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39746B - 数字广播接收机 - Google Patents
数字广播接收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39746B CN102939746B CN201080067128.XA CN201080067128A CN102939746B CN 102939746 B CN102939746 B CN 102939746B CN 201080067128 A CN201080067128 A CN 201080067128A CN 102939746 B CN102939746 B CN 1029397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gc
- signal
- receptivity
- digital broadcasting
- time const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44—Receiver circuitry for the reception of television signals according to analogue transmission standards
- H04N5/52—Automatic gain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 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And Gain Control (AREA)
- Noise Elimin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在判别为有因干扰波而导致数字广播波的接收性能恶化时,变更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及RFAGC放大器(6)中的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载用数字音频装置等中使用的、接收数字广播波的数字广播接收机。
背景技术
作为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可举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数字广播接收机。在该数字广播接收机中,为了减轻相邻干扰波对数字广播波的影响以改善接收性能,在自动增益控制(AGC)中,使得RF(RadioFrequency:射频)频带的自动增益控制和IF(IntermediateFrequency:中频)频带的自动增益控制的切换点即延迟点(delaypoint)发生变化。
在存在传输数字广播波(所需波)的信道以外的干扰波的情况下,所需波的接收电平被RF频带的自动增益控制所抑制,有时无法正常接收到所需信号。为了解决该问题,以往,根据RF频带的自动增益控制、IF频带的自动增益控制、FFT(Fast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里叶变换)的结果、C/N(CarriertoNoise:载噪比)值及差错数,判别干扰波所导致的接收性能的恶化,若确认到干扰波所导致的接收性能的恶化,则如专利文献1那样,使RF频带的自动增益控制放大器的动作点发生变化。通过该动作,可减轻RF频带的自动增益控制对所需波的接收电平的抑制,从而能接收到所需信号。
然而,在仅仅使RF频带的自动增益控制放大器的动作点变化的情况下,若数字广播波的接收信号受衰落(fading)影响而导致其接收电平变动,则存在后级电路易饱和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通过使RF频带及IF频带的各自动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也与RF频带的自动增益控制放大器的动作点同时发生变化、从而能减轻干扰波和衰落所导致的接收性能的恶化的数字广播接收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表2006-527962号公报
本发明所涉及的数字广播接收机包括:RF-AGC放大部,该RF-AGC放大部控制从数字广播波的RF信号提取出的所需频带的RF信号的增益以进行放大;变频部,该变频部将RF-AGC放大部的输出信号变频为所需中间频带的IF信号;IF-AGC放大部,该IF-AGC放大部控制由变频部变频后的IF信号的增益以进行放大;检测部,该检测部检测数字广播波中的干扰波;信息获取部,该信息获取部获取表示数字广播波的接收状态的信息;判别部,该判别部在由检测部检测出干扰波时,基于从信息获取部输入的信息,判别有没有因干扰波而导致数字广播波的接收性能恶化;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在由判别部判别为数字广播波的接收性能有恶化时,变更RF-AGC放大部的动作点及该RF-AGC放大部中的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通过所述动作点的变更来减轻干扰波导致的接收性能恶化,通过时间常数的变更来减轻衰落导致的接收性能恶化。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判别为有因干扰波而导致数字广播波的接收性能恶化时,变更RF-AGC放大部的动作点及该RF-AGC放大部中的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因此,具有能减轻干扰波和衰落所导致的接收性能的恶化的效果。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数字广播接收机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正常时的AGC(自动增益控制)动作、天线接收信号、及通过RFAGC放大器后的信号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3是表示在使RFAGC放大器的动作点变化的情况下的AGC动作、天线接收信号、及通过RFAGC放大器后的信号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4是表示衰落所引起的信号电平变化的图。
