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69706A - 聚酰胺微粒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光学膜及液晶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聚酰胺微粒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光学膜及液晶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69706A CN102869706A CN201180019884XA CN201180019884A CN102869706A CN 102869706 A CN102869706 A CN 102869706A CN 201180019884X A CN201180019884X A CN 201180019884XA CN 201180019884 A CN201180019884 A CN 201180019884A CN 102869706 A CN102869706 A CN 10286970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yamide
- light
- lambda
- particle
- temper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12—Powdering or granulating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12—Powdering or granulating
- C08J3/14—Powdering or granulating by precipitation from solu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9/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7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amide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36—Micro- or nanomateria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82—Particulate matter [e.g., sphere, flake, etc.]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rocesses Of Treat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高效率且不附带色调变化地将经偏光的光转换为接近自然光的非偏光,进而亦具有使光源的光均匀地进行光扩散的效果的聚酰胺微粒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光学膜及液晶显示设备。该聚酰胺微粒子由广角X射线绕射测得的微晶尺寸为12nm以上,由DSC测得的结晶度为50%以上,且该聚酰胺微粒子由球晶构造构成。且该光学膜具有含上述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层;该液晶显示设备具备光源装置、背面偏光板、液晶单元及前面偏光板,且在前面偏光板的前面或背面偏光板的背面与上述光源装置之间具有上述光学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偏旋光性优异的聚酰胺微粒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光学膜及液晶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晶显示设备成为具有薄型、轻量、高画质的特征且可对抗CRT的显示设备,市场上销售有Victor Color或高精细的液晶显示器等。该等液晶显示设备的驱动原理有TFT方式、MIM方式、STN方式、TN方式等,任一方式均使用一组偏光板使显示光呈直线偏光发出,因此到达观察者的光为直线偏光。
然而,作为减轻因长时间使用个人计算机等的液晶显示器而产生的眼精疲劳的方法,有使用偏光镜或偏光眼镜的情况,但如上述所述,由于自液晶画面发出的光为直线偏光,故偏光镜或偏光眼镜的角度若倾斜,则光量会显著减少,此时会无法观察到图像,或左右所观察到的不同,因此非常不良。
为避免上述情况,会考虑通过使用1/4波长的波片来将直线偏光转换为椭圆偏光的方法、或利用会使入射光波长产生干涉与绕射现象的云膜现象的方法,但任一者效果均未提高。
进而提出有借助具有非晶硅构造的高分子(参照专利文献1)、使用有具有双折射性的市售的PET膜、水晶板的消偏光板(参照专利文献2)、具备含有由极短纤维构成的双折射微粒子的透光性树脂层且具有消偏光能力的光学积层体(参照专利文献3)等而将直线偏光转换为非偏光,但任一者均不实用。
因此,提出有含有由具有球晶构造的结晶性高分子构成的微粒子的滤光片,该微粒子是通过将由聚酰胺与其溶剂构成的溶液、聚酰胺的非溶剂、及水混合而于短时间内形成均匀的溶液后,通过将聚合物析出而使其粒子化而成(参照专利文献4)。
又,制造此种微粒子的方法,于专利文献5中揭示有:通过将由聚酰胺与其溶剂构成的溶液、聚酰胺的非溶剂、及水混合而于短时间内形成均匀的溶液后,通过将聚合物析出而获得的聚酰胺粒子的制造方法。又,于专利文献6至8中揭示有:通过使作为结晶性高分子的聚酰胺溶解于高温的乙二醇等溶剂中并将该溶液冷却而获得聚酰胺的微粒子的温度诱导相分离法。
再者,提出有使用由球晶构造的高分子构成的配向膜的液晶显示设备(参照专利文献9),其是为了扩大视角而配置于偏光板与液晶层之间的,其目的与本发明的消偏光膜不同。又,于使用具有球晶构造的高分子膜作为消偏光膜而尝试将直线偏光转换为非偏光的情形时,于形成膜时产生的应变残留于成型后的膜上而表现折射率各向异性,从而无法获得可将直线偏光均匀地转换为与自然光相同的非偏光的消偏光膜。
又,近年来对于构成液晶显示设备的背光源的各构件,形成了采用高穿透率的材料等抑制光的损失而提升光利用效率的方法。然而,导入至液晶元件部的偏光膜通常由碘系或二色性色素构成,故而产生如下问题:虽然自然光中的50%透过,但50%被吸收,光的利用效率较低,画面变暗。
因此提出有:将自然光所含的偏光成分分离而仅使一成分透过,同时使另一成分反射并将反射光再利用,据此提升光的利用效率的各种方法。
于专利文献10中揭示有将多层折射率彼此不同的延伸膜积层而成的反射偏光元件显示器。据此,来自背光的光在透过棱镜片后会入射至亮度提升膜。亮度提升膜由下部扩散膜、反射偏光元件层(DBEF层)及上部扩散膜层构成,于反射偏光元件层,穿透入射的光的第一偏光方向的成分且以高效率反射与第一偏光方向成直角的第二偏光方向的成分。反射的第二偏光成分通过利用光学模腔中的光的散射与反射使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均等地无规则化,可再次透过偏光元件而使光再利用化,据此可提升液晶显示器的亮度。除此以外于专利文献11至13等中亦揭示有以相同的方法将反射的偏光成分再利用的液晶显示设备。
然而,仅利用光的散射或反射不易使该等第二偏光成分无规则化,必须反复进行散射与反射,因此效率较低。又,通过使用λ/4波片进行圆偏光化,可高效率地使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均等化,但λ/4波片于可见光区域存在波长相关性,因此产生由特定波长的光的透过性导致的着色的问题。为避免该等问题而设想使用宽带带的λ/4波片,但目前较昂贵,现实中无法安装。
又,于上述专利文献4中揭示有使用聚酰胺多孔质微粒子的具有消偏光功能的滤光片。于该文献中,通过控制聚酰胺粒子与黏合剂树脂的折射率差,亦可赋予光扩散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858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052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091655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07/119592号;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204767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8-12765号公报;
专利文献7:美国专利2639278号;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6-328173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平6-308496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2004-004699号公报;
专利文献11:日本特开2000-221507号公报;
专利文献12:日本特开2001-188126号公报;
专利文献13:日本特开平04-1844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以上的背景技术中,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滤光片虽确认有将直线偏光转换为接近自然光的非偏光的消偏光能力,但在配向成正交偏光(crossnicol)的偏光板中夹有该膜后的透光率于550nm的波长下为10%以下,该转换效率在实用上无法满足。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酰胺微粒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光学膜及液晶显示设备,该聚酰胺微粒子可高效率且不附带色调变化地将经偏光的光转换为接近自然光的非偏光,进而亦具有使光源的光均匀地进行光扩散的效果。
本发明的发明人为达成以上的目的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具有球晶构造且微晶尺寸及结晶度经过调整的聚酰胺微粒子,可获得可高效率且不附带色调变化地将经偏光的光转换为接近自然光的非偏光,进而亦具有使光源的光均匀地进行光扩散的效果的光学膜及液晶显示设备,从而达成本发明。即,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酰胺微粒子,其由广角X射线绕射而测得的微晶尺寸为12nm以上,由DSC而测得的结晶度为50%以上,且该聚酰胺微粒子由球晶构造构成。
又,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膜,其具有包含上述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层。
进而,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其具备光源装置、背面偏光板、液晶单元及前面偏光板,在前面偏光板的前面或背面偏光板的背面与上述光源装置之间具有上述光学膜。
又,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酰胺微粒子的制造方法:通过将聚酰胺(A)与于高温下对该聚酰胺(A)发挥良溶剂作用且于低温下对该聚酰胺(A)发挥非溶剂作用的溶剂(B)加以混合并加热以制备均匀的聚酰胺溶液,其后于3分钟以内将该聚酰胺溶液与低温的溶剂(C)一面搅拌一面混合直至成为较该聚酰胺溶液的相分离温度低20~80℃的温度,并以保持该温度的状态下静置使聚酰胺析出。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可高效率且不附带色调变化地将经偏光的光转换为接近自然光的非偏光,进而亦具有使光源的光均匀地进行光扩散的效果的聚酰胺微粒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光学膜及液晶显示设备。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背光源部)的构成的分解图,其中(a)图为无反射偏光元件层(DBEF),(b)图为有反射偏光元件层(DBEF)。(c)图为有反射偏光元件层(线栅型);
图2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液晶单元上部)的构成的分解图,(a)图中A为抗反射层,(b)图中A安装于抗反射层与偏光板之间,(c)图中A安装于偏光板内部;
