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59631B - 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59631B CN102859631B CN201080020145.8A CN201080020145A CN102859631B CN 102859631 B CN102859631 B CN 102859631B CN 201080020145 A CN201080020145 A CN 201080020145A CN 102859631 B CN102859631 B CN 1028596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core
- movable
- movable contact
- contact support
- co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3—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otating or pivoting move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H01H50/045—Details particular to conta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0—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壳体(4)保持有电磁体(8),该电磁具有固定芯(8c)和可动芯(8d),该可动芯能够与固定芯接触和分离;可动触点支承体(7a),该可动触点支承体平行于可动芯运动;返回弹簧(7b),该返回弹簧使可动触点支承体返回到初始位置;以及驱动杆(9),该驱动杆围绕转动的支点部(9a)转动作为形成于杆的一端处的支点,并将可动芯的吸引运动和释放运动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驱动杆的转动支点部与支承点凹部(5a)配合并由其支承,该支承点凹部(5a)设置在附连于壳体上的消弧盖(5)的内表面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接触器,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驱动杆,该驱动杆将电磁体的可动芯的吸引运动和释放运动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的装置例如已知为电磁接触器。
在该专利文献1的电磁接触器中,电磁体、与电磁体平行设置的可动触点支承体、使可动触点支承体朝向初始位置偏置的返回弹簧以及将电磁体的可动芯的吸引运动和释放运动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的驱动杆都容纳于壳体内。
可动触点支承体包括多个可动触点,这些可动触点抵抗返回弹簧而运动以随同固定触点实现打开/关闭操作,而固定触点与每个可动触点相对地设置在壳体内。电磁体包括励磁线圈、固定芯和与固定芯相对设置并能够与固定芯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芯。驱动杆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部经由销轴向支承在壳体内,一端与可动触点支承体配合,而另一端与可动芯配合。
当电磁体的励磁线圈处于励磁状态下且电磁体的可动芯被吸引到固定芯时,由于可动芯的吸引力而产生的运动被传递到驱动杆,该驱动杆经由可动芯连结部围绕销转动,驱动杆的这种转动经由可动触点支承体连结部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且可动触点支承体从初始位置运动到操作位置,因而,每个对应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实现打开/关闭操作。此外,当电磁体的励磁线圈进入未励磁状态时,返回弹簧的偏置力使可动触点支承体从操作位置运动到初始位置。
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即使过电流流动,并且处于操作位置的可动触点支承体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发生略微黏着作用,因而,可动触点支承体并不抵抗返回弹簧的偏置力运动到初始位置,可动芯被返回弹簧的偏置力按压以实现释放运动,该可动芯的惯性力作为使可动触点支承体运动到初始位置的力经 由驱动杆传递,且这种力用作将略微黏着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拉开的力,且可动触点支承体可返回到初始位置,因而,即使过电流流动,电磁接触器也可正常操作。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第S56-128533号(图4)
在专利文献1的电磁接触器中,驱动杆经由销与壳体连结,因而,存在用于组装驱动杆所需的时间增多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驱动杆将可动芯的运动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的作用点不与返回弹簧将偏置力施加到可动触点支承体的作用线(轴线的延长线)一致,因此,担心力矩会被施加到正在运动的可动触点支承体,并且担心相对于壳体的滑动摩擦力会增大。
