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06610B - 光纤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光纤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06610B CN102906610B CN201180025196.4A CN201180025196A CN102906610B CN 102906610 B CN102906610 B CN 102906610B CN 201180025196 A CN201180025196 A CN 201180025196A CN 102906610 B CN102906610 B CN 10290661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tical fiber
- pressing
- base component
- optical fibre
- accepting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33—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 G02B6/3846—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with fibre stub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1—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fibres are kept aligned by mechanical means
- G02B6/3806—Semi-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the mechanical means keeping the fibres aligned allow for removal of the fib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光纤连接器,其能够将光纤顺利且可靠地向收容槽引导,从而良好地保持光纤并进行连接。光连接器(11)在基座部件(22)及按压部件(23)后端的插入入口设置用于向收容槽(26)插入光纤芯线的插入引导部(28、33),插入引导部(28、33)在基座部件(22)及按压部件(23)上分别设置引导面(29、34),该引导面(29、34)形成为随着朝向收容槽(26)内径减小,在按压部件(23)上设置引导面(34)向另一侧的引导面(29)延伸而成的突起部(35),在克服板簧部件的预紧力使基座部件(22)和按压部件(23)的相对的夹紧面(22a、23a)分离的状态下,在轴向上从插入引导部(28、33)观察收容槽(26)时,夹紧面(22a、23a)之间没有间隙。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光纤之间机械地固定连接的光纤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使光纤之间连接的连接器,存在具有夹持光纤的对接位置以及其附近而机械地固定光纤的机械对接机构的结构。
该光连接器由在表面形成有槽的基材和按压并覆盖基材的槽而配置的盖部构成,该光连接器具有通过盖部的按压而将配置在槽内的光纤保持在槽内的构造。
已知在上述光连接器中,沿着槽的长度方向在该槽的两侧形成凸条,通过凸条抑制要配置在槽内的光纤从槽中探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还已知下述结构,即,在为了使基材和盖部张开而插入的楔子的插入侧形成沿着槽向上方凸出的引导壁,通过引导壁抑制光纤向楔子插入狭缝侧探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特开2006-2274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特开2007-1017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此外,在要连接的光纤的直径较粗的情况下(例如包覆层直径0.9mm),必须增大盖部相对于基材的打开量。在该情况下,必须增加用于防止光纤探出的凸条或引导壁的高度,但由于该凸条或引导壁设置在连接器内部的狭小部分上,因此很难使凸条或引导壁形成得较高。另外,该凸条或引导壁设置在连接器的内部,因此,不能防止光纤插入入口处的光纤的错位。
而且,由楔子撑开的间隙随着朝向楔子的插入侧逐渐变宽,因此,如果光纤在光纤的插入入口处错位而向间隙的楔子插入侧进入,则不能使该光纤向中心侧的槽部返回,从而必须重新进行插入作业。例如,在专利文献2等中,在盖部的打开量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里侧的引导壁将光纤引导至槽中,但在盖部的打开量较小,在槽的旁边打开直径比光纤直径小的情况下,光纤即使与引导壁接触也无法进入槽内。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纤连接器,其可以顺利且可靠地将光纤向收容槽引导,且良好地保持光纤并进行连接。
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光纤连接器如下述(1)至(6)所示。
(1)一种光纤连接器,其针对从包覆层露出了玻璃光纤的光纤芯线,将该光纤芯线的所述玻璃光纤与其他玻璃光纤对接,
该光纤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具有:基座部件,其形成有收容所述玻璃光纤的收容槽;
按压部件,其配设在与所述基座部件相对的位置;以及