图3是膜的透光强度测定装置的概略图;
图4是由实施例1获得的聚酰胺微粒子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5是由实施例1、3及比较例1、3制成的光学膜的消偏光能力的评价结果;
图6是由比较例1获得的聚酰胺微粒子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7是由实施例3获得的聚酰胺微粒子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8是实施例10所使用的聚酰胺微粒子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9是比较例6所使用的聚酰胺微粒子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10表示由实施例11及比较例7各自制成的光学膜及1/4相位差板(比较例8)的透光率的波长相关性的图表;
图11是实施例14及比较例11的光学膜的透光强度的测定结果。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光扩散膜
2 光源
3 反射板
4 导光板
5 棱镜片
6 偏光膜
7 液晶元件部
11 亮度提升膜
12 反射偏光元件层(DBEE层)
13 反射偏光元件层(线栅型)
14 背光模块
15 抗反射层(AG或AR)
A 本发明的光学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酰胺微粒子,其具有聚酰胺等结晶性树脂所特有的结晶构造即球状或大致球状的球晶构造、于部分缺损的一侧具有凸起且于相反侧具有缺损部的球晶构造(C型状、弯玉状)、或进而缺损的接近轴晶的球晶构造(哑铃状),且由特定的微晶尺寸与结晶度构成且结晶性高。又,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较佳为具有多孔质构造,粒径及粒子形状相对一致的,具有高于先前的聚酰胺微粒子的消偏光能力。因此,该等微粒子可用作液晶显示器显示用光学滤光片或朝向背光源的高性能的偏光消除扩散材料。
关于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对上述球晶构造利用扫描式或穿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粒子的剖面,可判断聚酰胺的纤维是否自中心核附近成长为放射状。又,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是单个粒子本身于整体或局部具有作为结晶性高分子所特有的结晶构造的球状或大致球状的球晶构造、部分缺损的球晶构造(C型状、弯玉状)、或进而缺损的轴晶性球晶构造(哑铃状)。借助具有上述球晶构造而使消偏光能力升高,故而较佳。又,亦可为将该等各种构造的粒子混合而成的粒子。所谓“单个粒子本身于整体或局部的球晶构造”,是指聚酰胺纤维自单独一个粒子的中心附近的单个或复数个核心成长为三维等比或放射状而形成的结晶性高分子所特有的构造,所谓局部,是指粒子具有该等构造的一部分。
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由DSC测得的结晶度为50%以上。关于聚酰胺的结晶度,有由X射线折射而求出的方法、由DSC测定法而求出的方法、根据密度而求出的方法,但较佳为由DSC测定法而求出的方法。通常,从熔融物结晶化而得的聚酰胺的结晶度较高,最高为30%左右。若结晶度较低,则将直线偏光转换为非偏光的能力下降,因此欠佳。
关于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由广角X射线绕射求出的微晶尺寸为12nm(纳米)以上。微晶尺寸越大,消偏旋光性越高。另一方面,若未达12nm,则存在消偏光能力下降的倾向。
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的等球个数平均粒径(以下,存在仅简称为个数平均粒径的情况)较佳为1.0~50μm,更佳为1.0~30μm。若个数平均粒径小于1.0μm,则二次凝聚力较强,操作性变差。又,若大于50μm,则在电子材料用途中作为光功能粒子进行操作时,含有粒子的光学材料的膜厚变厚,故而变得难以薄型化,因此欠佳。
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较佳为具有多孔质构造。借助多孔质构造而存在多重散射效果增大,消偏光能力升高的倾向。
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的BET比表面积为0.1~80m2/g,较佳为3~75m2/g,更佳为5~70m2/g。
若比表面积低于0.1m2/g,则所得的多孔质粉体的多孔质性下降。又,若大于80m2/g,则变得易凝聚。
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的平均细孔径较佳为0.01~0.5μm,更佳为0.01~0.3μm。于平均细孔径小于0.01μm的情形时,多孔质性下降。于大于0.5μm的情形时,存在所得的粒子的机械强度下降的情况。
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的多孔度指数(RI)较佳为5~100。此处所谓多孔度指数(RI),定义为以多孔质的球状粒子的比表面积相对于相同直径的平滑的球状粒子的比表面积的比。
若多孔度指数小于5,则多孔质粒子的承载功能或吸附功能较差,故而欠佳。若多孔度大于100,则难以作为粉体进行操作。
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的熔点较佳为110~320℃,更佳为130~300℃。若熔点变得低于110℃,则存在光学用途的热稳定性降低的倾向。
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于粒径分布中,体积平均粒径(或体积基准平均粒径)相对于个数平均粒径(或数基准平均粒径)的比较佳为1~2.5,更佳为1~2.0,尤佳为1~1.5。若体积平均粒径相对于个数平均粒径的比(粒度分布指数PDI)大于2.5,则作为粉体的操作变差。
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对于波长为550nm的光的由下述数学式1及数学式2定义的消偏系数Dpc(λ)较佳为1.5/m以上,更佳为2.0/m以上,尤佳为2.3/m以上。若消偏系数未达1.5/m,则必须于光学膜中调配大量粒子,从而产生膜厚增加、雾度上升等问题,因此欠佳。
[数学式1]
(其中,φp为均匀地分散有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片中的聚酰胺微粒子的体积分率,t为该树脂片的厚度(m))
[数学式2]
(其中,v(λ)为偏光膜的消光比,T1(λ)为偏光膜的透光率,T2(λ)为使直线偏光入射至偏光膜时的最大透光率,TP(λ)为不含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片的透光率,TS(λ)为于两片正交偏光状态的偏光膜间无间隙地夹有均匀分散有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片时的透光率)。
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所使用的聚酰胺可列举:借助环状酰胺的开环聚合、胺基酸的缩聚合、二羧酸与二胺的缩聚合等而获得的。环状酰胺的开环聚合所使用的原料,可列举ε-己内酰胺、ω-十二内酰胺等;胺基酸的缩聚合所使用的原料,可列举ε-胺基己酸、ω-胺基十二酸、ω-胺基十一酸等;二羧酸与二胺的缩聚合所使用的原料,可列举:草酸、己二酸、癸二酸、1,4-环己二甲酸等二羧酸或该等的衍生物,与乙二胺、己二胺、1,4-环己二胺、戊二胺、癸二胺等二胺等。
这些聚酰胺亦可进而共聚合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基二胺(m-xylylenediamine)等少量芳香族成分。
作为上述聚酰胺的具体例子,可列举:聚酰胺6、聚酰胺46、聚酰胺66、聚酰胺610、聚酰胺612、聚酰胺11、聚酰胺12、聚酰胺6/66、聚九亚甲基对苯二甲酰胺(聚酰胺9T)、聚六亚甲基己二酰胺/聚六亚甲基对苯二甲酰胺共聚物(聚酰胺66/6T)、聚六亚甲基对苯二甲酰胺/聚己酰胺共聚物(聚酰胺6T/6)、聚六亚甲基己二酰胺/聚六亚甲基间苯二甲酰胺共聚物(聚酰胺66/6I)、聚六亚甲基间苯二甲酰胺/聚己酰胺共聚物(聚酰胺6I/6)、聚十二酰胺/聚六亚甲基对苯二甲酰胺共聚物(聚酰胺12/6T)、聚六亚甲基己二酰胺/聚六亚甲基对苯二甲酰胺/聚六亚甲基间苯二甲酰胺共聚物(聚酰胺66/6T/6I)、聚六亚甲基对苯二甲酰胺/聚六亚甲基间苯二甲酰胺共聚物(聚酰胺6T/6I)、聚六亚甲基对苯二甲酰胺/聚(2-甲基五亚甲基对苯二甲酰胺)共聚物(聚酰胺6T/M5T)、聚苯二甲己二酰胺(polyxylyleneadipamide)(聚酰胺MXD6)、以及该等的混合物及共聚合树脂。于该等中,较佳为聚酰胺6、聚酰胺46、聚酰胺66、聚酰胺610、聚酰胺612、聚酰胺11、聚酰胺12或聚酰胺6/66共聚合树脂,就材料的操作性的观点而言,尤佳为聚酰胺6。
上述聚酰胺的分子量较佳为1000~100000,更佳为2000~50000,尤佳为3000~30000。若聚酰胺的分子量过小,则多孔质微粒子的形成条件的范围变窄,变得难以制造。又,若聚酰胺的分子量过大,则于制造时易产生一次凝聚体,因此欠佳。
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是通过利用由温度诱导产生的相分离的方法而制造。例如,将用作原料的聚酰胺(A)与溶剂(B)混合,其后升温,而制成均匀的聚酰胺溶液,为将聚酰胺溶液整体快速且均匀地冷却至特定温度,可于特定时间内一面搅拌一面添加低温的溶剂(C),其后静置,而进行制造。此时最重要的是:将两种溶液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搅拌混合,于析出(白浊)开始前使其均匀化,停止搅拌并于静置条件下进行析出。
以下,对可制造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微粒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上述树脂微粒子的制造方法是通过将以聚酰胺为代表的结晶性树脂(A)与于高温下对该树脂发挥良溶剂作用且于低温下对该树脂发挥非溶剂作用的溶剂(B)加以混合并加热以制备均匀的结晶性树脂溶液,其后通过于特定时间内将该树脂溶液与低温的溶剂(C)一面搅拌一面混合而将树脂溶液整体均匀且快速地冷却至特定温度,保持该温度并静置而使树脂析出的方法。于为使用本方法的粒子的情形时,作为下述后续处理,无需于玻璃转移温度以上、熔点以下的温度下,于100Torr以下的减压下进行适当时间的退火的方法。然而,通过实施该方法,可期待进而提升性能。
上述制造方法与先前的通过添加溶剂的相分离法或通过以一定速度使温度冷却的相分离法不同,由于在高温的结晶性树脂溶液中添加、搅拌、混合低温的非溶剂而使其均匀,故而系内的温度于非常短的时间内变得均匀。因此,从温度已下降的均匀结晶性树脂溶液中析出是从过度饱和状态的溶液温度于系内为均匀状态时开始进行,故而系内各处几乎同时进行核生成及核成长。通过利用混合溶液的温度及结晶性树脂浓度控制该核生成及核成长速度,而获得具有作为结晶性树脂所特有的结晶构造的球状或大致球状的球晶构造、部分缺损的球晶构造(C型状、弯玉状)、或进而缺损的接近轴晶的球晶构造(哑铃状),且由特定的微晶尺寸与结晶度构成的结晶性较高的粒子。
根据上述制造方法,聚酰胺以外的结晶性树脂亦可制造结晶度较高的微粒子。可使用的结晶性树脂(A)只要是可通过自熔融状态的结晶化而获得球晶构造的,则无特别限定,可列举聚烷、聚酰胺、聚醚、聚酰亚胺、液晶聚合物等。具体而言可列举:聚乙烯、同排聚丙烯(isotacticpolypropylene)、间规聚丙烯(syndiotactic polypropylene)、聚丁烯-1、聚4甲基戊烯等聚烯烃类或结晶性乙烯、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类,间规聚苯乙烯、等规聚苯乙烯、聚苯硫醚、聚醚醚酮、全芳香族聚酰胺、全芳香族聚酯,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等氟树脂,聚丁二酸乙二酯、聚丁二酸丁二酯等脂肪族聚酯,聚乳酸、聚乙烯醇、聚缩醛、聚醚腈等。
上述制造方法所使用的溶剂(B)较佳为于低温区域对结晶性树脂(A)发挥非溶剂作用且于高温例如溶剂的沸点以下的温度区域对结晶性树脂(A)发挥良溶剂作用的溶剂。