图5是表示AGC的时间常数适当的情况下的通过AGC放大器后的信号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6是表示AGC的时间常数不适当的情况下的通过AGC放大器后的信号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启动(attack)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释放(release)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数字广播接收机的动作(动作1)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控制A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控制B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控制C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数字广播接收机的动作(动作2)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控制D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控制E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更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根据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数字广播接收机的结构的框图。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中的数字广播接收机1具有调谐部2及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解调部3所构成,经由天线4接收数字广播波。
由天线4接收到的数字广播波作为RF信号输入到调谐部2,由调谐电路5提取出所需频带的信号。接下来,RF频带的自动增益控制(以下记载为RFAGC)放大器(RF-AGC放大部)6利用来自AGC控制部21的RFAGC控制信号来变更增益,调整由调谐电路5提取出的信号的信号电平。
第1变频部(以下记载为1stMix部)(变频部)7中,将来自RFAGC放大器6的输出信号与经由PLL(PhaseLockedLoop:锁相环)电路部7a设定的本地振荡频率进行混合,从而将来自RFAGC放大器6的输出信号变频为规定的中频的IF信号。中频滤波器8对由1stMix部7进行变频得到的IF信号进行频带限制,以去除干扰波。
接着,第2变频部(以下记载为2ndMix部)(变频部)9通过使其与基准本地振荡器9a所设定的本地振荡频率进行混合,从而变频为OFDM解调部3中所需的中频的IF信号。之后,IF频带的自动增益控制(以下记载为IFAGC)放大器(IF-AGC放大部)10利用来自AGC控制部21的IFAGC控制信号来变更增益,调整由2ndMix部9进行变频得到的IF信号的信号电平,并输出到OFDM解调部3。
在OFDM解调部3中,从调谐部2输入的IF信号由A/D转换部12从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之后,由FFT部13进行FFT处理。接下来,载波解调部14对经FFT处理后的信号进行载波解调,由纠错部15对其输出进行纠错,得到传输流信号(以下记载为TS信号)。在B/E部22中,将经由纠错部15输入的TS信号进行TS解调,输出影像及声音。
此处,为了明确本发明的特征,详细说明以往的问题。
在现有的数字广播接收机中,图1所示的干扰波检测部(检测部)17根据调谐部2的RF电平检测部11所得到的信号电平检测结果及OFDM解调部3的IF电平检测部16所得到的信号电平检测结果、或FFT部13所得到的FFT处理结果,来检测干扰波。此外,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判别部)20根据干扰波检测部17所得到的干扰波检测结果、C/N检测部(信息获取部)18及差错检测部(信息获取部)19的检测结果,来判别由干扰波所导致的接收性能的恶化。
图2是表示正常时的AGC动作、天线接收信号、及通过RFAGC放大器后的信号的频率特性的图。此处,图2(a)是表示AGC放大器6、10的正常时的动作的曲线图,横轴表示输入信号电平(dB),纵轴表示AGC电压(V)。此外,图2(b)是表示由天线4接收到的天线接收信号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图2(c)是表示RFAGC放大器6的输出信号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横轴表示频率,纵轴表示信号电平。
如图2(a)中粗线所示,RFAGC放大器6对于规定的AGC动作电平(动作点)以下的输入信号,将增益保持于规定的AGC电压,对于大于规定的AGC动作电平的输入信号,随着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变大而降低增益。因此,如图2(b)所示,在天线接收信号中所包含的干扰波的电平大于RFAGC动作电平(动作点)的情况下,RFAGC放大器6中,如图2(c)所示,由于将包含该干扰波的天线接收信号的增益降低,因此,所需波也与干扰波同时衰减。由此,有时会无法接收到所需信号。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微型计算机(以下记载为微机)(控制部)23在利用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确认到因干扰波而导致接收状态恶化时,使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变化。
具体而言,微机23通过利用RFAGC控制信号来控制RFAGC放大器6,从而增大上述AGC动作电平,减小所需波的衰减。
图3是表示在使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变化的情况下的AGC动作、天线接收信号、及通过RFAGC放大器后的信号的频率特性的图。此处,图3(a)是表示在使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变化的情况下的AGC放大器6、10的动作的曲线图,横轴表示输入信号电平(dB),纵轴表示AGC电压(V)。此外,图3(b)是表示由天线4接收到的天线接收信号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图3(c)是表示RFAGC放大器6的输出信号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与图2(a)同样,横轴表示频率,纵轴表示信号电平。