预紧部件,其通过将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向接近方向预紧,从而对收容在所述收容槽中的所述玻璃光纤进行按压固定,
在所述基座部件及所述按压部件的至少一端,设置用于向所述收容槽插入所述光纤芯线的插入引导部,
所述插入引导部在所述基座部件及所述按压部件上分别设置引导面,该引导面形成为随着朝向所述收容槽其内径减小,在所述基座部件及所述按压部件的某一方设置通过所述引导面朝向另一方的引导面延伸而成的突起部,
在克服所述预紧部件的预紧力,使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的相对的接合面分离的状态下,在轴向上从所述插入引导部观察所述收容槽时,所述接合面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玻璃光纤的直径,或没有所述间隙。
(2)在上述(1)的光纤连接器中,优选所述突起部在引导面上的周向的端部的棱线朝向所述收容槽延伸。
(3)在上述(1)或(2)的光纤连接器中,优选对于所述插入引导部,使未设置所述突起部那一侧的所述基座部件或所述按压部件的引导面,具有收容所述突起部的半圆锥内表面部和半圆筒内表面部。
(4)一种光纤连接器,其针对从包覆层露出了玻璃光纤的光纤芯线,将该光纤芯线的所述玻璃光纤与其他玻璃光纤对接,
该光纤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具有:基座部件,其形成有收容所述玻璃光纤的收容槽;
按压部件,其配设在与所述基座部件相对的位置;以及
预紧部件,其通过将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向接近方向预紧,从而对收容在所述收容槽中的所述玻璃光纤进行按压固定,
在所述基座部件及所述按压部件的至少一端,设置用于向所述收容槽插入所述光纤芯线的插入引导部,
所述插入引导部在所述基座部件及所述按压部件上分别设置引导面,该引导面形成为随着朝向所述收容槽其内径减小,在所述基座部件及所述按压部件的某一方,从插入入口侧向里侧设置随着朝向所述收容槽而倾斜的引导壁,
在克服所述预紧部件的预紧力,使所述基座部件与所述按压部件的相对的接合面,从与所述收容槽相对的剖面方向的一侧分离的状态下,在与所述引导壁相比靠近插入入口侧的位置处,使得所述剖面方向的一侧上的所述基座部件与所述按压部件的间隙大于或等于所述玻璃光纤的直径。
(5)在上述(4)的光纤连接器中,优选所述插入引导部在与所述引导壁相比靠近插入入口侧的位置处,在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的一方上具有斜面,该斜面形成为使所述基座部件与所述按压部件的间隙在与所述收容槽相对的剖面方向上随着朝向所述收容槽而扩大。
(6)在上述(5)的光纤连接器中,优选所述斜面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件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1)至(3)的光纤连接器,如果从插入入口侧的端部插入光纤,则光纤的前端部由基座部件及按压部件的插入引导部的引导面向收容槽引导。此时,在轴向上从插入引导部观察收容槽时,接合面之间的间隙小于玻璃光纤的直径或没有间隙,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向收容槽插入的光纤进入接合面之间的间隙中。由此,可以在插入侧的端部可靠地将光纤向收容槽引导。
根据上述(4)至(6)的光纤连接器,如果从插入入口侧的端部插入光纤,则光纤的前端部由基座部件及按压部件的插入引导部的引导面向收容槽引导。
另外,如果玻璃光纤的前端进入剖面方向一侧的基座部件与按压部件的间隙中,则该玻璃光纤与该间隙里侧的引导壁抵接。此时,剖面方向一侧的基座部件与按压部件的间隙大于或等于玻璃光纤的直径,因此,玻璃光纤通过随着朝向收容槽而倾斜的引导壁向收容槽引导并向收容槽收容。即,即使玻璃光纤进入使接合面从与收容槽相对的剖面方向的一侧分离的非夹紧状态下形成的间隙中,也可以通过引导壁将该玻璃光纤向收容槽引导。由此,可以在插入侧的端部可靠地将光纤向收容槽引导。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光连接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外观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光连接器的对接机构的侧剖视图。
图3是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对接机构的基座部件的斜视图。
图4是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对接机构的基座部件的从后端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5是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对接机构的按压部件的斜视图。
图6是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对接机构的按压部件的从后端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7是从第1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的后端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8是从第1实施方式的非夹紧状态下的光连接器的后端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光连接器的对接机构的侧剖视图.