于结晶性树脂(A)为聚酰胺的情形时,于高温下对聚酰胺发挥良溶剂作用且于低温下对聚酰胺发挥非溶剂作用的溶剂(B)可列举多元醇或环状酰胺。多元醇具体可列举: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3-丁二醇、2,3-丁二醇、1,4-丁二醇、甘油、丙二醇、二丙二醇、1,5-戊二醇、己二醇等。该等亦可混合使用。作为环状酰胺,可列举构成其环的碳数为4~18。具体而言可列举:2-吡咯啶酮、哌啶酮、N-甲基吡咯啶酮、ε-己内酰胺、N-甲基己内酰胺、ω-十二内酰胺等。又,亦可于亚烷基环(cycloalkylidene ring)上具有不会阻碍反应的取代基,该取代基例如可列举:甲基、乙基、环己烷基等非环状或环状烷基,乙烯基、环己烯基等非环状或环状烯基,苯基等芳基,甲氧基等烷氧基,甲氧基羰基等烷氧基羰基,氯基等卤基。较佳为无取代的2-吡咯啶酮、ε-己内酰胺。
为促进结晶性树脂(A)于上述溶剂中溶解,亦可添加用以降低溶解温度的添加剂。例如于结晶性树脂(A)为聚酰胺的情形时,无机盐添加剂可列举氯化钙、氯化锂等。只要为金属离子作用于聚酰胺的氢键部并促进溶解的无机盐,则无上述限定。
溶解结晶性树脂(A)的加热温度较佳为与该树脂于溶剂(B)中开始溶解的温度(以下亦存在记作「相分离温度」的情况)相比高10℃~100℃以上的温度。又,于溶解时,若利用氮气等惰性气体将系内密闭而进行溶解,则树脂劣化较少,因此较佳。
树脂溶液中的结晶性树脂(A)的浓度较佳为0.1~30重量%。若低于0.1重量%,则粒子的生产性降低。若高于30重量%,则有于溶液中残留一部分未溶解的树脂之虞,存在无法获得均匀的粒子的情况,故而欠佳。
于上述制造方法中,通过将均匀的树脂溶液与至少于低温下发挥结晶性树脂(A)的非溶剂作用的低温的溶剂(C)混合而将树脂溶液整体均匀且快速地冷却至特定温度。此处可使用的溶剂(C)只要至少为于低温下对结晶性树脂(A)发挥非溶剂作用且与溶剂(B)的相溶性较高的即可,较佳为由与溶剂(B)相同的成分构成,或者于为混合液的情形时,为相同的组成。于为不同成分或组成的情形时,于回收粒子后进行溶剂的再利用时,存在因分别回收等而费时费力的情况。
作为本发明可使用的上述溶剂(C),例如于结晶性树脂(A)为聚酰胺的情形时,可列举与溶剂(B)相同的多元醇及该等的混合物。具体而言可列举: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3-丁二醇、2,3-丁二醇、1,4-丁二醇、甘油、丙二醇、二丙二醇、1,5-戊二醇、己二醇等。该等亦可混合使用。
将树脂溶液冷却的温度较佳为较相分离温度低20~80℃的温度,更佳为低30~70℃的温度,最佳为低40~60℃的温度。冷却的温度相距相分离温度未达20℃的情形时,过度饱和度较低,故而自树脂开始析出直至终止会耗费大量时间,且会获得块状析出物或粒子的凝聚体,因此欠佳。又,于低于80℃的情形时,在两种溶液经均匀搅拌混合前会因局部的温度降低造成树脂开始析出,而获得不均匀的粒子或凝聚体,因此欠佳。
用于冷却的溶剂(C)的温度与添加量是由冷却的树脂溶液的温度及容量而决定。树脂溶液与用于冷却的溶剂(C)的温度差较佳为设为150℃以内。若温度差大于150℃,则于添加溶剂(C)的过程中树脂即开始析出并产生凝聚等,故而欠佳。又,将两种溶液混合后的最终的树脂浓度较佳为成为20重量%以下,更佳为成为15重量%以下。若析出时的树脂浓度过高,则有粒子凝聚之虞,于更差的情形时,有溶液固化之虞,故而欠佳。
高温的树脂溶液与低温的溶剂(C)的混合可于高温的树脂溶液中添加低温的溶剂(C),亦可于低温的溶剂(C)中投入高温的树脂溶液,较佳为进行搅拌直至两种溶液成为均匀。搅拌时间较佳为3分钟以内,更佳为2分钟以内,最佳为1分钟以内。两种溶液是否充分混合可通过是否观察到由两种溶液的折射率的差引起的浓度变化、或混合液的温度是否固定于±1℃以内而判断。
搅拌只要为通常惯用的搅拌翼则形状或装置等无特别限定。又,搅拌翼的旋转数只要混合溶液于短时间内均匀化,则无特别限定。又,若具有檔板(baffle)等进而提升搅拌效果的设备,则可于更短时间内均匀混合,因此较佳。
于两种溶液变得均匀后,较佳为停止搅拌并静置。树脂开始析出后,若继续搅拌,则所得的粒子的形状为不完全的形状,且分散、产生凝聚、或粒度分布扩大,故而欠佳。由于具备檔板而使搅拌停止后的液体的流速于短时间内停止,因此较佳。静置时间较佳为于析出结束后保持一段时间,具体而言较佳为5分钟~240分钟,更佳为10分钟~120分钟。
又,冷却至特定温度后,较佳为保持该温度并使聚酰胺析出。若冷却的聚酰胺溶液的温度改变,则存在产生块状析出物或粒子的凝聚体、或者粒度分布扩大的情况,故而欠佳。
又,亦可通过自二流体喷嘴喷射来搅拌两种溶液,并将喷射的液体保存于特定的保温容器中,而使其粒子化。进而,亦可使经喷射的溶液于保温于特定温度的管内于层流下析出。
生成的树脂微粒子为了通过倾析法、过滤或离心分离等方法进行固液分离而去除附着于表面的溶剂(B)、(C),而于常温附近利用树脂的非溶剂即与溶剂(B)、(C)的亲和性较高且黏度较低的溶剂进行清洗。例如,于结晶性树脂(A)为聚酰胺粒子的情形时,作为该等溶剂,可列举: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等碳原子数为1~3的一元脂肪族醇,丙酮、甲基乙基酮等脂肪族酮,苯乙酮、苯丙酮、苯丁酮等芳香族酮,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庚烷、己烷、辛烷、正癸烷等脂肪族烃,或水。
分离、清洗的树脂微粒子最后可经由干燥步骤而形成干燥粉体。干燥方法可使用真空干燥、恒温干燥、喷雾干燥、冷冻干燥、流动槽干燥等通用的粉体干燥方法。于为通过上述制造方法而制造的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的情形时,无需进行下述后续处理,但通过实施下述后续处理,可期待进而提升性能,故而于该干燥步骤中,亦可实施例如于玻璃转移温度以上熔点以下的温度下于100Torr以下的减压下进行适当时间的退火的后续处理。
又,本发明的聚酰胺微粒子除上述以外,亦可通过实施对利用如下方法制成的微粒子提升微晶尺寸或结晶度的后续处理而制成:例如一面使聚酰胺的单体于非溶剂中聚合一面使其粒子化的方法、于聚酰胺溶液中添加非溶剂而使其粒子化的方法、利用喷雾干燥机对聚酰胺溶液进行喷雾干燥的方法、使聚酰胺于高温下溶液化后冷却溶液本身的方法等公知的方法。
作为对利用上述公知的方法制成的微粒子提升微晶尺寸或结晶度的后续处理方法,可列举于作为对象的聚酰胺的玻璃转移温度以上熔点以下的温度下,于100Torr以下的减压下进行适当时间的退火的方法。若为未达玻璃转移温度的退火温度,则聚酰胺分子链缺乏易动性,故而欠佳。若为超过熔点的退火温度,则有粒子中的聚酰胺熔解之虞,故而欠佳。
又,若未于100Torr以下的减压下,则聚酰胺氧化劣化而引起分解、黄色化等,故而欠佳。退火时间根据退火温度而不同,通常为1小时~100小时左右。
继而,对本发明的光学膜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光学膜含有以上述方式制造的聚酰胺微粒子。作为光学膜的代表性态样,可列举:(a)将使用透明性树脂作为黏合剂树脂并使粒子分散于透明性树脂中而成者成形为板状或膜状的态样、(b)将粒子与黏合剂树脂一起作为涂膜形成于基板上的态样、(c)以黏合剂树脂作为接着剂将粒子接着于基板上的态样、(d)于上下基板间夹有由黏合剂树脂与粒子构成的黏着层的态样等。其中,较佳为如(b)或(c)般将含有粒子的树脂层形成于透明基板上的光学膜。
于上述(a)的态样中,作为使粒子分散的透明性树脂,可列举甲基丙烯酸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碳酸脂树脂、聚酯树脂、含环状的聚烯烃树脂等。于提高光扩散性的情形时,透明性树脂较佳为折射率与(多孔质)粒子不同的材料,于抑制光散射的情形时,透明性树脂较佳为与(多孔质)粒子同种类的材料或折射率接近的材料。又,为了利用表面的凹凸来调整光扩散性,进而亦可仅面涂有黏合剂树脂。粒子的调配比率相对于透明性树脂与粒子的合计,较佳为0.1~60重量%。
又,于将包含上述(b)的态样的粒子的涂膜形成于透明性基板上的情形时,使用如下方法:将粒子混合分散于透明性树脂(透明性涂料)中,利用喷雾法、浸渍法、淋幕法、辊涂法、印刷法等手段涂布于透明性基板的表面,并利用紫外线照射或加热使其硬化的方法。作为透明性涂料所使用的黏合剂,可使用丙烯酸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胺基甲酸酯系树脂等。
透明性基板可使用甲基丙烯酸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含环状的聚烯烃树脂、纤维素系热塑性树脂等透明性树脂板,除此以外亦可采用如玻璃板的无机质透明板。其中即便为双折射性较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聚碳酸脂基板,亦无问题。
为了形成光学膜,亦可如上述(c)的态样般利用黏合剂树脂(公知的接着剂等)将粒子直接接着于透明性基板上。
关于本发明的光学膜,由下述数学式3所示的式表示的消偏亮度DODP(λ,θ)于400~750nm波长范围内的变异系数CV(θ)于θ=0°~90°时较佳为25%以内,更佳为20%以内,尤佳为15%以内。若变异系数CV(θ)超过25%,则于液晶画面上安装偏光元件旋转时的色调的变化增大,故而欠佳。此处θ是两片偏光元件的偏光轴间的角度,于偏光轴平行时,θ=0°,于偏光轴正交偏光时,θ=90°。
[数学式3]
(其中,Ts(λ,θ)是于两片偏光膜所成的角为θ的偏光元件与测光元件之间无间隙地夹有光学膜时的透光率,T1(λ,0)、T2(λ,0)为将自然光入射至以偏光轴所成的角为0°的方式重叠的两片偏光板时的透光率)
进而,本发明的光学膜较佳为透光量对于直线偏光的角度相关性较少。即,于使偏光轴一致的偏光元件与测光元件之间设置该光学膜,以光轴为中心于0°~360°的范围内旋转该光学膜时的透光量的变异系数较理想为20%以内。
又,关于本发明的光学膜,根据由下述数学式4及数学式5所表示的斯托克斯参数(stokes parameter)而求出的非偏亮度(100-V)较佳为10%以上,更佳为15%以上,尤佳为20%以上。
[数学式4]
(其中,V为偏亮度)
[数学式5]
S0=Ix+Iy
S1=Ix-Iy
S2=2I45°-(Ix+Iy)=I45°-I135°
S3=2IR-(Ix+Iy)=IR-IL
(其中,Ix为水平直线偏光成分的强度,Iy为垂直直线偏光成分的强度,I45°为45°直线偏光成分的强度,I135°为135°直线偏光成分的强度,IR为右旋的圆偏光成分的强度,IL表示左旋的圆偏光成分的强度,S0表示入射光强度的斯托克斯参数,S1表示水平直线偏光成分的优势部分的斯托克斯参数,S2表示45°直线偏光成分的优先部分的斯托克斯参数,S3表示右旋的圆偏光成分的优先部分的斯托克斯参数)
本发明的光学膜较理想为全光线穿透率为50%~99%,雾度为1%~99%以内。
本发明的光学膜是设想为如图2(a)般直接安装于液晶显示画面上的形态、如图2(b)般安装于显示面侧偏光板与抗反射层之间的形态、如图2(c)般安装于显示面侧偏光板内部的偏光层(PVA(聚乙烯醇,Polyvinlyaclohols)等)与保护层(TAC(三醋酸纤维,Triacetate fibre)等)之间的形态等。根据实施形态,本发明的光学膜存在无需表面后续加工而发挥抗反射及/或防眩等作用的情况。或者,亦可于光学膜之外侧正面贴合保护膜作为透明基材。作为所使用的透明基材,只要透明则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聚碳酸脂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树脂、聚苯乙烯树脂、包含环状的聚烯烃树脂、三醋酸纤维素树脂、或透明玻璃等。又,较佳为对该等透明基材的外侧背面实施抗反射处理及/或防眩处理、及/或硬涂处理。进而,于透明基材上黏附高分子膜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可使用公知的方法。
又,安装本发明的光学膜的液晶显示设备是设想为如图1(a)般光学膜于棱镜片前后一面消除偏光一面进行光扩散的形态、如图1(b)般于亮度提升膜下面一面消除偏光一面进行光扩散的形态、如图1(c)般于线栅型反射偏光元件下面一面消除偏光一面进行光扩散的形态等,任一情况均以光源装置、背面偏光板、液晶单元、前面偏光板为基本构成。并且,虽然根据液晶单元的机构而存在各种方式,但至少以光源装置、偏光板、液晶单元、偏光板的顺序具有该等4个构成要素,进而亦可视需要于该等4个构成要素之间或前后具有光学补偿板或彩色滤光片等其他构成要素。又,任一构成要素均可为众所周知的,并无特别限定。再者,该等构成于两处存在偏光板,因此在本说明书中,为区分该等而将光源装置与液晶单元之间者称为背面偏光板,将较液晶单元更朝前的前面的称为前面偏光板。
