不断被压入土中,从而提供拉力。此类锚的造价高昂,使用方式复杂,在有工作时间要求的情况下难以发挥作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重力锚发生较大的横向侧移,保证重力锚在水底的稳定性,从而使与重力锚连接的船舶或平台保持平稳的重力锚的制造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重力锚的制造方法,所述重力锚包括:锚体、上吊环、横向稳定装置及侧吊环;所述上吊环和所述侧吊环为U型结构;所述上吊环固定在所述锚体的上部;所述横向稳定装置固定在所述锚体的底部;所述锚体的上部为圆锥形状、中部为圆柱形状、下部为倒圆锥形状;所述侧吊环固定在所述锚体的中部及所述横向稳定装置上;所述横向稳定装置包括三个锥柱;三个所述锥柱固定在所述锚体的下部。
包括:制造锚体形状的壳体,制造三个锥柱形状的壳体。将U型结构的所述上吊环的底端从锚体形状壳体的上部表面埋入到内部,将三个锥柱形状壳体从锚体形状壳体的下部表面埋入到内部。将U型结构的所述侧吊环的底部的一端从锚体形状壳体的中部表面埋入到内部,将U型侧吊环的底部的另一端从一个锥柱形状壳体的表面埋入到内部。向锚体形状壳体及锥柱形状壳体的内部浇灌钢水,待钢水冷却。
本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重力锚的制造方法,所述重力锚包括:锚体、上吊环、横向稳定装置及侧吊环;所述上吊环和所述侧吊环为U型结构;所述上吊环固定在所述锚体的上部;所述横向稳定装置固定在所述锚体的底部;所述锚体的上部为圆锥形状、中部为圆柱形状、下部为倒圆锥形状;所述侧吊环固定在所述锚体的中部;所述横向稳定装置包括三个锥柱;三个所述锥柱固定在所述锚体的下部。
包括:制造锚体形状壳体。将所述上吊环的底端从锚体形状壳体的上部表面埋入到内部,将所述侧吊环的底端从锚体形状壳体的中部表面埋入内部。往锚体形状壳体内部浇灌钢水,在钢水冷却后形成锚体。将所述横向稳定装置固定在锚体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稳定装置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锚体的底部。
本申请提供的重力锚能够防止重力锚发生较大的横向侧移,保证了重力锚在水底的稳定性,从而使与重力锚连接的船舶或平台保持平稳。重力锚的结构简单、成本低,重力锚的下部采用倒圆锥形结构,能够容易的进入水底的泥土,从而在垂直方向上提供很大的抓力。另外本申请提供的重力锚能适用于不同水域条件,在使用后能够回收再利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制造重力锚的方法,将上吊环及侧吊环埋入到锚体中,增加了上吊环及侧吊环的稳定性,同时将三个锥柱焊接在锚体的底部,生产时简单方便。同时,本申请提供的另外一种制造重力锚的方法,不仅将上吊环及侧吊环埋入到锚体中,增加了上吊环及侧吊环的稳定性,而且将锚体底部的三个锥柱也埋伏到锚体中,增加了三个锥柱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重力锚的侧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重力锚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重力锚使用时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造重力锚的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制造重力锚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重力锚,包括:锚体1、上吊环2、侧吊环3及横向稳定装置。锚体1的上部为圆锥形状,锚体1的中部为圆柱形状,锚体1的下部为倒圆锥形状。锚体1的的上部、中部及下部的底面积相同。横向稳定装置包括三个锥柱(分别为第一锥柱41、第二锥柱42及第三锥柱43)。第一锥柱41、第二锥柱42及第三锥柱43的一端为圆柱形结构,另一端为圆锥结构。