图10是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对接机构的基座部件的斜视图。
图11是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对接机构的基座部件的从后端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12是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对接机构的按压部件的斜视图。
图13是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对接机构的按压部件的从后端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14是从第2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的后端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15是从第2实施方式的非夹紧状态下的光连接器的后端侧观察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光纤连接器的实施方式的例子。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光纤连接器即光连接器11是机械对接型光连接器,安装在从包覆层2露出了玻璃光纤1的光纤芯线3的端部。光连接器11在壳体13的内部具有插芯14。在插芯14中内置有由短小的玻璃光纤构成的内置光纤15,该内置光纤15从插芯14的后端延伸出。
在光连接器11上,在壳体13内的插芯14的后方侧具有对接机构21,该对接机构21使从光连接器11的后端侧插入的光纤芯线3固定。
对接机构21具有:基座部件22;按压部件23,其配设在与该基座部件22相对的位置;以及板簧部件(预紧部件)24,其将该基座部件22和按压部件23向接近方向预紧。
向基座部件22和按压部件23之间插入的光纤芯线3的端部,通过板簧部件24的预紧力在基座部件22和按压部件23之间受到按压并固定。
在壳体13上,在其侧部形成有多个插入口16(参照图1),可以在这些插入口16中插拔楔子(省略图示)。通过向这些插入口16插入楔子,从而使构成对接机构21的基座部件22和按压部件23克服板簧部件24的预紧力而分离。由此,可以在基座部件22和按压部件23分离的非夹紧状态下,插拔光纤芯线3的端部。
如图3所示,基座部件22例如是利用树脂一体成型的,在由该基座部件22的上表面构成的夹紧面(接合面)22a上,在宽度方向(与光纤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中央位置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收容槽26。该收容槽26剖面观察形成为V字状,包含光纤收容槽26a和芯线收容槽26b而构成。
在插芯14侧的光纤收容槽26a中,收容从插芯14延伸出的内置光纤15及从光纤芯线3的包覆层2露出的玻璃光纤1。
芯线收容槽26b由比光纤收容槽26a大的V字状的槽构成,在该芯线收容槽26b中,收容具有包覆层2的光纤芯线3。
收容槽26在芯线收容槽26b和光纤收容槽26a之间具有引导槽26c。该引导槽26c形成为,其槽的大小随着从芯线收容槽26b的端部朝向光纤收容槽26a而逐渐减小。通过该引导槽26c,从光连接器11的后端侧插入的光纤芯线3的玻璃光纤1顺利地向光纤收容槽26a引导。如上所述,由光纤收容槽26a引导并收容的玻璃光纤1,其端面1a与预先收容在光纤收容槽26a中的内置光纤15的端面15a对接。
另外,在基座部件22的夹紧面22a上,在长度方向范围内形成有安装按压部件23的安装槽27。如图4所示,安装槽27形成为,其两侧壁27a以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远离的方式倾斜。
在基座部件22上,在其后端设置有插入引导部28,该插入引导部28用于将露出了玻璃光纤1的光纤芯线3向芯线收容槽26b引导并使其插入该芯线收容槽26b中。插入引导部28具有引导面29,该引导面29形成为随着朝向收容槽26的芯线收容槽26b内径减小。该引导面29具有形成为半圆锥形状的半圆锥内表面部29a和形成为半圆筒形状的半圆筒内表面部29b。
按压部件23与基座部件22同样地,例如利用树脂一体成型,安装在形成于基座部件22的夹紧面22a上的安装槽27中。而且,该按压部件23通过由板簧部件24的预紧力向基座部件22按压,从而对收容在收容槽26中的内置光纤15、玻璃光纤1及光纤芯线3进行夹持并按压固定。
如图5所示,在由该按压部件23的下表面构成的夹紧面(接合面)23a上形成有按压面部31,内置光纤15及玻璃光纤1通过按压部件23的按压面部31被按压在基座部件22上。
另外,在该按压部件23的夹紧面23a上,在与基座部件22的芯线收容槽26b相对的位置处形成有芯线按压槽32,配置在基座部件22的芯线收容槽26b中的光纤芯线3,由按压部件23的芯线按压槽32的底面部32a向芯线收容槽26b侧按压。
如图6所示,在按压部件23上,在其后端设置有插入引导部33,该插入引导部33用于将露出了玻璃光纤1的光纤芯线3向收容槽26引导并使其插入该收容槽26中。插入引导部33具有半圆锥形状的引导面34,该引导面34形成为随着朝向收容槽26的芯线收容槽26b内径减小。
