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933351B - 用于磨削杆状工件的无心外圆磨床以及杆状工件的无心外圆磨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磨削杆状工件的无心外圆磨床以及杆状工件的无心外圆磨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33351B
CN102933351B CN201180023146.2A CN201180023146A CN102933351B CN 102933351 B CN102933351 B CN 102933351B CN 201180023146 A CN201180023146 A CN 201180023146A CN 102933351 B CN102933351 B CN 1029333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workpiece
grinding
grinding wheel
cylindr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314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33351A (zh
Inventor
欧文·云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rwin Junker Grinding Technology AS
Original Assignee
Erwin Junker Grinding Technology 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rwin Junker Grinding Technology AS filed Critical Erwin Junker Grinding Technology AS
Publication of CN102933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33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333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33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5/00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surfaces of revolution on work,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grind adjacent plane surfa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5/18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surfaces of revolution on work,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grind adjacent plane surfa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involving centreless means for supporting, guiding, floating or rotating work
    • B24B5/22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surfaces of revolution on work,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grind adjacent plane surfa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involving centreless means for supporting, guiding, floating or rotating work for grinding cylindrical surfaces, e.g. on bo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47/00Drives or gearings; Equipment therefor
    • B24B47/20Drives or gearings; Equipment therefor relating to feed movement
    • B24B47/206Drives or gearings; Equipment therefor relating to feed movement for centreless grinding machines; for machines comprising work supports, e.g. steady 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5/00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surfaces of revolution on work,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grind adjacent plane surfa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5/18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surfaces of revolution on work,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grind adjacent plane surfa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involving centreless means for supporting, guiding, floating or rotating work
    • B24B5/30Regulating-wheels; Equipment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5/00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surfaces of revolution on work,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grind adjacent plane surfa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5/36Single-purpose machines or devices
    • B24B5/37Single-purpose machines or devices for grinding rolls, e.g. barrel-shaped ro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5/00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surfaces of revolution on work,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grind adjacent plane surfa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5/36Single-purpose machines or devices
    • B24B5/38Single-purpose machines or devices for externally grinding travelling elongated stock, e.g. wi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rinding Of Cylindrical And Plane Surfaces (AREA)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在无心外圆磨床中,工件(1)位于调节轮(3)、磨削轮(5)和支撑架(7)所形成的磨削间隙(15)中。调节轮(3)沿旋转方向(11)围绕其旋转轴旋转,并且因此驱动工件(1)沿旋转方向(13)旋转。磨削轮(5)被驱动沿旋转方向(12)围绕其旋转轴(6)旋转。工件(1)沿其纵向轴的方向穿过多组调节轮(3)和磨削轮(5),该多组调节轮(3)和磨削轮(5)中每一组依次同轴布置。调节轮(3)和磨削轮(5)在其轴上在其轴上具有轴向间隔;调节轮(3)因此接合到调节轮(5)之间的间隔,反之亦然,这样在轮(3)和(5)之间形成侧向重叠区域(19)。这产生了向下偏移的磨削间隙(15),磨削间隙(15)沿向下的方向变宽并且确保工件(1)被牢固地支撑在所述调节轮(3)和磨削轮(5)上。共同基准面(14)和包容三角形(21)清楚地示出本申请的优点。小径工件(1)也被牢固地夹持在向下偏移的磨削间隙(15)中,因此可以实现高切削量的磨削。

Description