本发明聚焦于现有技术例子的上述未解决的问题,并具有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的目的,该电磁接触器通过正常操作能够消除触点部由于过电流的流动作用而略微黏着的问题,并能够使连结可动触点支承体和电磁体的驱动杆的组装简单,此外,在该电磁接触器中,可动触点支承体可以不存在力矩地进行操作。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个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具有:容纳于壳体内的电磁体,该电磁体具有可动芯,该可动芯执行吸引运动和释放运动;可动触点支承体,该可动触点支承体与可动芯运动方向平行地在初始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运动;返回弹簧,该返回弹簧朝向初始位置偏置该可动触点支承体;以及驱动杆,该驱动杆与可动芯以及与可动触点支承体配合,并将可动芯的吸引运动作为朝向操作位置的运动力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且电磁接触器构造成,杆保持部形成于消弧盖的内壁中,且驱动杆被容纳成,通过将该消弧盖安装到壳体上并使用杆保持部以轴向支承驱动杆的一端,使与可动芯和可动触点支承体配合的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以上述一端作为转动支承点转动,且当可动触点支承体在释放过程中途停下时,由于可动芯的惯性力进行的释放运动作为朝向初始位置的运动力经由驱动杆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
在此,由于可动芯的惯性力所造成的释放运动是可动触点支承体通过返回弹簧的偏置力被压到初始位置侧、经由驱动杆传递到可动芯的运动,因而,可动芯实现释放运动,进而,即使可动触点支承体停下,可动芯由于惯性力实现释放运动。
借助于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如在现有技术的结构中那样,销或固定在壳体内的其它转动支承构件是不必要的,因而,用于组装驱动杆所需的部件可减少。此外,即使可动触点支承体由于由过电流的流动引起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略微黏着作用而在释放过程中途停止,由于可动芯的惯性力所产生的释放运动作为指向初始位置的运动力经由驱动杆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且略微黏着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直接被拉开,因而,在电磁接触器的正常操作中可消除触点的略微黏着。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中,驱动杆的作用点定位在返回弹簧的轴线的延长线上,该驱动杆将可动芯的吸引运动作为运动力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
借助于该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力矩不作用在可动触点支承体上,力从返回弹簧和驱动杆的作用点传递到该可动触点支承体,可动触点支承体相对于壳体内部的滑动摩擦力可减少,且可动触点支承体的耐久性可提高。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中,可动芯配合孔形成于可动芯内,且驱动杆的另一端插入该可动芯配合孔并与其配合,且在另一端所配合的可动芯配合孔的内表面附近形成有第一接触部,当可动芯由于惯性力而实现释放运动时,该第一接触部在内表面之前与另一端邻接。
借助于该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当可动芯由于惯性力实现释放运动时,驱动杆的另一端直接与形成于可动芯配合孔内的第一接触部邻接。借助于此,可以较早实现将略微黏着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拉开的操作。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中,被插入可动芯配合孔的驱动杆的前端部的形状为具有比可动芯配合孔的开口面积小的面积的狭窄前端形状。借助于该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便于使驱动杆与可动芯配合的任务。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中,驱动杆的另一端沿可动芯的运动方向弯曲并插入可动芯配合孔,以靠近沿可动芯的运动方向定位的可动芯配合孔的内表面。
借助于该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驱动杆的另一端靠近沿可动芯的运动方向定位的可动芯配合孔的内表面,因而,由于可动芯的惯性力作用,吸引运动和释放运动直接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
同样,在该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中,形成于消弧盖的内壁中的杆保持部是凹部,驱动杆的一端通过进入该凹部而被凹部支承。
借助于该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驱动杆的一端可通过形成于消弧盖的内壁中的简单结构的凹部而进行轴向支承,以变成转动支承点。
借助于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如在现有技术的结构中那样,销或固定在壳体内的其它转动保持构件是不必要的,因而,用于组装驱动杆的部件可减少。此外,即使可动触点支承体由于由过电流的流动引起的触点部的略微黏着作用而在释放过程中途停止,可动芯由于惯性力的释放运动作为指向初始位置的运动力也经由驱动杆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且略微黏着的触点部直接被拉开,因而,在电磁接触器的正常操作中可消除触点的略微黏着。
同样,当驱动杆的作用点位于返回弹簧的轴线的延长线上时,力矩不作用于可动触点支承体上,力从返回弹簧和驱动杆的作用点传递到该可动触点支承体,因而,可动触点支承体相对于壳体内壁的滑动摩擦力可减少,且可动触点支撑干的耐久性可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磁接触器的组成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电磁接触器的初始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当电磁接触器的可动芯执行吸引运动时,驱动杆的转动和可动触点支承体运动到操作位置的状态的概要图;
