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25802B - 一种超高强钢板的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超高强钢板的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25802B CN102925802B CN201210429983.1A CN201210429983A CN102925802B CN 102925802 B CN102925802 B CN 102925802B CN 201210429983 A CN201210429983 A CN 201210429983A CN 102925802 B CN102925802 B CN 10292580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l
- steel plate
- temperature
- ultra
- quench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 Of Steel (AREA)
Abstract
一种超高强钢板的生产工艺,采用工艺路线为炼钢→精炼→连铸→加热→轧制→冷却→热处理,钢的质量百分组成为C=0.18~0.20,Si=0.35~0.42,Mn=1.30~1.40,P≤.015,S≤.010,Al=0.03~0.06,Nb=0.02~0.03,V=0.05~0.06,Ti=0.035~0.045,Mo=0.25~0.35,B=0.0017~0.0022。本发明钢板成分设计简洁,没有添加大量的合金元素,降低了超高强钢板的生产成本;钢板成分中加入Ti,改善了钢板的焊接性能;钢板经Q+P处理后组织为超细板条马氏体+纳米级板条残余奥氏体及沉淀出的复杂碳化物,钢板强度和塑性的综合性能优于双相钢、TRIP钢及一般马氏体型钢;钢板经辊式淬火机淬火后,板型良好;工序简单、易实现,解决了传统淬火、回火不能生产超高强钢板的难题,实现1100MPa级超高强钢板的批量生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炼钢技术,是一种超高强钢板的生产方法。
技术背景
超高强度钢是指其抗拉强度在1000MPa 以上,接近或超过2000MPa,总伸长率> 10 %,且价格较廉的结构钢。传统的淬火-回火工艺不能满足高强度钢兼具一定韧性和廉价的要求。目前,一般高强钢基本上都是通过添加合金元素来使钢种性能达标,这样得到的高强钢成本较高,不利于节能降耗。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必须不断对新工艺、新技术进行试验研究。
珠光体(非形变态) 和贝氏体组织较难使钢的抗拉强度高达2000MPa,马氏体组织当可胜任。为兼具一定韧性, 应使钢的组织呈位错条状马氏体组织。半世纪以前已认识到淬火钢中的残余奥氏体能改善钢的塑性和韧性,如条状马氏体被几纳米厚的残余奥氏体所包围,增加了韧性;利用奥氏体的热稳定化现象,提出工具钢无变形淬火和高速钢工件无变形回火热处理工艺。实验证明,氢脆裂纹受阻于fcc 奥氏体,经300 ℃回火含1.3 % Si 的300M 钢(残余奥氏体约3 %) 对比4340 钢(残奥< 2 %),同样析出ε碳化物,但应力腐蚀速率慢一个数量级。徐祖耀曾初步阐述低碳钢中残余奥氏体的重要作用。利用Thomas 等电镜实验结果, 徐祖耀计算证明:低碳钢淬火时碳由马氏体扩散至残余奥氏体。Speer 等提出钢的Q+P 热处理工艺,即淬火(Q) 至Ms~Mf间后,经一定温度保温,使碳自马氏体分配(partition) 至奥氏体,使一定量的奥氏体稳定至室温以保证韧性。为阻碍Fe3C 的析出, 他们所设计的Q+P 钢中含有1%~2 %Si 。徐祖耀在Speer等 Q+P 工艺基础上,引入沉淀硬化机制,初步提出Q+P+T工艺,即在钢中添加碳化合物形成元素,淬火后经碳分配外,并使马氏体内析出弥散复杂碳化物,获得较高强度及韧性配合。
研究表明,残余奥氏体能有效提高材料的塑性和韧性,为在淬火钢内得到一定量的稳定残留奥氏体,提出热处理时采用淬火(Quenching)-碳分配(Partitioning)-回火(Tempering)工艺,简称Q-P-T工艺,即钢板淬火到一定温度后保温一定时间,碳自马氏体分配至残留奥氏体,然后在一定温度回火合适的时间后,使其析出复杂碳化物,以增加强化作用。对0.2%C-Mn-Ti-B进行了类似Q-P-T工艺的热模拟试验,并对热模拟后的试样进行了组织观察,得到的组织基本上是板条马氏体组织及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
采用Q-P-T工艺对0.2%C-Mn-Ti-B进行了试验研究,然后在各母板上切取两个拉伸试样、两组冲击试样、一个金相试样和一个硬度试样,得到的性能如表1。从表中可看出,不仅强度比原来有所提高,而且冲击、延伸率、硬度等比试验前都有所提高。
