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21705B - 处理器具 - Google Patents
处理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21705B CN102821705B CN201180017548.1A CN201180017548A CN102821705B CN 102821705 B CN102821705 B CN 102821705B CN 201180017548 A CN201180017548 A CN 201180017548A CN 102821705 B CN102821705 B CN 10282170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rotation process
- rotation
- operation wire
- rotational ope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61B18/1445—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at the distal end of a shaft, e.g. forceps or scissors at the end of a rigid ro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26—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 A61B2017/2927—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the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head being adjustable with respect to the shaft
- A61B2017/2929—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the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head being adjustable with respect to the shaft with a head rotatable about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shaf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理器具。该处理器具的旋转件包括:第1外周面以及第2外周面,与上述第1外周面相比,该第2外周面与上述挠性管部的长度方向轴线在径向上的距离较小。上述处理器具包括:第1旋转操作线,其沿着自长度方向朝向第1旋转方向倾斜的第1斜方向延伸至上述第1外周面;以及第2旋转操作线,其沿着自长度方向朝向第2旋转方向倾斜的第2斜方向延伸至上述第2外周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入到患者的体腔内而进行患部处理的钳子、操纵器(manipulator)等处理器具。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利用高频电极把持患部来进行处理的高频处理器具。该高频处理器具包括:插入部,其用于插入到体腔内;以及操作部,其设置于比插入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插入部包括:顶端处理部,其用于设置高频电极;以及挠性管部,其设置于比顶端处理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并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在进行顶端处理部的旋转动作时,通过使操作部旋转,由此转矩经由贯穿插入挠性管部的内部的旋转操作传递部件、即导电线向顶端处理部传递。由此,顶端处理部相对于挠性管部绕轴线方向旋转。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25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高频处理器具中,由于用于传递操作部处的转矩的导电线构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因此存在位于导电线的基端侧的转矩未能确切地传递到顶端处理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顶端处理部的旋转随动性降低,导致操作部处的旋转量与顶端处理部处的旋转量不同,或顶端处理部的旋转动作产生不稳定。
也考虑使用一对旋转操作线来使顶端处理部旋转的处理器具。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器具包括旋转件,该旋转件设置在挠性管部与顶端处理部之间,并与顶端处理部一体地相对于挠性管部旋转。各个旋转操作线固定在旋转件或比旋转件靠顶端方向侧的部位,并在旋转件的外周面上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斜方向延伸设置。旋转操作线包括:第1旋转操作线,其沿第1斜方向延伸设置;以及第2旋转操作线,其沿着从长度方向朝向周向、且与第1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2斜方向延伸设置。利用设置在比旋转件靠基端方向侧的部位的方向变更部,使各个旋转操作线的延伸设置方向从斜方向开始变更。利用方向变更部改变延伸设置方向后的各个旋转操作线延伸至设置在比挠性管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旋转操作部。在使顶端处理部旋转时,利用旋转操作部牵引或松开各个旋转操作线。由此,顶端处理部及旋转件相对于挠性管部进行旋转。