另外,在按压部件23上设置有突起部35,该突起部35是使引导面34朝向基座部件22的引导面29延伸而形成的。而且,如图7所示,这些突起部35进入基座部件22的插入引导部28内,沿着基座部件22的引导面29配置。突起部35配置在与基座部件22的引导面29之间在插入方向上具有很小的间隙的位置上,突起部35的插入端侧收容在半圆筒内表面部29b内。由此,即使在基座部件22和按压部件23之间存在长度方向的位置偏差,也可以防止在插入引导部28中彼此干涉。另外,这些突起部35形成为,引导面34上的周向的端部的棱线35a朝向芯线收容槽26b延伸。
该按压部件23的两个侧表面23b的与突起部35对应的下端部分,与基座部件22的安装槽27的两侧壁27a同样地,以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远离的方式倾斜,该倾斜的下端部分的上方侧平行地形成。由此,如图7所示,如果向基座部件22的安装槽27安装按压部件23,则在基座部件22的安装槽27的侧壁27a和按压部件23的侧表面23b之间,形成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增大的间隙。
如图2所示,夹持上述的基座部件22及按压部件23的板簧部件24形成为剖面“コ”字状或U字状,具有从连结片部(省略图示)的上下端向相同方向延伸的一对按压片部52。而且,该板簧部件24的按压片部52与基座部件22及按压部件23接触。另外,按压片部52分割成光纤侧按压片部52a和芯线侧按压片部52b。
在上述结构的光连接器11中,在板簧部件24的预紧力被解除的状态,即,向壳体13的插入口16插入楔子而使基座部件22和按压部件23分离的非夹紧状态下,如图8所示,按压部件23成为向与楔子的插入侧相反那一侧倾斜至侧表面23b与安装槽27的侧壁27a抵接的状态,在基座部件22的夹紧面22a和按压部件23的夹紧面23a之间,形成朝向插入有楔子的那一侧(图中左侧)逐渐增大的间隙。
由此,光纤收容槽26a和按压面部31之间以及芯线收容槽26b和芯线按压槽32的底面部32a之间张开,能够插入玻璃光纤1以及光纤芯线3。
此时,在该光连接器11中,形成按压部件23的插入引导部33的两个突起部35进入基座部件22的插入引导部28中的状态。即,楔子插入侧的突起部35维持进入基座部件22的插入引导部28内的状态。另外,例如,即使按压部件23因时效老化而翘曲并向与基座部件22远离的方向变形,与楔子插入侧相反那一侧的突起部35也不会从基座部件22的插入引导部28内脱出,不会形成间隙。
由此,在非夹紧状态的光连接器11中,在轴向上从光连接器11的插入侧端部即插入引导部27、33观察收容槽26时,基座部件22及按压部件23的夹紧面22a、23a之间不出现间隙而成为无间隙状态。
在该状态下,将从包覆层2露出了玻璃光纤1的光纤芯线3,从光连接器11的插入入口即后端侧插入。于是,玻璃光纤1的前端部由基座部件22及按压部件23的插入引导部28、33的引导面29、34向收容槽26引导。
此时,无论基座部件22和按压部件23的打开量的大小如何,按压部件23的插入引导部33的突起部35都会进入基座部件22的插入引导部28中,在基座部件22及按压部件23的插入引导部28、33中,不出现夹紧面22a、23a的间隙,因此,玻璃光纤1不会进入夹紧面22a、23a的间隙中。由此,可以在光连接器11的插入侧端部处可靠地将玻璃光纤1向收容槽26引导。
而且,根据上述光连接器11,可以通过增大突起部35的突出量,容易地应对外径较大(例如,外径0.9mm)的光纤芯线3。即,可以实现通过增大突起部35的突出量即可非常容易地将外径较大的光纤芯线3顺利地向收容槽26引导的光连接器11。
另外,在玻璃光纤1的前端部与突起部35的棱线35a抵接的情况下,玻璃光纤1沿着该棱线35a被引导至收容槽26中。因此,不仅是插入引导部34的引导面34,还可以利用棱线35a可靠地将从光连接器11的后端插入的光纤芯线3的玻璃光纤1向收容槽26引导。
在向收容槽26插入光纤芯线3,并使玻璃光纤1和内置光纤15的端面1a、15a之间抵接之后,从插入口16中拔出楔子。于是,板簧部件24的预紧力起作用,成为基座部件22和按压部件23接近的夹紧状态,按压固定内置光纤15、玻璃光纤1及光纤芯线3。
此外,由于基座部件22和按压部件23的打开量较小也可以,因此能够在插拔楔子时减小板簧部件24的变形量,从而不易达到板簧部件24的屈服点(不易发生塑性变形)。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光连接器11中,在板簧部件24的预紧力被解除的非夹紧状态中,即使按压部件23的突起部35从基座部件22的插入引导部28脱离,在轴向上从插入引导部28、33观察收容槽26时,基座部件22及按压部件23的夹紧面22a、23a之间的间隙出现并存在,只要该间隙小于玻璃光纤1的直径即可。在该情况下,由于该间隙小于玻璃光纤1的直径,因此,光纤芯线3的玻璃光纤1也不会进入间隙,而是向收容槽26引导。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按压部件23上设置了突起部35,但也可以在基座部件22侧设置突起部。另外,形成为基座部件22侧的引导面29是具有半圆锥内表面部29a和半圆筒内表面部29b的结构,但作为引导面29也可以整体形成为圆锥形状。另外,也可以使按压部件23侧的引导面34形成为具有半圆锥内表面部和半圆筒内表面部的结构。
