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07034A - 用于促成共享上行链路信道上的三态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促成共享上行链路信道上的三态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07034A CN102907034A CN2011800241074A CN201180024107A CN102907034A CN 102907034 A CN102907034 A CN 102907034A CN 2011800241074 A CN2011800241074 A CN 2011800241074A CN 201180024107 A CN201180024107 A CN 201180024107A CN 102907034 A CN102907034 A CN 1029070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it
- relevance values
- log
- information
- verif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促成对从无线终端接收的通信进行解码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产品。从无线终端经由共享上行链路信道接收经编码比特,在这些经编码比特内标识多个确认频调。探明与该多个确认频调内检测出的比特和对应于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中的任何码字的有效比特之间的相关性对应的相关性值。随后通过将该相关性值与阈值作比较来确定该多个确认频调是否包括对应于非连续传输的信息。
Description
背景
I.领域
以下描述一般涉及无线通信,尤其涉及用于促成共享上行链路信道上的三态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II.背景
无线通信系统被广泛部署以提供诸如语音、数据等各种类型的通信内容。这些系统可以是能够通过共享可用系统资源(例如,带宽和发射功率)来支持与多用户通信的多址系统。这些多址系统的示例包括码分多址(CDMA)系统、时分多址(TDMA)系统、频分多址(FDMA)系统、3GPP长期演进(LTE)系统、以及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
一般而言,无线多址通信系统能同时支持多个无线终端通信。每个终端经由前向和反向链路上的传输与一个或更多个基站通信。前向链路(或即下行链路)是指从基站至终端的通信链路,而反向链路(或即上行链路)是指从终端至基站的通信链路。此通信链路可经由单输入单输出、多输入单输出或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来建立。
MIMO系统采用多个(NT个)发射天线和多个(NR个)接收天线进行数据传输。由这NT个发射天线以及NR个接收天线形成的MIMO信道可被分解成NS个也称为空间信道的独立信道,其中NS≤min{NT,NR}。这NS个独立信道中的每一个对应于一维。如果由这多个发射和接收天线创生的附加维度得到利用,则MIMO系统就能提供改善的性能(例如,更高的吞吐量和/或更大的可靠性)。
MIMO系统支持时分双工(TDD)和频分双工(FDD)系统。在TDD系统中,前向和反向链路传输是在相同的频率区划上,从而互易性原理允许从反向链路信道来估计前向链路信道。这使得当在接入点处有多个天线可用时该接入点能够提取前向链路上的发射波束成形增益。
在设计可靠无线通信系统中,对于上行链路传输的解码必须特别注意。例如,在当前LTE规范(3GPP TS 36.212:″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演进通用地面无线电接入(E-UTRA);复用和信道解码)″)中,上行链路传输使用单载波波形,该规范通过援引纳入本文。当没有数据传输时,包括上行链路确认(ACK)码元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经由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来传输。另一方面,当数据和控制传输共存于一个子帧中时,经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来传送它们。这里,由于无线终端偶尔会错过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指派,因此接收到PUSCH传输的基站必须探明该传输是否包括响应于接收到PDCCH指派的控制信息(即,ACK或否定确认(NAK)),或者该传输是否由于无线终端已错过PDCCH指派而包括对应于非连续传输(DTX)的随机数据。但是,当前PUSCH解码技术不能胜任检测出PUSCH传输是否包括对应于DTX的数据。相应地,希望开发用于高效执行携带控制和数据传输的共享上行链路信道上的三态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以上所描述的当前无线通信系统的缺陷仅旨在提供对常规系统的一些问题的概述,并非旨在穷举。常规系统的其他问题以及本文所描述的各种非限定性实施例的相应效益在阅览以下描述后变得更明了。
概述
以下给出对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简化概述以提供对此类实施例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实施例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标识所有实施例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实施例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一些概念以作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
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及其相应公开,描述与促成共享上行链路信道的三态解码有关的各个方面。在一个方面,公开了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这些实施例内,经由共享上行链路信道从无线终端接收多个经编码比特。随后在这多个经编码比特内标识多个确认频调。这些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探明与该多个确认频调内检测出的比特和对应于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中的任何码字的有效比特之间的相关性对应的相关性值。随后通过将该相关性值与阈值作比较来确定该多个确认频调是否包括对应于非连续传输的信息。
另一方面,公开了一种促成对从无线终端接收的通信进行解码的装置。在此实施例内,该装置包括配置为执行存储于存储器中的计算机可执行组件的处理器。这些计算机可执行组件包括接收组件、相关组件、以及解码组件。该接收组件配置为经由共享上行链路信道接收多个经编码比特,其中该多个经编码比特包括多个确认频调。该相关组件配置为探明与该多个确认频调内检测出的比特和对应于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中的任何码字的有效比特之间的相关性对应的相关性值。该解码组件配置为通过将该相关性值与阈值作比较来检测该多个确认频调内的非连续传输。
另一方面,公开了一种促成对从无线终端接收的通信进行解码的另一种设备。在该实施例内,提供用于经由共享上行链路信道接收多个经编码比特的装置。该设备还包括用于在该多个经编码比特内识别多个确认频调的装置。还提供了用于探明相关性值的装置,其中该相关性值对应于该多个确认频调内检测出的比特与对应于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中的任何码字的有效比特之间的相关性。该设备还包括用于通过将该相关性值与阈值作比较来确定该多个确认频调是否包括对应于非连续传输的信息的装置。