但是,基于处理器具所进行的处理的不同,需要将距离顶端处理部相对于挠性管部未旋转的中立位置(初始位置)的顶端处理部的旋转角度确保为±18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第1旋转操作线与第2旋转操作线在比旋转件靠外周方向侧的位置交差。由于在第1旋转操作线与第2旋转操作线交差的状态下牵引或松开各个旋转操作线,从而在第1旋转操作线与第2旋转操作线之间产生摩擦。因而,旋转操作不能确切地传递到顶端处理部。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旋转操作适当地传递到顶端处理部的处理器具。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处理器具,包括:挠性管部,其具有长度方向轴线,并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设置;顶端处理部,其设置于比上述挠性管部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能够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绕轴线方向旋转;旋转件,其设置为能够在上述顶端处理部与上述挠性管部之间与上述顶端处理部一体地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绕上述轴线方向旋转,该旋转件包括:第1外周面,其与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长度方向轴线在径向上相距第1距离;以及第2外周面,其与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长度方向轴线在径向上相距比上述第1距离小的第2距离;旋转操作部,其设置于比上述挠性管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并进行上述顶端处理部的旋转操作;第1旋转操作线,其通过被上述旋转操作部牵引而使上述顶端处理部沿第1旋转方向旋转,该第1旋转操作线沿着自上述长度方向朝向上述第1旋转方向倾斜的第1斜方向延伸至上述旋转件的上述第1外周面;第2旋转操作线,其通过被上述旋转操作部牵引而使上述顶端处理部沿与上述第1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2旋转方向旋转,该第2旋转操作线沿着自上述长度方向朝向上述第2旋转方向倾斜的第2斜方向延伸至上述旋转件的上述第2外周面;以及线固定部,其设置于上述旋转件或比上述旋转件靠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用于固定上述第1旋转操作线的顶端及上述第2旋转操作线的顶端。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将旋转操作确切地传递到顶端处理部的处理器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概略图。
图2是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操作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在拆掉第1盖及第2盖后的状态下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立体图。
图6是在拆掉第1盖及第2盖后的状态下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俯视图。
图7是在拆掉第1盖及第2盖后的状态下,简要示出自图6箭头A的方向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时的侧视图。
图8是在拆掉第1盖及第2盖后的状态下,简要示出自图6箭头B的方向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时的侧视图。
图9是在拆掉第1盖及第2盖后的状态下,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仰视图。
图10是简要示出固定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第1旋转操作线及第2旋转操作线的顶端的线固定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图7的11-11线剖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处理部朝向第1旋转方向的旋转动作的概略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处理部朝向第2旋转方向的旋转动作的概略图。
图1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概略图。
图15是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立体图。
图16是简要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立体图。
图17是简要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3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的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处理器具1包括:插入部2,其用于插入到体腔内;以及操作部3,其设置于比插入部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插入部2包括:顶端处理部4,其用于进行处理;以及挠性管部5,其设置于比顶端处理部4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并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在顶端处理部4上设置有用于把持组织等的把持部6。此外,挠性管部5具有长度方向轴线C。
图2是表示操作部3的结构的图。如图2所示,操作部3包括:操作部主体10;作为把持操作部的把持操作手柄11,其用于进行利用把持部6来把持组织等的把持操作;以及作为旋转操作部的旋转操作手柄12,其用于进行使顶端处理部4相对于挠性管部5绕轴线方向旋转的旋转操作。
把持操作手柄11以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沿长度方向移动的状态安装于操作部主体10。在把持操作手柄11上固定有用于向把持部6传递把持操作的把持操作传递部件、亦即把持操作线16的基端。把持操作线16的顶端穿过挠性管部5的内部而连接于顶端处理部4的把持部6。在挠性管部5的内部,把持操作线16贯穿插入把持操作用的线管17的内部。通过使把持操作手柄11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沿长度方向移动来牵引或松开把持操作线16。