(第2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涉及的光纤连接器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9至图15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器即光连接器11A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1相比较,插入引导部的结构不同,外观与图1的光连接器11相同。
如图10、图11等所示,在光连接器11A的基座部件22上,在其后端设置有插入引导部28A,该插入引导部28A用于将露出了玻璃光纤1的光纤芯线3向芯线收容槽26b引导并使其插入该芯线收容槽26b中。插入引导部28A具有半圆锥形状的引导面29A,该引导面29A形成为随着朝向收容槽26的芯线收容槽26b内径减小。
另外,在该插入引导部28A上,在收容槽26的芯线收容槽26b的两侧部中的夹紧面22a上形成有向按压部件23侧突出的引导突起30。这些引导突起30上的光纤芯线3的插入入口侧的壁面成为引导壁30a,这些引导壁30a形成为从插入入口侧向里侧,随着朝向收容槽26而倾斜的形状。这些引导突起30的高度尺寸与玻璃光纤1的直径相比充分大。
另外,在插入引导部28A上,在与引导突起30相比靠近插入入口侧形成有由夹紧面22a的一部分构成的斜面22b。这些斜面22b形成为随着从收容槽26侧的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逐渐向按压部件23侧倾斜的形状。
如图12、图13等所示,设置在按压部件23后端的插入引导部33A具有半圆锥形状的引导面34A,该引导面34A形成为随着朝向收容槽26的芯线收容槽26b内径减小。在该插入引导部33A上,在芯线按压槽32的两侧部中的夹紧面23a上形成有卡合凹部35A。这些卡合凹部35A收容形成在基座部件22上的引导突起30,卡合凹部35A上的光纤芯线3的插入入口侧的壁面形成为可供引导突起30的引导面30a滑动的滑动面35b。
另外,在插入引导部33A中的光纤芯线3的插入入口侧,设置有与夹紧面23a由同一个平面构成的平面23c。
该按压部件23的两个侧表面23b形成为彼此平行。由此,如图14所示,如果向基座部件22的安装槽27安装按压部件23,则在基座部件22的安装槽27的侧壁27a和按压部件23的侧表面23b之间,形成朝向上方逐渐增大的间隙。
在上述结构的光连接器11A中,在向壳体13的插入口16插入楔子而使基座部件22和按压部件23分离的非夹紧状态下,如图15所示,按压部件23成为向与楔子插入侧相反一侧倾斜至侧表面23b与安装槽27的侧壁27a抵接的状态,在基座部件22的夹紧面22a和按压部件23的夹紧面23a之间,形成随着朝向楔子插入的那一侧(图中左侧)而逐渐增大的间隙。
由此,光纤收容槽26a和按压面部31之间以及芯线收容槽26b和芯线按压槽32的底面部32a之间张开,能够插入玻璃光纤1及光纤芯线3。
此时,在基座部件22的与引导突起30的引导壁30a相比靠近插入入口侧,楔子插入侧即剖面方向一侧的基座部件22的斜面22b和按压部件23的平面23c之间的间隙S,大于或等于玻璃光纤1的直径。
另外,通过使形成该间隙S的斜面22b形成为从收容槽26侧的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逐渐向按压部件23侧倾斜的形状,从而该间隙S成为随着朝向收容槽26而增大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将从包覆层2露出了玻璃光纤1的光纤芯线3,从光连接器11A的插入入口即后端侧插入。于是,玻璃光纤1的前端部由基座部件22及按压部件23的插入引导部28A、33A的引导面29A、34A向收容槽26引导。
如果玻璃光纤1的前端进入楔子插入侧即剖面方向一侧的基座部件22的斜面22b和按压部件23的平面23c之间的间隙S中,则该玻璃光纤1与配置在该间隙S里侧的基座部件22的引导突起30的引导壁30a抵接。此时,由于该间隙S大于或等于玻璃光纤1的直径,因此,不会出现玻璃光纤1在中途被卡住的问题,而可以由随着朝向收容槽26而倾斜的引导壁30a将其向收容槽26引导,并收容在收容槽26中。
如上所述,根据该光连接器11A,即使玻璃光纤1进入在非夹紧状态下形成的间隙S中,也可以利用引导壁30a将该玻璃光纤1良好地向收容槽26引导并使其收容在该收容槽26中。
特别地,由于间隙S形成为随着朝向收容槽26而增大的形状,因此,无论基座部件22和按压部件23的打开量的大小如何,都可以将由引导壁30a向收容槽26引导的玻璃光纤1,在间隙S内顺利地向收容槽26引导。
而且,根据上述光连接器11A,通过增大引导突起30的突出量而增高引导壁30a的高度,从而可以容易地应对外径较大(例如,外径0.9mm)的光纤芯线3。即,可以通过增高引导壁30a的高度,从而实现可以很容易地将外径较大的光纤芯线3顺利地向收容槽26引导的光连接器11A。
在向收容槽26插入光纤芯线3,使玻璃光纤1和内置光纤15的端面1a、15a之间抵接之后,从插入口16拔出楔子。于是,板簧部件24的预紧力起作用,成为基座部件22和按压部件23接近的夹紧状态,按压固定内置光纤15、玻璃光纤1及光纤芯线3。
此外,由于基座部件22和按压部件23的打开量也可以较小,因此,能够在插拔楔子时减小板簧部件24的变形量,不易达到板簧部件24的屈服点(不易发生塑性变形)。