为能达成前述及相关目的,这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包括在下文中充分描述并在权利要求中特别指出的特征。以下描述和所附插图详细阐述了这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某些说明性方面。但是,这些方面仅仅是指示了可采用各个实施例的原理的各种方式中的若干种,并且所描述的实施例旨在包括所有此类方面及其等效方案。
附图简述
图1根据本文中所阐述的各个方面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说明。
图2是可与本文中描述的各种系统和方法联用的示例无线网络环境的说明。
图3说明根据一些方面用于促成共享上行链路信道上的三态解码的示例系统。
图4说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的示例性帧结构。
图5说明根据本主题说明书的一方面的促成三态解码的示例性基站的框图。
图6是实现促成共享上行链路信道上的三态解码的电子组件的示例耦合的说明。
图7是说明根据本主题说明书的一方面的促成三态解码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说明根据一些方面用于促成三态解码的非分段算法的示例性实现的示图。
图9是根据各个方面实现的包括多个蜂窝小区的示例性通信系统的说明。
图10是根据本文描述的各个方面的示例性基站的说明。
图11是根据本文描述的各个方面实现的示例性无线终端的说明。
详细描述
现在参考附图来描述各种实施例,在附图中贯穿始终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引述相似的要素。在以下说明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众多的具体细节以图提供对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透彻的理解。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没有这些具体细节也可实践如此的实施例。在其它实例中,公知的结构和设备以框图形式示出以便于描述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
本文中描述的技术可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诸如码分多址(CDMA)、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正交频分多址(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高速分组接入(HSPA)、以及其他系统。术语“系统”和“网络”常被可互换地使用。CDMA系统可实现诸如通用地面无线电接入(UTRA),CDMA2000等无线电技术。UTRA包括宽带CDMA(W-CDMA)以及CDMA的其他变体。CDMA2000涵盖IS-2000、IS-95和IS-856标准。TDMA系统可实现诸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等的无线电技术。OFDMA系统可实现诸如演进UTRA(E-UTRA)、超移动宽带(UMB)、IEEE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Flash-OFDM等的无线电技术。UTRA和E-UTRA是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的一部分。3GPP长期演进(LTE)是UMTS的使用E-UTRA的即将发布版,其在下行链路上采用OFDMA而在上行链路上采用SC-FDMA。
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利用单载波调制和频域均衡。SC-FDMA具有与OFDMA系统相近的性能以及本质上相同的总体复杂度。SC-FDMA信号因其固有的单载波结构而具有较低的峰均功率比(PAPR)。SC-FDMA可用于例如上行链路通信中,其中较低的PAPR在发射功率效率的意义上使接入终端受益极大。相应地,在3GPP长期演进(LTE)或演进UTRA中,SC-FDMA可实现为上行链路多址方案。
高速分组接入(HSPA)可包括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技术以及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或演进上行链路(EUL)技术并还可包括HSPA+技术。HSDPA、HSUPA和HSPA+分别是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规范版本5、版本6和版本7的一部分。
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优化了从网络到用户装备(UE)的数据传输。如本文中所使用的,从网络到用户装备UE的传输可被称作“下行链路”(DL)。传输方法可允许数个Mb/s的数据率。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可增大移动无线电网络的容量。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可优化从终端到网络的数据传输。如本文中所使用的,从终端到网络的传输可被称作“上行链路”(UL)。上行链路数据传输方法可允许数个Mb/s的数据率。如3GPP规范的版本7中所规定的,HSPA+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两者提供了甚至更进一步的改进。高速分组接入(HSPA)方法在传送大量数据的数据业务(例如,IP语音电话(VoIP)、视频会议以及移动办公应用)中一般允许下行链路与上行链路之间的更快交互。
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上可使用快速数据传输协议,诸如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诸如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的这些协议允许接收者对可能已接收出错的分组自动地请求重传。
本文中描述与接入终端有关的各个实施例。接入终端也可被称作系统、订户单元、订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程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用户设备、或用户装备(UE)。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DA)、具有无线连接能力的手持式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此外,本文中描述与基站有关的各个实施例。基站可被用于与(诸)接入终端通信,并且也可称作为接入点、B节点、演进型B节点(eNodeB)、或其他某个术语。
现在参照图1,解说了根据本文所给出的各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00。系统100包括基站102,基站102可包括多个天线群。例如,一个天线群可以包括天线104和106,另一个群可以包括天线108和110,而又一个群可以包括天线112和114。为每一天线群示出两个天线;然而,每一群可以利用更多或更少天线。基站102还可以包括发射机链和接收机链,其各自又可以包括与信号发射和接收相关联的多个组件(例如,处理器、调制器、复用器、解调器、分用器、天线等),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
基站102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接入终端(诸如接入终端116和接入终端122)通信;然而,应当领会,基站102可以与实质上上任何数目的类似于接入终端116和122的接入终端通信。接入终端116和122可以是例如蜂窝电话、智能电话、膝上型计算机、手持式通信设备、手持式计算设备、卫星无线电、全球定位系统、PDA、和/或任何其他适合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上进行通信的设备。如所描绘的,接入终端116与天线112和114正处于通信,其中天线112和114在前向链路118上向接入终端116传送信息,并在反向链路120上从接入终端116接收信息。此外,接入终端122与天线104和106正处于通信,其中天线104和106在前向链路124上向接入终端122传送信息,并在反向链路126上从接入终端122接收信息。在频分双工(FDD)系统中,例如,前向链路118可以利用与反向链路120所采用的不同的频带,而前向链路124可以采用与反向链路126所采用的不同的频带。进一步,在时分双工(TDD)系统中,前向链路118和反向链路120可以利用共用频带,并且前向链路124和反向链路126可以利用共用频带。