用于磨削杆状工件的无心外圆磨床以及杆状工件的无心外圆磨削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心外圆磨床,其利用贯穿进给磨削工艺磨削圆柱形外轮廓杆状工件,并且所述无心外圆磨床包括以下特征:a)多组调节轮和磨削轮,调节轮和磨削轮旋转驱动并且被布置使得它们在工件的两侧彼此相对,调节轮和磨削轮具有平行于工件的纵向轴延伸的旋转轴;b)在磨削操作中,调节轮和磨削轮以此方式设置,使得其有效驱动和磨削工件,工件沿其纵长方向移动穿过多组调节轮和磨削轮;c)工件支撑架、支撑工件、工件支撑架以此方式布置在由调节轮和磨削轮形成的加宽磨削间隙内,即相对于延伸通过调节轮和磨削轮的旋转轴的基准面,使得工件的纵向轴始终定位成使得其离开基准面且在磨削间隙的局部区域内位于基准面和工件的支撑面之间;以及d)调节轮和磨削轮中的每一个都定位在与其相邻布置的轮的侧向间隔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杆状工件的无心外圆磨削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a)杆状工件被给予沿其纵向方向的移动驱动并且移动穿过磨削间隙,磨削间隙由多组旋转的调节轮和磨削轮以及工件支撑架形成;b)这里,工件在加宽磨削间隙中沿径向方向的位置依照基准面固定,基准面被定位为穿过调节轮和磨削轮的旋转驱动轴,工件的纵向轴必须定位,使得其离开基准面且在磨削间隙的局部区域内位于基准面和工件的支撑面之间;c)联动驱动的调节轮彼此轴向间隔定位于平行于工件的纵向轴而延伸的共同旋转驱动轴上,并且使得工件处于旋转;以及d)联动驱动的磨削轮同样彼此轴向间隔布置在平行于工件的纵向轴而延伸的共同旋转驱动轴上,并且磨削工件。
背景技术
从DE10100 871 C1已知这种类型的外圆磨床和方法。在现有技术的外圆磨床中,两个单独的外圆磨床在共用底盘上作为独立组件结合在一起,以形成一个单元。杆状或管状工件连续不断地移动穿过两个独立磨削单元,以相继进行磨削。这里,在每个磨削单元中,一个较宽的圆柱磨削轮位于较窄的包含多个调节轮的组件的对面,调节轮在共用主轴上彼此间隔布置。磨削轮和调节轮与惯用的支撑架一起定位于共轴区域;两个组件在各个方面也彼此独立。例如,磨削几何结构(geometry),即磨削轮、调节轮以及支撑架相对于工件的空间分配,在两个单元的每个单元中可以不同。
在公知的外圆磨床中,因此形成两个磨削间隙,该磨削间隙在轴向上彼此间隔定位,并且杆状或管状工件移动穿过该间隙。公知外圆磨床的两个单元可以用于不同任务;例如,粗磨削可以发生于第一单元,而精加工在第二单元中进行。但是,精加工也可以在第一单元中已经开始,结果是整个精加工工艺可以获得更多的加工时间。因此,在粗加工期间,可以以相对较低的磨损率来显著降低工具耗损。在公知磨床的两个单元中,工件布置在磨削间隙中,以这样的方式使得其定位于“中间偏下”的位置。下面由此表示精确的定义:依照基准面,工件在径向上固定于加宽磨削间隙中,上述基准面被放置穿过调节轮和磨削轮的旋转驱动轴;这里,工件纵向轴被定位为离开所述基准面、在磨削间隙的部分区域内且位于基准面和工件支撑架的支撑面之间。这样的布置具有优点,即工件在磨削间隙中以一定程度被夹在一侧为调节轮和磨削轮以及另一侧为工件支撑架的支撑表面之间。因此,当以较大的磨削力进行加工时,其也不能够被弹出磨削间隙。因此,在“中间偏下”的外圆磨削时,可以以较高的材料去除速率进行,并且工件在磨削段中和磨削间隙中的轴向进给可以较大。
因此,“中间偏下”的布置在无心外圆磨削的许多应用中是优选的。但是,当磨削小直径的杆状或管状工件时,该布置的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此时,工件在磨削间隙的区域中必须顶住磨削轮和调节轮,在磨削间隙的区域中,这些轮的外轮廓已经并入到大致平行的外形中。因此,工件处在磨削间隙的上部的非常深的位置,结果是工件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向上移动离开磨削间隙。这至少变得越来越难以在磨削期间通过使用普通支撑架确保工件能够获得牢固稳定的位置。如果磨削间隙变得越来越窄,最终接近磨削轮彼此接触的区域;那么,以传统方式对小直径工件进行无心外圆磨削则不再可行。
德国专利801500的说明书中已经公开一种手动操作的专用装置,通过该专用装置,工件上的两个侧向磨削点将同时被无心外圆磨削加工。为此,两个磨削轮以浮动方式布置在共用轴上并旋转驱动;它们彼此之间的轴向间隔是可变的。为了磨削侧向磨削点,一个可移动布置的磨削轮沿轴向从外侧朝向第二固定磨削轮移动。在侧向磨削点的磨削过程中,两个磨削轮彼此之间保持轴向间隔。用于驱动工件的调节轮相对地布置在工件的另一侧。调节轮和磨削轮彼此之间相对偏置,这是因为,调节轮的轴向位置是位于如下位置,即在工件的另一侧,是两个磨削轮之间的间隙存在的位置。每次,使用公知设备仅能磨削一个工件,因为在公知设备中,工件为此必须被引入到设备中并从设备中移除。工件大致具有主轴的形状,如自行车的轮毂中所存在的那样。
在从DE478 720A中已知的无心外圆磨床中,利用贯穿进给磨削工艺使用独立的三组轮对细长圆杆进行磨削和传送。三组轮中的每一组包括旋转驱动的共用主轴,并且该组的轮相互之间轴向间隔地定位于共用主轴上。三组轮沿着待磨削的圆杆延伸并且将圆杆围在其之间。这里,第一组轮包含磨削轮;与之相关的主轴平行于圆杆的轴延伸。第二组轮的主轴相对于圆杆的轴稍微倾斜;布置在所述主轴上的轮是导向轮,该导向轮具有安装有毛毡的锥形边缘。导向轮引起圆杆在轴向方向上的传送。磨削轮和导向轮以惯用方式彼此轴向间隔地相对定位,精确地说,恰好一个导向轮位于每一个磨削轮的对面。
DE478 720A的外圆磨床的第三组轮在共用主轴上布置在移动穿过的圆杆下方,以此方式使得所述轮从下方接合到磨削轮和导向轮之间的轴向中间空隙并且支撑圆杆。此公知的机器没有支撑架。而是第三组轮以类似于支撑架的方式起作用;另外,第三组轮引起圆杆的旋转驱动。DE478 720A的公知磨床使得可以利用不同磨粒的磨削轮并且同时确保工件在强力的轴向进给情况下的有力自转。
发明内容
相反,本发明基于改进在开始所陈述类型的外圆磨床以及外圆磨削方法的目的,以此方式使得即使是小外径的杆状或管状工件也可以确切稳固和稳定的方式保持在磨削轮、调节轮和支撑架所形成的磨削间隙中,结果即使在以较高材料去除量进行磨削时也获得满意的磨削结果。
此目的在具有如下特征的外圆磨床中以及具有如下特征的外圆磨削方法中实现。
本发明一方面涉及一种无心外圆磨床,其使用贯穿进给磨削工艺磨削圆柱形外轮廓杆状形式的工件,所述无心外圆磨床包括以下特征:
a)多组调节轮和磨削轮,所述调节轮和所述磨削轮旋转驱动并且被布置使得它们在工件的两侧彼此相对,所述调节轮和所述磨削轮具有平行于所述工件的纵向轴延伸的旋转轴;
b)在磨削操作中,所述调节轮和所述磨削轮以此方式设置,使得其有效驱动和磨削所述工件,所述工件沿其纵长方向移动穿过所述多组调节轮和磨削轮;
c)工件支撑架,支撑所述工件,所述工件支撑架以此方式布置在由所述调节轮和所述磨削轮形成的加宽磨削间隙内,即相对于延伸通过所述调节轮和所述磨削轮的所述旋转轴的基准面,使得所述工件的所述纵向轴始终定位成使得其离开所述基准面且在所述磨削间隙的局部区域内位于所述基准面和所述工件的支撑面之间;
d)所述调节轮和所述磨削轮中的每一个都定位在与其相邻布置的轮的侧向间隔处;
e)所述调节轮和所述磨削轮被布置使得它们在轴向方向上彼此相对偏移;
f)所述调节轮突出到所述磨削轮之间的轴向中间间隔中,所述磨削轮突出到所述调节轮之间的轴向中间间隔中。
本发明另一方面涉及一种无心外圆磨削方法,其利用贯穿进给工艺磨削圆柱形外轮廓杆状工件,通过以下方法步骤进行所述方法:
a)所述杆状工件被给予沿其纵向方向的移动驱动并且移动穿过磨削间隙,所述磨削间隙由多组旋转的调节轮和磨削轮以及工件支撑架形成;
b)这里,所述工件在加宽磨削间隙中沿径向方向的位置依照基准面固定,所述基准面被定位为穿过所述调节轮和所述磨削轮的旋转驱动轴,所述工件的所述纵向轴必须定位,使得其离开所述基准面且在所述磨削间隙的局部区域内位于所述基准面和所述工件的支撑面之间;
c)联动驱动的所述调节轮彼此轴向间隔定位于平行于所述工件的纵向轴而延伸的共同调节轮主轴上,并且使得所述工件处于旋转;
d)联动驱动的所述磨削轮同样彼此轴向间隔布置在平行于所述工件的所述纵向轴而延伸的共同磨削轮主轴上,并且磨削所述工件;
e)所述调节轮和所述磨削轮被布置,使得它们在轴向方向上彼此相对偏移,并且在径向方向上很近以使得所述调节轮突出到所述磨削轮之间的轴向中间间隔中,所述磨削轮突出到所述调节轮之间的轴向中间间隔中;
f)所述调节轮和所述磨削轮的直径依照磨削工艺以阶梯方式沿工件的贯穿进给方向增大,并且所述工件支撑架同样使得其支撑面适用于所述工件的直径,所述工件的所述直径沿其纵向方向减小。
在本发明的无心外圆磨床中,其因此如下设置:调节轮和磨削轮沿轴向方向彼此相对偏移布置,调节轮突出到磨削轮之间的轴向中间间隔中,反之,磨削轮也突出到调节轮之间的轴向中间间隔中。调节轮和磨削轮能够因此彼此之间不再进行接触,并且磨削间隙不是在上述基准面中已经开始,而是在距离基准面一定距离的区域中开始,在此区域中,磨削轮和调节轮的外轮廓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工件因此在两个正切接触线上顶住磨削轮和调节轮,该正切接触线沿其纵向方向延伸,所述接触线彼此之间具有相当大的间隔。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此称为“中间偏下很大的范围”。结果,即使当以高材料去除量进行工作时,工件在磨削间隙中的位置也保持可靠地稳定和稳固的状态。
本发明的外圆磨床可以使磨削轮运行在与工件的接触点处与后者表面的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反。与此独立地,磨削轮的旋转方向也可以如下方式选择,在其与工件的接触点处,磨削轮圆周朝向基准面移动,即移动进入磨削间隙。这具有以下优点,在磨削期间,工件更有力地压靠调节轮,并且因此减轻工件支撑架的任务。工件支撑架的磨损因此降低。