此外,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在基座部件22上设置了具有引导壁30a的引导突起30,但也可以在按压部件23侧设置具有引导壁的引导突起。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在非夹紧时使间隙S随着朝向收容槽26而增大,在基座部件22上形成了斜面22b,但也可以使按压部件23的平面23c形成为斜面,以用于在非夹紧时使间隙S随着朝向收容槽26而增大。此外,可以通过在基座部件22上形成斜面22b,而增大由按压部件23按压光纤芯线3的按压长度。
在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各自中,作为按压部件23,也可以分割成按压内置光纤15及玻璃光纤1的部分和按压光纤芯线3的部分。如果这样构成,则可以在按压内置光纤15及玻璃光纤1的部分和按压光纤芯线3的部分,独立地对非夹紧状态的打开量进行调整。例如,在非夹紧状态下,相对于按压内置光纤15及玻璃光纤1的部分,增大按压光纤芯线3的部分的打开量,可以使得露出了玻璃光纤1的光纤芯线3容易插入。
另外,如果将按压部件23分割成按压内置光纤15及玻璃光纤1的部分和按压光纤芯线3的部分,则可以在按压内置光纤15及玻璃光纤1的部分和按压光纤芯线3的部分,独立地对板簧部件24的预紧力进行调整。例如,通过使按压内置光纤15及玻璃光纤1的部分的夹紧力,比按压光纤芯线3的部分的夹紧力大,从而可以以更大的力把持具有对接部T的内置光纤15和玻璃光纤1。
此外,如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所示,如果使用按压内置光纤15及玻璃光纤1的部分和按压光纤芯线3的部分一体化形成的按压部件23,则可以由于部件数量减少实现低成本化,另外,可以消除部件之间的位置偏差。
另外,在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光纤连接器,例示了设置在插芯14上的内置光纤15与光纤芯线3的玻璃光纤1连接的光连接器而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用于将从包覆层2露出了玻璃光纤1的光纤芯线3从两端插入,使这些光纤芯线3的玻璃光纤1之间对接的光纤连接器(机械对接)。
该光纤连接器也具有机械对接机构,该机械对接机构具有:基座部件,其形成有收容槽;按压部件,其配设在与基座部件相对的位置;以及板簧部件,其通过将基座部件和按压部件向接近方向预紧,从而对收容在收容槽中的玻璃光纤1及光纤芯线3进行按压固定。
在该光纤连接器中,在使露出了玻璃光纤1的光纤芯线3插入的两端的插入入口处,在基座部件和按压部件上设置上述构造的插入引导部28、33或插入引导部28A、33A。根据该光纤连接器,可以顺利且可靠地将露出了玻璃光纤1的光纤芯线3从两端向收容槽引导并良好地保持,并进行连接。
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多种变更或修正,这一点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本申请基于2010年5月2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願2010-116976)及2010年5月2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願2010-116966),这些申请的内容作为参照引入本说明书中。
符号的说明
1:玻璃光纤,2:包覆层,3:光纤芯线,11、11A:光连接器(光纤连接器),15:内置光纤(玻璃光纤),22:基座部件,22a、23a:夹紧面(接合面),22b:斜面,23:按压部件,24:板簧部件(预紧部件),26:收容槽,28、28A、33、33A:插入引导部,29、29A、34、34A:引导面,29a:半圆锥内表面部,29b:半圆筒内表面部,30a:引导壁,35:突起部,35a:棱线,35A:卡合凹部,35b:滑动面,S:间隙。
Claims (5)
1.一种光纤连接器,其针对从包覆层露出了玻璃光纤的光纤芯线,将该光纤芯线的所述玻璃光纤与其他玻璃光纤对接,
该光纤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具有:基座部件,其形成有收容所述玻璃光纤的收容槽;
按压部件,其配设在与所述基座部件相对的位置;以及
预紧部件,其通过将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向接近方向预紧,从而对收容在所述收容槽中的所述玻璃光纤进行按压固定,
在所述基座部件及所述按压部件的至少一端,设置用于向所述收容槽插入所述光纤芯线的插入引导部,
所述插入引导部在所述基座部件及所述按压部件上分别设置引导面,该引导面形成为随着朝向所述收容槽其内径减小,在所述基座部件及所述按压部件的某一方设置通过所述引导面朝向另一方的引导面延伸而成的突起部,
在克服所述预紧部件的预紧力,使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的相对的接合面分离的状态下,在轴向上从所述插入引导部观察所述收容槽时,所述接合面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光纤芯线的所述玻璃光纤的直径,或没有所述间隙,
所述突起部在引导面上的周向的端部的棱线朝向所述收容槽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插入引导部,未设置所述突起部那一侧的所述基座部件或所述按压部件的引导面,具有收容所述突起部的半圆锥内表面部和半圆筒内表面部。