如图3(a)及图3(b)所示,通过增大RFAGC动作电平(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从而如图3(c)所示,在通过RFAGC放大器6后的信号中,所需波的衰减变小。由此,可减轻RFAGC放大器6对所需波的抑制影响,从而能接收所需信号。
然而,仅使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变化,还存在因衰落所引起的信号电平变动而导致后级电路易饱和的问题。
图4是表示衰落所引起的信号电平变化的图,图4(a)表示作为天线接收信号的RF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时间变化,图4(b)表示通过RFAGC放大器后的信号的时间变化。
在图4(a)中,示出在时间B发生衰落、信号电平急剧变动(增加)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如图4(b)所示,在RFAGC的时间常数不适当的情况下,与时间常数适当的情况相比,通过RFAGC放大器6后的信号恢复到后级电路中能处理的所需电平为止的时间变迟。
另外,如图4中用括弧所示那样,IFAGC放大器10中也示出同样的举动。
在AGC的时间常数适当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即使在时间B因衰落而导致所需波的信号电平急剧增加,也能在时间C恢复到后级电路中能处理的所需电平,因此,没有问题。
另一方面,在AGC的时间常数不适当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在时间B因衰落而急剧增加的所需波的信号电平即使在时间C也维持超过所需电平的值,并输出到后级电路。因此,后级电路易饱和。
因而,在实施方式1的数字广播接收机1中,若利用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确认到因干扰波而导致接收状态恶化,则使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变化,同时也使RF和IF的各AGC的时间常数变化。由此,能减轻干扰波和衰落所导致的性能恶化。
另外,当信号电平因衰落而变动时,对于通过AGC放大器后的信号恢复到后级电路中能处理的所需电平为止的状态而言,有“启动”和“释放”。
图7是用于说明启动的图,表示通过AGC后的信号的频率特性,时间按照时间A、时间B、时间C的顺序经过。如图7所示,将在时间B因衰落而急剧增加的所需波的信号电平在时间C从电平增加时到恢复至所需电平为止的状态称为“启动”。
图8是用于说明释放的图,表示通过AGC后的信号的频率特性,与图7同样,时间按照时间A、时间B、时间C的顺序经过。如图8所示,将在时间B因衰落而急剧减小的所需波的信号电平在时间C从电平减小时到恢复至所需电平为止的状态称为“释放”。
微机23使RF和IF的各AGC的时间常数在上述启动时和释放时分别独立地进行变化。作为AGC的时间常数的变更方法,可考虑利用来自微机23的寄存器设定信号来对调谐部2中的、保持有决定AGC的响应性的时间常数的内部寄存器(图1中省略图示)的值进行变更。此外,OFDM解调部3的AGC控制部21也可以利用AGC控制信号来进行控制,从而变更AGC的时间常数。
接下来,对动作进行说明。
此处,对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各RF和IF的各AGC的时间常数的控制进行阐述。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数字广播接收机的动作(动作1)的流程的流程图,示出RFAGC的动作点、RF和IF的各AGC的时间常数的控制处理。首先,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如上述那样,判别干扰波所导致的接收性能的恶化(步骤ST1),并将判别结果通知给微机23。此时,若接收性能没有恶化(步骤ST1;否),则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若确认到干扰波所导致的接收性能的恶化(步骤ST1;是),则微机23执行控制(1)(步骤ST2),将执行控制(1)后的状态设为状态A(步骤ST3)。
控制(1)相当于执行控制A、执行控制B、执行控制B后执行控制C这三种控制中的任一种。
(a)控制A
图10是表示控制A的流程的流程图。
在控制A中,由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确认到干扰波所导致的接收性能的恶化时,微机23在将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RFAGC的启动时或释放时的时间常数变更为预定的值(步骤ST1a)。
此处,所谓预定的值,是指规定的AGC动作电平及AGC的时间常数,例如保持并使用接收性能改善的上次的设定值。
另外,在步骤ST1a中,也可以使AGC的时间常数在启动时和释放时分别独立地变化。
(b)控制B
图11是表示控制B的流程的流程图。
首先,由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确认到干扰波所导致的接收性能的恶化时,微机23将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变更为预定的值(步骤ST1b)。将该状态作为状态AA。接下来,微机23将RFAGC的启动时或释放时的时间常数变更为预定的值(步骤ST2b)。将该状态作为状态BB。
经过一定期间之后,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根据来自微机23的指示,获取干扰波检测部17所得到的干扰波检测结果、C/N检测部18的检测结果及差错检测部19的检测结果作为接收性能判别用数据,并基于该接收性能判别用数据,判定接收性能是否有改善(步骤ST3b)。此处,若接收性能改善(步骤ST3b;是),则前进至步骤ST9b的处理。在步骤ST9b中,微机23将当前的状态作为状态DD,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若接收性能没有改善(步骤ST3b;否),则微机23将RFAGC的启动时或释放时的时间常数以规定的变化量再次进行变更(步骤ST4b)。例如,在为了达到状态BB而已将时间常数变更为较快的时间常数的情况下,将其变更为较慢的时间常数,在已将时间常数变更为较慢的时间常数的情况下,将其变更为较快的时间常数。将该状态作为状态CC。