每一群天线和/或它们被指定在其中通信的区域可以被称作基站102的扇区。例如,天线群可被设计成与在基站102所覆盖的区域的一扇区中的诸接入终端通信。在前向链路118和124上的通信中,基站102的发射天线可利用波束成形来改进针对接入终端116和122的前向链路118和124的信噪比。另外,与基站通过单个天线向其所有接入终端发射相比,在基站102利用波束成形来向随机分散在相关联的覆盖中各处的接入终端116和122发射时,处于邻蜂窝小区中的接入终端会经受较小干扰。
图2示出了一示例无线通信系统200。为简明起见,无线通信系统200描绘了一个基站210和一个接入终端250。然而应当领会,系统200可包括一个以上的基站和/或一个以上的接入终端,其中附加的基站和/或接入终端可与以下描述的示例基站210和接入终端250基本上相似或相异。另外,应该领会,基站210和/或接入终端250可采用本文所述的系统和/或方法来促成其间的无线通信。
在基站210处,数个数据流的话务数据从数据源212被提供给发射(TX)数据处理器214。根据示例,每个数据流可在各自的天线上发射。TX数据处理器214基于为话务数据流选择的特定编码方案来格式化、编码、和交织该数据流以提供经编码的数据。
可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将每一数据流的经编码数据与导频数据复用。补充地或替换地,导频码元可以被频分复用(FDM)、时分复用(TDM)、或码分复用(CDM)。导频数据通常是以已知方式处理的已知数据码型,并且可在接入终端250处被用来估计信道响应。每个数据流的经复用的导频和经编码数据可基于为该数据流选择的特定调制方案(例如,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正交相移键控(QPSK)、M相移键控(M-PSK)、M正交振幅调制(M-QAM)等)来调制(例如,码元映射)以提供调制码元。每个数据流的数据率、编码、和调制可由处理器230执行或提供的指令来决定。
这些数据流的调制码元可被提供给TX MIMO处理器220,后者可进一步处理这些调制码元(例如,针对OFDM)。TX MIMO处理器220然后将NT个调制码元流提供给NT个发射机(TMTR)222a到222t。在各种实施例中,TX MIMO处理器220向各数据流的码元以及向藉以发射该码元的天线施加波束成形权重。
每个发射机222接收并处理各自的码元流以提供一个或更多个模拟信号,并进一步调理(例如,放大、滤波、和上变频)这些模拟信号以提供适于在MIMO信道上传输的经调制信号。此外,来自发射机222a到222t的NT个经调制信号各自从NT个天线224a到224t被发射。
在接入终端250处,所传送的经调制信号被NR个天线252a到252r所接收,并且从每个天线252接收到的信号被提供给各自的接收机(RCVR)254a到254r。每个接收机254调理(例如,滤波、放大、及下变频)各自的信号,数字化该经调理的信号以提供样本,并且进一步处理这些样本以提供对应的“收到”码元流。
RX数据处理器260可从NR个接收机254接收这NR个收到码元流并基于特定接收机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以提供NT个“检测出的”码元流。RX数据处理器260可解调、解交织、和解码每个检测出的码元流以恢复该数据流的话务数据。RX数据处理器260所作的处理与基站220处TX MIMO处理器220和TX数据处理器214所执行的处理互补。
处理器270可周期性地决定要利用哪种可用技术,如以上所讨论的。此外,处理器270可编制包括矩阵索引部分和秩值部分的反向链路消息。
该反向链路消息可包括关于该通信链路和/或该收到数据流的各种类型的信息。反向链路消息可由TX数据处理器238——其还从数据源236接收数个数据流的话务数据——处理,由调制器280调制,由发射机254a到254r调理,并被传回给基站210。
在基站210处,来自接入终端250的经调制信号被天线224所接收,由接收机222调理,由解调器240解调,并由RX数据处理器242处理以提取由接入终端250发射的反向链路消息。此外,处理器230可处理所提取的消息以确定要使用哪个预编码矩阵来决定波束成形权重。
处理器230和270可分别指导(例如,控制、协调、管理等)基站210和接入终端250处的操作。可使相应各处理器230和270与存储程序代码和数据的存储器232和272相关联。处理器230和270还可执行推导分别针对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频率和冲激响应估计的计算。
接下来参考图3,提供了其中基站310与无线终端通信的示例性系统。如图所示,当基站310向无线终端320传送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指派时,基站随后可经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接收确认(ACK)频调,这些确认频调包括抑或控制信息(即,ACK或否定ACK(NAK)信息)抑或随机数据(即,对应于非连续传输(DTX))。因此,接收机必须执行三态解码以确定经由PUSCH接收的ACK频调中包括的是ACK、NAK还是DTX。
接着参考图4,提供了数据和ACK同时存在时PUSCH的示例性帧结构。如图所示,在ACK码元被映射到星座的四个角之后,它们按图4中所示的次序从高频到低频被重复地分配到这两个参考信号码元两侧的四个OFDM码元上,由此占据一定数目的频调。对应于ACK传输的数据频调被穿孔。然而,当无线终端错过PDCCH指派时,它将不传送ACK码元(即,发生正常数据传输)。在这种情形中,eNB接收机将由此不得不执行三态解码以辨别是传送了ACK或NACK还是传送了随机数据(即,DTX)。因此,难题在于要设计有效算法供接收机进行三态解码。
如前所述,本主题说明书公开了一种用于促成共享上行链路信道上的三态解码的方法和装置。具体而言,本主题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当经由PUSCH传送LTE上行链路HARQ-ACK码元时促成该码元的三态解码的方法和装置。除了检测无线终端接收到PDCCH指派时的ACK/NACK码元之外,本文描述的新颖方面还检测无线终端错过PDCCH时的DTX。
接下来参考图5,提供了促成对从无线终端接收的通信进行解码的示例性基站的框图。如图所示,基站500可包括处理器组件510、存储器组件520、接收组件530、相关组件540、解码组件550、概率组件560和发射组件570。
在一个方面,处理器组件510被配置成执行与执行多个功能中的任何功能有关的计算机可读指令。处理器组件510可以是专用于分析要从基站500传达的信息和/或生成可由存储器组件520、接收组件530、相关组件540、解码组件550、概率组件560和/或发射组件570利用的信息的单个处理器或多个处理器。补充地或替换地,处理器组件510可被配置成控制基站500的一个或更多个组件。
在另一方面,存储器组件520耦合至处理器组件510并被配置成存储由处理器组件510执行的计算机可读指令。存储器组件520还可被配置成存储多种其他类型的数据中的任何类型的数据,包括三态解码算法,以及由接收组件530、相关组件540、解码组件550、概率组件560和/或发射组件570中的任何组件生成的数据。存储器组件520可按数个不同的配置来进行配置,包括配置为随机存取存储器、电池支持式存储器、硬盘、磁带等。在存储器组件520上还可实现各种特征,诸如压缩和自动备份(例如,使用独立驱动器冗余阵列(RAID)配置)。
在又一方面,接收组件530和发射组件570也耦合至处理器组件510并被配置成使基站500与外部实体接口。例如,接收组件530可配置为经由共享上行链路信道接收包括多个确认频调的多个经编码比特,而发射组件570可配置为向无线终端发射控制信道指派(例如,PDCCH指派)。
如图所示,基站500还包括相关组件540和解码组件550。在该实施例内,相关组件540配置为探明代表这多个确认频调内检测出的比特与对应于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中的任何码字的有效比特之间的相关性的相关性值。同时,解码组件550配置为通过将该相关性值与阈值比较来检测该多个确认频调内的非连续传输。