3.一种光纤连接器,其针对从包覆层露出了玻璃光纤的光纤芯线,将该光纤芯线的所述玻璃光纤与其他玻璃光纤对接,
该光纤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具有:基座部件,其形成有收容所述玻璃光纤的收容槽;
按压部件,其配设在与所述基座部件相对的位置;以及
预紧部件,其通过将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向接近方向预紧,从而对收容在所述收容槽中的所述玻璃光纤进行按压固定,
在所述基座部件及所述按压部件的至少一端,设置用于向所述收容槽插入所述光纤芯线的插入引导部,
所述插入引导部在所述基座部件及所述按压部件上分别设置引导面,该引导面形成为随着朝向所述收容槽其内径减小,在所述基座部件及所述按压部件的某一方,从插入入口侧向里侧设置随着朝向所述收容槽而倾斜的引导壁,
在克服所述预紧部件的预紧力,使所述基座部件与所述按压部件的相对的接合面,从与所述收容槽相对的剖面方向的一侧分离的状态下,在与所述引导壁相比靠近插入入口侧的位置处,使得所述剖面方向的一侧上的所述基座部件与所述按压部件的间隙大于或等于所述光纤芯线的所述玻璃光纤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引导部在与所述引导壁相比靠近插入入口侧的位置处,在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的一方上具有斜面,该斜面形成为使所述基座部件与所述按压部件的间隙在与所述收容槽相对的剖面方向上随着朝向所述收容槽而扩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斜面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件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16966 | 2010-05-21 | ||
JP2010116966A JP2011242708A (ja) | 2010-05-21 | 2010-05-21 |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
JP2010-116976 | 2010-05-21 | ||
JP2010116976A JP5273093B2 (ja) | 2010-05-21 | 2010-05-21 |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
PCT/JP2011/060398 WO2011145450A1 (ja) | 2010-05-21 | 2011-04-28 |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06610A CN102906610A (zh) | 2013-01-30 |
CN102906610B true CN102906610B (zh) | 2015-11-25 |
Family
ID=44991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25196.4A Active CN102906610B (zh) | 2010-05-21 | 2011-04-28 | 光纤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101349529B1 (zh) |
CN (1) | CN102906610B (zh) |
WO (1) | WO201114545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75849B2 (ja) * | 2019-12-02 | 2024-04-30 | 日本通信電材株式会社 | 光ファイバ用工具 |
CN112083532A (zh) * | 2020-09-23 | 2020-12-15 | 深圳市晟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室内外两用防水光纤连接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79482B1 (en) * | 1997-01-16 | 2001-01-30 | Fujikura, Ltd. | Optical connector and housing for optical connector |
JP2002055259A (ja) * | 2000-08-08 | 2002-02-20 | Fujikura Ltd | 光コネクタ組立工具 |
JP2008256866A (ja) * | 2007-04-03 | 2008-10-23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及び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の組立方法 |