第一锥柱41、第二锥柱42及第三锥柱43分别固定在锚体1的底部,具体为第一锥柱41、第二锥柱42及第三锥柱43等距的固定在锚体1下部的同一水平圆上,且第一锥柱41、第二锥柱42及第三锥柱43的尖部都朝外,第一锥柱41、第二锥柱42及第三锥柱43均沿锚体1的轴线向下倾斜一定的夹角(如31度)。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吊环2及侧吊环3均为U型结构。上吊环2固定在锚体1的顶部。侧吊环3固定在锚体1的中部(或者侧吊环3的一端固定在任意一个锥柱上,另一端固定在锚体1的中部)。其中,上吊环2埋入到锚体1的顶部,侧吊环3埋入到锚体1的中部(或者,当侧吊环3底部的两端分别与任意一个锥柱及锚体1固定时,侧吊环3底部的两端分别埋入到该锥柱及锚体1中)。侧吊环3沿锚体1水平面向上倾斜一定角度(如31度)。参见图3,为防止钢缆缠绕,在上吊环2及侧吊环3上连接有转环6,两个转环6上均连接有短链节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两种重力锚的制造方法:参见图4,方法一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制造锚体1形状的壳体(壳体的上部为圆锥形状、中部为圆柱形状、下部为倒圆锥形状),制造第一锥柱41、第二锥柱42及第三锥柱43形状的壳体(三个锥柱形状大小相同)。
步骤200:将U型上吊环2的底端从锚体1形状的壳体的上部表面埋入到内部,将第一锥柱41、第二锥柱42及第三锥柱43形状的壳体从锚体1形状壳体的底端表面埋入到内部。
步骤300:将U型侧吊环3的底部的一端从锚体1形状壳体的中部表面埋入到内部,将U型侧吊环3的底部的另一端从一个锥柱(第一锥柱41、第二锥柱42及第三锥柱43中任意一个)形状壳体的表面埋入到内部。
步骤400:向锚体1形状壳体、第一锥柱41、第二锥柱42及第三锥柱43形状壳体的内部浇灌钢水,待钢水冷却。
参见图5,方法二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0:制造锚体1形状的壳体(壳体的上部为圆锥形状、中部为圆柱形状、下部为倒圆锥形状)。
步骤600:将上吊环2(如U型结构的上吊环2)的底端从锚体1形状壳体的上部表面埋入到内部,将侧吊环3(如U型结构的侧吊环3)的底端从锚体1形状壳体的中部表面埋入内部。
步骤700:往锚体1形状壳体内部浇灌钢水,在钢水冷却后形成锚体1。
步骤800:将横向稳定装置(包括第一锥柱41、第二锥柱42及第三锥柱43)固定(通过焊接的方式)在锚体1的底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重力锚的工作原理如下:在使用重力锚时,重力锚通过上吊环2及侧吊环3上带转环的链节5和钢缆连接,钢缆通过导缆滚轮连接在船舶或平台上的绞车上。通过绞车控制钢缆能实现船舶或平台的上浮、下沉以及固定。重力锚的锚体1的上部为锥形结构,能够使重力锚在上升时减少阻力。重力锚的锚体1的下部采用倒锥形结构,能够使重力锚能够更容易的下沉到水底的泥中,增加了重力锚的垂直抓力。重力锚的锚体1上固定了三个横向稳定装置,能够防止重力锚发生较大的横向侧移,保证了重力锚在水底的稳定性,从而使与重力锚连接的船舶或平台保持平稳。本申请提供的制造重力锚的方法一,将上吊环2及侧吊环3埋入到锚体1中,增加了上吊环2及侧吊环3的稳定性,同时将第一锥柱41、第二锥柱42及第三锥柱43焊接在锚体1的底部,生产时简单方便。同时,本申请提供的制造重力锚的方法二,不仅将上吊环2及侧吊环3埋入到锚体1中,增加了上吊环2及侧吊环3的稳定性,而且将锚体1底部的第一锥柱41、第二锥柱42及第三锥柱43也埋伏到锚体1中,增加了第一锥柱41、第二锥柱42及第三锥柱43的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重力锚的下部采用倒圆锥形结构,能够容易的进入水底的泥中,从而在垂直方向上提供较大的抓力。
2、适用于不同水域条件,在使用后能够回收再利用。
3、重力锚的锚体上固定有横向稳定装置,能够防止重力锚发生较大的横向侧移,保证了重力锚在水底的稳定性,从而使与重力锚连接的船舶或平台保持平稳。
4、重力锚的上吊环及侧吊环均埋入到锚体中,连接牢固,增加了重力锚的使用寿命。
5、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