旋转操作手柄12以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绕轴线方向旋转的状态安装于操作部主体10。在旋转操作手柄12上连结有伞齿轮20。伞齿轮20包括:第1齿轮20A,其与旋转操作手柄12连结;以及第2齿轮20B,其与第1齿轮20A啮合。在第2齿轮20B上连接有用于向顶端处理部4传递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传递构件、亦即第1旋转操作线21A及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基端。第1旋转操作线21A及第2旋转操作线21B由引导带轮22引导至挠性管部5的内部,并在挠性管部5的内部大致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在挠性管部5的内部,第1旋转操作线21A及第2旋转操作线21B分别贯穿插入到所对应的旋转操作用的线管23A、23B的内部。例如,第1旋转操作线21A贯穿插入线管23A。通过使旋转操作手柄12绕轴线方向旋转,由此伞齿轮20的第1齿轮20A与旋转操作手柄12一体地绕轴线方向旋转。利用第1齿轮20A的旋转使第2齿轮20B以相对于长度方向正交的轴线为中心而旋转。通过使第2齿轮20B向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来牵引第1旋转操作线21A,松开第2旋转操作线21B。通过使第2齿轮20B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侧旋转来松开第1旋转操作线21A,牵引第2旋转操作线21B。
图3及图4是表示处理器具1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图。如图3及图4所示,旋转件26以固定于顶端处理部4的状态设置在顶端处理部4与挠性管部5之间。在旋转件26与挠性管部5之间设置有旋转件支承构件27。旋转件支承构件27以固定于挠性管部5的状态连结于挠性管部5。旋转件26以能够绕轴线方向旋转的状态连结于旋转件支承构件27。在比旋转件支承构件27靠外周方向侧的位置设置有圆筒状的第1盖30。第1盖30以固定于挠性管部5的状态连结于挠性管部5。在比第1盖30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以固定于第1盖的状态设置有圆锥台筒状的第2盖31。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使顶端处理部4及旋转件26一体地相对于挠性管部5、旋转件支承构件27、第1盖30以及第2盖31绕轴线方向旋转。
另外,如图3所示,也可以在顶端处理部4的外周面上设置第1标识33A、在第2盖31的外周面上设置第2标识33B。由此,手术操作者根据与处理器具1一起使用的内窥镜等的图像来确认第1标识33A与第2标识33B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而,能够根据第1标识33A与第2标识33B之间的位置关系来识别顶端处理部4的中立位置(初始位置)、以及顶端处理部4相对于挠性管部5的绕轴线方向的、距中立位置的旋转量。
如图3及图4所示,顶端处理部4包括处理部主体25。在处理部主体25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设置有构成把持部6的第1夹持部35A。此外,构成把持部6的第2夹持部35B经由连结销36而枢轴支承于处理部主体25。第2夹持部35B能够与处理部主体25一体地相对于挠性管部5绕轴线方向旋转。此外,第2夹持部35B能够以连结销36为中心而相对于处理部主体25旋转。通过使第2夹持部35B相对于处理部主体25旋转,由此使第2夹持部35B相对于处理部主体25的第1夹持部35A进行开闭动作。
如图4所示,供把持操作线16贯穿插入的把持操作用的线管17的顶端穿过挠性管部5的内部,以固定于旋转件支承构件27的状态连结于旋转件支承构件27。把持操作线16延伸至比线管17的顶端更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在处理部主体25的内部,设置有经由连结销38连结于第2夹持部35B的连结构件39。把持操作线16穿过旋转件支承构件27的内部及旋转件26的内部,其顶端固定于连结构件39。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在利用由把持操作手柄11进行的操作来牵引或松开把持操作线16时,连结构件39与把持操作线16的牵引或松开对应地在长度方向上移动。利用连结构件39的移动使第2夹持部35B相对于处理部主体25以连结销36为中心进行转动动作。通过使连结构件39向顶端方向移动,由此第2夹持部35B相对于第1夹持部35A向张开方向转动。另一方面,通过使连结构件39向基端方向移动,由此第2夹持部35B相对于第1夹持部35A向闭合方向转动。
另外,在处理器具1中,由于把持操作用的线管17与旋转件支承构件27连结,因此在旋转件26进行旋转动作时,仅使把持操作线16旋转,而线管17不旋转。因此,与线管17和旋转件26一起旋转的情况相比,使旋转件26旋转所需的转矩减少。
图5至图9是表示在拆掉第1盖30及第2盖31后的状态下的处理器具1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结构的图。如图9所示,在旋转件26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设置有沿径向贯穿旋转件26的贯通孔41。
图10是表示用于固定第1旋转操作线21A及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顶端的线固定部40的结构的图。如图10所示,在处理部主体25(顶端处理部4)的与旋转件26相连的连结部,沿周向设置有槽部42。一根线状构件43通过钎焊等以卷绕的状态固定于槽部42,从而形成卷绕部43A。线状构件43从卷绕部43A的两端穿过贯通孔41,比旋转件26向外周方向侧延伸。从线状构件43的卷绕部43A的一端向比旋转件26靠外周方向侧延伸的部分形成第1旋转操作线21A,从卷绕部43A的另一端向比旋转件26靠外周方向侧延伸出的部分形成第2旋转操作线21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处理器具的组装作业的效率等,利用一根线状构件43形成第1旋转操作线21A及第2旋转操作线21B,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第1旋转操作线21A与第2旋转操作线21B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两根线状构件来形成,并将各个线状构件固定在顶端处理部4的槽部42上。
在旋转件支承构件27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朝向外周方向突出的第1凸部47A及第2凸部47B。第1凸部47A配置在旋转件26的沿周向远离贯通孔41的位置。第2凸部47B配置在旋转件26的、在周向上沿与第1凸部47A相反方向远离贯通孔41的位置。第1凸部47A与第2凸部47B配置在沿长度方向相互大致相同的位置。此外,从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第1凸部47A的根部的径向的距离、与从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第2凸部47B的根部的径向的距离大致相同。在比旋转件支承构件27的第1凸部47A(第2凸部47B)靠基端方向侧的部位,设置有第1孔部46A及第2孔部46B。