本发明的外圆磨床的有益的设计包括如下事实,多组(调节轮和磨削轮)的基本模式是分别包括一排两个或更多个轮,其中,一排调节轮布置在工件的一侧,另一排磨削轮布置成相对定位在工件的另一侧。与开始提及的明确固定彼此独立的两个磨削单元的公知外圆磨床相比,这因此产生相对简单的基本构造,其中,三个或更多个调节轮和磨削轮可以沿轴向方向依次联合驱动。
这里,在磨削间隙的每个部分中,磨削轮和调节轮然后沿一定的旋转方向驱动;这里,调节轮的第一旋转速度和磨削轮的第二旋转速度可以独立设定,抵靠工件的轮的两侧设定也同样。不用说,也可以通过机器控制器来使得两个轮组的旋转速度和位置设定运动以受控模式彼此相适应。
除了这些考虑之外,根据另一个有益实施例,可以设置直径以阶梯方式沿工件的轴向贯穿进给方向增大的调节轮和磨削轮,这样,工件支撑架的支撑面也适用于工件的直径,该工件的直径沿其纵向方向减小。在此实施例中,在进行磨削操作中,不进行调节轮和磨削轮的进一步位置设定运动。相反,在通过轮磨削的过程中径向位置设定已经凭借如下事实冗余制定,杆状工件移动穿过具有增大直径的轮组且磨削间隙变得越来越窄。仅当磨削轮必须改变时或当工件产生与之前直径不同的变化时,需要改变设定。
在本发明的外圆磨床中,调节轮和磨削轮在横向方向上不再彼此直接相对。如果工件小时,轮的偏移布置意味存在着弯曲的危险。在这种最坏情况下,磨削结果可能会因此而被损坏。因此,根据另一个有益实施例,预防设置:调节轮和磨削轮的侧向重叠区域彼此之间分开轴向间隙,该轴向间隙的宽度大小仅使得调节轮和磨削轮即使在持续生产操作过程中也不会相互损害功能或者不会接触。间隙宽度的正确尺寸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测试得到;实际的指导值例如可以在0.5-2mm之间。
为避免工件中弯曲负载的又一个有益措施包括如下事实,磨削轮的轴向宽度比调节轮的轴向宽度小。
本发明的外圆磨床的操作需要磨削轮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只有这样才可以进行高材料移除量的磨削,而不需要磨削操作过程中的位置设定的后续校正。CBN磨削轮因此对于本发明的外圆磨床是优选的,其中CBN磨削轮的CBN磨削衬片可以是电镀的以及可以是陶瓷接合的或金属接合的。
根据本发明设计的外圆磨床中工件的高负载容量也意味着,可以使用由钢制成调节轮。调节轮应该在他们的外圆上有益地设定螺纹牙形,该螺纹牙形以类似于螺旋式输送器的方式沿贯穿进给方向的方向将轴向推力施加到工件上,在贯穿进给方向上工件移动穿过磨削间隙。这里,调节轮的外圆或螺纹牙形构造为由不同于钢的材料(优选为电接合CBN层)构成的摩擦衬片。
又一个有益的改进涉及杆状工件在磨削部分中的导引以及工件在其纵向运动方向(即磨削部分中的贯穿进给方向)上的驱动。
例如,可以将具有弹性圆周衬片的入口支撑轮布置于在调节轮的一排中多组的入口E处,且在所述调节轮的前方,该入口支撑轮与所述调节轮一起被紧固在调节轮主轴上并且由所述调节轮主轴旋转驱动。如果工件的前端作为非圆原杆进入磨削区域,则该入口支撑轮可以补偿工件的侧向偏差。即使非圆工件也可以可靠地引入到磨削间隙。
按照同样的方式,由钢制成的出口支撑轮可以自由旋转地安装于磨削轮主轴上,在磨削轮的一排中多组的出口A处,且在所述磨削轮的后方。出口支撑轮的目的是补偿在磨削区域的出口A处作用在杆状工件上的力。这里的目标也是阻止在工件的端部的弯曲力和弯曲。作为最终轮的磨削轮将会在工件上施加太大的侧向力并且使得后者沿侧向弯曲。作为最终轮的被驱动的调节轮也与此相似。由钢制成的出口支撑轮的布置是便利的,尤其是当使用电镀CBN磨削轮时。在后者的情况下,磨削轮的直径在其使用期间仅改变非常小的程度;出口支撑轮的效果因此基本保持不变。
出口支撑轮的又一个有益改进是其在钢基体上设置有细阻尼衬片,该衬片首先在被最终磨削了的工件离开磨削间隙期间减弱其上的作用。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离开磨削间隙的工件的运行平滑性(并且因此也提高工件上的表面、测量和尺寸精确度)。至于进一步的优点,细阻尼衬片也可以缓解磨削轮的较小的直径变化。
入口支撑轮的作用还可以进一步凭借如下事实,在多组的前方布置将移动穿过的杆状工件预对中的装置。该装置可以包括支撑棱柱和压力辊,其中,压力辊分配给支撑棱柱,工件穿过支撑棱柱和压力辊之间。用于预对中的装置因此便于工件最初进入磨削部分。
最后,在工件移动路径的起点处设置有这样的装置也是有益的方式,该装置沿工件的纵向移动方向将向前推力赋予到工件。该额外装置的向前推力作用与调节轮的外圆上的螺纹牙形的作用一起进行。这两个装置的作用必须以便利方式彼此相适用。
如前所述,在上述的无心外圆磨削方法中,明确提出本发明用于外圆磨削杆状工件的方法。这里,除了措施a和b是现有技术中已经公知的外,提供如下技术,调节轮和磨削轮在各种情况下联动驱动并且在这里定位于共用调节轮主轴和磨削轮主轴上,此外,布置调节轮和磨削轮使得它们在轴向方向上彼此相对偏移,并且在径向方向上相邻很近以使得调节轮突出到磨削轮之间的轴向中间间隔中,反之亦然;此外,本发明方法的必要特征包括如下特征,调节轮和磨削轮的直径依照磨削工艺以阶梯方式沿工件的贯穿进给方向增大;工件支撑架同样使得其支撑面适用于工件的直径,该工件的直径沿其纵向方向减小。
本发明的方法有利地获得如下情形,不再需要在磨削操作过程中对着工件连续沿径向进行磨削轮和调节轮的连续的位置设定。而是,磨削轮和调节轮的径向位置相对于工件保持不变;相反,工件连续穿过依次形成的磨削轮和调节轮的磨削间隙,磨削间隙的间隔从磨削部分的入口E到出口A以阶梯方式从一个到另一个变得越来越窄。这样的减小是由如下事实引起的,调节轮和磨削轮的直径朝向磨削部分的出口以阶梯方式变大。在进行的磨削操作过程中,调节轮和磨削轮的径向位置设定运动因此由杆状工件沿其纵向方向的运动取代。
本发明的方法的一个有益改进包括如下事实,磨削轮的圆周在其与工件的接触点处的移动方向沿基准面的方向延伸。在此工序中,磨削轮在工件上施加作用力,工件因此压靠调节轮。结果,降低工件支撑架上由工件产生的负载,并且因此也降低工件支撑架的磨损。
最后,还要注意,“杆状工件”的表述也包括管。这里考虑的杆或管是指具有例如6米的长度。期望的是从原杆到最终精磨削杆以较小直径公差在本发明构造的外圆磨床中磨削。这里,在工件旋转速度尽可能低的情况下,可以在可靠工艺中获得较高材料移除率。从上方观察,调节轮、磨削轮和工件的纵向旋转轴彼此平行延伸;这同样适用于工件支撑架的纵向范围。从侧面观察,依照工件直径的减小,工件支撑架的纵向轴也可以相对于工件的纵向轴以稍微倾斜的方式延伸。
在下文中,将使用附图中所示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来更详细地解释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示出现有技术的“中间偏下”磨削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发明的工序;
图2a示出图2的设备在磨削轮旋转方向相反情况下的功能图;
图3示出图2从本发明的设备上方观察的局部图;
图4用于解释本发明设备中的工序,该示意图是概略式的,并没有示出各个部件彼此之间的真正配置;
图5a-5b解释调节轮的细节;以及
图6示出本发明的设备的入口侧细节。
符号说明
1 杆状工件
2 工件的纵向轴
3 调节轮
4 调节轮的旋转轴
5 磨削轮
6 磨削轮的旋转轴
7 工件支撑架
8 工件支撑架的支撑面
9 调节轮的调整方向
10 磨削轮的调整方向
11 调节轮的旋转方向
12 磨削轮的旋转方向
13 工件的旋转方向
14 基准面
15 磨削间隙
16 调节轮主轴
17 磨削轮主轴
18 轴向间隙
19 侧向重叠区域
20 包容三角形(现有技术)
21 包容三角形(本发明)
22 工件的贯穿进给方向
23 中间空间
24 中间空间
25 螺纹牙形
26 入口支撑轮
27 弹性圆周衬片
28 出口支撑轮
29 预对中装置
30 支撑棱柱
31 压辊
A 磨削段出口
E 磨削段入口
d2E 磨削段入口处的工件直径
d2A 磨削段出口处的工件直径
b3 调节轮的轴向宽度
b5 磨削轮的轴向宽度
s18 轴向间隙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概略地示出现有技术的设备中无心外圆磨削的操作。这里,在贯穿进给磨削工艺中,杆状工件1沿其纵向轴2的方向,即垂直于图面的方向,移动穿过调节轮3或者调节车、磨削轮5或者磨具和工件支撑架7或者支撑板所形成的磨削段。这里,在公知设备的情况下,两对调节轮3和磨削轮5沿工件纵向轴2的方向一个接另一个地布置。在磨削操作过程中,调节轮3围绕其旋转轴4旋转,并且在调整方向9(X1轴线)上调整成与工件1抵靠,该工件1因此围绕其纵向轴2旋转驱动,此点请参见图中的旋转方向箭头12和13。磨削轮5同样围绕其旋转轴6旋转驱动,并且在它们的调整方向10(X2轴线)上的调整期间引起外圆磨削。这里,杆状工件1支撑在工件支撑架7的支撑面8上。
根据图1,调节轮3和磨削轮5形成磨削间隙15,磨削间隙15被工件支撑架7加宽(widen)到底部并在底部被工件支撑架7关闭,以此程度使得杆状工件被包围并且被调节轮3、磨削轮5和工件支撑架7的支撑面8的线性接触牢固地保持住。磨削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靠的导向以及无论工件1的旋转和磨削操作如何而尽可能保持工件1位置的稳定;这具体关系到可以获得的尺寸精确度、圆度以及表面质量。这里,也要考虑工件1的直径在磨削期间持续变化的因素。
如图1所示,工件1在磨削间隙15中的布置在实际中表示为“中间偏下的布置”。这是指,工件1在磨削间隙15中定位于基准面14之下,其中,基准面14延伸穿过调节轮3的旋转轴4和磨削轮5的旋转轴6,并且工件支撑架7的支撑面8也定位于所述基准面14之下。但是,简称“中间偏下”仅在旋转轴4、6共同位于至少大致水平的面中时应用。对于旋转轴4、6不同的设置,则必须稍微更抽象地表达:即在调节轮3和磨削轮5所形成的磨削间隙15中的径向的工件1的位置依照基准面14而固定,其中基准面14放置为穿过调节轮3的旋转驱动轴4和磨削轮5的旋转驱动轴6,工件纵长轴2必须定位使得其离开所述基准面14且在所述磨削间隙15的加宽部分区域内位于基准面14和工件支撑架7的支撑面8之间,此点请参见本发明技术两个方面中的特征c和d。因此意味着,对于所述特殊情况,与以简化形式“中间偏下布置”表示的情况相同。