本发明的光学膜可配置于较前面偏光板更朝前的前面。再者,液晶显示设备根据该方式可于较液晶单元更朝前的前面配置光学补偿板或彩色滤光片等。于使用彩色滤光片的情形时,光学膜可配置于较该彩色滤光片更朝前的前侧。于使用光学补偿板的情形时,光学膜亦可配置于该光学补偿板的前侧或后侧的任一侧。
又,本发明的光学膜可配置于光源装置与背面偏光板之间。液晶显示设备是根据该方式而于较液晶单元更后方的背面配置扩散膜等。于使用扩散膜等的情形时,光学膜亦可配置于该扩散膜的前面或后侧的任一侧。
本发明的光学膜可以高效率将经偏光的光转换为波长的变化或色调的变化极少且接近自然光的非偏光。因此,通过将本发明的光学膜安装于液晶电视、计算机或移动电话的液晶显示器等液晶显示设备上,可将自该等发出的直线偏光转换为非偏光,因此即便于使用偏光眼镜的情形时,亦可无不适感地消除暗视野。又,即便于单独使用的情形时,亦可使光稳定地分散,故而可减轻眼疲劳。又,通过调整粒子与树脂黏合剂间的折射率差、或于膜表面赋予由粒子产生的凹凸,亦可赋予防止荧光灯射入等的抗反射功能。
又,本发明的光学膜具有光扩散效果,并且由于容易地使来自反射偏光元件的反射偏光成分无规则化,从而以高效率使反射偏光元件的透过偏光成分增幅。因此,通过将本发明的光学膜用于液晶显示设备等,可增加透过液晶元件部的偏光成分,可谋求亮度的提升。
又,即便因光源或棱镜片等的影响而导致自光源装置发出的光成分包含偏光成分的情形时,亦可降低由扩散片的基板的双折射产生的亮度不均的影响。
实施例
以下,根据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地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等实施例。又,聚酰胺微粒子的结晶度、微晶尺寸、平均粒径、比表面积、平均细孔径、孔洞率、多孔质度、球晶构造、消偏光能力、以及光学膜的消偏亮度、全光线穿透率(T)、雾度(H)、透光量等的测定是以如下方式进行。
(聚酰胺微粒子的结晶度)
结晶度是由DSC(差式扫描量热计)进行测定。具体而言,根据下述结晶熔解热与已知的聚酰胺的结晶熔解热量之比(下述数学式6所示)而求出:于40ml/min的流速的氮气气流中,以10℃/min的升温速度,根据120~230℃的温度范围的吸热峰值的面积而求出的结晶熔解热。再者,聚酰胺6的熔解热是根据R.Vieweg等人、kunststoffeIV polyamide、218页、Carl Hanger Verlag、1966年的记载而设为45cal/g。
[数学式6]
χ=ΔHobs/ΔHm×100
(其中,χ为结晶度(%),ΔHobs为样品的熔解热(cal/g),ΔHm为聚酰胺的熔解热(cal/g))
(聚酰胺微粒子的微晶尺寸)
利用Rigaku公司制造的RINT2500型旋转阴极型X射线绕射装置,使用CuKα射线,于管电压为40kV、管电流为130mA、扫描速度为10°/min、夹缝条件为DS(发散夹缝,Divergence Slit)/SS(散射夹缝,Scattering Slit)/RS(受光夹缝,Receiving Slit)=0.5°/0.5°/0.15mm的条件下,于15~40°的扫描范围内获得绕射图案。根据所得的绕射图案并通过下述数学式7所示的Scherrer之式而算出将Scherrer常数K设为1的情形时的微晶尺寸D。
[数学式7]
D=K·λ/(β·coS θ)
(其中,λ为测定波长,β为半宽值,θ为绕射峰值位置,K为Scherrer常数,又,于绕射峰值有复数个的情形时,对各峰值算出微晶尺寸,并将其平均值设为微晶尺寸)
(聚酰胺微粒子的平均粒径)
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是利用库尔特计数器对100,000个微粒子的平均值进行测定。个数平均粒径(Dn)是由下述数学式8所表示,体积平均粒径(Dv)是由下述数学式9所表示,粒径分布指数(PDI)是由下述数学式10所表示
[数学式8]
(其中,Xi为各粒径,n为测常数)
[数学式9]
(其中,Xi为各粒径,n为测常数)
[数学式10]
PDI=Dv/Dn
(聚酰胺微粒子的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是通过利用氮吸附的BET(布厄特,Brunauer-Emmett-Tellern)法进行3处测定。
(聚酰胺微粒子的平均细孔径、孔洞率)
平均细孔径是通过水银孔洞计进行测定。测定范围是于0.0036~14μm的范围内求出平均细孔径。聚酰胺多孔质微粒子的孔洞率P(porousity)表示1个粒子中的聚酰胺的体积与空间体积的比率(由下述数学式11所表示)。即,若设为粒子内累积细孔容积(P1),则由下述数学式12所表示。
[数学式11]
P=Vp/(Vp+Vs)
(其中,Vp为粒子内孔洞体积、Vs为粒子内聚合物体积)
[数学式12]
P=P1/(P1+(1/ρ))×100
(其中,P1为粒子内累积细孔容积,ρ为聚酰胺的密度)
根据累积细孔容积相对于细孔径的图而算出粒子内累积细孔容积,根据下述数学式13算出粒子内孔洞率。此时,聚酰胺微粒子的密度ρ是根据由DSC求出的结晶度X与结晶密度ρc、非晶密度ρa而求出。此处,聚酰胺6的结晶密度(ρc)设为1.23cm3/g,非晶密度(ρa)设为1.09cm3/g。
[数学式13]
ρ=χ·ρc+(1-χ)·ρa
(聚酰胺微粒子的多孔质度)
聚酰胺微粒子的多孔质度(RI)可由假设为同一粒径且球状微粒子时的比表面积值Sp0与为多孔质微粒子的情形时的BET比表面积Sp的比表示,根据下述数学式14及15所求出。
[数学式14]
RI=Sp/Sp0
[数学式15]
Sp0=6/d/ρ
(其中,d为粒子的直径,ρ为密度)
(聚酰胺微粒子的球晶构造)
判断粒子是否具有球状或大致球状的球晶构造、部分缺损的球晶构造(C型状、弯玉状)、或进而缺损的轴晶性球晶构造(哑铃状)是利用扫描式或穿透式电子显微镜对粒子的剖面进行观察,通过聚酰胺的纤维是否自中心核附近成长为放射状而确认。又,于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粒子时,即便使偏光元件与测光元件正交偏光,亦通过粒子是否成为明视野而确认。
(聚酰胺微粒子的消偏光能力)
首先,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99.46重量份中添加作为自由基聚合起始剂的2,2’-偶氮二(异丁腈)(AIBN,2,2′-azobisisobutyronitrile)0.34重量份、作为链转移剂的1-十二烷硫醇(正十二硫醇)(n-LM)0.20重量份后,添加聚酰胺微粒子1.5重量份并搅拌而进行热聚合,据此制成均匀地分散有聚酰胺微粒子的厚度约为0.5mm的板状树脂片(以下存在记作聚酰胺微粒子分散片的情况)。
继而,于检测部上设置积分球并以偏光轴相互成为正交的方式于其入口处设置两片偏光膜(正交偏光)而将均匀分散有上述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片无间隙地夹入该等两片偏光膜之间,利用紫外可见分光亮度计V-570(日本分光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测定400~750nm的波长(λ)的透光率Tc(λ)。偏光膜使用Mecan Imaging股份有限公司:High Contrast偏光板MLPH40。又,对不含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片的透光率Tp(λ)进行测定。进而,分别对使用的偏光膜的透光率T1(λ)、两片偏光膜的偏光轴以成为平行的方式重叠时的透光率T1(λ)·T2(λ)、及以成为正交的方式重叠时的透光率T1(λ)·Ts(λ)进行测定,根据下述数学式20算出波长λ的消光比v(λ)。根据该等并通过下述数学式1算出波长λ的消偏系数Dpc(λ)。以下的实施例中的消偏系数只要无特别说明,则波长为550nm。
[数学式1]
(其中,φp为均匀地分散有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片中的聚酰胺微粒子的体积分率,t为该树脂片的厚度(m))
[数学式2]
(其中,v(λ)为偏光膜的消光比,T1(λ)为偏光膜的透光率,T2(λ)为使直线偏光入射至偏光膜时的最大透光率,TP(λ)为不含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片的透光率,Ts(λ)为于两片正交偏光状态的偏光膜间无间隙地夹有均匀分散有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片时的透光率)
[数学式20]
(其中,T2(λ)为使直线偏光入射至偏光膜上时的最大透光率,T3(λ)为使直线偏光射入至偏光膜上时的最小透光率)
(光学膜的消偏亮度)
于检测部设置积分球并以偏光轴相互的角度成为θ(°)的方式于其入口处设置两片偏光膜而使上述均匀分散有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片无间隙地夹入该等两片偏光膜之间,使用紫外可见分光亮度计V-570(日本分光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测定400~750nm的波长(λ)的透光率Ta(λ,θ)。偏光膜使用Mecan Imaging股份有限公司:High Contrast偏光板MLPH40。
又,对两片偏光膜以偏光轴的角度成为θ=0°(平行)的方式重叠时的透光率T1(0)·Ts(0)进行测定,根据下述数学式3算出消偏亮度(DODP)。以下的实施例中的消偏亮度只要无特别限定,则波长为550nm。
[数学式3]
(其中,Ts(λ,θ)是于两片偏光膜所成的角为θ的偏光元件与测光元件之间无间隙地夹有光学膜时的透光率,T1(λ,0)、T2(λ,0)为将自然光入射至以偏光轴所成的角为0°方式重叠的两片偏光板时的透光率)
(消偏亮度相对于波长的变异系数)
消偏亮度DODP(λ,θ)相对于波长λ的变异系数CV(θ)是根据400~750nm的波长范围内的消偏亮度的标准偏差及平均值而求出。
(透光量相对于直线偏光的角度相关性)
对准光源的中心轴将卤素灯的纤维光源、偏光元件及测光元件、夹缝、以及检测器配置于直线上,使偏光元件及测光元件的偏光轴一致后,于偏光元件与测光元件之间设置测定的光学膜,以光轴为中心使该光学膜旋转0~360°,对每旋转5°时的透光强度进行测定。将测定装置的示意图适于图5。
(光学膜透过光的非偏亮度)
将水平偏光成分入射至光学膜上,对透过光的偏光状态进行测定。偏光状态的测定是使用Tokyo Instruments公司制造的分光斯托克斯参数Poxi-spectra对550nm的偏光状态进行测定。
光的偏光状态可通过S0~S3四个斯托克斯参数而进行说明。S0表示入射光强度的斯托克斯参数,S1表示水平直线偏光成分的优势部分的斯托克斯参数,S2表示45°直线偏光成分的优先部分的斯托克斯参数,S3表示右旋的圆偏光成分的优先部分的斯托克斯参数,由下述数学式5所表示。
[数学式5]
S0=Ix+Iy
S1=Ix-Iy
S2=2I45°-(Ix+Iy)=I45°-I135°
S3=2IR-(Ix+Iy)=IR-IL
(其中,Ix为水平直线偏光成分的强度,Iy为垂直直线偏光成分的强度,I45°为45°直线偏光成分的强度,I135°为135°直线偏光成分的强度,IR为右旋的圆偏光成分的强度,IL表示左旋的圆偏光成分的强度,S0表示入射光强度的斯托克斯参数,S1表示水平直线偏光成分的优势部分的斯托克斯参数,S2表示45°直线偏光成分的优先部分的斯托克斯参数,S3表示右旋的圆偏光成分的优先部分的斯托克斯参数)。
于完全偏光状态下,是由下述数学式16所表示,于完全非偏光状态下,是由下述数学式17所表示。又,若为部分偏光,则由下述数学式18所表示。
[数学式16]
[数学式17]
S1=S2=S3=0
[数学式18]
又,完全偏光的强度相对于入射强度S0之比定义为偏亮度V,由下述数学式19所表示。
[数学式19]
若V的值为100%,则表示出射光可全部记作偏光成分,若V的值较低,则表示存在无法记作偏光成分的无规则成分。若将无规则的偏光成分设为非偏光,则非偏亮度记作(100-V)。
(光学膜的全光线穿透率、雾度)
全光线穿透率(T)及雾度(H)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制造的雾度计NDH5000,以JIS K7361-1及JIS K7136为基准而进行测定。
(亮度测定)
亮度是使用Konica Minolta制造的亮度计LS-110并使用市售的32时液晶电视的背光模块进行测定。背光模块自下面由光源LED(发光二极管)、扩散板、两片棱镜片、反射偏光元件(DBEF)构成,将于棱镜片与反射偏光元件之间安装有光学膜的状态设为构成A,将于棱镜片与扩散膜之间安装有光学膜的状态设为构成B。亮度是于反射偏光元件(DBEF)的上表面进而配置吸收型偏光板并使其成为最明亮的面,对构成A及构成B的亮度进行测定。
(实施例1)