图11是图7的11-11线剖视图。如图9及图11所示,旋转件26包括:第1外周面45A,其与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在径向上相距第1距离d1;以及第2外周面45B,其与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在径向上相距比第1距离d1小的第2距离d2。自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第1外周面45A的径向上的距离即第1距离d1、与自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第2外周面45B的径向上的距离即第2距离d2之差大于或等于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直径。
如图5至图9所示,自线固定部40向外周方向延伸出的第1旋转操作线21A沿着自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第1斜方向延伸至旋转件26的第1外周面45A。延伸至第1外周面45A的第1旋转操作线21A与旋转件支承构件27的第1凸部47A相抵接。通过使第1旋转操作线21A与第1凸部47A相抵接来使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延伸设置方向从第1斜方向改变。而且,第1旋转操作线21A从第1孔部46A插入到挠性管部5的内部。插入到挠性管部5的内部的第1旋转操作线21A延伸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在此,将长度方向与第1斜方向之间的角度设为第1角度θ1(参照图7)。
另一方面,自线固定部40向外周方向延伸出的第2旋转操作线21B沿着自长度方向朝向周向、且向与第1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2斜方向,延伸至旋转件26的第2外周面45B。延伸至第2外周面45B的第2旋转操作线21B与旋转件支承构件27的第2凸部47B相抵接。通过使第2旋转操作线21B与第2凸部47B相抵接来使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延伸设置方向自第2斜方向改变。而且,第2旋转操作线21B从第2孔部46B插入到挠性管部5的内部。插入到挠性管部5的内部的第2旋转操作线21B延伸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在此,将长度方向与第2斜方向之间的角度设为第2角度θ2(参照图8)。
如上所述,自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第2外周面45B的径向上的第2距离d2小于自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第1外周面45A的径向上的第1距离d1。此外,第1凸部47A与第2凸部47B在长度方向上配置在相互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长度方向与第1斜方向之间的第1角度θ1大于长度方向与第2斜方向之间的第2角度θ2。
如图5及图6所示,在旋转件26的外周方向侧设置有第1旋转操作线21A与第2旋转操作线21B交差而成的线交差部49。即,在线固定部40与第1凸部47A(第凸部47B)之间设置有线交差部49。如图11所示,自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第2外周面45B的径向上的第2距离d2小于自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第1外周面45A的径向上的第1距离d1。因此,在第1旋转操作线21A配置于外周方向侧、第2旋转操作线21B配置于内周向侧的状态下,第1旋转操作线21A与第2旋转操作线21B在线交差部49交差。在此,优选的是,第1距离d1与第2距离d2之差(d1-d2)大于或等于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直径。由此,第1旋转操作线21A与第2旋转操作线21B以相互不接触的状态在线交差部49交差。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的作用。在处理器具1上,在使顶端处理部4相对于挠性管部5进行朝向绕轴线方向的旋转时,使旋转操作手柄12向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由此,经由伞齿轮20来牵引第1旋转操作线21A,松开第2旋转操作线21B。通过牵引第1旋转操作线21A,由此顶端处理部4向旋转方向的一侧、即第1旋转方向旋转。
图12是用于说明顶端处理部4的朝向第1旋转方向的旋转动作的图。在线固定部40与第1凸部47A之间,第1旋转操作线21A沿自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第1斜方向延伸至旋转件26的第1外周面45A。在此,第1斜方向是自长度方向朝向第1旋转方向倾斜的方向。如图12所示,通过牵引第1旋转操作线21A来对旋转件26施加朝向第1斜方向的力F1。力F1可分解为朝向长度方向的力F1cosθ1、与朝向第1旋转方向(周向)的旋转力F1sinθ1。利用旋转力F1sinθ1使旋转件26沿第1旋转方向旋转。此时,处理部主体25及第2夹持部35B(顶端处理部4)与旋转件26一体地绕轴线方向旋转。综上所述,顶端处理部4及旋转件26相对于挠性管部5及旋转件支承构件27沿第1旋转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若旋转操作手柄12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侧旋转,则经由伞齿轮20松开使第1旋转操作线21A,牵引第2旋转操作线21B。通过牵引第2旋转操作线21B,由此顶端处理部4向与第1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2旋转方向旋转。图13是用于说明顶端处理部4向第2旋转方向的旋转动作的图。在线固定部40与第2凸部47B之间,第2旋转操作线21B沿自长度方向朝向周向倾斜的第2斜方向延伸至旋转件26的第2外周面45B。在此,第2斜方向是自长度方向朝向第2旋转方向倾斜的方向。如图13所示,通过牵引第2旋转操作线21B来对旋转件26施加向第2斜方向的力F2。力F2可分解为朝向长度方向的力F2cosθ2与朝向第2旋转方向(周向)的旋转力F2sinθ2。利用转力F2sinθ2使旋转件26沿第2旋转方向旋转。此时,处理部主体25及第2夹持部35B(顶端处理部4)与旋转件26一体地绕轴线方向旋转。综上所述,顶端处理部4及旋转件26相对于挠性管部5及旋转件支承构件27沿第2旋转方向旋转。
在处理器具1中,在旋转件26的外周方向侧的线固定部40与第1凸部47A(第2凸部47B)之间的部分,设置有第1旋转操作线21A与第2旋转操作线21B交差而成的线交差部49。通过设置线交差部49,由此在顶端处理部4相对于挠性管部5绕轴线方向旋转时,顶端处理部4在距中立位置(初始位置)±180度以上的范围内旋转。