CN101299086A (zh) * | 2007-05-02 | 2008-11-05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光纤连接器以及光纤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48964B2 (ja) * | 2003-08-01 | 2009-04-02 |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ナビゲーション装置、施設リスト表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05215545A (ja) * | 2004-01-30 | 2005-08-11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光ファイバ接続用治具及び光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
2011
- 2011-04-28 KR KR1020127030402A patent/KR101349529B1/ko active Active
- 2011-04-28 WO PCT/JP2011/060398 patent/WO201114545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4-28 CN CN201180025196.4A patent/CN10290661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79482B1 (en) * | 1997-01-16 | 2001-01-30 | Fujikura, Ltd. | Optical connector and housing for optical connector |
JP2002055259A (ja) * | 2000-08-08 | 2002-02-20 | Fujikura Ltd | 光コネクタ組立工具 |
JP2008256866A (ja) * | 2007-04-03 | 2008-10-23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及び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の組立方法 |
CN101299086A (zh) * | 2007-05-02 | 2008-11-05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光纤连接器以及光纤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1145450A1 (ja) | 2011-11-24 |
KR20130010909A (ko) | 2013-01-29 |
CN102906610A (zh) | 2013-01-30 |
KR101349529B1 (ko) | 2014-01-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874510B2 (en) | Optical assembly with cable retainer | |
US11906789B2 (en) | Optical waveguide positioning feature in a multiple waveguides connector | |
CN101669054B (zh) | 光纤连接器及光缆 | |
CN101299086B (zh) | 光纤连接器以及光纤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 |
US11934019B2 (en) | Dust mitigating optical connector | |
JP4800136B2 (ja) | 光レセプタクルハウジング、光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及び光機器 | |
US7661887B2 (en) | Shutter assembly | |
US9645324B2 (en) | Optical connector | |
US9164245B2 (en) | Optical connector | |
US11372170B2 (en) | Optical connector system and shutter-equipped optical connector | |
US7641397B2 (en) | Optical connector | |
CN102906610B (zh) | 光纤连接器 | |
WO2017126395A1 (ja) | 光コネクタ、及び、光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
US10866365B2 (en) | Optical connector | |
JP5273093B2 (ja) |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 |
CN114787678A (zh) | 插芯用销夹紧件、带导销式销夹紧件以及光连接器 | |
JP3236995B2 (ja) | 光ファイバ接続装置 | |
JP4093884B2 (ja) | 接続機構および光コネクタ | |
JP2011242708A (ja) |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 |
JP2002357740A (ja) | 外部ハウジン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