这里,应当注意到,前面提到的相关性值可取决于多个参数中的任何参数。例如,在一实施例中,相关组件540配置为探明确认指示符的预计比特长度(例如,1比特的ACK,2比特的ACK等),其中该相关性值是预计比特长度的函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相关组件540配置为探明这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中的每一个码字的调制阶数(Qm),其中该相关性值是该调制阶数的函数。相关组件540还可配置为从分别与该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之一相关联的多个潜在可能相关性值中选择相关性值,其中该相关性值是这多个潜在可能相关性值中的最大值。
对于一些实施例,基站500还包括概率组件560,配置为探明在这多个确认频调内每个检测出的比特的对数似然比。对于这些实施例,相关组件540然后可根据利用由概率组件560探明的对数似然比的多个解码算法中的任何算法来探明相关性值。例如,相关组件540可配置为根据皆利用对数似然比的分段算法或非分段算法来探明相关性值。
在一方面,当实现非分段算法时,概率组件560配置为探明分别对应于检测出的比特内的信息比特的多个对数似然比值。在该实施例内,相关组件540配置为然后作为这多个对数似然比值的函数来探明该相关性值。例如,在每个信息比特具有对应比特位置的一方面,相关组件540配置为探明分别与和具有共同比特位置的信息比特子集相关联的对数似然比值的总和相对应的多个和,其中该相关性值取决于这多个和。在又一方面,相关组件540配置为探明这多个对数似然比值中的每一个值的绝对值,其中解码组件550配置为通过将该相关性值与这多个对数似然比值的每一个值的绝对值之和相比较来检测非连续传输。
在另一方面,当实现分段算法时,相关组件540配置为将这多个确认频调中的每一确认频调分段为多个段。在该实施例内,这多个段中的每一段具有对应对数似然比值,其中相关组件540进一步配置为作为这多个段中的每一段的对应对数似然比值的函数来探明该相关性值。例如,在这多个段中的每一段具有对应段位置的一方面,相关组件540配置为探明分别与和所检测出的比特中具有共同段位置的比特子集相关联的对数似然比值的总和对应的多个和。相关组件540然后进一步配置为基于所述这多个和来探明相关性值。
转到图6,示出促成共享上行链路信道上的三态解码的系统600。例如,系统600可驻留在基站内。如图所示,系统600包括可表示由处理器、软件、或其组合(例如,固件)实现的功能的功能块。系统600包括可协同工作的电组件的逻辑编组602。如图所示,逻辑编组602可包括用于经由共享上行链路信道接收多个经编码比特的电组件610。逻辑编组602还可包括用于标识这多个经编码比特内的多个确认频调的电组件612,以及用于探明这些确认频调内检测出的比特与对应于有效确认码字的有效比特之间的相关性的电组件614。此外,逻辑编组602可包括用于通过将该相关性与阈值作比较来确定这些确认频调是否包括对应于非连续传输的信息的电组件616。另外,系统600可包括保存用于执行与电组件610、612。614和616相关联的功能的指令的存储器620。尽管被示为在存储器620外部,但是应该理解,电组件610、612、614和616可存在于存储器616内部。
接下来参考图7,提供了示出促成对从无线终端接收的通信进行解码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如图所示,过程700包括根据本主题说明书的一方面可由包括三态解码器的基站执行的一系列动作。例如,过程700可通过采用处理器执行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以实现这一系列动作而实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构想了包括用于实现过程700的这些动作的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在一方面,过程700开始于在动作710向无线终端传送控制指派。例如,可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上向无线终端传送该控制指派。接着,在动作720,从无线终端经由共享上行链路信道(例如,经由PUSCH)接收经编码比特,其中这些经编码比特可包括ACK码元(例如,ACK或NAK)或DTX数据。这里,由于可能经由重复来传送ACK,因此可经由多个传输来接收经编码比特。
一旦接收到经编码比特,随后就在动作730处理这些经编码比特。这里,该处理可包括为每一经编码比特探明对数似然比值。过程700然后前进到动作740,在此标识这些经编码比特内的确认频调。
接着在动作750,基站的三态解码器配置为根据特定的参数/算法来对确认频调进行解码。例如,解码器可配置为实现抑或分段抑或非分段解码算法。此外,解码器可配置为根据特定调制阶数(Qm)和/或确认指示符的预计比特长度(例如,1比特的ACK、2比特的ACK等)来对确认频调进行解码。
一经配置,该三态解码器随后就可在动作760探明恰适的相关性值。也就是,探明与这些确认频调内检测出的比特和对应于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中的任何码字的有效比特之间的相关性对应的相关性值。在一方面,动作760包括从各自与这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之一相关联的多个潜在可能相关性值中选择相关性值,其中该相关性值是这多个潜在可能相关性值中的最大值。如前所述,该相关性值还可取决于特定解码算法而变。例如,当根据分段算法将这些确认频调分段成多个段时,该相关性值可基于这多个段中的每一段的相应对数似然比值(其中,该多个段中的每一段具有对应的段位置)。类似地,当实现仅利用这些确认频调内的信息比特的非分段算法时,该相关性值可基于每一信息比特的对应对数似然比值(其中,每一信息比特具有对应的比特位置)。
接着,在动作770,三态解码器确定经编码比特是否对应于ACK重复序列。如果确实检测出ACK重复序列,则过程700前进到步骤775,在此保存当前相关性数据(例如,用于探明对应于第i个传输的相关性值的相关性度量),并且过程700循环回到动作730以处理从后续传输中接收到的经编码比特。
但是,如果在动作770未检测出ACK重复序列,则过程700在动作780处结束,在此解码确认频调。也就是,动作780通过将该相关性值与阈值作比较来确定这些确认频调是否包括对应于非连续传输的信息。
示例性编码技术
在下面的讨论中,提供与本文中描述的各个解码方面相兼容的示例性编码技术。但是应当领会,这些示例仅供说明目的,与本文所描述的解码方面兼容的各个编码技术中的任何编码技术都是可构想到的。
在一方面,可利用本文描述的解码方面来解码根据当前LTE规范编码的PUSCH传输。也就是,如在关于如何编码、映射、并在PUSCH上传输HARQ-ACK的LTE规范中描述的,可利用以下编码技术:
表1:1比特HARQ-ACK的编码
表2:2比特HARQ-ACK的编码
表1和2中的“x”是以使携带HARQ-ACK信息的调制码元的欧几里德距离最大化的方式对HARQ-ACK比特进行加扰的占位符。
具体而言,该加扰规程可如以下所述:
设i=0
如果ACK/NAK由2比特信息构成:
在所有其他情形中:
注意到对于1比特ACK,第一哑比特(dummy bit)被加扰成与信息比特相同,从而该第一哑比特对于解码而言具有与信息比特相同的重要性。
通过将多个经编码HARQ-ACK块级联得到比特序列 其中,QACK是所有经编码HARQ-ACK块的经编码比特的总数。该经编码HARQ-ACK块的最后一个级联可能是部分的,以使得总的比特序列长度等于QACK。对HARQ-ACK信息进行信道编码的矢量序列输出记为 其中,Q′ACK=QACK/Qm,并按以下获得:
示例性实现
在以下讨论中,关于对根据前述LTE规范编码的比特进行解码,提供了根据本文描述的各个方面对PUSCH传输进行解码的示例性实现。然而应当领会,这些示例仅供说明目的,且可构想到落在本主题说明书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各个实现中的任何实现。
在接收机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领会,直到紧随作出对数似然比(LLR)计算的时刻,数据加控制的处理与唯数据传输是相同的。如果配置了ACK,则ACK频调上的LLR将被传递给ACK处理器,并且将根据以下非分段规程来作出三态决策。作为背景,提供图8来说明经由码字0810、码字1820、码字2830、以及码字15840传送的确认频调800,每个码字具有信息比特850。对于该特定示例,假定了1比特的ACK,其中调制阶数(Qm)为6。