表1 采用Q-P-T工艺对0.2%C-Mn-Ti-B进行试验的性能检测结果
通过上述试验研究可知,采用Q-P-T工艺确实可以改善高强钢的性能,而且还可减少合金元素添加量。因此,可通过Q-P-T工艺在0.15%左右的碳含量高强钢的试制,优化在少加合金元素的基础上来达到1100MPa级以上的超高强钢化学成分,以降低高强钢的生产成本,同时提高高强钢的塑性和韧性。
中国专利申请200610018011.8“易焊接调质高强度钢板及其生产方法”,中国专利申请200710193023.9“一种高强度钢板及其制备方法”,中国专利申请200710193027.7“高强度钢板及其制备方法”,分别为80kg、100kg、110kg级高强钢板生产技术,采用离线淬火+回火工艺(Q+T),钢板最终组织为回火马氏体。以上专利中钢板成分添加了高含量的Mo、Ni、V、Ti、Nb等贵重合金,以保证钢板性能及工艺的适应性,生产成本高。
所以,现有技术中高强钢板生产存在的问题是:a. 高强钢板成分中添加了高含量的Mo、Ni、V、Ti、Nb等贵重合金,以保证钢板性能及工艺的适应性,钢板生产成本高;b.高强钢板强度达1000MPa时,钢板塑性及韧性差,其延伸率小于10%;c.目前(Q+T)及TMCP生产工艺已不能生产1100MPa以上高强度钢板满足制造行业的需求;d.1200Mpa以上超高强度宽厚板目前没有批量生产的成熟工艺及生产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生产厚度为8~60mm 强度1100MPa级低成本超高强度结构钢板,满足制造行业的需求,实现节能降耗、绿色钢铁的理念。其特点为简洁的成分设计,屈服强度不低于1100Mpa,抗拉强度不低于1200 Mpa,延伸率大于10%,-20℃纵向冲击不小于47J;钢板组织为稳定的细小板条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并分布有共格及半共格的碳化物,以提高钢板强度及强韧性的合理配合。
本发明技术方案:
一种超高强钢板的生产工艺,采用工艺路线为炼钢→精炼→连铸→加热→轧制→冷却→热处理。
钢的质量百分组成为C=0.18~0.20,Si=0.35~0.42 ,Mn =1.30~1.40,P ≤0.015,S≤0.010,Al=0.03~0.06,Nb=0.02~0.03,V=0.05~0.06,Ti=0.035~0.045,Mo=0.25~0.35,B=0.0017~0.0022;
工艺步骤为:
A.炼钢:铁水预处理后铁水硫含量S≤0.010%,温度≥1250℃,铁水入转炉前将渣扒干净;转炉终点控制C-T协调出钢、P≤0.012%、S≤0.015%,挡渣出钢渣厚≤50mm,出钢时间4~7min,出钢1/5~2/5时加入合金;出钢后打入Al线脱氧不少于250m;
B.精炼:LF炉精炼对钢液进行造白渣和脱氧操作;精炼后期根据LF炉钢液试样成份补加V-Fe、Nb-Fe、Ti-Fe合金进行成分微调;出站前喂入适量Si-Ca线,吹Ar5min后加入0.018~0.020B-Fe;VD抽取真空开始后的前5min内,将钢包底部Ar搅拌气体流量降低至零;抽取真空开始3min后,提高真空度至0.5tor以下保持15min以上进行循环脱气;
C.连铸:液相线1511℃,中包过热度5~15℃;连铸拉速采用中板铸坯生产典拉速执行,生产连铸坯厚度300mm;
D.加热:加热温度1180~1200℃,出炉板坯心部温度大于1150℃,加热速度9~11min/cm,总在炉时间大于5h;
E.轧制:粗轧采用高温、大压下、慢速轧制技术,最大道次压下率15%以上,开轧温度1040~1060℃,终轧温度950~970℃;精轧累计压下率大于60%,最后三道次压下率大于12%,开轧温度830~820℃,终轧温度780~810℃;
F.冷却:轧后ACC冷却,开冷温度760~780℃,冷却至580~630℃空冷,冷却速度6~15℃/S;
G.热处理:淬火温度890~910℃,在炉时间按1.4~1.6min/mm×板厚min计算,淬火机速度20~40m/min,淬火后温度240~300℃,淬火后快速送入回火炉进行碳分配;碳分配温度180~200℃,在炉时间按0.8min/mm×板厚min计算,出炉后空冷。
按此技术方案生产出来的钢板,检测性能实绩如表2。
表2 1100MPa超高强钢板性能检验实绩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
本发明具备超高强钢的组织特点及要求:(1) 具高位错密度的细条状马氏体,板条厚度为数十纳米;(2) 马氏体上析出细小共格复杂碳化物以进一步增加强度;(3) 避免渗碳体Fe3C 析出;(4) 马氏体条间含适当数量(厚度) 、一定碳含量的残余奥氏体以提高钢的韧性和塑性;(5) 原始奥氏体应具细晶组织。