以聚酰胺的重量浓度成为20重量%的方式将聚酰胺6(宇部兴产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分子量为13,000)与甘油混合于容器中后,一面将氮气导入系内一面使溶液的温度上升,结果聚酰胺于180℃下开始溶解,故而将该温度设为相分离温度。进而使其升温并一面搅拌一面加热溶解直至成为200℃而获得均匀的溶液。于该溶液中一面搅拌一面于1分钟以内添加80℃的甘油直至成为较相分离温度低40℃的140℃±1℃,进而搅拌20秒钟并确认无浓度变化后,于140℃的油浴中静置。其结果,于静置后约15秒后溶液开始白浊,于容器内完全未产生块状析出物而获得均匀的聚酰胺6的沉淀物。利用甲醇清洗所得的沉淀物并于常温下干燥后,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进行观察,结果观察到如图4所示的轴晶型(哑铃状)多孔质粒子。利用偏光显微镜对粒子进行观察,结果确认:即便于正交偏光下,粒子亦存在成为明视野的部分,局部具有球晶构造。所得的粒子是个数平均粒径为11.5μm、体积平均粒径为16.4μm、PDI为1.4的与相对粒度一致的粒子。又,结晶度为51.9%,微晶尺寸为13.9nm,比表面积为8.4m2/g,平均细孔径为14.2nm。本粒子的消偏系数为2.85/m,聚酰胺微粒子分散片的消偏亮度为20.1%。将聚酰胺微粒子分散片的透光率的测定结果示于图5。
(比较例1)
于按照以重量比计为9:1的比率含有苯酚与甲醇的溶液中添加聚酰胺6(分子量为13,000)并溶解,而制备聚酰胺6浓度为5重量%的聚酰胺6溶液。添加预先将相对于该尼龙溶液1重量份分别为7重量份、0.5重量份的甲醇与水混合而成的混合液。温度为室温。静置24小时而使析出结束。其后通过离心分离而将聚合物离析后,一面添加微粒子的100倍量的50℃的甲醇一面进行离心分离脱水,清洗粒子并于常温下干燥。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对所得的聚合物粒子进行观察,结果为个数平均粒径为10.0μm、体积平均粒径为13.8μm的相对均匀的球形多孔质粒子。将所得的粒子的SEM图像示于图6。所得的粒子的平均细孔径为56.8nm,微晶尺寸为11.2nm,PDI为1.4,比表面积为21.4m2/g,多孔度指数RI为42.1,结晶度为56%。本粒子的消偏系数为1.11/m,聚酰胺微粒子分散片的消偏亮度为8.6%。将聚酰胺微粒子分散片的透光率的测定结果示于图5。
(实施例2)
于在实施例1中以聚酰胺的重量浓度成为2重量%的方式制备甘油溶液后,于该溶液中一面搅拌一面于1分钟以内添加80℃的甘油直至成为较相分离温度低50℃的130℃±1℃,进而搅拌20秒钟并确认无浓度变化后,于130℃的油浴中静置。其结果,于静置后约25秒后溶液开始白浊,于容器内完全未产生块状析出物而获得均匀的聚酰胺6的沉淀物。利用甲醇清洗所得的沉淀物并于常温下干燥后,通过SEM进行观察,结果观察到大致球形的多孔质粒子。通过穿透式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剖面,结果确认具有纤维自中心成长为放射状的球晶构造。所得的粒子是个数平均粒径为15.1μm、体积平均粒径为17.6μm的与相对粒度一致的粒子。又,结晶度为58.6%,微晶尺寸为12.4nm,比表面积为7.6m2/g。本粒子的消偏系数为2.81/m。
(比较例2)
于在实施例1中以聚酰胺的重量浓度成为5重量%的方式制备甘油溶液后,停止搅拌,以2.4℃/min将所得的溶液冷却,结果溶液于较相分离温度低20℃的160℃下开始浑浊。进而伴随于温度下降,溶液于较相分离温度低40℃时更加浑浊。将以此种方式获得的析出物取出并利用甲醇清洗,于常温下干燥后进行SEM观察,结果观察到球晶状粒子凝聚且相连的多孔质粒。于以此种方式获得的聚酰胺6粒子中亦观察到较大的块状析出物。该粒子凝聚体的结晶度为58.2%,微晶尺寸为10.3nm。本粒子的消偏系数为1.35/m。
(实施例3)
以聚酰胺的重量浓度成为10重量%的方式将聚酰胺6(宇部兴产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分子量为13,000)与乙二醇混合于容器中后,一面将氮气导入系内一面使溶液的温度上升,结果聚酰胺于150℃下开始溶解,故而将该温度设为相分离温度。进而使其升温并一面搅拌一面加热溶解直至成为180℃而获得均匀的溶液。于该溶液中一面搅拌一面于1分钟以内添加40℃的乙二醇直至成为较相分离温度低40℃的110℃±1℃,进而搅拌20秒钟并确认无浓度变化后,于110℃的油浴中静置。其结果,于静置后约50秒后溶液开始白浊,于容器内完全未产生块状析出物而获得均匀的聚酰胺6的沉淀物。利用甲醇将所得的沉淀物清洗数次并于常温下干燥后,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并测定粒径。将结果示于图7。其结果观察到个数平均粒径为20.1μm,体积平均粒径为23.5μm的与相对粒子尺寸一致的多孔质大致弯玉状(C型状)粒子。根据剖面的TEM照片确认具有球晶构造。所得的粒子的结晶度为52.3%,微晶尺寸为14.3nm,比表面积为5.1m2/g,平均细孔径为55nm。本粒子的消偏系数为2.59/m,聚酰胺微粒子分散片的消偏亮度为18.9%。将聚酰胺微粒子分散片的透光率的测定结果示于图5。
(比较例3)
使实施例3的聚酰胺的乙二醇溶液于保温于75℃的不锈钢带上形成厚度1.5mm的液膜并保温30分钟,而获得聚酰胺6的沉淀物。利用甲醇将所得的沉淀物清洗数次并于常温下干燥后,进行粒径及SEM观察。所得的聚酰胺微粒子是个数平均粒径为9.8μm,体积平均粒径为14.0μm,平均细孔径为19nm,PDI为1.43,比表面积为3.0m2/g,结晶度为47.5%,微晶尺寸为12.6nm。本粒子的消偏系数为1.01/m,聚酰胺微粒子分散片的消偏亮度为7.7%。将聚酰胺微粒子分散片的透光率的测定结果示于图5。
(实施例4)
于在实施例3中以聚酰胺的重量浓度成为2重量%的方式制成乙二醇溶液后,于该溶液中一面搅拌一面于1分钟以内添加、混合20℃的乙二醇直至成为较相分离温度低50℃的100℃±1℃,进而搅拌20秒钟并确认无浓度变化后,于100℃的油浴中静置。其结果,溶液于静置后约80秒后开始白浊,于容器内完全未产生块状析出物而获得均匀的聚酰胺6的沉淀物。利用甲醇将所得的沉淀物清洗数次并于常温下干燥后,供至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其结果,观察到轴晶型(哑铃状)多孔质粒子。利用偏光显微镜对粒子进行观察,结果确认于正交偏光下亦存在粒子成为明视野的部分且具有球晶构造。所得的粒子是个数平均粒径为18.2μm、体积平均粒径为21.6μm的与相对粒度一致的粒子。比表面积为6.4m2/g、结晶度为56.6%,微晶尺寸为12.9nm。本粒子的消偏系数为2.52/m。
(比较例4)
于在实施例3中以聚酰胺的重量浓度成为10重量%的方式与乙二醇形成溶液后,停止搅拌,以16℃/min的冷却速度使所得的溶液于空气中冷却,结果于140℃附近在溶液表面观察到膜状析出物,进而继续冷却,结果溶液整体自120℃附近开始进行凝胶化,溶液于115℃下完全固化。所得的固形物较软且易粉碎,将固化物粉碎,利用甲醇清洗并于常温下干燥后,将所得的粉体状析出物供至SEM进行观察,结果观察到多孔质且如连接有弯玉般的构造体。以此种方式获得的聚酰胺6的粉体亦观察到触感较差且较大的块状析出物。结晶度为52.0%,微晶尺寸为10.8nm。本粒子的消偏系数为1.12/m。
(实施例5)
于在实施例3中以聚酰胺的重量浓度成为2重量%的方式与乙二醇形成溶液后,于该溶液中一面搅拌一面于1分钟以内添加30℃的乙二醇直至成为较相分离温度低20℃的130℃±1℃,进而搅拌20秒钟,确认无浓度变化后,于130℃的油浴中静置。其结果,溶液于静置后约10000秒后开始白浊,同时于容器内亦产生块状析出物,而获得不均匀的聚酰胺6的沉淀物。取出以此种方式获得的析出物,利用甲醇清洗并于常温下干燥后进行SEM观察,结果观察到球晶状粒子相连的多孔质块状粒子。个数平均粒径为25.3μm,体积平均粒径为40.3/μm,比表面积为6.4m2/g。又,结晶度为59.2%,微晶尺寸为13.1nm。本粒子的消偏系数为2.48/m。
(实施例6)
于在实施例3中以聚酰胺的重量浓度成为3重量%的方式与乙二醇形成溶液后,一面搅拌一面于1分钟以内添加30℃的乙二醇直至成为较相分离温度低70℃的80℃±1℃,结果于搅拌过程中开始析出,溶液开始浑浊,因此直接停止搅拌,于油浴中静置。利用甲醇清洗所得的析出物并于常温下干燥后进行SEM观察,结果观察到稍微凝聚的轴晶型聚酰胺粒子。个数平均粒径为18.6μm,体积平均粒径为32.2μm,比表面积为4.9m2/g。又,结晶度为54.8%,微晶尺寸为12.8nm。本粒子的消偏系数为2.39/m。
(实施例7)
以聚酰胺的重量浓度成为1重量%的方式将聚酰胺6(宇部兴产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分子量为13,000)与丁二醇混合于容器中后,一面将氮气导入系内一面使溶液的温度上升,结果聚酰胺于152℃下开始溶解,故而将该温度设为相分离温度。进而使其升温并一面搅拌一面加热溶解直至成为170℃而获得均匀的溶液。于该溶液中一面搅拌一面于1分钟以内添加40℃的1,3-丁二醇直至成为较相分离温度低47℃的105℃±1℃,进而搅拌20秒钟并确认无浓度变化后,于105℃的油浴中静置。其结果,溶液于静置后约870秒后开始白浊,于容器内完全未产生块状析出物而获得均匀的聚酰胺6的沉淀物。利用甲醇清洗所得的沉淀物并于常温下干燥后,进行SEM观察,结果观察到轴晶型(哑铃状)多孔质粒子。利用偏光显微镜对粒子进行观察,结果确认即便于正交偏光下,粒子亦存在成为明视野的部分且局部具有球晶构造。所得的粒子是个数平均粒径为19.9μm、体积平均粒径为22.6μm的与相对粒度一致的粒子。又,结晶度为59.8%,微晶尺寸为12.7nm,比表面积为8.9m2/g。本粒子的消偏系数为2.61/m。
(实施例8)
以聚酰胺的重量浓度成为20重量%的方式将聚酰胺6(宇部兴产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分子量为13,000)与乙二醇混合于容器中后,一面将氮气导入系内一面使溶液的温度上升,结果聚酰胺于150℃下开始溶解,故而将该温度设为相分离温度。进而使其升温并一面搅拌一面加热溶解直至成为160℃而获得均匀的溶液,维持原状态于160℃下保持6小时。于该溶液中一面搅拌一面于1分钟以内添加40℃的乙二醇直至成为较相分离温度低50℃的100℃±1℃,进而搅拌20秒钟并确认无浓度变化后,一面保持于100℃一面静置。其结果,溶液于静置后约15秒后开始白浊,于容器内完全未产生块状析出物而获得均匀的聚酰胺6的沉淀物。利用甲醇清洗所得的沉淀物并于常温下干燥后,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观察,结果观察到弯玉状(C型状)多孔质粒子。其是比表面积为13.2m2/g、个数平均粒径为14.4μm、体积平均粒径为19.5μm、PDI为1.35的与相对粒度一致的粒子。又,结晶度为57.9%,微晶尺寸为13.9nm。本粒子的消偏系数为2.97/m。
(比较例5)
于按照以质量比计为9∶1的比率包含苯酚与甲醇的溶液中添加聚酰胺6(分子量为11,000)并溶解,而制备聚酰胺6浓度为20重量%的聚酰胺6溶液。添加预先将相对于该尼龙溶液1重量份分别为6重量份、1.5重量份的甲醇与水混合而成的混合液。温度为室温。静置24小时而使析出结束。其后通过离心分离而使聚合物离析后,一面添加100倍量的微粒子的50℃的甲醇一面进行离心分离脱水,清洗粒子并于常温下干燥。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对所得的聚合物粒子进行观察,结果为个数平均粒径为15.6μm、体积平均粒径为23.2μm的相对均匀的球形多孔质粒子。比表面积为7.1m2/g。微晶尺寸为11.5nm,PDI为1.5,结晶度为49%。本粒子的消偏系数为1.32/m。
(实施例9)
于180℃下、于100Torr以下对于比较例5中获得的粒子进行4h的减压干燥。利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对所得的粒子进行观察,结果其是个数平均粒径为15.0μm、体积平均粒径为24.1μm的相对均匀的球形多孔质粒子。比表面积为5.2m2/g。微晶尺寸为12.5nm,PDI为1.6,结晶度为53%。本粒子的消偏系数为2.31/m。
(实施例10)