接下来,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判定状态CC的接收性能相比于状态BB是否有改善(步骤ST5b)。
例如,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在状态BB时获取上述接收性能数据,并将其保持。接着,在微机23变更时间常数、达到状态CC时,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在状态CC下获取上述接收性能判别用数据,并与之前保持的状态BB的接收性能判别用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判定接收性能是否有改善。将该判定结果从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通知给微机23。
在状态BB的接收性能更良好的情况下(步骤ST5b;否),微机23将RFAGC的启动时或释放时的时间常数恢复到状态BB下设定的值(步骤ST6b)。
在步骤ST7b中,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判定状态BB的接收性能相比于状态AA是否有改善,并将判定结果通知给微机23。
此处,在状态AA的接收性能更良好的情况下(步骤ST7b;否),微机23将RFAGC的启动时或释放时的时间常数恢复到状态AA下设定的值(步骤ST8b)。此外,在状态BB的接收性能更良好的情况下(步骤ST7b;是),前进至步骤ST9b的处理。在步骤ST9b中,微机23将当前的状态作为状态DD,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若状态CC的接收性能相比于状态BB有改善(步骤ST5b;是),则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判定状态CC的接收性能相比于状态AA是否有改善(步骤ST10b),并将判定结果通知给微机23。
此处,在状态CC的接收性能相比于状态AA更良好的情况下(步骤ST10b;是),前进至步骤ST9b的处理。
此外,在状态AA的接收性能更良好的情况下(步骤ST10b;否),微机23将RFAGC的启动时或释放时的时间常数恢复到状态AA下设定的值(步骤ST11b)。之后,前进至步骤ST9b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T2b、步骤ST4b、步骤ST6b、步骤ST8b、步骤ST11b中,也可以使AGC的时间常数在启动时和释放时分别独立地变化。
(c)控制B→控制C
在控制B结束后,因干扰波而导致接收恶化的情况下,转移至控制C。
图12是表示控制C的流程的流程图。
首先,微机23根据RFAGC放大器6的AGC动作电平及RFAGC的时间常数的值,判定当前状态是否是状态DD(步骤ST1c)。此处,若不是状态DD(步骤ST1c;否),则结束处理。
此外,若是状态DD(步骤ST1c;是),则微机23将IFAGC的启动时或释放时的时间常数变更为预定的值(步骤ST2c)。将该状态作为状态EE。
经过一定期间之后,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根据来自微机23的指示,获取RF电平检测部11的信号电平检测结果、IF电平检测部16的信号电平的检测结果或FFT部13的FFT处理结果、干扰波检测部17所得到的干扰波检测结果、C/N检测部18的检测结果及差错检测部19的检测结果,并基于这些接收性能数据,判定接收性能是否有改善(步骤ST3c)。此处,若接收性能有改善(步骤ST3c;是),则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若接收性能没有改善(步骤ST3c;否),则微机23将IFAGC的启动时或释放时的时间常数以规定的变化量再次进行变更(步骤ST4c)。例如,在为了达到状态EE而已将时间常数变更为较快的时间常数的情况下,将其变更为较慢的时间常数,在已将时间常数变更为较慢的时间常数的情况下,将其变更为较快的时间常数。将该状态作为状态FF。
接下来,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判定状态FF的接收性能相比于状态EE是否有改善(步骤ST5c),并将判定结果通知给微机23。
此处,在状态EE的接收性能更良好的情况下(步骤ST5c;否),微机23将IFAGC的启动时或释放时的时间常数恢复到状态EE下设定的值(步骤ST6c)。
在步骤ST7c中,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判定状态EE的接收性能相比于状态DD是否有改善,并将判定结果通知给微机23。
此处,在状态DD的接收性能更良好的情况下(步骤ST7c;否),微机23将IFAGC的启动时或释放时的时间常数恢复到状态DD下设定的值(步骤ST8c)。此外,在状态EE下接收性能良好的情况下(步骤ST7c;是),结束处理。
若状态FF的接收性能相比于状态EE有改善(步骤ST5c;是),则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判定状态FF的接收性能相比于状态DD是否有改善(步骤ST9c),并将判定结果通知给微机23。
此处,在状态FF的接收性能相比于状态DD更良好的情况下(步骤ST9c;是),结束处理。
此外,在状态DD的接收性能更良好的情况下(步骤ST9c;否),微机23将IFAGC的启动时或释放时的时间常数恢复到状态DD下设定的值(步骤ST10c)。之后,结束处理。
另外,在步骤ST2c、步骤ST4c、步骤ST6c、步骤ST8c、步骤ST10c中,也可以使AGC的时间常数在启动时和释放时分别独立地变化。
根据电波环境的变化,有时将由上述处理变更后的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RF和IF的各AGC的时间常数恢复到初始值的情况下的接收性能有改善。
因而,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数字广播接收机1中,如下所述,进行将由图9的处理变更后的值恢复到初始值的处理。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数字广播接收机的动作(动作2)的流程的流程图,示出将RFAGC的动作点、RF和IF的各AGC的时间常数恢复到初始值的处理。