接着,ACK处理器计算“唯信息比特”码字LLR(相关性)其中,LC是用于解码的每个码字的长度。ACK处理器随后在所有码字上找到最大的“唯信息比特”码字LLR为以及对应的检测出码字其中,NC表示有效解码码字的数目(例如参见表3和4)。
表3:1比特HARQ-ACK的“唯信息比特”码字
表4:2比特HARQ-ACK的“唯信息比特”码字
如表3和4中所分别说明的,对于1比特ACK有两个有效码字(c1,c2),而对于2比特ACK有四个有效码字(c1,c2,c3,c4)。对于不同的PUSCH调制阶数(Qm)以+/-1形式给出有效码字。如前面所提到的,对于1比特ACK而言,第二比特(或即第一哑比特‘x’)——即从信息比特复制的比特——在解码中被认为是信息比特,当计算每个信息比特的LLR总和Li时,该比特也应被包括进来。而对于2比特ACK而言,唯信息比特解码码字包括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两者。这些码字可预存在存储器中。但是,应当注意到,不论调制阶数为何,用于解码的唯信息比特码字对于任何给定ACK有效载荷大小而言总是相同的。
该解码算法背后的原理是,如果确实传送了ACK,则由于ACK码元在时频域上的重复,最大码字相关性LLR将非常接近于平均LLR模λ。这是因为解码码字是+/-1的形式,并且最大相关性结果等于对这些LLR取绝对值并求总和,其中,比率平均而言将近似等于1。但是,如果UE错过DL PDCCH指派,则对应于ACK频调的码元将是随机数据,这将产生近似为0的码字相关性LLR因此,如果PUSCH包括DTX,则该比率将更接近于0。考虑到的这种属性,期望将解码阈值γ设置成在0与1之间,并独立于SNR(标准噪声比)和PUSCH帧结构中分配给ACK的频调数目。例如,解码阈值γ可被设为0.4以将DTX对ACK差错率维持在LTE规范中要求的10-2左右。
但是,如果配置了ACK重复,则可将解码度量以及每个信息比特的总和LLR与先前传输相结合(注意:这些先前传输可能来自PUSCH或PUCCH)。由于PUSCH ACK和PUCCH ACK使用不同的解码算法和阈值,因此在结合之前可能需要如β一样由解码阈值来对解码度量进行归一化。可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结合和解码。
首先,可按下式为当前(第t个)传输存储每个信息比特的总和LLR,而解码度量可保存为接着,如果当前传输是最后一个传输,则可将总和LLR和解码度量与先前传输结合为和其中,Nt是重传的总数。这里,可基于结合的总和LLR计算唯信息比特码字LLR(相关性)为并在所有码字上找到最大的唯信息比特码字LLR为和对应的检测出的码字解码随后可基于以下规则:
这里建议的结合算法最好地利用了来自每个重传的所有有用信息用于三态解码,并在结合和最终解码两者上均表现了其高效性。
示例性通信系统
接着参考图9,提供了根据各个方面实现的示例性通信系统900,其包括多个蜂窝小区:蜂窝小区I 902、蜂窝小区M 904。这里,应当注意到,邻蜂窝小区902、904略微交叠,如蜂窝小区边界区划968所指示,由此造成了邻蜂窝小区中的基站所发射的信号之间发生信号干扰的潜在可能。系统900的每个蜂窝小区902、904包括三个扇区。根据各个方面,未曾被细分为多个扇区的蜂窝小区(N=1)、具有两个扇区的蜂窝小区(N=2)以及具有三个以上扇区的蜂窝小区(N>3)也都是可能的。蜂窝小区902包括第一扇区即扇区I 910、第二扇区即扇区II 912、以及第三扇区即扇区III 914。每个扇区910、912、914具有两个扇区边界区划;每个边界区划在两个毗邻扇区之间被共享。
扇区边界区划提供了基站在邻扇区中所发射的信号之间发生信号干扰的潜在可能。线916表示扇区I 910与扇区II 912之间的扇区边界区划;线918表示扇区II 912与扇区III 914之间的扇区边界区划;线920表示扇区III 914与扇区I 910之间的扇区边界区划。类似地,蜂窝小区M 904包括第一扇区即扇区I 922、第二扇区即扇区II 924、以及第三扇区即扇区III 926。线928表示扇区I 922与扇区II 924之间的扇区边界区划;线930表示扇区II 924与扇区III 926之间的扇区边界区划;线932表示扇区III 926与扇区I 922之间的扇区边界区划。蜂窝小区I 902包括基站(BS)即基站I 906、以及每个扇区910、912、914中的多个端节点(EN)。扇区I 910包括分别经由无线链路940、942耦合到BS 906的EN(1)936以及EN(X)938;扇区II 912包括分别经由无线链路948、950耦合到BS 906的EN(1’)944以及EN(X’)946;扇区III 914包括分别经由无线链路956、958耦合到BS 906的EN(1”)952以及EN(X”)954。类似地,蜂窝小区M 904包括基站M 908、以及每个扇区922、924、926中的多个端节点(EN)。扇区I 922包括分别经由无线链路940’、942’耦合到BS M908的EN(1)936’以及EN(X)938’;扇区II 924包括分别经由无线链路948’、950’耦合到BS M 908的EN(1’)944’以及EN(X’)946’;扇区3926包括分别经由无线链路956’、958’耦合到BS 908的EN(1”)952’以及EN(X”)954’。
系统900还包括分别经由网络链路962、964耦合到BS I 906以及BS M 908的网络节点960。网络节点960还经由网络链路966耦合到其它网络节点,例如,其它基站、AAA服务器节点、中间节点、路由器等、以及因特网。网络链路962、964、966可以是例如光纤电缆。例如EN 1936的每个端节点可以是包括发射机以及接收机的无线终端。例如EN(1)936的无线终端可在系统900中各处移动并可经由无线链路与该EN当前所在的蜂窝小区中的基站进行通信。例如EN(1)936的无线终端(WT)可经由例如BS 906的基站和/或网络节点960与例如系统900中或系统900外的其它WT的对等节点通信。例如EN(1)936的WT可以是诸如蜂窝电话、具有无线调制解调器的个人数字助理等的移动通信设备。相应各基站对带状码元周期使用与在例如非带状码元周期的剩余码元周期中用于分配频调和确定频调跳跃的方法不同的方法来执行频调子集分配。无线终端将此频调子集分配方法连同接收自基站的例如基站斜坡ID、扇区ID信息等信息一起使用来确定它们可在特定的带状码元周期用于接收数据和信息的频调。根据各个方面来构造频调子集分配序列以使扇区间和蜂窝小区间干扰跨各个频调分摊。尽管主要在蜂窝模式的上下文中描述本主题系统,但是应当领会,有多个模式可用,并且可根据本文所述的各方面来采用。
示例基站
图10示出根据各个方面的示例基站1000。基站1000实现频调子集分配序列,其中为蜂窝小区的相应各个不同扇区类型生成不同频调子集分配序列。基站1000可用作图9的系统900的基站906、908中的任一个。基站1000包括由总线1009耦合在一起的接收机1002、发射机1004、例如CPU的处理器1006、输入/输出接口1008和存储器1010,各个元件1002、1004、1006、1008和1010可在总线1009上互换数据和信息。
耦合至接收机1002的扇区化天线1003用于从来自该基站的蜂窝小区内的每个扇区的无线终端传输接收的数据和例如信道报告的其它信号。耦合至发射机1004的扇区化天线1005用于向该基站的蜂窝小区的每个扇区内的无线终端1100(参见图11)发射数据和例如控制信号、导频信号、信标信号等其它信号。在各个方面,基站1000可采用多个接收机1002和多个发射机1004,例如,个体的接收机1002用于每个扇区且个体的发射机1004用于每个扇区。处理器1006可以是,例如,通用中央处理单元(CPU)。处理器1006在存储于存储器1010中的一个或更多个例程1018的指导下控制基站1000的操作,并实现这些方法。I/O接口1008提供到其它网络节点的连接,以将BS 1000耦合到其它基站、接入路由器、AAA服务器节点等、其它网络、以及因特网。存储器1010包括例程1018和数据/信息1020。
数据/信息1020包括数据1036、包括下行链路带状码元时间信息1040和下行链路频调信息1042的频调子集分配序列信息1038、和包括多个WT信息集——WT 1信息1046和WT N信息1060——的无线终端(WT)数据/信息1044。例如WT 1信息1046的每个WT信息集包括数据1048、终端ID 1050、扇区ID 1052、上行链路信道信息1054、下行链路信道信息1056和模式信息1058.
