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21665B - 旋风分离装置以及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旋风分离装置以及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21665B CN102821665B CN201180016519.3A CN201180016519A CN102821665B CN 102821665 B CN102821665 B CN 102821665B CN 201180016519 A CN201180016519 A CN 201180016519A CN 102821665 B CN102821665 B CN 10282166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ust
- opening portion
- swirling chamber
- chamber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41000237970 Conus <gen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19 centrifu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47L9/1658—Construction of outle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C—APPARATUS USING FREE VORTEX FLOW, e.g. CYCLONES
- B04C5/00—Apparatus in which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vortex is reversed
- B04C5/14—Construction of the underflow ducting; Apex constructions; Discharge arrangements ; discharge through sidewall provided with a few slits or perfor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 Cycl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风分离装置以及搭载了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效率良好地分离垃圾,垃圾不卡挂在连通回旋室和集尘室的开口的开口缘地,可靠地被捕集到集尘室。一次回旋室(12)使从一次流入口(11)流入的含尘空气回旋,由此从含尘空气分离灰尘,将去除了灰尘的空气从一次排出口(15)排出。在该一次回旋室(12)的侧壁的一部分上开口地形成的0次开口部(113)的开口缘上,含尘空气的回旋方向下游侧的开口缘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带圆形的形状。由此,从含尘空气分离的灰尘不会卡挂在0次开口部(113)的开口缘上地被可靠地捕捉到0次集尘室(114)。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风分离装置以及搭载了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具有壳体(与本申请的一次回旋部12相当。以下,与本申请相当的部分用括弧表示),该壳体具有包含微粒子的流体的取入机构和被清洗了的流体的排出机构,并且该装置具有使流入流体发生一次涡流的机构,并且所述壳体(一次回旋部12)具有包含分别与微粒子的收集机构连结的第一分离室(一次集尘室14)和第二分离室(0次集尘室114)的分离区域和在所述第二分离室(0次集尘室114)内产生二次涡流的连结机构,根据施加在不同重量的微粒子上的惯性力的不同,将微粒子分离到第一分离室(一次集尘室14)和第二分离室(0次集尘室11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8-541816号公报(第6页~第8页、图3、图5)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现有技术中,在连结所述第二分离室和壳体的连结部中,存在垃圾(尤其是棉尘)卡挂在壳体内的回旋流接触的连结部的边缘上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研发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旋风分离装置以及搭载了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能够通过回旋室效率良好地分离垃圾,垃圾不卡挂在该回旋室和集尘室的连结部,可靠地将垃圾捕集到集尘室。