图5是示出当电磁接触器的可动触点支承体由于返回弹簧的偏置力而运动到初始位置时驱动杆的转动和可动芯的释放运动的概要图;
图6是示出当电磁接触器的可动芯由于惯性力执行释放运动时,驱动杆转动和可动触点支承体运动到初始位置的状态的概要图;
图7是示出电磁接触器所包括的可动芯的结构和与驱动杆连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示出设置在电磁接触器所包括的可动芯内的可动芯配合孔的结构;以及
图9示出电磁接触器所包括的驱动杆的另一端的状态。
附图标记的说明1 电磁接触器
3下壳体
4上壳体
5消弧盖
5a支承点凹部
6端子盖
7a 7a可动触点支承体
7a1可动触点支承座
7a2可动触点支承盖
7a3可动触点
7a4接触弹簧
7a5杆连结孔
7b返回弹簧
7a6上端面
7a7杆配合壁
8电磁体
8a励磁线圈
8b线圈架
8c固定芯
8d可动芯
8e连结孔
8e1第一内表面
8e2第二内表面
8e3倾斜面
9驱动杆
9a转动支承点部
9b可动芯连结部
9b1前端部
9b2弯曲部
9c可动触点支承连结部
9d被支承部
10a-10d端子部
11线圈端子
12触点片
P返回弹簧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见附图,详细解释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此后被称为“实施例”)。
如图1中所示,该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包括下壳体3和上壳体4,这些壳体由具有绝缘特性的合成树脂制成。
在上壳体4中设置端子部10a至10d以及电磁体的线圈端子11,每个端子部都具有触点。在上壳体4上安装有消弧盖5和端子盖6,消弧盖以密封状态容纳下述的可动触点支承体7a,端子盖6遮盖端子部10a至10d和电磁体的线圈端子11,而每个端子部都具有触点。
在上壳体4内容纳有可动触点支承体7a和返回弹簧7b,如图2中所示。
可动触点支承体7a包括可动触点支承座7a1以及粘附于并连结到该可动触点支承座7a1的可动触点支承盖7a2;在可动触点支承座7a1上安装多组可动触点7a3与接触弹簧7a4的组合物。此外,触点片12设置在安装在上壳体4上的均具有触点的端子部10a至10d上;设置在这些触点片12上的固定触点(未示出)与每个可动触点7a3相对。
此外,如图2中所示,AC操作类型的电磁体8容纳于下壳体3中。电磁体8包括:线圈架8b,励磁线圈8a围绕该线圈架卷绕(参见图3);固定芯8c,该固定芯插入线圈架8b的中空部并固定到下壳体3的侧壁;可动芯8d,该可动芯设置成与固定芯8c相对并能与固定芯接触和分离,并插入线圈架8b的中 空部;以及成对的线圈端子11,这些线圈端子在可动芯8d所设置的线圈架8b的端部上一体形成并彼此分隔开。成对的线圈端子11相对于端子部10a至10d成排设置,每个端子部都具有安装在上壳体4内的触点。
如图3中所示,容纳于上壳体4内的可动触点支承体7a和容纳于下壳体3内的电磁体8设置成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打开/闭合操作的运动方向和可动芯8d的运动方向(吸引运动方向和释放运动方向)是平行的,此外返回弹簧7b设置成以沿使可动触点支承体7a返回到初始位置的方向的偏置力起作用。
此外,为了将可动芯8d的吸引运动和释放运动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7a,驱动杆9伸出并容纳于下壳体3和上壳体4之间,如图3中所示,该驱动杆与可动触点7a的离开返回弹簧7b的一端以及可动芯8d连结。
驱动杆9是板状构件,且如图2中所示,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是转动支承点部9a,而可动芯连结部9b形成在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上;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设置有可动触点支承连结部9c,且成对的被支承部9d相比可动触点支承连结部9c在更靠近转动支承点部9a那侧的位置处形成。
如图7中所示,驱动杆9的可动芯连结部9b从上面被插入形成于可动芯8d内的连结孔8e内并与之相连结。
如图8中所示从上观察可动芯8d,连结孔8e形成为六边形孔,在该孔中,沿可动芯8d的一个运动方向设置的第一内表面8e1具有比沿可动芯8d的另一运动方向设置的第二内表面8e2小的内部宽度(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宽度),并且设置有与第一内表面8e1连续并在第二内表面8e2那侧上倾斜的倾斜面8e3。
如图9中所示,可动芯连结部9b具有通过使板宽度逐步变窄所形成的狭窄前端部9b1,并且通过设置弯曲部9b2,至前端部9b1的宽度h2设置成比连结孔8e的第一内表面8e1和第二内表面8e2之间的孔宽度h1(参见图8)略小的值。
驱动杆9的可动芯触点支承连结部9c设置有隆起部并穿过杆连结孔7a5,该孔垂直穿过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一侧,如图3中所示。在此,在图3中的右侧,在杆连结孔7a5处设置有杆配合壁7a7,该杆配合壁能与可动触点支承连结部9c邻接。
驱动杆9的成对的被支承部9d从板的宽度方向向外突出,且如图3中所 示,当可动触点支承连结部9c穿过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杆连结孔7a5时,可转动地与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上端面7a6邻接。
如图3中所示,驱动杆9的转动支承点部9a进入支承点凹部5a,该支承点凹部设置在消弧盖5的下表面并可转动地连结。并且,当消弧盖5安装在上壳体4上时,支承点凹部5a保持驱动杆9的转动支承点部9a,此外使成对的被支承部9d压抵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上端面7a6。