例程1018包括通信例程1022以及基站控制例程1024。基站控制例程1024包括调度器模块1026和信令例程1028,这些信令例程1028包括用于带状码元周期的频调子集分配例程1030、用于例如非带状码元周期的剩余码元周期的其它下行链路频调分配跳跃例程1032、和信标例程1034。
数据1036包括将被发送给发射机1004的编码器1014以在传输到WT之前进行编码的待传送数据,以及来自WT的、在接收之后已通过接收机1002的解码器1012处理的收到数据。下行链路带状码元时间信息1040包括帧同步结构信息,诸如超隙(superslot)、信标隙、和极隙(ultraslot)结构信息、和指定给定码元周期是否为带状码元周期——且若是如此则指定该带状码元周期的索引及该带状码元是否是用以截断基站所使用的频调子集分配序列的复位点的信息。下行链路频调信息1042包括包含指派给基站1000的载波频率、频调的数目和频率、和要分配给带状码元周期的频调子集的集合、以及诸如斜坡、斜坡索引和扇区类型的其它因蜂窝小区和扇区而异的值的信息。
数据1048可包括WT11100已经从对等节点接收到的数据、WT11100期望发送到对等节点的数据、以及下行链路信道质量报告反馈信息。终端ID 1050是基站1000指派的标识WT 11100的ID。扇区ID 1052包括标识WT11100工作所在的扇区的信息。扇区ID 1052可例如用于确定扇区类型。上行链路信道信息1054包括标识已由调度器1026分配供WT11100使用的信道段(例如用于数据的上行链路话务信道段、用于请求、功率控制、定时控制等的专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等)的信息。指派给WT11100的每个上行链路信道包括一个或更多个逻辑频调,每个逻辑频调遵循一上行链路跳跃序列。下行链路信道信息1056包括标识已由调度器1026分配用于将数据和/或信息携带给WT11100的信道段(例如用于用户数据的下行链路话务信道段)的信息。指派给WT11100的每个下行链路信道包括各自遵循一下行链路跳跃序列的一个或更多个逻辑频调。模式信息1058包括标识WT11100的工作状态——例如睡眠、保持、开启——的信息。
通信例程1022控制基站1000执行各种通信操作以及实现各种通信协议。基站控制例程1024用于控制基站1000来执行例如信号生成和接收、调度等基本基站功能任务,以及实现某些方面的方法的步骤,包括在带状码元周期期间使用频调子集分配序列来向无线终端发射信号。
信令例程1028控制接收机1002连同其解码器1012以及发射机1004连同其编码器1014的操作。信令例程1028负责控制所传送的数据1036和控制信息的生成。频调子集分配例程1030使用此方面的方法并使用包括下行链路带状码元时间信息1040和扇区ID 1052的数据/信息1020来构造要在带状码元周期中使用的频调子集。下行链路频调子集分配序列对于蜂窝小区中的每个扇区类型将是不同的,并且对于毗邻蜂窝小区将是不同的。WT 1100根据下行链路频调子集分配序列接收带状码元周期中的信号;基站1000使用相同的下行链路频调子集分配序列以便生成所传送的信号。其它下行链路频调分配跳跃例程1032为除带状码元周期之外的码元周期使用包括下行链路频调信息1042和下行链路信道信息1056的信息来构造下行链路频调跳跃序列。下行链路数据频调跳跃序列跨蜂窝小区的各扇区被同步。信标例程1034控制信标信号(例如具有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频调上的相对较高功率信号的信号)的传输,该信标信号可用于同步目的,例如用于相对于极隙边界来同步下行链路信号的帧定时结构并由此来同步频调子集分配序列。
示例无线终端
图11示出了可用作图9中所示的系统900的各无线终端(端节点)中的任一个(例如EN(1)936)的示例无线终端(端节点)1100。无线终端1100实现频调子集分配序列。无线终端1100包括通过由总线1110耦合在一起的包含解码器1112的接收机1102、包含编码器1114的发射机1104、处理器1106和存储器1108,各个元件1102、1104、1106、1108可在总线1110上互换数据和信息。用于接收来自基站(和/或相异的无线终端)的信号的天线1103被耦合至接收机1102。用于例如向基站(和/或相异的无线终端)发射信号的天线1105被耦合至发射机1104。
例如CPU的处理器1106通过执行存储器1108中的例程1120以及使用存储器1108中的数据/信息1122控制无线终端1100的操作并实现方法。
数据/信息1122包括用户数据1134、用户信息1136、和频调子集分配序列信息1150。用户数据1134可包括旨在送往对等节点的、将被路由至编码器1114用于在由发射机1104传送给基站之前进行编码的数据,以及接收自基站的已在接收机1102中由解码器1112处理的数据。用户信息1136包括上行链路信道信息1138、下行链路信道信息1140、终端ID信息1142、基站ID信息1144、扇区ID信息1146、和模式信息1148。上行链路信道信息1138包括标识已由基站指派供无线终端1100在向基站传送时使用的上行链路信道段的信息。上行链路信道可包括上行链路话务信道、例如请求信道、功率控制信道和定时控制信道的专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每个上行链路信道包括一个或更多个逻辑频调,每个逻辑频调遵循一上行链路频调跳跃序列。上行链路跳跃序列在蜂窝小区的每个扇区类型之间以及在毗邻的蜂窝小区之间是不同的。下行链路信道信息1140包括标识已由基站指派给WT 1100以在基站向WT 1100传送数据/信息时使用的下行链路信道段的信息。下行链路信道可包括下行链路话务信道和指派信道,每个下行链路信道包括一个或更多个逻辑频调,每个逻辑频调遵循一下行链路跳跃序列,其在该蜂窝小区的每个扇区之间被同步。
用户信息1136还包括作为基站所指派的标识的终端ID信息1142、标识WT已与之建立通信的特定基站的基站ID信息1144、以及标识WT 1100在蜂窝小区内目前所处的特定扇区的扇区ID信息1146。基站ID 1144提供蜂窝小区斜坡值而扇区ID信息1146提供扇区索引类型;蜂窝小区斜坡值和扇区索引类型可用于推导出频调跳跃序列。也被包括在用户信息1136中的模式信息1148标识WT 1100是处于睡眠模式、保持式还是开启模式。
频调子集分配序列信息1150包括下行链路带状码元时间信息1152和下行链路频调信息1154。下行链路带状码元时间信息1152包括帧同步结构信息(诸如超隙(superslot)、信标隙、和极隙(ultraslot)结构信息)、和指定给定码元周期是否为带状码元周期——且若是如此则指定该带状码元周期的索引及该带状码元是否是用以截断基站所使用的频调子集分配序列的复位点的信息。下行链路频调信息1154包括包含指派给基站的载波频率、频调的数目和频率、和要分配给带状码元周期的频调子集的集合、以及诸如斜坡、斜坡索引和扇区类型的其它因蜂窝小区和扇区而异的值的信息。
例程1120包括通信例程1124和无线终端控制例程1126。通信例程1124控制WT 1100所使用的各种通信协议。无线终端控制例程1126控制基本的无线终端1100功能,包括对接收机1102和发射机1104的控制。无线终端控制例程1126包括信令例程1128。信令例程1128包括用于带状码元周期的频调子集分配例程1130、以及用于例如非带状码元周期的剩余码元周期的其它下行链路频调分配跳跃例程1132。频调子集分配例程1130使用包括下行链路信道信息1140、例如斜坡索引和扇区类型的基站ID信息1144、和下行链路频调信息1154的用户数据/信息1122以便根据一些方面生成下行链路频调子集分配序列并处理传送自基站的收到数据。其它下行链路频调分配跳跃例程1130为除带状码元周期之外的码元周期使用包括下行链路频调信息1154和下行链路信道信息1140的信息来构造下行链路频调跳跃序列。频调子集分配例程1130在由处理器1106执行时用于确定无线终端1100要在何时以及在哪些频调上接收来自基站1000的一个或更多个带状码元信号。上行链路频调分配跳跃例程1130将频调子集分配函数连同接收自基站的信息一起使用来确定其应当在哪些频调上传送。
在一个或更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功能可在硬件、软件、固件或其任何组合中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则各功能可以作为一条或更多条指令或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藉其进行传送。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两者,其包括促成计算机程序从一地向另一地转移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能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可用介质。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这样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磁盘存储或其它磁存储设备、或能被用来携带或存储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程序代码且能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它介质。任何连接也被正当地称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软件是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数字订户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以及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从web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传送而来,则该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以及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就被包括在介质的定义之中。如本文中所使用的盘(disk)和碟(disc)包括压缩碟(CD)、激光碟、光碟、数字多用碟(DVD)、软盘和蓝光碟,其中盘(disk)往往以磁的方式再现数据,而碟(disc)用激光以光学方式再现数据。上述的组合也应被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
当实施例在程序代码或代码段中实现时,应当领会代码段可以代表规程、函数、子程序、程序、例程、子例程、模块、软件包、类、或是指令、数据结构、或程序语句的任何组合。通过传递和/或接收信息、数据、自变量、参数、或存储器内容,一代码段可被耦合到另一代码段或硬件电路。信息、自变量、参数、数据等可使用包括存储器共享、消息传递、令牌传递、网络传输等任何合适的手段被传递、转发、或传输。另外,在一些方面,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和/或动作可作为代码和/或指令之一或任何组合或集合驻留在可被纳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机器可读介质和/或计算机可读介质上。
对于软件实现,本文中描述的技术可用执行本文中描述的功能的模块(例如,规程、函数等等)来实现。软件代码可被存储在存储器单元中并由处理器来执行。存储器单元可实现在处理器内部或处理器外部,在后一种情形中其可经由本领域中所知的各种手段被通信地耦合到处理器。
对于硬件实现,各处理单元可在一个或更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件(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设计成执行本文中描述的功能的其他电子单元、或其组合内实现。
上面所描述的包括了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的示例。当然,要为描述上述这些实施例而描述组件或方法的每一种可构想到的组合是不可能的,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可认识到,各种实施例的许多进一步的组合和置换是可能的。相应地,所描述的这些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实质和范围内的所有如此的替换、修改和变形。另外,就术语“包括”在本详细描述或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范畴而言,此术语旨在以与术语“包含”于权利要求中被用作过渡词时所解释的相类似的方式作可兼之解。
如本文中使用的,术语“推断(动词)”或“推断(名词)”泛指从如经由事件和/或数据捕获的一组观察来推理或推论系统、环境、和/或用户的状态的过程。举例而言,可采用推断来标识出具体的上下文或动作,或可生成诸状态上的概率分布。推断可以是概率性的——亦即,基于数据和事件的考虑,计算感兴趣的状态上的概率分布。推断还可以指用于从一组事件和/或数据构成更高层次的事件的技术。此类推断导致从一组观察到的事件和/或存储的事件数据构造出新的事件或动作,无论这些事件在时间接近性意义上是否密切相关,也无论这些事件和数据是来自一个还是数个事件和数据源。