此外,在处理器具1中,自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旋转件26的第1外周面45A的第1距离d1大于自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旋转件26的第2外周面45B的第2距离d2。在此,通过使第1距离d1与第2距离d2之差(d1-d2)大于或等于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直径,第1旋转操作线21A与第2旋转操作线21B以相互不接触的状态在线交差部49交差。由此,在线交差部49减轻第1旋转操作线21A与第2旋转操作线21B之间的摩擦所产生的影响。
而且,在处理器具1中,自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旋转件26的第1外周面45A的第1距离d1大于自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旋转件26的第2外周面45B的第2距离d2。因此,在使顶端处理部4向第1旋转方向旋转的旋转力F1sinθ1与使顶端处理部4向第2旋转方向旋转的旋转力F2sinθ2相同的情况下,朝向第1旋转方向的转矩F1d1sinθ1大于向第2旋转方向的转矩F2d2sinθ2。在处理器具1中,在利用把持部6把持着针的状态下使顶端处理部4旋转而进行缝合的情况等处理时,使顶端处理部4以高频率旋转的方向,与第1旋转方向一致。通过在处理时增大以高频率旋转的第1旋转方向的转矩,提高在顶端处理部4处进行处理时的作业性。在这种情况下,第1旋转操作线21A成为与第2旋转操作线21B相比以高频率被牵引的高频率牵引线。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处理器具1中实现了以下的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中,自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旋转件26的第1外周面45A的第1距离d1大于自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旋转件26的第2外周面45B的第2距离d2。在此,通过使第1距离d1与第2距离d2之差(d1-d2)大于或等于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直径,第1旋转操作线21A与第2旋转操作线21B以相互不接触的状态在线交差部49交差。由此,在线交差部49减轻了第1旋转操作线21A与第2旋转操作线21B之间的摩擦所产生的影响。因而,能够提供向顶端处理部4确切地传递旋转操作的处理器具1。
此外,在处理器具1中,自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旋转件26的第1外周面45A的第1距离d1大于自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旋转件26的第2外周面45B的第2距离d2。因此,使顶端处理部4向第1旋转方向旋转的旋转力F1sinθ1与使顶端处理部4向第2旋转方向旋转的旋转力F2sinθ2相同的情况下,朝向第1旋转方向的转矩F1d1sinθ1大于朝向第2旋转方向的转矩F2d2sinθ2。在处理器具1中,在处理时以高频率使顶端处理部4旋转的方向与第1旋转方向一致。从而在处理时,能够通过增大以高频率旋转的第1旋转方向的转矩来提高在顶端处理部4处进行处理时的作业性。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14至图16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以及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处理器具1的结构图。如图14所示,在处理器具1的操作部51设置有把持操作部52,该把持操作部52用于进行利用把持部6把持组织等把持操作。把持操作部52包括:固定手柄55,其固定于操作部主体10;以及可动手柄57,其经由连结销56而枢轴支承于固定手柄55。可动手柄57能够以连结销56为中心而相对于固定手柄55旋转。在可动手柄57上连接有把持操作线16的基端。通过使可动手柄57向相对于固定手柄55关闭的方向旋转来牵引把持操作线16。此外,通过使可动手柄57向相对于固定手柄55张开的方向旋转来松开把持操作线16。
以上,如第1变形例所示,进行把持操作线16的牵引或松弛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同样,牵引或松弛第1旋转操作线21A及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结构也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1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处理器具1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图。如图15所示,在本变形例的旋转件支承构件27中未设置第1凸部47A及第2凸部47B。取而代之,在旋转件支承构件27上设置有第1引导部61A及第2引导部61B。第1引导部61A具有第1贯通孔62A,第2引导部61B具有第2贯通孔62B。
如图15所示,自线固定部40延伸出的第1旋转操作线21A沿着自长度方向朝向第1旋转方向倾斜的第1斜方向延伸至旋转件26的第1外周面45A。而且,该第1旋转操作线21A贯穿插入第1引导部61A的第1贯通孔62A。通过使第1旋转操作线21A贯穿插入第1引导部61A的第1贯通孔62A,从而使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延伸设置方向自第1斜方向开始改变。利用第1引导部61A使延伸设置方向自第1斜方向改变后的第1旋转操作线21A从第1孔部46A插入到挠性管部5的内部。插入到挠性管部5的内部的第1旋转操作线21A延伸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另一方面,自线固定部40延伸出的第2旋转操作线21B沿着自长度方向朝向第2旋转方向倾斜的第2斜方向延伸至旋转件26的第2外周面45B。而且,该第2旋转操作线21B贯穿插入第2引导部61B的第2贯通孔62B。通过使第2旋转操作线21B贯穿插入第2引导部61B的第2贯通孔62B,从而使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延伸设置方向自第2斜方向开始改变。利用第2引导部61B使延伸设置方向自第2斜方向改变后的第2旋转操作线21B从第2孔部46B插入到挠性管部5的内部。插入到挠性管部5的内部的第2旋转操作线21B延伸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图1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处理器具1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图。如图16所示,在本变形例的旋转件支承构件27中未设置第1凸部47A及第2凸部47B。取而代之,在旋转件支承构件27上设置有第1孔部65A及第2孔部65B。