本发明的旋风分离装置具有:来自外部风路的含尘空气流入的流入口;回旋室,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使从该流入口流入的含尘空气回旋并分离空气和灰尘;排出口,排出从所述回旋室内的所述含尘空气分离出的空气;排出管,连通产生吸引力的送风机和所述排出口;开口部,在所述回旋室的侧壁的一部分开口地形成;集尘室,被设置在所述开口部的半径方向外侧,与所述回旋室内的吸入气体的回旋方向下游侧相对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带有在所述回旋方向上凹陷的圆形的凹形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旋风分离装置以及电动吸尘器,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垃圾向回旋室和集尘室的连接部分即开口部的开口缘卡挂,并能够可靠地将垃圾捕集到集尘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吸尘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吸尘器主体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吸尘器主体的a-a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吸尘器主体的b-b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拆下了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状态的吸尘器主体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A-A向视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B-B向视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C-C向视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D-D向视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E-E向视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50的F-F向视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50的G-G向视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0次开口部113的H-H向视图的一例。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动吸尘器的0次开口部113的H-H向视图的一例。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动吸尘器的0次开口部113的H-H向视图的一例。
图21是本发明的0次开口部113的H-H向视图的一例。
图22是本发明以外的集尘单元50的E-E向视剖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集尘单元50的E-E向视剖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集尘单元50的倾倒垃圾时的立体图。
图25是本发明的集尘单元50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搭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电动吸尘器100由吸入口体1、吸引管2、连接管3、抽吸软管4和旋风方式的吸尘器主体5构成。吸入口体1吸入地面上的灰尘及含尘空气。在吸入口体1的出口侧连接有笔直的圆筒状的吸引管2的一端。在吸引管2的另一端设置有把手2b,该把手2b设有控制电动吸尘器100的运转的操作开关2a,中途连接有稍弯曲的连接管3的一端。在连接管3的另一端连接有具有挠性的褶皱状的抽吸软管4的一端。另外,在抽吸软管4的另一端连接有吸尘器主体5。吸尘器主体5上连接有电源线,电源线与外部电源连接,由此,若通电则使未图示的电动送风机驱动而进行吸引动作。吸入口体1、吸引管2、连接管3及抽吸软管4构成用于使含尘空气从吸尘器主体5外流入内部的吸引路径的一部分。
另外,图2是吸尘器主体5的立体图,图3是吸尘器主体5的俯视图。另外,图4是图3的吸尘器主体5的a-a剖视图,图5是图3的吸尘器主体5的b-b剖视图。另外,图6是拆下了集尘单元50的状态的吸尘器主体5的俯视图。
如图2~图6所示,吸尘器主体5具有吸引风路49、集尘单元50、排气风路51、过滤器52、电动送风机53和排气口54。除此以外,吸尘器主体5在其后部,具有车轮55、未图示的卷线盘部等。另外,集尘单元50由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与该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并列设置且与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的下游侧连接的二次旋风分离装置20构成。
关于各部分的结构、动作及效果如下所述,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具有一次流入口11、一次回旋室12、0次开口部113、一次开口部13、0次集尘室114、一次集尘室14、一次排出口15和一次排出管16。另外,二次旋风分离装置20具有二次流入口21、二次回旋室22、二次开口部23、二次集尘室24、二次排出口25和二次排出管26。另外,上述0次集尘室114、一次集尘室14和二次集尘室24通过一个盒部件形成,并且0次集尘室114以包围二次集尘室24的方式配置。
此外,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与权利要求书中的旋风分离装置相当,一次流入口11与权利要求书中的流入口相当,一次回旋室12与权利要求书中的回旋室相当,一次排出口15与权利要求书中的排出口相当,一次排出管16与权利要求书中的排出管相当。另外,0次开口部113与权利要求书中的开口部相当,0次集尘室114与权利要求书中的集尘室相当。
这里,对将流入了吸尘器主体5的内部的空气向吸尘器主体5的外部排出的路径进行说明(参照图2~图6)。