本发明的1100MPa级超高强钢板使用中碳高锰成分设计,保证钢板的强度;高Si成分抑制Fe3C 的形成,稳定ε碳化物,并使钢能进行碳分配( Partitioning) 处理;含Mn等稳定奥氏体元素,使Ms 下降;含复杂碳化物形成元素如Nb、V、Ti 、Mo元素使Ms 下降, 呈沉淀硬化并细化奥氏体晶粒;Ti的加入改善了超高强钢板的焊接性能。
采用洁净钢的生产方法生产高质量的连铸坯;TMCP轧制工艺细化钢板热处理前的组织;较低温度奥氏体化, 可以得到细晶奥氏体组织;淬火至240~300℃(Ms~Mf)以获得适量的马氏体,提高钢板强度;在180~200℃进行碳分配,更多残余奥氏体富碳并稳定至室温;分配温度复杂碳化物共格及半共格沉淀可提高钢的强度及塑性、韧性;钢板经Q+P 处理后组织为板条马氏体+板条残余奥氏体及沉淀出的复杂碳化物,钢板强度和塑性的综合性能优于双相钢、TRIP 钢、一般马氏体型钢。
本发明包括炼钢、精炼、连铸、加热、轧制、加速冷却、Q+P热处理等工序组成。简洁的钢种成分设计,降低了钢板的生产成本;采用纯净钢水生产高质量的连铸坯;低温长时间加热板坯获得晶粒细小、成分均匀的奥氏体晶粒;粗轧高温大压下、慢速轧制充分细化铸坯中心组织,精轧累计压下率保证奥氏体有足够的变形带,加速冷却后转变组织晶粒细小、均匀;Q工艺保证钢板淬火后为马氏体及足够的残余奥氏体,P处理后保证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提高了钢板的塑性及韧性。
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a.钢板成分设计简洁,没有添加大量的合金元素,降低了超高强钢板的生产成本;b.钢板成分中加入Ti,改善了钢板的焊接性能;c.钢板经Q+P 处理后组织为超细板条马氏体+纳米级板条残余奥氏体及沉淀出的复杂碳化物,钢板强度和塑性的综合性能优于双相钢、TRIP 钢及一般马氏体型钢;d.钢板经辊式淬火机淬火后,板型良好;e.工序简单、易实现,解决了传统淬火、回火不能生产超高强钢板的难题,实现1100MPa级超高强钢板的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生产钢板Q+P处理后组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入炉铁水先进行铁水预处理,处理后铁水硫含量S≤0.010%,温度≥1250℃,铁水入转炉前必须将渣扒干净。转炉冶炼过程加入铁水及废钢,铁水与废钢配比为铁水85%左右,废钢15%左右。转炉终点控制C-T协调出钢、P≤0.012%、S≤0.015%;严格挡渣出钢,渣厚≤50mm,出钢时间4~7min,出钢1/5加入合金,出钢2/5加完合金;出钢后打入Al线脱氧不少于250m,并视装入量、终点C、钢水氧化性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然后将钢水运送到LF精炼炉进行精炼操作。
LF精炼对钢液进行造白渣和脱氧操作,确保钢中氧、硫等元素的含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精炼后期根据LF炉钢液试样成份补加V-Fe、Nb-Fe、Ti-Fe等适量合金进行成分微调,确保成分全部命中;出站前喂入适量的Si-Ca线,吹Ar5min后加入B-Fe,B-Fe的加入量按照0.018~0.020控制。然后将钢水运送到VD炉进行真空处理。VD抽取真空开始后的前5min内,将钢包底部Ar搅拌气体流量降低至零,防止在真空室未达到真空前对钢水进行搅拌,造成钢液氧化;抽取真空开始3min后,要求快速提高真空度至0.5tor以下,并在此真空度下保真空15min;RH真空处理时,真空度保持在0.5tor以下,并在此真空度下循环脱气15min以上。真空处理结束后对钢液进行15min以上的软吹处理,然后将钢水运送到连铸进行浇铸。
该钢种的液相线1511℃,中包过热度控制5~15℃;连铸拉速采用中板铸坯生产典拉速执行,严格执行稳态浇铸;生产连铸坯厚度300mm(铸机生产最大厚度);连铸全程实行严格的保护浇铸,防止钢液二次氧化和增氮。下线铸坯进行24小时以上的堆冷。成品成分见表3。
铸坯在加热炉的加热温度1180~1200℃,出炉板坯心部温度大于1150℃;加热速度9~11min/cm,总在炉时间大于5h。出炉进行高压除磷,然后进入粗轧。粗轧采用“高温、大压下、慢速”轧制技术,不使用自动轧制,手动轧制;压下规程编制按轧机的能力选用最大道次压下量,最大道次压下率达15%以上;开轧温度1040~1060℃,终轧温度950~970℃。精轧累计压下率大于60%,最后三道次压下率大于12%;开轧温度830~820℃,终轧温度780~810℃。轧后ACC冷却选择强冷工艺,开冷温度760~780℃,冷却至580~630℃空冷,冷却速度6~15℃/s。
钢板采用淬火+碳分配的热处理方式。奥氏体化的温度为890~910℃;在炉时间按(1.4~1.6min/mm×板厚)min计算;淬火机速度20~40m/min;钢板淬火后温度240~300℃,钢板淬火后快速送入回火炉进行碳分配。碳分配温度180~200℃;在炉时间按(0.8min/mm×板厚)min计算;出炉后空冷。