在图1中所示的布置中,杆状工件1不能在磨削间隙15中移动或离开磨削间隙17,这是因为其必须向上移动进入变窄的(narrowing)磨削间隙15中并被工件支撑架7阻挡向下移动。工件1被有效地“夹持”在磨削间隙15内。因此,在工件1的驱动和磨削过程中,可以使用较大力量进行工作。有利的力量环境允许使用由钢制成的调节轮3,而没有滑动(sliding)和滑脱(slipping)的危险。
但是,图1还示出公知设备如果工件1在无心外圆磨削期间布置在基准面14和工件支撑架7的支撑面8之间的磨削间隙中的情况下的局限性。具体而言,相对较小启动直径的工件1然后移动越来越接近基准面14并接着定位于磨削间隙15的区域中,在磨削间隙15的该区域中,调节轮3和磨削轮5的圆周面的前进方向(course)接近与基准面14垂直。结果,工件1在磨削间隙15中的导向变得不稳定,并且其不再排除工件1向上滑动越过基准面14的可能性。最后,磨削间隙15的进一步变窄不再可能,这是因为调节轮3和磨削轮5接着将会彼此接触。
图2、2a和3示出设计产生的增强的加工选项。这里,图2a对应于图2的正视图,而图3是从根据本发明构造的外圆磨床的关键功能部件上方观察的详细视图。多个调节轮3布置在共用调节轮主轴16上,而多个磨削轮5布置在共用磨削轮主轴17上。轴向中间空隙23、24位于各个调节轮3和各个磨削轮5之间。如图3更清晰地示出,调节轮主轴16和磨削轮主轴17被布置成以较小间隔平行延伸,结果是各个调节轮3接合到磨削轮5之间的轴向中间空隙24中,反之,磨削轮5接合到调节轮3之间存在的轴向中间空隙23中。
所有的调节轮3通过调节轮主轴16被设置为联动旋转;所有的磨削轮同样通过共用磨削轮主轴17被设置为联动旋转。
在图3中使用虚线示出并位于调节轮3和磨削轮5下方的工件1被设定为旋转并因此被磨削,所述工件1因此沿轴向进给方向22移动穿过磨削间隙15并穿过磨削部分。
从图2中可以立即看出改良布置的优点。调节轮2和磨削轮5之间的彼此相互接合产生侧向重叠区域19,结果是加宽的磨削间隙15不是早在基准面14中开始的,而是在更低的点处开始的。纵然图2中工件1的直径比图1中的小,工件1因此靠在以比图1更扁平的方式延伸的调节轮3和磨削轮5的圆周面上。
为了阐释此种情况,图1和图2示出了不同情况下的包容三角形20和21,包容三角形20和21的侧边由工件1与调节轮3和磨削轮5的接触切线以及工件支撑架7的支撑面8形成。与现有技术中的包容三角形20相比,本发明外圆磨床的包容三角形21中突出到磨削间隙15中的尖端的上角大很多。小直径的工件1因此显然以可靠的稳固稳定的方式被保持;因此如下操作模式变得可行,在此操作模式中,工件1以同磨削轮5围绕旋转轴6一样的旋转方向16围绕其纵向轴2旋转,这在相互接合点处产生相反方向的圆周运动,此点请参见旋转方向箭头12和13。相反旋转方向的操作模式同样也是可行的,参见图2a。将工件1稳定“夹持”在磨削间隙15中成为使用获得较高的材料移除量的CBN磨削轮5的前提。
图2a另外也示出进一步的必要细节。从磨削轮5的旋转方向12上可以显然看出,磨削轮5的圆周在其与工件1的接触点处移动进入磨削间隙,即朝向基准面14的方向。磨削轮5因此将作用力施加到工件1上,该作用力导致工件的额外压力作用到调节轮3上。结果,工件1压到工件支撑架7的支撑面8上的力减小了。结果,这导致工件支撑架的磨损降低。
调节轮3和磨削轮5在轴向方向上的相互偏移布置对工件1而言,意味着弯曲危险的存在,即使该弯曲很小,该弯曲在最坏情况下也会影响磨削结果。首先,这被调节轮主轴16和磨削轮主轴17的直径尺寸相当大的事实抵消。其次,调节轮3的轴向宽度b3被构造成比磨削轮5的轴向宽度b5大,使得磨削轮5在磨削过程中沿径向方向作用的高设定力可以被调节轮3可靠地吸收。
在尝试使工件1免于弯曲力,轴向间隙18的宽度s18也必须保持得尽可能小,该轴向间隙18在侧向重叠区域19内存在于调节轮3和磨削轮5之间。虽然不能够为此制定一般的有效规定;但是,在花费不大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试验可靠地确定间隙宽度s18可以为如何小,而调节轮3和磨削轮5自身不必在连续生产操作中相互损害其功能或甚至于彼此接触。实际上的指导值例如可以在0.5-2mm之间的范围内。
图4示出本发明的外圆磨床的示意图,其中,一排三个调节轮3与一排三个磨削轮5互动。这里,图4的图解没有对应于调节轮3和磨削轮5的实际布置。为了提高对功能的理解而选择了如下图解,其对应于图2中穿过调节轮3的旋转轴4、工件1的纵向旋转轴2以及磨削轮5的旋转轴6的剖面线。这里,三个所述的旋转轴4、2和6于是位于共同直线上,图4阐释轮3、5与工件1的互动。
如图4中所示,在磨削部分的上游可以设置一个装置,该装置赋予杆状工件1沿其纵向进给方向2和22的前进运动。因为此类型的装置属于现有技术,它们在这里不需要更详尽地示出。布置在共用磨削轮主轴17上的磨削轮5的外径从磨削部分的入口E到出口A的次序以阶梯方式增大;这同样适用于布置在共用调节轮主轴16上的调节轮3。因为调节轮3和磨削轮5通过它们的共用主轴16、17而被设定为联动,所以形成从磨削部分的入口E到出口A以阶梯方式变窄的磨削间隙15。通过将杆状工件1移动穿过已经设定好轮3、5情况下的磨削间隙15(参见图2),所述杆状工件1被外圆磨削,其直径从磨削部分的入口E处的值d2E减小到磨削部分的出口A处的值d2A。
支撑架7必须适用于这样工件直径的减小。为此,所述支撑架7在磨削部分的整个长度上可以设定为倾斜或者可以包括各个适应部分,该适应部分在不同情况下沿进给方向22逐步地再往前突出一些到磨削通道15中。在图4中以很相当夸张的比例示出工件直径的减小,以可以清楚地看出工作原理。
磨削轮5是电镀、陶瓷接合或金属接合立方氮化硼(CBN)的磨削轮,基于它们的高材料去除性能和它们的稳定性而优选它们。调节轮3具有钢制成的基体并且在其外圆周设有摩擦衬片,该摩擦衬片可以由电镀接合CBN层构成。这里,摩擦衬片优选构造成螺纹牙形25,参见图5。这里,螺纹牙形25的外轮廓可以是曲线形(图5a)或直线形(图5b)。图5a中阐明的曲线形轮廓的螺纹形式的形状首先在左手侧示出“由圆形元件组合”的凸形。右侧的第二实施例由直线形元件组合而成。但是,各种形式的混合也是可以的。以此方式装配的调节轮3然后以类似于螺旋式输送器的方式将轴向推力沿贯穿进给方向22的方向施加到杆状工件1上。因此,它们可以辅助甚至于取代上述设定于磨削部分入口E的上游的推进装置(advancing device)。此外,可以通过螺纹牙形25的螺纹导程结合调节轮3的旋转速度来针对性地影响工件1在磨削间隙15中的传送速度。最后,由CBN摩擦衬片制成的螺纹牙形25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工件1上的污染物,这是因为CBN颗粒突出到衬片之外。
在磨削部分的入口E处布置另一个装置29,该另一个装置29包括支撑棱柱30和压力辊31,杆状工件1移动穿过支撑棱柱30和压力辊31之间,参见图6。通过该装置29,杆状工件1预对中并以稳定方式被引入到磨削间隙15中。结果,产生工件1的适当的初步磨削,抑制了初步磨削期间震颤的倾向。
当杆状工件1已经经过预对中装置29时,其接着进入入口支撑轮26的作用区域。入口支撑轮26牢固地安装在调节轮主轴16上并与其一起旋转,入口支撑轮26设定在调节轮3的上游并且与后者一起旋转驱动。入口支撑轮26设置有弹性圆周衬片27并在前端为原始杆的非圆工件1进入磨削部分时可以补偿其侧向偏差。这样,非圆工件1也可靠地被引入到磨削间隙15中。
出口支撑轮28在磨削轮5的一侧设置于磨削部分的出口A处。所述出口支撑轮28自由旋转地安装在磨削轮主轴17上,并因此不与磨削轮5一起驱动。出口支撑轮28可以由钢制成并且通过与工件1的接触而被赋予其旋转驱动;出口支撑轮28在其圆周上不具有螺纹牙形。出口支撑轮28的任务包括补偿在磨削部分出口A处作用于杆状工件1上的力。最为最终轮的磨削轮5会将太大的侧向力施加于工件1上并且沿侧向使后者变形。这与作为最终轮的被驱动的调节轮3相似。由钢制成的出口支撑轮28的布置在使用CBN磨削轮的情况下尤其便利;这是因为,对于后者而言,直径在其有效寿命期间仅减小非常小的程度;而出口支撑轮28的作用则因此基本保持不变。
调节轮支撑(未图示)实现调节轮主轴16以及其上所有调节轮3和入口支撑轮26的径向位置设定,使得调节轮3和入口支撑轮26紧靠工件;磨削轮支撑(未图示)同样用于磨削轮主轴17以及其上所有磨削轮5的径向位置设定。在磨削操作期间,调节轮3和磨削轮5在径向上相对于工件1的位置不需要改变或者仅需要进行微小改变,这是因为CBN磨削轮5的直径在其有效寿命中基本保持不变。仅在磨削轮5改变或者如果不同直径的工件发生改变期间,才需要新的位置设定。在贯穿进给磨削工艺中,任何情况下都不需要依照工件直径减小而不断调节调节轮3和磨削轮5,这是因为作为替代,杆状工件1移动穿过以阶梯方式变窄的磨削间隙15。

Claims (70)

1.一种无心外圆磨床,其使用贯穿进给磨削工艺磨削圆柱形外轮廓杆状形式的工件,所述无心外圆磨床包括以下特征:
a)多组调节轮(3)和磨削轮(5),所述调节轮(3)和所述磨削轮(5)旋转驱动并且被布置使得它们在工件(1)的两侧彼此相对,所述调节轮(3)和所述磨削轮(5)具有平行于所述工件(1)的纵向轴(2)延伸的旋转轴(4、6);
b)在磨削操作中,所述调节轮(3)和所述磨削轮(5)以此方式设置,使得其有效驱动和磨削所述工件(1),所述工件(1)沿所述纵向轴(2)的方向移动穿过所述多组调节轮(3)和磨削轮(5);
c)工件支撑架(7),支撑所述工件(1),所述工件支撑架(7)以此方式布置在由所述调节轮(3)和所述磨削轮(5)形成的加宽磨削间隙(15)内,即相对于延伸通过所述调节轮(3)和所述磨削轮(5)的所述旋转轴(4、6)的基准面(14),使得所述工件(1)的所述纵向轴(2)始终定位成使得其离开所述基准面(14)且在所述磨削间隙(15)的局部区域内位于所述基准面(14)和所述工件支撑架(7)的支撑面(8)之间;