流入了吸尘器主体5的内部的空气经由吸入风路49到达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在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中,按一次流入口11、一次回旋室12、一次排出口15的顺序流动,从该一次排出口15排出的空气通过一次排出管16到达二次旋风分离装置20。在二次旋风分离装置20中,按二次流入口21、二次回旋室22、二次排出口25的顺序流动,从该二次排出口25排出的空气通过二次排出管26流向排气风路51侧。然后,该空气经由由排气风路51、过滤器52、电动送风机53及排气口54构成的排气路径被排出到吸尘器主体5的外部。
这样,由于在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的下游位置设置有二次旋风分离装置20,所以二次旋风分离装置20捕集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未完全捕集的垃圾,能够提高作为集尘单元50的捕集性能,能够使从吸尘器主体5排出的空气进一步清洁化。
以下,对构成集尘单元50的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和二次旋风分离装置20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集尘单元5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8是集尘单元50的主视图。图9是集尘单元50的左侧视图,图10是集尘单元50的俯视图。图11是图8的集尘单元50的A-A剖视图,图12是图8的集尘单元50的B-B剖视图,图13是图10的集尘单元50的C-C剖视图,图14是图13的集尘单元50的D-D剖视图,图15是图13的集尘单元50的E-E剖视图,图16是图13的集尘单元50的F-F剖视图,图18是0次开口部113的H-H图。
首先,关于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的基本结构,使用图11、图14、图15、图16及图18进行说明。
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具有:来自外部的含尘空气流入的一次流入口11;一次回旋室12,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沿切线方向与一次流入口11连通,使从该一次流入口11流入的含尘空气回旋而分离空气和灰尘;一次排出口15,排出从该一次回旋室12内的含尘空气分离出的空气。
另外,还具有连通二次旋风分离装置20的二次流入口21和一次排出口15的一次排出管16,而且,还具有:在一次回旋室12的轴向上开口的一次开口部13;通过该一次开口部13与一次回旋室12连通的一次集尘室14;沿一次回旋室12的半径方向开口的0次开口部113;通过该0次开口部113与一次回旋室12连通的0次集尘室114。
0次开口部113如图18的0次开口部113的放大俯视图所示,一次回旋室12内的回旋方向下游侧的开口缘113a(以下记作回旋下游侧开口缘)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带有在回旋方向上凹陷的圆形的形状。
在上述结构中,从一次流入口11流入一次回旋室12的垃圾的大半部分(以下称为垃圾a)通过作用于垃圾a的离心力,如图15中的垃圾轨道a所示,从一次回旋室12内的旋涡气流分离并通过0次开口部113被捕集到0次集尘室114。
但是,一部分垃圾(以下称为垃圾b)如图15中的垃圾轨道b所示,从一次回旋室12内的旋涡气流离心分离,但不通过0次开口部113,碰撞到回旋下游侧开口缘。此时,若如上所述地使一次回旋室12内的回旋下游侧开口缘113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带有在回旋方向上凹陷的圆形的形状,则如图18中的箭头所示,垃圾b在回旋下游侧开口缘113a上滑动地移动,消除在其移动的中途向回旋下游侧开口缘113a的卡挂,能够效率良好地被捕集到0次集尘室114。
相反,如图19所示,在使回旋下游侧开口缘113a弯曲地构成的情况下,垃圾b卡挂在该弯曲位置。另外,如图20所示,在直线地形成回旋下游侧开口缘113a的情况下,垃圾b有时会卡挂在该直线部的端部。像这样,垃圾b卡挂在回旋下游侧开口缘113a时,以该卡挂的垃圾b为起点,之后从一次流入口11流入一次回旋室12的垃圾b也蓄积在回旋下游侧开口缘113a附近,因此,连垃圾a也卡挂在回旋下游侧开口缘113a。
因此,如果如上所述地使一次回旋室12内的回旋下游侧开口缘113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带有在回旋方向上凹陷的圆形的形状,抑制垃圾b向回旋下游侧开口缘113a的卡挂,则能够效率良好地将所有垃圾捕集到0次集尘室114。
而且,如图13所示,一次排出口15向一次回旋室12的中心轴方向突出地形成,该一次排出口15的至少一部分的轴向上的高度位置配置在比一次流入口11的下端部低的位置。通过这样构成,从一次流入口11流入的含尘空气在具有中心轴方向的速度的同时回旋,能够从含尘空气有效率地分离垃圾。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的0次开口部113的形状构成以下形状即可,即,为了捕集滞留在0次开口部113的回旋下游侧开口缘上的垃圾b,与上述的图18的原理同样地,使回旋下游侧开口缘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带有在一次回旋室12内的旋涡气流的回旋方向上凹陷的圆形的形状。也就是说,由于产生图21的箭头方向的旋涡气流,0次开口部113的回旋下游侧开口缘113a形成为图21所示的形状即可,其结果,垃圾b在回旋下游侧开口缘113a上滑动地移动,消除在其移动的中途向回旋下游侧开口缘113a的卡挂,能够被捕集到0次集尘室114。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以与上述说明同样的原理,对于具有轴向(图21的箭头方向)的速度的垃圾b,也能够抑制向0次开口部113的开口缘的卡挂,能够效率良好地被捕集到0次集尘室114。