首先,微机23根据对AGC放大器6、10设定的AGC动作电平及时间常数的值,判定当前状态是否是图9中设定的状态A(步骤ST1d)。此处,若不是状态A(步骤ST1c;否),则结束处理。
此外,若是状态A(步骤ST1d;是),则微机23执行控制(2)(步骤ST2d),结束处理。
控制(2)相当于控制D或控制E。
(d)控制D
图14是表示控制D的流程的流程图。
微机23对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询问在当前状态(状态A)下干扰波检测部17是否检测出干扰波(步骤ST1e)。
此处,在检测出干扰波的情况下(步骤ST1e;是),则结束处理。
此外,若未检测出干扰波(步骤ST1e;否),则微机23将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RF和IF的AGC的启动时或释放时的时间常数恢复到图9的处理之前的初始值(步骤ST2e),结束处理。
(e)控制E
图15是表示控制E的流程的流程图。
首先,微机23将当前状态(状态A)作为状态GG,保持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RF和IF的AGC的启动时或释放时的时间常数(步骤ST1f)。
接下来,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根据来自微机23的指示,判别是否有因干扰波而导致接收性能恶化(步骤ST2f)。此处,在接收性能因干扰波而恶化的情况下(步骤ST2f;是),判断为在当前状态GG下该接收性能的恶化有改善,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若没有因干扰波而导致接收性能恶化(步骤ST2f;否),则微机23将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RF和IF的AGC的启动时或释放时的时间常数恢复到初始值(步骤ST3f)。
之后,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根据来自微机23的指示,判别接收性能是否因干扰波恶化(步骤ST4f)。
此处,若未产生由干扰波所导致的接收性能的恶化(步骤ST4f;否),则结束处理。
此外,在进一步产生由干扰波所导致的接收性能的恶化的情况下(步骤ST4f;是),微机23判断为状态GG的接收性能有改善,将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RF和IF的各AGC的时间常数恢复到状态GG下设定的值(步骤ST5f),结束处理。
如上所述,若在进行各控制A、B、C的期间内电波环境发生变化,则可减轻干扰波的影响,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RF和IF的各AGC的时间常数为初始值的情况下的接收性能可能更好。
因而,也可以每隔任意时间将AGC的动作点及时间常数恢复到初始值,与当前设定进行比较,在初始值下的接收性能有改善的情况下,可恢复到初始值。
此外,在因外来噪声等突发干扰波而导致接收性能恶化的情况下,有可能误将接收性能本来良好的AGC的动作点及时间常数进行变更。
因而,也可以追加保护功能,在确认接收性能的恶化有一定时间的情况、或接收恶化的程度随时间的经过而变大等情况下,控制AGC的动作点及时间常数。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包括:RFAGC放大器6,该RFAGC放大器6控制从数字广播波的RF信号提取出的所需频带的RF信号的增益以进行放大;1stMix部7及2ndMix部9,该1stMix部7及2ndMix部9将RFAGC放大器6的输出信号变频为所需中间频带的IF信号;IFAGC放大器10,该IFAGC放大器10控制经变频后的IF信号的增益以进行放大;干扰波检测部17,该干扰波检测部17检测数字广播波中的所需波信号以外的干扰波;作为信息获取部的C/N检测部18和差错检测部19,该信息获取部获取表示数字广播波的接收状态的信息;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该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在由干扰波检测部17检测出干扰波时,基于从C/N检测部18和差错检测部19输入的信息,判别有没有因干扰波而导致数字广播波的接收性能恶化;及微机23,该微机23在由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判别为数字广播波的接收性能有恶化时,变更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及RFAGC放大器6中的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改善干扰波所导致的接收性能的恶化,并且,即使因衰落等而导致接收信号电平产生变动,也能准确地进行增益控制,以成为后级电路中能处理的电平,因此,能减轻干扰波和衰落所导致的接收性能的恶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由于微机23在变更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及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之后,在由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判别出的接收性能恶化经过一定期间后也没有改善的情况下,再次变更RFAGC放大器6中的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以改善该接收性能恶化,因此,能设定适当的时间常数。