成品钢板性能检测结果为:厚度为20mm的钢板屈服强度为1271MPa,抗拉强度为1379MPa,延伸率为12.6%,常温冲击为97/100/94J,0℃冲击为78/77/126J,-20℃冲击为61/63/70J。厚度为40mm的钢板屈服强度为1164MPa,抗拉强度为1394MPa,延伸率为11.5%,常温冲击为137/173/136J,0℃冲击为78/85/88J,-20℃冲击为81/78/75J。
实施例2:
入炉铁水先进行铁水预处理,处理后铁水硫含量S≤0.010%,温度≥1250℃,铁水入转炉前必须将渣扒干净。转炉冶炼过程加入铁水及废钢,铁水与废钢配比为铁水85%左右,废钢15%左右。转炉终点控制C-T协调出钢、P≤0.012%、S≤0.015%;严格挡渣出钢,渣厚≤50mm,出钢时间4~7min,出钢1/5加入合金,出钢2/5加完合金;出钢后打入Al线脱氧不少于250m,并视装入量、终点C、钢水氧化性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然后将钢水运送到LF精炼炉进行精炼操作。
LF精炼对钢液进行造白渣和脱氧操作,确保钢中氧、硫等元素的含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精炼后期根据LF炉钢液试样成份补加V-Fe、Nb-Fe、Ti-Fe等适量合金进行成分微调,确保成分全部命中;出站前喂入适量的Si-Ca线,吹Ar5min后加入B-Fe,B-Fe的加入量按照0.018~0.020控制。然后将钢水运送到VD炉进行真空处理。VD抽取真空开始后的前5min内,将钢包底部Ar搅拌气体流量降低至零,防止在真空室未达到真空前对钢水进行搅拌,造成钢液氧化;抽取真空开始3min后,要求快速提高真空度至0.5tor以下,并在此真空度下保真空15min;RH真空处理时,真空度保持在0.5tor以下,并在此真空度下循环脱气15min以上。真空处理结束后对钢液进行15min以上的软吹处理,然后将钢水运送到连铸进行浇铸。
该钢种的液相线1511℃,中包过热度控制5~15℃;连铸拉速采用中板铸坯生产典拉速执行,严格执行稳态浇铸;生产连铸坯厚度300mm(铸机生产最大厚度);连铸全程实行严格的保护浇铸,防止钢液二次氧化和增氮。下线铸坯进行24小时以上的堆冷。成品成分见表3。
铸坯在加热炉的加热温度1180~1200℃,出炉板坯心部温度大于1150℃;加热速度9~11min/cm,总在炉时间大于5h。出炉进行高压除磷,然后进入粗轧。粗轧采用“高温、大压下、慢速”轧制技术,不使用自动轧制,手动轧制;压下规程编制按轧机的能力选用最大道次压下量,最大道次压下率达15%以上;开轧温度1040~1060℃,终轧温度950~970℃。精轧累计压下率大于60%,最后三道次压下率大于12%;开轧温度830~820℃,终轧温度780~810℃。轧后ACC冷却选择强冷工艺,开冷温度760~780℃,冷却至580~630℃空冷,冷却速度6~15℃/s。
钢板采用淬火+碳分配的热处理方式。奥氏体化的温度为890~910℃;在炉时间按(1.4~1.6min/mm×板厚)min计算;淬火机速度20~40m/min;钢板淬火后温度240~300℃,钢板淬火后快速送入回火炉进行碳分配。碳分配温度180~200℃;在炉时间按(0.8min/mm×板厚)min计算;出炉后空冷。
成品钢板性能检测结果为:厚度为60mm的钢板屈服强度为1185MPa,抗拉强度为1429MPa,延伸率为12.6%,常温冲击为115/109/105J,0℃冲击为78/107/87J,-20℃冲击为71/63/66J。
表3 1100MPa级超高强钢板成分(%)
Claims (1)
1.一种超高强钢板的生产工艺,采用工艺路线为炼钢→精炼→连铸→加热→轧制→冷却→热处理,其特征在于:
钢的质量百分组成为C=0.18~0.20,Si=0.35~0.42 ,Mn =1.30~1.40,P ≤.015,S≤.010,Al=0.03~0.06,Nb=0.02~0.03,V=0.05~0.06,Ti=0.035~0.045,Mo=0.25~0.35,B=0.0017~0.0022,其余为Fe及不可控制的杂质元素;钢板的组织为细小板条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
工艺步骤为:
A. 炼钢:铁水预处理后铁水硫含量S≤0.010%,温度≥1250℃,铁水入转炉前将渣扒干净;转炉终点控制C-T协调出钢、P≤0.012%、S≤0.015%,挡渣出钢渣厚≤50mm,出钢时间4~7min,出钢1/5~2/5时加入合金;出钢后打入Al线脱氧不少于250m;