另外,如图15所示,0次开口部113的配置也可以是,0次开口部113的开口面的中心点相对于连结0次集尘室114的中心轴和一次回旋室12的中心轴的平面配置在吸入气体的回旋方向上游侧。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流入了0次集尘室114的气流的一部分如图15中的集尘室内气流方向A那样流动,因此,该气流A返回一次回旋室12时,能够从回旋下游侧开口缘剥下卡挂在0次开口部113的回旋下游侧开口缘上的垃圾b。因此,能够抑制垃圾b向回旋下游侧开口缘的卡挂,并能够效率良好地将其捕集到0次集尘室114。
相反,如图22所示,在将0次开口部113的开口面的中心点相对于连结0次集尘室114的中心轴和一次回旋室12的中心轴的平面配置在吸入气体的回旋方向下游侧的情况下,流入了0次集尘室114的气流的一部分如图22中的集尘室内气流方向B那样流动,因此,该气流B返回一次回旋室12时,能够将卡挂在回旋下游侧开口缘上的垃圾b进一步压抵在回旋下游侧开口缘。
另外,如图13所示,一次排出口15由设置在向一次回旋室12内突出的一次排出管16的侧壁上的孔构成,并且一次排出管16的至少一部分由大致圆锥形状的圆锥体16a形成,该圆锥体16a的大致圆锥形状面的至少一部分的轴向上的高度位置也可以配置成在0次开口部113的轴向上的开口范围内。
像这样,通过向一次回旋室12内突出地在侧壁上设置孔,抑制一次回旋室12内的轴向的吸入力,增大作用于垃圾的回旋力,并且,通过构成圆锥体16a的圆锥形状面,能够确保0次开口部113和一次排出口15的距离,所以,能够抑制对于经由0次开口部113分离到0次集尘室114的垃圾的、来自一次排出口15的吸引力,并能够可靠地捕集到0次集尘室11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反转式的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中,一次排出管16成为从一次回旋室12的上部突出的结构,但如上所述地,在一次回旋室12内对于垃圾的来自一次排出口15的吸引力被抑制,所以能够使0次开口部113接近一次排出口15,其结果,由于能够将0次开口部113设置在一次回旋室12的上方,所以能够使0次集尘室114的深度变深,也就是说,能够使从0次开口部113到0次集尘室114的底部的距离增长,能够不使0次集尘室114整体的大小大型化地抑制0次集尘室114内的垃圾的再飞散,能够提高捕集性能。另外还有具有以下优点,即,由于圆锥体16a是大致圆锥形状,所以头发等长的线状的垃圾缠绕在一次排出管16上时,通过使该垃圾沿圆锥的前端方向移动,能够容易地除去。
另外,如图11所示,也可以由设置在向一次回旋室12内突出的一次排出管16的侧壁上的孔构成一次排出口15,该孔设置在除了0次开口部113附近的一部分以外的部位。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抑制一次回旋室12内的轴向的吸引力而增大作用于垃圾的回旋力,同时,对于经由0次开口部113分离到0次集尘室114的垃圾的、来自一次排出口15的吸引力被抑制,所以能够可靠地将垃圾捕集到0次集尘室114。
另外,如图17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一次排出口15由设置在向一次回旋室12内突出的一次排出管16上的孔构成,一次排出管16采用具有沿一次回旋室12的轴向被拉出后、弯曲成大致直角的弯曲部的结构,将图16所示的弯曲部的排出方向如图23所示那样相对于连结0次开口部113的中央点和一次回旋室12的轴的平面配置在两侧45°的范围内。
对这样地弯曲地构成的一次排出管16内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如图17所示,一次排出管16内的风路大致垂直地弯曲(以下称为弯曲风路),位于该弯曲风路的内侧的空气流(虚线)的弯曲半径较小,受到阻力损耗。另一方面,由于位于弯曲风路的外侧的空气流(实线)的弯曲半径较大,所以空气的流动顺畅且不受阻力损耗,从一次回旋室12吸入的空气流的速度较快,其力强。结果,一次排出口15的流速的分布即吸引力的分布产生强弱。
因此,由于上述一次排出管16的弯曲方向和0次开口部113的位置关系(相对于连结0次开口部113的中央点和一次回旋室12的轴的平面为两侧45°的范围内),即,如果向0次开口部113的方向弯曲,则一次排出口15的流速分布弱的部分配置在0次开口部113附近,并且吸引力强的部分没有配置在0次开口部113附近,因此,能够抑制对于分离到0次集尘室114的垃圾的、来自一次排出口15的吸入力,提高分离性能。
此外,为得到上述效果,在一次排出口15中使流速分布产生强弱即可,因此不限于上述构造,一次排出管16的弯曲部16c的弯曲角度也可以为大致直角以外的情况。
另外,如图13所示,在一次排出管16中,也可以在除了一次流入口11附近(虚线围成的部分A)的部分以外的区域形成一次排出口15。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抑制从一次流入口11流入的吸入气体直接被吸入一次排出口15,并能够进一步增强一次回旋室12内向着回旋方向的流动,提高作用于垃圾的离心力,进一步提高捕集性能。
另外,如图13所示,一次排出管16的侧壁的一部分也可以由圆锥体16a和具有大量微细孔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圆筒体16b构成。
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一次排出管16,从一次流入口11进入的气流能够顺畅地在一次回旋室12内回旋,因此能够提高作用于垃圾的离心力,并提高捕集性能。