此外,如在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组件”、“模块”、“系统”之类意指计算机相关实体,任其是硬件、固件、硬件与软件的组合、软件、还是执行中的软件。例如,组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件、执行的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作为说明,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和该计算设备两者皆可以是组件。一个或更多个组件可驻留在进程和/或执行的线程内,并且组件可局部化在一台计算机上和/或分布在两台或更多台计算机之间。此外,这些组件能从其上存储着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来执行。诸组件可借助于本地和/或远程进程来通信,诸如根据具有一个或更多个数据分组的信号(例如,来自一个组件的数据,其中该组件正借助于该信号与局部系统、分布式系统、和/或跨诸如因特网等的网络与其他系统中的另一个组件交互)来作此通信。
Claims (22)
1.一种用于促成对从无线终端接收的通信进行解码的方法,包括:
采用处理器来执行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来实现一系列动作,所述动作包括:
经由共享上行链路信道接收多个经编码比特;
标识所述多个经编码比特内的多个确认频调;
探明与所述多个确认频调内检测出的比特和对应于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中的任何码字的有效比特之间的相关性对应的相关性值;以及
通过将所述相关性值与阈值相比较来确定所述多个确认频调是否包括对应于非连续传输的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出的比特包括信息比特,并且其中,所述探明是各自对应于每个所述信息比特的多个对数似然比值的函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信息比特具有对应的比特位置,所述探明还包括探明各自与和所述信息比特中具有共同比特位置的信息比特子集相关联的对数似然比值的总和对应的多个和,其中所述相关性值取决于所述多个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探明所述多个对数似然比值中的每一个对数似然比值的绝对值,所述确定包括将所述相关性值与所述多个对数似然比值中的每一个对数似然比值的绝对值之和相比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探明还包括从各自与所述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之一相关联的多个潜在可能相关性值中选择所述相关性值,其中所述相关性值是所述多个潜在可能相关性值中的最大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多个确认频调中的每一个确认频调分段为多个段,所述探明是为所述多个段中的每一段探明的对数似然比值的函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段中的每一段具有对应的段位置,所述探明还包括探明分别与和所述检测出的比特中具有共同段位置的比特子集相关联的对数似然比值的总和对应的多个和,其中所述相关性值取决于所述多个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接收包括经由多个传输接收所述多个经编码比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探明还包括为所述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中的每一个码字探明调制阶数,其中所述相关性值是所述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中的每一个码字的调制阶数的函数。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探明还包括探明确认指示符的预计比特长度,其中所述相关性值是作为所述预计比特长度的函数被探明的。
11.一种用于促成对从无线终端接收的通信进行解码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配置为执行存储于存储器中的计算机可执行组件的处理器,所述组件包括:
接收组件,配置为经由共享上行链路信道接收多个经编码比特,其中所述多个经编码比特包括多个确认频调;
相关组件,配置为探明与所述多个确认频调内检测出的比特和对应于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中的任何码字的有效比特之间的相关性对应的相关性值;以及
解码组件,配置为通过将所述相关性值与阈值相比较来检测所述多个确认频调内的非连续传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概率组件,配置为探明各自对应于所述检测出的比特内的信息比特的多个对数似然比值,其中所述相关组件还配置为将所述相关性值探明为所述多个对数似然比值的函数。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信息比特具有对应的比特位置,所述相关组件还配置为探明各自与和所述信息比特中具有共同比特位置的信息比特子集相关联的对数似然比值的总和对应的多个和,其中所述相关性值取决于所述多个和。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关组件配置为探明所述多个对数似然比值中的每一个对数似然比值的绝对值,并且其中所述解码组件配置为通过将所述相关性值与所述多个对数似然比值中的每一个对数似然比值的绝对值之和相比较来检测非连续传输。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关组件配置为从各自与所述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之一相关联的多个潜在可能相关性值中选择所述相关性值,其中所述相关性值是所述多个潜在可能相关性值中的最大值。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概率组件,配置成为每个所述检测出的比特探明对数似然比值,所述相关组件配置为将所述多个确认频调中的每一个确认频调分段为多个段,其中所述多个段中的每一段具有对应的对数似然比值,并且其中所述相关组件还配置为将所述相关性值探明为所述多个段中的每一段对应的对数似然比值的函数。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段中的每一段具有对应的段位置,所述相关组件还配置为探明各自与和所述检测出的比特中具有共同段位置的比特子集相关联的对数似然比值的总和对应的多个和,其中所述相关组件还配置为基于所述多个和来探明所述相关性值。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发射组件,配置为向所述无线终端传送控制信道指派。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关组件配置成为所述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中的每一个码字探明调制阶数,并且其中所述相关组件还配置为将所述相关性值探明为所述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中的每一个码字的调制阶数的函数。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关组件配置为探明确认指示符的预计比特长度,并且其中所述相关组件还配置为将所述相关性值探明为所述预计比特长度的函数。
21.一种用于促成对从无线终端接收的通信进行解码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用于执行以下动作的代码:
经由共享上行链路信道接收多个经编码比特;
标识所述多个经编码比特内的多个确认频调;
探明与所述多个确认频调内检测出的比特和对应于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中的任何码字的有效比特之间的相关性对应的相关性值;以及
通过将所述相关性值与阈值相比较来确定所述多个确认频调是否包括对应于非连续传输的信息。
22.一种用于促成对从无线终端接收的通信进行解码的设备,包括:
用于经由共享上行链路信道接收多个经编码比特的装置;
用于标识所述多个经编码比特内的多个确认频调的装置;
用于探明与所述多个确认频调内检测出的比特和对应于多个有效确认码字中的任何码字的有效比特之间的相关性对应的相关性值的装置;以及
用于通过将所述相关性值与阈值相比较来确定所述多个确认频调是否包括对应于非连续传输的信息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2/780,808 | 2010-05-14 | ||
US12/780,808 US8514956B2 (en) | 2010-05-14 | 2010-05-14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tri-state decoding on a shared uplink channel |
PCT/US2011/036494 WO2011143595A1 (en) | 2010-05-14 | 2011-05-13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tri-state decoding on a shared uplink channel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07034A true CN102907034A (zh) | 2013-01-30 |
Family
ID=44259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241074A Pending CN102907034A (zh) | 2010-05-14 | 2011-05-13 | 用于促成共享上行链路信道上的三态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14956B2 (zh) |
EP (1) | EP2569889A1 (zh) |
JP (1) | JP2013531925A (zh) |
KR (1) | KR20130009883A (zh) |
CN (1) | CN102907034A (zh) |
TW (1) | TW201215030A (zh) |
WO (1) | WO2011143595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79143A (zh) * | 2013-07-17 | 2016-03-02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无线局域网(wlan)系统中的上行链路(ul)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的物理层设计 |
CN109983723A (zh) * | 2019-01-23 | 2019-07-05 |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用于改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harq-ack信息的确定的方法和装置 |
WO2020150958A1 (en) * | 2019-01-23 | 2020-07-30 |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A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a determination of harq-ack messag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63769B (zh) * | 2010-05-25 | 2014-04-02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接收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
WO2012005145A1 (ja) * | 2010-07-05 | 2012-01-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US9100954B2 (en) * | 2010-07-07 | 2015-08-04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response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
CN102111802B (zh) * | 2011-02-28 | 2013-12-04 |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测量传输错误信息方法和网络设备 |
US8693590B2 (en) | 2012-03-09 | 2014-04-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Joint special burst and transport format combination index (TFCI) detection |
US11018781B2 (en) * | 2017-01-31 | 2021-05-25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Base station efficiency control based on load counters |