这样,由于转动支承点部9a与消弧盖5的支承点凹部5a可转动地连结,并且由于可动芯连结部9b与可动芯8d的连结孔8e连结,可动芯8d的运动随着驱动杆9相对于作为转动支承点的转动支承点部9a的转动而发生,且驱动杆9的转动经由可动触点支承连结部9c和杆连结孔7a5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7a。
在此,与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杆连结孔7a5连结的驱动杆9的可动触点支承连结部9c定位在返回弹簧7b的作用线(轴线P的延长线)上,如图3中所示。
本发明的壳体对应于下壳体3,本发明的壳体对应于上壳体4,本发明的杆保持部和凹部对应于支承点凹部5a,本发明的可动芯配合孔对应于连结孔8e,本发明的可动芯配合孔的内表面对应于第一内表面8e1和第二内表面8e2,本发明的第一接触部对应于倾斜面8e3,本发明的驱动杆的一端部对应于转动支承点部9a,本发明的驱动杆的另一端部对应于可动芯连结部9b,以及本发明的狭窄前端部对应于狭窄前端部9b1。
下面,参见图3至6解释电磁接触器1的操作。
当在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1中,电磁体8的励磁线圈8a处于为未励磁状态时,则如图3中所示,吸引力并不作用在固定芯8c和可动芯8d之间,且可动触点支承体7a通过返回弹簧7b的偏置力运动到图3中的右侧(后面被称为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初始位置)。此时,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a触点的可动触点7a3与固定触点分开,且b触点的可动触点7a3与固定触点接触。
接下来,当电磁体8的励磁线圈8a进入励磁状态时,吸引力作用于固定芯8c和可动芯8d之间,且可动芯8d经历朝向固定芯8c的吸引运动。如图4中所示,当可动芯8d经历图中左侧的吸引运动时,可动芯连结部9b与连结孔 8e的第二内表面8e2邻接,且通过这种方式,驱动杆9经历以与支承点凹部5a的右侧壁部配合的转动支承点部9a作为转动支承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被可动触点支承连结部9c按压的可动触点支承体7a沿操作方向抵抗返回弹簧7b运动。当可动触点支承体7a运动到操作位置时,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a触点的可动触点7a3与固定触点接触,而b触点的可动触点7a3与固定触点分开。
接下来,当离开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操作位置,电磁体8的励磁线圈8a被置于未励磁状态时,由返回弹簧7b的偏置力所作用的可动触点支承体7a运动到如图5所示的初始位置。此外,外力经由驱动杆9从可动触点支承体7a传递到电磁体8的可动芯8d,该可动触点支承体7a在返回弹簧7b的偏置力作用下运动,并且由于驱动杆9的沿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可动芯8d经历沿与固定芯8c分离方向的释放运动。
如果由于过电流的流动,在位于操作位置的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a触点的可动触点7a3与固定触点之间发生略微黏着作用,则由于返回弹簧7b的偏置力的作用而已朝向初始位置运动的可动触点支承体7a在释放过程的中途停下。
返回弹簧7b的达到使可动触点支承体7a停下的偏置力经由驱动杆9传递到可动芯8d,因而,可动芯8d由于惯性而沿与固定芯8c分开的方向运动,并且由于这种惯性(惯性力)的运动力而发生释放运动。这样,当可动芯8d如图6中所示经历由于惯性力的释放运动时,驱动杆9的可动芯连结部9b与可动芯8d的连结孔8e的第一内表面8e1邻接,且驱动杆9以与支承点凹部5a的左侧上的壁配合的转动支承点部9a作为转动支承点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由于转动触点支承体7a的杆配合壁7a7在以逆时针方向转动的驱动杆9的一部分上邻接,朝向初始位置的外力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7a。这样,当朝向初始位置的外力被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7a时,在两者间发生略微黏着的a触点的可动触点7a3和固定触点被拉开,并且通过返回弹簧7b的偏置力的作用,可动触点支承体7a运动到初始位置。
下面,参见附图,解释该实施例的有利结果。
如图3中所示,在以转动支承点部9a作为转动支承点的可自由转动的结构中,设置在与可动芯8d和可动触点支承体7a连结的驱动杆9的一端上的转 动支承点部9a可转动地连结到设置在消弧盖5的下表面中的支承点凹部5a;如在现有技术的结构中那样,销或固定到壳体的其它转动保持构件是不必要的,因而,用于组装驱动杆9的部件数目可减少。
此外,当过电流流动且在位于操作位置的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a触点的可动触点7a3和固定触点之间有略微黏着作用时,如图6所示,返回弹簧7b达到使可动触点支承体7a在释放过程的中途停下的偏置力经由驱动杆9进行传递,可动触点支承体7a沿与固定芯8c分开的方向惯性运动,且由于惯量的这种惯性力而发生释放运动,因而,驱动杆9以旋转支承点部9a作为转动支承点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且朝向初始位置的外力被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7a。这样,通过由可动芯8d的惯性力所造成的释放运动,朝向初始位置的外力被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7a,且略微黏着的a触点的可动触点7a3和固定触点直接被拉开,因而,在电磁接触器的正常操作中可消除略微的触点黏着。