如图16所示,自线固定部40延伸出的第1旋转操作线21A沿着自长度方向朝向第1旋转方向倾斜的第1斜方向延伸至旋转件26的第1外周面45A。而且,该第1旋转操作线21A贯穿插入旋转件支承构件27的第1孔部65A。通过使第1旋转操作线21A贯穿插入第1孔部65A,从而使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延伸设置方向自第1斜方向开始改变。此外,第1旋转操作线21A从第1孔部65A插入到挠性管部5的内部。插入到挠性管部5的内部的第1旋转操作线21A延伸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另一方面,自线固定部40延伸出的第2旋转操作线21B沿着自长度方向朝向第2旋转方向倾斜的第2斜方向延伸至旋转件26的第2外周面45B。而且,该第2旋转操作线21B贯穿插入旋转件支承构件27的第2孔部65B。通过使第2旋转操作线21B贯穿插入第2孔部65B,从而使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延伸设置方向自第2斜方向开始改变。此外,第2旋转操作线21B从第2孔部65B插入到挠性管部5的内部。插入到挠性管部5的内部的第2旋转操作线21B延伸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以上,根据第2变形例及第3变形例,使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延伸设置方向自第1斜方向变更的结构、以及使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延伸设置方向自第2斜方向变更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即,只要设置方向变更部即可,该方向变更部用于使沿第1斜方向自线固定部40延伸至旋转件26的第1外周面45A上的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延伸设置方向自第1斜方向开始改变,并使第1旋转操作线21A延伸至旋转操作部。同样,只要设置如下的方向变更部即可:该方向变更部使沿第2斜方向自线固定部40延伸至旋转件26的第2外周面45B的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延伸设置方向自第2斜方向开始改变,并使第2旋转操作线21B延伸至旋转操作部。
此外,也可以在挠性管部5的顶端方向侧部位设置第1凸部47A及第2凸部47B。即,只要将第1凸部47A及第2凸部47B设置在挠性管部5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或是以固定于挠性管部5的状态设置在挠性管部5与顶端处理部4之间的旋转件支承构件27等其它构件上即可。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端处理部4与旋转件26是单独的构件,但也可以形成一体。即,只要构成为顶端处理部4及旋转件26相对于挠性管部5绕轴线方向旋转即可。而且,只要将用于固定第1旋转操作线21A及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顶端的线固定部40设置于旋转件26或比旋转件靠顶端方向侧的部位即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端处理部4包括把持部6,但并不限于此。例如,顶端处理部4也可以是电手术刀。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7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以及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的顶端方向侧的部位结构的图。如图17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的旋转件26包括第1外周面45A及第2外周面45B。自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旋转件26的第1外周面45A的第1距离d1大于自挠性管部5的长度方向轴线C至旋转件26的第2外周面45B的第2距离d2。
旋转件支承构件27包括构件主体71以及自构件主体71向顶端方向突出的突出部72。在旋转件支承构件27的突出部72设置有第2凸部47B。此外,在旋转件支承构件27的构件主体71设置有第1凸部47A。即,第2凸部(第2方向变更部)47B设置于比第1凸部(第1方向变更部)47A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
在旋转件26的第1外周面45A上,沿第1斜方向延伸设置有第1旋转操作线21A。通过使第1旋转操作线21A与第1凸部47A相抵接来使延伸设置方向自第1斜方向开始改变。而且,第1旋转操作线21A穿过挠性管部5的内部而延伸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此外,在旋转件26的第2外周面45B上,沿第2斜方向延伸设置有第2旋转操作线21B。通过使第2旋转操作线21B与第2凸部47B相抵接来使延伸设置方向自第2斜方向开始改变。而且,第2旋转操作线21B穿过旋转件支承构件27的突出部72及挠性管部5的内部而延伸至旋转操作部(旋转操作手柄12)。
如上所述,第2凸部47B设置于比第1凸部47A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在长度方向与第1斜方向之间的第1角度θ1和长度方向与第2斜方向之间的第2角度θ2相同的状态下,调整第1凸部47A及第2凸部47B的位置。即,第2凸部47B设置为,在使第1斜方向与长度方向之间的第1角度θ1和第2斜方向与长度方向之间的第2角度θ2相同的位置,从第1凸部47A向顶端方向离开预定的距离L0。