d)所述调节轮(3)和所述磨削轮(5)中的每一个都定位在与其相邻布置的轮的侧向间隔处;
其特征在于,还设置以下特征:
e)所述调节轮(3)和所述磨削轮(5)被布置使得它们在轴向方向上彼此相对偏移;
f)所述调节轮(3)突出到所述磨削轮(5)之间的轴向中间间隔(24)中,所述磨削轮(5)突出到所述调节轮(3)之间的轴向中间间隔(23)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调节轮(3)和磨削轮(5)的基本模式是分别包括一排两个或更多个轮(3、5),其中,一排调节轮(3)布置在所述工件(1)的一侧,另一排磨削轮(5)相对布置在所述工件(1)的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圆磨床,其具有以下特征:
a)每排所述轮(3、5)自身布置于共用主轴(16、17)上并且可旋转驱动;
b)每排提供有这样的装置,该装置实现一排的所有所述轮(3、5)的共同轴向位置设定运动,该共同轴向位置设定运动独立于另一排的轴向位置设定运动;
c)所述调节轮(3)和所述磨削轮(5)的直径依照磨削工艺以阶梯模式沿工件(1)的轴向贯穿进给方向(22)增大;
d)所述工件支撑架(7)同样使得其支撑面(8)适用于工件(1)的直径,所述工件(1)的所述直径沿所述纵向轴(2)的方向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3)和所述磨削轮(5)的侧向重叠区域(19)被轴向间隙(18)彼此分开,所述轴向间隙(18)的宽度(s18)的大小仅需使得所述调节轮(3)和所述磨削轮(5)即使在连续生产操作过程中也不会互相损害其功能或不会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轮(5)的轴向宽度(b5)小于所述调节轮(3)的轴向宽度(b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轮(5)的轴向宽度(b5)小于所述调节轮(3)的轴向宽度(b3)。
7.根据权利要求1-3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轮(5)是电镀立方氮化硼(CBN)的磨削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轮(5)是电镀立方氮化硼(CBN)的磨削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轮(5)是电镀立方氮化硼(CBN)的磨削轮。
10.根据权利要求1-3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轮(5)是陶瓷接合CBN的磨削轮。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轮(5)是陶瓷接合CBN的磨削轮。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轮(5)是陶瓷接合CBN的磨削轮。
13.根据权利要求1-3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轮(5)是金属接合CBN的磨削轮。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轮(5)是金属接合CBN的磨削轮。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轮(5)是金属接合CBN的磨削轮。
16.根据权利要求1-3、6、8-9、11-12和14-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3)包含钢。
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3)包含钢。
1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3)包含钢。
1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3)包含钢。
2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3)包含钢。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3)包含钢。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3)在其外圆上设置螺纹牙形(25),所述螺纹牙形(25)以类似于螺旋式输送器的方式将轴向推力沿所述贯穿进给方向(22)的方向施加到所述工件(1)。
23.根据权利要求17-21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3)在其外圆上设置螺纹牙形(25),所述螺纹牙形(25)以类似于螺旋式输送器的方式将轴向推力沿所述贯穿进给方向(22)的方向施加到所述工件(1)。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3)的所述外圆或所述螺纹牙形通过该由钢以外的材料形成而构造成为摩擦衬片。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3)的所述外圆或所述螺纹牙形通过该由钢以外的材料形成而构造成为摩擦衬片。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3)的所述外圆或所述螺纹牙形由电接合CBN层形成。
27.根据权利要求3、6、8-9、11-12、14-15、17-22和24-25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具有弹性圆周衬片(27)的入口支撑轮(26)在所述调节轮(3)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调节轮(3)的前方布置于所述多组的入口E处,所述入口支撑轮(26)与所述调节轮(3)一起被紧固在所述调节轮主轴(16)上并且由所述调节轮主轴(16)可旋转驱动。
2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具有弹性圆周衬片(27)的入口支撑轮(26)在所述调节轮(3)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调节轮(3)的前方布置于所述多组的入口E处,所述入口支撑轮(26)与所述调节轮(3)一起被紧固在所述调节轮主轴(16)上并且由所述调节轮主轴(16)可旋转驱动。
2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具有弹性圆周衬片(27)的入口支撑轮(26)在所述调节轮(3)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调节轮(3)的前方布置于所述多组的入口E处,所述入口支撑轮(26)与所述调节轮(3)一起被紧固在所述调节轮主轴(16)上并且由所述调节轮主轴(16)可旋转驱动。
3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具有弹性圆周衬片(27)的入口支撑轮(26)在所述调节轮(3)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调节轮(3)的前方布置于所述多组的入口E处,所述入口支撑轮(26)与所述调节轮(3)一起被紧固在所述调节轮主轴(16)上并且由所述调节轮主轴(16)可旋转驱动。
3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具有弹性圆周衬片(27)的入口支撑轮(26)在所述调节轮(3)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调节轮(3)的前方布置于所述多组的入口E处,所述入口支撑轮(26)与所述调节轮(3)一起被紧固在所述调节轮主轴(16)上并且由所述调节轮主轴(16)可旋转驱动。
3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具有弹性圆周衬片(27)的入口支撑轮(26)在所述调节轮(3)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调节轮(3)的前方布置于所述多组的入口E处,所述入口支撑轮(26)与所述调节轮(3)一起被紧固在所述调节轮主轴(16)上并且由所述调节轮主轴(16)可旋转驱动。
3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具有弹性圆周衬片(27)的入口支撑轮(26)在所述调节轮(3)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调节轮(3)的前方布置于所述多组的入口E处,所述入口支撑轮(26)与所述调节轮(3)一起被紧固在所述调节轮主轴(16)上并且由所述调节轮主轴(16)可旋转驱动。
3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具有弹性圆周衬片(27)的入口支撑轮(26)在所述调节轮(3)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调节轮(3)的前方布置于所述多组的入口E处,所述入口支撑轮(26)与所述调节轮(3)一起被紧固在所述调节轮主轴(16)上并且由所述调节轮主轴(16)可旋转驱动。