此外,如图3中所示,驱动杆9的与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杆连结孔7a5连结的可动触点支承连结部9c定位在返回弹簧7b作用线上(轴向线P的延长线),因而,没有力矩作用在可动触点支承体7a上,而力从返回弹簧7b和驱动杆9的作用点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7a,从而可降低可动触点支承体7a相对于上壳体4内部的滑动摩擦力,且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耐久性可提高。
此外,如图8中所示,倾斜面8e3在沿一个运动方向的那侧上设置在可动芯8d的连结孔8e中,且如图6中所示,当可动芯8d由于惯性力而经历释放运动时,可动芯连结部9b在接触第一内表面8e1之前与倾斜面8e3接触,因而,当可动芯8d由于惯性力而经历释放运动时,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运动响应度可提高。
此外,如图9(b)中所示,驱动杆9的可动芯连结部9b包括狡窄前端部9b1,因而,可以容易地执行将可动芯连结部9b朝可动芯8d的连结孔8e插入的操作。
此外,如图8和图9(a)中所示,在驱动杆9的可动芯连结部9b中,从弯曲部9b2到前端部9b1的宽度h2设置成略微小于可动芯8d的连结孔8e的第一内表面8e1和第二内表面8e2之间的孔宽h1的值,且当可动芯8d沿吸引方向和释放方向运动时,驱动杆9的转动操作直接从第一内表面8e1或第二内表 面8e2经由可动芯连结部9b进行传递,因而,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运动响应度可提高。
此外,如图3中所示,形成于消弧盖5中的支承点凹部5a围住并支承转动支承点部9a,该转动支承点部是驱动杆9的一端,因而,转动支承点部9a可通过简单的结构进行轴向支承。
工业应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用于通过正常操作消除由于过电流的流动而使触点部发生略微黏着的问题,并且用于简单组装使可动触点支承体和电磁体连接的驱动杆。
Claims (6)
1.一种电磁接触器,具有:容纳于壳体内的电磁体,所述电磁体具有可动芯,所述可动芯执行吸引运动和释放运动;可动触点支承体,所述可动触点支承体与所述可动芯的运动方向平行地在初始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运动;返回弹簧,所述返回弹簧朝向所述初始位置偏置所述可动触点支承体;以及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与所述可动芯以及与所述可动触点支承体配合,并将所述可动芯的所述吸引运动作为朝向所述操作位置的运动力传递到所述可动触点支承体,
其特征在于,杆保持部形成于消弧盖的内壁中,且驱动杆被容纳成,通过将所述消弧盖安装到所述壳体上并使用所述杆保持部以轴向支承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使与所述可动芯和所述可动触点支承体配合的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以所述一端作为转动支承点而转动,以及
当所述可动触点支承体在释放过程中途停下时,由于所述可动芯的惯性力进行的所述释放运动作为朝向所述初始位置的运动力经由所述驱动杆传递到所述可动触点支承体,
可动芯配合孔形成于所述可动芯内,且所述驱动杆的所述另一端被插入并配合到所述可动芯配合孔,以及
在与所述另一端配合的所述可动芯配合孔的内表面附近形成有第一接触部,当所述可动芯由于所述惯性力而执行所述释放运动时,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所述内表面之前与所述另一端邻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的作用点定位在所述返回弹簧的轴线的延长线上,所述驱动杆将所述可动芯的所述吸引运动作为所述运动力传递到所述可动触点支承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被插入所述可动芯配合孔的所述驱动杆的前端部的形状为具有比所述可动芯配合孔的开口面积小的面积的狭窄前端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的所述另一端沿所述可动芯的运动方向弯曲并插入所述可动芯配合孔,以靠近沿所述可动芯的运动方向定位的所述可动芯配合孔的所述内表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的所述另一端沿所述可动芯的运动方向弯曲并插入所述可动芯配合孔,以靠近沿所述可动芯的运动方向定位的所述可动芯配合孔的所述内表面。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消弧盖的所述内壁中的所述杆保持部是凹部,所述驱动杆的所述一端通过进入所述凹部而被所述凹部支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90587 | 2009-08-20 | ||
JP2009190587A JP5018844B2 (ja) | 2009-08-20 | 2009-08-20 | 電磁接触器 |
PCT/JP2010/003936 WO2011021334A1 (ja) | 2009-08-20 | 2010-06-14 | 電磁接触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59631A CN102859631A (zh) | 2013-01-02 |
CN102859631B true CN102859631B (zh) | 2014-12-17 |
Family
ID=43606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2014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59631B (zh) | 2009-08-20 | 2010-06-14 | 电磁接触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24993B2 (zh) |