以聚酰胺的重量浓度成为20重量%的方式将聚酰胺6(宇部兴产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分子量为13,000)与乙二醇混合于容器中后,一面将氮气导入系内一面使溶液的温度上升,结果聚酰胺于150℃下开始溶解,故而将该温度设为相分离温度。进而使其升温并一面搅拌一面加热溶解直至成为160℃而获得均匀的溶液,维持原状态于160℃下保持6小时。于该溶液中一面搅拌一面于1分钟以内添加40℃的乙二醇直至成为较相分离温度低50℃的100℃±1℃,进而搅拌20秒钟并确认无浓度变化后,一面保持于100℃一面静置。其结果,溶液于静置后约15秒后开始白浊,于容器内完全未产生块状析出物而获得均匀的聚酰胺6的沉淀物。利用甲醇清洗所得的沉淀物并干燥后,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观察,结果观察到弯玉状(C型状)多孔质粒子。其是个数平均粒径为14.4μm、体积平均粒径为19.5μm、PDI为1.35的与相对粒度一致的粒子。由DSC测定对所得的粒子的结晶度进行测定,结果该粒子的结晶度为57.9%,微晶尺寸为13.9nm。又,该粒子的消偏系数为2.97/m,聚酰胺微粒子分散片的消偏亮度为24.4%,400~750nm的波长范围的消偏亮度的变异系数CV(θ)为11.9%。
(比较例6)
于按照以质量比计为9∶1的比率包含苯酚与2-丙醇(IPA,2-propanol)的溶液中添加聚酰胺6(分子量为11,000)并溶解,而制备聚酰胺6浓度为20重量%的聚酰胺6溶液。添加预先将相对于该聚酰胺溶液1重量份分别为3重量份、2.6重量份的IPA与水混合而成的混合液。温度为20℃。静置24小时而使析出结束。其后通过离心分离而使聚合物离析后,一面添加微粒子的100倍量的50℃的IPA一面进行离心分离脱水,并对粒子进行清洗。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对所得的聚合物粒子进行观察,结果为个数平均粒径为5.50μm、体积平均粒径为6.49μm的相对均匀的球形多孔质粒子。又,平均细孔径为0.05681μm,PDI为1.18,比表面积为21.4m2/g,多孔度指数RI为42.1,聚合物粒子的结晶度为51.7%,微晶尺寸为11.3nm。已知该多孔质粒子如图9所示,尼龙纤维自中心的单个或复数个核成长为三维放射状且单个粒子本身具有球晶构造。又,该粒子的消偏系数为0.53/m,聚酰胺微粒子分散片的消偏亮度为4.51%,400~750nm的波长范围的消偏亮度的变异系数CV(θ)为38.0%。
(实施例11)
使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是寡聚物(日本合成化学制造的UV-7600B)50重量份、作为光聚合起始剂的1-羟基环己烷苯基酮(和光纯药制造)0.8重量份及甲苯50重量份于由实施例10制造的粒子20重量份均匀分散而形成浆体。利用棒涂法将该浆体涂布于三醋酸纤维素(TAC)基板上后,通过UV照射(850mJ/cm2)进行硬化、干燥处理,而制成于TAC基板上形成有包含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层的光学膜。400~750nm的波长范围的消偏亮度的变异系数CV(θ)为5.3%。将该光学膜的消偏亮度的波长相关性示于图10。
(比较例7)
使用由比较例6制造的粒子,通过与实施例11相同的方法而制成光学膜。400~750nm的波长范围的消偏亮度的变异系数CV(θ)为29.2%。将该光学膜的消偏亮度的波长相关性示于图10。
(比较例8)
1/4波片(Mecan Imaging股份有限公司:1/4波片MCR140U)于400~750nm的波长范围的消偏亮度的变异系数CV(θ)为28.1%。将该1/4波片的消偏亮度的波长相关性示于图10。
(实施例12)
于液晶显示器上设置偏光膜,确认:于液晶显示器的偏光轴与偏光膜的光轴的角度θ一致(θ=0°)的情形时,成为明视野,通过自明视野时的光轴向右或左倾斜90度(θ=90°)而完全成为暗视野。继而,于液晶显示器画面上密接由实施例11制成的光学膜,若于荧光灯下进行观察,则确认有减少荧光灯的射入的抗反射功能。进而于由实施例11制成的光学膜上以相对于液晶显示器的偏光轴为各种角度的方式配置偏光膜,结果确认:即便于使偏光膜自明视野时的光轴向右或左倾斜90度的状态下,亦可清晰地观察到液晶显示器上的图像,消除了暗视野,且显示器的图像的色调亦几乎无变化。据此可明确:利用本发明的光学膜,可以高效率使直线偏光转换为非偏光。
(比较例9)
利用1/4波片(Mecan Imaging股份有限公司:1/4波片MCR140U)进行与实施例12相同的操作,结果可确认荧光灯的射入,从而确认无抗反射功能。又,于液晶显示器的偏光轴与偏光膜的偏光轴一致的情形时(θ=0°),通过1/4波片可观察到的液晶显示器上的图像可见淡黄色,于液晶显示器的偏光轴与偏光膜的偏光轴正交的情形时(θ=90°),确认有画面带有蓝色并可见的色调的变化。
(比较例10)
使用市售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进行与实施例12相同的操作,结果可确认荧光灯的射入,确认有无抗反射功能。又,无论液晶显示器的偏光轴与偏光膜的光轴为任何角度θ,均可确认液晶显示器上的图像,但于膜整体产生由因双折射产生的延迟导致的彩虹色色斑,因此图像很难观察。
(实施例13)
除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基板代替三醋酸纤维素(TAC)基板以外,以与实施例11相同的方式制成光学膜。进行与实施例12相同的操作后,确认该光学膜具有减少荧光灯的射入的抗反射功能。确认:即便于使偏光膜自明视野时的光轴向右或左倾斜90度的状态下,亦可清晰地观察到液晶显示器上的图像,消除了暗视野,并且亦消除了由PET的双折射导致的彩虹色色斑,几乎消除了图像的色调的变化。
(实施例14)
使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是寡聚物(日本合成化学制造,UV-7600B)50重量份、作为光聚合起始剂的1-羟基环己烷苯基酮(和光纯药制)0.8重量份及甲苯50重量份均匀分散于由实施例10制成的粒子20重量份中,而制成浆体。利用棒涂法将该浆体涂布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板(50μm)上后,通过UV照射(850mJ/cm2)而进行硬化、干燥处理,而制成于PET基板上形成有包含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层的光学膜。400~750nm的波长下的消偏亮度的变异系数(CV)为5.3(%)。该光学膜的雾度为46.8%,全光线穿透率为90.0%。该光学膜的透过光的角度相关性如图11所示。以光轴为中心于0~360°的范围内使该光学膜旋转时的直线偏光的透光量的变异系数为17.8%。根据斯托克斯参数而求出的非偏亮度(100-V)为21.7%。
(比较例11)
实施例14所使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板(50μm)的雾度为0.4%,全光线穿透率为92.8%。该膜的透过光的角度相关性如图11所示。以光轴为中心于0~360°的范围内使该光学膜旋转时的直线偏光的透光量的变异系数为21.6%。根据斯托克斯参数而求出的非偏亮度(100-V)为0.7%。
(实施例15)
除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板的膜厚设为100μm以外以与实施例14相同的方式制成光学膜。于400~750nm的波长范围内,消偏亮度DODP(λ,θ)的变异系数CV(θ)最大为5.4(%)。该膜的雾度为48.1%,全光线穿透率为88.2%。以光轴为中心于0~360°的范围内使该光学膜旋转时的直线偏光的透光量的变异系数为19.2%。根据斯托克斯参数而求出的非偏亮度(100-V)为25.3%。
(比较例12)
实施例15所使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板(100μm)的雾度为2.4%,全光线穿透率为90.0%。以光轴为中心于0~360°的范围内使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板旋转时的直线偏光的透光量的变异系数为23.7%。根据斯托克斯参数而求出的非偏亮度(100-V)为0.4%。
(实施例16)
使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是寡聚物(日本合成化学制造,UV-7600B)50重量份、作为光聚合起始剂的1-羟基环己烷苯基酮(和光纯药制造)0.8重量份及甲苯50重量份于由实施例10制成的粒子20重量份中均匀分散,而制成浆体。利用棒涂法将该浆体涂布于三醋酸纤维素(TAC)基板(80μm)上后,通过UV照射(850mJ/cm2)进行硬化、干燥处理,而制成于TAC基板上形成有包含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层的光学膜。400~750nm的波长下的消偏亮度的变异系数(CV)为5.2(%)。该光学膜的雾度为55%。将该光学膜安装于背光模块上并测定亮度,结果于构成A中成为1349(cd/m2),于构成B中成为1422(cd/m2)。
(比较例13)
将市售的扩散膜(雾度为55%)安装于背光模块上并测定亮度,结果于构成A中为1301(cd/m2),于构成B中为1388(cd/m2)。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聚酰胺微粒子,其由广角X射线绕射测得的微晶尺寸为12nm以上,由DSC测得的结晶度为50%以上,且由球晶构造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胺微粒子,其等球个数平均粒径为1~50μ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酰胺微粒子,其比表面积为0.1~80m2/g,具有多孔质构造。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酰胺微粒子,其中聚酰胺为聚酰胺6。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酰胺微粒子,其对波长为550nm的光的由下述[数学式1]及[数学式2]所表示的消偏系数Dpc(λ)为1.5/m以上,
[数学式1]
,其中,φp为均匀地分散有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片中的聚酰胺微粒子的体积分率,t为该树脂片的厚度(m),
[数学式2]
,其中,v(λ)为偏光膜的消光比,T1(λ)为偏光膜的透光率,T2(λ)为使直线偏光入射至偏光膜时的最大透光率,TP(λ)为不含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片的透光率,TS(λ)为于两片正交偏光状态的偏光膜间无间隙地夹有均匀分散有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片时的透光率。
6.一种光学膜,具有含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酰胺微粒子的树脂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膜,其中由下述[数学式3]所表示的消偏亮度DODP(λ,θ)于400~750nm波长范围内的变异系数CV(θ)于θ=0°~90°时为25%以内,
[数学式3]
,其中,Ts(λ,θ)是于两片偏光膜所成的角为θ的偏光元件与测光元件之间无间隙地夹有光学膜时的透光率,T1(λ,0)、T2(λ,0)为将自然光入射至以偏光轴所成的角为0°的方式重叠的两片偏光板时的透光率。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光学膜,其中利用由下述[数学式4]及[数学式5]所表示的斯托克斯参数而获得的非偏亮度(100-V)为10%以上,
[数学式4]
其中,V为偏亮度,
[数学式5]
S0=Ix+Iy
S1=Ix-Iy
S2=2I45°-(Ix+Iy)=I45°-I135°
S3=2IR-(Ix+Iy)=IR-IL
,其中,Ix为水平直线偏光成分的强度参数,Iy为垂直直线偏光成分的强度参数,I45°为45°直线偏光成分的强度参数,I135°为135°直线偏光成分的强度参数,IR为右旋的圆偏光成分的强度参数,IL表示左旋的圆偏光成分的强度参数,S0表示入射光强度的斯托克斯参数,S1表示水平直线偏光成分的优势部分的斯托克斯参数,S2表示45°直线偏光成分的优先部分的斯托克斯参数,S3表示右旋的圆偏光成分的优先部分的斯托克斯参数)。
9.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具备光源装置、背面偏光板、液晶单元及前面偏光板,于前面偏光板的前面或背面偏光板的背面与该光源装置之间具有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