如第1实施方式所述,通过牵引第1旋转操作线21A,对旋转件26施加向第1斜方向的力F1。而且,利用旋转力F1sinθ1使旋转件26沿第1旋转方向旋转。同样,通过牵引第2旋转操作线21B来对旋转件26施加向第2斜方向的力F2。而且,利用旋转力F2sinθ2使旋转件26沿第2旋转方向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斜方向与长度方向之间的第1角度θ1和第2斜方向与长度方向之间的第2角度θ2是相同的。因此,在F1=F2的情况下,即,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牵引力与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牵引力相同的情况下,旋转力F1sinθ1与旋转力F2sinθ2相同。因而,在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牵引力与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牵引力相同的情况下,顶端处理部4向第1旋转方向的旋转量与向第2旋转方向的旋转量相同。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处理器具1中,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的基础上发挥以下的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中,第1凸部47A配置于向顶端方向侧与第2凸部47B相距预定距离L0的位置,第1斜方向与长度方向之间的第1角度θ1和第2斜方向与长度方向之间的第2角度θ2是相同的。因此,在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牵引力与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牵引力相同的情况下,旋转力F1sinθ1与旋转力F2sinθ2相同。因而,在第1旋转操作线21A的牵引力与第2旋转操作线21B的牵引力相同的情况下,顶端处理部4向第1旋转方向的旋转量与向第2旋转方向的旋转量相同。由此,能够提高顶端处理部的旋转操作的操作性。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理所当然地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6)
1.一种处理器具,包括:
挠性管部,其具有长度方向轴线,并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顶端处理部,其设置于比上述挠性管部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能够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绕轴线方向旋转;
旋转操作部,其设置于比上述挠性管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并对上述顶端处理部进行旋转操作;
旋转件,其在上述顶端处理部与上述挠性管部之间固定于上述顶端处理部,且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上述挠性管部绕上述轴线方向旋转,该旋转件包括:第1外周面,其与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长度方向轴线在径向上相距第1距离;以及第2外周面,其与上述挠性管部的上述长度方向轴线在径向上相距比上述第1距离小的第2距离;
线固定部,其设置于上述旋转件或比上述旋转件靠顶端方向侧的部位;
第1旋转操作线,其顶端固定于上述线固定部,且自上述线固定部沿着自上述长度方向朝向第1旋转方向倾斜的第1斜方向延伸设置至上述旋转件的上述第1外周面,该第1旋转操作线通过借助上述旋转操作部沿该第1旋转操作线的延伸方向移动而使上述顶端处理部及上述旋转件沿上述第1旋转方向旋转;
第2旋转操作线,其顶端固定于上述线固定部,且自上述线固定部沿着自上述长度方向朝向与上述第1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2旋转方向倾斜的第2斜方向延伸设置至上述旋转件的上述第2外周面,该第2旋转操作线通过借助上述旋转操作部沿该第2旋转操作线的延伸方向移动而使上述顶端处理部及上述旋转件沿上述第2旋转方向旋转;以及
线交叉部,其在上述第2旋转操作线位于比上述第1旋转操作线靠内周方向侧的位置的状态下,使上述第1旋转操作线及上述第2旋转操作线在相互分离的位置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上述处理器具还包括:
第1方向变更部,其使上述第1旋转操作线的上述延伸方向自上述第1斜方向开始改变,并使上述第1旋转操作线延伸至上述旋转操作部;以及
第2方向变更部,其使上述第2旋转操作线的上述延伸方向自上述第2斜方向开始改变,并使上述第2旋转操作线延伸至上述旋转操作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上述第2方向变更部设置于比上述第1方向变更部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上述第2方向变更部设置为,在使上述第1斜方向与上述长度方向之间的第1角度和上述第2斜方向与上述长度方向之间的第2角度相同的位置,从上述第1方向变更部向顶端方向离开预定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对于上述旋转件,上述第1距离与上述第2距离之差大于或等于上述第2旋转操作线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上述第1旋转操作线包含与上述第2旋转操作线相比以高频率牵引的高频率牵引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42135 | 2010-10-28 | ||
JP2010-242135 | 2010-10-28 | ||
PCT/JP2011/073419 WO2012056884A1 (ja) | 2010-10-28 | 2011-10-12 | 処置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21705A CN102821705A (zh) | 2012-12-12 |
CN102821705B true CN102821705B (zh) | 2015-04-01 |
Family
ID=45993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17548.1A Active CN102821705B (zh) | 2010-10-28 | 2011-10-12 | 处理器具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91500B2 (zh) |
EP (1) | EP2532314B1 (zh) |
JP (1) | JP5065546B2 (zh) |
CN (1) | CN102821705B (zh) |
WO (1) | WO201205688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119263A4 (en) * | 2014-03-19 | 2018-06-27 | Endomaster Pte Ltd | Master slave flexible robotic endoscopy system |