EP (1) | EP2469570B1 (zh) |
JP (1) | JP5018844B2 (zh) |
CN (1) | CN102859631B (zh) |
WO (1) | WO201102133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02200B2 (ja) * | 2014-05-20 | 2017-09-27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電磁接触器 |
KR101741586B1 (ko) * | 2014-10-31 | 2017-05-30 |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 전자접촉기 크로스바 구조 |
CN106941056B (zh) * | 2017-02-28 | 2018-09-21 |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平衡式衔铁部分的磁保持继电器 |
JP6732155B1 (ja) * | 2019-10-18 | 2020-07-2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接点開閉器及び接続補助ピン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90450A (en) * | 1983-11-28 | 1986-05-20 | Sprecher & Schuh Ag | Electromagnetic switch apparatus |
CN1035909C (zh) * | 1992-10-26 | 1997-09-17 | 泰利梅卡尼克公司 | 接触器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408632A (en) * | 1904-02-19 | 1922-03-07 | Frederick R Parker | Relay |
US2794882A (en) * | 1945-03-21 | 1957-06-04 | Cutler Hammer Inc | Electric switch operating structure |
US2658961A (en) * | 1952-08-19 | 1953-11-10 | Clarence E Fisher | Relay device |
FR1378140A (fr) * | 1963-09-13 | 1964-11-13 | Telemecanique Electrique | Perfectionnements aux relais électromagnétiques comportant une pluralité de contacts en pont portés par une réglette coulissante |
JPS4926773B1 (zh) * | 1970-08-31 | 1974-07-11 | ||
US3882435A (en) * | 1974-06-28 | 1975-05-06 | Square D Co | Latch attachment for an electromagnetically operated switching device |
JPS56128533A (en) | 1980-03-13 | 1981-10-08 | Fuji Electric Co Ltd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
EP0078324B1 (de) * | 1981-04-30 | 1987-08-12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Polarisiertes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
DE3230564C2 (de) * | 1982-08-17 | 1986-12-18 | Sds-Elektro Gmbh, 8024 Deisenhofen | Elektromagnetisches Schaltgerät, bestehend aus einem Magnetantrieb und einem oberhalb dessen angeordneten Kontaktapparat |
JPH081405B2 (ja) | 1985-12-18 | 1996-01-10 | 日本真空技術株式会社 | ヘリウムリークテスト装置 |
JPH047548Y2 (zh) * | 1986-03-06 | 1992-02-27 | ||
JPS6448339A (en) * | 1987-08-19 | 1989-02-22 | Fuji Electric Co Ltd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 device |
EP0309923B1 (en) * | 1987-10-01 | 1994-12-14 | CGE- COMPAGNIA GENERALE ELETTROMECCANICA S.p.A. | Improved contact arrangement for a current limiting circuit breaker adapted to be actuated both manually and by an actuating electromagnet |
US5081436A (en) * | 1988-11-22 | 1992-01-14 | Omron Corporatio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having an improved terminal structure |
GB2229038B (en) * | 1989-03-07 | 1994-01-26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