10.一种聚酰胺微粒子的制造方法,通过将聚酰胺(A)与于高温下对该聚酰胺(A)发挥良溶剂作用且于低温下对该聚酰胺(A)发挥非溶剂作用的溶剂(B)加以混合并加热以制备均匀的聚酰胺溶液,其后于3分钟以内将该聚酰胺溶液与低温的溶剂(C)一面搅拌一面混合直至成为较该聚酰胺溶液的相分离温度低20~80℃的温度,并以保持该温度的状态下静置使聚酰胺析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聚酰胺微粒子的制造方法,其中,溶剂(B)为多元醇。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聚酰胺微粒子的制造方法,其中,聚酰胺(A)为聚酰胺6。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96623 | 2010-04-20 | ||
JP2010096623 | 2010-04-20 | ||
JP2010151606 | 2010-07-02 | ||
JP2010-151606 | 2010-07-02 | ||
JP2010182950 | 2010-08-18 | ||
JP2010-182950 | 2010-08-18 | ||
PCT/JP2011/059645 WO2011132680A1 (ja) | 2010-04-20 | 2011-04-19 | ポリアミド微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光学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69706A true CN102869706A (zh) | 2013-01-09 |
Family
ID=44834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19884XA Pending CN102869706A (zh) | 2010-04-20 | 2011-04-19 | 聚酰胺微粒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光学膜及液晶显示设备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30038822A1 (zh) |
EP (1) | EP2562204A1 (zh) |
JP (1) | JP5641044B2 (zh) |
KR (1) | KR20130066618A (zh) |
CN (1) | CN102869706A (zh) |
BR (1) | BR112012026755A2 (zh) |
TW (1) | TW201141910A (zh) |
WO (1) | WO2011132680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09311A (zh) * | 2015-01-15 | 2017-09-26 | 株式会社Lms | 具有光循环提升片的反射式偏光模块以及具有其的背光单元 |
CN107825726A (zh) * | 2016-09-16 | 2018-03-23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纤维增强复合体 |
CN113207294A (zh) * | 2019-12-09 | 2021-08-03 | 株式会社Lg化学 | 聚合物树脂组合物和使用其的聚合物膜、树脂层合体 |
WO2022033237A1 (zh) * | 2020-08-10 | 2022-02-1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4280714A (zh) * | 2020-09-28 | 2022-04-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偏光片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41586B2 (ja) * | 2011-09-27 | 2014-07-09 | 東レ株式会社 | ポリアミド1010樹脂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436773B2 (ja) * | 2012-05-31 | 2018-12-12 | 林テレンプ株式会社 | 光透過性充填材料、それを用いる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
JP2014227471A (ja) * | 2013-05-23 | 2014-12-08 |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 ポリアミド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
US10167373B2 (en) * | 2015-03-18 | 2019-01-01 |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 Polyamide resin foam shaped produc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polyamide resin foam shaped product |
CN104777696A (zh) * | 2015-05-08 | 2015-07-1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KR102345788B1 (ko) * | 2015-10-07 | 2022-01-03 | 다이셀에보닉 주식회사 | 섬유 강화 수지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성형품 |
JP6653711B2 (ja) * | 2015-12-25 | 2020-02-2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
WO2017110085A1 (ja) * | 2015-12-25 | 2017-06-2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
US20220033653A1 (en) * | 2018-11-05 | 2022-02-03 | Lg Chem, Ltd. | Polyamide resin, and polymer film, resin laminate using the same |
WO2020096283A1 (ko) * | 2018-11-05 | 2020-05-14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폴리아미드 수지,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폴리아미드 필름 및 수지 적층체 |
CN113767315B (zh) * | 2019-01-18 | 2024-05-24 | 上海宜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多模式照明系统 |
KR102552406B1 (ko) * | 2019-12-10 | 2023-07-05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고분자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고분자 필름 및 수지 적층체 |
KR102493983B1 (ko) * | 2019-12-09 | 2023-01-30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고분자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고분자 수지 복합체, 고분자 필름 및 수지 적층체 |
CN111187576B (zh) * | 2020-01-03 | 2021-11-0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JP7579059B2 (ja) * | 2020-02-18 | 2024-11-07 |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スピー |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発泡粒子 |
KR102798816B1 (ko) * | 2020-03-23 | 2025-04-18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폴리아미드 수지 조성물,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고분자 필름 및 수지 적층체 |
US12158604B2 (en) | 2021-12-21 | 2024-12-03 | Radiant Opto-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Backlight for display having an optical film with first and second prism structures disposed on opposing optical surfaces thereof, or backlight for a display having an optical film set with first and second prism structures disposed on opposing optical films |
TWI872913B (zh) * | 2024-01-09 | 2025-02-11 |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膜片、光學膜片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CN114591531B (zh) * | 2022-01-28 | 2023-04-28 | 苏州大学 | 一种由废旧尼龙6织物制备多孔微球的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97039876A1 (fr) * | 1996-04-19 | 1997-10-30 | Toray Industries, Inc. | Couche mince en polyamide aromatique,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et support d'enregistrement magnetique l'utilisant |
CN1353130A (zh) * | 2001-11-21 | 2002-06-12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颗粒度均匀的高分子微球、针状微粒及成形方法 |
CN101313019A (zh) * | 2005-09-27 | 2008-11-26 | 宇部兴产株式会社 | 聚酰胺多孔性球状颗粒 |
CN101357989A (zh) * | 2007-08-03 | 2009-02-04 |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聚酰胺微粒子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639278A (en) | 1950-12-22 | 1953-05-19 | Polymer Corp | Method of preparing finely divided nylon powder |
JPH04184429A (ja) | 1990-11-20 | 1992-07-01 | Seiko Epson Corp | 偏光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
JP2894920B2 (ja) | 1993-04-22 | 1999-05-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素子 |
IL112070A0 (en) | 1993-12-21 | 1995-03-15 | Minnesota Mining & Mfg | Optical display |
KR0127095B1 (ko) | 1994-06-28 | 1998-04-02 | 김은영 | 결정성 폴리아미드 구형 분말의 제조 방법 |