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由于由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判别为接收性能有恶化时,微机23在变更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及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之后,变更IFAGC放大器10中的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因此,能改善干扰波所导致的接收性能的恶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在RFAGC放大器6及IFAGC放大器10中,启动和释放时,微机23分别独立地变更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因此,能设定与启动时及释放时相对应的适当的时间常数,其中启动是指对电平变动为超过规定信号电平的RF信号及IF信号进行增益控制以使RF信号及IF信号成为该规定信号电平、释放是指对电平变动为小于规定信号电平的RF信号及IF信号进行增益控制以使RF信号及IF信号成为该规定信号电平,。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由干扰波检测部17检测不出干扰波、或由干扰波影响度判别部20判别为接收性能没有恶化时,微机23将RFAGC放大器6的动作点及RF和IF的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恢复到变更前的值(初始值)。特别是,若恢复到初始值而接收性能没有恶化,则维持该初始值。通过这样,能以维持接收性能的方式设定初始值。
工业上的实用性
由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数字广播接收机能减轻干扰波和衰落所导致的接收性能的恶化,因此,适用于车载用的音频装置等。
Claims (5)
1.一种数字广播接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RF-AGC放大部,该RF-AGC放大部控制从数字广播波的RF信号提取出的所需频带的RF信号的增益以进行放大;
变频部,该变频部将所述RF-AGC放大部的输出信号变频为所需中间频带的IF信号;
IF-AGC放大部,该IF-AGC放大部控制由所述变频部变频后的IF信号的增益以进行放大;
检测部,该检测部检测所述数字广播波中的干扰波;
信息获取部,该信息获取部获取表示所述数字广播波的接收状态的信息;
判别部,该判别部在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干扰波时,基于从所述信息获取部输入的所述信息,判别有没有因所述干扰波而导致所述数字广播波的接收性能恶化;以及
控制部,该控制部在由所述判别部判别为所述数字广播波的接收性能有恶化时,变更所述RF-AGC放大部的动作点,之后变更该RF-AGC放大部中的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
通过所述动作点的变更来减轻所述干扰波导致的接收性能恶化,通过所述时间常数的变更来减轻衰落导致的接收性能恶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机,其特征在于,
在变更所述RF-AGC放大部的动作点及该RF-AGC放大部中的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之后,在由所述判别部判别出的所述数字广播波的接收性能恶化经过一定期间后也没有改善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再次变更所述RF-AGC放大部中的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以改善该接收性能恶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机,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判别部判别为所述数字广播波的接收性能有恶化时,所述控制部在变更所述RF-AGC放大部的动作点及该RF-AGC放大部中的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之后,变更所述IF-AGC放大部中的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RF-AGC放大部及所述IF-AGC放大部中,在启动和释放时,所述控制部分别独立地变更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其中所述启动是指对电平变动为超过规定信号电平的所述RF信号及所述IF信号进行增益控制以使所述RF信号及所述IF信号成为该规定信号电平、所述释放是指对电平变动为小于所述规定信号电平的所述RF信号及所述IF信号进行增益控制以使所述RF信号及所述IF信号成为该规定信号电平。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机,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检测部检测不出干扰波、或由所述判别部判别为所述数字广播波的接收性能没有恶化时,所述控制部将所述RF-AGC放大部的动作点、及所述RF-AGC放大部和所述IF-AGC放大部中的增益控制的时间常数恢复到变更前的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0/003683 WO2011151860A1 (ja) | 2010-06-02 | 2010-06-02 |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39746A CN102939746A (zh) | 2013-02-20 |
CN102939746B true CN102939746B (zh) | 2016-06-01 |
Family
ID=45066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6712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39746B (zh) | 2010-06-02 | 2010-06-02 | 数字广播接收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17923B2 (zh) |
JP (1) | JP5430757B2 (zh) |
CN (1) | CN102939746B (zh) |
DE (1) | DE112010005622B4 (zh) |