另外,如图13所示,也可以使一次流入口11的一次回旋室12的回旋轴方向上的高度范围位于圆筒体16b的轴向上的高度范围内,并且圆锥体16a的轴向上的高度位置也可以配置在所述0次开口部113的轴向上的开口范围以外。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在0次开口部113的一次回旋室12的回旋轴方向上的开口范围内配置圆锥体165a,能够更可靠地确保0次开口部113和排出口体15的侧壁的微细孔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对于向0次集尘室114飞散的垃圾的、来自排出口体15的微细孔的吸引力,并提高垃圾的捕集性。
另外,如图13所示,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也可以具有在一次回旋室12的下部开口的一次开口部13、和配置在所述一次开口部13的下方的一次集尘室14。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通过一次集尘室14捕集在0次集尘室114中没有被完全捕集的垃圾。而且,若使一次排出口15成为具有上述圆锥体16a的形状,则回旋并到达一次回旋室12的下方的气流反转,能够通过圆锥体16a顺畅地取入在一次回旋室12的中央上升的气流(以下称为上升气流),并能够不扰乱回旋气流地提高垃圾的捕集性能。另外,通过在圆锥体16a的侧壁面设置一次排出口15,上升气流稍微在水平方向上扩散,所以,被一次集尘室14捕集之后因某种原因再飞散的垃圾受到在水平方向上扩散的上升气流和回旋流的影响,回旋的同时受到上升的力。因此,再飞散的垃圾在一次回旋室12内回旋的同时上升,因此能够捕捉到0次集尘室114。
另外,如图13所示,0次开口部113也可以设置在一次开口部13和一次排出口15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将从一次集尘室14再飞散的垃圾,在朝向一次排出口15附近上升的中途捕捉到0次集尘室114。
另外,如图13所示,一次回旋室12的侧壁也可以由大致圆筒形状的一次圆筒部12b和一次圆锥部12a,一次圆锥部12a的形状为切掉越接近前端直径越小的大致圆锥的前端后的形状。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垃圾在通过自身的惯性力及离心力沿一次回旋室12的内壁回旋的同时到达一次回旋室12的下方,此时,其回旋速度因壁面摩擦和空气阻力而减小,但通过一次圆锥部12a的大致圆锥形状的壁面使回旋半径缩小,由此,能够确保与回旋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且与回旋半径成反比的离心力,因此,能够高效地将垃圾捕集到一次集尘室14。而且,具有如下效果:抑制流入一次集尘室14的空气的量,并抑制到达一次集尘室14的垃圾的再飞散。
另外,如图13所示,一次圆锥部12a相对于一次回旋室12的中央轴的倾斜角度也可以与圆锥体16a相对于一次回旋室12的中央轴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或为其以下。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一次回旋室12中的回旋风路(除了一次排出管16以外的风路)的风路截面积在一次圆锥部12a中不缩小,由此,能够抑制压力损失,并且确保一次回旋室12中央的上升流的风路,因此能够防止回旋流和上升气流的干涉,并提高捕集性能。另外,由于确保了一次圆锥部12a的壁面和圆锥体16a之间的距离,所以能抑制沿一次圆锥部12a的内壁面回旋的垃圾从圆锥体16a被吸入。
以下,关于二次旋风分离装置20的结构,使用图10、图12、图16进行说明。二次旋风分离装置20具有:从一次排出管16取入含尘空气的二次流入口21;二次回旋室22,大致沿切线方向与二次流入口21连接,由此,从二次流入口21导入的含尘空气回旋。在使从二次流入口21流入的吸入气体回旋并分离出灰尘之后,将该吸入气体从二次排出口25排出。另外,具有将来自该二次排出口25的排出气体向排气风路51引导的二次排出管26。
另外,二次排出管26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其轴与二次回旋室22的轴大致一致,其向二次回旋室22内突出,在其下端部具有二次排出口25。
另外,二次回旋室22的侧壁由大致圆筒形状的圆筒部22b和大致圆锥形状的圆锥部22a构成。另外,具有圆锥部22a的一部分开口地形成的二次开口部23、和经由二次开口部23与二次回旋室22连通的二次集尘室24。
关于二次旋风分离装置20的动作,对其概要进行说明。二次旋风分离装置20经由一次排出管16从二次流入口21取入含尘空气,该含尘空气包含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中没能被捕集的垃圾。该含尘空气沿二次回旋室22的侧壁大致水平地流入,因此成为回旋气流,形成中心轴附近的强制涡流区域和其外周侧的准自由涡流区域,同时,通过其路径构造和重力,向下流动。此时,由于离心力作用于垃圾,所以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中没有被完全捕捉的垃圾被压抵在二次回旋室22的内壁上并从吸入气体分离,在随着下降的回旋流进入二次回旋室22的下方之后,经由二次开口部23被捕集到二次集尘室24内。被除去了垃圾的空气沿二次回旋室22的中心轴上升,从二次排出口25排出。从二次排出口25排出的空气通过二次排出管26被导入排气风路51。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那样,通过在电动吸尘器100上搭载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及二次旋风分离装置20,能够可靠地从含尘空气分离垃圾灰尘。因此,由于能够在风路内不使用过滤器或者减少风路内的过滤器的数量,所以能够提供不容易因过滤器堵塞而导致风量降低的电动吸尘器100。