US10171207B2 (en) * | 2017-04-26 | 2019-01-01 | Cavium, Ll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bit detection |
US10790955B2 (en) * | 2018-01-11 | 2020-09-29 | Mediatek Inc. | Reservation of HARQ-ACK resources in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10772153B2 (en) * | 2018-04-27 | 2020-09-08 | Cavium, Ll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wo-stage ACK/DTX detection |
CN114650122B (zh) * | 2022-05-18 | 2022-08-02 | 成都爱瑞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不连续传输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54573A (zh) * | 2004-05-31 | 2007-04-25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在正交频分多址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确认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
CN1992559A (zh) * | 2005-12-30 | 2007-07-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上行语音速率动态调整的方法 |
EP2180621A1 (en) * | 2007-08-14 | 2010-04-28 | NTT DoCoMo, Inc. |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mobile station, and base sta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33763A (en) | 1996-12-11 | 1999-08-03 | Ericsson Inc | Circuitry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signal reception acknowledgment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574645B2 (en) | 2005-08-18 | 2009-08-11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and decoding enhanced dedicated channe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 transmissions |
US8102802B2 (en) * | 2006-05-08 | 2012-01-24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downlink acknowledgments and transmit indicators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08082120A1 (en) | 2006-12-31 | 2008-07-10 | Posdata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ack/nack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2010
- 2010-05-14 US US12/780,808 patent/US851495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5-13 JP JP2013511244A patent/JP2013531925A/ja active Pending
- 2011-05-13 KR KR1020127032739A patent/KR20130009883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1-05-13 WO PCT/US2011/036494 patent/WO2011143595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5-13 CN CN2011800241074A patent/CN102907034A/zh active Pending
- 2011-05-13 TW TW100116889A patent/TW201215030A/zh unknown
- 2011-05-13 EP EP11724091A patent/EP2569889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54573A (zh) * | 2004-05-31 | 2007-04-25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在正交频分多址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确认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
CN1992559A (zh) * | 2005-12-30 | 2007-07-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上行语音速率动态调整的方法 |
EP2180621A1 (en) * | 2007-08-14 | 2010-04-28 | NTT DoCoMo, Inc. |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mobile station, and base station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79143A (zh) * | 2013-07-17 | 2016-03-02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无线局域网(wlan)系统中的上行链路(ul)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的物理层设计 |
CN109983723A (zh) * | 2019-01-23 | 2019-07-05 |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用于改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harq-ack信息的确定的方法和装置 |
WO2020150958A1 (en) * | 2019-01-23 | 2020-07-30 |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A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a determination of harq-ack messag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11057159B2 (en) | 2019-01-23 | 2021-07-06 |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a determination of HARQ-ACK messag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CN109983723B (zh) * | 2019-01-23 | 2021-11-16 |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用于改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harq-ack信息的确定的方法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15030A (en) | 2012-04-01 |
EP2569889A1 (en) | 2013-03-20 |
US20110280346A1 (en) | 2011-11-17 |
JP2013531925A (ja) | 2013-08-08 |
WO2011143595A8 (en) | 2012-05-31 |
KR20130009883A (ko) | 2013-01-23 |
US8514956B2 (en) | 2013-08-20 |
WO2011143595A1 (en) | 2011-1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07034A (zh) | 用于促成共享上行链路信道上的三态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 |
CA2678929C (en) | Signaling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US8412222B2 (en) | Broadcast-multicast transmission with rate adaption | |
CN102415036B (zh) | 用于便利控制区域大小的可靠传输和跨载波信号传送的可靠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 |
US9319183B2 (en) |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operation and decoding status signaling for uplink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 |
CN102823180B (zh) | 针对多载波操作的harq ack/nack传输 | |
EP3742648B1 (en) | Method for effectively transmitting control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JP5502855B2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でのack情報のバンドリング | |
CN102301637B (zh) | 用于将旧式长期演进用户装备与高级长期演进用户装备相复用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1527623B (zh) | 物理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指示信道中信息的传输方法和系统 | |
EP3996320A1 (en) | Codeword determination for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 |
US20120314655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with harq and network coding | |
CN105409154B (zh) | 长期演进(lte)中对控制信道的传输时间区间(tti)集束 | |
CN102160316A (zh) | 减少用于通信的开销的设备和方法 | |
CN102415039A (zh) | 反馈信息在多载波系统中的传输以及根据下行链路准许的下行链路cce对上行链路ack/nack资源的确定 | |
CN103947142A (zh) | 使用单播子帧的多播服务 | |
CN102415035A (zh) | 用于多载波操作的反馈信息的传输 | |
CN101984776A (zh) | 实现用于信标信道的级联码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2428668A (zh) | 用于促成多载波差分信道质量指示符(cqi)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2907035A (zh) | 用于下行链路信道资源指派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1366222A (zh) | 用于稳健信道估计和率预测的四次握手 | |
CN105264995A (zh) | Tdd通信系统中用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配置的适应的下行链路信令 | |
CN102884854A (zh) | 用于在无线网络中具有增强型覆盖情况下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2461287A (zh) | 便于多载波系统中的定时对准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7771380B (zh) | 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5 |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