35.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具有弹性圆周衬片(27)的入口支撑轮(26)在所述调节轮(3)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调节轮(3)的前方布置于所述多组的入口E处,所述入口支撑轮(26)与所述调节轮(3)一起被紧固在所述调节轮主轴(16)上并且由所述调节轮主轴(16)可旋转驱动。
36.根据权利要求3、6、8-9、11-12、14-15、17-22、24-25和28-35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由钢制成的出口支撑轮(28)在所述磨削轮(5)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磨削轮(5)的后方的所述多组的出口A处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所述磨削轮主轴(17)上。
3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由钢制成的出口支撑轮(28)在所述磨削轮(5)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磨削轮(5)的后方的所述多组的出口A处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所述磨削轮主轴(17)上。
3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由钢制成的出口支撑轮(28)在所述磨削轮(5)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磨削轮(5)的后方的所述多组的出口A处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所述磨削轮主轴(17)上。
3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由钢制成的出口支撑轮(28)在所述磨削轮(5)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磨削轮(5)的后方的所述多组的出口A处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所述磨削轮主轴(17)上。
4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由钢制成的出口支撑轮(28)在所述磨削轮(5)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磨削轮(5)的后方的所述多组的出口A处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所述磨削轮主轴(17)上。
4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由钢制成的出口支撑轮(28)在所述磨削轮(5)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磨削轮(5)的后方的所述多组的出口A处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所述磨削轮主轴(17)上。
4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由钢制成的出口支撑轮(28)在所述磨削轮(5)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磨削轮(5)的后方的所述多组的出口A处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所述磨削轮主轴(17)上。
43.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由钢制成的出口支撑轮(28)在所述磨削轮(5)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磨削轮(5)的后方的所述多组的出口A处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所述磨削轮主轴(17)上。
44.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由钢制成的出口支撑轮(28)在所述磨削轮(5)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磨削轮(5)的后方的所述多组的出口A处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所述磨削轮主轴(17)上。
45.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由钢制成的出口支撑轮(28)在所述磨削轮(5)的所述排中且在所述磨削轮(5)的后方的所述多组的出口A处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所述磨削轮主轴(17)上。
46.根据权利要求1-3、6、8-9、11-12、14-15、17-22、24-25、28-35和37-45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圆磨床,将移动穿过的所述杆状工件(1)预对中的装置(29)布置在所述多组的前方,所述装置(29)包括支撑棱柱(30)和对应于该支撑棱柱(30)设置的压力辊(31)。
4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圆磨床,将移动穿过的所述杆状工件(1)预对中的装置(29)布置在所述多组的前方,所述装置(29)包括支撑棱柱(30)和对应于该支撑棱柱(30)设置的压力辊(31)。
4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圆磨床,将移动穿过的所述杆状工件(1)预对中的装置(29)布置在所述多组的前方,所述装置(29)包括支撑棱柱(30)和对应于该支撑棱柱(30)设置的压力辊(31)。
4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圆磨床,将移动穿过的所述杆状工件(1)预对中的装置(29)布置在所述多组的前方,所述装置(29)包括支撑棱柱(30)和对应于该支撑棱柱(30)设置的压力辊(31)。
5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外圆磨床,将移动穿过的所述杆状工件(1)预对中的装置(29)布置在所述多组的前方,所述装置(29)包括支撑棱柱(30)和对应于该支撑棱柱(30)设置的压力辊(31)。
5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外圆磨床,将移动穿过的所述杆状工件(1)预对中的装置(29)布置在所述多组的前方,所述装置(29)包括支撑棱柱(30)和对应于该支撑棱柱(30)设置的压力辊(31)。
5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外圆磨床,将移动穿过的所述杆状工件(1)预对中的装置(29)布置在所述多组的前方,所述装置(29)包括支撑棱柱(30)和对应于该支撑棱柱(30)设置的压力辊(31)。
53.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外圆磨床,将移动穿过的所述杆状工件(1)预对中的装置(29)布置在所述多组的前方,所述装置(29)包括支撑棱柱(30)和对应于该支撑棱柱(30)设置的压力辊(31)。
54.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圆磨床,将移动穿过的所述杆状工件(1)预对中的装置(29)布置在所述多组的前方,所述装置(29)包括支撑棱柱(30)和对应于该支撑棱柱(30)设置的压力辊(31)。
55.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外圆磨床,将移动穿过的所述杆状工件(1)预对中的装置(29)布置在所述多组的前方,所述装置(29)包括支撑棱柱(30)和对应于该支撑棱柱(30)设置的压力辊(31)。
56.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外圆磨床,将移动穿过的所述杆状工件(1)预对中的装置(29)布置在所述多组的前方,所述装置(29)包括支撑棱柱(30)和对应于该支撑棱柱(30)设置的压力辊(31)。
57.根据权利要求1-3、6、8-9、11-12、14-15、17-22、24-25、28-35、37-45和47-56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圆磨床在工件移动路径的起点处设置有这样的装置,该装置沿所述工件的纵向移动方向将向前推力赋予到所述工件。
58.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圆磨床在工件移动路径的起点处设置有这样的装置,该装置沿所述工件的纵向移动方向将向前推力赋予到所述工件。
59.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圆磨床在工件移动路径的起点处设置有这样的装置,该装置沿所述工件的纵向移动方向将向前推力赋予到所述工件。
60.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圆磨床在工件移动路径的起点处设置有这样的装置,该装置沿所述工件的纵向移动方向将向前推力赋予到所述工件。