JPH1010522A (ja) | 1996-06-24 | 1998-01-16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0221507A (ja) | 1999-02-02 | 2000-08-11 | Toyobo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1188126A (ja) | 2000-01-05 | 2001-07-10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偏光分離プリズムシートおよび照明装置 |
JP4692513B2 (ja) | 2000-06-14 | 2011-06-01 |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 ポリアミド多孔質粒子の製造方法 |
JP2003185821A (ja) | 2001-12-14 | 2003-07-03 | Katsuto Ono | 目の疲れを押える効果のあるフィルター |
JP2006328173A (ja) | 2005-05-25 | 2006-12-07 | Metal Color:Kk | ポリアミド球状粒子粉末の製造方法 |
EP2009471B1 (en) * | 2006-03-30 | 2017-03-15 | Ube Industries, Ltd. | Optical filter |
JP2008303304A (ja) * | 2007-06-07 | 2008-12-18 | Metal Color:Kk | 結晶性ポリアミド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
JP5446172B2 (ja) * | 2008-08-29 | 2014-03-19 |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 紫外線防除機能を有する複合化ポリアミド多孔質微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131983B2 (ja) | 2008-10-06 | 2013-01-30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光学積層体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
2011
- 2011-04-19 EP EP11772015A patent/EP2562204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04-19 WO PCT/JP2011/059645 patent/WO201113268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4-19 KR KR1020127030296A patent/KR20130066618A/ko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04-19 JP JP2012511672A patent/JP564104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4-19 BR BR112012026755A patent/BR112012026755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1-04-19 US US13/641,395 patent/US2013003882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1-04-19 CN CN201180019884XA patent/CN102869706A/zh active Pending
- 2011-04-20 TW TW100113661A patent/TW201141910A/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97039876A1 (fr) * | 1996-04-19 | 1997-10-30 | Toray Industries, Inc. | Couche mince en polyamide aromatique,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et support d'enregistrement magnetique l'utilisant |
CN1353130A (zh) * | 2001-11-21 | 2002-06-12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颗粒度均匀的高分子微球、针状微粒及成形方法 |
CN101313019A (zh) * | 2005-09-27 | 2008-11-26 | 宇部兴产株式会社 | 聚酰胺多孔性球状颗粒 |
CN101357989A (zh) * | 2007-08-03 | 2009-02-04 |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聚酰胺微粒子及其制备方法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09311A (zh) * | 2015-01-15 | 2017-09-26 | 株式会社Lms | 具有光循环提升片的反射式偏光模块以及具有其的背光单元 |
US10955602B2 (en) | 2015-01-15 | 2021-03-23 | Lms Co., Ltd. | Reflective polarizer module having light recycling improving sheet, and back light unit having same |
CN107825726A (zh) * | 2016-09-16 | 2018-03-23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纤维增强复合体 |
CN107825726B (zh) * | 2016-09-16 | 2019-10-29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纤维增强复合体 |
CN113207294A (zh) * | 2019-12-09 | 2021-08-03 | 株式会社Lg化学 | 聚合物树脂组合物和使用其的聚合物膜、树脂层合体 |
TWI794688B (zh) * | 2019-12-09 | 2023-03-01 | 南韓商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 聚合物樹脂組成物及聚合物膜以及使用此的樹脂疊層 |
CN113207294B (zh) * | 2019-12-09 | 2023-10-20 | 株式会社Lg化学 | 聚合物树脂组合物和使用其的聚合物膜、树脂层合体 |
US12122877B2 (en) | 2019-12-09 | 2024-10-22 | Lg Chem, Ltd. | Polymer resin composition, and polymer film, resin laminate using the same |
WO2022033237A1 (zh) * | 2020-08-10 | 2022-02-1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4280714A (zh) * | 2020-09-28 | 2022-04-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偏光片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BR112012026755A2 (pt) | 2016-07-12 |
EP2562204A1 (en) | 2013-02-27 |
WO2011132680A1 (ja) | 2011-10-27 |
US20130038822A1 (en) | 2013-02-14 |
TW201141910A (en) | 2011-12-01 |
KR20130066618A (ko) | 2013-06-20 |
JPWO2011132680A1 (ja) | 2013-07-18 |
JP5641044B2 (ja) | 2014-1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69706A (zh) | 聚酰胺微粒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光学膜及液晶显示设备 | |
TWI401478B (zh)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JP5146313B2 (ja) | 光フィルター | |
KR100801912B1 (ko) | 위상차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 |
TW200819871A (en) |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TW201543117A (zh) | 光學構件、偏光板之套件及液晶顯示裝置 | |
TW201300893A (zh) | 適用於三維影像顯示對應液晶顯示裝置之偏光板及液晶顯示裝置 | |
TW201131218A (en) | Image display device | |
JP2005208676A (ja) |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
CN100429537C (zh) | 相位差薄膜、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层叠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光学薄膜和图像显示装置 | |
CN107850717A (zh) | 光学膜和图像显示装置 | |
WO2014157438A1 (ja) |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学フィルムを備えた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偏光プロジェクター用スクリーン | |
TW201539092A (zh) | 液晶顯示裝置 | |
TWI275835B (en) | Polarizer, optical film, and image display | |
TW200528859A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Ⅲ) | |
TWI429965B (zh) | Production method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of optical laminate | |
JP2009134121A (ja) | 偏光板、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5204608B2 (ja) | 偏光板、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5309911B2 (ja) | 光学フィルム | |
JP2009282140A (ja) | 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874219B2 (ja) | 偏光板、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2009134136A (ja) | 偏光板、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2021047402A (ja) | 光学部材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WO2015182517A1 (ja) |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光学フィルムを備えた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偏光プロジェクター用スクリーン | |
JP2014227471A (ja) | ポリアミド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