B. 精炼:LF炉精炼对钢液进行造白渣和脱氧操作;精炼后期根据LF炉钢液试样成份补加V-Fe、Nb-Fe、Ti-Fe合金进行成分微调;出站前喂入适量Si-Ca线,吹Ar5min后加入0.018~0.020B-Fe;VD抽取真空开始后的前5min内,将钢包底部Ar搅拌气体流量降低至零;抽取真空开始3min后,提高真空度至0.5tor以下保持15min以上进行循环脱气;
C. 连铸:液相线1511℃,中包过热度5~15℃;连铸拉速采用中板铸坯生产典拉速执行,生产连铸坯厚度300mm;
D. 加热:加热温度1180~1200℃,出炉板坯心部温度大于1150℃,加热速度9~11min/cm,总在炉时间大于5h;
E. 轧制:粗轧采用高温、大压下、慢速轧制技术,最大道次压下率15%以上,开轧温度1040~1060℃,终轧温度950~970℃;精轧累计压下率大于60%,最后三道次压下率大于12%,开轧温度830~820℃,终轧温度780~810℃;
F. 冷却:轧后ACC冷却,开冷温度760~780℃,冷却至580~630℃空冷,冷却速度6~15℃/S;
G. 热处理:淬火温度890~910℃,在炉时间按1.4~1.6min/mm×板厚min计算,淬火机速度20~40m/min,淬火后温度240~300℃,淬火后快速送入回火炉进行碳分配;碳分配温度180~200℃,在炉时间按0.8min/mm×板厚min计算,出炉后空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429983.1A CN102925802B (zh) | 2012-11-01 | 2012-11-01 | 一种超高强钢板的生产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429983.1A CN102925802B (zh) | 2012-11-01 | 2012-11-01 | 一种超高强钢板的生产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25802A CN102925802A (zh) | 2013-02-13 |
CN102925802B true CN102925802B (zh) | 2015-08-19 |
Family
ID=47640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429983.1A Active CN102925802B (zh) | 2012-11-01 | 2012-11-01 | 一种超高强钢板的生产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92580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46997B (zh) | 2013-03-28 | 2015-08-26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低合金高韧性耐磨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
CN113637900A (zh) * | 2021-07-27 | 2021-11-12 |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1100MPa级重型机械吊臂用厚钢板的生产方法 |
CN116926427A (zh) * | 2023-07-28 | 2023-10-24 |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 | 一种高强度结构用q1300钢板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391A (zh) * | 1993-08-04 | 1995-12-13 |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焊接部位的疲劳强度和焊接性优良的高强度钢及其制造方法 |
JP2011111674A (ja) * | 2009-11-30 | 2011-06-09 | Nippon Steel Corp | 疲労耐久性に優れた引張最大強度900MPa以上の高強度冷延鋼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高強度亜鉛めっき鋼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2363859A (zh) * | 2011-11-14 | 2012-02-29 |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 | 一种耐磨钢板的生产方法 |
-
2012