61.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圆磨床在工件移动路径的起点处设置有这样的装置,该装置沿所述工件的纵向移动方向将向前推力赋予到所述工件。
62.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圆磨床在工件移动路径的起点处设置有这样的装置,该装置沿所述工件的纵向移动方向将向前推力赋予到所述工件。
63.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圆磨床在工件移动路径的起点处设置有这样的装置,该装置沿所述工件的纵向移动方向将向前推力赋予到所述工件。
64.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圆磨床在工件移动路径的起点处设置有这样的装置,该装置沿所述工件的纵向移动方向将向前推力赋予到所述工件。
65.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圆磨床在工件移动路径的起点处设置有这样的装置,该装置沿所述工件的纵向移动方向将向前推力赋予到所述工件。
66.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圆磨床在工件移动路径的起点处设置有这样的装置,该装置沿所述工件的纵向移动方向将向前推力赋予到所述工件。
67.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圆磨床在工件移动路径的起点处设置有这样的装置,该装置沿所述工件的纵向移动方向将向前推力赋予到所述工件。
68.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外圆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圆磨床在工件移动路径的起点处设置有这样的装置,该装置沿所述工件的纵向移动方向将向前推力赋予到所述工件。
69.一种无心外圆磨削方法,其利用贯穿进给工艺磨削圆柱形外轮廓杆状工件,通过以下方法步骤进行所述方法:
a)所述杆状工件(1)被给予沿其纵向方向(2)的移动驱动并且移动穿过磨削间隙(15),所述磨削间隙(15)由多组旋转的调节轮(3)和磨削轮(5)以及工件支撑架(7)形成;
b)这里,所述工件(1)在加宽磨削间隙(15)中沿径向方向的位置依照基准面(14)固定,所述基准面(14)被定位为穿过所述调节轮(3)和所述磨削轮(5)的旋转驱动轴(4、6),所述工件的所述纵向轴(2)必须定位,使得其离开所述基准面(14)且在所述磨削间隙(15)的局部区域内位于所述基准面(14)和所述工件(7)的支撑面(8)之间;
c)联动驱动的所述调节轮(3)彼此轴向间隔定位于平行于所述工件(1)的纵向轴(2)而延伸的共同调节轮主轴(16)上,并且使得所述工件(1)处于旋转;
d)联动驱动的所述磨削轮(5)同样彼此轴向间隔布置在平行于所述工件(1)的所述纵向轴(2)而延伸的共同磨削轮主轴(17)上,并且磨削所述工件(1);
e)所述调节轮(3)和所述磨削轮(5)被布置,使得它们在轴向方向上彼此相对偏移,并且在径向方向上很近以使得所述调节轮(3)突出到所述磨削轮(5)之间的轴向中间间隔(24)中,所述磨削轮(5)突出到所述调节轮(3)之间的轴向中间间隔(23)中;
f)所述调节轮(3)和所述磨削轮(5)的直径依照磨削工艺以阶梯方式沿工件(1)的贯穿进给方向(22)增大,并且所述工件支撑架(7)同样使得其支撑面(8)适用于所述工件(1)的直径,所述工件(1)的所述直径沿其纵向方向(2)减小。
70.根据权利要求69所述的无心外圆磨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轮的圆周的移动方向在其与所述工件(1)的接触点处向着所述基准面(14)的方向延伸。
CN201180023146.2A 2010-03-09 2011-03-07 用于磨削杆状工件的无心外圆磨床以及杆状工件的无心外圆磨削方法 Active CN1029333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0010758.1A DE102010010758B4 (de) 2010-03-09 2010-03-09 Spitzenlose Rundschleifmaschine zum Schleifen von stangenförmigen Werkstücken und Verfahren zum spitzenlosen Rundschleifen von stangenförmigen Werkstücken
DE102010010758.1 2010-03-09
PCT/EP2011/053396 WO2011110529A1 (de) 2010-03-09 2011-03-07 Spitzenlose rundschleifmaschine zum schleifen von stangenförmigen werkstücken und verfahren zum spitzenlosen rundschleifen von stangenförmigen werkstück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33351A CN102933351A (zh) 2013-02-13
CN102933351B true CN102933351B (zh) 2016-08-10

Family

ID=44063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3146.2A Active CN102933351B (zh) 2010-03-09 2011-03-07 用于磨削杆状工件的无心外圆磨床以及杆状工件的无心外圆磨削方法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8944891B2 (zh)
EP (1) EP2544857B1 (zh)
JP (1) JP5826196B2 (zh)
KR (1) KR101719535B1 (zh)
CN (1) CN102933351B (zh)
BR (1) BR112012022825B1 (zh)
CA (1) CA2792670C (zh)
DE (1) DE102010010758B4 (zh)
ES (1) ES2455975T3 (zh)
RU (1) RU2551747C2 (zh)
WO (1) WO20111105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214226B4 (de) * 2013-07-19 2018-06-21 Erwin Junker Grinding Technology A.S. Verfahren zum centerless-schleifen von wellenteilen, insbesondere von rohren für gebaute nockenwellen, sowie dafür vorgesehenes schleifscheiben- und regelscheibenpaar
CN104842229B (zh) * 2015-06-10 2017-03-01 重庆跃进机械厂有限公司 长杆零件无心磨加工方法
CN107378664A (zh) * 2017-08-04 2017-11-24 格林精密部件(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扭力杆磨削防跳动装置
DE102018103371B4 (de) 2018-02-15 2019-11-0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Regelwalze für eine Durchlaufschleifanlage zum Antrieb einer zu schleifenden Rolle, Durchlaufschleifanlage mit der Regelwalze und der Rolle und Verfahren zum Schleifen der Rolle mit der Durchlaufschleifanlage
CN108555772A (zh) * 2018-06-14 2018-09-21 德清阳瑞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圆柱形镜片研磨机
CN110039413A (zh) * 2019-04-04 2019-07-23 东莞金坤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方块磁性体磨削滚圆的装置
CN110370140B (zh) * 2019-07-12 2021-08-13 贵州大学 多功能双主轴无心磨床
CN113084599B (zh) * 2021-04-02 2021-12-21 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玻璃棒的加工方法
CN115609473A (zh) * 2021-07-13 2023-01-1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成型辊修磨器及修磨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78720C (de) * 1926-09-26 1929-07-01 August Enders Akt Ges Schleifen langer duenner Rundstaebe zwischen einsinnig umlaufenden, einander gegenueber angeordneten Schleif- bzw. Transportscheiben