此外,即使在电动吸尘器100上仅搭载与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相当的旋风装置,或仅搭载与二次旋风分离装置20相当的旋风装置,也能够得到上述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搭载了二次旋风分离装置20的电动吸尘器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仅搭载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0,或者设置多个旋风分离装置(二次旋风分离装置、三次旋风分离装置……)。另外,本发明涉及旋风集尘装置的构造,电动吸尘器的形态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罐式的电动吸尘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圆锥体16a及圆筒体16b的微细孔成为连通具有一定厚度的壁面的内部和外部的孔并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在框体上粘贴过滤器的网格构造这样的结构形成微细孔。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旋风分离装置及搭载了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附图标记
1吸入口体,2吸引管,3连接管,4抽吸软管,5吸尘器主体,10一次旋风分离装置,11一次流入口,12一次回旋室,12a一次圆锥部,12b一次圆筒部,13一次开口部,14一次集尘室,15一次排出口,16a圆锥体,16b圆筒体,16一次排出管,20二次旋风分离装置,21二次流入口,22二次回旋室,22a二次圆锥部,22b二次圆筒部,23二次开口部,24二次集尘室,25二次排出口,26二次排出管,49吸引风路,50集尘单元,51排气风路,52过滤器,53电动送风机,55车轮,100电动吸尘器,1130次开口部,1140次集尘室。
Claims (6)
1.一种旋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来自外部风路的含尘空气流入的流入口;
回旋室,所述回旋室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使从该流入口流入的含尘空气回旋并分离空气和灰尘;
排出口,所述排出口排出从所述回旋室内的所述含尘空气分离出的空气;
排出管,所述排出管连通产生吸引力的送风机和所述排出口;
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在所述回旋室的侧壁的一部分开口而形成;
集尘室,所述集尘室设置在所述开口部的半径方向外侧,
与所述回旋室内的吸入气体的回旋方向下游侧相对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带有在所述回旋方向上凹陷的圆形的凹形状,
所述开口部以所述开口部的大致中心点相对于连结所述集尘室的中心轴和所述回旋室的中心轴的平面位于所述回旋室的吸入气体的回旋方向上游侧的方式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在比所述流入口的下端部低的位置配置所述排出口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所述排出口,
所述回旋室的轴向下侧的开口部的开口缘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带有在所述轴向上凹陷的圆形的凹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口由设置在向所述回旋室内突出的排出管的侧壁上的孔构成,并且所述排出管的至少一部分由大致圆锥形状的圆锥体形成,
所述圆锥体的大致圆锥形状面的至少一部分的轴向上的高度位置配置为位于所述开口部的轴向上的开口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口由设置在向所述回旋室内突出的排出管的侧壁上的孔构成,
所述孔不设置在所述开口部附近。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口由设置在向所述回旋室内突出的排出管上的孔构成,
所述排出管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在向所述回旋室的轴向被拉出后以大致直角弯曲,所述弯曲部的空气的排出方向成为设置有所述开口部的方向。
6.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82474A JP5126273B2 (ja) | 2010-03-31 | 2010-03-31 |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並びに電気掃除機 |
JP2010-082474 | 2010-03-31 | ||
PCT/JP2011/057651 WO2011122565A1 (ja) | 2010-03-31 | 2011-03-28 |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並びに電気掃除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21665A CN102821665A (zh) | 2012-12-12 |
CN102821665B true CN102821665B (zh) | 2015-06-10 |
Family
ID=44712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1651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21665B (zh) | 2010-03-31 | 2011-03-28 | 旋风分离装置以及电动吸尘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126273B2 (zh) |