- 2012-11-01 CN CN201210429983.1A patent/CN10292580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391A (zh) * | 1993-08-04 | 1995-12-13 |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焊接部位的疲劳强度和焊接性优良的高强度钢及其制造方法 |
JP2011111674A (ja) * | 2009-11-30 | 2011-06-09 | Nippon Steel Corp | 疲労耐久性に優れた引張最大強度900MPa以上の高強度冷延鋼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高強度亜鉛めっき鋼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2363859A (zh) * | 2011-11-14 | 2012-02-29 |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 | 一种耐磨钢板的生产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25802A (zh) | 2013-0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760576B (zh) | 含碲的Y1Cr13易切削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3846260B (zh) | 一种工程机械用高强度钢板的生产方法 | |
CN101914725B (zh) | 低碳超深冲冷轧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2925799B (zh) | 一种超高强钢板的生产方法 | |
CN106987771B (zh) | 一种极低屈服强度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1713046A (zh) | 纳米析出相强化及控制的超细晶粒马氏体钢的制备方法 | |
CN105908084A (zh) | 一种调质型高强度低温容器用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2605241A (zh) | 一种正火型16MnDR低温压力容器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9385576A (zh) | 一种基于镁处理的低成本x65管线钢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8517465B (zh) | 一种铌钛铬硼合金化耐磨钢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230436A (zh) | 一种普通低碳低硅热轧钢带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4342598A (zh) | 一种600MPa级别汽车大梁用热轧钢带的生产方法 | |
CN102899563B (zh) | 一种超高强钢板的生产方法 | |
CN102876997B (zh) | 一种易焊接海洋平台用调质高强度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2191430A (zh) | 屈服强度550MPa易焊接高强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925802B (zh) | 一种超高强钢板的生产方法 | |
CN102876972B (zh) | 一种超高强钢板的生产方法 | |
CN103667922A (zh) | 一种hrb400高强度热轧带肋钢筋的生产方法 | |
CN102912231A (zh) | 一种超高强钢板的生产方法 | |
CN102925801A (zh) | 一种超高强钢板的生产方法 | |
CN106987777A (zh) | 一种含钛微钒超深冲if钢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5861929A (zh) | 一种440MPa级冷轧高强IF钢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2925800B (zh) | 一种超高强钢板的生产方法 | |
CN113549808A (zh) | 一种稀土微合金化q355b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的生产方法 | |
CN102925804A (zh) | 一种超高强钢板的生产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