WO2002055262A1 (de) * 2001-01-11 2002-07-18 Sms Eumuco Gmbh Spitzenlos-scheifmaschine zum durchgangsschleifen von länglichen werkstücken mit zwei schleifscheiben
CN201224054Y (zh) * 2008-04-18 2009-04-22 周国芳 无心磨床自动送料机
CN101433984A (zh) * 2008-12-12 2009-05-20 周良财 无心滚珠丝杠磨床及其磨削加工工艺
CN201261149Y (zh) * 2008-10-05 2009-06-24 韦星野 薄壁气缸套塑料螺旋无心磨衬套
CN201329524Y (zh) * 2008-12-31 2009-10-21 陈显国 无心磨床的一种自动上下料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43972A (en) * 1925-03-02 1936-06-09 Motch Merryweather Machinery Centerless grinding machinery
GB431471A (en) * 1932-12-05 1935-07-05 Cincinnati Grinders Inc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centreless lapping machines
US2436252A (en) * 1946-01-18 1948-02-17 Duncan Lane Grind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DE801500C (de) * 1949-01-30 1951-01-08 Herminghausen Werke G M B H Vorrichtung zum gleichzeitigen Bearbeiten zweier seitlicher Schleif-stellen an auf spitzenlosen Rundschleifmaschinen unter Verwendung zweier Schleifscheiben zu schleifenden Werkstuecken
US2939253A (en) * 1958-04-28 1960-06-07 Woodruff & Stokes Company Centerless grinding and boring apparatus
US3079741A (en) * 1961-03-27 1963-03-05 Cincinnati Milling Machine Co Method for grinding
SU576200A1 (ru) * 1976-02-10 1977-10-15 Витебский Станко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Завод Им. С.М.Кирова Круглошлифовальный бесцентровый станок
US4194323A (en) * 1978-11-30 1980-03-25 Combustion Engineering, Inc. Centerless grinder
SU852504A1 (ru) * 1979-07-25 1981-08-07 За витель А. Б. Черенов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бесцентровой обработки
CH669549A5 (zh) * 1986-07-21 1989-03-31 Tschudin Werkzeugmasch
JPH01110054U (zh) * 1988-01-20 1989-07-25
JP2747419B2 (ja) * 1994-03-09 1998-05-06 ミクロン精密株式会社 極細段付軸の研削方法、および同研削装置
JP3215343B2 (ja) * 1997-02-20 2001-10-02 光洋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センタレス研削盤およびそのセンタレス研削方法
JP2008307608A (ja) 2007-06-12 2008-12-25 Micron Seimitsu Kk センタレス研削装置
JP5371296B2 (ja) * 2008-07-02 2013-12-18 Ntn株式会社 ねじ状ドラムの研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78720C (de) * 1926-09-26 1929-07-01 August Enders Akt Ges Schleifen langer duenner Rundstaebe zwischen einsinnig umlaufenden, einander gegenueber angeordneten Schleif- bzw. Transportscheiben
WO2002055262A1 (de) * 2001-01-11 2002-07-18 Sms Eumuco Gmbh Spitzenlos-scheifmaschine zum durchgangsschleifen von länglichen werkstücken mit zwei schleifscheiben
CN201224054Y (zh) * 2008-04-18 2009-04-22 周国芳 无心磨床自动送料机
CN201261149Y (zh) * 2008-10-05 2009-06-24 韦星野 薄壁气缸套塑料螺旋无心磨衬套
CN101433984A (zh) * 2008-12-12 2009-05-20 周良财 无心滚珠丝杠磨床及其磨削加工工艺
CN201329524Y (zh) * 2008-12-31 2009-10-21 陈显国 无心磨床的一种自动上下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521147A (ja) 2013-06-10
CN102933351A (zh) 2013-02-13
EP2544857A1 (de) 2013-01-16
RU2012142822A (ru) 2014-04-20
US20130165022A1 (en) 2013-06-27
ES2455975T3 (es) 2014-04-16
CA2792670C (en) 2018-04-17
KR20130004914A (ko) 2013-01-14
DE102010010758B4 (de) 2014-03-06
BR112012022825A2 (pt) 2018-05-15
US8944891B2 (en) 2015-02-03
BR112012022825B1 (pt) 2020-11-17
KR101719535B1 (ko) 2017-03-24
EP2544857B1 (de) 2014-03-05
CA2792670A1 (en) 2011-09-15
JP5826196B2 (ja) 2015-12-02
DE102010010758A1 (de) 2011-09-15
RU2551747C2 (ru) 2015-05-27
WO2011110529A1 (de) 2011-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33351B (zh) 用于磨削杆状工件的无心外圆磨床以及杆状工件的无心外圆磨削方法
CN103108724B (zh) 加工装置和加工方法
US20130045665A1 (en) Simultaneous grinding machine
CN202317953U (zh) 环磨式自动抛光设备
US10821569B2 (en) Continuous compression wire spring polishing apparatus configured to easily replace two parallel and opposite grindstones
RU2011153290A (ru) Шлифовально-опор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201098816Y (zh) 钢管内修磨机
CN101670536B (zh) 一种圆形拉刀数控刃磨专用机床
CN102303279B (zh) 球面滚子外径超精加工机床
CN102310346A (zh) 用于磨削旋转面的方法和磨床
CN201863060U (zh) 钢管磨光机
CN102009373A (zh) 钢管磨光机
KR20140029932A (ko) 파이프 연마장치
CN109759933A (zh) 一种轧辊精磨机
CN101433984A (zh) 无心滚珠丝杠磨床及其磨削加工工艺
CN104959906A (zh) 一种加工轴承套圈的外圆超精机
CN111098211A (zh) 一种圆锥滚子球基面立式磨超一体机
CN105382641B (zh) 轧辊工件表面磨削及抛光一体机
US20160045996A1 (en) Simultaneous grinding machine
CN202212838U (zh) 轧钢机压下机构推力圆锥滚子轴承专用磨床
CN110814882B (zh) 一种圆锥滚子超精研用导辊的磨削方法及磨床
CN202225060U (zh) 球面滚子外径超精加工机床
CN108723904B (zh) 抗侧滚扭杆装置用钢套浮动磨削装置及方法
CN102126184B (zh) 无心磨床金刚滚轮修整器
CN205394169U (zh) 无心磨床上、下料稳固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