JPH0758606B2 (ja) * | 1989-03-24 | 1995-06-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磁接触器 |
JPH02250229A (ja) * | 1989-03-24 | 1990-10-0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磁接触器 |
JPH02256127A (ja) * | 1989-03-29 | 1990-10-1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磁接触器 |
JPH03110733A (ja) | 1989-09-26 | 1991-05-10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電磁接触器の反転レバ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950003027B1 (ko) | 1992-02-29 | 1995-03-29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위상 보상 회로 |
DE50114781D1 (de) * | 2000-04-03 | 2009-05-07 | Elesta Relays Gmbh | Relais |
EP1577919B1 (en) * | 2004-03-15 | 2014-09-10 | Omron Corporatio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2009
- 2009-08-20 JP JP2009190587A patent/JP5018844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6-14 EP EP10809682.7A patent/EP2469570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0-06-14 US US13/138,926 patent/US832499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6-14 WO PCT/JP2010/003936 patent/WO201102133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6-14 CN CN201080020145.8A patent/CN10285963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90450A (en) * | 1983-11-28 | 1986-05-20 | Sprecher & Schuh Ag | Electromagnetic switch apparatus |
CN1035909C (zh) * | 1992-10-26 | 1997-09-17 | 泰利梅卡尼克公司 | 接触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469570B1 (en) | 2017-04-26 |
CN102859631A (zh) | 2013-01-02 |
JP5018844B2 (ja) | 2012-09-05 |
EP2469570A4 (en) | 2014-04-02 |
JP2011044284A (ja) | 2011-03-03 |
EP2469570A1 (en) | 2012-06-27 |
WO2011021334A1 (ja) | 2011-02-24 |
US8324993B2 (en) | 2012-12-04 |
US20120139673A1 (en) | 2012-06-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65699B (zh) | 电磁接触装置 | |
CN101118818B (zh) | 带有由接触簧片构成的触头装置的继电器 | |
CN102859631B (zh) | 电磁接触器 | |
WO2011021329A1 (ja) | 電磁接触器 | |
CN107851544A (zh) | 触点装置和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 | |
JP5029731B2 (ja) | 電磁接触器 | |
KR890005342B1 (ko) | 원격 제어식 계전기 | |
WO2011125142A1 (ja) | 有極電磁石及び電磁接触器 | |
CN102725814B (zh) | 电磁接触器和用于该电磁接触器的组装方法 | |
WO2011021330A1 (ja) | 有極電磁石 | |
KR100993920B1 (ko) | 솔레노이드 액추에이터 | |
JP2018181655A (ja) |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 |
JP2005183097A (ja) | 電磁リレー | |
JP2018107044A (ja) | 接点装置 | |
JP5848931B2 (ja) | リセット機能付きスイッチ装置 | |
JP4525396B2 (ja) | 電磁継電器の補助接点ブロック構造 | |
JP5320226B2 (ja) | 接点装置 | |
JPH0487130A (ja) | 電磁接触器 | |
JP5529473B2 (ja) | 接点装置 | |
JP2877170B2 (ja) | 電磁接触器 | |
JP4155171B2 (ja) | 回路遮断器 | |
JP2004234913A (ja) | リレー | |
JPH09282967A (ja) | スイッチ装置 | |
JP4412041B2 (ja) | リレー | |
JPH09219137A (ja) | 回路遮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7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