CN (1) | CN102821665B (zh) |
HK (1) | HK1174808A1 (zh) |
NZ (1) | NZ602409A (zh) |
TW (1) | TWI411422B (zh) |
WO (1) | WO201112256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20222252A1 (en) | 2011-03-04 | 2012-09-06 | G.B.D. Corp. |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
US11534043B2 (en) | 2011-03-04 | 2022-12-27 |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
US12171393B2 (en) | 2011-03-04 | 2024-12-24 |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
JP5333633B1 (ja) * | 2012-08-02 | 2013-11-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掃除機 |
US9661969B2 (en) * | 2012-08-15 | 2017-05-3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Cyclone separation device and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with same |
WO2014048045A1 (zh) * | 2012-09-29 | 2014-04-03 | 余姚市精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 吸尘器上的多级旋风分离器 |
WO2014061742A1 (ja) * | 2012-10-18 | 2014-04-2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掃除機 |
CN103006151A (zh) * | 2012-12-18 | 2013-04-03 | 蔡雪瑛 | 吸尘器的水尘混合器 |
EP2923625B1 (en) | 2014-03-24 | 2016-06-22 | X'Pole Precision Tools, Inc. | Cyclone vacuum cleaner and cyclone separation device thereof |
JP6716212B2 (ja) * | 2015-07-13 | 2020-07-01 |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 塵埃分離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
WO2017090480A1 (ja) * | 2015-11-26 | 2017-06-01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サイクロン式集塵装置 |
JP6519665B2 (ja) * | 2016-01-08 | 2019-05-2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掃除機 |
US11007541B2 (en) | 2018-04-23 | 2021-05-18 | X'pole Precision Tools Inc. | Dust collecting device using multi-cyclone dust filtration |
US11154873B2 (en) | 2019-09-19 | 2021-10-26 | X'pole Precision Tools Inc. | Multi-cyclonic dust filter device |
CN112914417B (zh) * | 2019-12-05 | 2022-03-22 |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 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吸尘器 |
WO2024144509A1 (en) * | 2022-12-30 | 2024-07-04 | Arcelik Anonim Sirketi | A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and the cleaning device thereof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87437A (zh) * | 2005-06-30 | 2007-01-03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多重旋风集尘装置 |
CN101184424A (zh) * | 2005-05-27 | 2008-05-21 | 戴森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污垢与灰尘的旋流分离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9803539D0 (en) * | 1998-02-19 | 1998-04-15 | Arnold Adrian C | Cleaning apparatus |