WO (1) | WO201115186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362964B2 (en) | 2012-05-07 | 2016-06-07 | Zte (Usa) Inc. | Receiver architecture for dual receiver signal level and interference detection in microwave digital radio applications |
JP6306375B2 (ja) * | 2014-03-05 | 2018-04-04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妨害波検出方法 |
US9564418B2 (en) * | 2014-10-08 | 2017-02-07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with intermetallic palladium joint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
JP7006431B2 (ja) * | 2018-03-23 | 2022-01-24 |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 受信機及びプログラム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40143A (en) * | 1995-10-06 | 1999-08-17 | Hitachi, Ltd. | High-definition television signal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gain control circuit thereof |
JP2004364124A (ja) * | 2003-06-06 | 2004-12-24 | Fujitsu Ten Ltd |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機 |
CN1592094A (zh) * | 2003-09-05 | 2005-03-09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用于无线通信移动站的自动增益控制方法 |
CN1781306A (zh) * | 2003-06-16 | 2006-05-3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数字广播接收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24913B2 (ja) | 1994-10-17 | 2000-03-27 |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 同期信号処理回路 |
JP3137181B2 (ja) * | 1997-06-23 | 2001-02-19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受信機及びその受信方法 |
JP2000151442A (ja) | 1998-11-17 | 2000-05-30 | Sony Corp | Agc回路 |
DE60205590T2 (de) | 2002-05-16 | 2006-06-08 | Sony Deutschland Gmbh | Empfangsvorrichtung mit automatischer Verstärkungsregelung |
EP1432122A1 (en) * | 2002-12-20 | 2004-06-23 |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 Gain control unit for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amplifiers |
WO2004112384A2 (en) | 2003-06-16 | 2004-12-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Digital broadcast receiver |
JP2005033247A (ja) | 2003-07-07 | 2005-02-0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デジタル信号受信機 |
JP4321207B2 (ja) * | 2003-10-22 | 2009-08-2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
JP4506426B2 (ja) | 2004-11-19 | 2010-07-2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Cofdm変調方式受信機及び隣接チャネル妨害排除方法 |
US7577414B2 (en) * | 2005-01-27 | 2009-08-18 | Analog Devices,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gain control in broadband tuners |
JP2009130798A (ja) | 2007-11-27 | 2009-06-11 | Fujitsu Ten Ltd | 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 |
JP2010045652A (ja) | 2008-08-14 | 2010-02-25 | Sharp Corp | 受信システム、受信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受信システム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受信システム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が記録された記録媒体 |
-
2010