JP6296869B2 (ja) * | 2014-04-09 | 2018-03-20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処置具および手術システム |
JPWO2017175331A1 (ja) | 2016-04-06 | 2019-02-28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医療用マニピュレータの回転機構 |
KR102382018B1 (ko) * | 2017-11-14 | 2022-04-04 | 주식회사 리브스메드 | 수술용 인스트루먼트의 롤 조인트 부재 |
KR102191482B1 (ko) * | 2017-11-14 | 2020-12-15 | 주식회사 리브스메드 | 수술용 인스트루먼트의 롤 조인트 부재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34623A (ja) * | 2003-06-24 | 2005-02-10 | Olympus Corp | 内視鏡処置具 |
JP2007509698A (ja) * | 2003-10-30 | 2007-04-19 | ウージン・リー | 外科用器具 |
JP2009142513A (ja) * | 2007-12-17 | 2009-07-02 | Hoya Corp | 内視鏡用バイポーラ型高周波処置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39478A (en) * | 1990-05-10 | 1995-08-08 | Symbiosis Corporation | Steerable flexible micro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rotatable clevis |
US6569105B1 (en) * | 2000-09-14 | 2003-05-27 | Syntheon, Llc | Rotatable and deflectable biopsy forceps |
US8409234B2 (en) * | 2007-05-25 | 2013-04-02 | Hansen Medical, Inc. | Rotational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robotic instrument system |
-
2011
- 2011-10-12 JP JP2012525356A patent/JP5065546B2/ja active Active
- 2011-10-12 CN CN201180017548.1A patent/CN102821705B/zh active Active
- 2011-10-12 EP EP11836023.9A patent/EP2532314B1/en active Active
- 2011-10-12 WO PCT/JP2011/073419 patent/WO201205688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
- 2012-05-30 US US13/483,816 patent/US859150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34623A (ja) * | 2003-06-24 | 2005-02-10 | Olympus Corp | 内視鏡処置具 |
JP2007509698A (ja) * | 2003-10-30 | 2007-04-19 | ウージン・リー | 外科用器具 |
JP2009142513A (ja) * | 2007-12-17 | 2009-07-02 | Hoya Corp | 内視鏡用バイポーラ型高周波処置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065546B2 (ja) | 2012-11-07 |
CN102821705A (zh) | 2012-12-12 |
JPWO2012056884A1 (ja) | 2014-03-20 |
US20120303003A1 (en) | 2012-11-29 |
WO2012056884A1 (ja) | 2012-05-03 |
EP2532314A4 (en) | 2013-02-27 |
US8591500B2 (en) | 2013-11-26 |
EP2532314A1 (en) | 2012-12-12 |
EP2532314B1 (en) | 2015-1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48386B (zh) | 处置器械 | |
EP3866666B1 (en) | Steerable instrument comprising a tube element | |
CN102821705B (zh) | 处理器具 | |
EP1486173B1 (en) | Link device for surgical tool and surgical tool | |
US10624661B2 (en) | Tool for a micro-invasive surgical instrument | |
US8882750B2 (en) | Tool for a micro-invasive surgical instrument | |
US20140296631A1 (en) | Medical treatment endoscope with a positioning mechanism | |
EP1491153B1 (en) | Treatment tool for endoscope | |
WO2017006376A1 (ja) | 手術用ロボット | |
CN103002821B (zh) | 处理器具 | |
WO2017203628A1 (ja) | 把持処置具 | |
JP4468721B2 (ja) | 内視鏡処置具システム | |
JPWO2020079824A1 (ja) | 内視鏡用処置具 | |
US12150663B2 (en) | End tool of surgical instrument, and electrocauterization surgical instrument comprising same | |
US20240341795A1 (en) | Surgical instrument | |
WO2010071064A1 (ja) | 処置具 | |
WO2021181493A1 (ja) | 医療用マニピュレータ | |
CN114617637A (zh) | 一种腕转器械及医疗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0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