JP2010023032A (ja) * | 2009-08-19 | 2010-02-04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旋回型サイクロン |
-
2010
- 2010-03-31 JP JP2010082474A patent/JP5126273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3-28 NZ NZ602409A patent/NZ602409A/en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1-03-28 CN CN201180016519.3A patent/CN10282166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3-28 WO PCT/JP2011/057651 patent/WO201112256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3-30 TW TW100110965A patent/TWI411422B/zh active
-
2013
- 2013-02-21 HK HK13102180.1A patent/HK1174808A1/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84424A (zh) * | 2005-05-27 | 2008-05-21 | 戴森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污垢与灰尘的旋流分离装置 |
CN1887437A (zh) * | 2005-06-30 | 2007-01-03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多重旋风集尘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01762A (en) | 2012-01-16 |
WO2011122565A1 (ja) | 2011-10-06 |
JP5126273B2 (ja) | 2013-01-23 |
TWI411422B (zh) | 2013-10-11 |
NZ602409A (en) | 2014-01-31 |
HK1174808A1 (zh) | 2013-06-21 |
CN102821665A (zh) | 2012-12-12 |
JP2011212171A (ja) | 2011-10-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21665B (zh) | 旋风分离装置以及电动吸尘器 | |
CN102740753B (zh) | 旋风分离装置以及电动吸尘器 | |
CN102655797B (zh) | 电动吸尘器 | |
CN104135905B (zh) | 旋风分离装置及电吸尘器 | |
CN102740752B (zh) | 旋风分离装置和电动吸尘器 | |
KR100607441B1 (ko) | 그릴부재, 이를 구비한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및 진공 청소기 | |
CN104582555A (zh) | 旋风分离装置及具有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 |
JP6066136B2 (ja) | 真空掃除機の分離装置 | |
JP2015144824A (ja) | 真空掃除機の分離装置 | |
CN104812282B (zh) | 旋风灰尘分离器装置、旋风灰尘分离器及旋风真空清洁器 | |
JP2020506744A (ja) | 電気掃除機用の分離システム、および分離システムを備える電気掃除機 | |
JP5376030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5126274B2 (ja) |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並びに電気掃除機 | |
JP5824640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CN101108105A (zh) | 真空吸尘器的集尘主体结构 | |
JP2004121622A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4968313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12249824A (ja) | 電気掃除機 | |
CN202010122U (zh) | 吸尘器用前置除尘装置 | |
JP4941537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CN215127979U (zh) | 一种旋风分离器和手持式吸尘器 | |
JP5104989B1 (ja) |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 |
JP5472359B2 (ja) |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並びに電気掃除機 | |
JP5077371B2 (ja) |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並びに電気掃除機 | |
CN101108109A (zh) | 真空吸尘器的集尘主体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7480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7480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8 |