- 2010-06-02 WO PCT/JP2010/003683 patent/WO201115186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6-02 CN CN201080067128.XA patent/CN10293974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6-02 JP JP2012518155A patent/JP543075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6-02 DE DE112010005622.6T patent/DE112010005622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6-02 US US13/634,127 patent/US881792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40143A (en) * | 1995-10-06 | 1999-08-17 | Hitachi, Ltd. | High-definition television signal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gain control circuit thereof |
JP2004364124A (ja) * | 2003-06-06 | 2004-12-24 | Fujitsu Ten Ltd |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機 |
CN1781306A (zh) * | 2003-06-16 | 2006-05-3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数字广播接收器 |
CN1592094A (zh) * | 2003-09-05 | 2005-03-09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用于无线通信移动站的自动增益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12010005622T5 (de) | 2013-03-21 |
US20130003902A1 (en) | 2013-01-03 |
WO2011151860A1 (ja) | 2011-12-08 |
JPWO2011151860A1 (ja) | 2013-07-25 |
US8817923B2 (en) | 2014-08-26 |
DE112010005622B4 (de) | 2018-08-02 |
JP5430757B2 (ja) | 2014-03-05 |
CN102939746A (zh) | 2013-02-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260233B2 (en) | FM receiver | |
US8095095B2 (en) | Band switch control apparatus for intermediate frequency filter | |
CN102474233B (zh) | 具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接收器 | |
CN101394519B (zh) | 增益控制方法以及接收器 | |
US8031103B2 (en) | Digitizer with variable sampling clock and method using the same | |
US9748930B2 (en) | Fast filter calibration apparatus | |
CN102939746B (zh) | 数字广播接收机 | |
JP2009081839A (ja) | Fmチューナ | |
US9130683B2 (en) | Silence based attenuation for enhanced idle-channel FM or other receiver co-existence with a coexisting radio and circuits, processes, and systems | |
CN101778266B (zh) | 用于dvb-s系统的盲扫系统及方法 | |
US8406345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aquiring a channel with frequency offset less than half symbol rate | |
CN101820299A (zh) | 解决多径干扰的方法、装置及一种移动多媒体广播接收器 | |
CN101674440B (zh) | 数字电视信号偏移的处理方法 | |
JP2004364124A (ja) |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機 | |
EP2262248B1 (en) | Method for performing channel scan within a multi-channel broadcasting program receiver, and associated multi-channel broadcasting program receiver | |
US9042500B1 (en) | Very low intermediate frequency (VLIF) receiv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VLIF receiver | |
US7155189B2 (en) | AM receiver | |
US9049081B2 (en) | Receiver | |
US10211845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therein | |
JP2009273093A (ja) | Fm受信機 | |
WO2018092373A1 (ja) | 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 | |
JP2014075740A (ja)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選局方法 | |
CN102832955B (zh) | 接收装置以及信号处理方法 | |
JP2007281909A (ja) | 受信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
JP3873323B2 (ja) | チューニング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